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浅表肿大淋巴结

2024-05-12

颈部浅表肿大淋巴结(精选六篇)

颈部浅表肿大淋巴结 篇1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78例患者均来自新乡市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经触诊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78例送超声检查,发现305个淋巴结,其中颈部165个,锁骨上38个,腋窝74个,腹股沟28个,男41例,女37例,年龄4~73岁。部分病例经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进行组织细胞学检查而确诊。根据诊断结果不同分为4组:反应增生组、结核组、恶性肿瘤转移组和恶性淋巴瘤组。

仪器:飞利浦HD-1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0MHz。

检查方法:对于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区发现的肿大淋巴结进行多切面扫查,观察淋巴结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边缘、皮髓质改变、淋巴门结构、以及内部有无液化或钙化等二维表现,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淋巴结周边及内部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判断血流丰富程度,然后再选择淋巴结内峰值流速较高的血流进行多普勒频谱分析,记录阻力指数。

2 结果

反应增生组37例,148个淋巴结,扁长或椭圆形,形态规则,多数(长/短)L/S>2,位于颌下的淋巴结卵圆形较多见,边界清晰,皮质多呈均匀性增厚,髓质回声较强,淋巴结呈靶环样改变。CDFI:可见淋巴门小动脉,淋巴结内血流丰富,分布规则,呈放射状,Vamx:8.5~22cm/s,RI:0.51~0.66。

结核性14例,57个淋巴结,多个圆形及椭圆形低回声结节,呈蜂窝状、团块状或串珠样排列,边界欠清晰,L/S>2,内部回声欠均匀,部分结节内可见液化或强回声钙化。CDFI: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周边可见环绕血流信号,Vamx:7.8~21.4cm/s,RI:0.43~0.67。

恶性肿瘤转移组17例,53个淋巴结,圆形或椭圆形,短径明显增大,L/S<2,边界欠清,形态规则或不规则,淋巴门偏移或消失,皮质非均匀性增厚,最厚处多>3mm,皮髓质分界不清,淋巴结表现为偏心靶环状或低回声,且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内部见较丰富血流信号,走行不规则,Vamx:21.7~41.4cm/s,多数RI:0.68~0.93。

恶性淋巴瘤组10例,47个淋巴结,边界尚清,包膜不清晰,L/S<2,内部为低回声,髓质显示不清,淋巴门偏移或消失。CDFI:肿块内见丰富血流信号,走行欠规则,Vamx:24.3~43.7 cm/s,RI:0.66~0.84。

3 讨论

病变淋巴结体积增大,一般以短径>5mm做为体积增大的指标。而恶性淋巴结以短径增大较为明显,因而有报道,当短径>10mm时,应怀疑淋巴结为恶性。但转移性的淋巴结初期也可能表现为较小的状态,因此对于肿瘤患者,发现淋巴结持续性异常增大比单次测量径线更有诊断价值。

根据对淋巴结好发部位观察发现,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多发生在上颈部及颌下;结核性淋巴结多发生在颈部,累及范围较大,多相互融合;恶性肿瘤转移性淋巴结常发生在原发肿瘤的淋巴结引流区,中、下颈部、锁骨上窝、腋窝是好发部位;而恶性淋巴瘤多累及颈部、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等多个部位。

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多形态规则,呈均匀弥漫性增大,有完整包膜,呈梭形或椭圆形,L/S多数>2,但颌下和腮腺区的淋巴结多呈圆形,多数髓质居中,皮质呈均匀厚度的低回声包绕其周围,皮质厚度多<3mm,回声均匀,淋巴门显示清晰;结核性淋巴结外形不规则,多数L/S<2,边界模糊,呈融合状,内回声不均匀,部分可见液化暗区或钙化灶;而恶性淋巴结通常形态较饱满,L/S<2,转移性淋巴结由于内部发生坏死或肿瘤浸润,回声多不均匀,外形规则或不规则,不规则的多是由数个淋巴结融合所致,皮质非均匀性增厚,早期髓质偏心分布,淋巴门偏移,直至后期髓质消失,淋巴门不显示。而且转移性淋巴结回声与原发肿瘤密切相关,如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内多可见微小钙化,这种表现对于原发肿瘤的诊断有很高的特异性。对于已确诊的恶性淋巴结边界不清晰,则提示肿瘤向被膜外浸润,提示肿瘤治疗后复发或远处转移的概率增大。由于淋巴瘤内大量低分化细胞增生,造成淋巴瘤声像图表现为回声减低、均匀,但回声越低,则提示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1]。

一台高分辨力、高敏感度的彩色超声诊断仪的多普勒血流显示对于浅表肿大淋巴结的鉴别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良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由于血管充血,门部可以显示较丰富的血流,门部血管向髓质中央规则均匀的呈树枝状分布,走行自然,PW流速增高,RI正常或偏低。结核性淋巴结表现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周边可就环绕血流信号,但缺乏向心支,PW流速稍增高,RI无明显增高。恶性肿大的淋巴结内部血流分布不均匀,呈不规则树枝状。转移性的肿大淋巴结血流由于肿瘤生长模式不同,可见周边血管向结内发出走行紊乱的向心支,PW流速增高,RI阻力增大,多数>0.65。淋巴瘤所致的淋巴结肿大,以血供丰富和高血流灌注为特征,结内的分支增多,走行紊乱,PW流速稍增高,RI多呈高阻,部分呈低阻[2,3]。

通过对浅表肿大淋巴结各种超声表现的综合分析,多数病例都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从而对于确定的良性病变,有助于消除临床的疑虑,避免了穿刺活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对于恶性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治,可以提供线索和依据。但当淋巴结的声像图表现相似、重叠或交错时,就会给我们的鉴别诊断带来困难,这时采用穿刺活检进行组织细胞学检查还是必要的。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鉴别诊断浅表肿大淋巴结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高频彩超对78例浅表肿大淋巴结患者,305个淋巴结,进行2D、CDFI、PW等超声检查,并详细记录超声表现。结果 反应增生组37例,结核组14例,恶性肿瘤转移组17例,恶性淋巴瘤组10例。结论 通过对浅表肿大淋巴结的超声表现综合分析,可以做出较准确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高频彩超,浅表肿大淋巴结

参考文献

[1]张武.浅表淋巴结超声检查及进展[J/CD].中华超声医学杂志(电子版),2008,5(1):16-27.

[2]周建桥,詹维伟.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7):529-532.

什么原因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 篇2

淋巴结是淋巴液流回入血的途径。当淋巴液流经淋巴结时,淋巴液中所含的细菌和其他异物被吞筮细胞所清除,以减少扩散病菌感染的危害。所以说,淋巴结是身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感染,细菌随淋巴液经过淋巴结时,可相应地引起淋巴结群的肿大和疼痛。在身体患恶性肿瘤时,也常沿淋巴管转移,并停留在淋巴结内分裂增生,致使淋巴结肿大起来。

淋巴结肿大常见的原因有:

1) 细菌感染 如口腔、腭扁桃体、面部等处的急性炎症, 常引起下颌淋巴结的肿大,这种淋巴结的质地较软、可活动,一般可随炎症的消失而逐渐恢复正常。

2) 病毒感染 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都可引起淋巴结肿大。很有诊断特点的是风疹,常引起枕后淋巴结肿大。

3) 淋巴结结核 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多见。有的会破溃,有的不破溃,在临床上有时与淋巴瘤难于鉴别。确诊方法是多次、多部位地做淋巴结穿刺、涂片和活体组织检查,并找出结核原发病灶。

4) 淋巴结转移癌 这种淋巴结很硬,无压痛,不活动,临床上胃癌、食道癌患者,可经常触摸销骨上的小淋巴结;对乳腺癌患者要经常触摸腋下淋巴结,以判断肿瘤转移否。

5) 白血病 该病的淋巴结肿大是全身性的,以颈部、腋下、腹股沟部最明显。除淋巴结肿大的症状外,表现特点是病人的贫血貌、持续发热、血象、骨髓象出现大量幼稚细胞。

6) 淋巴瘤 淋巴结肿大以颈部多见,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肿瘤。因此尚有一些淋巴结以外的病变,如扁桃体、鼻咽部、胃肠道、脾脏等处的损害。

淋巴结的肿大还可见于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疾病。再如过敏反应性疾病及蚊虫的蛰咬伤等等。所以,对淋巴结的肿大,应具有一定的认识,以使自己少添疑虑并及时请医生诊治。

淋巴结肿大的预防

颈部浅表肿大淋巴结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0例活检病例, 男性66例, 女性44例, 年龄12~67岁, 平均39.5岁。

1.2 方法

均为局麻下切除或切开引流, 标本经苏木素-伊红染色切片, 部分病例经免疫组织化学, 白细胞共同抗原 (LCA) 、细胞角蛋白 (CK) 、上皮膜抗原 (EMA) 、S100、CDRO、CD30、CD15、TG、CEA、AFP等多种抗体检测。

2 结果

结合术中淋巴结类型, 取得部分或全部淋巴结组织, 其中, 淋巴结结核70例, 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14例, 淋巴瘤5例,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5例, 淋巴结钙化6例。见表1。

注:*作者最早于结核病医院工作, 此数据可能高于其它文献比例。

3 讨论

淋巴结是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具有过滤、增殖和免疫作用。颈部淋巴结作为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到防御炎症侵袭和阻止肿瘤细胞扩散的重要屏障作用[1]。颈部淋巴结肿大往往无明显症状, 未能引起患者和医生的足够重视, 为了减少误诊、漏诊, 建议行淋巴结活检, 明确诊断, 但是头颈部血管、神经密集, 容易引起副神经[2,3]、胸导管的损伤[4], 还有可能造成大出血[4], 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总结淋巴结活检经验, 介绍常见几种肿大淋巴结术中判断和处理方式。

3.1 结核性肿大淋巴结判断及处理

淋巴结结核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而且大部分发病于颈部, 部分病例没有肺部原发病灶可寻。淋巴系统为抵抗致病菌的第一道屏障, 结核菌首先侵入淋巴结髓质, 形成“干酪样”病变, 当病变进一步加重, 可以形成多个淋巴结融合, 病变继续加重, 则多个淋巴结融合, 中心形成“寒性脓疡”, 而皮质多数无破溃, 严重者至病变终末阶段, 可以出现淋巴结完全消失, 形成脓疡。手术时可以取小切口 (1~3cm) 逐层分离, 分至脂肪组织时基本可以发现肿大淋巴结, 切开淋巴结皮质, 可以继续向内“掏洞”, 以小切口进入淋巴结中心髓质部位, 大部分淋巴结皮质完整, 需破坏部分皮质进入, 进入髓质, 此时可以看到豆腐渣样“干酪”物, “干酪样物”为淋巴结结核特征之一或病理确诊关键。此时, 可以取部分髓质及干酪样脓液送病理, 使用血管钳或手指由中心向四周扩大, 不超出淋巴结皮质为界, 脓液可以顺利流出, 这样可以扩大引流创面, 又防止过多组织损伤, 能够很安全进行脓腔引流, 减少并发症出现。对于病变完全行成脓肿者, 简单进行脓肿切开引流即可。两者均不行伤口缝合, 干纱条引流、止血, 防止皮肤愈合。要求此类患者术后进行正规抗痨治疗。病理标本外固定后常规脱水、石蜡包埋、连续切片, 行HE染色, 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以观察到典型的结核结节和 (或) 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渗出、上皮样细胞和朗格汉斯巨细胞增生、干酪样坏死等分布为主的病变作为诊断结核病的依据。

3.2 恶性淋巴结手术操作及术中判断

在淋巴结活检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 体会如下: (1) 淋巴结外形:良性淋巴结;长轴:横轴比例多大于1.5∶1, 长>宽, 如果长轴径比例越大, 恶性几率越小, 而恶性淋巴结长宽比例基本为1∶1。 (2) 淋巴结位置:良性淋巴结多位置孤立, 血供相对较差, 不融合, 而恶性淋巴结多位于血管丰富及血管分叉部位, 与血管粘连紧密, 很难取得完整淋巴结, 只能部分切除或将血管蒂及周围组织较大范围切除。 (3) 淋巴结质地:良性淋巴结质地较软, 但不容易破碎, 包膜完整, 恶性淋巴结质地较脆, 碰之容易出血, 如“鱼肉样”改变, 亦没有结核性淋巴结中心“干酪样”改变。

另外一种不常见病变为颌部基底细胞癌, 质地较硬, 边界相对完整, 触诊类似肿大淋巴结, 可以有少量活动度, 活检时进入病变层次时, 无明显淋巴结外形, 手术中应当注意。

对于淋巴瘤及恶性肿瘤转移肿大淋巴结, 从位置形态及与血管毗邻关系来说, 转移肿大淋巴结多与血管结合紧密, 与血管形成“骑跨”, 需要接扎较多血管而获得分离, 难以获得完整淋巴结, 术中不强求完整切取, 而淋巴瘤肿大淋巴结相对与血管关系“疏远”, 术中往往可以获得完整淋巴结。

3.3 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

所遇病例均为青少年患者, 术前多有发热病史, 查体淋巴结多呈串珠样排列, 孤立, 几乎没有融合成片者, 淋巴结可有轻度压痛, 对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 患者多体质较弱, 或发育中青少年, 手术活检时可以发现淋巴结外形比例基本正常, 仅淋巴结体积增大, 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无粘连及融合, 多数呈串珠状排列。此类病变取得病理证实后, 可以给予增强免疫治疗, 如核酪口服液、丙种球蛋白等, 必要时给予少量抗生素配合治疗, 积极锻炼身体, 改善体质后, 肿大淋巴结可以完全消失。

从病理角度, 还有几种特殊类型反应性增生:艾滋病相关淋巴结病、真菌性淋巴结炎、嗜血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下面的猫爪病及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也可以归为反应性增生。

3.4 钙化淋巴结

这一类淋巴结多见于老年患者, 查体可以触及肿大淋巴结, 质地较硬, 活动, 无明显粘连, 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 体检或无意中发现, 此种淋巴结体积多较小, 仅能仔细检查可触及, 类似皮下囊肿结节, 对抗生素治疗无效, 手术时寻找较为费力, 术中可以发现淋巴结质地较硬, 孤立, 血供少, 可以为单发淋巴结肿大, 病理证实为结核钙化病灶。

追问病史, 往往有结核病病史, 此类病变切除后, 可以不再进行任何处理及治疗。

3.5 猫抓病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均较少见, 本组中未采集到相关病例, 就文献内容进行简单陈述。诊断标准:淋巴结肿大;猫接触史或猫抓伤史;猫抓病抗原皮内试验 (+) ;淋巴结病理改变。4项中有3项诊断即成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Kikuchi病病变的2个重要特点为坏死和无粒细胞浸润, 近年来其病理诊断似有泛化趋势, 建议Kikuchi病的病理诊断采用“排除法”, 必须全面观察患者的淋巴结病变, 并与其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与可出现碎屑性坏死的多种淋巴结病变认真鉴别, 并逐一排除, 不可轻易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常见病因, 明确诊断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110例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进行淋巴结切取活检, 明确病理诊断。结果 110例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5例, 淋巴瘤5例, 淋巴结结核70例, 淋巴结钙化6例, 转移癌14例。结论 手术中对肿大淋巴结的判断和正确处理是避免其它器官损伤的关键。

关键词:淋巴结肿大,反应性增生,淋巴瘤,淋巴结结核,活检

参考文献

[1]于鸿滨, 李永生.颈部淋巴结肿大90例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0, 26 (2) :102-103.

[2]黄进福, 宋修竹.副神经医源性损伤的诊治[J].青岛医药卫生, 2000, 32 (4) :273.

[3]严旭, 庞锡琴, 邵擎东, 等.颈外侧区淋巴结活检致副神经损伤的治疗[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3, 17 (5) :430.

颈部淋巴结肿大怎么办 篇4

通常来说,我们颈部的淋巴节要是肿大的话,我们正常会吃一下消炎药物,或者是打消炎针,就能好了。

这不算个什么问题。但如果肿大厉害的话,又长时间消炎治疗不愈,那就需要中药治疗了:一是避免它的进一步加重恶化,二是身体需要让它恢复功能,发挥它的免疫杀菌作用,增强体质。

中药可充分考虑。用化瘀散结、解毒消肿,针对疙瘩、肿块、炎症的中药丸来治。找得对了则会者不难。笔者深知中药魅力,亲眼目睹了大量淋巴结炎与淋巴结核等被中药治得很典型的病例,验证了祖国中医药的独特之处。

102例颈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分析 篇5

1临床资料

102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中, 男61例, 女41例, 年龄6~79岁, 淋巴结大小及数量见表1, 对单发肿大淋巴结者行完整切除, 对多发者行全部或部分切除, 所有肿大淋巴结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

2结果

102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术后病理组织学类型见表1, 7例转移性癌中3例原发灶位于鼻咽部, 1例来源于喉咽部, 1例来源于胃, 1例来源于甲状腺, 1例未查见原发灶。术后对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及结节病患者密切随访观察, 对慢性淋巴结炎患者追踪有无头颈部病灶并予相应的处理, 对淋巴结核患者行抗结核治疗, 恶性淋巴瘤患者予转相应专科进一步治疗, 转移性癌患者据原发灶予相应处理。

3讨论

颈部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由于其位置表浅, 肿大后易被早期发现, 既可为临床常见的疾病, 亦可能是某种疾病的体征之一。感染、结核、淋巴瘤和癌症转移等均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 而其定性诊断对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颈部慢性淋巴结炎常表现为无痛性或微痛性肿块, 质地中等, 边界清楚、活动, 患者既往可有口腔感染或咽喉部感染史, 术后对此类患者需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详细的头颈部专科检查, 本组34例患者中有30例找到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灶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的患者, 因其可能是某些疾病前期病变的首发症状, 故应定期随访观察。

近年来, 全球结核病有抬头趋势。颈淋巴结结核在体腔外淋巴结核中最为常见, 其发病率近年有升高趋势, 约占肺外结核病的 81%[1], 该病可由单纯局部结核杆菌感染引起, 也可以是全身性结核病的局部表现, 其感染可来自肺结核的播散或口腔咽喉部的结核感染灶[2], 本组20例患者经胸部X线片检查均未发现肺部活动性结核病灶, 仅1例查见口腔内腭部有病灶, 近年来颈淋巴结结核已成为常见颈部疾病[3], 患者多无结核病史, 早期亦无结核中毒症状, 往往是以颈部无痛性肿块就诊, 而且不具典型表现者越来越多, 本组患者中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者5例仅占所治患者的25%, 淋巴结可大可小, 大者超过6cm, 小者可在2cm以下;可单发亦可多发;可活动, 亦可粘连;质硬, 但少数可变软, 变软后淋巴结CT扫描中心可见斑片样低密度影 (见图1) 往往容易误诊, 我院收治的20例颈淋巴结结核中, 曾误诊为炎症而行抗炎治疗者 11例, 占 55%;目前对于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治疗尚有争论, BENMANSOUR认为手术处理淋巴结结核仍然具有重要地位[4], 对此类患者术后应行正规的抗结核治疗。

由于头颈部及胸腹部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颈部淋巴结, 所以转移癌在颈部而原发癌位置可遍及全身[5]。本组 7例转移性癌中原发癌均没有任何症状, 唯一的表现为颈侧部包块, 这种肿大的淋巴结亦无特异性表现, 淋巴结病理组织学检查是淋巴结转移癌最后确诊的唯一手段, 特别是免疫组化的广泛开展应用, 可以较准确判断转移癌的组织学类型, 并与淋巴瘤及间叶组织肉瘤相鉴别, 引导临床进一步检查找出原发灶, 本组7例患者术后根据病理结果经行相应的检查有6例找到原发灶而采取了进一步治疗, 有1例经PET/CT检查亦未发现原发灶, 对其治疗近期观点认为应根据转移灶的部位、N分期、病理类型来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主要包括放疗、手术、化疗以及其中2种或3种联合的综合治疗[6,7]。

恶性淋巴瘤可发生于全身多种组织器官, 但绝大多数原发于淋巴组织或淋巴结, 尤其是颈部淋巴结。恶性淋巴瘤可分结内和结外型, 发生于颈部的多为结内型。肿大的淋巴结早期可活动, 表面皮肤正常, 质地坚实而具有弹性, 比较饱满, 无压痛, 大小不等, 以后则可互相融合成团, 失去移动性 (见图2) , 常常可误诊为淋巴结核或慢性淋巴结炎, 且早期患者的骨髓象常无异常, 对此类患者早期颈部淋巴结的切除活检尤显必要。

颈部还有一些少见病如猫抓病 (cat-scratch disease, CSD) , 诊断标准为: 淋巴结肿大;猫接触史或抓伤史;猫抓病巴尔通抗原皮试 (+) ;典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上述4项中有3项诊断即成立[8]。本组2例均以慢性淋巴结炎送检, 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符合典型 CSD 改变经追问病史做出最后诊断,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饲养猫、狗等宠物的人越来越多, 猫抓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临床医生对此应有所警惕。结节病是一种发生于全身多个系统及组织的慢性肉芽肿性病变, 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为其发病机制, 单发于颈部者常不伴发全身系统及器官表现, 且有类似结核病的某些表现, 所以临床上容易误诊, 因此, 临床上对于颈部病程长的无痛性肿物难以确诊时, 应考虑到淋巴结结节病的可能。单发者单纯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 本组中2例均为单发, 分别随访2和5年均未见复发。

综上所述, 颈部淋巴结肿大病因复杂, 临床医生应根据颈部肿大淋巴结的临床特征, 详细询问病史, 认真体格检查, 对辅助检查难以确诊者应行淋巴结切取活检, 以明确诊断, 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提高对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认识。方法:对102例经病理切片确诊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9例, 不典型增生3例, 慢性炎症34例, 淋巴结核20例, 恶性淋巴瘤25例, 转移性癌7例, 猫抓病及结节病各2例。结论: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病因非常多, 常常需行切取活检以便于早期明确诊断。

关键词:淋巴结肿大,反应性增生,结核,恶性淋巴瘤

参考文献

[1]谢惠安, 阳国太, 林善梓, 等.现代结核病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10-314.

[2]肖玉梅, 朱苏宝, 张建平.74例结核性淋巴结炎针吸活检标本结核菌培养临床分析 (J) .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4 (1) :65-66.

[3]Bayazit YA, Bayzit N, Namiduru M.Mycobacterial cervical lym-phadenitis (J) .ORL J Otorhinolaryngol Relat Spec, 2004, 66 (5) :275-280.

[4]Benmansour N, Oudidi A, EI Acani MN.Cervical tuberculouslymphadenitis:the location of surgery (J) .J Otolaryngol HeadNeck Surg, 2009, 38 (1) :23-28.

[5]孙振伟.颈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病理分析 (J)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08, 6 (1) :22-23.

[6]肖光丽, 徐国镇, 高黎.原发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 (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0, 11 (2) :84-87.

[7]殷玉林, 唐平章, 徐国镇, 等.颈部原发不明转移癌的治疗与转归 (J) .中华肿瘤杂志, 1999, 21 (3) :230-232.

颈部浅表肿大淋巴结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的肺结核患者7例为研究对象, 男5例, 女2例, 年龄21~67岁, 中位年龄48岁。病程2个月~32年。临床表现为颈部包块, 均无咳嗽、咳痰、咯血症状, 有2例表现为低热、盗汗。均无明确的结核病接触史。

1.2 方法

局麻下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术, 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手术标本常规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 3μm厚切片, 采用PV-9000二步法, 所有抗体均为工作液, 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 染色过程按说明书进行, 用DAB显色。

2结果

2.1 镜下表现

6例表现为淋巴结内多个上皮样肉芽肿和干酪样坏死灶, 1例表现为淋巴结肉芽肿性炎。

2.2 其他检查

7例患者经X线检查证实有肺结核, PPD检查7例呈阳性, 其中5例呈强阳性, 抗酸染色3例找到抗酸杆菌。

3讨论

颈部淋巴结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好发部位, 病程缓慢, 患者多以颈部包块就诊[1]。颈部淋巴结结核发病年龄以青壮年比例最高[2]。本组研究中位年龄48岁, 与文献报道一致。颈部淋巴结肿大早期症状不典型, 特别是全身症状不明显[3]。给诊断带来困难, 容易误诊为其他淋巴结病变。本组研究病程长短不一, 提示患者的免疫状态可影响淋巴结结核的发生发展。

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有多种, 包块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淋巴瘤、转移癌、结节病、结核等多种疾病, 确诊有赖于手术切除后病理学检查。镜下淋巴结结核易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淋巴瘤、转移癌等鉴别, 但与结节病难以区分。两者均表现为由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淋巴细胞共同组成的肉芽肿性炎, 但结节病中的朗格汉斯细胞较结核中的小, 无干酪样坏死有助于两者鉴别, 抗酸染色阳性有助于结核的确诊。

颈部淋巴结结核一般采用保守治疗, 手术目的是活检明确诊断, 或是切除经抗结核治疗后残留的淋巴结[4]。有研究认为在有效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手术治疗可缩短病程[5]。本文7例均经淋巴结活检明确诊断, 术后予以规范化的抗结核治疗。

关键词:淋巴结,结核,病理

参考文献

[1]文萍, 肖秋金, 刘蓓,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51 (9) :70.

[2]徐启怀, 王丰富, 徐晓剑, 等.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17 (9) :928-931.

[3]王刚, 凯撒尔.吾甫尔, 周旭东.外科治疗1168例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分析 (J) .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1) :86-87.

[4]Ammari FF, Bani Hani AH, Ghariebeh KI.Tuberculosis of thelymph glands of the neck:a limited role for surgery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3, 128 (4) :576-580.

上一篇:烟气旁路系统下一篇:施工协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