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词教学充满魅力

2024-04-12

让古诗词教学充满魅力(共6篇)

篇1:让古诗词教学充满魅力

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魅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与语文等基础学科有许多不同之处。计算机科学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很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往往使得学生在入门阶段感到陌生的名词多,难点集中,头绪繁杂,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学科中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计算机这门学科的特点来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一、创设情境是基础

情境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它们容易接受真实的、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

1.创设美感情境

美感是人类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冲动,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对学习而言,这种由美感而引发的冲动、注意、情感、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想像,成为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驱动力。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美也是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如果注意创造机会,捕捉契机,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那么不仅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有帮助,同时也能以美启真,以美导善。

在教学制作电子贺卡一课时,我以传统贺卡导入,告诉学生与传统贺卡相比,电子贺卡表现力更丰富。我把几张精美的电子贺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博览‛中欣赏美、品味美。活泼的动画、绚丽的色彩、优美的旋律,处处给人以美的感受。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性情,解放心灵,感受到计算机不是一个神秘的难以接近的家伙,利用人机之间可以捕捉的情愫,学生和计算机的距离拉近了,学习兴趣更浓了。

2.创设向往情境

向往是人们追求目标的一种心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这种追求的需要,进而就能水到渠成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使用‘画图’软件在电脑上画画‛一课时,我自制演示软件,向学生展示以前学生的优秀画图作品,利用交替变换的精美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持久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对教学无疑大有裨益。

3.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在教学‚用Word输入汉字”一课时,我先告知学生“Word”和“画图”,“记事本”一样,是一个程序,它主要的用途是处理文字。启动“Word”的方法和启动“画图”,“记事本”一样,它一般在“程序”的子菜单中。接着,我提出问题:

(1)不关闭Word窗口,怎样打开“笔记本”窗口;(2)怎样操作能快速切换显示这两个窗口;(3)怎样操作能同时显示这两个窗口?(4)比较Word窗口和“笔记本”窗口的异同;(5)在Word上能练英文打字吗?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上机摸索,并用旧知带动新知,学生容易接受。

二、激发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渴望探求真理,与肯定的情绪态度相联系的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

1.利用“首因效应”,诱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首因效应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告诉人们‚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陶希的实验研究认为,第一印象的作用很强,持续的时间也长,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利用首因效应,上好每一门学科的第一堂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应引起我们每个教师的高度重视。

我在为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时将学生带入机房,在适当讲述电脑室使用规则和电脑使用维护常识后,让学生面对伸手可触的计算机,看一看,摸一摸,仔细观察各部分的外貌,然后提出‚你认识面前的这台机器吗?‛‚你知道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各叫做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计算机的主机、键盘、鼠标、显示器、驱动器等主要硬件组成部分。这样,一开始就通过感性接触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使其很快‚进入情况‛,消除对电脑的隔膜和畏惧,保持初始的亢奋情绪,轻轻松松地开始计算机的学习。之后,以‚电脑是人脑的延伸‛为切入点,通过形象比喻,调动学生的想像力,一步步引导其理解各硬件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计算机模拟人脑工作的基本原理。显然,这个开场白利用了首因效应,使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姿态进入了学习的角色,诱发了他们求知的需要,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自觉性。

2.通过“近因效应”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所谓近因效应,它是指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事物的整个印象能产生更强的作用。近因效应启示我们: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强化不仅依赖于良好的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而且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效组织,更为重要。

课堂上,我注意导入、新授、小结的艺术,尽力让学生感受到心智的紧张、情绪的昂扬、感觉到层层递进的教学所带来的和谐教学节律。时而诱之以趣,寓知于喻;时而昭示一疑,造成悬念,使学生感到‚有味、有趣、有奇、有惑‛,引起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要,自然也就能强化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了。

另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这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鼓励和表扬的语言(如‚你真聪明‛‚你干得很好‛‚你一定能做好的‛等)、动作(如微笑、点点头、拍拍肩等)、物质(如小红花或孩子们喜欢的手工制品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学习的内动力。

三、培养能力是目标

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淡化学科性,加强综合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必须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实践和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是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的有意义的知识。例如:在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中,若为举例而举例,毫无实际意义,学生自然感到厌烦。我的做法是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学生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可以愉快地完成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助于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强调基础性,重视发展性

由于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时间不长,加之各个学校的设备、配置不同,因此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我想不论使用哪一种教材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的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部分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终生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所以,今天我们教给他们的知识必须是基本的和可迁移的。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中,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提高其信息素质。也就是说,在重视基础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它的发展性。

3.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形成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要经过耳濡目染,亲身体验与实践的过程。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的通用智力工具,计算机的操作是一种手、眼、脑高度配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使他们敢于实践、乐于实践,不仅使他们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方法,还要训练其动作的准确性、迅速性、协调性和灵活性。此外,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屏幕、使用帮助信息等习惯,并能够对屏幕显示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的方法,学到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建构起来的科技结构,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进行教育改革,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改革的征途上,让我们以高昂的热情进入教学创造境界,不断地钻研、探索、比较、重组、运用并发展,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魅力!

篇2:让古诗词教学充满魅力

“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的现象在我们的现行教育中仍然存在,这明显不符合学生实际,而且压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知识基础、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头脑汲取精神营养。所以我们教学必须充分尊重每个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他们学习和教育的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时空的拓展,学校与学生都无可回避地面临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问题──即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机械、呆板、千人一面的工具。《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个性特点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就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具体谈谈在新课程改革中怎样理解并实施语文个性化教学。

一、个性化教学展现语文教师个性色彩

每个教师的性格、气质各有不同,知识积累、兴趣爱好亦不尽相同,因而,在实际教学中,理解教材和设计教法,应该扬己之长,让鲜明的“个性色彩”充分显现于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上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如,教师喜欢外国文学,在基本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可以精心耕耘这块“自留地”,或推荐书目,或组织外国文学兴趣小组,让所教的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有的教师喜欢鲁迅,对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如数家珍,那么学生自然耳濡目染受其影响了;有的教师普通话标准,音色很美,擅长朗读,小说、诗歌、散文娓娓诵来;有的教师喜欢古典文学,教材所选古诗文均倒背如流,学生自然亲而近之,感而化之;有的语文教师自然科学方面知识广博,平时教学中经常联系举例,使文理科知识相互渗透交融,也深受学生的欢迎;有的教师熟悉时事新闻,对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等栏目十分关注,每遇好的节目就及时介绍,学生也喜之乐之。

笔者的长处是朗诵,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把声情并茂的范读作为引领教学的主旋律,选取恰当的背景音乐,融声调、表情、体态、情感于一体,在全体学生面前诵读作品,把自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充分入境,主动体味和感悟,进而用自己的话把个人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补。

笔者的个性在诵读诗歌中彰显,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感悟和表达交流中体现,“个性化”教学让传统模式不再束缚教师的手脚,不再压抑学生的兴趣。

二、个性化教学使语文教学焕发艺术魅力

有个性的教学,才是有魅力的教学。但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这种现象自然会窒息个性强烈的学生的求知欲,以至学生往往在语文课面前望而却步。笔者以为,语文教材大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都凝聚着作者对生活的领悟和个性主观色彩,都是个性化的产物。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尽力表现作家、作品的个性美,努力发掘每一篇教材的内在美所创造的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艺术充满乐趣和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师的个性魅力,从而产生个性的特殊能量,取得个性的教育成就。

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木兰这个形象,笔者请学生将熟悉的中国古代女子,包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子形象(如穆桂英、林黛玉、西施、王昭君等)与木兰作些比较,分析木兰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女子共性的一面及个性的一面。《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欧阳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画卷,抒发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如果按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读―译―析―背”来教授,学生定会兴趣索然。既然《醉翁亭记》是一篇游记散文,何不从“游”字上做文章。于是笔者自己先示范当导游,再让学生成为导游,把课上成“旅游课”,使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中。“旅游课”这崭新的课型一提出立即吸引了学生。学生都有好奇心,因此一有新事物出现,他们都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精神也会为之一振。兴趣来了,热情也就高了。

篇3:激发兴趣, 让古诗教学充满魅力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 如何让古诗教学充满魅力, 让古诗在陶冶孩子性情, 提高其文化素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诗教学, 激发兴趣最为重要。所谓激发兴趣, 就是要设法让学生喜欢古诗, 好学古诗, 进而能够学好古诗。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觉得激发兴趣, 有很多的渠道和措施。

一、上课开始要“引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古诗教学的开始, 我通常会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 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我先讲述李白与孟浩然友情的故事。诗仙李白24 岁时开始了他计划中的漫游, 途径南阳时特意到襄阳鹿门山拜访在那里隐居的孟浩然。二人谈诗论文, 畅谈国计民生, 可以说是意气相投, 相见恨晚。公元728 年春, 二人在江夏 (今武汉) 共赏大自然的山川美景, 一起度过了难忘的十几天。李白在黄鹤楼前为孟浩然送行, 目送好友登上了东去的帆船, 直到那一叶孤舟消失在远方的天际, 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个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又如教学《静夜思》, 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在月夜下欣赏月亮, 画下自己的所见或写下自己的所感。上课开始, 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再鼓励他们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讲一讲创作思路。我相机引出了李白的《静夜思》, 提问:诗人的感受又是怎样?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采取“引发兴趣”之法, 促使学生兴趣倍增, 情感激荡, 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 教学效果往往出人意表。

二、课堂中间要“保持兴趣”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 重在陶冶性情, 扩展想象。”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 文约而意丰, 课堂教学时间一长, 多数学生的兴趣定会淡化。此时, 我会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 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 维持学生的兴趣, 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在了解全诗大意后, 我问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 根据诗中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 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大家各抒己见后, 我播放了一段西湖夏日风景的音乐视频,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 诗人用一“碧”字和一“红”字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视觉带来的强烈冲击力。又如教学李白的《古朗月行》, 我在课堂上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关于月亮美丽传说的故事会, 如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 孩子们兴致很高。讲完故事后, 我又引导他们背出全诗, 并鼓励学生相互打分。

课堂教学中“保持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 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 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 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

三、结课之前要“增强兴趣”

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大抵童子之情, 乐嬉游而惮拘检。”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尚不成熟, 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 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 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 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 采取演小品 (多用于写人类的) 、编故事 (多用于叙事类的) 、打擂台 (多用于哲理性的) 、改原作 (多用于抒情性的) 、拼字词 (多用于绘景类的) 等手段, 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 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 我征得学生同意, 引导学生根据词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 邀请学生分别扮演翁媪、大儿、中儿和小儿, 以小品的形式表现。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加深了对该词的理解。又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学完背诵后, 我引导学生做“考官”, 采用拼字法、嵌字法让其他学生“考试”, 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根据该诗抒情性较强的特点, 我引导学生改编原诗, 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课末“增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言虽尽而意未了, 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宜轻视。

篇4:让语文教学充满魅力

关键词:激励 参与 想象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也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由此可见,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最基本的心理因素。少年儿童正处于活泼好动之时,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要想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激发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参与其中,才能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那么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呢?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点滴经验作一介绍。

一、激

所谓“激”,就是激励,激发;是刺激、激将,要激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活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一种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一种热爱之情,他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创造。如:“b、p、m、f”一课的拼音学习,我将字母教学寓于一个小故事中,并辅上琅琅上口的语境歌:爸爸带我爬上坡(p),爬上山坡看大佛(f),大喇叭里正广播(b),爱护大佛不要摸(o)。这样就能化难为易,寓学于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求知欲。

二、积极运用参与式教学法

在小学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是值得借鉴和运用的。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开发想象力、创造力,参与式教学首先要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能只让学生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要发现问题的实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了提出,才有创新。如《景阳冈》一文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懂得武松的英雄气概外,我们不妨用今天的视角换个思维去大胆质疑,如有学生提出虎是珍稀动物,是受法律保护的,武松不应该打虎。那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结果。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想象是创造的重要条件。如教《我要的是葫芦》时,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课文有第3幅图该画什么?学生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要展开创造性的想象,进而鼓励学生动手去画,加强他们的参与行为。另外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如借助多媒体的新鲜感,诗歌比赛、讲故事的生动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的真实感等来激发兴趣。

三、教师的教法要“活”

老师教法“活”,学生就会插上理想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灵活地用教材,让学生大胆想象。如我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让学生自主探究文中讲了哪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新型玻璃的问世,能否满足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现代社会还需要更新型的玻璃你最想发明具有什么特点、功能的新型玻璃呢?这时学生“发明”了很多老师想不出来的玻璃。又如我在教學《五彩池》第二自然段时,紧扣“神奇”抓住文中省略号,让学生想象作者未尽举的五彩池的神奇形状,并用文中句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把想象中的种种形状写出来。这样,学生对“神奇”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升华。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充分自信,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篇5:让古诗词教学充满魅力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在认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以及相关课例研究,综合运用课程教学理论、教育理论,以及古典诗词的相关理论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试图构建以诵读为中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 古诗词 诵读 教学模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推荐了70篇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篇幅短,有节奏,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背,搞好古诗词教学,既能促进小学生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又有助于陶冶性情,激发积极向上的意志,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以读为本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古诗词教学也不例外,也要坚持做到以读为本。《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古诗词教学坚持以读文本,而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中心。以读为本,以诵读为中心的角度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探索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模式,并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对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乃至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其中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可见在背诵优秀诗文总量上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让儿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而在第三学段中则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凑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1 可见,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内容也趋向丰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研究以诵读为中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优化古诗词教学,实现古诗词教学的高效率,从而培养学生古诗词的诵读能力,鉴赏能力,增加古诗词的积累,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古典诗词,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师重视不够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古诗词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

1、教师重视现代文教学,轻视古诗词教学。有些教师不能准确理解古诗词教学目标,认为古诗词教学只要让学生会写、会背就可以了,满足于古诗词的积累和知识因素,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审美和情感因素。

2、从小语教研的形势来看,历届研讨会、观摩课上很少有人选择古诗词来上,可见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古诗词探讨的深度不够。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了古诗词的教学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考试对古诗词教学的负面指向作用明显

考试无疑是教学的指挥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是教师心态的真实写照。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很多老师都是紧扣考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小学的考试主要以书面考试德形式进行,不重视口头背诵,书面考试又以默写诗句及意思为主。为了确保考试取得好成绩,教师在教学时以要求学生会写,会背诵,会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为基本教学目标,在教学时,进行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学生苦不堪言。

(三)教学方法枯燥

目前,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大多还是沿用介绍时代背景、作者、讲解词语及句子意思,再要求学生背诵默写的串讲法。这种方法重视教师讲解,忽视学生个性解读;重视分析,忽视学生想象和感悟。这种古诗词教学方法将古诗词所蕴含的美感和情感消失殆尽,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学古诗词。

三、以读为本,以诵读为中心组织小学古诗词教学

针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对策:首先是提高师生对古诗词教和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古诗词的文化修养;第三是贯彻“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的基本策略,拓宽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第四是改进古诗词教学方法。本文研究的就是构建以诵读为中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何为诵读

什么是诵读?简单地说就是朗读和背诵。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诵读和一般朗读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诵读注重“熟”,所谓熟读成诵。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文学都是在传承中发展的,熟读前人的文章,是提高自己语文素养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仅如此,熟读还是积累和背诵的基础。

2、诵读讲究节奏、韵律。古诗词有独特的音韵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种美感来自于古诗词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古诗词在诵读时,要通过停顿来加强节奏感,古诗词的节奏有内在的规律。比如五言句为二三式:“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七言句为二二三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古诗词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诵读,对于押韵十分讲究。所谓押韵就是使相关的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以形成音节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因此,诵读古诗词要抓住韵脚,突出韵脚,否则古诗词的韵律美就会受到影响。

3、诵读要富于想象。古诗词言简义丰,委婉含蓄,其意境非想象不能领悟。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通过白描的手法,让我们想象出一幅清新、宁静的江南农村的独特风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词,写出的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红杏,还让人想象到园中美丽的春色,想象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想象出了一片春意盎然。

4、诵读应是带着情感的。古诗词大多有感而发,缘情而作,富有情感是古诗词的特点之一。只有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情感,才能做到以“情”读诗,才能更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获得对古诗词真正的审美情趣,从而揭示古诗词中蕴含的艺术魅力。这样的诵读教学既丰富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又培养了健康高尚的审美道德,提高了文学素养。不同题材的古诗词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比如李白写的《赠汪伦》浪漫而热烈,陆游的《示儿》写得悲壮而沉重。即使是相同题材的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也是有区别的。比如同是赠别诗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者通过客舍、翠柳、朝雨这些意境的创设,为辞别制造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送别友人时的忧郁心情,而后者的画面景物明丽欢快,充满诗情画意,诗中更多的是表达诗人无缘与友同游的遗憾。因此在诵读古诗词时,要领会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才能使诵读做到入情入境。

(二)为什么古诗词要以诵读为中心组织教学

1、古诗词诵读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朱熹说:“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这句话很好地概括出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熟读、精思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读”要读得“熟”,直至熟读成诵,不单要如此还要做到“精思”。“熟读”和“精思”相结合,我们才能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才能将已读之文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传统语文教学高度重视背诵,传统语文教学的“背”是为了吸收,是为了积累,是为了最终内化。

2、教育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

诵读强调背诵,强调语言积累。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因此,诵读古诗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5种感官学习中,视觉、听觉的学习最重要,而视、听觉组合对知识的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觉分别记忆之和,可见调动多感官学习意义很大。诵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积极意义。朗读属于一种“运动记忆”,在大声朗读时,它使口腔肌肉的运动沿着某种惯熟的“路径”形成一种长期记忆,由此产生的记忆效果可以延续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

3、古诗词诵读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感、提高文学素养。

为什么提倡诵读古诗词?除了古诗词蕴涵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外,古诗词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原因之一。“诗是一种最高的语言艺术”。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是语言的钻石。诗词语言的要求不仅高于人们的日常用语,同时也高于散文的语言以及一切未经“诗化”的书面语言,是至精至纯的文学语言。

古诗词语言形象生动、短小精悍、韵律和谐、易读易记等特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是小学生诵读的最好材料。反复诵读古诗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进而加深体验与领悟,提高文学素质修养,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诵读是语感的源泉。诵读是训练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诵读古诗词,诗化的 语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胸中情感自然如“鲠骨在喉,不得不吐”,写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会终身受用不尽。”

(三)以诵读为中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操作策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语言训练方式。下面以笔者《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谈以诵读为中心组织古诗词教学。

1.确保“诵读”的时间。

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保正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就必须靠科学合理的安排。

其一,精讲多读。教师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在教学时,我没有做过多讲解,只是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做了必要的交代,以及部分难理解的词语比如相媚好、翁媪等做了适当的讲解。通过“精讲”“少讲”就把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多一点诵读。

其二,以诵读代讲解。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比如“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诗句,在教学时,没有做详尽地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儿子们各自的神态和动作,去领会他们的悠闲和自在。

2.落实诵读的任务

没有目的不读书,没有任务不读书。任务可以产生诵读的内驱力。诵读在不同教学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任务体现出不同的诵读层次,根据《清平乐村居》的特点,本课教学安排了六次诵读,按照不同的层次,分别是:

(1)初读:任务是把全词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在教学时,特别要求学生读好、读准“翁、锄、莲、媚”等字音。

(2)再读:任务是读懂词意。

在要求学生读以前,老师提出了要求:下面我们再读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句话,有不懂得地方做好记号,等会我们一起来交流。学生只有对全词的意思有个大致的了解,才能进一步读好词的节奏,读出词的意境,否则没有理解的读是 没有效果的读。在这个教学环节将词语“吴音、相媚好、翁媪、卧”作为教学的重点。

(3)三读:任务是读好全词的节奏和韵律。

这个环节首先安排教师范读,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形象地感悟词的节奏,其次安排老师和学生合作读,再次学生自由练习读,最后学生展示诵读。通过这样的步骤,从扶到放,学生比较好地读出了这首词的节奏。

(4)四读:任务是读出想象。

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词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意境,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请看笔者教学《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断:

师:让老两口陶醉的还有什么呢? 生1:我觉得还陶醉在优美的风景中。

师:什么风景这么优美,令人喜欢?请你说说看。

生1:“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那青青的小草,绿油油的很是好看。师:同学们,小草是普通的,小溪也是普通的,但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被金兵占领的北方,也就是辛弃疾的家乡,他们看见的是什么?

生2: 看到枯草遍地,尸横遍野。生3:看到人们在痛苦地逃亡。

生4:看到金兵在四处掠杀。到处是烧毁的房屋。师:是啊,满目疮痍。耳畔只能听到? 生1:听到人们在哭爹喊娘,大声呼救。生5:听到刀枪碰撞的声音。

师:那是人喧马嘶。占领区的人民能看到这绿油油的小草吗? 生齐:看不到。

师:所以小草虽然普通,茅屋虽然低婑,但却给人感觉? 生7:宁静。生2:和谐。生3:温馨。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让我们和老人一起陶醉在乡村美丽的景色里

情要靠“象”去显现,当平面的词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 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词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上述案例引导学生通过眼前的美景想象出金兵占领的北方的情景,从而通过想象还原出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试想,此情此境,怎不让人顿生痛切悲凉之情?两相对照,怎么叫人痛恨侵略者?怎不叫人倍加珍惜和喜爱眼前这涓涓的流水和青青的小草?

(5)五读:任务是读出自己的感悟。

古诗词诵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因此在学生读懂意思、读好节奏、读出韵律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情感体验。

要引导学生读出《清平乐 村居》的词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词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报国之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作。作者一生始终关心收复失地大业,他向往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这更加激发了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学生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写景词,就很难体会作者对及其平常的农村景色会如此陶醉其中,感情体验也就相差甚远。

其次要引导学生品读入境。《清平乐 村居》中的“醉”字,是全文的词眼,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问题:谁被乡村宁静祥和的生活陶醉了?学生通过品读理解,体会到陶醉在乡村宁静祥和中的不仅仅是翁媪,还有作者,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词人向往田园生活,渴望和平安宁的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与词人产生共鸣,词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片断(笔者执教《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

师:陶醉在温馨、和谐的村居里的仅仅是老爷爷和老奶奶吗? 生:还有作者

师: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看到这么温馨、和谐的农村画面他会怎么想?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师: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没有战争。生:国泰民安。生:人民生活幸福 师:还有谁也陶醉了呢? 生:还有我们

师:让我们一起陶醉在美丽祥和的村居中 学生一起诵读全词

这个教学片断,牢牢抓住“醉”这个词眼,通过品味,通过诵读,学生体会和感悟到翁媪在“醉”,作者在“醉”,体验到自己也在“醉”——“醉”在宁静和谐的乡村,“醉”在富有韵味的古诗词意境里。

(6)六读:任务是背诵。

诵读包括朗读和背诵。背诵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有利于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积累语言,有利于提高记忆能力,因此古诗词教学要加强背诵。在《清平乐村居》教学中,全班是在背诵整首词后结束的。

3.选好“读”的方式。

古诗词教学的课堂需要朗朗书声,而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范读、领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引读,合作读等。如何选择读的方式是教学时需要考虑的,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根据课文特点、在不同教学阶段,选用不同的诵读方式。比如,开课初读选用的是学生自由读;接着在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时,我选择了范读和师生合作和以及学生展示读;在要求读出感悟阶段,采用的是品读,个别读和引读;最后环节采用的是学生展示诵读和背诵。总之,诵读的方式要考虑文本的特点并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的。

4.处理好“诵读”与其他语言训练的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古诗词教学加强诵读的同时,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所以教学古诗词还好处理好诵读和默读的关系。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强调以诵读为中心组织教学,并不排斥包括默读在内的其他形式的语言训练。相对于诵读,默读速读更快,更有利于思考,学生默读文本,沉浸于文本,能从不同角度角度文本,产生独特的体验。在《清平乐村居》教学中,笔者也安排了适当的默读训练。请看一个教学实录片断: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自己的感觉,请同学们默读全词,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生:美。生:爽。生:好。

师:最好能用诗中的一个字,请同学们默读整首词,圈出体现自己感受的字或词 生:喜 师:高兴 生:醉

这个教学环节通过两次默读,学生沉浸词中,通过边读边画的默读方式,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比较、鉴别,从而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时,笔者还安排了一次学生说话的训练,请看教学片断: 师:老师想问问老人,你家这么多人,而且又住在这茅屋里,生活这么贫困,你们为什么还这么陶醉呢?谁来替老人回答老师的困惑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师:你读出了老人一家的和睦

生:我们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师:你读懂了老人的快乐

生:我的儿子们都很健康,又很勤劳

师:是呀,儿子们勤劳、孝顺是老人最大的幸福来源

篇6:让音乐课堂充满魅力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想,脚之所以被忘记说明什么呢?恰恰说明鞋之合脚,如果鞋子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起。同样,当儿童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的被激活。在课堂中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创造呢?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用心去倾听音乐――因为只有熟悉的东西才会让人产生感情,才能使人对他感兴趣。课标中也明确的指出“要坚持以音乐为本,倡导完整而充分的聆听,并将其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音乐听觉体验,中心点是“听”,围绕听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从学期的一开始我就非常注重这一点,比如我在教授《口哨与小狗》这一课,作为第一次欣赏音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只有两点:一是培养学生安静而完整聆听音乐的习惯。二是鼓励学生大胆参与音乐、表现音乐。于是在课的一开始,我没有过多的语言介绍,也没有运用过多得教学手段,而是开门见山很自然的问学生: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这节课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在听这段音乐的时候,你能想到什么?然后老师放《口哨与小狗》的音乐,要求学生坐端正安静的聆听。结束后,我就引导学生大胆发言:谁能把你刚才听音乐时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听?请你们积极发言。最初举手的学生并不多,我叫起他们回答后,对他们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并及时鼓励,于是举手的越来越踊跃,回答的越来越激烈,有的学生说:“想到小兔子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小蝌蚪在水中快乐的游来游去”、“想到蓝天白云和美丽的大森林”……答案虽然五花八门,可这的确都是孩子们听完音乐后的真实感受。老师:接下来同学们再听一次,听听这段音乐的情绪什么样,给你什么感觉?复听音乐:还是要求学生安静的聆听。听完后,要求学生回答刚才的问题,这次的回答学生积极性大增,都争先恐获得发言:“我感觉心里很高兴、很愉快”、“我感觉这段音乐很欢快”、“我有跳跃的感觉”。。。。。。。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接下来再听的时候你们就可以随着音乐来做动作。再次复听:教师放音乐《口哨与小狗》,学生随着音乐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谁愿意上前用动作把你的感觉表现出来?再次复听:教师再放《口哨与小狗》音乐,很多学生积极主动的上前用蹦蹦跳跳的动作来表现感觉。,台下的同学也不由自主的跟着音乐表演.如果一上课老师就用过多的语言描述,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我想不会起到好的作用。因为毕竟他们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比较随意自由、相对自制力就有些差过多语言的灌输效果并不佳。老师说音乐怎么怎么美,而不多让学生接触,感受音乐,很显然不会引起孩子兴趣,更不用说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了。要想逐渐养成他们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最主要的就是听音乐,熟悉音乐。正如我一上课就让学生接触音乐,正因为优美的音乐,也正是多次的聆听,让学生们熟悉了,所以他们才会主动的参与进来,并且能逐渐养成他们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奠定了基础。当然聆听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在听的时候,要有问题,这样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让学生欣赏时,每一遍都提出要求,并随着听得遍数问题逐渐加深难度,让学生不断提高,每一次对歌曲都有全新认识和感受再者就是不要强迫性的听,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新颖、有趣,导言要简明,清晰、生动有启发性。所以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尽情感受体验音乐。学习音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生活中的事情才会让他们产生共鸣。对于孩子们来说音乐艺术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对于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音乐的体验。再者说,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如果在课堂上仅评教师口头传授,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亲自主动的去探寻、领悟、体验。所以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入的设计,补充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洗手绢》一课:本课的主题就是“爱劳动”所以,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每个环节我都体现“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这一主题。劳动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洗碗、抹桌子、扫地。。。。。。。。”学生对这些非常熟悉,所以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老师不用过多的语言描述他们就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尽情的感受体验音乐。

再次就是要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一点尤为重要。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所以,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在音乐活动中要面向每个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多方面思维,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进行艺术表现。也要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实现以“知识本位”到以“人的发展为主”的飞跃,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我在教授《大海的歌》这一课时,我得设计思路是,首先采用小组合作画大海和制造大海的声音,发挥集体创造智慧,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兴趣;然后,采用音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听、画、唱、演、奏等方式,感受、理解并且表现音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于是在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感受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把想象中的大海画出来。(这样采用音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通过媒体展示大海,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紧接着第二个环节是学习歌曲:先听歌曲范唱并提出问题:歌曲描绘了怎样的海?(优美、宁静的大海)。然后学唱歌曲,最后用动作表现歌曲的起伏,感受歌曲描绘的大海。在学习新歌中我通过让学生听、唱、评等表现方式,让学生感知歌曲的内容和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体态语言的介入,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理解,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最后一个环节是创作大海:小组共同制造海的声音。分小组展示海的声音,小组之间相互评价。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让学生自己制造大海的声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上一篇:月峰乡团委2010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新农保办理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