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化市场经济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法治经济的基本问题和制度实践研究

摘要:如何有效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基本关系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法治建设之间关系问题的核心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在中国实践的结果,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导向,即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并进行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在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及其法治化进程的基础上,推演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的基本成就,即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中形成了基本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初步构建起了市场要素与政府规制良性互动的法治经济体制和机制。鉴往筹来,从顶层设计上来规划法治经济的原则、目标、任务、途径和举措,已然成为新时代加快完善法治经济的方向性要求和路径选择。本文除“引论”和“结论”外,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关于法治经济的历史溯源和理论梳理。法治经济的历史溯源需要从理论源头进行历史梳理,包括柏拉图对法律和经济的基本理念、亚里士多德对法律和经济的基本观念、黑格尔对法律和经济的基本观念、亚当·斯密对法律和经济的基本观念,马克思、恩格斯、哈耶克和托马斯·皮凯蒂对法律和经济的基本观念,习近平对法治经济的基本观念。法治经济的理论源头主要包括:正义、法治与商品交易;民事权利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当代资本与法治变革:以《21世纪资本论》为例。不仅如此,关于法治经济与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还涉及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法治经济之间的理论联系。关于市场经济与法治国家之间的内涵契合和价值理念,主要包括法律权威、权利保障、有限理性假设与法律规则、诚实信用和公序良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法律在规范交易行为和政府行为中有着权威性。在商品交易的纠纷解决方面,法律规则比其他纠纷解决机制更具权威性。权利观念是近代社会法律发展的重要基础,它要求对权利的尊重和保护。近代以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形成了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制度体系。从利己主义和理性行为出发,经济学将理性人假设作为解释经济现象和分析人类行为的重要理论基础。经济人假设认为经济活动中主体具有完全理性并且是具有自利的特征,利用收集到的信息来计算各种可能性以期追求最大限度的自身利益。在法律关系上,诚实信用涉及到的法律关系包括市场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和市场主体与社会间的法律关系。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中需要尊重公序良俗的法治理念和法律规则,其中公序良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第二章关于法治经济的历史演进:法治经济40年。从市民社会理论到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法治经济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该部分认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式:一是计划为主与市场调节为辅的提出和法律制定。在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唯一方式;改革开放后,开始探索以市场来配置资源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主要目的是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并规定合资经营企业的法律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合营企业的利润分配等法律问题。二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法律制定。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同一关系,其实质也是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专利法》(1984)、《涉外经济合同法》(1985)等有关市场主体、产权制度和交易规则的法律法规相继被制定出来。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确立时期的法律制定。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后,计划与市场的基本关系得以理顺和明确。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成为了改革开放和法律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和主要目标。有关市场秩序和交易规则的法律大量出台,譬如《公司法》《产品质量法》。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期的法治经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在法治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为,法治经济不允许政府直接介入经济活动和经营行为,政府只能通过法律规则来调控市场行为和经济活动。第三章关于法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形成了改革创新和法律治理的思想和价值准则。总结和归纳法治经济的基本原则有助于理解和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法治精神和法律制度体系。从某种意义上看,法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代表了法律规定的价值导向。一是生产力法治化原则。法治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制度框架来看,法治精神和法律规则在市场交易和产权归属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制度价值。因此,将法治框架和法律规则纳入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有助于确保市场经济活动的制度化和法治化。二是权利平等和权力制约原则。在法学和经济学领域,权利平等是社会生活和经济运行的私法基础。权利平等的理论研究是建立在以人的本性和属性为基础的终极价值目标。权利平等是人的自由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主张。三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原则。在权利平等的法治理念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享有相同的法律地位和同等的发展机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框架和规则,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营应当一体保护。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建设上,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应当一体建设。企业家精神大致可归纳为: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创新精神、社会责任精神、诚实守信精神和尊重法律规则精神。四是政府宏观调控法治化原则。政府宏观调控法治化主要是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行政机关采用的举措应当在法治框架内展开,并符合行政机关的决策程序法律制度。为实现宏观调控法治化,非常有必要制定涉及宏观调控基本制度的法律法规,如《宏观调控基本法》或《宏观调控程序法》。五是法治改革保障制度创新原则。法治改革保障制度创新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证和稳定性。因此,制度探索、制度试点和制度突破等改革举措都需要彰显法治精神、得到法律授权和按照法定程序。第四章关于法治经济的制度框架。在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时期,构建法治经济的基本框架在于明确政府权力清单和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护。作为基本行为规范,法律规则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发挥基础作用。一是政府权力清单与市场主体的权益保护。构建法治经济的基本框架在于建立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尤其是明确政府权力清单和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护。作为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政府权力清单详细列明了行政机关拥有的权力及其行使方式。从市民社会到法治社会的理念变更,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中法治精神和法律规则的基础性地位。二是市场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基本定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现代经济体系面临的法律问题包括产业体系的法律问题、市场配置资源的法律问题、公平有效分配的法律问题、区域平衡发展的法律问题、绿色发展的法律问题和经济体制的法律问题。三是法治经济的私法基础和民法典。法治经济的私法基础便是民法典。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规则,民法典是权利平等、公序良俗、产权保护等的基本法律依据。作为系统性和理性的立法行为,民法典编纂中的分论主要涉及到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的产权法律制度。四是法治经济与契约精神。市场经济需要契约精神为商品交易提供良好的经济秩序,更需要制衡公权力在市民社会的行使。行政权力具有扩张性和寻租性等基本属性,因而需要市民社会的权利进行制约和对抗。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市民社会以权利体系和契约精神制衡着行政权力的行使。五是法治经济与法治化营商环境。依照世界银行的标准,营商环境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产权登记;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合同执行;破产办理。需要统一的法律来规范全国范围的营商环境,如《营商环境评价条例》或者《营商环境评价管理办法》。该条例或管理办法需要明确确定营商环境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内容、工作机制、责任分工、工作保障。当然,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法治经济还将面临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第五章关于法治经济的制度样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法治探索。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是要在特定的区域内先行试验高水平对外开放,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为探索法治经济开启了新视角和实践模式。一是自贸区与开放经济中的经济法治建设。自贸区建设的三个阶段:自贸区发展1.0时代;自贸区发展2.0时代;自贸区发展3.0时代。二是关于法治经济的实证研究,尤其是自贸区发展实践的法治建设分析。上海和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区按照各自方案和总体定位,在政府职能,投资开放和贸易便利化等领域积极探索创新,解决了诸多市场扩大开放后的自贸区发展中的新问题。三是法治经济的比较研究,主要是国外自由贸易与监管法制创新分析。中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建立之初就参考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负面清单”和“准入前的国民待遇”原则。“国别自由贸易区”通常需要不同国家之间签订FTA来建立。因此,在借鉴参考国家间自由贸易区的政策法规时,需要从签订的FTA入手。四是法治经济的发展研究,如“一带一路”倡议下扩大开放和法治进步的探索。法治经济探索的内容包括: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投资管理体制改革;金融创新和扩大开放;扩大市场开放;实施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规划。法治经济发展研究的主要建议包括:倡导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反对投资保护主义;外资政策更开放、透明和稳定;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外国投资者更多参与外资政策的制定;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顺应时代要求。第六章关于法治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启示。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对市场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构架市场经济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的法律规则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承载着经济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纳入法治化轨道的新时代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法治框架下和法律规则中有序运行成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经历从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后小康”时代的社会转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终将进入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因此,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之间关系并构建良好互动机制的法治经济运行框架和机制,才能更好地消除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制约。法治经济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明确法治经济的主要目标,即在法治框架和法律规则下以法治精神引领市场要素和政府规制的良性互动。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民法典可以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化、诚信化、透明化和国际化。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如果法律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政府便不能限制和禁止市场经济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必须破除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即行政行为通过公开和公正的竞争性选择程序来实施,以及市场主体竞争中破除寡头垄断和双头垄断。在现代经济体系下,国有企业、农村土地等产权法律制度需要从理念和规则上进行更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上,法治经济的基本理念和制度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重要具体表现。法治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其中,以法治规则为基础,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表明,法治经济的制度实践需要具备完善的法治框架和规则体系。“后小康”时代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对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即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有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社会阶段。总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关系问题成为法治经济的重要内容。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上,法治经济的基本理念和制度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之一。二是在“后小康”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将聚焦于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全面依法治国仍然是“后小康”时代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依然需要聚焦市场经济领域的法治建设。三是法治经济是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以法治规则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四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表明,法治经济的制度实践需要具备完善的法治框架和规则体系。五是自由贸易区的法治探索,提供了开放视域下法治经济的中国模式。

关键词:法治经济;改革开放;基本经验;制度样本;改革方向

学科专业:法学理论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法治经济的历史溯源和理论梳理

第一节 法治经济的理论源头

一、法治经济的历史溯源

二、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法治精神

三、市场经济的社会结构与法治理念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与法治经济的理论勾连

一、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根源

二、政治经济学需要处理的法治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法治经济的理论联系

第三节 基于市场经济的法治理念

一、市场与法律权威

二、市场与权利保障

三、有限理性假设与法律规则设计

四、诚实信用和公序良俗

五、社会结构理论意义

第二章 迈向法治经济的40年

第一节 “计划为主与市场调节为辅”的提出和法律制定(1978-1982)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问题

二、有关经济方面的法律制定

第二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和法律制定(1983-1991)

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的法律制定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确立背景下的法律制定(1992—201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式确定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构建

第四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法治经济(2012—)

一、对法治经济的基本定位

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政府作用的重新定位:放、管、服

第三章 法治经济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权利平等和权力制约原则

一、理论阐释

二、权利平等的时代命题

三、权力制约的制度设计

第二节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协同发展原则

一、理论阐释

二、发展机会平等

三、权利平等保护

第三节 政府宏观调控法治化原则

一、理论阐释

二、政府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基本方向

三、构建宏观调控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框架

第四节 法治改革保障制度创新原则

一、理论阐释

二、制度创新的关键环节

三、法治改革保障制度创新的基本关系

第四章 法治经济的制度框架

第一节 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构建

一、法治政府视角下法治经济

二、法治社会视角下法治经济

第二节 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定位

一、现代经济体系与法治问题

二、现代法治体系与经济问题

三、企业家法治精神

第三节 法治经济与民事权利体系

一、民事主体制度

二、产权制度

三、权利救济制度

第四节 法治经济与契约精神

一、作为社会理念的契约精神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第五节 法治经济与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营商环境的提出

二、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评价体系指标

三、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制度探索

第五章 自贸试验区法治经济探索

第一节 自贸区与开放经济中的法治建设

一、背景概述

二、基本概念厘清

三、开放经济与法治经济

四、协同发展与案例结合

第二节 法治经济视角下自贸区实践

一、自贸区的法治化过程

二、自贸区开放发展的法治建设评析

三、协同性研究

第三节 自由贸易与监管法治创新分析

一、自由贸易区

二、自由贸易港

第四节 法治经济与营商环境

一、改革探索评述

二、中国自贸区与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三、重庆自贸区重叠“中-新FTA”的创新思路

第六章 法治经济的发展方向与基本启示

第一节 法治经济与社会主要矛盾

一、社会主要矛盾与市场经济发展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需要建设法治经济

第二节 “后小康”阶段的法治经济建设

一、法治经济的“后小康”阶段命题

二、“后小康”阶段法治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 法治经济的基本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内部控制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商务英语案例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