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夜哭的原因初探——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例分析

2022-09-12

婴幼儿夜哭, 是腹痛的表现, 过去都认为是肠蛔虫症或“消化不良”。随着科学的发展, 高分辨率的彩超出现, 给我们对婴幼儿夜哭的原因, 又多了一条临床诊断思路, 即: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2004~2009年, 笔者在门诊经手诊治4例婴幼儿夜哭的患儿, 经院外彩超证实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获愈, 现报道如下, 或许对同道们会有所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男性婴幼儿。年龄最小8个月, 最大1岁零6个月。

1.2 临床特点

全部婴幼儿的体质都不差, 没有发热、呕吐及腹泻。哭闹时间几分钟, 停止哭闹后入睡或正常玩耍。

1.3 婴幼儿夜哭的观察

不分昼夜哭闹1例, 夜间夜哭闹3例, 哭闹距就诊的时间, 2~4周不等。

1.4 诊断依据

都是院外某三甲医院腹部彩超检查的报告。

1.5 方法

给以头孢曲松、利巴韦林静滴。

1.6 结果

全部病例均在3~4d后停止哭闹, 其中:用药8d1例, 用药10d3例 (这就看病家的依从性, 笔者建议疗程7~10d) 。全部病例均未见复诊。

2 讨论

婴幼儿夜哭, 不知哪朝、哪代、哪个仙人给出的咒语:“天黄地绿, 小儿夜哭。君子念过, 睡到日出”。在农村, 这种类似于“牛皮癣”的咒符处处皆是, 这就说明了它是个古老的疾病, 发生的年代无法考证。

随着科学的发展, 高分辨率的彩超出现, 给我们对婴幼儿夜哭的明确的答案, 笔者认为, 婴幼儿夜哭多数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关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笔者的观念转变始2004年。当时看到某三级医院B超报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又不能用伤寒、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恶性淋巴瘤解释。通过有关资料复习, 才转变了观念。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 男孩略多于女孩, 多见于冬春季节, 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1]。

关于病因:是病原体感染。国内部分学者认为是链球菌或病毒感染, 国外部分学者认为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笔者认为, 感染的病原体, 可能因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本院辐射范围内发生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没有一例发现肺部感染。

关于发病机理, 多数学者认为: (1) 由于远端回肠的肠系膜淋巴结引流十分丰富, 回肠末端及升结肠部分区域淋巴结多, 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细菌或支原体经血播散到该区域的淋巴结, 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 (2) 在胃肠道感染, 由于回盲瓣的关闭作用, 胃肠道内细菌或毒素分解代谢产物滞留于回肠末端被吸收到肠系膜淋巴结而发病[2]。

关于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是腹痛, 年长儿都会诉说。腹痛部位于脐周, 右下腹。腹痛多为阵发性, 大多间歇期患儿活动如常, 解大便后能缓解, 或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本院辐射范围内发生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院外回诊的儿童, 发热只是少部分, 并未见到腹泻, 亦没有发现肺部感染的迹象。

婴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难点就在于婴幼儿只会哭、不会说。因此, 在遇到长期阵发性哭闹的幼儿, 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必须考虑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 到条件较好的大医院作彩超检查。

3 关于临床诊断

笔者认为, 年长儿:脐周疼痛, 多为阵发性, 大多间隙期患儿活动如常, 即应考虑本病的诊断。婴幼儿:夜哭在3d以上, 即应考虑本病的诊断。

确诊:腹部彩超检查是最直接的证据, 均有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大多位于右下腹及脐周。

关于鉴别诊断:年长儿主要是与急性阑尾炎鉴别, 因为把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当作急性阑尾炎行手术的有之。鉴别诊断的难度在于小儿体检不合作, 描述不准确。其实只要以“急性”或“慢性”即可鉴别。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少见。

关于治疗方面, 王玲玲报道, 抗炎 (头孢呋辛) 、抗病毒 (炎琥宁) 治疗, 并加用山莨菪碱针[3]。本人使用头孢曲松、利巴韦林也有同样的效果, 且价格低廉。

摘要:4例婴幼儿夜哭的患儿, 经院外彩超证实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获愈, 提示:婴幼儿夜哭,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性大。

关键词:婴幼儿夜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参考文献

[1] 任跃, 李光乾, 陈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疗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2, 4 (3) .

[2] 陈晓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65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06, 8 (8) :858.

[3] 王玲玲.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30例临床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8 (1) :55.

上一篇:如何针对青年职工特点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下一篇:二十一世纪质量管理模式——卓越绩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