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五河民歌的民俗文化

2022-12-08

我国地域辽阔, 各个地区发展出了不同的特色文化, “没有纯, 没有真, 就没有民歌”, 民歌和其它艺术不同, 民歌是对地方文化最为真实的体现方式, 其发展以地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为基础, 不同地区的民歌体现方式也不同。五河民歌正是五河地区的地域文化、民间习俗的体现, 五河民歌如若一本生动的地区文化历史书, 反映了五河地区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一、五河民歌概述

关于五河民歌的文字记载, 最早在1458年的《五河县志》中体现“除夕前二三日小儿打腰鼓唱山歌来往各村谓之迎年”。五河民歌从五河本地发源, 而后分布在安徽凤阳、蚌埠等地, 关于五河县本地, 该地区的文化特征也比较明显, 其文化由淮河古文化衍变而来, 目前依然从五河发掘了大量石器时代遗址。深厚的文化沉淀, 造就了五河地区独有的文化气息, 五河民歌正是该地区文化最为直观的体现, 并且五河民歌在改革开放之后, 其文化传播的更为广泛, 是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纵观五河地区的地区记录文本, 不难发现五河地区重大民俗事件, 都有五河民歌的参与, 五河民歌以当地民俗事件为载体, 同时又是五河地区文化的重要体现方式[1]。

目前, 五河地区已经发展成以农业、渔业为主的生产基地, 其发展也是当地民俗文化最好的体现。在五河民歌中, 对当地的生产情况进行了充分描述, 各个时节的劳作活动都被创作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小调, 比如《打石歌》、《田秧歌》等等。除了对生产方面的体现, 对五河地区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也进行了阐述, 其中以爱情为主题的民歌较多, 并且体现爱情的民歌内容形式丰富, 另外, 五河民歌对当地的饮食、戏剧都进行了相应的体现, 笔者在下文中对其文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五河民歌的文化元素

(一) 情爱文化

情爱文化是对当地文化最为真实的体现, 比如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不仅会反映出男女主人公的情感, 还体现出当地特有的习俗。五河民歌中关于情爱的民歌数量最多, 其表现形式也最为丰富, 不仅能通过对唱的方式体现, 还可以通过戏剧的方式展现出来, 同时因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情感的体现方式大多委婉、含蓄, 但是对情感的表达却淋漓尽致。比如五河民歌中的《摘石榴》, 歌词“姐在南园摘石榴, 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 刚刚巧巧砸在了小奴家的头哟, 要吃石榴你拿了两个去, 要想谈心你随我上高楼, 何必隔墙砸我一砖头哟”, 就讲述了当地青年男女, 不满父母“包办婚姻”, 追求自由恋爱的事件。此外, 还有《四季探妹》、《五更探郎》等等描述当地青年男女情感交流方式的民间小调[2]。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五河民歌中关于情感的民歌占比多, 也是因为情爱文化更受社会大众的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 反而成为了民俗文化中“情爱”发展的动力。五河民歌中对情爱的表述较为详细, 对各个时期的男女关系都有所体现, 比如关于好感的《打菜台》;表述相恋的《塘崖洗白衣》、表述相思的《穿心调》;表述突破封建思想的《摘石榴》等等歌曲。

(二) 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 同时不同地区也诞生出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比如, 临海地区的饮食文化以“鱼”类为主, 而各个地区的产业不同, 也促使各个地区产生了不同的饮食习惯, “南米北面”正是如此。五河地区的气候温和, 并且植物的种类较多, 所以五河地区当地的水果足足有45种左右, 上述文章中的《摘石榴》, 就侧面体现出了当地的石榴作物, 五河地区的石榴也在我国“远近闻名”。因为当地的农业产业, 衍生出了《小二姐捡嘴》等等关于饮食的五河民歌。同时五河民歌中的《五河五条河》也体现出了五河地区鱼虾丰富的特点;在《小小香扇送情人》这首歌中, 歌词为“大鱼紧追小鱼跑呀, 螃蟹双钳啃草根呀哎, 我的情哥哥来。螃蟹双钳啃草根呀”。由此可见, 五河民歌中对当地丰富饮食文化的体现[3]。

(三) 劳动文化

五河地区的劳动文化较为特殊, 不仅体现了当地的农业劳作文化, 对当地的水文治理也有所涉及。因为五河地处淮河附近, 在1194年, 五河地区受到淮河水难的侵害, 而当时政府的错误治水方针, 导致当地的水难加剧, 因此当地劳动人民治水的劳动过程也被编写成了特色民歌。比如《治淮小调》中的:我家住在那淮河边上, 去年冬天淮河今年水不涨。今年春天淮河工地热火朝天, 打是夯挖土方那人山人海治水忙[4]。“治理水难”逐渐成为了五河地区的特色地区文化, 劳动人民在劳动中的形象, 成为了承载当地劳动精神的重要载体, 如今五河地区的水难已经得到治理, 其文化也被完整记录在了民歌中。

(四) 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文明发展最为明显的标志, 从远古时期的以兽皮为服, 到后来丝绸、麻布的出现, 无一不透露出人类的智慧。在五河民歌中, 对当地的服饰文化也有着相应阐述, 比如《大米好吃要把秧栽》这一首民歌中, 不仅体现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对当地女性身穿花衣的形象也有所描述。“蜜糖好吃要把蜜采, 花衣好看要把衣裁”, 歌曲朗朗上口, 如今在五河地区还有部分民众对其进行传唱。另外, 五河地区人民戴荷包、香扇的习惯在民歌中也有所提及, 比如文章上述的《小小香扇送情人》, 就体现出了当地年轻女性佩戴香扇的习惯;《多情姑娘坐绣房》中则体现出当地女性为男性绣荷包的场景。虽说我国的饮食文化以“南米北面”为特征, 但是五河处于南北交界处, 所以当地人民既吃大米, 同时也吃面食。

(五) 交通文化

交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 因为五河地区人民的出行方式水陆交加, 所以交通文化在五河民歌中的体现较为特殊, 比如《八段锦》中的“小小船儿水上漂, 穿上坐个女多娇”, 就展现出五河人民坐船出行的形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当地已经以陆地交通工具为主。在改革开放之后, 五河民歌中又体现了陆地交通工具的使用场景, 也展现出“老汉开拖拉机、姑娘上摩托车”等新农村场景[5]。

三、五河民歌中的习语

习语既是当地民俗文化最直观的体现方式, 同时习语也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通常情况下, 某地区的习语源自于当地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而五河民歌中就蕴藏了诸多五河地区的习语, 习语对地区民风的体现也最为直观, 因为习语中包括了酒令、黑话、流行语等等内容。在《八段锦》中就讲述了许仙、白娘子、祝英台、牛郎织女等等神话故事, 分析五河民歌中的故事不难发现, 其故事主要以“传说”为主, 但是其中最为主要的特质却扎根与民俗, 反映了当地人民最为真挚的思想情感, 只是对情感的体现方式不同, 故事中的主角从老百姓替换为了天上神仙、精怪等等角色, 这也是这些故事能够经历时间洗礼的重要原因。而在习语方面, 五河民歌中也有着“我滴个乖乖”、“介是真滴改”等等外地人听起来“土味十足”, 当地人听起来倍感亲切的习语[6]。此外, 还有部分较难理解的习语, 比如“二刀毛、标、荣光、今儿个天、努”等等。在《八段锦》、《小小香扇送情人》、《大米好吃要把秧栽》、《摘石榴》等等民歌中, 有着大量“不表意”的语言, 比如“咿儿哟、芽儿哟”“依个依个芽儿哟”等等, 虽然这些语言没有实质性的含义, 也不具备深厚的民俗背景, 但是其朗朗上口的特点, 以及其本身的趣味性, 才使得五河民歌能够长久的传承下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五河民歌是我国民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早期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文化, 是当地人民生活的动态体现。这些听起来“土味十足”的民间歌曲, 背后却蕴含深厚的特色文化, 是五河人民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历史瑰宝,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今天依然存在于五河人民的生活中。五河民歌因为其本身的特性, 值得文化、历史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深入挖掘, 为人们研究淮河文化、历史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摘要:笔者在文中以五河民歌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 并且从地理、人文、习俗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阐述五河民歌的分类、地域文化、人文情感。

关键词:五河民歌,民俗文化,音乐特点

参考文献

[1] 檀伯才.音乐人类学视角下民歌的人文情怀——以安徽“五河民歌”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 .

[2] 王怡田.五河民歌中的民俗之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 2016.

[3] 赵艳艳.五河民歌的艺术特征及其演唱风格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 (2) :158-160.

[4] 安琦.试从过渡交融性看五河民歌的艺术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8) :212-213.

[5] 唐辰.五河民歌与凤阳民歌音乐形态与风格的宏观比较[J].北方音乐, 2016 (14) :12-13.

[6] 靳慧.安徽传统民歌保护与传承研究——以五河民歌为例[J].人文天下, 2018 (12) .

上一篇: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分析下一篇:浅议教学中机械制图技能的形成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