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过程

2024-05-09

产品设计过程(精选十篇)

产品设计过程 篇1

就产品设计而言,实用性功能是产品存在的前提,艺术设计是产品艺术化的途径,是悦心功能[1]或更广泛地说是文化功能的存在。产品本身就是产品设计传播的重要信息载体,各种文化(包含审美信息)信息正是通过产品这一载体得以传播。生产商(设计师)可以通过产品将自己的文化理念、企业理念传达给消费者(受众),从而逐步培养自己在大众中的品牌意识。消费者(受众)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选择接受还是排斥这一产品(包括其理念),消费者(受众)也可以通过对不同厂商的同类产品比较,得出自己的选择。而消费者(受众)的这种选择的自由性,是产品的艺术设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之一。这种选择表现为受众对某一个品牌的消费选择。企业的信息、理念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潜在的选择、购买性消费得以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从而形成一定的消费阶层。

在产品设计中,产品作为设计的物化形态是设计信息的承载者。工业化使得产品具有同质复制的特征,同一品级的相同产品在走下流水线以后,具有相同的品质,作为信息载体而言,也具有相同的信息含量。这种信息复制能力,使得产品设计在量的因素上具备了大规模传播的物质基础。只要该产品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那么,以产品为信息载体的产品设计就可以实现其大众传播的目标。产品设计的大众传播是以产品的市场占有为前提的。产品设计的大众传播与其他媒介如报纸、电视等的大众传播相较而言,其传播效果的实现是更加隐讳且长效的,产品设计的传播语言是更加形象的形式语言或者材料语言,不想报纸等文字语言那样直接。人们对报纸等媒介的接触是短暂的,即看完即扔,而产品大多是可以长期使用的,它的传播方式更多的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而且,产品在使用的时候,是通过人机的接触和交互完成的,这样,产品的传播更加的深入人们的行为之中,其作用效果也将在人们的生活中更加有效。

产品设计的主要商业路径可以简化为生产商——推广商——零售商(品牌店)——消费者,产品在这一商业流程中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并以利润生成和资金回笼为标志结束其商业行程。产品设计的传播路线图建立在产品的商业流程图的基础上,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产品设计的传播是以产品设计信息的社会化流动为特点的。因此,产品设计传播过程是以产品的设计意志的诞生为源头,直至产品设计信息的社会化实现并反馈到设计的源头为止。其传播活动从作为主要传播主体的生产商开始到作为受众的消费者结束,或者再由受众反馈信息到生产商完成一个狭义上传播循环。这一传播过程在整体上可以视为一个完整的大众传播过程,也可以细分为若干传播环节,如在生产商阶段既有人际传播又有组织传播,而产品推广阶段则因其传播要素俱全又可视为相对独立的大众传播过程。

正是因为商业实现是产品设计传播的前提,所以我们对产品设计传播过程的分析也可借助产品的商业流程来具体的分析。

信息、媒介和受众是传播的必要条件。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没有受众的信息是无意义的信息。对作为人的创造性造物行为的艺术设计而言,设计师是其信息的赋予者,充当着信源的代言者的角色。设计品作为设计师设计意志的凝聚者在设计传播中充当传播媒介,在这里,信息和媒介是统一的,信息是媒介的造型、材质等的社会意义表达。

设计师作为造型语言和材料语言的熟练掌握者,在对工业设计传播的信息赋予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决定了设计师在艺术设计传播链条中位置和作用。产品的外型是功能和审美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早期的工业化产品并不注重产品的审美因素,这也直接成为工艺美术运动的诱因。这种妥协最终屈服于商业压力,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流线型风格的盛行甚至滥用以及国际主义运动的风行都是这种在市场压力下妥协的结果。为追求流线型风格而忽视功能的设计以及追求功能至上忽视造型审美的国际主义运动分别代表了市场对设计趋向的取舍。

市场的要求令制造商开始重视产品的外观设计,随着设计发展其设计的理念也逐渐发生变化。柯达公司在相机设计上是较早认识到外观形式对产品重要性的的企业之一。从1927年起,柯达公司开始委托提革(Walter Darwin Teaque)设计照相机及其包装。1928年设计的柯达便携式照相机偏重于时尚,机身和皮腔采用带镀镍金属条的各种色彩进行装饰,并附有一只带丝绸衬里的盒子。后来,提革开始注重设计的技术因素,他1936年设计的柯达小型手持式相机设计简练,操作方便。外壳上装饰性的水平金属条纹,实际上它们凸于铸模成型的机壳之上是为了限制涂漆的面积减少开裂和脱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柯达成立了自己的设计部门,1945年,西奥多·克莱门特(Theodore Clement)被推举负责柯达的造型问题,同继续作为顾问的提革一道工作。接下来数年间,这个负责造型的小组又增加了阿瑟·克拉普齐(Arthur Crapsey),弗雷德诺尔斯(Fredknowles)和范·戴克(Fan Dyck)等人设计了“旅行者”相机(1947年)、“布劳涅·霍基”盒式相机(1948年)等,这些设计取得了市场认同,柯达公司也因为这些设计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回报。因此,在单纯闭合的传播链条上,设计师是产品的信息给予者,但实质上,设计师的设计行为并不是无所顾忌的,还受到同处于产品商业链条顶端的生产商的制约,甚至是这一链条之外的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在设计开发成功以后,产品设计在生产线上被无差别复制。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中倾注的设计意志在产品生产中被几乎完整地复制,这得益于现代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施。产品生产的阶段实际上是设计师的设计信息复制和发散的阶段。

如果以产品的流向为依据,那么,在上文中提到的商业流程中,推广商即处于尴尬地位。在推广商或者生产商的推广部门的活动中,虽然很少会见到产品的实体,但是由于其中心活动围绕着产品进行,因此,这个阶段无论是在产品的商业流程还是产品设计的传播链条中都是不可忽视,并占有重要地位的。产品设计传播在这里主要是借助其他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实现的,如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平面媒体,以电视、网络为代表的影音媒体以及以展览、博览会为代表的场地媒介等。在推广阶段的产品传播中还借助了其他艺术设计传播媒介,如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设计等,当然,这些艺术设计的形式早已经成为广告的重要手段。产品信息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变化,首先,产品的设计信息不是借助产品的实体媒介传播的,它经历了一个信息转换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工作人员以及设计师首先要将产品的信息转换为语言信息或其他设计信息。在信息的转换过程中,只保留了产品设计的核心信息,并且会对产品设计的信息进行丰富或删减。这个信息转换的过程中对产品设计信息的量裁标准是市场决定的。产品设计的信息在经过量裁后通过上述的媒介直接传达给大众,这个传播行为是社会化的,受众层远远大于产品的消费层。至于零售商,除去其将产品的所有权转换的作用外,其在传播链条中意义并不明显。

产品设计传播受众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产品的消费者,其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产品信息的普通大众。产品深度介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其设计信息对消费者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较普通受众而言深刻而且真实。另外,在产品设计的受众层面存在着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两级传播和舆论领袖的现象。消费者中一部分人充当了信息在消费者之间传播的舆论领袖的作用。这有利于产品的形象和品牌的建立。

总之,就产品设计而言,实用性功能是产品存在的前提,艺术设计是产品艺术化的途径,是悦心功能或更广泛地说是文化功能的存在。在产品设计中,产品作为设计的物化形态是设计信息的承载者。产品设计的传播路线图建立在产品的商业流程图的基础上,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产品设计的传播是以产品设计信息的社会化流动为特点的。产品设计传播的过程不是简单闭合过程,产品设计传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摘要:就产品设计而言,实用性功能是产品存在的前提,艺术设计是产品艺术化的途径,是悦心功能或更广泛地说是文化功能的存在。在产品设计中,产品作为设计的物化形态是设计信息的承载者。产品设计的传播路线图建立在产品的商业流程图的基础上,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产品设计的传播是以产品设计信息的社会化流动为特点的。

关键词:产品设计,传播,过程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过程设计套路分析 篇2

一、激趣导入

PPT上展示

打出本课的标题 开场白作为导入

二、初读课文,研字词音义

自由地、放声朗读全文,边读边给文中的生字词注音,并借助课文注解试着读懂全文。要求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无法解决的字词,最后全班一起探究。

教师的基本准备:

三、再读课文,探相逢经过

快速默读文章中序的部分,并联系全文归纳本诗的行文脉络。要求边思考边在备用纸上记下关键词,教师抽点几位同学说说各自的看法,教师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的基本准备: 四、三读课文,赏曲调之美

朗读课文的第二段,划出自己认为用得特别好的字词,或是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在备用纸上写写自己对这些字词、句子的赏析。教师抽点几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再说说自己的基本准备。

教师的基本准备: 五、四读课文,品沦落之苦

默读课文的三、四两段,思考,白居易为什么说“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与歌女的遭遇有什么共同点?试着用文中的句子来归纳。

教师的基本准备:

六、总结学习收获

学生用一句话总结本堂课的收获,语文学习方面的或者心灵感悟方面的都可以说一说

板书设计

一、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临江远望 导入语

(二)一读文章,驻足闻声

首先,让学生熟悉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而更好的进入下一步学习。1.初读课文后,说说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求:准确、简洁、全面)师:

重点的段落

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师: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三)二读文章,相邀听曲

本文的重点在于白居易对音乐的描写,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本文也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习。语言

赏析

(要求:细腻、真诚、个性化)师:

琵琶女动作 动词

内心——音乐——心理——情感 师: 叠字 师:

(四)三读文章,青衫沾泪

打动白居易的不仅是琵琶声,更是两人“天涯沦落人”的心情,作者字字含情,在语言把握的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结合语境,说说情感。琵琶女前半生的命运

字或词表达 师:

哪一句可以概括 师: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播放弹奏琵琶的相关视频——《琵琶语》。让学生谈谈,通常听到琵琶演奏的乐曲,你有怎样的感受 【导入语】 【走近课文】

二、初读触心弦,谈感受

【谈感受】昨天已经请大家预习了课文,刚才也给了大家一点时间一起来朗读了课文,现在我想听听大家的想法,大家觉得,读了这首古代诗歌,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注意在谈感受的过程中一定要是自己的感受,细腻的真实的感受。赏析:不作预设,学生围绕内容、情感等多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三、二读扣心扉,说感知

【直击课题】刚才同学们都针对自己的初读印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那么课文题目,《琵琶行》,什么意思?“行”是?“行”是一种怎样的体裁呢? 结合前面两字,琵琶,你能不能来说说,你觉得这会是一首怎样风格的诗歌? 【乘胜追击】缓缓道来,那么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听到了这缓缓道来的琵琶声,是谁在弹奏,又是被谁听到了,弹得如何,声音里又有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穿越回那个年代,去听一听,去看一看。

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传来了这样的琵琶声,时间,地点,当时的情况,请你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赏析:

四、三读入佳境,品精彩

【品精彩】1.听到了水上的琵琶声,是怎样的琵琶声?集中描写琵琶声音的是在第2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赏析:

五、合作创新,总结升华 【合作创新】 赏析:

【总结升华】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今天学习的感受,教师做生成性总结。

【推荐阅读】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板书设计

(一)激趣导入,音乐播放

在此环节,播放一段琵琶弹奏的音乐,让学生去感受琵琶弹奏的声音和情绪表达。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听了琵琶弹奏乐后的感受。之后进行总结:(导入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此环节,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言文,感受作者语言描写的魅力。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一些难读易错字的发音和写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语句进行释义,再提出疑难问题。最后,介绍文章写作的相关背景,让学生有整体的感知。

(三)再读课文,语言赏析

在学生对文章已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找出他们觉得文章中写得优美的句子,并且小组派代表来赏析这些句子。例如:

(四)三读课文,入情体验

在此环节,让学生再一次有感情朗读全文,并且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进行引导。三个问题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此环节,让学生总结他们学习了这篇文言文后的感受,提出还有哪些是没有明白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过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所以只要学生能够读出这样的感受说明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本篇文章。

另外,还可以找一些中国古典名曲,配乐朗读这首诗。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意的结合。板书设计

一、激趣导入,温故知新

在上课之前,我会在大屏幕上展示一段改变自韩少功《我心归去》文段的小诗,让学生集体朗读后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根据这段文字提到的音乐来展开教学。导入语

二、初读诗歌,因声求气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自己来自由朗读诗歌,在朗读中让学生来感受诗歌独有的魅力,朗读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谈谈他(她)读完这首诗歌之后的感受,在感受中教师需要抓住学生至真至理的解读。

教师对学生的感悟适当地进行点评,点评之后教师可以发问,这首诗歌究竟写了什么事呢?

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来更好地为下一个问题做铺垫。学生会概括出(概括不出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这首诗歌主要讲述了诗人在江上听琵琶女弹琴和讲述身世的事情,并引起了自身的共鸣。

顺着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继续发问,那么诗人是怎么样把这三大点联系起来的呢?从而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三、感读文脉,按图索骥

承接上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主要解决诗歌脉络的问题,教师可以重申上述的问题:这首诗歌主要讲述了诗人在江上听琵琶女弹琴、讲述身世,并引起了自身的共鸣的事,那么诗人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

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去说,去归纳和总结,当然教师在遇见学生总结有偏差时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指正

所以教师要在课前做好预设。

在引导学生进行概括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循序渐进,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意识而不是教师的强硬的引导。

四、赏析字词,含英咀华

这一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歌重要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另一方面是对于诗歌中的一些具有诗意的字词诗句进行学生创造性的解读。

第一方面,教师要紧密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古代汉语词典》提前做好课堂预设,在以多种方式让学生来解释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出一个最为正确的答案,因为古文的字词意思不比现代文的解读,古诗文需要讲究准确性。此处提到的多种方式可以包括:先生后师、先师后生、小组合作、同桌交流等多种方式。

第二方面,主要解读的是诗歌中提到的音乐描写,所以对诗歌音乐的解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同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找一找这首诗歌中涉及的音乐描写,然后来说说这种音乐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而诗人听到这种感受后让他产生了怎么样的情感?

第二方面的学习时,教师一定要积极配合学生的发散,结合学生自身的感受和文本中诗人的感受来达到一个情感上的共鸣,为下一个环节打下夯实的基础。

五、品味诗意,揆情度理

这一环节主要从文本中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情感出发,结合上一个环节中学生所说到的情感,教师可以进行一个铺垫和延伸,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当然这个环节也可以和下一个环节中诗人的介绍结合,在理解诗人情感之前把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介绍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来说说诗人和琵琶女的情感共鸣究竟是为什么,这种情感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感呢。

六、拓展延伸,知人论世

这一环节开始就为学生介绍一些关于琵琶女、白居易(和上一环节联系)、写作背景(和上一环节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介绍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说说经过课文的学习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并让学生通过全班讨论和解答的过程来共同进步,如果学生无法解答问题,那么教师就要进行解答,因此教师的课前预设一定要充沛。倘若学生没有问题,那么教师就用一个更好巧妙的方式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写经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一些什么。

板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体会生命短暂、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片长纸条,分别让他们撕去教师请学生看自己手中仅剩的纸条,说一说此时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导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事例

1.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这些例子分别讲了什么。

(三)教师点名请学生站起来回答,并加以点评。(板书再读课文、体会事例情感 教师请学生再读课文,分析 教师让学生表演一下 来体会其对生命的渴望,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生字词 提出问题 具体

解读重点词句

(四)详读五段,感悟文章主题 学习到了什么 详解

读一读作者的决心

说一说自己的决心。读一读

(五)扩展阅读,加深文章感悟 学生朗读、品味臧克家的诗歌。

二、作业

三、板书设计 过程设计

自主加标点,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点名一生读标题《生命 生命》,后提问学生这位同学读出的标点是什么?如果是你,你怎么加标点?

学生

初读课文,说说感悟

教师活动:师PPT展示读书要求:认认真真读课文,把字读准,把文章读顺。边读边思考:文章讲了什么事情?你有什么阅读感受? 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1~2名学生说感受 教师活动:检查自读情况。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细读课文,体会生命之美

教师活动:仔细读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想一想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品读文章,感受生命震撼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猜一猜杏林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师PPT出示杏林子生平,补充课外资料,在体会杏林子事迹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活动:朗读。教师活动:

创新作业,思考生命意义

教师活动:教师布置三选一作业,学生自主选择完成 课文对我很有启发,我要好好读一读,背下来;

仿照作者的写法,从一件熟悉的身边小事写一写你对生命的思考; 把课文的很深含义的句子找出来,抄一抄。

拉细羊毛产品设计与过程控制 篇3

拉细羊毛技术的发展,充分展示了羊毛纤维的优良的特性,赋予了毛纺面料如丝般柔滑的手感,珍珠般圆润的光泽,产品呢面细腻,档次有了较大提高。但拉细羊毛自身的物理特性:纤维表面光滑,鳞片少。长度长,细度细;纤维的拉伸性能比普通羊毛低,纤维上染速率快。以上因素决定了拉细羊毛大批生产难度较,质量较难控制。公司自2DC2年就针对拉细羊毛进行产品研发,经过几年的技术经验积累,现能大批稳定生产。

拉细羊毛总工艺设计

拉细羊毛混合比例

拉细羊毛与其它纤维混合比例少,产品外观风格、手感与常规产品差异不大,混合比例过高达70%以上,生产难度大,稳定性差,尤其是色光较难控制。我公司掌握拉细羊毛的混合比例在30%~50%。这样即能满足产品风格要求又能使产品质量稳定易于控制。

单纬纱、股纱纱支及捻系数设计 拉细羊毛长度离散较大.纤维较难控制,容易使纱线条干恶化一粗细节明显。在计算纱支截面根数时股纱控制在34根~35根,单纬纱控制在60根~62根。捻系数也应选择较常规产品大,见表1。

织染总长、幅缩设计

拉细羊毛线密度高.受力回缩性较大,所以在设计总长、幅缩时要较常规产品大。缩率设计见表2。

总紧度纬经比设计

拉细羊毛手感柔软、滑糯,面料易出手感、光泽。故在设计总紧度时将产品服用性能放在设计首位。为确保面料折皱恢复角大于300°,折裥持久性大于3级,起毛气球达到国标4级及以上,总紧度、纬经比设计都较常规产品大。见表3。

批量拉细羊毛产品物理指标

以上产品物理指标都达到了国家颁布的优等品标准,证明产品设计参数合理,满足了服用性能要求。

生产过程控制

条染复精梳质量控制

染色控制.因拉细羊毛上染速度快,染后收缩较大,决定了染色毛团易产生色花,缸差大的现象。条染通过控制毛团导条重量在2KG/个以下,起染温度控制在30cc以下,分两次加入醋酸;缓染剂用量略大于正常毛染用料,化料充分:操作严格按工艺要求持行等措施。使染色质量,色光的重现有了提升:色花控制在1缸/20缸以下.缸差大于等于3级。染色工艺见图1。

复洗工艺控制:复洗每开深色毛团240公斤,必须换水次,中浅色每开360公斤,须换水一次。为了保证针梳生活好做,减少毛粒产生,平平加及抗静电剂浴比较正常产品多0.5%~1%,复洗下机回潮控制在26%以内,色条干湿磨牢度控制在3~4级以上。

复精梳工艺控制针、精梳工艺路线选用国产生产线。混条为确保条干均匀,拉细羊毛和羊毛混合后,至少要梳理两遍,否则毛条粗细节较明显,影响后道质量。精梳隔距28,精梳喂入小于170克/米,下机毛网搭接良好,毛粒控制在0.4~0.6个/克。成品毛粒控制在1个/克,回潮掌握偏上限20.5%~21.5%。

纱线质量控制

前纺质量控制:前纺质量控制关键点为提高条干均匀度,为此要确保自调匀整运行良好,前纺总并和次数控制在1万次左右。另外前纺的试验频次要加大,尤其是头针及四针的重量控制及重量不匀率控制非常重要。前纺工艺制定的原则为小牵伸、小张力,避免纤维损失过大。前纺工艺流程为:国产生产线—混条—头针—二针—三针—四针—FB441(一)—FB441(二)。末道粗纱CV值控制在7.5%以内,不匀率控制在2.0以内。

细纱、并捻筒重量控制.由于拉细羊毛长度离散大,纤维难控制,故我厂在细纱生产时选用意大利COGNETEX四罗拉细纱机,在每次上机前为确保细纱条干都调试设备,更换皮辊、皮圈,并要求钢丝钩每四个班更换一次。因截面根数设计较高,生产也较重视,cv值水平较好,尤其是生产110支股纱及60支单纬细节在700只/km以下粗节180只/km,毛羽值3.5左右。重点是机型的选择和设备的调试。

织造质量控制

因拉细羊毛纱线的拉伸强力及拉伸伸长较正常羊毛产品弱,故在织造时经纱易断,坯布断头小缺疵点多,且织造效率低下,通常在60%~70%之间。为此在经纱整经倒轴时加冷浆剂,提高经纱强力。织造采用小张力、小开口的工艺配置,织机车速控制在330rpm以内。拉细羊毛产品的布边常出现边松的现象,为染整的加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厂将布边组织选用1/3重平组织,边松问题得到了改善。

染整、修布质量控制

产品设计过程 篇4

1 工作任务制订

(1) 工作任务设计思路。钳工制作基本上要用手工工具并经常在台虎钳上进行的手工操作, 钳工是一项基础的生产技术。学生要为使用手动工具加工本职业典型零件做准备, 必须具备初步工艺分析能力, 为此要充分利用结构图和简单的技术图纸;编制和修订零件图并绘制功能单元和简单组件的零件图, 选择并使用适合的测试工具, 编制相应的测试记录;评价工作结果, 整理和演示工作结果;关注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的规定。

本工作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零件的制作, 使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全面学习钳工技术知识, 以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职业行动的能力, 使教学过程进一步转化为工作过程,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2) 任务名称。结合学生所熟悉的设备——台式钻床, 使用手动工具按照图2要求完成拆卸钻夹头所用的楔撞杆制作。如图2所示。

2 教学过程实施

(1) 信息咨询。在该阶段, 学生应广泛地了解书面表达的工作任务, 并收集实施任务所必需的各种信息, 为此需要明确以下三点:一是应完成哪些工作任务, 二是应注意哪些条件要求, 三是应事先具备哪些知识。

由于该课程的实施班级学生为新生, 在教授相关理论基础时, 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新生还不了解材料、工具和工作过程, 如锯割、锉削;新生要面对技术图纸等。所以在信息咨询阶段, 老师需要讲解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 制定计划。制定出具体的加工计划, 学生需做以下二点:

一是应考虑使用已有的、已标明必需的工具和加工参数的工作。二是计划, 或者制作新的工作计划, 有明确的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该计划为学生在信息咨询阶段后制定, 学生可以咨询老师或自己寻找答案。如材料和相关工具的选用, 加工工艺的确定。

(3) 做出决策。确定采用哪种方案制作零件。按照计划任务要求, 由学员独立确定加工工艺, 或者以团队、学习小组形式共同确定加工工艺。学生应该比较和探讨不同的工艺计划建议, 由个人确定程序计划, 或者由团队确定最终程序计划, 必要时对图纸进行检查, 检查工艺与图纸是否相符合。该阶段学生必须请教老师, 分析该计划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可行, 所选择的工具是否合理等。

(4) 重在执行。按制定的可行性计划来执行工作任务。学生要按照最终的决策来完成楔撞杆的制作, 在执行过程中, 学生要不断交替制作和检验工件, 同时记录相关数据, 调整进度和修订方案。在团队或者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

(5) 认真检测。在该阶段, 应比较设计方案与加工的零件情况。学生应该检验工作效果, 必要时提出改进工作效果的建议, 并实施。其中利用检测工具对工件的尺寸、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等进行检验贯穿执行和检验阶段, 并对检验结果进行记录。

(6) 作品展评。作品展评包括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部分, 运用多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机制能够全面的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师生之间对鉴定和评估工作结果进行交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学生学到必要的技术规范, 学会对自己、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公正的评价,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实施教学的建议

该教学方法较之传统的实训教学, 过程更明确,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主导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只是给与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实施过程中建议如下:

(1) 加强引导, 使之适应。新的方法总是需要一个适应阶段, 由于实施班级学生为新生, 刚开始学生还因教师知识传授少而提意见, 此时教师应加以引导。 (2) 做足功课, 应对挑战。对授课教师的要求高, 不但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 还应有组织、管理、评价的能力, 能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并能创设学习情景,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 了解学生, 科学分组。学生分组要合理搭配, 学生间的学习交流, 同样可以帮助他们共同提高。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团队精神。

摘要: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钳工制作》为载体, 分析学习领域中的具体的工作任务, 阐述工作工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案, 从设计思路、计划制定、执行、评价等环节说明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具体实施方法 , 展示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行动为主线的先进教学理念, 提高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作过程,钳工制作,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4) .

过程设备设计范文 篇5

压力容器由筒体,封头密封装置,开孔接管,支座,安全附件六大部件组成。筒体的作用:用以储存物料或完成化学反应所需要的主要压力空间。封头的作用:与筒体直接焊在一起,起到构成完整容器压力空间的作用。密封装置的作用:保证承压容器不泄漏 开孔接管的作用:满足工艺要求和检验需要 支座的作用:支撑并把压力容器固定在基础上 安全附件的作用:保证压力容器的使用安全和测量,控制工作介质的参数

2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在确定压力容器类别时,为什么不仅要根据压力高低,还要视压力与容积的乘积pV大小进行分类?:

压力容器所蓄能量与其内部介质压力和介质体积密切相关:体积越大,压力越高,则储存的能量越大,发生爆破是产生的危害也就越大。而《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在确定压力容器类别时是依据整体危害水平进行分类的,所以要这样划分.3压力容器用钢的基本要求

较好的强度,良好的塑性,韧性,制造性能和与介质的相容性

4为什么要控制压力容器用钢的硫磷含量 硫能促进非金属夹杂物的形成,使塑性和韧性降低,磷能提高钢的强度,但会增加钢的脆性,特别是低温脆性,将硫磷等有害元素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就能大大提高钢材的纯净度,可以提高钢材的韧性,抗辐射脆化能力,改善抗应变时效性能,抗回火脆性和耐腐蚀性能

设计双鞍座卧式容器时,支座位置应该按照哪些原则确定?试说明理由。

答:根据JB473规定,取A小于等于0.2L,否则容器外伸端将使支座界面的应力过大。因为当A=0.207L时,双支座跨距中间截面的最大弯矩和支座截面处的弯矩绝对值相等,使两个截面保持等强度。考虑到除弯矩以外的载荷,所以常区外圆筒的弯矩较小。所以取A小于等于0.2L。

当A满足小于等于0.2L时,最好使A小于等于0.5Rm。这是因为支座靠近封头可充分利用封头对支座处圆筒的加强作用。

2、卧式容器支座截面上部有时出现 “扁塌”现象,是什么原因?如何防止这一现象出现? 答:由于支座处截面受剪力作用而产生周向弯矩,在周向弯矩的作用下,导致支座处圆筒的上半部发生变形,产生所谓扁塌现象。防止方法:设置加强圈或使支座靠近封头布置,利用加强圈或封头的加强作用。

3、双鞍座卧式容器设计中应计算哪些应力?试分析这些应力是如何产生的?

答:①圆筒的轴向应力,由轴向弯矩引起。②支座截面处圆筒和封头上的切向切应力和封头的拉伸应力,由横向剪力引起。③支座截面处圆筒的周向弯矩应力由截面上切向切应力引起。④支座截面处圆筒的周向压缩应力,通过鞍座作用于圆筒上的载荷所导致的。

4、球形储灌采用赤道正切柱式支座时,应遵循哪些准则?

答:支柱在球壳赤道带等距离布置,支柱中心线和球壳相切或想割而焊接起来。若相割,支柱中心线和球壳交点同球心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10°~20°。为了能承受风载荷和地震载荷,保证稳定性,还必须在支柱间设置连接拉杆。

换热设备有哪几种主要形式?

①直接接触式换热器②蓄热式换热器③间壁式换热器④中间载热体式换热器

间壁式换热器有哪几种主要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管式换热器:结构简单、工作适应范围大、容易操作、清洗方便,但在可拆接处易泄漏。板面式换热器:传热性能比管式换热器优越,由于结构上的特点,使流体能在较低的速度下就达到湍流状态,从而强化了传热。板面式换热器采用板材制作,在大规模组织生产时可降低设备成本,但其耐压性能比管式换热器差。

1、管壳式换热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换热管与管板有哪几种连接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①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形管式换热器,填料函式换热器,釜式重沸器。②强度胀接:生产率高,劳动强度低,密封性能好等特点。强度焊:焊接结构强度高,抗拉脱力高。胀焊并用:不仅能改善连接处的抗疲劳强度性能,而且还能消除应力腐蚀和间隙腐蚀,提高使用寿命。

2、换热设备传热强化可采用哪些途径来实现?

①增加平均传热温差△Tm:逆流换热②扩大传热面积A:扩展表面;消除传热死区③提高传热系数K:增加流体湍动程度,比如:外加动力源,选用传热系数大的材料,管壳分程,防止结垢并及时除垢.1、搅拌容器的传热元件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夹套:在容器的外侧,用焊接或法兰连接的方式装设各种形式的钢结构,使其与容器外壁形成密闭的空间。

内盘管:浸没在物料中,热量损失小,传热效果好,但检修困难。

工程中常用的搅拌器有哪几种?简述各自特点。桨式搅拌器、推进式搅拌器、涡轮式搅拌器、锚式搅拌器 桨式搅拌器:功耗少,操作费用低。

推进式搅拌器: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适用黏度低、流量大的场合,利用较小的搅拌功率,通过高速转动的桨叶能获得较好的搅拌效果。

涡轮式搅拌器:有较大的剪力,可使流体微团分散的很细。锚式搅拌器:结构简单,在容器壁附近流速比其他搅拌器大。

3、涡轮式搅拌器在容器中的流型及其应用范围? 流型:平直叶、后弯叶为径向流型。折叶的近于轴流型。应用范围:适用于低黏度到中等黏度流体的场合。

4、搅拌轴的设计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①扭转变形 ②临界转速 ③转矩和弯矩联合作用下的强度 ④轴封处允许的径向位移

5、搅拌轴的密封装置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填料密封:结构简单,制造容易,适用于密封和弱腐蚀性介质。密封要求不高、并允许定期维护

机械密封:泄露率低,密封性能可靠,功耗小,使用寿命长

填料有哪些类型?哪种类型的传质效率高? 解:填料一般分为散装填料及规整填料两大类。

散装填料:安装以乱堆为主。有环形填料、开孔环形填料、鞍形填料、金属环矩鞍填料;规整填料:是一种在塔内按均匀的几何图形规则、整齐地堆砌的填料。有丝网波纹填料、板波纹填料。

规整填料的传质效率高。这种填料人为地规定了填料层中气、液的流路,减少了沟流和壁流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压降,提高了传质和传热的效果。

填料塔有哪些内件?其作用是什么?

解:支承装置:防止填料穿过支承装置而落下;支承操作时填料层的重量;保证足够的开孔率,使气液两相能自由通过。

液体分布器:将液相加料及回流液均匀分布到填料的表面上,形成液体的初始分布。液体收集再分布器:减小壁流现象,将填料分段;将上层填料流下的液体完全收集、混合,后均匀分布到下层填料,并将上升的气体均匀分布到上层填料以消除各自的径向浓度差。压紧和限位装置:压紧填料,保证填料塔的正常、稳定操作;防止高气速、高压降或塔的操作出现较大波动时,填料向上移动而造成填料层出现空隙,从而影响塔的传质效率。

根据塔板的结构形式,板式塔有哪几类?工程中最常用的类型有哪些? 解:按塔板的结构分,有泡罩塔、筛板塔、浮阀塔、舌形塔等四类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板式塔是筛板塔及浮阀塔。

塔设备的附件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解:除沫器:减少液体夹带损失,确保气体纯度,保证后续设备的正常操作。裙座:防止风载和地震载荷引起的弯矩造成塔翻到。吊柱:为了安装及拆卸内件,更换或补充填料。

塔设备的载荷有哪些?

解:有质量载荷、偏心载荷、风载荷、地震载荷等。

引起塔设备振动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判断塔设备是否会产生共振?如何预防共振? 解:原因:安装于室外的塔设备在风的诱导振动和塔内流体流动作用下。

当漩涡形成或脱落的频率与塔的任一振型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塔就会产生共振。预防共振的措施:①增大塔的固有频率,②采用扰流装置,③增大塔的阻尼。

塔设备设计中,哪些危险截面需要校核轴向强度和稳定性?如何校核?

《离子》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篇6

[关键词]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

二、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三、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圖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四、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 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 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 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 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 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 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5.师生分析: (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6.引导提问: 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五、归纳小结: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原子的结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3.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

4.构成物质的粒子除原子、分子之外,还有离子。离子是由于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

六、教学反思

产品设计过程 篇7

设计是人类高级而复杂的思维活动, 它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或创造出新的事物的过程, 它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创造性的活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国外开始注意对设计本质及设计方法的研究, 并逐步形成一些有代表性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 如一般设计理论、系统设计理论、设计公理等, 并相应形成一些设计支持工具。现有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学, 给出了设计应遵循的一般过程、规范, 说明设计者应该如何设计。但对于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实际上是如何进行设计的, 人们却知之甚少。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 一些工程设计研究者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设计者的设计活动, 期望从发现和总结自然、全面的设计规律。Akin首次采用话语记录分析进行建筑布局设计的认知过程分析, 研究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布局设计时的思维过程, 并取得初步的结果。此后在国外陆续出现了应用话语记录分析来进行设计过程的认知模型研究的实例, 从实践上证明了话语记录分析应用于工程设计研究的有效性。

由于产品设计活动本质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偶然性、突发性等特点, 在设计领域中想很好地掌握具体设计流程中的设计规律是较为困难的, 也是造成在此领域内形成公理的仅限于设计方法、理论, 步骤。因此, 对具体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如何具体去操作的研究,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协调外部环境刺激与设计者主观创造力的关系;挖掘设计者潜能及团队之间作用的关系;发现现在设计环节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或是再造;具体设计目的的不同造成的设计过程及评价方式的不同;可有效地指导智能CAD系统的开发, 使智能CAD系统能在分析、综合、推理、决策等方面支持设计者的设计活动, 大大满足人们对设计支持系统的要求。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设计过程是技术过程、认知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由于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进行着复杂的认知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活动常常难以被人捕捉和理解, 因此, 需要采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记录、分析、处理实际的设计思维活动:认知设计过程研究。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与发展为认知设计过程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研究方法与工具。

由于设计者作为过程中的主角, 因此主要数据来源就是设计者的话语记录。这些数据如实、详细地描述了设计者实际进行设计的过程。口头表述是人认知思维过程的直接反映, 也是一种外在的表现, 它使得人们获得了一条通过捕获外在信息, 进而探索人类内在思维的途径。

三、研究方法

口头报告是认知过程研究的重要方法。根据口头报告与问题解决过程之间的关系的不同, 基于口头报告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回顾法、内省法、提问提示法、出声思维法等多种。

回顾法就是在解决问题之后由实验主角回忆并叙述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解题思路。毫无疑问, 由于时间的间隔和人的记忆的差错, 回顾法往往不能准确反映人在解题过程中的认知过程, 在解决的问题过于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内省法则是实验主角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回忆并叙述自己的解题步骤和思维过程, 直至问题最终解决, 因此它亦可称为即时回顾法。由于回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这就缩短了问题解决过程和回忆过程之间的间隔,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口头报告的准确性。但是由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嵌入回顾过程, 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易受到回顾过程的影响和扭曲, 应用内省法所得的口头报告难以真实反映在实际的条件下进行的认知过程。提问提示法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和之后由实验主持人向实验主角提问, 询问实验主角的想法、解题思路。提问提示法可作为其它方法的一种补充。

为了克服回顾法和内省法的种种缺陷, 最大限度获得人类认知过程的详细、真实的口头描述, 出声思考法被应用到了认知过程的实验中。出声思考法就是让实验主角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出声思考, 即在思考的同时大声地说出自己正在思考的内容, 通过记录、分析这些出声思考时的话语, 就可获得实验主角较为真实的解题思路和认知过程。由于出声思考是一个边想边说的过程, 它就完全排除了由于人的记忆差错而产生的无效数据。

目前, 在对话语记录数据的分析上, 方法有两种。其中一种是自然观察法。就是对话语记录以及设计实验的录音录像进行直观的观察和分析, 从中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在产品设计方面适宜采用这种开放性方法, 并以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配合。

四、研究设置的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之前研究侧重于实验室式的研究方式, 强调设计实验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一是实验主角采用实际的工程技术人员, 并在实验前经过出声思考的训练;二是实验主角尚不知道设计对象的结构和机理, 使得实验接近于真实的创新设计, 而不是一个重复的再设计活动;三是设计对象的功能要明确表述, 以利于实验主角理解, 避免产生歧义;四是设计对象必须是可实现, 且能用一般的工程知识来完成, 避免没有设计结构的无效的设计活动;五是设计任务能在数小时内完成, 避免设计时间过长而中间中断时间过多, 在中断的时间内无法观察和控制实验主角的思维活动;六是实验时的环境要充分地安静, 尽可能地避免外界的打扰。

而这些恰恰和实际项目中设计的情境有较大的差距, 尤其在创意设计领域。首先设计主体不是工程人员, 而是产品设计师, 他们不仅决定了产品的功能、形态还决定了产品的社会等其他属性, 这些都是工程师受自身局限无法达到的;实验主角应当对设计的对象有较深刻的了解, 甚至是相当的熟悉, 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设计目的及产品属性, 进而进行正常的设计工作。而且, 只有在这样的经验积累层面上, 才能谈到设计创新;简单以是否实现来衡量一个设计是片面的, 没有结构、材料、工程技术上的突破, 同样这样的设计活动亦很难适合作为研究个案出现;几个小时的设计是不负责任的时间限制, 完全违背了设计的一般规律;实验环境的安静与否仅仅与实验所采用的话语记录的技术要求有关。

因此, 采用自然观察法以开放的姿态取代这种实验室研究多方控制的方式, 减少对一些设计因素的限制, 更加贴合实际中的设计过程, 更能挖掘设计者在设计活动中的规律及特点, 获得更加准确直观的结果。

五、前人相关研究成果

徐文胜在设计过程方法导论中认为: (1) 在设计中设计者的许多决策都是基于定性的推而不是定量的推理; (2) 设计者通常寻求满意的解答, 而不是最优解; (3)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常采用模拟的方法来辅助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例如采用想象的方法在大脑中模拟、采用绘图或手势来模拟或用实物来进行模拟; (4) 在设计过程中, 设计者的注意力经常在变换, 没有一个事件能长时间地占据设计的注意力, 与此相应, 许多事件被设计者多次丢下又拣起, 使得设计过程呈螺旋式向前发展的趋势; (5) 设计者的注意力同设计对象的表达形式密切相关, 例如注意力容易集中在对象的视觉表达形式上; (6) 设计者通常采用手段———结果分析的策略, 即每隔一定的时间就会关心当前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 并据此确定新的目标。

六、研究展望

采用话语记录用进行设计活动分析, 所得出的结论有些是以前就为人所知, 但不为人所注意的, 而有些则是未知的、新发现的。当前进行设计过程的话语记录用分析所得出的一些结论还处在相当的初级阶段, 有待进一步的总结和提高。同时, 还有大量的认知规律有待揭示和发现。为了把握人类在进行设计过程中的各种认知规律, 需要综合多种学科的知识并进行长期的实验研究与探索, 而不能一蹴而就。通过对设计实验的话语记录进行各种处理、分析、讨论, 从中发现设计过程中的认知过程的各种规律的过程, 是一个创造性的、同时也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设计研究的过程。

摘要:设计过程是技术过程、认知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由于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进行着复杂的认知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活动常常难以被人捕捉和理解, 因此, 需要采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记录、分析、处理实际的设计思维活动。认知设计过程研究是一种描述性的设计过程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产品设计,研究方法,设计过程

参考文献

[1].张乃仁.设计辞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2].诺曼·唐纳德A;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3].秦金亮.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向质化研究方法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李雪茹.搞设计—工业设计&创意管理的24堂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5].曹耀明.设计的非物质化发展趋势[J].装饰, 2005

[6].上海指南工业设计有限公司.产品设计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产品设计过程 篇8

一、贯彻人本主义,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过程教育哲学认为, 尽管教育是为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及接班人, 但是教育的核心始终是学生, 教育应该从学生出发, 以学生发展的视角去设计教学, 以培养创新、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人本主义”为中心思想,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如在学习第一单元的school life时,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 其中有一个为“Develop students’English speaking skills.”的教学目标, 这一教学目标在实际上看来难以操作, 教学效果不明显, 但是这一教学目标却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在开学的第一课时中, 为了能够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更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课堂上以自由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自由表达进入高中后的学校生活与初中时期的学校生活的区别。其次, 教师还设计了一个自由讨论的环节, 这一环节主要根据课文内容来进行设定, 讨论中国高中生的生活与文中提到的英国高中生的生活的区别, 并且以自由讨论的形式讨论:What is your dream school life like?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不但表达了自我的意愿, 而且还充分地练习了口语, 在不知不觉中放开了自己的思维, 开始大胆地表达自我的思想, 促进了自我的全面发展。

二、展现差异特性, 认可学生个性特征

过程教育哲学认为, 高中英语教学在内容设计上要体现差异特性。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 英语水平存在差异, 所以应该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 以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展现自我的特长, 将其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如在学习定语从句的时候, 教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定语从句的练习, 以此来提升定语从句在学习中的使用率。但是在分小组的时候, 教师还糅合进了A、B、C组的概念, A组为英语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 B组为学习情况一般的学生, C组为英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分小组的时候, 根据他们的英语成绩并结合其学习英语的能力分组。如, 有一个英语成绩极佳的学生, 但是她学习方式不灵活, 也不能很好地将英语运用到日常对话中, 所以将其分在B组。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以定语从句为中心的论点, 让学生围绕这一论点用定语从句的知识进行讨论, 并且分析这一定语从句的主体:Attitudes towards daydreaming are changing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in which) attitudes towards night dreaming have changed.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分配给不同小组不同的任务, 任务难度逐级提升, 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结束的时候, 每组都完成了任务, 他们也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体现民主平等, 挖掘学生创新精神

过程教育哲学还认为, 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就需要开拓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能够有敢于挑战的心, 能够挑战权威, 拥有生生不息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自由、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不要造成教师是中心与权威, 学生需附属与服从的现象。如在上述的定语从句的学习中, 教师在A组的任务中创设了一个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输出为主的活动, 从而更好地把it的用法应用到实际交际中。比如, 教师先展示一个句子:When was it that he changed his mind to take part in the activity?然后指名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分析这个句子, 这个学生分析完以后, 再举出同类型的句子或者是关于it的其他用法的句子, 指名下一学生回答, 循环往复, 学生对于it的用法会越来越熟悉。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 还巩固了旧有知识。这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 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自由、轻松的问答形式, 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真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 以过程教育哲学理念去设计教学, 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不断创新的目标出发, 在实现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完成学生的自我构建。

参考文献

[1]曲跃厚, 王治河.走向一种后现代教育哲学——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J].哲学研究, 2004 (5) .

[2]汪小刚.读怀特海和杜威的过程教育观的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 2007.

机械装配工艺过程设计 篇9

在研究制造重型机械的过程中,我国已积累了很多经验,并且建立了知识库。所以在对新产品进行装配工艺设计时,人们可以参考知识库中的模板,并且加以创新,从而提高设计质量。其次,在进行装配工艺设计时,可以将每部分都划好单元,再对每个单元进行设计。之后,可以往每一道装配工序中添加虚拟元件。同时,还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控制时间和成本。上述工作完成后便可等待审签。装配工艺设计工作完成以后,可以把工艺设计的文件保存起来,然后存储到已有的知识库中,这样就可以以后继续使用了。

2 机械技术关键要素分析

2.1 分层次规划装配工艺

机械装配产品尤其是重型机械,它们的产品结构都很复杂。有些产品在装配过程中可能需要大量的零部件,而且我国的机械产品装配空间有一定限制,所以如果我们不能事前对这些零件整理归类,不能事前考虑装配空间是否适合装配完成后的产品,那么装配起来就会很麻烦。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考虑这些问题,谨慎地选择装配空间,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2 变换BOM

机械装配工艺设计人员在设计一个新工艺之前都会选择已有的相关工艺作为参考,而其设计的新工艺和所参考的工艺之间可能会存在功能结构和制造结构上的误差。当某些原件需要改变时,零件的位置也会随之改变。所以,设计人员要对自己设计的工艺加以详细论述、说明。

2.3 设计装配网络计划图

机械设计的产品结构复杂,尺寸较大,当装配工人对正确的装配思路难以理解时,在装配过程中就很难衔接,最终使生产不能继续。所以,装配工人在装配前要认真分析产品的装配顺序。除此之外,生产部门也要根据产品的工艺设计,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和生产时间,及时完成产品生产,为公司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4 管理装配工艺库

在研究制造重型机械的过程中,我国已积累了很多经验,并且建立了知识库。所以在对新产品进行装配工艺设计时,设计者可以参考知识库中的模板,并且加以创新,从而提高设计质量。而为了更好地使用装配工艺库,首先要管理好。在进行装配工艺库的管理时,可将产品进行编码整理,这样在使用时就能很快地找到,从而提高效率。

3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设计流程

3.1 机械产品装配作业流程

机械产品装配流程就是将各零部件一一组合的流程,而由于机械产品的复杂性,这个流程需要分层次、分单元进行。而为了是产品的质量和要求得到保障,在每一个装配单元中其组合过程不但有装配工艺顺序的要求,而且有工艺技术要求。在实际装配过程中,要把产品按照装配结构和要求进行逐步分解,之后按照由下往上,从内向外的顺序进行装配。

3.2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的设计流程

重型机械产品的件数单一而且批量较少,而且它的订单完成顺序为设计、工艺装配、生产,所以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规划设计特点,由于它们特点的复杂性也导致了装配过程的复杂性。重型机械产品装配工艺的设计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查阅相关图纸和资料,对产品的结构要有所了解,同时也要对装配场地能否满足装配完成后产品的需求进行估量。(2)按照产品的功能和结构把需要装配的零件划分为部件和组件,然后进行安装。(3)产品开始试运行。

4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制造重型机械的过程中,我国已积累了很多经验,并且建立了知识库。所以在对新产品进行装配工艺设计时,可以参考知识库中的模板,并且加以创新,从而提高设计质量。然而尽管如此,我国在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设计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4.1 高成本,低效率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的设计需要设计人员的实践经验丰富。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需要阅读大量的工艺设计图纸、机械装配工艺设计的流程以及生产要领等。如果设计人员不能具备这些条件,就会导致产品装配工艺工期延长,成本增加,也就是所谓的高成本,低效率。

4.2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设计的信息不具有精确性

在计算机及其软件开发还不太发达的时候,设计人员主要靠绘制图纸来表现机械装配工艺设计的几何信息和装配信息。由于图纸是设计人员自己绘制的,所以其中会夹杂很多设计人员个人对图纸的理解,而每个人对信息的理解又是不一样的,所以难免会产生歧义。因此,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设计的信息不具有精确性。

4.3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的设计质量难以保证

传统的机械产品装配工艺的设计都是工艺设计人员来完成的,而每个设计人员的知识、经验以及经历都不同,所以即使在生产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每个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也会不同。而他们的方案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机械装配工艺设计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4.4 市场需求快速、多变,机械装配工艺设计不能满足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在如今的市场中,一个产品出现不久便会被另一个产品取代,他们的生命周期较短。再加上市场需求快速、多变,机械装配工艺设计已不能满足。随着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的发展,如今的机械装配工艺设计若不能改变、创新,就很难促进企业的发展。

4.5 对于产品结构较为复杂的机械产品,机械装配工艺设计不能提供完整的和有用的信息

如今,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市场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而机械产品的二重制造步伐也在加快。所以对于产品结构较为复杂的机械产品,其设计也较为烦琐,而现有的装配工艺设计并不能为装配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概念,甚至不能为他们提供有用的信息。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设计若想有更大的发展,必须突破传统设计方法的限制,以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

5 机械产品对装配工艺设计方法的需求分析

原来的装配工艺规划对每一个装配工艺的节点没有宏观概念。所以装配人员在进行装配工艺时,按照操作说明难以从宏观上把握装配的先后顺序。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合理地规划装配的先后顺序,以便于操作工人安装。根据以上论述,二重装配工艺设计质量若想提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装配工艺的设计要能把有用的进装点信息提供给制造部门。(2)每一个装配工序要有顺序,从而缩短工作时间,减少成本。(3)在平日里,要善于总结吸收其他工艺设计专家的经验,并学会利用,进而提高自己设计的效率和质量。除此之外,机械装配工艺设计人员还要学会查询机械装配工艺的资源和状态;装配工艺的图纸还要能为其他部门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数据。机械装配工艺设计人员只有掌握了以上设计方法,才能在工艺设计方面有所突破。

6 实现装配工艺设计的途径

在以上对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设计的研究中发现,若想实现机械产品装配工艺的设计流程,首先,我们要根据产品的功能结构对产品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根据产品的关键技术设计出一定工艺设计流程,并制定符合设计的装配方法。

7 结语

本文在研究机械装配工艺过程设计的同时,对机械装配工艺设计进行了简要概述,对机械技术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同时简单概括了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设计的流程。除此之外还对机械产品在装配工艺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实现机械装配工艺设计的途径。所以,笔者认为在机械装配工艺设计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我国已建立的装配工艺库,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要运用相应的互联网技术,将进装点与相应的互联网技术结合,从而促进机械装配工艺设计。

摘要:按照设计的技术要求,把机械的零部件连接起来,抑或是把机械的零件或部件组合成机器,这就是机械装配。机械装配是制造机器和维修机器的重要的环节,装配工作的好坏影响机器的效能、修理的工期和机器的成本等。而在机械装配过程中,重型机械是机械工业中一个重要的行业,重型机械为国家基础建设服务,维系国家经济命脉。因此,文章主要分析重型机械的装配工艺、设计流程、设计方法等,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机械装配工艺过程设计。

关键词:重型机械,装配工艺,设计流程,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帆.基于可拓实例推理的起重机械装配序列规划系统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2]吴国.威轻型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设计方法研究田[J].民营科技,2010(1):14,25.

[3]张国军,邵新宇,蔡力钢,等.工艺信息建模及其在装配工艺设计中的应用[J].机械与电子,2000(1):5-8.

设计学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研究 篇10

近年来, 国家加大了对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 设计学科以及设计产业和行业的对接越来越快, 高校在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责任也越来越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出现, 不断迫使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改进, 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作为独立的一套体系, 不同于其他设计、写生等实践环节, 单一地考核学生所学的某一门课程, 而是针对大学所学的所有课程的综合应用。

一、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存问题

1. “一对多” 模式, 指导效率低。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而由于学生的扩招, 老师的短缺, 导致一名老师需要指导10多位学生的毕业设计, 也就是 “一对多” 模式。不少高级职称的老师另外还要指导研究生, 所以工作量也非常大, 学生从老师那学到的知识也很有限。此外, 同一导师指导的课题重复或具有相关性, 会造成研究课题的狭隘性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实验资源竞争。

2. 毕业设计作品空洞。我们在看历届学生的作品时, 会发现不少同学的毕业设计很空洞, 完全停留在概念式、形式化和表象化的视觉层面, 或者缺乏背景学科的支撑, 因而使得设计显得缺乏内涵, 没有内容。事实上, 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它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作为铺垫。由于科技的进步,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 设计学科同样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撑。如果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学习了园林、生态等专业的知识, 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了家具、材料等专业的知识, 那么他们的设计带给人们的将不仅仅是美的享受, 而且是经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同样, 如果研究装置艺术的学生了解了电子控制、传感器、机械原理等知识, 那么他们的设计作品将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3. 学生缺乏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由于当前社会发展正日益加快, 竞争也日益激烈, 不少同学正越发浮躁、功利, 越来越迷失自我。很多同学仅仅是为了分数而看书, 为了拿学位而学习, 不求学到多少知识, 但求完成任务。如在外实习的同学, 有不少直接将公司的图纸、设计作为自己的本科毕业作品, 企图蒙混过关。更有甚者, 直接通过网络找枪手, 付费为自己完成毕业设计。

4. 与求职高峰冲突。由于毕业设计环节通常都是安排在大四最后一学期, 这个时期也是同学们求职的高峰期。因此, 不少同学会请假去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或去单位实习, 从而牺牲了大部分毕业设计时间。与毕业设计相比, 学生更重视就业和实习。

二、艺术类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设想

1. 加强毕业选题前瞻性和学术性。建议学生关注国际性设计问题, 打破思维的局限, 提升设计的高度。同学们可关注北欧的自然与传统、东亚的哲学与美感、美国的商业与技术、德国的严谨与创新[1]。这些关注将大大拓宽设计事业, 启迪设计实施的灵感。了解产业发展趋势, 以其为方向指引, 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选题。

2. 进一步加强毕业展展览方式的多元化, 展板、实物、多媒体进一步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展在美术界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各大高校每年都集中在5月、6月举行。展示方式的多样、艺术形式的多元和表现方法的新颖, 应该是本科毕业展的重要特色。然而, 与艺术类院校相比, 综合性院校的本科毕业展在展览形式上较为单一。事实上, 综合性院校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 运用优势学科的力量, 将艺术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 加强团队合作, 特别是跨专业或跨学院的合作。团队合作式的毕业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指导模式, 其要求指导教师队伍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调动学生学习及工作的自主性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方式, 掌握经济分析能力, 技术可行性, 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专业性人才向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转化。这种毕业设计模式既可以避免毕业作品的抄袭, 又可以也有效地缩短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时间。

跨学科毕业设计的内容设计多个学科的专业内容, 因此参与的人员也要包括多个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设计团队中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成员的设计质量以及进度都会影响到团队总体的设计质量与进度。老师也要及时跟踪, 合理把握设计的大方向。然而与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相比, 跨学科毕业设计难度较大, 内容较多, 适当提前毕业设计的布置时间。

4. 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 严格要求及时返校投入设计, 将之列入考核范畴。学院要组织各教研室、指导教师、学生及教学管理人员认真、深入地开展中期检查工作,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做好检查工作记录。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5. 可实行二辩、三辩模式, 防止同学心存侥幸, 避免毕业设计的粗制滥造。指导教师审查学生在毕业论文 ( 设计) 期间的出席情况, 如缺席时间达到或超过1 /3, 则通知学生不可参加毕业论文 ( 设计) 答辩环节, 只能推迟到后面二辩、三辩。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教学后期的重点环节, 是检验学生四年收获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学校、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应重视其重要性。我们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运用学校优势学科的特色, 立足国际视野, 尊重学生的创意, 为学生提供平台, 从而推动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进程。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综合比较优势下一篇:旅游产品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