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2022-07-07

报告是在工作或项目事后编写的,所以报告具有总结性、叙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格式编写,才能编写出有效的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研究结题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有效教学结题报告

“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松原市第二高级中学

“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

负责人:

杨柏金 孟祥峰

摘要: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等问题,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或是低效的、无效的等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于2008年9月申报立项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有学校领导及全体一线教师等。课题组分工明确,思路清晰,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体会和成效。

关键词:课堂

有效教学

建立与研究

一、开题阶段

⑪、时代的需要 1.“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这一论断的认识越来越走向深化。21世纪的国际竞争将使人才竞争、科技竞争日渐进入白热化状态,人才的背后是教育,科技的影子是教育,经济的操作平台是教育,物质丰富的宽阔基础是教育,因此,21世纪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教育规模、教育层次、教育质量,尤其是教育效益的竞争,科技、经济花开花落,其根基在教育,只有教育竞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根本竞争。因此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便极其客观地摆在我们的教育者面前,那就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在培养国际竞争性人才方面是否真的有效?是高效,还是低效?于是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便被凸现出来,倍受关注,并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可以说,未来的教学中必将植入有效教学的理念、方式、策略,以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⑫、课程改革强烈地呼唤有效教学

现行的课堂教学现状在经过多年来教改洗礼之后,虽然有所改观,但仍然令人担忧。课堂上,空泛的教材,伴以冰冷的作业,几乎成为学生唯一的信息源,他们远离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单调枯燥,在老师的强迫下单通道地传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往往很少沟通,缺乏合作,鲜于理解与帮助。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空泛的,低质的,缺乏策略的,表现为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更是问题重重,如:①概括不准,②捅而不悟,⑧法不导学,④法不对点,⑤生填硬灌,⑥给法难用等。所有这些都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浅表的,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往往是低水平的,甚至是失控的,学习中所体现的或能训练的思维过程大多是低质的,最终获得的知识往往又具有很强的纯记忆性色彩,在多变的真实情境中,常常因不能有效迁移而无法灵活应用

长期以来,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⑬、有效教学已成为我校教学发展的重要依托

作为一所省级重点高中,虽然在教学质量和社会信誉上都已得到了社会首肯,但作为新时代的二中人,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面对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新的要求的背景下,更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有效教学的理念、策略及实践等作出更为科学的应答。为此,我们选择了“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试图开拓一条有关教学有效性的校本化研究与实践之路。

2.调查研究

⑪有效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强烈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题海战,反对疲劳战,反对课内损失课外补,反对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获得单方面的分数.它强调知识的有效学习,强调全面,强调效率.

⑫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传统意义上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有重大的影响,甚至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但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类别的智力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研究证明,学习的效率直接影响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能有效学习的学生其非智力因素往往也不能有效地发展.

⑬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有效教学直接考量教师的教学策略,对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高要求.有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法,对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教师课堂行为进行了比较,发现有效教学的教师在课堂组织与管理方面要优于低效教学的教师;有效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策略运用.教学监控能力方面优于低效教学的教师.

⑭有效教学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天天喊,应试教育大行其是",这种将载入教育史的怪现象既说明我们的体制和评估系统有问题,也说明我们的教师被普遍"格式化"为双面人格.出于良知和对教育的正确理解,教师们认同并呼吁素质教育的到来;而出于自我保护和急功近利,教师门又拼命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狂奔.而教学效率低下的教师又让学生在应试教育的伤害中雪上加霜.

⑮.有效教学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旨在增效,而绝不是减效或失效.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变成了低效的"放养",一些情景教学消减了学生的独立感悟,一些启发式教学堆砌了太多无聊的提问......种种现象都说明:新课程改革需要有效教学,绝不能以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给新课程改革造成消极的影响. 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树立和坚持课堂有效教学的观念。

我校自建校以来,由于教师配备不足,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在当前的社会教育环境中,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鉴于以上调查研究结果,我校决定积极参与本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于2008年9月申报立项了“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确定了课题研究的目标、步骤、方法,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

3.确定目标、内容,公布研究课题

我们课题组成员力争通过对“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总目标。为了使这项研究更为具体、深入,我们确定了以下四项具体研究目标:

⑪.通过研究,为教师提供课堂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其中主要有“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如何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如何科学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等内容,为广大教师克服教学中的无效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供范式;

⑫.通过研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⑬.通过研究,使课题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以后的教学和教科研工作奠定科学的基础;

⑭.通过研究,使有效教学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本课题围绕课程有效教学的实验与研究这一中心内容有以下10个要点。

①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②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的研究; ③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有哪些影响。 ④教学问题设计的意义研究;

⑤不同的教学问题设计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影响的研究; ⑥问题的价值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 ⑦教学采用的主要方式研究;

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教学方式的研究; ⑨科学选择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影响的研究。 ⑩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有效备课,有效评价的研究。

确定了目标和内容后,我们在各人的分工下行动起来。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堂有效教学的实验与研究的理论和经验介绍,经常交流,及时调整计划。

二.课题研究活动阶段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我们制定了总的研究方案后,每学期根据情况也制定学期研究计划,根据研究分工,有的负责与教师交流,了解研究的进展情况;有的负责收集资料,借鉴其他学校的宝贵经验;有的负责组织培训班;有的负责每次培训的后勤及考勤、考核等工作;有的收集教师的体会文章和先进事迹。

2.采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

本项研究内容多、跨度大、命题新、综合性强,因此,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综合采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文献法、行动研究、调查研究等主要方法。我们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注意向和该课题相关研究方面做得好的学校学习,在网上了解课程有效教学的有关经验介绍,在期刊、报纸上了解课堂有效教学的信息。

3.及时归纳整理资料

在获取了大量资料后,我们经常讨论、交流,整理资料,了解教师情况,逐渐调整研究思路、实践方案。

三.成果展示阶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仅要将理论转化为方法,将思想转化为行为能力,更要求科学、有效,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我们经过三年的实践,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可以看出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效果。我们主要是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识成果

1、有效教学的理念进一步提升

随着课题研究的展开,我们组织教师共同学习了《有效教学论》等,教学理念得到提升.对课堂有效学习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老师们真正认识到:

①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②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结果,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苦再累,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累,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设计初步成型

通过研究,我们确立了以下学科的几种课型的行为设计:语文学科的精读课、习作课;数学学科的新授课、复习课;音乐学科的歌曲学唱;美术学科的造型表现课。其中数学学科的复习课的教学行为设计研究尤为突出。

我们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课程的心理特点出发,认为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达成需要以下几个环节:进入情境提出问题、整理归纳形成网络、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解决疑难课堂总结。我们对学生学的行为和教师教的行为进行了设计与论证:

先使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进入情境,在情境中了解本课的复习任务,产生学习兴趣和实践探究的欲望,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整理归纳形成网络,学生用自主合作的形式整理归纳知识点,形成网络,通过设置交流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既加强基础又拓展提高,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疑难课堂总结,查漏补缺回顾本课重难点,引导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和探索的欲望。

环节一是以教师成功驾驭课堂为前提,学生的情感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他们很容易进入角色,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核心来设计师生的双向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顺利进入本课学习。环节二是课堂的核心,该环节在新课程目标下已经由过去单纯的教师传授转变成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研究的空间,让学生能以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讨论与归纳,形成网络。环节三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学生通过自主解题,大胆实践,把知识内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参与意识和探究能力。环节四的目的是为了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反馈,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强化评价的功能,以鼓励为主,发挥激励促进作用。

3、对课堂中有效的情境创设、有效的教与学方式、有效的练习、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有了新的认识。 ①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 .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现在教材十分注重创设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现实情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认知的需要以及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

情境的创设要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不能拘束于知识内容,主要应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创设学习情境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学得更透彻。

②学习方式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要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开展学法指导,要坚持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还要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有效引入课堂,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学有法,学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师生要及时总结,积极探索,重视教法、学法的创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其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应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堂上的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体验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

③有效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一种必要的教学方法.练习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业负担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实践证明:练习的质量与学习质量成正比,与学业负担成反比,即练习质量越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就越高,学业负担就越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重视练习的科学性,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因此,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练习规律,改善学生的练习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包括: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课内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搞好练习的设计,如课前练习,课后练习,新课过程中的练习,运用知识的练习,综合练习,复习课的练习等。不同类型的练习,练习题的选择设计就应有不同;合理分配练习时间,讲究练习方式,提高效率;对作业严格要求,及时检查,认真批改。

④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强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结论,而且更要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即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新颖,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课堂容量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难懂的知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践成果

1、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提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开始转变,课堂教学面貌正以崭新的姿态出现。

我们的课堂教学已基本改变了教师单一的传授知识的状况,实验进行到现在,90%的教师能够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认真预设自己的课堂教学,关注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有效借助信息技术,精心设计练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这一阶段的研究,锻炼了我校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成员的课题意识得到加强,自我发展方式也有所改变,由实验前的85.7%的教师被动吸收,下降到80%,探索研究式的教师由原来的1.5%提高到5.7%。老师们在实验中能不断总结经验,学校已将老师的研究成果汇集成册,有《有效教学设计集锦》、《教学反思集》、《有效情境创设案例集锦》、《有效的教与学方式案例集锦》、《有效练习案例集锦》和《信息技术有效使用案例集锦》。

3、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除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发展方式有所变化外,我校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目标、与人交流、质疑、概括知识、运用知识、自我评价)和学习能力也有所改变。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概括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所提高。

4、学生的学业成效有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5%。

课题研究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该课题研究是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没有一位教育大家不是通过探索研究获得成功的。

在全校范围内,大家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每学期都有老师向课题组上交课题论文,其中张国学、王立臣、谢淑红老师的“课堂有效教学”论文在校本教材中被推广。吕清文、刘万春、冯作为老师的教学心得有多篇发表。

学校课题组每年组织了两次到东北师大附中学习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互帮互学,不仅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凝聚力,而且在老教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有关课堂教学的经验。

四.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学管理不够细实,还存在一定的“粗放”现象。如对教师备课的督查、对学生作业针对性情况的检查、对学生辅导方式和辅导有效性的研究等,还没有做细做实。

2、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仍显不足。课堂教学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显露出教学的浮躁,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 三维目标“分化”,教学层次“幼化”等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况还存在。应付教学的现象还存在,低效高耗的教学还存在,“有效教学”研究还需进一步宣传、发动和推进。个别教师的信心不足。不少教师抱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基础太差,而对自己的管理艺术和教学行为反思较少,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管理和教学行为是否有效、高效,有时对低效、无效的做法还当作法宝紧紧抱着不放。对“学困生” 关注、帮助力度不够,缺少补差的可行措施和有效办法。

3、集体备课深入不够。由于教学课时多、教学任务重,教师忙于上课、忙于批改作业,对课的研究投入不足,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情况较普遍。教学目标定位有待研究,目标求高、内容求全现象还存在,课堂上有过难题和超标题,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学生实际解题能力还比较薄弱。

4、少数教师对课标,特别是对考试的要求还不能很好把握,备课、上课的针对性不够,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课堂教学的一些环节不够“实”,特别是学生“练”的情况落实不到位、教师检查督促的力度不够。教师“教”的多,学生“学”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

五.思考

1、研究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课程有效教学的前提

真正干好一件事情,要的是浓厚的兴趣、敏锐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愉悦的心情。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让他们在45分钟之内提高学习效率,不仅要靠教师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授课方法,重要的是如何提高他们在枯燥和单调的书本中索求知识的动力,而这种动力的给予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教师。

要想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首先要全身心投入,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使他们迸发学习的激情,在老师的点拨下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整体把握教材,有的放矢组织教学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做事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方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教学更是如此。要投入到教材中,把握教材的内容,对教材充分理解,全方位认识,明确大纲要求,大胆地根据教育对象调整讲授顺序,灵活教学,从学生听课的神态、发言得到反馈信息,果断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

3、精彩生动的语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为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是情感交流的纽带,是知识的载体。形象的比喻,激励的话语,幽默的解释,紧迫的疑问,巧妙的点拨,使抽象变具体,深奥变形象,乏味变有趣。另外,教师的书面语言(板书)和姿态语言(教态)也显得尤为重要。黑板上的一个记号、一种格式,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能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的思维激起阵阵涟漪,把教学推向高潮。所以,教师的语言应注意准确、生动、鲜明,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灵活性和教育性,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倘若教师语言罗嗦重复,模棱两可,词不达意,拖泥带水,怎不令学生昏昏欲睡呢?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语言还要做到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疾徐有序,切忌一节课一个调,从而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正确的认识和积极地参与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动力

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改变传统教学行为的束缚,以积极的态度置身于研究中,才能使课题的研究顺利进行并积极推进。

5、加强管理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制度是规范行为的保证,在实验中,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制度,加强了实验的管理,使各项研究能得以落实,稳步进行。

“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松原市第二高级中学课题组

2010年11月

第二篇: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前言

课题级别:市级教研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课题类别:学科教学方法 课题组组成:本课题由市教研室原化学科蔡秀珍老师和教科所高思刚老师设计和组织(组长为蔡秀珍),全市中学共同参加,课题组成员共15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校长1人)。99年7月蔡秀珍老师退休,99年10月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将该课题定为市级课题,经教研室和化学科同意,由化学科负责初三教研的傅兴春老师担任课题组长,继续进行本课题研究。课题提出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国教学研究的总动向是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习能力。我室化学学科对课堂教学优化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老师教学的优化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我们着手对教师教学的各种因素的内涵、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于1999年成立了“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组。 在“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研究过程中,在99年9月以前取得的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的最方向,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重点从教学设计方法的优化上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目的: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研究各种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期望得出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方法。 课题研究对象:初三学生。 课题研究时间:1998年9月—2002年7月(原定2001年7月)。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过程。它既有教师和学生的人的因素,又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班风、学风、学习结果等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输入、输出过程,教学活动是在这些因素不断由异步、无序到同步、有序的循环中前进和发展的。 在这些因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他因素都是其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优化是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教师设计的优化,使学生自身因素得到最优化的学习情境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仅有一定的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一系列的意向过程中的条件(非智力因素)配合,使其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学生自主行为的充分表现。 在诸多的情境因素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学习反应输出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应在用课程和教材铺设的道路上,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向心理条件,促进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的发展,积极开展学习的动力和阻力的相互消长斗争,用教学效果的反馈强化,增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加速度,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省力、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的主导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中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明确的主体、行为、条件、标准,并以教学需要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www.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课题“初中化学教学的最优化行动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把化学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各种行为关系,放在一定的组织形式、途径、媒体和方法等情境中,构成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激发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心理条件,促进其认知心理结构的发展,使师生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处于同课题、同步、同时态的最佳状态,并产生共鸣,从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 ⒈实验中的因变量:教学最优化后学生教学目标的到达和情感发展水平的制定。 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自主学习的心理行为表现中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的调节与变化是本实验的因变量。依据《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素质教育要求和教学实际,我们首先制定了本课题的目标体系: 目标 内 涵 发 展 水 平 感受(A) 领悟(B) 追求(C) 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教学质量 达到 良好 优秀动机 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⑴家长的要求 ⑵老师的要求 ⑴老师的希望 ⑵家长的愿望 ⑴自己的前途 ⑵祖国的需要 兴趣 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并能经常关心该活动的心理过程。 ⑴对某事物或现象有好奇心 ⑵想亲自动手尝试 ⑴愿意亲自参与 ⑵设法动手实践 ⑴十分乐意地去体验 ⑵迫切期望去探索 情感 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和体验的心理过程。 ⑴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⑵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⑴自主地学习 ⑵争取圆满完成老师交的任务 ⑴十分乐意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意志 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能支配、调动自己的学习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⑴主动地预习、复习 ⑵积极完成课内外任务 ⑴遇到困难不避让 ⑵能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⑴能排除干扰,努力学习 ⑵即使遇到挫折或失败仍能坚持学习 分页标题#e# 我们把目标的发展水平分为“感受”、“领悟”和“追求”,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 (A)感受:感知和初步接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产生积极的反映。 (B)领悟:领会和觉悟。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理解,并能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C)追求:获求和取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严格遵循,且深刻体验。

⒉实验中的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心理行为表现,本课题研究的情境创设在实体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这些基本情境的同时,更多是创设一种质疑、探究、联想的氛围,建立教学师生互动的主体结构,达到“以境透思”的效果。我们总的构思是:变适应型为创造性,变同步伐为多样型,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⑴教学情境的类型应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如: 创设明确易读的学习目标,调节学习的动机指向,调控激趣。 创设价值展示,需求激趣;学有新知,以新激趣;情感交融,以情激趣;学有成功,信心激趣。增强求知欲望。 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调动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维。 创设形式多样的实验场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内化学生的学习情感。 创设先学后讲,留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时空,师生互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需求;体会成功的喜悦。 创设立竿见影的反馈渠道,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体现主体的生命活力。 创设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形成互帮、互学的奋发向前的风气。 创设学生“说学”形式(学前说学、学中说学、学后说学、学法说学),增强师生、生师、生生的双向多向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寻找最佳学习途径、探索学习规律。 创设形式多种的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⑵教学情境创设的时间、空间和频率。 我们把引出课题、解决难点的情境称为主情境,其他情境称为自然情境,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刻意性明显且对学生感官刺激较强的情境,创设不宜过多,一般每节课2-3次。自然性情境只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认知的发展,则可随时进行。 每种教学情境可以对因变量的一个或几个目标产生激发。 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而非全部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向课外延伸,所以情境教学的实施不应只限制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内。 ⑶情境创设合理性的判断。 可用下面两个指标衡量情境创设的合理性:一是教师发生的信号能否在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反应;二是师生是否有愉悦的心理体验,进入“情境”之中。根据初中生情绪活动的体验的迅速性和外露性,教师可予以判断。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能进入“情境”之中,参与“情境”之中,乐在“情境”之中,完善在“情境”之中。

⒊学生心理行为个别差异发展观察内容 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的优化)对因变量(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激发,是通过学生心理行为差异发展表现的。本实验着重观察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表现: ⑴课内行为 ①一般参与度(如精神状态、记笔记、举手发言、参与讨论、提问正确率、板演、完成课堂作业等情况)。 ②自我能力展示(如质疑、动手实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向教师挑战、上讲台小结等情况)。 ⑵课外行为 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复习情况(作业能提出不同解法,超前预习,自学高年级内容等情况)。 ②参加课外学科活动情况(课外读物的阅读、魔术表演、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小论文的撰写、小实验的设计等情况)。 ③问卷、交谈情况。 ④同学间、师生间关系(互帮、团结友爱、互学、谦虚、自律、自立、自信等情况)。 ⑤偶发事情的态度(成功、失败、表扬、挫折态度等自我行为自控情况)。 ⑶测试成绩变化。 ⑷综合评价。 以上观察内容的目的,是从对学生认识中产生,通过运作重新认识学生,即始于学生,终于学生。学生是实验对象和参与者,又是实验成果的鉴定者和受益者。 观察对象为实验班总体(如抽样不得少于 ),每人一表,分四阶段记录。第一阶段为进入初三时,以物理为基础进行问卷、交谈得出,作为起始水平;第二阶段为初中化学第一章结束后;第三阶段在上一学期末;第四阶段在毕业考试后升学考试前。 教师根据本课题的目标和发展水平建立每一试验对象的成就档案,分四阶段对试验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根据观察、问卷、交流和测试结果,按目标发展水平层次定位。如某一目标达到某一层次,就在对应的位置打“√”。第一阶段的定位为试验对象的起始目标发展水平,由此确定最近发展区的目标,从而选择合理的教学情境。 分页标题#e# 目 标 动 机 兴 趣 情 感 意 志 发展层次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特殊情

况记录 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客观、较全面地了解自己、体验进步,看到不足,选择行为方向,确定合适的目标。因此,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在被观察者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跟踪调查情况,给予客观评价。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信任学生。 ⒋课题目标达成评价 本课题目标达成评价性质是目标参照系的绝对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校正教学中的偏差和判断其效果。而情境目标的评价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心理活动的显露大多具有双重性,其次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活动稳定性较差,同时实验中的干扰因素比较复杂。为既简单又科学,还要有一定的可靠性,我们把情境教学目标的评价限定在化学学科课内、外教学指定的要素范围内,注重教学过程的调查分析,采用统计的方法分阶段进行。 首先确定一个一般参考线(如图所示)。此参考线的确定依据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要求的合格率为95%(每一目标的A级水平为合格);化学学科约占初三周课时的12%。且认定情境目标评价与认知评价成正相关。再按每一阶段不同目标不同发展水平综合统计的人数频率作图。 图线分析(以第二阶段兴趣目标为例): (频率:%) ⑴若曲线靠近一般参考线右侧,则认 100 为达标;若离右侧较大,则应防止试验对 80 象偏科性的片面发展。 60 ⑵若曲线在一般参考线左侧,则认为 40 欠缺,应对实验中的自变量进行校正。 20 ⑶曲线与一般参考线相交,若陡度较 0 小,则实验中自变量应注意面向全体试验 A B C (发展水平) 对象;若陡度较大,则实验中的自变量应注意拨尖。 通过几个阶段的连续统计,根据曲线的变化与一般参考线的位置相对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创设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是否有效这一结论。

⒌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 为使我们的构思变为可观察、可理解、可操作,我们对最优化教学的试验程序进行归纳——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以实验法为主,验证和发展教学多样化选择。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将教学的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上进行的有效综合,涉及多种方法的选择,并择优形成具体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多样化方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教学评价及案例等要素构成,并通过展示课不断完善。 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多样化素质教育最优选择法。 所实验的教学程序可归纳为: 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的最优化组合教学互动迁移应用内化素质

三、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从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⒈通过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带动了全市化学学科教科研氛围。 课题组共举行了四次论文报告会,从中选出33篇编印成本课题论文集,其中获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二等奖7篇;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有1篇,省级刊物发表的有5篇。《论文集》发至学校化学组,使全市化学学科教科研氛围及质量得到提高,2001年市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行的论文评比中,就收到应征论文23篇,其中质量普遍较高。

⒉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出一批学科骨干教师。 课题成员中有1人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被评为市级学科骨干教师,大部分是县(市)区学科骨干教师。由于课题研究成果,有多人被提拔为学校校级领导或负责教务、教科研工作。

⒊学科教学结构和形式发生了较深刻的变化,形成一定的新的教学方式,课题组研究的一些运作模式已在部分学校教学中取得认同并应用,带动了全市化学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⑴课题组先后开设试验课、展示课15次,由此选编了《课题教案选编》,收集较成功的教案10篇。在此基础上,深入进行教学方式优化模式的构建,选编出《课题教学模式文集》一册。课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逐步成为我市初中化学教育改革新的突破口。其中多种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达成信息快速反馈的“色卡”、学生自我小结、简单效果明显的投影片的制作和运用、师生互补等运作已得到广泛运用。 ⑵课题组成员在省级的评优课、实验调演、多媒体课件并评比中有4人分别

一、二等奖。 ⑶“小论文、小实验”评比已成为我市化学学科有一定特色的活动内容。小论文内容有:学法与体会、知识整理与讨论、观察与思考、建议与设想、趣味实验、化学与社会、科普小品等,这种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应有的发挥。 分页标题#e# ⒋实验对象和对照对象在心理素质方面以及参加学科竞赛、化学小论文评比、中考成绩等方面均取得明显的差异。 实验对象在情境目标的定向指导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自我调控的能力,增加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经常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减轻了学习的心理压力,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课题结论

经过对课题目标达成的评价,以最优化为主线的化学教学多样化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产生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师创新意识强烈的前提下,对教学定会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实行教学中的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的具体落实,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努力学习和探索,使自身具备创新意识教师的素质。 创新是对学生的挑战和诱导,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挑战和诱导! 只有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才会体现出育人本质。 如何与本阶段课改理念相一致,使教学方法达到最优化选择是本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式。

第三篇:创新作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2009年6月,我校根据“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总课题的指导思想,针对我校学生作文存在说套话、说空话、的严重现象和没有生活,没有写作素材,没有写作个性,思维僵滞,缺乏创意的写作实情以及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指导不到位的问题,拟定申请了“表达真情实感与创新写作教学研究”的课题及实施方案,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探讨写作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

我们通过四个阶段用三年时间完成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2010年6月——2010年8月),申报课题,申请实验学校,拟定课题实施方案,培训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学习创新写作的有关理论,掌握其基本精神,提高开展思想认识和相关理论水平。

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月),修改全程研究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出了每学期的研究计划,做了实验动员、师生教学观念转化和实验研究的摸底工作,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2011年2月——2013年1月),师生紧扣课题实验研究内容,依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实践探索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精神的写作教学新模式,通过扎实的创新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创新写作综合教学水平。以学期和学年为界,及时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写出了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2013年2月——2013年7月),总结梳理,转化并推广成果。进行资料整理,数据汇总,实验结题报告的写定,论文的撰写、修改结集,优秀实验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评选表彰工作。

二、课题实验研究设想目标的达成情况

冲破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写作教学的理念创新、目标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途径创新,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为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创新,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这是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总体预设目标。

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课题基本实现了预设目标,具体表现在:

(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老师们彻底改变了旧的作文教学观念,形成适合我校实际的创新写作教学经验,培养、锻炼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王丹、马小红、李雅馨、严红梅、张小娥、张丽、扬杉7人次被评为优秀实验教师,校长田建强被评为优秀实验校长,韩朝晖、张娴、扬杉三位老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在他们的带领下,全校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思想与理论,教学方法,自身业务素质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进步。三年来,实验老师获国家级论文一等奖5 篇,二等奖 15 篇,三等奖6篇,创新写作案例一等奖2篇,优质录像课2节﹐学校被评为“优秀实验学校”。

(2)经过三年实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作文成绩明显提高,语文成绩不断上升,参加全国作文大赛等级奖人数不断增加。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功经验

经验一,制定并严格进行“真诚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即课前真诚讲话,课堂真诚阅读、思考、交流,课后真诚感悟写作,保证了课题研究质量。

1、课前讲话

优秀的写作来自于优秀的交流对话,要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必须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多读、多说、多悟、多写(即读说听写评探创)。为此,我们规定每一节语文课,必须从学生课前5分钟讲话开始。初一每节课前2人,说话内容交给学生,按顺序轮流;初

二、初三年级的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由老师或语文兴趣小组根据情况决定内容。无论哪个年级班级的同学课前演讲,每天都要求有两位同学参加评论,保证每天上课前有同学讲话,有同学对讲话内容进行评价,说出自己的见解。

2、课中交流。

课堂是学生“讲话交流”的主战场,为了激发并保持学生浓厚持久的讲话交流兴趣,我们给全班每一位同学参与讲话、交流发表见解创造机会,特别是对文本、对写作内容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如果有个别同学没有获得参与,可放在自习课或下节课进行,每节课学生讨论交流对话不得少于20分钟。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不能少于10分钟,具体操作可根据讨论内容由老师灵活掌握。接着根据讨论内容立即进行300----500字短文写作训练,教师自始自终参与并指导学生,以防课堂教学混乱而影响教学进度和质量。课堂交流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自由读,自由说。具体做法是对朗读价值较高的课文或文章,在课堂上预留出读的时间,认真读后给自己或同桌说。

(2)讨论问题,发表看法。交流时既允许学生发表与课本观点相一致的看法,更鼓励有不同意见、有想象力的同学,把要说的话说出来。

(3)让学生上讲台点评或讲课。学生上讲台,既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形式,也是给学生展示语文演讲才能的机会。但必须能让学生提前两天或一个星期准备,然后在研究性学习或课上讲一篇自己准备的心爱的诗、词、散文、小说等,不拘一格,让学生真正当一回语文老师,周周都讲,轮流进行,一学期将会有20——40篇中外名作被同学们讲析,大大提高了学生说话的能力和学语文的兴趣。

(4)现场表演。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情文并茂、“寓教于乐”,有些“戏剧、诗歌、小说”课文,我们让学生尽情表演,将课本上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改编成课本剧,经自愿者课下排练后,在语文课上表演,优秀者参加全校课本剧演出比赛。

经验二,真诚对话与创新写作教学研究在过程中注重效果,在效果中注重过程。

1、动口说----动脑思----动手写

本课题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的活动,即让学生动口说----动脑思----动手写﹐因此,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成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己感情交流的手段。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针对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实际,一改过去设计不当或离学生生活太远的教学状况,找准切入点与对话点,鼓励学生不要受任何束缚,放开手脚,大胆设想、大胆说,大胆写作。三年来,我们解决了作文最终要解决的写作素材从何而来﹐写什么、怎样写、为谁而写,创新写作的真诚对话怎样在作文中表现等一系列困惑和疑难问题。

2、真诚对话。写作就是真诚的对话。我们把对话分解为: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生活对话等多种形式。

3、挖掘写作源泉。在创新写作教学中,我们努力把社会、自然﹑家庭、文本、影视、图书馆、网络图书阅读以及学生自己的心灵感悟等作为学习﹑生活和写作的丰富资源宝库,教师在课堂授法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创新写作实践,没素材的问题便渐渐得以解决。

4、写什么、为谁写、怎样写。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指导学生在课堂写作文,课后写日记、写随笔:写我的所见所闻、我的见解、我的思考、我的感悟„„;为“我”而写,为他人——同学、老师、家人、朋友等读者而写,为社会而写。无论怎样写﹐文必让人明白写了什么,为什么而写,给人什么启示,蕴含什么哲理,给人想象的空间、思考的余地和向上的力量。

5、课堂创新教学形式。我们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写作热情,如听音乐即兴作文,听材料写感动,讲所见写所闻、写思考,根据文本写片断或编写、改写,给材料写话题作文„„

6、个性化创新写作呈现形式。有了写作欲望和素材,作文就要呈现新的写作方式﹐我们把它概括为:写梦境,写幻想,写对话,写寓言、童话体,写书信体,编写故事,写新闻报道,进行文学创作等等。.

7、创新写作应坚持“求真、求善、求美”的原则。 (1)作文求真:说真话、写真事、写真思、写真“我”、抒真情。 (2)作文求善:唤起学生的爱心、善心,写出内心的感动: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感动,从家庭生活中写出感动,从文本内容中挖掘感动,在日记写作中积累感动„„

(3)创新写作要求美:选材美、构思美、结构美、语言美、故事美、情思美、哲理美„„

8、作文批改:

在创新写作作文批改中,我们采取开放多元的批改方式进行评改。一是学生自批自改,自荐评价。二是互批互改,即把作文交换发给学生,人手一本,教师提出批改要求和标准,让学生批改加评语。三是小组讨论批改,教师先提出批改要求和标准,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指定一个负责任,每人发给一篇作文,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批改四篇作文。四是师生共同批改,教师提前浏览全部作文,有目的地选出其中两篇,在课堂读一句师生一同批阅一句,最后共同提出修改意见,写出总的评语,让学生对照批改的作文修改自己的作文,看好在哪里,不好在什么地方,哪个地方怎样修改会更好,写出修改评语。通过这多样灵活的作文批改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自我修改能力和评价水平。

经验三:课堂得法,课后练习,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

学生创新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在于教师在课堂指导得法,而且在于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课堂学得的创作之法,平时的感悟思考之妙得,进行综合性的创新写作训练。我们认为,作文是由学生读“出来”、思“出来”、“悟”出来,最后从心里“流”出来的,教师搭桥,指明训练方向,如课堂作文与写读书笔记、写生活随笔、写日记,与参加全国各类作文大赛相结合。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不放松学生的真诚体验与训练过程研究。

1、各班都办有作文选和手抄报、作品集。作文选是每次课堂作文讲评讲后评选出的优秀作文的精选集,手抄报每班评选选送到学校,学校每年再选出最好的分别参加全国和自治区的手抄报比赛。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作文大赛,为学生搭建真正展示自己的平台,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创新写作的兴趣,而且使我校创新写作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

3、为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们把学生周记采取每周评选讲评的办法。课题组每学期评选学生优秀作文参加创新写作征文比赛,先后有120多名同学分获

一、

二、三等奖,

4、努力给老师创造展示教学成果(创新写作指导经验﹑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等)的机会,每学期定期开展创新写作教研活动,商讨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问题的有效对策。

四、成果的获奖、发表情况以及成果的社会影响 三年来,学校在各类大赛中获奖5项,课题组成员获奖8项,发表论文20余篇.学生的创新作文有58人次获奖,在各类报刊和书籍发表作文30余篇。这些文章的发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给学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今后的研究设想

课题虽已结题,但课题的结题并不意味着教学研究的终结。我们将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以平时创新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为研究核心,继续做好研究工作,想方设法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把案例研究作为创新写作研究的重点,更加完善创新写作教学与训练模式,采取我校课题组全体教师的经验与外地实验经验相互对接交流的方式,总结更适合我校的创新写作﹑创新教学的经验,并坚定不移地把成功经验运用到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去,让“表达真情实感与创新写作”研究的成功经验与成果在指导新课改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城固县朝阳初级中学

邮编:723200 联系电话:

第四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课题研究报告

学校:登封市直一初中 姓名:景慧鸽

课题研究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约束,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表现出极大的不放心,老师的讲解充斥语文教坛,极大限制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才能表现,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周末作业重复性、机械性的较多,学习成效很低,不能真正训练学生的能力。这种语文教学的现状,与现代教育理论的严重脱节,已明显不能适应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2、语文这门学科,不仅包含跨越时空的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知识,而且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感、塑造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一门功课。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好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和了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明,做一个真正具有语文能力的人呢?为此,我们五井镇第二初中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并在努力的实践语文教学新路,效果显著。

3、针对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从2006年7月开始,实践“课堂内外”这一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周末这个大好时光,使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链接,让学生在快乐的时光快乐的学习,让他们的语文世界因为生活而更加精彩,让他们的语文能力因为实践而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面向社会的语文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人情和国内外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自然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此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发问、观察、记录、访谈、调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内容和措施

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 2010年8月--2011年1月,进行资料收集,研究分析,宣传发动,建立组织,组织教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材料。使广大教师在思想上、内容上做好充分准备。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内所学与课堂外兴趣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用语文学语文。成果形式:理论记录、学习体会、讨论研究。负责人:王凤云 第二阶段:2011年2月--2011年7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建立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成果形式:阶段分析、经验交流、公开课、学生课题研究报告、学生个性培养数据分析。老师鼓励学生周末参加社会实践,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主题阅读”纳入课堂内外,学生随时摘抄自己喜欢的文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心的和感悟。负责人:张晓明

第三阶段:2011年8月--2012年7月,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写出实验报告,并制订出长期进行的方案,进一步巩固提高。成果形式:各项研究记录、评价分析表、论文、结题报告。通过师生、家长和社会的有效配合,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语文生活实践,使学生体验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尝试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在语文能力上得到更高的提升。使“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生活化”,不再是空洞的教育理念,而是真实的教育方法和学习习惯。负责人:景慧鸽

活动内容

第一学年活动重点:

1.推荐阅读名著、诗歌、小说的阅读;指导阅读方法。

(1)加强阅读习惯的培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以扩大阅读的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3)能根据每册书的课外阅读要求,分

七、

八、九年级三个时段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达到新课标规定的不少于260万字的要求。

(4)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5)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6)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社会调查。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人情和国内外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自然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此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发问、观察、记录、访谈、调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 第一学期具体安排

(1)名著阅读:《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等

(2)同步读物(师生推荐)

(3)名作欣赏:臧克家、冰心、艾青、舒婷、汪国真、何其芳等人的代表作,普希金、泰戈尔的代表作。鲁迅的作品、高尔基的作品、法布尔的作品。郭沫若、老舍、胡适、巴金、沈从文、汪曾祺、冯骥才、罗曼罗兰等人的作品等。

(4)举办校园诗歌朗诵会;举办演讲比赛;举办现场作文笔会,通过校广播展示学生优秀作品。举办“读书笔记”征文比赛;通过学校橱窗、宣传栏等展示优秀作品。

第二学期具体安排

走进生活。通过 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1.选择你最关心的、最熟悉的某一特产(人物,名胜等)进行调查;选择你最关心的一些时事进行采访调查;选择你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调查思考等。

2.可采用访问法、查找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

3.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用小作文、分析卷、合理化小建议、广告等形式。

4.每个周一利用汇报课进行成果展示。

(二)第二学年活动重点:语文走进生活,又从生活中走进课堂。这其间,老师是细心的观察者和耐心的引导者。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还要及时与学生对话,用真诚的态度与他们沟通。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人格的自信,成为真正快乐的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第一学期具体安排:将语文与日常生活链接

1.看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平日打电话、接待客人、写留言等,听说读写能力都能运用,适时指导学生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2.家庭是小社会。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写出让自己真正动情的东西。与父母等沟通并记录交流过程。

3.收看有益的电视节目。

4.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在社会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第二学期具体安排写调查报告、推荐阅读名著、美文·时文的阅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

(三)成果显示:(1)编辑《云帆》报刊,(2)编选《优秀读书笔记》,(3)“发现”报告会等。

保障措施:

(1)快乐周末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只表现在理论和口头上,应真正付诸与实践。语文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较长的语文实践过程中,需要老师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升华,强化有效的正确习惯,纠正无效的错误做法。学会总结反思,学会交流共享,通过课堂汇报,同学交流、师生讨论的方式,让他们得到对自己学习经验有益的指导。不断进步,提升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成绩

(2)在时间安排上,以学期为单位,利用好每个周末

(3)本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目前周末语文学习及作业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已向有关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提请咨询与论证,因此本课题符合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理论依据充分、科学,具有现实针对性。

(4)课题组成员都具有本科学历,有多年的教学经验,都接受过新课程理论的培训,知识结构合理,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5)加强理论学习和具体操作的培训。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文献资料,及时修正研究计划,落实任务,积累资料,定期交流,撰写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教改论文等。

(6)聘请市教研室领导及有关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科学论证,对课题进行理论指导和运用指导;同时,选派课题研究教师外出参观访问、培训学习,推动课题研究的进程。

(7)我校是市级规范化学校、安装了校园网,各项报刊、杂志种类丰富,电教设备齐全。学校充足的硬件设施,为实施这一课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8)我县地处山区,是有名的旅游景区,具有丰厚的课程资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我校自开展“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教学课题工作以来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收获:

1、培养了一批积极创新、善于反思,向理论型转变的教师队伍。 课题研究近三年来,教师通过理论学习,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并立足于周末语文教学实践阵地潜心探索教改之路,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在活动中得以张扬。多名青年教师在课题的研究下成长为各级的骨干教师,并有大量的教学理论与经验在各级刊物中发表汇篇。冯春霞老师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获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三等奖;《浅谈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优秀奖;李志勇老师的《读出生活 读出精彩》、《新课改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点思考》获课改优秀论文优秀奖;《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与探索》发表与省《考试》理论与实践版杂志;《新课改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困惑与对策》、《新课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三等奖;胡兰英老师的《让语文课成为德育教育的平台》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优秀奖。

等奖;赛获优秀辅导奖;教师们的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培养出一大批善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学生。

由于课题的研究深入和实施,我校近三年来有众多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例如:学年,同学在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在初中阶段成绩优异,而且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在进行对毕业的学生访谈中,发现现在很多学生在高中学习优异。

3、促进了教学行为和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推进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每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我们都发现,学生已经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转化为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师生积极互动情形多了,被动听讲的局面少了;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挑战教材的学生多了,“默默无闻”接受的人数少了;积极动手实践的氛围浓了,危襟端坐的气息淡了。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向交互的生命平台,学生在学习方式中优势互补,感受到成功,品阅到了幸福,学校的课堂充满了朝气,凸现出了新课改的鲜活、灵动。这源于周末活动给了他们自信与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即将结题,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着下面一些问题:

1、如何处理好“主体”与“主导”两者的关系。反对“灌输”,提倡“探究”;反对保姆式教学,提倡大胆实践。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出现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还不敢放手或者完全放手的现象。

2、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教学教研活动,但是总觉得课题研究缺少更高层次专家、学者给我们进行高层次的引领,因此我们探索的“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的实践研究缺少深刻性。 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仍将以这个课题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把这种快乐学习模式适用于任何学科的教学,打造每一个快乐课堂,同时与新课改实验研究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而使我校的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更充分的体现。

第五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广东白云学院机电工程系李龙根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制造、测试、控制等技术愈益向高、精、尖发展。为不断提高精密机械、测量仪器及控制装置等设备的精度,广大科技人员对精度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完善的精度理论是分析评价系统精度,对设备系统的误差及缺陷作出补偿和改进,指导设计高精度和高可靠性产品的基础。

精度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系统硬件精度理论,即系统精度设计及精度描述;二是系统输出精度理论,即系统输出数据处理及精度评价。精度分析既要考虑误差的来源和性质、研究误差的传递规律、误差的相消和累积,又要考虑误差的减少或消除方法等,使得合成后误差最小。但仅仅依靠提高硬件制造装配精度来达到使误差最小的目的显然是不经济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正确地处理数据和科学合理地建立精度评价指标对精度理论分析的意义也就显得尤为突出,这也是现代精度理论的首要任务。

现代精度理论是集测量数据、测量方法及仪器于一体的误差评定与数据处理理论,其核心问题是研究测量不确定度原理及应用。而把仙农信息熵理论引入精度研究领域,将熵作为不确定度评定基本指标,从信息角度研究不确定性问题,使误差分析及精度评价更趋简明、客观、合理,也使人们可从更深层次理解误差的内涵。 本课题在广东白云学院科研基金(0530)资助下,并在高校博士点专项基金(98056106)资助项目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套普遍适用于测量与控制系统的基于熵概念的现代精度理论,期望在不带事先假设的前提条件下,能就精度理论实用性和通用性方面取得突破,并将其应用于某一特定测控系统(数控加工系统)中。该新研究方向是现代信息论的推广和发展,在精度分析领域具有开创性作用,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今后标准的制定、仪器仪表和机电产品系统精度的评定等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学科的发展有重大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精度理论的发展

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看,每十年要求制造容许误差降低1/3,因此要求测试、控制技术具有越来越高的精度,相应地各工业国家愈益重视发展精密加工技术和精密测量技术及对静态和动态精度理论的深入研究。

精度理论主要研究系统精度设计和输出数据处理(分为静态和动态数据处理)。国内外对静态数据处理已有较完善的方法及精度评定理论,其中1980年公布的《国际测量不确定度建议书》是静态数据处理与精度评定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奠定了现代精度理论的基础;对于动态数据处理与精度评定,至今仍未提出明确的评定方法,在应用时只能依靠“以静代动”的方法,即以静态评定原理来处理动态结果,但“以静代动”带来种种弊端。

⑴ 经典误差理论特征及其不足

经典误差理论主要采用极限误差或标准差对误差进行评定,它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①对随机误差的研究、粗大误差的判别准则和系统误差的发现方法,主要限于正态分布的情况;②对误差的处理,不涉及具体测量方法和仪器,只限于单纯的测量数据系列,误差处理是建立在统计理论基础上的数学方法,与具体测量过程无关;③对被测量限于量值不变的静态测量,只研究单一不变的静态测量误差;④减小误差方法局限性大,对系统误差只能采用事先检定单一误差值再行修正的方法,多次重复测量只能减少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影响。

以上特征导致经典误差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以下局限性:①误差建模不精确,效率较低,未能适应现代复杂的误差评定;②片面评定测量结果,未能全面地对动态的、多分布的误差进行描述;③测控实践中大量存在不符合统计规律的误差,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与评定;④难以对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各组成环节的系统误差进行科学的研究与评定。

经典误差理论不断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测量不确定度原理及应用、动态测量误差评定和误差修正技术等为特征的现代精度理论因此诞生。 ⑵ 现代精度理论及其研究热点

现代精度理论研究重点是测量不确定度和动态测量误差分析与评定,其研究热点

包括:

① 测量不确定度原理及应用这是现代精度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代精度理论的最新进展;

② 误差源的误差性质及其分布这是现代精度理论的重要基础问题,在复杂系统的众多误差源中,通常已知其误差性质及分布者为数极少,因此研究各种误差源的性质、分布模型,已成为面临的迫切任务;

③ 误差修正技术研究及应用这是现代精度理论进展迅猛的领域,主要得益于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重点是复杂测量系统多因素误差修正和动态实时误差修正技术及其应用问题。

④ 动态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评定现代不确定度综合评定是一项系统工作,其中动态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评定是现代精度理论研究的难点,也是今后急需解决的复杂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离实用还有较大差距,常常只能“以静代动”,还未能应用动态不确定度原理来评定动态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现代精度理论发展过程相对较短,所面临的困难较多,尚需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测量不确定度原理的应用和动态测量误差的研究须不断发展和完善。有些学者对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颇具建设性的见解,例如有的指出用误差熵来评定测试控制误差具有实用性,用误差频谱来评定动态测量过程则具有科学性等。实践证明,将信息熵应用于误差测量研究能有效地对非常规分布进行处理,从误差的统计特性出发研究其不确定性,使误差表达更为客观、合理,因此基于熵不确定性概念的精度分析方法已成为误差研究领域的方法之一。

2、熵不确定性概念在精度分析中应用

⑴ 熵及其应用

从1865年克劳修斯确切提出熵概念至今一百多年来,其推广及应用已远远超出热力学、统计物理学、信息论这三大范畴,现已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科学领域。概括来说,熵理论的主要贡献有:①直接诱发产生三大定律:饱和蒸汽压公式、质量作用定律、黑体辐射公式;②熵理论的外延拓广得到:生命负熵(薛定谔)、耗散结构理论(普里高津)和信息负熵(维纳)等。

信息论创始人仙农(Shannon)引入一个概念:用不确定性H来度量信源平均信息量大小,即“信息熵”。当收到一个信源符号后,信源的不确定性就得到一定程度的

解除,被解除的不确定性的大小可用自信息量表示。互信息是信息论中另一个重要概念,它表征了信息传送过程的信道容量,在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⑵ 基于熵概念精度理论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有学者在检测领域首次提出熵概念,将信息熵应用于误差测量研究。由于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对非常规分布进行处理,从误差的统计特性出发研究其不确定性,使误差表达更为客观、合理,因此已经成为非常规统计分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动态测量等研究领域的热点。

国内外许多科研工作者对精度理论以及应用熵概念研究误差做了大量工作。例如:乌克兰学者O.Mul和A.I.Segin等人在借助动态微分方程对控制系统进行信源分离时,建立基于统计理论、信息熵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这有助于提高模型精度,并能更有效地实现计算机实时控制;美国Mclnroy.J.E等人介绍了利用熵概念从M种包含零平均高斯误差的位姿算法中有效地选择一种机器人位姿算法的技巧,并依据概率统计理论得出机器人位姿误差的最大似然估计,导出有效位姿精度算法的熵限,以保证机器人位姿动作的可靠性;俄罗斯学者Arutyunor.P.A在基于BIPM[法]国际权威局有关测量不确定性的原始副本指南中所规定的标准化、标定、实验鉴定方面的使用原则时研究测量不确定性的熵估计,溶入了信息论的思想。

我国在这方面亦已取得一定成绩,对基于熵概念的现代精度理论作了许多前期基础工作:1991年重庆大学钟先信教授论述了主轴回转误差的信息特性,并推算出其信息熵计算公式,论证了不确定度区间作为评定精度指标的可能性;1995年有学者首次采用现代信息论方法分析计算光纤传感补偿网络的信息熵,为网络优化设计找到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并对接近觉传感器的性能从信息论角度进行了评价;1999年有学者建立了基于熵概念的齿轮传动精度评价指标体系。华南理工大学对机器人静态和动态误差理论进行了探索研究,引入熵不确定性概念作为机器人位姿误差的度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机器人位姿精度评价体系。

从上面可以看出,熵方法已经成为研究各类不确定性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应用信息熵概念研究精度问题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计算相对复杂因而必须借助于计算机、表达结果不直观、各种系统指标体系不统一等。本课题力图建立一套较完整通用且兼具实用、直观的熵不确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测量与控制系统中,为精度理论研究寻找新的突破。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讨论分析基于熵概念的精度理论其应用和发展,分别从控制理论角度和信息理论角度出发建立测控系统的精度分析数学模型,讨论了各种误差源分布情况下的误差熵,推导建立了熵方法不确定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测控系统的动态熵方法不确定度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使连续随机变量离散化,首次提出“刻度概率”这一新概念,消除了量纲对熵值计算的影响;建立了测控系统误差溯源分析模型,求得测量与控制系统输入信号和干扰信号分别对输出信号熵值的贡献,并得到动态熵方法不确定度表达式,对基于熵概念的动态误差溯源进行了探讨,推导得到输出值各动态熵方法不确定度分量的表达式,为动态测控系统误差溯源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了基于熵概念的现代精度理论在数控车床加工精度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建立车刀刀尖位置伺服控制数学模型,求得刀尖位置B类熵方法不确定度,考虑实际加工中各种随机影响因素,根据加工结果或误差源特性求得A类熵方法不确定度和互信息,并给出了熵方法扩展不确定度公式,应用熵方法对两种典型加工过程进行了误差溯源,并利用MATLAB对刀尖位置伺服控制和加工过程动态熵方法不确定度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实验用CK9930型数控车床加工一批典型零件,并用德国的WENZEL LH65型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测得实际数据,分别用传统精度理论和基于熵概念的精度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经过对比发现,用熵方法评定测量与控制系统精度是可行的,与传统精度理论评价结果十分接近,表明基于熵概念的精度理论具有通用性和实用性。

四、研究取得成果及自我评价

本论文针对精度理论在非常规分布误差源的分析、动态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信息论原理出发,探索建立通用、直观、实用的基于信息熵概念的测量与控制系统现代精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① 建立了测控系统误差分析模型和基于熵概念的测控系统不确定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三个重要的精度评价指标:互信息、残留熵和熵方法扩展不确定度。

② 建立分布已知的误差源及其误差熵间的关系,并对两种典型的未知分布误差源利用最大熵原理估计其概率分布密度,求得各种误差源的熵方法不确定度;首次提出刻度概率的概念,应用测控系统的分辨率对连续随机变量离散化解决计算熵值时的量

纲问题;推导不同分布下A类熵方法不确定度表达式,分析了B类熵方法不确定度的特征及计算,给出熵方法扩展不确定度计算公式。

③ 建立了测控系统误差溯源的通用数学模型,对基于熵概念的动态误差溯源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求得一维和多维随机变量测控系统输入信号和干扰信号分别对输出信号动态熵值的贡献,推导得到输出值各动态熵方法不确定度分量的表达式,为动态测控系统误差溯源提供了新的方法。

④ 在数控车床中应用基于熵概念的现代精度理论分析数控加工精度,通过建立车刀刀尖位置伺服控制数学模型,求得刀尖位置B类熵方法不确定度,并根据加工结果或误差源特性求得A类熵方法不确定度和互信息,并给出了熵方法扩展不确定度公式;对两种典型加工过程进行了误差溯源,并用MATLAB软件对刀尖位置伺服控制和加工过程动态熵方法不确定度进行了仿真分析。

⑤ 用数控车床加工一批带圆锥表面的典型零件,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精度理论和基于概念的精度理论对实验数据的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证明用熵方法评定测量与控制系统精度是可行的,与传统精度理论评定结果十分接近,而且具有简明、客观和实用等特点,通用性好,适应于各种误差源分布情况。

从其特点来看,基于熵概念的精度理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其他机电产品系统精度的评定、误差溯源、误差校正等都有实际参考应用价值。但由于时间及经费的限制,本论文仅探索研究了不确定性概念在测控系统精度分析中的应用,对误差源的分布情况和多维随机变量系统及其动态误差未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成果见附件:佐证材料。另有两篇实验研究论文正在审稿之中。)

五、课题研究展望

展望今后的研究工作,对非常规分布误差源和多维系统动态误差的深入分析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开发相应的基于熵概念的误差溯源计算机仿真系统是本课题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2006年9月14日

上一篇:教学团队建设实施下一篇:教学主管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