小学语文教学教育论文

2022-05-1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尤其是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更应担负起自己的使命,让感恩教育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贯彻感恩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词:感恩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感恩是一种优秀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源远流长。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开展,当代教育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常说的创新其实就是以原有的基础为平台,在此平台上进行革新,或者是创造出之前不曾出现过或者存在过的事物。就教师而言,面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潮,我们不得不做出适应新时期的措施和方式,其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其中的要求和挑战之一。教育创新涉及到各个学科,其中必然会涉及到小学语文这一重点课程部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新课改

新课改的展开和推行,对于学校教育既是一场挑战又是一次机遇,如何在这场竞技中取胜需要多方位的改革和方式。在对小学语文一科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时,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中,在创新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改善语文教学方式,把创新渗透并融入到教学中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和教学中处于领导地位,而这种地位和角色往往使语文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主动教学,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甚至是灌输。语文教师上课的模式也是千篇一律的,在讲解一篇课文时往往就是按照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相关信息、段落大意、主旨思想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展开,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就不复存在和开展了。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段是比较敏感和重要的阶段,学生的塑造性比较强,若不抓住此阶段进行创新教育,以后的创新教育工作进行的会更加艰难。教师应该改进上课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只顾讲得头头是道,却不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相应的锻炼和培养。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兴趣打开创新的大门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换句话说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他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所谓事半功倍。兴趣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望。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留给后人的箴言中提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换句话说兴趣在学习工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学习知识与兴趣相辅相成。假如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是兴味索然,没有良好的学习情绪,把自身的听觉和视觉封闭起来,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创新就无从谈起了。相反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着饱满的情绪和兴趣,对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强烈希望弄明白所学的知识并跃跃欲试,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既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发散性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传递给学生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以及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哲理;形式上则体现着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以及文章的构成写法。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榜样对孩子进行相关的介绍,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陶冶情操行业升华情趣,这样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了丰富,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和德育修养,对孩子言传身教而不是夸夸其谈。让孩子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总结知识理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让学生亲自体会美学理论。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人物和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地健康的成长,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并在这双翅膀的带领下自由翱翔在知识的天空。

四、教学观念的创新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教学和课堂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因此只有语文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让创新在语文课堂中融合。正如古人云: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传送纽带,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传播给学生的知识仅限于课本,习题的答案多以教师的答案为主,这样不仅不利于新教学改革的进行,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那么教育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只有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才能丰富传授知识渠道,学生才能多动能和独立思考,从而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就会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容易和便捷。

五、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探究活动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实践探究活动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结果告诉我们这种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效的。与其他科目相比,语文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其教学活动的形式也是十分多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不同的活动,例如朗诵比赛、创办手抄报或者是班级刊物、开展辩论赛等。教师还可以在每堂课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一些简短的演讲或者是感言,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以日记或者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将自身的真实想法表述出来,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好基础。

语文是小学生进行语言沟通的基础课程和平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科目,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更是语文素养,也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需要对孩子起到启蒙作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也越来越重。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在改革的过程中健康发展。创新与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创新需要语文课堂为其提供广阔的平台,换句话说,创新需要融合进语文教学中,并对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健康、有序的进行,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潘东平.语文创新教育的理性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1.

[2]孟陶宁.陶行之创造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改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2.

[3]陈会琴.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下),2014,(02).

[4]李燕青.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学周刊,2013,(20).

[5]于海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3,(58).

作者:何新东

第二篇:感恩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 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尤其是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更应担负起自己的使命,让感恩教育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贯彻感恩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效果

感恩是一种优秀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源远流长。感恩更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宝贵财富,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将如何回报社会。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知感恩的人难以承担社会重任,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是一门丰富的人文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分四部分介绍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之间的关系,论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一)存在有些小学生感恩之心缺失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了,但是人们却不时感叹心灵的寂寞,追问为什么会在喧闹的人群中感到孤独?人们往往不知道怎样感受爱,怎样去爱,怎样感恩。在小学生中,这种情感冷漠迹象已有所显现。现在的孩子大都为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比较优越,父母过分溺爱,凡事替孩子包办,很容易造成他们自我满足,于是某些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忽视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及身边的其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对他人的关怀无动于衷,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如何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二)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感恩教育应归属德育方面,但我国德育现状却堪忧,对德育重视程度不高,仍停留在理论学习、知识教化上。教育模式古板、枯燥,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首先家庭教育存在缺陷。部分父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与未来发展,让孩子把大把时间花在各种培训班上。其次,现有教育体制忽视小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型”教学,设计德育较少,且德育走过场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在许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并没有开设德育专门课程,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小学生德育环境营造不够。从社会环境看,虽然主流环境是好的,但存在太多对小学生来讲影响消极的东西。

二、感恩教育内容

感恩(gratitude)来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牛津字典》对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之后的感激之情呈现出来,并回馈他人”。而在理论界,国外对感恩并没有定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从哲学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把感恩定义为“推动我们做出回报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康德认为感恩是“称赞一个人,因为他已经给了我们仁慈”。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布朗把感恩定义为“那种对他的爱的高兴情绪,他已经给予了我们仁慈,这种情绪本身不仅仅是所给予恩惠的一小部分”①。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地、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感恩等。”②西方社会学家认为,感恩总是在两个个体之间产生和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在感恩形成的过程中,社会交互作用和人际关系发挥着重大作用。

感恩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髓,“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经典词句体现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当今社会由于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传承,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正在淡化,虽有俗话说“施恩不望报”,但感恩是人类的基本道德之一,绝不是对施恩者简单的回报,更是人的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追求。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与小学德育落实不够,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优势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语文教育负有德育的功能,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长期以来“工具说”和“人文说”占据主要地位。我国儒家学派提倡“文以载道”,“文”就是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知识,“道”就是文本内容反映的思想内涵,包括高尚的品格。学生学习语文,最基础的是对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功能主要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文化。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掌握语言的四个基本功能:自我表达、交际、解释、记忆,从这四个基本功能看,语言的工具性似乎占了主导地位。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任何人无法否定的,但是语文学科作为工具而言,与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等不含任何思想的工具是不同的,因为语言文字是一種特殊的工具。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时,总会表现自己的主观意识,蕴含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语言文字具有思想性,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这就是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

《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③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思想道德培养。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性极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感恩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在人与人的交际关系上,社会交互作用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可行的。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识字写字,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⑤在语文课程中开展感恩教育,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必然会促进学生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理智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净化学生的灵魂。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可以弥补语文教育功能片面化的不足,使语文教学成为全面的教学,培养出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

陶志琼博士说:“什么是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让小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施恩。”⑥小学阶段是孩子思想启蒙的重要时期,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感恩教育,有益于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以后高年级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他们今后成长与发展大有裨益。小学生年龄小,感恩意识相对淡薄,小学语文教学应担当起德育教育与理论教育的双重任务。如今无论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恩资源,需要通过小学语文老师的深入挖掘,讲授教材知识,实现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从而帮助小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语文教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其学习过程是复杂的,而语文教育本身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涉及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感恩是一种美好的道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在语文学科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必需又是可操作的。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意见

(一)增强小学语文教师德育意识。

《论语·子路篇》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具有向师性,并且在多方面可塑性都非常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为人师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意识尤其体现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是学生直接模仿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对小学生进行空洞的感恩教育,更不能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感恩的准则,因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品德教育的契机,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表现出的良好形象,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典范作用。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健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感受到老师殷切的关心和真诚的呵护之情。在学生的心中将感恩思想概念化为关爱他人、关爱世界的种子,并不断地提供养分,精心呵护培养,让它发芽成长,最终收获感恩教育的累累硕果。

(二)结合文本,开展课外活动。

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文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上升到思想层面,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恩意识。但是小学生有了感恩意识,不一定就会有感恩行动。这时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发挥聪明才智,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感恩活动,使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化为感恩的行动,在实践中锻炼和巩固感恩意识和感恩思想。陶行知先生曾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认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展开感恩教育。可以利用校会、班会、团队活动等开展“感恩系列活动之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每周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就感恩这一话题进行专题发言,结合国旗下的讲话,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出心得体会,交流感想。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感恩教育的资源,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⑧。“五一”劳动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让学生体会劳动之艰辛,增强对劳动者的感恩之情;在父亲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给父母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师节到了,让学生学会制作贺卡,把贺卡送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寒暑假,让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感受父母的艰辛,并组织办好专题手抄报或宣传栏等。让学生明白感恩不是说说而已,而要用行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注释:

①李静远.高中生感恩教育及在語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开封:河南大学,2013.

②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③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95.

④⑤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1,2,33.

⑥饶宝美.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语文建设,2015(29):13-14.

⑦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43.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张成群.多一点感恩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9-26(8).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5]姜丽鸿.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

[7]金美媛.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感恩树——语文课堂实施感恩教育的思考[J].课改与家教,2007(4).

[8]王庆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J].读与写杂志,2007(6).

[9]黄甫全,曾文婕.小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肖洁

第三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探析

【摘 要】素质教育无疑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主要课题。语文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担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作用,甚至在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本着学生的长远发展、促进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是小学阶段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积极面对并主动探索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效率提升的关键。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因为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所以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现有的教育理念,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意识,积极主动地进行素质教育实施方法的研究,才能促进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内涵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应试教育是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單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它主张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传授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文化修养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许多课文教学都或多或少地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如何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真正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素质熏陶与教育,下面具体分析: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基础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当帮助学生学习相关内容,还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会做人做事,引导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地理解学生的个性,进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好地学习效果。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展开相应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智商,还应当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情商,帮助学生能够获得学习上和生活中的全面发展,成为“四有”新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方式,充足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思想,高尚的素质品格,还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

(二)确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或的全面发展,首先,学生应当具备较为完善的认知体系,认知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题,更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小学内容学习;其次,学生还应当具备一般学科能力,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具备较强的综合性,不仅需要学习相关的语文内容,还应当具备相应的学习技能,运用资料的能力等,随着这部分能力不需要进行考试,但是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为基础的能力之一。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获得这方面能力的提升;最后,应当是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兴趣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只有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质而言十分重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德育和知识体系的增强。

(三)改革课堂教学,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素质教育要求归还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保证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将学生作为成年人看待,采取成年人的方式对学生展开相关内容的教育,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为自主的参与到教学当中,进而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新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新内容的预习,之后在选择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解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鲜内容,进而更好地融入到学习当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进而增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潜能。

三、结束语

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语文教育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只有齐心协力,坚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大胆摸索教学规律,学生才能全面协调发展,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良素质,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成为21世纪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张丽波.试论实施素质教育,创新小学语文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146-147.

[2]田苗.关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尝试研究[J].学周刊,2018(22):65-66.

[3]程荔枝.素质教育背景下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2):118.

作者:卢应泽

上一篇:物资企业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