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2024-05-10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精选十篇)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篇1

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是我国目前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大学生能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更希望每个毕业的大学生都具备自主择业的能力与分析社会职业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水平,提高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一种较好的途径。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对自身成功完成职业决策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程度。它主要包括五个部分:自我评价能力,包括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能力;收集职业信息的能力;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能力,即选择目标能力;做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的职业规划能力;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障碍的能力等。

国内有学者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研究提高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并得出结论:即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这些研究为今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且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干预研究其他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但是,在这些研究中,没有专门针对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专业的特点使外语类院校的学生更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其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同的个性。他们更加注重个体,人本主义思想更为强烈,个性往往较为突出,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思想更为开放,思维更加活跃,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勇于探索,善于表现,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由于受西方的理性与逻辑思维方式的影响,他们更加务实,更为实际,勇于竞争。因此,针对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开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心理辅导具有特殊性。

本研究结合西安外国语大学作为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为目标,借鉴前人的研究,并根据Betz与Taylor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操作性定义、职业生涯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生涯发展理论、霍兰德的职业理论、职业匹配理论,以及班杜拉的提高个体自我效能论述的四种途径,设计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团体辅导,形成可操作的、具有推广性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方案,并丰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前后测的准实验设计,探讨团体辅导对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

以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大一至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发布团体辅导海报,在报名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20人组成实验组,20人组成对照组。实验组被试情况:男生10人,女生10人,大一年级学生12人,大二年级5人,大三年级3人,对照组与实验组同质。实验组接受前测、后测和三个月后的追踪测验,对照组接受前测、后测两次测验。研究者向未能参加的学生说明其他人更迫切需要团体辅导的协助,给每一位对照组成员分发小礼品,并把对照组同学定为下一学期的团辅对象。实验组接受每周2次,每次2小时,共8次的实验干预;对照组在实验处理期间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

(二)研究假设

本研究的假设为:

假设1:实验组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在干预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干预能够提高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

假设2:对照组被试在同一时间内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

假设3:干预能够产生长期效果,干预结束三个月后,实验组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和干预结束时的水平相比,未出现显著性差异。

(三)研究方法

注:T1为实验组前测,T2为实验组后测,T3为三个月后实验组追踪测试,T4为对照组前测,T5为对照组后测,X为实验处理。

(四)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

(五)研究工具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彭永新和龙立荣,2001)。共39个项目,五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采用五点计分,从1到5分别表示从完全没有信心到完全有信心。分量表或全量表分数越高,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总量表和各维度的Craombach a系数分别为:0.9366、0.7452、0.7997、0.8098、0.7674、0.6774;总量表和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656、0.580、0.525、0.511、0.601、0.599。

团体辅导单元活动反馈表。自编,全部为选择题,共10道题。通过让被试填写团体辅导单元活动反馈表,了解成员在团体辅导活动中获得的成长,和在团体辅导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对团体辅导活动的评价,最终为团体辅导活动的领导者提供改进意见。

三、团体辅导方案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一)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

使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和后测以及追踪测试,通过比较实验组前后测、对照组前后测以及追踪测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分值差异,来考察团体辅导的效果。

1.实验组前测和对照组前测差异评估

在团体辅导活动开始前,为了了解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是否有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将量表测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经过统计分析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活动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2.实验组后测和对照组后测差异评估

为了了解团体辅导活动之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上的变化情况,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了后测,且为了验证最终效果完全是由于团体辅导所引起,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本文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差值T检验的方法,考察后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上总分及各个维度评定结果的差异。经过统计分析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之后的实验组与不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实验后测相比,除了问题解决维度之外,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维度均有显著性差异,且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显著。

3.实验组前测、后测差异评估

为了了解团体辅导对于实验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的干预状况,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将实验组前测、后测分数进行统计分析。经过统计分析表明:经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的实验组前后测相比,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著性提高,且差异显著。在五个维度上,除了问题解决维度之外,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在自我评价维度、收集信息维度、选择目标维度差异非常显著。经过统计分析表明,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实验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4.对照组前测、后测差异评估

为了考察团体辅导前后未接受干预的对照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变化情况,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于对照组前测、后测分数进行统计分析。经过统计分析表明,对照组前测和后测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个维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5.实验组后测和三个月后测试差异评估

为了了解团体辅导效果的持续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考察实验组后测和三个月后实验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的结果差异。经过统计分析表明:实验组成员后测与三个月后追踪测验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保持了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效果。

(二)团体辅导的效果分析

通过《团体辅导单元活动反馈表》的反馈信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改善并提高了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成员在辅导过程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与成长。表现在:由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没有组织实施过职业方面的团体辅导活动,而本次的团体辅导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迫切的需求;成员们表示很喜欢参加团体,学习的知识内容很实用,学到了很多求职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理解、思考职业方面的问题很有帮助,普遍认为自己对职业选择的信心上有了很大提高。

四、分析与讨论

团体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属于同质性被试。

经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明显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之后的实验组与不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实验后测相比,除了问题解决维度之外,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维度均有显著性差异,且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显著。

实验组团体辅导前和团体辅导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明显提高。经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的实验组前后测相比,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著性提高,且差异显著。在五个维度上,除了问题解决维度之外,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在自我评价维度、收集信息维度、选择目标维度差异非常显著。统计分析表明,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实验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对照组在同一时间内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状况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

为了考察团体辅导效果的持续效果,针对实验组进行了追踪研究。数据发现,实验组三个月后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和团体辅导后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没有差异,保持了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结果发现,实验组实验前后测之间、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之间,在自我评价维度、收集信息维度、选择目标维度、制定规划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在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也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问题解决维度上没有差异。经过团体辅导活动领导者的反思和后期对实验组成员的追访,归纳原因有两个:

第一,团体辅导成员中以大学一年级学生为主。他们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以及结束后均表示参加此次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有着很大的收获,并且在自信心方面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他们还没有涉及到实际的择业、就业等现实性问题,且实际的择业、就业除了应聘者本人之外,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社会在那一年是否会在本专业提供就业机会、硬件条件(如基层工作经验)是否过关等,使之产生顾虑,不能保证一定能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第二,团体辅导活动中关于实战演练部分,更多的是采用模拟现实中的面试场景,而并非完全真实的面试场景,与实际可能存在着一些出入。自己在模拟中面试过关,不一定代表着现实中也一样可以过关,所以造成成员的不确定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中,问题解决维度是与现实结合相对结合更紧密的维度。

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

五、建议

在本研究所获得结论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应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给予更大的关注。学校的就业指导应该侧重于职业决策过程中针对困难应对的方法上的指导,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在了解他们真实想法以及所面对的各种冲突与矛盾的基础上,提高他们适应现实的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出职业决策。学校应制定科学的就业指导内容和计划,按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有针对地开展就业教育,遵循学生自身规律和特点编制学生不同阶段的教育培训计划,并对每个阶段的方向和内容作出合理的安排,使毕业生充分认识自我和客观环境,及早总结和测评自己的主客观因素,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情况结合,制定每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其次,根据成员们的反应,每个学期学校可以开展类似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职业决策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每个学期开展一定的职业类讲座、宣传活动和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应丰富就业指导教育内容,不仅开展就业政策法规咨询、求职技巧讲授等活动,而且要重视学生职业价值观、个人生涯规划和职业决策能力等方面的宣传讲授。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育机构,配备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就业指导课程讲授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就业教育,使学生可以将目标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自我效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龙立荣.方俐洛.凌文栓.职业成熟度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0,23(05).

[2]谢员.龙立荣.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课程干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03).

[3]牟海萍.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历史嬗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5,21(01).

[4]朱华珍.樊文有.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和影响因素[J].思想理论教育,2009(7).

[5]许存,马红宇.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因素及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05).

[6]李斌.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7]王金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训练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6.

[8]曹丽丽.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团体咨询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9]周笑平.团体辅导在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2009(11).

职业价值观与一般自我效能感论文 篇2

论文摘要:为了了解职业价值观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两者之间关系,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对江苏省的五所高校共219名大三理科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在职业价值观上,得分最高的三项是:人际关系、成就感、独立性。(2)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重点院校的得分显著低于非重点院校。(3)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中的8个项目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4)高自我效能感的被试比低自我效能感的被试更重视各种职业价值观。

论文关键词:大三理科生;职业价值观;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

大学生由于其独特的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受校园文化氛围和社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了人们关注的议题。有人认为,理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

按照Bandura的理论,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其感觉、思维和行动都不同。自我效能感能加强或削弱个体的动机水平。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领域特定的概念,近年来在职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发现,择业效能感与职业选择有很高的相关。

在我国虽然有许多人研究自我效能感,但是涉及到职业方面的研究非常少。而且有关职业方面的自我效能感研究都是集中在择业效能感的研究,而关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却缺乏。本文探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的相互关系,了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

一、方法

(一)测试对象

被试来自江苏省五所高校(扬州大学、江苏大学、盐城工学院、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每所学校随机抽取一至两个理科院系大三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23份,有效回收率为98%。其中男生120名(55%),女生96名(45%)。

(二)工具和材料

1.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

《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取自《成才与就业》杂志(第20、22期)。该量表信度系数为0.91。该量表共有52道题目,分别代表了13项职业价值观,每个项目包含4道题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最重要”、“比较重要”、“一般”、“比较不重要”、“最不重要”5个等级进行评定,分别给予5分~1分。将各项目所对应的4道题目得分相加为每个项目的得分,最高为20分,最低为4分。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等人于1981年开始编制,有l0个项目。GSES为单维量表,没有分量表,因此只统计总量表分。在本研究中对被试的得分进行统计,把得分高的25%的被试作为高自我效能感组,把得分低的25%的被试作为低自我效能感组。

3.数据统计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

1.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得分为2.54±0.46,其中男生为2.59±0.47,女生为2.47±0.425t检验表明,差异显著t(214)=1.98,P=0.049<0.05.

2.被试的职业价值观

由表1可以看出,各价值观项目的平均得分均在l2.上,说明被试对各个项目都较为重视。其中,得分最高的三项是:人际关系、成就感、独立性。3.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从表1可以看出,职业价值观有8个项目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工作在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而美感、智力刺激、社会交际和变异性则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

(二)不同自我效能感的被试的职业价值观

得分高的25%作为高自我效能感组(共49人),得分低的25%作为低自我效能感组(共50人)。高自我效能感组的平均得分为:3.15士0.27,低自我效能感组的平均得分为:1.93±0.26。对分组后的被试在职业价值观各个项目上的得分进行统计,结果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高自我效能感组得分最高的三项为:成就感、人际关系、管理工作。而低自我效能感组得分最高的三项为:人际关系、成就感、独立性。对各项目的组别差异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和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存在显著的组别差异的项目是:美感、智力刺激、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工作、社会交际、变异性。这说明高自我效能感组比低自我效能感组更重视各种价值项目。

(三)重点与非重点学校被试的职业价值观和

一般自我效能感从表3可以看出,重点院校被试得分最高的三项是:人际关系、成就感、利他主义。而非重点院校被试得分最高的三项是:人际关系、成就感和独立性。重点院校被试在利他主义、美感、成就感、社会地位、经济报酬、舒适、人际关系这7个价值项目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重点院校被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重点院校的得分却显著低于非重点院校的得分,t(217)=0.217,P=0.045<0.05。

(四)不同性别与家庭背景(包括是否独生子女,城市或农村)被试的职业价值观和一般自我效能感

从表4可以看出,除了智力刺激,管理工作与变异性这三个价值项目外,男女生在职业价值观的`其它项目上的得分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更为看重这些价值项目。从数据结果可以知道,是否是独生子女在职业价值观各项目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农村的学生比城市的学生更重视智力刺激,管理工作,人际关系和变异性。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生源地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讨论

(一)及早进行就业指导与就业规划,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在本研究中,被试最为重视的三个价值项目分别是:人际关系、成就感和独立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大致是相同的。理科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对工作的独立性要求较高,这与陈牲的研究结果一致。

理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数是企业。对于毕业生来说,在就职初期要进入管理层的可能性比较低。本研究中的被试认为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能充分独立地发挥个人才能,锻炼自己,不断获得成就,而对社会地位、经济报酬、管理工作、美感和变异性等这些项目的重视程度都是处于“一般”水平。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展就业指导与就业规划,让大学生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

(二)重点、名牌学校也要进行就业指导与就业规划

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学历与名牌效应比较显著,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普遍好于非名牌大学。但是重点院校学生如果对自身的期望过高的话,在职场上则更容易遭受挫折。针对这方面,重点院校的就业指导应该提醒毕业生要根据社会的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择业要求,不应眼高手低而错过就业的机会。而非重点院校的就业指导则应该提高毕业生的自信心,抛弃名牌效应的包袱,大胆尝试,争取每个就业机会.

(三)女性解放仍需关注

本研究发现,理科生在自我效能上的得分,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这一结果与王才康等人的研究一致。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男性女性不同的性别角色,如要求男性要有勇气、有能力;要求女性温顺、谦和等。朱雪峰,李静在研究中提到,理科女生小时候由于学习成绩较好,较多地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扬,她们社会化的过程中较少地受到传统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习的不断深入,理科女生在专业学习中表现出力不从心,自信心相对下降。吴金风,黄宗青提到在男女生比例差别较大的工科类学校,女生有较强的自尊和好强心,比较关注自己的言谈举止,想以较完美的形象出现在同学面前,但对自我认识及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自我认可程度较低。这可能就是理科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男生,但在职业价值观上对工作的要求却比男生的高的原因。

(四)自我效能感影响人的职业价值判断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篇3

关键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工具

Taylor和Betz受职业决策量表和霍兰德职业决策困难量表的影响,在1983年依据Crites的职业成熟度模型的结构,把职业决策能力的客观测量变成了主观的自我效能的测查,编制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简称CDMSE)。CDMSE主要是按照职业决策的五个方面,即自我评价、职业信息、目标筛选、职业规划及问题解决来评价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这五个维度各有10个项目,每个项目从“完全没有信心”到“完全有信心”,从0到9采用10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越有信心做出职业决策。量表五个维度的Cronbach’a系数分别是0.88,0.89,0.87,0.89,0.86。Luzzo的验证性研究也显示,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93,间隔6周的重测信度为0.83[1]。

但由于此量表项目较多,不利于研究,Betz等人1996年对CDMSE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仍分五个维度,每个维度5个项目, 从0-4采用5点记分法,称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简式(CDMSE-SF),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94,效度系数也较CDMSE高[2]。借助科学的测量工具,在此之后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国内研究方面成果如下:

彭永新、龙立荣(2001)参照Taylor和Betz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据对学生进行的访谈资料和学生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对CDMSE进行修订,编制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和“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3],即中文版的CDSME。该量表将10点计分改为5点计分,共39个项目,结构与原量表类似。

张杉杉、郑日昌(2002)自编“中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CDMSE-C),该量表分为四个维度,共有26个条目[4]。2003年龙燕梅对CDSME-SF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中文版CDSME-SF[5],但其结构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刘晓燕(2004)在龙燕梅修订的中文版CDSME-SF基础之上结合艾森克人格问卷,形成了25个条目的五维结构问卷,分别包括择业计划、择业兴趣、择业信息、择业决心、择业方向[6]。

赵冯香(2005)依据中文版CDMSE及CDSME-SF,采取选编结合的方式设计自编了“大学生职业决策量表”。该量表有五个维度,25个项目,结构与CDSME-SF相同,五个维度的Cronbach’a系数分别是0.9078、0.8915、0.8934、0.8836、0.7475,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9387,总量表的内容效度为0.901[7]。

胡艳红等(2006)参考Ralf Schwarzer的GSES、Betz的CDMSE和郑日昌等的CDMSE-C,并查阅大量文献和访谈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编制了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8],该问卷包括六个维度、23个项目,采用0-9的10点计分法。

参考文献:

[1] Betz,N.E.,&Hackett,G.(1981).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8,399-410.

[2]鄭日昌,张杉杉.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 .心理科学,2002,25(1):91-92.

[3] 龙立荣,彭永新.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2):38-43.

[4] 张杉杉,郑日昌.507名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76-777.

[5] 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2003:6.

[6] 刘晓燕.当代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于人格因素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四川心理科学,2004(4):4.

[7] 赵冯香.大学生职业决策量表的编订及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述评闭.心理发展和教,2000,(1):60一63.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篇4

相关概念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概念, 是班杜拉在1977年发表的《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 所谓自我效能, 包括两个部分, 即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是指对自己的某一行为能否导致某一结果 (强化) 所进行的推测;效能期望是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所进行的主观判断。笔者认为,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简单来说, 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 即“我能行”。

职业自我效能职业自我效能就是自我效能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即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与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

职业决策职业决策是能否获得理想职业发展目标的基础和前导, 需要对自己进行认真剖析, 知道自己希望得到什么, 在这个社会里获得什么, 从而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贝茨和泰勒 (Betz&Taylor) 在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结构, 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概念:“个体对自己完成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程度。”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个体对自己的准确认知能力 (包括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价值和自我概念相匹配的自我评价) 、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根据自身特点与工作特点进行目标匹配和筛选、对职业决策具体实施规划的能力、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应付困难等所需能力的信心水平。笔者认为,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

调查对象和工具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1 200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966份。具体被试情况如表1。

调查工具本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是《求职信心影响因素调查量表》。量表共有26个项目, 包括6个维度:外在属性、一般能力、学习表现、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该量表采用五点量表计分方式, 每个项目有5个选项, 分数1~5表示“不影响”到“非常影响”。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 描述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全量表的平均分是2.79, 说明各影响因素实际上对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不算很大, 在中等偏下水平, 但维度的标准差比较大, 说明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 虽然全量表的得分在平均分之下, 但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认为这些影响因素对其自身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没有影响。从各维度的得分情况看, 社会因素得分最高, 外在属性得分最低。说明技校生认为外貌、性别、衣着打扮对其求职信心几乎没有影响, 而社会对相关岗位的需求量、就业的相关政策对其求职信心影响较大 (见表2) 。

(二) 差异分析

高职学生更重视师兄、师姐的求职成败经验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提到, 替代性经验是自我效能的四种信息源之一。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取得成功, 就会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 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人遭遇失败, 尤其是付出了努力后失败, 就会降低自己的自我效能, 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取得成功的希望。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与中职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更看重师兄、师姐的求职成败经验。高职学生认为同专业师兄、师姐的成功或失败经历对其就业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了可以从中判断自己是否具有此方面的能力外, 还可从中学习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此外, 高职学生较为看重学校推荐就业的质量, 以及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到位。如因其他因素导致暂时无法就业, 他们不会轻易消沉, 也不会因此埋怨自己的运气不好, 或者对自己失去信心。中职学生则不爱考虑自己的能力如何, 反而比较关心是否有外力的帮助, 如家人是否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帮助自己就业等 (见表3) 。

非独生子女更看重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在全量表得分上, 是否独生子女没有显著差异。在社会因素维度上, 非独生子比独生子女更加看重社会因素的影响 (P=0.032) 。分析其原因, 非独生子女也许有已经步入社会工作的兄弟姐妹, 受其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影响, 他们会选择与其工作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就读, 目的就是将来可以从事与其兄弟姐妹相同的工作, 享受相似的待遇。因此, 非独生子女更看重工作是否与专业对口 (见表4) 。

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就业竞争意识较强不管学生是否曾经有兼职或实习经历, 并不影响他们对求职信心影响因素的看法, 在认知程度上他们并没有差异。不过, 表现在行动上则有所不同。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会相对比较主动热情, 思维比较活跃;无工作经验的学生的就业竞意识比较薄弱, 自我效能相对较低 (见表5) 。

其他因素差异除了对各影响因素的特征做差异分析外, 相关方面特征的均值差异比较结果显示, 无论是在全量表得分上, 还是在各维度得分上, 各影响因素在男女生之间、专业之间、不同生源地学生之间、有无兼职或学习经历学生之间、是否曾担任班干部学生之间、各学校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策和建议

班杜拉的研究表明, 自我效能是建立在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等四种信息源之上的。因此, 要想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 就必须要重视这四种信息源。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由各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成功。

(一) 从个人层面看:做好职业规划,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合理定位技工学校学生大多住宿, 对现实社会缺乏了解, 造成对自我认知不够清晰。在职业决策过程中, 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象的情况差距太大时, 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 自我效能大幅下降。因此, 技工学校学生要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和定位, 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脚踏实地地做事。同时, 在工作中还要不断完善自己, 提升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 制定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明确目标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技工学校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 并为之努力奋斗。当个体有了明确的目标, 在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时候, 就会增强其自我效能。但这里要注意的是, 个体在设立目标时最好设立较近的具体的目标, 这样比较容易接近目标, 体会成功。反之, 如果目标太遥远或者太抽象, 就会感到目标遥不可及, 从而失去信心和耐心, 对增强自我效能不利。

参与实践个体在行为活动中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最大。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反之, 多次成功的经验会使个体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 这种自我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 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境中去, 从而逐渐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因此, 若想增强自身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协调能力。

(二) 从家庭层面看: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提高技工学校学生的个人修养

善于运用正面的强化手段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在职业决策的过程中, 家长要善于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就业信息, 需要做出选择时, 不要代替学生做决定, 而是从旁引导、鼓励学生自己选择, 并给予正面的肯定。但家长在运用正面强化的教育手段时需要注意, 依靠这种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不易持久, 一旦再次面临困境时, 就会迅速消失。因此, 家长在运用这种教育手段时要结合事实或亲身体验来进行。

引导学生对成功或失败进行正确归因所谓归因就是对自己行为结果产生原因的推理。只有当个体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 才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当学生面试遭受淘汰, 暂时失业, 或者能力受到招聘单位的质疑时, 家长要多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遇到失败不要总是埋怨自己运气不好, 而是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 合理评价自己和他人, 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

帮助学生建立正面的心理暗示机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低的人在求职过程中容易感到焦虑、迷惑、犹豫不决。作为最了解学生的亲人, 家长应多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 帮助学生建立正面的心理暗示机制。例如, 当要完成某项任务时告诉自己:“我一定行”;当面对困难产生畏难情绪时告诉自己:“这不算什么, 我一定可以克服它。”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 可以使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识, 从而增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三) 从学校层面看:重视职业指导工作, 提高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

关注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学生群体, 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辅导在学校教学中, 应多关注特殊群体的职业辅导, 如女生、缺乏工作经验的学生等, 有针对性地帮助这些学生群体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例如, 对女生要加强自信心、收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的辅导, 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主性, 增加其就业机会;对缺乏工作经验的学生, 则应把职业辅导重点放在提高他们解决困难的自信, 帮助他们多途径了解社会现实, 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出职业决策。

建立职业指导服务体系, 将职业指导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涯目前, 技工学校的职业指导大多只采取讲座的形式进行, 就算开设课程, 也只集中在就业前一个学期上课, 总课时不超过40课时。这对于帮助学生实现职业规划、培养职业素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技工学校应贯穿第二、三、四学期构建职业指导服务体系。第二学期重点帮助学生完成各自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学期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第四学期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教导学生求职技巧。

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估, 强化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技工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曾在全国技能竞赛获奖的毕业生回校举办讲座、报告会等形式, 充分发挥成功榜样的模范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信心。当学生看到与自己有相似背景的人在其从事的职业领域中做出成绩时, 自然而然就会提高自己从事类似职业的信心。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学校在教学楼走廊的显著位置张贴历届优秀毕业生的照片和个人简介, 在宣传栏也会定期发表在校优秀学生的访问专栏。这些措施为营造浓厚的“学技能、长知识”的校园氛围起到了良好作用, 为学生树立了模仿或追赶的目标。

(四) 从社会层面看:创设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 提高技工学校学生的社会地位

营造公平的就业氛围, 明确技工学校的定位目前, 社会上一部分群众对技校的办学性质和定位还不了解, 甚至存在鄙视的观念。他们认为, 技工学校是那些高考落榜、中考落榜的学生才去的, 毕业后也只能从事社会最底层的工作。受这种陈旧观念的影响, 技工学校学生的自卑感特别突出。加上某些媒体对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困难程度大肆渲染, 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悲观情绪。因此, 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和用人机制, 为技工学校学生提供公平的择业机会, 创设公正、公平的社会氛围。

推进相关政策的实施, 督促政策落实根据广东省的相关政策, 技工学校学生与大学生一样能申请国家助学金、有一技之长者可优先落户城镇工作;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在政策上与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但在现实中这些政策往往落实不到位, 沦为空谈。因此, 各级政府要推进相关政策的实施, 并落到实处。此外, 各主管部门要逐步推进职业指导信息化, 如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学生背景资料信息库、毕业生就业供需信息库、学生心理档案等。

参考文献

[1]朱新秤.教育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周甦.职校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6.

[3]余建英, 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4]钟瑶.职校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 2009.

[5]徐凤.长沙地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适应性的现状及相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8.

[6]郭佳.广东省属中专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8.

[7]林建珠.福州市大学生职业决策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8.

[8]朱华珍, 樊文有, 周上玖, 方雅静.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与影响因素[J].思想理论教育, 2009 (7) :84-87.

[9]温磊, 七十三, 张玉柱, 萨如拉.高师院校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22) :72-74.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调查 篇5

笔者选取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三所市属高校660名学生(每校220人,含大一、大三两个年级)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14份(外贸210份、立信203份、视觉201份),回收率为93.03%。其中,大一48.86%,大三51.14%;男生26.71%,女生73.29%。

职业自我效能的总体状况

整体水平较低。此次调研的职业自我效能感问卷满分为400分,三校学生的平均得分仅为172.14,其中外贸学生平均分为185.13,立信学生平均分为172.15,视觉学生平均分为158.57,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成功就业并较好地履行职业责任信心不足,这也是导致他们择业时产生焦虑、盲目现象的主要原因。

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差异

三所高校男生平均得分166.39,女生平均得分174.24,通过T检验分析法显示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三所高校女生的整体职业自我效能水平高于男生,这和被试来源有较大关系,他们均处于上海这一女性社会地位较高的地区,三所学校中女生人数都多于男生,女生学业成绩总体上也优于男生,这些都有利于提升女生的职业效能。

不同年级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差异

职业教育是一个全程化的工程,本次调查选取了两个年级,以了解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职业自我效能上的不同特点。三所高校大一学生平均得分178.17,大三学生平均得分166.31,同样通过T检验分析,显示年级间无显著性差异。大一的整体职业自我效能普遍高于大三,低年级学生对未来抱有更高的期望,而到了高年级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后往往会降低职业自我效能。

通过对三所不同学校学生的分析,我们发现生源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一般来说高考成绩更好、学校层次更高的学生自信心更强,职业自我效能水平也更高。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与择业行为的关系

择业行为的总体特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90后”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持平常心态;就业地区集中在“上海”,比例为85.72%;就业单位选择上出现多元趋势,选择最多的为富有挑战性的“外企”和工作稳定的“国企”;行业选择上外贸和立信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分别有49%和46%的学生首选金融保险业。三所学校学生中有44.33%的学生期望月薪在3000~4000元之间,基本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个人发展”是学生们最看重的择业标准。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与择业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职业自我效能与择业意向各因素进行显著性检验,发现职业自我效能与就业前景态度的检验值为123.41,与期望薪金的检验值为106.64,均达到了显著差异标准,说明不同职业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在这两个因素的选择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而与就业单位、择业标准、就业地区以及就业途径等因素的检验值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标准,说明职业自我效能对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较小。

通过对职业自我效能与择业意向各因素相关系数的统计,发现职业自我效能与就业前景态度的相关系数为0.781,与期望薪金的相关系数为0.819,与就业单位、行业选择的相关系数为0.146,均达到了显著正向相关的检验标准,说明职业自我效能对这三个因素起着较为明显的正向作用;而与就业地区、择业标准以及就业途径的相关系数则均未达到显著相关的统计标准,说明职业自我效能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较小。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其职业自我效能与择业行为之间的相关程度也有所不同。如“就业前景态度”中女生的相关系数更高;“期望薪金”中男生的相关系数更高。而大一学生则普遍比大三学生的相关程度更高。

由此可见:虽然“90后”大学生普遍对就业前景保持平常心,但职业自我效能的高低仍会左右他们的信心。特别是女生更易受影响。而运用好职业自我效能这一有效方法,会让男生迈向更高的职业目标。男生常被寄予更高的社会期望。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未来更为理想化,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更为明显;高年级学生感受到了更多的就业压力,选择会更趋于现实。

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启示与探索实践

调研的结果充分证明了职业自我效能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作用,其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定位、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我们要充分重视职业自我效能的作用,采取有效方法促进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提升,并最终优化他们的职业行为。

树立先进的职业发展教育理念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意识较模糊,缺乏对自身全面客观的了解。应树立先进的职业发展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制定职业发展教育方案。

以立信为例,学校以培养应用型财经人才为目标,从2006年开始探索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的建设,经过7年多的实践,构建了以课程教学为基础、导师团队为支撑、学生社团为抓手、生涯活动为载体、创业教育为突破的“五位一体”立体化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特别是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全程化的职业发展课程模块,面向本科生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程,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和需求实行分阶段教学,充分考虑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实现了低年级开展“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认知”课程教育,中年级着力培养“职业能力”,高年级进行“就业指导+职业决策”实践教学的三阶段三强化模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组建专业的职业发展教育队伍

为保证职业发展课程教学质量,立信成立了就业创业教研室,组建了两支专业的职业发展教育队伍(校内的讲师团+校外的导师团)。校内:选拔具有职业资格的老师担任课程讲师,定期聘请知名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培训;授课前开展集体备课、头脑风暴。校外:引入校外优质资源,建立专家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导师库。目前已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弟、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肖锋等百余名知名校友、企业家达成合作意向,聘请他们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或创业导师。

采用多元的职业发展教育手段

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立信在开展职业发展课程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通过“理论+实践”“团体辅导+个体咨询”“课堂教育+学生社团”等多元方式推進职业发展教育的实效化。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堂中的角色扮演、模拟面试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专设8个校外实践课时,通过生涯人物访谈、人才市场走访等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和职业环境,积极思考自己的职业未来。

运用团体辅导方式:借助心理学中的团体辅导方式,利用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合理、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强化学生自我成长:成立了三个学生职业社团(大学生发展协会、JA和英才社),会员涵盖所有专业、所有年级。每年开展“职场风云挑战大赛”“企业经营实战模拟大赛”“创业加油站”等品牌活动,推动学生的自我发展。

发挥朋辈影响作用:每年邀请成功校友返校开展各类职业讲座、考研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分享他们的成功求职经验,充分发挥朋友、同辈人的模范引领作用。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篇6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内涵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职业自我效能在职业选择中的应用。上世纪80年代初, Hackett和Betz把自我效能引入到职业领域的问题研究中, 最初为了解决男女两性在职业选择中的差异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1983年Taylor和Betz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 efficacy) 一词, 将其定义为个体对自己完成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程度, [1]并以职业成熟理论中职业选择能力结构作为其结构基础, 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操作定义, 即个体对自身完成自我认知、搜索职业信息、目标确定、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五方面任务所需能力水平的信心。2000年后,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在我国逐渐兴起。近几年,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更成为职业领域研究的热门问题。国内学者结合中国的语境, 存在翻译名不统一、研究侧重点不同的现象, 但在本研究中不加以区别, 主要以共同点为探讨内容, 使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一词。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理论基础

家庭是指个体出生、成长的家庭, 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组成。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如同遗传密码一般, 刻进我们的人格、行为模式中。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早在1957年Roe的研究中就已经提出。但后来家庭因素对个体职业发展的影响被忽视了, 直到近十几年, 随着家庭动力和家庭系统论的发展, 家庭因素对个体的职业发展, 尤其是对青少年晚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才再一次被提出。职业决策理论中提到家庭因素重要的多, 本研究主要介绍三种和家庭因素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关系密切的理论。

1.罗伊 (Roe) 的亲职影响理论

上世纪50年代末期罗伊提出了亲职影响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了儿童时期人格成长对职业选择的影响。罗伊是以需要这一概念作为人格发展和生涯抉择理论的核心, 提出了亲子互动模式, 将亲子之间的关系分为注意孩子、逃避孩子和接受孩子三种形态。不同形态满足儿童不同的需要, 也造成不同需求缺失, 使得儿童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 进而影响到职业决策过程中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2.鲍丁 (Bordin) 等人的心理动力理论

鲍丁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心理动力论。心理动力论根植于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 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汲取了近代新精神分析学派中人格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观点, 强调人内在动力与需要等因素在个人选择职业历程中的心理作用。同罗伊一样, 他们强调早期的双亲—儿童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这种相互作用将在其后促使个人需要层次的确立。鲍丁等人认为, 职业可以满足个人需要与避免焦虑。如果个人有自由选择的机会, 必定会选择以自我喜好的方式来寻求满足需要而避免焦虑的职业。

3.克鲁姆伯尔茨 (Krumboltz) 的社会学习理论

克鲁姆伯尔茨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社会学习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生涯选择的行为, 特别强调社会因素和学习经验对生涯选择的影响。克鲁姆伯尔茨认为四类因素将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涯决定, 这就是遗传天赋、环境条件和事件、学习经验以及任务进行技巧。这四类因素在不断地相互作用, 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的推论, 个体对世界的推论和任务进行技巧。而个体的行为是综合以前所有的学习经验、自我与世界的推论以及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结果。其中家庭和这四个因素都具有密切联系, 会通过各种方式构成或影响这四种因素, 最终影响个体的生涯选择。

除此之外在职业生涯很多理论中都涉及到人格、环境等因素对个体业发展的影响, 而家庭既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 同时也对其人格等心理发展构成影响。因此可以发现, 家庭因素在个体的职业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作为个体职业决策的重要核心, 必将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因素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现状

家庭对职业发展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家庭背景, 主要包括家庭社会经济背景, 父母学历以及父母所提供的模仿机会等;一是家庭互动模式, 如社会化, 亲子关系等。

1.家庭背景

Sherkat和Bloeker的研究认为, 父母的收入以及教育程度不同的, 其子女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显著的差异。Thompson、Subich的研究也发现, 家庭的经济收入、社会威望、社会权力等能较好的预测其子女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2]通常来讲家庭的经济收入和父母的职业以及教育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父母受到的教育越好, 其职业和家庭收入水平也较高, 能够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模仿榜样, 也能为其接受更好的教育奠定基础, 提供较多的就业信息。进而提高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

国内的研究也得出了基本相似的结论。赵欣等人研究发现, 家庭经济状况越高, 大学生收集的有关职业的信息越丰富, 选择的目标也越明确。同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 学生自我评价维度的得分也越高。[3]朱璐等人在对医学生的研究中证明, 父母受教育程度、非同时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显著差异。[4]

此方向的研究是传统的研究取向, 主要强调是家庭在个体职业决策过程中, 主要提供职业资讯和发展环境, 提供角色模仿等。较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未能将家庭看做一个整体功能的单元来考虑。

2.家庭互动模式

近十几年来, 家庭学者与职业咨询者越来越重视家庭系统和相互作用模式对职业决策的影响。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场所, 对儿童的各方面发展的影响最长久也最直接。家庭中除了父母个体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之外, 很多研究都发现其家庭中的互动模式对儿童的发展具有更直接的作用。

(1) 依恋和家庭功能的影响。目前, 对依恋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结论不一致。Blustein研究结果显示, 心理分离与青少年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不显著。[5]O’Brien在研究中发现, 女大学生的依恋方式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相关。[6]Tokar、Wolfe和Betz扩展的研究结果显示, 依恋方式是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著的预测变量。[7,8]Whiston、Hargrove运用家庭环境问卷 (FES) 对大学生的家庭功能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进行研究, 虽然两者的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相同, 但是都证明了家庭功能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9,10]国内的研究结果也显示, 家庭功能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著相关。[11]综合上述可知,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有较大的发展, 已从传统研究方向逐渐扩展到家庭互动模式的研究。并证明家庭互动模式确实对青少年职业发展有所影响。不过总体来讲, 虽然理论上家庭对于个体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现有的实证研究还是较少, 并且得出的结论也并不一致。而且就家庭互动模式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个体依恋方式和家庭功能两个方面。

(2) 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集合体。父母的教养行为既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的目标定向的行为, 又包括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 诸如姿势、手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 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父母教养方式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 影响个体的多方面发展, 而且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在个体早期, 在整个青春期甚至离家或成年以后都并未减弱。

目前, 国内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和职业发展的实证研究并不多,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刘婷婷对大专生、朱璐等人对医学生的研究均显示, 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父母教养方式显著相关。[12,4]而侯春娜等人、李春雨等人的研究则进一步证明,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具有预测作用。[13,14]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篇7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

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相关概念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概念是由Taylor和Betz在1983年提出的, 它是职业成熟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的综合。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对于自身实现相关择业任务所具有的能力的信心程度。它的操作性定义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个体准确了解自身、职业信息的收集、目标的定向、计划的制定、对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的信心水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不同于职业自我效能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作为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 它指的是个体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所具有的自信心。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某学院的大学生。问卷是依据专业和年级来进行的集体测试, 在实际测试的过程中严格依据心理测验标准, 一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 其中回收到424份问卷, 有效问卷占到总问卷的85.8%。

(二) 研究工具

本项研究作为国际合作项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为了保证研究数据能够适应跨国文化, 具有可比性, 我们直接选择了国际合作项目中统一运用的由Taylor和Betz共同制定的CDMSE-SF量表。为了使量表具有同样的等值性, 在本研究中运用的量表是通过翻译-回译的形式制定的, 以此来保证测量项目具有完全一致的含义。

(三)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9.0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 在本文中运用的主要的统计方法包括配对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整体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情况, 对424份有效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其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值是3.38。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是收集信息、制定规划、问题解决、选择目标和自我评价。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各个维度上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我们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5个维度的配对组的平均值, 结果如表2。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 在收集信息和选择目标、解决问题之间, 自我评价和收集信息、制定规划之间, 制定规划和选择目标、问题解决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 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各个维度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各因素的差异统计分析

1. 大学生的总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实习活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是, 在大学期间没有参与过兼职或实习经历的学生在选择目标和收集信息方面要显著低于有过实习或兼职经历的学生 (表3) 。

2. 年级差异分析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具有差异。将年级作为控制变量, 对量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4显示的是各个年级在各维度及总问卷的得分情况。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无论是在各个维度上还是在总分上, 都是三年级具有较低的得分, 一年级具有较高的得分。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大一的学生具有最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年级越高,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逐渐降低。具体的表现在不同的年级在问题解决、选择目标、收集信息和自我评价四个维度上差异都比较显著。

四、讨论与结论

(一)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性讨论

从整体上来看, 在本研究中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的平均值是3.39。这可能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有关:大学生曾经的愿望是美好的, 想考上重点院校,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愿望没有实现, 看到别的同学都如愿以偿, 就变的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 甚至是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从本研究中能发现,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的评价, 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和选择目标的能力, 但是在收集信息和制定规划方面的得分是最低的, 这就表明大学生对于选择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方向, 收集信息的能力也比较差, 这些结果与彭永新等对研究生和大学生的研究结果是相类似的。这或许与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有关:在家的时候, 任何事情父母都会干涉太多, 有的时候甚至是包办, 几乎不用孩子来操心。已经非常熟悉学校的生活, 不用自己去收集信息, 只是按部就班走下去就行。这样学生就不能够很好的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独立性, 因此学生在收集信息和制定规划方面会有所欠缺。

(二) 各因素差异分析的结论

从研究中可以发现, 大学生具有较低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各个维度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在收集信息和制定规划方面比较低, 在自我评价上最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效能感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 这应该与我国实行男女平等的政策有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效能感在大学生是否具有兼职或者是实习的经历上的差异也不显著。大学生的职业决策效能感在年级方面具有加大的差异, 大一学生具有最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大三学生最低, 大二学生处于中间。

五、针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差异分析提出的培养策略

近几年以来,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长, 但是就业机会却没有增加很多, 甚至有的岗位还出现下降的趋势, 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的尤为严峻。此外, 由于对大学生职业决策的研究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所以本人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一) 大学生自身发展策略

首先, 大学生应该建立正确的职业观。本研究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具有较高的工作期望, 同时也对工作舒适度、薪酬和工作地点有比较高的要求, 这就会比较容易错失一些原本就适合自己的工作, 从而找工作变的更加困难。其次, 要提高对于自身水平的认识, 作为大学生应当多与老师、家长、朋友等进行交流, 这样不仅能够留意到自己的能力特点与职业兴趣, 而且还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 帮助自己进行正确的职业决策。

(二) 家庭培养策略

父母应该将更多的自由给予自己的孩子。在我们国家中, 大多数父母通常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这就会给孩子的职业决策带来很多障碍。父母过多的干涉孩子的职业, 不仅会对孩子的就业问题产生影响, 甚至有的时候会对亲子关系产生破坏。因此, 适当的放手孩子的职业问题对孩子进行职业决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六、结语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大学时期, 大学生要经过一系列的职业决策环节, 如职业信息的搜集、确定最初的职业目标、制定求职计划、分析评价并选定最后的职位。同时,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决策的过程中, 会有很多的情感上的、认知上的、行为上的因素对决策的结果与过程产生影响。高效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视, 并要将其渗透到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 此外, 家庭也应该加强学生职业决策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雪芹.职业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11.

[2]赵春鱼, 朱明辉.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模型构建及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3) :82.

[3]张艳.内隐自尊和风险偏好对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 2010.

[4]张慧英.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调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21) :79-181.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篇8

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个人在开展工作任务之前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该项任务的一种信心程度的水平体现。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则是指行为人在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它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职业自我效能,二是与职业行为过程有关的自我效能。近年来, 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对他们的就业意向有着很大影响。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意向的作用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但近年来,这一理论逐渐受到了高校和心理学专家的重视,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应用性,高校可以利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充分了解和掌握女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行为。具体来说,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意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1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自我,调节就业心理

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并充分了解自身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只有了解社会对专业的职业需求、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择业标准、自身目前的能力等,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在自我认知方面,女大学生首先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对自己充满自信,同时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在就业岗位上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此外,高校依靠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还可以培养女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其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并完善自身的性格,从而树立职业自信心。

2.2帮助女大学生克服传统观念,增强职业自我效能

在我国大部分的就业岗位上,男女员工比例失调,女性处于弱势地位,造成了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可以有效诠释女性的职业行为,改变企业和女性的传统观念,使其有一个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机会,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自信心,并主动参与到传统男性占较大比例的职业领域。

2.3帮助女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扩大就业渠道

高校充分利用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来扩大女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女大学生正确的就业意向,开阔她们的就业眼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此外,高校通过教师、学生等亲近人士与女大学生的交流沟通,可确保女大学生抓住机遇,积极就业,勇于创业。

3利用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3.1加强自我认知,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自我

女大学生要充分了解自身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和自我的认知,只有了解社会对专业的职业需求、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择业标准、自身目前的能力等,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在自我认知方面,女大学生首先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对自己充满自信,同时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在就业岗位上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此外,高校依靠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还要不断培养女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其女大学生提高职业能力,树立职业自信心。女大学生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在生活学习上比较踏实认真,只要经过一段时间对职业岗位的适应,便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女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中要学会自立自强,充满自信,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女大学生还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对自身能力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制定符合实际的职业目标,从而找到符合自身兴趣和能力的就业岗位。

3.2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并逐步由传统的资本、规模的竞争转变为人才的竞争,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而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高校女大学生只有在就业岗位上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才华和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应对用人单位挑剔的眼光,才能适应现实的社会环境。因此,高校女大学生只有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找到满足自己就业意向的职业岗位,才能获得求职的成功。随着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日益加大,高校可组织女大学生广泛参加志愿者服务、就业实习、参观考察等,使其通过参加大量社会活动来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并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找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方向,做到就业的准确定位。此外,高校还要引导女大学生多加入一些具有社会实践性质的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得到锻炼,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3引导女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大学生转变思想观念,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高校引导她们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把自己的就业观念与社会现实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随着近年来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要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职业观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目前,大学生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国企、外企、政府部门等,这就使得这些领域的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并且员工的工作压力大,很容易受到 “优胜劣汰”。 因此,高校要引导女大学生转变就业方向,积极投身到农村、私企、西部地区、生产一线去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此外,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持积极的心态, 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就业期间,女大学生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改变人们的偏见心理。

3.4强化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纠正认知偏差

良好积极的心态可以使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对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观念和行为,确保自己能够顺利找到符合自己就业意向的职业岗位,而且这种良好积极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女大学生顺利的适应岗位环境,取得较好的工作成绩。因此,高校要加大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她们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定位,纠正她们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培养她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够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挑战。

3.5树立成功的榜样,激励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当女大学生看到与自身水平差不多的人取得成功时,自我效能感会得到增强,会提高自己的信心。为使榜样的作用能够在女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巨大发挥, 高校要积极组织社会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到学校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使女大学生了解他们成功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成功人士向女大学生讲述自己遇到困难挫折时的做法和心态,从而激发女大学生的信心和斗志。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湖北省武汉地区某大学护理系各年级护理本科生,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 由研究者发放问卷180份, 其中有效问卷166份, 有效率92%, 男生40人, 女生126人。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 社会支持量表:采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社会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 共10个条目。总得分和各分量表得分越高, 表明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研究表明, 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56~0.80, 斯皮尔曼分半信度为0.52~0.80, 重测信度为0.58~0.82[5]。 (2)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彭永新等2000年根据美国俄亥俄大学心理学家Betz本人直接提供的Betz和Taylor于1983年编制, 1994年修订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翻译、修改、筛选制成。本量表共包括39个条目, 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93, 重测信度为0.656, 并具有较高的辨别效度, 分量表或全量表分数越高,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越高[6]。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用均数以及标准差对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行统计描述, 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本科生的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现状 (见表1)

2.2 护理本科生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社会支持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 (r=0.375, P<0.01) 。

3 讨论

3.1 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现况

本研究显示, 护理本科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这与吕芳菲等[7]的研究相似:护理本科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良好, 其中客观支持得分较高, 即护理本科生获得实际支持, 包括实际援助社会网络、团体支持的支持较多。这可能与护理本科生的所获得教育资源相关, 在当今护理团队仍以大中专院校毕业护生的状况下, 护理本科生无论在临床实习还是护理教育中, 都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与支持。与此同时, 本研究调查的为一类大学的护理本科生, 他们所获得社会认可和赞许较多, 大学之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社会支持和团体支持也较多, 因而护理本科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本研究发现, 护理本科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与大中专院校相比, 大学中学习资源丰富, 学习生活环境较好, 文化氛围较为浓厚, 有很好的学习、交流和科研的平台, 护理本科生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自信, 自我效能感更高[8];与此同时, 护理本科生属于较为紧缺的人才, 在就业过程中较为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导致他们的效能感更高。

3.2 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及建议

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由于良好的社会支持可提高个体对生活的应对和顺应能力, 从而减少创伤应激事件对个体自尊和自控感的损害, 提高人们应对意外灾难威胁的信心, 使其坦然面对现实, 因此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人, 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水平也相对较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高的人, 通常拥有更高的自信, 对周围资源的利用能力越高, 相应的社会支持水平也随之上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第一, 优化护理本科生社会支持网络, 提高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具体来说即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支持、帮助与关心, 也包括国家政府及其下设的公共机构对人们的帮助[9]。教育工作者在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中至关重要, 对护理本科生的护理职业生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应推动组织建立各类团体, 拓展和优化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10]。第二, 高校要积极开展职业教育, 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等相关课程, 通过提升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同时, 也提高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第三, 呼吁社会对护理本科生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提高护理人员在媒体和公众中的形象, 为护理学生提供早期职业咨询[11], 达到相互促进, 全面提高。

通过对护理本科生社会支持现况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现况调查, 以及对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 护理本科生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两者成正相关, 可以通过优化社会支持网络和增加职业教育等方法, 提高护理本科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帮助其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促进护理队伍的稳定和护理事业的发展。

摘要:[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为护理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和护理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社会支持量表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市某护理院校的166名在校护理本科生进行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结果]护理本科生的社会支持得分为38.01分±6.22分,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得分为130.14分±23.63分, 其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 (r=0.375, P<0.01) 。[结论]护理本科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 可以通过优化社会支持系统的方式来提高护理本科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以期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促进护理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49-01

1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潜能开发的重视,学业自我效能感已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证实,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变量,它和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学校是自我效能感培养的主要场所,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培养和提高其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深化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培养途径

纵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尤其班杜拉(1997)在《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中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个体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即榜样示范;言语说服或社会影响;积极的生理和情感状态等,这也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方法,。而在职业教育中,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2.1结合专业实训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院校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它最终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战能力,即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某种行为和能力的自信程度,即自己在面临某一具体的活动任务时对自己能否完成该活动任务所做的行为和能力等方面的判断。因此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应该在特定情境中即充分利用专业实训进行。

结合专业实训,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模式是:

123教师行为树立榜样

学法指导 亲身示范

布置任务及时评价

归因指导学生行为观察学习

确立目标实际操作

体验成败接受反馈

自我归因本实验分别在本学院所开设的个别专业如机电专业、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服装专业、英语等教学中进行实验,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运用多种形式来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随着职业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推行,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地位日益彰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说是实现工学结合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这必然会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需要的无缝对接,为大学生未来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良好学习平台,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也更直接地培养了职业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模式是,在实习实训车间等真实的情境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企业的用工要求及企业人员的岗位熟练程度,无形中给学生树立了可以效仿的榜样,这种观察学习和榜样的示范作用应该很大,也符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条件。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进行指导,接着实习老师或企业熟练人员现场作示范,让学生熟悉操作要领与技术要求,通过观察学习,确立了目标,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通过反复操作与训练,让学生感受失败,也真正体会到工作完成后的喜悦与成功,这样能让学生逐渐克服学习上的自卑感,消除学习的畏惧心理,增强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决心,学习自我效能感就会不断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操作过程中,技能掌握快的学生可以带动技能掌握慢的学生,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且,身边同学们的熟练表现又会让学生坚信:同样的条件,别人能成功,我也会成功,相信自己“能行”,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就会慢慢克服自卑感;当工作顺利完成时,也使学生展示了自己 最好的一面,自然也为学生提供了成功学习的体验机会,必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符合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条件,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实训实习中通过及时评价,积极归因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这时候实习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要对学生的整个实习实训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评价学生完成相应任务所需的经验和态度方面的情况,是否真正能够胜任未来岗位上的工作,也让每个学生亲身感受到满足感,最终提高学习效能感。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和过程后,实习实训教师要适当穿插对学生的归因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即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而非能力不足或偶然的机遇,就会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实习教师按以下步骤进行训练:在观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具体实习活动,完成某项操作任务,并取得成败经验。让学生首先对自己在活动中的成败进行归因,结合学生的归因与当时的情景,采取一定的策略与技巧,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3结论

通过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进行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显著地提高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这一实验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职业院校中应重视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训练和培养,特别要运用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培养模式去培养和训练,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来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班杜拉 著,缪小春,李凌等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7)

[2]路海东、刘晓明、郭占基 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高实验研究报告[J]. 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2):31-35

[3]王桂珍 中职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探索与研究[D]鲁东大学硕士论文, 2008年12月

上一篇:高中体育教学策下一篇:美术课中的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