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职业规划论文

2022-05-1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医生职业规划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乡村医生对社会的贡献不仅仅是社会公益活动,更是保障农民健康、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从乡村医生职业道德建设角度,探讨了这一职业怎样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以便更好地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

第一篇:医生职业规划论文

我国医疗制度中关于乡村医生职业风险探析

摘 要:本文从卫生室、乡村医生自身、病患和制度安排四个角度出发,通过对乡村医生职业风险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分析,探索建立系统完备的乡村医生职业风险规避机制,以保障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医疗制度;乡村医生;职业风险;风险规避

1 乡村医生职业风险的概述

1.1 乡村医生职业风险的界定

乡村医生职业风险是指乡村医生在提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诊治农民常见多发病症等执业过程中因不确定因素而导致损害发生的可能性。这里所讲的“乡村医生”具有广义性,既包括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适用《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具有法律意义的乡村医生,又包括已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适用《执业医师法》但在村卫生室执业的实质意义上的乡村医生。[1]

1.2 乡村医生职业风险的背景与探析目的

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有村卫生室63.3万个,在村卫生室从业的乡村医生(狭义乡村医生)99.5万人,职业(助理)医师17.9万人,共117.4万人。乡村医生作为医疗领域的一个分支,因其职业的特殊性,面临着比其他职业更高的职业风险。实践中不乏因职业风险问题所导致的医疗事件,致使乡村医生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轻则免去行医资格,重则倾家荡产,一个个在乡村医生身上发生的悲剧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与反思。在我国现有的医疗背景下,建立健全乡村医生的职业风险规避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文从卫生室、乡村医生自身、病患、制度安排四个角度出发,通过对乡村医生职业风险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分析,探索建立系统完备的乡村医生职业风险规避机制,以保障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

2 乡村医生职业风险的具体表现

2.1 卫生室因素导致的职业风险

2.1.1 卫生室的卫生环境状况

医疗行业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卫生环境状况的特殊要求。然而广大村卫生室的卫生环境状况往往与要求相距甚远:对于先前病人用过的病床、床褥不能进行及时消毒,对特殊病患没有必要的隔离措施;用过的针头、针管、医用胶带等医疗垃圾不能及时清理,随意丢弃医疗垃圾……在与不同病人的往来过程中,卫生室不免成为各种疾病、病毒、细菌寄生的温床,这样的卫生环境状况,不仅有引发医疗事故的风险,还有可能对乡村医生造成医疗执业性危害。

2.1.2 卫生室的医疗设备条件

卫生室医疗设备条件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着乡村医生的执业范围。目前,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配置基本上还都是传统的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的“老三件”,实践中,不乏因不具备相应诊疗设备而耽误病人病情引发悲剧的案例,在问责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之下,乡村医生往往要承担一定责任,这对于乡村医生的职业发展而言是极不公平的。作为村民最快捷便利的诊疗机构,卫生室的基本医疗设备条件如果得不到有效保障,乡村医生诊疗的及时性、准确性必然大打折扣,极易诱发医疗责任事故的发生。

2.2 乡村医生自身因素导致的职业风险

2.2.1 乡村医生的专业医疗素质

乡村医生的专业医疗素质是指乡村医生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诊治患者病症的能力和水平。医疗行业因与患者健康安全的直接关联性,对于执业者的专业医疗素质自然有着相较其他行业更高的要求,乡村医生也不例外。实践中,乡村医生的整体专业医疗素质水平并不理想,以乡村医生的医学学历水平为例,具有医学专业学历的乡村医生占全部乡村医生的比重过低。另外,乡村医生因医学常识性错误引发医疗事故的例子也非常普遍,医学常识的缺失,也成为乡村医生引发医疗事故的重要诱因。

2.2.2 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任何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高低是指乡村医生在执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所谓“爱岗敬业”的程度,主要表现在诊疗过程中的谨慎认真程度以及病人对其医疗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实践中,乡村医生的整体职业道德素养的确有待提升:部分乡村医生心存侥幸心理,对于诸如青霉素等可能引发病人过敏的药剂不进行过敏试验便进行药剂注射,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一些乡村医生甚至为了谋取更高收益,在同等药效的前提下,故意给病人开价位更高的药品。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素养的缺失,不仅极易诱发医疗责任事故风险,而且可能因“医患失和”的问题加剧危及乡村医生自身的职业安全。

2.3 病患因素导致的职业风险

2.3.1 病患的拖延就诊观念

在广大农村,村民患了伤风感冒往往不能引起个人足够重视,直到病情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才去卫生室诊治。这种普遍存在的拖延就诊观念,极易导致病情的延误,进而引发其他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实践中,不乏因为病人就医不及时发生医疗事故的例子,在医疗责任认定不清的情况下,乡村医生往往会承担很严重的医疗事故责任。

2.3.2 病患对乡村医生的怀疑主义观念

众所周知,“医患失和”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诟病医疗卫生体制的一个导火索,这场声势浩大的舆论声讨不免波及了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怀疑主义观念之下,乡村医生执业过程中的任何细小问题都有可能被病患及其家属无限扩大,法制意识淡薄的他们甚至会用非理性手段来解决问题,这不仅会引发村民对乡村医生更加严重的怀疑主义,就连乡村医生自身的人身安全也会遭受极大的威胁。

3 乡村医生职业风险的原因分析

3.1 卫生室因素的原因分析

3.1.1 卫生室风险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上级主管部门不作为

虽然村卫生室卫生环境状况欠佳问题的直接责任人是乡村医生,但依据政治分权理论的观点,我们不能期望所有乡村医生都能严于律己、自觉承担起维护卫生室良好环境状况的责任,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村卫生室卫生环境状况的外部监督,从这个角度而言,卫生室风险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卫生室卫生环境状况欠佳的根本原因。实践中,作为村卫生室上级管理部门的乡镇卫生院对卫生室的风险监督检查基本处于放之任之的不作为状态。

3.1.2 卫生室医疗经费紧张,医疗财政支出严重不足

卫生室的医疗设备条件长时间得不到改善,乡村医生自身医疗素质水平有限是其原因之一,主要原因还是卫生室医疗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卫生室的医疗经费主要还是靠政府各级财政拨款,新医改实施之后,医药报销比例大幅上升,国家医疗经费支出在医药报销领域所占的比重自然也要大幅上升,国家每年的医疗经费支出显然是杯水车薪,国家医疗经费支出在基层卫生室建设领域的投入大幅缩水,卫生室医疗设备条件改善遥遥无期。

3.2 乡村医生自身因素的原因分析

3.2.1 乡村医生入职门槛较低,职业在岗培训实用性不足

在该群体建立之初,职业医生匮乏,乡村医生主要由当地村民转化而成。由于乡村医生在福利待遇水平方面的劣势,执业(助理)医师等具有高学历的医务人员往往对其望而却步,现在乡村医生的入职,主要是职业中专的毕业生通过向乡镇卫生院申请,再经乡镇卫生院进行分配的方式进行,基于乡村医生数量依然不足的现实,国家长期没有提高乡村医生的入职门槛。

3.2.2 乡村医生职业晋升机会较少,福利待遇水平低下

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素养欠佳的问题与职业晋升机会较少有较大的关系。从现在乡村医生职称组成来看,还是以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适用《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乡村医生为主,而已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乡村医生的比例则相对较少,前一类乡村医生唯一的晋升方式就是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然而基于上面谈到的这类乡村医生本身专业医疗素质相对较低的问题,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在晋升无望的情况下,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3.3 病患因素的原因分析

3.3.1 医疗知识普及不足,就诊贵问题依旧明显

病患拖延就诊观念的形成首先要归因于医疗知识普及不足。基于农村天然的封闭性,加之一些旧有的错误医学观念在农村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种只相信“老法子”的观念。诚然,诸如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这些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职能不应仅局限于诊疗病患,开展现代医疗知识宣传和普及工作也是它们不可推卸的基本职能。

3.3.2 医疗事故责任认定程度不透明,医患双方沟通对话渠道不畅通

整体而言,乡村医生为广大村民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还是非常值得认可的,然而在“医患失和”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在乡村医生医疗事故责任认定过程中仍旧存在的一些问题,致使乡村医生无法避免地成了这场声讨的对象之一。而上述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体现在医疗事故责任认定程序不透明,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责任认定主体往往只具有形式上的独立性,而实质上与乡村医生及其主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 乡村医生职业风险的规避建议

4.1 建立卫生室风险监督机制,对卫生室进行市场化改革

4.1.1 健全卫生室风险监督机制,建立专人风险检查制度

建立健全对卫生室环境卫生状况的风险监督检查机制,是提高乡村医生风险意识、规避乡村医生因卫生环境因素导致的职业风险的最为重要的方式。

4.1.2 扩大卫生室经营自主权,鼓励社会资本注入

在医疗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倚仗国家加大对卫生室医疗设备的资金投入不免有些不切实际。笔者认为,改革卫生室固有体制,推动卫生室向民营化、社会化发展应该是一个方向。目前,卫生室在药品来源、药品价格、人员配置、财务收支等涉及所属乡镇卫生院等管理部门根本利益的事项均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卫生室这种国有垄断性质的运营模式的问题在于不参与市场竞争,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卫生室与市场环境的格格不入。

4.2 规范乡村医生管理秩序,扩宽乡村医生职业发展前景

4.2.1 健全乡村医生入职退出机制,统一治理在岗职业培训秩序

虽然《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对乡村医生的入职、退出、在岗培训机制做出了基本规定,然从整体来看,这些规定还是比较原则性,缺乏具体程序性规定,亦没有设置对乡村医生主管部门权力行使的监督机制。

4.2.2 建立乡村医生职业助理医师考试制度福利待遇纳入财政预算

若想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素养欠佳的问题,必须建立系统完备的乡村医生职业促进机制。

4.3 加强现代医学知识宣传普及,推动医疗责任认定公平公开

4.3.1 加强现代医学知识宣传普及,全面降低医疗服务费用

加强现代医学知识宣传普及是消除病患拖延就诊观念的首要举措。乡村医生应当协同乡镇卫生院承担起农村医学知识宣传普及的责任,制定医疗知识宣传普及具体指标要求,适当与其他党政宣传平台相配合,拓展医学知识宣传普及的方式方法。

4.3.2 严格贯彻医疗事故责任认定程序,加强责任认定程序监督

虽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事故责任认定程序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医疗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于医疗责任事故的技术鉴定、行政处理和监督、责任赔偿程序的规定开展相关工作;乡镇卫生院必须承担起作为卫生室唯一法人的相关责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为乡村医生争取最大利益。

参 考 文 献

[1] 刘兰秋,赵然.我国乡村医生执业风险分担机制的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2):4024-4026.

作者:房泽昊 袁杰 焦欣怡 姜苍 周悦

第二篇:乡村医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升研究

摘要:乡村医生对社会的贡献不仅仅是社会公益活动,更是保障农民健康、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从乡村医生职业道德建设角度,探讨了这一职业怎样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以便更好地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

关键词: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研究

一、乡村医生及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的界定

在中国历史现代卫生事业发展史上,乡村医生曾立过赫赫战功。乡村医生都是全科医生,许多人既懂中医又懂西医。医生对患者的家庭病史、经济情况等了如指掌,而且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初始病情资料。他们工作在农村第一线,除了医疗,还担负着辖区内的预防保健任务,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卫生防疫、除害灭病、初级合作医疗、两管五改、地方病普查、疟疾歼灭战,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公共卫生宣教、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宣传指导等,乡村医生几乎把初级合作医疗建成了较为规范的农村卫生网络。

乡村医生,又叫“赤脚医生”,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农村卫生条件极其恶劣,各种疾病肆意流行,在严重缺少药品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到农村。“赤脚医生”半农半医,一根针、一把草治疗,曾和农村卫生网、合作医疗制度并称我国农村三大支柱。这部分人当时由三大部分成员组成: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之人;三是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现在的乡村医生基本还是靠体温计、听诊器和血压计等“老三件”诊治疾病。由于政府对农村医疗基本上没有投入,地方政府也不重视农村医疗,因而乡村医生收入非常微薄,这也限制了他们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预存”在乡村养老,更没能力购置仪器改善就医环境。

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患者、社会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公德在医疗行业中的特殊表现。乡村医生作为村卫生室的主体,处于农村三级卫生网的终端,他们直接承担着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预防及保健任务。乡村医生的医德水准及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广大百姓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加强乡村医生的医德教育,引导乡村医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从思想上重视医德修养,将有利于全面提高乡村医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广大农民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有利于农村卫生工作目标的实现和健康发展。对推动农村卫生事业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现状及其成因

有关资料显示,占全国人口20%的城市人口占有我国卫生资源的80%,而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却只占有20%的卫生资源。农民是弱势群体,乡村医生也是弱势群体。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还会非常依赖“乡村医生”这一群体。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数量少,无法满足农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年龄结构偏大、分布不均、知识老化、职业素质低等,未能充分发挥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网底的作用,乡村医生队伍急需整顿,等等。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医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国家没有把乡村医生的门槛提高,乡村医生无法和乡村教师相比较,更不用说公务员等。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对乡村医生医德教育重视不够,乡村医生培训从内容到形式都跟不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跟不上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在培训中只重视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而轻视医德医风教育,没有将医德教育和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乡村医生的观念中来,在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影响下,一些医德修养淡薄的医生把从事医疗工作看作赚钱谋生的手段,以致出现乱收费、卖假药和过期变质药品、小病大治、开大处方药、拿回扣和差错事故频发等现象。乡村医生受所处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的制约,很多人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处理问题,得过且过,不懂得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不注重自身的医德修养,这也是医德滑坡的原因之一。

三、提升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的举措

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并保证各项经费的落实和投入,从制度上解决乡村医生职业素质提升的问题。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就是为了提高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加强乡村医生从业管理,保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保障村民获得初级卫生保健服务。2011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则明确指出,“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乡村医生队伍发展遇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并明确规定了“乡村医生的补偿和养老政策”,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乡村医生的重视。

乡村医生应加强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并要兼顾以能力为本的学历教育和以临床实践技能为主的非学历教育,要制定符合乡村医生的教学大纲,加大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运用。乡村医生医德教育体系的建立,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新农村卫生工作和乡村医生的特点出发,完善乡村医生教育的规划。要把医德教育作为乡村医生培训中的必修课,重视医学知识的培训,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找出乡村医生医德教育的侧重点,帮助他们提高医德认识,形成医德情感,磨练医德意识,坚定医德信念,指导医德行为,养成医德习惯。使乡村医生们真正做到敬业、乐业、精业、清正廉洁、尊重和关心病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较好地完成“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责。加强乡村医生医德教育的课程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医德教育。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把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认为影响其健康状况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心理和社会因素,医生的服务不仅要医治患者生理上的病痛,还应承担维护和促进患者健康的心理状态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这就要求乡村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所以,在乡村医生的培训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相关理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设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和卫生法学等课程,还要注重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不断提升乡村医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对乡村医生的要求。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下的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制度,构建和实施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向乡村医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服务平台。为增强乡村医生医德教育的实效性,对乡村医生来说,不能仅局限于课堂的空洞理论和单纯的说教,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医生进行医德教育。寓医德教育于专业教学中,医学专业课中蕴涵着丰富的医德教育资源,这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同时,要积极建立乡村医生绩效考评制度,逐步形成良性竞争,以提高乡村医生整体队伍的素质。重视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选择典型的医德标兵介绍个人的先进事迹或用报告的形式介绍我国历代涌现出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专家,使其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启迪、教育,引导他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责任感,恪守医德,牢记救死扶伤的天职。发挥培训教师主渠道的作用,培训教师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体,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人格。在关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前提下,积极拓宽专业口径,增设符合乡村医生的特殊专业,加大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有针对性地进行职后培训。

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适应新形势的乡村医生管理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这也是加强医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设立监督投诉电话、意见箱、聘请社会监督员、召开患者及其家属座谈会等形式,构建群众、患者、社会监督制约体系。

参考文献:

[1]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Z].http://www.law-lib.com/

law/law_view.asp?id=79062.

[2] 杨静.乡村医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 汪小云,钟初森.在医学生职业指导中加强职业道德教

育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9).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

意见[Z].2011.

作者:王巧玲

第三篇:构建主义视域下社区全科医生职业发展研究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目前人们物质需求已经不被放在首位,生活条件变好了,人们往往更加注重卫生服务需求。由于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人的体质越来越差,社区全科医生的作用越来越大,它是为社区卫生的“守门人”,但整个社会对社区医生的期望值比较低,它的职业发展道路面临着许多问题,本课题将以贵州省荔波县为例,在永康乡,茂兰镇,朝阳乡,洞唐乡为主的社区全科医生进行调查,在构建主义视域下,通过所学的知识,利用其研究成果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全科医生 构建主义 卫生需求 职业发展

一、引言

上世纪末,社区全科医学慢慢的进入我国,全科医学在我国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尽管至今已经有了20到30年的发展历史了,但是其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其发展过程中面临了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经济水平的发展带动了卫生服务需求,老年人越来越多,由于环境的改变人体的免疫力与体质越来越差等现象,社区医院应该是患者最为方便初诊的地方,但大医院“门庭若市”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可罗雀”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患者的认知与意识错误是社区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正面临许多困难原因之一。

本课题通过对荔波县(包括茂兰镇,永康乡,朝阳乡,洞唐乡)的社区全科医生的现状进行调查,大致了解荔波县社区全科医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发放问卷得到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现象,为社区全科医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中提供有效的依据与策略,使其在卫生服务领域中崭露头角,更好的担当社区“守门人”的职责。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为例,在茂兰镇,永康乡,朝阳乡,洞唐乡(包括荔波县城)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社区全科医生作为调查对象。合计发放问卷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份。并且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填写完问卷之后再利用几分钟时间对除社区全科医生部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访谈,并记下相关内容,更得更加有效与完善的资源,保证问卷数据的准确性。

2.调查方法。本课题于2017年8月10日至8月20前往貴州省荔波县(包括荔波县城在内的茂兰镇、永康乡、朝阳乡,洞唐乡)的社区现场进行调研。采用自行设计的《构建主义视域下社区全科医生职业发展研究问卷调查-以荔波县为例》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学历、年龄、收入等)、社区卫生条件满意度情况、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现状、社区医疗设备现状、政府对社区全科医疗的扶植现状以及医患关系现状。调查对象在浦沿社区完成调查后,由调查人员负责回收调查问卷,利用访谈法对其他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近一步的核实,结合社区全科医生问卷结果与其他工作人员访谈法的结果来保证问卷填写的真实性、数据的准确性。课题发放问卷50分,回收5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是100%。其中荔波县内14份,茂兰镇11份,永康乡9份,朝阳乡9份,洞唐乡7份。

3.统计学方法。把问卷星中的数据转换到Excel 2003中,核对问卷二手资料无误后,将数据导出来,转换成SPSS文件,采用SPSS 19.0并利用描述性分析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4.结果。调查的数据中,在社区全科医生的一般情况中,53.6%的社区全科医生的学历是大专,31.3%是由中专转岗而来的,15.1%是本科学历;大部分的社区全科医生都是女性,而且年龄都在30-40岁之间,年轻的社区医生仅仅占6%,月收入集中在3000到5000之间,占了65%。社区全科医生有90%的人对社区医疗设备和社区环境不满意,在就职前后仅仅有30%的人受过专业的职业培训,但是时间都不长,大多都在1周左右。有80%的人认为若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植,社区全科医疗会走得更好更远。90%的全科医生认为若能改变社区居民的卫生医疗观念,可能会有效的改善社区全科医生目前现状。

三、讨论与对策

本调查结果显示,荔波县及周边乡镇的社区全科医生面临目前最大的三大问题,首先是学历层次不够高,虽然医学综合性比较高,但是由于社区居民传统的观念,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就医,与专科医生所在的大医院相比之下,工资低、待遇低等被大医院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其次,社区全科医生所在的社区医院医疗条件与设备相对缺乏,恶劣的环境造成老医师想转入大医院,而新医生不想到社区医院工作,导致社区全科医院缺乏能力较高的人才,并且人才难以引进社区;第三社区全科医生接受的职业培训比较少,医学知识不能及时快速的更新。这三大问题都符合目前社区全科医学初级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社区居民的需求旺盛,传统观念依旧根深蒂固。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医疗的需求旺盛。其实在社区医院就医是最为方便为年长的患者提供服务,而传统观念是大病小病的都往大医院就医。在调查中发现,荔波县及周边乡镇的社区全科医生85%的人认为患者来就医,绝大部分目的性是为了获得药物,咨询后不会在社区中就医,对社区全科医生的医技有些顾忌,无论是大病小病仅仅是为了,诊断病情他们还是更加相信大医院里先进的仪器设备。医生们觉得患者认为,大医院有多种专业医师进行集中治疗,可以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很多时候决定了社区全科医生的薪资水平,不仅降低了社区全科医生职业发展速度与社会地位,而且同时过多地使用医院昂贵的诊疗技术使社会经济不堪重负,也是对卫生医疗资源的浪费。

1.2社区全科医生人才缺乏,引进人才困难。在数据分析中不难发现,调研的社区全科医生有近一半的医生是大专的学历,较少部分的本科生以及更高学历的医生。再对社区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中可知,由于全科医生被认可度不高,绝大部分经验丰富的社区全科医生转岗至工资较高、待遇较好的县城大医院,而留下的仅仅是年纪较轻,临床经验不足的医生。仪器设备差,工资福利低加上社区居民的传统观念使得社区医院格外的冷清,使得社区医院没有吸引点,一点一点的流失社区全科人才,留下的仅仅是综合实力相对弱的医生,这也是导致居民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医治的原因之一。

1.3缺乏医疗教育培训,培训机制不完善。社区全科医学的发展少不了政府的调控,但培训机制依旧不完善。全科医疗培训是社区全科医生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问卷中数据显示70%的社区全科医生在入职前后未经过专门的临床培训,他与专科医生相比,不仅学历层次较低,而且缺乏专门的关于全科医生的规范化教材。社区全科医学培训很难展开,因此培训机制多流于形式。因为在校全科医生培训更加注重和强调专业理论知识,造成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综合素质较低等问题。

1.4社区全科医学缺乏政府支持与鼓励。社区居民不管大病小病,大多都会选择去更好的大医院就医,不仅是质疑社区全科医生的医术水平,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社区医院在某些药物上,不能通过医疗保障卡进行报销。政府在实施医疗保障制度时,对社区医院的政策扶植相对较少,并且设施简陋与环境差的现象没有得到政府一定的帮助,社区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缺乏政府内在动力的支持。

2.建议与措施。

2.1加强全科医学宣传,改变落后观念。在进行卫生服务机制宣传的同时,也要为广大社区居民传达正确社区全科医疗。通过政府、卫生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媒体以及自己组织义诊宣传社区全科医疗的理念与精髓。在整体上提高社区居民的传统意识,使社区居民在选择医疗服务时能够理性合理的安排就医方式。深入导入“大病进大医院,小病社区医院”的观念,不仅能够缓解大医院大病住院困难的现象,也能节省医疗资源、节省医疗需求指出与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收入。观念的的提高对社区全科医生的职业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2完善社区全科医疗培训机制,吸引社区全科人才。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过“只有10%的疾病需要在现代化的医院治疗,居民80%的健康保障可以在社区全科医院实现,需要培养合格的的社区全科医生,完善社区全科医疗培训机制,逐步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这需要政府以及高校的配合,高校完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内容,提升教学的权威性,并開设全科医学的专业,政府发现问题并及时实施解决的对策,政府为社区提供优惠措施,并为社区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其改变社区全科医院目前医疗环境现状,完善医疗设施,以保留原来的全科人才,吸引更多具有新知识的新型全科,以更好的为社区提供好的服务,使得社区全科医学职业发展往更远的路走。

2.3学习构建主义,形成自己独特的一套医疗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对于目前社区全科医生的工资低、待遇低的现状,社区全科医生更需要的是创新,学习国外先进的社区医疗模式,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新的知识。可以选择上门服务,使社区全科医生流动性更大,好的医术与自己的努力形成良好的口碑,社区全科医生与私人医生同步发展,独特的医疗模式更多的获得了社区患者的支持,也额外的提高了收入。学习与实践并存最终符合了构建主义发展的模式,“门可罗雀”的现象会随着社区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慢慢改变。

参考文献:

[1]全科医学教育与社区卫生服务现况分析与对策[J].邹连堂;罗志勇.卫生软科学.2014(05).

[2]欠发达地区社区全科医学人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黄星;韦波;张海英等.中国全科医学.2014.17(01):78-80.

[3]中国大陆地区全科医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J].胡伟萍;杨敬;许润龙;倪荣;孟旭莉;于恩颜.中国全科医学.2015.

[4]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及学习平台建设研究[J].常学辉;黎民;刘瑞娟;位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

作者:莫泽奔 王悦

上一篇:小学科学课堂论文下一篇:数学文化欣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