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之企业文化

2024-05-01

日本文化之企业文化(精选十篇)

日本文化之企业文化 篇1

A.比赛开幕式, 隆重简单。

11月3日8时30分, 开幕式在札幌巨型体育馆“银蛋”隆重举行。除了日本小学代表队外, 残疾人代表队也参加比赛, 而他们的比赛规则与正常人完全一致。 韩国也派出了球队参加此次赛事。会场上没有主席台, 没有红地毯, 也没有大条幅, 除了几张21届软垒赛事会标外再无其他装饰。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宾客就坐在体育馆草坪上临时摆放的两排座椅上, 各个代表队举着自行设计制作的引导牌走进体育馆后席地而坐。 主持人逐个介绍出席嘉宾, 因为翻译小林正在忙着拍照, 考察团的同志基本没听懂什么。北海道知事在讲话中说:很遗憾, 今年中国没有派队参赛, 希望在下一届能看到中国队的身影。运动员宣誓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两位不同年龄智障队员的宣誓说说停停, 足足用了10分钟, 札幌市副市长一直笔挺的站在那里接受宣誓, 而一位工作人员则一直跪在地上为运动员举着麦克。当他们宣誓结束, 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开幕式上还有一个环节就是为韩国参赛队颁发“参与奖”, 大约40名韩国学生, 基本有20多位戴眼镜, 而上场为他们颁奖的40名日本学生只有一名戴眼镜。这一现象让大家很好奇, 在后来几天的参观中, 同样发现日本人戴眼镜的确实很少, 是日本人善于养护近视率低呢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回国后有人查了相关资料, 发现日本近视率比中国、韩国都高, 居世界之首, 而我们看到的现象只能说明, 日本人喜欢戴隐形眼镜罢了。 在几个简短的舞蹈表演后, 比赛开始, 场内立刻热闹起来, 小孩子们高超的球技确实令人赞叹, 就连智障队员打得也是十分专业, 可见软垒这个项目, 在日本是非常普及的。这不仅是因为软垒协会会长是前首相海部俊树, 更主要的是他们在全面推进这项运动, 看看场内的裁判“清一色”都是由在校中学生担任, 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B.札幌体育馆, 科技之馆。

札幌位于日本北海道道央地区, 是北海道政府 (道厅) 所在地, 因此也成为北海道的行政中枢。由于日本是个岛国, 主要城市大都临海, 札幌则成为少见的内陆最大城市之一。

在观看比赛间隙, 陈教授安排考察团成员参观了札幌“银蛋”体育馆。体育馆于2001年3月落成启用, 可容纳5万名观众。它的最大特点:一是室内外场地相连的大型运动场 (双重赛场) :二是在两个连接的场地之间, 足球场可利用气压进行移动, 旋转 (移动赛场) ;三是根据举行棒球、足球、展览会、音乐会等活动的要求, 可以变换布置8777个座席 (移动看台) ;四是设有从高处俯瞰整体景象的带扶梯的室内瞭望台 (悬眺瞭望台) 。

工作人员介绍说:札幌每年降雪量很大, 所以体育馆外形设计成球形, 屋顶可伸缩闭合, 8300吨的绿茵场可以根据赛事需要滑进和滑出体育馆。赶上天气好的时候, 就让绿茵场滑出体育场, 尽情享受新鲜空气和阳光, 这一过程, 大约需要7个小时。此外, 这种可移动场地也能让体育馆在棒球场和足球场之间切换。 据介绍, 札幌体育馆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巨型、可移动交换场地的体育馆之一, 也承担了很多国际上的大型赛事, 这让随行人员赞叹不已。活动结束时, 我们向札幌市负责人辞行, 他们再一次邀请我们明年这个时候再到札幌, 而且一定要带着参赛队来。

C.总领事接见, 畅谈教育。

我们的到访也惊动了中国驻日领事馆, 因为日本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国家, 所以教师的地位很高, 校长要比官员更受尊重。得知有十余名校长组成的代表团来访, 使馆非常重视, 软垒开幕式结束后, 驻札幌总领事孙振勇先生接见了代表团成员, 并在体育馆小会议室进行了座谈。孙领事指着我们的胸牌说: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亲切呀, 见到家人了!他简单的开场白让我们倍感亲切。他接着说:“你们这么多校长来访, 自我上任以来还是头一次, 所以我必须要和大家见个面, 聊一聊。教育关系着国家的未来, 政府能派你们走出来看一看, 这是好事, 我相信你们一定能看到想看的, 学到想学的。现在中日关系遇到了一些问题, 你们的来访也必将为改善两国关系起到积极作用。”孙领事让秘书给我们发了名片, 说:“在日本期间有什么问题或者在教育交流方面有什么想法随时给我打电话, 我一定会帮助大家。”

很快, 时间到了中午, 孙领事说他还要马上去参加俄罗斯坠机事故的悼念活动, 就不能和大家一起用午餐了。他希望校长们回国后教好我们的孩子, 办好中国的教育。我想这不只是每一个教育者的使命, 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望。

D.西之里小学, 沟通了解。

我们所参观的几所学校, 都没有围墙或大门, 如果没人引领, 你可能不会知道这是教学场所。西之里小学也是如此, 从马路走上教学楼台阶不过十几米, 四周既没有护栏也没有围墙, 甚至连门卫都没有看到, 在当地教育局官员引领下我们走进了这所学校。

一进门最显眼的就是鞋柜了, 从东到西总共有五六组, 每组有六七米长, 一米五六高的样子, 一个年级一排大箱子, 再分成几个班, 小箱子上都标有自己的名字, 学生来到前厅先要换鞋, 穿上拖鞋才能进入教室, 上室外课时同样要换鞋子。也就是说室内必须穿拖鞋, 室外才可以穿自己的鞋, 而且很多专用教室是不准穿鞋的。当然, 你不用担心脚冷, 在日本, 室内、车内的温度都是很高的, 冬天在屋里穿半袖也不是什么怪事。我们也不例外, 在进楼道前统统换上了拖鞋, 而鞋上也没有任何标记, 这一天活动下来, 我们不知都穿了谁穿过的鞋子, 至于这些公用鞋是如何清洗消毒的, 都没好意思问。楼道两侧的墙壁上布满了学生的作品, 有绘画、有剪纸、有刺绣, 林林种种错落有序。班容量都不大, 最多也不超过40人, 像白板、绿板、实物投影、课桌椅等教学设施与国内没有多大区别, 不同的是每层教学楼除厕所之外, 至少还有两处洗手池。 而在每层楼拐角处都设有移动挂衣架, 上面挂满了学生的羽绒服, 因为它在室内是穿不着的。

紧凑的参观之后, 我们观摩了体育、美术和劳技课。劳技课上, 男孩子们娴熟的使用缝纫机, 缝制的小包包有模有样, 而我们的劳技教室大多已被高科技项目所替代, 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不敢妄下定论。 最后是教育长和校长的情况介绍, 双方还就一些教育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因为语言不通, 每一句话都需要翻译, 所以时间就显得很紧张。日本的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 北广岛地区更是高达10%, 所以它的硬件建设都很不错, 场馆也很齐全。日本大学毕业生须经教育理论培训, 参加国家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许可证后, 方可到中小学任教。他们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也十分重视, 规定每隔一定年限在职教师必须进修一次, 从而保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当然, 这种高质量也是建立在高待遇基础上的, 日本教师薪水很高, 小学教师年薪一般在30万人民币左右, 而校长则是教师的两倍左右, 所以教师职业是人们乐于选择的职业, 更是倍受尊重的职业。教育内容除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外, 日本小学教育内容中还重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和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态度。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专门的劳动教育课, 校园内还有学生自己管理的小植物园、小饲养场等。在日本, 因为公立学校硬件设施、教师和教材完全一致, 所以学校没有强弱之分, 也就不存在择校问题。校长的考核任免都由教育长决定, 所以校长的工作和行为也只对教育长负责。

E.北海道聋校, 一师两生。

我们参观的第二所学校是北海道聋校, 在日本有听障、视障和智障三类残疾人学校, 基本上是每个省各种类型各一所, 设在省行政机构所在地。校长佐藤边带领我们参观, 边介绍学校情况:北海道聋校就是道属 (相当于国内的省属) 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学校, 现有60名学生, 33名教师, 师生比是1:2。我们在很多教室都看见一位、两位甚至三位老师在教一个孩子。日本没有特教学校专用教材, 听障学生都使用普通中小学教材上课, 并按国家规定进度授课。那么, 他们如何能够保证教学进度与普通学校一致呢?我们得到的答复是适当进行补课, 再无其他, 这让我们感到很惊讶。 这60个孩子来自北海道不同的社区, 在这里的吃、学、 住、用全部由政府负担, 当然还有慈善机构的捐赠, 家庭是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的。因为日本室内温度都很高, 所以我们在聋校见到的师生基本上都是赤足在室内活动, 还有三位老师趴在地上和两位学前儿童做游戏。因为特殊教育并非考察重点, 所以我们是以参观了解为主, 没有做更深的探究。

F.早稻田大学, 见证友好。

早稻田大学是亚洲最为国际化的大学之一, 现有5处校区, 拥有日本最先进的图书馆和运动科研场馆, 留学生数也位居日本大学之首。学校推行广博教育, 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强势科目为政治经济学等文科科学。该校毕业生遍及媒体、政界及学界, 前任首相竹下登、海部俊树、小渊惠三、森喜郎、野田佳彦等都毕业于该校。我们在吉村正教授的引领下走进垒球部, 观摩了不同级别和阶段的垒球训练。作为日本一流的球队, 无论是垒球教学还是球员的体质技术以及垒球文化, 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考察的软垒项目, 也正是为了在小学阶段开展垒球教育而降低了难度、提高了趣味性, 以便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从而达到普及提高的目的。随后, 吉村正教授在会议室请大家吃便当, 为节约时间, 他让大家边吃边听他介绍。作为“早大”人间科学院教授, 他一直从事垒球教育研究工作, 是日本垒球协会副会长, 曾撰写20余部著作, 带出多个优秀球队, 也是软式垒球的发起人。他从“早大”垒球部成立讲到带队参赛夺冠, 从软式垒球的起源与发展谈到中日关系。他说:早稻田大学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关系, 许多中国现代人物如李大钊、彭湃、廖承志等都曾在“早大”留学。

随行的中国教科院李鑫华教授是中国书协会员, 国内知名的书法家, 擅写隶书, 他挥毫泼墨, 欣然写下了“早稻田大学垒球部”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赠给吉村教授, 希望体育文化交流能为人类和平与健康做出贡献, 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把参观访问活动推向高潮。

此次日本之行时间虽短, 但收获颇丰, 除了上述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感受外, 日本社会的高度文明、 城市管理的精细、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高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干净让人凝神静心从北海道的札幌到都府东京, 我们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干净, 到处天蓝草绿, 空气清新, 让人心旷神怡。干净到马路上始终是不干不湿, 一尘不染;干净到学校、单位的广场上除了飞舞的落叶再无其他;干净到我们用手使劲在马路上蹭几下, 手上竟然没有一点污渍, 我们不得不发出感叹:这比咱们家的地板还干净。还有就是跑在街上的各种车辆, 不管大小新旧都是铮明瓦亮, 几天下来没有看见一辆沾泥带水的车子, 就连为数不多的自行车也都是干干净净。我的皮鞋基本四五天没有擦过, 别说鞋面干净, 翻过鞋底也毫无泥土杂物, 像刚洗过晾干似的。 男士的衬衣一般都是天天要换的, 在日本, 你穿五天衣领和袖口都不会脏, 如果不是出于礼貌你可以一周不换。外边的大环境好, 室内就更不要说了。我们猜测一是跟当地海洋气候有关, 湿度适中不起尘土, 所以哪都干净;二是保持运行车辆清洁, 有可能是交通法规的要求;三是日本人本身就爱干净。

★有序体现良好素养东京的地铁人也是非常多的, 跟国内的没什么两样, 所不同的是非常有序。 人再多上车的准是站在车门两侧, 下车的人走中间通道, 先下后上, 绝对没有车一到一窝蜂往门口挤, 下车的人下不来, 上车的人上不去的现象。因为日本汽车是右舵, 所以都是靠左行驶, 我们逐渐适应了步行或乘电梯靠左的摸式, 而有一天赶地铁上下楼时我们一直跟人撞车, 这让我们觉得很奇怪。翻译小林告诉我们, 行人并不一定就是靠左走, 很多时候是要按标识来走的, 这让我们觉得有点啰嗦, 不过这一定是某些区域或路段所需要的。就像在超市购物, 根本没有什么进出口和护栏, 也没有见到保安, 到处都可以进, 哪里都可以出, 就像我们的自由市场。收银台却只有一个, 而且也没有围挡和护栏, 结账的人总是自觉排成一队, 或左或右从一侧依次付款, 另一侧和中间绝对没有一个人前往。马路上的汽车让人那就做得更好了, 不管是不是在十字路或斑马线前, 只要有行人在马路中间, 汽车一定是会停下来让行人的, 几天的考察没有听到一声喇叭响, 这绝对不是日本人不着急的缘故。

★严谨值得我们学习日本人时间观念很强, 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在西之里小学参观, 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 参观校园、观摩体育课、座谈交流, 每个环节都有时间限制。参观校园大家总想多看点东西, 不停的咨询不停的拍照, 而小林则一直在提醒大家注意时间, 结果还是耽误了10分钟的体育课。结果课也没有听完, 我们就被请到了校长办公室进行座谈。就这样主持人还是说:因为大家在前面拖延了5分钟, 座谈活动只好缩短5分钟。我在感叹日本人守时守规的同时, 也在想:如果我们接待来访, 能直接指出这个问题吗?来访的者如果是外国人, 他们又会不会迟到呢? 后来还有几次集合和登车, 日方司机和随行人员准是提前10分钟打开暖风, 在车门口迎候, 而我们却总是会有人迟到。日本人的规矩和严谨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 比如入住宾馆从来不需要押金, 离开时也不会查房, 但是她一定会提醒你检查个人物品, 不要遗落。服务生每天清理卫生时都会在你没有喝完的水杯上盖上一张纸巾, 而睡衣则叠得整整齐齐放在你入住时所放的地方。我们的中巴车司机, 每天都会在上下车的台阶上垫一块干净的毛巾, 在下车的落脚点放一个方木墩, 每次上车下车都会向每一个人鞠躬问好, 这些小小举动对他们来说是习惯动作, 这可能正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东西。

★饮食想说爱你不容易民以食为天, 走到哪也是要吃饭的。日本的饮食总体来说是不错的, 唯一让北方人不习惯的就是一个“凉”字。不管是自助还是点菜, 菜、肉、海鲜、水果、甜点、饮料样样俱全, 尤其是自助, 品种估计能有上百种, 然而想找到热东西却很难。最有意思的是每顿饭还都会给你一杯加冰块的凉水, 一开始真是吃不消, 只好喝咖啡对付, 因为那是所有可饮物中唯一热乎的。为了赶时间, 有好几次我们都是在车上或在学校吃便当。日本的盒饭质量极佳, 主副食加一块能有20多个品种, 很讲究营养搭配, 唯一不变的还是“凉”, 除了饭不热, 每次给的矿泉水我觉得也都是冰镇的。在北海道的最后一天, 陈教授为尽地主之谊, 晚上请我们吃札幌有名的长脚蟹。六点半我们就到了那家餐厅, 通过翻译“里里哇啦”一番交涉, 被告知现在还不到我们预定的时间, 一个小时后才能用餐, 女同志们乘此机会就去逛商场了。接近八点的时候晚宴正式开始, 长脚蟹、毛蟹、清酒、啤酒管够, 用餐时间是一个小时。你看日本人吃饭也是要限定时间的。大家本来就饿了, 一听还有时间限制, 马上开始行动, 连吃带喝很快就整了个半饱, 为让大家尽兴, 陈教授不停的举杯敬酒, 大家也算在日本畅饮了一番。当老板得知是校长考察团后, 还把用餐时间给延长了半小时。当大家酒足饭饱准备蹬车时, 却怎么也找不到陈教授和翻译小林了, 而一位校长上楼去找也一直没有回来, 后来我们才得知, 自助餐是一点都不容许剩的, 他们几位是把桌上的蟹腿和啤酒处理完才下来的。虽然那天剩的很少, 但是让陈教授打扫战场, 大家还是觉得很不好意思。

大众文化之日本动漫 篇2

最近迷上一部日本动漫《海贼王》,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吧。说起动漫事业的发展,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动漫强国,是众所周知的领军者。据调查,世界上有超过60%的动漫作品出自于日本。日本对动漫事业是非常重视的,就拿前段时间的日本地震来说,在遭受如此严重的灾难,国家如此**的时候,日本动漫还是按照原来的进度正常上映了,可见其重视度。

所谓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业规律去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其日常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作为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现象,日本动漫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它具有所有大众文化的特点:通俗性、传播性、商业性······

日本动漫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传入中国的。1991年,《机器猫》和《圣斗士星矢》两部经典被引进中国。上世纪90年代以后,《樱桃小丸子》、《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等动画片纷纷拥入中国。宫崎骏等动漫大师逐渐被中国观众所熟知。到现在的《海贼王》、《火影忍者》,日本的动漫事业在中国正以一种蓬勃而不可抵挡的姿态行进着。在这一方面,中国的动漫事业是处于弱势的。中国动漫不会成为一种大众文化被传播开来,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人受几千年孔孟思想的影响,过于保守,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些正是一部好的动漫所要具备灵魂因素。另外,也正由于中国人保守的思维方式,动漫这个新奇而自由灵动的事业显然不会有顺畅的发展道路。

日本动漫成为当下如此流行的大众文化现象,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

日本动漫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每个年龄层都有适合自己的动漫,使得它在现代生活中广泛传播开来。这点是与大众文化的通俗性是紧密贴合的,只有这样为大众所接受的通俗的大众文化,才能在现在社会不断滋生、茁壮成长。

日本动漫的风格多半幽默诙谐,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或紧凑、或新颖,贴近当下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心态,往往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娱乐性。人们在消费大众文化时,主要是为了获得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快感,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日本动漫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生存滋长的契机以及迅速传播的可能。

日本动漫画风非常丰富和漂亮,而且动漫的制作一流,不论画面质量,还是配音和配乐都相当到位。我想,这就是它打败其他国家的动漫事业,而得以独占鳌头并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除此之外,日本拥有许多著名的漫画家,如宫崎骏、手冢治虫、藤子不二雄、尾田荣一郎等等,他们在日本动漫事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为其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可谓日本动漫事业的顶梁柱。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之区别 篇3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区别: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眾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日本文化中妖怪的形象之考察 篇4

一、日本的妖怪

日本因相传境内生活着600多种妖怪而冠有“妖怪列岛”之称, 日本境内的妖怪有确切研究资料记载的已多达三百种以上, 加上日本人善于想象且热衷于怪谈和妖怪传说, 各种妖怪形象延续至今。可以说, 妖怪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妖怪的语源来自“物之怪”, 带有一种侵入、扰乱、来历不明的攻击等含义。一般认为它会附身在人的身上, 带来疾病, 如同先民们流传下来, 所谓“妖怪缠身”的说法。

日本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 生命和健康是人的基本需要, 疾病和死亡对人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灾异也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威胁。生活在海岛环境的先民, 面对这些威胁感受到极度痛苦和恐惧, 这就迫使原始人作出解释并祈求解脱。由于他们不能作出科学的解答, 而认为天地自然均为超凡神力所掌控, 妖怪、魑魅等虚妄形象由此产生。

对于大自然未知力量的恐惧, 产生敬畏之心, 加上抱持着万物皆有灵魂的日本泛灵论宗教观, 造就自古以来源源不绝口耳相传的妖怪素材。由于原始时期人类对自然的了解不足, 将人类能力达不到的一些动物习性也当做超凡能力, “动物崇拜”成为“自然崇拜”的雏形。日本传统的民族信仰属“泛灵多神信仰”, 其“万物有灵”的观念认为, 自然万物都是实体和灵魂的结合。也就是说, 妖怪的原型有动物、植物、人的灵魂、器物等等的世间万物。

但是, 日本文化中的妖怪形象不仅仅是人们对自然对未知恐惧的一种释放。

二、日本文化中妖怪的形与质

人们对妖怪形貌的具体描绘, 是人们心中妖怪的形象的直接体现。“鬼”是日本妖怪的一种, 由于传说中他们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祸害, 使之成为恐怖和坏东西的代名词。人们的想象世界中的妖怪, 越是凶恶的, 人们越是把它的形象表现得狰狞可怕, 以增加对它的憎恶感和恐惧感。但是在日本文化中妖怪不单是招来疾病、灾难和祸害, 有些地区的人们也把妖怪看做守护村庄的神灵。同样的意象还表现于面具和脸谱, 这也是妖怪形象的显形化。在祭祀活动中, 凶神恶煞的“鬼 (オニ) ”同样有着避邪、驱魔、避灾、降福的功能。

在日本众多的妖怪形象中, “河童 (カッパ) ”被视作最为有名的怪物之一。古代的日本, 水神的形象被诸多地方的信仰所接受。后来等到人们不再信奉水神的时候, 则逐渐演变成现在我们所熟知妖怪河童的形象。中村祯里 (1996) 认为如果把妖怪分作凶暴和调皮两类的话, 河童应该属于“调皮鬼”。它喜好恶作剧的同时, 也作为知恩图报的形象出现在日本民间故事中。

其次, 因柳田国男的《远野物语》而为大家所熟知的“座敷童子 (ザシキワラシ) ”, 以小孩子形象出现, 虽然有时会在半夜发出脚步声让别人睡不着觉, 或者在一个人看家的时候发出怪声吓唬人, 但在日本的传说中他并不同于其他妖怪会作祟。相反, 他在日本的民间信仰中所显示出的最大特征是, 能够给所寄宿的家庭带来富贵, 能给见到他的人带来好运。

妖怪是人们想象的产物, 大都冷酷、残忍、丑陋、恐怖、无慈悲心、无恶不作。同时, 在日本文化想象的空间里同样也赋予了妖怪勇敢、可爱, 甚至为人类造福的形象。这种对妖怪的美化, 体现出了日本人内心对大自然的给予, 对和谐世界的感谢。

三、妖怪的周边

妖怪与和服、相扑、能剧、雅乐等已成为日本文化的标志, 成为一种资源被利用。被称为日本鬼怪漫画第一人的水木茂创作的《鬼太郎》成为漫画经典, 更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如今水木茂的家乡鸟取县境港市拥有闻名的“妖怪街”、“鬼太郎机场”, 进而形成“妖怪考试【1】”, 吸引着各国游客。1996年, “口袋妖怪”掌上游戏机风靡全球, 开创了现代版妖怪文化。妖怪形象正以可爱、阳光甚至正以的形象活跃在日本及其他国家。小结

日本的妖怪无法以“善恶”简单地进行区分, 它们担任着世间的各种角色, 且随时在发生着变化。无论妖怪是善是恶, 其本质上都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 是信仰、观念的一种趋向。人们会尝试以各种妖怪的想象, 来解读未知的事物, 满足求知的渴望, 也藉由妖怪来安慰自己, 将那些无法以常理判断或解释的现象加以合理化, 其实只是调皮捣蛋的妖怪在作祟。这可以视为人们对于世界观、宗教观的一种认知模式。人类畏惧自然的同时, 更期待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因而日本的妖怪不光是他们内心不安和恐惧的呈现, 另一方面也成为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 赋予美好愿望的一种载体。

摘要:在日本, 有关妖怪的传说五花八门, 妖怪的种类也各式各样。再加上现代创作元素的加入, 妖怪的形象时善时恶。正是人们对妖怪的这种既恐惧又好奇、既疏远又亲近的复杂情感, 影响着对神秘事物的猜测与幻想, 引起了妖怪的形象的多元化, 而妖怪所表现出的这种“性格化”, 正体现出日本人对自然与和谐的崇尚。

关键词:妖怪,日本文化,日本传说,自然观

参考文献

[1]、[日]宫家准;赵仲明译.《日本的民俗宗教》[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中村禎里.河童の日本史[M].日本エディタースクール出版部, 1996

[3]、柳田國男.妖怪談義[M].講談社, 1977

[4]、小松和彦.妖怪から見る日本人の心[M].小学館, 2000

[5]、董强.逸趣横生的日本妖怪文化[J].百科知识, 2011 (18)

日本企业文化 篇5

1、“集团主义”经营管理思想介绍

所谓企业集团主义就是指以所在的企业为中心、将自己的人际关系(社会性内容)和个人奋斗、自我实现(个体性内容)全部限定在企业内,像看待自己的东西一样对企业的名誉和发展承担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之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日本是一个单民族的国家,单一民族导致单一文化的形成,使社会成员在心理特征、感情表达、情绪好恶以及行为特点等方面表现出惊人地相似。在日本社会,团队精神和家族意识牢牢扎根于人们心中。集体观念造就了个体归属集体,并遵从集体意志,努力促进集体和谐统一的行为准则。受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日本形成了独特的“集团主义”的经营管理模式。“集团主义”经营管理思想在日本企业中有这么一些具体表现:

(1)日本公司往往把企业的发展壮大视为最重要的指标,而并不注重企业的短期利润和股东的利益。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下,大多数日本企业把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增长速度列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重视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等成长性指标,注重新产品比例和产品质量等有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

(2)日本企业一般采用集体决策。领导人在做重要决定时,总是设法统一所有成员的意见。采用的方法是先下后上,上下结合,同时进行横向交流和协调,经过充分酝酿、协商、研究,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逐渐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以此来保证决策的合理、科学性和可行性。日本企业决策实行集体负责的态度,对决策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决策,一般不追究个人责任,而是强调其动机是否端正,是否忠于企业。

(3)日本企业的工资制度是年功序列工资制,即根据员工的年龄、工龄、经历和学历确定工资,根据年限逐步提升员工。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资制与工作和职务的联系较为松散,有利于企业采用比较灵活的劳动分工协作形式,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分工,提高生产率。

(4)日本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日本企业崇尚企业集团主义,作为企业道德准则的日本企业集团主义是与日本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终身雇佣制联系在一起的。日本企业家吸取了先进国家劳资摩擦的教训,实行终身雇佣制的经营方式。其主要特点在于职工一旦就职就成为公司大家庭的成员,雇佣关系是终身的,工薪的多少基本上、而且大多数取决于连续工龄。它要求人们把企业视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否认自我个人主义的独立存在、重视企业团体的统一与和谐,尊崇企业共同体的价值。当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对自己的私欲进行高度的自我约束和控制,按照企业集团的意志行动以求得企业的昌盛和发展。

2、日本企业的“集团主义”经营管理思想的优势

2.1 集团主义精神有利于招募和鼓舞员工

企业集团主义的明显优点是在全体员工中唤起连带感,让每个员工都竭尽全力为企业而劳作。而且尽管个人都倾力而为,但结果的评价却不是针对个人,而是给予企业整体。企业集团主义也利于企业能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影响人们做出

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恐怕还是企业自身的吸引力,即该企业是否对员工有足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工作是否会给员工带来成就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企业提供了怎样的价值观。有了明确、稳定的价值观,并以这种价值观取代员工个人的价值观,这就构成了企业集团主义。确立起了共同价值观的企业,能够顺利达成各部门间的目标整合,使员工们分工协作,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通力合作。总之,集团主义的价值观在增强了员工与员工间、员工与企业间的一体感的同时,还可以为员工提供自豪感和归属感。

2.2 集团主义精神有利于企业的长远规划

集团主义的集体决策方式,经过集思广益、反复酝酿,所以稳妥程度高,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上下级已达成共识,故决策付诸实施时速度比较快。这种决策方式在经济技术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优势尤为明显。日本绝大多数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这有利于企业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减少劳资冲突和矛盾,同时使员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日本企业的人事工资制度能促进企业内部稳定的雇佣关系的形成,使企业可以放心地进行大量投资,引进新技术,培训各级员工,筹划企业的长期发展。

民族传统心理对其企业文化的影响

1、渴望成为强者的心理

基于传统的生存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日本民族特别渴望成为强者、成功者(而这里的强者、能者往往是指包括自己在内的成功的团体、民族),崇拜强者、能者,而鄙视弱者和无能者。[10]1853年美国舰队轰开了当时较落后的日本国门,日本人并不把它当作一种耻辱,反而拜美国为师,吸收西洋文化,终于在1868年发生明治维新的划时代变革。[11]这种源自危机忧患意识的渴望成为强者的心理意识已深深淀积在他们先祖们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已成为一种民族特有的心理。这种心理使日本民族成为一个敢于开拓冒险、勇于创新、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民族。日本企业无法例外地秉承了这种民族心理,使它们无时无刻都在寻找成功的机遇,敢打敢拼,百折不挠,善于学习吸收别国先进的为我所用的优点和长处,无论世界哪个角落,一旦有新思想、新技术出现,它总是不惜代价,甚至不择手段搜罗回来,使自己的不断强大,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意识反映到企业战略上则是宁可容许企业发生赤字,也不能将市场占有率让给竞争对手。即使在销售额下降的情况下,仍然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能力、增加销售网点、加强促销活动,保持企业继续上升的势头,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市场占有率让给对手。在他们看来,如果不能超过竞争对手,就会逐渐被淘汰出局。这做就了他们知难而进的强者性格和要么彻底失败,要么大获成功的冒险精神和命运!

有人说:“这种传统民族心理发展到极处,则表现为活着就要在竞争中胜出,成为强者、成功者,一但失败,则去跳楼自杀吧,无人会可怜一个失败者,日本民族是一个容不得失败的民族。”[12]虽然,日本的自杀率较高,一些文学作品流露着欣赏死亡的审美倾向。但是,对于日本绝大数人来说,是不存在如此极端的心理的。

2、务实心理

亦基于传统生存的危机意识,日本人特别地务实。他们不喜欢思辩的、形而上的思考,而倾向于事实、现象、经验、实证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如后面所提到的“即物主义”性格。[13]

现代的日本人,在经济上有总体规划,又尊重经济规律,让激情与想象的热流注入客观规律的模子,浇铸出切实的产品,而不是恣意妄为及以主观想象的方式从事经济建设。他们务实求真,不尚空谈,不玩花架子,不搞自欺欺人的把戏,老老实实以辛劳和智慧来培植理想之花,因而能创造奇迹。这与我们曾经崇尚虚荣浮夸、好大喜功和自我麻痹的国民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两个民族从战争的废墟上同时起步,几十年后,一个做到上天,一个却在经济面临崩溃中重新讨论真理的标准问题„„

3、“忠”、“和”心理

“忠”:现代的日本人已把传统的效忠天皇、效忠国家这一民族价值观具体转化成对关系个人生存的企业的效忠。每个成员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归宿,为企业贡献自己的青春才华,他们往往自愿超时工作,任劳任怨,鞠躬尽瘁,许多员工都罹患疲劳综合症。都是为了回报企业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和”:绝大多数日本管理者都是缄默、含蓄、安静、内向和以他人为中心,为了所有企业成员保持一致和合作,管理者往往以这种“和”作为管理方式,导致不断的讨论和妥协,以成就企业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和谐。

三、日本宗教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在5世纪前后,我国的儒家思想就开始传入日本。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忠、信、智、孝、和、爱、恭、俭、忍、让”等伦理思想,在日本这样一个具有强烈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因而崇拜强者的民族中,并不是全部都能在日本生根发枝,被日本人民全部接受。更没有让儒家学说居独尊的地位,而是允许不同学术流派和不同宗教并存。日本的宗教是一种以儒教、佛教及其本民族神道等多元共存的思想体系。

日本人不喜欢思辩的、形上学的思考,而倾向于事实、现象、经验、实证的思维方式——日本文化的“即物主义”性格。[14]

“儒家思想中处于最重要地位的‘仁’被彻底排斥于日本人的伦理体系之外”。

[15]

又如,儒家思想中不能说没有“诚”,《中庸》说:“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但却没有对中华民族后人产生强烈的影响和以致形成以“诚”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反而教人诡谋、奸诈的三十六计能渗透到人的灵魂之中。然而,在日本江户时代后期,以“诚”为中心的伦理说成为主流„„日本儒学中逐渐居于主流地位的是以“诚”为中心的伦理思想。[16]这种文化为日后日本企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我们因为没有发育“诚”文化,缺乏“诚信”是我国市场经济难以规范的根本原因,至使今天我们的社会(包括企业)为此付出并将继续付出沉重的代价。

日本主要接受了儒家的“忠”、“和”思想。

直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的炮舰轰开日本的国门和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虽然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涌进了日本,但是日本并不是以完全彻底否定历史和过去的态度发展资本主义,仍然继承和保留了封建时代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天皇为中心的忠君爱国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每一国民心中,即使在二战战败之后,日本也不允许盟国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强烈要求将天皇制继续保存下去,天皇仍是国民崇拜的偶像,天皇是凝聚全民族的核心。可见,“忠”已深深淀积在日本国民的骨髓之中。

然而,时至今天,皇室,早已不能干预政治了,只能在民间、外交从事一些仪式性活动而已。日本人已成功地把效忠天皇的观念转化为效忠企业的观念。

“忠”,使日本企业中的“终身雇佣制”能得以实行,使员工对企业有着极高的忠诚,在日本企业,如果某个人为满足自己利益而跳槽,是会备受人们的责备和歧视的,人们对这种“不忠”之人嘘之以鼻,不愿与其为伍。(这与西方的价值观全然不同。)而员工的利益则要视企业的效益及工龄而定,日本企业普遍盛行“年功序列制”,即薪酬随工龄的增加而增加,在企业中干得越长,薪酬越高;企业的效益越好,薪酬越高。这样使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企业对员工的高度负责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形成了终身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关系。

“和”,则从观念上保证了员工在企业中与他人合作,和谐相处,使日本企业减少人际关系的内耗,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日本企业高效能团队的精神的主导和联系纽带。

日本企业文化传承的启示 篇6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了日本人的时间观念。“迟到”一词随之出现在近代日语中,在文明开化之风的扫荡下,日本人剪短头发、换上西服,跳起了西洋舞,建起了西式一条街,但是,整个社会长期形成的官尊民卑和重士轻商的思想基础,却非轻易能够改变。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逐渐发现,要想有根本性的突破,症结不在于是否学会了股份制的样式,而在于如何改变阻碍公司发展的社会文化。

在涩泽荣一进行实业开拓之际,另一位日本近代文明缔造者福泽谕吉也认为:“尽管西洋的东西得到了很好的介绍和接纳,但是在应用的时候,如果不把日本人的精神和需求、日本社会的历史传统、社会风气以及社会自身的特点作为根本,只是把西洋的东西借来使用是不行的。”

从福泽谕吉和涩泽荣一开始,日本的公司有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在追求金钱的同时,如果失去了人心、精神和和谐就很危险了。

20世纪30年代,一代新的企业家继承了沼泽荣一的精神衣钵。其中松下幸之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认为,公司放在第一位的目标,不是股东利益,而是回报社会和国家。松下提出的这种使命感,和松下幸之助提出的公益即私利的观点一脉相承,内里充满了东方文化的家国气质。

献身国家,忠诚、勇气和自我牺牲。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被融入现代企业,公司因此呈现出独特的日本面孔。美国学者傅高义认为,在日本对应当为集体利益携手合作的认同,仍然保留在所有的公司之中。员工喜欢以公司的名字为自己命名,称自己为松下人,丰田人等等,他们将这种强烈的归属称为“忠”,公司对日本人来说就像是一个更大的家。员工需要这个家,社会文化需要这个家,这是对人类千年传承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延续。经营者则扮演着家长的角色,努力让家庭保持和睦、团结和秩序,让家庭成员分享幸福。

道义、情感、人际关系,还有信任感、亲密性,这些维系人类社会数千年生存的基本要素都可以转化成生产力,日本公司向世界传递出一种新的信息。与人类精神情感相关联的种种要素大踏步的走进世界各地的公司,占领每一个办公室、每一条生产线、体现在每一种产品和服务、每一句宣传词和广告语中。

松下幸之助也影响了很多企业家,其中一位就是京瓷公司的创始人稻盛和夫。稻盛和夫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认为应该把爱人、珍惜每个员工作为经营公司的一个目的,把实现所有员工物质和精神的幸福作为公司的核心理念。

在激烈的竞争中,究竟怎样才能维系企业的存在?稻盛和夫的结论是:人心比什么都重要!他说,人们常说人心易变,我却认为在当今世界上再没有比人心更强有力的东西了。为此,他把敬天爱人确立为社训。儒家文化对待世界的态度与现代市场的竞争机制结合在一起,指引着稻盛和夫先后创建了两家世界五百强公司。

作为上个世纪最成功的学习者和追赶者,日本完成了文化的嫁接、融合、新生,日本公司也从公司文化的自觉践行者变成输出者,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管理学院院长艾拉?杰克逊认为,日本公司首先关注人,他们认为管理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数量为本,或者以利润为本,他们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创新力,他们倾听顾客的声音,不断考量自己的价值是否有利于股东、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历史再一次表明,惟有更具原创力的文化基因,公司才能长久地支撑起经济奇迹。

日本长寿企业对构建企业文化的启示 篇7

一、先进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势

日本被誉为世界第一的长寿企业大国。以创业历史达200年以上的企业为例, 日本企业多达三千多家, 整个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加起来只是寥寥数家。欧美国家中, 德国约有八百家, 荷兰有近二百家, 美国只有十多家。创业历史在100年以上的日本企业则超过了五万家。[2]日本不愧是世界上名符其实的长寿企业大国。笔者认为, 日本长寿企业饱经风霜仍能够长盛不衰, 是“日本式管理”的成功, 而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其成功的关键在所。日本长寿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上所体现的企业文化的先进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固守本行, 彰显技术与经验优势

日本长寿企业大都在家规戒律中要求后代固守本行。企业固守本行可以使原有的技术与经验优势得到彰显, 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出成绩。例如, 拥有悠久创业历史的寺庙建筑公司“金刚组”, 设立于飞鸟朝代, 是日本最长寿的企业。但曾在创业的第1400年, 因负债累累而面临经营危机。该企业在认识到濒临破产的主要原因正是未能固守本行之后, 重拾老本行, 发挥他人无法简单模仿的技术与经验优势, 才得以渡过了难关, 重获新生。可见, 固守本行, 彰显技术与经验优势, 可以传承创业当时的业务与技术, 并在企业原有的才能和经验的基础上,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将长期积累的优良技术不断发展。综观日本长寿企业的发展历程, 基本上都恪守家训固守本行, 始终保持自己企业的个性, 决不随波逐流。对扩大本行以外的业务会采取谨慎的态度, 在海外也都是发展自己的优势业务, 专心致力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依靠老本行出成绩。

2.放眼未来, 立足当前的经营与管理

日本长寿企业的厂训、家训, 大致都要求后代在管理与经营上要有长远眼光, 不要追求眼前利益。例如, 住友家族的家训是“不可乘一时之机, 为急功近利而铤而走险。”江户时代创业的奈良县食品企业的家训是“经商如牛垂涎细长, 如牛行路步步踏实。”[2]在实践中, 即使遇到挫折或吃了亏, 会将失败视作新发展的过程, 通过多方倾听意见, 尤其是基层的意见, 寻求更佳的对策。在人才培养上, 敢于将重要工作交给年轻人去承担。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年轻人, 有利于他们积累经验, 即使失败了, 也容易挽救。放手让年轻人干, 他们才能尽快成长为企业的有用之才。在人才培训上舍得花钱, 即使不能马上出成绩, 仍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同时, 采用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模式, 帮助年轻人在工作上提高效率, 少走弯路。对于资历高者, 企业给予的待遇也高。有助于妥善解决老与新之间在“传帮带”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日本长寿企业有时也会迎聘没有血缘关系的入赘女婿担任一家之主, 以此促进竞争, 使经营者保持良好的紧张状态。针对国内市场狭小的现状, 将产业移向海外, 加强与海外一些国家的经济合作, 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可见, 放眼未来, 立足当前的经营与管理, 可以促使企业决策及行为趋向合理化, 避免短期行为, 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3.信赖至上, 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在日本长寿企业中, 提倡信赖至上, 认为诚信经营才能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为了赢得顾客对企业及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信赖, 他们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了解顾客的需求, 倾听消费者的声音, 也会邀请熟知顾客喜好的消费者开发中心的成员参与产品开发会议。甚至, 对于海外顾客, 这些企业会派专人学习当地的文化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因此, 企业能够以深入人心的产品或服务来赢得顾客日积月累的信赖。在日本长寿企业中, 信赖至上也体现在用人标准上, 员工的可信赖程度、对企业的忠诚度可能比其所能取得的成就更为重要。还有, 为培养员工对企业的信赖, 企业会通过终身雇佣或年功序列或福利措施等, 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一体感和归属感。其结果是, 员工心甘情愿地为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甚至可以为企业牺牲自己的暂时利益。可见, 提倡信赖至上能使企业及其产品或服务获得信赖, 从而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因此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4.精益求精, 开拓产品的发展前景

日本长寿企业普遍认为, 较之市场营销, 产品本身更为重要, 而产品的价值需要技术去推动, 技术又依赖于革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及多变的环境中, 由于技术的赶超非常迅速, 所以只能与时俱进, 时刻顺应变化革新技术, 精益求精地持久改良产品, 才能拓宽产品的发展前景。为了使企业产品独占鳌头, 对老牌产品, 日本长寿企业也会精益求精地不断做反复的小幅改良。例如, 创业于明治时代, 以肥皂的开发开始, 一直从事日用品制造的花王, 自创业以来从未间断过对产品的去污能力做反复测试。不断的改良为花王带来了稳居前列的市场占有率。可见, 在意产品本身的价值, 在技术上精益求精, 为企业带来的是广阔的产品发展前景及市场容量。

二、构建企业文化, 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日本长寿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上所体现的企业文化的先进性, 跟信仰与价值观的取向密切相关。因为, 信仰与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市场份额、产品质量、技术领先、顾客满意度、个人价值、企业价值等众多与企业成功息息相关的因素中, 信仰与价值观决定了什么是最重要的。所做出的选择代表了企业在文化上的偏好, 并导致了不同的效果。如上述提到的, 选择固守本行, 可以彰显原有的技术与经验优势;放眼未来, 有助于立足当前的经营与管理;提倡依赖至上, 回报企业的是品牌价值的最大化;追求产品的精益求精, 收获的是广阔的产品发展前景。日本长寿企业在企业文化上的这些偏好, 是弥久恒新的价值观, 并得到了员工群体的普遍认同与接受, 自觉遵守与实践。日本企业接近本能的团队精神就是例证之一。因此, 可以说, 在日本长寿企业中, 企业精神文化具有的导向、激励、凝聚等功能, 成为企业及员工行为上的依据与动力;企业行为文化在企业战略决策的贯彻执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使企业行为符合企业的价值取向, 支撑着企业精神文化的个性与发展;企业物质文化以物质为载体, 是企业精神文化与企业行为文化的外在体现, 集中体现了企业在社会中的外在形象, 其所形成的名牌企业形象成为竞争优势, 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三者相辅相成, 共同营造构建企业文化的良好环境。可见, 先进的企业文化成为日本长寿企业的竞争优势。

有观点认为, “当今时代, 特别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谁拥有文化优势, 谁就拥有集约优势、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1]的确,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与管理成败的关键。关于我国企业文化的构建, 可以借鉴或吸收日本长寿企业文化的先进性, 围绕企业精神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物质文化三个方面, 结合我国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主要有以下建议。

1.树立科学的信仰与价值观, 构建企业精神文化

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动, 较稳定且持久。信仰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是对最高价值对象的高度信服、认同及情感的融入。在企业内, 由于信仰与价值观的不同, 会形成不同特色的企业文化。例如, 丰田公司的口号“每一个职员都是兄弟。”提倡的是信仰忠实的企业文化, 鼓励员工与同事情同手足, 将企业视为大家庭, 将个人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视为相同的。“以人为本”“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 就是人”等口号, 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将其着眼放在尊重人、关心人、凝聚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员工从企业的人文关怀中获得归属感, 相信企业与自身都能够有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到处都是本田, 遍地都是桑塔纳, 问问力帆人, 要我们干啥?”提倡的是企业品牌文化, 激励力帆人要靠自己的力量打造自己的汽车品牌, 成为力帆人团结奋斗共创企业品牌的精神动力。这些以口号的形式表达的信仰与价值观都为其领域的成功作出了贡献。可见, 信奉“理念制胜”, 树立科学的信仰与价值观, 用心塑造鲜明有力的口号标语或倡导企业理论、企业精神, 引导企业员工广泛认可与接受, 并将之有效地贯彻执行, 能够达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 树立科学的信仰与价值观, 对构建企业精神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2.挖掘文化对行为的潜在影响, 构建企业行为文化

在企业中, 要想使企业决策产生所希望的效果, 需要相应的行为规范与工具, 只有热情和口号是不够的。文化决定行为, 企业行为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企业文化。在企业精神文化的倡导下形成的行为会成为有影响力的行为, 是规范化的行为, 甚至是更为优秀的行为, 能有效地推进企业决策的顺利贯彻执行。例如, 日本企业要求员工在决策提案上签名, 以明确表示, 若该提案被采用将同意遵照执行。这种签名行为文化保证了决策一旦开始执行就能更为迅速地得到贯彻, 并能更好地协调企业内部集体主义与重视权力跨度两者并重的问题。[5]企业推出“员工拿学历公司给奖励”的决策并与高校联合办学, 能激发员工提升技术水平与学历水平的热情与潜能, 使员工萌生飞翔的理想, 并将理想扎根在企业, 与企业共发展。可见, 挖掘文化对行为的潜在影响, 通过人为制定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行为模式和运行方式, 才能更为有效地实现既定目标,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构建企业行为文化的设计, 要围绕企业所倡导的企业精神文化来进行, 从尊重、关心、信任、激励的文化视角出发, 采用领导率先垂范、员工主动规范行为以及重视榜样的作用等多种方式, 挖掘文化对行为的潜在影响。

3.赋予物质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构建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企业文化, 其构建方式主要包括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文化价值的创建以及企业物质设施的优化。也就是说, 构建企业物质文化的理想目标应该是:企业的产品、服务、物质设施具备一定的优势条件, 赢得顾客的长久信赖及企业员工的忠诚, 从而树立名牌企业形象, 获得竞争优势。赋予物质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助于打造深入人心的名牌企业形象。例如, 本田雅阁将产品定位在“造一个与人和社会和谐共处的汽车”。一贯保持赋予品牌清晰的个性, 使其多年来一直都拥有良好的口碑及销售量。始终如一地强化“和谐”概念, 是本田雅阁取胜的关键所在。另外, 对产品实行“产品召回”, 看似企业有很大的损失, 但其赋予的“保障消费者利益”文化, 既赢得消费者的忠诚, 也赢得企业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对上班服饰倾向于正式的服装, 是赋予“为顾客而穿”文化, 旨在向顾客展现良好的精神面貌;对厂区的建设实施“公共服务进厂区”, 是赋予“以人为本”文化, 旨在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等等。这些为赋予物质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作的努力, 能够有效地稳定顾客、战胜竞争者、保持市场占有率, 从而维持名牌企业形象的影响力。因此, 构建企业物质文化的设计, 要不断顺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赋予物质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提升产品的质量与价值以积累良好的信誉;了解顾客的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优化企业的物质设施以建设和谐的用工环境。

摘要:日本被誉为世界第一的长寿企业大国, 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本文分析了日本长寿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上所体现的企业文化的先进性, 从企业文化的视角, 结合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新格局下变革发展模式的情况, 探讨企业文化的构建并提出建议, 主要有:树立科学的信仰与价值观, 构建企业精神文化;挖掘文化对行为的影响潜力, 构建行为文化;赋予物质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构建物质文化。

关键词:日本长寿企业,中国企业,企业文化的先进性,构建企业文化,企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4]南都讯.第五届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在穗举行, 如何构建企业文化成为核心议题[N].南方都市报, 2010-06-24.

[2][3]NHK制作.長寿企業大国にっぽん (日本企业长盛不衰的奥秘) [Z].NHKスペシャル, 2007-6.

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 篇8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渊源

企业文化相对于民族文化来说, 是一种亚文化, 它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 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无不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日本的民族精神和宗教信仰是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渊源。

(一) “武士道精神”———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根基

日本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精诚效忠、克制律己的“武士道”精神, 是形成日本近代企业文化的精神根基。“武士道”从字义上理解是武士在其职业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武士道”的渊源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佛教, 给予武士以平静的听从命运的意识, 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泰然处之, 恬静地服从;二是神道, 教导武士对天皇绝对的忠诚, 对祖先虔诚的尊敬和对父母无条件的孝行, 包含了日本民族精神中的爱国心和忠义;三是儒家思想, 主要是孔孟的教诲, 是武士道道德教义最丰富的渊源。因此, “武士道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 但我们认为, “武士道精神”对日本企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武士道“忠”的观念激发企业强大的内聚力;武士道“和”的观念造就企业高效能的团队精神;武士道的“恩赏观”转化为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松下七精神”中就有“工业报国”、“感恩戴德”等信条;丰田汽车公司明确提出:“尊崇神佛, 心存感激, 为报恩感谢而生活”。

(二) “宗教信仰”———日本企业文化的诱发因素

日本的宗教信仰, 是形成日本企业文化的诱发因素, 因此, 与别国企业文化相比, 日本企业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日本企业文化的宗教现象与其宗教发展有着很深的渊源。在日本的宗教发展史上, 儒家思想、佛教和日本的民族宗教———“神道”对日本的影响最大, 并逐步形成了以“忠一和”为代表的企业文化, 反过来, 这种企业文化又利用宗教的形式得以实施。由于日本宗教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兼容性, 日本员工对企业这种充满宗教色彩的哲学思想也极富包容性, 因此, 日本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理念、经营哲学、企业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各具特色, 但都以儒家的“和”、神道的“忠”为基础。同时, 由于宗教文化的影响, 儒家“仁、义、礼、智、忠、孝、和”等伦理思想和“忠于天皇, 拼死不憾”的神道精神成为日本企业经营哲学的根基, 形成日本企业文化的宗教模式, 而在这种宗教文化诱发下的企业文化又以宗教信仰的方式, 打造企业理念, 规范企业行为, 塑造企业形象, 使企业的生产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 同时也是员工精神财富的享受。我们认为, 日本企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结合, 是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一个重要体现。从一定程度上说, 没有宗教信仰就没有日本企业文化, 宗教信仰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

日本企业文化既根植于本国的民族文化, 又充分体现了西方科学文化和东方儒家文化的融合, 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精神内涵。

(一) “和魂”———日本企业文化的基础

日本民族自称大和民族, “和合”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魂”从观念上保证了员工在企业中与他人合作并和谐相处, 减少了人际关系的内耗, 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成为日本企业高效能团队的精神主导和联系纽带, 是日本企业文化的基础。日本企业文化的“和魂”具体表现在:

1.“以人为本”

日本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仁、礼、义”, 在日本发展为“和、信、诚”。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粹———“大和精神”就是儒家人本文化影响的产物, 它把儒家重视思想统治、讲求伦理道德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的人本思想发展成为日本企业文化之魂。日本企业非常关心、爱护、尊重员工, 员工被放在利益相关群体的首位 (客户次之, 股东更次之) ;通过确立员工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正如索尼公司总经理盛田昭夫所言:“日本优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么奥秘和秘诀。一个企业的成功, 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种理论、计划或政府政策。”这种“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既是对员工行为的规范, 更是对员工的尊重、培养和激励,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员工的潜力与活力。

2.“家内和合”

日本企业强调“家内和合”的理念, 极大地淡化了企业所有者与从业人员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使企业经营者与员工之间形成“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为企业凝聚力的培育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日本企业界有识之士认为, 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道德观、秩序观为企业“提供了全部活动的思想基础”, “在日本人看来……真正实行了‘和’的团体, 势必带来和谐和成功” (谭一夫, 2000) 。在“家内和合”理念的影响下, 日本人把企业看成是家族的延伸, 强调在企业内部要形成一种“家内和合”的大家庭气氛, 把雇佣关系转化为一种“亲情”关系, 强调只有当“个人的需要能在企业内得到满足, 才能努力于生产工作” (巴斯克、艾索思, 1984)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20世纪80年代之前, 日本企业普遍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企业内工会制度”。“终生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造就了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家族意识, 而“企业内工会制度”是协调劳资关系的有效保证, 它减少了劳资双方的矛盾和对抗, 使员工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培养员工以公司为家, 对企业忠诚、敬业, 进一步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的凝聚力。

(二) “忠孝”———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

日本人的“忠孝”观念也源于中国儒家文化, 但在日本得到了适应性的发展。儒家的“家、国、天下”的理念在日本发展为“国民一体”的伦理观, 并进一步强化了“忠孝观念”。日本人具有很强的企业观念与国家观念, 其社会价值观的次序依次是:公司———国家———家庭———个人。具体表现为:“生产报恩, 产业报国”, 即员工忠诚集团、公司, 集团、公司又忠诚于社会国家;员工对企业有一种感恩报恩, 忠于企业的“从一而终”的感情, 而公司、企业家具有一种自发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观念。日本企业文化的“忠孝”具体表现在:

1.“以社为家”

许多日本企业家认为, 企业不仅是一个获得利润的经济实体, 而且还是满足企业员工广泛需求的场所。日本的家文化与中国人明显不同, 它注重的是财产“家”文化而不是血缘“家”文化, 即重视家产而不是家系。因此, 日本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化的管理方式, 既着眼于建立缘约关系, 把员工看作家庭成员, 又着眼于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和热情, 使企业具有较大的凝聚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关注集体最终目标, 企业和员工成为“命运共同体”。日本人认为, 出色地完成工作、实现集体目标, 就是履行上天赋予自己的义务, 是自己获得社会权利的前提。二是重视企业业绩。日本人的“忠”是建立在报恩这个深层次文化基础之上的。在日本, 忠诚并不意味着被动的恭敬和献身, 而是与成功和奋发努力相结合的能动的服务与表现, 只有在本职工作中做出良好业绩的员工才算履行了“忠孝”义务。三是提供团结的心理基础, 使企业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忠孝观念为日本社会形成高效的整合机制提供了文化的和心理的基础, 使个人与集体紧密结合。所以, 日本人的“以社为家”更具有社会意义, 推行“以社为家”的管理方法也更容易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员工在这个“家”中取得自己的地位不是靠血缘关系而是靠忠心和能力, 日本企业的凝聚力亦由此而来。

2.“国家至上”

日本人的价值观念更强调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协调和统一, 企业具有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和报效国家的双重目标, 员工则将爱国之情体现和落实在对企业的效忠上。通过强调企业功利和弱化个人意识, 并将企业功利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使企业增强了凝聚力, 也使企业行为赢得了政府的鼎力支持, 从而使企业的发展摆脱了因时代变迁所带来的矛盾和困惑, 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企业不断创新的事业中。涩泽荣一就说过:“仅仅一个人是成就不了什么事的, 还要有国家的助力……财富越多, 所接受的社会助力就应当愈多, 故救济社会就是酬报此恩惠的行动, 毋宁说是当然的义务” (潘承烈, 1996) 。因此, 日本企业绝不将“赚取利润”放在首位, 相反, 他们更多强调的是企业的责任, 强调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所负的责任。如丰田公司社训中有:“上下同心协力, 以至诚从事业务的开拓, 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松下电器公司把“产业报国”放在第一位。正是这种崇高的责任、“感激”、“报恩”的思想, 使企业员工的奉献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 “创新”———日本企业文化的精髓

自古以来,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造就了日本民族强烈的危机意识, 而地处“边缘文明”地带而背负的异域文明的压力和挑战又形成了日本民族深重的忧患意识, 这两者使得日本民族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的成功经验, 吸收各民族之长以创新求生存。“当面临重大变化的时候, 日本人有迅速适应新事态的特长 (比其他国民突出) , 而不受过去的经验和理想的束缚”。“日本人有他的特点, 当他们面临重大变革时, 能够不顾任何重大打击, 不囿于以前的立场和经历, 而在新的基点上重新站起, 竭尽全力来适应新的局势。这种积极的适应能力, 有它优良的传统” (高桥龟吉, 1984) 。日本企业文化的“创新”具体表现在:

1.“熔炉文化”

日本人认为:“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可以产生碰撞和狂热, 由此产生更高层次的文化” (王关义、刘益、刘彤等, 2004) 。因此, 日本在企业管理中既积极引进和传播西方的管理理念与方法, 又重视推崇中国传统文化, “和魂”与“洋才”有机结合, 取长补短, 精明善变, 将各种文化因子融汇创新, 努力发掘和创造适合日本民族的管理思想与方法, 具有将遵守法度、讲求秩序的西方理性主义与追求“一团和气”、讲求“温良恭俭让”的东方灵性主义融为一体的特色, 形成了古今一体、东西合璧、兼容并包的企业文化。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学习的精神是日本迈向繁荣的第一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管理哲学是“事业在于人”, “丰田纲领”还提出“潜心研究与创造, 不断开拓, 时刻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 等等。丰田公司正是靠这种企业文化形成比较和谐的劳资关系, 吸收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 创造出先进的管理方法———丰田工作方式, 从而在新产品开发及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成为日本第一大企业 (张德, 2009) 。

2.“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的任务就是“创造性的破坏”, 就是不安于现状, 不断地打破常规;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 只有创新的经理或领导才是企业家 (熊彼特, 1990) 。创新意识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 也是企业家精神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企业家之所以成为企业家,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创新精神。日本本田公司创始人大久保睿在其塑造的“本田精神”中就特别强调创新精神, 他把“本田精神”归结为三大要点:“人要有创造性, 决不摹仿别人;要有世界性, 不拘泥于狭窄地域;要有被接受性, 增强相互的理解。”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也强调:“永不步人后尘, 披荆斩棘开创没人问津的新领域”, “干别人不干的事。”他在《走向世界》一书中把开拓新技术称为“求生存的手段”和“企业生存之路”。□

参考文献

[1]谭一夫.日本式管理[M].西苑出版社, 2000.

[2][美]巴斯克, 艾索思.日本的管理艺术[M].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4.

[3]潘承烈.中日企业文化荟萃[M].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6.

[4][日]高桥龟吉.战后日本经济跃进的根本原因[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

[5]王关义, 刘益, 刘彤, 等.现代企业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6]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商务日语教学 篇9

日语教学从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几十年的时间, 而商务日语教学, 尤其是课程体系设置较为系统全面的商务日语教学发展至今才十几年, 教学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在日企实践半年时间, 经过调查和研究, 笔者分析得出目前国内的商务日语教学与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点:

1.1 语言学的应试教学水平总体较好

在日企实践期间, 通过实际接触或调查访谈收集信息, 了解到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的职员的日语语法句型的组织能力和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普遍较好, 说明其在校期间, 学校的应试教学比较成功, 平时大量试题练习的效果也较为明显。

1.2 教学模式与社会或企业之需求的吻合度较低

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学模式是“讲授为主、练习为辅”, 缺少师生互动, 学生多数采用“看、读、背、听师讲授、做试题”等较为被动的学习方法, 缺少机会通过“情景对话、生问师答”等主动的学习方式, 掌握词汇语句的活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其口语交际能力和现场会话反应能力大都无法适应企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同时, 很多院校在商务日语专业开设课程中也过度偏重日语课程, 缺少商务知识、日本文化、企业文化相关课程的开设。这使得部分毕业生缺少跨文化沟通技能, 无法适应企业文化环境, 最终在企业的个人发展受到限制。

1.3 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不明确

国内很多院校商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就是翻译。但实际上, 翻译的概念很大, 全职翻译也可以分为“商务翻译、医药翻译、导游翻译、文学翻译”等很多门类, 兼职翻译的涉及面就更广泛了, 具体要看除翻译以外就职什么岗位工种, 比如“文员翻译、技术员翻译、总务翻译、品质翻译”等。这样, 就造成培养目标的不明确, 影响毕业生就业时的岗位定位选择。

2 日本企业人才需求现状

笔者通过日企实践时的现场调查、访谈和资料分析, 了解到目前国内的日本企业对日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日常工作中必备的日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包括基础日语会话沟通能力、日文资料的阅读翻译能力、信件邮件传真等常用文书资料的日文书写能力。 (2) 其他相关的办公文员所需要的知识或技能。包括基础计算机运用技能、外贸或物流相关基础知识、基础商务知识等。 (3) 对日本企业文化的了解。包括日本企业年功序列意识、团队意识、商务礼仪、诚信理念等。

3 日本企业文化在商务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3.1 日企文化介绍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体系。不同的民族、宗教、地理环境和经济水平等都会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形成。日本作为岛国, 受到东西方文化影响, 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年功序列。日本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按由上到下, 由先到后进行等级排序。先进企业为先辈, 后进为后辈。下属要服从领导, 同样, 后辈要尊重先辈。任何超越等级的言行, 都会被认为是不尊重规矩, 将受到企业内他人的排挤。 (2) 内外意识和团队意识。日本人觉得每个人都属于一个特定的集团。集团内的人互相视对方为“内”, 集团外的人视为“外”。对待“内”, 心理上亲近感, 语言表达可以随和;对待“外”, 心理上较疏远, 语言表达要礼貌客气。 (3) “报告、联系、商谈”制度。在日语中, “报告、联系、商谈”被简缩成“报、联、相”, 读音正好与日文的“菠菜”相同, 便于读记, 它是日本企业中最常用的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方式充分体现了日本企业的文化特点, 说明日企管理者希望部下能主动沟通那种“自下而上”交流方式, 发挥企业内每个员工的智慧。 (4) 体察对方。日本是个民族较为单一的国家, 容易形成共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会存在一些默契。很多场合下, 语言表达并不直截了当, 而是比较委婉, 甚至说半句话, 让听话者自己理解未表达完的另外半句。日本企业也同样需要听话者培养自己从语境中体会说话者真实含义的体察能力。

3.2 日企文化的掌握, 有利于学生的日语情景会话理解和表达

很多日语会话的准确理解和表达, 都离不开对日企文化的掌握。比如, 在接待客户时, 必须同时掌握年功序列文化和内外意识文化才能更好地与客户沟通, 让客户满意。按企业内部关系, 下属谈到上级的事情用敬语中的尊他形式, 下属自己的事情用敬语中的自谦形式;而按照企业内外关系, 面对客户, 谈起企业内的上级的事情, 要用敬语中的自谦, 否则会让客户觉得对方有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感觉对方没礼貌, 产生不愉快。

3.3 日企文化的掌握, 有利于学生在日企谋求更好的自身发展

只有了解日企文化, 才能更好地适应日企的工作, 得到上司的更多认可, 为自己谋求更好的发展。比如, 以上提到的“报、联、相”制度。中国员工一般是等待领导给任务下命令, 而日企管理层期待的是有问题主动汇报;中国员工一般认为布置任务给自己, 出现问题不大也不必跟上级汇报沟通, 因为小问题解决不了就是自己能力的否定, 而日企管理层希望问题变大前能了解、沟通商谈, 一起想办法解决, 等问题变大就麻烦了。

4 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商务日语教学的对策

4.1 完善商务日语教学课程和内容设置

根据企业对商务日语人才的要求, 适时调整完善教学课程安排和内容设置,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 加强日语敬语教学。敬语是日本企业在商务场合使用最多的表达方式之一, 同时敬语也是日语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敬语的重要性, 反复让学生观看商务场合会话录像, 模拟情景练习敬语。让学生通过实练, 更好地掌握敬语的活用。 (2) 增加商务日语课程内容设置比重。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商务日语专业, 与商务日语相关的部分课程虽然也定为核心课程, 但课程内容较少, 课时量也不足。需要增加相关课程的课时量和内容, 将日本企业文化更全面得导入日语教学中, 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商务日语知识。

4.2 开辟第二课堂

开辟第二课堂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能起到显著效果;同时也能更好地将日本文化引入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生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 也就逐渐地了解了日企文化的基础。具体可有以下一些方法供参考: (1) 利用校内资源。比如:校园广播台播放国内对日电台中涉及日本文化的相关节目;日语社团介绍并研究日本企业文化;日语演讲比赛中引入日企模拟商务洽谈。 (2) 联系校外日本企业, 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介绍日企文化的相关讲座, 面对面的沟通, 提高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4.3 强化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与日本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建立企业实习基地, 送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锻炼, 实地了解日企文化。联系国外相关机构, 谋求国际合作。与外国机构进行商谈, 签订协议, 建立合作框架, 送学生到日本大学进修或送学生到日本当地机构进行研修, 真正体验日本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 日企投资门槛将越来越高, 日企对日语人才的要求也将越来越严。更好地了解并掌握日企文化将成为商务日语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应聘条件之一, 日本企业文化的导入也将是商务日语教学的必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绮霞.论日企的人才需求和商务日语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 2009 (8) .

[2]曾令明.论将日本企业文化引入商务日语课堂的原因和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7) .

谈宗教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篇10

日本的宗教是一种以儒教、佛教及其本民族神道等多元共存的思想体系。在5世纪前后, 我国的儒家思想就开始传入日本。日本主要接受了儒家的“忠”、“和”、”诚”等思想。明治维新之后, 虽然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涌进了日本, 但是日本并没有彻底否定历史和过去, 仍然继承和保留了封建时代的文化和价值观, 以天皇为中心的忠君爱国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每一国民心中。至今, 日本的宗教思想仍然贯穿在日本的企业文化之中, 构成企业文化的精髓。

一、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在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认为:人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 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所以人的生存和需要应该得到保障;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应该得到尊重。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学最显著的、最基本的特征。儒学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对国家的管理从神本中解放出来, 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国家管理理论。儒学在它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传播到中国周边的国家, 如日本、朝鲜、越南等, 形成了儒学文化圈。儒学传到日本以后, 结合日本民族自身固有的文化特质, 发展了儒学, 形成了有其自身特色管理理论, 这个理论也有着鲜明的人本特征。

日本企业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与儒家的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儒家仁学的核心是“修已”与“安人”, 即安人必先修已;诚以待人;和以待人;关心、爱护、尊敬人;以德服人等。日本企业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以人的管理为中心, 强调员工的教育培训, 如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经营就是教育”就是这一思想的写照;强调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日立的“和”, 松下的“和亲”, 丰田的“温情友爱”等管理思想;强调集体主义观念, 培养员工以厂为家的团体精神等。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粹——大和精神, 是儒家人本文化影响的产物。即把儒家人本思想的重视思想统治, 讲求伦理道德与日本民族精神结合为一体, 形成这一日本企业文化之魂。日本企业在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中, 也是以中国儒家人本思想中的“和”、“爱”、“诚”、“信”、“忠”为行为标准来提高员工素质的。

日本企业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积极向上的正面价值因素, 如中国儒家的讲求“和”的哲学观念, 重视集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等, 但同时又克服了儒家思想中只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忽视人的个人主体性的弊端, 所以, 日本企业对儒家思想的吸收, 实质上是一种嫁接, 即将儒家思想原体系打破, 对构成要素进行分解, 把正面价值的留下, 负面价值的弃之, 形成全新的排列组合, 然后再将重新排列组合的儒家思想精华与西方强调人的个性与自主性的人文精神相结合。这种杂交式的结合, 不仅保留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 而且更重要的是儒学可扎根于市场经济的土壤中, 以发扬其超越性追求的优势。

二、儒家“忠孝”的思想在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体现

日本的“忠孝”观念源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 在日本得到了适应性的发展。儒家的“家、国、天下”的理念在日本发展为“国民一体”的伦理观, 并强化了“忠孝观念”。

忠孝观念关注集体最终目标。企业员工成为命运共同体。日本人认为, 出色地完成工作、达到集体目标, 就是履行上天赋予自己的义务, 是自己获得社会权利的前提。

忠孝观念重视企业业绩, 企业员工兢兢业业, 恪尽职守。在日本, 每个人的良心 (道德观)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由于“终身雇佣”及其他一切的关爱在每个日本人的脑海中都有一本账, 这本账上详尽的记载着给予别人的恩惠和所接受别人的恩情。日本人的忠是建立在报恩这个深层次文化基础上的, 在日本, 忠诚并不意味着被动的恭敬和献身, 而是与成功和奋发努力相结合的能动的服务与表现。要求人们在工作中为实现业绩价值而不断创新, 埋头苦干并且严格遵守交易中的正直纪律。只有在本职工作中做出良好业绩的职员才算履行了忠孝义务。

忠孝观念提供团结的心理基础, 使企业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忠孝观念为日本社会形成高效的整合机制提供了文化的和心理的基础, 使个人与集体紧密结合, 呈现“机械团结”的状态。机械的团结也就是一个把个人直接而和谐地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结合形式, 它使日本社会各个单元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使企业主体易于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忠重于孝使日本企业营造了强有力的企业团队精神。在集团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日本人认为只有努力地与同伴配合, 尽量地照顾别人, 才能有自己的利益, 而不能靠与同伴为难, 拆同伴的台来争取自己的利益。

特有的日本企业文化, 造就了世界第一流的企业效率和规模, 也使日本成为今天的世界经济强国。当然, 一种企业伦理的形成不可能是由某一单一因素决定的, 其必然是哲学观念、企业制度、市场原则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 值得思考的是, 产生于中国的儒家思想, 世代相传, 却构成了日本企业伦理的核心部分, 为日本企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根基。现在我国国企改革正在进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也是国企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这里我们探讨宗教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够借鉴日本, 走出一条新时代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企业振兴之路。

参考文献

[1]陈为民:当代日本企业[M].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7

[2]孙利: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儒家管理哲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5~01

上一篇:城市桥梁下一篇:房地产企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