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淋巴炎

2024-05-04

肠系膜淋巴炎(精选十篇)

肠系膜淋巴炎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例腹痛患儿均来自我院门诊, 其中男性16例占80%, 女性4例占20%, 最大年龄14岁, 最小年龄4岁, 平均年龄9岁。20例无腹痛的正常儿童, 其中男性12例占60%, 女性8例占40%, 最大年龄12岁, 最小年龄4岁, 平均年龄8岁。

1.2 方法

使用日本福田UF-850X7D彩超, 探头频率5~7MHz, 采取仰卧、左右侧卧位, 先脐周, 后右上, 右下, 左上, 左下, 依次扫查, 发现淋巴结回声, 观察其个数, 大小, 形态及内部回声, 详细记录数据, 并留图, 对两组的图像表现进行分析对比研究。

2 结果

正常对照组检测得淋巴结多位于脐周, 可见1个或多个呈肾形或豆形声像图, 边界清, 表面光滑, 内部皮髓质回声境界清楚, 横径常<1.2cm, 纵径常<0.5cm。彩色多普勒淋巴结内多不能测及血流信号。20例患儿肠系膜淋巴结声像主要表现, 形态饱满, 内部皮髓质回声境界不清, 横径>1.2cm, 纵径>0.5cm, 多有融合现象, 呈簇状或串珠状, 应用彩色多普勒于淋巴结内, 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 或者其内可探及一条细小彩色血流信号, 由淋巴门向淋巴结内伸入。部分患儿盆腔可见少量渗出液, 两组情况比较见表1。

3 讨论

肠系膜有丰富的淋巴结分布, 淋巴管源于肠粘膜的毛细血管丛或小肠绒毛中的乳糜管与肠系膜静脉同行, 引流到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然后经乳糜池进入血循环, 病毒或细菌感染波及肠系膜淋巴结时, 可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 患儿常在发病前1~2d感到不适, 咽痛, 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状, 继而出现腹痛, 多位于右下腹, 脐周, 一般呈阵发性或拧绞样[3]。本文总结出了正常儿童淋巴结的大小的正常值, 可供同行在工作中参考。作者认为超声在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中, 主要的声像图表现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形态饱满, 内部回声稍增强或稍减低。在检查中, 超声检查者还要注意检查手法, 撇开肠管气体的影响。同时, 要密切结合临床, 尚要与其他疾病鉴别, 如与阑尾炎的鉴别诊断[2], 阑尾炎主要表现在右下腹疼痛, 反跳痛明显具有实质意义, 超声横切面呈同心圆, 长轴切面呈管状, 试验室血液检查白细胞上升, 而肠系膜淋巴结炎, 白细胞不升高, 无反跳痛 (图1~图3) 。

作者体会到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最简便, 也是最好的方法, 它不仅可以显示淋巴结的大小, 形态, 还可以重复观察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用超声方法检查分析正常儿童肠系膜淋巴结正常值, 对照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给临床诊断提供诊断治疗的可靠依据。方法 用日本福田UF-870AG四维彩超对20例有腹痛症状的儿童和20例无症状的儿童腹腔 (脐周、右上、右下、左上、左下) 淋巴结进行扫查, 测量淋巴结的大小 (左右径和前后径) , 观察形态、个数、内部回声及位置, 详细记录侧值并留图, 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例有腹痛症状的儿童腹腔均可扫及淋巴结肿大, 纵横比>2;20例正常儿童可显示淋巴结12例, 占60%, 淋巴结呈扁圆形, 纵横比<2, 6例腹腔内未探及淋巴结, 占40%。结论 ①有症状组的儿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超声检出率100%, 表现淋巴结形态饱满, 双径增大, 内部髓质回声增多, 皮髓质境界模糊, 见图1。②正常儿童腹腔淋巴结检出率约60%, 40%不显示, 淋巴结形状呈扁圆形, 皮质低回声区大于髓质稍强回声区, 左右径<1.2cm, 前后径<0.5cm, 见图2, 超声因其简便, 可重复性, 无痛苦, 无创, 价廉, 患者易于接受, 可用于检查小儿腹腔淋巴结肿大和治疗效果观察的首选诊断方法。

关键词:超声,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

参考文献

[1]孙彬, 陶静, 初洪钢, 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1, 10 (11) :679.

[2]高峻, 曾美琴, 江鹏.急性阑尾炎117例声像图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0, 16 (6) :69.

肠系膜淋巴炎 篇2

关键词 肠系膜淋巴结炎 临床特点 治疗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小儿腹痛常见病因之一,近年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1]。2010年1月~2012年3月收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79例,现将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79例,男37例,女42例,其中2~5岁20例,5~9岁51例,9~14岁8例。5~9岁64.5%。以反复腹痛就诊54例(68.0%),以急性腹痛就诊25例(32%)。病程2天~3年。

临床特点:全组以急性腹痛或反复腹痛就诊,腹痛时解痉药不能缓解,腹痛部位和腹痛程度易变,压痛不固定,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部。1周前有明显上呼吸道感染病史60例,有胃肠炎史10例,有9例病前无上呼吸道及胃肠道病史。但在患病的79例病儿中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1年中发热、咳嗽次数>3次,在医院诊断为上感)病史62例,包括9例发病未找到诱因。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2.8~20)×109/L,其中白细胞升高21例,淋巴细胞升高者65例,中性粒细胞升高14例;腹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79例患儿均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小5mm×4mm~30mm×22mm,报告回盲部、腹主动脉旁见串珠样、大小不等多个低回声结节样阴影68例,11例肠系膜上探及肿大淋巴结,淋巴结数目均>5,纵横经比例>2。

治疗:①抗炎、抗病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0mg/(kg·次),2次/日;利巴韦林10mg/kg,1次/日;若持续发热,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加用甲硝唑7.5mg/kg,2次/日。症状减轻后复查血常规,若白细胞恢复正常,腹痛消失,抗生素由静滴过渡到口服用药,平均疗程7~10天。②对症、补液:腹痛能口服者颠茄合剂0.2~0.6mg/kg,2~3次/日,不能口服者静注山莨菪碱0.2~2mg/kg;发热根据小儿情况可用退热贴、布洛芬、柴胡等。补液根据小儿有无脱水和脱水情况而定。

结 果

72例患兒经抗感染、对症、补液治疗3~7天腹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复查血常规正常,腹部彩色多谱勒超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数目明显减少,其长、短径也较治疗前明显缩小。1例5岁患儿误诊为阑尾炎,转外科治疗经手术证实。6例患儿经常规治疗3~5天仍腹痛到其他医院诊疗,失去随访。有10例半年内反复。

讨 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肠系膜淋巴结的非特异性炎症,因小儿肠系膜淋巴结丰富,尤以回肠末端和回盲部较显著,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而滞留于回肠末端,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2]。临床报道男孩多于女孩,以冬春季节多见,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典型表现为发热、腹痛、呕吐、腹泻或便秘。腹痛多位于脐周及下腹部,腹部压痛部位偏内侧,范围不固定,并可随体位变更,其临床表现及症状的轻重依其年龄不同有较大差别,年龄较大患儿症状多较轻,以轻至中度腹痛为主,而年龄较小患儿易出现急腹症样表现,经过对症处理不能在短期内奏效,易误诊为急腹症。治疗无特效方法,经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腹痛多能缓解,但有少数可能转为慢性。若治疗过程中症状不见好转或进行性加重,可能存在或合并腹部外科情况,应予以高度重视,以免延误治疗。

根据经验,患儿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出现发热、腹痛者应考虑到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及早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防止疾病的误诊,有助于正确处理病情,指导治疗,提高疗效[3]。

参考文献

1 申文忠,窦金明,邵博,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52例[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7(4):379.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62.

3 于宗君,王利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09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0:393.

综上所述,多种危险因素能够引起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次出血,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艳芳,赵性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09,4(12):978-983.

2 王丽艳,朴香花.原发性脑出血临床治疗与CT诊断[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5):36.

3 张乐祥,张明祥,郝斌.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10(3):307-311.

4 林力,葛林通,彭明娥,石浩.52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再出血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6,35(3):241-242.

5 应纪辉.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35例分析[J].江苏医药,2004,30:558.

6 蒋开夫,刘毅,王东,何芸,等.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微创血肿清除的疗效及再出血的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3):259-260.

7 马德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原因分析及对策[J].山东医药,2010,50(35):63-64.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6例诊治分析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6例中男32例, 女24例;年龄3~14岁;自起病到就诊时间6小时至半年不等。

1.2 临床表现

5 6例中腹痛5 4例 (96.4%) 。腹痛部位:脐周痛34例 (63.0%, 34/54) , 右下腹痛9例 (16.7%, 9/54) , 部位不定11例 (20.4%, 11/54) 。腹痛以阵发性为主, 每次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不等, 发作次数3至10余次不等。2例因夜间阵发性哭吵就诊。其他伴随症状:发热17例 (30.4%) , 其中体温<38.5℃6例, 38.5~39.5℃9例, >39.5℃2例;便秘9例 (16.1%) ;呕吐8例 (14.3%) ;咳嗽7例 (12.5%) ;腹泻5例 (8.9%) 。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 (5.4%) , 直径>10mm, 表面无红肿、粘连, 有触痛1例。

1.3 辅助检查

伴有少量盆腔积液2例 (3.6%) , 中等量积液1例 (1.8%) 。血白细胞升高18例 (32.1%) , C反应蛋白升高11例 (19.6%) , 肺炎支原体抗体 (MP-Ig M) 阳性5例 (8.9%) 。X线胸片示:支气管肺炎1例 (1.8%) , 支气管炎4例 (7.1%) 。

1.4 治疗与转归

均给予抗感染治疗, 有肺炎支原体感染者用大环内酯类药物, 辅以解痉、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调节肠道生态平衡及对症处理。结果2例 (3.6%) 因腹痛持续, 经外科会诊, 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而手术治疗;余54例 (96.4%) 症状消失或缓解, 复查腹部彩超示肿大淋巴恢复正常50例 (9 2.6%, 50/54) , 仍肿大4例 (7.4%, 4/54) 。

2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由于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 易误诊、漏诊。典型病例以反复发作性脐周痛或右下腹痛为主, 多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 两次疼痛之间无不适感。腹部高频彩超检查是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方法。临床治疗以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极少数反复发作。

通过对56例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笔者体会如下: (1) 急性起病, 经抗感染治疗, 如腹痛持续超过12h以上且腹肌较前紧张的, 需要请外科会诊, 排除急性阑尾炎, 避免发生阑尾穿孔等并发症。 (2) 患者发热、咳嗽1周以上, 应检查血MP-Ig M。肺炎支原体好发于学龄期儿童, 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 还可导致多系统器官功能损害[1]。有报道,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致肠系膜淋巴结炎合并腹腔积液[2]。因此, 对于有多器官受累或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 应高度警惕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 要常规进行血MP-Ig M检测。 (3) 虽然腹痛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症状, 但本组病例中有2例因夜间哭吵前来诊治, 经腹部高频彩超检查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笔者分析, 可能系患儿年龄较小, 有时症状表述不清。所以, 我们要加强对不明原因夜间哭吵患儿的腹部彩超检查。 (4) 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患儿中出现发热、腹痛、呕吐时, 应考虑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3], 及早进行腹部高频彩超检查, 防止误诊。 (5) 肠系膜淋巴结炎虽有右下腹痛, 但一般无固定压痛, 甚至腹部超声检查发现, 较多腹腔积液者也无固定压痛与反跳痛。因此, 对于疑似阑尾炎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 更应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6) 腹部高频彩超能清晰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 直观、安全、方便、重复性好, 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秦雨春, 杨丽萍, 曲东, 等.236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03, 21 (10) :639-640.

[2]陈金安, 毛金龙.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小儿腹腔积液9例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09, 27 (7) :633-634.

肠系膜淋巴炎 篇4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儿童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儿科病例逐渐增多而引起临床重视,我们与儿科合作,采用彩超高频探头检查肠系膜淋巴结炎获得满意的效果。自2007年我科通过此方法检查肠系膜淋巴结128例,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采用彩超高频探头检查以腹痛为主诉就诊的门诊患儿共128例,男78例,女50例,年龄3~11岁。患儿多以腹痛为主诉,多为阵发性隐痛、钝痛或胀痛,多位于脐周及右下腹。部分患儿伴有食欲不振、恶心或腹胀、发热、腹泻等症状。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日本东芝nemio 2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变频线阵探头,频率6~11MHz,取平卧位,以脐周为主,对腹部四个象限逐一扫查,首先排除胰腺炎、胆囊炎、肠套叠等常见引起腹痛的病症。显示淋巴结后,多切面比较测量淋巴结大小,取最大淋巴结长轴为长径,并在其垂直断面上测量淋巴结短轴为短径,并用CDFI显示其内部血流分布情况。

1.3 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为: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直径>1.0cm或短轴直径>0.5cm视为肿大。

2 结果

128例患儿中均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呈椭圆形,以低回声为主,淋巴门清晰,增大以长径明显,边界光滑完整,L/S>2,淋巴结多为成簇存在,5~6个多见,彼此无融合现象,最大者2.6mm×1.1mm大小,CDFI:淋巴结内部可见点、条状的稀疏或较丰富的血流信号。肿大淋巴结分布以脐周部、右下腹部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1%,上腹部及左下腹部占9%。

3 讨论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指上呼吸道感染后而引起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发生的炎症性改变。病理表现为肿大的淋巴结充血,髓内淋巴窦及生发中心漏出性出血,淋巴窦内见白细胞及纤维素渗出以及组织增生,淋巴结被膜水肿,白细胞浸润。患儿年龄多在7岁以下,男孩略多于女孩,并且患儿常有上呼吸道感

染或肠道感染史。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机体免疫系统活跃,免疫功能旺盛,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明显;另一方面肠系膜淋巴结在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分布丰富,且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肠内细菌和病毒产物等都可能透过肠粘膜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故患儿多以脐周或右下腹痛为最常见。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声像图表现:肿大的淋巴结多位于右下腹部或脐周部,数个或多个肿大,分布呈孤立性或呈簇状,无融合。表面光滑完整,淋巴门清楚。CDFI:肿大的淋巴结内部可见点、条状的稀疏或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本病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引起的淋巴结病变鉴别。①与肠系膜淋巴结核鉴别:后者有结核病史及发热、盗汗等临床症状,受累的淋巴结数目较多,包膜可不完整,表面不光滑,多有融合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匀,淋巴门大多消失,可同时伴液性暗区或钙化。当淋巴结包膜被破坏后其大部分和全部结构消失,形成不规则形肿块。治疗上对抗结核药物敏感。②与恶性淋巴瘤鉴别:恶性淋巴瘤多见于青壮年,表现为肿大淋巴结趋向圆形,回声极低,可有融合,淋巴门呈偏心型或消失,CDFI:内部血流信号极丰富。消炎治疗效果不佳。③与阑尾炎所致的局部淋巴结肿大鉴别:后者临床症状明显,超声图像可显示肿大的阑尾,淋巴结多局限于右下腹部。 

通过观察,我们认为超声诊断具有无创、经济、简便、可重复检查的优点,可作为临床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有效方法。通过超声对肠系膜淋巴结的诊断,有助于尽早明确患儿腹痛的原因,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并及时实施治疗。

参考文献

[1] Puylaert IBCM. Mesentric adenitis and acute terminal ileitis:US evaluation using graded compression [J]. Radiology, 1986,161:691 - 692

[2] 徐玉春,李树芳,丛阿妮.彩超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意义[J].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03,12(1):64-65

[3] 李灿霞 李丽.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8(5):291-293

[4] 陈晓君.陈思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65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6,8(8):858

[5] 梁燕,李汉文,魏青,等.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2):41

肠系膜淋巴炎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 0 2例均经腹部B超检查证实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并排除了阑尾炎及肝、胆、胰腺、输尿管等部位可能引发腹痛的其他疾病。102例中男70例, 女32例, 男∶女为2.2∶1.0;年龄2~14岁, 平均7岁, 其中2~6岁7 2例 (7 0.6%) , >6~1 4岁3 0例 (2 9.4%) 。

1.2 临床表现

胃肠道表现:腹痛9 6例 (9 4.1%) , 腹部压痛87例 (85.3%) , 恶心、呕吐54例 (52.9%) , 腹泻34例 (33.3%) 。发热67例 (65.7%) 。合并症:急性咽喉炎或扁桃体炎54例 (52.9%)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69例 (67.6%) , 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54例 (52.9%) 。

1.3 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下降1 6例 (15.7%) , 升高73例 (71.6%) ;中性粒细胞比率<50%32例 (31.4%) , >7 0%54例 (5 2.9%) 。 (2) 尿常规:RB C 3~6个/H P2 0例 (1 9.6%) , 其余无异常。 (3) 粪常规及培养:白细胞阳性18例 (17.6%) , 潜血阳性7例 (6.9%) ;粪培养23例, 均无细菌生长。 (4) 肝功能:行肝功能检查98例, 其中AST>40U/L 1 4例 (1 4.3%) , >1 0 0 U/L 3例 (3.1%) , 余无异常。 (5) 放射学检查:行胸部X线检查47例, 提示支气管炎12例 (25.5%) , 余正常;行腹部X线检查13例, 均未见异常。 (6) B超检查:102例患儿腹部B超检查均探及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 一个或数个不等, 其长径为11~21mm, 合并肠间隙少量积液23例 (22.5%) ;除3例 (2.9%) 并肝内胆管扩张伴结石外, 余未探及腹部其他异常。

1.4 治疗及转归102例患儿经抗感染、支持对症等治疗后症状消失, 体温正常, 腹部无压痛。住院时间2~9d。

2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 十分丰富, 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尤著。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 故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 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本病常在上呼吸道感染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性腹痛。但本组近1/3患儿无明显上述疾病史, 有些患儿在腹痛前1~3个月有过上呼吸道感染, 其中2例患儿间断腹痛1年, 先后经解痉、驱虫、胃肠黏膜保护药治疗, 均无效。故非典型症状病例并不少见, 误诊率高, 可能与一些患儿未重视轻微感染症状或病史叙述不清有关。

由于本病的腹痛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 两次疼痛之间患儿无不适, 常被误诊为肠痉挛或肠蛔虫症。肠痉挛多见于婴儿, 可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腹痛, 腹部无异常体征, 排气、排便后可缓解。肠蛔虫症常有不固定腹痛, 偏食、异食癖、恶心、呕吐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 有时出现全身过敏症状, 往往有排虫史。粪便查找虫卵及驱虫治疗有效可协助诊断。另外, 此病腹痛可表现在任何部位, 但因病变主要侵及末端回肠的一组淋巴结, 故右下腹痛多见。加之儿童体检不合作, 部分医师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缺乏认识, 容易误诊为阑尾炎。阑尾炎时右下腹压痛点固定, 有明显的反跳痛和肌紧张。而本病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 且不固定, 少有反跳痛及肌紧张, 可与之鉴别。

超声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2]。既往普通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腹腔淋巴结扫描阳性率极低, 而开展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诊断阳性率明显提高, 并能鉴别肠系膜淋巴结肿瘤、急性阑尾炎等其他病变。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彩色多普勒超声主要表现为, 于右侧腹腔探及多个肿大淋巴结或淋巴结成簇存在, 淋巴结呈椭圆形, 以低回声为主, 绝大多数淋巴结中间的强回声也随之增大, 清晰可见, 淋巴结短径>5mm, 内部血液供应丰富, 部分患儿伴少量液性暗区。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362.

肠系膜淋巴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1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100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男患儿50例, 女患儿50例, 年龄2~8岁, 平均年龄为5岁。其中治疗组男患儿20例, 女患儿30例, 年龄2~6岁, 平均年龄为4岁;对照组男患儿30例, 女患儿20例, 年龄3~8岁, 平均年龄为6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构成和性别组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 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治疗。具体流程如下:在用药前给予患儿充分的排泄时间 (15~30min) , 从而可加大药物与肠道接触面积, 药效相应地加快, 同时可避免患儿在用药的过程中将药物排泄出去, 造成药物失效[1];将药液加热到37~39℃吸入注射器后接上药管, 药管头要打上润滑油;药液加入到灌肠袋内, 将药液加热再接上药管之后打上润滑油;患儿侧卧, 患儿的肛门处用医用消毒液进行肛门消毒后将药液管插入患者肛门调节深度, 此外需照顾患儿的情绪[2];缓慢将药液推进后拔出药管, 让患儿静卧3~5min待药液到位后保持静卧25min左右。在治疗期间, 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 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3]。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儿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儿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无效:患儿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 (94.0%) 明显高于对照组 (86.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1。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结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常见的小儿腹痛疾病, 但一般家长或医务人员可能忽视到了这点, 简单用药后可能有所缓解, 而实际可能无效且耽误了治疗时间[4]。另外, 临床上常会被误诊为阑尾炎等, 这样错误的诊断会导致病发的严重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发生在春秋季节, 主要患病人群为8岁以内的儿童, 主要症状有呕吐、腹痛、便秘或者腹泻还有发烧等, 发病原因为呼吸道及消化道的病毒入侵, 通过血液循环入侵肠系膜或者通过淋巴侵袭到肠系膜导致淋巴结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腹痛范畴, 痛楚不固且常复发, 会引起多种疾病如消化系统紊乱, 导致肠道不能正常工作, 引起一些肠道病变、恶心呕吐、腹痛等常见并发症, 还时常出现便秘或者腹泻的症状[5]。

中药辨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其理论是解毒除湿、清热散结。肠系膜淋巴结炎是湿热病状、气阴受损, 以益气养阴、排热祛湿为辅的治疗方法能够根治此病并充分达到清热解毒、消结止痛的效果, 保证患者及时康复[6]。

综上所述, 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中药灌肠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效果明显, 且治疗后淋巴结减小幅度较对照组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月虎, 杨守和, 赵怀泽, 等.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11, 12 (11) :129-130.

[2]孙彬, 陶静, 初洪钢, 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因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1, 12 (11) :189-190.

[3]姜燕, 黄若谷, 文飞球, 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2例超声诊断[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11 (17) :145-146.

[4]骆会婷, 罗艳玲, 姚秀芬, 等.高频超声观察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21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10 (01) :135-136.

[5]徐康荣.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03 (31) :148-149.

肠系膜淋巴炎 篇7

关键词: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疗分析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多发病于冬季, 以2~7岁男孩为主的感染性疾病[1]。常常由于小儿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导致大量的病毒、细菌等通过肠系膜丰富的血液循环到达淋巴结, 以回肠末端的一组淋巴结为主, 导致的淋巴结感染。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右下腹腹痛, 同时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如咽痛、发热等[2];肠道感染的症状如呕吐、便秘等。常因其腹痛部位与急性阑尾炎位置靠近, 常会误诊为阑尾炎, 耽误患儿的治疗, 需要医生注意二者的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2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已被确诊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36例患儿,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传统组和超声组各18例。其中传统组18例, 男13例 (72.22%) , 女5例 (27.78%) ;年龄1~10岁, 平均 (3.3±1.6) 岁。超声组18例, 男11例 (61.11%) , 女7例 (38.89%) ;年龄2~9岁, 平均 (4.5±1.6) 岁。两组患儿发病均属于急性发病,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1.2.1 传统组

传统组患儿根据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患儿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进行诊断, 其中大部分患儿均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且均出现腹痛的症状[3], 11例患儿表现为右下腹疼痛, 多为阵发性腹痛, 少数患儿表现为剧烈绞痛;5例患儿出现呕吐、6例患儿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15例患儿白细胞计数增高, 3例患儿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

1.2.2 超声组

超声组患儿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腹部超声诊断, 观察肠系膜附近的淋巴结形状、大小、边缘等, 并测量淋巴结的横纵径[4]。经过超声检查可知, 超声组18例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呈不同程度的肿大, 基本全位于右下腹与脐部附近。

1.3 治疗方法

本科收治的36例患儿均采用硫酸阿托品 (赤峰蒙欣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5020664) 皮下注射, 每次0.01~0.02 mg/kg, 2~3次/d, 用于解除患儿腹痛症状, 并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 (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13214) 将0.75 g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溶于50 m L注射用水中进行静脉滴注, 3次/d[5]。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以及机体的酸碱平衡。10 d后进行超声复查。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的诊断结果, 计算各组的误诊率;经过10 d治疗后, 利用超声复查后观察两组患儿淋巴结的大小的情况, 记录淋巴结恢复正常大小的患儿例数。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诊断后误诊率比较

传统组诊断结果的误诊率明显高于超声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两组患儿治疗后淋巴结的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经过治疗后淋巴结恢复情况大致相同,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例 (%)

3 讨论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其诱因多是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者肠道感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感染而引起的炎症, 也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病毒性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是由于肠系膜拥有丰富的血液循环, 当细菌或者病毒感染时, 通过血液行经肠系膜引起淋巴结出现炎症, 因回肠末端的淋巴结较为丰富, 所以病毒与细菌主要侵及回肠末端的一组淋巴结[6], 因此急性肠系膜淋巴结多表现为右下腹持续性疼痛, 偶尔可在右下腹或者靠近脐部触及具有压痛感的小结界, 此即为肿大的淋巴结。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临床表现除阵发性右下腹疼痛之外, 还有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如:咽痛、发热等;若为肠道感染所致, 则可能出现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经超声检查可见下腹淋巴结肿大, 外形完整光滑, 回音低沉且均匀[7];病理表现为肠系膜处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加,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一般合并WBC升高, 往往因呼吸道感染及胃肠道炎症合并细菌感染所致, 故不能单凭WBC升高来否认小儿肠系膜性淋巴结炎[8]。此病的早期症状为右下腹阵发性疼痛, 所以需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压痛部位不似急性阑尾炎时压痛固定, 少数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而且腹部移动性压痛阳性体征较多, 患儿平卧时右下腹部有压痛, 而左侧卧位时右下腹部压痛移位脐部, 因回盲部肠系膜内的炎性肿大的淋巴结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向腹部内侧, 故触痛范围较急性阑尾炎广。相反, 阑尾炎时阑尾的位置不改变, 当左侧卧时右下腹压痛更明显。但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仍无明确的诊断标准[9], 其诊断可结合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的前驱病史;腹部压痛不固定;腹部B超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排除其他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后即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一般通过禁食后腹痛症状即可缓解,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方案主要是抗炎, 解痉挛并适当的补充呕吐患儿体内的水与电解质, 以及酸碱平衡。此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主要是由于患儿因感染所致的呕吐, 导致体内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紊乱所致的代谢紊乱;也可发生肠梗阻、肠套叠, 但较为少见。

现本科就分析2012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36例已被确诊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的临床资料, 可基本得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发生于男孩, 且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2~7岁的小儿, 并且此病多发生于冬季, 本科患此病的男女比例为2:1, 年龄2~7岁的小儿有29例, 占80.5%, 全为冬季发病[10]。将收治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采用传统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 包括接诊医生临床经验、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血常规检测结果综合分析, 另一组采用超声进行诊断。两组比较后发现, 传统组的误诊率较超声组的高, 分析其主要原因为传统组患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下腹疼痛 (11例) , 且血常规检查后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均升高, 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但经过外科手术阑尾组织检查后确定为正常阑尾[11], 因此难以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 误诊率较高。超声组患儿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发现患儿肠系膜处淋巴结增生肿大, 主要集中于右下腹, 与患儿疼痛位置相一致, 可确诊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诊断正确率为100%。由此可见,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依据[12]。两组患儿均采用抗炎解痉挛治疗, 采用头孢呋辛和硫酸阿托品进行治疗[13], 并注意患儿机体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10 d用超声检查患儿的淋巴结, 观察治疗效果。根据治疗结果可得出, 头孢类抗菌药以及解除痉挛的阿托品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158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观察组, 均行常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患儿均依据病史、症状、体征确诊。其中男97例, 女61例;年龄2~12岁, 平均 (6.5±2.4) 岁。患儿以脐周、右下腹持续性或阵发性腹痛就诊, 可伴有发热、呕吐或腹泻症状。病史2~8 d, 平均 (4.6±1.3) d。其中合并呼吸道感染等症状59例, 占37.3%。另选同期行健康体检的13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76例, 女54例, 年龄3~12岁, 平均 (7.4±2.5) 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设备

采用美国飞利浦非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 探头频率3.0~12.0 MHz。

1.2.2 方法

取仰卧位, 根据受检者位置及显示情况适当调整, 充分暴露腹部。行肠系膜分布区域多切面扫查, 包括上腹部、脐周、左右下腹部等, 观察腹腔有无肿块, 肠间隙有无积液等, 排除肠套叠、肠梗阻、阑尾炎等征象;沿肠系膜走行区, 重点观察脐周、右下腹、疼痛最显著部位, 仔细扫查肠间隙的前、中、后方;适当加压, 清晰显示肿大的淋巴结, 记录所探及肿大淋巴结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回声及内部血流分布情况等[2,3]。本实验的超声检查均由从事超声工作3年以上医生完成;所得图像由2名丰富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及内科医师共同复阅。

1.2.3 淋巴结肿大诊断标准

同一区域内肠系膜上淋巴结显像>2个, 淋巴结呈弥漫性均匀性改变;淋巴结长轴直径>10 mm, 短轴直径>5 mm, 纵横径之比>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本组158例患儿, 检出淋巴结肿大者 (肿大组) 137例 (86.7%) , 肿大淋巴结分布以右中下腹最多见, 共85例 (62.0%) , 其次为脐周36例 (26.3%) , 左侧腹6例 (4.4%) , 右下腹及脐周均探及10例 (7.3%) 。淋巴结炎皆为多发 (2~8个) , 其中肿大淋巴结数量5~8个者125例, 占91.2%;<5个者12例, 占8.8%。

2.2 超声声像图

本组137例淋巴结肿大患儿, 超声图像显示最大的约28 mm×13 mm, 最小的约11 mm×5 mm, 纵横比介于2.0~2.5, 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 (P<0.05) , 见表1。肿大淋巴结散在 (图1) 或串珠状 (图2) 分布, 肿大淋巴结呈类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光滑, 形态规则, 内部可见中低回声, 皮髓质分界清晰 (图3) , 回声略偏强, 且强于皮质。彩色多普勒于肿大淋巴结内探及不同程度的血流信号, 血流信号多分布在淋巴门与髓质内。其中, Ⅰ型 (少血流型) 22例 (16.1%) , 内可见星点状血流信号;Ⅱ型 (较丰富血流型) 75例 (56.2%) , 内可见条带状血流信号;Ⅲ型 (丰富血流型) 38例 (27.7%) , 内可见树枝状血流信号, 且信号自淋巴结门向内伸入。102例 (74.5%) 可见低速低阻型动脉频谱 (图4) , 收缩期最大峰速血流 (PSV) 8~21 cm/s, 阻力指数 (RI) 0.50~0.72。35例 (25.5%) 血流信号为星点状, 血流频谱显示不满意。

mm

2.3 预后及转归

给予抗感染及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5 d后, 患儿腹痛明显减轻。其中, 68例 (49.6%) 于治疗后15 d后复查, 超声扫查显示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减少, 肿大淋巴结缩小, 效果良好。2~3个月后复查, 患儿肿大淋巴结均不同程度缩小或消失。

3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儿童, 多系病毒感染, 冬春季常见。患儿主诉右下腹痛, 肿大淋巴结分布以脐右侧与右下腹为主。过去临床诊断多采用淋巴结造影、放射性核素示踪、免疫电镜等方法, 但由于具有创伤性, 家长接受度和患儿耐受性较差。高频彩超具有无痛性、无创性, 适用于小儿, 可直接探查肿大淋巴结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回声及内部血流分布情况等, 简便易行, 并可多次复查[4]。本组检出淋巴结肿大者137例, 以右中下腹最多见, 共85例, 其次为脐周36例。皆为多发 (2~8个) 。肿大淋巴结散在或串珠状分布, 最大28 mm×13 mm, 最小11 mm×5 mm, 纵横比2.0~2.5, 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 (P<0.05) 。淋巴结呈类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光滑, 形态规则, 内部可见中低回声, 皮髓质分界清晰, 回声略偏强。内可探及不同程度的血流信号, 多分布在淋巴门与髓质内。予抗炎、抗病毒及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2~3个月后复查, 患儿肿大淋巴结均不同程度缩小及消失。提示高频超声在诊治本病中的临床价值。

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发现,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易与以下疾病相混淆, 应注意鉴别: (1) 阑尾炎:阑尾炎是最常见的漏误诊疾病之一。本组共有8例 (5.1%) 漏误诊, 其中3例 (1.9%) 发现右下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未对阑尾仔细扫查而误诊, 而后典型阑尾炎体征出现, 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3例 (1.9%) 系单纯性早期阑尾炎, 不明显的阑尾肿胀;2例 (1.3%) 漏诊原因是由于肠管积气, 阑尾显示困难。故应用高频彩超诊断过程中, 在注意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同时, 还需仔细检查阑尾区;对于肥胖者、异位阑尾、后位阑尾合并肠胀气者, 可通过更换探头频率、改变体位、反复扫查、探头加压等进行补救, 若阑尾炎图像获取仍不满意或困难, 应需结合阑尾炎间接征象 (如大网膜移位、腹腔积液等) [5,6]。 (2) 肠套叠:一般情况下, 超声声像图见纵切面“套筒征”、横切面“同心圆”征, 即可明确诊断。 (3) 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呈融合、液化、钙化回声, 合并腹水时考虑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7]。 (4) 恶性淋巴结肿大:图像形态失常, 呈球形, 且融合, 皮、髓质界限模糊, 肿大淋巴结内可探及树枝状、网状血流, RI>0.7[8]。

综上所述, 高频超声对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应仔细检查、反复辨认分析超声图像特征, 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检查结果, 以明确诊断。注意与阑尾炎相鉴别。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158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 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进行扫查。观察记录肿大淋巴结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回声及内部血流分布情况等。结果:本组检出淋巴结肿大者137例, 以右中下腹为最多见共85例, 皆为多发。超声图像显示肿大淋巴结呈分散或串珠状分布, 最大28 mm×13 mm, 最小11 mm×5 mm, 纵横比2.0~2.5。肿大淋巴结呈类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光滑, 形态规则, 以中低回声较为常见, 皮髓质分界清晰。内可探及不同程度的血流信号, 多分布在淋巴门与髓质内。结论:高频超声对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应仔细检查、反复辨认分析超声图像特征, 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检查结果, 以明确诊断。注意与阑尾炎相鉴别。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高频超声,肿大淋巴结,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綦秀贞, 门忠友, 徐彦, 等.再发性腹痛患儿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9, 10 (5) :673.

[2]孙宝珍.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 (7) :1035-1036.

[3]叶菊芬.高频彩超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16) :2795.

[4]邹炜, 范美丽, 孙均重.超短波治疗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100例[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33 (9) :688.

[5]田晖, 王文刚, 闫记英, 等.Alvarado评分和超声检查鉴别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和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准确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20) :2392-2394.

[6]代涛, 王子干, 李英华, 等.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0, 9 (10) :621.

[7]李灿霞, 李丽.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6, 7 (4) :291-293.

肠系膜淋巴炎 篇9

【摘要】目的:探讨彩超检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2-13岁的腹痛患儿128例,采用彩超进行常规检查。通过使用SIMENS SONOLINE Premier仪器进行整体检查,观察患儿的腹痛情况。结果:对128例患者作常规检查之后,采用彩超分析之后,共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49例,所占比例为38.3%。结论:通过采用彩超对腹痛患儿进行常规检查,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是采用先进的设备仪器,能收到整体分析的良好情况。

【关键词】彩超;SIMENS SONOLINE Premier;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疗效

在当前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发病上,主要的发病年龄阶段在儿童方面,随着彩超设备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在高频探头的应用,彩超能清晰的显示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具体部位、数目、形态、内部回声、血流等各项情况,能为治疗提供详细的资料等。选取我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2-13岁的腹痛患儿128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先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2-13岁的腹痛患儿128例,其中,男75例,女53例,平均年龄5.9岁,病程均在2天至3天,分析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情况。

1.2临床症状 腹部隐痛、腹部痉挛痛、脐周痛,右下腹痛,左下腹痛;伴发热、呕吐,伴咳嗽、咽痛,伴腹泻,伴便秘。体征表现为:腹部有明显压痛,腹肌紧张,反跳痛,右下腹触及小结节样肿物等情况。

1.3诊断标准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诊断参考标准:凡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直径>1.0cm,短轴直径>0.5cm,纵横比>2,或淋巴结集簇状排列,CDFI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加,均视为肿大。

1.4方法

1.4.1诊断方法 采用彩超进行常规检查。通过使用SIMENS SONOLINE Premier仪器进行整体检查,探头频率5~12MHz。患儿取仰卧位,对右中、下腹,脐周,左中,下腹及盆腔做纵、横、斜切大范围探查,仔细检查有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及肿大淋巴结的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纵横比、肠壁间有无积液。再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淋巴结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采用脉冲多普勒测量阻力指数(RI)。

2结果

对128例患者才常规检查之后,采用彩超分析之后,共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49例,所占比例为38.3%。

3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多半是属于病毒感染,并且与呼吸道、肠道感染等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疾病的发病主要集中在7岁以下的患儿,并且发生在冬季与春季,发病的几率相对较高。在整个病例的发病检查上,多会伴有咽痛、倦怠无精神、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少则还伴有腹泻或者便秘等,从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大约有20%的患儿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最主要的是腹痛。因此,采用有效的诊断仪器,尤其是彩超技术的整体融入,对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治疗具有很大的疗效。

通过采用彩超仪器进行有效检查,能防止疾病的误诊,更加有利于正确处理病情,从当前的标准来看,正常肠系膜淋巴结直径小于7mm;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淋巴结长轴直径大于10mm,短轴直径大于5mm,纵横比大于等于2为肿大;横径大于15mm提示病理性肿大。淋巴结内血流的分布:血流信号沿淋巴门分布,该型通常见于非特异性炎的淋巴结。本研究采用的是SIMENS SONOLINE Premier仪器,在整个检查的症状情况来看,有可能检查出不同的情形,譬如,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阑尾炎、结核性淋巴结炎、恶性淋巴结肿大等,在利用超声波进行整体检查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探查肠系膜淋巴结的整体效果,这种方式具有方便、实用、有效、无创伤的整体疗效。尤其是针对肠系膜位置较深、血管粗大网络形状复杂等现象,尤其是在分辨率与准确率方面提供详实的数据与图像显示,对于内部形态、内部回声以及血流状况等,都能为临床检测与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因为免疫功能不健全,任何对其机体产生刺激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目前各家医院或多或少都有过度使用抗生素的问题,超声医生在报淋巴结炎这个诊断时一定要慎重,否则会促使临床医生更过度使用抗生素。事实上多数孩子都是一过性的功能性腹痛,腹痛一般不超过十分钟,痛过后一切正常,这主要与儿童胃肠道发育还不完善,饮食不规律、不合理等因素有关。当孩子腹痛发作时作彩超检查,多数能检查出肿大淋巴结,并不一定都需要使用抗生素,规律合理饮食,注意休息,如伴消化不良,用助消化药物即可,孩子们都可能自行痊愈,这样,就能为患者提供更为详细的数据资料和图像资料,对于整个治疗过程都有很好的价值。

因此,在整個彩超检查过程中,要针对患儿的整体情况有一个详细的分析,并且要与其他的病状形成区别分析,尤其是在声像图的检查表现中,要与恶性淋巴瘤、转移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急性阑尾炎、结核性淋巴结炎等疾病形成鉴别诊断,对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症状有一个详实的标准和仔细的研究,以免给患儿的治疗带来更多的困扰。在整体检查的基础上,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对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治疗采用常规化的中西相结合的方式,能为患儿的病痛提供良好的服务。所以,通过采用彩超对腹痛患儿进行常规检查,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是采用先进的设备仪器,能收到整体分析的良好情况。

参考文献

[1]孙斌,陶静,初洪刚.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特征及病理分析.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79.

[2]曾桥喜,姚菊英.超声诊断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价值.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

[3]张素桂,盖志敏.小儿胃肠病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

[4]岑本莲,李民.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评价.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3):249

肠系膜淋巴炎 篇10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超声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病之一, 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腹痛, 或有发热、恶心、呕吐、少数有便秘或腹泻等。近年来随着高频超声检查技术的发展, 本病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本文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本院门诊10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经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后, 淋巴结大小变化进行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100例, 按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2岁~7岁, 肠系膜淋巴结最大约25 mm×12 mm×16 mm;对照组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龄2岁~8岁, 肠系膜淋巴结最大约23 mm×13 mm×15 mm。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应用头孢哌酮钠100 mg/ (kg·d) 、病毒唑针剂10 mg/ (kg·d) 静滴, 必要时给予退热和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 1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同时加用中药理气化痰汤, 药用陈皮、香附、连翘、夏枯草、玄参、浙贝母各9 g, 柴胡、姜半夏各6 g, 板蓝根10 g, 薏苡仁15 g, 1周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情况, 及退热和解痉止痛药等使用情况, 判断近期疗效。

1.3 仪器与检查方法

GE LOGIQ400CL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10 MHz, 患儿取仰卧位, 膀胱适度充盈, 依次进行腹部多切面仔细扫查, 在肠管间隙寻找长径>5 mm的低回声结节, 确认为淋巴结后, 记录大小、形态、血流等情况。

2 结果

观察组中西医治疗后1 d~4 d超声检查, 腹部肿大的淋巴结长径缩小至5 mm以下为37例, 对照组西医治疗后检查为12例。观察组治疗后, 淋巴结缩小至正常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1周后复查, 患儿腹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2组淋巴结缩小至正常数量基本相同。

3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系非特异性炎症, 近年来发病率在临床上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本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常规治疗对比,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缩小时间快慢,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为显著。观察组治疗后淋巴结缩小明显, 主要集中在治疗后4 d内;而对照组时间延后, 治疗后6 d效果才显。超声医学发展到今天, 高频超声的应用, 淋巴结结构显示更加清晰。超声监测大小以及在鉴别疾病方面更为明确, 且操作简便易行, 重复性好, 无创无痛, 无放射性损伤, 儿童易于接受。

超声高频探头对发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肿大程度具有定位定性准确的优势, 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变主要累及回肠末端及升结肠部分区域淋巴结, 故淋巴结肿大多见于右下腹和 (或) 脐右侧[1], 分布呈孤立性或聚集状, 互不融合, 形态多呈椭圆形, 表面光滑完整, 内部为均匀低回声。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常规治疗, 这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毒素沿血液循环到达回盲部淋巴结而引起肿大有关。因小儿腹壁薄, 皮下脂肪组织少, 超声衰减少, 肠系膜距体表浅, 常规腹部低频探头显示不佳, 应用高频探头探查小儿肠系膜淋巴结为最佳选择, 适当加压即可推开肠管[2], 更能清晰地显示肿大的淋巴结, 可见满意的图像。另外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应与急性阑尾炎、小儿肠套叠、肠系膜淋巴结核、恶性淋巴瘤等疾病相鉴别。

总之, 超声在发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后肿大程度, 以及临床治疗, 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比大小变化, 其实用性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 超声的快捷方便, 可重复性提高了治疗效果对比, 减少儿科临床诊断的盲目性,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有较大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素桂, 盖志敏.小儿胃肠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88.

上一篇:硬聚氯乙烯给水管道下一篇:器材选择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