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2024-04-12

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通用9篇)

篇1: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1)关于工会经费:

根据《工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向工会拨缴的经费是工会经费的来源之一。因此,建立了工会组织的企业均需按规定提取和拨缴工会经费。虽然《工会法》本身并未直接规定哪些企业必须建立工会,事实上也有很多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未建立工会组织,但如果是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未建立工会组织将表明其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可能不充分,需考虑潜在的不利影响。

另外,有些地方的工会经费统一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有些地方(如大连、郑州等地)规定未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也需要按同样的标准缴纳“工会筹备金”等,这都使得这些地方的工会经费的缴纳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在考虑是否需计提工会经费时,也需要考虑该因素的影响。如果在咨询律师和本地县级以上工会组织以后,认为该企业确实并不是必须成立工会,并且当地的工会经费缴纳的强制性不高,当地的同类企业也普遍未设立工会和未缴纳工会经费的,则该企业也可以不计提和缴纳工会经费,但我们需要在底稿中记录对于为何同意企业不计提工会经费的相关考虑,并获取相关的证据。

另外请注意,根据《关于工会经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据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24号)的规定,自2010年7月1日起,企业拨缴的职工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凭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2)关于职工教育经费

根据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就业促进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企业未按照国家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或者挪用职工教育经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处罚”。因此不按规定计提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是存在法律上的风险的。

职工教育经费在性质上类似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所规范的安全生产费和维简费,其提取额都只是表明了可以用于特定用途的资金额度,但提取时并未指明具体用途,因此严格来说并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于“负债”这一会计要素的定义。但考虑到此类经费的余额一般较小(低于审计可容忍误差),并且如果不提取又会存在如上所述的法律风险,因此实务中都应当是按规定比例计提的,其余额反映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中。

篇2: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一、使用范围:

(1)企业职工福利费支出通常包括:(14%)

1.企业内设的职工食堂、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设施,其固定资产折旧及维修保养费用,以及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人工费用。

2.企业向职工发放的住房补贴、住房提租补贴和住房困难补助,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周转房的折旧、租金、维护等支出,以及与职工住房相关的其他补贴和补助。

3.职工困难补助,或者企业统筹建立和管理的用于帮助、救济困难职工的基金支出。

4.其他以实物和非实物形态支付职工的零星福利支出,如丧葬补助费、抚恤费、独生子女费、探亲假路费、误餐费、午餐费或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及救济费、离休人员的医疗费及节日慰问费、离退休人员统筹项目外费用等。

(2)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支范围包括:(2.5%)

1上岗和转岗培训;

2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

3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

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5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6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

7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 8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

9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

10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

11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

(3)工会经费主要用于为职工服务和工会活动。经费使用的具体办法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开支范围通常包括:(2%)

1、会员活动费。用会费组织会员开展集体活动及会员特殊困难补助的费用。如会员活动日郊游活动、联欢会、参观、电影、舞会、游园以及其他集体活动的费用等。

2、职工活动费。用于职工开展教育、文娱、体育、宣传活动以及其他活动等方面的开支。

3、工会业务费。用于履行工会职能、加强自身建设和开展业务工作等方面的费用。

4、事业支出。用于工会管理的为职工服务的文化、体育、教育、生活服务等附属事业的相关费用以及对所属事业单位必要的补助支出。

5、其他支出。

二、税前扣除规定:

(1)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2)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

(3)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2007年底余额结转:

(1)财政部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中对于截至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

账面余额的借贷方处理作了会计处理上的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国税函

[2008]264号)中的“关于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问题”对于2007的企业职工福利费余额提到,2008年及以后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先冲减以前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足部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企业以前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已在税前扣除,属于职工权益,如果改变用途的,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福利费的税前扣除,一直是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中征纳双方的热点问题,2008年汇算清缴时对“福利费结余”部分如何处理以及福利费的具体扣除办法,请等待新的税前扣除办法进一步明确。

(2)职工教育经费和工会经费余额对税前扣除的影响,截止目前尚未见到明确规定。

2008年提取三费的问题:

(1)新准则不鼓励企业对职工福利费先提后用,但企业如果有明确的职工福利计划,即有明确的金额和明确的支付对象范围,(例如公司有成文的福利计划,并通过《员工手册》等方式传达到各相关员工)则可以计提应付福利费。关键还是在于福利费的余额是否符合负债的定义。以前那种提而不用的福利费是不符合负债定义的,新准则下不应继续。

篇3: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一、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会计准则规定

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职工教育事业的一项费用, 是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而支付的费用, 是企业职工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

1.职工教育经费的计提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财会[2014]8号) 明确规定, 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 应当在职工为其服务的期间, 根据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确定相应的职工薪酬, 并确认相应的负债, 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2.职工教育经费的计提基础

根据财政部等部委印发的《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财建[2006]317号) , 计提职工教育经费的基础是指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中的工资总额。根据财会[2014]8号文, 准则所称职工, 是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 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 也包含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 如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等。此外, 企业因雇佣季节工、临时工、实习生、返聘离退休人员以及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所实际发生的费用, 应区分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 其中属于工资薪金支出的, 准予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的基数, 作为计算其他各项相关费用扣除的基数和依据。

二、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税务处理

1.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范围

职工教育经费能否税前扣除的关键在于要根据企业发生的费用实质去判断, 对只有“属于企业发生的与培训有关的费用”, 才可以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列支与使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和税收制度的规定, 要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严禁挪作他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特殊情况, 财建[2006]317号文件第三条第十款同时规定, 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和考察, 其一次性单项支出较高的费用应从其他管理费用中支出, 避免挤占日常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开支。公司股东因为不是本公司的在册职工, 也不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其国外留学的学费, 当然不得计入职工教育经费并在税前扣除。

2.职工教育经费的扣除限额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企业发生 (即实际列支使用的) 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同时, 对于某些行业, 如果只允许在计税工资2.5%限额内扣除职工教育经费, 可能无法满足其生产经营的正常需要。因此, 财税[2008]1号、国税函[2009]202号、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9号文规定, 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和核力发电企业为培养核电操作员发生的培训费用, 允许在税前全额扣除。财税[2015]63号文规定, 高新技术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关于扣除限额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 企业实际发生的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的职工教育经费才允许税前扣除, 已计提未发生的部分是不允许扣除的。比如企业年度提取职工教育经费3000万元, 但是实际列支2000万元 (工资、薪金总额2.5%内) , 那么本年度实际税前列支的金额只能是2000万元。

第二, 这里的工资、薪金总额是税法上计算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的工资、薪金总额。企业在年度汇算清缴结束前向员工实际支付的已经预提汇缴年度的工资薪金, 准予在汇缴年度扣除。比如企业本年度实际计提应付工资6000万元, 而本年度汇算清缴结束前实际支付的工资只有5800万元, 那么本年度税前可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的计提基数是5800万元, 而不是6000万元。同时,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34号文作了如下规定:企业接受外部劳务派遣工所实际发生的费用, 按照协议约定直接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费用, 应当作为劳务费支出, 直接支付给员工个人的费用, 应作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 其中属于工资薪金支出的费用, 准予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的基数, 作为计算其他各项相关费用的扣除依据。

3.新旧《企业所得税法》关于职工教育经费结余衔接问题的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 (国税函[2008]264号) 规定, 企业在2008年1月1日以后发生的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 应先冲减以前年度按税法规定计提但尚未使用的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余额, 不足部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企业2008年以前年度按税法规定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余额, 如果改变用途的, 应相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98号) 第五条进一步明确了关于以前年度职工教育经费余额的处理问题。“对于在2008年以前已经计提但尚未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余额, 2008年及以后新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应先从余额中冲减。仍有余额的, 留在以后年度继续使用”。如某公司2007年度末, 应付职工教育经费的账面余额为5万元 (该金额为2007年度计提且未实际使用, 在2007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已作了纳税调整并补缴了税款) ;2008年度, 公司计提了15万元的职工教育经费 (2008年度公司可税前列支的工资、薪金总额是1000万元) , 实际开支职工教育经费6万元, 那么2008年度, 该公司应该税前调增职工教育经费14万元 (5-6+15) 。原因是2007年底职工教育经费余额的5万元, 应当首先冲减2008年度发生的6万元, 不足抵减部分, 再由2008年度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假如该公司2008年度发生职工教育经费3万元, 那么2008年度应纳税调增职工教育经费15万元, 原因是2007年底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余额列支本年度发生的3万元后, 还有2万元的余额, 可以留待2009年度以及以后年度继续抵扣, 直至2007年度职工教育经费账面余额5万元抵减完为止。

三、当前职工教育经费的会计和税务处理

1.新税法对职工教育经费的规定和解读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98号) 中“五、关于以前年度职工教育经费余额的处理”, 对于在2008年以前已经计提但尚未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余额, 2008年及以后新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应先从余额中冲减;仍有余额的, 留在以后年度继续使用。“解读为2008年以后不需计提, 按实际发生额列支但不超过标准2.5%。

这样, 每年职工教育经费就看职工教育经费的借方发生额, 只要不超过计税工资、薪金总额的2.5% (一般企业) , 就可以税前全部列支。

2.职工教育经费结余与不足的问题

篇4: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的探讨

本文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管理情况为出发点,对管理现状展开探讨,分析了企业在教育经费的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教育经费投入量不够、教育经费使用面比较窄、基层职工对教育经费的认识不足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在此基础上,通过参考相关文献仔细思索,对职工教育经费管理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相关见解。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与个人、企业、社会的发展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对于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应多加思考、在教育经费的使用方面有所创新、结合多方共谋出路,企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关键字】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经费管理

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是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职工教育事业的一项费用,是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而支付的费用。企业职工不但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享有集体福利的权利,还有接受岗位培训、后续教育的权利,为此需要企业一定的教育经费。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使自身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

一、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内容

现代企业对教育经费的计提和使用,应由企业集中统一管理。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企业整体教育经费的提取和核算管理工作;各项目部门核算负责本部门的教育经费的核算与管理工作;人力资源部一般是企业教育经费日常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和总公司教育经费的管理制度,编制年度职工教育经费预算,计提每月教育经费收支计划,统筹安排职工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職工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按照工资总额(应发工资减住房补贴)的2.5%计提教育经费,其中企业财务部门计提的教育经费由公司管理费用列支;各项目部门核算计提的教育经费由项目部门的其它费用列支。各项目部门核算的教育经费,一般情况下要在月末通过内部往来的形式转入到财务部门。二是企业为外单位代培或者接待实习所收取的费用。

职工教育经费使用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做好教育经费收支、计划、控制、核算、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教育经费的使用要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合理安排,加强费用控制和现金流量平衡。企业教育经费使用流程有两种渠道:一种是人力资源部等单位组织职工教育培训,需要使用教育经费时,要提前履行报告手续,主送主管经理,会知财务部门,依据经审批的报告手续办理相应的借款和费用报销手续;还有一种是各项目部门在使用教育经费前,也要履行相应的报告审批过程,在财务部门办理借款及费用核销手续。

企业教育经费的使用主要有以下项目:(1)赴外培训费,经批准到企业以外的单位进行业务培训、进修培训和选送到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培训所需费用,包括到总公司的培训费;(2)内部培训费,指在职职工委托总公司内部的技工学校培训时所需培训费及其内部委培费;(3)教学酬金,包括对职工进行文化、技术业务培训、聘请兼职教师讲课、签订师徒合同或教学合同补贴,考试命题、阅卷、监考、编写教材,讲义及技术比赛评判等的酬金;(4)设备、书籍购置费, 购置教学设备、器具、仪器、音像,以及专业书籍、教材等。

二、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从预算到考核,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其管理制度有些流于形式,监督考核方面也有待商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企业对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量不够

现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产业结构调整的严峻形势下,如果企业没有及时转变企业的战略规划,没有想到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迫切需要,会导致职工文化技术素质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些企业对职工教育工作缺乏前瞻性研究,缺少精力和经费的投入,造成职工教育培训短期行为普遍存在,进而也无法带动职工重视教育培训活动,使职工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及方式滞后,给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造成了不少的问题。下面以首都钢铁公司某下属分公司为例说明教育经费的计提和使用情况如下(见下页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2008年到2011年开始该公司教育经费的计提量逐年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经费按工资的比例计提,随着工资总额提高教育经费的计提量也逐年提高,但其使用量却基本保持不变。虽然近年来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降低成本成了主要的经济指标,但不能减少教育经费,否则将成为竭泽而渔的行为,今天的困难暂时熬过去,明天与他人竞争时会输得一败涂地。况且,大部分企业教育经费的使用还没达到税前扣除的限额,使用量还有很大的余地。为了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为了企业将来更好的发展,企业应该在职工教育经费上加大使用量。

2.企业教育经费使用面比较窄

企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在深度上,教育经费就是用在日常的一些培训过程中,对企业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企业缺少这方面的思考。考虑教育经费的使用时候应该结合企业战略目标,结合国内外优秀经验,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培养方式。在广度上,应该扩大教育经费的投入面,让更多的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接受教育培训,让企业的提升从基层开始,将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充分的利用,发挥其巨大的威力,为企业长足的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3.各部门管理层以及基层职工对教育经费认识不足

为了满足各部门对经费使用的不同要求,让经费在使用过程中更符合各部门特点、更具有灵活性,企业对经费采取了分层多级的管理。但是各种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之间往往会产生不少差异,各部门得到相应的权利后却没严格执行相应的职责,对培训的内容甄别的也少,教育经费使用是否符合单位实际是否合理考虑不多,发生的培训费还兼有会务费等,培训费用难以做到专款专用。除了满足硬性的技能鉴定外,将这笔资金当作自有资金,随意使用,突击消费,完全忽视了职工教育的培养。

企业的基层职工作为经费的直接受益者,反而是对经费的用途都知之甚少,在经费的运用上缺乏主动性,更谈不上合理的安排用于提高自我。通过与一线岗位职工交流,听到的多是抱怨之声,对培训的内容了解的少。若基层职工对教育培训缺乏主动性,管理层无法了解他们具体的需求,这样势必会造成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基层的需求出现偏差。广大职工应该认清教育经费的重要性,及时抓住培训机会,根据自己岗位的特点,自身发展的需求,及时提出申请;然后由企业统计安排,上下结合,各取所需。如果不及时的将这座桥梁建造好,培训工作成为表面工作,只是完成相关的政策任务,这样投入的经费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三、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控制措施

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借鉴一些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参考相关文献后,对教育经费管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经费的管理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希望能对企业的教育经费管理有一些参考。

1.加大教育经费的使用量,提高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经费

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和投入制度, 确保企业按工资总额提取,并保证主要用于一线工人、技术人员的培训,从根本上维护职工受教育培训的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不同层次的文化技术教育需求。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为了企业明天的发展,企业只有通过长期的投入,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效果才会显现,在将来的竞争中才能具有优势。企业不仅要投入教育经费,更要考虑好投入的方法,加大投入量,并使得教育经费的使用应结合实际需要,与企业的发展保持同步。企业一线的生产员工,他们专业素养的提高,直接推动着工作的效率。要提高产品的质量,提升创新的能力,加大教育经费的提高,才能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与竞争发展能力、提高一线职工的技术水平,才能对实际工作更有效果。

上述上表是首都钢铁公司某下属分公司2008年到2011年教育经费使用结构情况,从资料中可以看出,2008年的教育经费中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费用所占的比例43.36%,到2011年下降到22.89%,针对一线职工的培训费用2008年19.79%,2010年开始上升达到50.25%,2011年也是41.26%,企业已经重视教育经费使用,开始倾斜一线职工的培训费用,从而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教育水平。

2.企业要做好教育经费预算,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质量

职工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工作,不仅是编制经费预算表,工作人员还应积极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理念,推动职工教育经费预算工作的细节化和精细化管理,保证经费投入的效果,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经费的预算工作中,企业要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参与职工各种培训场所的布局、培训规模等事项的检查、评估和指导;二是精确做好人员需求的摸底预测工作,组织编制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布置、安排、检查有关职工教育培训任务和工作;三是按照举办培训班申报审批制度,归口管理培训计划。管理内容包括培训对象、教学计划、办班地点、经费来源、收费标准等方面,检查办班计划执行情况;四是编制职工教育经费预算,搞好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五是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特点详细分析考虑,制定不同的考核检查标准,保证培训效果。

3.完善教育经费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为了管理制度上的完善,现代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做了不少的努力,企业下发了许多相关的规章制度。比如《企业内训师管理办法》对培训老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对职工培训方式以及培训效果都有详细的说明,《企业职工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对职工的学习及考核都进行量化管理,此外,为了鼓励广大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企业要制定《企业职工持证竞争上岗管理制度》,对积极要求进步的职工提供晋升的道路。相关制度的完善,就为了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效果,所以在日常工作的重点就是做好教育經费执行的管理和控制。

为了做好教育经费的使用,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措施:一是规范教育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对教育经费中比重较大的进行细化分析,持续跟踪调查;二是优化费用支出的流程,增强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快捷、准确、公正、严谨等优势;三是规范教育经费预算的编报、调整程序,并严格执行预算控制,制定合理规划,做好预算报警的控制点。还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内控环境,严防管理漏洞,实时控制,全面跟踪、控制经费发生的全过程。并加强企业审计监督工作,建立和完善费用控制考核机制,强化费用预算执行的保障。

综上所述,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需要重视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而企业提取的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企业将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的管控措施,不断创新管理,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效果,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储存人才力量。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宣教部. 相当数量的企业不能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2]孙磊,崔志民,王明燕.职工教育经费的落实是教育公平的前提和保障——关于对全国部分省市企业技术工人培训、考核情况及贯彻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的调查.中国职工教育,2008(4).

[3]尚会英.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与管理的几点思考.冶金财会,2010(3).

篇5:职工教育经费范围

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支范围包括:

1、上岗和转岗培训;

2、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

3、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

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5、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6、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

7、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

8、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

9、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

10、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

11、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该文件同时规定,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所需费用应由个人承担,不能挤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因此上述支出不同于规定范围内的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对此不应混淆。

财建[2006]317号同时规定,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列支与使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和税收制度的规定。另据财税[2006]88号文件规定,对企业当年提取并实际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在不超过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三项经费是指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原《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分别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2%、14%、1.5%计算扣除,是企业所得税计算中准予扣除的项目。

随着新税法及实施条例的执行,三项经费的税前扣除在计税依据、提取比例、扣除限额及结转扣除等方面与原《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上有着差异或新的适用情形。

因此,企业在2008年的企业所得税日常申报中应予以关注与区分。

第一,计税依据上取消了计税工资的概念。新税法对工资薪金支出实行了据实扣除制度,取消了计税工资的概念,《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工资薪金支出的据实扣除提高了三项经费的扣除限额。

第二,三项经费的扣除细节有变化。

1、职工福利费支出。《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这里除了计税依据的变化之外,《企业财务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41号),改革了企业职工福利费的财务制度,原有的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应当按照财政部有关财务政策结转处理。企业原来按规定在应付福利费列支的医药费或者医疗保险费等项目,应在国家规定标准内改从成本、费用中列支。《财政部关于职工福利费财务制度改革的衔接问题》(财企〔2007〕48号)也明确规定,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实施后,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2007年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应用指南中将职工福利费纳入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范围,也就是说财务处理上采取了据实扣除的处理方法,但在税收处理上,仍实行限额扣除制度。上述差异应在纳税申报中作为差异予以调整。

2、职工教育经费。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这里的变化不仅表现为计税依据上,还表现为比例的提高,这里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及财政部等部委关于印发《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的规定,应当理解为“当年提取并实际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同时,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列支与使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和税收制度的规定。今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也明确规定,企业未按照国家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或者挪用职工教育经费的,不仅不能享受税收扣除的政策,还将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处罚。

篇6:职工教育经费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管好、用好职工教育经费,不断促进职工理论知识的更新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现根据分局有关规定和我段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介休公路段全体职工。

第二章 职工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原则

第三条 坚持预算管理原则。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应纳入预算管理,各股室应在每年年末根据单位的统一安排,制定各自下一的职工培训计划,报办公室汇总、审定后,形成本单位下一的职工培训计划。

第四条 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职工教育经费在保证开展职工教育等的基础上,重点用于为单位培养储备人才等方面。

第五条 坚持遵纪守法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政策、规定和开支范围,认真执行财务制度,遵守财务纪律,保证不挪作他用。

第三章职工教育经费开支范围

第六条短期培训费。因工作需要对员工进行的短期培训的费用支出,如用于中层管理人员、业务人员、统计员、财会人员继续教育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第七条专题讲座费。因工作需要聘请外部专家、教授到单位进行的专题讲座的资料费、讲课费等方面的支出。

第八条专业培训费。为培养人才而派员工到国内高校等高等教育机构进行专业深造而发生的支出。

第九条 其他支出。培训计划以外的其他支出,报请段务会批准后实施。

第四章职工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第十条按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单独设置“其他应付款-职工教育经费”科目进行核算。第十一条单位的专题讲座费、专业培训费及其他支出由办公室统筹安排。

第十二条职工教育经费不得超支,如遇特殊情况须报请段务会批准。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制度由介休公路段负责解释。

篇7:职工教育经费列支范围具体规定

问: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列支范围有具体规定吗?公司零星购买的书刊是否根据一定标准分别记入办公费或职工教育经费?

答:根据财政部1981年5月8日颁发的《关于职工教育经费管理和开支范围的暂行规定》第四条“经费开支范围”明确规定,举办职工教育的企业、基本建设单位和行政、事业单位,按下列范围开支职工教育经费:

1、公务费。包括教职员工的办公费、差旅费、教学器具的维修费等。

2、业务费。包括教师教学实验和购置讲义、资料等费用。

3、兼课酬金。是指聘请兼职教师的兼课酬金。

4、实习研究费。学员在本单位生产实习和经批准到外单位实习研究,以及毕业设计所发生的费用。如有生产实习产品收入的,应以收抵支。

5、设备购置费。主要是指购置一般器具、图书等费用。

6、委托外单位代培经费。是指本单位职工选送到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单位代为培训,按国家规定应支付的进修培训费。

7、其它经费开支。是指其它零星开支。

下列各项不包括在职工教育经费以内,应按有关规定开支:

1、专职教职员工的工资和各项劳保、福利、奖金等,以及按规定发给脱产学习的学员工资,不包括在职工教育经费以内,由本人所在单位按规定开支。

2、学员学习用的教科书,参考资料、计算尺(器)、小件绘图仪器(如量角器、三角板、圆规等)和笔墨、纸张等其他学习用品,应由学员个人自理,不得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开支。

3、举办职工教育所必须购置的设备,凡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按规定分别由基建投资或企业更新改造资金、行政、事业费中开支,不列入职工教育经费。

4、举办职工教育所需的教室、校舍、教育基地,应按因陋就简的原则,尽量在现有房屋中调剂解决。必须新建的,老企业可在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安排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开支;新建单位在设计时就要考虑职工教育必要的设施,所需资金在新建项目的总投资之内解决。

而财政部、全国总工会、发改委、税务总局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进一步明确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列支与使用,即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支范围包括:

1、上岗和转岗培训;

2、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

3、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

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5、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6、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

7、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

8、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

9、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

10、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

11、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

篇8: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一、关于“高新技术企业”

所谓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 台地区,下同)注册一年以上、实行查账征收、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居民企业:

1. 人员条件。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2. 产品(服务)条件。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且近3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3. 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条件。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3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最近1年销售收入小于5 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最近1年销售收入在5 000万元至20 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最近1年销售收入在20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4. 其他条件。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自证书颁发之日起三年有效。在期满前三个月内不提出复审申请或复审不合格的,资格到期自动失效;通过复审的,资格有效期延长三年。

二、关于“职工教育经费”

在当今科技日益发达、知识与技能更新周期缩短、技术创新频繁加快的情况下,唯有加强对职工管理能力和工作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保证并巩固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而财税[2015]63号文件将高新技术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的比例提高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以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扶持力度。

为加强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管理,财政部、全国总工会、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全国工商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规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企业一线职工,并主要用于以下项目:上岗和转岗培训;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

而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的费用,以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一次性单项支出较高的境外培训和考察费用等,均不得挤占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实务工作中,企业一定要理解并严格遵守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列支对象及列支范围,以将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用在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三、关于“税前扣除”

根据财税[2015]63号文件的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因此,可从以下四点理解并掌握高新技术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税前扣除政策:第一,受“不得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8%”的比例限制;第二,计算基数为“工资薪金总额”,而非年度销售(营业)收入总额或利润总额;第三,必须是实际“发生”金额,而不是按比例的“计提”金额;第四,当年发生的超过规定比例的职工教育经费,可不受年限限制地结转至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四、关于“工资薪金总额”

根据现行相关的税法规定,作为可税前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限额计算基数的“工资薪金总额”,不是企业按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归集于会计账面上“应付职工薪酬”总额,而是按税法“口径”归集的下列两类“计税工资总额”对象:

第一类对象:在企业任职或受雇的员工。

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每一纳税年度内实际发放给依据《劳动合同法》与企业建立劳动合同关系、在企业任职或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以及列入企业员工工资薪金制度、固定与工资薪金一起发放的、符合“合理性”原则的福利性补贴等,均属于税法规定的“工资薪金总额”的范围。但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五险一金”等各类社会保险费。

国有性质企业员工的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部门规定的限额;超过部分,不得作为计算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限额的基数。

第二类对象:企业接受外部的劳务派遣用工。

企业因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而直接支付给员工个人的费用,应分别作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 其中属于工资薪金支出的部分,准予作为计算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限额的基数。如果该费用直接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则只能作为劳务费支出,不能作为计算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限额的基数。

五、关于“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是指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以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

实际工作中,编制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时,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是以“利润总额”为起点,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对“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境外应税所得抵减境内亏损”、“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及“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项目进行调增或调减,再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得出。应纳税所得额为不小于0的金额。

六、关于“结转扣除”

如前所述,高新技术企业发生的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可以不受年限限制地结转至以后纳税年度扣除。乍看起来,似乎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可以全额实现税前扣除,但实际情况可能没这么简单。

因为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限额的计算基数为“工资薪金总额”,因此每一个纳税年度内,只要实际发放了职工工资薪金,只要还有未税前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即可在规定比例范围内计算其税前扣除限额,而无论企业实现盈利或发生亏损。

当企业实现盈利时,职工教育经费的税前扣除限额可抵减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少缴税款,职工教育经费也得以实现税前扣除;当企业发生亏损时,其扣除限额并入可税前弥补的亏损额。而“可税前弥补的亏损额”能否得到完全弥补,则取决于法定的五个纳税年度内是否能实现足额的所得。如果随后的五个纳税年度内实现的所得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则其中一部分职工教育经费是无法实现“税前扣除”的。

七、关于执行的起始时间

财税[2015]63号文件自2015年1月1日起执行。也就是说,2014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及此前的高新技术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税前扣除政策,仍然执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即“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 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当然,如果是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或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其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中的职工培训费用, “应单独进行核算并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参考文献

篇9: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关键词:职工教育 经费 提取 使用

职工教育经费是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职工教育事业的一项费用。单位职工不但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享有集体福利的权利,还有接受岗位培训、后续教育的权利,为此需要一定的教育经费。为了解和掌握我省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情况,更好地发挥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作用,笔者近期对全省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情况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抽样调查为主,覆盖全省17市,时间跨度为2011、2012、2013年三个年度。调查对象以全省工业企业为重点,兼顾其他类型企业;企业规模涵盖了大、中、小型三类,其中:大型企业占44.59%,中型企业占9.55%,小型企业占45.86%;企业性质涵盖了国有、民营及外商投资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占28.66%,民营企业占66.88%,外资企业占4.46%。

(一)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情况

1、大部分企业基本上足额提取了职工教育经费。从调查情况看,明确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企业占总调查户数的94.07%;其中按国家1.5%的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企业为44.8%,高于1.5%提取比例的企业为32.91%,两者总和占已提取职工教育经费调查户数的82.61%。调查表明,全省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情况总体向好,职工教育经费政策在大部分企业得到了较好落实或基本落实。

2、未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比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调查情况看,低于1.5%提取比例的企业,2011年占总调查户数的24.2%,2012年占14.01%,2013年占10.83%。三年間未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比例下降了13.37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全省上下对职工教育越来越重视,未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企业逐步减少。

3、中小型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比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据统计,中小型企业在2011年至2013年三年间按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比例平均增长了8.62个百分点;超额提取的比例平均增长了6.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中小型企业对职工教育经费政策的落实情况呈现上升趋势。

4、非国有制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比例有所增长。据统计,2011、2012、2013年非国有制企业按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比例平均增长了5.81个百分点,超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比例平均增长了7.14百分点。调查表明,经过全省上下几年的努力,职工教育经费政策在非国有制企业逐步得到落实。

(二)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

1、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覆盖了企业全员培训,更突出了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企业能够合理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从人员使用情况看,覆盖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技术工人和生产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其中,2011、2012、2013年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生产一线职工的职工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分别达到69.25%、67.86%、67.63%。调查表明,我省企业普遍重视包含技能人员在内的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能够按照国发〔2010〕3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中“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的有关规定正确使用职工教育经费。

2、职工教育经费在培训项目使用上表现为结构趋于合理。根据调查,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覆盖了不同内容的培训项目。从主要用途看,管理培训所占比例为22%左右,专业技术培训为24%左右,岗位技能培训为25%左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为10%左右。以上四项所占比例约计81%,构成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项目使用的主体。而学历教育、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及其他项目的培训所用经费比例不足20%。调查表明,多数企业把职工教育经费使用的重点越来越多地投向关系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上来,职工教育经费使用项目更趋合理。

3、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在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的企业中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从调查情况看,在人员经费投入比例上,国有及大型企业更注重一线职工素质的提高。2011年至2013年国有及大型企业仅用于生产一线职工的职工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平均每年都达到了40%,高出民营及中小型企业6.29个百分点。比较而言,民营及中小型企业则相对注重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2011年至2013年用于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职工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平均每年为30%,高出国有及大型企业1.36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职工教育经费使用上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合理运用职工教育经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人员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提高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三)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的监督机制建设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我省大部分企业从制度规范上保障了职工教育经费政策的落实,都有严格的财务审计审批制度,并通过厂务公开的形式告知职工。调查显示,有七成以上的企业建立了独立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合理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的同时,也监督企业认真落实职工教育经费政策。还有28.3%的企业未建立独立的教育培训机构,但有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开展培训工作。这类企业大部分能够执行财务审计审批制度,基本能够按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

二、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少数企业未提取或未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究其原因,一是有些企业特别是新企业和民营企业不了解职工教育经费政策及提取使用的渠道。二是有些困难企业,没有能力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三是随着劳动力的市场化,导致少数企业认为需要的技术及人才可以直接到市场上购买,而花钱培训职工不合算,未按要求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

2、个别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未按规定列支或使用分配不尽合理。究其原因,从企业内部讲,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从企业外部讲,政府对企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的管理手段弱化,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管和约束机制。

3、有关政策规定不明确,造成企业实际执行困难。一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未明确规定可列入税前扣除的职工教育培训项目,导致部分地区在执行企业所得税法等政策法规时存在一定偏差,影响了企业正常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本次调查中,个别企业反映在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时地税部门不让税前列支,而是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大部分地区仍按财政部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建〔2006〕317号)有关规定执行,但该意见突出强调了职工教育经费的重点运用范围是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而对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费用的列支没有明确规定;二是国发〔2010〕36号文件及财建〔2006〕317號文件中提出“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对“一线职工”概念的理解有所分歧。目前“一线职工”的内涵相对宽泛,不仅指“生产工人”,更多的包含了技术研发人员、技能人才、销售人员和一线工人在内;三是财建〔2006〕317号文件中关于“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所需费用应由个人承担,不能挤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规定,也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给企业具体执行政策带来一定困难。

三、进一步做好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工作的对策

依法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是职工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加强职工教育的根本保证。结合本次调查发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工作。

1、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企业对职工教育工作和职工教育经费政策重要性的认识。企业是职工教育的主体,负责本企业职工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履行职工教育的职责。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对职工教育工作和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政策的宣传,使企业和职工从根本上提高对职工教育工作和职工教育经费政策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本企业的职工教育工作,保障对职工教育的经费投入。

2、建议省政府研究出台我省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工作的意见。针对相关政策不一致,建议进一步规范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和使用范围,明确规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纳入其中;对不开展职工教育和未按规定提取及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企业,由相关部门统一代征职工教育经费并上缴国库,用于全省性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上一篇:我班的幽默大王小学作文650字下一篇:省民政厅厅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