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验研究方案

2024-05-07

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验研究方案(共10篇)

篇1: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验研究方案

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验研究方案

柯向荣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正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信息迈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近些年来,国家教委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启发示教学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具有导向性,反映时代特征,符合当前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的。我们本着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指导思想,为把启发教学实验进一步引向深入科学的实验轨道,根据我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我们选定“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验研究”这一课题,作为今后几年的研究内容和奋斗目标。

二、理论基础:

⒈现代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是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综合体现,符合当代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的。

⒉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认识与实践、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原理作为理论基础。

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

三、研究目标:

⒈探索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材为教与学的主要依据的有机统一途径,促进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和观念更新。

⒉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有强烈的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

⒊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更灵活、更新颖,具有独特性、流畅性、敏锐性。

⒋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方法和形式优化组合、灵活运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内容:

研究的课题: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几要素,将此课题分解为几个小专题: ⒈“诱发”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⒉“释疑”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⒊“转化”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⒋“应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五、研究的方法:

我们实验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对比实验,积极探索;定向交流,积累经验。⒈学习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体系、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教学策略等;学习创新教育的基本原理、内涵及本质,充实自身的理论水平,为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⒉在“宏观调控,微观搞活”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着重探讨在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几要素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情景,精心设问,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想象,鼓励思维发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⒊教研活动时间,教师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好的经验再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做好实验研究资料的收集、管理。

六、实验研究的基本阶段:

⒈认识启动阶段(2001春—2001秋)

①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②组织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

③制订课题实施方案。⒉研究实施阶段(2002春—2003秋)

①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入手,研究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②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估;

③积累阶段性资料。⒊总结深化阶段(2004春)

①总结回顾实验研究情况;

②对实验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存档;

③撰写实验总结报告,展示实验成果。

七、预期研究成果形成:

⒈论文、研究报告、总结。

⒉研究课例。

⒊研究相关音像材料。

八、组织机构:

组长:曹敬华

成员:唐国平、刘绍富、左峰、柯向荣及全校数学教师

二00一年九月

篇2: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验研究方案

结题验收主报告

项目名称:”理科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代号: 1282A030

31项目负责人:王晓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天文与应用物理系,合肥,230026)

摘要: 本项目在研究与实践中,立足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并实现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独立的课程体系,建立了学科交叉,逐步升级的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教学内容注重了反映时代特点和最新科技的发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在考试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的改革,使大学物理实验课更着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一.理科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思考

随着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21世纪又将经历一次重大变革。如果说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人类从依靠体力的劳动中摆脱出来,那么今天的信息革命将使人类社会从繁杂的形式化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大规模memory的记忆容量,计算机的运算速度,Internet网的交互管理能力,智能数据库、CAD等各种应用软件的功能,以及它们的准确性都是人脑所不能比拟的,21世纪人类对待这类脑力劳动如同操纵机器完成体力劳动一样简单。也就是说将来的脑力劳动性质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站在这个角度来思考对未来科技人才培养的目标,它应该是具有对所学知识的凌驾程度,具有对知识的探索,应用开发能力的新型脑力劳动者。但是,我们的理工科教学长期受到教学条件、环境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因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客观上引导学生向形式化,记忆型方式学习,过重的学习负担也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质的养成上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材料科学等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新的综合化趋势已成为科学发展的主流。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路必然要适应这些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必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基础物理实验作为大学生在进校后的第一门科学实验课程,不仅应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因而实验教学应该面对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新趋势和新挑战,不断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和科学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上述的想法,我们反省目前教学 1

上存在的弊端如下:

1、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基础实验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多年不变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当今飞速发展的前沿科学新理论,新技术严重脱节,陈旧落后的实验教学设备,因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更是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就大学物理实验而言,原有的大学基础物理实验被分割为普通物理与近代物理两门独立课程,其中普通物理又被分为力、热、电、光等各自独立部分。基础物理实验实际上只是处于课堂教学的从属地位,二十世纪后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成就很少能在基础物理实验中得到反映。因此,相当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

2、对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一般一项实验课时是3—4个学时,在这样一个很短时间内要学生了解实验原理、仪器原理、熟悉仪器的操作使用并完成实验是不太可能的,没有办法只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仪器操作方法等尽量交待清楚一点,让学生自己思考的太少,很多学生是盲目操作,走了过场,这实际上是一种呆板的模仿型教学。

3、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是在实验室里产生的。目前大学本科开设的有些物理实验是当时科技发展的突破性成果。有的实验对物理概念的深化、发现、总结规律和对规律本质的解释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但教学中没有作太多讲解,学生认识不到当时科学家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实验,科学的概念和规律是怎么产生的;还有一些实验成果为后来的科技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范围,派生出很多研究方向,但在教学中也没有通过这些例子介绍学科的相关性,展宽学生的思路;有的实验成果则产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或者一个新的产业,但在我们教学中没有介绍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和经济背景,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怎么联想到它的应用方向,以及发展过程。这些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和很好的教材。

4、物理学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科学,它的概念和规律是通过实验形成的。爱因斯坦把物理理论称之为“理想实验”的结果。在我们的理论教学中对概念的引进缺乏对实验背景和该概念前的学科背景讲解。这样虽然学生理解了概念,但不理解概念是通过怎样的思考、怎样的实验产生和进化而来。这样的学习容易使学生把概念绝对化,形成对理论的形式化理解,这样的学习不利于科学素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能力的培养。

从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和人才科学素质需求的角度来考虑,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必须建立一种适合当代科技发展、有利于培养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的创造性人才的教学新体系。教学内容应反映当代教育思想和高科技成果,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改变过去的单一模式,建立多级开放实验室,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和研究的需求,采用CAI、Internet网等现代教学手段,改善我们的教学条件,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 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1.发展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教育资源的缺乏是长期困扰教学质量提高的难题,也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瓶颈。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趋向个性化的教学,需要比普通公共教学占用更多的教学资源,对公共教育来讲也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这些矛盾只能通过发展教育技术、创新教育手段来解决。在这些方面,我们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研究,研制和开发一批物理教学软件。其中,我们在国际上首创开发出第一套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国际领先水平。近两年来我们又推出了《大学物理虚拟实验》的Internet网远程教学系统,并且发展成“新世纪网络课程”在国际和国内物理教学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赞扬。它的意义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1)开创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新模式,该成果利用计算机把实验设备、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教师指导和学习者的思考、操作有机融合为一体,形成一部可操作的活的教科书,为物理实验改革提供了有力工具,同时克服了实验教学长期受到课堂、课时

限制的困扰,使实验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2)为网络教育最难实现的远程实验教学开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3)开拓了CAI研究的新思路,带动了国内CAI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为它的应用开辟了重要的方向和更宽广的领域。

这项新的教育技术为我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武器,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实验中,对一些难度高、复杂的实验,学生在3~4个学时内对实验设备原理、使用方法、实验的设计原理难以仔细消化,对实验中所遇到的现象也很难通过短时间分析建立起认识,因此复杂的实验不能容许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参数,反复调整后,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虚拟实验、远程教学(在校园网上完成虚拟实验)与实际实验相结合的二段、三段式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外可充分消化实验内容,在课堂内独立完成实际实验,有充分的思考与分析的时间,使学生真正受益.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

新实验课程的组成部分为: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学小实验等,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授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一、二、三级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每一级物理实验大致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不同的级标志着不同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水平。使学生从较高起点上进入大学物理实验,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向科学的高峰。其中:

一级物理实验,主要为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基本测量方法与误差分析等,涉及到力、热、电、光、近代和物理各个学科,为普及性实验.二级物理实验,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由以前教师排好实验、准备好仪器、学生来做实验的状态,过渡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设计方案来完成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做设计实验,从成功与失败中受到训练,得到素质的提高。

三级物理实验,为以现代物理实验技术为主的综合,设计实验,学生学习现代物理实验技术的思想,方法,技术和应用.四级物理实验为研究型实验,组织若干个围绕基础物理实验的课题,以科研方式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研究、开发应用能力。

在课程安排上一级物理面向全校各学科专业学生开课,二、三级物理实验对理工类专业开课,第四级物理实验为物理类各专业学生必修课,理科非物理类各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3.注重物理实验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物理实验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也才能使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渗透到传统的经典课程内容之中,例如将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光声谱技术、磁共振技术、核物理技术、软X射线显微技术、光谱技术、真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现代科研成果用于学生物理实验之中。在对我校量大面广的工、商、文科学生在一、二年级所开设的物理实验中,已涉及光谱技术、真空技术、磁共振技术、核物理技术、X光衍射的技术、光纤技术、传感器技术、光学信息处理技术等。

4.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教学环境

目前我校开设的实验类型有公共必修实验、选修实验、仿真实验、远程网络实验、开放实验等。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设“大学物理实验远程教学”

通过开设远程网上物理实验教学以来,学生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网对实验教

学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使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一样,使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学生能够充分的学习和掌握实验教学内容。开设网上虚拟物理实验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任何地点自主的进行学习,开拓学生的眼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给学生提供了自学物理实验的环境,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自学能力。

(2)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

在每一级物理实验中,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它不仅时间上对学生开放,而且在内容上也开放,是一种个性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侧重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近几年来我们开放的实验涉及力、热、电、光学、近代物理等领域80个多个实验项目。学生在开放服实验室中,可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自己设立题目,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审核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与题目;实验中允许失败,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在Seminar课中发表,讨论和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创新点。

(3).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要,建立了大学物理实验网上选课系统,打破多年来一个年级学生一张课表的作法,实现全方位开放的教学模式:

在实验项目和教学内容逐渐丰富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学物理实验网上选课系统和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在三级、四级物理实验中,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网上选课,打破多年来一个年级学生一张课表的作法,作到一个学生一张课表,满足个性化教育,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2002年和2003年已在三级物理实验(现代物理实验技术)和四级物理实验(研究型实验)中,面向2000多名学生开放,效果很好。

5.开设物理实验课的同时,并行开设“物理实验技术系列讲座”,提高物理实验课的层次和水平:

在开设三级,四级物理实验的同时,对学生开设了核物理系列、光学系列、原子光谱系列磁共振系列、真空系列等领域的物理实验系列讲座,讲述各领域的背景、思想、方法、现代技术和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6.强化物理学文化素质教育,开设“物理学史的启迪”课程

物理学史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物理文化教育素质和软件思维能力。学习前辈物理学家的科学探索方法,避免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形式化理解和对物理概念的绝对化。

在课程的选材上,重点突出著名物理实验在历史上的作用,教学方式上采用“Seminar”方式及多媒体教学形式,使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展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7.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方法体现了教学目标,也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内容的导向。随着实验内容的丰富,让学生自由地选取感兴趣的实验,作为实验考核的题目;改变传统的笔试方法,新的考核方法要求学生以小论文的方式提交总结报告,并以seminar方式进行答辩。考核方法的改革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写出了一大批水平较高的考核报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2003年做研究型实验(四级物理实验)的500名学生中,有63名学生作出了优秀论

文,在学生论文竞赛中获奖.四.项目主要研究成果:

我们在“理科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进行中所取得的成果如下:

1. 2001年“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同年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 “大学物理实验”被评为国家理科基地创优秀名牌课程。

3. 我们开发了“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及远程教学系统”,“物理学史的启迪”,“物

理学”,“十一门物理学类网络课程”教学软件。在全国已经有250多所高校应用了这些成果。

4. 出版了面向21世纪教育部“九五”重点教材:“大学物理实验”(一、二、三、四册)。

五..项目推广价值与进一步研究,实践的思路:

1.上述研究成果已在全国250多所高校及香港.台湾等海外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推动我国的教学改革起了示范和辐射作用.2.融合上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思想和成果,进一步更新教学观

篇3: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 通过学习、锻炼不断使其得到提高和发展。通过几年来对大、中专学生的外科学、外科护理学教学及临床带教, 笔者认为启发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

一、启发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分析是综合的前题和基础, 综合是分析的提高和结果。启发学生分析, 最后总结、综合, 可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 如预防术后肺不张、肺炎、教材上有了概括性总结, 但学生未必能全面掌握, 可启发学生从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的处理三方面去分析, 最后总结:术前2周禁烟、预防急、慢性呼吸道感染、锻炼深呼吸、术中及时清除呼吸道异物, 术后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咳嗽、咳痰等, 均可预防, 通过合理的分析思维, 再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描述, 所学的理论掌握得才能更牢固。

二、应用比较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比较是外科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可运用列表, 也可通过有诊断意义的辅助检查将某一疾病与其它疾病区别开来, 如腹穿抽出黄色混浊液体含胆汁提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若为黄色有臭味的稀薄脓液, 提示急性阑尾炎, 若为不凝固血液则提示实质脏器破裂等。比较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而且更能够揭示外科疾病的本质特征和内部的联系, 如外科最常见的脱水是等渗性脱水, 即缺水又缺钠, 治疗若仅补糖水不补盐, 钠浓度下降, 引起低渗性脱水, 反之仅补盐水不补糖, 引起高渗性脱水, 故治疗明确了糖盐水各半且交错点滴的原则。通过这样的比较, 有利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可从根本上区别疾病, 给予明确治疗。

三、分析推理启发学生思维能力

判断是运用已学习的外科及护理理论知识去确定某一论述是否正确的思维方式, 可进一步思考推导未知知识, 本人曾运用临床实例让学生分析判断:患者, 男, 24岁, 因腹部闭合性损伤、肝破裂, 行肝破裂修补术后3天呕血、黑便, 分析判断出血原因。根据已学理论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有: (1)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2) 门静脉高压症; (3) 胃糜烂; (4) 胃癌; (5) 胆道出血。追问病史, 患者并无溃疡、肝炎病史, 又根据年龄和溃疡出血、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 前四种原因可排除。判断为胆道出血可能性大, B超检查示胆囊内见血液确诊。最后急诊行腹腔探查:肝破裂重新修补, 胆囊切除、腹腔引流术, 术后综合治疗和护理一周痊愈出院, 通过上述举例不仅对已学理论知识加深巩固, 而且分析判断使思维能力纵深方面发展。

四、运用病例示教、病案讨论,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临床见习及毕业实习是外科学护理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下, 通过临床学习过程, 运用已有知识去找出各种外科疾病的相互关系, 启发思维, 从而能独立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护理, 并对急重症能初步诊治、护理。在临床带教中, 曾有一病例:患者42岁, 3日来上腹部隐痛, 晚餐过量, 上腹不适, 不久即发生上腹持续性剧痛, 很快蔓延至下腹部。体检:上腹部及右下腹有明显压痛, 广泛腹肌紧张及反跳痛, 肠鸣音消失。问:本病例最可能诊断是什么?学员初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行血、尿淀粉酶测定, 但检查指标正常, 追问腹痛具体特点:自上腹部迅速波及全腹的剧烈疼痛,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可能性较大。患者虽诉无溃疡病史, 但腹立位X片示:膈下有游离气体, 而进一步确诊。从而积极行术前准备、急诊手术治疗。临床分析病例要全面, 也要具体, 一句话就有可能明确疾病的诊断, 甚至一项指标出现异常, 如血压下降, 又提示有休克的并发症出现。

以上几种方法, 可作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手段, 不但能巩固理论知识, 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于外科护理知识在临床上的灵活应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也是进一步发展成为高技医护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 创造良好氛围, 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 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主动参与学生活动, 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培养创新意识, 就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和蔼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 并参与学生的讨论且加以引导, 这种教学氛围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学生敢想、敢说、敢争辩、敢创新。

(二)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想创新

“思维是从对问题惊讶开始”。教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时, 先应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原型”, 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 激发学生想创新。如外科感染一节:可述感冒就是感染的一种疾患, 它是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的内科感染, 进一步说明外科感染与内科感染之间的区别, 从而引出外科感染的具体特点。使学生感到学习理论知识很有用, 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 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 萌发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 乐于创新。

(三) 提供探索机会, 让学生创新

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注给学生, 而是引导和辅助学生进行再创造, 在外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四) 注重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学会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改革教学方法, 更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创新的方法, 提高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 注重联想, 另一方面和重视一种疾病在不同病人身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如急性阑尾炎。有些病人为单纯性、有些为化脓性或坏疽穿孔合并腹膜炎, 各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或身体状况。

现阶段要培养这样的创新意识, 多采用不断的临床实践及教学实验。如在术中基本技术操作这一教学实验课中, 利用活体动物行实验操作, 除了常规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外, 学生还会发现一些新情况, 提出一些新问题, 问题解决后能力自然提高一步, 形成了超越书本的突破, 初步具备创新观念, 在不断的实验、临床实践过程中这种创新观念会不断加强。

总之, 在外科教学活动中, 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 逐步培养出合格的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篇4: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验研究方案

关键词:孔子启发式教学法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55-01

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大教育家孔子首创的启发式教学法是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本文旨在从对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释义浅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的最核心要求,实现中国千年传统文化与现代要求的完美结合。

1 孔子启发式教学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才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更有利于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知识。

2 愤而启,悱而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论基础。

2.1 营造民主、开放的良好教育教学环境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束缚出来,但许多教师还是认为只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完成了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能应付考试就完成了自己教育的使命。这些教师往往在课堂上不容许学生有独特见解或是偏离常规的想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往往会在压抑的环境中昙花一现。因此,教师要营造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饱满的求知欲,能根据教师的问题积极思考,使思维迸发出火花,在提出自己的疑问中,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孔子总是会先用轻松的语调让学生“各言尔志”,使学生轻松说出想说的话。师生间没有距离,没有拘束。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更加活跃,更能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2 还学生主体,让教师主导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强调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这一教学法把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

创造性活动的主体是人,而在一个教学过程中,目标是培养优秀学生,所以必须确立学生主体意识,教师只不过是个引导者。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还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自由发展的机会,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3 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激发学生怀疑精神

怀疑是求新的前提,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创造。无数事实证明,只有敢于大胆假设,大胆怀疑才能突破旧思想、旧模式的束缚,才能开创全新的思维、认知领域,进入创新的境界。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没有任何一个创造性行为能离开假设活动,由此可见,创造力与假设密切联系。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正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学生理解和表达过程中的每一个思想环节,不放过任何一个使学生揭示新事物的机会,鼓励学生对现成的结论大胆假设,大胆质疑,指导学生尝试从新的角度或从原来的思路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并尝试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探索新事物、新领域的能力。当学生表现出探索问题的愿望时,鼓励和指导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对学生有创见的思维成果,不论大小,都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敢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4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虽然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关于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论述,但从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八个字中可以探究出他的教学法的精髓:鼓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突破常规思维,从而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更有利于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 结语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本人认为培养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要比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更可贵,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创立的启发式教学法就给我们奠定了非常良好的教学方法论基础,让学生大胆设疑,深入思考,还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正是我们现在教育的目标,也是与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相适应的方法论指导。

参考文献

[1]蔡尚志.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丁相平.浅议孔子的启发式教學法[J].教育史研究,2003.

[3]汪龙鳞,何长江.温文尔雅[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

篇5: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验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计划

一、情况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教育水平及教育手段也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阶段实施目标: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思维的扩散性。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5、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6、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三、阶段研究措施

1、继续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技术的培训。

2、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做成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在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4、结合研究过程,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定期做好各实验班间的交流,总结,提升研究能力。

5、做好阶段性总结及阶段性评估工作。

四、具体安排:1、2006、9确定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开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状的调查。2、2006、10――2007、10开展在学科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3、2007、11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

篇6: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验研究方案

1创设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对学生来说,不仅可以使他们快速的融入到教学的理解当中,还可以使学生之间快速了解物理实验的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物理方面的积极性,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激发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更加认真地钻研相关的物理知识,而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是关键,这也为创新教学方式提供经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物理实验,尤其是一些较为有趣的`实验,从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压力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个较为有趣的实验,“会吸水的杯子”就是利用加热杯子与周围空气的压强不同,就会使杯子吸水,然后在教室的正确指导与监督下,使学生也亲手进行,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开场使学生快速进入到物理实验教学的氛围中去,尤其是教师讲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个现在较为流行的物品用于物理刚开始的学习中,就是物理上所说的力的均衡与惯性运动,将几个小球用不同的线串起来,然后并排放在一起,然后将旁边的一个小球用一个力,就会发现这一排的小球就会均衡运动,这个小实验就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创设一个较为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通过播放相关有趣的视频,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新颖感,学生对于新颖的事物就会有一种自然的关注,尤其是对视觉上的冲击,通过多媒体制造一个物理实验的良好气氛。

2巩固物理基础知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的基础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更好掌握,创新就是要通过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掌握、观察、分析等等,初中阶段是学生刚接触物理课程的阶段,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正确的认识无礼的相关概念,并使学生重视对于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可以在课堂上提问相关物理知识,这就会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更加集中,同时也会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拿出6到8分钟的时间进行提问,这样就会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为使学生更加好的记忆,可以运用一些生活中的物件来进行实验,这样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记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讲课时,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些物件,就像是橡皮,矿泉水瓶子等常见生活物品,使学生产生联想记忆,就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已学过记忆的认识。基础知识不仅包括课本上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学生在对于事物的观察与研究方面,要使学生形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时候,还要培养物理实验的实践精神,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关键的物理实验,巩固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

3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注重因材施教

坚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与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会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教师也会在学生中形成威信,这样不仅能够到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加强交流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个考验,创新教学方式也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相关学习状况,还可以使学生与教师关系更拉近,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然后就是帮助指导认识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不足。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物理竞赛或是物理实验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办一个班级的物理竞赛,在这时候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4结语

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就要不断创新物理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物理学习更加深入,学生了解了物理的相关知识概念,将物理的基础知识深入的巩固学习,学生才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对于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更加有利,创新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创新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更有突破,同时也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行雨.浅议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成才之路,05期.

[2]王俊林.加强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

[3]张建荣.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18期.

[4]刘莉.物理教学中设计性实验的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03期.

篇7: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验研究方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学生有些不易理解掌握的知识,如果通过实验,就可以直观的、形象的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改进一些实验的常规教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讲“金属镁的化学性质”内容时,当演示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学生看到镁带剧烈燃烧,并发出耀眼的白光,学生新奇而兴奋,我趁机提问:怎样才能将燃烧的镁带的火焰熄灭?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会不约而同的说:用二氧化碳。此时可让一位学生上讲台来演示“将燃烧的镁带伸入到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结果使学生不理解,怎么不熄灭呢?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燃烧后集气瓶中的物质颜色、状态,并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进行分析。在这里,不仅教会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来掌握镁带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更为重要的是能教育学生在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普遍规律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其特殊性,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二、开展探索性实验,增强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H2O2的性质”内容时,为了便于学生认识、理解双氧水的性质、用途,我们化学组对“H2O2氧化漂白性实验”作以下探究。

下面我们来探究“向NaOH和酚酞的混合液中滴入双氧水,红色消失的原因”。

探究过程:首先我们来验证H2O2是否具有漂白性。操作如下:

①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先加入少量Na2O2固体,然后向试管中滴加蒸馏水,直至不再放出气体为止,再向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稀释,最后所得溶液平均分到两支洁净的试管中。

②向一支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溶液变成红色,一会儿红色褪去。

③再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又有气体放出;待气体不再放出后,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很长一段时间红色不褪去。

解释和分析现象:

在①中,向Na2O2固体中加水,则方程为:Na2O2+2H2O===2NaOH+H2O

2在②中,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溶液中有NaOH生成,一会儿红色褪去。在③中,加入少量MnO2有气体放出,我们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有O2放出,则方程为:2H2O22H2O+O2↑,说明溶液中先有H2O2存在。

后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还有NaOH,很长一段时间红色不褪去,说明气体放完后溶液中没有H2O2。

通过上面分析:H2O2确实能使NaOH和酚酞的混合液褪色。

其次,再取一支洁净试管,先向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再滴入2~3滴酚酞,振荡均匀,溶液变成红色。然后在混合溶液中滴加双氧水,这时看到红色逐渐消失,这时我们分析其红色消失原因:①H2O2有弱酸性,中和NaOH,使红色消失;②H2O2具有氧化漂白性,将酚酞氧化而永久的褪去。为了探究上述原因,我们作了以下理论分析:

如果继续向无色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变成红色,那么褪色原因是第一个,如果溶液不变红色,那么褪色原因就是第二个。

为了求证哪一个理论正确,我们又做了如下实验:用一支洁净的试管,取上述适量的无色溶液,向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观察溶液始终是无色。

所以,向NaOH和酚酞的混合溶液中滴入双氧水,红色消失的原因是:H2O2氧化酚酞而永久的褪色。因此第二个原因正确。

篇8: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验研究方案

一、直观教学,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我们知道: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 更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在《机械制图》教学中, 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具模型进行形象直观教学, 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把学生原来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 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知识, 使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 学得快, 记得牢,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例如, 投影基础和几何元素的三面投影图是整个课程的基础, 但入门较难, 学生不易建立起空间投影体系, 难以在脑海中勾画出点、线、面等各种基本几何元素在空间的形状和位置, 更不用说将想象出的空间位置, 经过变换后再在几个平面上同时得到投影图形, 还要保持其固定的标准格式和投影位置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除按常规教学方式使用教具模型、教学挂图外, 我还利用教室的墙面和地面建立起空间投影体系, 以桌面、粉笔盒、课本、三角板、铅笔等常见物品作为各类几何元素, 利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创造出一些动态的点、线、面空间关系,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让学生主动感悟空间投影体系, 模拟摆出各种不同几何元素的位置, 再观察假设投影后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一种物体在这个体系中的三面投影图。

二、手脑并用,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好奇、好动是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组织教学活动,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独立思维。刀不磨要生锈, 脑筋不动不灵活。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学得深刻, 想得灵活。

例如:根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首先, 要根据已给的两视图分析物体的形状结构特征, 尺寸、位置和方位关系并想象出其空间形状。此时, 我先画出一系列图形来引出思考方向, 让学生分组讨论, 甚至, 可以用橡皮泥捏出他们的物体 (或用萝卜切出他们的物体) , 来证实他们的结论。在学生理解了形体的结构特征以后, 再按各组成部分逐个作出第三视图。然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进一步分析、判断其相关结构, 准确表达出第三视图。形体的表达方法常常不是唯一的, 最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和新获取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制定出若干种不同的表达方案。而在这些方案的制定过程中,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师生互动, 激励学生积极探索

创新教学不再仅仅传授书上现成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必须创造性的思考问题, 改变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 只注重形式逻辑思维培养的弊端, 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的规则和结论, 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上来, 从亲历知识过程中获得发现的快乐, 并在成功创新的体验中建立起学习机械制图的信心。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研究学生的思维规律, 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使学生的知识都是经过自己的思想劳动获得的。而不是“灌”进去的。例如:在教学生看图的基本要领时, 可先画出物体的一个视图 (如图1) 。我提出问题:根据物体的一个视图, 同学们能想象出多少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以小组形式 (一般按前后座位四人一个小组) 互相讨论研究, 交流心得体会, 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 注意学生的思路 (一般用3~5分钟时间) 。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讨论之后, 由小组代表发言, 说出本组的答案并阐明理由, 小组间可以互相补充。然后, 由我总结出可能的答案。如 (图2) 所示。

紧接着, 我又画出物体的两个视图 (如图3) , 用同样的问题和方法让学生讨论、学习和思考, 由我总结出答案, 如 (图4) 所示。最后, 我归纳总结出:一般一个投影不能完全确定物体的空间形状, 有时两个投影也不能完全确定物体的空间形状, 看图时, 应把各投影视图联系起来一起看, 才能确定物体的确切形状。

这种讨论有利于学生了解群体思维轨迹,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训练说理能力, 并加强了学生间的交往和互动。课堂结束之前, 小结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题, 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教师适当补充。充分利用《机械制图习题集》, 通过各种练习, 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 这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还可检查教学效果, 教师巡视, 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发现问题, 及时辅导, 可提高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 增强求知欲。

四、联系实际, 注重实践环节

在创新教学的理念下, 教师的作用是鼓励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 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学会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螺纹的教学中设问:“从螺纹品种的发展来看, 螺纹是否还会有新的发展?”在学生作出肯定回答后, 便可以明确创新课题:试想象并设计出一种我们未曾见过的新品种的螺纹。学生饶有兴趣的讨论后, 都争先各抒己见, 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滚珠丝杆中的滚珠换成滚柱, 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在螺纹之间充入气体或注入液体。合理的结果给予肯定, 让学生走上讲台论证“专利”, 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它可以激起广大学生再创造的意识。但如果从螺纹的加工、成本、经济等科学性方面来论结果的话, 合理的结果就会存在不合理因素, 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 深入思考他的“专利”, 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又如, 提出问题:“如果把你发明出的螺纹作为商品推出, 是否有人来购买?”引导学生进行加工分析、成本比较等综合验证, 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不合理的结果, 一般是违反螺纹传动原理的, 至少说在现阶段的认知理论上是不能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 简单地否定学生的创新结果, 是很草率的做法, 因此, 在面对各种猜想、各种离奇的幻想时, 我们应该意识到, 敢想并利用已学知识去论证其可能性这正是创新教育的结果。

再如制图测绘实践的教学 (用一周时间) 。首先, 教师、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如准备测绘设备、工具、指导书等以及分好小组。小组间的教学内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接着教师要明确测绘实践的要求、做法及学习目标。组织各小组学生自学、获取信息。然后小组研讨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制订工作计划, 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教师讲解测绘设备 (我校用的是一级减速器) 的工作原理。示范拆装零件和测绘主要零件。学生模仿教师, 一边测绘、一边画草图。在这个过程中, 小组内要具体研究各零件表达方案的选择, 我进行指导、检查。当小组的草图方案完成后, 进行检查, 评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修改, 绘制成一张装配图和两张主要零件图。当小组内都完成绘图任务后, 最后由我和小组成员共同对各同学的表达方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如各小组间的测绘内容不同时, 还可增加以下一些环节:小组内总结, 各小组代表按一定的顺序在全班介绍, 共同讨论, 各小组成果汇集成最终成果。

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制图课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 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始终要善于避开思维定势的方向, 善于从侧向和逆向设奇想、出奇问, 让学生跳出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跨入创造性思维的坦途,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9:在启发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根据小学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有声有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绘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形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如教学《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各像什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感情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姿势?“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点燃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

课文中的有些词句是作者的潜心之笔,它寓形象的展示、情感的表达于一体,有着丰富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的探究,挖掘内涵,开示形象,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蜗牛的奖杯》第一自然段时,我抓住“自由地飞翔”,引导学生想象蜗牛想飞到哪些地方?会看到怎样的风景?从而明白此时的蜗牛想到哪就到哪,十分自由,心情非常不错。在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又以“得意洋洋”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想象蜗牛会怎样“得意洋洋”?引导学生想象蜗牛成天背着奖杯碰到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从而体会到蜗牛从此不思进取,每时每刻都在想着炫耀自己,把荣誉看得很重很重的心态。学生在想象说话中也真正明白“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这样训练,不仅能促使学生借助形象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拓展教材的能力。

三、借助标点,增扩想象

许多标点都有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的妙用,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这是一种“虚”的写法,我们应该利用这“虚”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化“虚”为“实”,加深理解。如《卢沟桥的狮子》中第2自然段对狮子形状的描写鲜活有趣,这段句末的省略号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教学时,我充分挖掘文中这一“空白”,让学生想象狮子的其他姿态,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说:“有的狮子拥抱在一起,好像久别重逢的朋友一样;有的狮子仰望着天空,好像在和天上的星星对话。”这样,利用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依据教材,同时又跳出教材进行想象,不仅充实了课文内容,丰富了“狮子”形象,还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四、依据文中“空白”,丰富想象

一幅精美的画儿,合理的空白能给人想象驰骋的天地,使画面虚实相生,形神兼备;一篇精巧的文章,合理的空白能给人纵横千里的空间,使文章疏密有致,引人入胜。在阅读教学中,准确捕捉教材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课文中写得简略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内容,可让学生把握其与中心的联系,充分想象,加深对中心的理解。如《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饱含真情的文章。文中的母亲柔弱却又强大。对于母亲的形象,文中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描写:“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让她来挑。”引导学生再现画面,感受母亲的不易,以及母亲对我和妹妹的关爱,应该不困难,但是仅仅这样的一幅画面,学生对文中母亲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阅读文字层面,而没有真正走进内心。所以,唤醒学生合理想象,进行拓展练笔,能丰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我说: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请用笔写下来。“炎炎夏日 ;狂风暴雨的时候 ;寒风刺骨的冬天 ……”学生读着自己的文字,内心不断丰富着,感动着。这是一个语言和精神相生的过程,语言表达着情感,语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五、续编故事,延伸想象

有些文章的结尾言犹尽而意未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按照文章思路和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延伸故事情节,续编故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云雀的心愿》结尾写道:“这也是妈妈的心愿。到时候,我跟你们一起去。”小云雀和妈妈第二年春天会怎么做呢,沙漠又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课文中没有写出,可在此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延伸故事情节,续编故事。学习了《会走路的树》后,以“美丽的小驯鹿带着小鸟回家,小鸟看见小驯鹿的爸爸,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们的想象翅膀”为话题,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学完《螳螂捕蝉》后,以“第二天早朝”为开头,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学完《爱之链》之后,续编结尾,乔依醒来……这样学生必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各不相同的故事来,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篇10: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验研究方案

摘 要: 当今社会要求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也对现代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充分条件。本文研究如何通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期能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模式,以此迎合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一、引言

当前社会急需,缺乏创新型人才,这一社会现状引起专家的重视,其进一步呼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从目前情况看,高考制度仍制约教师的发挥,导致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基于此,本文在此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模式,并提出有效策略,使学生能在实验教学中获得全面提升。

二、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弊端分析

新课程标准将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多数教师并没有真正贯彻新课程标准,还没有有意识地突出学生主体性。

在当前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多数教师按照实验教学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下,一些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按照特定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要求学生按照特定的指导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以此对生物实验现象有深刻了解。

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以完成基本的实验教学任务为目标,以应对考试为目的。当前的实验教学拘泥于形式,教师没有启发学生思维,没有让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更没有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对于学生而言,这就是一项枯燥且没有收获的程序,无法感受实验教学带来的乐趣,也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质疑表达出来,导致学习兴趣降低。

三、如何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中学教育以引导和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要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主体性。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能力,并突破固性思维的限制,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换言之,教师只是提出实验目标,为学生提供实验的条件。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才是实验活动的主体,是实验的设计者与执行者。此时,学生才能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发散思维,突破限制。

以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制定实验的目标,即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制作藓类叶片临时装片,并能够运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现象。此时,教师并不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特定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而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开动思维,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部分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提出在实验前需要准备藓类、清水、镊子、滴管、玻片。但在实验时,学生发现实验室中已经没有藓类了。此时,学生就能够根据个人见解进行思考,以求利用实验室中的其他材料(如:菠菜叶的下表皮)取代藓类叶片完成实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突破了固性思维的限制,是对传统实验的一种创新。

基于此,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对显微镜操作的经验进行思考,以此制定实验步骤。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束缚,进而能更开放地思考,站在新的立场和角度开动脑筋。

(二)组织学生分组交流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要将自己得到的结论进行分享,在交流中提出质疑、解决问题,并从中吸收与借鉴他人的想法和意识,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所学和积累制定实验步骤,并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条件分为不同小组。此时,教师需要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实验设计,并解释设计的原因和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质疑并参与讨论。

在实验准备阶段,学生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产生了争议。一名学生认为可以利用猪血进行实验,可以降低实验成本。学生提出的观点就是创新意识的体现,也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通过交流,学生最终否定了这种做法,因为猪是哺乳动物,猪血中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导致没有DNA可供提取。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以塑料烧杯放置液体。这时,小组中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能使用玻璃烧杯进行实验。经过一番交流后,学生没有得出结论,因此学生决定同时使用两种烧杯进行实验,最终得出玻璃烧杯更容易吸附DNA,导致实验失败。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其思维和意识暴露出来,也能在更自由的氛围中大胆地思考与质疑。虽然学生提出的观点并不正确,却是其创新意识的体现。基于此,学生才能从更多角度思考与分析问题,由此在实验教学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善用提问进行启发

教师需要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善用提问激发学生的意识和思维,要通过适当的提问让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以此展开质疑。

例如,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时,多数学生根据已知知识进行实验设计,且已经得出预期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严格控制了温度、处理时间和扦插枝条的种类和数量这些无关变量,通过改变相应的自变量,观察因变量得出结论。

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用单一的方法进行实验,造成自己的思维受到限制和束缚。当此时预实验得出了适宜生根的较高浓度范围,接下来怎样进一步进行实验确定最适浓度,如何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教师的提问是对学生固性思维的一种启发,为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提出了新方向。基于此,学生才会从新的角度思考与探究,在新的方向进行实验操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创新。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为己任,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完善教学策略,促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应聘园林设计师的自荐信下一篇: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