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表演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提纲

2024-04-28

体育表演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提纲(共10篇)

篇1:体育表演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提纲

体育表演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摘要…………………………………………………………………………… 关键词 ………………………………………………………………………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调查访问法……………………………………………………………………

3、归纳总结法……………………………………………………………………

三、体育表演专业就业现状…………………………………………………

(一)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动态及走向

1、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动态

2、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

(二)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择业观和创业观

1、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择业观

2、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创业观

四、体育表演专业就业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对体育表演专业就业的影响

(2)体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就业的影响

(3)体育表演专业人才自身素质对就业的影响

五、体育表演专业就业难的治本之策

(一)体育表演专业就业思路

(二)体育表演专业就业对策

六、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致谢 ………………………………………………………………………… 附录1……………………………………………………………………

篇2:体育表演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提纲

【摘要】

2010年两会期间,200多件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稳定,影响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一个大问题,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相对来说更是比较困难,本文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就业对策.两会期间,200多件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目前我国每所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类院校开设的主干专业之一,是体育专业中的第一大专业,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研究分析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寻求对策,对体育类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对象

北华大学体育学院2005届、2006届、2007届、2008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登录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大量大学生就业的文章。查阅2000年-2009年所有中文体育类期刊有关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择业以及就业指导方面的论文,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2、调查访问法。对省内体育类院校的相关部门、部分教师、我校体育系 2007届、2008届毕业学生及部分其它院系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

3、问卷调查法。为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共设计三种问卷,毕业生问卷、体育系教师问卷和在校学生问卷。发放毕业生问卷100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为80.00%,发放教师问卷30份,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为 96.67%,发放在校学生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为98%,合计发放问卷总数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有效率为92.73%。

三、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毕业生人数逐年累计增加,社会需求趋向饱和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资源的数量大大增加。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大学生的存量迅速扩大,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创出新高。但社会用人需求没有明显增加,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临重要困难。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积压现象越来越严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要素配置的特征是: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等。这样的课程体系导致人才培养的统一性突出,灵活性较差,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开拓思路,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不可避免地出现毕业生择业的困难处境,导致毕业生就业率偏低。

3、就业期望过高很多的大学生则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择业意识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在毕业后择业方向的选择上有82.6%的选择“学校、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只有9.8%的选择去“私营、民营企业”,仅有4.9%的选择“自主创业”。有22%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个别毕业生找不到合意的,甚至宁可呆在家里。

4、自身素质影响就业由于入学时文化底子薄,面对各类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各类考试体育专业的学生

显得力不从心,以今年选调生考试为例,成绩好的同学也未能进入我校参加考试的前三分之一;专业素质方面,大学期间运动量减小导致身体素质降低,专项技术的不突出,导致在人才市场缺乏竞争优势。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要

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就必须对现行的体育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应适当缩减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扩充社会体育专业、体育康复保健专业,开创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传媒等专业。同时,必须加强体育教育专业自身建设。首先,在目前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要彻底改变“重术科轻理论,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竞技项目轻非竞技项目,重必修课轻选修课”的传统认识,增强人才培养体制的灵活性和社会适应性;其次,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强化计算机和外语教学,拓宽专业口径,以适应社会和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按需生产”;再次,提高现有专业的办学层次,适量创办本专业的博士、硕士教育点,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体育教育人才

2、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在文化素质教育中,传统的单学科教育,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而忽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与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的渊博学识教育,只重视基础理论教育,而忽视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素质教育。致使培养出的一些学生,既没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又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的能力都偏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要加强通识教育,努力为培养基础宽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设置辅修专业,开设选修课,特别应增加针对公务员考试一类的选修课,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开展益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校园文化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学得知识,陶冶情操;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总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较单一,学生要以专业为基础,努力学习社科类的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拓宽自己就业的渠道。

3、努力培养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实施创业教育,不断完善创业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创业知识包含三个方面:综合性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因此,加强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尤为重要。在学生系统掌握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可开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史学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当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拓展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增强选修课的弹性。可增设体育创业指导课,把创业综合性知识和所需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增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程。同时,对教学内容也要做相应调整,减少空洞的说教,增添应用性强的内容,实施案例教学。

4、调整就业心态,要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

转变学生非体育教师岗位不去的观念。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首先是面向体育教育领域,发挥专业优势,寻找就业机会。而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机会和可能性越来越小。目前,高中以上学校需求较少,体育教师基本饱和,需求大部分是初中和小学。城市人才需求不多,广大的农村缺额较大。特别是这几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民办教育异军突起,急需补充大量的师资力量,这既是社会需求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毕业生服务的新领域。毕业生也可以在体育产业、社区体育、健身咨询服务、教练员、考研、读二学位、公务员、管理者、从军、公司企业、自主创业、营销等领域进行就业尝试,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

篇3:体育表演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提纲

关键词:音乐表演专业,就业思路

近年来,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推进.高校音乐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 以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 直接反映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 对高校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甚至衡量着高校一些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习状况

然而, 在音乐专业中, 就业难问题集中体现在音乐表演专业方面, 主要包括有:中西器乐演奏方向、钢琴演奏专业、声乐演唱方向、舞蹈等技巧性较强的专业方面。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和技巧性, 大部分的学生从小就需要开始学习专业技能, 需要过硬的基本功和扎实的基础课学习以及大量的舞台表演和国内外高水准的考试竞赛经验作为沉淀, 才能达到较为专业的表演水平, 进而服务社会。这种精英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过程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说社会上从事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 均是经过几十年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而栽培出来的人才, 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 是非常宝贵的社会财富。

但是, 在学生大学毕业的择业就业的时候, 由于社会上相关单位的需求量较少加之学生自身对工作要求等问题, 可供这些学生就业的机会却又少之又少。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学校要从多方面了解、分析, 帮助相关专业学生开拓思路, 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二、高校应继续加强就业指导力度

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而言, 由于音乐这门学科的特殊性, 许多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由于其学科的局限性, 对音乐这门学科不够了解, 加之音乐类的小学科较多, 进而造成了专业就业指导人员不能及时有效的针对性指导就业, 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学生就业难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 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应当肩负起一定的责任, 以完善整个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特别是一线专职音乐教育工作者, 他们手中握有一定的社会资源, 与相关音乐文化单位有紧密的联系, 自身也曾经面对过毕业择业就业这个严峻的问题, 有第一手的就业经历和资料。同时, 又对自己的专业学生的业务能力及性格个性有一定的了解, 可以针对学生的不足加强培养或者可以推荐适合的学生到工作单位就业。

因此, 专任音乐专业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 更加要勇于面对这一项新课题, 展开实效性工作, 以弥补专业就业指导工作者的欠缺, 这项课题甚至可以说需要每一位音乐专业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学生应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 由于其专业性较强, 当其毕业的时候面临择业就业的时候, 大部分学生期望寻找专业的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和机构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和管理及研究工作。但是, 由于社会的整体需求量较小, 个人专业方向的过于“精”“专”而造成的局限性, 所面临的就业机会就会大打折扣, 许多学生迫不得已而转向其他方面就业。但是, 另一方面的问题又出现了, 由于长期的专业音乐技能的学习, 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思维和处理能力不能够很好的得到开发和锻炼, 不能够很好地胜任其他的工作, 进一步加大了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应当在就读大学期间, 积极为自己充电, 很多学校也都意识到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 许多大学均开设了“双学位”和“双专业”的教学课程, 帮助学生辅助其他专业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课能力、兴趣特长以及日后的发展方向, 寻找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 如学习经济管理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政法学院的法学课程或行政管理类课程, 以及文学院的文秘类课程都是很好的选择。

另外, 不少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大四毕业之后, 考取国内硕士学位或出国学习本专业内容, 继续深造, 考取国外音乐学院的硕士、博士学位, 为自己充电, 为将来的更高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些都是很好的选择。

篇4:体育表演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提纲

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生 就业分析

为全面有效掌握毕业生实习与就业情况,华工广州学院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的唯一独立院校,在2014年3月对全校应届毕业生3900人,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1 就业情况调研及分析

本次调研为问卷发放形式,截止到3月31日共收到有效问卷3445份,有效率达88%。其中管理专业毕业生660人,收到有效问卷558份,有效率达85%。

1.1 目前就业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有5%的学生一直没有找到接收单位;而4%的学生,还未开始找任何工作,这一点应引起重视,离毕业只有3个月,反映出部分学生缺乏就业紧迫感。

1.2 落实就业单位的性质

从落实的就业单位来看,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占比为16.3%,民企占53%,自主创业占3.4%。从调研和座谈得知,尽管大多数毕业生工作意向单位偏向于国企,但他们能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定位,理性地选择机会较多的民营企业。毕业生表示,民企灵活性强、发展潜力大,可从基层岗位锻炼提升,而非像国企、事业单位,从一而终,会磨灭大学生的激情与创造力。

1.3 目前签约薪酬水平(见下表) 从表中得知毕业生实习或试用期薪酬普遍为2000多元,这样的薪酬水平也体现了珠江三角洲的市场标准。通过座谈也了解到,毕业生对于实习期的期望薪资还比较理性,但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对于转正后的薪酬期望值还是比较高的。

1.4 目前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方面,25%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符合或超过自己的预期;39%的学生认为一般,14%的学生认为不满意。由此可看出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对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大部分只是出于实习意愿,并不打算长期稳定地在该单位发展。

1.5 目前参加面试情况

调查显示,59%的毕业生参加过1-5家单位的面试,27%的毕业生参加过6-10家的面试,但仍有5%的毕业生一次面试都没有参加,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有一小部分缺乏就业紧迫感。

2 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5:体育表演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提纲

关键词:会计类专业;就业形势;自主创业;职业意识

近年来,由于高校会计专业设置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不协调状况日益突出,我国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要解决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教学和专业素质培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会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会计专业设置结构分析

近几年来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会计类专业,全国设点最多的专业就是会计学,约有500 所 本科院校和900 所专科学校设置了该专业,使得该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呈现供大于求的现 象。

(二)市场需求及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

1.市场一般需求及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会计是一个靠经验吃饭的行业,参加过大型招聘会的应届毕业生都有过类似的遭遇:投的简历往往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大多要求有会计经验,不需要进行太多的培训就能尽快上岗,既懂财务,又能交际。学校联系的单位招聘的条件也比较苛刻:(1)招的人少:一个单位通常只招1~2 名会计人员;(2)有性别要求:招兼文员的会计通常只要女生,需要服从分配、随时外派的只要男生;(3)对学生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学生专业要过硬,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能熟练操作会计软件,外贸企业还要求英语至少过4 级;(4)对学生的其他方面要求:当过学生干部的优先,能吃苦耐劳,形象气质佳等等。符合条件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单位从事会计或非会计工作或通过考公务员、考研等其他渠道就业。

2.市场较高需求及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在校大学生不能报考《会计师》,符合报考条件后,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大多数学生刚开始雄心勃勃,最后则被迫选择放弃。目前,全国具备注册会计师从业资格的也只有8 万人左右,其中应届毕业生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屈指可数,而根据中国市场的需要,至少要35 万名注册

会计师。

二、提高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加强职业意识培养,要充分利用思政课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不断灌输、并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2.要紧密联系单位,紧跟市场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培养,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

3.加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

4.加快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及相关实验设施建设,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就业意识。

(1)深化创业意识。创业是就业之源。当今世界,大力推动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开阔眼界、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经受锻炼、不断挑战自我、加快完善自我的过程。通过创业,大学生不仅可以收获得辉煌的事业,而且可以收获充实、丰富、厚重的人生。

(2)做好创业准备。创业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要获得成功,仅凭一腔热血、一时冲动是不行的,必须做精心的准备。一要加强知识储备,提升创业素质。要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应用写作、人际交往、企业经营管理、金融、会计、市场营销、法律等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结合各自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或几个有发展空间的创业方向,重点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以便创业时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二要加强实践锻炼,培养创业能力。充分利用到企事业单位实习、见习的机会,加强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努力在实践中增强决策能力、适应能力、协调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创业本领;三要加强品行修养,优化创业心态。

(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为促进大学生创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一是从金融信贷、创业孵化、工商登记、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悉心支持;二是健全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创业服务内容,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提高创业服务水平;三是解决创业大学生落户、转档、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四是资金支持,媒体大力宣传。

篇6:体育表演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提纲

1、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艺术梦想与追求,艺考能为我们提供一条走向艺术前进的通道,一个追逐和实现艺术梦想的机会;

2、艺考是考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平台,艺考生就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使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本身的艺术素养也能很好的在职场中应用;

3、艺考是考生高考升学的捷径,艺术类专业往往文化课成绩要求低,艺术类的分数线是二本录取线的65%,一般在300分左右,个别专业加大文化要求,各个学校在此基础上再制定自己学校的分数线,基点也是以报考该校的人数由高分向低分录取;

4、艺术类属于提前录取批次,不影响正常的高考录取,参加了艺考就相当于可以在高考前拥有比别人多一次的机会,非常宝贵!

播音与主持艺术

前景分析:随着传媒和大众娱乐的不断发展,各地各级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激化,有能力、有个性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成为了电视台、电台争夺的焦点。该专业文理兼收,毕业生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

中传的毕业生一直是中央和各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选拔播音主持人的首选目标,并且一直是供不应求,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目前,全国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很快。全国省或直辖市级广播电台有四十多家,各省台又分信息、文艺、娱乐、旅游、交通、经济、都市等几家甚至十几家系列台。电视台频道分化细致,数量明显增加,尽管竞争激烈,但无疑给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除去省级台,全国还有近千座省辖市和市级广播电台、市级广电媒体。它们机制灵活,求才若渴,人才普遍面临断层,名校毕业生难以聘到,骨干主持人常有跳槽。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很快会被提拔到中层,可以一展才华。各地广告收入逐年递增,传媒从业人员的收入提高较快,地方台的优势很明显。数字电视的发展,多元化电视媒体的选择,为更多有志于从事媒体行业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广播电视编导

前景分析:编导、导演是各类电影电视节目的总指挥,该专业重点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一台节目的好坏,编导的能力在其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编导、导演是整个节目的核心。因此编导也具有核心的地位,有才华的编导一定会成为各个电视台争抢的焦点。这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职业,虽然道路布满荆棘,但闪烁光环的前景仍然吸引了不少人投入其中。

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电视新闻节目、记录片、电视专题节目编导、编辑、采访和制作、电视频道和栏目策划以及节目主持方面的工作。

表演

前景分析:艺术表演可以说是当今青少年最为向往的职业之一,一朝成名,天下皆知,起点较高,收入丰厚。

表演专业主要为电视剧制作单位、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培养从事电影、电视剧表演、文艺节目主持工作的专门人才。

导演

前景分析:一提到导演,很多人就自然想到世界名导演希区柯克、斯科西斯、斯皮尔伯格、黑泽明、张艺谋等,觉得导演这个职业很风光,令人神往。如今,人们在欣赏电影时不仅仅将目光放在几个男女主角的身上,他们还关注着导演创作中的思维和艺术。导演固然是个前途无量的专业,但这个行业里竞争激烈,要当上名导演更如同过独木桥一般了。

导演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称谓,根据艺术行当的不同,导演可以分为戏剧导演、戏曲导演、电影导演、电视剧导演、记录片导演、文艺晚会导演等。导演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以电影、电视剧导演为主,兼顾记录片导演。毕业生毕业后即使不能立即成为电影、电视剧导演,也能很快适应电视制作机构的要求,成为合格的文艺节目和专栏节目的编导。另外考研和出国深造也是一个趋势。

篇7:体育表演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提纲

根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初探就业对策。

2简介: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为出发点而写的,它主要写的是现今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怎样找准就业方向,让大学毕业生能在最佳的岗位上作出最好的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对策

3课题内容:

一、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2004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

115个城市的地区分布情况:

115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64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63%;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近6190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71%。

2004年第三季度,全国115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上求职者供大于求;

从产业需求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占2/3,第二产业需求占近1/3。从用人单位性质看:企业用人占95.5%。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7%、23%和15%,三者合计达75%。其余为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分别占5%,其他类型企业占11%。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占1%,其他单位占3.5%。

从性别来看:

求人倍率男性为0.88,女性为1.03

全国部分城市人才市场2004年三季度供求状况:

职位需求比为 2.2 : 1

招聘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市场营销,计算机,机械,管理工程,建筑,企业管理,文秘,通信工程,金融,财会。

以上10个专业占招聘总数的66%。

求职者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计算机,市场营销,机械,管理工程,建筑,文秘,通信工程,财会,企业管理,金融。以上10个专业占求职总数的70%。

人才市场主要特点:

供求状况平稳;

用人单位要求提高:

1.需求:研究生9%,本科47%,大专及以下43%

2.求职:研究生6%,本科44%,大专及以下50%

3.职位需求比:研究生1.5:1;大专及以下2.6:1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09年大学生,据估计会有700万人左右。

09年工作岗位,保守估计,只有150万。

剩下的就是失业人数了。

当然,这个数字是比较悲观的,因为从08年经济衰退的趋势来看,前景确实很悲观。

但是08年底中国经济又有了复苏的迹象,所以09年6,7月份的时候会怎样还不好说。有可能更糟糕,也有可能会好转。

此外,09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还要考虑到08年的失业人数。毕竟2000年的金融海啸,已经让很多人失业了,加上08年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这些人都要同09年应届毕业生去抢夺那数量不多的工作岗位。

所以简单来说,09年失业的人倒不一定很多,待业的肯定相当多。至于失业率,政府从来就没有官方公布过任何准确的数字出来。。考虑到为数众多的农民工和非法劳工的存在,中国实际失业/待业人数是相当多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七)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三、对于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对策

由于现今金融危机还未结束,所以说09年大学生就业将相当困难。但是在这相对于前几年较为紧张的就业环境中,机遇也是存在的。例如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的大学生村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并不只有工作这一条路。像现在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而且现在的大学生还可以去进行再造,这样就可以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现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针对市场需求,适时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提升认识水平,改变就业观念。遵循市场规律,找准就业路径。掌握必备技能,就业就有出路。

4.1 “通识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4.2 正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篇8:体育表演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提纲

近年来,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日益受到旅游各界的关注:一方面, 科班出身的旅游专业等高学历毕业生并未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另一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纷纷舍旅游业而去。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现在一些高职院校的旅游毕业生亦出现此类状况, 这其中既有社会就业大环境的因素, 也有旅游院校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原因。

1.1 我国高校扩招与经济体制改革并行,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自1999年以来, 由于“连续扩大招生规模”,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教育”阶段。2003年的招生人数已经比1990年增加了6倍。

而社会对毕业生人才的需求却没有相应的快速增长, 到目前就业形势已相当严峻, 并且有日趋严重的趋势。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与此同时, 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 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企业改制和政府机构精简, 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 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表中数据根据国家教育部网站数据统计。

1.2 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就业

由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从业人才缺口大, 只要毕业生愿意, 工作都是有的。但近年来的招生情况并不是很理想, 即使是学习了旅游专业的学生, 毕业后仍有相当部分转行, 这和人们的传统观念有关系。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 服务是侍候人的工作, 从事服务工作的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意识、旧观念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 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很大。同时, “旅游是碗青春饭, 过了三十就完蛋”, 社会上的这种观点也影响了大学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

据统计, 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两年后, 继续干旅游的大专生只有80%, 本科只有50%, 研究生就更少了。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观念。本科生、大专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不甘心从基层做起, 服务意识不是很强, 从而导致旅游人才的流失。这比中国目前旅游业、饭店业等行业不太规范等原因具有更大影响力。

1.3 专业就业面不广

旅游管理专业目前从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来看, 较多是限于酒店和旅行社两个部门。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 旅游竞争的加剧, 紧缺人才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一是旅游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常规人才, 如高层管理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市场营销、旅游娱乐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物业管理等人才;二是随着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一些新的专业人才, 如从事旅游电子商务、分时度假旅游网络管理、会展旅游、旅游资本运营等人才;三是在未来社会竞争中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

1.4 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就业过程中处境尴尬

由于全社会就业难这一大的社会环境, 加上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导致他们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设置不合理, 过多注重理论教学。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直接照搬了普通本科高校的模式。教师授课没有突出职业特色, 很大程度上倾向于理论教学,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圈在了课堂上。这些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自身的定位, 高职的学生向大学本科生看齐, 高姿态, 轻实践, 而失去了高职教育的实质。

而且有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没有紧密结合市场需求, 开设的课程中很多都脱离实际情况, 使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只是片面地学习了部分的专业知识, 掌握了少量的操作技能, 到了工作岗位上, 这些知识与能力远远达不到企业现实需要。

(2) 以未来管理者自居。

旅游高职大专生在学习过程中, 重理论轻实践, 以未来的管理者自居。造成这一现象既有学校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众多旅游院校中, 对旅游大专生的培养目标是“旅游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一目标本身并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对学生在大学不加以正确、及时、必要的引导和提醒, 会让高职旅游专业学生产生以“管理者”自居的心态。在学习上重理论轻实践, 只注重理论学习, 忽视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想当然的认为, 一线服务工作是高中生、中专生的事;大专生作为管理人员, 一线服务工作自然与自己不相干。在实习和毕业求职时对工作岗位的期望值过高, “非管理岗位不去”。造成实习和求职过程中单位难以落实的局面。殊不知, 管理者是“从基层开始, 经过一步一个脚印的摸爬滚打, 经验慢慢积累而成”, 是“做”出来的, 而仅仅不是从书本上“读”出来的。

(3) 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差, 导致工作姿态只“高”不“职”。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在实习、工作过程中, 暴露出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差的问题。以宾馆为例, 学生毕业后, 在饭店工作一般都要从服务员做起。服务员的工作绝大多数属于技能技巧型的。高等院校普遍地对技能技巧的培训不够充分,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不如职高生, 职高生不如中专生”。如果毕业到岗后, 头三脚踢不出去, 对其本人的情绪和未来发展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由于技能技巧培训不足, 毕业生很难在服务员中树立威信, 也就很难成为一个名合格的管理人员。

2 职业规划的涵义与功能

2.1 职业规划的涵义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论述到:“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规。”这可以看成是职业规划的古装版。

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对职业生涯规划 (career planning) 的内涵是这样界定的: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目前的制约因素, 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因此, 它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有目的地对自己的兴趣、技能、知识、动机等自身特征和所处的环境状况进行认识分析, 从而为选择最合适的职业和职业发展通道而进行的规划和设想。其内容包括:确立事业目标、选择何职业、在什么地方和领域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何种职务、取得什么成绩等等。就大学生来说, 职业生涯设计是一种对学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目标管理, 通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标, 使之自觉地按预期目标的要求开发潜能, 提高综合素质。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 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历程, 考虑个人的价值、智能、兴趣以及助力和阻力, 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 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2.2 旅游职业规划的功能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学生都有重大的意义。职业规划教育不仅有助于高等院校树立自己的品牌, 提高自身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也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导航仪。对旅游院校的学生来说职业规划对其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知己知彼”。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来说,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首先可以使其明了目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从而对目前所面临的就业状况有进一步的认识, 并对行业所需人才在知识结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的要求有更深层次的体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 对自身的优势、劣势, 长处与不足有一客观公正的评价。发挥自身的优势, 弥补不足, 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行业需求量身定制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使大学生活成为个人事业成功的助跑期。

“端正心态”。职业规划教育可以使学生逐渐认识、领会到管理的真正内涵。使其明白, 没有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 则很难在员工中树立威信, 管理工作就很难成功展开。从而使其自愿放弃“非管理岗位不就”的念头, 从基层一线踏踏实实做起。有效降低对未来工作的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

由于职业规划能够使学生知己知彼、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自己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更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打造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旅游院校中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正当其时。但由于职业规划传入国内的时间较短, 长期以来人们受“精英教育”时期“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等思想的影响, 大家对职业规划的功能和作用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目前国内关于职业规划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而有关旅游职业规划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中国期刊网上未曾发现) 。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借鉴和创新。

3 强化旅游职业规划教育的措施

3.1 学校要转变思想

学校要转变思想, 从追求高初次就业率转变到培养高就业能力上来。把对就业机会的理解由时间范畴转移到能力范畴上来。对旅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全程化职业教育, 通过提高就业竞争力来保证就业率。

3.2 强化就业指导教师师资建设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2002年全国各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700以上, 2003年达到1∶1000-1∶1500, 有些万人以上的大学专职人员不足2人;而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就业工作专职人员一般在1∶200左右。”我国仅有的就业指导人员也多为半路出家者, 真正具有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学、职业指导理论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少之又少。就业指导工作多由做学生思想德育工作的学工处负责, 其对旅游行业所知甚少。不了解旅游行业的现状, 职业指导与规划工作无的放矢, 不能给学生以有效指导, 使旅游就业指导工作从旅游教学中剥离出来。而就业指导专业人员配备不足, 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都疲于应付, 根本谈不上对全校学生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因此, 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任务紧急。旅游院校应着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成员结构, 扩大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使之与在校生人数相匹配 (1∶500) 。许多高校已经从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中摸索出一些经验为推动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从新生入学时开始

纵观国内外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论述, 可以发现目前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将学业规划设计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统一起来。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应该从新生入校的第一天开始, 进行全程化职业指导, 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1) 职业规划教育环节。

大一阶段 (试探期) , 邀请旅游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总裁经理前来学校为学生做专题报告;带领学生参观实习基地, 在暑假可以组织学生前往专业实习、见习基地或旅游景点 (区) 参观考察;使学生初步了解旅游行业和工作的基本条件;鼓励学生多和师哥师姐们进行交流 (尤其是毕业生) , 询问就业情况;同时院校也应针对旅游行业的性质, 举办旅游管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方面的讲座。大二 (大三) 阶段 (定向期) ,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 介绍职业与性格相匹配、职业锚等方面的理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科研创新活动 (如, 学校的大学生创新立项等) ;指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专业实习, 撰写实习报告, 使学生在实习中不断学习、总结、探索, 完善其知识结构;举办旅游活动月 (周) ,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进行模拟导游竞赛, 导游词创作评比, 酒店专业技能操作大赛, 旅游问题研究创作评比等活动;指导学生选修或辅修课程, 指导学生根据个人需要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在撰写旅游学术论文时,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实习的经验, 大胆提出个人见解, 锻炼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参加和旅游有关的暑期工作, 与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哥师姐谈话, 了解往年的求职就业情况。毕业阶段 (分化期) , 督促学生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 举办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的讲座及模拟面试等, 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通过招聘会、就业市场检验其各方面能力与水平的状况。旅游院校可向省内外有关单位发出邀请, 在学校为学生举办专场招聘会。

(2) 实践贯穿职业规划的全程。

高职教学面向就业, 理论够用, 加强实践。实践应该贯穿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青岛黄海职业学院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全国职业院校的前列, 在全国率先尝试了“校企结合”, “半工半读”教学模式, 一边理论学习, 一边动手操作。学院斥巨资, 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实训基地, 安排学生实践学习, 把实践教育贯穿到整个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里, 尽早让学生开始认识自己、设计自己, 提高自己。

3.4 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 建构网络职业规划平台或职业规划指导信箱, 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同时也可充分发挥学校网络技术的优势, 打造旅游人才市场及时向教师学生发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

总之, 开展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 增强了旅游专业学生的主体意识, 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学生事业成功的导航仪, 同时也有助于旅游高职院校树立自己的品牌, 提高自身竞争力, 夯实学科地位等。

参考文献

[1]陈石清, 熊道陵.浅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4) :57-58.

[2]姜军保.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3]邵海燕, 胡芳.大学生就业机会:内涵的回归与就业准备[J].中国青年研究, 2005, (2) :63-68.

[4]杨春.择业观教育与大学生职业价值的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7) :27-29.

篇9:体育表演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提纲

[关键词] 体育专业 毕业生 就业 对策

1、陕西省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1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伴随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换,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21%以上。高等教育大局和态势的急剧变化为数百万原本无望接受大学教育的学子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由此凸现。“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1090人,年均增幅27%。从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看,1999-2005年分别为93.7%、97.1%、82.0%、76.8%、79.0%、82.0%、90.0%、80.0%、70%、73%、73%,总体呈下降趋势[1]。而陕西省的高校就业率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又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可想而知,体育专业应届本科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应该倍加关注这一社会群体。

1.2学生就业需求情况分析

目前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结构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错位,一方面体育院(系)所培养的学生就业市场面狭窄,导致一部分学生的一次就业率较低;另一方面社会上许多部门缺乏一些体育专业人才。这种矛盾反映了体育专业培养上的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正由体育教师为主的单一型向体育科研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经营管理人员等复合型人才转变的一种新趋势。

2、影响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因素

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并非单纯由高校扩招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当前的情况,造成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诸多因素主要是:

2.1国家体制改革给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

国家相关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通过精简机构、合理划分权责、适度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等举措搞了行政组织部门的管理效率。但人事制度改革的直接结果是行政机构的用人数量减少,同时也使就业机会减少。而同时,在2004年之前,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行是“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在这种体制下,我国高等学校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决定,取消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所有毕业生面向人才市场。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纷纷涌向教师岗位,使得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剧增,就业率连年下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2社会因素影响

受社会经济的因素影响,体育发展状况不一,人们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参差不齐,存在地域性差异,生活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居民较之西部欠发达地区更注重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另外,体育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当前我国体育发展现状结合性较低,这一点在社会体育类专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3体育专业办学缺乏特色,专业缺乏优势

陕西省高等院校设置体育院(系)专业的不少,有鲜明办学特色的不多。大部分都是依据传统的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显得落后于社会发展要求。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教师知识更新缓慢;体育项目开设不全;专业课学时太少,选修课时效性差;实践环节明显不足;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等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专科生培养规格近乎一样;专业培养面过窄,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现象,影响了体育教育人才的就业。

2.4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强,缺乏竞争力

通过对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在校生中,有83.5%左右的学生是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接触系统的体育训练,有67%以上的学生选择体育专业就是为了可以考上大学。进入高校后,潜心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不足51%,因此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并不十分用心,认为对将来就业用处不大。由于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仅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也放松了对于外语、计算机、文字组织能力等应用性知识的学习。在竞争市场注重的专项技术突出、一专多能人才的要求下,不具备竞争力。

3、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对策和建议

3.1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规划、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综合考虑个人的价值、兴趣以及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优劣势,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3.2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毕业生自身受文化素质的局限和择业观念的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目前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中学,都需要英语过四级或六级、计算机具有一定水平的毕业生。通过和毕业生的访谈了解到,体育专业毕业生,英语过四级的很少,过六级的就屈指可数了,并且在综合人文素质方面明显落后于其它专业毕业生。

3.3专业型向通用型转化,提高灵活适应能力,扩展就业空间

目前体育专业的就业现状看,就业面很狭窄,大多数集中在体育教育上面,但是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人才还很缺乏。原因何在?这就要求体育专业学生将自己的资本存量由专业型扩展到通用型。在体育专业毕业生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专业型专业知识已经不再是就业的稀缺资本,没有竞争性。而缺乏的就是将体育专业型知识与通用型知识的结合,这样才能扩展自己的视野,面临更多的就业空间。现行的体育产业提供的岗位都是要求综合性人才,不仅要求懂体育知识,更多的还要有通用型知识,实现与市场的接轨。

3.4面向基层、面向西部,自主创业有机结合

积极的相应国家号召,鼓励同学支援祖国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加大对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制定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去基层就业。把自主创业作为一条新的就业出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思想,鼓励学生做好自主创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3]。学校应组织优秀的创业代表对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相关知识的讲座和培训,对有意向自主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济川. 关于体育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2005(3):253-254.

[2]郝鑫.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J].管理教育.2008-9.

[3]盖安俊,何宜中,王国权.分析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人文论坛.2004.5.

作者简介:

篇10:体育表演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提纲

体育教育训练学 丛鹏 1032010935008

影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供需矛盾已显现突出。通过调查研究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关对策。为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缓解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压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引言近年来高等院校连续的扩招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致使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的局限性,在就业市场竞争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体育教育专业是我国体育院校开设最早的体育类专业,也是我国与体育院校中规模最大的骨干专业。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的如何,对今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和体育院系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研究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寻求对策,对体育院系今后的发展和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状分析

高校的扩引发的就业危机已经显现。目前据统计,我国现有体育教育专业190多个,社会体育专业106个,运动训练专业54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3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4个,在校学生40000余名,每年毕业学生近10000名。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每年毕业生近5000名。1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到大众化教育。教育部门没有过多的考虑到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市场供求关系,过多地批准各高校开设体育专业,使原本就应经饱和的体育专业毕业生更加拥挤供求矛

2盾更加突出。致使大量体育毕业生涌向工作稳定,工资不断提高的教师岗位,造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雪上加霜。

2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2.1社会就业制度的变革

我国在1985年以前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于是,就业制度开始发生变化,国家提出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就业的办法,并最终决定逐步建立和健全全国宏观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条件下的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3毕业生需要转变观念及时适应就业制度的变革。

2.2 毕业生个人因素影响就业

2.2.1 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目前很多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只盯着高等院校、大中城市以及富裕地区,不考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关专家通过调查得出社会对体育教师资源的需求为,从农村→城镇→城市需求值逐级减小;且从小学→中学→大学需求值也呈同一趋势。需求值分别为0.81、0.51、0.16。从中反映出城市学校以及大学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已近饱和,城镇中学也日趋饱和,而农村及偏远地区中学尚处“空缺”或“待补”状态。4目前的这种状态正是由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过高,就业观念没有转变造成的。

2.2.2 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专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在应聘过程中表现平平失去工作机会。毕业生的自身综合素质高低逐渐成为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在不断的提高,他们希望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够多样化合综合化。在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而“学校名气”(21.62%)排在第三位.可见当代大学生已清醒的认识到没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没有全面的综合素养,就难以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5.2.3体育院(系)改革力度不够影响毕业生就业

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继承和保留了科学、严谨、系统化等优良传统,然而重技、能轻能力和素质培养,造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下降。课程结构单一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的状况急需改变。教育实习的时间过短,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被理解成毕业生毕业时或择业时的临时性工作,没有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对自身工作的宣传明显不够,工作效果也不明显,缺乏专业职业辅导员。缓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高校一方面的事情,它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包括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等诸多因素。体育院校应该积极的研究和分析就业形势,不断地开拓就业渠道。

3.1 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力度

对于高校来讲,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统。很多院校只在大四的时候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能把它看作是毕业生教育的一个阶段,应该把它纳入高等教育整体当中,使就业指导课程贯彻高等教育的始终。6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临时性的工作。就业教育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代阶段应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第二个阶段要使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当前就业的市场需求、以及就业的形势,选择就业、创业或者继续深造,树立健康的职业观、择业观;第三个阶段是使学生掌握好求职的本领,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礼仪、自荐和面试、竞争及诚信意识等的培养,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和就业竞争的指导。7的指导。

3.2 更新毕业生就业思路,拓宽就业渠道

培养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要帮助毕业生全面了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正面分析就业形势,转变计划经济下毕业生就业的陈旧观念,加强对毕业生的正确宣传和教育,调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树立“行行出状元”和大胆自主创业、多元就业的意识。8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

3.3 加强教育改革力度、提高教育质量

3.3.1加强体育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保持体育教育专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对现行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下大功夫改造传统专业,强化特色专业,巩固年轻专业,要有计划的缩减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扩充体育康复保健专业、体育社会专业,开创和培植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传媒等专业,以技能培养为主,使学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形成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同时,在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要逐渐转变“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竞技项目轻非竞技项目,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程深度轻广度,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的传统观念。

3.3.2 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的时候,都提出有相关工作经验或有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考虑,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实践能力。然而本科生在校期间,只有通过实习才能增加工作经验。现阶段大多数的教育实习都安排在大四学期6-8周的实习时间。过短的实习时间很难满足现实的需要。很显然这种实习时间安排不甚合理。需要在现行的师范教育体制下,增加实习时间。就业实习的内容和时间系统规划,统筹安排,理论学习同实践锻炼交替进行,互相促进。学校应尽量加大对学生实习阶段的监督力度,延长实习时间,改革实习方式,可采用校内校外互相结合,见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也可分阶段几次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观摩与教育实践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9

3.3.3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实施创业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重要方面。10然而目前体育院校仍然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因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体育院校的教育要引导学生的创业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可增设体育创业指导课程,把创业综合性知识和所需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增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程。同时,对教学内容也要做相应调整,减少空洞的说教,增添应用性强的内容,实施案例教学。

3.4加大就业信息收集力度,创新就业服务手段

现今社会飞速发展和进步,体育有了更大的应用空间,也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和工作岗位,体育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体育产业、体育服务行业等新的体育应用领域。再者,由于人们越来越关心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除了传统的体育岗位和相对集中的竞技体育工作之外,在全民健身领域,体育也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

11前景。利用网络优势,建立网上就业服务体系,向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和用人岗位信息,向社会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信息。广泛收集毕业生资源和绣球信息,完善毕业生供需网建设,尽快建立就业信息收集反馈机制,及时掌握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信息,进一步扩大就业信息渠道。

4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限制,近年来的就业形势严峻,要解决

就业难的问题比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体育院系应加强专业建设,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整合和利用各种有效社会资源,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走向基层就业,促使毕业生就业途径多元化。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树立信心、打破就业局限,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题将会得到缓解.1影响体育教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与对策研究

2金融危机下江苏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

3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与课程体系改革

4苏明理,李靖等.论高等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3)35-37.5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 2006调查报告[DB/OL].(2006-04-23)[2009-03-25].6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7广州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

8山东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方向与渠道的对策研究

9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与课程改革思考

10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

上一篇:理办法杭州市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管下一篇:谈社团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