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南岸彝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2022-09-11

一、调式

红河南岸彝族民歌调式以五声调式为主,但有别于我国传统五声调式,它主要以带中立音的五声调式为主,所谓“中立音”,被音乐界内人士称为钢琴夹缝里的音,与全音、半音相比较,也被称为3/4音。由于中立音的存在,形成了当地独特的调式风格,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1、带中立音的五声徵调式

其音阶为:sol si do re fa sol,该音阶区别于我国传统民族五声徵调式,用“si”和“fa”音代替了“la”和“mi”音,其中“si”就是存在于钢琴夹缝里的音,它随着旋律不同的进行,其音高也会随之进行变化,但它区别于实际音高“si”。整个歌曲围绕sol si do re fa这几个音进行,形成独特的中立五声徵调式。如谱例1.1《来歌赫(玩耍调)》,就是带中立音“si”的五声徵调式。

2、带中立音的五声宫调式

音阶为:do re fa sol si do,由此可以发现:该音阶与我国传统民族五声宫调式是有区别的,传统民族五声宫调式音阶为:do re mi sol la do,而该调式音阶省略了三级和六级音,用四级音“fa”和微降音“si”代替,因此,形成了中立五声宫调式。

3、带中立音的商调式

音阶为:re fa sol si do re,其特点与上面两种调式音阶有相同之处,以“fa”和“si”代替二、五级音“mi”和“la”。如谱例2.3《啯哒赫(踩荞)》片段。

二、旋律

红河彝族民歌在旋律上具有当地独有的特点,除了以当地特有的调式音阶为骨干音以外,还常常运用一些润饰手法对其进行装饰。

1、旋法特征

1)七和弦(sol si re fa)及其分解式进行,贯穿于整个旋律,特别是si—fa—sol的终止式,具有当地民歌的风格意义。

2)缓急(松紧)法旋律型的普遍运用,增添了曲调的韧性、弹性和生动性,尤其是在多人合唱的时候,彼此间你密我疏、你松我紧。

2、旋律润饰手法。

1)下波、颤音的运用。一般运用在歌曲长音的位置,以及在主和弦sol si re(徵调式)三个音上的运用尤为突出。

2)真假声的运用。运用于大跳音程,使得整个歌曲演唱的自如,表现丰富。

3)滑音的运用。当地民歌在演唱中常常在尾音上进行滑音装饰,使其风趣而生动。

三、歌词

歌词直接反映当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当地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红河南岸彝族民歌的歌词均以五言体句式为主,且以白话五言诗为主,衬词,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其运用不仅增添了歌曲的色彩,而且使得当地民歌画上了本民族的音乐符号,具有代表性意义。红河南岸彝族民歌常用的称词有:“衣吙”、“哇塞,塞国”、“嗦嗦”、“瑟”等。

1)“衣吙”指人们在劳作之余运用该词试探周围是否有人,如果有人听到,又以相同的方式回答对方,该词运用于歌曲中,一般在乐曲前运用,具有引子的功能。

2)“哇塞,塞国”一般用于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演唱中,具有链接的意义,如一人唱完后另外一人唱道:“哇塞,塞国”,表示“我要唱了”。

3)“嗦嗦”一般用于酒歌的结尾,一段酒歌唱完后,众人一起高呼“嗦嗦”,表示庆祝,喝彩,使整个场面热闹起来。

四、节奏、节拍

节奏疏密搭配、松紧结合,运用自如。在两个声部的演唱以及器乐合奏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节拍的运用较为多变,体现出当地民歌自由、不拘束的音乐风格特点。

1、节奏方面[1] :

一类是自由抒情的无板节奏(散板),另一类是律动性有板的节奏。自由抒情的无板节奏(散板)是指强、弱拍不受小节线限制,即强弱规律不明显。这种节奏在当地民歌中常常用到;律动性有板的节奏强是指弱拍按小节线划分,有规律地出现。

2、节拍方面:

单拍子、变化拍子,为常见。多为2/4拍,也有3/4、5/4拍,或是随意增加时指,形成变化拍子。如下图《阿洽阿培嫫》[]就是2/4与3/4的结合。

五、曲体结构

红河南岸彝族民歌曲体结构丰富,但主要以乐段结构为主,单二、单三结构很少,整个音乐结构呈现出简单,便于记忆的特点。

1)乐汇变化重复构成乐段。比如谱例《则洁莫》(撵调)就是由核心乐汇“sol fa re”多次变化重复构成的乐段结构。

2)乐句变化重复构成的乐段。

3)四乐句构成的乐段。

4)不分乐句的结构。采用顶针手法(后一小节抓住前一小节的尾音进行发展),发展全曲,全段不分乐句。

六、结语

红河南岸彝族民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极富神韵的中立调式、简练纯美的曲体结构、独具特色歌词、称词的运用,这些都是红河南岸彝族民歌较为典型的特点,有别于我国其他民族民歌乃至世界各国民歌的特点,由于这些特点,从而形成红河南岸彝族民歌独特的音乐风格与魅力。

摘要:红河南岸彝族音乐是红河彝族音乐的一个支系。当地的民歌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史诗歌、山歌、情歌、习俗歌、儿歌等,内容涉及到日常生活、爱情婚姻、农耕劳动、道德教育、宗教祭祀等方面。除此之外,其独特的调式、旋律、结构、演唱方式等,使得当地的民歌大放光彩,同时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本文主要用西方传统的音乐分析方法,从旋律、调式、曲体结构等方面对红河南岸的彝族民歌进行分析。

关键词:红河南岸,彝族民歌,音乐形态,音乐特点

参考文献

[1] 张兴荣《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10月.

[2] 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

[3] 王志敏《红河彝族音乐文化》[J],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第2期.

[4] 余敏《垤施村彝族音乐风格论析》[J],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第5期.

上一篇:基于风险理念的油库安全管理探析下一篇:浅析如何科学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