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的筹措

2024-04-20

教育经费的筹措(精选6篇)

篇1:教育经费的筹措

关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分析与思考

教育经费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教育经费短缺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共性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教育大国。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十分困难,“穷国办大教育”之说比较形象,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困扰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才能逐步摆脱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困境,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作一点探讨。

一、教育经费现状:喜中有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近十年是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不仅教育改革与发展快,而且经费增长也快,初步形成了以财政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这是十分可喜的事,但喜中有忧,教育经费仍然十分紧张,教育事业要快速发展与教育经费缺口很大的矛盾非常尖锐,这怎能不令人担忧。

1.教育经费快速稳定增长。“八五”期间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比“七五”期间翻了一番以上:教育经费总支出五年合计6025.22亿元.是“七五”期间总支出的2.46倍,年均增长率23.29%,比“七五”期间提高7.21%;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合计4800.60亿元,是“七五”期间的2.22倍,年均增长率20.14%,比“七五”期间提高3.65%;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合计3554.22亿元,是“七五”期间的2.12倍,年均增长率19.27%,比“七五”期间提高5.63%。〔1〕“八五”期间国家财政状况并未根本好转,但各级政府仍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尽管这期间经济增长剧烈波动,而教育经费的增长是快速、稳定的,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2.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初步形成。解放以来,我国一直都是国家包办教育,不仅包基建、教职工的人头经费、事业费,而且包学生的开支,不仅包基础教育,而且包高等教育,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80年代后期,这种状况开始改变,中央提出要建立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财、税、费、产、社、基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以财政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已开始形成。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在教育经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1995年与1990年相比,由85.3%下降至75.2%,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重由67.4%下降至54.8%。1995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的25%是通过社会集资办学、学杂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等渠道筹措的`,其中学杂费所占比重己由4.2%上升到10.7%。〔2〕

3.财政拨款向基础教育倾斜。我国要力争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了确保这一“重中之重”的实现,政府财政拨款进一步向基础教育倾斜,并将义务教育列为投资重点。1995年与1990年相比,高等教育拨款所占比重由24.03%下降至20.76%。开始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将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投资重点的状况。中等教育拨款则由36.22%.上升至39.56%。为了确保义务教育的经费,从1993年起对其进行单独统计,1993-1995,义务教育拨款由333.56亿元增加到546.77亿元,年均增长率28.03%,高于同期财政教育拨款年均增长率2.3个百分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要由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的观点已逐步为社会所接受,学生家庭对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本补偿的份额逐步加大。1995年,成人高教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总支出中,国家财政预算内经费拨款仅占50%,而学杂费占了20%左右,普通高校学生缴纳学杂费占生均成本的比例也逐年上升,已由1990年的2.65%上升到1995年的17.19%。〔3〕

[1][2][3][4]

篇2:教育经费的筹措

2011-09-19 11:45 州国税局

(点击: 1141)

2011年第12号

贵州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有关问题的公告

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贵州省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的决定》(贵州省人民政府令第125号)的规定,“国家税务机关负责征收随增值税、消费税附征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征收凭证使用省国税机关印制的票据”。现将我省国税机关征收随增值税、消费税附征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一、贵州省国家税务机关自2011年10月1日起开始征收随增值税、消费税附征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2011年10月1日以后,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的纳税人在国家税务局申报缴纳增值税、消费税时一并缴纳附征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纳税人未缴纳的所属期为2011年8月31日前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国税局稽查查处、纳税评估的所属期为2011年8月31日以前的随增值税、消费税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仍由地方税务局负责组织入库。

二、教育费附加按增值税、消费税税额的3%征收,地方教育附加按增值税、消费税税额的2%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应当在缴纳增值税、消费税时一并缴纳。纳税人未按规定缴纳的,由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缴纳,并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对单位处以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三、对增值税、消费税实行先征后返、先征后退、即征即退办法的,除另有规定外,对随增值税、消费税附征的教育费附加,一律不予退(返)还。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全面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经国家税务局正式审核批准的当期免抵的增值税税额应纳入教育费附加的计征范围。

四、采取上门申报方式申报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的纳税人,无需填报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申报表,由国税机关办税服务厅征收人员按照纳税人申报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的税额自动计算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金额,通过横向联网电子缴款或开具税收通用缴款书进行缴纳。

五、采取网上申报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的纳税人,网上申报成功后,自行网上点击缴纳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对于网上申报缴纳不成功的,纳税人需到国税机关办税服务厅办理缴纳。

六、实行增值税定期定额征收的纳税人,可通过签订横向联网批量扣款三方协议,由税务机关提供批量扣税方式进行税费扣缴,无需到税务机关办税服务厅申报缴纳。

七、已经签订横向联网电子缴款和批量扣款三方协议的纳税人,须在扣税账户中存有足以缴纳税款、价格调节基金及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存款余额,以保证税费扣缴成功,避免因存款余额不足无法扣款造成的损失;尚未签订横向联网批量扣款三方协议的纳税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申报缴纳随增值税、消费税税款进入国税机关办税服务厅申报缴纳。

八、本公告自2011年10月1日起执行。

特此公告。

附件: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贵州省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的决定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贵州省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的决定(贵州省人民政府令第125号)

贵 州 省 人 民 政 府 令

第125号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贵州省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的决定》已经2011年4月11日省人民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赵克志

二○一一 年四月二十四日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贵州省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的决定

贵州省人民政府决定对《贵州省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七条中的“地方教育附加按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税额的1%征收。”修改为:“地方教育附加按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税额的2%征收。”

二、将第八条修改为:“国家税务机关负责征收随增值税、消费税附征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征收凭证使用省国家税务机关印制的票据;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随营业税附征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征收凭证使用省地方税务机关印制的票据。”

三、将第十四条修改为:“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由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交纳,并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交纳的,对单位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贵州省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贵州省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

(1996年5月1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令第20号发布 根据2004年2月1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修订〈贵州省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订 根据2008年8月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修改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11年4月 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贵州省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第一条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保证教育经费来源稳定和逐年增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教育经费,是指用于教育的财政拨款、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以及其他渠道依法筹集的资金。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逐年增加教育经费,使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从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中,每年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从扶贫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扶持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主要用于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第七条 教育费附加按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税额的3%征收,地方教育附加按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税额的2%征收。

第八条 国家税务机关负责征收随增值税、消费税附征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征收凭证使用省国家税务机关印制的票据;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随营业税附征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征收凭证使用省地方税务机关印制的票据。

第九条 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应当在缴纳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时一并缴纳。

第十条 地方教育附加在征收教育费附加时一并收取,缴入地方国库,纳入地方预算管理,并将征缴情况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

征收教育费附加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通过预算支出安排;征收地方教育附加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通过基金预算支出安排。

第十一条 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不得抵顶教育事业拨款。

第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在安排农村教育经费时,应当确保国家和省确定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各项资金用于农村教育经费的比例不低于50%,但不包含教师工资。

第十三条 教育行政部门对依照本办法筹措的教育经费,应当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定期向财政部门报送会计报表和年终决算,定期公布收支情况。

教育、财政、税务、审计、监察、农业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对教育经费的筹措、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由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交纳,并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交纳的,对单位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五条 在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和使用工作中,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篇3:高校扩招后教育经费筹措研究

关键词:教育经费,筹措,公平,质量

一、高等教育经费筹措问题

1、学费急剧增长经济负担沉重

1997年全国范围内高等学校普遍“并轨”, 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 1993~1997年学费增长率为27.65%。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年生均学费2769元, 比1998年增长40.3%, 约占1999年高校生均经费23.4%, 约占全国公立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13%左右。2001年全国高等学校共收取学费379.57亿元, 占当年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为37.20%, 学费和杂费收入已成为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来源[1]。经济危机和教育资源的不足, 致使学生每年所支付的学费步步递增。

2、财政拨款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

据估计, 2005年后,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 (18~21岁) 在2009年之前, 仍呈迅速的上升势头, 年均增长率为4%。如果按照每年增加100万名大学生、生均4万元基础设施投入要求, 那么, 仅因规模增长所需的高等教育建设性投入5年累计就要2000亿元, 而政府对高等院校的基建拨款2000年仅为70亿元。[2]政府拨款的不均衡和不切实性和不到位, 造成了国家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了高等教育的严重不公平现象。

3、重视人力资源数量忽视质量的提高

高校扩招之后, 学生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相对的质量的提高, 带来的却是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自我浪费。原因很简单——人才质量的“过剩”。我国现行的高校拨款机制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拨款机制, 它是以每个高校的生均成本为拨款依据的, 这种生均成本为依据的政策, 使得高校追求“海量”招生。我们要通过投入资源的最小化达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教学。

二、高校教育经费筹措的理论基础

1、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是由鲁斯·约翰斯通1986年提出的。他认为高等教育是由政府或称纳税人、学生家长、学生、捐赠个人和团体这四个部分承担。他认为用于高等教育财政的成本分担指的是至少要将高等教育的部分成本从政府或纳税人转移给家长及学生。成本分担的理论依据有主张市场导向的新古典或自由经济学家的经典论据;追随新自由经济的方向的成本分担;在一些东欧国家、中国、大多数非洲国家, 学生和家长不付或少付学费。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定义的, 是人们自身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的总和。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是在1980年11月由舒尔茨传入我国的。首先是经济学界出现的“经济之谜”为由而得出的。在计量经济增长时, 运用原来公式计算的时候出现了余数。针对这一余数, 经济学家解开了这一经济之谜, 原来在计量经济增长时只计算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的存在。

三、基于理论思考的策略

1、适度成本分担保持教育公平

高校扩招后, 学费的不断增长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在金钱上的重负, 同时也是在精神上的重负。在我国经济发展如此不均衡的今天, 学生教育成本分担固然是正确的, 但是, 学生成本分担应该适度, 应该符合能力承担原则。因为在教育成本分担下, 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承担教育成本的。需要我们对我国大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一个明确的和详细的了解, 做到对于经济状况相差大的家庭和家庭之间的互帮互助, 做到真正教育的平等和公平。

2、均衡国家财政拨款, 统筹区域发展

要做到均衡国家财政拨款, 政府就要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投入标准。对于发达地区和教学质量高的高校, 尽量的投入最小和最合适的资金, 把教学质量高的学校的资源, 适当的向教育质量不高的地区转移。做到好则好, 差则中。因为, 每一块中国的大地都是宝贵的, 我们要均衡以待, 以高质量的学校引领低质量的学校, 统筹各个区域学校经费的均衡投入。同时, 中央要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补助, 提高不发达地区高校的积极性, 使不发达地区生均经费达到国家标准。

3、保证人力资源数量, 提高人力质量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 计量经济增长时, 所得到的余数是只计算了人力的数量, 却忽视了人力的质量所得。我国人口基数大、财力薄弱的现状, 必然要求投入的教育资金要用在刀刃上, 只有高质量的人才才能给国家带来更高的效益。学生投入了学费成本, 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对学生来说才是真正的公平。因此, 更为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重视人才质量的提高。质量提高从个人方面来讲, 是达到个人支付教育成本的最大收益;从集体利益来讲, 是达到国家支付教育成本的最大收益。

参考文献

[1]杨会良:《当代中国教育财政发展史》, 人民出版社:2006.8。

[2]靳希斌:《教育经济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美]D.B.约翰斯通著, 沈红:《李红桃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付雪、朱为英:《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高校财政拨款机制研究》, 《当代财经》, 2004年第9期, 总第238期。

[1]黄维:《论高等教育投资模式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2) 。

篇4: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模式探讨

一、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经费总量严重不足,且从政府与个人两个主渠道筹资的潜力已经不大

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2003年仅为3.41%,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教育经费筹措水平相比差距甚远。教育经费筹措远远跟不上教育规模扩张的速度,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在目前形成的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形式中,政府财政和私人支付两个渠道仍是主渠道。但从这两个主渠道来看,已经很难再有增长。首先,在现行财政体制下,政府筹措的教育经费其增加的潜力已不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经济穷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发展,教育发展不可能逾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而在教育投资分配结构中,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高等教育投资额远远大于义务教育投资额的不正常现象。我国在以后的教育投资总额中高等教育所占的比重将会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其次,自从198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等学校收费制度以来,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中,学杂费占的比例快速提高。高等教育学费的上涨已使家庭贫困无力支付费用的学生面临求学机会不平等的问题,而且规模扩大得速度越快,不平等有可能表现得越突出。所以再依靠提高学费而扩大高等教育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潜力已极其有限。

(二)学校创收收入近期难以成为一般高校筹资的重要途径

客观地讲,学校开办校办产业、开展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加快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弥补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一条有效措施。近几年来,国家赋予了高等学校开展创收活动的自主权,也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许多高等院校尤其是知名重点院校,通过与学校所在地其他科学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共建科技产业试验区,与有关单位联合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与地方联办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开展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挖掘和利用了高等学校在人才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潜力,增加了学校的经济收入,弥补了学校经费不足。但这一有效的筹资渠道,对为数众多的普通高校来讲,目前的期望值不能过高,因为现有的普通高校整体上在全国的影响还较弱,科研转化能力较低,尚不具备在此方面有所作为的条件。

(三)社会捐赠资金的比重在不断下降

从国外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来看,社会捐赠作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四大主体之一,在缓解高教经费紧张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我国历史上也存在许多个人捐资办学、助学的情况。建国以来,伴随单一政府投资体制的形成,社会捐赠几乎不存在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捐赠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捐赠筹措资金这一渠道正在走下坡路。当前高校在认识层面上并没有意识到捐赠是丰富学校教育经费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不能主动积极地去寻找捐赠对象,有的学校仅把捐赠对象停留在校友这个层次上。

二、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模式的选择

(一)多元化筹措高等教育经费。

高等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要求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在使不同群体得到公平对待的同时,有利于激励高等教育系统在资源筹集和使用中提高效益,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这决定了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合理性。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参考国外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方式,本文认为,通过以下渠道,可以缓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紧缺的状况。

1.加大政府财政拨款。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内还是国外,政府财政拨款始终是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经费来源。随着经济竞争的越来越激烈,教育与科技在各国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世界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大量增长,用来支持科学研究和大量培养高素质的国民,以保证自己国家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作为一个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加大政府财政拨款的力度,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一个有力的支持。

2.合理收取学生的学费。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作为接受高等教育者,学生应该通过付出一定的学费而获得知识。学生交纳的学费标准,要根据高等教育的成本和社会的经济水平等因素确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费标准也要适度提高,使该费用占到教育经费总额的一定比例。

3.增加学校创收。高校可以通过科研、社会服务等方式,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也为自己获取收益,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4.争取社会捐赠。社会捐赠在国外高等教育经费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份额。我国高等教育已有少量社会捐赠,主要是华侨及一些跨国公司,但无论是捐赠人数还是捐赠数目,相对于我国规模庞大的高等教育事业来说,总量都太小了。政府应在政策上予以考虑,鼓励个人、单位等多捐赠支持高等教育事业,比如,在政策上给捐款人提供适当的税收减免,给捐款人以经济和名誉上的双重回报,在学校与捐款人之间创造出双赢的局面等。

(二)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出让专利产品

争取科研经费是西方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获得政府经费支持的重要渠道之一。高校在科研项目上要把握政府科研多数偏向实用性这一特点,及时调整大学的科研政策。要在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为地方提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服务,以为学校争取到源源不断的财源。

(三)加大办学体制改革的力度

用高等教育民营化的理念,走转制和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两种方式同时并举的战略,吸引社会资金加入高等教育;与此同时,加大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财政资助,形成以公立高校与私立高校并举的多样化的所有制格局。

(四)创建高等教育筹款机制,使捐赠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借鉴西方成功的募集资金经验,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相应高校捐赠工作机构,学校要设立发展办公室,其领导者直接对校长负责,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做好接受常年捐赠和专项捐赠两项工作。其次,大学要扩大捐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地和本国,不应有地域界限。再次,捐赠形式要多样化,完全可以实行不动产所有权捐赠、信托捐赠、增值证券捐赠等形式。

篇5:社区科普活动经费筹措使用管理

(试行)

一、经费筹措

1、多渠道筹措社区科普活动经费,采取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共同出资,解决社区科普活动经费的投入。

2、街道办事处按照地区每人1元/年的标准,投入街道社区科普活动经费,社区可按照每人0.3元/年的标准申请使用。

3、社区科普活动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对本社区居民采用无偿或抵偿的方式,筹措社区科普活动经费。

4、街道科协开展大型科普活动,以冠名权方式,筹措活动经费。

二、经费使用

社区科普活动经费主要用于开展社区科普活动,购置科普设备、科普资料,制作科普宣传橱窗、宣传展版等。机关科室、社区居委会按经费的使用范围、标准,以书面形式向街道科协提出使用方案,由街道科协向办事处主任汇报,提出使用申请。

三、经费管理

经费由办事处财政科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必须按财务规定履行审批、报销手续。

四、检查监督

篇6:教育经费的议案

一、一旦《纲要》通过,应由国务院发布,并由全国人大通过相应立法予以保证。

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应公布每年教育经费的详细预算和决算,使国民都能了解4%GDP的具体数字和去向,以及各自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所获得的教育经费和人均经费。

三、各项经费的拨发都必须做到全额、及时,不得层层扣克或变相用于其他用途。所有年度经费必须在财政年度开始日或规定的日期到账。

四、对经费的执行人应授予全权,在法律或条例规定的范围内不得干涉。

上一篇:清洁生产审核报告书下一篇:参加社团一分钟自我介绍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