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童心征途漫漫——南岸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2-09-10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 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 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强调要为学生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解读新课标, 湖南的刘建效研究员提出了“五个一”:一个口号,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条逻辑, 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一种意境, 润物无声;一种关系, 师生平等互动;一样工具, 用以引发学生学习活动的教材。我们可以正确认识并认真践行这些新的理念和要求, 对保障该课程的顺利实施尤为重要。

在重庆南岸地区, 这一课程着重应该关注儿童的所感、所思、所悟, 让德育教育浸润童心, 我们的路还很长很长。

一、调查目的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蒙养之始, 以德育为先。”蔡元培也在其论述中提到:“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 则虽体魄智力发达, 适足助其为恶, 无益也。”由此可见, 德育乃学校教育之首。实现良好德育教育的要务之一是上好相关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 开展实践活动, 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润物无声的感化。实践证明, 良好的品德教育会让优秀的德行陪伴孩子的一生, 会助他们成就一番大业。因此, 这一课程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素质、课程的开设、实施的效果等因素, 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前途。

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些话精要地点明了应从课程的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呈现形态和课程类型等四个维度去审视, 才能准确、全面地领会《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

为了能实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的“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 反映儿童的需要, 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他们的方式研究社会”, 有效地克服和避免以往小学德育中那种从抽象的概念出发, 空洞说教, 灌输道德规训的成人化的弊端, 在此背景下,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此次调查。其目的是了解该课程在重庆市各区县的实施情况, 进行宏观调控, 大力推行新课程理念, 是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文化教育、科学教育等教育领域有机地整合成一门包容性更强的综合课程。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网上填写问卷的方法, 南岸区分别抽取在城市学校、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的任课老师填写调查表, 共抽取150名调查对象, 收到有效调查问卷93份, 有效回收率为62%。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从教师基本情况、该课程实施情况、学校的管理情况, 重视程度及学生的主要体现、问题及建议等方面展开调查, 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问答题的形式呈现。

实施调查时, 先组织各校分管行政进行系统培训, 再由各学校组织该学科任课教师按实际情况填写问卷, 然后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统一进行数据统计, 并及时反馈到各个学校。

三、调查结果

(一) 南岸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情况

1.任课教师的学历情况。本次调查证明, 我区任教该学科的教师基本素质很不错, 完全有能力胜任该学科的教学工作:其中大学本科生最多, 有49人, 占52.69%;大专生其次, 有41人, 占44.09%;中师生有3人, 占3.23%;研究生及以上人数为0。

2.任课教师的职务情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 我区任教该学科的专职教师太少, 仅有6人, 占6.45%;行政兼任的也不多, 仅8人, 占8.60%;班主任兼任本学科教学的有35人, 占37.63%;最多的则是其他学科老师, 兼任本学科教学, 共44人, 占47.31%。我们认为, 专职教师和班主任任教该学科是比较合适的。因此, 我们认为本区该学科的师资情况有待改善。

3.任课教师的教龄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 我区中青年教师担任本学科教学的人数很多, 教龄在20年以下的有82人, 占总数的88.17%, 从观念的转变及活动的开展来看, 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这是一个相当有利的条件。

4.教师的培训情况。我区任教该课程的教师专业培训时间明显不足, 参加过国家级培训的只有3人, 占3.23%;参加市级培训的24人, 占25.81%, 其余的则是下一级的培训。从时间上看, 有55人, 占总数59.14%的教师只参加过两周以下的培训;有20人参加过两周以上的培训, 占21.51%;参加过一个月培训的有13人, 占13.98%, 参加过三个月培训的有5人, 占5.38%。我们认为, 学科培训对课程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能在该学科起引领作用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还比较少。

5.任教本学科的时间。从任教年限上看, 我区多数教师应该能够得心应手, 一年以下的任课教师只有7人, 占7.53%;一年的有18人, 占19.35%;2—3年的有29人, 占31.18%;3年以上的有39人, 41.94%。多数教师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课堂经验, 对本学科的顺利施行和创造性发挥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 南岸区各学校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重视程度

1.安排任课教师的原则。我区有的学校虽然对该课程比较重视, 但由于编制紧张, 只能安排兼职教师, 这种情况有46人, 占49.46%;为了凑足教师的个人工作量的有3人, 占3.23%;根据教师个人特长, 认为有能力胜任安排了27人, 占29.03%;安排班主任任教思想品德教育有17人, 占18.28%。

2.课程的开设及研讨情况。调查中认为学校非常重视的有51人, 占54.84%, 而其他接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时出现挪用和挤占的现象。学校从未组织参加进修和校本研讨的也有33人, 占35.48%, 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3.学校的重视程度及管理情况。学校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重视程度是顺利推行新课程的根本保障, 我区各学校关于教学参考书等资料订阅做得较好。从教师的角度看问题, 有7人认为学校对本课程不重视, 还有35人认为重视程度一般, 认为很重视的有28人, 占30.11%, 这个数量离我们期望的还远远不够。在管理方面, 统计结果表明, 管理到位的有45人, 占48.39%, 不足一半。更多的是认为学校没有进行有效督导和检查或是走过场。

(三) 课程的实施情况

1.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情况。参与调查的我区教师对现在的教法感到迷茫和困惑, 认为很好上的只有25人, 占26.88%, 其余68人均认为在教学实际中有一定难度, 需要专家同行的相关指引。

2.教师对待备课的态度。参与调查的我区教师仅有2人认为没有必要集体备课, 更多的老师对集体备课持赞同态度。我认为可以把优秀教师和专家的课案直接下发到学校供教师们参考。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 又能免去教师们的劳累之苦。

3.对教材的反馈情况。认为教材编写得较好和一般的共有87人, 可见教材本身的结构体系比较科学, 符合当前小学生的思想教育, 受欢迎程度较高。

4.获取参考资料的途径。我区任课教师能够上网查找的有25人, 占26.88%, 有接近一半的教师 (45人) 只能依赖书籍来获得资料。因此, 教学参考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师本身获取学习资源的丰富性, 由于种种原因, 教师花在钻研教材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也比较有限。

5.新课标的指导意义。我区本学科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比较到位, 有81人能能结合课标要求进行教学, 能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 占总人数的87.1%。

6.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活动的开展情况。我区本学科教师们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愿, 开发量还略显单薄。如, 开发部分教学资源的有51人, 占54.84%。另外, 我们也看出还有少数教师思想不够放得开, 只就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占了总数的16.13%。

(四) 学生在该学科学习中的表现

1.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态度。有17名老师认为, 学生觉得品德课上不上都无所谓;有13名老师认为, 学生觉得上课枯燥, 对品德课根本不感兴趣, 所以得知学生对该课程的参与积极性不够高, 学法较为单一, 可能获取的知识、技能、情感也相对欠缺。

2.学生当前现状原因探究。引起学生对待该学科兴致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究其本质, 主要有四:一是学生认为教学课堂形式单调, 不能有效集中注意力;二是在课堂上能自主控制的时间不够, 消磨了学习的热情;三是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 学生没有形成有效刺激;四是社会及家长对该学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导致社区活动不能跟上, 学生意识淡化。

(五) 教师对待该学科的意愿

1.教师对课外延伸活动的态度。调查发现南岸区有三分之一的学校主要是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模式, 无条件和精力组织学生进行生动的课堂活动;有的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教学积极性不够, 能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积极开展多形式活动化教学有32人, 约占三分之一;有时根据需要开展一些活动也有32人, 约三分之一。这种三分全局的形势有待改善。

2.教师对任教本学科的期望值。有志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这一学科有所建树的教师仅17人, 占18.28%, 另外, 有41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 占44.09%, 没想过和不想的有35人, 占总数的37.64%。说明这一学科的价值有待于突出展示, 魅力有待于更深的挖掘。

四、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获知, 我们仔细分析, 得知该课程已基本能在南岸区顺利实施, 有的学校的做法已走在前列, 可以为发展相对较慢的学校所效仿。另外, 我们还得出如下结论:

(一) 学校的管理与协调直接影响该学科的实施, 进而影响到学生的优良德行

1.学校的督导与检查必不可少, 部分学校相应的评价体系还尚未真正建立。

2.课时安排足时足量, 还应加强专门的指导和考核, 确保本课程在各校形成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3.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进行充分的支持和合理的协调, 确保课程的综合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 教师的意识与素质决定本学科的实施进程

1.教师的学历及相关教育知识非常到位, 在课堂艺术的驾驭上应该不存在问题。

2.专职老师还比较欠缺, 有待于扩大这支队伍, 让教学精英奋战在德育教育的第一线。让活动真正走入课堂, 通过引导学生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进行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

3.关于本学科的新理念、新教法有待推广应用, 体现“以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三) 进修与研讨是真正能使本学科走上健康道路的有力保障

1.市区及相关培训部门可充分利用各种形式, 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培训, 真正领会综合课程的类别属性, 并让更多的教师在本学科领域有所建树。

2.学校可定时定期召开校本研讨, 各区县德育部门也可举办一些经验交流会, 促进教育资源的相互补充。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 让任课教师直面儿童的生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3.鼓励教师们加强反思, 从不同的层面写出有价值、有影响力、有推广性的论文或经验总结, 再由相关主管部门进行评比, 提高教师的教改能力, 增强教学积极性, 提升理论水平。

(四) 多方支持是加快课程实施与改革的有效途径

1.社区教育可以为学校教育作补充, 相应的配套设施、更多的社会资料都可通过社区教育这一平台进行拓展与充实, 体现课程的实践性, 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得益彰。

2.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能提高该学科的教育质量。家长的重视肯定能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 做好家校教育资源的整合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完善学生的人格, 彰显孩子的品德魅力。

3.相关德育部门的专家引领可以避免师生少走弯路,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各校可多争取机会, 上级部门可创设条件, 多提供学术上的支持, 促进我区德育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

五、建议与对策

冷冉先生认为:教书育人, 育人是目的, 教书是手段。教书而不育人好比木雕泥塑, 虽有人形而不能活动;育人而不育心, 好比塑料玩具, 虽可电动, 而无生气;育人而不以德, 好比断线风筝, 随风而去, 不知所终。王守仁在《王文成公全书》论述:“学校之中, 惟以成德为事, 而才能之异, 或有长于礼乐, 长于政教, 长于水土播植者, 则就其成德, 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德润童心, 征途漫漫, 我们任重而道远。为谋求学校的长远发展, 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原则, 我们都要紧握德育教育这条绳, 特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仅供参考。

(一) 课程设置的建议

1.在课程设置上可更体现层次性、梯度性。应充分考虑全市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考虑教师、学生的实际生活水平及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每一个学生,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进一步挖掘品德课程资源的内涵, 深入寻求德育与人文、社会、地域文化、多元文化等的联系。广泛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 及时修订。教材中的少部分内容可修改, 使其更科学、更合理。

3.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也应该更加完善, 确保内容丰富, 让教师通过这本书就能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为广大一线教师免去劳碌之苦, 使其参考价值进一步提升。

4.教学配套资源应该更丰富一些, 可以加上教学实录的光盘和已经制作好的课件等, 让活动的开展更扎实, 更有效。

(二) 学校管理的建议

1.大力推行集体备课, 为教师减负。指导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提出更加具体的操作建议。

2.各校专职教师的队伍有待壮大, 可以把教学任务相对较轻的管理人员加入进来。提倡同学科教师相互听课、相互评课, 达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

3.各校每学期也应定期开展校本研讨, 组织交流, 鼓励教师撰写经验论文或案例分析。

4.学校制订考核评价意见, 提出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严格实施, 奖惩分明。

5.学校应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校外活动场所安排等方面做出统筹协调、提供便利条件。在实施延伸活动中学校应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确保安全, 让教师放心去干, 放手去创造。

6.学校应根据年级和学生年龄特点, 设置不同专题的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让这种无形的德育浸润孩子的童心, 为长远的发展奠基铺路。

(三) 教师培训学习策略

1.加强教师培训, 多提供优质的示范课或教学录相, 供教师学习借鉴之用。因很多教师课时量大, 平时工作繁忙, 建议可把培训规模扩大, 并且集中在寒暑假进行。

2.老师充分运用新颖实用的教学艺术, 发挥智慧的魅力, 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本课程的探究中去。

3.加强自身学习, 多读好书。提高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为本学科的教学服务。

4.教学之余积极思考, 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把思想教育融入活动中去, 既锻炼学生的能力, 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5.市区开办各级骨干班培训, 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提升教师们的教育理想。

摘要: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 我们根据南岸区的调查结果, 潜心分析, 智慧思考, 得出结论, 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促进全市品德课的继续顺利推行, 加快改革步伐, 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教师培训,学习策略,资源开发,思想意识

参考文献

[1] 周德藩主编 《生活教育与德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 林建坤主编 《生活教育与课程改革》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我国基础教育班额和生师比相悖现象初探下一篇: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建筑专业《手工制图》与《建筑CAD制图》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