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误区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课程思政的误区范文

【课程思政①】高 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介绍成功经验和做法,探寻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解决路径,对于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 “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 1.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 在领导机制方面,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高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教学主体方面,高校马克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2.改革措施: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在教学载体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双向融合和共建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尤其针对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教师,要在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方面开展日常教学训练和教学思考,使其能够精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现实需求。 3.教学方法: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急需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发力。在教学能力方面,要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激励制度,并将教材话语转变为教学话语,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方法上,不同专业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够完善,部分高校教师在讲授政治学、法学、新闻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程时忽视了要增强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对于教师如何在专业课中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还需必要的教学督导。 4.体制机制:构建多学科的教学合作和激励制度 在教学中形成有效互补的合作机制,构建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多学科间的合作机制是“课程思政”常态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教学平台建设上,其他专业和高校职能部门对“课程思政”缺少主动融合意识,制约了工作合力的真正形成,需要形成针对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和智库共享资源。在教学团队建设上,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建立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联合高校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迅速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 “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践经验 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思政教育的瓶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在“课程思政”核心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明确主体责任,发挥引领协同作用建立教学团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做好课程的整体规划。上海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以行政渠道为主组织落实”的思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所有高校都成立了“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所有高校党委书记均亲自担任组长,并设立专门办公室推进落实。武汉大学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学校教务处、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积极配合学工、研工和学校德育中心,有效发挥行政职能,将“课程思政”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予以推进,校、院两级分管思政和教学工作的条线紧密结合,学校各部门整合资源,为“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研究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2.把脉学生需求,找准学术突破口创新教学载体 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协同、科研协同,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的同频共振。武汉大学面向大学新生的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是一门讲授测绘专业技术的专业知识课,教师由宁津生等多名测绘学界的知名教授和两院院士构成,课堂上每人主讲一个章节,每周一次课,教授们生动演绎的爱国思政课,用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使“院士课”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让一代代大学新生入脑入心。复旦大学开展“中国系列”选修课程,从选题入手,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既具备深厚学术积淀又有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在师资上聚集业内领军型顶尖师资团队,开展专题式教学,在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融合了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育目标。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生的基础课,通过30分钟的“解剖第一课”诠释遗体捐献的意义,增加了对遗体捐献者感恩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医学责任意识的审视,因而也被学生称为“人生大课”。 3.完善评价标准,建立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努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政课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引导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等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对课堂效果“双评估”的体系标准,增强对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广东省高校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模式中,将学生的思政课成绩和学习表现纳入学生入党推优的考核标准,进行教学效果师生双向打分制度,除了课堂满意度之外,还要考察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以及学生思想意识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湖北省高校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评聘考核机制。南方医科大学在职称评聘、教师资格认定等工作中完善了学校职称评聘制度和标准,实行岗位动态管理。复旦大学以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为抓手,落实育人价值导向,针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开展绩效评价,据此作为是否继续给予支持及支持额度的重要依据,为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提供了重要途径。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的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 4.打通专业壁垒,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学资源 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与育人功能的统一,其关键在于领导的意识、教学激励制度、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充分利用三学期制的优势,每年设置10周的实践环节开展“服务性学习”,当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区、服务病患时,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华中农业大学在学生培养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献身农业。广西中医药大学每年组织青年专家博士带领学生到农村最艰苦的地方进行义诊,让青年志愿者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工地,引导师生在思想政治觉悟方面内化于行。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30所高校已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各高校普遍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首要标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武汉大学提供50万元经费资助了5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项目,集结60多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推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在线课程,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示范。 “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思考 从“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经验出发,可以看到,建立“课程思政”长效运行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并及时总结经验使之深化、优化、固化下来,是确保“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关键。今后一段时期,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应重点在强化价值引领、推动理论建设、促进机制体制创新、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持续推进,真正构建“大思政”的新格局。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借助多学科方法共谋划 在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中,一是要明确学校党委在改革中的主体责任。高校党委在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行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时,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遇到的或与教学相关的理论问题作为科研重点,及时加以研究解决,并把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示范和辐射作用,借助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问题,构建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和对话平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成果,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大格局。 2.解决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 一是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地位,让思政课上出“学术味”。思政课的教学中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景,切实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科学问题,也要解决“为谁主张”“为谁服务”的价值追问。在课堂教学中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走进学科前沿,更有学术味,更有穿透力。课堂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要用活的案例、活的方法,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现实困惑,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是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使专业课上出“思政味”。高校应立足实际情况,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学校要在专业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要求,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阶梯式成长特征,以及学生遇到社会问题的复杂度,系统设计德育递进教学路径,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注意“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做实”,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免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要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悉心点亮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 3.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学术评价体系是学者开展教学和科研的“指挥棒”。高校要改革用自然科学的标准衡量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以西方的学术评价体系来评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有评价机制。要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侧重教学的过程评估,要将评价体系的重心落在“立德树人”的总任务上,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标准,完善教师职称聘任的评价体系,要将文章数、项目量、批示级、人才衔等科研考核指标,转向以教学质量为重心,学生成长发展为标尺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统一,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对于教师为学生做心理咨询、参与学生竞赛辅导、积极投身教学竞赛等育人实践成果纳入到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中给予应有的认可,鼓舞广大高校教师将工作的精力和热情投身于教学全过程。同时,严格“课程思政”教师的选聘以及教学培训制度,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出综合素养课程的育人价值。制订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编制课程教学指南,推广试点经验,努力彰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 4.创新合作机制,拓展教学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 一是打造教学实践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把教学实践打造成为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通过协同创新中心、智库团队等科研合作机制,推动原先以学院、学科、课题组为主的科研模式,向跨学科、跨专业、校内协同创新的模式转变。二是关注师资发展。通过“学习、对话、实践与反思”的培训模式,从素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视角,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师的话语体系,强化专业课教师作为学生专业能力和价值观引领者的影响力。三是加强协同育人。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统领,整合其他哲学社会学科和学校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职能部门,探索“课程思政”一体化管理路径,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及社会资源打造成“育人共同体”,实现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职能互补、优势叠加,做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第二篇:思政课课程规划中素材的选取与探索

摘要:、课程规划是每门课程都必须要进行的,而对于思政课的课程规划中,其素材的选取更是重中之重。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对于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都是要围绕课程规划中的素材来展开的。如果很好的运用素材,注意素材的选取的投入到课堂上去,那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规划

素材

选取

原则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而我们生活中的素材就是一些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 要想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就必须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选取有效的教学素材来组织教学,这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课程规划中素材的概念

课程规划是对课程进行较长期的、全面的、系统的的策划过程,这过程的结果是形成一个课程的规划。课程规划也就是俗称的教学设计。而对于课程规划中素材的概念,《汉语词典》解释为:(名)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课堂规划中素材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效率所选取的各种文字类、图表类、音视频类及活动类等资料,这些资料是用来解释、说明、印证课堂教学内容的材料。所以说,课程规划中的素材是整个教学设计,甚至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个好的老师,一节生动的课,一个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的课堂,以及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在具体情景的感悟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等等,都要围绕一个素材的选取!

课程规划中的素材,可以大致分为:文字素材,图片素材,视频素材,以及课程中的教具和老师组织的讨论活动的素材,

二、 课程规划中素材的重要性

1、好的素材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课的效率。

思政课堂是一门理论知识较多,一般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所以很多情况是一上政治课,就成了打瞌睡的课。这里面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如果教师在素材的选取上注重一些活泼有趣的内容,并在课堂上正确的引导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学生愿意主动的去听,这样学生听课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课程规划中的素材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达到情感价值观的目标

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意识、公民意识以及一些包含中国传统美德的素材,在课堂教学的中,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弥补无数空洞说教的言语的不足,更能让学生在亲身的活动和体验中、在积极的情绪中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更好的实现情感价值观的目标。

3、选取丰富多样的素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早在三十年代就提出这样的口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在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交汇、交融。这种先进的思想,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素材的选取上综合各科的知识,要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多元化教学素材的学习、实践和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多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 课程规划中素材的选取注意的原则

面对社会生活和物欲横流的世界,很多一些不符合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一些反面的素材把握,对于政治课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选取的材料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素材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在课程规划素材的选取上,不要选取一些学生未经历,甚至听都没听过的材料,要么是不能让学生形成积极情感体验、产生共鸣的生活现象。这样的素材容易让学生远离自身生活和亲身实践体验,也就无法达成预设的效果,更无法产生持久深刻的内心情感体验!因此,在选取素材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新的课程理念也要求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课堂教学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现状。一般选取本土的,或学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素材,适时恰当地利用这些素材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处处有活例,从而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了主体参与意识。

比如在《经济与生活》消费观一节时,可以拿取学生讨论的素材,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平时消费都用在什么地方,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更能对消费面面观有个深刻的印象!

2素材呈现要合理的原则。面对素材形式的多种多样,以及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图片,文字,音频等等。许多教师为了营造课堂气氛,想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先是放一段音乐进行课程的引导,之后又是运用图画材料讨论,之后又是课堂辩论赛,最后又是视频结束课程。整节课学生都很忙,教学素材泛滥,令人眼花缭乱,学生疲于各种活动。其实,教学素材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要注重形式忽视实质,让花里胡哨的形式冲淡了课程的中心内容,让学生学不到该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应精选教学素材,用好用足教学素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合理的去呈现素材。在一节理论较强的、文字较多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穿插一些图片,甚至一个简短的视频!这样的合理化运用素材,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生活与哲学》中,面对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动画,来达到效果!

3素材贴近教学目标原则。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选取的素材中一味的追求它的趣味味、突出视觉感官上的强刺激、活动的游戏化,这样可能会调动学生的神经,但过多,或者过于形式化,忽视知道的科学性和思想性,难以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选取的素材上一定要贴近教学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方面,我们选取的材料要注重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把握素材的方向是朝向教学目标的! 比如:

4素材富有情感的原则。认识情感的动物,哲学上是有意识的。具有情感的教学内容才具有生命力和活力。人是有意识、有情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所以,选择具有强烈情感的教学素材,通过图片、影像资料等形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一段具有深刻意义和思想教育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析,让学生体验,就会在课堂上就会产生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比如《文化与生活》中,中华民族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德时,可以引用一些感动中国人物的素材,在看这些感人的视频材料中,学生有的会流泪,沉默等等,这种真情的流露,是靠简单的说教所难以达到的,情感作为一种中介力量,能促进知行统一,能增强意志能力。而这个教学素材成功地给了学生感动和决心,我相信在经过这样一次深刻的心灵交流后,学生会真正的明白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他对社会、对人民的 贡献。而这比空洞的说教更加真实更加有效,一个人心灵上的认同是最深层次的感悟。

5、素材具有创新性和热点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政治课的灵魂。所以素材的引用必须要具有创新性!同时在最新的新闻事件,也要随时的也应用到课堂中去!比如:

总之,课程规划中素材的选取是一个慢慢探索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而变化,随着课程内容变化而变化的,它的选取是一种教学模式的理念,也是一种对于好的教学目标的追求,更是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的手段和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完善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引导学生主体,更需要着眼于学生实际,选取有效的教学素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真实践新的教学理念,从而达到教学相长、优质高效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马培和《在想品德课教学中多学科渗透之浅见》

第三篇:《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研总结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坚实推进“思政”课程建设,9月29日下午,经七路第一小学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主题学习活动,经七路第一小学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参加学习。

培训活动中,就办好思政课教育的意义、关键、思政课改革创新以及加强对思政课建设四个方面详细解读《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文章,教研组长带领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进一步深入理解思政课的内涵及意义。会上,教师认真倾听,深入体会文章精神。老师们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等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在学习交流中,老师们围绕“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新时代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畅所欲言,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大大增强,纷纷表示还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精神实质,积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结合学校学生特点,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组合拳,努力把思政课建设好。

我们将不断学习,不断思考,进一步着眼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把握新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思政”课程建设。

第四篇:课程思政总结

上一学年度中,课程思政主要是在高等数学这么课程上进行,以养成学生积极的态度,培养学自学、自省、自控的能力,养成学生坚持做好每一件事的品德为目标,潜移默化的在每一节课堂上进行实施。

在培养态度方面,主要是先端正自己的态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睡觉,不玩手机。除此之外,自己也以身作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人生产生影响,因此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平时生活中格斗要时刻注重自己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引导。

在培养学自学、自省、自控的能力方面,主要是平时的作业和各种教学任务严格管理。平时的课外作业,自主学习的内容都认真对待,从布置、实施、验收的各个阶段,通过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加以引导,通过正面榜样和反面教材加以启发。

养成学生坚持做好每一件事的品德方面,主要是以榜样激励为主。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数学家都有着非常励志的人生经历。课堂中通过一些数学史、数学名人的曾经辉煌成就,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总之,在这一学年中,课程思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学生对于这种形式还不是很习惯,希望今后能有所改进。

何志威

2018.4.1

第五篇:思政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教师手册

一、 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及其设置意义

二、 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的性质、学分、课时和开设时间

三、 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的管理模式

四、 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指导教师的职责

五、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各门课程课堂理论教学关系

六、 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或项目的选定

每门课按专题或模块提交实践教学主题或项目

七、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和种类

按照上述实践教学的主题或项目(包含必选项目和自选项目)通过演讲 调查 主题参观 自愿者 主题辩论赛、经典诵读体会、征文比赛、影视观赏等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分成大类:如调研类、观读类、竞赛类、打工或勤工助学类、三下乡或志愿者活动类等等

八、 思政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涉及的主要知识门类

九、 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指导

十、 教师思政课实践教学课时计算

指导每类活动大致可报课时量

附:教师实践教学活动计划书、登记表等等

思政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学生手册

一、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

二、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形式

个人

小组(人数)、班级

三、学生参与各种形式实践教学活动的要求

1、观读体会类活动要求

2、社会调研及论文的写作要求

3、

4、

四、学生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和考核标准

1、 社会实践报告和社会实践论文的评价标准

附:各种学生需填的表

如: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申请登记表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记录表 社会调研报告或论文的开题报告表

上一篇:记者节活动方案范文下一篇:考核表本人述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