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与创新教育

2022-09-1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 科技的竞争源于创新能力的竞争[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是把着力自主创新提到了实现科学发展、推动民族振兴的战略地位。创新教育成为各级政府和科教单位关注的焦点, 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科教人才培养的核心。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更有义务开拓创新, 更有责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研究生。然而却有相当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却把对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与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S C I论文等同起来, 规定硕士生或博士生在学期间如果没有规定数量S C I论文, 不让学位答辩。

SCI (《科学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 i o n I n d e x) 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出版的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 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 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 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 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 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 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 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2]。上个世纪8 0年代末, 南京大学最早将S C 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 以鼓励科研人员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提高学校学术竞争力。后来一些学校的博士甚至硕士研究生也被要求发表S C I论文, 今天, 有许多期待毕业的研究生因为没有SCI文章, 而不能顺利毕业。这种唯S C I是瞻, 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是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创新思想的一种禁锢。

研究生或博士生的第一年需要学习专业课和英文, 第二年开始做试验, 试验完成后才能写论文。而论文的写作, 尤其英文的写作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而论文的发表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网上调查资料可以看出, 一般的论文从投稿到接收少的要半年长的要一两年。这样折腾来折腾去, 马上面临毕业了, S C I文章尚无着落, 毕业论文还得抓紧时间赶。纵然试验做得相当好, 纵然数据相当理想, 纵然数据后面隐藏着一个全新的发现, 你依然被难产的S C I折磨得痛不欲生, 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对试验数据进行深入剖析?如果一次试验没有成功, 其后果则会更加悲惨!

我对创新与SCI有着较深刻的印象, 我硕士阶段从事地下水化学的研究, 2 0 0 4年初我拿到了2000到2003年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的监测资料后开始分析和论文写作, 由于数据并没有像文献上那样有规律, 那样符合我们的想象, 文章迟迟不能完成。于是就大量查阅资料, 进行更广泛的阅读, 以开阔视野。半年后终于有了新的发现, 文章投向《地理学报》后不久就被接收了。后来, 从硕士转成博士, S C I就成为第一要务, 把已经发表的几篇文章的思想进行综合,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 终于完成了。然而仅仅是写完而已, 拿去请单位的专家帮助修改, 他们把摘要给修改调整后, 不愿再往下看, 其语句之粗糙, 意思之晦涩, 可想而知。于是再看相关文章, 继续修改, 然后再找人编辑修改, 反反复复, 将近一年的时间。文章投向一家国外期刊, 因p o o r language之故, 编辑都不给送审的机会, 再改再投, 结果仍然得到相同的评语p o o r language。于是, 辗转反侧, 夙兴夜寐, 真是为S C I消得人憔悴!一年下来, 没有任何有分量的论文发表!在如此重压下, 何谈创新?

药可以治病, 也可以伤人, 如果用之不当;教育可以育人, 也可能误人子弟。SCI本身是一个比较可靠, 比较公证的评价学术水平的指标, 其合理使用确实对我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然而, 如果把S C I论文发表与获得毕业答辩资格等同起来, 则是揠苗助长, 是创新教育的误人子弟之举。S C I共收录全球6 0 0 0多种科技期刊, 而我们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数量在2 0万左右。即, 每年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毕业, 每人发表一篇S C I, 要有多少版面留给中国的研究生?而中国还有更多的大学教授、研究员和工程师, 这样算下来所有期刊的所有版面都给中国留着也不够用!当然, 有许多教授、研究员并非能一年完成一篇S C I, 既然学术造诣深厚的学者尚不能轻松写出S C I文章, 为何逼迫初出茅庐的新手呢?一些学生为了完成S C I论文, 大多殚精竭虑, 把大量时间用于恶补英文语言, 毫无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没有心思去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和机理, 创新能力培养从何谈起?

梁启超曰:学也者, 观察事物而发明真理也;术也者, 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做学术需要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宽松的环境氛围, 做创新的学术更是如此!古人尚知:不涸泽而渔, 不毁林而猎, 不凌节而施。而S C I论文指标的规定是中国学术界心浮气燥心态的反映, 是对创新人才的浪费, 是对创新素质的破坏, 是对创新思想的扭曲。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途经有多条, 方法有多种, 没有必要非要与S C I过不去, 况且, 有的领域S C I极好发, 而有的领域根本就没有SCI期刊, 还硬要这种不合理的要求与指标, 不是缘木求鱼, 南辕北辙, 又是什么呢?

一些有识之士早已呼吁取消研究生的S C I论文的指标规定, 还学生自由研究和创新的空间, 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已经取消了这项指标。这样, 学生才能从束缚中解脱, 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导师的科学研究, 有更充足精力去分析科学现象, 揭示科学规律, 而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 取消S C I论文的强制性指标, 并不是不要学生发表S C I等高水平论文, 只要有能力、有水平可以尽情的发表, 而且多多益善。而写不出S C I论文也并非是创新能力底下的标志, 水稻专家袁隆平顷一生精力, 潜心研究杂交水稻, S C I论文没有几篇, 但是却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水稻生产的难题, 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 其贡献绝非几篇S C I所能比拟的。我们希望我们的大学、我们的科研机构、我们的领导、教授们以创新的思想去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研究生, 这样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创新型的社会。

摘要:通过对当前流行的研究生 (博士) 必须发表一定篇数的SCI才有学位答辩资格这一不合理规定的剖析, 阐述了研究生培养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 论述了SCI论文与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切身经历和感受, 论证了SCI论文的规定对学习期间的研究生非但没有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而且是一种束缚和桎梏, 取消S C I论文的规定,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参加科研实践, 才是创新教育的有效途经。

关键词:SCI,研究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言法.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地位与机制[M].扬州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4, 8 (3) :39~42.

[2] 卢秉福, 霍丽华.刍议SCI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作用[M].科研管理, 2007, 28:180~183.

上一篇: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路径微探——基于高职大学生党性锻炼的视角下一篇:浅析业主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