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妖怪文化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日本妖怪文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日本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结合文化发展历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特征,日本文化可以追溯至公元前绳文时代,并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矛盾对立与兼具统一的发展特点。本文主要围绕日本的文化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并从日本漫长的文化发展历程角度,对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

第一篇:日本妖怪文化论文

日本现代设计与日本传统文化精神

摘要:现代与传统,是一对相互矛盾的范畴,而日本的现代设计却以其独特的民族特-征跻身世界设计强国之列。这完全是得益于传统文化的留存及应用。本文尝试从艺术分析和文化内因思考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日本传统文化精神加以简要分析并指出其在日本现代设计中的体现及其认识意义。

关键词:日本;现代设计;传统文化

在日本的文化发展历史上,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可以说,日本的文化发展是基于大量地吸收外国文明的精华基础上的,他们把这些精华加以消化,加上日本本身的文明传统,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网络,融会贯通,使日本的文化、经济、政治都与众不同。日本的设计,也是基于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

日本的现代设计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大力发展,此时的日本设计家试图将反映西方生活方式的观念照搬到自己的设计当中,却显得笨拙、生硬和肤浅。随着现代设计走向成熟,他们发现融合了日本民族艺术传统的作品反而能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现代的设计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设计界取得一席之地,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显著成就的作品大都带有鲜明的日本身份。在现代高科技工业冲击中传统并没有消亡,反而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作为精神支柱植根于日本现代设计理念中,使日本设计表现出独特的气质,成为别国无法取代的重大特征,是日本跻身设计强国的制胜法宝。

一、日本现代设计中的传统精神

总的来说,日本的美学传统,重视细节,重视自然,讲究简单、朴素,讲究美学精神含义,构成了日本设计中的精神支柱。

永井一正把日本设计家分为四代人:其中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为龟仑雄策、早川良雄、伊藤光治等人;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则为田中一光、福田繁雄、五十岚威畅等;第三、四代的代表人物有石岗瑛子、浅叶克己、伊藤晃一和上条乔支等。

第一、二代的设计家尽管各自风格相差很远,但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永井一正用几何框架勾画出一种特定的画面空间气氛,又着重具象的装饰性图形的研究和应用;早川良雄则用水彩、色粉等材料以透明且柔和的手法绘制招贴形象。他的作品带有一种梦幻般的韵味,各种隐喻的图像间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郁和诗意;田中一光对平面设计语言的运用有着独到之处,他对日本的字体和符号有着很深的研究,试图通过现代的方式将他们在招贴上重新加以诠释和表现,他强调设计的平面型和空间型,作品具有高度的秩序感和工整性,在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平面符号的独特魅力,他的作品既有强烈的民族性又有典型的国际风格;中村诚则主要以摄影的手法进行设计,在为资生堂化妆品公司设计的系列招贴中,他以日本人独特的审美眼光去揭示日本女性的美,选取最具日本风格的细节,以点带面,戏剧性地夸张处理,对肌肤、睫毛等细节的细枝表现,对画面朦胧气氛和色调的把握,使招贴画面充满着一种东方的审美意蕴。

在第一、二代设计家中,最为突出的是龟仑雄策和福田繁雄。

龟仑雄策是日本被称为国际设计大师的第一人。他的画面具有强烈而又稳重的色调对比,对每一细节一丝不苟地精细刻画,表现出日本传统工艺美术所具有的典雅而细腻的审美情趣。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使以龟仑雄策有机会在全世界展示才华。事实上也正是以此为契机,日本设计家开始确定他们的国际地位。

福田繁雄可能是最为其他国家所熟知的平面设计师。他的作品被欧美设计家誉为“经济简洁又复杂多变”。他的设计风格幽默生动,设计思维既继承了日本传统中追求典雅的风格又反映了追求间接新奇的日本现代设计新潮流。他总是弃旧图新,并系统地将各种创意、革新加以融会贯通。力图以各种图形矛盾性的复合,引导观众产生设定的联想,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射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福田繁雄既深谙传统,又掌握现代感之心理学。他的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同时又极其简洁,并善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

第三、四代设计家则从摄影、电脑等方面获得了更多表现上的自由,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他们的作品中同样渗透着日本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元素。

佐藤晃一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设计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格,色彩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分离感和张力,把装饰色彩、变形形体和折中了的印象派的光表现与色渐变手法融为一体。他不但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悠远、清雅、柔和的风格,还将这种风格更进一步推向完美和充实。提炼日本文化中最精要的精神内涵。以日本传统的空灵虚无的思想为精神根底,带有日本自古以来清愁的色调,追求其中浮现的优美和冷艳的感情世界。

设计评论家厄尔(J.V.Earle)认为日本设计可以总结为两大类,即:

1、色彩丰富的,装饰的,华贵的,创造性的;

2、单色的,直线的,修饰的,单纯与俭朴的。

这在表面上指出了日本设计的形式风格特征,也不无巧合地印证了日本人审美的两重性。

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绪和美学观念,自始至终渗透着日本民族固有的精神。

美国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曾经对日本民族精神作过较恰切的表述:“菊花与刀都是这幅画中的一部分。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这同样体现在日本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创造中:日本的审美观念中充满优雅和谐的情趣又不乏阴郁和深沉的审美趣味;热衷于事物优雅的姿态和幽玄的意境又崇尚激越和狂热的情绪;敬仰崇高对象和悲剧精神,同时又爱好滑稽和幽默。日本的艺术可能简朴自然也可能繁复华丽,既平常又怪诞,既有抽象的浪漫精神又有现实主义精神。

从地理环境上看,这种文化精神的两重性与日本人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邱紫华在《东方美学史》中提到:“日本地理环境中有三个基本因素对于形成日本文化模式有重要的影响,这就是森林、海洋和农耕。”日本多森林,植被覆盖面广,森林在日本人的生活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森林文明使日本人崇尚生命之美。森林在不同季节变换的缤纷色彩和自然物千姿百态不仅有助于日本人对寂静、闲适之美的感受,而且还促进了对事物色彩和姿态的审美敏感和对瞬间状态的留恋,日本美学中关于优美、和谐的审美观念,同森林环境密不可分。日本列岛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日本人对大海的冒险和征服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日本人勇猛好斗的征服性格和追求壮美的崇高精神。森林与海洋共存于日本人的生活中,日本人自然把森林文化的优雅精神与海洋文化的狂暴精神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日本文化的主体内容。此外,日本还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农耕生产的生活方式激发了古代日本人对季节时令变化的敏感,也促成他们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学思想。

日本人的传统神道信仰使日本的传统艺术在崇尚自然外还带有特别干净、整洁的特点;而日本人对佛教禅宗的信仰,形成日本人俭朴、单纯并且喜爱非完整、非规则的美学特点,精神上则推崇内敛,自我控制,自我修养。

日本17世纪到19世纪经历了高度商业化的江户时期,商业文化高度发展,形成日本人重视和喜爱奢华平面装饰的特性、喜欢商业修饰和大众化的文化特征。

二、传统带动现代设计

日本设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跻身世界设计大国。“日本制造”甚至作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成为一种文化标签。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非西方国家,它的民族传统、设计风格、文化根源与西方大相径庭。日本的传统精神,无论在深层民族特性层面还是在表面的技术层面都决定着日本设计的命运。

1.民族特性层面

日本的历史是吸收外国文化精华,使之成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的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日本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最好的学生,也是最能够把作别国的经验和本土国情结合,发展自己独特文化体系的国家。日本美术也不外如此:“但凡触及外来文化时,日本美术总是以柔和的立场受其影响。……这种随遇而安、广泛吸收的情况,显示了日本美术的广泛适应性,或称反预见性”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方法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优良而非国货的时候,中国禁用,日本仿造,这是两国截然不同的地方。”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但这种学习和模仿只是在植根于本土文化传统及其所急迫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日本人没有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无原则性,兼收并蓄,并且对外来文化进行分解、还原,抛弃不实用的东西,进而达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存融会。“将原产于外国的东西加以吸收,改良和应用,从而大力发展并超出原有水平,这就是日本人的专擅和特性。”

日本的设计正是基于这种无原则地彻底吸收而又有选择地为己所用的方式下经历了模仿、折衷转化进而发展为成熟的“日本制造”。

另外,日本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日本的传统文化的单一种族基础,使得他们非常重视集团和团体,因此文化可兼具活跃和稳定两重因素。日本社会重视集体和团体,轻视个人,因此无论是在处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大问题上,还是像每个具体设计这样的小问题上,都能兼有大而稳定的方向,小而活跃的因素这双重特征。

2.技术层面

日本传统中有几个因素是它的设计与现代迅速接轨的重要原因。

第一,日本传统审美思想中受禅宗的影响推崇少而简约的风格,并且因为崇尚天然的神道信仰而重视材料的本身特色,喜好不经掩饰的裸露的材料,装饰性地使用结构部件,完全暴露并体现结构,这种特性与现代设计的要求不谋而合。

第二,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从建筑到用品,日本人形成了长期对基本单元为设计中心的习惯,这使他们很快接受了从德国引进的模数概念。这也正是现代设计所需要的要素。

第三,日本领土狭小,人口密度大,长期以来狭小拥挤的居住环境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多功能化的产品,重视细节并喜爱装饰功能部件。而现代的国际市场趋势恰恰是倾向袖珍化、微型化、便携式、多功能化。这些传统的观念非常顺利地融入现代设计中,成为别国所难以具备的特点。

另外,日本现代设计强调集团式工作方式,完全不追逐个人出名,以集体的成就而骄傲。企业内部力量比较容易得以集中。这也使得日本的设计可以飞速地发展。

3.体制层面

日本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能够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发展设计以来,它的传统设计基本没有因为现代化被破坏。这与政府对传统设计的重视与扶持不无关系。

日本战后的设计发展与其战后经济增长迅速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历程是分不开的。日本政府、企业通力合作,建立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国内市场,从而促进日本设计的成熟。政府对设计的大力扶持,企业对于设计的高度重视,是促成日本设计发展的重要原因。1918年创建的松下电器公司的老板松下幸之助1951年访问美国后便积极推动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率先在公司成立工业设计部。之后各产业界均在自己公司内部相继设置设计部门,积极改善产品设计,使产品打开世界市场。

日本在50年代建立一系列的机构以帮助设计进步。这种特别为促进设计而成立的机构和机制,使日本设计能够稳健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例如1951年日本成立的隶属日本通产省的日本出口贸易研究组织和1928年成立的日本工业艺术院。日本政府的这种完全利用国家力量来促进私人企业产品竞争的行为,在西方国家是绝无仅有的。因为日本政府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好的设计和好的质量是使日本产品赢得国际商业竞争的唯一途径,这已不在局限于文化这一层面上,而是商业、经济甚至日本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设计是日本民族的发展生命线,是政府的发展重点之一。

但是,日本的这一系列政府保护产品设计的手段,基本上都是单向的,即保护日本的出口产品设计专利。而对于外国产品,日本则几乎是肆无忌惮地仿造和学习。甚至一度出现大量抄袭和剽窃欧美设计的现象,但这只是设计发展道路上的插曲,并没有影响日本走传统文化与高技术向结合的道路。日本政府再三强调“和魂洋材”,坚决拒绝这种物质层面的模仿发展到精神领域。

另外,重视教育事业也是日本设计界成功的重要因素。日本在明治时期就设立了美术及工艺学校,为二战后的日本工业的崛起打消了坚实的基础。50年代日本的设计教育开始大规模发展。设计学院纷纷成立,这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和传承起了积极的作用。日本的设计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与企业复杂结构中的一个难以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启示与反思

一切科学技术的发明都有赖于设计的物化,从而使之成为方便实用的产品或商品。在现代社会,随着先进设计理念及高科技设计手段的应用,使得设计与科技结合更趋紧密,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之一,设计自身的“先进生产力”性质也日益明显。因此,设计行业受到空前重视势所必然。同时,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流失与更新。因此,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下,面对外国文化和现代理念的冲击,如何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成为日益凸显的问题。

中国的设计起步比较晚,就设计理论上来讲还相对薄弱,设计作品也还停留在对外国设计在物质层面的模仿上。我们应该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质和精神。因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文化的重视只会不断加强,设计中带有的本土文化的烙印是人们求得归属感的基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只有潜心研究、挖掘、融合传统文化,才能使设计脱颖而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很强,其意象特征和抽象性广为现代艺术及设计所利用。把华人文化作为一个积极的设计因子进行利用、推广和发展,对于保护民族艺术、保留华人文化特色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由于历史的渊源,在传统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虽然在文化深层上实际上是大异小同,但在处理传统与现代设计的问题上,为同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照系统。日本政府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与传统文化,重视设计的传承和教育,日本的设计师对待传统文化,更多地从精神上、思想上、功能上来考虑,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些不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吴文佳

第二篇:从日本文化发展历程审视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

【摘要】日本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结合文化发展历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特征,日本文化可以追溯至公元前绳文时代,并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矛盾对立与兼具统一的发展特点。本文主要围绕日本的文化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并从日本漫长的文化发展历程角度,对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日本文化;独特特征;发展历程

前言

日本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显著的矛盾性特征,这种二元性结构体现在日本文化的各个层面,日本巧妙地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保守与进取精神并存的两面性文化特征,日本文化之所以能将矛盾性和谐统一地融合在一起,究其原因是日本在历史发展的高峰,逐步突出自身的传统文化,展示了对自身复兴和强有力的肯定。日本经历外来文化的改造成功,却开始大幅度回归传统文化,从而构成了日本文化矛盾和统一的鲜明特征。

一、日本古代文化发展,兼有开放性与封闭性

日本文化发展起源可以追溯至绳文时代,这一时期的日本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巫术支配着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日本弥生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农耕文明,这一时期日本的母系制度被替代,父系社会制度成为了维系家族价值的文化时代,日本这时已经进入铁器时代,并初步形成了政治支配关系,弥生文化时代的人从事农耕,各地祭祀活动的盛行,日本人延续着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和敬畏。公元前3世纪,日本形成了古坟文化,这一时期日本以畿内为中心,建造了以圆坟为代表的高冢古坟,死者生前强大的权利通过陪葬品象征展示。公元6世纪,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对日本带来了精神的洗礼,使日本精神文化得到了升华,这一时期日本进入了封建制度社会。日本奈良时期,日本学习了大量的隋唐文化,开始使用汉字音义来标记日语发声,快速推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日本中期,封建社会禅宗与武士文化盛行,逐渐发展成为日本文化独特的象征。日本后封建社会文化时期,中国朱子学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这一时期日本精神文化迎来了繁荣的发展,日本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文化。

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是日本文化形态发展的基本形式,日本文化的发展历程始终保持对外开放性,历史时期大量吸收隋唐文化、制度、观念来推动自身文化发展。公元五世纪初引入《论语》,官方意识形态充溢浓厚的儒学文化。大化革新则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的开放性,日本实行新政全面以唐朝制度为基础。然而,日本精神具有深刻的文化容纳性,在文化学习中日本采取了选择机制,则体现日本文化封闭性。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代表了日本人对现世利益追求的精神文化。在佛教进入日本前,神道仅作为日本人对自然的崇拜,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但这种原始信仰并没有像其他原始氏族公社的图腾崇拜一样消亡,反而与儒教、佛教同时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神道教理论形成以儒佛两教为基础,但经过日本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神道竟成了万法之根本,成为一个封闭的神道体系,排斥一切外来的价值观念,并且在近代神道更被日本定为国教,成为日本精神文化的象征和寄托,儒教与佛教地位反而成为次之。可以看出,神道教理论形成虽然是以儒教和佛教为基础,但经过日本文化的筛选和改造后,成为了日本人独有的神道价值观念,日本在塑造文化的同时,也被文化所塑造。从日本的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可以充分感受日本文化的封闭性特征。对于日本开放性与封闭性共存的文化特征,在大量研究日本文化的资料中也提到,日本从来不会和外国人做知心朋友,在与日本人接触的过程中,他们通常会以异常礼貌的方式对你敬而远之,日本文化之外的人很难融入日本人的生活圈子。比如,日本人接待外国朋友会非常热情,并选择高规格的方式招待你,但他并不会到邀请你家中相聚。如果交流中你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反而会受到日本文化的戒备,可见,日本文化封闭性是日本在当代仍能固守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日本近代历史文化发展,兼有自卑感与优越感

近代,1868年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开始学习西方文化,逐渐走向帝国主义时代,这一时期日本大量移植西方文化制度,在明治政府政策指导下,日本科學技术与社会制度选择性的移植西方文明,形成了日本资本主义文化,西方工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日本对文化的崇拜又转向了一方,为了能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甚至打出了“脱亚入欧”的旗帜。在学习了西方文化后,他们又将所学的东西用到东方国家,对周边国家实行压迫。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为了满足自身永无止境的欲望,以武力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欲望难以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日本又将目光转向了朝鲜,逼迫其签订《江华条约》。日本一方面学习西方文化,一方面向周边国家展示优越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卑感与优越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彼此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日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展示了自卑感,而对于亚洲的其他国家则展现出了优越感。

自卑感使得日本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如果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其就会发生社会动荡。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他们会从相反的方面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即体现自己的优越感。近代以来,日本在文化方面的优越感越来越严重,甚至达到了荒缪的程度。19世纪80年代,日本发愤图强,加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学习,其经济、军事领域都得到了发展,成为世界强国之一。从此开始,部分日本文人就在其本国领域内大谈日本主义,以此来杜撰神话掩饰自身的文化自卑感,试图将以日本为核心代替西方文化,在充分学习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日本化,这种现象将日本文化的优越感和自卑感提现的淋漓尽致。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来说,这种自卑感与优越感并存的特征,将长期影响日本公民性格与其他文化的形成。日本文化自卑感这一心态主要是借助于文化行为来实现的。一般情况下,我们通过文化规范来实现对文化行为的制约,用文化规范来实现对文化行为进行判断,将隐藏在文化中的文化心态挖掘出来,并体现出来。文化行为之间的有效区分也是通过文化心态这一原则来展现出来的。

三、日本现代文化发展,兼有内聚性与排他性

日本对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理解、重构、吸收,以全新的形式实现了文化、政治、经济的彻底变革。但在这两次革命式的转变基础上,日本始终一直持续着严重的排斥心理。例如,日本战后经历了美国民主改造,可以说在战后,日本在生产方式、创造能力、政治文化以及思想意识开始全面向美国文化转变,但日本现代企业集团主义的经营思想却和美国的企业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从日本文化发展角度来看,只要对日本有益,他们愿意接受任何一种文化,但日本会经过融合吸收,改造为日本特有的文化。正是如此,日本人在长期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日本现代文化兼有内聚性与排他性的主要特征。

例如,日本神道教将天皇神化与其他宗教存在明显区别,这种对天皇的崇拜又逐渐演化为其他语言规范,在战争前夕,这种民族意识弥漫于日本的各个领域,呈现出了日本文化精神。战争结束后,日本百废待兴,神道教与政府之间紧密联系的现状也被打破,其在日本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在日本精神生活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内聚性和排他性在日本文化中此消彼长地存在着,共同实现了日本文化的发展。羅伯特·怀特古在《菊花与棒球棍》中提到,外籍运动员长期效力于日本棒球队,尽管外籍运动员具备良好技能,但日本棒球队投手宁可失去胜利也不愿与外籍运动员合作。在日本文化中,日本人总会将自己与他们的界线划分清楚,即便外国人士长期旅居日本,也很难获取日本国籍,前边事例体现了日本文化的内聚性,而后边事例则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的排他性特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的文化发展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发展历程。日本在汲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很好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使日本文化形成了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的二元特征。

参考文献:

[1]吴珺.日本文化的特质与跨文化交际——从人际关系心理文化的角度[J].语文学刊(教育版),2015(15):88-91.

[2]朱翊叶.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日本文化独特性的研究[J].文存阅刊,2016(5):132-135.

[3]樊丽丽.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泰山府君信仰在日本的本土化特征[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5).

[4]韦立新.宋元时期中日佛教文化关系研究——以中国禅的东传与日本禅的形成和发展为主线[D].广东:暨南大学,2013.

[5]孙启林,周世厚.东北亚教育变革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对中国·日本·朝鲜和韩国教育变革历程的审视与反思[J].外国教育研究,2014(12):1-7.

作者简介:赵静,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学,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化与翻译。

作者:赵静

第三篇:从和服和日本料理看日本文化的精致性

摘 要:文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特质,日本是东方的民族之一,日本的和服和日本的料理都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从日本和服、日本料理以及日本花道等等都能体现人的审美意识,反映日本文化的精致性,本文就对此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日本;和服;料理;文化;精致性

一、从日本和服看日本文化的精致性

(一)从和服的演变看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改造

公元8世纪,唐装从中国传入了日本,日本当时的天皇就下诏,所有日本人的服饰都要根据唐装的样式加以加工,在服装中融入日本民族所喜爱的图案,以让服装形成日本独特的风格。除了在服装方面,日本在语音方面也是如此,对外来文化加以吸收并改造,日本从中国汉字中提取了日本假名,又从英语、法语等中提取了片假名,以此形成了日本本土的语言。

(二)日本和服家纹所反映的日本家族文化

在日本的服装上,有着诸多的图案,而这种图案就是一种家族的象征。日本和服中的家纹早在平安时代就出现了,当时,日本的贵族为了将自己的家世和地位凸显出来,他们从当时流行的孔雀、鸟、唐草、牡丹、虫、鬼等图案中选取自己所喜爱的一种,并将其应用于服装、车以及家具的装饰中。渐渐的,由于某一个家族反复性地使用某种特定的图案,而这种图案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家族的标志。

日本和服上的图案有很多,绝大多数图案都是源于动物、植物、花纹等。比如自然界中的日、云、月、凤凰、山、川等等图案,都在日本的和服中有所体现,反映了大和民族的自然观。具体而言,和服所用的纹章分为一纹、三纹以及五纹这三种,一纹通常用在最为简单的和服中;三纹常常用在男女的服装上;五纹通常用在振袖以及黑留袖等礼服中。

日本家纹反映着日本的家族文化,就像中国的家谱象征着中国的家族一样。与此同时,和服上的家纹是一种家族意识,从一定程度上约束着家族成员。家族成员往往要穿着具有家纹的和服,通过和服上的家纹我们就能够得知日本人所在的家族。因而,家族的成员穿着具有家纹的服装之时,往往格外小心谨慎,生怕自己因为行为不断而影响了整个家族的声誉。从日本和服的家纹中,我们就能够得知日本是一个具有较强家族意识的民族。

(三)从和服的图案看日本文化对自然的热爱与崇尚

有一个日本人曾经说过:“植物美学支撑着日本文化的形态”。的确,对于日本人而言,没有自然就没有生活。和服是日本的服饰,从和服中,我们能够发现日本民族的深沉、优雅以及细腻。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日本的和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而且还是一种艺术品,艺术性集中体现在和服的图案上。具体而言,日本和服的图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就是由植物所绘制而成的纹样,包括春梅、夏花、秋页以及东柏等等,另一种就是由自然界中的景致绘成的图案,和服上五彩斑斓的图案就好像自然的缩影,给人一种身邻大自然的感覺。对于和服的颜色,日本人常常喜欢素色,由此可以体现出日本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崇尚。

(四)从和服的外观方面看日本文化的矜持和含蓄

日本和服的穿法极其复杂,不同和服的穿法并不相同,而且和服腰带的形式、质地以及特征等方面也需要注意,和服上附件物品的搭配也需要我们去注意,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和服的美。在穿着和服以后,日本人走路的步幅需要平稳,衣袖也不能有大幅度的晃动。在穿着和服去坐车时,日本人往往将物品放在座位上,自己仅仅要坐一半,腰要挺直,脚尖要着地,腰带不能接触椅子的背部。在下车时,日本人也要保证衣服的整齐等等。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文化的矜持和含蓄,这与日本人的品性也有很大联系。

(五)从日本女和服看其情色特征

《菊与刀》中有一句形容日本民族性格的话:“日本人往往喜爱肉体方面的享乐,而对其又并不严肃,他们仅仅将肉体享乐视为纯粹的艺术。”

从整体方面来看,日本女性的资质并不突出,她们的身材相对矮小,她们的腿部相对较粗,她们的脚又相对较小,设计师就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掩盖了日本女性的先天缺陷,而且很好的突出了日本女性的魅力。

这种独特的手法就是“一藏一露”,“藏”就是将和服设计的肥大宽松,以包裹日本女性的肢体。包裹起来的地方,暗藏在浅薄的和服衣料中,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朦胧感觉。“露”就是将女性迷人的部分裸露出来,以凸显日本女性的魅力,露得得当,给人一种端庄典雅的美感。

和服的衣襟、袖口以及衣裾都可以自由的开合,不同的开合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说,艺人的衣襟始终是敞开的,仅仅在和服的中间系一条带子,突出一种含蓄美,将和服的情色元素发挥到极致。

以上就是有关日本和服与日本文化的联系,日本的和服源于唐装,通过改造而具有了日本独特的风格,其家纹能够凸显日本家族的特征,其图案、形式、结构,以及日本人穿着和服时的行为举止等等,这些都能够凸显出日本文化的精致性。

二、从日本料理看日本文化的精致性

(一)从日本料理看日本文化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日本四周环海,其海洋资源非常丰富,海产品的种类和数目也不计其数,因而,日本的渔业位居世界渔业的前列。根据调查显示,日本料理的绝大多数原料都是海产品。由于受到海洋气候、降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日本的森林面积辽阔。由于自然的影响,日本文化也就形成了“与自然共生存”的特点,这在日本料理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1.味道与色彩方面的内容

自古以来,日本料理都具有“五味五色无法”的特点,其含义就是日本料理要注重保持食物的味道和色彩,凸显食物的风味。所谓“五味”,就是酸甜苦辣咸,“五色”就是红白黄青黑,“五法”就是蒸煮炸烤生。“生”是“五法”中最为关键的,在日本料理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日语中,“生”又有“自然”、“新鲜”和“直接”的含义。以日本料理中的生鱼片为例,食材鲜鱼必须是刚刚捕捞的,鱼片要切成薄片,而且制作的时间要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这样制作出来的鱼片才味道鲜美。除此以外,日本料理中的酱萝卜、泡黄花等咸菜也都是根据“五味五色无法”的原则而制成的,不仅仅保持了蔬菜原有的味道和颜色,而且还体现出了日本饮食的自然特点。

2.季节感方面的内容

品尝过日本料理的人都会这样感叹:“日本料理是一种用眼睛去品尝的独特料理”。确实,日本料理不仅仅注重保留原材料的色彩和味道,而且还留心于将蔬菜、肉和鱼味道最鲜嫩的季节,除此以外,对盛菜的器皿而言,日本料理也是有讲究的,日本人常常根据食物的颜色和季节等方面的内容,去选择与日本食物相符合的器皿。日本人擅于观察大自然,并将大自然的变化体现在食物器皿的纹理中,因而,品尝日本料理的人都能够感觉到日本料理中的季节感。为了进一步凸显食物的季节感,日本人往往会选择应急的食材,或者是选择代表这个季节的色彩,以在日本料理中传达出季节性的特征。总而言之,日本料理从外观方面,就能够让品尝者感受到其季节特征。春天的绿草,夏天的繁花,秋天的果实以及冬天的白雪,这些都能够在日本料理中找到缩影。对季节的敏感,对自然的深入体会,在日本料理中都有所体现,能够体现出日本料理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特征,也反映出日本民族对自然的热爱,印证了日本文化对于大自然的尊崇和热爱。

(二)从日本料理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在《日本》一书中,梅棹忠夫曾经写道:“如果将饮食分为两种,一种是追求美感的享受型饮食,一种是讲求实用的事务型饮食,很显然,日本料理属于事务型的饮食,因为日本料理不是为了凸显食物的美感,而是追求食物的裹腹。”然而,笔者认为,日本料理不仅仅体现出日本人对于实用的讲求,同样也包含了日本人所具有的审美意识。

1.怀石料理方面的内容

怀石料理有一种别称,即茶怀石,是一种在茶道中,并没有拿出茶就给客人奉上料理的简单饮食。吃怀石料理也有两种优势,其一就是有效避免因为空腹喝茶而为身体带来的不适,其二就是让品尝者能够更好的去品尝怀石料理。日本茶道中的“和清静寂”在怀石料理中都有所体现,而且随着季节的交替,怀石料理中的原料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一直以来,怀石料理都试图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精简调料,以让制作出来的怀石料理更能够满足人们的口味。根据季节、食材以及食用者自身的特点,怀石料理也会搭配不同的茶,以给人们最好的食物享受。怀石料理是从日本室町时代开始发展,直至今天,怀石料理已经成为日本民族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体现着日本文化的精致性特点。

2.“幕间盒饭”方面的内容

如果说怀石料理能够体现日本人所具有的审美意识,那么“幕间盒饭”则融合了传统审美意识以及现代文明两方面的内容,既强调食物的美感,而且又注重食物的实用性。所谓“幕间盒饭”,就是戏剧幕间休息之时,由场馆给观众提供的盒饭,因为这些盒饭具有质量上乘而又内容丰富的特点,因而不仅仅能够在戏剧的幕间食用,而且还能够在列车上食用。“幕间盒饭”里不仅仅有主食,而且也有副食,副食中不仅仅有菜有鱼有蛋,而且還有咸菜,按量隔开。“幕间盒饭”里有白色的米饭、暗色的鱼肉、绿色的青菜、黄色的蛋,就好像被缩小了的丰盛晚餐,足以让人为之惊叹。“幕间盒饭”所反映的日本文化就在于:通过一个狭小的空间而盛放丰盛的食物,这与日本科技中“轻、短、薄、小”的科技产品也有类似之处。这也很好的反映了日本文化的精致性。

(三)从外国料理的引入看日本文化的包容性

现在,我们在日本人的餐桌上不仅仅能够看到日本特有的料理,而且也能够看到西餐和中国菜。伴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各个地区之间的饮食也也传入日本,日本料理从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外国料理的影响。然而,将外国料理融入到日本料理中,使得外国料理更为符合日本人的饮食习惯,这并非简单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够实现。其实,日本料理中就有很多的外来食品,它们的原产国虽然不是日本,然后经过日本的加工以后,这些食物逐渐符合日本人的口味,并且最终融入日本料理成为日本料理中的重要部分。比如说,镰仓时代引进的素食,明治以后引进的咖喱饭等等,这些都影响了日本的饮食文化。特别是咖喱饭,原本是印度的食物,引入日本以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日本人根据个人品位对其进行改造,如今已经成为了日本年轻人的主食,与印度的咖喱饭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可以说,日本的咖喱饭已经成为日本料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从外国引进的料理,有些是按照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加以改造而吸收的,也有些是完全吸收不加以任何改造的。因而,我们在日本能吃到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咖喱饭,也能够吃饭西方地道的牛排和烤面包。从日本料理中外国饮食的引入方面,我们就能够看到日本文化的包容性,既能够吸收外来饮食对其改造,而且又能够保留外来饮食的特色使其在日本饮食市场流传。在吸引外来饮食文化的过程中,日本文化也注重本民族文化的保护,让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共同发展,这是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正是因为日本文化中的包容性,日本才能够不断融入外来文化的精髓部分,并将其改造吸引使之成为日本本国的文化,使得日本文化具有本国独特的特点。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并非是纯粹的模仿,也并非是全盘的照搬,而是再三斟酌,根据日本本国的国情,对外国加以改造而成的,日本文化的这一特性是日本文化得以融入世界大潮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上文对于日本和服以及日本料理中的日本文化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文化具有很多的特点,包容、严谨、内敛,这些特点都可以用“精致性”一词来形容,也就是说,精致性是日本文化的根本特征。

参考文献:

[1]李亚楠.论日本文化的精致性[D].鲁东大学,2015.

[2]袁丽梅.日本料理与礼仪[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2):81-84.

[3]李亚楠.论日本文化的精致性[D].鲁东大学,2015.

[4]袁丽梅.日本料理与礼仪[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2):81-84.

作者简介:

王铁楠(1996—),女,汉族,籍贯:辽宁省凌源市,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在读本科生。

作者:王铁楠

上一篇:外国民族音乐论文下一篇:消费者行为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