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淋巴细胞

2024-05-03

骨髓淋巴细胞(精选十篇)

骨髓淋巴细胞 篇1

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形态学

骨髓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人体身体结构平衡有重要作用,其中血细胞的质和量是血液病的重要病理变化[1]。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用于各种血液病导致血细胞发生质和量的改变,采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并结合原始临床资料,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鉴别和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 该检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参考价值大、报告及时等特点,但在检查过程中因骨髓取材及检验人员判断能力的不同,使的该方法的诊断技术缺乏统一的标准。 因此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形态检查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 年9 月~2014 年10 月来院治疗的ALL患儿32 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18 例,女14例,年龄0.5~15(4.37±1.20)岁。 儿童白血病协会组对ALL患儿采用统一的入组标准,其中低危组11 例,中危组12 例,高危组9 例;入选患儿随访时间为0.5 ~36(18.46±2.57)个月。

1.2 方法首先采集、登记入院患者的基本资料;其次,明确骨髓检查的时间及诊断资料,包括患者初诊资料、复诊第1 次、复诊第2 次及复诊第3 次的骨髓细胞涂片及原始报告;由专业检验人员对骨髓细胞涂片进行复检,内容包括:骨髓细胞分类、骨髓细胞特征、提出检验结论;最后,由血液形态学检验师对骨髓细胞涂片的复检及原始报告进行对比分析,并提供意见。

2 结果

2.1 骨髓取材及增生程度、染色情况本组有26 份(6.19%)骨髓细胞涂片复检与原始报告均判断取材稀释,且均未描述骨髓增生程度。 其余394 份(93.81%)骨髓细胞涂片复检报告与原始报告均判断骨髓取材良好,其骨髓增生产程度与原始报告基本吻合。 本组复检报告中有8 份(7.84%)初诊骨髓细胞涂片染色偏深,有5 份(4.90%)初诊骨髓细胞涂片描述染色偏浅,其余89 份均描述染色良好。 报告存在分歧的13 份骨髓细胞涂片经复审,支持复检报告结论。 见表1。

2.2 检验结果本组394 份骨髓细胞涂片复检与原始报告检验结果基本吻合,其中103 份初诊骨髓细胞涂片检验确定为ALL;在93 份复诊第1 次骨髓细胞涂片中,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未缓解分别为74、12、7 份;在96 份复诊第2 次骨髓细胞涂片中,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未缓解分别为84、8、4 份。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检验中,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急性白血病分型及治疗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因检验人员对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的不熟练,可能造成骨髓细胞取材、染色等情况与理论要求不同,导致该诊断技术缺乏标准化[4]。因此建立统一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标准及报告格式是非常重要的。

骨髓细胞学检查中,骨髓细胞取材是最基础的部分,但采集骨髓标本时,往往出现混血稀释,对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造成一定影响[5]。 因此正确判断骨髓稀释及增生程度是评估ALL患儿治疗效果及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保证[6]。 除此之外,骨髓细胞涂片染色情况也对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有一定影响,在检验过程中应结合涂片中有核细胞数量、实验室温度、染液与缓冲液比例等[7,8]。 总的来说,目前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已相对较为成熟,但在实际操作中,因检验人员操作技术的不同,造成骨髓细胞涂片在检验结论中出现差异,因此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强化检验人员综合素质,对于保证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一致性作用确切。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骨髓细胞涂片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提高医院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综合水平和提高检验人员骨髓细胞形态识别能力,对于建立规范的细胞形态学检查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启东,汤静燕,潘慈,等.10岁以上儿童、青少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12):840-843.

[2]季正华,计雪强,黄益萍,等.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伴c CD79a的异常表达[J].检验医学,2012,27(12):1013-1016.

[3]张之楠,杨天楹,郝玉书.血液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69-880.

[4]熊玲,冷文学.儿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109-110.

[5]王国锋,刘炜,刘俊闪,等.1676例儿童骨髓细胞学诊断结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1,20(4):459-460.

[6]张雪,李蓓,陈振萍,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多中心综合比较及评价[J].检验医学,2014,29(8):843-845.

[7]徐文荣,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4-66.

骨髓淋巴细胞 篇2

目的.研究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体外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神经递质分泌和神经细胞抗原表型表达情况.方法无菌条件下密度梯度法分离猴BMSCs,在体外应用神经干细胞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分阶段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培养基中单胺类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神经细胞抗原表型.结果高效液相检测神经干细胞培养基未测到单胺类生物活性物质,而经体外培养增殖10 d、14 d、30 d的细胞培养基可检测到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Asp方差分析显示:随着BMSCs培养天数的增加,培养基中所含的NE和DA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期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出酪氨酸羟化酶(TH)、巢蛋白抗体(nestin)、β-微管蛋白(β-tublin)、胶质原性纤维酸性蛋白抗体(GFAP)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抗原表达.结论恒河猴BMSCs能在体外增殖,在适宜条件下能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并合成、分泌NE和DA;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成熟神经元、胶质细胞和DA能神经元的抗原表型,提示在一定条件下,诱导分化的BMSCs经过神经干细胞阶段可向成熟神经组织细胞分化.

作 者:徐强 徐如祥 姜晓丹 潘力 陈剑荣 蔡颖谦 张世忠 XU Qiang XU Ru-xiang JIANG Xiao-dan PAN Li CHEN Jian-rong CAI Ying-qian ZHANG Shi-zhong 作者单位:徐强,潘力,XU Qiang,PAN Li(200040,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徐如祥,姜晓丹,陈剑荣,蔡颖谦,张世忠,XU Ru-xiang,JIANG Xiao-dan,CHEN Jian-rong,CAI Ying-qian,ZHANG Shi-zhong(510282,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

骨髓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研究现状 篇3

关键词:骨髓 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R32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骨髓中的干细胞用于治疗脑梗塞成为研究热点,脑梗塞后发挥作用的骨髓细胞类型还不清楚。骨髓中存在一群CXCR4+ TCSCs,这群细胞表达某些组织的mRNA,如心脏、肝脏、骨骼肌和神经组织的mRNA[1]。 TCSCs中存在着一群特殊细胞即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NTCSCs),NTCSCs能表达神经的标志物,如Nestin、NeuN、βⅢ-Tubulin等,这些生物学特性与脑源性神经干细胞相似。值得注意的是NTCSCs在脑损伤后能被动员到外周血中,在趋化因子受体、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造血生长因子受体作用下能趋化到受损的神经组织[2]。本文就NTCSCs近年来的研究状况进行简述。

1.NTCSCs表达神经标志物

鼠的某些细胞表达造血干细胞的标志Sca-1+,对组织的再生起重要作用[3-5]。Kucia从C57小鼠中提取出了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用磁珠分选法分离出了Sca-1+/lin-/CD45+和Sca-1+/lin-/CD45-这两种细胞,借助RT-PCR对其进行mRNA检测,认为小鼠造血干细胞内Sca-1+/lin-/CD45+亚群是NTCSCs。

分离出Sca-1+/lin-/CD45-细胞数量很少,但Nestin,β Ⅲ-tubulin,GFAP等神经标志物RNA的表达要高于Sca-1+/lin-/CD45+细胞。 Sca-1+/lin-/CD45-比Sca-1+/lin-/CD45+细胞要小很多,直径大概为2um。Sca-1+/lin-/CD45-细胞能表达GFAP蛋白,NeuN蛋白、nestin蛋白、还可以在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基中形成神经球。

2.NTCSCs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

将Sca-1+/lin-/CD45+和Sca-1+/lin-/CD45-这2种细胞放入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基中培养, 一星期后,出现了悬浮的球状的细胞。为了研究它是否存在自我增殖的能力,取出培养一星期的原代神经球,用胰蛋白酶将其分成单个细胞,加入10%胎牛血清终止细胞的消化,将分离的单个细胞放入与原代细胞相同的神经干细胞的基础培养基中,在培养一星期后又观察到新的神经球出现。证明了NTCSCs具有形成克隆的能力、能自我复制和更新。取出神经球细胞,给予有血清的培养基培养10d。10d后,将培养的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显示Sca-1+/lin-/CD45+的NTCSCs能表达βⅢ-Tubulin、GFAP抗原,表明骨髓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

3.NTCSCs在不同年龄阶段含量不一

研究发现NTCSCs在年幼老鼠中对神经干细胞的标志物表达较高。借助实时RT-PCR对三周和一年的C57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NTCSCs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年老老鼠中Nestin、GFAP、β Ⅲ-tubulin 信使RNA表达降低;1年动物和3周动物相比,Sca-1+/lin-/CD45-细胞数量明显降低。从而可以说明NTCSCs具有年龄依赖性,在年老的动物的骨髓中含量较少,含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

4.NTCSCs扩增问题

NTCSCs大约占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s)0.01%,数量极少,并且具有年龄依赖性,在年老的动物的骨髓中含量较少,年幼动物骨髓中含量较多,含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有研究显示寄居在骨髓的NTCSCs在脑损伤时可释放入血,被认为可能是参与神经修复的潜能细胞。但脑损伤后,大量神经细胞的丢失,释放入血的NTCSCs不足以重建受损的脑组织。因此,在探究NTCSCs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扩增骨髓的NTCSCs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Kucia M, Ratajcz ak J, Rat ajczak M Z. Bone marrow as a source of circulating CXCR4+ tissue committed stem cells[J].Biol Cell, 2005, 97(2) : 133-146.

[2]Magda Kucia1, Wojtek Wojakowski2, Ryan Reca1, The migr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non-hematopoietic tissue-committed stem cells is regulated in an SDF-1-, HGF-, and LIF-dependent manne[J]. 2006, 54, 121–135.

[3]Gamie Z, Tran GT, Vyzas G, Stem cells combined with bone graft substitutes in skeletal tissue engineering[J].2012 Apr 14.

[4]Neman J, Hambrecht A, Stem cell-mediated osteogenesis: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J].2012;6:47-57.

骨髓淋巴细胞 篇4

1.1 材料

当归:购于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药房。全自动酶标仪:美国Multiskan;CO2培养箱:美国Forma公司;LPS:美国Sigma产品;MTT:FLUKA公司产品;二甲基亚砜 (DMSO) :苏州化工研究所生产;RPMI-1640:美国GIBCO公司产品。

1.2 动物分组与给药

BALB/C小鼠24只, 体重18~22g, 雌雄兼有, 购于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将动物随机分为2组, 每组12只。Ⅰ组为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Ⅱ组为当归药物实验组。当归100g加水1000ml, 文火煎煮2小时, 去渣浓缩为100ml备用。Ⅰ组用生理盐水灌胃, 0.5ml/次, 1次/d;Ⅱ组用当归液灌胃, 0.5ml/次, 1次/d, 给药10天。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1.3.1 骨髓细胞增殖检测[1]

颈椎脱臼处死小鼠, 无菌操作取小鼠双股骨骨髓细胞, 调细胞至5×106/ml, 取100μl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中, 设5个复孔, 置37℃, 5%CO2培养箱中培养72小时, 终止前5小时, 掺入MTT (5mg/ml) 10μl/孔, 终止培养时离心弃上清, 每孔加入100μl DMSO溶解MTT还原产物Formazan溶解缓冲液, 充分震荡10分钟, 全自动酶标仪用560nm波长测OD值, 以OD值代表骨髓细胞活性。

1.3.2 抗体细胞形成测定

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测定法 (QHS) [2]。实验第5天分别将5%的绵羊红细胞0.2ml注入各组小鼠腹腔内, 第11天眼球放血, 颈椎脱臼致死, 常规取脾脏, 然后进行脾细胞计数, 调细胞浓度至1×107/ml, 取脾细胞1ml, 1∶10新鲜豚鼠血清 (补体) 1ml, 0.2%绵羊红细胞 (SRBC) 1ml, 混匀, 37℃水浴1小时, 1500r/min离心10分钟, 取上清 液用96孔细胞培养板于全自动酶标仪 450nm波长处测A值, 作为QHS反应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2结果 见表1。

与空白组比较*P<0.05, **P<0.01

3讨论

当归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 现代研究[3]证实:当归水浸液灌饲小鼠, 能显著促进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生成, 其抗贫血作用可能与所含的维生素B12、烟酸、叶酸、亚叶酸等有关。从本实验中可以看出, 当归可刺激小鼠抗体的产生, 使抗体分泌量增加, 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当归对骨髓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 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提示当归对小鼠骨髓细胞增殖和抗体细胞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 表明其具有补血及体液免疫功能增强作用, 为当归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主编.中药学 (下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752.

[2]徐淑云.药理学实验方法.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1230.

骨髓淋巴细胞 篇5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护理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改善等有明显效果,我们从术前、术中及术后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组12例中,均为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病患者,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0465岁,平均52岁;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O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所有患者均存在肝硬化常见症状和体征,包括纳差、乏力、腹胀;经腹部B超或腹部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明确诊断肝硬化合并腹腔积液,白蛋白(ALB)低,肝功能Child B级7例,c级5例。1.2 治疗方法

1.2.1 骨髓动员:术前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产生,75~150 g,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3d。1.2.2 采集骨髓:患者局部麻醉后于髂后、髂前上嵴行骨髓穿刺,抽取骨髓1504200 mL,保存在含有橼酸钠的血袋中封好,置于4~1O℃ 的冰桶中暂存。

1.2.3 骨髓干细胞分离:使用沈阳赛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细胞处理试剂盒》(注册号:辽沈食药监械(准)字2010第1400002号),分离骨髓所采集骨髓中的干细胞成分。1.2.4 分离所得骨髓干细胞的质量控制和检测:运用流式细胞术对移植干细胞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1.2.5干细胞移植:通过介入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达肝固有动脉,将分离的自体骨髓干细胞注入。之后用10 mL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注射速度1 mL/min。2.结果

本组术后有1例轻度恶心,1例发热,2例局部疼痛,2例兴奋失眠,护理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术后2、4、8周分别复查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ALB、甲胎蛋白(AFP)、胆碱脂酶(CHE)等指标,其中AST均较术前降低明显,ALT和TBIL较术前也有所降低,ALB较术前显着升高,PT较术前明显下降,CHE较术前升高。移植后4周食欲改善7例,体力好转9例,腹胀减轻7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使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尤其以肝脏的合成及修复功能改善为显着,这些变化特别是血清白蛋白的升高是一般护肝治疗不可能达到的。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世界前沿的医疗技术。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肝脏功能逐渐恢复,相当于促进再生新肝脏。这项新技术风险小、痛苦少、费用低,是治疗重症肝病的一条新路。患者及家属因对治疗缺乏了解,术前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疑虑等心理。护士要主动关心患者,根据评估情况和患者及家属的文化层次,介绍该手术的意义、方法和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并介绍该项技术的先进性、安全性,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增强对手术的信心,取得配合。

2.1.2患者的准备:完善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电解质、心电图、CT 等,以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做碘过敏试验,询问有无过敏史;双侧腹股沟备皮;训练患者床上排便;术前晚保证充分的睡眠,术前12h禁食,6h禁水。2.1.3物品及药品的准备:采骨髓前应备有氧气、心电监护仪及生理盐水、肝素钠、抗过敏及止血药物,如:非那根、地塞米松、止血敏。2.2术中护理

2.2.1自体骨髓采集的配合:骨髓采集部位多选髂后上棘穿刺,抽取骨髓1。0~200 mL。护士协助患者摆好体位,多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双手屈曲放于头部两侧,使患者处于最佳的舒适而又有利于骨髓穿刺的状态;协助医生局部麻醉,并备好肝素及注射器,协助医生抽取肝素以湿润注射器等;自体骨髓采集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流程,集中精力。骨髓采集、干细胞分离处置过程中,护士严格遵守采血输血的查对制度,严格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申请单、离心管标签姓名。

2.2.2 护士准备术中观察护理:①连接心电监护仪,告知术中注意事项。②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术中必要时用药。③严格无菌操作,配合医生进行常规消毒及麻醉。④若出现较明显的心悸、气短等症状,要注意是否为造影剂过敏所致,应及时观察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通过交谈的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少紧张情绪。在行造影注射过程中,患者偶有发热和上腹疼痛的感觉,此时应告知患者是正常反应,以避免加重患者紧张心理。2.3术后护理

2.3.1严密观察病情:患者回病房后,给予心电监护,动态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介入治疗中使用了大量造影剂,易造成肾脏功能损害,记录患者24 h尿量,观察颜色变化,如果术后2 h无排尿,应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同时观察有无腹胀、腹痛、头晕、恶心、心悸、出冷汗等症状。

2.3.2穿刺部位的护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等。严密观伤口局部渗血情况,如有渗血应立即更换敷料,并压迫出血点15~20 min,告知医生待出血停止后重新加压包扎。必要时复查出凝血时间、血常规、肝功能、便潜血试验等。2.3.3术侧血液循环的观察:股动脉穿刺插管对股动脉壁的损伤可形成动脉血栓,同时腹股沟穿刺部位如包扎过紧也可影响下肢血液循环,术后应定时触摸足背动脉,以了解搏动情况,并观察术侧肢体远端皮肤颜色、温度,注意有无疼痛或麻木,如发现血运差时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以避免严重缺血。

2.3.4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术后有轻度恶心、发热、局部疼痛、兴奋失眠、骨髓穿刺点出血,这些症状经过对症处理后自行缓解。①恶心:术后常规肌肉注射甲氧氯普胺1O~2OmL。②发热:发热患者体温一般不超过38.5℃,发热时,给予冰力降温贴,适量应用退热剂口服,1周内降至正常。③疼痛:疼痛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视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④失眠:白天减少睡眠时间,晚间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教会患者放松,必要时给予地西泮口服。⑤骨髓穿刺点出血的护理:骨髓穿刺部位出血1例,嘱患者卧床休息,加压按压穿刺点,给予及时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并及时对症处理。2.3.5生活护理:翻身时,嘱患者按压穿刺点,平卧24h后解除加压,可下床活动。平卧期间,我们要观察绷带的松紧压力是否合适,绷带过紧伤口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影响穿刺点的愈合,绷带过松穿刺点易出血,造成伤口感染。术后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评估患者的各种需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不定时适当变化患者的卧位,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术后患者往往出现排尿困难,要鼓励其多饮水,以便造影剂排出体外,并准确记录出入量,注意尿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2.3.6 饮食护理: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营养治疗非常重要,护士要协助并指导患者制定饮食计划:①多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少量多餐,保证营养均衡摄入;②轻度腹腔积液者给予足量蛋白质、维生素丰富的低盐饮食,每日摄人的盐量在2g左右;严重水肿时宜用低盐饮食并限制水的摄入,每日进水量限于500~1000 mL左右。③肝功能显着损害、血氨偏高或有肝性脑病先兆者,应限制或禁食蛋白质,严禁饮酒,避免进食坚硬粗糙、辛辣刺激性食物。

2.4 出院指导

对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做好健康教育不仅提高治疗效果,也是提高肝病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关键。包括:①强调继续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指导合理用药;②指导患者继续注意合理饮食;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禁酒戒烟,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保持大便通畅;④出院后应定期到医院作相关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变化,出现问题及时就诊或电话咨询。3.讨论

骨髓淋巴细胞 篇6

1 BM-MSCs的生物学特性

1.1 BM-MSCs的来源及形态

BM-MSCs从骨髓、脂肪组织、骨骼肌、成人外周血、血管周皮细胞、妊娠4-6个月羊水、胎儿的血和真皮组织、脐血中都可以分离得到间充质干细胞[4],其中对BM-MSCs研究最充分最彻底。BM-MSCs表现出早期细胞的特点,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形态,染色质疏松,核仁明显,核浆比例大,辐射状或漩涡状排列,可聚集成均匀的集落。

1.2 BM-MSCs的鉴定

鉴定BM-MSCs目前没有特异性的表型标志,研究从形态、表型及多分化功能来鉴定体外分离培养的BM-MSCs [5-6],纯化的BM-MSCs表现为成纤维细胞梭形贴壁细胞,呈漩涡状、平行状或鱼群状生长; BM-MSCs的抗原表型,流式细胞仪检测不表达造血细胞CD14、CD34、CD45的标志,表达CD29、CD44、CD73、CD90、CDl06、CDl24、SH-2、SH-3、SH-3等;BM-MSCs具有跨胚层的多向分化,如成骨、成软骨、成脂肪,是BM-MSCs作为干细胞最基本特征[7]。故BM-MSCs常通过负性筛选和细胞多向分化,鉴定BM-MSCs。

1.3 BM-MSCs的分离培养

BM-MSCs在骨髓中含量很少,生理状态下20%为静止期细胞,所以BM-MSCs要应用于临床,其分离培养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分离获取BM-MSCs的方法主要有4种[8-9]:全骨髓差异贴壁法、免疫磁珠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全骨髓差异贴壁法获取BM-MSCs,操作简单,保存了骨髓环境中丰富的粘附分子和各种生长因子的营养作用及其他细胞成分的支持作用,通过换液去除非贴壁的血细胞和造血细胞,提高了原代培养的成功率。免疫磁珠法和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分选程度高,但需联合多个表面标志,且分选过程中对细胞的生物活性影响较大。密度梯度离心法根据骨髓细胞成分的密度不同,应用Ficoll或淋巴细胞分离液Percoll进行分离BM-MSCs,但分离液对细胞都有一定的毒性作用,造成细胞损伤,影响细胞的活性,使BM-MSCs培养困难。采用全骨髓差异贴壁法分离培养BM-MSCs,第一代纯化可以达到92%,第二代纯化超过96%[10]。

2 BM-MSCs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骨髓干细胞研究的升温,其替代或作为过渡肝移植、肝细胞移植、肝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越来越成为可能。目前,國内外众多机构对体内、外骨髓干细胞向肝细胞的横向分化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干细胞移植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

2.1 BM-MSCs体内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的研究

自从Petersen等[11]报道大鼠骨髓中的某个细胞群体具有分化为肝样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的潜能。这一结果提示,根据干细胞所处微环境的不同,其分化方向亦有较大的可塑性。有研究报道BM-MSCs是应激状态下肝再生细胞的主要肝外来源[12]。Theise等[13]将雌性小鼠给予致死量放射线照射,并将雄性小鼠的骨髓移植到该雌性小鼠体内,实验结果发现在雌性小鼠肝脏有部分细胞表达Y染色体同时表达肝细胞标志ALBmRNA,认为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在小鼠中能分化为肝样细胞。动物肝损伤后其体内产生大量对肝细胞生长有利的因子,利用这一特殊内环境对BM-MSCs进行诱导分化。Terai等[14]首先建立CCL4诱导的小鼠肝硬化模型,然后从尾静脉注入lxl05个经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BM-MSCs,4周后肝脏中有25%的细胞是BM-MSCs,并横向分化为能分泌ALB的肝样细胞。AvitaI等[15]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从大鼠和人骨髓中分离出β2-m-/Thy-1+细胞,这些细胞同时表达其他肝细胞特异性标志物ALB、AFP、CK-18。Yukiko Saji[16]等鉴定了在肝损伤小鼠模型体内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能促进BM-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并且提高了ALB的表达,且能在增殖过程中保留BM-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

2.2 BM-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的研究

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在体外能诱导分化为肝系细胞,调控肝再生的细胞因子包括: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转化生长因子a(TGF-a)、肝细胞再生刺激因子(HSS)、抑瘤素M(0SM)等[17]。Oh等[18]在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细胞中加人HGF诱导BM-MSCs向肝样细胞诱导分化实验,经诱导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肝细胞样形态,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到ALB和CKl8。HGF它是一种普遍存在并具有多能性的细胞因子,对表达C-met的多种细胞的有丝分裂及塑形都具有刺激作用并通过与受体C-met相互作用而对多种细胞产生促有丝分裂作用,促进细胞增生,影响细胞迁移[19]。Oklumoto等[20]采用阴性选择磁场细胞分离系统得到丰富的BM-MSCs,将其与肝细胞共同培养7d后经RT-PCR检测出BM-MSCs分化为具有表达AFP和ALBmRNA的肝特异性标志的细胞。Lee KD[21]等采用两步法诱导方案,将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后,首先接种于含20 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和10 ng/m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FGF-4)培养液中培养7d后改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抑瘤素M(OSM),诱导培养2周后,表达ALB、CKl8,4周后开始分泌尿素,实验结果提示BM-MSCs诱导分化为有肝细胞功能的细胞。FGF被认为是肝细胞发生的初始生长因子。Schwartz RE等[22]从骨髓中分离出BM-MSCs,在培养体系中加入HGF、FGF-4等生长因子诱导后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bFGF是一个肝素结合的多肤类丝裂源,广布于各种组织中,可促进胚胎肝脏的形成和发育,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可影响细胞的粘附、增殖和分化,不仅能提高BM-MSCs的增殖速度及其寿命,且能在增殖过程中保留BM-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可见,提供适宜的诱导和微环境,BM-MSCs在体外能得到很好的扩增和定向分化为肝样细胞。

3 展望

目前对骨髓间充质细胞的研究还处于理论阶段,研究仍然以动物实验为主,要达到治疗水平的肝脏重建尚存在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如何使BM-MSCs稳定地传代时又保持良好的分化潜能;如何寻找和鉴定MSCs所特有的细胞表面标志分子;诱导BM-MSCs的分子机制。开关基因是什么?分化中各种组织特异性生长因子。营养因子等各自起到何种作用。上述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安全性还值得进一步研究。随着对BM-MSCs研究的不断进展,有理由相信,BM-MSCs将替代成熟肝细胞而成为肝细胞移植或生物人工肝的一种新来源。

参考文献

[1]Owen M.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Cell Sci Suppl, 1988, 10: 63-76

[2]李志勇, 田衛东, 刘磊, 等.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研究.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5, 23(2): 152-154.

[3]Stock P, Bruckner S, Ebensing S, et al. The generation of hepatocytes from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engraftment into murine liver Nat Protoc. 2010, 5(4): 365-368.

[4]Yumi A Fukuchi,Hideaki Nakajima, Daisuke Sugiyama.Huanm placenta derived cells have mesenchymal stem/progenitor cell potential.Stem cell, 2004, 22:649-658.

[5]Danet GH, LuongoJL, Butler G, et a1.C1 qRq defines a new human stem cell population with hematopoietic and hepatic potential.Proc Natl Acad Sci US A.2002Aug 6:99(16): 10441-5.Epub , 2002 Jul 24.

[6]蔡云峰, 闵军, 何劲松, 魏菁, 莫隽全, 陈积圣骨髓源性肝干细胞的确认及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3;12:287.290.

[7]JiangYang, Reinhardt RL, et a1.[J].Nature, 2002, 418:41-49.

[8]Romanov Y A,Zharkova N A.Regularities of spatial and time organization of the proliferative system of small intestinal cryptic epithelium in intact mice in thecircahoralian biological rhythm of its cells multiplication[J]. Biol MED 2006, 141(1): 133-141.

[9]Bosnakovski D, Mizuno M, Kim G, et al. Chondr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bovin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pellet cultural system[J]. Exp Hematol 2004, 32(5): 502-509.

[10]Pittenger MF, MackayAM, Beck SC, et a1.Multilineage potential of adult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J].Science, 1999, 284: 143-147.

[11]Petersen BE, Bowen WC, Patrene KD, et a1.Bone marrow 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hepatic oval cells[J].Science, 1999, 284: 1168-1170.

[12]Okumoto K, Saito T, Hattori E, et a1.Differentiation of bone implication of the Notch signals in differentiation[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3, 304(4): 69.

[13]Theise ND, Nimmakayalu M, Gardner, et a1. Liver from bone marrow in humans[J].Hepatology, 2000,32(1): 11-16.

[14]Erai S, Sakaida I, Yamamoto N,et a1.An in vivo model for monitoring trans-differentiatio of bone marrow cells into functional hepatocytes[J].Biochem,2003,134(4):551-558.

[15]Avital I, Inderbitzin D, Aoki T, et a1. Isolation, character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hepatocytes stem cells[J]. Biochem Bioph Res Conunu.2001.288(1): 156-164.

[16]Yasushi Sato,Hironobu Araki,et a1.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xenogratdirectly to rat liver are differentiated into human hepatocytes without fusion[J].Blood, 2006, 1 06(2): 756-763.

[17]Kountouras J, Boura P, Lygidakis NJ.Liver regeneration after hepatectomy[J].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1: 48(38): 556-562.

[18]0h SH,Miyazaki M, Kouchi H.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induces diffrentiation of adult rat bone manrrow cells into a hepatocyte 1in-eage in vitro[J].Biochem Biophys Res com, 2000, 279: 500-504.

[20]Borowiak M,Garratt AN,Wustefeld T, et al. Met provides essential signals for liver regener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4 July 20; 101(29): 10608–10613.

[19]Okumoto K, Saito T, Hanttori E, et al.Differentiation ofbone marrow cells into cells that express liver-specific genes in vittro: Implicplcation of the notch signals in differentitation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 2003, 304(4): 692-696.

[20]Petersen BE, Bowen WC, patrene KD, et a1.Bone marrow 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hepatic oval cell.science, 1999, 284: 1 168-1170

[21]Lee KD, Kuo TK, Whang-Peng 3, et a1.In vitro hepatic different-tiation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J].Hepatology, 2004, 40(6): 1275-1284.

恶性淋巴瘤侵犯骨髓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恶性淋巴瘤患者100例,其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5~78(36.7±13.4)岁。其中霍奇金病(HD)39例,非霍奇金病(NHL)61例。100例患者以Ann Arbor 1971年淋巴瘤国际分期标准为依据进行临床分期,其中Ⅰ期10例,Ⅱ期29例,Ⅲ期38例,Ⅳ期23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所抽取的研究分别进行骨髓涂片检出和骨髓活检切片检查,对这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并对比分析。

1.2.2 检查方法

骨髓涂片: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骨髓穿刺,抽吸骨髓进行涂片,采取瑞氏染色法,而后展开细胞学分类计数检查。骨髓活检切片:对患者行骨髓穿刺以及组织脱钙,进行常规的石蜡包埋切片,采取HE染色以及网状纤维进行染色,另有一部分患者采取免疫组化法进行染色[2]。

1.3 诊断标准

本次研究中骨髓侵犯的诊断标准以勇氏标准为依据,在骨髓涂片细胞分类中将淋巴瘤细胞不少于5%者视为NHL骨髓侵犯(BMI);将淋巴瘤细胞不少于20%者视为NHL合并淋巴瘤细胞白血病(LMCL)。若是存在李-司氏细胞者,则将其视为HD骨髓侵犯[3]。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髓侵犯诊断率

本组100例患者中确诊为骨髓侵犯者21例,发生率为21.00%。其中骨髓涂片检出骨髓侵犯12例,诊断率为57.14%;骨髓活检切片检出9例,诊断率为42.86%。显然骨髓活检切片检查的诊断率显著高于骨髓涂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确诊的61例骨髓侵犯患者中,HD发生6例,占28.57%;NHL发生15例,占71.43%。见附表。

注:*:与骨髓活检切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骨髓侵犯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经统计发现,本次诊断出的21例患者中,按照AnnArbor淋巴瘤国际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结果Ⅰ期0例,Ⅱ期3例,Ⅲ期8例,Ⅳ期10例。由此可知,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分期晚者骨髓侵犯的发生率较高。

3 讨论

近年来,因免疫病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分型产生很大的影响,针对治疗方面而言,因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使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因恶性淋巴瘤存在不同的分期,因此也使得治疗方法、用药剂量以及预后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恶性淋巴瘤正确的分期、对治疗方案进行合理制定、估计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4]。骨髓检查具有安全、简单易行、可靠等特点,同时也是进行精确分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出于使骨髓侵犯检查的阳性率得以提高的目的,国外的诸多学者主张采取骨髓活检进行诊断,国内也有学者认为将针吸骨髓涂片与骨髓活检切片结合进行检查能够使阳性率得到显著提高[5]。

本次研究中,对100例恶性淋巴瘤患进行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切片检查,结果确诊骨髓侵犯21例,检出率为21.00%,其中包含有HD3例,检出率为14.28%;NHL9例,检出率为42.86%。显然NHL骨髓侵犯发生率显著高于HD。在NHL患者中骨髓侵犯一般在弥漫型小淋巴细胞中比较多见,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在本次研究中Ⅰ期患者未发生骨髓侵犯,Ⅱ期患者发生骨髓侵犯3例,Ⅲ期患者发生骨髓侵犯8例,Ⅳ期患者发生骨髓侵犯10例,由此可知骨髓侵犯一般在Ⅲ、Ⅳ期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目前在临床上骨髓活检切片检查在血液病、肿瘤等一些疾病的诊断中应用广泛。在骨髓发生极度增生、增生低下或者是纤维化时,一般不容易获得比较满意的骨髓抽吸涂片,这会为临床诊断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骨髓干抽血或者是混血时应以骨髓活检为依据得到明确诊断。在本次研究中,骨髓活检对骨髓侵犯的检出率为42.86%,而骨髓涂片的检出率为57.14%,两者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利用骨髓活检能够使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诊断率得到明显提高。

摘要:目的 对恶性淋巴瘤侵犯骨髓的发生率、临床分期以及病理类型等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恶性淋巴瘤患者100例,对其进行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切片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中发生骨髓侵犯者21例,发生率为21.00%。其中骨髓涂片检出骨髓侵犯12例,骨髓活检切片检出9例。结论 采取骨髓活检对骨髓侵犯进行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率,值得关注。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侵犯骨髓,临床分期,病理类型

参考文献

[1]勇威本,魏淑敏,庞玉滨,等.100例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的观察[J].北京医学,2009,13(26):327-329.

[2]赵子华,杜湘桂,王桃仙,等.骨髓检查对恶性淋巴瘤分期的重要性[J].中国肿瘤临床,2010,11(21):217-219.

[3]金杏泉,何桂芬,赵体平,等.270例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12(17):3381-3382.

[4]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95-297.

骨髓淋巴细胞 篇8

1 BMSCs对肝癌组织的影响

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HCC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术后大量肝脏组织被移除, 患者往往出肝脏衰竭的表现。近年来新提出的BMSCs移植治疗肝癌患者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据当前的研究表明, BMSCs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影响肝癌:①BMSCs可促进肝组织再生;②BMSCs减缓肝硬化进程;③BMSCs可诱导HCC凋亡。

1.1 BMSCs可促进肝组织再生

目前的研究已经证明BMSCs移植可以促进肝功能衰竭患者体内肝组织的再生。Kuo等[3]给口服四氯化碳构建肝癌模型的小鼠移植了BMSCs后发现小鼠的死亡率降低。同时研究表明肝组织内细胞角蛋白、肝细胞核因子4、细胞色素P450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等蛋白表达量都上升, 提示小鼠内肝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利用同样的模型, Banas等[4]发现BMSCs可以高度表达肝细胞刺激因子如白介素-8、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等。有学者[5]将BMSCs与肝细胞混合培养, 结果显示其肝组织内BM-SCs可以分化为肝样细胞。综合以往的研究, BMSCs移植促进肝脏再生的机制可能为:①BMSCs有分化成肝样细胞的潜能;②BMSCs可以分泌多种成肝样细胞因子, 从而促进干细胞增殖。

1.2 BMSCs可减缓肝硬化进程

在肝炎的流行病区, HCC患者大多经历肝炎到肝硬化最后发展为肝癌的过程。而当疾病发展到肝硬化时往往已经是不可逆的过程。最近有研究表明BMSCs可以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 促进其凋亡, 减少细胞外基质分泌, 从而达到延缓肝纤维化的进程[6]。Wang等[7]则从分子层面验证了BMSCs可以通过细胞间信号传导和分泌肝样生长因子, 调控肝星状细胞的TLR4/NF-k B通路, 从而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性和增殖能力。但Peng等[2]在其临床试验中却发现BMSCs移植只能在短期内缓解肝衰竭的慢性乙肝患者症状, 而无法真正地阻止其最终转化为HCC的进程以及降低HCC的死亡率。

1.3 BMSCs可诱导HCC凋亡

近年来有研究提出BMSCs移植可以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从而用于治疗HCC。吴昌雄等[8]在其研究中发现:BMSCs不仅可以在肝脏中定植并分化为具有肝细胞功能的肝样细胞, 同时其可诱发肝癌细胞的坏死。Li等[9]则从分子层面研究BMSCs移植对肝癌组织的影响, 研究表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和caspas-3的表达量明显上升, 且抗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量也下降。同时该研究也指出肿瘤转移相关因子OPN、BSP和α-V基因的表达量都下降。

2 BMSCs对肝癌转移的影响

晚期肝癌患者往往已经出现了肝外的转移, 因此预防和治疗肝癌转移已经成为研究HCC的热点之一。Li等[10]在研究患HCC小鼠移植BMSCs的实验中发现:移植BMSCs实验组小鼠的肺转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同时Li等[11]还发现BMSCs通过下调TGF-β1和MMP的表达。其中由于TGF-β1可以通过调节致瘤性m RNA的表达, 促进HCC细胞的生长、转移和浸润能力, 从而促进HCC的发生和发展[12]。因此TGF-β1表达量的下降将能够阻止HCC向肝外组织转移, 从而提高HCC患者的治疗效果。Li等[9]也发现肿瘤转移相关因子OPN、BSP和α-V基因的表达量都下降, 并且证明BMSCs对HCC转移的抑制作用大于BMSCs对HCC凋亡作用效果。综合以往研究, 目前普遍认为BMSCs可以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改变HCC周围的微环境, 从而抑制HCC向肝外组织的转移。

3 BMSCs作为靶向细胞治疗HCC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 基因治疗已经成为治疗HCC的研究热点之一。而BMSCs由于易于分离、体内扩增及进行基因修饰, 因此成为基因治疗的理想靶向细胞[13]。有研究运用基因转录的方法将组织特异性自杀基因:趋化因子CCL5和促血管生成素家族的Tie2基因分别导入BMSCs中, 并将两种细胞分别移植到肝癌组织中, 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基因转载后的细胞都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 其中转载CCL5的BMSCs对HCC的抑制作用强于转载Tie2的BMSCs。Xie等[14]将干扰素-β (IFN-β) 基因植入BMSCs中, 并将修饰后的BMSCs移植至肝癌组织中, 该研究发现BMSCs分泌大量IFN-β从而通过抑制AKT/FOXO3a通路从而抑制HCC的增殖能力。类似的研究也发现IFN-γ、IL-2等肿瘤源性的外切体植入BMSCs细胞中都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HCC的活性和增殖能力[13,14,15]。Gao等[16]在其研究中将色素上皮源性生长因子转载到BMSCs中并移植到HCC小鼠模型中, 实验结果表明转载后的BMSCs不仅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同时也能够缓解HCC的转移。

Knoop等[17]则将钠/碘转运体的基因导入BMSCs内并将细胞移植至HCC中, 这一方法不仅可以通过123I-闪烁扫描术或124I-PET监测BMSCs在HCC中的活动情况。同时研究发现移植后肝组织内HCC含量下降, 其可能的机制是BMSCs胞内聚集的131I放射出射线破坏了周围的HCC。此方法将为生物治疗联合放射治疗应用于靶向治疗HCC奠定了初步基础。

4 BMSCs的致瘤性分析

虽然目前运用BMSCs移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HCC的研究,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BMSCs也具有一定潜在的致瘤性。目前已经有研究猜测BMSCs可能是恶性纤维母细胞瘤和尤因骨肿瘤细胞的共同远祖来源[18,19]。但Dawson等[20]在研究中发现只有髓系来源的BMSCs (CD45+CD11+b Sca1-) 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分化而间充质来源的BMSCs (Sca1-Gr-1-F4/80-CD11b-CD31-CD45-) 则无此特性。而Gong等[21]则研究发现, BMSCs可以通过分泌促血管生成素促进肝癌组织内微血管的生成, 从而有利于HCC在局部获得更多养料来源并迅速增殖。

为了降低HCC患者BMSCs移植后出现BMSCs致瘤的发生率, 有学者[22]提取了BMSCs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微囊泡 (microvesicles, MV) , 并将其与HCC混合培养, 观察MV在小鼠体内外对HCC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V在小鼠体内外都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作用。此方案将有可能解决BMSCs移植治疗HCC过程中遇到的BMSCs向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分化的问题。

5 展望

骨髓基质干细胞临床研究进展 篇9

1 细胞形态

MSCs具有3种细胞形态: (1) 梭形细胞; (2) 巨大扁平细胞; (3) 体积非常小的球形细胞[2]。

2 生物学特性

MSCs有以下生物学特性: (1) 自我更新能力。MSCs在体内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 是传代细胞[3]。 (2) 很强的黏附性。体外培养收集细胞时MSCs容易与骨髓基质分离形成细胞悬液, 体外低密度培养时MSCs迅速黏附, 反复冲洗可与非黏附的造血干细胞分离[2]。 (3) 可塑性。MSCs具有可塑性, 即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骨髓脂肪细胞株在体内可分化为真正的骨组织[4], 骨髓网状细胞在体内可转变为脂肪细胞。在适宜的微环境下, MSCs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细胞、星形细胞、少突树突细胞及神经细胞等, 而且能跨胚层分化, 属于不同胚层的MSCs或前体细胞还能分化成与本身组织不相关的其他胚层组织, 如骨髓中存在成肌细胞前体细胞, 神经干细胞能重新分化成造血细胞, 骨髓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和肝细胞[5,6,7]。 (4) 快速增殖形成克隆的能力。MSCs能迅速产生单细胞源克隆, 而且这些克隆均来源于单细胞克隆-克隆形成单位成纤维细胞 (CFU-F) [5,6,7]。 (5) 可移植性。MSCs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可塑性, 因此具备了可以移植的前提条件。一些临床前期研究表明MSCs移植可治疗某些疾病。

3 生物学特性的改变

MSCs在体内骨髓微环境下生长并保持特有的生物学特性, 但经体外适宜环境条件下培养后, 许多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 (1) “归巢”能力丧失。大多数研究表明, 原代MSCs体外培养并输注移植后, 在受体中不能检测到或只能部分检测到供体的MSCs[8]。 (2) 分化潜能丧失。MSCs体外培养后, 有的失去分化成脂肪细胞的能力, 有的失去分化成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能力[9,10]。 (3) 细胞形态异质性丧失。原代MSCs具有细胞形态的异质性, 但经过一定时间的体外培养 (传代3次) , 形态的异质性逐渐丧失, 细胞形态主要为巨大扁平细胞[11]。 (4) 细胞融合入或核融合。当人MSCs与热休克损伤的上皮细胞共同培养时, 部分细胞直接转化成上皮细胞而与其他细胞或上皮细胞融合变成双核细胞且表达上皮细胞表面抗原[12]。细胞融合入或核融合的机制和生物学意义目前尚未明确。

4 细胞的采集和培养

MSCs的取材一般采用骨髓穿刺法, 操作方便, 创伤小, 可反复取材而不影响细胞活力及机体功能。分离骨髓基质细胞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贴壁筛选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和流式细胞分选术 (flow cytometer, FCM) 。贴壁筛选法经济方便但纯化程度有限, 有待进一步改进。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的细胞纯度可达95%[13]。流式细胞分选术可根据MSCs与造血细胞的表面标记的不同, 用带有荧光标记的抗体从混合细胞群中获取高纯度的MSCs。Bio Whittaker Inc.用表面分子CD105、CD166、CD29、CD44阳性和CD14、CD34、CD45阴性筛选法得到几乎完全纯化的MSCs[14]。

静态单层培养法是目前较为经典的细胞培养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操作, 成本低廉;缺点是培养细胞数量受培养器皿底面积限制, 且不符合体内的生理环境。随着骨组织工程的研究, 构建功能性组织工程骨已成为理想目标, 进而对种子细胞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反应器的使用使得MSCs的体外动态培养环境更接近于体内, 从而使种子细胞功能形状等各方面更加完善。有研究表明, 运用灌流式生物反应器不但可以进行多组织培养, 而且还可以获得4.22×107/ml的细胞密度, 长时间培养仍能保持细胞的多分化特性[15]。

MSCs体外培养需要种子数量较大, 使用常规的培养方法往往需要长时间培养、多次传代才能完成。微载体培养法[16]在这一方面具有显著的优点: (1) 兼有单层培养和悬浮培养的优点, 且是均相培养; (2) 细胞所处的培养环境均一; (3) 培养条件 (温度、p H值、CO2等) 容易调节和监控; (4) 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 培养的细胞数量更多; (5) 培养操作可系统化、自动化, 减少了发生污染的机会。

5 临床应用

MSCs具有可塑性和可移植性, 因此它与骨髓造血干细胞一样, 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如何应用MSCs进行临床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常用的应用方法有: (1) 作为转基因靶细胞。用腺病毒把目的基因转入MSCs, 然后再把它们移植到相关的受损组织或器官。 (2) MSCs体外扩增后静脉输注移植[17]。 (3) MSCs局部移植。MSCs局部注射到关节腔可刺激软骨细胞再生, 延缓关节进行性破坏;注射到冠状动脉可使心脏缺血区心肌细胞再生;注射到脑缺血坏死灶区能诱导新的神经细胞再生。MSCs作为种子细胞具有广泛的临床治疗谱。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 MSCs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但临床应用还有很多需要逾越的障碍。MSCs体外培养后细胞会衰老, 增殖能力下降[18];MSCs体外培养时会丧失部分或大部分多向分化的能力[9,10], 出现这种机制的原因不明, 也没有解决办法。体外培养时MSCs丧失“归巢”能力, 不能到达髓或脾脏等目的器官[19]。动物模型研究表明, 输注移植骨髓前体细胞在受体体内只能获得有限的移植细胞, 成肌细胞及其他细胞通过全是循环后到达肌肉组织的, 细胞数量有限。目前的前期临床研究表明, 虽然少量供体的MSCs能在受体体内存活, 但大量证据表明MSCs不能通过全身输注来移植[20]。

MSCs的研究已经历了30多年, 对它的生物学特性也有了相当的了解, 许多前期临床研究展现了广泛而诱人的临床治疗前景。国内外对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主要集中于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再植入体内方面, 但是存在着患者等待治疗时间长、所需治疗费用昂贵以及伦理学要求等诸多不足, 因而严重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与推广。目前应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通过浓集技术 (提高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浓度) 再与骨形态生长蛋白 (BMP) 、自体骨及多孔生物陶瓷材料复合, 然后种植于机体内使其成骨, 治疗骨缺损等疾病, 将会成为研究热点。

摘要:随着细胞研究的发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取材、分离、培养、临床前期研究成果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骨髓淋巴细胞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低幼稚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43例作为A组,同期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48例作为B组,其他血液病患者50例作为C组。A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19~71岁,平均(41.2±3.7)岁。B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18~70岁,平均(41.6±3.2)岁。C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1~69岁,平均(41.5±3.4)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骨髓小粒中幼稚细胞簇检测:患者骨髓涂片取材满意后采用瑞氏染色,高倍镜检查涂片以寻找骨髓小粒,再切换油镜检查幼稚细胞簇。CD13/CD16表达分布检测:新鲜抽取的骨髓或外周血置于肝素抗凝管内,调整细胞数并取100μl经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标记,避光保存15 min之后加溶血剂溶解红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Epics XL型进行分析。

1.3判定标准

幼稚细胞簇阳性:在同一张涂片中检出3处以上幼稚细胞簇(3~5个以上形态学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原始或早幼粒细胞紧密相连而成,且未夹杂其他细胞成分)。

CD13/CD16表达分布异常:粒细胞群CD45/CD13/CD16的分布分成4个区域,检测标本中有2个以上区域>正常对照标本均值±2个标准差。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数据代入SPSS 13.0软件包中完成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患者骨髓小粒中幼稚细胞簇的阳性率以及CD13/CD16表达分布异常率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2。

3 讨论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后天异质性造血细胞发育异常的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由于生物、化学或物理等因素引起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使某个恶变的细胞克隆性增生;也有报道称诱变剂如病毒、某些药物、辐射、工业反应剂以及环境污染等的可致癌作用,引起染色体的重排或基因重排,也可能只引起基因表达的改变导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1,2]。该疾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因此首先应明确诊断和分型,才能更好地指导治疗工作的进行。本研究中入选的病例均为低幼稚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与同期的其他血液疾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骨髓小粒中幼稚细胞簇的阳性率以及CD13/CD16表达分布均有一定的特点,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程昌斌等[3]早有报道显示,骨髓小粒中幼稚细胞簇的检查对区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其他血液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故本研究中将其作为观察指标之一。而对于该类患者的表型特征,相关的研究也受到关注,显示该类患者的细胞免疫表型具有CD34+细胞群中绝对和相对增加,表达CD11b和/或CD15, CD13、CD33或HLA-DR表达缺失,表达淋系抗原:CD5、CD7、CD19或CD56, CD45表达下降,CD34密度异常增高或下降,CD38表达下降,CD34+B系祖细胞(CD34+/CD10+),CD34+/CD10+细胞在CD34+细胞群中绝对和相对下降等特点[4,5,6]。但本研究入选病例以及资源所限,仅探讨了CD13/CD16表达分布情况,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患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低幼稚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细胞免疫表型特征,值得参考。

例(%)

*与B组比较,P<0.05;△与C组比较,P<0.01

例(%)

*与B组比较,P<0.01;△与C组比较,P<0.01

综上所述可见,低幼稚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小粒中幼稚细胞簇的阳性率,CD13/CD16表达分布异常,以上细胞免疫表型特征有助于该类患者的临床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低幼稚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细胞免疫表型特征, 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低幼稚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43例作为A组, 同期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48例作为B组, 其他血液病患者50例作为C组, 比较三组患者的骨髓小粒中幼稚细胞簇的阳性率以及CD13/CD16表达分布异常率。结果:A组患者的骨髓小粒中幼稚细胞簇的阳性率以及CD13/CD16表达分布异常率分别为30.2%、86.0%, B组分别为54.2%、47.9%, C组分别为4.0%、38.0%, A组与其他两组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结论:低幼稚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小粒中幼稚细胞簇的阳性率、CD13/CD16表达分布异常, 以上细胞免疫表型特征有助于该类患者的临床诊断。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免疫表型,骨髓小粒中幼稚细胞簇,CD13/CD16

参考文献

[1]胡晓静, 丛雅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线粒体异常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6, 29 (3) :213-215.

[2]肖唐杰, 陈素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0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9) :58-59, 64.

[3]程昌斌, 杨明珍.骨髓小粒中幼稚细胞簇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0, 35 (2) :143-144.

[4]Reddy M, Eirikis E, Davis C, et al.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ymphocyte activation marker expression and cytokine secretion profile in stimulated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cultures:an in vitro model to monitor cellular immune function[J].J Immunol Methods, 2004, 293 (23) :127-142.

[5]Gentile M, Mauro F R, Calabrese E, et al.The prognostic value of CD38expression in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patients studied prospectively at diagnosis:a single institute experience[J].Br J Haematol, 2005, 130 (45) :549-557.

上一篇:家政教育培训外包下一篇:光纤通信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