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淋巴结病变

2024-05-21

浅表淋巴结病变(精选五篇)

浅表淋巴结病变 篇1

1 现代超声影像技术特点

现代超声影像技术主要包括高频二维超声成像、彩色及能量多普勒成像、频谱多普勒成像、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成像、超声弹性成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等技术。

1.1 高频的二维超声成像技术因探头发射频率高而具有良好的分辨率, 能够检出>5mm的浅表淋巴结病变, 清晰显示其大小形态、包膜边界、淋巴结门回声、皮质回声、皮髓质结构、内部回声以及是否伴有钙化、囊性变等特征。

1.2 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 可以观察浅表淋巴结病变的血流情况, 其血流信号分布特征分为: (1) 淋巴结门型:血流信号由淋巴结门部进入淋巴结, 呈树枝状分布; (2) 斑片型:血管在淋巴结内杂乱分布呈斑片状, 不显示淋巴结门结构; (3) 周边型:有多条血管沿淋巴结周边区域显示血流信号, 呈向心性或提篮状; (4) 混合型:中心及周边区域均显示血流信号[5]。

1.3 频谱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 通过血流频谱测量, 计算其阻力指数 (RI) 与脉动指数 (PI) , 推断其良、恶性情况。有关的报道因观察样本不同, 目前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上存在争议, 但更多的报道指出, 良性病变的淋巴结血流多为低阻力型频谱;其平均RI为 (0.59±0.11) ;PI为 (0.90±0.23) ;恶性病变淋巴结的血流多为高阻力型频谱, 其平均RI为 (0.92±0.23) 、PI为 (2.66±1.59) 。

1.4 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成像技术

由于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微泡小, 在特定的低声压条件下不破坏其稳定性, 其背向散射及谐振比红细胞散射增加数千倍, 可以清晰显示微循环灌注情况。此项技术对浅表淋巴结病变检查的应用, 目前虽然尚处在研究阶段, 但通过评估是否显示淋巴结门血管灌注、有无灌注缺损、达峰时间等变化, 可以帮助判断其良、恶性。

1.5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

是对所检查软组织的弹性特征进行成像的诊断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声探头将一些机械震动沿探头轴向方向传送加压至浅表软组织, 由于软组织硬度不同, 产生的应变结果不同, 提取与组织硬度变化相关的应变参数, 形成超声弹性成像图, 测量周围肌肉与淋巴结应变比即应变指数, 可获取鉴别其良、恶性的有效信息[6]。目前超声弹性成像对浅表淋巴结病变诊断也处于研究阶段, 但国内外研究证实, 淋巴结的恶性病变和肿瘤转移均可导致淋巴结硬度显著增高, 应变指数明显增大。

1.6 对于超声医师在实际超声诊断工作中发现的性质待定和高度怀疑恶性的病变淋巴结, 适时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进行病理学诊断是十分可靠而有效的诊断方法, 能够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依据。

2 浅表淋巴结病变

浅表淋巴结的常见病变按照病理学分类通常分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良性病变包括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和淋巴结的特殊感染。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包括急、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的特殊感染包括结核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的真菌感染、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的恶性病变包括恶性淋巴瘤和转移性淋巴结癌。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独特的淋巴组织肿瘤, 因含有特殊的镜影细胞 (即R-S细胞) 被汤姆斯.霍奇金首先认识并描述而命名;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前体B细胞和T细胞肿瘤、外周B细胞肿瘤、外周T细胞和NK细胞肿瘤[7]。淋巴结转移癌包括各种恶性肿瘤导致的淋巴道转移性淋巴结癌变。在实际超声诊断工作中人们习惯将浅表淋巴结病变总体分为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浅表淋巴结转移癌。

3 浅表淋巴结病变超声影像特征原理

3.1 淋巴结炎

是化脓菌侵入感染病灶沿淋巴管进入淋巴结所致的淋巴结炎症性病变, 也可因各种损伤和刺激引起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与组织反应性增生改变, 多见于头、颈、腋窝、腹股沟等部。轻者局部淋巴结肿大, 微痛;重者淋巴结明显肿大, 有明显疼痛。

超声影像特征: (1) 二维超声特征:单发或多发淋巴结肿大, 无融合现象;形态多呈扁椭圆形;最大短径多数<6mm;圆形指数 (L/S) ≥2.0;包膜明显;边界清晰;淋巴结门结构回声清晰、居中存在;皮质呈均匀低回声;皮髓质比例正常;内部回声以均匀低回声为主, 有化脓时其内可伴有液性无回声区; (2) 彩色血流特征:多以淋巴结门型血流信号为主, 出现化脓时可表现为血流信号缺失; (3) 频谱特征:多呈低阻力型频谱, 多数RI<0.6、PI<1.2; (4) 超声造影特征:显示淋巴结门血管均匀灌注;正常达峰增强及廓清; (5) 超声弹性成像特征:弹性成像图上, 与周围正常软组织硬度差异微小、应变指数<1.5。

3.2 淋巴结结核

是由结核菌引起的淋巴结特异性感染。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部位以颈部最多见, 淋巴结成群受累, 继而发展形成干酪样坏死, 淋巴结结核愈后可有硬结和钙化。

超声影像特征: (1) 二维超声特征:淋巴结肿大;早期形态多呈椭圆形;L/S≥2.0;边界尚清晰、包膜显示明显;随着病情发展, 数个淋巴结可融合成串;淋巴结内出现干酪样坏死, 破坏淋巴门结构而表现为淋巴结的形态趋于类圆形, 包膜可显示不清, 边界变得模糊, 短径增大;L/S<2.0;淋巴结门消失或显示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 可伴有囊性变及致密强回声钙化灶;因环绕于干酪样坏死灶周围的异性肉芽肿组织内含有新生上皮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的毛细血管, 导致淋巴结实质边缘处出现厚约2~3mm的等回声层; (2) 彩色血流特征:环绕淋巴结周边的血流信号是其特征[8], 伴有囊性变时可出现信号缺失; (3) 频谱特征:多呈低阻力型频谱, RI<0.7、PI<1.3; (4) 超声造影特征:呈现门血管缓慢灌注, 皮质灌注缺损且呈颗粒样外观; (5) 超声弹性成像特征:与周围正常软组织硬度差异微小、应变指数<1.5。

3.3 恶性淋巴瘤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结以外的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其病因主要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要发生的“抗原受体基因重排”表达信号上调, 致使“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先于淋巴细胞转化, 形成“单克隆性”免疫反应。临床主要特点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组织增生, 多发生于浅表淋巴结, 以颈部最多见。

超声影像特征: (1) 二维超声特征:病变淋巴结肿大、形态趋于圆形、短径>6mm、L/S<2.0;淋巴结门消失或皮髓质分界不清, 但其边界清晰光滑, 这是因为淋巴瘤细胞早期就侵犯淋巴门组织, 导致淋巴门消失, 肿大淋巴结周围脂肪沉积减少, 使淋巴结与周围组织声阻抗差增大, 声学反射明显所致;晚期或伴有周围组织粘连时, 数个病变淋巴结可融合成串, 其边界可变得模糊不清;恶性淋巴瘤的淋巴结内部回声多呈均匀极低回声, 分辨率抵挡的超声仪容易误诊为囊性变[9]; (2) 彩色血流特征:多以丰富的斑片型、混合型血流信号为主, 可呈爪样分布[10], 这种血流信号原因是瘤细胞早期常从淋巴结内部发生, 然后逐渐向周围离心扩散, 加之淋巴瘤的中心部位不易发生坏死角化所致;根据淋巴瘤类型的不同以及瘤细胞分化程度高低, 少数淋巴瘤的血流信号也可呈短棒状或周边型血流信号; (3) 频谱特征:多呈高阻力型频谱RI>0.7、PI>1.3; (4) 超声造影特征:动脉相缓慢灌注, 静脉相不均匀灌注, 多数可见灌注缺损; (5) 超声弹性成像特征:硬度增大, 应变指数>1.5。

3.4 浅表淋巴结转移癌

恶性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并随淋巴到达区域淋巴结, 形成淋巴道转移, 如乳腺癌的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11];鼻咽癌常向双侧颈部转移[12];口腔癌常转移至颌下及颏下淋巴结;食管癌、胃癌常转移至左侧锁骨上淋巴结;瘤组织可侵出被膜相互融合成团, 局部淋巴结发生转移后可向下一站淋巴结转移, 最后经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而诱发血道转移。

超声影像特征: (1) 二维超声特征:单发或多发淋巴结肿大、形态呈圆形或不规则形, 边界不清, 短径多数>6mm、L/S<2.0;淋巴结门结构消失或狭窄型偏心存在、皮质呈偏心宽阔型低回声[13], 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 可伴有囊性变或钙化灶, 囊性变改变主要为出血或液化坏死以及某些分泌性肿瘤转移到淋巴结后分泌的液体, 如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所致的肿大淋巴结内出现囊性变的比例可高达70%左右;淋巴结内出现微粒状或簇状钙化多考虑来自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转移淋巴结[14];若发生在颈部的转移淋巴结内出现皮质高回声多数考虑来自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 (2) 彩色血流特征:多呈周边型或混合型丰富血流信号, 是因为肿瘤癌巢为了生长需要, 诱导血管生成因子分泌, 导致病变淋巴结周围出现丰富外生血管; (3) 频谱特征:多呈高阻力型频谱RI>0.8、PI>1.7; (4) 超声造影特征:不显示门血管灌注, 而呈包膜下血管向心性扭曲样增强灌注, 且多数伴有灌注缺损; (5) 超声弹性成像特征:弹性成像图上病变淋巴结与周围正常软组织硬度差异显著增大, 甚至形成僵硬环;应变指数>4.4。

尽管各种超声影像技术的应用, 为我们诊断浅表淋巴结病变提供了多种检查方法, 但笔者必须强调的是, 目前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技术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 还没有统一性的标准, 形成规范性特征诊断, 二维超声、彩色、能量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超声影像技术虽然初具理论性规范, 但将其各项指标中的任何一项孤立地用来诊断淋巴结病变, 仍然不具有诊断的特异性。同时在实际工作中, 对于结核性淋巴结肿大与恶性淋巴瘤淋巴结及转移性淋巴结病变超声影像存在较大共性特征, 如均有形态肿大、边界不清、内部不均匀低回声、均可伴有囊性变及钙化灶、淋巴结门消失、皮髓质结构分界不清、混合型血流信号, 因此只有将各种指标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判断, 很好的结核临床病史, 体征及其他医学检查手段以及必要的穿刺活检, 才能最后做出临床有效诊断。

摘要: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重要的周围淋巴器官, 其主要功能是过滤淋巴液、吞噬和杀灭病源微生物、阻截肿瘤细胞侵入、清除异物及衰老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反应;淋巴结在人体内多呈集群分布, 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淋巴结;浅表淋巴结病变总体分为淋巴结炎、淋巴结核、恶性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结癌;应用高频二维超声成像、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频谱多普勒超声成像、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成像、超声弹性成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等技术, 统称为现代超声影像技术, 为诊断浅表淋巴结病变提供了便捷、实用、价廉、易行的多种检查方法, 并在其良、恶性诊断鉴别方面, 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诊疗信息,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浅表淋巴结病变 篇2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78例患者均来自新乡市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经触诊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78例送超声检查,发现305个淋巴结,其中颈部165个,锁骨上38个,腋窝74个,腹股沟28个,男41例,女37例,年龄4~73岁。部分病例经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进行组织细胞学检查而确诊。根据诊断结果不同分为4组:反应增生组、结核组、恶性肿瘤转移组和恶性淋巴瘤组。

仪器:飞利浦HD-1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0MHz。

检查方法:对于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区发现的肿大淋巴结进行多切面扫查,观察淋巴结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边缘、皮髓质改变、淋巴门结构、以及内部有无液化或钙化等二维表现,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淋巴结周边及内部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判断血流丰富程度,然后再选择淋巴结内峰值流速较高的血流进行多普勒频谱分析,记录阻力指数。

2 结果

反应增生组37例,148个淋巴结,扁长或椭圆形,形态规则,多数(长/短)L/S>2,位于颌下的淋巴结卵圆形较多见,边界清晰,皮质多呈均匀性增厚,髓质回声较强,淋巴结呈靶环样改变。CDFI:可见淋巴门小动脉,淋巴结内血流丰富,分布规则,呈放射状,Vamx:8.5~22cm/s,RI:0.51~0.66。

结核性14例,57个淋巴结,多个圆形及椭圆形低回声结节,呈蜂窝状、团块状或串珠样排列,边界欠清晰,L/S>2,内部回声欠均匀,部分结节内可见液化或强回声钙化。CDFI: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周边可见环绕血流信号,Vamx:7.8~21.4cm/s,RI:0.43~0.67。

恶性肿瘤转移组17例,53个淋巴结,圆形或椭圆形,短径明显增大,L/S<2,边界欠清,形态规则或不规则,淋巴门偏移或消失,皮质非均匀性增厚,最厚处多>3mm,皮髓质分界不清,淋巴结表现为偏心靶环状或低回声,且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内部见较丰富血流信号,走行不规则,Vamx:21.7~41.4cm/s,多数RI:0.68~0.93。

恶性淋巴瘤组10例,47个淋巴结,边界尚清,包膜不清晰,L/S<2,内部为低回声,髓质显示不清,淋巴门偏移或消失。CDFI:肿块内见丰富血流信号,走行欠规则,Vamx:24.3~43.7 cm/s,RI:0.66~0.84。

3 讨论

病变淋巴结体积增大,一般以短径>5mm做为体积增大的指标。而恶性淋巴结以短径增大较为明显,因而有报道,当短径>10mm时,应怀疑淋巴结为恶性。但转移性的淋巴结初期也可能表现为较小的状态,因此对于肿瘤患者,发现淋巴结持续性异常增大比单次测量径线更有诊断价值。

根据对淋巴结好发部位观察发现,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多发生在上颈部及颌下;结核性淋巴结多发生在颈部,累及范围较大,多相互融合;恶性肿瘤转移性淋巴结常发生在原发肿瘤的淋巴结引流区,中、下颈部、锁骨上窝、腋窝是好发部位;而恶性淋巴瘤多累及颈部、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等多个部位。

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多形态规则,呈均匀弥漫性增大,有完整包膜,呈梭形或椭圆形,L/S多数>2,但颌下和腮腺区的淋巴结多呈圆形,多数髓质居中,皮质呈均匀厚度的低回声包绕其周围,皮质厚度多<3mm,回声均匀,淋巴门显示清晰;结核性淋巴结外形不规则,多数L/S<2,边界模糊,呈融合状,内回声不均匀,部分可见液化暗区或钙化灶;而恶性淋巴结通常形态较饱满,L/S<2,转移性淋巴结由于内部发生坏死或肿瘤浸润,回声多不均匀,外形规则或不规则,不规则的多是由数个淋巴结融合所致,皮质非均匀性增厚,早期髓质偏心分布,淋巴门偏移,直至后期髓质消失,淋巴门不显示。而且转移性淋巴结回声与原发肿瘤密切相关,如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内多可见微小钙化,这种表现对于原发肿瘤的诊断有很高的特异性。对于已确诊的恶性淋巴结边界不清晰,则提示肿瘤向被膜外浸润,提示肿瘤治疗后复发或远处转移的概率增大。由于淋巴瘤内大量低分化细胞增生,造成淋巴瘤声像图表现为回声减低、均匀,但回声越低,则提示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1]。

一台高分辨力、高敏感度的彩色超声诊断仪的多普勒血流显示对于浅表肿大淋巴结的鉴别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良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由于血管充血,门部可以显示较丰富的血流,门部血管向髓质中央规则均匀的呈树枝状分布,走行自然,PW流速增高,RI正常或偏低。结核性淋巴结表现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周边可就环绕血流信号,但缺乏向心支,PW流速稍增高,RI无明显增高。恶性肿大的淋巴结内部血流分布不均匀,呈不规则树枝状。转移性的肿大淋巴结血流由于肿瘤生长模式不同,可见周边血管向结内发出走行紊乱的向心支,PW流速增高,RI阻力增大,多数>0.65。淋巴瘤所致的淋巴结肿大,以血供丰富和高血流灌注为特征,结内的分支增多,走行紊乱,PW流速稍增高,RI多呈高阻,部分呈低阻[2,3]。

通过对浅表肿大淋巴结各种超声表现的综合分析,多数病例都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从而对于确定的良性病变,有助于消除临床的疑虑,避免了穿刺活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对于恶性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治,可以提供线索和依据。但当淋巴结的声像图表现相似、重叠或交错时,就会给我们的鉴别诊断带来困难,这时采用穿刺活检进行组织细胞学检查还是必要的。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鉴别诊断浅表肿大淋巴结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高频彩超对78例浅表肿大淋巴结患者,305个淋巴结,进行2D、CDFI、PW等超声检查,并详细记录超声表现。结果 反应增生组37例,结核组14例,恶性肿瘤转移组17例,恶性淋巴瘤组10例。结论 通过对浅表肿大淋巴结的超声表现综合分析,可以做出较准确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高频彩超,浅表肿大淋巴结

参考文献

[1]张武.浅表淋巴结超声检查及进展[J/CD].中华超声医学杂志(电子版),2008,5(1):16-27.

[2]周建桥,詹维伟.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7):529-532.

浅表淋巴结病变 篇3

1临床资料

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59例, 其中男31例, 女28例, 年龄最大79岁, 最小3岁, 平均年龄41岁。在59例患者中, 58例患者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随访半年证实:穿刺活检的病理诊断与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随访获知的病理诊断一致。

2物品和患者准备

2.1器械及药品的准备GE E8超声诊断仪1台, 16G洁瑞半自动活检针1根, 探头无菌保护套1个 (规格120 mm×900 mm) , 耦合剂数支, 超声穿刺包1个, 无菌手套2双, 利多卡因及5 m L注射器数支, 100 m L生理盐水1瓶, 标本固定瓶数个以及常用抢救设备和抢救药品。

2.2患者的准备患者常规检查血凝四项, 必要时测血压、心电图。穿刺前耐心、细致地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详细解释穿刺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以缓解其紧张情绪, 减轻身心压力, 使患者以最佳的状态配合穿刺。嘱患者或家属仔细阅读有创性诊断、治疗操作同意书并签署。充分暴露患者所需穿刺部位, 要方便穿刺者操作。

3穿刺过程中的护理配合

3.1进针前的配合操作前洗手, 戴好口罩、帽子, 打开超声穿刺包, 对拟穿刺点进行常规消毒铺巾。拆开探头无菌保护套外包装后协助操作医师套好超声探头, 并稳妥地放置在患者已消毒铺巾部位。再次确定拟穿刺点, 明确进针深度, 协助医师做好穿刺部位局部麻醉。拆开活检针外包装后将活检针置入已打开的穿刺包内, 戴无菌手套, 确认16G半自动活检针能正常切割并根据淋巴结大小选择相应切割槽 (10 mm、20 mm) 。

3.2进针过程中的配合在医师的超声引导下, 选择好最佳进针角度。进针过程中需保持穿刺针与探头平面重叠;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监视引导下可适当调整进针方向, 针尖到达预穿刺目标后, 推动针柄快速释放半自动活检针 (见封三图1) 。待切割槽完全暴露在组织中后, 停留片刻再稍用力推动针柄, 听到“啪”的一声响后, 说明组织切割已完成, 方可轻轻拔出活检针。取无菌纱块对穿刺部位压迫止血, 将切割槽内组织条置于无菌滤纸上, 标本长度大于5 mm者为取材成功[1], 放入标本固定液中, 待穿刺结束后送病理科。通常采用单点多角度或多方向穿刺活检, 穿刺切割组织2~3次。穿刺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 并提供人文关怀。

3.3穿刺后的护理穿刺活检全部完成后, 对伤口及周围皮肤消毒, 贴上伤口贴并稍用力按压10 min左右;有的患者担心麻醉期过后是否会疼痛, 要安抚患者, 做好穿刺后的心理护理。告诉患者穿刺后一般不会出现剧烈疼痛、出血等情况;少数患者会感觉穿刺部位轻微的疼痛, 无需特殊处理;个别对疼痛特别敏感者, 可以在医师指导下适当服用止痛药。穿刺后当天禁洗澡, 不要抓挠, 避免穿刺点感染。观察患者病情, 无疼痛、不适、出血等症状后方可离开。及时送检标本, 做好病例资料的登记管理及随访等工作。

4结果

本组穿刺59例患者中, 共穿刺59个淋巴结, 每个淋巴结穿刺2~3次, 共进针122次 (118次取材成功, 成功率为96.72%, 组织长度在5 mm~20 mm之间) 。穿刺中、穿刺后均无大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颈部淋巴结38例, 腋下淋巴结14例, 腹股沟区淋巴结7例。被穿淋巴结最大直径59 mm, 最小直径5 mm。穿刺部位均为淋巴结血流丰富区或呈低回声区。59例患者中, 58例可作出明确病理组织学诊断, 1例未作出明确诊断。其中转移性淋巴结肿大34例, 淋巴瘤11例, 淋巴结结核5例, 化脓性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5例, 皮肤及淋巴组织1例。通过穿刺后半年的追踪随访, 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与后期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随访获知的病理诊断一致。操作者间默契、娴熟的配合是顺利完成穿刺活检的保障, 能提高穿刺活检的准确率、阳性率;缩短穿刺时间;减少患者穿刺中、穿刺后的疼痛、不适、出血等并发症;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率。同时准确的组织穿刺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浅表肿大淋巴结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对浅表肿大淋巴结在超声引导下粗活检针徒手穿刺活检的护理配合, 国内报道仍然较少。

5讨论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正常淋巴结为扁长的椭圆形, 表面光滑, 包膜清晰, 皮髓质结构。据报道淋巴结的短径≤5 mm, 是正常淋巴结的一个比较理想的判断指标[2,3];良、恶性肿大的淋巴结之间无论从二维图像、彩色血流显示及频谱测定上均有显著性差异[4,5]。但是, 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中, 每个淋巴结受病变浸润的程度和个体免疫反应的不同, 良、恶性淋巴结的超声征象有不同程度重叠。目前临床对于浅表淋巴结的活检方法主要有淋巴结手术活检;指诊下盲穿活检;超声引导下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术。超声引导下浅表肿大淋巴结粗活检针徒手穿刺活检术, 弥补了上述活检方法之不足, 创伤小、并发症少、穿刺的成功率高、提高了病理组织学诊断的阳性率。

超声引导下徒手穿刺组织学活检适合浅表各个区域不明原因肿大的淋巴结, 并能引导穿刺针对病变的不同部位进行取材。虽然穿刺针道的肿瘤种植性转移从理论上有可能, 但文献[6]报道仅为0.02%, 扩散和种植的危险性极低。本组资料经随访, 未见肿瘤种植。本文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符合率为96.61% (57/59) 。淋巴结手术活检, 病理诊断准确, 但创伤大, 指诊下盲穿活检多用于位置表浅触诊可及部位的淋巴结, 但不能观察病变周围情况, 可能对其周围组织及血管造成损伤。超声引导下浅表肿大淋巴结粗活检针徒手穿刺活检术, 虽然准确、安全、易行、患者痛苦小, 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创伤性, 往往会给患者造成紧张和恐惧心理。因此, 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活检阳性率、减轻患者痛苦, 是医、护、患三方的共同目标。

超声引导下粗活检针徒手穿刺活检术诊断浅表肿大淋巴结的性质具有准确易行、安全经济、并发症少的优点, 患者痛苦小、易接受, 获得的病理诊断结果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可作为浅表部位肿大淋巴结定性诊断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浅表肿大淋巴结粗活检针徒手穿刺活检的护理配合, 减少并发症, 提高活检成功率、阳性率。方法 在超声引导下, 采用16G洁瑞半自动活检针, 对59例浅表肿大淋巴结患者进行穿刺活检, 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进行穿刺活检的患者, 穿刺过程顺利, 针槽切割的组织满意, 并获取了满意的病理组织学诊断, 无1例出现剧烈疼痛、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粗活检针徒手穿刺活检术具有准确、安全、并发症少、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 获得的病理组织学诊断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超声引导,粗活检针,浅表淋巴结,徒手穿刺,护理配合

参考文献

[1]谯朗.超声引导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 6 (11) :43-44.

[2]胡舜华, 初珂.颈部淋巴结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8, 14 (9) :12-13.

[3]周建桥, 詹维伟.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5, 7 (14) :529-531.

[4]Ahuja A, Ying M.Sonography of neck lymph nodes.Part II:abnormal lymph nodes[J].Clinical Radiology, 2003, 58 (5) :359-366.

[5]Ying M, Ahuja A.Sonnography of neck lymph nodes.Part I:normal lymph nodes[J].Clinical Radiology, 2003, 58 (5) :351-358.

浅表淋巴结病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 6例浅表淋巴结患者, 男4 6例, 女5 0例;年龄18~84岁, 平均49岁;患者体表均能摸到肿物, 直径0.5~14cm, 平均 (5.8±1.3) cm;肿块发现时间1天至21年, 平均5.4年。均经临床病理确诊, 共检测出淋巴结148个:良性淋巴结100个 (67.6%) , 均为反应性淋巴结增生;恶性淋巴结48个 (32.4%) , 其中淋巴癌7个 (14.6%) , 转移癌41个 (85.4%) 。转移癌中甲状腺转移癌20个, 肺癌转移癌15个, 乳腺癌转移癌6个。肿块位于头颈部102个 (68.9%) , 腋下20个 (13.5%) , 乳腺26个 (17.6%) 。

1.2 检查方法及评定

96例均分别进行以下三种检查, 且患者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文以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

1.2.1二维超声采用Philips的IU 22超声诊断仪, 将探头频率设置在3.5~14.0MHz, 充分暴露检查部位, 根据肿块的部位和深度选择合适的体位和探头频率, 然后对患者进行多切面多角度扫描, 测量其前后、左右和上下径线, 通过二维超声观察肿块的形态、大小、边界、有无包膜、内部回声、相关引流区域淋巴结是否有肿大等情况, 注意病灶部位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观察淋巴结的长短径之比 (L/S) 、边界、淋巴门等, 对每项进行评分。良性:6~7分, 为反应性增生淋巴结;恶性:8~1 2分, 为转移性淋巴结。

1.2.2多普勒血流成像采用多普勒血流成像观察肿块周边和内部的血流信号, 包括血流分布、血管数目等, 记录患者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 (Vmax) 和阻力指数 (RI) 等血流参数。采用Adler半定量法分级淋巴结血流成像:0级为无血流信号, 1级为不稳定且呈点状闪烁状血流信号, 2级为呈短棒状的稳定血流信号;3级为呈树枝状、片状或条状的血流信号。根据血流分级和RI将0~1级、RI<0.7 0定义为良性;2~3级、RI≥0.7 0定义为恶性。

1.2.3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将探头放置在病灶区域做微小振动, 保证仪器上标示压缩频率的数字控制在2~4, 注意图像的稳定和准确, 并根据弹性图像中不同色彩的编码对组织弹性进行观察。绿色为组织平均密度, 蓝色为硬度较高, 红色为硬度较低。采用5分法评分, 其中病变区域图像分布较均匀, 颜色为绿色或红色, 记为1分;病变区域图像蓝绿 (红) 色混杂, 主要为红色或绿色, 且中心区域未见均匀分布的蓝色, 记为2分;病变区域图像主要为蓝色, 边缘可见部分绿色, 中心区域可见均匀分布的蓝色, 记为3分;病变区域图像几乎完全被蓝色覆盖, 记为4分;病变区域图像完全被蓝色覆盖, 且病变周围也显示为蓝色, 记为5分。得分1~2分为良性, 3~5分为恶性。

2 结果 (表1-2)

弹性成像技术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均在90%及以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上述4项指标在7 0%以上;而二维超声最低, 在5 0%~8 0%。

3讨论

浅表淋巴结往往在疾病的早期发生病变, 因而通过快速、准确的判断浅表淋巴结的良恶性, 对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病理活检对诊断恶性淋巴结可信度较高, 但是此为有创检查, 患者容易并发感染, 且疼痛较难忍受。超声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诊断手段, 具有可反复、无创等优点。

二维超声主要是通过观察淋巴结形态、边界、长短径比、内部回声等判定肿块性质, 但不同区域淋巴结大小不同, 良恶性诊断标准不一, 且随着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 淋巴结边界会较为模糊, 内部回声不均匀, 呈团状分布, 这会对诊断结果造成影响, 因而常规二维超声诊断淋巴结良恶性具有一定局限性[1]。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主要是通过分析淋巴结的血流分布、血流阻力指数等判定肿块性质, 但是由于血流图像会出现重叠等原因, 临床诊断时容易误诊、漏诊[2]。良性淋巴结, 病因不同淋巴结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表现也会不同;恶性淋巴结因肿瘤组织对原有血管的压迫及肿瘤内新生血管的形成, 导致其血管结构及走行改变, 呈周边型或混合型, 阻力指数也较高。弹性成像技术是分析人体组织受压时形态变化所产生的信号, 结合信号处理和数字图像等技术, 得出肿块组织内部弹性特征, 从而判定其良恶性。

本文从良、恶性浅表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来看, 弹性成像技术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优于二维超声。说明弹性成像技术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中的诊断价值高于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但弹性成像技术原理本身存在一些限制, 如不同组织间的弹性系数会存在一定的重叠[3]。同时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引起注意:病变淋巴结所在位置越平坦, 均匀施压后弹性效果越满意;周围组织如血管搏动易出现伪彩色;淋巴结大小及深度也有影响, 尤其小于5mm时, 弹性图像不稳定不能如实反映其硬度, 淋巴结的位置越深, 其组织越不容易发生变形, 这会导致超声弹性成像获得的图像不清晰[4,5]。所以在操作过程中, 要对探头均匀施压, 尽量避开淋巴结以外的组织, 以免周围组织对结果产生干扰, 而且要反复进行检查, 从而得出最为真实的结果。本文中良性淋巴结相对较多, 且大多位于颈部Ⅱ~Ⅲ区及腋下较平坦的位置, 所以弹性图像的效果相对满意。

摘要:目的 观察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浅表淋巴结患者96例, 均行病理活检确定, 并以此为诊断金标准。分别采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进行良恶性诊断, 比较三种方法诊断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对良恶性浅表淋巴结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二维超声分别为76.0%、72.9%、85.4%、59.3%;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为84.0%、79.2%、89.4%、70.4%;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为95.0%、93.8%、96.9%、90.0%。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中的诊断价值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高于二维超声。

关键词: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浅表淋巴结,良恶性,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于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浅表淋巴结结核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1) :149.

[2]杨高怡, 孟君, 徐建平, 等.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 (2) :165.

[3]Taylor K, O’Keeffe S, Britton PD, et al.Ultrasound elastography as an adjuvant to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in the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axillary lymph nodes in suspected breast cancer:a pilot study[J].Clin Radiol, 2011, 66 (11) :1064.

[4]丁伟英.弹性成像技术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 2014, 20 (14) :2607.

浅表淋巴结病变 篇5

关键词: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

近几年, 我国患有浅表淋巴疾病的患者逐渐增多, 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在医学领域上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浅表淋巴结疾病治疗的首要条件为确定其位置、良恶性, 所以对浅表淋巴结疾病的确诊对接下来的治疗有重要价值[1]。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诊断方法为常规的超声检查, 但是其诊断方法检查时很容易被遗漏, 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目前在我国, 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致力于对浅表淋巴结疾病患者的良恶性诊断的探索中。本研究选取51例浅表淋巴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索超声造影检查在浅表淋巴结疾病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51例浅表淋巴结患者, 其中女20例, 男31例, 年龄19~69 (43.5±5.3) 岁, 淋巴结的长径在13~51 (32.56±1.03) mm, 厚径在4~18 (11.23±1.25) mm。所有患者均进行穿刺、手术治疗, 标本进行病理活检。并且所有患者的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别无显著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超声选用Philips iu22超声诊断仪器, 探头为L12-5型线阵, 应用实时灰阶反相脉冲, 为谐波显像技术[2]。 (2) 造影剂:所选用的造影剂为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的Sono Vue, 在应用Sono Vue超声造影剂时, 首先应该选用0.9%的Nacl注射液将Sono Vue冻干粉造影剂进行溶解, 并震荡30s以上, 将其配置成六氟化硫微泡混悬液[3]。 (3) 扫描方法:指导患者在检测时应采取平卧位, 首先应采用二维超声进行检查, 然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 进而分析淋巴结中的血管分布状况。之后进行GPS超声造影检查, 在其检查后, 对造影录像进行放, 并对图像进行分析, 进而评估病灶灌注情况, 在患者确诊后, 医护人员需要针对患者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4]。在做检查前患者均需要签约知情同意书。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种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 (主要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等) ;灵敏度=真阳性人数/ (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 ×100%;特异度=真阴性人数/ (真阴性人数+假阳性人数) ×100%, 并记录分析[5]。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 用±s表示计量资料, 用检验计数资料, 用t检验比较组间,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超声诊断的灵敏度为56.00% (14/25) 、特异度50.00% (13/26) 明显低于超声造影诊断的灵敏度84.00% (21/25) 、特异度76.92% (20/26) , 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

3 讨论

在临床上引起浅表淋巴结原因比较多, 例如结核、炎症、恶性肿瘤等。目前临床上患有浅表淋巴结的患者日益增多, 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在医学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有关研究表明明确的诊断结果, 对患者的日后治疗有重要的价值[6]。目前临床上采用超声造影诊断效果比较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超声诊断的灵敏度为56.00% (14/25) 、特异度50.00% (13/26) 明显低于超声造影诊断的灵敏度84.00% (21/25) 、特异度76.92% (20/26) , 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析其原因:在临床上对浅表淋巴结疾病诊断方法比较多, 但对患者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例如彩色多普勒超声虽然具有比较简单的操作方法, 但对患者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并且不能提供比较完整的血管成像等。而超声诊造影断不会对患者产生伤害, 操作也比较简单, 只需要将对比剂注射到静脉内, 就能获得比较完整、全面的患者血管信息, 而且还能清晰的将骨组织和周围软组织以及血管周围的结果显现出来, 对于血管的定位具有很大的帮助, 并且费用相对较低, 适合大部分人群, 能有效的诊断出浅表淋巴结的良恶性[7,8]。在诊断结果后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治疗及护理, 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效果。因此超声造影诊断方法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有效地诊断手段, 为后续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综上所述:浅表淋巴结采用超声造影诊断的临床上效果较显著, 能够快速的、准确的诊断患者的淋巴结的位置、良恶性, 并且对患者无任何创伤、安全可靠, 是浅表淋巴结患者的首选检测方法, 有利于对浅表淋巴结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较大程度的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对患者的准确治疗与康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 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峰, 邹如海, 林僖, 等.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0, 19 (3) :234-237.

[2]刘青, 于铭, 苏海砾, 等.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定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9, 18 (2) :142-145.

[3]朱玲, 杜联芳, 伍瑛, 等.超声造影鉴别诊断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初步探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14 (12) :816-819.

[4]金亚, 彭玉兰, 邱逦, 等.浅表淋巴结超声造影特征及不同参照条件下的定量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4, 45 (6) :1005-1009.

[5]刘丹.超声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 2011, 17 (1) :125-127.

[6]肖晓云, 智慧, 杨海云, 等.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在浅表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3, 13 (1) :49-51.

[7]徐明芬.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10, 24 (6) :590-592.

上一篇:话题复习下一篇:物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