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之结题报告

2023-04-29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研究性学习之结题报告》,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研究性学习之结题报告

高中研究性学习之生活中的化学(结题报告)

课题:关注生活中的化学

组长:经过了一学期的研究学习,本小组完成了对生活中的化学研究。具体分工如下: :生活中的化学试验 :网上资料收集 :资料整理

经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我们更加认识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生活是与化学密不可分的。经过多次的试验我将找到了生活中许多现象的化学本质,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了实际。例如苹果在空气中的氧化试验,洗衣粉的清污原理。。。另外对一些网络资料进行了整理,从而了解到我们所不能亲自试验的化学现象。得出以下结论。

在昏暗的灯光下,一个披散着满头长发的中年男子半闭着眼睛,右手手中胡乱地挥舞着一把“宝剑”,口中念念有词,突然,他象看见了什么,眼睛一动不动,紧紧盯着前方,怕是惊动了什么似的,小心翼翼地把腰间的“宝葫芦”凑到嘴边喝了一口“仙水”,随着他手中宝剑虚空一刺 ,大喝一声“哪里跑!”对着宝剑“噗”的喷了一口,顿时,殷红的鲜血从宝剑上一滴一滴的滴下来。只见他对着早已吓瘫在地的一对母女说:“别怕!我已经把鬼杀了„„”这就是科教片《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中《空中斩鬼的把戏》。

原来,他是利用了化学反应FeCl3 + 3KSCN = Fe(SCN)3 + 3KCl生成的Fe(SCN)3显血红色的道理来骗钱的。

其实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只要我们留心,就会有收获。请看:

1.同一支笔使用不同型号的墨水,为什么容易造成堵塞。

墨水是胶体,不同的墨水胶体粒子带不同的电荷。当两种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混合时,由于互相中和电性,使胶体粒子间因带同种电荷的排斥作用减小,从而使之聚集成大的颗粒,出现胶体的聚沉造成堵塞。

2.为什么一夜之间,香蕉就熟了

你知道吗?北方吃到的香蕉并不是在树上成熟的。原来,香蕉在尚未完全成熟以前,采摘下来运到北方。在出售以前,把要出售的香蕉放在一间密封好的屋子里,喷洒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调节剂——乙烯利。乙烯利被香蕉吸收后,在香蕉内释放出乙烯,而乙烯对香蕉的成熟有促进作用。于是,第二天,香蕉便变黄成熟了。如果你家里有青香蕉、绿橘子等尚未完全成熟的水果,要想把它尽快催熟,可以把它们与熟苹果放在一个塑料袋里,系紧袋口。过几天就成熟了。这是因为水果在成熟的过程中,自身能放出乙烯气体,利用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可以催熟生水果。

3.为什么用同一种粘土烧制的砖瓦有的是青色有的是红色

在烧制砖瓦时,用粘土做成的坯经过烘烧后,铁的化合物转化成Fe2O3而制得红色的砖瓦。若烧制后期从窑顶向下慢慢喷洒冷水,窑内会因发生化学反应C + H2O = CO+H2而产生大量的CO和H2,它们把红色的Fe2O3还原为黑色的Fe3O4和FeO,从而制得青色的砖瓦

4.洗衣粉是怎样把衣服洗干净的

洗衣粉的成分是合成洗涤剂,它的主要成分是烷基磺酸钠等,从它的分子结构上看,可以分成两部分,如图1:一部分是非极性的憎水基CH3-(CH2)n-,它具有亲油的性质,另一部分是极性的亲水基-SO3Na它易溶于水。在洗涤过程中,憎水基CH3-(CH2)n-部分就插入污垢中的油脂中,而亲水基-SO3Na部分伸在油污的外面,如图2:这样油污就被包围起来。再经磨擦、振动,大的油污就被分散成小的油珠,从而脱离衣物。

5.鬼火是怎么回事

你见过“鬼火”吗?夏日的晚上,当你走在一片坟地边的时候,常常会看见坟地周围有明灭可见的蓝莹莹的“鬼火”,加上远处猫头鹰的叫声,显得阴森可怖。更有人说这是阎罗王出巡的鬼灯笼„„其实不然,人类与动物尸体中含有很多磷,腐烂后生成了磷化氢,磷化氢在空气中能自燃放火,就形成了“鬼火”。

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造出“鬼火”,先在烧瓶里加入白磷与浓的氢氧化钾溶液,加热后,玻璃管口就冒出磷化氢气泡,这时把窗户用黑布遮上,就会看到从玻璃管口冒出一个个浅蓝色的亮圈,在空中游荡,宛如“鬼火”。

6.家用炒菜铁锅用水清洗放置后为什么出现锈斑

家用炒菜铁锅等生活中的铁制品,都是铁的合金,里面混有一定量的碳元素。当用水清洗放置时,洗去了表面的油脂,且在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水,水是极弱的电解质,这就有了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条件——电解质溶液。这样就形成了无数个微小的Fe-C原电池。作负极的铁发生反应Fe-2 e- = Fe2+,在正极C的表面发生反应2 H2O + O2 + 4e- = 4OH-。生成的Fe2+和OH-又发生反应生成Fe(OH)2,而Fe(OH)2又极易被O2 氧化为Fe(OH)3:4Fe(OH)2 + 2 H2O + O2 = 4Fe(OH)3,最后Fe(OH)3失水,生成Fe2O3·n H2O即为红色锈斑。

7.怎样除去煤饼燃烧时呛人的煤味

煤饼燃烧时呛人的煤味是含硫煤在燃烧时产生了有毒气体SO2,它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如果在煤中加入石灰,则燃烧时产生的SO2与石灰Ca(OH)2发生反应Ca(OH)2 + SO2 = CaSO3 + H2O ;生成的CaSO3又和O2发生反应:2CaSO3 + O2 = 2CaSO4。生成CaSO4,从而消除了有害气体SO2的排放,也就闻不到“煤味”了。

8.“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是怎么回事

原来,豆浆是蛋白质分散在水中的胶体,卤水中有MgCl2等电解质,当将卤水加入煮沸后的豆浆中时,MgCl2电离的带电离子与蛋白质胶体粒子吸附的电荷发生中和,减小了胶体因带同种电荷的排斥作用,而使之发生聚沉,聚沉后部分胶体粒子和水凝聚在一起形成豆腐花,再压制成型就成了蛋白质和水凝胶——豆腐了。 9.馒头为什么松软而且多孔

在做馒头前首先要“发面”,就是将面“引子”或酵母粉同面粉、 水和成面团,里面的酵母菌遇到潮湿的面团,迅速繁殖。它们把面粉里的部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和二氧化碳还有有机酸乳酸等。等面“发”好以后,再加上纯碱制成馒头,上蒸笼去蒸,原来面团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与纯碱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受热后膨胀起来,最后从面团里跑出来,馒头里就留下了无数的小洞洞,馒头蒸熟了,也就变得又大又松了。

10.打开汽水瓶为什么冒气泡

汽水是用小苏打(碳酸氢钠)和柠檬酸,甜味剂、食用色素等按一定比例混溶于水中而制得的。小苏打和柠檬酸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瓶子已塞紧,二氧化碳被迫溶解在水中,当瓶塞打开后,压强变小了,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小,便从水中逸出,也就是我们见到的气泡翻腾的原因。

11.为什么炸油条要用明矾

明矾的化学式为2KAl(SO4)2·12H2O,在炸油条时与小苏打(NaHCO3)按照一定的比例一并和入面团中用作膨松剂,高温油炸的过程中由于Al3+和HCO3-发生双水解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油条膨发。反应方程式如下:6NaHCO3 + 2KAl(SO4)2= 3Na2SO4 + K2SO4 + 2Al(OH)3↓+6CO2↑。如果在食物中经常摄入过多的铝,在人体内积累过多,容易影响脑细胞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但是患有胃病的人,常吃油条有好处, 因为生成的氢氧化铝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它能中和胃中产生过多的胃酸(盐酸)以保护胃壁粘膜。

12.为什么用草木灰洗盘子特别干净

过去人们在洗刷锅盖、油缸、盘子时,往往先抓一把草木灰搓一搓,然后用清水漂洗,洗过后特别干净。原来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它在水中水解生成氢氧根离子,而氢氧根离子与油脂(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发生皂化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从而洗去油污。

13.鲁迅先生是怎样阅读方志敏同志的“无字信”的

1935年方志敏同志从狱中巧妙地躲开了愚蠢的看守,托人捎给鲁迅先生一封“无字信”。聪明的鲁迅先生收到后找来一盆加了几滴碘酒的清水,然后把这封“无字信”放入水中,顺利地阅读了信的内容。原来,这封信是方志敏同志趁吃饭时悄悄地用米汤写成的,米汤中有淀粉,淀粉遇碘单质会变蓝色,而鲁迅先生加的碘酒中就有碘单质,因此,就会显出蓝色的字迹来了。

以上是我们身边化学中的点滴,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做个有心人,用化学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把化学用到生活中去,使化学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第二篇: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摭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研究性 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改背景下,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能够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更大程度上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品质,促进教学改革。

2.能够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基本要素,因此作为普通高中来说,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研究性学习直接服务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

1.建立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和校园网,夯实基础。计算机网络教室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的主要场所。计算机网络教室里的计算机用局域网连接起来,学生计算机入网后能共享网络服务器中的信息资源,并联入因特网。为有利于课堂教学,在网络教室中配有多媒体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主要教学功能有广播、查看、监控、答疑辅导、键盘控制、课件管理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讲解与实践的教学环境。教师可通过“广播教学”功能边讲授、边操作,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学生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学生也可以电子举手的形式请求帮助,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能监控每个学生的屏幕,了解学生的研究学习情况及进度。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大纲编写教学程序,或制作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事先安装在计算机上。通过人机交互,学生可按自己的需要选择课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校园网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资源共享,通过校园网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资源和包含有图书、多媒体课件、电子课程等电子与非电子的信息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点播、阅览来实现自主学习。

2.针对差异性,采取有效措施。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大都比较差,就是同班同

异也很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信息技术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探究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在课堂上提出的探究性问题难度大时,很多同学都不能融入进来。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在降低难度同时,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互相帮助,分享学习成果,从而提高探究水平。如有一次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学生会竞选,笔者在课堂上提出假如你来竞选,在传统的演讲方式之外,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争取同学支持,会用到哪些软件。有的同学表示会在网上发帖子、制作个人主页,运用多媒体广播站宣传等等。无论用什么软件制作,都应该先构思,于是各探究小组展开积极的讨论,水平高的同学对水平低的同学进行帮助,大家在探究过程中提出很多方式的同时,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中,我们要明确学习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就可以使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收到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

2007年6月. [2]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月1月.

第三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结 题 报 告

自2014年1月加入‚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 ‛以来,我们学校本着‚真实、扎实、求实、落实‛的研究态度,努力探求一套课题研究行之有效的模式。经过近三年的实验探索,我们课题研究有了初步成效,并积累了进行课题实验的经验。下面我就介绍下研究的情况。

一、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长期以来,我在讲课过程中经常出现得不到学生配合的尴尬境遇,老师讲的很投入,可学生却无动于衷,当老师提问题时,很多时候学生都会保持沉默,甚至有时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也不会举手回答。说学生们没认真听讲?可你看他们坐的也很好,瞪着眼睛看着你好像听得很认真,可就是没有学生和你互动,这样老师们在课上就没有了讲课的热情。你说他们不会,可是你把他们叫起来,他们回答的也很好。那么为什么上课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此我把‚怎样提高学生在数学课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作为本次高效课堂研究的问题。借此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不与老师互动,课堂回答不积极的情况,让学生在课堂上变成一个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以便提要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他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最佳的纽带。因此设计问题的好坏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则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各种途径找出学生上课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症结所在,首先考虑是教师的教的问题,研究教师的教法,教师上课所提的问题是学生听不懂,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还是问题过于浅显,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还是问题过多使学生丧失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是问题的设计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其次考虑学生的问题:对于数学感到接受有点困难,没有学习的兴趣,还是心理因素不喜欢回答问题,还是前面的知识不牢固不知道怎么回答,还是问题自己没有解决出来不会回答,还是课堂上没好好听讲。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我们决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并解决我们存在的问题。首先利用调查法,和学生进行座谈,弄清原因为什么学生上课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对于心理因素的及时和家长结合,都进行鼓励和刺激,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的把手举起来,对于知识不牢固的情况,要及时查漏补缺,对于不喜欢数学的学生,要多进行兴趣培养,还要尽可能给他们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提高孩子学习兴趣。之后,老师们再从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等几方面着手解决学生数学课上不愿举手回答问题的问题。在老师存在的问题方面,我们计划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首先通过相互听课、研讨,相互学习,相互指导来改进教学方法对课堂的问题设置进行反复的推敲;其次,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得理论上的指导,和教学方法上的提高;另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向外校老师学习,以求从多方面找到我们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最后在课堂的设计上要避免死板的情况,通过各种手段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而要想让学生爱上数学,则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想‚说‛

在课堂上,教师应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想‚说‛、敢‚说‛。首先,教师得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旧的教学模式,将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师生共同探讨;此外,教师提问时要尽量采用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一起研究好吗?‛‚你来讲讲好吗?‛等亲切、协商的口吻和‚诱导‛的语气,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

2、要让学生会‚说‛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说‛的方法。这里的‚说‛,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再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达出来。在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语言的准确性。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科学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准确性,每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含义,每个定理都有确定的条件。因此,教师的语言务必清楚、准确、符合科学性。

语言的简练性。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浓缩性。我认为,教师须引导学生使用简洁、准确、规范的语言。特别是数学教师,更应该用简明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使用科学精练的数学语言,对培养学生规范使用数学语言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数学的‚词典‛中,只有‚记叙‛,没有‚描写‛,也没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张‛。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添枝加叶。

语言的条理性。数学的逻辑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条理性。概念形成、公式的推导、法则的归纳,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学生学会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有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再把思考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习公式,要求能说出其推导过程;学习法则,要求能列举出其归纳过程;学习应用题,要求能说出解题思路,应用题教学尤其要注意语言的条理性。让学生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述说不同的解题思路,训练学生从‚会说‛到‚会做‛。

3、要让学生大胆地多‚说‛

凡学生能说的,都应该放心地让学生去说。让学生讲算理,讲解题思路,讲公式的推导,讲法则的思维能力。在形式上,要注意灵活多变,既可个别回答,也可集体说,还可以采取同桌互相讲,四人小组轮流讲,或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等形式。让学生人人动脑筋,个个开口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

优质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还能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说‛的机会,让学生能‚说‛、会‚说‛。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使自己的语言不断规范、准确、明快、流畅、妙趣横生。

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在对《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之前,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了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1.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或新旧知识衔接缺乏逻辑性,往往使学生失去答题的兴趣。

2.老师对于问题的答案过于单一。使学生的回答过于机械保守。 3.向学生提问时,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思考提出的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沉默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而我们通常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大部分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这样严重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 我们常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而始‛。学生学习中过程中对学生的求疑精神和求知欲的兴趣不高,从而产生了不爱回答问题的现象。

5. 教师在提问中,对较好的学生提问较多较难的问题,忽视了另一部分学生。使前一部分学生自以为是,高人一等,傲气凌人。使后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疏远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之后虽把易题送给后一部分学生回答,只是暂时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但弊端又很快凸现出来,我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判断出让谁来回 答,造成部分学生‚事不管己,高高挂起‛态度冷漠,也损害了这部分学生潜在的积极性。

6. 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 有的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

7.教师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否则,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结果只能是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

8. 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导致学生不愿回答。

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或是‘非常难’的问题。‛而应该说:‚这个问题谁会,请回答!‛如果回答得对,是难的问题应该鼓励:‚这么难的问题都能回答上来。‛如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非常难,不会也是正常的。‛而真正简单的问题就不要问,以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9. 上新课的兴趣过后,有些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慢慢减弱,觉得老师提出的问题只要我会,举不举手都是一样的。或是存在侥幸和懒惰心理,觉得反正我不回答,也会有其他同学回答。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

10. 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直接关系到对这个科目的喜爱和投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尽量采取的以下的方法进行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1.渲染气氛,引发兴趣。课堂上,自己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要善于使用微笑教学,并辅之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发言,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沟通情感,培养兴趣。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直接关系到对这个科目的喜爱和投入。所以自己要在情感上多付出,对学生多鼓励,少指责,让学生真切的感到老师是真心的要帮助他。他们才会大胆的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教学灵活,保持兴趣。这里面,我主要指对数学学习的处理和问题的设置,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少设置过易和过难的问题,多提开放性和发散性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积极思考,表达和展示自己。

4设置疑问。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悬念,激起他们强烈的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教师善于选取新颖奇特的角度提出问题,去揭示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疑虑,以促其思考,探索新知。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5.现在我非常注意提问对象,面向全体学生,采取轮答、抢答、抽签回答、分组辩答、记分等方式。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全体学生的智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6. 应先提出问题并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巨大的作用。

7.要预见答案的多样性和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做好应变准备。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最好不直述答案,可重新设置若干个小问题,以降低原问题的难度,并加以启发和引导,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生因经常答不上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保证了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回答,积极思 在课堂上老师在表述问题时,要力求语言简明,通俗易懂。 8.提问注意的原则

(1)、提问要讲究目的性原则

为什么要问。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

(2)、提问要讲究启发性原则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

(3)、提问要讲究新颖性原则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4)、提问要讲究全体性原则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即使提问个别学生,最好是先提问后提名,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样带来的效果就不同。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1)问题数量要求少而精,(2)难度控制要求适度合理,(3)问题切入点控制要求切中要害,(4)问题要求有一定的思维价值,(5)问题呈现的形式要求具有趣昧,(6)提问时要求语言有吸引力并配合适度的肢体动作。只有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巧妙,才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14年1月-2014年3月初)

主要工作:(1)选题、申请立项;(2)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3)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2、实施阶段(2014年4月--20016年8月)

(1) 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 定期开展研究活动。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个案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交流。

3、分析总结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 (1)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申请专家予以鉴定,形成实验成果、推广。

五、研究成果

经过了近三年研究,我校老师在教学领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黄永华老师在省数学年会上,写的《给数学课调出‚五味‛》论文获得了一等奖,徐昔美老师写的论文《‚错误‛也精彩》获得省数学年会三等奖,吴劲爱老师的论文《沟通生活实践 增强应用意识》获第二届‚新课堂 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而周汉琴、余凌丽、廖忠芬、季敬斌等老师在市、县级上的论文汇编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这些都是我校老师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获得的丰富的教学感悟。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教师也通过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情况,更好的掌握学生的知识薄弱地方,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本次课题研究实验中,我们还有很多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我们有信心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使我们的教育科研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参考的文献:

秦卫星 《 打开学生‚答‛的天窗》

陆晴 《点燃孩子心中的火花——谈谈如何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 孙菊如、陈春荣、邹花香 等写的《课堂教学艺术 》

第四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广东白云学院机电工程系李龙根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制造、测试、控制等技术愈益向高、精、尖发展。为不断提高精密机械、测量仪器及控制装置等设备的精度,广大科技人员对精度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完善的精度理论是分析评价系统精度,对设备系统的误差及缺陷作出补偿和改进,指导设计高精度和高可靠性产品的基础。

精度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系统硬件精度理论,即系统精度设计及精度描述;二是系统输出精度理论,即系统输出数据处理及精度评价。精度分析既要考虑误差的来源和性质、研究误差的传递规律、误差的相消和累积,又要考虑误差的减少或消除方法等,使得合成后误差最小。但仅仅依靠提高硬件制造装配精度来达到使误差最小的目的显然是不经济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正确地处理数据和科学合理地建立精度评价指标对精度理论分析的意义也就显得尤为突出,这也是现代精度理论的首要任务。

现代精度理论是集测量数据、测量方法及仪器于一体的误差评定与数据处理理论,其核心问题是研究测量不确定度原理及应用。而把仙农信息熵理论引入精度研究领域,将熵作为不确定度评定基本指标,从信息角度研究不确定性问题,使误差分析及精度评价更趋简明、客观、合理,也使人们可从更深层次理解误差的内涵。 本课题在广东白云学院科研基金(0530)资助下,并在高校博士点专项基金(98056106)资助项目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套普遍适用于测量与控制系统的基于熵概念的现代精度理论,期望在不带事先假设的前提条件下,能就精度理论实用性和通用性方面取得突破,并将其应用于某一特定测控系统(数控加工系统)中。该新研究方向是现代信息论的推广和发展,在精度分析领域具有开创性作用,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今后标准的制定、仪器仪表和机电产品系统精度的评定等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学科的发展有重大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精度理论的发展

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看,每十年要求制造容许误差降低1/3,因此要求测试、控制技术具有越来越高的精度,相应地各工业国家愈益重视发展精密加工技术和精密测量技术及对静态和动态精度理论的深入研究。

精度理论主要研究系统精度设计和输出数据处理(分为静态和动态数据处理)。国内外对静态数据处理已有较完善的方法及精度评定理论,其中1980年公布的《国际测量不确定度建议书》是静态数据处理与精度评定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奠定了现代精度理论的基础;对于动态数据处理与精度评定,至今仍未提出明确的评定方法,在应用时只能依靠“以静代动”的方法,即以静态评定原理来处理动态结果,但“以静代动”带来种种弊端。

⑴ 经典误差理论特征及其不足

经典误差理论主要采用极限误差或标准差对误差进行评定,它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①对随机误差的研究、粗大误差的判别准则和系统误差的发现方法,主要限于正态分布的情况;②对误差的处理,不涉及具体测量方法和仪器,只限于单纯的测量数据系列,误差处理是建立在统计理论基础上的数学方法,与具体测量过程无关;③对被测量限于量值不变的静态测量,只研究单一不变的静态测量误差;④减小误差方法局限性大,对系统误差只能采用事先检定单一误差值再行修正的方法,多次重复测量只能减少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影响。

以上特征导致经典误差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以下局限性:①误差建模不精确,效率较低,未能适应现代复杂的误差评定;②片面评定测量结果,未能全面地对动态的、多分布的误差进行描述;③测控实践中大量存在不符合统计规律的误差,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与评定;④难以对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各组成环节的系统误差进行科学的研究与评定。

经典误差理论不断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测量不确定度原理及应用、动态测量误差评定和误差修正技术等为特征的现代精度理论因此诞生。 ⑵ 现代精度理论及其研究热点

现代精度理论研究重点是测量不确定度和动态测量误差分析与评定,其研究热点

包括:

① 测量不确定度原理及应用这是现代精度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代精度理论的最新进展;

② 误差源的误差性质及其分布这是现代精度理论的重要基础问题,在复杂系统的众多误差源中,通常已知其误差性质及分布者为数极少,因此研究各种误差源的性质、分布模型,已成为面临的迫切任务;

③ 误差修正技术研究及应用这是现代精度理论进展迅猛的领域,主要得益于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重点是复杂测量系统多因素误差修正和动态实时误差修正技术及其应用问题。

④ 动态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评定现代不确定度综合评定是一项系统工作,其中动态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评定是现代精度理论研究的难点,也是今后急需解决的复杂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离实用还有较大差距,常常只能“以静代动”,还未能应用动态不确定度原理来评定动态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现代精度理论发展过程相对较短,所面临的困难较多,尚需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测量不确定度原理的应用和动态测量误差的研究须不断发展和完善。有些学者对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颇具建设性的见解,例如有的指出用误差熵来评定测试控制误差具有实用性,用误差频谱来评定动态测量过程则具有科学性等。实践证明,将信息熵应用于误差测量研究能有效地对非常规分布进行处理,从误差的统计特性出发研究其不确定性,使误差表达更为客观、合理,因此基于熵不确定性概念的精度分析方法已成为误差研究领域的方法之一。

2、熵不确定性概念在精度分析中应用

⑴ 熵及其应用

从1865年克劳修斯确切提出熵概念至今一百多年来,其推广及应用已远远超出热力学、统计物理学、信息论这三大范畴,现已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科学领域。概括来说,熵理论的主要贡献有:①直接诱发产生三大定律:饱和蒸汽压公式、质量作用定律、黑体辐射公式;②熵理论的外延拓广得到:生命负熵(薛定谔)、耗散结构理论(普里高津)和信息负熵(维纳)等。

信息论创始人仙农(Shannon)引入一个概念:用不确定性H来度量信源平均信息量大小,即“信息熵”。当收到一个信源符号后,信源的不确定性就得到一定程度的

解除,被解除的不确定性的大小可用自信息量表示。互信息是信息论中另一个重要概念,它表征了信息传送过程的信道容量,在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⑵ 基于熵概念精度理论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有学者在检测领域首次提出熵概念,将信息熵应用于误差测量研究。由于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对非常规分布进行处理,从误差的统计特性出发研究其不确定性,使误差表达更为客观、合理,因此已经成为非常规统计分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动态测量等研究领域的热点。

国内外许多科研工作者对精度理论以及应用熵概念研究误差做了大量工作。例如:乌克兰学者O.Mul和A.I.Segin等人在借助动态微分方程对控制系统进行信源分离时,建立基于统计理论、信息熵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这有助于提高模型精度,并能更有效地实现计算机实时控制;美国Mclnroy.J.E等人介绍了利用熵概念从M种包含零平均高斯误差的位姿算法中有效地选择一种机器人位姿算法的技巧,并依据概率统计理论得出机器人位姿误差的最大似然估计,导出有效位姿精度算法的熵限,以保证机器人位姿动作的可靠性;俄罗斯学者Arutyunor.P.A在基于BIPM[法]国际权威局有关测量不确定性的原始副本指南中所规定的标准化、标定、实验鉴定方面的使用原则时研究测量不确定性的熵估计,溶入了信息论的思想。

我国在这方面亦已取得一定成绩,对基于熵概念的现代精度理论作了许多前期基础工作:1991年重庆大学钟先信教授论述了主轴回转误差的信息特性,并推算出其信息熵计算公式,论证了不确定度区间作为评定精度指标的可能性;1995年有学者首次采用现代信息论方法分析计算光纤传感补偿网络的信息熵,为网络优化设计找到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并对接近觉传感器的性能从信息论角度进行了评价;1999年有学者建立了基于熵概念的齿轮传动精度评价指标体系。华南理工大学对机器人静态和动态误差理论进行了探索研究,引入熵不确定性概念作为机器人位姿误差的度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机器人位姿精度评价体系。

从上面可以看出,熵方法已经成为研究各类不确定性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应用信息熵概念研究精度问题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计算相对复杂因而必须借助于计算机、表达结果不直观、各种系统指标体系不统一等。本课题力图建立一套较完整通用且兼具实用、直观的熵不确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测量与控制系统中,为精度理论研究寻找新的突破。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讨论分析基于熵概念的精度理论其应用和发展,分别从控制理论角度和信息理论角度出发建立测控系统的精度分析数学模型,讨论了各种误差源分布情况下的误差熵,推导建立了熵方法不确定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测控系统的动态熵方法不确定度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使连续随机变量离散化,首次提出“刻度概率”这一新概念,消除了量纲对熵值计算的影响;建立了测控系统误差溯源分析模型,求得测量与控制系统输入信号和干扰信号分别对输出信号熵值的贡献,并得到动态熵方法不确定度表达式,对基于熵概念的动态误差溯源进行了探讨,推导得到输出值各动态熵方法不确定度分量的表达式,为动态测控系统误差溯源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了基于熵概念的现代精度理论在数控车床加工精度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建立车刀刀尖位置伺服控制数学模型,求得刀尖位置B类熵方法不确定度,考虑实际加工中各种随机影响因素,根据加工结果或误差源特性求得A类熵方法不确定度和互信息,并给出了熵方法扩展不确定度公式,应用熵方法对两种典型加工过程进行了误差溯源,并利用MATLAB对刀尖位置伺服控制和加工过程动态熵方法不确定度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实验用CK9930型数控车床加工一批典型零件,并用德国的WENZEL LH65型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测得实际数据,分别用传统精度理论和基于熵概念的精度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经过对比发现,用熵方法评定测量与控制系统精度是可行的,与传统精度理论评价结果十分接近,表明基于熵概念的精度理论具有通用性和实用性。

四、研究取得成果及自我评价

本论文针对精度理论在非常规分布误差源的分析、动态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信息论原理出发,探索建立通用、直观、实用的基于信息熵概念的测量与控制系统现代精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① 建立了测控系统误差分析模型和基于熵概念的测控系统不确定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三个重要的精度评价指标:互信息、残留熵和熵方法扩展不确定度。

② 建立分布已知的误差源及其误差熵间的关系,并对两种典型的未知分布误差源利用最大熵原理估计其概率分布密度,求得各种误差源的熵方法不确定度;首次提出刻度概率的概念,应用测控系统的分辨率对连续随机变量离散化解决计算熵值时的量

纲问题;推导不同分布下A类熵方法不确定度表达式,分析了B类熵方法不确定度的特征及计算,给出熵方法扩展不确定度计算公式。

③ 建立了测控系统误差溯源的通用数学模型,对基于熵概念的动态误差溯源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求得一维和多维随机变量测控系统输入信号和干扰信号分别对输出信号动态熵值的贡献,推导得到输出值各动态熵方法不确定度分量的表达式,为动态测控系统误差溯源提供了新的方法。

④ 在数控车床中应用基于熵概念的现代精度理论分析数控加工精度,通过建立车刀刀尖位置伺服控制数学模型,求得刀尖位置B类熵方法不确定度,并根据加工结果或误差源特性求得A类熵方法不确定度和互信息,并给出了熵方法扩展不确定度公式;对两种典型加工过程进行了误差溯源,并用MATLAB软件对刀尖位置伺服控制和加工过程动态熵方法不确定度进行了仿真分析。

⑤ 用数控车床加工一批带圆锥表面的典型零件,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精度理论和基于概念的精度理论对实验数据的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证明用熵方法评定测量与控制系统精度是可行的,与传统精度理论评定结果十分接近,而且具有简明、客观和实用等特点,通用性好,适应于各种误差源分布情况。

从其特点来看,基于熵概念的精度理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其他机电产品系统精度的评定、误差溯源、误差校正等都有实际参考应用价值。但由于时间及经费的限制,本论文仅探索研究了不确定性概念在测控系统精度分析中的应用,对误差源的分布情况和多维随机变量系统及其动态误差未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成果见附件:佐证材料。另有两篇实验研究论文正在审稿之中。)

五、课题研究展望

展望今后的研究工作,对非常规分布误差源和多维系统动态误差的深入分析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开发相应的基于熵概念的误差溯源计算机仿真系统是本课题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2006年9月14日

第五篇: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结题报告

永城市第三初级中学

刘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有利于教学的手段也不断的涌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家的教学,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信息技术过于炫目,强调技术而轻视对教材的解读,没有很好的开发教材,没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引领学生学习未知的知识,传统的优秀教学理念得不得到传承,因此,我们几位同志在一起思考新时期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的与优秀的教学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特别是呈现的优势,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优势,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能有效的避免。让更多的同行少走弯路,这是我们初衷。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将我们在工作中困惑以案例的形式进行研究,通过对比来揭示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时的失误和不足,以求获得发展。最后达到一个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具体的教学技能上都有很大的收获。

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时,哪类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哪些内容会干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计算机软件是,如何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怎样避免学生将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信息技术如何与优秀的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无缝的衔接。

(二)研究的意义

新时期我们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传授时,会遇到很多困惑,有的教师多少也进行了教学反思,但是反思的内容和深度比较不理想,要想解决大家的困惑,只有将这一困惑按课题的形式来研究,通过实例分析,大家共同讨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解决大家的困惑。从而指导以后的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2、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研究不同方式的信息技术呈现方式带来的效果。

3、通过比较,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哪种方式更容易接受,那种形式更利用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了解现在教师上课利用多媒体的现状。

观察法: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这种现状存在的问题。

个案研究法:教师在授课时差异较大,所以要围绕典型个例开展研究,采取有效的个性化教学指导策略,达到班级整体专业技能提高的目的。 行动研究法:在日常教学探索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研究,边研究边实践,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经验总结:在运用课程教法、学法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时,采取和老师集体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新方法是否适用等,结合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与传统的教法进行比较,得出一个较客观的结论,进行总结。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7年1月—2017年3月)

1、调查、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实际现状(包括思想认识和专业基础两个方面)。

2、设计课题研究具体的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8年1月)

1、学习相关理论,参与课题培训,对课题论证,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深入课堂,积极探讨、研究,认真总结所得的结论,撰写教学案例及相关论文等。

3、进行研究与反思,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分析积累资料,归纳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措施,取得经验及其作用和意义。

(三)总结阶段(2018年3月—5月) 对研究材料进行总结分析,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提高自身理论学习水平, 寻找更适用的教育教学方法、理念对课题进行研究

本课题立项以后,我们认真查阅并学习了相关的课程理论书籍,丰富自己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的认识,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有了重新思考与定位。通过调查本学校和周边学校在利用信息技术所遇到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

通过同课异构来研究信息技术在不同呈现条件下的区别,信息 技术有其优点,如果不能发挥其优点,或不在恰当的时间发挥有可能效果大打折扣。

(二)充分掌握教师在课堂上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和技能水平,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出判断分析,拟定研究方案

我们通过与老师们座谈、调查,与有经验的老教师教师交流后,找到了许许多多老师的困惑,一些很有用但是不能很好的解决的问题。主要原因有:

1、学校领导很关心教学,也很想对教师进行帮助,但是领导的管理是从上而下的管理。说白了就是想当然的管理,实际上真正的有效的管理应该是自下而上的管理,即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

2、 大部分教师上课时所用的课件都是下载得来的,因此,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用课件上课,只能围绕课件上,而不是课件为我所用,后来感觉还不如不用课件效果更好,因此用课件上课就成为一种形式,你检查我就用课件,不检查我就不用。原因很简单,自己做没时间,班班通里面的课件并不是符合自己的想法,另外,课件由于制作的原因,往往不能很好的与真实的课堂进行有效的衔接。

3、同样水平的学生,同样采用多媒体教学,老师的引导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这种形式之外的东西,即新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已经掌握了的前提下,但是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已经真正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呢?实际上应该说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的没有掌握,你不想你讲完某个知识点后同学们都说已经学会了,从他们中找几位学生做一做练习题,你会发现失误的地方很多。因此,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就不能形式化,信息技术教学也应该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掌握情况。

(三)调查分析学生课程学习难的具体成因,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教学方法,。

1、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因此光提高教学方法而不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就失去了根本,实际上有些学科学生学习的很好并不是教学效果好,而是采用了逼迫学习的办法,不完成作业就进行恶意惩罚,因此学生就有选择的去学,将宝贵的时间都集中在了一些科上,成绩当然会好了,甚至出现上数学课写生物作业的现象,因为下节就是生物课了,写不完要抄好多遍。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经过调查了解一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得不到认可,严重缺乏自信心。因常受老师批评,家长的指责和同学的歧视,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别人聪明,长期缺少别人的认可与肯定,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不求上进。另一部分学生很多都来自问题家庭,有的父母离异,对孩子缺少管教和约束,甚至放任自流;有的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在单亲的环境中长大;有的在祖父母身边生活娇生惯养,只能听表扬话,不能批评,对生活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

因此,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千篇一律,同样的授课有的学生认为很好掌握,但是还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你讲的是什么,因此,就不能同样的要求,甚至说学生能看懂例题就很不容易了。

教学中应注意调节好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尊重、关心、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课堂上不要针对某一个学生的问题进行批评和当场指责,要充分发挥孩子的能力,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利用巧妙的讨论将出现的问题纠正。

我们的多媒体教学如果要想取得成功,就要难易结合,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困惑,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方式,采用大家都好接受的方式来教学就容易多了。

(四)从同课异构的角度分析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解决教学中的疑惑,通过对比不同的教学效果来比较教学的优劣。同样是讲授有序数对,两位老师对采用了象棋中的马走日的例子,一位老师直接研究马可以走到哪几个格上,这几个格的有序数对是如何表示的, 而另外一位老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普及了一下象棋的知识讲授一下象棋中马走日的含义,给大家普及了象棋的知识,效果一定有所差别,实际上还有好多学生对象棋的走法是陌生的,因此,效果差别明显。

落实新课改精神,有针对性的运用不同的教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技能进行逐步提高,让学生能够又好又快的掌握基础知识和所学技能。

1、对授课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以前先讲理论再技能练习的授课方法,让学生课前自学理论基础知识,课堂上我只作泛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找出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练后的分析总结中,精讲梳理,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认真听讲,主动分析、思考,学习的针对性强了,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充分了解教材,在备课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除了备好教材以外,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教学过程,要根据每一节课具体课程特点设计好教学方法。作为学生课堂实践练习的参考,希望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3、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语很重要,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死气沉沉,缺乏激情,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导入语的设计应该一开始就尽可能的引人入胜,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导入语。比如在上课的一开始,我首先出示了带有图片内容的课件,然后问学生,这些图片中哪些颜色感觉暖,哪些冷?这些颜色都让你联想到了什么?通过身边的事情,将学生自然而然的带入本课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不仅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接受、理解大量的专业知识,还要提高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效果,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

(五)我们课题小组在日常的工作中,时刻注意有关课题的知识,经常写教学反思,对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效果。如果有不理想的地方,找到问题所在。

(六)及时反思,阶段性的进行总结,对课题结题报告进行撰写。

在课题研究的每一个阶段,我都特别注意反思和总结,也撰写了研究性的论文、教育案例、撰写结题报告,上传结题材料。

七、课题研究成果

由于本课题准备与研究工作是在课题立项前已经开展,结题时已历时两年多,课题研究取得一些成果。

(一)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取得研究成果

1、刘高老师的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于2017年6月被永城市教研室评为二等奖。

2、李显老师的教学设计《用PPT讲故事》于2017年12月,获商丘市优质课二等奖。

3、黄湘老师的论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探究》于2017年6月永城市教研室二等奖。

4、课题案例《美术教学中基本技能训练方法的研究》于2016年6月在爱辉区第三期教师个人课题成果评审中,被评为二等奖。

5、论文《师爱无言 润物无声》于2016年6月被评为区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6、论文《浅谈提高色彩基础教学的方法》于2016年12月被评为区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7、论文《如何对职高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于2016年12月被评为区级科研成果二等奖。

(二)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成绩进步显著

两年以来,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教得几个班学生的作业完成数量和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八、本课题研究评价

本课题经过两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课题的研究,促使我转变了专业教学观念,探索出了一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技能的有效方法。

1、在对学生所存在的学习情绪、学习状况充分了解研究后,主要采取了谈心式教育和个别教育等不同的教育方法,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利用表扬、鼓励和巧妙的批评、作业评比等多种类的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2、落实新课改精神,有针对性的运用不同的教法,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技能进行逐步提高,让学生能够又好又快的掌握基础知识和所学技能。

3、对新颖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循序渐进的提高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用现代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面,进行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

九、后期反思

由于我的研究能力与水平存在一定局限性,在课题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由于我是一线教师又担任班主任,教育和教学任务比较重

1、作为个人课题,本课题研究还不够充分和透彻,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现在所得到的结论也还是很肤浅和粗糙的。,研究时间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使课题研究仍处在前期阶段。

鉴于以上这些问题,我作了深刻反思,计划在课题结题以后,继续做好本课题后续的研究工作,重新立足课堂,脚踏实地,完善相关理论,为提高美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上一篇:迎检准备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遥控航模飞机制作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