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2022-05-12

小编精心整理了《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的“瓶颈”。

第一篇: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当好“职业医生”

本文就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应对新形势的不断发展,从审计方式传统的事中、事后监督到重视发挥警示、预警、防范、抵御和建设为主的事前监督,以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把好脉”。

一、基层审计机关将面临的形势

2009年3月,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第一次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理论。该理论强调现代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推进民主法制的工具。审计的本质就是“免疫”。根据这一理论核心,在《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审计署于中期制定并印发了《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这一规划强调了未来五年的审计工作,总体目标是要把“推进法制,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要求审计机关在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加大查处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揭示存在的风险,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同时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在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方面,应要求审计机关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推进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管理。

二、基层审计机关的现状

1、现有的审计体制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就我国目前的审计体制而言,各级审计机关作为同级政府的一个行政职能部门,具有政府内部审计的性质,其审计独立性、权威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被审计对象的确定上缺乏独立性。地方审计机关在安排审计工作时,除了完成上级审计机关部署的审计任务,更多的是完成地方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和要求,难以有更多的精力做到独立自主地确定审计项目和工作重点。第二,地方审计机关的人事任免管理权由同级政府负责,使得地方审计机关领导在开展工作中顾虑重重,当审计涉及到同级政府或地方局部利益时,其审计结果往往会不了了之。第三,审计经费由同级财政拨款,使审计机关在对本级财政进行审计监督和处理处罚时难以做到完全依法审计和处理处罚。

2、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制定审计项目计划,不仅有利于协调审计机关(或机构)内部、审计体系之间、审计机关与专业经济监督部门之间的关系,还有利于综合平衡各层次、不同时间的任务目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审计工作效益。就目前地方审计机关而言,对制定年度项目计划缺乏重视和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除了上级安排的项目之外,在制定当年审计计划时,地方审计机关常采用由各科室上报,机关业务会议审定的模式。这样往往存在制定计划时缺乏前瞻性、系统性,没有科学统一的目标,审计无法站在宏观的角度去审视问题,抓住关键,更多地关注民生。第二,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缺乏统筹兼顾、量力而行、相互协调和连续一致,出现了审计机关为扩大审计覆盖面安排“超负荷”审计工作计划的现象。如有一些项目连续安排几年或几次,而另一些项目却几年都是“空白”,或“长、中、短”计划相互矛盾等。第三,对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缺乏“奖勤罚懒”的考核体系,致使完成计划项目成为应付之事,既不利于审计计划的落实实施,也无法充分调动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3、审计实施过程中缺乏质量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第一,审计方案不全面。由于缺乏细致的审前调查,导致审计实施方案目标不明确,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强,内容要素不全或完全套用工作方案,审计范围、内容、重点、步骤、方法和目标不相适应,调整内容却不及时调整方案,甚至是项目实施后为了归档而补做方案,以致审计实施过程和审计方案完全脱节。第二,审计证据不充分。原始证据获取不够充分,应及时复印、拍照的原始证据没有及时获取,造成事后无法弥补。有的取证过于简单,无法证实违规行为;有的审计证据的获取手续不完整,日期、签字、盖章不全;有的审计证据之间,证据和底稿之间,底稿和方案之间不勾稽、不对应,不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第三,审计日记不完整。审计组成员不能按要求全部编写审计日记或不能逐日编写日记,有的日记内容过于简单,不能如实、完整地记录审计的全过程。

4、审计成果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对审计成果的深度开发还不够,缺乏一套对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开发利用的科学工作模式,造成了审计资源的浪费,加大了审计成本。一是没有将历年审计查出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剖析根源,达到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的效果。二是机关内部审计成果未实现全面共享,外部审计成果未能充分利用。基层审计机关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等原因,内部科室之间交流较少,与内审和社审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致使难以分享彼此的审计成果。三是审计信息反馈不力。由于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致使多数审计机关埋头苦干,只求圆满完成工作任务,而对审计信息反馈工作重视不够或无暇顾及,从而使上级领导不能及时了解审计工作动态,审计成果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距“免疫系统”要求的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相距甚远。

5、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的构成以财务会计人员为主,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在审计项目实施中,审计人员不可避免地会以会计的眼光和习惯看待问题,重视账项审计,或者说习惯于财务账簿、报表审计,造成了审计机关工作层次不高,审计结果分量不重。另外,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管理模式陈旧,仍然使用分兵把手、各审一块的审计体制,人员流动性差,知识局限性强,技术手段落后, 无法适应“口才化、理论化、全才化、尖才化、完美化”的人才战略要求。

三、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当好“职业医生”

1、改革审计机关的管理体制。长久以来,我国审计理论界已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认为只有赋予审计机关相当的独立性,才能切实发挥其监督职能。审计经费宜由审计署统一编制预算,报全国人大批准后,逐级下拨,以消除审计机关后顾之忧。

2、抓好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环节。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维护公平和正义、监督和绩效是职责所在。基层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必须主动地紧贴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来思考一些重大问题,关注一些重点项目,跟踪一些重大事项,特别是能敏锐地发现风险和隐患,牢牢地抓住事关经济安全和党委、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的事情,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作为年度计划的重心,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相互协调,量力而行。同时要加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积极探索编制重大项目滚动计划,逐步建立一个比较明确、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以便于各级审计机关实施、考核和评比审计计划完成情况,进一步提升审计计划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审计的整体性作用。

3、加强审计实施环节的质量控制。基层审计机关应从充分细致的审前调查入手,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业务流程,掌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制定出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只有制定好科学的审计方案,才能抓住整个审计质量控制的枢纽。实施审计时,要高度重视审计日记、底稿和证据的防范审计风险等方面的作用,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审计事项,真实、完整地逐日编写审计日记,严格按规定收集与取得审计证据,切实把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4、推动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发挥审计保障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就是要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和处理违法违规问题,还要注重从管理层面、制度层面解决问题,减少和避免同类问题的再发生,收到“免疫”的功效。此外,基层审计机关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公告制度,既可以起到震慑作用,也可以有效形成审计、舆论、社会监督的整体合力。

5、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基层审计机关要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契机,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和审计人员实际,扎实搞好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要建立全员学习培训制度,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采取自学、轮岗、以审代培等多种方式,使广大审计人员在精通财会、审计业务的基础上,逐步掌握税收金融、基建工程、计算机、法律法规以及宏观经济管理等知识,从而改进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提高业务技能。同时要在机关内引进能上能下、不进则退的竞争机制,加强人员的合理流动,通过组织报名、目标认定、竞职演讲、全员投票、党组决定、上报审批等程序,使一些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新岗位,营造新追求、新作为。基层审计机关更要倡导文明审计,严格执行审计纪律和各项规定,自觉将权力运行、各项工作、内部管理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在社会上树立并维护良好的形象,切实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6、强化实绩考核,健全目标激励机制。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充分反映审计干部的工作业绩,加强对审计干部的实绩考核。一要完善考核办法。对机关干部的年度考核进行必要的改革,改变过去考核科室为考核审计组,将审计质量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考核分量化到组、计算到人,使考核结果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工作实绩。二是提高考核结果的综合运用水平。将考核结果作为推荐任用和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与个人的物质奖励挂钩,充分调动审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考核机制真正成为提升审计工作水平的助推器。

总之,基层审计机关要履行好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责任,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实现重审计监督向审计服务与审计监督并重转变,由被动审计向自觉接受审计转变,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监督与服务功能,防患于未然,切实扮演好当地政府的“职业医生”这一角色。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张 烨

第二篇: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职业认同教育的实践探索

摘 要: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的“瓶颈”。农村社区医生培养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使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定向培养的农村社区医生能成为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不能只靠一纸协议,除了营造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提高基层医生待遇、改善日常生活条件等宏观政策外,关键应该通过有效的举措,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对社区医生职业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职业前景预期。因此,开展免费农村社区医生定向生的职业认同教育的实践,总结提升职业认同的教育教学策略,对反思免费教育政策目标实现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社区医生 职业认同 定向培养 实践

当前医疗职业工作风险高、医患矛盾突出、社会舆论苛责,医生生存环境恶劣,严重影响医生职业的神圣感[1]。生活条件、医疗设备、福利待遇、教育文化、卫生娱乐等方面的城乡差距,造成当前我国基层医疗队伍不稳定,基层医生流失严重,并有逐年升高的趋势[2]。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医改中提出的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部署,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4月启动了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试点工作,课题单位位列三所试点院校之一,具体承担金华、丽水、衢州、义乌农村社区医生的定向委托培养任务[3]。作为承担定向培养任务之一的试点院校,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系统设计职业认同培育方案进行实践,引导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反思、自我成长,提高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的职业认同感,对稳定基层医疗队伍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 职业认同的内涵

职业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部分,是指与职业群体内部其他人共享的态度、知识、信念、技能等。它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4]。“过程”是指职业人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职业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职业人当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职业认同是生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文化学、女性学等多重视角展开,研究对象涵盖了教师、医生、护士、咨询师、商业人士、低收入群体等。近十年来,职业认同研究从西方引入国内,成为一个新兴领域。目前国内对医学生这一群体的职业认同研究非常少见,主要是针对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同类概念的研究。

2 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培养实践的意义

职业认同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起点,也是生涯发展的核心、生涯成功的动力之源。大学学习阶段,医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深刻的认同,才可能真正领会医学的内涵,将职业精神渗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医学生在职业社会化过程中,只有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具有高度的认同,才能在专业学习中投入极大的热情与精力,才能为将来从事的农村基层岗位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和心理准备。国内外研究表明: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开始于专业教育阶段,而医学院校读书时、实习期及上班第一年是医学生职业社会化重要的初始阶段[5]。在这一阶段,医学生主要通过与教师、临床带教老师及其他医生的互动,才使其掌握的医学知识、技能、规范、价值、文化得到内化而形成职业认同。

医学教育为终身教育,它包涵了三个阶段:学校基础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大学三年虽然时间短暂,却是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与巩固重要初始阶段。目前国内针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研究非常匮乏,而针对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这一特殊对象的研究还未有尝试。开展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的职业认同教育实践,总结提升职业认同的教育教学策略非常必要。

3 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培养的实践探索

在调研的基础上,由学校、委托培养单位与行业共同参与,系统化设计综合性、立体化的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教育实施方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现进行总结。

3.1 尝试“教授”班主任制度,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是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挑选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具有教授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在开学典礼上隆重介绍给学生,为学生树立标杆,提升专业自豪感。“教授”班主任,凭借渊博的知识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当中树立更高的威信,将教授魅力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细节。根据农村社区卫生工作的特征和变化,为学生定制工作服、配备专用医药箱,设计农村社区医生学生形象;坚持晨跑、晚自修、离校请假制度,通过半军事化管理,鍛炼党员强健的体魄,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将来从事艰苦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奠定思想和身体基础。设计针对性的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召开家长见面会,学校领导、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学生和家长零距离沟通交流,通过上下级班级结对互助发挥老生对新生的“传帮带”的作用;通过班级班标设计、固定教室和寝室的文化氛围营造,强化了学生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3.2 重视传统医学精神教育,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于毕业后岗位明确——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职业规划工作缺乏前人积累的可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更需要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向和牵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典型导向、感情导向、协议落实等方式,将传统医学教育有机地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加强职业认同的渗透式教育。如在学生赏析1975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反映赤脚医生题材的电影《红雨》,看到主人公红雨在上门服务路途中被泥石流冲下的大石块击中昏迷,还紧紧抱住小药箱的场景时,学生们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让未来社区医生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在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环节,介绍到白发苍苍的赤脚医生出身的社区卫生工作者,学生肃然起敬。另外,学院定期邀请工作在基层一线岗位上的全科医学专业毕业校友回母校分享工作心得,让学生了解母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历史,培养基层医疗岗位也是一个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的理念。

3.3 职业认同教育内涵融入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参谋和决策作用,召开农村社区医生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围绕“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解析传统临床医学教学方案的优缺点、适应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六能合一”的切入点,确定目前基层医疗队伍职业认同现状,将农村社区医生迫切需要的能力和知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将职业认同教育内涵有机带入课程体系中,重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的人才培养方案。“六能合一”的教学理念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中。

3.4 突破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早期接触临床

依托完备的临床实践资源,建立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替体验制,让学生入学即接触临床,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激发其融入职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寒暑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实践、参与门诊社区体检、专业课程的社区实践等早期接触临床等活动,参与社区医疗工作讨论、社区健康宣教、社区卫生状况调查、帮助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突破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使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熟悉社区,联系社会,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

3.5 双导师制全程渗透,稳固学生专业思想

所谓导师制,就是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导师小组,选聘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讲师组成导师队伍,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6]。以班级为单位,5~8名学生一组,每组配备学校导师和医院导师各一位。两位导师共同配合,帮助学生早期准确理解人才培养方案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带领学生开展课外见习,参与教学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情谊”深厚的两位导师还将为学生毕业后到基层工作提供业务指导。通过双导师制的全程渗透,稳定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扎根基层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加快了师资团队的建设,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6 营造浓厚学习氛围,隐蔽课程全方位强化

相对显著课程,隐蔽课程主要通过各种有形、无形的内容呈现,对学生感官、情感、心灵进行持久的、反复的刺激,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7~8]。设计了医德规范学习、学生列队晨跑制、医学生宣誓仪式、农医之家自主学习平台、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替体验制、班级专用固定教室等都是隐蔽课程,真正从价值层面、责任层面、实践层面来教育学生,进行全方位强化。以仿真理念为指导,全面引入医院的诊疗机构设置、先进医疗设施和管理模式,建设“仿真医院”,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浓厚的医学文化氛围中,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3.7 培养和使用环节无缝对接,增强学生归属感

多方联动,加强学校与政府、行业交流,培养和使用环节无缝对接,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增强学生归属感。依托行政协调手段,学校牵头召开一年一次的金丽衢义农村社区医生培养研讨会,为人才培养把好质量关。密切学校和卫生部门在农村社区医生相关政策和基层医疗机构现状等方面的沟通和联系,定向培养卫生局定期派出行政官员到学校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或回到生源地联谊,加强双方交流,让培养单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生及时了解家乡的医疗卫生政策和医改措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牢记肩头承载的历史使命。

总之,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卫生部门、行业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多方位、多角度地全程化渗透。职业认同教育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一个周期,职业认同教育教学策略实施取得的效果有待毕业生赴基层工作岗位后由卫生行政部门和老百性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高金庆,马旭之,杨威.医患矛盾的产生与和谐医患关系建立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3):181-183.

[2] 王芳,朱曉丽,丁雪.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108-110.

[3] 浙江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财政厅[Z].关于开展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试点工作的通知浙卫发〔2009〕82号.

[4] 穆俏竹,柏兴华,苏兰若.急诊护士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3):99-102.

[5] 刘秋颖,苏彦捷.初次就业个体的职业认同获得及其相关因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57-264.

[6] 胡野.农村社区医生学校教育三全体系构建的成因与实践[J].浙江医学教育,2012,11(1):1-3.

[7] 钟秀宏,田敏,任旷管,等.如何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8):397.

[8] Eric Margolis.115.高等教育中的潜在课程[M].薛晓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吴一玲 汪妍 傅晶晶 丰辉

第三篇:高校实习医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现状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河南·郑州 450052)

摘 要 本文基于医学高等教育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诸多实习医生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基本情况做出调研,分析出当前实习医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现实状况,探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对缓解目前紧张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为高校培育具有高文化道德修养的全面优秀医疗人才构筑理论基础和创新平台。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职业道德 人文素养 医患关系 实习生

On College Intern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Humanistic Quality Statu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YAN Ra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5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52;)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thics; humanities;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terns

0 引言

人文素养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并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的各个方面,职业道德则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素养与品质。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和我国医疗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完善,不但要求医务工作者在从事医疗事业时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向一名医生转变的过渡阶段,是人文素质形成与职业精神树立和巩固的时期,也是最佳结合实践的教育引导时期。培育具有极高文化道德修养和优秀人文素质的创新型医疗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健康福祉和医疗事业的持续稳步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实习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120名实习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14份,有效问卷102份,所得数据用EXCEL2007进行处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实习生对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了解和关注程度

从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平时对医师执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关注的实习生占调查总人数的61.76%,有时关注的占总人数的32.35%,很少关注的占3.92%,不关注的占1.96%。在人文素养方面,有59.80%的被调查者认为医生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社会学常识对救治患者帮助很大,31.37%的被调查者认为帮助比较大,8.8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很小的帮助作用,0.00%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帮助。在我院实习生对目前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和人文素养的总评价中,认为体现优良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4.71%,认为体现比较好的占38.24%,认为体现一般的占46.08%,认为基本无体现的占0.98%。

2.2 实习生职业道德的基本情况

(1)实习生在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方面的自我评价。通过调查,我院实习生在医院实习和工作中,有26.4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方面做得非常好,能时刻为病人着想,能做到治疗上的帮助与心理上的安慰相结合,有56.86%的被调查者认为做到比较好,有1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做得不尽如人意。

(2)实习生在廉洁自律、恪守医德方面的自我评价。调查显示,有41.1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廉洁自律、恪守医德方面做得非常满意,能严格自律,严格遵守科室对实习生的相关规定,无迟到、早退、无故脱岗现象,有51.96%的被调查者认为做得比较好,认为做到一般的占5.88%,0.98%的学生认为不太好,不能遵守科室对实习生的相关规定,常有迟到、早退、无故脱岗现象。

(3)实习生在优质服务、医患和谐方面的自我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有42.16%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优质服务、医患和谐方面做得非常好,能做到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谐,经常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能发扬大医精诚理念和人道主义精神。有50%的被调查实习生认为做得比较好,有5.88%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能做到一般,有1.96%的被调查者认为做得还不太好。

(4)实习生在严谨求实、尽职尽责方面的自我评价。在被调查的实习生当中,有39.22%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严谨求实、尽职尽责方面做得非常好,能做到态度严谨、精益求精、诚实守信,勤学好问、慎思勤勉,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专业修养,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占50.00%,认为做得一般的占8.82%,认为做得不太好的占1.96%。

(5)实习生在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方面的自我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有33.33%的被调查实习生认为在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方面做得非常好,能热心为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在能力范围内做到让患者满意,家属放心,能积极参与爱心公益活动,认为在该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占44.12%,认为做得一般的占19.61%,认为不太好,从不参与爱心公益活动的占2.94%。

3 实习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的现状特点

在繁琐的临床医疗工作环境里,对初到临床、业务生疏的实习生会感到压力很大,所以他们往往会忽视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就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有超过半数的实习生认为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中增加医生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对构筑良好医患关系有非常大的帮助,这说明目前实习生对医学人文素养有着一定的认知和认可度,在思想意识上体现出一定的先进性和开放性,在观念层面上已经超出了一些临床执业医师。

有超过半数的实习生对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重要性有着足够的认识,但是在职业道德实际体现和人文素养综合评价方面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能够达到良好的标准,说明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之间存在差异,但总体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原因可能在于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进入医学校园比较晚,实习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践,实习机构对此方面监管不够完善,实习生的自律性不够强等。

4 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对走出医患关系困境的影响因素

4.1 道德因素

每个人都有被礼貌对待和被尊重的权利和需要。尊重病人的选择,保证病人的生活质量,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摆在首位,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为患者提供好医疗服务的基础。医师在尊重、严谨、礼貌、奉献等道德原则下救治病人,是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应享有的权利。不遵守职业道德也就是侵犯了患者的权利,是造成医患关系困境的首要因素。因此,要改善医患双方不和谐的局面,首先要在职业道德层面上严格要求,给医患之间创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

4.2 情感因素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讲究礼节和情感的民族,与人打交道就更离不开人情二字。根据医学心理学理论,人渴望受到爱护和关心是一种心理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匮乏,则容易进入一种低落抑郁的状态。情感因素是人文素养对医患关系影响中的重要因素,患者在遭受疾病折磨、精神打击、经济压力、家庭关系等多方面磨难时,更加需要他人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在自己身上倾注更多的关怀和安慰。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有着极高的人文素养和交际能力,抓住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理特点,用情感和仁爱呵护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4.3 认同因素

目前医生与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相处类型有三种:一种是主动被动型,这种类型就是医生说一不二,病人处于相对被动和从属的地位:第二种是引导参与型,也是目前大多数临床大夫所采用的类型,相对第一种类型这种方式更加能让患者接受,但容易引起价值观的冲突;第三种是共同参与型,是目前所倡导的一种类型,医生与病人携手共渡难关,这种方式需要患者有较高的认知水平。所以认同因素也是消除医患矛盾的重要因素,只有病人了解疾病,认可医生,才可以让病人与医生站在同一战线共同对抗病魔。

4.4 沟通因素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基本形式,也是影响医患关系的关键因素。沟通技巧主要从沟通的态度,沟通的方法,沟通的内容,沟通的效果这四个大方面来衡量。沟通态度做到主动,热情,诚恳,耐心,理解患者,能让患者感受到医师是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沟通方法可以做到耐心细致,用词准确,在充分了解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下,做到更充分更准确的交流沟通。对沟通内容,要做到规范,详实,让患者真切感到对医师的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沟通的效果是检验沟通技巧的最终标准,也就是通过交流,赢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充分理解和认同,帮助患者克服恐惧与疑虑,沟通效果越好,患者的意见就少。

5 结论与建议

大部分实习医生对提高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表示关注并在思想上认识到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是救助病患、创建良好医疗环境的助力因素,认为目前医务人员在遵守医德医风和体现人文关怀还存在诸多不足,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要解决医患关系紧张问题,首先还要从医务工作者自身做起,即更加严格地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讲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巧,传播一定的医疗科普知识,给患者适宜的人文关怀,同时了解相关法律常识,学会保护自身的权利,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2014年郑州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实习医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对医患关系影响的调研——以郑州大学第一附为例;项目批准号:14YD00601Z

参考文献

[1] 彭丽等.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思考[D].西北医学教育,2009.5.

[2] 祝鸿程等.医学人文精神早期培养的思考与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3.

[3] 张云飞等.从传统医德到现代医学职业精神——中国传统医德的现代转化[J].医学与哲学,2011.6.

[4] 王岳等.感悟医学人文[J].中国医院院长,2010.

[5] 程子军.完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途径[J].医学与哲学,2015.11.

[6] 张洪江.“敬畏生命”伦理视域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5.

作者:闫苒

上一篇:思政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