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

2022-10-26

第一篇: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论文

初中的语文教学很重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论文一

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还更加注重于人才是否具有口语交际能力,是否能够将自身所学知识表达出来和与别人进行交流。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的知识储备较好,学习成绩很高,而在回答问题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这些都是忽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造成的后果。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口语教学工作呢?

一、结合教材与生活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专门的口语交际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作用,促进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首先,教师要激发孩子的说话兴趣,让全体孩子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实现人人想说的课堂局面。例如,教师可以让胆子较大、口语能力较好的孩子进行口语演示,让胆子较小、口语较差的孩子进行评论,这时再对评论孩子展开鼓励和表扬,久而久之,提高口语较差孩子的说话兴趣。其次,教师要模拟口语交际环境,调动孩子的口语交际热情,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孩子的表达欲望,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在口语交际练习"与家长对话"内容时,教师可以模拟生活情境,针对家长不让孩子上网这一话题,让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家长,一组扮演孩子,让他们在课前做好准备,通过这样的模拟,孩子不仅能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还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体会父母的心情。

二、结合口语与写作教学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口语交际训练与写作训练结合的作用,全面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孩子在写作之前讨论写作素材和写法,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针对作文,很多孩子往往感觉找不到可写以及不知道怎么写,这就需要孩子积累写作素材,掌握写作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孩子开展收集素材比赛、好词好句欣赏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赛等等,还可以让孩子针对同一作文话题,让孩子将自己的想法交流出来,看看自己在立意、布局谋篇方面存在哪些问题等等,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参与作文评改、口语作文训练等等,让孩子及时交流,锻炼孩子的思维敏捷性,这对于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非常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邹林花。如何让初中语文课程绽放活力.文学教育:中,2011(04)。

周建新。五勤:初中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才智,2011(08)。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论文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语文教学的大部分都是阅读教学,只有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技巧,才能更好地学好语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由教师来引导孩子被动阅读,这种阅读教学方式效率很低,那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一、引导孩子独立感知,突显个性

在阅读课堂上,孩子常常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很难达到孩子的个性化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孩子个性化的突显,引导孩子有独立的感知和见解。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孩子独自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批注,对文章中感到有意义的字、词、句子可以进行圈点,并写下自己的见解。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促使孩子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同时,孩子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记,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展示了孩子的思维深度,有利于孩子个性化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圈点批注是一种很好的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方式。

1.培养孩子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

在圈点批注中,孩子要有自己的符号系统,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可以明白圈点的意思。其次,圈点的内容应该是阅读内容的重点、难点,或有疑问的地方。再次,要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进行圈点。

2.批注应该主观思考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教师要引导孩子在文章旁边进行批注,写下文章层次大意、观点见解和作者思路。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孩子要及时翻查字典,然后做好标记,不要主观猜测。孩子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分析之后再进行批注。在批注时要注意用简洁的文字,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作出评价。对圈点出来的重点,能够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联系上下文,加深理解。批注要和圈点相结合,批注内容的位置要和圈点处的位置相对应,一般都写在书页左侧或右侧的空白处,如果批注的内容较长,也可以在书页中加一张批注的纸条。

二、注重孩子体验,引导孩子学会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要锻炼孩子在阅读中反思,要重视孩子的感受和体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字优美、情感饱满的优秀作品,既有民族文化的韵味,又有智慧和哲理的结晶。阅读是孩子认识社会、理解人生、探究哲理的向导。孩子理解文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孩子认真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细细地品味文章中的情感,感受文字的魅力。孩子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会有不同的见解,因人而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把文章分析得很明白,要留给孩子足够的分析文章的时间和空间,去理解文章的想法。教师要多多听取孩子的讲解和看法,并且鼓励孩子继续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也要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拓展孩子的思维,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互相讨论中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开发孩子的探究性思维,培养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

三、加强阅读拓展与延伸,结合生活与其他学科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孩子对文字的理解和感觉,还要锻炼孩子的语文迁移能力以及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培养孩子的语文迁移能力是为了拓展和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孩子阅读时带有目的性,要积极地思考文章,然后将自己阅读到的知识联系到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去,并且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加深孩子对社会的了解,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给孩子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孩子掌握阅读的方法,然后把学到的知识能够综合运用起来,促进孩子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要鼓励孩子写观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想法,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拓展和延伸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孩子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方法,让孩子自己进行创作,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技巧。除了在语文本学科延伸和拓展外,也把阅读教学延伸到各门学科和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有很多与语文有关的地方,语文与生活本就紧密相连着,引发孩子的思考,通过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生活现象,来激发孩子去思考和发现,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缩短课本与生活的距离,把课文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乐趣,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帮助孩子提高思考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要引导孩子独自进行阅读,培养孩子的独立感知,突显个性,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孩子体验,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引导孩子进行反思;加强阅读拓展与延伸。让孩子把阅读当做是一种乐趣,快乐地进行阅读,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见解,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孩子也学到了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描述方式,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龚风迎。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模式[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2)。

[2]王国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4(04)。

第二篇: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

创新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新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也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思维;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沟通等能力,

是学生走向社会应

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学习中要注意技巧与方法,

不断进行创新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这些素养需要学生在思想道德、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等方面打好基础,

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在课堂上不停的讲解,

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消化时间,

而且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基本是为了迎接考试而开展的课堂教学,

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想,

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

学生也会按照教师的引导来回答问题,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有一定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

在教学上大胆创新,

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1

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做到平等、民主

第一,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很多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惧怕心理,

甚至不敢与教师主动说话,

更别说提问题,

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败。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

要主动与学生交流,

营造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主动与教师交往,

做到平等、民主。第二,

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要改革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主发展,

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新时代的发展使现代化信息也逐步应用到教学领域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1.2

营造语文创新环境,

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环境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时,

可以尝试为学生营造语文创新环境,

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语文教学课堂上,

对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

可以适当的营造一下氛围,

把教室布置得更具有文学色彩,

为学生制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课棠之外也要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

让学生聚集到室外共同看书、高声朗诵,

也可以设置一些游戏,

让学生成语接龙或举办一场辩论比赛,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娱乐中体会到文化的魅力。

1.3

根据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是最接近生活的一门课程,

涉及的内容也较为丰富,

如果教学方法得当,

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随着新教育改革的实施,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于当前课堂的教学。新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是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大胆创新思想,

采取一些情境教学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

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而不是通过教师一味的讲解,

教师应注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积极鼓励学生发言,

课堂上多提问,

根据实情激发学生创新,

力求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学生的天堂。

2

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多数是教师在讲台上独自讲解,

教师占据整个课堂时间,

而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是被动的接受,

对于心中的疑问或想法也无法真实的表达出来,

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是被动的,

使学生形成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不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语文内容的讲解上,

教师基本是采用一套固定的模式进行语文教学,

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好处,

从而对学生写作、理解等能力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

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当前语文教学方式的重中之重。

2.1

调动学生的兴趣,

开启创新的大门

学生对语文学习是否感兴趣,

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

并对语文产生一定的兴趣,

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学生对此产生兴趣,

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

他在课堂上也会表现得无趣。所以,

调动学生的兴趣是开展创新大门的基本途径。

2.2

注重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为学生提供创新动力

语文教学过程的主目标是实现学生人格健全,

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对学生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人格修养等形成十分重要。这些品格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

经常会有一些名人故事、好人好事以及一些科学创新成功人士的经典案例,

这些案例的讲解对学生是一种激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探索语文文化独特的魅力。

2.3

教师要为学生传授好知识,

为创新打下基础

创新活动不是任何学生都能完成的,

它需要学生积累大量的知识。任何一项事物的发明都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与原理,

所以,

在我们的生活中,

仔细观察,

很多的发明都会应用到相关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是为学生的创新打下基础。此外,

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简单的传授知识并不能让学生完全的掌握,

所以,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注意给学生充分消化和思考的时间,

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形成创新思想。

3

教师应认真备课,

力求创新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

网络的应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查找资料,

教师的备课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过去教师备课只能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经验来设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

现在,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搜索,

查找一些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课堂内容,

然后根据教材设计教学方案。这种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学习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能否接受等因素,

这样有针对性的教案设计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十分重要。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摘 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创新的时机.培养创新人才应具有的创新素质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师也应努力致力于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本文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探,归纳出"问题法","体验法""画图法""迁延法"等几种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初中语文课堂,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这一创新教育基本教学理念,不断的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激趣的学习情境,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创新,那么学生创新精神就会得到不断弘扬,学生创新水平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一、引导学生观察,丰富想象力

“创新精神”的内涵包括人格因素、智能因素。人格因素包括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感情,坚强的意志,独立自主的性格,经受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等等,智能因素包括思维的开拓性、灵活性、独创性、流畅性和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科学知识等等,上述这些是我们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努力的方向。在《万紫千红的花》的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创新思路,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作者在说明昆虫对花色的选择写道:“比如蜜蜂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这一例子符合生活实际吗?从蜜蜂采集活动看,仲春时节,长江以南尽染黄色,只要是晴好天气,蜜蜂就嗡嗡地忙碌于油菜花“黄海”之中,怎能说蜜蜂“不喜欢黄色”呢?这就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从而运用感性材料来检证课文,获得超越作家认识的科学结论。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也是阅读教学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避免给学生“设框”,重于学习需要的“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还没有初步掌握时,就给学生阅读定下框框,以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出现了教师挖井让学生往下跳的现象。其实,作为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解开对他们思想的束缚,让他们自读自悟。如课堂上,学生自读课文后,只由教师的一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就可以引出学生许多精妙的发现。所以,教师应袒淡化“教”,根据学情来确定教的内容,而这个“教”更准确地说,应是指只重于在学生需要时的“导”:可以导思考方向;可以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把自身的感受同阅读结合;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些“导”都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由自渎过渡到自悟。

曾有学者说过:“当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批判地审视我们与真理地关系、叩问我们现实存在地景况,并审慎地规划我们行动地方向时,教育便获得了启蒙的意义,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生成。”《范进中举》始终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这样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一定要学习领会和感悟,从而便于学生自己受到教育,摆正读书的心态,使学生的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

三、精心设置质疑问题,培养创造力

所谓问题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不断地阅读课文,不断地寻找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哪些问题最富于挑战性,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因为"问题法"本身注重的是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使用"问题法"教学,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因此,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

成功与喜悦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创造性学习中取得成功可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和自信的态度,心理上的安慰和愉快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志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争强好胜、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多创设一些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中迸发创造的火花,对其努力与结果适时加以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感以至极度兴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动是初中生特有的天性。初中生的认识依赖于动作感知,在动作中思考,因而产生联想和想象。丰富的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是科学创造的雏形,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空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巧于动手,勤于动脑,科学地引导学生想象,以达到激活创新意识启迪思维之功效。

总之,语文教学无定法,只要我们积极探索,锐意进取,不断改进合乎优化教学方法,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情趣和活力,确立学生主体发展意识,以生为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与学更重于学,应让学生自渎自悟,不断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营造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棵聪慧的心灵,都能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不断地进行课堂反思,寻求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光新;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潘敏;让活动课真正激活语文教学[N];学知报;2011年

3、苏兰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第四篇:初中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及实践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程改革新的理念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我们这次课改的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束缚。

二、在古诗词教案的目标设计中一定要体现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偏重前两个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个目标,并且让三个目标分离开来,这种教学设计不符合课改要求。每次接手初一的新生(我教的是重点班),我都要有意识的考检查一下他们对于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如何。大多数同学只要我一提诗歌题目,他们都会朗朗上口背诵出诗歌的内容,可我一问学生对这首古诗词的赏析,几乎是一问三不知。例如人人熟知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很多学生能背能写,但是根本说不出一粒粟和万颗子的关系,也无法理解丰收与饥饿之间的深层社会原因。他们对于诗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之上,完全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当然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忽略了三维目标设计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基本要求。

三、借助有效资源,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初中生,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查《新华字典》,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里看看报刊杂志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可以查到的。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做法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应该提倡。 四.了解古诗词的一些常识,学会划分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 古诗分为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以唐朝出现格律诗来划分。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都是格律诗。而格律诗的声序排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诗词的节奏划分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而现代诗为自由诗,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诗的划分)。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这样划分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五言诗的划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了解这些古诗词常识,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就完全可以避免在课堂上闹出古诗词朗读和现代诗朗读同一个腔调的笑话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古诗词独特的韵律美、音乐美。

五、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而九种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六、从古诗词中找榜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学生,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是抱着奶瓶长大的孩子。他们聪明、时尚,他们前卫、创新,但他们唯我独尊,国家意识较为淡薄。例如明星在演唱会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国雇员出卖国家机密就是年轻一代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回戌轮台”的赤胆忠心;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都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这些大诗人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

七、鼓励学生对古诗词多元解读,教师把握好文章的价值取向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当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内容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到“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很多学生质疑一个打猎射虎的人根本不该称为英雄!当出现这个观点时我没有责怪学生,因为我考虑到他们是新世纪的学生,他们能够有环境保护意识,很值得教师高兴,所以我还表扬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当然我也趁机对他们加以引导,让他们关注诗词中的主旨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体现出反击敌人的豪情壮志,这才是本诗的关键。至于装备,射虎仅仅是诗人描绘主人公英姿勃发的壮士形象。经过我这么一引导,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让学生回归文本,正确掌握了诗歌的价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价值误区。

八、利用古诗歌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爱情观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哪个少女不怀春”,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早恋现象皆皆是!君不见校园内外一对对小情侣旁若无人的唧唧我我,更有甚者怀孕几个月居然不知道。出现这样的早恋现象,除了家长和学生的原因外,生物教师、语文教师也要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李清照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经中《关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兼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些情感教育资源,在古诗词教学赏析中可以趁机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将来美好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 当然了,以上的这些方法只是我个人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大胆创新和尝试,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上的古诗词大受学生的欢迎,师生共同陶醉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中,其乐无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创新,敢于探索,认真实践,让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人教版初中语文鲁迅文章导语创新设计

汤池中学教师 汪昌荣

内容摘要:导语设计是一把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金钥匙,是语文教师讲授新课的开场白。以人教版初中语文鲁迅的九篇文章设计的创新导语,充分体现了导语设计的基本要求:新奇性、艺术性、知识性、时代性。

关键词:导语设计 创新 新奇性 艺术性 知识性 时代性 鲁迅文章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堂。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

1、导语设计达到新奇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剞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闻所未闻才感新奇,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2、导语设计达到艺术性。即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美的事物。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追求美感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是最美的甘泉。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设计导语时教师用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

3、导语设计不乏知识性。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性与艺术性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4、导语设计要有时代性。经典的文章,作家笔下刻画的艺术形象具有永久的魅力,人物形象成为文化长廊中的典型人物,但作品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相去甚远,学生不易感受,不易理解。因此导语设计时应把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现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导语设计的“与时俱进”。 那么,怎样设计一节课的导语呢?

孟子说“教也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也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学内容所决定。本人因参加初中语文鲁迅文章优质课比赛,赛前对教学鲁迅先生的九篇文章的导语作了一些创新设计,下面我就详细谈谈这些导语设计是如何体现以上的导语基本要求的。

第一,以导游词的形式作导语充分体现了导语设计的新奇性。我是这样设计《藤野先生》的导语的: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到日本去观光,有一个城市你不该错过,那就是仙台,仙台这座城市名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在仙台市西的青叶山麓建有鲁迅纪念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曾于1904—1906年在那里学医,有幸结识了他的老师藤野先生,这位日本老师给了鲁迅无私的关爱,真诚的帮助,在那里,鲁迅改变了最初去日本学医的想法,毅然弃医从文。纪念碑建成之日,鲁迅的孙子和藤野的孙子在碑前合影留念,成为中日友好的又一见证。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仙台瞻仰鲁迅纪念碑的雕像,同时踏着鲁迅先生的足迹去感受一下他在当时的学习生活。

第二,引用诗文和播放流行歌曲和儿歌的形式作导语,使导语设计达到艺术性。鲁迅的散文诗《雪》的导语:同学们,童年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一说到童年,你们往往会津津乐道地说自己是如何玩玩具、做游戏的,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春天来了,朱自清先生在《春》中说:“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可见,风筝是孩子们在春天里所喜欢的游戏。“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嘛„„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少年时代是怎样看待风筝的?又是怎样对待玩风筝的弟弟的?

散文诗《雪》的导语是这样的:雪,是大自然在冬天赐与人间的圣洁礼物,人们对雪的喜爱,对雪的赞美,留下了无数吟诵风雪的名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梅花傲立雪野争当报春使者的南国雪景,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方原野一片银装素裹,粉妆玉砌的世界是多么令人神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虽描绘的是塞外严寒的飞雪,但在诗人眼中却是梨花飞舞的暖春景象。鲁迅很喜欢雪,他少年时代在江南(绍兴)生活,后来搬到北京居住,他写了一篇散文诗《雪》,让我们来欣赏鲁迅笔下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很喜欢流行歌曲,教师用播放流行歌曲作导语能一下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反映作者童年时代对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为此网上我下载了台湾音乐人罗大佑创作并演唱的歌曲《童年》,播放给学生听,曲中的歌词“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学生听着这熟悉的弦律哼唱着,仿佛把他们带到那熟悉的童年时代中去了。儿歌是小时候母亲哄我们睡觉的摇篮曲,是留在孩子们记忆深处的精神财富,我在设计《社戏》导语时运用了儿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我让学生齐唱这首儿歌,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回忆状态,让他们回到童年,回到曾经住在外婆家与小伙伴玩耍的情景中,适时地引入课题。

第三,用温习旧的知识,引导新的知识内容作导语,这样的导语设计使学生对前后知识衔接得更紧密,理解得更深刻。设计《阿长与〈山海经〉》的导语,我让学生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然后引出说故事者长妈妈即阿长。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普通女工,鲁迅没有为自己的母亲写过专门的纪念文章,却在46岁时,为已经去世三十多年的长妈妈写了一篇专门纪念她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这样的题目特别吗?因为《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名著,而作为文盲的阿长怎么会与这样一部名著联系起来呢?学生带着美女蛇的故事的兴趣,带着这样的疑问激起了学习的欲望。为了上好《孔乙子》这课,我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课文《范进中举》,在复习完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范进在中举前那样穷困潦倒,邻居冷眼旁观,连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也对他极端轻蔑,百般辱骂,张乡绅也从不与范进往来,可以说从不拿正眼瞧他。但中举后的范进应有尽有,地位一下子提高了。科举制度使天下多少读书人为之疯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于1905年清末废除。这漫长的1300多年,每次幸运者毕竟少数,更多不幸者会是怎样的不幸呢?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写了一位连秀才也未考中的清末读书人的命运,他就是《孔乙子》。

第四,以今昔对照的社会环境、风土人情作导语,导语中展示了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激励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故乡》的导语是这样的: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政府对“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特别重视。一系列惠农政策相继出台: 免征农业税、两免一补、村村通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等,农村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在旧中国,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段的军阀官僚,他们与帝国主义勾结,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统治。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鲁迅先生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他的《故乡》去看一看那里的情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导语的设计,我结合2008年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学生进行先入为主的自信力的教育:2008年5月12日,汶川强烈大地震,震倒了房屋,震坍了桥梁、震断了公路、震滑了山体、震裂了地面,夺去了几万人的生命,给更多的人身体伤残,精神打击。可中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很快取得了这场战争的阶段性胜利。灾后重建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2008年,世界瞩目的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圆了中国人百年奥运梦想。“神七”巡天,宇航员翟志刚打开太空舱门,迈开了中国人太空行走的伟大的第一步。实现了明代万户想实现的飞天梦想,中国人充满自信地展示了自己不凡的风采。可是在中国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

鲁迅文章难教,学生难学,他们对学习鲁迅的文章兴趣不大,课堂上往往表现出沉闷的局面。为此我从导语创新入手,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场白”,如同交给了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随着老师的指引去开启课堂宝库,在知识宝库中尽情地畅游。

上一篇:初中学校教务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之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