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日本人姓氏的种类,约30多万种。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日本人名却多种多样,无论是姓氏还是名字都多得数不清。这些人名中是否包含着某种独特的文化特征,有很大的研究意义。本文将通过对日本人名的研究,深刻的理解日本文化,同时也有助于今后日语的学习。

第一篇:日本文化论文范文

从日本茶文化看中国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及启示

摘要:中国茶文化在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中国茶文化在茶艺上有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日本将茶作为待客接物的珍贵饮料, 饮茶超越了普通的生活需求, 茶道也成了一项优雅的茶文化艺术。在阐述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同时,探究其近况原因以及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交流;发展方向

中日文化的交流历史久远,日本文化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留有中华文化的足迹。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与日本在茶文化方面的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中国茶文化入手,分析比较中日茶文化,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日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吸收借鉴日本茶文化的可取之处,多角度寻求中国茶文化能以崭新的面貌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方法,让茶文化成为培养人优秀素质的精神食粮之一。

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

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药品、祭品、食品和饮品四个阶段。中国是最先发现茶、饮用茶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发源于神农氏时期,酝酿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并在明清两朝得以全面发展,迄今为止已有上下四五千年的历史。据近现代植物学家和茶学工作者的考察,在我国滇桂黔川、横断山脉、南岭等地区先后发现多处野生古茶树群落。大量野生古茶树的发现和存在是茶的活化石,同时也为茶的中国起源说提供有力证据。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由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使得文人雅士走进茶文化的世界,推动了茶文化的兴起。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形成的同时出现以聚敛财富、摆阔斗富为美的社会奢靡之风。有识之士便提出“以茶代酒”“以茶待客”“以茶养廉”等说法。在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时期,玄学流行起来,推崇“清淡之风”,饮茶也上升到精神现象。唐代是茶文化的形成期,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时期。唐太宗推行“贞观之治”后,稳定的社会条件也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再加上佛教的传入和僧人们对茶的推崇,朝廷禁酒政策的颁布与贡茶的兴起,诗人们对茶的喜爱以及陆羽所著《茶经》都推动茶文化发展。到了宋代,民间斗茶之风盛行的同时,茶成了连接南北经济文化发展的纽带。元代,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清时期,茶类增多,泡茶技艺多样,茶具精美。到清朝茶叶出口成为一种正式行业。现代茶物质财富的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茶文化具有着丰富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二、中日茶文化的联系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日本也不例外,日本的茶道便是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发展。

日本种茶的历史以及茶文化雏形都来自中国,经过多年本土沉淀,升华成日式特有的茶道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别具一格。中日之间频繁交流是在日本大化改新之后,从贞观四年(630年)到十宁元年(894)的260年间,日本共遣使15次,以僧侣为主要群体,皇室成员起了推动作用。唐贞元二十年,日僧最澄到天台山学禅,次年回国,带回天台山的春茶种子并种在神社,开始了日本种茶的历史。他也把从中国带回的《茶经》传授给国人,致力于茶文化在日本贵族阶层及僧侣阶层地传播。同年,在中国学习二十余年的日僧都永忠回国修行,用大唐的饼茶煎饮法给天皇献茶。于是饮茶得到推崇,形成有名的“弘仁茶风”。这一时期日本的茶文化几乎照搬照抄唐朝,经过一段时间的衰弱后,镰仓时代又开始复兴。荣西禅师留学大宋后归国时带回大量茶种和佛经,综合中国茶道、佛法,写出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奠定了日本抹茶道形成基础,他也被尊称为“茶祖”。南宋时期日僧回国后将中国茶道书籍整理提炼,“和、敬、清、寂”成为日本茶道“四规七则”中的“四规”,也形成了日本茶道的核心。江户时代,日本在吸收明清泡茶道文化的基础上,与本国茶道、民俗文化相结合,最终形成以抹茶道为主流的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的茶产业作为其茶道文化下的产物,产业生产虽然在日本农业比重不大,但却是日本主产区农民收入的来源。经过长期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日本茶叶产业。日本茶产业的发展特点鲜明,区域布局相对集中,相关配套设施分布周围,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色与文化氛围;茶产品多元化,研究开发各类茶产品,不断创新销售套路;科技含量高,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成本较低;客观求实对待茶叶农残问题,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品牌建设。

三、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1.中日茶文化之异

从历史背景上,“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唐代陆羽曾在《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茶起源于中国在古代中国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发展,茶在平民中广为传播,在唐朝之前,茶有初始化渐渐向商品化方向发展,茶树栽培区不断扩大,饮茶之风在南方盛行。唐朝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茶的生产和贸易日渐繁荣,成为一种大众饮品,是老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之一,可见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并且茶文化的形成也是经过时间的不断沉淀。然而唐朝时期,茶最初由中国传入日本时,茶作为一种贵族饮品只能在天皇,贵族之间传播,老百姓并不能享用。随着茶的深入发展,茶渐渐在日本大众平民化。因此,可以说,在日本茶是自下而上发展的。

从发展方式上,中国古代茶最先作为药物使用,并未产生文化,在平民中广泛传播,多用来饮用治病等,茶不断向商品化方向发展。西汉王褒的《僮约》中提到茶叶的茶叶的就有两处,可见茶叶的商品化平民化。即使到了清朝没落时期,茶没了往日的繁荣,但仍保留商品化趋势。而日本则为之相反,中国茶文化最初传入日本时就被赋予了精神内涵,作为一种贵族饮品,茶的制作过程,煮茶使用的茶具无一不具有艺术性,并渐渐发展出了茶道。即使虽然茶文化的平民化,日本仍是品茶,茶并没有明显的商品化趋势。

从文化内涵上,陆羽曾经在《茶经》中提出“精、行、俭、德”的茶道思想,后人认为中国茶道思想可概括为清、和、静、真、俭等,明显偏于道家思想,同时又融合了儒,佛思想。日本茶文化偏向于反应中国的禅宗思想,主要是受中国唐宋两代思潮影响并定型。通常概括为和,敬,清,寂的思想,突出佛道“无常”的思想。不仅如此,中国虽自古有道,但茶的宗教色彩并不浓厚,而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给后人留有余地的选择,茶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

2.中日茶文化之同

从历史起源上看,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是茶的故乡,各国茶文明的开始都是由中国传入。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自此茶叶传入日本,可以说中日茶文化一脉相承。

从文化内涵上,韦应物誉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中国的茶具有道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思想。在日本,茶讲究“和”,“敬”,“清”,“寂”的思想,含有道家思想自然万物的思想内涵。

四、日本茶文化发展现状

日本茶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结晶,由最开始模仿生硬的学习中国茶文化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道。现今,日本茶道已成为本土生活的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日本的茶室,茶亭已遍及日本各地,茶会更是成为文化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日本茶道文化绵延百年,长盛不衰,已经成为日本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日本茶道文化融入禅宗思想,从茶室,茶具,摆设,环境无一不讲究清净幽雅,且日本茶道发展至今形成了一套繁琐的礼仪,与中国茶相比规则更加严格。

在中国茶的商业性,实用性自古代就已经显现,与之相反在日本,由于茶自上而下发展方式,以及日本的文化特色,本土人在制茶过程中常怀有清寂敬畏的心理,因此,在日本茶多作为一种艺术来欣赏,并未真正发挥其实用性。

五、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和启示

唐高宗時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因此常有海外国家拜访。唐朝与新罗联军在白江口之战中重创日军,不仅显示了国力的强盛也使日本看到了日本和中国的巨大差距,从而为日本醉心学习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桓武天皇时期,最澄作为第十六次遣唐使成员到唐朝学习。他不仅带回了大量的经书,器物,同时还有在大唐盛行的饮茶。81 5年,日本嵯峨天皇莅临滋贺县梵释寺,僧人们献上清茶一杯。天皇饮后.龙心大悦,开始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

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中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荣西禅师晚年著《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将茶誉为“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不仅如此,在中华茶文化的传入及推广下,日本形成了自己的茶道文化,茶道所主张的精神和内涵对日本人民精神世界方面影响很大,集中体现为:茶道中所表现出的无常观念、审美情趣和精神信仰对日本的文化性格 、妇女地位、 和生活习俗 、日本的国民性格的深刻影响。

在茶文化的精神上,中国的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三教的思想,天人合一是其重要的特征。

与之相对,日本的茶文化自从中国传入起就已经具有了禅的意味。日本茶道,又以“和,敬,清,寂”为宗旨,要求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无杂念,抛去世俗的烦恼,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佛道儒思想。

在民族性格上,集体主义,忠诚,工作认真,重视别人的态度,服从意识——这是世界公认的日本国民性格的主要内容。“集体主义”“服从意识”是团结和服从的体现,在集体中和其他人处理好关系,相互支持,和睦共处,而茶道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与集体主义的精神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清”亦指饮茶者要心灵清白;“寂”指茶事中恬静的气氛和茶人们庄重的表情。这种“清”和“寂”对人心灵上是约束和规定,人们要做事情认真负责,在生活中要保持高尚节操。日本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自我约束,善于自律的民族,这种自律在政治和生活工作上便是绝对的服从。对皇室忠诚,对家族忠诚,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些原则,在日本的茶道里有深刻的体现。在中国茶文化影响下日本形成了茶道,茶道进而影响日本的国民性格。因此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影响并且改变了日本的国民性格。

六、结语

中国茶文化的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交融,呈现出各个国家不同的饮茶习俗。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它将宗教,文化,艺术与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推动了茶的对外传播,为丰富了各国的文化生活。

日本接受中国茶文化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但是在吸收中国古典茶文化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茶道文化。日本茶道文化源于中国,同时也把中国的茶文化发扬光大,中国茶文化虽在日本经历了起起落落,最终形成了茶道文化,对日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丹红.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比较研究[J].北方文学,2019(24):197.

[2]游衣明,孙璇.从日本红茶引进史看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J].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2016(00):36-43.

[3]李朝千.中日饮茶文化之比较[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05):26-28.

[4]褚艳.解读中日茶文化的异同[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04):67-70.

课题来源:本文系 2021 年度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王寒 李向曼 杨秀云

第二篇:日本人名中体现的日本文化

摘 要:日本人姓氏的种类,约30多万种。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日本人名却多种多样,无论是姓氏还是名字都多得数不清。这些人名中是否包含着某种独特的文化特征,有很大的研究意义。本文将通过对日本人名的研究,深刻的理解日本文化,同时也有助于今后日语的学习。

关键词:日本人名;文化特征;男尊女卑;儒家思想

作者简介:杨亚(1993-),女,汉族,重庆万州人,吉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日语。

一、日本人名的特征

日本是世界上名字类别最多的国家之一。名字的长度也各不同,最长的由5个汉字组成,最短为1个汉字。现在日本的名字共有15万,但1997年出版的《日本姓氏大辞典》中,却有29万1129种。其原因是该辞典中,即便是同一个汉字,读法不同的汉字,和读法相同但字体不同的汉字都分开计算。现实中,7000种姓氏就覆盖了96%日本人。其中“佐藤”是最多的,大约有190万人,第二位是“铃木”,约170万人。而且,各个地区分布也是有规律的。例如东京及其近郊的神奈川、千叶、埼玉等地,“铃木”这个名字最多。北海道和东北各县“佐藤”分布最多。此外,关西和九州一部分布最多的则是“田中”和“山本”。

二、人名中体现的文化特征

(一)严格的社会制度

关于日本姓氏的起源,语言领域的专家们认为与天皇、宗教、地方特征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在古代的氏族社会中,存在着体现地区和职业特色的“氏”,后来统一了日本的大和王朝采用了氏姓制度,成立了由“氏”构成的统治阶级。到了平安时代,贵族和武士为了区别于平民阶级,而自称家名或者名字,这一现象也逐渐被社会所普及。在日本古代最有名的四个姓氏就是:“平”、“藤原”、“源”、“橘”,其中除了“橘”之外都是天皇赏赐的。另一方面,日本天皇中不存在姓氏。因为天皇象征着神,被认为是不属于任何氏族的天上人。在封建时代,只允许豪族和武士、商人自称姓氏。

(二)男尊女卑的观念

在那个没有幕府法令,仅依赖于习俗法的时代。武士的世界就变成了男人的世界。近代之前,日本实行夫妇别姓制度。但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要随父亲的姓。妻子是通过婚姻进入夫家,与丈夫血统不同, 因而婚后要继续用本姓。1876年, 明治政府颁布了“继续沿袭传统的夫妇别姓制度”的指令, 主张继续坚持夫妇别姓的制度。但此时大多数人才刚刚拥有姓,国民大多数觉得如果婚后夫妻还使用不同的姓,没有家人的感觉,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与团结。所以,1878年明治政府发布“民法草案”的188条规定:“妻子更改为丈夫的姓”。这是关于夫妇姓氏规定最初的法律条文。1898年,《明治民法》进一步确认了妻子改随丈夫姓氏的夫妇同姓制度。

(三)传统的儒家思想

日本的思想文化,包含了以下三个。一是日本固有的宗教“神道”。以及在日本很早就廣泛扎根的“佛教”。最后是《论语》带来的“儒学”。日本人曾在训读中国文字方面下功夫,发明了假名。明治时期引进了大量对应外语的词语。 于是形成了现在日本独特的日语。可以说日本人是以优秀的包容力和陶铸力来接受和演化外国的异质东西的。儒学也是以中国为源流经朝鲜传入的思想,以其优良的包容力和陶铸力来接受和吸收,可以说是根植于日本的历史风土而进化的。 因此,日本儒学和中国、韩国的儒学,比如在中韩的冠婚葬祭上经常出现的宗教性和礼学性格上有很大的不同。日本人的名字也受到儒学的一定影响。例如,“仁”字有两个人。肩并肩的两个人表现出对等平等、人类之间的交流。另外,它是种子中发芽的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东西。“仁”的意思是真心和体贴,再加上孝。人类爱人道主义的思想本身。毕竟,儒学的“仁”和基督教的“爱”、佛教的“悲”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而日本历代天皇、皇太子的名字都有“仁”字。

三、结论

和日本相比,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变得亲近了就不再用姓氏称呼对方,而是亲切的用名字互相称呼。其理由是,中国与日本相比姓氏种类较少,所以他人和自己姓氏相同的情况非常多,通过用名字互相称呼能表现得更熟悉。也可以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森岡 浩.『なんでもわかる日本人の名字』[M].日本:朝日新聞 出版,2012.

[2]森岡 浩.『日本の名字』[M].日本:エイ出版社,2015.

[3]刘元满.日本人名用汉字数量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2007.(4):140-146

[5]徐玉明.浅谈日本人的姓名[J].日语知识,1999.(12):46-47

[6]张小琴.日本人的姓[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4-67

[7]张敏,王娟.小议“日本夫妇姓氏”问题[J].黑河学刊,2010.(3):40-41

[8]邢运芳.中日姓氏与姓名的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2009.(2):259-262

作者:杨亚

第三篇:试论日本文化对日本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

摘 要:日本发达的社会教育已被世人列为学习的典范,它对日本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社会教育活动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日本社会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对其研究可谓了解日本社会教育的一条捷径。因此,笔者试图从与教育息息相关的文化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找出其日本文化对社会教育活动发展的深层影响,希望能给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化社会带来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日本文化;日本社会教育活动;影响

一、日本文化形成的背景:继承传统、融合外来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一直接受着东西两种文化的影响。在东西两种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日本人实现了两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日本的特色文化。

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在古代,海洋既成为免受外敌人侵的天然屏障,也阻隔了与外族的文化交流。因此,在这样封闭的地理环境下,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很好保存,同时也形成了日本人自我独尊的心理与性格。他们将自己国家称为神国,将天皇奉为太阳神的后裔,对“国粹”有着特殊的癖好。而当他们打开国门,跨过海洋接触外面的世界时,面对他国的先进文化又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在这种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的驱使下,日本对于外来文化既能够积极诚恳的吸收,又不会照抄照搬削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是将外来文化进行“日本化”的处理(所谓“日本化”就是日本人根据实际需要,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模仿、融合和创新的过程)。古往今来,在日本经过此种方法“过滤”的外来文化可谓不胜枚举,但一切错综复杂的外来文化不但没给日本文化领域、精神世界带来混乱不堪的局面,反而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特色的日本文化。

二、日本文化对日本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

文化是教育的上层建筑,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文化与教育每时每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日本社会教育是促使日本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社会教育活动能直观地反映出社会教育的发展情况,是研究日本社会教育的一条捷径。日本的社会教育活动按照涉及的教育对象可分为: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成人社会教育活动、女子社会教育活动及老年人社会教育活动。许多学者仅从教育本身出发探讨日本社会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而笔者认为从日本文化视角出发,更容易找出日本社会教育发达的深层动因。但由于能力有限,笔者将仅从较有代表性的日本文化——集团主义、个性主义及儒教思想这三方面出发来研究其对日本青少年、成人及女子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

(一)集团主义、个性主义与日本青少年及成年社会教育活动

集团主义是日本重要的传统特色文化之一。它是受到日本封闭的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的生存条件和单一的民族成分等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是日本本土与生俱来的典型文化。日本人相信“集团具有超过自己的超人的能量”,并非常忠于自己所属的集团。在集团内部,强调“和谐”,但在集团间,则有着激烈的竞争意识。这样特别的传统文化意识早已在日本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其影响必然渗透于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普及文化思想作用的社会教育更不例外。集团意识悄无声息地调控着日本的社会教育活动,尤其是青少年及成年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早在15、16世纪,在日本各地村落中,就有被称作“若者组”、“若众者”等的伙伴集团组织,它们对青少年实行非正规化的类社会教育。明治维新伊始,日本引进西欧文化,推行文明开化事业,尚处在萌芽期的社会教育为了确立和加强天皇权威,开始推行民众教化,统一民众忠于新国家的集团意识。在甲午和日俄战争后,日本因战争所带来的贫困问题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为了稳定民心,日本开始重用社会教育手段,设立“通俗教育调查委员会”,并鼓励组建地方青年会等青年团体。通过选定、编撰图书,举办展览会、讲演会等活动,对青少年及成人进行教化,灌输为国家服务、顺从国家的意识。从此时到二战结束,日本这种以集团主义为方法、以国民教化为目的的社会教育思想一直是控制青少年及成人社会教育活动的主导思想。二战后,美国间接控制了日本,带来了教育民主化、个性化、法制化的思想,使一直只受集团主义控制的社会教育退出了历史舞台,日本社会教育开始呈多样化发展,社会教育活动也随之丰富起来了。

个性主义可谓日本的“舶来品”。日本自古受儒家文化影响,其社会结构是集团主义的,个性主义是受到轻视与排斥的。日本开始重视个性主义是在二战后,受美国影响,尊重个性的思想得到了认可。反映在社会教育活动上,就是开始注重个人性格与喜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各种活动。对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强调职业与道德教育,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独立自主精神,且更注重培养协作服务精神与爱国精神。进入60、70年代,日本到了经济高度发展时期,人们余暇增多,使人们在物质生活需求满足的同时,又产生了改善精神生活的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也逐渐多样化起来。在校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主要是利用社会上的青少年教育设施及体育设施开展各种活动。如爱家乡活动、交友活动、社会义务活动、野外活动、集体住宿教育训练、劳动生产见习、各种体育活动等等。目的是培养在校青少年的生活、活动能力,养成其主体性和社会自觉性的态度。校外劳动青年的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青年学级、劳动青年学校、青年教室、青年国内研修、青少年团等组织实施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教养、情操、兴趣;体育、娱乐;家庭生活;市民意识;职业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青少年伙伴集团的意识、讴歌青春,深化文化素养学习,增进职业技能,强健体魄,使青年具有连带感和充满生气。这一时期的成年人社会教育活动的本质在于为满足成年人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的学习要求而提供相应的学习帮助。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各级各类学校的开放讲座、展览会、讲演会、发表会、培训班等活动,帮助成人提高职业技术水平,陶冶情操、提升素养,舒缓生活压力等。进人80年代,终身教育思想引入日本,为日本社会教育指明了方向。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除了继续加强以往的活动外,还注重国际交流,和平问题的活动等等。成人社会教育活动则注重通过丰富的信息手段,帮助成人继续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培养成人多样的生存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知识高速更新。并且还开展各种兴趣培训班,开设烹饪、实用外语、书法、音乐等课程,来丰富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

总之,日本的传统文化——集团主义和战后民主化的产物——个性主义,在现代日本是追求它们的和谐统一。体现在青少年和成人的社会教育活动上,就是既要尊重青少年与成人的个性,允许个人视自身的情况发展自我,又要适时培养伙伴意识,拥有适应性、协作性、纪律性、责任感、自主性和协调性的素质,避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泛滥。由于两种不同文化教育的相互制约,使日本人具备良好的素质——既能

够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奋斗与他人良性竞争,又能够无怨无悔地忠于自身所属集团。这样的日本人民使日本社会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下,带来了日本经济的腾飞。

(二)儒家思想与日本女子社会教育活动

中国儒家思想传人日本后,深刻影响着日本的道德意识观念,并随着儒学日本化的完成,而成为日本传统的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儒家思想就对女子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早在室町时代,就很重视对女性贤淑文雅、贞操观念的教育,特别是上流社会更注重“三从”之道,以优雅为德的教育。江户时代,由日本化的儒家思想转变而来的儒教主义成为贵族和庶民女子家庭教育的共同方针,不但贵族强调“三从”“四行”教育,庶民女子也学习坐作进退(礼仪作法)的教养、女子道德和女性修养的基本观念、社交礼仪、社会常识、百般知识的涵养等等。到了明治初期,在“文明开化”的政策下,启蒙思想家和自由民权活动家的男女平等的妇女观、女子教育理论曾盛行一时。然而,在国家主义的影响下,基于家族制度的“贤妻良母主义”妇女观又开始抬头,并与后来的培养“军神之母”的军国主义女子教育思想共同成为二战前女子教育的主导思想。战后民主化思想的传人,给女子教育带来了新气息。为了适应妇女走向社会的需要,变革落后的妇女意识,开展了女子社会教育。女子社会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行政开设的学级和讲座,如妇女学级、乳幼儿学级、妇女讲座、妇女教育、母亲教育等;民间团体、企业或志愿者组织的小组活动等。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生活、儿童教育、社会生活、生产和职业生活,健康、安全、兴趣方面等。

从女子社会教育内容不难看出,女子社会教育并未完全逃离儒教传统思想的影响。活动内容非常注重女子修养、家庭生活方法、健康、消费等方面的训练,反映出以往“贤妻良母”主义的观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子社会地位的提高,女子社会教育也开始注重传授基本经济、法律的基础知识,培养女子的职业观,使女子不再只为家庭做出牺牲,帮助她们走上社会、走向独立。即便如此,由于性别、心理等方面因素,有关女子修养、家庭生活、兴趣等方面的社会教育活动仍是最受女子欢迎的学习内容。

三、借鉴与启示

当今已步人知识经济时代,对人们的身心素质、知识结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作为发展大国,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必然要提高对大众的教育意识,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化社会势在必行。而作为构建学习化社会重要手段的社会教育如何发挥作用是所有教育人所关注的。通过对日本文化与日本社会教育活动关系的分析,我们看到文化对社会教育的深远影响,重视这一影响,对清晰、灵活地运用社会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通过以上对日本文化与社会教育活动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和启示。

首先,继承和充分利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发展社会教育的基础。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充分利用、控制、把握好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使社会教育的发展适合于国情,更好地造福国民。03如日本的集团主义、武士道精神等都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在当今的社会来看,其中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也有腐朽的因素,但日本人能够扬长避短,没有一味地将传统文化全部抛弃,而将其精华之处,发扬光大,尤其在社会教育方面,在传统集团主义意识的指导下,培养国民的爱国心,增进团结,提高凝聚力。这一方面很值得我国学习,对现代而言,在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有值得我们骄傲的方面,也有桎梏我们思想的因素。如果能将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很好地利用于我国的社会教育事业,对于我们这一泱泱大国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会有很大帮助。

其次,思想解放,敏锐地发现外来文化并主动吸收,是发展社会教育的主力。oo自明治维新以来,西方文化思想就涌进了日本,但日本没有闭关锁国地全面抵制外来文化,而是根据本国情况,有选择地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这种“胸怀”和“智慧”,使日本在东西文化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极大地促进其社会的迅猛发展与进步。在社会教育方面,引进外来民主,个性主义,并利用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使社会教育更加大众化,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国家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综上所述,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日本社会教育活动的发展变革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解开“日本之迷”,找到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的深层动力,了解它是如何利用文化因素发展并服务于国家的,为我国建设学习化社会提供了一个样本。它使我们懂得文化无好坏之分,关键看如何选择与利用。只要我们能重视文化对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积极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就能通过无处不在的社会教育帮助社会稳定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刘 嘉 罗娜娜

上一篇:骨科医生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海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