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2022-09-11

1 ICU环境特点及对患者的心理影响

1.1 仪器设施集中

ICU病房挤满了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 如呼吸机、监护仪、除颤器、氧气、吸引器等仪器设备。使患者活动空间缩小, 会对患者精神上产生压力, 使患者感到紧张和压抑。

1.2 噪音污染

床位间无隔音装置、各种机械运行声、报警声、吸痰声、危重病人的呻吟声, 医护人员谈话及走路声等持续不断地噪音污染。

1.3 光线异常

光线能影响患者的心理变化。光线过强并直接照射患者, 可使患者过度兴奋。耀眼刺目的光线使人眼花缭乱、心神不安。如病房阴暗, 会使病人感到沉闷、压抑、忧愁及恐惧。

1.4 与家属隔绝

许多患者是在意识丧失的情况下进入ICU的, 当清醒时, 发现自己身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 身边无亲人陪伴, 而每天仅有有限的探视时间, 使患者无法与家属进行有效地情感交流, 孤独寂寞感油然而生, 从而产生分离性焦虑, 甚至是绝望。

1.5 各种导线导管连接及约束

患者全身连接着监护导线、动静脉导管、引流管以及四肢被约束, 限制了患者活动而产生不适、无助和焦虑。

1.6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 交流困难, 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及感受, 产生无助、悲观、厌世等情绪。长期应用呼吸机的患者还产生对呼吸机的依赖心理。

1.7

抢救和治疗时的紧张气氛、医护人员大声谈论病情以及病情危重都会造成患者内心的恐惧。

1.8 缺少隐私保护

监护室皆为危重病人, 并且许多是昏迷或是全麻术后进入的, 导致许多医护人员忽视了对病人隐私权的保护, 据调查有69%~77.9%的护士对患者进行某些操作, 如导尿、擦浴、行各种穿刺、更换床单等不加屏风或遮挡, 使病人有一种自我消失、个性丧失、没有尊严的感觉。

2 ICU患者的心理调节

(1) 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 尊重患者的情感需求。术后病人清醒时, 告之现在的时间、地点、家人的情况, 病情的演变 (好的方面) , 并说明不同仪器、管道、线路的作用, 有助于减轻病人的压力和紧张感。

(2) 向患者说明不留家属陪护是为了预防交叉感染, 取得患者的理解, 避免产生孤独无助感。

(3) 增加病人的安全感。护士要尽可能在病人可见到的范围。护士温和的表情、关爱和鼓励性的语言、积极地信息传递, 必要的解释说明有助于病人尽快适应ICU环境, 减轻心理反应。

(4) 对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病人采用非语言沟通形式, 如模板图画、手语、点头、摇头、书写等。

(5) 合理安排家属探视, 满足患者对亲情的需求。每天应安排适当的探视时间, 让家属与患者交流, 每日1次, 限制严格者, 可通过探视走廊探视患者。

(6) 保护患者隐私、维护其尊严。给女患者病人穿上衣, 遮挡胸部 (可反穿衣) 。给患者翻身、擦澡、会阴消毒、需暴露敏感部位时, 注意遮挡。

(7) 疼痛病人, 给予适当的镇痛。手术病人, 可配自控镇痛泵, 减少病人痛苦体验, 以及由此产生的焦灼情绪。

3 改善监护环境, 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刺激

3.1 减少床旁仪器设备

将不用的机器设备撤离病人床边, 增加病人周围的空间, 减轻压抑感。正在使用的呼吸机、监护仪屏幕, 不要在病人视线范围内, 以减少对病人的干扰。

3.2 光线的调节

白天中午用窗帘适当遮挡强光, 避免光线直射病人面部, 减少不适和被强迫感。夜间可关闭顶灯, 打开床旁灯 (有灯罩) , 并调暗灯光。保证病人夜间充足的睡眠。

3.3 减少噪声

医护人员做到走路、说话、动作轻, 不穿硬底鞋, 并禁止在病房内高声说笑。定期检查和维修仪器设备, 将运转声降至最低。

3.4 桌椅脚下要钉上胶皮

采用中心气源, 避免呼吸机的空气压缩机带来噪声污染。

仪器放置尽量避免靠近患者头部。调节电话的音量, 以减少干扰。为便于患者休息和睡眠, 晚间声响宜控制在40分贝以下。

3.5 在病人能够看到的地方挂时钟, 使病人有时间感

将非常危重需随时抢救的病人调至单间, 以减少对其他患者的不良刺激。护理操作尽可能集中进行, 避免反复干扰病人。

摘要:ICU是救治危重患者的场所, 集中了先进的生命监测、支持设备及较多的医护人员, 24h不间断的监护和治疗, 在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同时, 也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 现就影响ICU患者心理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重症监护,患者,心理分析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幼师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下一篇: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