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高校社会实践展望

2023-02-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习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价值观形成工作十分重要。如何利用好社会实践这一有效教育途径,是值得思想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2013年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的第一个发展领域“青年思想道德”的目标是:广大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更加巩固。为实现这个发展目标,措施之一就是,在青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的坚定信念,外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作为荟聚优秀青年群体的高校,必须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一、目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这些年经常被被媒体打上“宅”、自我、疏离、恣意妄为、养尊处优等等不良的标签,时时爆出“三观”不正的报道,似乎他们成了“垮掉的一代”。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们走上社会的舞台,他们正以自己的方式向社会释放属于他们的正能量。与前几代人不同,90后的成长时期正值中国崛起,因此90后的成长中没有自卑、苦难和耻辱的记忆,反而充满了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家地位不断提升的自豪感,他们的价值观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当然,由于西方敌对势力长期对中国青少年进行思想渗透,部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爱国意识淡薄

现在的大学生们生长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眼中的中国是已经开始展示强大实力的大国,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发展感到自信并坚定自己的爱国理念,但是少数学生身上也体现出了政治观念模糊甚至是非不分等令人堪忧的状况。例如,笔者让学生就萨德入韩事件中方应对措施发表意见时,有10%的学生认为韩国部署萨德是韩国内政、中国没必要对韩国开展制裁,至于民间号召抵制乐天集团、拒绝赴韩旅游等等他们认为与己无关或没有意义、并表示自己不会响应号召。这说明目前仍有一小部分青年学生连基本的爱国情怀都缺乏,更不用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

(二)道德水平低下

大学生群体更易于接受时代变迁产生的新观念、新思想等社会新生事物,然而部分学生的道德水准跟不上认知水平发展的步伐,他们不能及时地将自己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有知识没文化的个体屡见不鲜,时有见诸报端的大学生失德、失信、伤人甚至杀人事件让人触目惊心。

(三)个人主义至上

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大学生个人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强化,他们既认识到社会、集体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也注重自我价值的展现和个人的话语权。但有些学生由于过度强调自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更有少数人打着自由的幌子骨子里却形成了自私自利甚至损人利己的极端个人主义。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努力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对于大学生这个青年群体来说,高校应该如何实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发展措施、实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目标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他提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他强调“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实践,尤其是道德实践,孔子就经常用行、躬行、践行等词语来表示实践,认为实践是君子的优良品质,“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社会实践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生动的生活素材,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价值观的转化与形成;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进一步变成主体的内在的价值意识,积极塑造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高校在大学生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拓展社会实践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社会实践工作着力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党思想阵地建设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当今社会大力弘扬的主流价值观。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一)拓展网络实践阵地,加强思想引领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年学生重要的学习、社交、娱乐场所,因此网络必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响应中央号召,实施“青年好声音”系列网络文化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能力。实施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行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同时,组织大学生通过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参与到监督和遏止网上各种违法和不良信息传播的实践中去,从而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能力,让青年学子成为网络清流,为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倡导网络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强化社会实践教育,拓展实践形式与内容

高校应该注重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支持培育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类社团,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探索和创业实践提供必要条件。高校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与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多层面、广视野的社会实践教育机会,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洪流中。

(三)重视理想信念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与信仰对话”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高校应引领青年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广泛参与到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中去,在实践中锻炼才干、在奉献中提升品格。深入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入学起、到学习、交友、就业、创业等领域践行诚信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正确的教育理念,有了明确的方向指引,社会实践活动更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是检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收效手段。

摘要:社会实践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生动的生活素材,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价值观的转化与形成;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进一步变成主体的内在的价值意识,积极塑造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高校在大学生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拓展社会实践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展望

参考文献

[1] 马占成.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史文苑(学术版),2014,(5):12-15.

[2]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国无德不兴[N].人民网.2014-05-05.

[3] 王连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溯源[D].合肥:安徽大学,2013.

上一篇:易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及发展策略——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来看下一篇:雨污水泵站电气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