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美丽的生命

2023-01-28

第一篇:品德与生活美丽的生命

把握生活性,彰显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命活力

内容摘要

品德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它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因此,品德教育充满了鲜活的人性光辉。而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低龄儿童的品德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空洞条文说教,必须回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密切联系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促进儿童发展。

关键词

回归生活;活动体验;促进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曾说:道德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这并非是毫无根据的胡说。说德育最具魅力,其主要根据就在于:德育(与智育不同)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问题在于以往的德育往往背离了人自身、背离了人心、背离了人的向善之心,它向人宣讲的是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它要人做到的往往是不可企及的要求,它规定人去遵守的是一大堆违反身心发展的规训……德育因此而变得面目可憎。

作为实施德育的主要渠道:“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主要

德育课程同样要避免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说教,要让它鲜活起来,彰显人性的光辉。

从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我们可以看到: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是这门课程的基本特征。课标是这样描述的:“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作者拟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这门课程的生活性问题。

一、 品德与生活的关系

杜威告诉我们:生活是人利用环境不断更新自己的历程。这主要说明人为了自己的发展,不可缺少地与环境要发生关系的问题。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思想品质的总称、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又称为品性或德性。这里的社会规范要求也是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社会规范要求。我们说品德与生活的关系是:品德是生活的品德。因为品德作为个体精神生活的灵魂,是人的主体性的核心。品德的实质是交往经验结构,集中体现在个体对人、对事、对己的社会交往之中。其二,从道德发生的角度来看。第一,道德源于人对规则的尊重,是一种规则体系,所有道德的实质都要在人所学会的那种对于规则的尊重中去求得。如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活的安全和和谐,人与人之间相互履行的一些承诺和规则就是最初的道德。所以,教会儿童对规则的尊重与遵循是

道德的体现,也是道德学习的开始,而规则是存在于生活、社会之中的,(因而道德是生活的品德),因而道德是在生活中学习和发展起来的。而道德是学生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因此,我们说品德是生活的品德,不是空洞的概念。

二、 生活是品德课程的源泉

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低龄儿童的品德教育,不能仅囿于空洞条文说教,必须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

第一,教学资源来源于生活。

首先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材,就是以学生生活逻辑为线索来编排的,体现了现实性原则。纵观教材内容,从认识校园到结交朋友,从上学常规到认识自己和小伙伴,从关爱家人到认识自然,都向儿童展现了自身生活真实的一面。因此,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教材的过程,就是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的过程。例如,一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我上学了》,教材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开学的第一天,你高兴吗?为什么?你们的校园有哪些设施?说说它们的作用。现在的生活与上学前一样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低龄儿童认识周围生活、理解周围世界都很容易和富有生活情趣。其次,我们的教学资源很多来自学生生活中的材料,比如,教材中留有大量的空白,让学生去填写、画等。《新朋友、新伙伴》一课中,让学生去画自己班里的新朋友、新伙伴,然后让这个新伙伴签名。还有《过新年》一课中,让学生自己做贺卡,送给自己要祝福的人,这些就是来自学生自己生活中的资源,很有生活情趣。

其次,我们在教学中开发的教学资源,更是来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材料。甚至有的来源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第二,教学目标源于生活

1.知识目标源于生活

教材是按照学生生活逻辑为线索来编排的,当学生因生活中某些现象变化而引起他关注的时候,我们恰等地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让知识教育与学生生活紧紧相连。比如: 在十月一日左右,我们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现象与以往不同。如插国旗,办板报、搞庆祝等,而引起他们思考:为什么学校要安排这些活动?结合生活中的这些生活现象,让学生去探索为什么?从而可以得到我们课程教学中的内容和目标:《我们的国庆节》。让学生认识国庆节,知道十月一日是国庆节,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等这些知识目标。我们的教材也把相关的教学内容刚好安排在这个时候。教材安排《过新年》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因此我们说:品德课程的知识目标来源于生活。

2.情感目标源于生活。

儿童情感的本源在哪里?答案很明显,在生活中。二年级的《秋天在哪里》,内容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找秋天,分享找秋天的快乐和找回来的事物,分享不同人找到的不同地方的不同秋天。第二步,留秋天,拼图画画、唱歌等游戏,用秋天的种子、叶子、花、枝、或图片等拼出各种图形,拼出各种的秋天的景色。第三步,讲秋天,讲在秋天里的故事。所有这些环节,我们仅仅是让孩子们去玩吗?不是的,必须让孩子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动脑筋去想,在对生活的观察中,产生审

美情感,从而热爱生活、赞美生活。在快乐的游戏中,儿童不仅认识了秋天的一些事物,还从另一奇特的角度来展现美丽的秋色,这对儿童来说也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发现,原来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赞美秋天啊!这比发一声“啊,美丽的秋天”的感叹,更形象、更具体,更令儿童印象深刻。秋天这一事物的存在,给学生提供了热爱自然和热爱美的情感体验平台,这里的情感目标,不是在我们抽象的空洞的说教概念中产生、达成的,而是学生在,“找”、“留”、“讲”的生活体验中,感悟、找到达成的。所以我们说情感目标也是远源泉生活。

同样,学生的价值观也源于生活。如:学生怎样看待生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是我们这个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不能只通过教师讲解或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学生要通过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去实践才逐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么样与他人相处、怎么样与环境共生。这恰恰是我们品德课程核心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本身就是来自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的时候必须面对而不可逃避的问题。因此我们说,价值观也源于生活。该怎样看待生活呢?这是一个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难的问题,对儿童的教育怎样达到这样的高度,我们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也有恰当的安排。二年级上册就安排了这样一组课题《我们班里故事多》、《学做小雄鹰》、《你也棒,我也棒》、《做个快乐鸟》从正确了解自己该怎样与他人相处,到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互相友爱、帮助,爱惜书本文具,到要做一个勇敢、快乐、自信的人,都浅显易懂。向儿童展示了真实的生活,从生活小事来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们把目标也可以分为: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预设目标我们往往要根据学生中的问题来设计,而这问题就来自学生的生活,比如:〈我会好好吃〉,有的老师提前打电话了解学生的生活中吃饭有哪里毛病,如:吃饭拖拉、挑食等,然后上课的时候将该生的这些问题变成活动,让学生体验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达到目标。有的目标直接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教师有效抓住,变成目标,加以解决。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目标也源于生活。

三、 以儿童熟悉的生活为活动载体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低年级儿童,其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无论教材的内容还是我们自己开发的课程资源都要以儿童熟悉的生活为活动的载体。儿童熟悉的生活是儿童开展活动的基础。我们说已有的经验能使活动者在活动中感到自信,感到亲切,能更深入、更投入地参与活动。 同时,也是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因此,我们开展活动也是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活动的因素。

翻开品德与生活课本,立即就会被其丰富的活动、七彩的图片所吸引,其实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的浓缩。一年级:《课间十分钟》中各种活动和问题,第三单元 《我的一天》中的每个活动,以及〈欢欢喜喜过春节〉等每一个问题或活动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活动或问题。

四、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

(一)依标用本,明确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

新的小学品德课程标准从国家和社会对儿童品德的基本要求与儿童个体健康发展的要求两者有机结合的高度,对小学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作出了基本规定,品德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有关内容。例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明确规定,学生通过学习能“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一内容要求体现了低年级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学习目标。教师明确了这一目标,即能在低年级教学中自觉、灵活地实现这一目标,克服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如有的教师认为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就是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不需要计划、不需要设定目标;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发生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用班队活动取代品德课堂教学;有的教师至今没学过没看过课程标准,对品德课程不知所以然,等等

2.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教材来看,从选题到内容都很注重体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同时教材中还提供了大量的生活案例,从儿童常见的道德问题中筛选了具有典型性的素材,创设了具有儿童特点的教育情景和活动形式,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话题和教学思路。教师要正确理解教材,包括对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中的图例、留白、生活事例、情景对话等各自的意义和作用都要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仔细分析和研究教材是怎样体现课程目标的,层层剖析各级目标,弄明白一学期、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别都是什么。通过钻研教材,教师才能准确地把握好一学期品德教育的基点,定位好教学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认识到,

由于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范例,内容相对固定,但是学生个体具有特殊性,教学活动具有生成性,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联系学生实际,找到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品德课程的基础,他们品德的形成植根于自身真实的生活世界。品德教师平时应关注儿童日常生活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从中去捕捉、提取和开发品德课程的教学资源,寻找教材与儿童已有生活经验、能力和水平的结合点,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平安回家》就需要教师联系本地、本班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判断教材所选取的教学事件与本地区、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哪些相符,哪些不相符;哪些教材资源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哪些教材所提供的活动案例不符合本班学生实际,需要重组、替换、重新开发等等。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儿童体验和感悟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进行。”

品德课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儿童所熟悉、所喜欢的活动,是在儿童生活中找得到的“生活事件”或“生活场景”。教师通过密切联系儿童生活,以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领儿童在模拟真实生活的氛围中,经历道德难题,引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体验、感悟生活的

过程中,自主建构合理的道德认知结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再现生活的教学活动,儿童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培养,学会生活,学习做人。

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博士把品德课教学活动情景的创设分为了三种类型,对我们品德课老师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借鉴。第一种:现实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的体验度高,操作难度大一些。第二种:模拟活动。较前者体验度差一些,但操作容易一些。第三种:虚构活动。体验度差,操作很容易。

(四)拓展教学活动

第一,有针对性地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时,需要观察学生真实的表现,体察学生真实的感受,并给予引导性的评价,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体验情感、感悟生活、改善行为的过程

第二,课后评价促进。发展性评价可以加强课程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促进良好品德的内化。其实课后给学生以鼓励评价,会很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第三,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对品德课程而言,课堂教学活动绝不是课程的全部,良好品德的形成也绝不是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品德教师在课后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要求、有督促、有检查,加强对学生思想、情感、行为变化的指导和检查。教师在课后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实践性、体验性的作业,让儿童在生活中进一步内化道德认知,建构良好品德。

五、促使学生生活性的发展

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会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教会学生愉快地生活、健康地生活、有创意地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根本,也是我们课程努力追求的目标和归宿。

(一)了解社会生活知识,强化生活中道德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其认知水平呈现出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学龄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是:根据具体事例来进行推理思考,即所谓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尚不能用抽象的逻辑推理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其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不能脱离具体体验。基于这种认识,要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就不能光凭经验,必须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做中学”。比如在教《看我多精神》一课时,课前教师搜集“清晨,站在校门口的值日生”、“在阅览室看书”、“在电视中播音”、“升旗手的行走”、“解放军叔叔的行走”等情境,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回放生活中坐、立、走的图片,引导他们热爱不同职业,认识到在不同的场合对坐、立、走的姿势也有不同的要求,感受到生活丰富多彩。坐、立、走的姿势会因时、因地而变化,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必须有饱满的精神。

(二)培养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道德情感。有了丰富的道德认知和社会生活常识还远远不够,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内心的情感体验才能催化道德行为的养成。比如:《欢欢喜喜过春节》中,我们知道与长辈一起吃饭的一些礼节或者说一些餐桌礼仪这些生活常识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春节的快乐,对长辈的尊敬,对生活的热爱。

(三)发展道德行为,增强社会生活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增强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是品德课的重要目的。低龄儿童所受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生活能力很有限,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融于生活中实践,以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例如教一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通过多种情景模拟,让学生首先学会辨别回家途中存在哪些危险因素。比如:随便跟陌生人走,过公路不走人行横道线,农村的孩子随意下河游泳,或在雨天放学回家过小桥等。然后让学生在活动或生活中学会避免这些危险的方法。

总之,《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当然回归生活不等于照搬现实生活,来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对学生的未知生活给予适当的引导。一句话:只有把握了生活性,品德与生活课程才会彰显生命的活力。

第二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异同点

《品德与生活》的总目标是:“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课程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并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把他们真正当作发展中的人,按一定的目标去积极引导,使儿童在教育引导下不断发展和提高,价值不断得到提升。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品德教育是以一种价值教育,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要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决不是 “ 干什么都行” 、“ 作什么都允许” 的片面相对主义。积极、正确的价值引导,必定是一方面建立在对社会对个体发展需求的领悟上,同时也必定是建立在对当今少年儿童内心世界所存在的期待、愿望的关注上。

品德与生活强调在生活中提炼自己;而后者强调感受社会服务社会,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但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学习和实施课程标准时, 除了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之外,还有一些具体问题要加以注意:

1、要把“内容标准”放到整个课程标准中去学习理解;

2、要正确理解“综合”和新课型的建构;

3、对“内容标准”几个方面不要割裂地学习和使用;

4、力图实现课程内容与教学的整合;

5、在“细化”过程中,注意把握程度;

6、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7、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8、加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

第三篇: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案-美丽富饶的家乡-冀教版【小学学科网】

《美丽富饶的家乡》教案 学习目标

xiaoxue.xuekeedu.com

态度:在了解家乡物产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丰富的物产与我们富饶的大地有着直接的关系,更是我们勤劳的父老乡亲劳动的结果,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党的富民政策好。尊重劳动,热爱和珍惜劳动果实。初步培养学生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的思想。

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事物的能力,综合认识事物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识:了解家乡的名胜,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知道家乡的土特产,知道家乡的主要矿藏。

教学准备

1、准备一些家乡的土特产品

2、多准备一些图片资料,如传统农业的照片、现代农业的照片,农林牧渔、矿产资源的照片,作为学习的资源。

教学过程:

活动

一、歌曲导入,激发动机。

老师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这里是我们童年的乐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引出课题。

活动

二、识看地图,寻找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1、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

市 镇 村”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 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3、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4、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活动

三、剪一剪,画一画

xiaoxue.xuekeedu.com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一、家乡山水美

1、同学们,你去过重庆的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物画面?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教师出示PPT课件。

(1)欣赏完图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同桌交流。

(2)学生选一处自己熟悉的(或者去过的)景点给同学们说说。

3、家乡的山水真美,让我们陶醉。 (1)自由朗诵课本上的诗歌。 (2)自己写一首赞美家乡山水的诗歌。

我们的家乡不仅山水秀美,还有许多享誉中外的名胜古迹,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过渡)

二、家乡名胜多

1、同学们看书第九页的内容,书上介绍了那些名胜古迹。

2、同桌之间互相讲讲你知道的与古迹相关的故事。

3、除了课本上的古迹,你还知道什么古迹,给全班同学讲一讲。 我们家乡不但山水秀美,名胜古迹享誉中外,物产特别丰富。(过渡)

三、家乡物产多

1、农副产品丰富

结合实际说说有哪些农副产品。有带来产品的同学上台给大家简单介绍其种植情况:包括环境、气候条件等。

重庆因特殊的地理关系,农副产品丰富,土特产品更是远近闻名。

(1)你知道重庆有哪些土特产品?涪陵榨菜、长寿沙田柚、江津米花、万州桐油、万州红桔、鱼泉榨菜……

(2)请你选一种土特产品,写个广告词。

2、矿藏资源种类很多

xiaoxue.xuekeedu.com

家乡的矿藏资源丰富,初步探明的矿藏资源有40多种,越占世界已知矿种的27%,已经探明的矿藏有25种,天然气、铝土矿、盐矿、锶矿、石灰石等优势明显。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重庆的矿藏情况。 A天然气畜量居全国前列。垫江区天然气非常有名。 B城口、酉阳、秀山等地锰矿储藏量居全国第二。

四、小结

家乡是祖国的一小块地方,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是我们心中最美丽、最富饶、最可爱的地方。我们爱我们的家乡,我们祝福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五、课后延伸,热爱家乡。

临近结尾,当孩子们为拥有这样的家乡感到自豪时,我又布置了一个倡议活动--以"我为家乡建设出力"为主题,让孩子把自己能为家乡做的事情写在心愿卡上。把孩子们写的心愿用许愿树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保留在教室里,让大家时刻提醒自己。以此激发起孩子创造的愿望和乐趣,让孩子继续在生活中与家乡共成长,体验热爱家乡之情。为此,留给学生两个课后拓展:

1、对心愿卡上的心愿经常进行反馈;

2、继续搜集有关家乡的资料。

六、唱出心中的赞歌

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第四篇:品德与生活教研的工作总结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

我们教研组以“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为主题,以“自由是学习的形式,自主是学习的归宿”为课题,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回顾本学年教研工作如下:

一、 领会课程标准 实施课题方案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因此,只要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就能充分体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我们反复品读了新课程的性质、基本概念、设计思路及教材的编排,确立了课题研究的主题:自由是学习的形式,自主是学习的归宿。并围绕主题,拟订研究活动的方案:(1)每位教师上好一堂“三优课”,共同研究教材与学生,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共同剖析得与失。(2)要求教师互听随堂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认真写好教学心得、案例分析与反思及教学经验总结等(3)对每位教师进行一月一次的备课考核,每周进行备课课、说课和议课等研究活动,集思广益,使研究活动进一步得到深化。

二、整合教学资源 拓展学习空间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学生”。这是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新的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观念。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发挥同伴的合作交互作用,通过师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与应答,共创共生、求异创新。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处理教材时,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是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注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或是知识探索的起点,由此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教《心中的110》时,首先,我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本校或者社会有没有儿童、少年因警惕性不高而上当受骗的事例,有没有儿童少年迷恋游戏机、网吧而影响学习、生活甚至被骗,被拐,被勒索,被伤害的事例。做好课前相应的准备,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情共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教师将课程内容变成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将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利用学科整合,通过丰富的体验和表现,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实施赏识教育 探索评价方法

新教材呼唤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采用赏识教育能创设这种氛围,因为赏识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表扬和鼓励。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从以下几个层次去操作: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在生活课中,实施赏识教育:我们“定环境,找感觉”,时时处处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让学生找到好的感觉。

评价工作是课改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活动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正确的引导下,学会评价自己,学会评价别人,学会做人的道理。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杜绝学生校内校外表现的差异,从而达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目的。具体操作: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注意分清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注重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提供多层次评价,重视家长评价。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日常评价。客观真实、全面的反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儿童、家长共同合作进步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四、注重师德修养 增强人格效应

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是学生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这种现象就是教师的人格效应。 教师的人格是他的“德、才、学”三方面形成的文化品格。“德”即师德,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这种爱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本职工作的爱,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才会有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其二,是对学生的爱,爱是教育的核心,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才”是才能,教师必须具备的“才”可以由五个“一”来概括:“一口普通话”、“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方法”。“学”指的是学问,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教育理论,博采生活中的精华,要不断地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融入课堂。我们正朝这方面努力,让学生喜欢上品德与生活课,也赢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

五、在实践中收获 在感悟中思索

1、在实践中收获

在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研讨,使我们认识到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眼中的学生不再是无知的被教育者,而是充满智慧、潜能,各具特点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2、 在困惑中思索

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实验的步子迈得坚实有力,师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1) 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的矛盾。教师面对新教材,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忽视学生的健康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2) 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要把接受新的理念立即运用到教学中,还是有难度的,尤其是怎样切实结合实际把课改理念自觉、主动、灵活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3) 《品德与生活》教材空间比较大,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真正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等问题要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4) 师资队伍不稳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实验人员中,兼职教师教多,专职教师少,给实验工作的有序开展有一定的影响。

(5) 教师暂时不能完全与新教材同行。如课件的制作,还不能完全满足教材的需要,有些配置不能到位,从而影响教材的整合。

总之,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失败与成功是相互相存的。我们教研组能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认真撰写论文、案例分析与反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地努力,迎接新的挑战!

第五篇:一堂令人难忘的品德与生活课

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徐咏妍

今天,我有一节二(1)班的品德与生活课。按原定计划,这节课应该是上《秋天在哪里》。但是在上课的前5分钟,我却改变了主意。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开始的,为了不耽误上课的时间,我早早地来到了二(1)班教室,心想:这个班耽误了好几个课时了,应该抓紧啊!这时候,几个孩子跑过来对我说:“徐老师,谭思铭要离开我们去澳大利亚了,她要到那边去学习,我们都很舍不得她„„还有的说:“我们有几个同学都哭了,舍不得她走„„”他们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考,这让我想起了那个可爱、上课最爱积极举手的女孩,她的确很讨人喜欢,但是就是这个乖巧的孩子就要远离我们了,一时间,我的心里也不是滋味。孩子们的话语让我感到虽然他们只是做了一年多的同学,但彼此已产生了多么深刻的感情啊!这很让我感动,于是我对大家说:“那这节课就让我们开个欢送会,为谭思铭同学祝福吧!”

上课了,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欢送会”三个大字,孩子们顿时好像明白了一切,都很懂事坐在位子上,一脸认真的表情,很期待我的说话。我说:“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上课文,让我们为谭思铭同学送行,为她祝福吧!台下一片掌声,于是一节品德课就变成欢送会了。

在这节课上,有许多同学都对谭思铭说出了真心话,诚意地祝福她,连平时很少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也大声地对她说:“祝你一路顺风!”更让人感动的是有的孩子都情不自禁地流泪了,这份纯真的友情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个人。于是我说:“我们大家都别伤心了,谭思铭同学有机会到国外去学习,这对她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是件好事啊,我们应该为她感到高兴才对啊!”这时,孩子们终于破涕为笑了,我接着问到:“在她临行之前,我们有什么要为她做的嘛?”这下教室里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了,有的说要送纪念卡,有的说要送礼物,还有的说要为她唱首她最喜欢的歌„„这时,有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对谭思铭说,到了国外要注意弄清楚当地的饮食习惯,因为你在中国是吃中餐,到了澳大利亚就吃不上了,所以要慢慢地习惯哦!”孩子的这一番话提醒了我,是啊,一个孩子在国内生活了

6、7年,突然要到国外去生活,一定会有些不习惯,于是我提议进行一个“为谭思铭同学提个醒”的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纷纷说了许多国外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也及时地做了补充,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充分地展现出了对同学和朋友的热心和关心。时间过得真快,就快要下课了,最后,我们全班送上了一首谭思铭最喜欢的儿歌《小燕子》结束了这个准备匆忙的“欢送会”„„

事情从头到尾就是这样的!事后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目睹孩子们深厚友情的震撼,更让我进一步的体会到孩子们都是有思想、有完整人格的人,平时不能把他们单纯地作为教学对象来对待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们,而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虽然这节课没有按课时完成,但是我觉得作为一名品德与生活老师,我这么做并没有错,因为这正是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是个很好的教学资源,举行“欢送会”,让他们真实地表现与朋友深厚的友情和对同学的热情关心,让他们体会与好朋友在一起的快乐,以及与朋友分离的难舍之情,同时也让孩子们提升了如何在异地生活的小经验,目的达到了,我也被感动了,我想孩子们和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堂品德与生活课!

事)

(课改故

上一篇:平安夜策划书活动主题下一篇:平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