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89例疗效分析

2023-02-07

顽固性呃逆是内科临床的常见病症, 以气你上冲, 喉间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 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古称“哕”, 又称“哕逆”, 西医称“膈肌痉挛”。其病因病机有: (1) 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则寒气蕴积于胃, 并循手太阴之脉上膈、袭肺, 胃气失于和降, 气逆而上, 复因膈间不利, 故呃呃声短而频, 不能自制。 (2) 情志不合。恼怒抑郁, 气机不利, 则津液失布而滋生痰浊, 若肝气逆乘肺胃, 导致胃气挟痰而上, 亦能动膈而发生呃逆。 (3) 正气亏虚。重病久病之后, 或因病而误用吐、下之剂, 耗伤中气, 或损及胃阴, 均可使胃失和降而发生呃逆。在临床上, 遇到顽固性呃逆, 除了针对病因采用中药积极治疗外, 还应及时给予有效的对症治疗。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 总结出一个疗效明显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针刺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9例顽固性呃逆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53例, 女性36例, 属实证64例 (其中胃中寒冷型36例, 胃火上逆型21例, 气机郁滞型7例) , 属虚证者25例 (其中脾胃阳虚型13例, 胃阴不足型12例) , 年龄最小20岁, 最大86岁, 病程最短3h, 最长4个月。

2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和胃降逆, 调畅气机, 宽胸利膈。选穴:首选扶突穴, 配穴:内关穴、足三里、膻中穴。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裸露针刺部位, 局部消毒后, 常规针刺留针20min。特别注意的是扶突穴, 位于喉结旁开3寸, 胸锁乳突肌中间, 颈动脉旁深处, 针刺方向水平方向刺向颈椎, 有触电样针感向肩或手放散。不得斜向下刺以免引起外伤性气胸 (因在锁骨内1/3处, 胸膜顶高于锁骨2~3cm, 倘若针刺方向不当, 能刺破胸膜, 引起外伤心气胸) 。

3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治愈:呃逆完全停止, 观察1周未见发作者。显效:呃逆次数较前减少3/4以上者。好转:呃逆次数较前减少。无效:治疗后不变化。

治疗结果:治愈79例 (88.76%) ;显效7例 (2.25%) ;无效1例 (1.12%) 。

我们曾将针刺扶突穴、内关穴、足三里、膻中穴的方法与传统针刺天突穴、内关穴、足三里的方法做对照观察。治疗组89例患者, 对照组63例患者,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非常显著 (P<0.01) 。说明本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4 讨论

顽固性呃逆是内科临床常见病症, 治疗方法虽然不少, 但行之有效的方法却不多, 本方法简单易行, 疗效明显。

本组治愈了79例患者中, 少者针刺1次, 多者针刺13次, 平均治疗7次。本组病例中证型属胃中寒冷, 胃火上逆, 肝气犯胃三型的患者病程较短, 疗效显著, 证型属脾胃阳虚, 胃阴不足的患者, 病情复杂, 病程较长, 疗效相对较差。

从针灸学角度看, 扶突穴属手阳明大肠经, 刺之可通经活络, 降逆调气。从解剖学角度看, 扶突穴的深部有3, 4, 5颈神经的前支通过, 而3, 4, 5颈神经的前支共同构成膈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 针刺扶突穴可刺激到膈神经, 并能直接抑制膈神经的兴奋性, 从根本上解除膈肌痉挛;膻中为八会穴之气穴, 居胸膺中, 主-身之气机, 尤以宽胸利膈调畅气机见长;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 具有统治一切脾胃疾患的特殊作用;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于阴维脉而主治胃、心、胸之疾, 起宽胸利膈的作用。四穴配伍, 共奏和胃降逆止呃之功。

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 自2001年至2008年采用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89例, 进行回顾分析。结论 方法简单易行, 疗效明显。

关键词:顽固性呃逆,针刺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 肖少卿.中国针灸处方学[M].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8.

[2] 石学敏.中国针灸治疗学[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3] 金伯华.金氏针灸临床精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 李维礼.实用理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上一篇:沈阳师范大学实验中心网站的规划与设计下一篇:《人机交互技术》课程互动式教学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