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2023-05-25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作文教学课题结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作文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有效的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初探》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心理学家里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学的价值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之形成独立的个性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成为真正的独立、鲜明的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更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标明确规定: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要使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新课标对写作还作了这样的评价建议:“应重视对写作过程、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这些要求的一个主要精神,就是倡导写作的个性化。这表明个性化写作,自由表达是写作的重要策略,也是最能开发创造潜能的学习方式。抓住写作的个性化,加速个性化写作的进程,能迅速提高写作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个性化写作体现在:一是主观感受,即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感受,不是大家的感受。二是独特的感受,即与别人不同的感受。三是真实的感受,即不是抄袭、编造的感受。

综观我校目前的作文教学,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作文教学中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文指导泛泛运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方法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无法达到应有效果。

2、滥用固定不变、人云亦云的作文套路来指导写作,造成“一花独放”的无奈局面。

3、采用抹杀个性、无视基础的写作练习,企望提高作文水平,实际上造成了学生作文兴趣的严重丧失。

上述现象,其实质是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由于个性差异,每个人对事物的观察、看法、表述也就带着鲜明的个性特色。作文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作文教学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和写作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南,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使学生作文返朴归真、突出个性化特点。并使他们明白“作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作文”, 作文就是“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的活动。所以,我校教研室申请进行“有效的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初探”的课题实验研究,旨在针对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化”问题,探索出学生作文个性化的途径与方法,改变作文教学中的被动局面。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总体目标 :通过研究,引发教师对习作教学的深层思考和教育观念的全面提升,能够探索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达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总结有效的作文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宣传并推广实验研究成果,为社会市场经济培养人才;通过对作文个性化的目标体系、教学途径、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的探索,革新作文教学中被动局面,优化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

2、具体目标

(1)教师角色从“传授者”转向“指导者”,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活动,在作文活动中激发兴趣,培养作文的生存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学案预设全面发展,三维目标协调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形式和内容,又有措施和策略。教学活动结束后写出教学反思。

(3)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掌握其基本方法。学生能够把自己感知事物的表象经过提炼写成个性化作文。

(4)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立体思维地评价学生的作文。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因此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探索研究如何将作文训练内容向生活延伸,是实现有效作文教学的主要途径。

2、如何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兴趣。

3、如何在讲评作文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在批改作文时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品尝习作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4、如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有个性地表达。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说真话,写真话,表真情,这是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四、实验研究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整个实验研究中,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能力,发展个性,尽可能多给学生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2、真实性原则:写作能力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一定要与之相关的诸如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将有效性作文教学纳入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中,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3、实践性原则: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学生作文个性与各种写作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个性。

4、创造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因此,鼓励学生创新,必须贯穿整个研究的始终。

5、因材施教的原则: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差异性,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探索出适应自身特点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模式。在研究中既注重全体学生的稳定发展,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训练,再结合教师的分层指导,学生就能向着自己不同的学习目标发展,使人人有追求成功的动机,个个有品尝成功的喜悦。

五、实验研究的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

扎实有效地进行理论学习,使研究的参与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始终把更新教学理念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1、自主学习,深化理论素养

课题组要求每一位课题成员订阅一份教学杂志,不断充实、更新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其在交流中不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更好地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定期做好阅读摘抄。

2、专题培训,奠定课题研究基础

每两周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分析、有总结。通过学习培训,使课题组教师对“有效的作文教学”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明确了有效的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能“我手写我心、我口表我意”,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有创意的文章。实验教师的认识不断提高,为深入课题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围绕课堂教学,深入研究

开展本课题以来,我们致力于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的探寻,以自主作文的基本方式进行教学。每学期开展两次课题研究课的设计、教学实施、反思活动,促进课题实验的开展。

(三)、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发展

开展课题研究,贵在探索,重在实践。为此,实验教师把开展作文课堂教学作为有效的作文教学的突破口,致力于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表真感、述真意,努力写出有真实内容、有独特感受、有个性思想的文章。

1、珍视成果,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绝非易事。为了很好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们努力做到:

(1)及时与学生沟通习作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而且还能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当学生们意识到学好习作的重要以后,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兴趣也会接踵而至。

(2)努力创设新鲜事物。我们知道学生对新鲜事物是十分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将贫乏的事件转化、迁移,使学生有兴趣将事件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3)珍视习作成果。平时我会将学生的优秀之作进行打印并张贴到班级里的“作文园地”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另一方面,可作为示范,让其他学生好好学习。

2、丰富生活,积累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这一作文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而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习作素材很好的挖掘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1)随时向生活索材。如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有的学生在食堂乱倒饭菜,不认真做操等现象。公共汽车上的对话,一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考试卷发下来后的复杂心情,上晚自习时教室突然停电后的场面等。写老师、写同学;写大自然的春风、夏雨、秋露、冬雪等。可写人,也可写事;可文字也可作画,可片断也可成文,任其自然。这样便大大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很好的解决了学胜“无米下锅”的问题。

(2)结合热门话题即兴作文。如玉树地震献爱心,看世博以及学校开展的“感恩伴我成长”、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等等。

(3)写观后感、读后感等。如学了《海伦 凯勒》一文,我要求学生到图书室去借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并让学生写了一篇读书笔记。

(4)开展专题作文。结合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等写作文。如:母亲节这天,我让学生为母亲做一次饭;父亲节时,为父亲洗一次脚;教师节时,让老师露一次笑脸„„并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内心的点点滴滴。

(5)走进自然、走向社会,谈感受。如清明节左右组织学生找春天;节假日布置学生参观家乡的一处景点;星期天布置学生当一回家等等。

有了这些丰富的生活素材,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会碰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

3、指导学生进行日积月累 提高学生作文质量是很难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存储不了丰富的语言词句,就谈不上良好的语感、生动流畅的表达;没有积累,就不能在大脑有效存储自然景象、人文景观和人生的历练,就不能积累丰富的体验和习作素材,以致于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没有积累,就不能真正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怎样促使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抓好积累,厚积薄发呢?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让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日积月累本。把平时学习中看到的好词好句、优美的段落篇章都记录下来,并要求熟读或者背诵。除了进行日积月累外,要积累更多的习作语言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1)广泛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教师指导学生要充分地阅读课内外读物。课内外读物可拓展课程时空,它打开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阅读,它跨过地域的界碑让学生占有人类的全部精神财富;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充实自我,在读中积淀,在读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在读中领悟写作的技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我利用学校图书室,在班级里建立了一个“读书角”,要求每位同学每天至少高效地阅读两篇文章,还适时地利用读报写字课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并且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科普读物、少儿杂志、中外名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习作语言,又丰富了写作思维。

(2)熟读或背诵。著名作家路遥,他曾花了一年的时间专门阅读以人民日报为主的报纸,后来才创作了著名的小说《平凡世界》。可见阅读积累对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华之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品读课文的精彩部分并要求熟读成诵。对于词语手册中精美的成语、歇后语、谚语、名言、诗文,我要求学生背诵并加以默写。只要这样长期坚持,课本中的语言文字就能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等到用时,自然会涌上笔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4、指导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我国特级教师丁有宽从小学语文课文中解剖出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规律性知识称之为“三十法” 。即叙事四法(按事情经过先后,按时间先后,按地点变换先后,按以事为主结合时序地序交错);状物三法(场面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写人八法(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综合描写,写一事表人,写几事表人,写几个品质表人);开头五法(交代、明意、点题、抒情、抒感);篇章结构六法(先总述后分述,或者相反;先概括后具体,或者相反;先面后点,或者相反;先记叙后抒情,或者相反;夹叙夹议;对比)。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当中,我将丁老师的“三十法”渗透在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叙事、状物、写人、开头、结尾和安排篇章结构的。先安排模仿优秀文章,借鉴新颖的文章结构,除此之外,我还特别强调学生习作时,该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构思等,使他们养成未成文先成纲的习惯。

5、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作文批改一直都是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精批细改”如“一江春水”付诸东流。难怪叶老曾说:我当过老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有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作文教学要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我在习作教学中,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习作能力和习惯。

(1)张扬个性,学生自评。在作文评价中,放手让学生自评。在评价中,让学生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和超越。这是学生作文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

(2)畅所欲言,学生互评。尝试让小学生互评,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提高写作水平。在和谐民主的氛围里,小学生作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 (3)创新思维,老师精评。教师精评,不仅能激活小学生的思维,更能够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度。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激发小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精批和妙评,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茅塞顿开。

(4)交流沟通,家长参评。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作文评价也要打破内外的界限,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请他们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这样做既能促进教师、小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也使作文教学之路得到拓展。

(五)、搭建展示舞台,体验成功快乐。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课题组为学生积极搭建展示的舞台,给予学生成功的激励,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感受习作的乐趣。各种活动、比赛,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摘取成功的果实,获取成功的体验。

六、研究的成效与成果

1、 研究成效

(1)学生习作的兴趣得到有效提高,作文质量明显提升。学生喜欢作文,因为他们可以感受生活的甘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效的作文教学还将作文教学寓于活动之中,大大扩展了写作空间,学生可以透过一扇扇窗户,走进生活,写出真情。

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写出了许多优秀作文,一大批优秀作文在作文大赛中获奖,并有多篇相继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2)学生阅读兴趣浓厚,阅读能力强

学生阅读兴趣广,知识面开阔,大量的阅读积累,自然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随着阅读能力的增强,其它能力也随之提高了,如理解字词能力,思维、联想、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等都有所提高。阅读能力的增强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如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学习习惯等。

(3)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课题实验的开展,使参加实验的老师自主学习、积极实践,勤于反思,勤于动笔,撰写了一篇又一篇的教学案例、反思论文和教育教学小故事,提高了实验教师的习作教学经验总结能力,使作文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教学风范,并在教学与师生交流中大力张扬,能用自己优秀的教学个性去影响学生习作的个性发展。教师的教科研意识,科研水平得打了有效的提高。教师有多篇论文和教学设计参赛并获奖。课题研究,使教师的作文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教学风范,并在教学与师生交流中大力张扬,能用自己优秀的教学个性去影响学生习作的个性发展。

2、 研究成果的形式 (1)学生优秀作文展

(2)教师优秀作文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论文、案例

(3)课题组成员优秀作文课堂展示 (4)课题结题报告

七、实验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1、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感到学生作文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和怕作文的现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力度,关注全体,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2、实验过程比较扎实,但实验环节上出现“重复”和“断裂”现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整体设计,系统运作,达到全程优化。

3、对教师习作教学和学生作文评价还不够完善,个性化显现不明,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课题的结题只是一个阶段总结。结题不等于研究的结束,小学习作研究之路还很长很长。因此,我们要以此为基点,用研究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去做更深入的研究,在习作改革的天地里谱写新的篇章。

第二篇: 作文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作文研究结题报告

评改互动,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第二实验小学 李丹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所以我们思考,能不能把原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一变,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的评改能力,教师给予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可见”评改是“教”的重要活动,“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评改则是为达到学生将来能够独立自改,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是小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能力的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作文教学的理念:“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根据以上要求,我们预期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学会自己修改草稿,并能发现文章存在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步骤

(一)学生当前情况调查

学生当前的局面是:学生对作文总是写完了事,而老师批改学生作文却忙得“不亦乐乎”,老师们精批细改,点面俱到,但大多学生接到批改后的作文本只“瞥一下分数”就丢在一边,教师的辛苦工作成了“无用功”。作文本从上交给老师到批完发放给学生,最快也得一周时间,而此时学生写完文章时的那种企盼评价的热情早已冷却,对发放下来的作文本,大部分学生只是看看分数,有的甚至连本子都懒得翻开!老师的辛劳,大多付之东流;二是改评内容大而空,且多有雷同。有的老师在改评作文时,评语常常是那几个有关“主题”、“中心”、“结构”、“语言”的术语在打转,千篇一律;在讲评作文时,总是审题、立意、切题那一套,别无他事。三是学生对作文课本身没有兴趣。

根据以上的学生实际,很有必要针对具体问题来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实施计划 主要采用教学实践方法。通过在班级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教师批改与学生自批自改和学生互批互改相结合的形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逐步培养学生自批、互批地良好习惯,使学生能自觉地又心情愉快地参与到作文批改当中,使学生能真正地成为作文的主人,最终实现:学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欣赏、评价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从而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教给学生批改内容和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鉴别能力, 教师把评改作文的权力交给学生自己,由同学自评、互评或小组合作评改,并订出评改要求,一条一条地落实。在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修改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1 、看作文的格式是否正确。打开作文一看正确,便写上评语:此文格式正确。

2 、看卷面是否整洁。若学生评改到别人的卷面不整洁,反省自己就不能潦草了。若学生评改到整洁的卷面时,自己心中也就有了榜样。 3 、看是否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避免一逗到底的状况。 4 、看错别字有多少。要将错别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确的字。增长了学生辨别错别字的能力。

5 、找出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哪里,对于拿不准的句子,搞流水作业。

6 、看作文中心是否鲜明?是否集中?魏老师以一两篇例文指导学生怎样辨别作文的中心是否鲜明和集中。 7 、看语言是否简练、准确。

8 、看表达方式是否符合作文写作、指导的要求。如:记叙文,是否做到了以记叙为主,老师要求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作者是否将其结合。

9 、看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否清晰,开头和结尾是否相互照应,过渡是否自然。

10 、看文章的造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真实。随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再提出是否具有典型性的要求。

二、明确批改的方法

(1)、分清眉批和尾批。眉批主要针对习作中的局部性优缺点给与简明扼要,具有针对性地批注。尾批主要针对整篇习作,根据本次习作的重点,写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有指导性的,富有鼓励性的评语。

(2)、交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批自改,首先要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如:批、注、勾、画、增、删、改、换、调等常用的修改方法。

(3)、介绍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修改符号,长期坚持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习作,培养学生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三、逐步增加修改难度

在四年级的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对文章片段的修改。因为一个片断,篇幅小,内容单一,便于学生自改练习,也是初学作文的学习规律。修改的重点是让学生养成读一读的习惯。看看标点使用是否正确,有没有错别字,词语搭配是否恰当,句子表达是否准确等。主要是修改符号的熟练运用的过程。

在学生基本掌握片段的修改后,

五、六年级以引导学生进行全文修改。在教学时,首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习作要求,明确作文选材,叙述顺序,各部分的详略等。接着将班级里有代表性的作文展示出来,大家共同修改,在各抒己见的同时,借鉴范文的优点,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可和例文作者进行交流。学生通过朗读容易发现作文中的词句毛病。让学生边读边听边想边修改,调动了多种 感官参与,促进了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学生每读一遍,都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让学生分析比较,具体看到修改的过程,直接感知修改的方法。另外,在评语的运用上以鼓励为主导,建议为辅的方式,建立互评的积极性。

四、评改后的示范

学生评改完后,将作文上交教师打分,教师对写作以及评改进行总结,并根据作文评改记录进行作文讲评。教师挑出本次习作的佳作,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或由习作者本人在全班朗读,大家共同欣赏,评论,取长补短。在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的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的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及时反馈,努力发现其闪光点加以鼓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的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几次的记录比较发现,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有一定水平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的促进和提高。以下是五年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学期末语文考试作文成绩对比统计

篇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例文

“以读促写,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研

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在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分不开的,是相互促进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材料、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作文教学,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的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阅读教学就是单纯的阅读指导课,写作就是单纯的写作,二者互不相干。大多数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

上都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却少见有明确指向作文教学的目标。对作文教学的重视也只是在量上有所要求和行动,没有质的改变,没有从阅读向写作迁移的明确要求。由于课时的限制,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写日记、随笔、周记等。因为部分中学生自觉性不强,学生未必认真完成。同时也由于是课外的练笔,教师也未能从心理上、行动上把这些练笔纳入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计划。师生随意布置随意写,无计划可言。相当多的教师没有作文教学的长、中、短期计划目标,想写啥就写啥,没有系统的训练,大多数的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慢,作文技巧单一陈旧。作文成了师生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学生写作不能充分得到训练,看到作文题目口咬笔端,搜肠刮肚无话可说的现象很普遍。

2009年6月我校语文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成功申报了省级课题―以读促写,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研究‖,及时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行为,这使得我们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了新的思考,于是结合实际,我们尝试了一些作法,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讲,―以读促写‖的实施策略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关系;注重全面发展、彰显个性的目标观;讲求探索质疑、双向互动的学习观;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可充分发挥其主体

作用;整合课程资源,可实现经典阅读与时尚阅读的融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融合,开阔阅读视野,树立大语文观。

2、应用价值

本课题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通过研究―读写结合‖的各种方法、途径和模式,可以更好地整合课程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效率。―读写结合‖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把读和写自觉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一定的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双方互动的情景和途径,让学习者带有较强的功利性目的的去进行阅读欣赏、写作技巧分析、初理各种现存的语言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读写魅力的生产过程。进而由被动转到主动,把读的过程转换为写的过程,把写的体验再融入新一轮的阅读活动中。通过把阅读和写作变为一种双方互动的过程,达到阅读和写作的有机合龙,实现阅读和写作的良性循环。通过实施策略研究可以探索一套整合课程资源,轻负高效的读写教学途径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读对写的支撑。宋末元初程端礼提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著名特级教师斯霞也说过:―阅读为作文提供了知识和技能‖,―多读多写是写好文章的?诀窍‘。这个?读‘,首先靠的是阅读课。‖揭示了读写关系的统一性。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发表专著对读写 结合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认为:―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他曾提出的7条―读写对应规律‖,为学生的读写紧密结合训练创造条件,使读写之间的―学

习迁移‖更具有稳定的性质。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四、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一)概念的界定

用阅读教学带动写作训练,是以阅读为起点,以写作为终点的认识世界和自我、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等能力,锻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课题实施策略是以已有的读写一体化的理论与经验为借鉴,对操作层面的读写结合作出一种扬弃与整合而发展成的一种全新意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使之覆盖到语文教学的多个层面,使学生写作方面逐步实现由积累到借鉴到拓展到独创的提升。

(二)研究内容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讨新形势下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变学习方式,重新进行课时的调配,开足开好阅读欣赏课,改变传统的作文课的形式,逐渐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

1、研究有关―读写结合‖的有效教学理论。

2、研究中学生阅读与写作状况,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

3、研究各个阶段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交接点。

4、研究新型有效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切实可行的多种课型。

五、课题研究思想及目标

(一)课题研究思想

对读写相结合的研究,由以阅读和写作的自然结合型到读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辅相成型,最后到以读促写型,认识逐渐全面、深化。

我们的研究既是寻求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所需要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又是寻求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一种尝试。希望借助于本课题的研究,引起广大师生对语文教育活动中的创新教育的重视。教师的教学要创新,学生的学习要创新,在师生互动的创新中把语文学习变成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达到师生能力的双向综合提升。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把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引入到理想的阅读教学中去,从而把阅读指导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时,将写作意识贯穿于课文的教学之中,小到分析词句或材料,大到分析文章主旨、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都不忘写作的指导,指导学生思考―如何与写作联系‖、―如何迁移、化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为己所用‖;在写作教学时,结合一些发散思维的训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所学得的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写作与评改中,把所阅读的文章变成―源头活水‖。

1、总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迁移和发散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篇三:“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淮阴师院附小 丁素芬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原因 1.基于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生的文章之所以不吸引读者,就是因为作文中缺乏真实的描写,真实的情感。 语文教师对习作的训练往往缺少整体性和系列性,在习作教学中有很强的随意性,从而使作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学生怕写,老师怕教的问题突出。因此,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让他们体验作文的快乐;尝试构建体验性作文训练模式,加强小学作文的整体性与序列化,让作文真正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在习作中提高表达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2.基于学生一生发展的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的发展,我们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开展作文真实性研究,在作文中寻求学生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基于学校作文教学特色创建的需要

我校近年来重视作文教学,简中兰老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挖掘学生的习作广度和深度,在全国、省、市级的习作教学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撰写的多篇习作教学论文获奖或发表,主持的市级课题《引进竞争机制,激发作文潜能》也顺利结题;张媛老师深入习作目标的研究,并以此作为华东师大的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丁素芬、张芃、张竹芳等一批老师重视日常习作的教学与积累,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有很多青年教师开展了习作小课题研究,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校

的作文教学渐渐形成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课题,能使以往学校的作文科研成果得以推广和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1.关键词一:“体验”。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它强调亲身经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伴随实践产生的真情实感。 2.关键词二:“体验性作文教学”。体验性作文教学主要是针对传统课堂作文教学模式而言。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弊端较多,常常驱使学生为“无米之炊”;而体验式作文教学以《课程标准》中有关作文的要求为目标,以体验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搭建一个实践锻炼、总结提炼、分享交流的作文平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迁移感受,培养想象与思考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体验式作文教学注重为学生创造激发真实生活体验的作文情境,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使作文写作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的外在表达。作文不再痛苦,不再虚假,教学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筛选、提炼生活素材的能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构建一个和谐的作文体系。

3.核心语:“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是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遵循体验性教学的理念,运用体验性作文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形成思考,抒写真实的生活感悟,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完成个性化作文写作;并从教学中总结出经验得失,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不断完善教学,总结出一套健康合理的体验式作文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理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践与体验是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和技能最主要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讲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只有亲自体验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喜欢作文、乐于写作的情感,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

2.文学创作的萌芽理论

虽然小学生的写作不能和作家的文学创作等同起来,但这并不否认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写作可以看作是文学创作的萌芽阶段。若没有生活的积累,就没有习作的内容,我们的一切习作训练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当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和内容,才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

供了可能。因此,我们提出的情景体验性作文是从作文内容入手,通过创设情景,增添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小学生是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新课标的理论

新课标为“体验性作文”的教学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三至六年级提出的写作要求是:关心周围的人、事、物,逐步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写熟悉的人、事、物,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能依据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展开想象,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4.语文即生活的理论

我国一代宗师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强调生命的历程即体验的过程。作文是学生真实情感的再现,个体内在的感受体验,这些情景的再现,和体验的过程都离不开生活,那么作文就应该是学生生命在生活中体验和成长的过程。

四、研究对象及目标

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六个实验班学生。

研究目标:旨在通过对低、中、高年段学生生活内容、作文情况的了解和研究,初步探索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小学生的习作从被动、无奈走向主动和快乐,尽显童心童语,童真童趣,使作文成为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成为师生有趣的快乐体验,从而彻底改变“教师怕教

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被动局面,并努力将作文教学创建为学校的一个特色。

五、研究方法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相关文章资料,了解先行者进行作文教学的经验与体会,了解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般特点及所遵循的原则与规律,为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调查问卷法——了解学生自己对体验式作文的认识; 3.行动研究法——根据《课标》及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平台,脚踏实地地进行教学实践,并根据教学效果及时反思,继续深入研究;

4.个案研究法——通过部分学生体验式作文写作的个案研究,总结出教学的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法——运用该方法对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策略、及评估体系进行研究。

研究措施:

1.我们严格以“务实、精干、敬业、敢创”为基准选拔课题攻关小组成员。全体成员均为师德纯、师风正、勤学习、善反思、肯钻研、有闯劲、观念相对较新、能力相对较强、业务相对较精、能吃苦耐劳的研究型教师。

2.课题组定期举行学习与交流制度。课题组每月一次集中学习,举办经验交流研讨会,观摩课。每月举行一次课题研究论坛,进行实验结果的调查分析和个案研究,搜集了各班实验情况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并及时 对相关实验班级提出改进意见。积极推进理论知识的快速更新,层层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3.调查研究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兴趣、习惯、作文课的满意度、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等。通过问卷调查,抽样学生作文簿、读书笔记、日记等办法写“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的阶段分析报告,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体验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深刻的体验,成为作文的“活水源头”。引导学生在常规的作文教学课上体验、在实践性学习活动中体验,体验群体交往生活,体验家庭亲情生活,体验社区实践生活。 5.搭建多个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与不足。充分利用校刊、班级周报、文学社社刊、宣传长廊中开辟作文专栏、班级板报布置中设置作文角、淮安广播(电视)台、七彩语文、快乐作文小记者栏目、凤凰语文论中的投稿专区等阵地,给他们一次次作文发表的机会,以激励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开展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6.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作文创设体验情景的探索研究,建构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体验——交流——习作——讲评。

六、实施过程

课题研究从2009年9月至今开展了两年,我们课题组老师和同年级组的老师一起围绕《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这一主题,选择切入点,通过培养兴趣、提高能力、表达真实感受来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两年来,从老师们的交流,课题的研讨会和老师们的实验资料来看,几个实验班的同学对于习作的兴趣有了很大有大的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实验班老师的在习作教学兴趣、理论、方法上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下面从四个方面对本课题的实验过程作如下总结:

(一)从活动中丰富体验,寻找习作的“源”

学生怕写作文,写假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太少了。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多局限于学校和家庭之间,与社会的接触比较少,积累的素材自然不多。因此,设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是一条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1.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抓住日常素材。

学校每年都组织主题系列活动,如“红五月”赛歌会、“雏鹰争章”活动、广播操比赛、超级小歌手、舞林大赛等。各学科、各年级也会组织一些小型活动,读书交流会、书写比赛、文明礼仪伴我行、故事会、跳蚤市场等均是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大大小小的日常活动,都是宝贵的机会,参与这些活动,对学生来说,定能收获一份独有的快乐。在超级小歌手大赛中,我们班的郑天一同学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决赛。可就在决赛那天,他因为过于紧张,发挥不理想,他流下了难过的泪水。之后,他写了关于这次比赛的系列习作,孩子通过一次活动,成长了许多,真实的体验加上真挚的情感,也使习作异常打动人。跳蚤市场是孩子们最爱参加的活动,学校举行过很多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热情有增无减,在活动中的表现越来越有创意。这学期的跳蚤活动,我们班的孩子准备充分,活动前的人员组合、物品准备、广告设计、商品价格全部到位,孩子们在活动中都过足了买卖瘾。活动之后,学生在日记中写下了《疯狂跳蚤》《跳蚤市场,跳跳跳!》《不差钱》《快乐跳蚤节》《我挣钱啦!》《唉,不容易!》等佳作。

2.敢于放手班级活动,积累特色素材。

班级活动是班级每位同学共同参与的活动,班级活动通常由老师或班委组织 策划,同学们按要求参与活动,常常表现被动性。有的班级活动较少,只有在儿童节、元旦节等重大的节日中才组织活动,学生的体验不多,习作的素材也显得单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惜时间多组织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活动热情,并能舍得放手,给学生大量的自主策划活动的机会,让班级活动由一年几次转化为日常行为。秋天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很多变化,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变化,布置学生采集树叶,做有创意的叶贴画。学生对画很感兴趣,热情高涨,在观察自然、挑选树叶、创作贴画的过程中,对知名的、不知名的多种树叶有了细致的了解,采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创作时的构想、过

第三篇: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前言

课题级别:市级教研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课题类别:学科教学方法 课题组组成:本课题由市教研室原化学科蔡秀珍老师和教科所高思刚老师设计和组织(组长为蔡秀珍),全市中学共同参加,课题组成员共15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校长1人)。99年7月蔡秀珍老师退休,99年10月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将该课题定为市级课题,经教研室和化学科同意,由化学科负责初三教研的傅兴春老师担任课题组长,继续进行本课题研究。课题提出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国教学研究的总动向是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习能力。我室化学学科对课堂教学优化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老师教学的优化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我们着手对教师教学的各种因素的内涵、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于1999年成立了“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组。 在“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研究过程中,在99年9月以前取得的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的最方向,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重点从教学设计方法的优化上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目的: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研究各种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期望得出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方法。 课题研究对象:初三学生。 课题研究时间:1998年9月—2002年7月(原定2001年7月)。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过程。它既有教师和学生的人的因素,又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班风、学风、学习结果等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输入、输出过程,教学活动是在这些因素不断由异步、无序到同步、有序的循环中前进和发展的。 在这些因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他因素都是其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优化是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教师设计的优化,使学生自身因素得到最优化的学习情境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仅有一定的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一系列的意向过程中的条件(非智力因素)配合,使其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学生自主行为的充分表现。 在诸多的情境因素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学习反应输出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应在用课程和教材铺设的道路上,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向心理条件,促进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的发展,积极开展学习的动力和阻力的相互消长斗争,用教学效果的反馈强化,增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加速度,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省力、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的主导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中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明确的主体、行为、条件、标准,并以教学需要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www.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课题“初中化学教学的最优化行动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把化学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各种行为关系,放在一定的组织形式、途径、媒体和方法等情境中,构成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激发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心理条件,促进其认知心理结构的发展,使师生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处于同课题、同步、同时态的最佳状态,并产生共鸣,从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 ⒈实验中的因变量:教学最优化后学生教学目标的到达和情感发展水平的制定。 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自主学习的心理行为表现中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的调节与变化是本实验的因变量。依据《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素质教育要求和教学实际,我们首先制定了本课题的目标体系: 目标 内 涵 发 展 水 平 感受(A) 领悟(B) 追求(C) 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教学质量 达到 良好 优秀动机 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⑴家长的要求 ⑵老师的要求 ⑴老师的希望 ⑵家长的愿望 ⑴自己的前途 ⑵祖国的需要 兴趣 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并能经常关心该活动的心理过程。 ⑴对某事物或现象有好奇心 ⑵想亲自动手尝试 ⑴愿意亲自参与 ⑵设法动手实践 ⑴十分乐意地去体验 ⑵迫切期望去探索 情感 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和体验的心理过程。 ⑴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⑵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⑴自主地学习 ⑵争取圆满完成老师交的任务 ⑴十分乐意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意志 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能支配、调动自己的学习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⑴主动地预习、复习 ⑵积极完成课内外任务 ⑴遇到困难不避让 ⑵能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⑴能排除干扰,努力学习 ⑵即使遇到挫折或失败仍能坚持学习 分页标题#e# 我们把目标的发展水平分为“感受”、“领悟”和“追求”,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 (A)感受:感知和初步接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产生积极的反映。 (B)领悟:领会和觉悟。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理解,并能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C)追求:获求和取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严格遵循,且深刻体验。

⒉实验中的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心理行为表现,本课题研究的情境创设在实体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这些基本情境的同时,更多是创设一种质疑、探究、联想的氛围,建立教学师生互动的主体结构,达到“以境透思”的效果。我们总的构思是:变适应型为创造性,变同步伐为多样型,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⑴教学情境的类型应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如: 创设明确易读的学习目标,调节学习的动机指向,调控激趣。 创设价值展示,需求激趣;学有新知,以新激趣;情感交融,以情激趣;学有成功,信心激趣。增强求知欲望。 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调动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维。 创设形式多样的实验场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内化学生的学习情感。 创设先学后讲,留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时空,师生互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需求;体会成功的喜悦。 创设立竿见影的反馈渠道,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体现主体的生命活力。 创设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形成互帮、互学的奋发向前的风气。 创设学生“说学”形式(学前说学、学中说学、学后说学、学法说学),增强师生、生师、生生的双向多向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寻找最佳学习途径、探索学习规律。 创设形式多种的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⑵教学情境创设的时间、空间和频率。 我们把引出课题、解决难点的情境称为主情境,其他情境称为自然情境,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刻意性明显且对学生感官刺激较强的情境,创设不宜过多,一般每节课2-3次。自然性情境只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认知的发展,则可随时进行。 每种教学情境可以对因变量的一个或几个目标产生激发。 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而非全部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向课外延伸,所以情境教学的实施不应只限制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内。 ⑶情境创设合理性的判断。 可用下面两个指标衡量情境创设的合理性:一是教师发生的信号能否在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反应;二是师生是否有愉悦的心理体验,进入“情境”之中。根据初中生情绪活动的体验的迅速性和外露性,教师可予以判断。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能进入“情境”之中,参与“情境”之中,乐在“情境”之中,完善在“情境”之中。

⒊学生心理行为个别差异发展观察内容 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的优化)对因变量(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激发,是通过学生心理行为差异发展表现的。本实验着重观察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表现: ⑴课内行为 ①一般参与度(如精神状态、记笔记、举手发言、参与讨论、提问正确率、板演、完成课堂作业等情况)。 ②自我能力展示(如质疑、动手实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向教师挑战、上讲台小结等情况)。 ⑵课外行为 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复习情况(作业能提出不同解法,超前预习,自学高年级内容等情况)。 ②参加课外学科活动情况(课外读物的阅读、魔术表演、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小论文的撰写、小实验的设计等情况)。 ③问卷、交谈情况。 ④同学间、师生间关系(互帮、团结友爱、互学、谦虚、自律、自立、自信等情况)。 ⑤偶发事情的态度(成功、失败、表扬、挫折态度等自我行为自控情况)。 ⑶测试成绩变化。 ⑷综合评价。 以上观察内容的目的,是从对学生认识中产生,通过运作重新认识学生,即始于学生,终于学生。学生是实验对象和参与者,又是实验成果的鉴定者和受益者。 观察对象为实验班总体(如抽样不得少于 ),每人一表,分四阶段记录。第一阶段为进入初三时,以物理为基础进行问卷、交谈得出,作为起始水平;第二阶段为初中化学第一章结束后;第三阶段在上一学期末;第四阶段在毕业考试后升学考试前。 教师根据本课题的目标和发展水平建立每一试验对象的成就档案,分四阶段对试验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根据观察、问卷、交流和测试结果,按目标发展水平层次定位。如某一目标达到某一层次,就在对应的位置打“√”。第一阶段的定位为试验对象的起始目标发展水平,由此确定最近发展区的目标,从而选择合理的教学情境。 分页标题#e# 目 标 动 机 兴 趣 情 感 意 志 发展层次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特殊情

况记录 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客观、较全面地了解自己、体验进步,看到不足,选择行为方向,确定合适的目标。因此,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在被观察者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跟踪调查情况,给予客观评价。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信任学生。 ⒋课题目标达成评价 本课题目标达成评价性质是目标参照系的绝对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校正教学中的偏差和判断其效果。而情境目标的评价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心理活动的显露大多具有双重性,其次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活动稳定性较差,同时实验中的干扰因素比较复杂。为既简单又科学,还要有一定的可靠性,我们把情境教学目标的评价限定在化学学科课内、外教学指定的要素范围内,注重教学过程的调查分析,采用统计的方法分阶段进行。 首先确定一个一般参考线(如图所示)。此参考线的确定依据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要求的合格率为95%(每一目标的A级水平为合格);化学学科约占初三周课时的12%。且认定情境目标评价与认知评价成正相关。再按每一阶段不同目标不同发展水平综合统计的人数频率作图。 图线分析(以第二阶段兴趣目标为例): (频率:%) ⑴若曲线靠近一般参考线右侧,则认 100 为达标;若离右侧较大,则应防止试验对 80 象偏科性的片面发展。 60 ⑵若曲线在一般参考线左侧,则认为 40 欠缺,应对实验中的自变量进行校正。 20 ⑶曲线与一般参考线相交,若陡度较 0 小,则实验中自变量应注意面向全体试验 A B C (发展水平) 对象;若陡度较大,则实验中的自变量应注意拨尖。 通过几个阶段的连续统计,根据曲线的变化与一般参考线的位置相对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创设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是否有效这一结论。

⒌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 为使我们的构思变为可观察、可理解、可操作,我们对最优化教学的试验程序进行归纳——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以实验法为主,验证和发展教学多样化选择。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将教学的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上进行的有效综合,涉及多种方法的选择,并择优形成具体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多样化方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教学评价及案例等要素构成,并通过展示课不断完善。 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多样化素质教育最优选择法。 所实验的教学程序可归纳为: 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的最优化组合教学互动迁移应用内化素质

三、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从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⒈通过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带动了全市化学学科教科研氛围。 课题组共举行了四次论文报告会,从中选出33篇编印成本课题论文集,其中获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二等奖7篇;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有1篇,省级刊物发表的有5篇。《论文集》发至学校化学组,使全市化学学科教科研氛围及质量得到提高,2001年市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行的论文评比中,就收到应征论文23篇,其中质量普遍较高。

⒉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出一批学科骨干教师。 课题成员中有1人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被评为市级学科骨干教师,大部分是县(市)区学科骨干教师。由于课题研究成果,有多人被提拔为学校校级领导或负责教务、教科研工作。

⒊学科教学结构和形式发生了较深刻的变化,形成一定的新的教学方式,课题组研究的一些运作模式已在部分学校教学中取得认同并应用,带动了全市化学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⑴课题组先后开设试验课、展示课15次,由此选编了《课题教案选编》,收集较成功的教案10篇。在此基础上,深入进行教学方式优化模式的构建,选编出《课题教学模式文集》一册。课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逐步成为我市初中化学教育改革新的突破口。其中多种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达成信息快速反馈的“色卡”、学生自我小结、简单效果明显的投影片的制作和运用、师生互补等运作已得到广泛运用。 ⑵课题组成员在省级的评优课、实验调演、多媒体课件并评比中有4人分别

一、二等奖。 ⑶“小论文、小实验”评比已成为我市化学学科有一定特色的活动内容。小论文内容有:学法与体会、知识整理与讨论、观察与思考、建议与设想、趣味实验、化学与社会、科普小品等,这种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应有的发挥。 分页标题#e# ⒋实验对象和对照对象在心理素质方面以及参加学科竞赛、化学小论文评比、中考成绩等方面均取得明显的差异。 实验对象在情境目标的定向指导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自我调控的能力,增加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经常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减轻了学习的心理压力,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课题结论

经过对课题目标达成的评价,以最优化为主线的化学教学多样化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产生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师创新意识强烈的前提下,对教学定会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实行教学中的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的具体落实,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努力学习和探索,使自身具备创新意识教师的素质。 创新是对学生的挑战和诱导,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挑战和诱导! 只有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才会体现出育人本质。 如何与本阶段课改理念相一致,使教学方法达到最优化选择是本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式。

第四篇:互动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构建中职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结题报告 (执笔:隽成栋)

一.研究背景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策略体系。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的“中介”,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统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复合型、多样化、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应秉承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思想。课题《构建中职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建立的,“互动”是新生词,目前在辞海里还找不到这个词的确切定义,我的理解是指彼此协调地交流活动。模式(model)是从一般科学方法或科学哲学中引用来的,原义是“模型”、“典型”、“范型”。互动教学模式我的理解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一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过程。即是一种实质性的师生双边活动,是一种双向式的“学习——质疑——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互动式教学的核心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各要素的整合,尤其是抓住了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师与生这两个主体,着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其相互作用,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使得教学过程从原来强调教而忽视学,转向后来的强调学而又忽视教的偏离,最终开始走向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互动整合。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很多研究总是把认知作为师生互动的载体,把师生互动理解为:师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进而认为,课堂上提问就是师生互动的加强,导致很多教师为问而问,课堂上显得热闹非凡:一会儿集体提问;一会儿个别提问,实际上很多提问没有价值,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观的影响下,没有理解师生互动的实质。传统的教学论观点把教学活动定性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完成认知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这种只见知识不见人的教学观,忽略了课堂中师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存在,没有认识到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这种互动观也就忽略了人的存在,只剩下了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的课题,旨在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整合,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探索一套比较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等。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目标

理论基础

1、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活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多向交往是一种师生沟通与同伴交往相结合的类型,是效率最高,成员易形成交往技能、团体气氛最好的一种沟通模式。

2、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就是说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依靠教师的灌输,而是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觉地去建构新知,使自身的认知结构不断趋向稳定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当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即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3、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上学生的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的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包括多种互动过程的复合活动,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呈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活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它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

研究目标

互动式教学的核心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各要素的整合,尤其是抓住了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师与生这两个主体,着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其相互作用,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使得教学过程从原来强调教而忽视学,转向后来的强调学而又忽视教的偏离,最终开始走向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互动整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学校的整体课堂教学模式,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推进课程改革,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研究过程与措施

(一)研究过程

1.理论学习 为了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本课题组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参考借鉴同类课题的成功经验,并进行讨论研究从而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热身练习 教学模式的改变必须以教学观念、学习观念的转变为前提,热身就是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训练下,已习惯了“你讲我听”、“你打我通”,进入职中以后如不及时加以转变,就很难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传统观念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对学生的个性也是一个挑战。中国学生受传统文化影响,性格偏于内向,尤其在课堂上不习惯于展示自己,不习惯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此就必须调整学生的心态,通过理念的灌输、轻松的环境等,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开放自己的心态,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3.调查反馈 为及时检测教学效果,课题组成员对所教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76份,回收率达98.6%,学生对教学改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学生匿名回答,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与教学有关的核心问题。

互动教学调查统计表(表1)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判断:(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受到忽视,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形成了定式,在初接触这种新的模式时还有些不适应。比如不敢到前面讲话,觉得教师应该更多地给出一些“现成的”、“正确的”答案、更多地教一些“知识”等等。这些想法随着教学的推进,逐渐淡化并发生了转变。在对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中,93%的学生认为新教学模式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尽快全面推广新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迫切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都具有重要意义。(2)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普遍反映较好。有90%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表示满意,10%较满意。课堂开展的活动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同。有89.6%的同学认为课堂开展的活动很有必要。这说明,作为该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课堂活动已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通过活动学生对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理解起来要深刻得多。(3)教学效果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肯定。有90.4%的学生认为本节课收获很大,有87.6%的学生认为本门课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有12.4%的学生认为基本达到。表明学生对教学效果是满意的。(4)教学模式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肯定。93.1%的同学希望有更多的课采用此教学模式,表明此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而且有推广的必要。 4. 完善提高 根据调查反馈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吸取成功经验,完善不足之处,然后再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经过不断的反思与实践,最后形成适合课程特点的“互动”教学模式及其变式。

(二)主要措施

1、巧妙把握,有机渗透。“互动”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但在实验中不能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具体的操作模式,在操作过程中要巧妙有机的把握,做到区分层次,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有机渗透。 ..

2、坚持“五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互动”教学模式把课堂这快主阵地充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时空舞台上,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建构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我们提出要坚持“五多”。即:多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阅读创造条件,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

“互动”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①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教学目标至少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静态目标,主要是指陈述性知识;另一个是教学活动中由师生互动中激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它是动态的,也是无法预定的。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按照课标要求确定静态目标,更要注意教学活动的生成性目标,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②要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会产生一系列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讨论,有的会与本学科无关。这时,教师光靠本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③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教学中要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

3、注重探索,优化课堂。

...“互动”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上课时,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既用教材又不克守教材,提倡学生研究,善于提出问题,勇于讨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每节课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老师不能用自己备课时教学思路,也不能用这种思路牵引学生思路;否则就不是个“帮助者”。我们认为,老师课前备课需要备“教材”,找教材与生活的联结点;让学生有挑选难度的机会,提供有争议的话题;提供基本观点,要提供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等。而更多的“备课”就是在课堂中,去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困惑点,在讨论、争议中的症结点;去发现他们学习中的差异情况;去发现学生乐于参与的方式等等。 四.研究成效与成果

1、经过对本课题的研究,首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探究问题的意识增强了;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研究提高了老师课题研究的水平,促进了教学能力的提高,撰写了一定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编写了项目教学学习包。

互动教学模式课题组成员论文发表或获奖统计表 2.形成几种“互动”教学模式的变式。通过课题的研究,课题组老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的特点,各自探索出一些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如德育课采用的情景、案例教学模式;宾馆服务的“情境——目标”教学模式;专业课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等等。情境——目标教学模式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做、学生与教师互动的实践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真实的社会交往情境。具体就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引导组织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结合,身体力行获取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学习效果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综合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从而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利用项目教学法所开设的市级公开课《螺旋传动》和《螺纹》得到领导及同行的充分肯定,还有采用情境教学法开设的校级公开课《礼仪》、《职业应聘》等也在校内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实践表明:“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为我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它和谐、宽松并富有创新和挑战性的教学环境深受学生的喜爱,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当然,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完美的,既有其使用范围的局限,又有使用方法的问题,还有模式本身的缺陷。在本教学模式的研究与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对该模式的不适应性。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来自学生方面的阻力主要是学生对该模式的适应性问题。首先,由于长期以来接受的都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育,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缺乏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认为只有接受到知识才是重要的,对能力的培养缺乏正确的认识。10.4%的学生认为课堂的活动“没有必要”和“无所谓”,就反映了这一点。其实这一比例在开始时会更高些,由此引发的困惑是:(1)该模式是否超越了学生的接受程度?(2)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2、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彻底的展现该模式的意图,深入研究和积极实践不够,常常留于表面形式,研究效果不明显。另外本课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的教师个人经验不足,对偶发事件和课堂驾驭表现出不够老练。

3、教学质量评估问题。目前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量化为主,学生的发展情况并不都能用分数来衡量,缺少合理的评价方法。

今后打算

1、调整充实研究方案部分内容,使之更适于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求。

2、坚持从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提高和培训教师,努力建设一支热心教学改革和能驾驭教学改革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鼓励教师大胆实验。

4、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和交流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课堂教学论》《学习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行动研究法》《走进新课程》《现代教学方法概论》《职教通讯》等

第五篇:《小学作文评改方式的创新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小学作文评改方式的创新研究》

结题报告

深圳市光明新区楼村小学课题组

2007年10月21日,我校申报的《小学作文评改方式的创新研究》课题,经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审,立项为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立项之后,课题组成员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工作,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达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小学作文评改方式的创新是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这就是强调:作文评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既能让学生体验写作成功的愉悦,从深层次上激发写作的热情,又能使他们提高评价修改作文的能力,切实提高写作水平;评改作文不是作文教学中的最后一道工序,而是学生习作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写好作文的开始。要求教师应该把评改作文当作一次和学生进行交流的环节,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我评改作文的能力训

练,要求让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合作和相互了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评改出现以下三种现象: 一是评改作文形式单一,只有教师评改学生作文;二是教师在平时作文中评改的多,不注重作文修改过程;三是学生对评改态度不端正,没有养成良好的评改习惯。教师这种以作文评判者自居,漠视学生这个评改主体的现象,导致学生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缺点短处和学习别人的长处,失去了作文评改应有的意义。而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因为老师的“麻木评改,单调评价”长期得不到提高,这种改得随意,改得辛苦,甚至是改得烦的现象大大成为约束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感觉只有贯彻落实新课标,改变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在评改的方法上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写出好作文。

(二)小学作文评改方式创新是我校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在我们进行这项研究之前,楼村小学学生作文水平整体水平不高。一是学生作文水平差距很大。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距。成绩好的学生有九十几分以上,可以写七八百字,而且选材新颖,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成绩差的只有二三十分,不到一百个字,错别字、语病很多。二是学生作文内容十分贫乏。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还是没内容好写,离题的作文很多。三是学生作文技能普遍较差。我们当时对学生作文水平进行过调研,对学生作文从作文习作内容、习作技能、书信格式、错别字标点符号和整体评价等五个项目进行批改和记分。从各项的得分率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失分最多

的是习作技能,他们对小学阶段写作的基本要求“叙事清楚,语句通顺”都做不到,许多学生的作文叙事杂乱,语病很多。四是小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不少学生作文或感情漠然、辞不言情,或笔是心非,失真失诚。写假人假事假经历的“胡编式”作文、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全文照般的“移植式”作文很多,有些作文虽然写的是真实的事,可是没有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不是自我真情的流露和抒发。许多作文选材陈旧,叙述老套,缺乏创新。

当时就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问题,我们认为应选择作文评改方式创新作为突破口,才能解决这一“瓶颈”问题。

(三)开展作文教学研究,是提升校园文学品质的需要。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必将打上时代的烙印,校园文学也是如此,《基础写作》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写作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的产生以其记载、表达、交流及说服功能为人类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服务。”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说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篇无补”,谈到的就是写作的社会功能。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加强思想修养,提高认识水平,写方向正确,有益于社会的文章。写作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以人为本。毋庸置疑,文学活动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是巨大的,开创校园文学活动是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外在、内在需求。他们需要得到文学的滋润和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来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提升自我进而以此来达到初步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能力。学生是校园文学活动的主体, 3

只有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文学的作用及功能,校园文学的品质才能真正提高。

(四)国内外作文评改方式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在国外,有关作文评改的方式方法都各见其仁。像美国教学专家玛丽.安妮.特罗丝把作文评改分为教师评改、同学互评和自我评改,三种评改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完全是教师评改起作用,它使学生了解写作的要求是什么,怎样才算达到标准,评改作文怎样进行;第二阶段,学生们将开始用教师评改的观点和标准,尝试作些作文评改;最后阶段学生可以独立地做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作品。还有罗纳德.克拉莫提出“编辑小组”法。小组至少要由三人组成,大家都对同一篇文章,按不同角度修改。组内学生可以互换角色、轮流承担不同任务,使每人都能以不同角色去修改文章,从而提高修改文章的多种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同时也会产生一种把作文写得更好一点的愿望。日本语文教学界也非常重视作文评改的研究,许多国语教师则常常采用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评改的方法,学生与家长评改一般不求全面,老师的评价则综合些。他们的某些看法和作法,值得我们借鉴:

1、教师的评语应该有真情实感。

2、多方参与评改。在作文评改方式上,教师创造了一种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评改的方法,在学生作文后面设立“同学评”,“家长评”,“老师评”几个栏目。这些评语都写得实实在在,新鲜、活泼,促进了作者和读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自己文章的优缺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写作兴趣。另外,同学之间互相评改,切磋

琢磨,也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我国,作为评价手段之一的作文评改,更是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育专家认为评改方式应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全程参与,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作文评改中应变原来教师主动地位为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自己评改,同学互相评改。像著名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就提出“全班改、轮流改、重点改”的形式。如:崔海峰在《搞好作文评改之我见》提出了一些促进学生发展的意见和做法。江苏省句容市天王中心小学陈明老师所做的“对话式”评改。金堂县金沙小学刘华老师尝试“方式多样长补短——作文评改的方式”中注意从三方面做:一是学生自改;二是优生先改,老师后批改;三是全班学生互改。

综上所述,国内外作文评改方式的研究,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做法和经验,但如何根据我校的实际,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如何创新小学生作文评改模式,增强习作评改的方式开放性和多元性,为创新和完善作文评改方式的研究,做出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核心概念界定

评改方式是指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进行评价,得出成绩。评改方式会因学生学习特点而制定,无规定的套式,只要对学生大发展有效的都可采用。

小学作文评改方式是指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及他们学习作文的特点而确定的一种促进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评价形式。传统的评价通常有评分式、评级式、评语式。本课题所要创新研究的小学语文作文

评改方式的内涵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是保留教师熟悉的评级式和评语式,让评等级与评语相结合,主要是一些还不能进行自评的学生多采用这种方式。二是进行学生互评自评式、小组轮评式、家长助评式,学生的自评互式评主要在作文水平有一定能力的学生中进行,使学生在相互的评价中得到学习,提高作文水平;小组轮评在作文中等水平的学生间采用,主要以提高欣赏兴趣的浓厚程度来提高作文水平;家长助评式,主要在作文困难生的引导上进行的,意在家校结合,培养作文信心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当然这些方式也不局限于只在一类学生身上采用,可以适当穿插。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本课题研究,为素质教育注入活力,开辟一种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水平的作文评改方式。

2.通过本课题研究,发挥文学艺术特殊的“育人功能”,发展学生文学素质和人文修养,挖掘情商,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和情感道德意识,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发展,提升教师的文学修养与文化品位,培养一批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勇于进行教学研究的新型骨干教师。

4.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校园文学繁荣,积淀、发展校园文化,从而建设独具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学校。

四、研究的目标、主要问题及难点

研究的目标:通过评改方式的改变和创新,促进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教师作文教学效率,同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构建起适应于新 6

课程所需要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通过评改方式的创新,进一步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改变我校语文学困生的面貌,再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把评改方式应用于教学中,并形成与新课改相适应的优化评价模式;如何让评改方式落到实处,便于老师及学生操作;如何利用评改方式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转化学困生。

研究的难点:怎样让师生转变思想,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如何引路,如何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指导评改;怎样保证学生的活动效率和个人发展不会因学生的差异特点而受到影响;如何建立研究活动的反馈和矫正程序;如何排除研究中出现的曲线问题。

五、研究主要方法

(一)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情况分析研究与对策研究结合的办法进行研究。包括采用通常的文献综述法、实际操练法、比较研究法、统计计量法等。

(二)抓住特点研究评改方式。

讲究特点研究,这是最合适不过的研究做法。要在分析作文教学的同时分析师生特点,以形成可操作的像“教师初改”、“ 学生小组试改”、“ 学生正式互评” “对比自省” 这样的评改方法。那么特点的分析从实质性看,就是教师的评改习惯,学生的依赖性,而这两方面成为了固定的格式后,对教师评改作文、学生提高作文能力都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研究过程中,要我们注重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个性与共性的相互促进,屏弃陋习,同时要在评改方式的运用中做到挖掘最近触发区,进行有效评改。

(三)强调体验研究评改方式。

众所周知,学生能够独立的修改自己的文章,才是作文评改训练的最终目的。在作文评改当中,学生积极参与,对于同一篇文章,同学之间往往意见交锋,激烈争辩,思想观念相互撞击,学生开拓了思路、激发了灵感,提高了思辩能力。经过长期而一贯的训练,学生在品评他人文章时,能比较全面地辨别一篇文章的优劣,相对客观地评出分数。更重要的是,在作文评改之后,既能修改自己的作文,也能将评判他人作文的标准内化为自己写作时的注意要点,从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另外,让学生试着改老师的下水作文,是教师与学生距离的缩小体现,学生把老师的文章评改后,自信心增强了,激发了习作兴趣。

六、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具体安排 本课题研究划分以下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3月) 1.小组制定总计划,研究成员制定个人研究计划。

2.搜集有关评改方式研究资料,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3.落实研究班级、教师,做好前查工作(包括学生的智力、个性特点和学情的建档),制定实验计划,时间为2007年11月份。

4.就目前国内外几种主要的小学作文评改方式进行验证性研究,初步探讨适应于自己的评改方式,找到有效的评改方法,时间为一学期。

这个阶段的工作我们已经圆满完成。

(二)深化研究阶段:(2008年4月--2009年3月) 主要任务是根据第一阶段的研究和探讨,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

际情况,提出改良方案,付诸实践以验证,并在班级与学科中扩大实验范围。提出高要求,强化教师培训。

1.组织教师学习评改创新的教科研论文,聘请专家到校举办讲座,进行研究指导,使全体教师掌握新作文评改的内涵,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学习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3.研究成员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实际操作,并归纳出作文评改方式的原则、方法,反复实施。

4.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收集了相关数据和信息之后,对原先的计划、实施进行必要的总结、反省或必要的调整。

(三)总结与推广阶段:(2009年4月--2009年7月) 主要任务是根据第二阶段的实验结果,实施作文评改的良好方法,并使研究更进一步推进。

1.通过示范课和研究会,总结出有效的方法,然后推行。 2.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反馈教与学的信息。 3.检测研究活动实施的效果性。 4.撰写文章交流,推广经验,互相学习。

(四)结题与验收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月) 主要任务是在继续进行研究的同时,总结成果,以论文汇编,总结,个案分析、教学软件、实验报告或论著等形式公布研究成果,并组织专家鉴定。

七、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着力营造评改良好氛围。

1.树立学生为中心的评改观。从2007年12月课题立项开始,学校领导小组立即组织召开确定研究成员的讨论会,并组织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鼓励和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在研究对象的确定上也做了充分的考虑。通过研究小组成员的一致意见,我们决定把三年级的个别学生和

四、

五、六年级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在老师、学生、家长中进行了问卷调查,80%以上的人员表示支持,20%的人员持怀疑的心态。经过一段时间工作的开展,学生对作文评改有了全新的认识,因此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大胆评议、修改,还能在课堂外积极修改作文,逐步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总体上大家已对作文评改方式研究的首创精神是表示鼓励的。

2.搭建平等和谐的评改课堂。课堂可以舒展学生的心灵,放飞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敢于说真话。我们重视在作文评改课上积极为学生搭建一个和谐的课堂,充分鼓励学生的评改闪光之处,激发他们的评改自信心与积极性。

3.家校联合,形成合力。在充分发挥教师的评改导向作用的同时教师通过家长会、研究过程调查表等形式对家长宣传作文评改的重要性及其方式方法,邀请广大家长参与到作文评改的活动中来,最大限度地得到家长的帮助与支持。

(二)构建作文评改课的多种课型。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探索构建了“佳作鉴赏课”、“创新修改课”、“评改拓展课”等多种课型。作文评改课的课型视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而定,如大多学生的习作已达到写作要求,那评改课将

侧重于“评”,让作文的闪光点在课堂上展示,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大多学生还不能把握作文目标,作文效果较差,那就要加重“改”在评改课中的份量,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去思考、修改,以达到效果;又如选材范围宽泛的习作,重点评改选材,以加强学生选材的新颖性、思维的灵敏性;而选材较单一的习作,主要评议谁的描写胜人一筹,从中让学生明白,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学习表达的丰富性等。

(三)逐渐探索出作文评改课的固定课型。

研究后期,我们在摸索不同评改课型的有效性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渐确定了结合我校实际的可操作性的评改课。课堂基本经过是:

1.创设情境,点明中心。教师努力创设情境,整体回顾学生的作文,并以正面激励为主,表扬大批写作有进步的学生,以营造评改气氛,激发兴趣。

2.评析佳作,领悟方法。首先让学生读一读典型材料,加深对评议材料的理解、感受,鼓励学生创造性发挥。然后组织交流,创设轻松和谐的评议氛围,不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尊重学生对典型材料的独特感受。在欣赏好词佳句时,加强朗读,使学生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激起写好作文的欲望,逐渐积累作文的好思路、好方法。

3.整体赏评,举一反三。小学生评议作文,从很大意义上说是为了评改好自己的作文。所以,教师给学生以修改作文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去亲身体验品味,揣摩推敲语言。并在评改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

倾听,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让学生在同学中自找合作伙伴,组成2-4人合作修改小组。交流各小组修改成果时,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充分展示才华,体验评改的成功。

4.自评互评,体验成功。让学生读读自己修改的最得意的部分,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评改?这样评改有什么好处?这样既大大鼓励了修改作文的同学,又给其它同学以很好的学习借鉴机会。

5.定时展示优秀点评篇目,增强学生的信心。在各年级我们的评改要求也不一样。三年级:重在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错别字现象;语句的通顺与否;成篇。四年级:篇章行文的流畅及生动形象的描写。五六年级:篇章结构、选材、描写技巧的体现。最后能有总结性的评价语言更好。

(四)拓展课外评改的新天地。

1.作文返回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外组建评改合作小组。一般以家庭住址较近的同学组成2-4人的评改合作小组,一星期活动1-2次,提出各自的评改意见共同评改作文,。

2.聘请家长为课外评改小组的辅导员。课外辅导员给予同学们正确的引导与帮助。这样使课内课外形成合力,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修改习惯。

3.利用社会力量促进评改。邀请之前毕业了的作文优秀的大哥哥、大姐姐来参与我们的活动,已经升入中学的这些课外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同龄人的亲近度以及较为丰富的写作经历感染与影

响着研究对象,增加了评改的深度,提高了评改的效率。

(五)创新作文评改新模式。

通过研究,我们构建了“美文欣赏——范文引路——拙文导改——自评互评——改后师评——家长、社会力量助评”的小学作文多元互动评改课堂教学模式,以评价主体多元互动,评价过程开放发展,评价功能激励性、评价语言多样化等原则。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习作修改之中发现修改带来的变化,体验修改带来的成功,享受修改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八、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一)学生写作水平显著提高。

1.养成了良好的评改作文的习惯。通过课题实施,学生对作文评改有了全新的认识。作为研究对象的同学们,他们不仅能在课堂上大胆评议、修改,还能在课外认真修改作文,对作文评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评改主动性、积极性。经过调查,研究对象的同学中98%的同学都养成了写好作文自己读读改改或者请家长、同学帮忙评议共同推敲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彻底改变了以前写好作文一塞了事的做法。评议修改作文已经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成为了他们写作的一个部分。

2.激发了浓厚的写作兴趣。通过作文评改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写作欲望,老师要求他们一周写一篇生活作文,可班里很多同学都能主动多写几篇作文交给老师批阅,这些同学都曾高兴地表示:“写作文很有趣”、“我喜欢写作文”等。而且他们喜欢尝试写不同体裁的

作文,如小说、散文、儿童诗、议论文等,通过一次次的评改活动,在老师、同学、家长的喝彩、鼓励与指正中,把同学们的写作兴趣一次次推向高潮 „„写作文不再是同学们的一项艰巨而令人头疼的任务,而是一项十分有趣的学习活动。

3.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自能作文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学们写作着、评改着、快乐着,通过两年的努力,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提高较快。他们所撰写的文章比两年前在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的数量增多了。如麦举霞老师这两年来她的学生就分别获得市级以上作文评选、现场作文比赛等奖多达43人次。其中许锐姗同学还获得特等奖。王细芬和陈俊秀老师所指导的学生作文在宝安日报、深圳特区教育生刊登。陈俊秀和潘恒磊老师分别就作文评改方式创新法上了两节作文评改探讨优质课,并有刻录的光盘。全校近两年的所上送的优秀作文在200篇以上,分别获得市级、区级特等、

一、

二、三等奖104个,获得金、银、铜奖136个,优秀奖49个。同学们的进步也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肯定。正如五

(一)班马荟颖家长所说的:“孩子的思维很敏捷,对事物的看法也有独到之处,而且能把书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去,手法新颖,对写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作文与做人同时进步。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思维,完善学生人格。如团结合作、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等良好的品质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加强。在课题实

施过程中采用最多的方式是小组合作进行评议修改,因此,很自然地养成了他们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及良好的心理品质,班级内常常是争先恐后地学习,你争我抢为班级做事,同学们自信心强,乐于为他人服务,真正使作文与做人同时进步。

(二)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1.形成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课题研究,老师学习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树立了正确的评价观,学习观、师生观等。老师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原来的个人包办作文评改转为探求灵活多变的评改方式和方法,为每一个学生的自主评改创造机会和条件,促使他们都参与到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成就。

2.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在课题研究中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很好地促进了教师成长。课题组的王敬强(校长)、麦举霞(教学处主任)、陈俊秀、邓蓓蓓、潘恒磊、王细芬、吴燕兰、赖彩燕、李月鳗等老师分别获得多项奖励,研究成员所撰写的科研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很好地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促进了教法、学法的改变。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交互式教学以及认知灵活性理论与随机通达教学等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与深化。“合作、探究、交互”成为了作文评改课的核心教学模式。

九、反思及今后研究的设想

至目前为止,本课题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成果,但尚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实践中还存在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深化。一是学生对作文进行评改后教师如何进行随机有效的评价,这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积淀与教育的机智。因此,教师自身的提高与发展需要提升。二是要加强学生评改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增强作文评价的针对性,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三是要深入开展作文评改与作文指导的结合研究,提高作文评改的效益。

目前,《语文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小学生对作文进行自评、互评,自改、互改,这必将会促进小学作文教学的深入改革与发展。因此,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对推进小学作文改革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2010年4月30

上一篇:中文系学生会工作总结下一篇:最危险的游戏结局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