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山背二歌的改编看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

2022-10-09

大巴山位于川东盆地与陕西交界处,那里悬崖峭壁、山高水险、交通极为不便。为了生存,人们只能用背的运输方式来与外界进行物资交流。由于人们运送货物全靠人力背运,所以人们就把运送货物的人亲切地称为“背老二”或“背二哥”,于是一种来自巴山深处、发自背二哥心灵的民歌—巴山背二歌随着打杵歇气的一声“吆喝”在四川的东北部地区由此产生。

一、巴山背二歌原型的艺术特色

背二歌的曲调一般为民族五声调式,属于五声音阶体系。曲调里很少有偏音出现,最典型的旋律音程是小三度,其使用频率最高,是旋律构成中最活跃的音程。其次是大二度音程,纯四度运用的相对较少,四度以上的旋律音程几乎没有。音调结构以三音腔为主,其中以La、Do、Re最为典型,其次是So、La、Do,另外还有少量的Do、Re、Mi,Mi、So、La,Re、Me、So,三种音调,音调中窄声韵偏多。句尾段尾一般用波峰型旋法,总的特点是偏爱级进旋法和窄音程,旋线的上扬型、高低起伏型和波峰型,则又表现出豪迈、硬朗、明快之风采。所以巴山背二歌的曲调在总体上具有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特点。

背二歌在题材上有很多种,有歌颂劳动的、政治的、生活及爱情的,它的歌词通常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比如“弯弯背架像条船,情哥背铁又背盐,鸡叫三道就起身,太阳落坡才团圆。”这四句简短的歌词用“赋”的手法平铺直叙的简述了背二哥的真实生活,歌词里把背二哥的背脊形容成船,朴实自然,通俗易懂形象地叙述了背二哥从三更到太阳落山的背运场景。

巴山背二歌在衬词上也与众不同,衬词形态多样、风趣诙谐,实词和虚词同时采用。如:“吔,我背二吔哥来哟,我的背二哥哟,(贤那嗯)谁个叫你嘛,情歌的背朗的多哇,哎!”在此段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背二歌的开头有一声“也嘿”,最后结束也有一声甩腔”哎”。这种遥相呼应的虚词用法让背二歌别有一番韵味,它符合背二哥累了,出口长气,吆喝一声就即兴歌唱的演唱规律,也加强了歌曲的抒情性和地方色彩性。

二、巴山背二哥改编后的艺术特色

以赵明仁作词、雷鸣作曲的改编曲《巴山背二哥》为例,分析改编后的巴山背二哥的艺术特色。

1、曲调

改编曲和原曲一样,它属于五声音阶体系,旋律中会有大量的徵音,音调结构主要以Mi、So、Mi,Re、Do、La,两种音调来环绕进行,但是调式主音为羽音。旋律主要以级进为主,从引子部分的第一小节开始,整段旋律在E羽调的主和弦上环绕展开。2/4拍的强弱节奏型就仿佛是背二哥铿锵有力的脚步声,随着前面八小节引子的展开,改编曲遵循了传统背二歌“甩腔”的特点。从第九小节开始就加入了粗犷豪放的吆喝声,旋律从高音G宫到D徵再到E羽上来回环绕,直到落在引子尾音So、So、La,哟嗬嗬嗬的虚词上。在引子乐段的伴唱吆喝下A乐段曲调由四个平行乐句组成。旋律欢快、轻巧、节奏鲜明。以Mi、So、Mi,Re、Do、La为中心音,多用三度和二度音程。C乐段的旋律音调是在A乐段的主音Mi上将旋律音调移高了一个纯四度,将La、Do、La,作为主音,这为C乐段的“合”作了很好的铺垫。

2、歌词

改编曲在歌词上大量运用了四川方言,如:“背心那个短来,腰裤儿长,拐把子直来背架子方”歌词中的名词(背心、腰裤儿、拐把子)将背二哥的形象刻画得生动自然,方言的运用让这段旋律显得韵味十足,极具巴蜀风格。歌词在演唱形式上也十分丰富。如B乐段,该乐段为本乐曲的华彩乐段,由五个八小节乐句组成,总体结构上它是由说与唱两种形式结合,并且是有帮腔的二声部轮唱,旋律仍然围绕着主和弦反复变化,节奏和歌词的韵律更加清晰,如第一部分:“擦到悬崖走哦-盯到,爬到坡坡上哦-稳起。累了一杆烟哟-扎起,渴了喝二两啊-喝起。”从歌词上看6字+2字的帮腔形成一个完整的对话。在演唱形式上,由领唱唱旋律部分,伴唱者吆喝。节奏有着强烈的律动性,这一唱一和就如背二哥在背运途中互相打气,互相鼓舞。第二部分:“先爬老鹰岩耶-跟到,又过青石岗哎-抽起。春来去成都哎-耍起,秋后上北京哎-讴起。”与第一部分不同的是C1乐句在节奏上比第一部分更加快速。在演唱上是由伴唱者唱旋律部分,领唱者则为吆喝。随着节奏的紧促,作者在第三部分采用了无旋律伴奏的吆喝声:“擦到悬崖走哦-盯到,爬到坡坡上哦-稳起。累了一杆烟呐-扎起,渴了喝二两啊-喝起。”整段歌词里所用到的动词:盯、爬、喝、扎起、跟倒、抽气,极具四川山地民歌的特色。

3、词曲结合

改编曲的唱腔分为“前喊腔”和“尾腔”,引子和结尾处常用虚词作为衬腔。整首曲子既有旋律线条的优美性又有节奏律动的规律性。其中起、承乐段主要以旋律来表现背二歌朴实直爽的性格,B乐段主要是以词用半歌唱半吆喝的方式来描述着背二歌的劳动场景,其独特的方言歌词与无旋律的伴奏结合增强了歌曲的律动性,与引子部分和A乐段在曲调上形成对比。其次为了能给C乐段的“合”作好的铺垫,作者在C乐段里综合了AB乐段的两种表现手法,既有A乐段的旋律影子,又有B乐段吆喝的演唱方式。旋律抒情、缓慢,一问一答的演唱方式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呐喊出背二哥的心声,C乐段里简单质朴的歌词随着悠扬的旋律塑造了坚韧不拔、知足常乐的背二哥形象。

三、原曲与改编后的比较

共性:在音乐内容上原曲和改编曲都是以背二歌的劳动及生活为基本素材,其中以歌颂爱情为主,突出女性是背二哥的精神支柱;歌词以四川本土方言为主,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而且有大量的衬词,多用平铺直叙、托物起兴的文学写作法。虚词常以前喊腔和尾腔的方式出现在歌曲的首尾处,使全曲遥相呼应。旋律多以三度、二度音程为主,旋线多为上扬型、高低起伏型和波峰型。

个性:原曲与改编曲虽然在曲调上都属于五声音阶体系,然而原曲大多采用民族五声徵调式,改编曲在旋律中会有大量的徵音,但调式主音落在羽音上,具有小调的色彩。原曲音调结构以三音腔为主,其中以La、Do、Re最为典型,其次是So、La、Do,另外还有少量的Do、Re、Mi,Mi、So、La,Re、Me、So,三种音调。然而改编曲则以Mi、So、Mi,Re、Do、La,为主要音调结构。从结构上看原曲是由两段体的七言格律诗形成的单乐段,在字数上为固定的三字、五字、七字。改编曲却在原曲的基础上扩大了其内部结构,没有固定的字数限制,是一个单三部曲式。节奏上原曲多为散板、较自由。然而改编曲除了引子部分为散板,其它节奏较为规整,节奏韵律极强。演唱方式上,原曲中的背二歌在二声部对唱时一般为自问自答的对唱方式。改编曲则因为现代音乐表演形式的多样化及环境的可塑性,所以对唱以有帮腔的二声部轮唱的表演形式出现。

四、巴山背二歌改编曲的影响

传统背二歌由于歌词及旋律属于即兴创作,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没有乐谱记载,学者们要学唱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然而改编曲以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在保留了传统民歌精髓部分的基础上加入了新时代作曲技法的新颖手段,让这首民歌的旋律郎朗上口,在音乐变现形式上也极为丰富。由于传统背二歌的演唱受地域文化限制,会唱这类歌曲的歌手几乎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艺人,同时由于现代媒体的发达,这种口头传唱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观了。相比之下改编曲巴山背二歌倒更为珍贵。

五、结语

目前民歌的改编已成为一种热潮,许多歌手也将改编后的传统民歌作为自己的翻唱对象,越来越多的影视剧音乐和流行歌曲中也出现了民歌的“身影”。就如本文里的背二歌,改编曲的作者是在这首原型背二歌的基础上,通过采风及收集背二歌的相关文化、了解背二哥的相关知识才创作出了这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巴山背二歌原型与改编曲的比较,让我们认识到,在民歌改编过程中,把传统民歌加入新的元素,注入新的活力,给予新的演绎的同时一定要保留原曲精华的部分,不能失去传统民歌最本质的意义,传承与创新并举才能创造出更好的音乐,才能使传统民歌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背二歌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从背二歌的改编曲中看出把传统民歌加入新的元素,注入新的活力,给予新的演绎,可以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新颖的艺术载体来再现传统民歌的精髓,这对于民歌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方法,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巴山背二歌,民歌改编曲,艺术特色,传承

参考文献

[1] 王雅琴.论民歌的沉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110-114.

[2] 邓越.“巴山背二歌”巴蜀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J].四川党的建设,2010.(2):56-57

[3] 赵英,何元平.巴渠民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上一篇:小议地方台民生新闻节目的策划——以《直通百姓》为例下一篇:油气采集储运中的腐蚀现状及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