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产业

2024-05-01

日本文化产业(精选十篇)

日本文化产业 篇1

中国的电玩游戏产业该如何创立中国的游戏产业链、如何将科技发展的成果与市场相结合, 我们可以从对日本的电玩产业的分析中得到答案[2]。

1、日本文化与日本电玩产业的发展

1958年世界上的第一台电脑游戏机“雅达利”在美国诞生了。由于设备及技术条件等限制,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雅达利”所提供的游戏是非常简单的。1983年日本的“任天堂”公司发布了家用游戏机“FC”, 从此之后, 游戏机的硬件制造技术和软件制作技术, 都牢牢地被日本企业掌握着[3]。

1.1 日本的“岛国性格”与文化特点

日本四面临海的地理环境, 使得他们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日本著名的《十七条宪法》中就特别强调“和”的思想。单一的民族和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决定了日本人后天形成的“岛国性格”。破坏“和”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知晓分寸”是日本人最基本的心理。[4]。

1.2 日本文化与日本电玩

日本人在不给他人添麻烦的前提下, 追求无限的多样性。对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事情会不停地去研究。由此诞生了“漫画族”、“电玩族”这些特有的“XX族化”群体[5]。

另一方面, 在日本也有被称作“游戏狂”的一群人, 他们不仅熟悉游戏本身, 甚至对于制作游戏的环节都很了解。通常会通宵排队购买新上市的游戏产品, 然后研究, 并把感想和存在的问题写成文章, 投稿到专门的游戏杂志。因此也可以称他们是游戏制作者的监督。

2、日本经济与电玩产业链的发展

2.1 日本经济的复苏

从明治维新开始政府就重视教育, 这成为了战后日本劳动力的优势。同时“和”的精神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50-1952年朝鲜战争爆发, 1964-1968年越南战争爆发, 日本的工业也由此开始了高速地恢复。而50年代开始欧美等西方先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日本也抓住机会使得工业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 电玩游戏这一新生产业, 开始吸引日本企业的关注。

而恰恰是美国对科技产业化的轻视, 让日本能够先一步将最先进的技术成果用于商用。这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6]

2.2 日本电玩产业链的发展

80年代, 日本企业已经看到了电玩游戏产业背后隐藏的巨大经济利益。

日本游戏的发展可以说是从1983年任天堂公司发布FC游戏机开始的。其最有名的游戏角色“超级马里奥”成为了任天堂公司的标志。1989年任天堂乘胜追击, 推出了便携式的游戏掌机“Game Boy (GB) ”, 2001年又发布了其换代产品“Game Boy Advance (GBA) ”。由此确定了在游戏机市场的地位。[7]

到90年代, 日本著名公司索尼宣布正式进军家用游戏机市场, 并于1994年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Play Station (PS) ”。由于有着先进的硬件技术和出色的三维游戏表现, PS主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为了抢夺一直被GBA占领的便携式掌上游戏机市场, 2004年索尼发布了便携式游戏机“Play Station Portable (PSP) ”。

日本游戏产业经历了20年的发展。不仅是硬件制造技术, 软件制作的技术也推进了日本游戏的发展。这种软硬件同时推进的势头正是日本游戏能够占领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

3、日本电玩产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2000年以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 网络游戏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很多游戏制造商开始涉足网络游戏市场, 但是竞争的结果是日、韩两国的网络游戏占据了中国网游市场的很大比例。中国自主开发的网游, 由于情节的薄弱和技术的不足, 很难与国外的网游抗衡。

最近几年来, 手机开始普及, 可以在手机上运行的Java游戏也开始引人注目。中国的手机游戏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而现在很多著名的手机游戏都是由中国的游戏厂商代工的。

4、日本电玩产业的问题与启示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日本电玩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些企业出于利益的驱使, 发售了含有色情和暴力内容的游戏产品[8]。这些成人电玩产品会通过一些地下渠道流入到未成年人的手中。

其次, 通过对玩家心理的研究, 开发出新的游戏类型, 依然是日本电玩产业的当务之急。

5、结论

日本已经进入了一个电玩产业化的时代, 而这也将是我国今后所要走的道路。日本游戏现在所面对的问题也很可能是我国游戏产业发展进程中同样要面对的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电玩游戏, 引导其正确地发展, 小小的游戏同样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

摘要:目前电玩产业已在全世界兴起, 成为各发达国家的一道新型经济链。国外研究学者已开始着手研究电玩产业发展以及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我将从日本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日本电玩风靡世界的深层原因, 进一步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由此所带来的对中国电玩产业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文化,岛国性格,电玩产业,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于博.从PSP看SONY的电玩产业[J].商业文化 (学术版) .2010 (3) .

[2].美思.日本电玩疲弱传统玩具有机可乘[J].中外玩具制造.2008 (3) .

[3].文志君.美国25大玩具零售商年度调查显示传统玩具不敌电玩产品[J].中外玩具制造.2010 (1) .

[4].本尼迪克特 (美) .菊与刀.商务印书馆.2005 (6) .

[5].沈松华.电子游戏与当代文化.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

[6].李元馥 (韩) .漫画日本.中信出版社.2004.

[7].七格.电玩大革命[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日本文化产业 篇2

应日中交流促进会和韩国内容学会的邀请,为促进大兴区与日韩两国新媒体产业的交流合作,2006年4月23日至5月3日,由大兴区常务副区长金树东率队专程赴日本、韩国,对两国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考察。考察期间,通过对日本东京东映动画公司、大阪设计师专修学院等地的参观交流,和与韩国内容学会和韩国文化振兴院等部门的座谈研讨,对日本和韩国新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启示,对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建设具有积极借鉴意义,拓宽了基地与国外新媒体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渠道。

一、参观考察情况介绍

(一)东京东映动画公司

东映动画,1948年1月23日正式成立,是日本目前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动画制作公司。东映动画拥有庞大且具有实力的制作团队,过去50年共制作了超过9000集的TV动画,这在全世界也是为数不多的。在日本动画发展史上,东映公司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作了日本史上第一部长篇彩色电影动画《白蛇传》;培养了如宫崎骏、“动漫神手”手冢治虫等世界顶级动漫大师;给人们留下了诸多如《龙珠》、《美少女战士》、《聪明的一休》、《海贼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目前,在国内畅销的日本动画音像制品,过半数为东映动画出品。东映动画多年来坚持走精品路线,优秀的原创团队以及成熟稳健的商业模式使它在亚洲动画领域里长期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2006年全年出品了原创动画300多集,每集30分钟。公司在2006年7月与日本沃特迪斯尼国际电视公司签订协议,联合进行电视动画片的制作。

东映动画的商业模式值得借鉴:公司在东京的总部仅有员工270人左右,主要负责开发制作原创动漫产品,作品加工则选择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香港等地,现在上海也有它的制作的公司。公司利润主要由广告收入、动漫及其衍生产品著作权分成、半成品加工收入等几部分构成。

(二)大阪设计师专修学院

大阪设计师专修学院,位于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市。学校规模适中,每年培养动漫人才和与文化创意行业有关的人才共几十人。该校教学环境良好,设备设施先进。大阪设计师专修学院与新媒体产业基地的成员单位––北京实用技校,在规模、培养方向、产业环境等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此次出访,两所学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座谈,预计将合作开展长期的互派师生计划,旨在促进双方的教学交流活动。大阪设计师专修学院还表示要在明年组团参加北京奥运活动,并将考察大兴新媒体产业基地的发展。

(三)韩国内容学会

韩国内容学会,总部设在韩国首尔,是一家拥有1800多会员的民间文化促进机构,业

务涉及教育、旅游、游戏制作、音乐和设计等多个领域。在韩考察期间,与韩国文化内容振兴院和内容学会,就共同推进在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建设韩国数字内容中心(KDCC)项目和进一步促进中韩新媒体企业交流进行座谈。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与韩国内容学会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双方都表示,需要不断加强交流,开展新合作,寻求中韩企业的共赢模式。

韩国数字内容中心(KDCC)设立在国家新媒体基地内,可以提升新媒体产业基地的知名度、影响力和促进产业发展;可以为基地内外的中国其他原创产品,提供各种高水平的制作服务;可以利用畅通的国际化渠道和平台,为相关国内企业产品的出口提供服务;可以集聚更多有实力的韩国企业进入园区,把“韩国数字内容中心”培育发展壮大,提高对大兴区的经济增长和税收贡献。

二、日本、韩国内容创意产业分析

通过对东京东映动画和韩国数字内容学会的考察,了解了日本、韩国内容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体会到动漫、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通过分析日、韩文化产业现状和成功原因,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新媒体产业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日本动漫产业发展

日本的文化产业在亚洲甚至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现在,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内容产业”渗透到日本的各个领域。动漫和游戏已经成为日本娱乐产业的中流砥柱,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动漫电视节目和几十部动漫影片问世。日本政府预计到2010年,娱乐产业的出口额将增加5倍,达到138亿美元,动漫产业将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

日本动漫产业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几个:

1、动漫作品在日本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基础

日本国民十分喜爱漫画,漫画文化非常发达。日本有87%的人喜欢漫画、有84%的人拥有与漫画人物形象相关的物品。

2、运行良好的产品开发投资模式

产品开发的投资联盟体系是日本动漫走向成功的又一关键因素。在日本,一部动画作品往往是由几个方面来共同投资的,这其中包括:电视台或电影公司、广告公司、玩具商、游戏软件公司、动漫作品原创的出版商等。通过各方的共同投资,一方面分散了新产品开发的风险,另一方面拓宽了资金的筹集渠道。

3、拥有国际顶尖级的动漫大师和动漫制作机构

拥有一批国际顶尖级的漫画大师是日本动漫近年来在世界上扬名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中包括《铁臂阿童木》作者手冢治虫、《千里千寻》作者宫崎骏等动漫大师。另外,日本大量优秀的动漫导演、制作人员以及动漫制作公司,是打造成功动漫产业的根本保证。

4、政府的支持

日本从政府到社会各界都普遍认识到内容产业的美好前景,加大了对它的支持力度。2003年,政府在知识产权战略总部建立了专门工作组织,并且把内容产业作为一个战略部门,精心策划和打造,从而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性。

5、顺应国际市场要求,调整产品定位和风格

目前,产品输出成为日本动漫产业的战略定位,因此,很多动漫产品在策划和制作之初中,就充分考虑外国观众的习惯和口味,将日本民族风格的外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使日本动漫能够顺利地推进国际市场。

日本动漫产业能够领跑于国际市场,除了以上原因外,衍生产品的成功开发,电视和网络传媒的普及和发展,传播手段的不断完善等等,也都是日本动漫产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原因。

(二)韩国文化产业发展

韩国是亚洲较早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国家。早在1990年,韩国政府就设立了“文化产业局”,负责出版等相关事务,后经政府内部整并,文化创意、观光事务等合并成立了“文化观光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韩国以沉重打击,为了摆脱危机,韩国实施经济转型,于1998年提出“设计韩国”战略。经过多年的实施之后,设计和创新在韩国开花结果,韩国已经拥有三星、LG等全球著名品牌,韩国也从制造国家成功转型为设计创新国家。

韩国政府制定专门法律法规确立“文化立国”的国家方针,从国家意志高度明确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韩国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以游戏最为重要,在市场规模、市场占有率方面都位居亚太地区前列,也是韩国政府确定的“十大新引擎产业”之一。

近年来,文化产业成为韩国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出口额首次超过钢铁,数字内容产业已经成为韩国第一大产业。韩国自称已跻身世界文化产业5大国之列。

三、几点启示

现阶段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建设,需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学习先进经验,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开阔思路,力求使基地高起点建设,快速度发展。通过对日本、韩国的考察,获得如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一)学习先进原创水平,提高设计能力

日本考察期间,感受最深的就是日本动漫产业非常发达,原创能力强,衍生产品的开发工作非常到位。在日本街头,随处可见以动漫形象代言的产品广告,以漫画形式出版的读物,和出售动漫衍生产品的商店。日本动漫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优秀原创作品的价值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动漫制作公司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制作人员创

造力。制作人员通过分析观众不同时期的喜好,创作出富有时代性的主题,并不断加入新的构思与制作元素,创造出新的深入人心的动漫作品。作品一旦有了知名度,衍生产品的开发会迅速跟进,全面体现出原创作品的价值,同时带给企业更丰厚的回报。

比较之下,当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整个行业原创能力弱,作品内容少,质量不高,加上销售渠道不畅,导致整个产业没有进入良性循环。对此,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更加坚定,要致力于打造完整的动漫产业链。通过建设动漫产业孵化平台,提供先进制作设备,降低企业制作成本,促进动漫“产、学、研”一体发展,以提高国内动漫行业的原创水平,设计能力。

(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建立节约型创意园区

日本、韩国人严谨的工作态度非常令人钦佩,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意识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在东映动画公司参观动漫制作的过程中,强烈的体会到,制作人员在处理每个细节的过程中,都非常认真、细致、到位。并且,公司每间工作室布局紧凑,最大限度节约空间资源。

新媒体产业本身具有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智力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在打造新媒体产业基地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牢固树立环保意识、节约意识,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体现绿色生态、产业生态的良好布局。

(三)拓宽合作渠道,探寻双方共赢模式

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让身在日韩两国的海外华人感到振奋和自豪,他们都表示愿意尽可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比较而言,日本国人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一种很矛盾的心理。在交流中,可以很明显感觉出部分日本人对中日合作的敏感,在愿意开展合作的同时,又有很强的危机意识。

这就需要我们在与日本机构和企业的交往合作中,充分考虑中日关系的特殊性和敏感性,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学习,以双赢的模式展开合作。尽量消除日本人的顾虑,抓住机遇,发展我国的动漫产业。

(四)注重引进高水平技术和人才

从日本、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看,我国的新媒体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大兴新媒体产业基地要想吸引企业集聚,发展内容产业,就要为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重视原创内容和销售渠道建设,搭建好动漫孵化平台和销售播出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设备、技术支持和畅通的销售网络,有效形成产业的聚集。注重引进高水平的技术、设备、高端人才,使基地在发展之初就面向高端层面发展,抢占国内动漫领域制高点。

(五)政府加大对文化创意行业的支持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满足社会需求基础上产生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是在制造业发展和服务业壮大基础上形成的,产业竞争的终极竞争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大力财政和政策支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突出,这就更需要政府加大对新媒体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相关产业政策,给产业发展营造积极良好的环境。实现我国经济从制造业向新型产业的过渡,这对创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

在大兴新媒体产业基地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国内外优秀产业园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优势,转化为切实可行、走在国内外前列的实施方案。新媒体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园区的建设要体现出发展创新,建设思路也要走在其他传统行业前列。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开阔眼界、打开思路、突破传统,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产业实际,建成一个有特色、高水平、促发展的新媒体产业之都。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

国家新媒体

产业基地 曹辉

日本文化产业法律制度及其启示 篇3

[关键词] 文化产业法 市场准入制度 支持制度 知识产权制度 文化产业促进法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2-0100-05

Japan’ s Legal System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Its Revelation to China

Rao Shiqua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1756)

[Abstract] Law is a powerful impetus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s cultural industr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legal system of Japan’s cultural industry, it finds out that Japan has set the market access system that is mainly regualtory-philosophy-oriente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reation , application and protection system, a variety of supporting systems such as administrative guidance, fisc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talent training, market cultivation, etc., and has built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al industry. Using the experiences of Japanese legal system of cultural industry, China should clearity the difference and linkage between the cultural industry laws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promotion law” ,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in the other law on cultural industry .

[Key words] Cultural industry law Market access system Support system Knowledg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Cultural industry promotion law

日本是当今世界上文化产业第二大国,文化产业是其支柱性产业之一。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多方面因素,其中法律制度、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日本文化产业相关法律制度可以为我国文化产业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借鉴。

1 日本文化产业法律制度

日本文化产业法是由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信息产业、观光业等细分行业的相关法律,以及知识产权法等单行法、专门法为基础构成的体系,建立的主要制度可以分为市场准入制度,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与保护制度,各种支援制度,地域文化产业发展制度四类。

1.1 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制度

文化产业市场准入就是根据文化产业的特性,设置相应的市场进入条件,准许满足条件的市场主体进入,限制不满足条件的市场主体、文化商品生产、销售进入文化产业,可以分为主体的市场准入、文化商品生产准入、投放市场准入等。

1.1.1 市场主体的准入

主体的市场准入原则在法理上可以分为三种,即不设置条件可以自由进入的“自由主义”;需要具有一定条件,但只要符合条件即可以经过注册登记进入特定市场的“准则主义”或“登记准则主义”;不仅要求具备一定条件,而且要求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核准主义”。

日本文化产业的不同细分行业,市场准入制度差异较大。根据新闻、出版相关法律的规定,新闻、出版的市场准入采取自由主义,而且不设立审查制度。因此,日本出版社达4000余家[1]。但根据《广播法》93条规定,在日本从事基本的广播电视业务,应当符合一定条件并且取得总务大臣的同意或许可。《电波法》第二章 《无线电台的许可等》,明确规定无线电台开设需要一定条件,并需要经总务大臣许可。设置了由申请、审查、预备许可、工程建设、检查、许可等组成的程序,日本的广播电视行业适用“核准主义”。《旅行业法》(2011年最后修订)第3条规定:从事旅行业或旅行业代理者,应当在观光厅登记;还规定,凡符合法定条件者,观光厅不得拒绝登记。并在第4条规定了申请书记载事项,第5、6条规定了登记程序。因此,日本旅游观光业适用“准则主义”。

显然,日本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根据不同行业,分别采取自由主义、核准主义、登记准则主义。需要明确的是,即使采取自由主义,文化产业组织形态适用《日本公司法》的规定,设立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公司应当具备一定条件并进行登记,即登记准则主义。因此,日本文化产业市场准入除广播电影等特定行业外,主要适用登记准则主义。

1.1.2 文化商品生产、投放市场的准入

一般来说,日本法律对市场主体准入适用准则主义的文化行业,文化商品生产、投放是市场自由主义,不设生产、销售的条件和准入程序。对市场主体适用核准主义的行业,如广播电视节目只要依法定权限广播,任何人不能干涉。而法律对节目的要求是不得有害于治安和公序良俗、政治上公平、报道事实客观等。

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法律对文化商品生产、销售没有监管,而是规定了文化商品的生产、销售应当符合公序良俗、公正、客观等道德伦理和法律规范,然后主要由市场主体自觉遵守和成立如报业协会、广播协会、旅行业协会等相应的行业协会引导行业自律。

1.2 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与保护制度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可以促进文化创意的创造、运用。因此,日本为应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地顺应时代,修改、完善知识产权相关制度。1971年修改的《著作权法》明确指出其宗旨在于文化产物的公正利用,保护著作者等的权利,促进文化发展。2000年制定了《著作权等管理事业法》,并于2013年进行了修改。2002年制定了《知识产权基本法》,明确指出“顺应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变化,为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及有效运用,为了创造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制定该法。《内容创造、保护与有效运用促进法》(2004)第11条规定: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其他社会经济情形的变化,应对内容的运用方法多样化,为内容相关知识产权的适当保护、公正利用,采取修正权利内容的措施是必要的。上述法规构成了文化产业相关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与保护的制度体系。

首先,明确了市场主体的各项权利。《著作权法》适用于创作的表现思想、情感的文艺、学术、美术、音乐等作品,以及作品的表演、舞蹈、演奏、歌唱、囗头表演、朗颂,以及其他方法进行的演出;录音、录像、广播、电影、囗述等。指出著作权包括人格权和财产权。前者包括发表权、署名权、同一性保持权(相当于我国的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后者包括复制权、上演及演奏权、上映权、公众传播权、囗述权、展示权、颁布权、让渡权、租借权、翻译权和转化权(演绎权,即演绎为其他形式的作品)、二次著作权利用相关的原著作者的权利。而《知识产权基本法》明确了发明权、设计权、植物新品种权、造型权、商标权,以及其他依法确定的权利。

其次,对权利的运用制度。《著作权法》规定,人格权不可让渡,而财产权可以转让、许可使用、权利质押等。强制许可由文化厅裁定,并确定补偿金。规定出版权、邻接权、录音录像补偿金等制度。

再次,建立保护制度。《著作权法》建立了纠纷解决机制,主要在文化厅设立著作权争议解决委员会,委员会由文化厅委托著作权与邻接权的专家三人组成,并建立了争议解决程序。对侵犯著作权行为的责任也做了规定。这些制度意在促进文化的创作与发展。为防止电影盗版,2007年日本专门制定了《电影盗版防止法》,规定电影产业的关系者采取措施防止电影在电影院放映时录像、录音等盗版行为。在《内容创造、保护与运用促进法》(2004)中,强调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

再次,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主要建立了作品的登记制度,规定无名或有名公开发表作品的著作者,不管是否有著作权,可以就该著作权实名登记;根据著作者的遗言指定,死后也可进行前项登记。实名登记的人推定为著作者。2000年制定了《著作权等管理事业法》,并于2013年进行了修改。目的是保障著作权及邻接权管理事业者的登记,以及管理委托合同条款、使用费用等活动的顺利进行,保护委托者,促进作品、表演、唱片、广播及有线广播的利用,发展文化。为此,建立了登记制度,由拟从事著作权管理事业的人具备法律规定条件后,依法定程序向文化厅提出申请。文化厅审核后予以登记,非因法定原因不得拒绝登记。同时,对著作权管理事业者的变更、取消等登记事项进行管理 。明确著作权管理事业者的主要业务是管理委托合同、使用费用,前述事项的公示,信息提供、财务报表等。由文化厅对著作权管理事业者进行监督以及裁定对使用费的争议等。2002年制定《知识产权基本法》,规定建立由首相任部长、国务大臣任副部长的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的推进计划。

上述制度构成了完整的体系,意在促进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与保护,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1.3 文化产业的支持制度

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日本通过法律提供了行政、经济、社会氛围等支持,主要有文化产业行政指导、资金税收投融资、地区支持、信息公开、国内外消费市场培育等。

1.3.1 发展规划、推进计划的指引

日本法律规定中有“行政指导”的行为模式,在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推进计划等来引导市场主体从事文化产业活动。比如《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明确规定“政府为全面推进文化艺术振兴,应当制定关于文化艺术振兴的基本方针”,并规定由文部科学大臣具体负责制定并公布。《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第四章专门规定了“重点计划”,成立了推进战略本部,重点计划内容包括基本方针、基本政策、教育与人才培养、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运用、技术的安全性和可信性、计划的目标、实施期间,以及计划的公开等。《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规定由政府制定、实施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包括目标、政策措施等内容,并规定国土交通大臣听取交通政策审议会的意见,制定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方案,由内阁会议审议决定并公开。

1.3.2 财政、税收、金融支持

在日本诸多文化产业专门法中,都原则性规定了要给予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如《内容创造、保护与运用促进法》第8条规定:政府为实施《内容的创造、保护与运用促进法》相关政策,应采取必要的法制、财政、金融等措施。《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第6条、《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第13条、《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第6条等也都有类似规定。

此外,也明确规定为特定事项提供经济方面的支持,比如《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规定鼓励对个人、民间团体文化艺术活动的支持,如采取税制上的措施和其他政策鼓励为个人和民间文化艺术团体捐赠。

1.3.3 支持文化产业活动

支持文化产业活动的措施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支持文化产业的创造、运用。如《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原则性提出支持文学、音乐、美术、写真、演剧、舞蹈以及其他艺术公演、展示等,支持电影、漫画、动画以及利用电子计算机等电子机器的艺术(媒体艺术)的制作、上演等,支持雅乐、能乐等传统艺能公演,支持普及生活文化、国民娱乐(围棋、象棋等国民娱乐)以及出版物、唱片等相关活动。二类是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如《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规定支持文化财产等的修复、防灾对策、公开等。《内容创造、保护与运用促进法》规定,支持内容产业相关的影像制作、上映、广播等技术革新、研究开发以及教育振兴。三类是支持公平交易。《内容创造、保护与运用促进法》规定,构筑委托者与受托制作者、劳动者之间的公平交易关系,保护制作者的利益,尤其是中小企业者的利益,确保制作业从业者适当的待遇。四类是奖励为文化产业发展作出贡献者,如《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第33条规定“国家对文化艺术活动取得显著成果者、文化艺术振兴者给予表彰”。专门制定《文化功臣年金法》,对文化艺术活动突出贡献者给予350万元的“年金”奖励。

1.3.4 人才培养支持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因此,日本文化产业法特别重视人才及其培育。《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规定,为培养文化产业创造、传承、运用、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支持国内外研修、确保研修成果的发表机会、完善文化艺术相关的大学、教育研究机关等。《内容创造、保护和运用促进法》规定通过振兴与内容制作相关的高等教育、国内外内容制作者的相互交流、内容展示会、品评会等类似活动以及其他必要措施培养人才。《剧场、音乐厅等灵活运用法》规定剧场、音乐厅等与大学等合作,通过研修等方式培养人才。《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也都有类似规定。这些法律规定常常是特定细分行业基本法的基本制度,适用于文化产业相应的细分专业部门。

1.3.5 信息公开制度

日本文化产业法中的信息公开制度是指相关机构统计文化产业的相关信息并予以公开,以便市场主体及时了解本行业发展状况及政府的相关政策,从而采取相应的市场策略。《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第29条、30条规定,国家建立文化艺术活动的信息网络,支持相关技术的展示,“为地方公共团体、民间团体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提供相应的信息”。《内容创造、保护与运用促进法》规定国家收集、提供内容相关的海外市场信息,收集、公开国内外内容相关的知识产权侵害信息等。《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规定政府制作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相关的统计等资料,并利用因特网等适当的渠道随时公开发表。《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规定了“年度报告”制度、“观光统计”制度等。

1.3.6 消费市场培育制度

文化产业消费市场培育就是培养文化产业的消费者,以形成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力量,主要包括国内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国际消费市场的培育两个方面。

首先,培育国内消费市场。《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规定主要通过文化艺术的公演、展示,引导消费者自主鉴赏、直接参与,培育文化产业消费者;通过各种文化艺术设施的建立、运用,引导国民形成消费文化的生活习惯;通过针对高龄者、残障人士、学生等特定群体的文化艺术活动,培养文化产业消费者。不仅如此,在《内容创造、保护与运用促进法》第16条、《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第15 条等都规定要通过宣传、演示等方式,让国民理解和关心文化产业的创造、运用与保护。同时,“培养国民阅读习惯,正在成为出版业开拓未来发展空间的一条重要创新途径”[2]。因此,2001年制定了《孩子读书活动推进法》,通过提升读书能力,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可以培养未来的文化产业消费者。

其次,培育国际消费市场。《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规定主要措施是:一、资助世界文化艺术活动,支持参加文化艺术国际交流、文化艺术国际会议等,让日本文化艺术在国际上发声。二、在国际上推进日语的调查研究及知识普及,资助外国人对日本文化艺术的理解,加强对外国人的日语教育,建立完善的日语教育者培养体制,开发日语教材等。《内容创造、保护与运用促进法》主张国家在海外普及日本的内容产业,增进国外消费者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向海外介绍日本富于魅力的内容,活跃内容交易,支持国际活动的实施和参加国际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让国外消费者接受、认同日本文化产品,从而扩展日本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为日本文化产业向海外发展提供机会。

1.4 地域文化产业发展制度

“地域概念在政策中使用时,强调与国家对应的地方公共团体”,包括都道府县、市街村,但在法律政策上,既包括国家法律政策层面关于地域的法律政策,也包括地方法律政策[3]。因此,日本文化产业法不仅规定了普适性制度,特别规定了针对地域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制度。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一、原则性规定了地方公共团体等可以制定政策、措施等推动地方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二、具体规定了国家为地方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制定的制度。比如专门制定《阿伊努文化振兴以及阿伊努传统相关知识的普及与开发法》(1997),规定推进阿伊努地方文化的振兴与传统文化的普及。 三、地方公共团体等为地方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制定的制度。

2 日本文化产业法律制度的启示

我国文化产业应当包括哪些法律制度,并且如何在不同性质部门法中设置这些制度?有的学者主张在《文化产业促进法》中设置职责部门,财政、金融、税收、准入、出口等构成的基本促进制度,促进创造、制作、流通以及文化产业基础形成等方面的促进措施、法律责任制度等[4]。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文化产业促进法》的框架内容应从文化产业主体、文化产业行为、文化产业管理这样的逻辑层面加以设计与建构”,其中“文化产业主体制度”主要规定文化企业的类型,设立、管理等方面的一般规则、制度,以及文化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文化产业行为”指文化产业“创业、创新、制作、流通”,主要立足于文化产业高效运营、内容创意、文化产品生产与文化服务体系、流通制度等;“文化产业管理”则是“基本制度与措施”,主要包括文化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促进、金融财税保障与促进、人才培养支撑与保障、技术研发保障、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社会协作、对外文化贸易保障等方面的规则、制度[5]。

显然,我国学者并没有准确理解“文化产业法”与《文化产业促进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产生应设制度的分歧和制度安排的分歧。实质上,日本的文化产业法体系显示了“文化产业法”与“文化产业促进法”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日本文化产业法体系包括报刊、出版与广播电视电影部门法、内容部门法、观光法、信息产业法,以及知识产权法等。从制度性质来说,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属于民商法范畴,但大部分文化产业部门法的制度属于“促进法”性质,“带有强烈的政策导向意味,意在通过积聚各方力量,通过各种灵活手段解决关键领域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引导社会资源有序集中,快速推动相关领域的变革”[6]。换言之,“促进法”的特征是:强烈的国家政策导向和国家给予各种支持。体现了国家干预,属于经济法的范畴。因此,日本的“文化产业法”是以“促进法”为核心的体系,包括民商法范畴的知识产权法等。诚如日本学者所言,日本文化产业发展与20世纪70年代完善《著作权法》有关[7]。

借鉴日本的经验,结合国情,不能将我国的《文化产业促进法》等同于“文化产业法”,而是“文化产业法”包括了《文化产业促进法》和“其他”。因此,在相关制度完善中,首先,应改变当前将文化产业法归属于行政法域的现状,明确文化产业法的多法综合性。其次,应当明确《文化产业促进法》不能设置“文化产业主体制度”和“文化产业行为制度”,而应当重点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投融资制度、各种支持制度、促进文化交流制度、培育消费市场制度、监管与规制制度等。这部分制度重点体现国家、社会对促进文化产业创造、运用、保护而采取的各种法制、财政、金融、行政措施,是经济法范畴。再次,“其他文化产业法”, 如企业法、知识产权法,主要设置“文化产业主体制度”和“文化产业行为制度”,重点发挥市场机制,建立市场机制驱动市场主体的文化商品创造、运用与保护行为,体现市场主体的自由权利,属于民商法范畴。

注 释

[1][2]肖东发,张文彦,于文,等.借鉴国外出版创新经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三):日本出版创新与文化软实力[J].编辑学刊,2012(4):64-69

[3]寺前秀一.地域観光政策に関する考察[J].地域政策研究(高崎经济大学地域政策研究会),2008,11(1): 21-46

[4]于新循,杨丽.我国《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选择与总体构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 50-56

[5]蔡武进.我国文化产业法体系建设的进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10):56-62

[6]李成.《文化发展促进法》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法律保障[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4): 22-24

[7]中村伊知哉.日本型コンテンツ政策に関する考察[R].2005

日本文化产业 篇4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

作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 日本文化产业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在国际以生产要素、科技创新力、供需状况以及政府支配等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测中, 日本虽位于前列, 但是年增长的速度却在持续走低。这也就是说, 虽然日本的发展基数比重较大, 但是速度却远没有以前那么快。这里面包含了自然因素 (如地震等) , 但更多的是还是人为的因素。比如:本国天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否合理;对于资本、资产、劳动力和知识产权的分配是否妥当;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的供需是否平衡;辅助产业是否存在竞争力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文化产业的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但正因为如此, 文化产业也反过来推动着日本综合实力的发展, 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文化产业的优势与经验

受地域和国情的影响, 日本因为其国土面积较小和岛国这一固定的限制, 要想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就必须“走出去”, 而日本也自始至终是这么施行的。

(一) 建立平台

根据自身的条件缺陷, 日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产业平台, 寻找世界性的元素, 将本土化与国际化真正结合在一起, 将自己的文化“国际化”。因为文化性的产业, 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 这在前文我们也介绍过, 所以它亟待解决的就是一个推介和发展的平台。日本的文化产业不仅重视的是其文化产业的本身, 还致力于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体系。积极寻找世界性的元素, 不遗余力的将自己的资源与文化推广海外, 通过数码科技、电器、漫画、电影、时尚服饰等传播方式, 以迎合世界消费者的喜好。与此同时, 政府支持进行的对外贸易、货物进出口、软件技术开发、留学生国际交流等手段, 也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巨大的平台, 从未促进其平稳快速发展。

(二) 本土企业合作

“走出去”固然重要, 但是自身的发展与壮大才是根本, 日本人也深知这个道理。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和了解的, 日本的大企业财团索尼 (Sony) 、松下 (Panisonic) 等本土品牌, 通过资金的互通、技术的创新交流、经营方式的重组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 进行不断地整改与调整。当新的科技或者数码产品推向国际并被世界所认可的时候, 文化产业伴随其发展, 与其共同走向世界。

(三) 文化的相互推动

日本文化产业中, 各个行业之间, 无论是游戏、漫画、电影、音乐还是电视剧, 都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形成品牌之后, 从而推动了日本文化产业的进口与出口。比如, 深受中国儿童喜欢的动画人物:哆啦A梦、百变小樱、灌篮高手等等, 甚至于一些成年人都很喜欢的漫画, 如:海贼王、名侦探柯南等等。深入人心的人物和剧情, 使日本动漫广为人知, 奠定了日本动漫大国的地位, 从而促进了日本文化产业的传播。而日本动画片, 其实大多来源于漫画。一部漫画在它出版之后, 可以生产出其他许多附属的产品。比如拍摄动画影片、电视连续剧, 制作相关主题音乐CD, 甚至可以与开发出来的游戏和玩具业合作, 制作网络游戏和玩具。从原来的一种产品衍生出多种产品, 做到相互促进, 和谐发展, 从而增加了市场份额, 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 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在日本, 旅游业又被称之为“观光产业”。因为日本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独特的人文历史, 应该说, 相对于中国, 日本旅游业的发展起步算是比较早的。由于其处日本国土经度、纬度跨度较大, 致使就一个国家来说, 温度四时而不同, 温带海洋性的气候也使得其自然风光美不胜收。每到春季来临, 象征着“纯洁、美丽”的日本国花—樱花就会肆意浪漫绽放, 绚丽多彩;每到秋季到来, 海岸线绵延曲长, 漫山红色枫叶景象, 更让人如痴如醉。就算到了冬季, 富士山的积雪、北海道的温泉都会吸引全世界各地的游人前来日本旅游, 拉动日本旅游业的发展。除了自然景观值得欣赏, 日本的宗教、寺庙文化也具有观赏价值。日光的寺庙和东照宫、轮王寺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一年四季招来各地游客游玩参拜。而且近几年, 文化性的旅游活动在市场份额比重中逐年升高, 就算是日本本地的居民, 由于民族信仰和精神需求, 也同样去寺庙神社参拜。其实, 日本的旅游业的振兴代表的正是日本文化产业的振兴。

(五) 和服文化与历史的影响

像中国有汉服、唐装和民族服饰一样, 日本也有自己的服饰文化。我们在电视剧和电影里所看到的和服就是日本独一无二的“国服”, 日本又称“吴服”。据相关研究发现, 其实这种服装, 适合日本人的身材和体型, 也适合日本的气候和温度。在日本有这样的风俗:每到家里的女孩子长到3岁或者7岁, 家里的长辈就要送给女孩子一套和服, 而每逢3月3日女孩节和5月5日男孩节, 家里的大人们送的礼物中, 数“和服”最为珍贵。在我们看来, 和服美丽大方, 但是似乎看来是款式相同, 其实不然。就连一个蝴蝶结的系法, 都是很有讲究的, 而且根据年龄的不同和是否出嫁, 和服的款式都不尽相同。和服还有其自己的悠久历史发展过程, 经历了从明治维新时代一直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美丽的服装, 尽管现在日本街头很少会看到有穿和服的人, 但是, 一到日本的重要节日, 人们就都会换上自己心爱的和服去神社作精神的洗礼。和服已经变成了日本民族的象征, 更是一种日本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三、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启示

(一) 创立本土品牌

在看到日本创建平台为自己赢取机会, 打开国门为本国谋取福利的时候, 我们应该有所借鉴, 并进行反思。就以日本著名的漫画为例。说道龙猫、柯南这些有代表性的动漫人物, 我们可以说那就代表日本, 但是, 说到现在国内比较火爆的喜羊羊和灰太狼, 除了中国不到10岁的小朋友知道外, 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或者说, 一提到喜羊羊, 你会认为这就代表中国的漫画吗?当一样东西产生品牌效应后, 随之而来的就是其引发的经济效应。要想打开国门,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创建自己的本土品牌。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创新的理念, 改善自身缺陷, 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国自身的优越条件, 树立出更多本土名牌并推向世界。

(二) 与世界的互通性

与世界互通, 实际上就是创建国际平台, 走出国门, 注重国际联系。在创新和制作商品和传播文化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先了解消费者的喜好和兴趣, 投其所好。加强与世界大的品牌和企业的合作, 吸收国外优秀的管理和创新机制,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创造出有生命、有内涵的作品。但是我们所说的重视消费者的观点并不是一味的迎合, 而是将本国特色融入世界, 既富有国际化又不失中国特色。

(三) 对历史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相较于日本的历史, 更加的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 中国的历史有太多优秀和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 去发扬。只有首先对自己深入了解, 才能让别人去了解你。这里面政府的积极引导十分重要, 而企业不断更新换代的管理体制和创新理念也很重要。如果要将中国的品牌树立在国际的舞台上, 对于历史不能丢弃, 更不能安于现状, 传承与发展需要并驾齐驱。

摘要:近几年, 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谓是曲折中前进。面对来自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巨大压力下, 日本仍然秉持着传承历史文化和发展创新科技的理念, 无论在数码、科技、旅游、动漫以及服饰文化等各个方面, 都显示出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本文将通过一次日本之旅的亲身经历, 实地考察和研究日本的人文风土, 并在微观视角下阐述其软实力的潜力和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 试图给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新理念,旅游服饰,传承

参考文献

[1]泷泽意伲.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启示[J].国际贸易, 2006, (10) .

日本电通集团内容产业研究 篇5

产业升级:指价值链中获取技术进步和市场联系,从而提升竞争力,由低端增值环节跃迁到高端增值环节的活动。

四种产业升级方式:1.流程升级。2.产品升级3.功能升级4.链条升级

(一)电通集团的战略转变四大市场:大规模广告为中心的国内广告市场,包含市场营销和促销领域的广告周边市场,代表内容商务的新市场,海外市场

(1)为内容产业的兴起奠定基础

(2)内容产业已经成为集团的重要战略

(二)以“内容产业”为核心,电通加速产业升级

(1)内容产业的界定

新市场主要集中在:影像娱乐,体育营销,产权事物

内容产业强调创作者、专利者与客户、媒体、生活者互相连接。

(2)电通内容产业的三大内涵

体育营销领域,在体育营销领域,电通常年成功引导国际大赛的实绩,获得了国际体育团体的好评,电通的体育营销,一举超越了广告公司的范畴,拓展了奥运会、FIFA世界杯、世界游泳大赛等一系列国际体育事件。对于媒体来说,好的体育内容可以吸引观众和读者,媒体等,获得更高的广告收入;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分阶段大成品牌;对于观众来说,使他们获得观看体育的感动,使生活丰富多彩;对日本市场来说,体育营销拉动了内需,发展了制造业,促进了经济成长。

影像领域,电通内容产业的另一个支柱是电影和音乐等娱乐事业。电通采用内容与广告、媒体相结合的崭新手法,电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许多好莱坞电影公司协作,为其全球票房提升发挥了很大作用。在音乐方面以“电通Music and Entertainment”为中心,出品歌曲 并推进销量。影像娱乐的另一个收益来源是植入式广告。所谓“产品植入”,就是在电影或电视节目中将企业的产品、品牌与商品战役共同进行的“Geneon Entertainment”方法。产权事物,成功转型

原因:利润空间小,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娱乐需求增强

措施:电通主动开发新市场,形成一个成熟的,环环相扣的内容产业链和服务体系。

二.电通开发内容产业的动因与价值

电通集团把内容产业纳入到自身的核心业务单元,积极开拓电影,电视节目,动画,音乐与其他娱乐方面的生产。由于电通在动画片引进,销售和制作上具有明显优势,就逐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电通集团选择发展内容产业的主要原因:广告市场不景气

从2003年开始,在GDP广告市场连续几年增长的同时,日本广告业其实并不乐观,所谓的广告份额日益减少。传统媒体广告市场总额连续下滑,而周边领域及新媒体则成长迅速。2B2B广告作业模式

日本的产业政策 篇6

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从战败到进入高速增长以前的复兴期为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中心目的是建立新的主导部门并实现主导部门企业的合理化。第二个时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的中心是调整设备投资,建立新的产业秩序,确立综合能源对策,并在旧的主导部门开始衰退时扶植新的产业,以建立更新的主导部门。以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机为标志,日本的产业政策进入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除了公害对策和对长期萧条产业以及贸易摩擦进行调整外,继续扶植和加强作为主导部门的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飞机等新兴产业。那么,日本的产业政策是如何扶植、建立新的主导部门(以钢铁工业为例)并及时进行主导部门的转换以确保经济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的呢?

战争刚结束时,日本经济政策的总任务是将生产和生活水平从大幅度下跌中恢复过来,实现重建。产业政策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把受到战争打击的工业恢复过来。但日本政府并没有把恢复生产,提高生活水平作为唯一最高目标,而是有目的地实行产业复兴政策——倾斜生产政策。所谓“倾斜生产政策”,就是“增加煤炭生产,并将其侧重分配给钢铁部门以增加钢材生产,然后又将钢材重点分配给煤炭部门进而增加煤炭生产,就是这样试图以煤炭和钢铁这两个部门为轴心,双方互相促进,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达到提高工矿业生产水平的目的”(见《日本的产业政策》第34页)。一九四六年,吉田茂内阁采纳了这一政策,其良苦用心显然在于把钢铁工业建成产业复兴时期的主导部门,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钢铁工业在产业复兴时期是日本政府制订、实施产业政策的主要对象,受到了多种保护和扶植政策的干预。在钢铁工业刚从战争的打击下恢复元气的时候,又立即制订了新的针对钢铁工业的产业政策,以实现钢铁工业的产业合理化、现代化并加强国际竞争能力。一九五一——一九五五年,日本对钢铁工业实行了第一次合理化计划,也是日本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其重点在于实现轧钢设备的现代化。因此,日本政府在外汇极度短缺的情况下,不惜血本,花巨资引进美国阿姆科公司的带轧钢机及其操作技术,从而将国内炼钢企业落后的递回式轧钢设备更换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带轧钢机。一九五一——一九六○年,日本政府对钢铁工业实行了第二次合理化,一方面继续推行第一次合理化期间的设备现代化,同时将重点放在新建高炉和纯氧顶吹转炉、实现设备的大型化及完善生产一贯制上,从而“使各钢铁企业的生产能力比第一次计划期间有了显著提高”(见《日本的产业政策》第289页)。显然,第一次、第二次合理化计划促进了设备的现代化和引进外国技术,从而为降低生产成本作出了贡献。

尽管如此,五十年代时期日本的钢铁工业国际竞争能力还处于相对劣势,因此还受到进口竞争的压力。为了保护处于幼年时期的钢铁工业,政府对进口和关税实行了极严格的控制,这就是外汇配额制和高额关税。“可以说,特别是在五十年代,通过外汇配额制实现的非关税壁垒,保护了日本钢铁工业免受进口竞争的压力。”(见《日本的产业政策》第296页)这样,日本的钢铁工业得以在一个相当稳定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此外,为配合合理化计划,日本政府还在贷款、税收、引进技术等各个方面实行特殊政策。以引进技术为例,政府就在进口外国机械技术的外汇预算上对钢铁工业采取了重点分配的优先措施。这样,钢铁工业在外汇短缺的条件下,优先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带轧钢机操作技术,纯氧顶吹转炉炼钢法、连续铸造法,这些技术的引进为以后技术效率的提高奠定了重要基础。更值得注意的是,从一九五一年起,钢铁工业成了实行特别折旧制度的工业部门,其主要设备被指定为特定机械设备,这意味着“特别折旧制度在更长的时期内,对钢铁工业的设备投资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第二次合理化期间,特别折旧制度起了积极作用,同时,特别折旧作为设备投资的资金来源起了重要作用”(见《日本的产业政策》第293页)。

日本的钢铁工业作为政府悉心扶植的主导部门,果然不负众望。从五十年代前半期,粗钢产量显著增加,一九五五年的产量为九百四十万吨,到一九六五年增加到四千万吨,到一九七五年则猛增至一亿零二百万吨,日本成了世界举足轻重的钢铁大国,不仅国内钢铁价格下降,而且出口大幅度增加。最为重要的是,作为主导部门的回顾效应,日本钢铁工业技术效率迅速提高,在炼设设备、技术方面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并输出炼钢技术和设备。作为主导部门的旁侧效应,日本政府在技术引进、贷款及税收等各方面为推进产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经验,形成了系列配套的制度,从而使经济发展有一个积极的软环境。比如,“通过对钢铁工业优先分配外汇,技术引进认可制,成了一项促进技术引进的政策。”(第295页)作为主导部门的前向效应,钢铁工业的发展又为造船、汽车、精密机械等新的主导部门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大萧佐伍郎曾经评论说,没有钢铁工业的发展,日本的汽车工业和造船工业将是不可想像的。

日本动画产业链结构分析 篇7

在动画制作环节,日本的动画制作主要以日本动画协会会员企业为制作主体。其中包括34家正式会员企业,27家协作会员企业的动画制作公司;同时,约100名会员的制作者、编剧、动画家和日本音声制作者联盟中的68家会员企业也是日本动画制作的主要团队力量。在上述动画制作公司中,地域分布特征十分明显,其中约有80% 以上的动画制作公司集中在东京,表现出明显的“产业生态集聚、企业专业分工”的特征。而在动画音像制品方面,以37家日本映像软件协会正式会员为首的音像制品制造商,通过批发商向日本映像软件协会租赁系统加盟店等录像租赁店及零售店提供音像制品。[1]

二、以作品制片委员会为主要投资方式的营销团队

日本动画产业的投资方式主要是作品制片委员会。向海外销售日本动画时,制片委员会会指定一个企业作为海外销售的负责单位,这一企业在日本被称为“窗口”。“窗口” 既可以将电影公映、电视播放、DVD发售、卡通形象开发等各种权利销售给各个国家的企业,也可以销售给经销商。

同时,电视台和音像制品制造商也可以协调电影公映、 电视播放、DVD发售、卡通形象商品化等权利业务。因此, 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的电视台要求享有卡通形象开发的权利。

三、电视台为主、配合电影发行的播放环节

日本动画以电视为主要播出平台,是传播动画作品的第一大渠道。其中,“日本电视台”(读卖新闻系)、“TBS电视台”(准每日新闻系)、“富士电视台”(产经新闻系)、“朝日电视台”(朝日新闻系)、“电视东京”(日本经济新闻系) 等五大电视台都积极播出电视动画作品。日本电视动画通常按季度播出,每季13集。人气高涨的动画会按季持续播出, 每播出一个季度就会更换一套片首曲和片尾曲,并根据市场情况推出剧场版。按季度播出电视动画符合制作方和电视台的利益最大化原则。

动画电影则通过东宝、东映、松竹等主要电影发行公司发行,在全国电影院全部或部分上放映。此外,日本动画的播放平台还包括互联网以及手机,其中,互联网内容通过动画或视频方面的专业内容供应商进行传输;面向手机的内容由内容供应商通过Do Co Mo、软银(Soft Bank)和AU三家通信运营商进行传输。

四、动画衍生产品及动画周边开发

与动画关联的产品及衍生产品的开发是日本动画产业链中获利最丰厚的环节,也是日本动画企业实现利润回收的关键环节。

在动画衍生品开发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基于动画形象授权的产品开发。在日本动画领域业内,对这样开发的衍生品统称为Hobby。其中又分为以观赏性质较强、价格较高、主要针对核心动画产品消费者的Core Hobby,和以主打更广泛的消费群体、价格相对便宜、产品仅仅借用了某一动画的形象、购买者更看重其产品功能性的Light Hobby。

由于日本动画制作十分看重声音,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动画音乐作品,有些专门制作的动画音乐甚至可以单独销售,进而产生了专门收录某部动画音乐作品的原声CD。

最具有日本特色的动画衍生产品则是日本动画舞台剧。 舞台剧以忠于原著的人物形象、忠于原著的改编剧情和优美的音乐带给动画迷别具一格的视听感受,动画作品所聚敛的超高人气给舞台剧带来了相应的高票房。但除了经济收益, 动画舞台剧最大的意义还在于答谢动画迷对作品的热爱,并以这种形式加强广大受众对动画形象的品牌认知。

五、结论

日本文化产业 篇8

动漫简单来讲就是动画和漫画的结合, 两者相互联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其定义了另外一种说法:“漫画和经过图形图像技术处理生成的动画的表现形式”。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 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 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 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二、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中国动漫产业逐渐兴起, 据预测:中国动漫产业拥有200亿元的大市场, 并拥有超千亿元产值的巨大发展空间。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也鼓励和扶持了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印发〈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规定“在每个播出动画片的频道中, 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每季度播出比例不低于6:4”;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对发展动漫产业高度关注, 把发展这一新兴产业作为推进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措施。随着国家对动漫产业的重视, 中国动漫也开始向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同时, 漫画出版的数量和规模也大幅度上升, 出现了大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漫画杂志, 并形成以期刊带动图书的产业运作模式。可以说,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还比较乐观。

三、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 日本的动漫产业已经成为其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动画方面, 日本的动画片在欧美、东南亚以及我国等地均占有非常大的市场。据初步调查统计, 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节目约有60%是由日本制作的, 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播放日本电视动画、40个国家上映其动画电影。并且, 在漫画出版发行方面, 漫画杂志和单行本的发行量己占杂志和图书发行总量的45%以上。

日本动漫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以漫画带动动画, 利用本国漫画和动画在国内外产生的品牌效应, 积极推出与此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 包括玩具、服装、食品等, 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当然, 这也离不开日本政府对动漫产业的大力扶持和各领域投资者的积极响应。一个产业的发展, 是需要成熟的市场运作的, 日本动漫与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一样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日本动漫市场在世界上有着非常好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动漫所带来的衍生产业更是不断蓬勃发展;正是因为这一点, 日本动漫产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业格局和产业优势, 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了日本文化。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 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动漫产业强国。如今, 动漫产业已经成为日本这个资源贫乏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 不仅如此, 它还正在促成日本进入新一次经济转型。

四、日本动漫产业的营销策略

日本动漫产业发展比较完善, 自身有一套完整的营销方式。一般分为如下四个阶段:一是漫画原作首先在周刊漫画杂志刊登。日本漫画周刊有一个独特的漫画排名制度, 刊物每周都会对读者进行相关调查, 将漫画按照受欢迎程度进行排行。如果某部漫画连续三周排名不理想, 则立刻会被停止刊载;相反的, 如果得到了读者的认同, 任何无名的漫画家及其作品也都会一夜成名。看似残酷的这种淘汰机制不仅可以保持刊物的高品质, 而且也为漫画新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使日本漫画界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二是将得到周刊读者认可的漫画编印成单行本, 出版并加上大量的营销宣传, 加大发行量。如果该热门漫画作品单行本营销成功, 销售收入可能数十倍的增加。三是将成熟的漫画作品动画化, 投入影视阶段。动画片不仅充分的表达了漫画的故事情节, 同时融入了视听欣赏功能, 对传播和销售推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 热门漫画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已深入人心, 在社会上已有了很多支持的读者, 加大对其的针对型营销, 必定会使这些读者变成相应动画片的忠实观众。漫画作品被改编成动画电视连续剧后, 长时间在电视台播映, 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更加鲜活, 能被更多人接受。四是热门的漫画作品, 还可以将动漫形象进行营销授权, 即进行衍生产品的开发。获得授权的商家可以生产玩具、饰物等相关衍生产品, 通过衍生产品的销售, 会带来成倍增长的收益。

上述营销方式中, 每一个阶段都必不可少, 环环相扣, 不断为产业链带来连锁增值效益, 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当然, 政府对动漫产业发展的支持也是关键。政府设置相关机构, 对动漫产业进行监管, 制定了相关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并对中小型动漫企业进行扶持, 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五、我国动漫产业的营销存在的问题

1. 我国动漫产品内容创新性较低

从事动漫行业不仅需要有高超的技术, 更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由于我国动漫教育机制存在模式化、呆板等问题, 脱离现实, 过于重视技术训练, 忽视原创能力。我国动漫企业均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由于目前我国动漫市场发展的还不够成熟, 产业链不完善, 原创动画基本不能维持动漫企业的发展, 部分大型的动漫企业虽有能力进行动漫创作却因原创动漫稳定性低, 成本投入大, 不利于企业稳定持续发展而不愿去做, 而愿意进行原创工作的企业却因能力不足, 最终智能以加工来维持企业生存。于是, 我国成为了动漫产品的最大输入国。

2. 动漫产业市场定位不恰当, 受众较少

目前, 我国动漫作品定位呈现低龄化, 动漫作品被当做了一种说教或科普的新工具。低龄儿童成为主流消费群体, 大大限制了行业的发展空间, 其实, 动漫产品的核心消费群体应该是10-30岁的人群。由于我国动漫作品市场定位年龄偏低, 很多人将动漫产品当作一种教育产品而不是一种消费产品, 过分的强调其教育意识而忽略了其娱乐性带来的潜力巨大的商品价值。

3. 产业链发展不完整, 没有完善的营销战略

动漫产业一般的运作模式是漫画创作、代理商销售、影视系统播放、授权企业开发衍生产品、销售产品。虽然我国动漫产业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 但目前市场动作能力并不大。动漫行业运作模式处于起步摸索阶段, 资金投入和产出之间缺乏合理有效的评测手段。导致政策方针和市场不能紧密的结合起来, 政府不知从哪方面提出扶持政策, 政府相关机构不能准确了解动漫市场状况, 而动漫企业也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政策方针的实质内涵, 进而导致我国动漫产业链条不完整, 运作模式不清晰的情况。

4. 盗版状况严重

盗版严重也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面临的巨大问题, 我国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产权保护机制来保护动漫产业。而且我国动漫发展水平一般, 原创动漫发展速度慢, 消费者定位面比较窄, 缺乏足够的支持者, 无论是刊登连载的稿费还是动画播映转让权费用都比较低, 极大的削弱了动漫创作者和投资方的积极性。

六、日本动漫产业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启示

日本动漫产业的各个环节的营销都是比较成功的, 而我国在一些方面还是比较欠缺。就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 改变看法, 将我国漫画产业定位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慢慢改变我国动漫的市场定位, 不能将漫画仅仅作为儿童读物, 要将动漫定位成一种文化产业, 使其适合各个年龄段读者。要不断扩大动漫市场, 读者应包括各个年龄段以及不同的生活状态及背景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社会舆论的广泛参与及国家政策方针的大力支持。

2. 加大力度办好几种国内原创漫画在重点期刊刊载, 从中培养和发掘其中的精品

目前国内各种杂志多如牛毛, 但是刊登连载漫画类型的杂志却占了极小的比例。近年来国家对动漫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 建立了一些动漫开发基地, 为动漫的继续发展打下了一些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完全可以通过资金的投入等方式, 大力推出具有特色的漫画周刊, 随着时间的推移, 几周影响力比较大的漫画周刊就会逐渐确立其的地位, 成为漫画产业发展和原创漫画不断进步的重要平台。

3大力培养原创能力较强的各类漫画人才, 提高国产漫画的创意水平

创意在漫画作品中非常重要, 创意水平越高, 漫画作品受到读者欢迎的可能性就越高。创意的关键在于创作者的开放思维能力, 因此在培养漫画人才时要着重培养工作者的创新能力。提高漫画创意可以和我国民族文化、历史和风俗方面着手, 并同时与现在潮流文化相结合, 在继承中发展。漫画工作者更要深入生活, 走入群众中去, 这个样更有利于创作出有价值、富有幽默感、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

4. 培养漫画产业领域的营销人才, 加大漫画产业的营销力度

我国漫画产业的发展应该更加职业化、商业化。产业规模一定会逐步扩大, 营销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今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有动漫知识, 又具有销售与市场开拓能力的专业市场营销人员。并与市场调查相结合, 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加入新的营销理念, 为动漫产业的发展增加推动力量。

六、针对中国动漫产业的状况, 企业可以考虑以下营销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 我国在发展动漫产业时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并加以自主创新, 依靠政府政策方针的扶持, 明确的市场定位, 不断发掘新的消费受众, 打造成熟的动漫品牌。

1.运用政府政策方针

近年来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动漫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明确了动漫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政府出台多种相关扶持政策, 动漫企业应充分研究和利用政府的支持, 在遇到发展问题是寻求国家政策的帮助, 为动漫创作提供相关依据和保障。总之, 在我国, 政府的支持对动漫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可以提供充分的保障。

2.了解消费者需求

做到消费者满意是营销成功的重要标志, 所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营销活动获得收益的根本。一直以来, 我国漫画一直被人认为是科普教育的载体, 将主要消费群体定位在小朋友身上, 创作时在思想上放不开, 缺乏创新性, 使动漫的娱乐功能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进而失去了大量的观众。所以, 动漫并非只是为了满足低龄层次的人群, 应将消费受众的范围扩大, 从内容形式的创新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使动漫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

3.增加产品内涵

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将其运用到漫画创作中是很好的素材, 但现在的动漫企业也应该吸取现在市场营销的理论, 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 然后进行市场细分, 从选题创意、故事情节等方面着手, 并加以利用我国传统文化, 同时结合现代潮流文化, 创作出受欢迎的漫画形象, 从源头上保证漫画的质量, 然后逐层发展知道发展到衍生产品的开发,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良好循环。同时, 建立品牌知名度也非常重要, 要以品牌带动产品的发展, 建立品牌价值链。

4.加大营销投入、增强产业营销意识

我国现在部分动漫企业都缺乏营销方面的人才, 从而形成了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情况。所以, 动漫企业应增强市场意识, 与动漫产业实际情况相结合, 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此外, 由于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时间较短, 市场经验不足, 并且动漫的创作等前期投入较大, 使得动漫企业在营销方面的重视不足, 营销力度跟不上的局面。就当前状况来看, 动漫作品主要将电视、报纸和网络作为主要的宣传媒介, 随着网络的发展, 网络的宣传优势不断凸显, 充分利用网络在营销方面的优势将有力的推动动漫产业市场营销的发展, 尤其是手机3G网络的发展, 智能手机发展的越来越快, 用手机作为上网终端的人也越来越多, 将手机作为动漫传播的新平台也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动漫衍生产品的营销更需要重视市场营销手段的运用, 既要做好产品的定价与定位, 又要结合相应的销售渠道。因此, 动漫企业应增强产业的营销意识, 既要注重动漫产品的开发又要重视营销活动。

七、结论

中日两国的动漫产业都经历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起步到成熟, 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必须承认的是, 两国动漫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但两国的动漫作品都体现了各自的特色。但中国动漫产业的发站内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就产业链和营销策略方面来看, 我国发展的还是比较不成熟, 还应从日本动漫发展历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建立行之有效的产业链和营销策略, 并结合政府相关的政策方针, 我国动漫产业一定会强势的发展, 迎来新的发展空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动漫产业一定会树立起自己的动漫品牌, 提升市场占有率, 成为未来的动漫产业大国。

摘要:动漫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具有很强的社会经济意义。当前, 我国动漫产业的营销还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是动漫产品内容创新性较低;市场定位不恰当, 受众较少;产业链发展不完整;缺乏完善的营销战略;盗版状况严重。通过分析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营销策略, 从中得到启示:将动漫产业定位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培养原创能力较强的各类动漫人才;提高国产动漫产品创意水平, 培养和发掘精品;培养动漫产业营销人才, 加大动漫产业营销力度, 把我国努力建设成为动漫产业大国。作为企业, 要运用好政策方针、了解消费者需求、增加产品内涵、加大营销投入、建立行之有效的产业链和营销策略, 树立起自己的动漫品牌, 提升市场占有率。

日本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篇9

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产业政策, 是指“影响该国的产业结构的所有政策”。日本产业政策二战后就开始出现, 并随着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幻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 战后复兴时期 (1946年~1960年) 。

二战后, 日本经济体系受到严重打击, 面临恢复生产、重建经济秩序、恢复物价稳定等任务, 同时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也有待恢复。这一时期产业政策应用得最为广泛, 并为以后各期的产业政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为产业立国, 希望通过重要产业的复兴来推进整体经济增长和重新启动工业化过程, 重点支持了钢铁和煤炭两个基础产业的发展。产业政策体现为“倾斜生产方式”。

在第二阶段, 开始采取“产业合理化”政策, 希望通过引进技术、降低成本来促进工业的发展。日本的产业政策开始以法规的面貌出现, 重点支持了钢铁、煤炭、海运、电力、石化、合成纤维等行业。

这一时期, 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本缺乏, 缺乏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 对外国原材料及技术严重缺乏。

(二) 高速增长时期 (1961年~1970年) 。

岸信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 (1956年~1962年) 第一次提出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一项基本政策。而池田内阁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1961年~1970年) 继续该政策, 并提出实施重化学工业的具体计划, 并开始采用筱原两基准原则来筛选重点发展的产业, 同时以包括政府、民间企业与学者的产业结构审议会成为承担产业结构制定的主要机构。

在这一时期, 日本企业面临着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出现了反对市场过度竞争, 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讨论。虽然同时也采用其他的政策手段, 但产业组织政策的推行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征。

(三) 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1971年~1980年) 。

经过高速增长阶段, 日本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 并在六十年代中期之后出现持续性贸易顺差。这一时期在内部的主要问题是,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 大量的工业污染、消费垃圾、城市的过度拥挤、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的欠缺等。外部的主要问题是两次石油危机对高耗能的工业如炼铝、石化等行业产生严重影响, 而日本汽车机械等产品的出口猛增也使日本和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 日本调整了其产业政策的方向, 主要体现在:首先, 发展节约能源和高加工度化的产业, 加强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其次, 产业结构将由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程度高的加工装配业, 鼓励技术引进和研究。第三, 对在石油危机之后处于衰退的产业, 则采取了成立萧条卡特尔、缩小生产规模、停产转产、鼓励海外转移等措施。第四, 在应对贸易摩擦方面, 日本在压力下逐步降低关税和简化关税手续, 减少进口商品配额和限制, 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

(四) 国际化进展时期 (1985年~1999年) 。

这一时期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九十年代之后在实现“地球时代人的价值”的信念指导下, 倡导“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日本“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 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知识密集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由单一增长为目标, 转向以“生活大国”为目标, 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

(五) 经济全球化时期 (2000年至今) 。

在“国际社会共同推进世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信念指导下, 推行“宏观结构调整、微观经济改革、产业结构政策”的三位一体的经济结构改革。在产业结构中注重技术革新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特别是实现全体国民的生产富裕化, 在考虑产业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同时, 确保能源需求供给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性。产业技术政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经过前述几个时期, 日本的产业政策已逐渐由战略性的产业政策向补充性的产业政策转移, 政策目标由积极赶超转变为弥补市场失灵, 政策手段上也由行政调控而逐渐转变为信息指导, 通过发布产业结构展望的方式来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 企业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二、日本产业政策的历史经验

(一) 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是实现经济迅速、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有效手段。

纵观20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发展史, 可以发现战后几十年是日本产业发展最快、产业结构变动最大的时期。究其原因, 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其中, 日本政府合理制定并实施产业政策无疑是日本产业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迅速趋向高级化的重要推动力。因为有合理的产业政策, 一方面能够弥补“市场失败”的缺陷, 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有效解决后发性国家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利”, 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培育起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企业, 对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产业给予适当的保护, 传递了产业企业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完善了产业基础设施, 保证了资金供应, 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二) 产业政策只有与相关的经济政策合理组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首先, 产业政策必须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相互协调发展。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是在和其他经济政策的相互作用中发挥出来的, 因而它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保持经济政策体系的完整性和发挥作用方向的一致性。这就是说, 虽然产业政策在整个政策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但它并不能凌驾于其他各项政策之上。因为产业政策的目标相对集中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之上,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比各项政策总目标窄, 甚至有时会和其他经济政策发生冲突。其次, 围绕产业政策的配套政策措施必须合理组合。一般说来, 当一个政策目标仅用一种政策手段就可以解决时, 问题就比较简单, 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一个政策目标往往要运用好几种手段才能实现。所以, 在选择政策手段时, 必须建立起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最有效的政策手段并加以有效组合。

(三) 产业政策发挥作用的方向和力度不应妨碍市场经济本身内在规律正常的调节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产业政策的作用只是对市场力量的一种补充。综合分析日本的产业政策可以看出, 日本运用产业政策不是要把市场机制改为其他机制, 而是坚持了给产业企业以适当的鼓励来促进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向。为了保证不使市场机制失去应有的调节机能, 必须保证: (1) 产业政策是针对行业部门这一层次的政策。 (2) 维持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3) 扶植和保护的重点产业必须以国际市场为目标。 (4) 尽可能地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机制。

(四) 产业政策要尽可能地促进各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产业的协调原则, 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 产业结构及产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协调。这种协调并不是指产业的发展必须按某个固定标准或一种量化的指标来进行, 而要求各种经济组成部分基本能够正常衔接, 没有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因素。日本的“倾斜生产方式”、“产业合理化政策”以及其后的许多产业政策都是针对当时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而展开的。这些薄弱环节的解决为其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 日本产业政策所扶植的都是一系列关联产业, 这本身也体现了一种协调原则。 (2) 产业整体素质的协调。这种协调并不是要求各产业部门或产业组织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尽可能一致, 而是要使各种互相关联的产业部门和产业组织之间不存在强烈的技术和劳动生产率反差。日本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得益于基础材料部门效率的提高, 而汽车工业的迅速成长更得益于汽车零部件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日本的中小企业政策不仅使中小企业受益, 也使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更加协调。

三、日本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结合我国目前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们可以从日本产业政策的变迁与理论中得到以下启示:

(一) 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时, 既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 又要注重知识密集型产业。

日本的雁行论可以说是对战后日本实施追赶性产业政策的理论概括日本比较成功的工业产品都是在美国完成基础研究, 再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在日本进行应用研究和商品化。日本在追赶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日本发挥“后发性优势从国外大量引进技术, 并在消化、吸收和改造之后应用于产业。从日本的经济成长过程来看, 其产业政策采取过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政策。在发展重化学工业时, 采取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政策取代劳动密集型的政策。当重化学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之后, 日本又及时根据重化学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与石油危机引起的冲击, 提出了产业政策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换。可见, 日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产业政策。这种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分阶段推进的战略, 能够稳打稳扎。这种阶段性变化与其产业结构转换的具体进程基本一致。但是阶段性推进的战略, 由于“时间差”, 容易使后起国在赶超过程中步发达国家的后尘, 亦步亦趋。但日本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中败北于美国, 显露出这种赶超战略的缺陷。世界经济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 科学技术进步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 发展中国家在赶超发达国家过程中既要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又要注重发展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在产业布局时, 如果国情国力不允许大范围内三种密集型产业齐头并进, 也可以选择重点部门行业地区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二) 后起国家在技术引进时要实行产业倾斜政策。

后起国家在资金、熟练劳动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 都存在着差距。因此, 在技术引进时, 要将自己国家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创新能力等从总体上进行考虑, 要突出重点, 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适用的先进技术。换言之, 要明确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根据本国国情和社会经济条件, 全方位地选择适用的关键技术, 既不能片面地追求高、精、尖技术的引进, 又不能置本国的实际发展水平于不顾。在进口额中成品所占的比例1984年、1985年是30%左右, 1992年是50.2%, 1993年是2%, 1994年达到55.2%。一般来说, 后起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 资源是非常稀缺的, 所以采取倾斜式不平衡发展战略, 重点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 优先发展某些产业, 就能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引诱其他部门的出现和发展, 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目标的最佳综合效益。

(三) 产业发展战略要产、官、学、研一体化。

日本的观光产业与经济振兴政策 篇10

一、观光业的发展特征

近年来, 日本的观光业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国内观光低迷, 即便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 这种低迷状况也没有得以改观。日本国土交通省对于国民旅宿观光休闲调查的结果表明, 国内观光的低迷状态一直在延续。这种低迷状态一方面表现为观光人数的持续减少, 另一方面也表现为观光支出的不断萎缩 (表1) 。

作为“观光立国”政策的宏伟目标, 日本政府提出到2010年接待国际观光游客的数量达到1000万人次, 同时举国开展“访日观光推介活动”。虽如此, 访日国际观光游客的数量仍不及日本赴海外旅游人数的40% (表2) 。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 日本政府的“访日观光推介活动”在促进国际观光游客前来日本旅游观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继2005年访日国际观光游客达到673万人后, 2006年, 突破700万人次, 达到733万人, 2007年, 进一步攀升至835万人。虽如此, 访日国际观光游客的数量仍远低于日本赴海外旅游观光人数, 2007年出国旅游的日本人游客数为1729万人次, 这也成为日本国际观光的一大特征。

从各国接待国际观光游客的排序看, 日本也远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 在世界排序为第33位。另外, 日本的国际观光收支也一直呈现赤字, 2000年国际观光收入为33亿美元, 国际观光支出为319亿美元, 赤字金额为286亿美元。其后伴随日本政府观光立国计划的实施, 访日国际观光游客人数有所增加, 但仍然处于低迷状态。2005年这一数字变为124亿美元和375亿美元, 赤字金额仍高达251亿美元。这与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照, 上述4国在2005年的国际观光收支中, 分别盈余329亿美元、130亿美元、125亿美元和111亿美元。[3]

资料来源:综合观光学会编.新时代的观光-课题与挑战[M].同文馆出版株式会社, 2007年.第4页.

资料来源: (1) 综合观光学会编.新时代的观光-课题与挑战[M].同文馆出版株式会社, 2007年.第6页. (2) 日本的魅力PR强化, 向学新闻[N].2008年10月1日.

资料来源: (1) 国土交通省综合政策局旅游振兴科.关于旅游?观光产业的经济效果调查研究V[R].2005年3月. (2) 前田勇编.现代观光总论 (第三版) [M]. (株) 学文社, 2006年, 第61页.

根据世界观光组织 (UNWTO) 的测算, 到2020年, 中国将超过法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届时到中国观光的游客人数将达到1亿3, 000万。而法国居第二位、美国居第三位、西班牙则将下降到第四位, 其到访的国际观光游客人数分别为1亿600万人、1亿200万人和7, 400万人。意大利、英国、德国也都排名在前10位, 与这些国家相比, 访日观光游客的数量显得过少。从这个意义上说, 经济大国日本在国际观光领域却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其面向观光大国的目标而前进的步伐刚刚开始。

从日本公民旅游观光的国内观光和海外观光的消费支出看, 国内观光消费支出远超过其在海外的观光消费支出 (表3) 。将日本游客的海外观光旅行消费额与访日外国游客的消费额进行比较, 则日本游客的消费额远远凌驾于访日外国人观光游客的消费额之上, 2004年, 日本游客在海外的消费额为访日外国人观光游客在日本消费额的4.2倍。从国际旅游观光收支均衡的角度看, 吸引海外游客前往日本观光, 增加访日外国人游客的消费支出, 对于日本政府来说, 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日本的观光立国政策及其展开

1、观光厅的成立

为改善日本的国际旅游观光收支状况, 早在2003年1月, 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在其施政方针中就提出到2010年实现访日外国人游客达到1000万人的“游客人数倍增计划”, 同年4月, 开始实施了“访日观光推介活动”。2005年5月, 日本召开了第一次观光立国推进战略会议。2006年12月, 日本国会通过《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 并于2007年6月通过了根据基本法制定的《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 开始有计划地实施与推进观光立国的各项政策。日本政府在基本计划中明确指出, 为实现观光立国国策, 必须倾举国之力, 官民并举, 为此, 应在国土交通省下设观光厅, 作为政府的管理机构, 全面而有计划地负责统一组织与管理旅游相关事务。2008年10月1日, 观光厅正式宣告成立。

观光厅是国土交通省的直属机构, 它是把国土交通省内旅游相关部门进行整合并做了适当调整与充实后而组建的, 由总务科、观光产业科、国际观光政策科、观光区域振兴科、观光资源科、国际交流推进科计六个部门构成, 人员编制103人, 较成立之前国土交通省内负责观光的行政人员79人相比增加30.4%。首任观光厅长官由国土交通省综合观光政策审议官本保芳明担任。本保芳明在观光厅成立大会致辞中指出:旅游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扩大就业机会, 促进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够超越地区和国家界限, 扩大人员交流与相互理解, 尤其对于步入高龄少子化的日本社会来说, 旅游将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产业。

2、日本观光立国的基本目标

日本政府在《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中, 明确提出了“观光立国”的五项目标, 其主要内容是到2010年实现: (1) 访日外国人游客数达到1000万人次; (2) 日本人赴海外游客数达到2000万人次; (3) 日本国内旅游消费额达到30兆日元; (4) 日本人国内观光人均过夜数达到4宿; (5) 在日本举办的国际会议次数增长50%。同时, 观光厅把2020年入境外国人游客人数与日本人出境游人数相当, 即均达到2000万人次作为奋斗目标[4]。

观光厅成立后, 除继续推行“访日观光推介活动”, 加强与海外旅游部门的协作外, 还积极开展并强化了促进旅游协作的各种措施。其中包括整备旅游资源、开发富有魅力的旅游景点、形成区域“观光圈”;加强对海外宣传促销, 让更多海外人士了解日本;加快培养与有效利用合格的旅游从业人员;为访日外国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环境, 包括设立多语种指示牌和导游资料, 充实接待能力, 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 改善出入境手续;对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重点市场和存在潜力的新兴市场加强促销宣传;吸引更多的国际会议、国际会展在日举办;鼓励支持地方与民间创建“宜居宜游的日本”等, 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5]。

伴随观光立国政策的提出, 接待外国观光客、海外旅行导游等高级观光人才成为企业争夺的对象。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 2008年4月, 全日本设“观光”、“旅游观光事业”、“接待”专业的大学有37所, 学生3900多名, 日本出现了“观光教育热”。一些设立观光相关专业的大学称, 因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容易, 在考生中较有人气, 原来没有观光专业的大学也纷纷计划在近期内设置该专业[6]。可见, 日本政府推动观光产业发展的经济振兴政策, 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进日本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促进了观光专业毕业生走俏就业市场, 增加了社会就业。

四、结语

经济增长是主导产业部门依次更替的结果, 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的存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只有不断出现新的主导产业代替传统的主导产业, 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保持经济的旺盛活力。因此,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根据本国的实际选定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尤为重要。

休闲产业内涵广泛, 它涵盖了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娱乐业、休闲产品制造业和其它相关产业。日本虽不是世界休闲产业大国, 但休闲产业在日本第三产业中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近年统计, 日本休闲产业直接消费产生的经济效益为24.5万亿日元, 如果加上间接效益则高达55.4万亿日元, 相当于日本GDP的5.8%。可见, 休闲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为扩内需、促增长, 日本政府把观光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产业, 并为此而成立了观光厅, 赋予作为政府的管理机构观光厅对旅游观光事业拥有更大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可以预见, 观光厅的成立, 对于推动日本的国际游客服务接待功能日趋规范化和合理化, 促进日本逐步向观光大国迈进和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对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议题扩内需、保增长战略的实施, 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前田勇编.现代观光总论 (第三版) [M].日本: (株) 学文社, 2006.

[2]前田勇编.现代观光总论 (第三版) [M].日本: (株) 学文社, 2006.

[3]浅羽良昌.观光大国美国-历史?文化?经济[M].日本:昭和堂, 2008.

[4]http://www.mlit.go.jp/kankocho/, 2009-11-24.

[5]陈鹰.推动观光立国游客目标翻番[N].日本:中文导报, 2008-10-9.

上一篇:兽用生物制品下一篇: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