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与英语教学

2024-05-17

语境与英语教学(精选十篇)

语境与英语教学 篇1

20世纪初,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 de Saussure) 区分语言和言语, 区分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 强调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只能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吕叔湘在语言研究创刊号的题词中指出:“语言的研究不应局限于语言本身, 也要研究人们怎样使用语言, 研究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随着从语言系统的研究到语言使用的研究的转变, 引发了语言学对自然语言 (或日常语言) 的重视, 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等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方法也渗透到语言研究领域, 从而使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语境”随之产生并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一概念由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B. Malinowski) 在1923年提出, 后来伦敦语言学派创始人、语言学家弗斯 (J. R. Firth) 继承并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思想。他们都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具体使用, 言语活动是人们实现某种目的, 因而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 而言语活动既然是有意义的, 进行语言的描写和分析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对意义做出描写和分析。而意义正是通过语言环境, 即语境来确定的。随着自然语言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诸多语言学家对语境这一概念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研究, 从而使人们对语言和语境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 使语境成为语言学, 尤其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语境及有关的理论对英语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 而语境理论也因之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二、语境包括的因素

语境, 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环境”的简称。语言学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语境进行研究, 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何兆熊先生认为交际双方要能够正确的相互理解, 使交际能顺利进行下去, 首先需要的是具备对所使用语言的知识, 即双方必须了解语言交际的上下文, 这就是一种基本的语境。除了语言知识 (包括对所使用的语言的掌握和对语言交际上下文的理解) , 语境还包括语言外知识:背景知识 (常识及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 、情景知识 (交际的时间、地点、主题和正式程度) 、相互知识 (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关系) 。戚雨村则将语境归纳为三类:

1.上下文 (co-text) 。

作为语境因素, 重点应该放在上文, 因为上文是已经表达出来的, 而下文尚未产生。但对理解者来说, 下文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有人说“我读的是法律专业”, 听话者可能认为他将来要当个律师, 但他又接着说“可是我毕业后并不想从事法律工作”, 情况便大不一样。所以下文对上文起到补充、明确、更正、说明、转折、否定等等作用, 在理解新话语的意义时也必须加以重视。

2.发生言语行为的实际情景 (situational context) 。

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 (J. Lyons) 结合话语的合适性, 把它解释为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言语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其中包括言语活动的参与者 (说话者和听话者) 、场合 (时间和地点) 、说话的正式程度、交际媒介、话题和语域。

3.某个言语社团的社会文化 (culture context) 。

这指的作为某一言语社团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习俗。举例来说, 当我们去听讲座时, 面对观众的夸奖, 来自不同国家的演讲者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做讲座的是个中国人, 我们中国人一般会说“哪里, 哪里”表示谦虚;如果做讲座的是美国人, 他会爽快地说“谢谢你”;而如果这个做讲座的是日本人, 那他会说“请多指教”。此类现象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特别需要引起重视。

三、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语境与词汇教学

不论在哪个学习阶段, 词汇都是必须扎实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大多数学习者的词汇习得都是通过词汇表上给出的英语单词的汉语翻译对等词。当然这种对等词的记忆是学习外语的参照点和基础, 是外语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但随着外语学习的进一步扩展, 在早期所获得的词汇知识的基础上, 就可以有意识地借助语境推断具体的意义。以单词“resource”为例:

a) Oil is an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

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b) Quick wit is his great resource.

机敏是他的天赋。

c) Good health is his great resource.

身体健康是他的本钱。

“resource”对于具有一定词汇知识的学习者来说并不陌生, 它的基本含义是“资源”, 如上例a) 句。对于其他几个句子中的resource来说, 如果离开了每个句子这个语境, 我们就无法确定该词的具体意义, 正如没有参照点就无法确定物体的位置一样。其实词汇的积累正是通过各种新语境带来的困惑, 通过词典借助语境推断具体词义这一过程而逐步形成的。只记忆单个的具体词义是一种单调机械的记忆, 即使当时记住了也很容易忘掉, 而且难以掌握词汇的灵活运用。通过语境掌握词汇可以克服这些缺点, 虽然并非所有的生词都能通过语境准确无误地推断其词义, 但许多情况下语境仍为理解目标词提供了很多信息, 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唤醒并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 并据此推断相关词汇的具体意义。在阅读过程中利用语境学习词汇是外语学习者特别是中高级阶段学习者有效、快速增加词汇量的主要途径。

2.语境与说话者意义

言语的传达包括说话者和受话者, 那么言谈应对中的意义及对其理解决定交际能否成功, 因为正确理解对方话语的意义是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而交际中话语的意义不只是词义, 也不是单方面由说话者生成的或由受话者解释的。实际的言语交际过程涉及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意义磋商与协调, 而这种磋商与协调正是以发生言语行为的具体情形, 即语境为依据。实际交往中, 表面含糊的词义、指称和结构是很多的, 对受话者来说, 绝大多数语句离开语境都可能引起意义的不确定性, 但人们一般都能正确理解它们, 因为在一定的语境之下其意义是明确的。很多时候说话者的最终目的在于传达其交际用意, 而误解的产生并非受话者不了解词义和句法结构, 更重要的是没能理解说话者的交际用意。例如“Would you like some tea?”这句话, 在形式上是疑问句, 在通常情况下, 是说话者问听话者要不要再喝些茶。但在特定的语境里, 这句话却可能表示为另一种意义。当客人久坐不去而主人又有其他事情亟待处理时, 说话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可能是提醒对方“时间不早了, 您可以走了”。

一般来说, 说话者为了实现交际目的, 往往据此选择合适的言语表达方式, 结合语境因素, 把交际意图隐含在一般的话语意义之中。因此, 话语意义与交际意义往往是不同的, 后者包括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等潜在意义。受话者须根据说话所传递的话语意义和具体语境的补衬作用推断出说话者的潜在意义, 所以交际的成功也就是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对话语语境和潜在意义的磋商与协调的成功。

3.社会文化语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整个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语言始终是与文化和社会同步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造成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 每个民族的习惯和价值观念也必然在其语言中得到充分体现。

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困难, 大多表现为对语言的运用是否得体、场合是否得当。以见面打招呼为例, 英美人常以天气搭讪, 而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见面时“上哪儿去?”或“吃饭了吗?”。如果以这种中国的方式与老外打招呼, 他们会觉得是在问一些不言自明的、毫无意义的问题, 会感到突兀、冒昧, 甚至会觉得隐私权受到侵犯。

当然, 文化差异引起的语言障碍还不止交际这个层面。有时候即使是汉英两种语言有相应的词语, 内涵却各不相同。比如在汉语里, “龙”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可追溯至五千年以前, 我们称华夏子孙为“龙的传人”,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我们中国的文化是“龙”的文化, 它与我们的民族息息相关。在汉文化里, “龙”是神圣、权威、勇猛和祥瑞的象征。而对西方人来说, “龙 (dragon) ”是背生双翅、口吐火焰、吞食生灵的凶残的怪物。英语中“His wife is a dragon”指的是“悍妇”, 英美人对我们“望子成龙”的愿望表示困惑。对同一个词汇的全然不同的认知结构正是因为所受的截然不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四、结语

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具体使用, 而意义正是通过语境来确定的。语境的丰富内容决定了语境在英语教学中所具有的特有功能, 因此不能离开语境孤立地、片面地理解词汇、句子或篇章的意义。只有依据语境灵活地运用语言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提高交际能力, 也有助于学生在积极地与外界环境交流的同时拓宽视野, 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人格特征, 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和洞察世界。

摘要:语境是现代语言学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不同的语言学家对语境有不同的论述, 但一般来说, 上下文、交际情景以及社会文化构成了语境的基本因素。语境理论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研究价值。

语境与词汇教学 篇2

语境与词汇教学

本文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三个方面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做了初步探讨,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和学习词汇,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 者:韩向华 HAN Xiang-hua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外语教学部,山东,潍坊,261042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2007“”(9)分类号:H3关键词:语境 词义 词汇教学

论教学语境与文本语境相融合的策略 篇3

关键词:文本语境 教学语境 《亡人逸事》

许多论者对语境教学、文本语境皆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但对教学语境却鲜有提及,尤其对教学语境与文本语境如何融合,几乎无人作论。许多年来,笔者听过许多优秀的教师上过《亡人逸事》,每一次听课,总有一种如梗在喉的感觉,因为这些优秀的教师教《亡人逸事》时都把重点定位在“逸事”上,几乎没有人将教学的重点瞄准“亡人”,更不要说,那些为了追求新课改而让学生进行表演性的“妄读”了。这些教者完全没有意识到“教学语境”当与“文本语境”相契合的道理。

一、厘清教学语境的概念

文本语境是指由作者、时代、文化、语体、写作意图、上下文等要素构成的文章情境。[1]这个概念没有多少争议,笔者不作赘述。

什么是教学语境?广义的教学语境,是由时代、学校地理、文化、教师学养等要素构成的作用于课堂教学的语言交流场。狭义的教学语境,是由教室布置、教学资源、教师实施教学时所运用的言语体态服装及其教学流程各元素构成的课堂交流情境。[2]本文着笔点在于狭义教学语境。狭义的教学语境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教学语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教学语境的整体性是指构成教学语境的各要素是以一个整体来发生作用的,不是各要素此起彼伏各自发生作用的。教学语境各因素也是十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而非十分杂乱的拼凑在一起,教学语境的效果是以整体的状态表现出来的。有些老师,不明白教学语境的整体性原则,在教学策略的选择时顾此失彼,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浙江桐乡中学周老师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体悟《亡人逸事》感情的深厚和悲切。课堂开始,通过介绍作者和写作情境、诵读课文等手段,创设了悲凄的教学情境。第二个环节,感悟妻子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妻子的眷恋与愧疚。可惜,周老师以为课程不活跃、不热闹,突然来了个似乎也是符合新课标“创设情境”的环节:“哪些句子能表现妻子的娇羞?”“娇羞是什么样具体的情态?哪个同学能表演一下?”这个提问,一下子把本来悲切的课堂情境硬生生地拉入了嘻嘻哈哈、热热闹闹、乱哄哄的气氛之中。——似乎也是创设小情境,殊不知这个小情境破坏了原先创设的大情境,更与文本的悲凄之境相悖!

(二)教学语境具有连续性特征

教学语境的连续性是指一节课要有一个整体的教学氛围,整个教学流程都要在这个教学氛围中进行,而不是一节课出现悲喜两重天的情况。清江一中王老师以自己丧母来营造悲切的课堂氛围来导入《亡人逸事》,整节课也大多是在悲切的教学语境中,但在拓展阶段,却突然“放映影片《陈奂生进城》片断”——《陈奂生进城》可是喜剧啊,将整节课的伤痛之氛围变为嘻嘻哈哈,真是化神奇为腐朽。

(三)教学语境具有生成性

教学语境的生成性是指教师在创设氛围时要有层次性、渐次性,不必在课堂一开头就将氛围达到最佳情境,更不可突发性地生硬地创设教学语境。因为学生入情入境需要一个过程,而且高中学生一天有7门以上的课,如果每节课都在一上课时就突然地硬塞进情境,会让学生一天的情绪剧烈地此起彼伏,一天课上下来,会像演员一样不断地变换角色,不断地演绎着有巨大反差的情感,这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更何况,学生个体还有不同的情绪,创设教学情境必须关注学生整体和个体存在的情绪。只有渐次生成(包括由学生生成),才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温州中学吴凡老师教《亡人逸事》时就很注意悲切教学语境的生成性,先由细节赏析人物性格,再知人论世来感悟人生的沧桑,再品味“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片断”“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的情感,渐次将悲切的教学语境营造到高潮。[3]

二、教学语境与文本语境融合的策略

随着建构主义、接受美学等文艺理论被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加之新课标提倡多元教学,同课异构、一体化教学等多元化教学越来越红火,这本是好事。但许多教师为了“创新”教学,为了与众不同,不顾文本语境,断章取义,以今律古,无限上纲,误解、曲解、妄解文本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大有“文革”遗风。导致教学语境越来越远离文本语境。那么,怎样才能将教学语境与文本语境相融合呢?

(一)教学语境与文本语境相融合的原则

在广义教学语境背景下,将狭义教学语境营造得与文本语境相一致,树立“文本语境就是教学语境”的观念。即使是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或多元化解读,也必然是由文本语境生成而来。如《亡人逸事》文本语境是悲戚,那么,教学语境就要自始至终笼罩在悲戚的氛围中,可以进行个性化阅读,读出“爱、怜、惜、悔、疚”等情感,但这些情感的底色都是“亡人”,而不是“逸事”,纵然是鉴赏情到深处的“爱”,也不能出现笑声和掌声。而有的老师在“个性化阅读”指导教学时,居然肯定学生的“他们都结婚多年了,还说‘我不能这样跟你走,是不是太矫情了,是假正经”;居然肯定学生的“孙犁穿越民国见妻子”小说……

(二)教学目标设置要与文本语境相契合

教学语境的整体性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教学目标,决定着其他教学语境的元素,一旦教学目标偏离或背离了文本语境,整个教学语境就必然会背离文本语境。《亡人逸事》写作意图只有一个,悼亡,读者对象也限于自己和亲朋(写此文决不是为了发表或选入教材),更重要的是,作者写此文决不是要给妻子读的。因此,此文不是为了表现妻子的娇羞、善良、坚忍、耐劳等品格,而是表达自己的悔和疚,更是表现人生沧桑、命途多舛的悲鸣。“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呜呼!死别已五载,偶有梦中之会,无只字悼亡之言,情思两竭,亡者当谅我乎!……又过了七年,悼亡文字也有了,这就是那篇《亡人逸事》”(孙犁《悼亡》)。《亡人逸事》全文字字泪,声声泣。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所以,《亡人逸事》的教学目标当扣住“亡人”进行情感体悟式教育。高明的教师是用其细节来渐次渲染悲戚的情感的。endprint

而许多教师为了“创新”“探究”,不管不顾文本语境,将文本语境支解或摔碎,或游离。将《亡人逸事》的教学重点定位在细节描写上,大肆渲染细节,将文中的所有“逸事”当作细节,用喜剧笔法进行教学,整节课自然是笑声不断。

(三)教学流程要吻合文本语境

教学环节是教学语境最重要的要素,要符合教学语境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每个环节都要在整体教学语境中,才能更好地吻合文本语境。《亡人逸事》的教学环节,无论引入还是最后的拓展,都要在悲切这个教学语境中进行。而不能像许多教师在拓展环节上那样“别出心裁”,完全不顾《亡人逸事》悼亡的文本语境和整节课的悲戚氛围,另起炉灶,在讲述完细节描写之后,让学生写猪八戒抢亲,甚至播放喜剧《陈奂生进城》。

(四)教学言语的色调要吻合文本语境

教师言语的色彩响度是教学语境最重要的要素,是生成教学语境的直接动力。陈钟墚教授认为,教师是练声的,要用中声去组织教学,最关键的是,教师的教学言语要与文本语相契合。[4]有的教师异地借班上课,为了拉近与学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在教《亡人逸事》时,不顾文体的悲切哀痛之情,自始至终都以高昂热烈激情的言语来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怎能进入《亡人逸事》的文本语境呢?

(五)课堂评价要吻合文本语境

课堂评价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语境生成的最大的推手。高明的教师总是能于无声处将评价做到极致,将学生很快引入《亡人逸事》悲痛的氛围中。而许多教师为了表扬肯定学生,不顾文本语境而制造噱头。如有的课堂实录:

师:对丈夫的体贴,妻子由衷地感激和珍视。对丈夫的意图,她是理解的,但她为什么还要问作者?

生:她想让作者亲自说出来,增强幸福感,好好回味。

师:非常正确,女同学的情商就是比男同学高。

生:(笑声)。

更有甚者,在鉴赏“用力地盯”时,让学生表演了“盯”之后,教师居然这样评价:这位女生表演得恰到好处,羞而不色,很有经验啊—— 导致课堂哄然大笑。笔者在观摩这节课之后,长叹一声:“罢了——无知者无畏啊!”更加奇葩的是,有个爱鼓掌的老师,在教《亡人逸事》时,对学生的回答总是以掌声来予以评价,学生也被带着鼓掌起来,掌声始终响彻整节课。课后笔者愤慨地说“我今天也像记者统计党代会掌声一样,本节课的掌声共17次,平均2分钟多一次!”

(六)教师的服饰要贴近文本语境

教师的服饰也是生成教学语境的要素。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为了表演角色要不断地换装。但细心的老师,总会在讲授特定课文时穿着得体,就算不去刻意打扮,也会换上较为合适的服饰。在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教师仍然处于无意识状态。在教《亡人逸事》时,许多老师完全不考虑文本的“亡人”这个核心的文本语境,打扮得或大红大紫油光粉面,或短裙祼腿红唇飞眉……试问,你如何创设悲凉的教学语境呢?

总之:要想尽办法动用尽可能多的教学元素创设符合文本语境的教学语境。才能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5]

注释:

[1]董雪梅:《语境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2]王雪梅:《情境语境与语文教学研究综述》,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25期。

[3]吴凡:《阅读教学的提问和活动设计应体现层次和梯度——以<亡人逸事>为例》,科技信息, 2010年,第5期。

[4]翟运胜:《文本情境就是课堂语境》,中国教师报,2010年8月25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语境、语感与英语阅读教学 篇4

语境一般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时间、地点、作者的心境、语句的上下文等因素。如果我们从语言交际运用这一功能来看, 它可以包含“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

内部环境,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下文。上下文对理解文章非常重要。例如“Do you have a watch?”出现在不同的上下文中, 则表示不同的意思。A: Li Lei has a watch, and he wants to know whether Wei Fang has a watch, so he asks her, “Do you have a watch?” B: Class is over. It’s time for the students to go home. But Mr Zhang is not sure what time it is, so he asks one of the students, “Do you have a watch?”

外部环境, 包括情境和社会因素。情境, 指语言交际发生的客观环境因素及言语表达者的身份、思想、观念、性格、职业、道德品质、心理因素、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同一言语在不同的情况下常常具有不同的意思。例如:Mary says to her husband, “There are some pills on the table.” 随着语境的变化, 它所具有的意义也就有较大的差异:

①Her husband should have put away the pills.

②Her husband must take some pills.

③Perhaps their child has taken some.

二、语感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是有层次的, 其含义可以分为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

句子的字面意义是指句子本身的意义, 它是不依赖语境而自有的;隐含意义是句子字面意义以外、依赖于语境但又包含在语句中的意义, 它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由语境所赋予的。人人都会对交际中运用的语言有感受。阅读者会对所读文字材料的字面意义有感受, 文盲会对口语有感受, 但我们不能说他们都有语感。因为, 语感是对句子隐含意义的深刻直觉。

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交际运用当中, 感知语言知识、词句的隐含意义, 形成一定的格式并潜藏在人的大脑中。这种感知特定语言信息的模式, 会以自动化的方式感知并迅速作出正确的理解。敏捷的语感最突出的特点是不需要经过一番理智的思考和逻辑的判断, 在读和看的瞬间就会对词句的差别、正误和隐含意义等进行学习、揣摩和正确领会。

三、英语阅读教学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中关于“读”的要求, 我认为,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应包括以下几点:

1.让学生获取信息, 拓宽视野。

2.让学生了解文章体裁和结构, 学习课文中一些重要的语言知识, 为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打好基础。

3.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英语教学中所说的阅读能力一般指精读和泛读能力。精读指分析性阅读, 泛读指综合性阅读。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有赖于阅读教学。通过中学的阅读教学, 最终要达到使学生: (1) 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 (2) 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 (3) 既理解字面意义也理解深层意义, 包括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4) 既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 也理解全文的逻辑关系。

鉴于以上的分析, 我认为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应以语境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为目的。

首先, 根据语言的内部环境, 理解课文的词句。文章的阅读过程包括符号辨认和文字信息理解两个阶段。在符号辨认阶段, 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它们对有效完成阅读过程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学生对语言符号的处理方式决定了其阅读效率, 导致了学生之间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准确感知和辨认语言符号, 有选择地对部分关键词和段落进行信息处理, 包括把握生词和难句的意思、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等。

其次, 分析课文的结构。阅读过程的另一重要阶段是译码阶段, 即上文所提到的文字信息理解阶段。译码过程就是一个理解过程。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 仅仅停留在符号辨认阶段而不进入译码阶段则达不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 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脉络、事情发展的因果关系。具体包括:找出各段的主题句, 说出各段各节的大意和要点, 找出文章前后发展的线索, 文章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的句子等等。通过把握句子的含义、段落间的关系、全文的主旨来了解课文, 进行语感思维能力的训练。

语言知识是对语言理性的认识, 语感是在具有一定理性认识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接触大量的阅读材料,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是最好的佐证。

浅谈英语语境与词语的异常搭配 篇5

(1) I had no outlook, but an uplook rathe. My place in society was at the bottom.

我没有人生观,倒是有“向上爬观”。我在 社会 上处于底层地位。

(Jake London: What Life Means to Me)

uplook是从前面的outlook仿造而来的,没有outlook,uplook无从理解,这个nonce word 是语言显得非常生动,表现出诙谐幽默的意味,取得了新奇别致的效果。

(2)I temped all His servitors, but to find my own betrayal in their constancy,

In faith to Him their fickleness to me.

The ir traitorons trueness, and their loyal deceit.

(Francis Thompson, The Hound of Heaven)

我考验了他所有的侍从,结果发现

他们对我不讲信义而对他一如既往,

他们对他忠心耿耿而对我反复无常,

他们奸诈的忠实,忠实的狡诈。

如果我们单看traitorons trueness 和loyal deceit 是两组语义矛盾的搭配,是异常搭配。但结合上文,便不难看出,侍从对外人不讲信义反复无常,对主人忠心耿耿,一如既往,不正是一种“奸诈的忠实,忠实的狡诈”吗?这样的组合搭配不仅在形式上以超常新颖的面目吸引我们,而且对语言所表达的 内容 也起了积极作用,使我们在诠释其异常性的同时,更好的理解了作者“如此用心”的深意。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 篇6

关键词:思维模式;语篇差异;语境理论;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59-02

一、引言

听、说、读、写、译是中国学生必须掌握的五项英语基本技能,其中写作能力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应具备的重要技能。在中国高校的各种英语考试试卷中写作部分分量越来越重。然而,研究发现,中国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一直以来处于较低水平,原因有很多。比如,词汇层面上表现为词汇搭配不当、用词不准确;语法层面上表现为语法知识不扎实、经常出现非常低级语法错误。这些问题是中国学生写作过程中非常普遍的问题。在实际英语写作和练习中,学生往往过多地关注语言知识层面的问题。不可否认,英语语言知识是英语写作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良好的语言知识并不能确保英语水平的提高。实际上这些语言知识上的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但是,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是他们的语篇思维模式。受汉语语境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中国学生的英文写作使用了汉语式的语篇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导致他们英语写作能力一直难以较大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此,本文主要是研究语境理论对英语写作的重要作用,旨在探索出英语写作的新思路,从而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二、英汉语篇差异

思维模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英汉民族因文化不同,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正是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英汉语篇发展模式差别很大。英语语篇总是首先陈述语篇中心意思,然后再分点说明。语篇中的意思以有序的顺序清晰地相互联系。而汉语语篇通常以“意合法”来表达中心思想,语篇中句与句之间没有明显的标记。比如:

例1:Far more striking than any changes in the kinds of work done by women in the U.S.A labor force is the shift of wives and mothers from household activities to the world of paid employment.Emphasis on the new work of women, however,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obscure an equally important fact. Today, as always,most of the time and effort of American wives is devoted to their resposibilities within the home and the family circle. This is true even of those who are in the labor force…

分析:该英语语篇中每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都与前一句中心意思相关。第一句点出本语篇的中心主题,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补充,第三句是对第二句的递进,整个语篇一句衔接一句,层层展开。

例2:History will probably record the diminutive Deng Xiaoping as a towering figure in the 20th-century China. As Chinas paramount leader since 1979, he has led the country out of the Maoist pit onto a road of reform that has improved the livelihood of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and has made China a stronger, more respectable nation.Deng is a better balancer and compromiser than any of his contemporaries, and for the most part has avoided serious convulsions.

分析:第一句是该语篇的主题句,接下的拓展句都是为这一主题句服务的。

例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对源远流长、雄威奇险的黄河景象的生动写照。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五千多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彦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等九个省区,到山东注入渤海。

分析:该语篇第一句是引用唐朝诗人的诗,第二句是对黄河的描述。两句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明显的标记。

例4:我国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战国以前有关烹饪养生的知识和经验做了系统的总结,阐述了中国古代烹饪在原料技术、膳食结构、饮食制度和方法,以及味与健康的关系。随着中国人近年来健康意识的增强,中国饮食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分析:该语篇中第一句主要是对“黄帝内经”描述,而第二句看上去与第一句没有太大联系。两句主要是通过“意合法”联系起来。

三、语境理论

1923年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提出了“情景语境”,并把它应用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和和理解中。1935年,他又提出“文化语境”,首次用清晰的概念术语概括了语境,并将其应用于他的研究中,使语境从朦胧的意识状态变成清晰的理论思想。受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伦敦学派”创始人弗思(Firth)创立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他认为言语同人类的社交活动是仅仅联系在一起的,与语言学的任务在于把语言中各个有意义的方面同非语言因素联系起来。弗思认为,语言既有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又有非语言因素构成的“情景的上下文”。

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语言语境(Non-linguistic context)。语言语境指语言的上下文,如一句或下句、一段话的上段或的上段或下段,也涉及语音、语法、词组、句子、段落等方面的知识。

语言学家朱跃将语境划分为:语音语境、词汇语境、句内语境、话语语境、语法语境和情景语境。话语语境主要指至少两个句子以上,在交际中的使用连贯的、并对语义解释产生影响的信息。

van Dijk从认知的视角研究语境,他将语境概念定义为心智模式,即:“语境不是一些客观的社会情景,而是基于参与社会经验主观建构起来的关于这些情景中与他们相关的一些属性,也就是“心理模式”。心智模式是van Dijk从认知的视角出发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式,正是通过详细讨论这一心智模式的种种模式。van Dijk认为是心智模式使语篇的连贯成为可能。语篇通常总是不完整、不清晰的,因语篇的作者在创作的时就假定接受者已经知道某种语境知识。

语境线索模式认为,意义是由语境线索触发与之相连的语境知识框架,两者相互作用,经由交际者加工而获得的。由这个模式可以反推意义的建构过程,即交际中的意义是由语言形式或非语言形式的线索构成线索链而最终框定并建构。从宏观上讲,语篇线索链框定了语篇文本的整体结构和意义,这样的语境线索被称为宏观语境线索,它们具体体现为与体裁相连的语篇结构特征,以及表现作者写作思路的种种语言现象和特征,如英文文章中常见的主题句(thesis statement)、过渡句(transition)等。宏观语境线索的运用和建构也是写作者在谋篇布局过程中的关键,是写作者向读者有效传递意义的技巧和手段,以及引导读者准确把握信息的策略和方法,也可以说是写作者有意识地为读者设下的通往语篇整体意义的路标。

四、语境与英语写作

英语写作的过程是意义构建的过程。然而在英语写作练习中,中国学生往往过多地关注语言知识层面上的问题,过多地关注表达的准确性和正确性,而忽视了对语篇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中国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由于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常常将母语的思维模式带到英语写作中。这使得学生的英语写作中总是体现出汉语的思维方式。

语境线索模式所提示的意义构建过程,特别是宏观语境线索对语篇整体意义的把握和操控作用,可以向英语学习者强调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篇章谋篇布局和整体规划是整体语篇是否符合文化中的语篇思维模式的重要环节。

语篇的意义是由诸多语境线索链勾勒出来的。宏观上表现为能勾勒文章主体框架、能表示文章主题的句子或体现主题的事件的叙述,如:主题句、过渡句等显性的语境线索。

宏观语境线索的构建则可以使创作的语篇内容紧扣主题、表达思路符合逻辑,实现创作的目的,并使谋篇布局能达到最佳修辞效果,符合该语篇所代表的文化思维模式。

在实际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国学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自身的谋篇布局的能力。

第一、详细了解英汉思维模式差异。通过系统地对比分析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使自己对英汉模式差异有较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差异意识。

第二、多分析英汉语篇实例。通过大量分析英汉语篇实例可以使自己明晰英汉语篇差异的具体体现。

第三、系统学习语境理论知识。语境理论知识,尤其是宏观语境线索模式理论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写作中建构宏观语境线索,从宏观上使语篇内容紧扣主题、表达思路符合逻辑,实现创作的目的,并使谋篇布局能达到最佳修辞效果,符合该语篇所代表的文化思维模式。

总之,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导致英汉语篇差异很大。因此,在英语写作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个差异。语境线索模式揭示了意义构建规律,学生在实际英语写作过程中应很好地把握意义建构的规律,从而提升自身谋篇布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兴华.英汉语篇跨文化修辞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2]王江涛,李旭,余浩.三大名师英语六级历年真题超详解及复习指导[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3]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周淑萍.语境研究—传统与创新[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5]史秀菊.语境与言语得体性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浅论语境与英语词汇教学 篇7

一、语境的理解

语境即言语环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 境因素。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 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语境, 即文章或言谈中的话题的上下文或上下句(何自然,1997)[2]。语言语境分为词汇语境、语法语境和语言语境。各种语境的正确把握,对正确理解词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通过语境进行词汇教学

在自然的语境中学习词汇,不仅能确保获得确切的语境、正确的用法,还有助于记忆,使学习过程更为轻松。Beheydt(1987:106)指出 : “无论是从心理学角度 , 还是从语言学角度来说, 学习者需要了解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词汇学习必须在上下文中进行。”[3]英语词汇中有很多词汇词义广、变化多,教师要启发学生进入逼真的语言环境中, 正确理解掌握英语词汇。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就是在一定的语境内,充分考虑这个词背后影响词义的各种因素, 使该词在一定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得以定位。这样,习得者能够看到词的实际运用情况,容易记忆和理解词汇, 而且有利于学生灵活地掌握词的具体用法。

1.语言语境

(1)词汇语境

词汇语境主要指词语的搭配。词汇的搭配不同,词义也会不同, 词义受词汇语境的制约。如heavy一词,heavy snow大雪, heavy traffic拥挤的交通, heavy load重担, heavy work繁重的工作, a heavy smoker烟瘾大的人, a heavy heart沉重的心情, heavy movements迟缓的动作, words heavy with meaning涵义深刻的话。

(2)语法语境

语法语境指一个词所在的句法结构。英语词汇中一些词受固定的语法结构制约,同一个单词,所处的句型结构不同,或是词性不同,就有不同的词义。如access一词,可让学生体会其在下列句子中的语义变化:

The place is within easy access.(“达到 ,进入”) 那地方很近便。

Our access to history is mainly through writing. (“通道 , 途径”)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通过阅读文献。

Everyone can access the data from this public computer. (“存取”) 每个人都可以从这台公共计算机上读取资料。

(3)言语语境

言语语境指通过言语背景帮助理解词义的特定意思。如“Be a man! Don’t be a chicken”中 , 根据语境推测 , “chicken”

是“胆怯的人,懦夫”。因此,词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上下文决定的,这类上下文语境就叫言语语境。

2.非言语语境

非语言环境指话语发生的语言之外的环境, 非语言环境也可称为情景上下文,它从各个方面影响着词的意义,如社会背景、语言情景、具体事件及讲话方式,等等。非语言语境又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文化背景不同,对词义的理解也不同。例如:

A Fleet Street cynic discounted the story. 英国报界冷嘲热讽的手法使这篇报道大打折扣。

Fleet Street不能理解为“舰队街”,伦敦的Fleet Street以报馆集中而著称,这个词可以延伸为伦敦报界。单词cynic作名词,含义是“愤世嫉俗者”。所以,有的词的词义取决于所属语言的文化背景。教师应该让学生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理解单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特定的意义,以免使用不当,造成误会。

三、结语

语境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英语词义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语境理论和语境知识丰富词汇教学方法,将词语和具体的语境相联系,不仅要讲词的基本意义,还要重视词的语用意义,即语境意义,让学生通过语境了解词汇的含义。充分利用教材,创设与利用语境,使大学英语的词汇教学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成为情景中人。

摘要:本文回顾了语境理论,并举例阐释了怎样利用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进行英语词汇教学。

语境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篇8

英语词义灵活多变,在教学中,如果把词汇放在语境中教,让学生将词汇和语境联系起来,在句子中、篇章中领悟词的含义,掌握单词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词汇用法和意义,也可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一、语境

语境是语言使用不可分割的环境。许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语境进行了分析与分类。如Malinowski将语境分为“话语语境、场景语境和文化语境”;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他们认为语境存在于交流的整个过程中。胡壮麟将语篇的语境分为三个层次:(1)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亦称上下文,指语篇自身的结构及逻辑连贯;(2)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指的是语篇所涉及的具体场景、事件及参与者;(3)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即语篇所涉及的文化、社会背景等。Leech将语言语境分为词汇语境、语法语境和言语语境。词汇语境主要指词语的搭配;语法语境指一个词所在的句法结构;言语语境也叫上下文语境。

二、语境与词汇

Leech对语言语境的划分,让我们看到了词汇与语境的关系。Firth认为,每个词出现在不同的上下文都是一个不同的词。他的观点道明了语境对词汇语义的影响和语义对语境的依赖。一个单词能与其他单词建立联系的时候,其意义是最清楚的。李运新在《英汉语篇翻译》中指出:“一个词和词组,在词典里是孤立的,但一旦用于具体的语篇中,它就形成了整个语篇结构的一部分,与其他词语构成一个有机的编码系统及上下文,并和特定的语境相关联。所以,词汇意义不是由词典决定的(当然,词典为译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而是由语境及上下文决定的。”

三、语境与词汇教学

1. 在词组层面记词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词汇语境主要指词语的搭配。词语搭配是指词和词之间的组合。英语中很多的词组(尤其是习语)并非自由的组合,而是遵循一定的语言习惯,语义区别于其中单个词意义的总和,单个词记忆有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多扩充词组,而不是让学生死记某个单词。如我们常用的make,相信大学生都认识这个单词,但我们1999年1月份的四级题却有一道这样的考题:

这个题选B。made for在这里的意思是“朝……地方去”。单知道make的意思而不知道make for的用法的学生显而易见是看不懂这个句子的。

词语的准确搭配对于中国学生来讲并非易事,教师教会学生在词组层面记单词是比较重要的。

2. 在句子层面讲解词

在教科书的单词表中往往列出这个词在具体课文中的中文意思,学生对此记忆深刻,但是当该词出现在另一个话语环境时就产生了理解上的障碍。例如expect一词,单词表上的注释是“期望,期待”,于是我给学生写了一个这样的句子让学生翻译:

不少学生翻译为:“我们期待祖母不久后死。”其实这个句子应翻译为:“我们想祖母大概已不久人世了。”我们如果看过expect的几个句子,就能理解为什么会这么翻译了。如:

Expect是指“人们按照事情的正常发展,视某件事为当然”。这样的内涵,通过记单词的汉语意思是理解不了的,只有通过多读一些句子才能体会。

3. 在篇章层面掌握词

除要求学生记忆词组和在课堂中讲解句子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布置可行的阅读任务,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尤其是阅读那些经典的、知识丰富的、能反映英美国家历史、文化、生活的题材。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更地道的英文表达,更能把握词汇的文化内涵。著名学者胡文仲说:“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外壳不会领悟其精神。”

词义中蕴含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师应介绍其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词汇内涵的深层次掌握。尤其是词的引申义和一些词的隐喻的用法。词的引申义和隐喻义是指在词的基本词义上的延伸和扩展。在这种情况下更是不能简单地用辞典的字面意思生搬硬套,而是应根据语境引申转译、具体化或抽象化。而如何转译、具体化或抽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跟它们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

如下面这段英文:

在这句话中,temper的意思是“控制”、“调整”、“约束”,shorn lamb是“已经被剪过羊毛的小羊。”“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从字面看,是“上帝使风轻拂经剪过的小羊”。它的引申意思是“上帝可怜、体谅那些不幸的受难的人”。这个表达源出十六世纪的法语,后出现在英国小说家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的小说《感伤的旅行》(A Sentimental Journey)。因而,多阅读是一条让学生牢固掌握单词的地道用法的必经之路。

四、结语

由于缺乏学习策略,学生常常孤立地机械地学习单词。他们往往只关注单词相对应的汉语意义,不重视单词所使用的语境,不重视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使他们不了解单词本身的真正内涵,不了解单词的真正使用场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英语词汇教学的关键是要抓住语境。要确定词义,就必须依靠语境提供的方方面面的信息,语境对于词义的理解所起的作用是任何词典无法替代的。一个单词与其他单词建立联系才能确定其意义。在语境中学习单词,能提高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使英语输出更流畅更地道。

参考文献

[1]Firth, J.R.Papers in Lingu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2]Leech, G.Semantics[M].Harmondsworth:Penguin, 1981.

[3]Malinowski, B.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London:Routledge, 1923.

[4]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London: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86.

[5]Wilkins.D.A.Teaching Vocabulary[M].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1982.

[6]胡文仲, 英语的教与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设, 1989.

[7]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动态语境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篇9

1 语境的动态发展

语境就是指语言使用的环境。语境理论最早是由Malionwski提出来的, 正如他本人所说, 就像上下文又处于确定意义一样, 语境也能帮助人们正确理解说话的意义。Firth接受了Malionwski的语境思想, 他认识到语境思想对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 并把语言交际过程看作是人类在一定的情境中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意图的过程。后来许多语言学家对语境作了深入研究, 如Halliday, Gregory, Jakobson, Hymes, Lyons, Dijk, Hoey等人。但他们都把语境看成是一个静态的、固定不变的概念, 也就是所谓的传统语境观。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存在于言语交际之前, 并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认为语境是从具体的情境中抽取出来的对语言的交际主体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这实际上把语境当成一个事先确定的静态事物。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在Sperber和Wlison的关联理论基础上, 动态语境引起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Jacob L.Mey, Sperber Wlison, Jef.Verschueren对语境的动态性分别作了解释。Mey (2001, 40) 认为“语境是动态的, 它不是静态的概念,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 它是言语交际时不断变幻着的环境。”Jef.Verschueren认为语境是由不断被激活的语境因素和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生成的。语境产生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 语境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交际过程中有些语境因素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例如背景知识、交际的时间、地点等。但有些因素却会变化, 特别是相互知识, 这一因素, 它在交际过程中不断扩大, 原来不为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可能在交际过程中变为相互知识, 成为进一步交际的基础。所以, 语境并非在交际发生之前所给定的, 而是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境会随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更。

2 言语交际中的动态语境

2.1 言语交际的动态性

言语交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一般认为, 言语交际是一个循环状的过程, 即参与者轮流扮演发话者和受话者的角色。Frank Dance则认为, 交际过程是呈螺旋状上升的。他指出, 言语交际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当受话者把反馈信息传递给发话者时, 发话者的状态已与起始状态有所不同, 因为发话者已经接收了新的信息, 即受话者接收到发话者的信息。在此基础上, 他们在进行下一回合的交际。 (引自何兆熊、蒋爱梅, 1997) 例如:

A:你们一个个都是窝囊废, 患“气管炎”, 恐妻症。不像我, 男人大丈夫, 敢说敢干, 天不怕地不怕!

B: (B的妻子, 走过来) 你刚才说什么来着?

A:瞎扯, 没什么。

B:刚才说什么人不像你, 男人大丈夫, 敢说敢干, 天不怕地不怕, 妻子更不怕呀?

A:唔……我刚才是说我更不怕我单位的何七子, 他姓何, 名七子。

B:喔, 原来不是更不怕我?

A:我哪敢哪!……

在这段对话中, A和B都既是受话者也是发话者, 整个交际过程在不断的变化和扩大。当B接收到A的信息后把反馈信息传递给A时, A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 与刚开始状态不同, 因为A接收到了新信息。A说的第三句话是在接收到B的反馈话语后发出的。以此形式对话进行下去。以上分析表明, 言语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2 动态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影响

张志公 (1985) 在《现代汉语》一书中讲到:“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 因此, 分析语言现象, 必须把他和他们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 离开一定的语境, 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 就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和意义。”由此可见, 语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动态的交际过程决定了语境的动态性。语境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使用者在使用和理解话语时作出的语言选择。动态语境对交际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 对言语交际具有限制功能。在日常交际中, 一种意思可以有许多种表达方式。动态语境会限制说者选择一个最符合交际语境的表达方式。同样, 语境因素也会限制听者对说者真正交际意图的理解。例如, a) .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me the right time, please?b) .What time is it, please?c) .What’s the time?这三种方式都是用来询问时间的。然而, 由于语境的限制, 说者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去选择用哪一种方式。如果像陌生人询问时间, 前两种说法都比较正式。如果是朋友之间, 则第三种文法显得更随意、亲切些。其二, 对语言交际具有解释功能, 也就是说, 听者要想弄清说者的话语意思或意图, 必须得借助于语境。具体的语境也可以帮助听者理解话语意思。比如这样一个简短的对话:A:Where is he going?B:To the bank.我们都知道bank有银行和河边两种意思, 所以很难明确B的意思。如果B接着说He drove to the bank to cash a check.那么A就知道是去银行了。如果B说He drove to the bank to take a walk.A就会认为是去了河边。

3 动态语境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大学英语口语课的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然而, 普遍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不尽人意, 所以大学英语口语课还有待于改革创新。本人从动态语境视角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出设想。

在将动态语境观与口语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 课堂教学的目标应以培养学生

的语境意识为主, 使其学会在意义的理解与生成的动态过程中, 把握言语交际的深层次意义, 对说者给出的话语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及时给予反馈, 使交际顺利进行。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以口语教材为主的单向传授, 而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过程。动态语境观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具体表现为:

3.1 在动态语境中分析话语意思构建会话

动态的语境对话语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 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有意识的言语行为组织一个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的语境框架, 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例如:

讲授任何一种日常用语时要以动态的开放的方式将固定的语言形式置于多种语境中进行对比。通过丰富、生动和形象的语境设置, 将学习者置于真实的语境中, 抛弃了让学生死记语言规则和死背离开语境的孤立的句子, 无益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不仅是一个句子一段对话, 更重要的是历史及文化这些语言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习者的综合语言技能, 增强了学习者交际的能力。

3.2 强调互动式教学, 注重学生的语境意识的培养

动态语境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结合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动态语境视角下的口语教学内容不应拘泥于统一的、现成的口语教材, 教学重点在于教授学生, 言语交际是一个合作性或者协商性的动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有必要让学生懂得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会有各种知识不断加人到会话语境之中, 使之不断扩大, 也使交际者在交际中面临多种语境的选择。学生们应学会在交际过程中应当作出正确的语境选择才能使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引自李文辉, 2010) 。教师和学生不再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 而是言语交际过程的参与者。口语学习也不再是机械性的重复操练, 而是一个在动态语境下交际双方为实现交际意图的推理过程。在此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要根据交际双方的反应来调节自己的对话, 以求完成自己的交际意图, 使口语教学真正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3.3 适切的教学方法

首先, 在口语课堂上传授一些语用学知识。学生口语水平低不仅仅是因为其语法知识有限, 更是语用能力欠缺。学生们要是能掌握一些语用知识, 如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动态语境等知识, 会对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有所帮助, 在日常交际会话时也会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其次, 在语境中教学。意义是不能脱离语境而存在的, 语境是决定话语语用含义的基本因素。 (引自白彬、陈爱梅, 2002)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拟用不同的场景, 如工作面试, 生日派对场景等等,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会话交际操练。与此同时还可以随机插入一些语境, 让学生根据语境因素进行判断推理, 以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 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最后, 要注重文化的灌输。任何一种语言都要融入到文化中去, 一个言语交际即使在同样的语境, 在不同的文化中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

4 结束语

动态语境在言语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言语交际的一种, 大学英语口语课, 应与动态语境相结合进行教学, 这样为口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视角。良好效果的英语口语教学课堂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作为英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水平和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

摘要:自语境理论发展以来, 经历了由静态语境到动态语境的演变。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人们意识到语境不是静态的, 也不是限于交际过程是先确定的静态事物, 而是要把语境看作是动态因素, 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 进而研究这两个动态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语境对具体的语言活动发挥指导作用。该文将动态语境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结合起来, 探讨其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动态语境,言语交际,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参考文献

[1]Mey J L.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Secon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1:70-72.

[2]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56-58, 110-118.

[3]白彬, 陈爱梅.交际语境的动态行为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162 (9) :10-12

[4]何兆熊, 蒋艳梅.语境的动态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7, 112 (6) :16-22

[5]李文辉.动态语境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 (6) :122-126.

[6]邱晋.动态语境观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1 (2) :134-136.

[7]西槙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报出版社, 1992:195-205.

[8]张志公.现代汉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95-102.

语境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篇10

一、语境理论及其发展

顾名思义,语境即语言环境。这一概念由英国人类学家Mallnowski于1923年提出的。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后来这一理论不断地发展。1950年英国语言学家Firth又提出语境除了指“语言环境”即上下文的关系外,还包括“情景语境”,即语言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对语境因素的种类及其对语言系统的选择和使用起到的作用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语域”(register)这个概念,并将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纳为以下三种: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分别指语言发生的环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和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

文化和风俗人情,该言语社团的人一般能理解其在语篇中的意义,可称之为“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由于语境的制约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其对于语篇理解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掌握了词语的具体语境意义能在理解中消除歧义,还能使看似不搭调的语句表达出合情合理的意思,明白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从而加强人们对语篇的理解。

二、理论应用研究

1 . 掌握扎实的语音和词汇基础知识。在英语听力训练中,扎实的语音知识是基础。在语音知识欠缺的情况下,听力理解无从谈起。那么,在英语学习中学生首先要掌握的就是所学单词的正确发音以及英式和美式发音的不同之处,扩充词汇量,关注英语中大量的同音异义词。

此外,英语语言常利用变化丰富的重音、声调、语调、停顿和音长等语音特征来表达说话者的感情色彩。这也是听力理解题者常常出题考察听话者之处。同样的一句话,使用不同语调可以表达完全相反的意义和各种感情色彩,在理解过程中语调起着重要作用。

语音和词汇基础知识是我们依据语言语境即上下文语境来理解听力材料的基础。在听力教学中,教师通过听力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音和词汇知识,学习将词语和语句放在上下文中理解,理解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篇章之间的关系。

2.培养情景预测能力。听力测试题中有大量问题是对语篇产生的环境进行提问,如判断对话发生的地点或场合、时间和日期、对话者职业、身份或对话者之间的关系、说话者的态度和观点等。这些就是语篇的情景语境。

由于不同的语篇有其对应的情景语境,因此,特定的话语总是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例如销售员和客户之间的对话,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对话。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听力课上,单元教学涉及不同的话题,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情景语境意识,掌握一个话题中多种语境模式的特点。以health这一话题为例,引导学生听多种情景语境下的对话或短文,比如,医生和病人之间、夫妻之间或朋友之间就这一话题的对话,及关于健康的各类科普类短文。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境敏感度,更有利于学生建立语境与语用之间的逻辑关联,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听力测试中重建语境。

3.丰富英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知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掌握讲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习俗、表达习惯、俗语习语等对于英语听力理解十分重要。例如rain cats and dogs这一习语就绝不能从字面来理解。当然,文化知识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日常学习中的不断积累,不仅在听力课上,还要通过大学英语综合课和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实现。积淀一定的背景知识将有助于学习者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在听听力材料之前,教师介绍与听力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在做关于foodand drinks相关练习之前,教师可以用英文讲述一些西方餐饮文化,餐桌礼仪等,并配上一些生动的图片或视频,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就能组建和猜测相关的文化语境,进而在听音时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和解析听力内容所传达的信息。

4.通过口语交际练习加深对语境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听力练习或测试中的材料都是基于现实交际场景编纂的,将语境理论应用到口语交际中,引导学生口头表达出真实场景中的对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于语境知识的理解,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上一篇:北斗星下一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