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浅析论文

2022-04-29

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浅析论文 篇1:

关于人大决策和智库建设的思考

何为决策?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通常的看法认为,所谓决策,就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的,制订不同的行动方案,并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从若干个可行性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法规、政策、发展战略、体制结构、系统目标、规划、计划、调度、命令等等都属于决策的范畴。从主体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看,决策是一个特定的主体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路径,通过调查研究等各种方式,对特定的客体提出策略、方法、措施并作出决定的活动。

按照我国宪法规定的政体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包括作为其常设机关的人大常委会)是我们的国家权力机关。因而人大决策可以理解为国家权力机关对某一议题或者问题依法履行职权,提出审议意见和建议、作出决定决议的行为。也就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从发现问题、征集和确定议题、确定评价标准、制订工作方案、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形成审议意见乃至作出决定、决议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我国权力运行的模式是党委决策、人大决定、政府执行。尽管只是一字之差。这一认识是不全面的。笔者认为,人大决策与人大决定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我国宪法和法律对我国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作了明确规定。如宪法第一百零四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简称“人大决定权”。宪法和法律还规定了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作为全国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各项职权。在实践中,这些职权被很多学者和人大工作者概括为四项基本职权,即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和任免权。而在人大“四权”中,决定权作为最能够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性质的职权,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也决定了人大决策和智库建设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研究人大决策行为及其特征,也就是研究人大是如何决策、按照什么样的原则、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方式来决策?如何保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不断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实效?又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保证人大作出的决策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人大智库建设,服务人大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出几点肤浅的建议。

一、人大决策的特点

1.人大决策是国家权力机关的决策行为。由于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决策主体的特殊性,人大决策也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政体形式,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这就决定了其决策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决策,体现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性质。因而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成为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主渠道,成为利益相关方充分博弈、取得共识的舞台[1]。人大决策的目的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人大决策的本质。

2.人大决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人大决策是国家权力机关的决策行为,是其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能、作出国家决策的行为。保证科学、民主决策是人大决策最为本质的要求。为此,人大决策必须遵循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一是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成国家意志;二是要反映人民群众意志,保证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决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要保证制定的法律法规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四是要保证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各级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从而维护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人大决策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因而,民主集中制也就成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原则和工作原则,它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人大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人大决策只有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为指导,才能有效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内在优势,才能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独特作用,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使人大决策建立在扎实的民意基础之上。当然我们决不能简单地将人大决策理解为“一人一票”,人大常委会党组在人大决策中必须起到极其重要的引导、支持和保证的作用。重要的立法和立法中的重要问题、重要的审议意见等都应该通过一定的程序,认真研究后形成决策。

二、当前人大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与时俱进的成效,人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决策机制不断完善。

比如在立法决策方面,据笔者了解,全国人大系统已经普遍建立起了五年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和法规草案征询民意、法规立项论证以及人大代表参与法规审议等立法工作机制。北京市及其他很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建立了法制建设顾问制度、法规预案研究工作机制、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专家建议稿、在政协开展立法协商以及对现行有效法规的立法后评估等机制;在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方面,不少省、市探索建立起了重大项目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协商确认机制,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程序保障机制;北京市自2015年始,还建立了重大事项议题计划等制度。在监督工作方面,一些省市建立了预算顾问制度,成立预算代表专业小组、扩大代表对预算工作的广泛参与等等。这些做法极大地促进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和实效。

与此同时,加强人大决策研究工作也越来越成为人大理论研究者和人大工作者的共识。人大决策支持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全国人大成立了“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省级人大普遍建立了“人大制度研究会”或者“人大工作研究会”。各级人大常委会都注重加强了学习、调研、信息等基础性工作,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策越来越民主化,越来越注重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随着网络技术和微博、微信、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大决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以北京市人大为例,除了传统手段外,近些年来,常委会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通过门户网站和相关网站进行网络发布、委托相关机构进行电话调查、进行微信公众号推送、利用手机客户端反馈等方法,并借助社会上的专业调查机构和统计机构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人大决策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支持。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人大决策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人大决策的质量和实效需要提高。从大的形势背景看,我们的国家决策还未完全纳入法治轨道。科学决策也是一个由“人治”决策到“法治”决策的发展过程。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十分广泛的职权,但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在现实生活中还没有能够完全落实到位。突出表现在:一些需要由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决策的事项,很多都没有提交到人大进行决策;即使由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决策的事项,更多的是在走法律程序,决策的形式意义大于决策的内容。突出表现在审议意见书的质量不高,审议意见得不到有效的落实。由于缺乏对审议意见的跟踪反馈、问责的工作程序设计,有些时候,人大及其常委会形成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但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充分有效的落实。

2.人大决策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调查研究工作存在不深、不透、不够的问题,社情民意的汇集和表达机制也不够畅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严重;二是人大代表的参与不够,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工作的参与等机制还不科学规范;三是常委会党组和专门委员会在议题的决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四是缺乏对不适当的决策建议的评估和追究机制。

3.人大决策的方法和手段相对传统和落后。目前,由于认识、力量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人大决策对传统的方法和手段还比较依赖,不太善于运用网络、移动APP等新技术手段汇集民意、征求意见;对于利用专业社会调查机构开展调研,乃至运用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还不普遍。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调研、信息等基础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4.人大决策的智库建设严重滞后。人大决策研究是一门科学,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由于过去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视不够,对决策研究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限,因而对于其支持体系的人大智库的建设和发展比较缓慢。从实际工作中看,人大决策研究的力量明显不足。比如在人大系统内部,决策研究主要依靠的是研究室,其他部门研究资源和力量缺乏整合。而社会上专门从事人大决策研究的机构更是凤毛麟角,“智库”建设比较滞后。

三、人大决策需要智库支持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4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中央下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全国人大要加强智库建设,开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研究[2]。

2014年1月7日,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成立大会讲话中指出:我们成立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就是要搭建一个平台,组织人大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总结我国人大制度的发展经验,研讨人大制度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人大制度的特点和人大工作的规律,增强人大工作的思想性、原则性、系统性、前瞻性,为做好新时期的人大工作建言献策[3]。

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在章程中明确其主要职责是,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完善提供决策支持和咨询服务。事实上,多年来,各地方人大在研究会的工作和建设中,经过不断摸索,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和经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策工作应该也必须更好地发挥人大智库的作用,人大智库必然成为提高人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支撑力量。人大智库服务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和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作为人大智库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会,它既不是科研院所那样的纯学术机构,也不是政策研究室,因而它既不以纯学理研究为主旨,也不以实际工作的决策方案研究为要务,而是定位于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应用对策研究。在选题上既紧密结合人大及其常委会当年的主要议题和重点工作,又在前瞻性、理论性、基础性上与专门委员会和各工作机构的工作研究有所错位,研究结果直接为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提供服务。可以说,研究会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在服务人大决策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为人大常委会及其机关的自身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首先体现在推进人大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政治建设上。以全国人大为例,自研究会成立以来,先后有胡康生等3位同志分别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集体学习作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等专题讲座。地方人大研究会的理事和专家成为党组中心组学习、常委会组成人员培训班、代表履职学习班等各类学习培训活动的主要师资。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区人大常委会中的理事积极参与研究会的课题研究,既开拓了视野,也锻炼了队伍,增长了知识和能力。

3.为密切全国人大、省市和区县、乡镇人大之间的联系提供重要平台。由于代议制性质所决定,不同层级的人大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垂直领导关系,因而其间的联系就有不够紧密的地方。但是研究会的成立,就为不同层级人大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比如,近两年来,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围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全面依法治国等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既传达学习了中央的精神,也形成了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的研究论文,有力地促进了人大系统的交流。大家普遍反映这个做法很有效、很解渴。

四、北京市人大智库建设的实践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会成立于2004年5月24日,至今已近12年了。研究会围绕市人大常委会中心工作和重要议题开展了242项课题研究,出版著作31部,发挥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决策和工作支持体系中,研究会和法制建设顾问、预算监督顾问一起,构成了人大常委会的三个决策支持体系。中共北京市委制定的首都新型智库建设实施办法已明确把北京市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作为重要的地方智库来建设。那么,北京市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又是如何发挥人大智库的作用,服务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

1.完善两个组织运作体系。市人大常委会几届主要领导对研究会的建设与工作都给予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明确要求:研究会工作要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统筹衔接,紧密结合;在组织机构设置上,要为实现工作的统筹衔接提供保障;还要注重研究工作的针对性,不断增强工作实效。

研究会的运作主要靠两个体系,即领导支持体系和学术支持体系。前者主要是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厅办室一把手、16位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都进入常务理事,构成研究会的领导支持体系。后者主要是建立包括人大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在内的、由中央和地方相关研究单位参加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研究工作的具体运作。与此同时,在机构设置上,研究会秘书处设在常委会研究室理论处,一班人马两块牌子,财务则由常委会办公厅统一管理,既方便了工作的沟通与衔接,也降低了行政成本。

这两个体系的建立,搭建了一个人大研究比较广阔的平台,有效实现了人大领导同志、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结合,也实现了几级人大之间、人大与党政法检各方面之间的研究力量的整合,这就使得人大研究具有了其他研究不一定具备的某种优势。同时,我们还聘请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和研究室的多位老领导作为我们研究会的顾问,这就既实现了与全国人大系统的某种联系与沟通,而且也使我们得到了开展研究工作的得力指导[4]。

2.找准研究的切入点和重点。要想有效发挥研究会作用,增强研究实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在选准课题上下工夫。为此,研究会的课题必须紧密结合全市工作大局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中心工作来确定。如2010年研究会提出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如何发挥人大制度的作用;二是如何使人民群众的意愿在人大制度内得到表达,并有序进入党和国家的决策之中;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如何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四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区县、乡镇如何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当年的大问题、新问题。再如, 2014年研究会提出:要研究运用法治思维和改革精神改进地方立法工作问题,人大监督的民主性和有效性问题,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问题,增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的代表性问题。这几个问题既是当时中央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常委会领导正在思考的将要付诸实践的重大问题[5]。

总之,研究会的研究工作必须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围绕人大及其常委会正在开展或者将要开展的重要工作,围绕人大工作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来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项目。至于如何对待一些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我们坚持人大理论研究不能回避矛盾,要直面问题,把握动态,了解和关注这些热点、难点、疑点和焦点问题。对于有些涉及敏感问题的话题,常常说不明、说不透、说不深,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去讨论它。还有一些焦点问题,注意探讨的火候与分寸,不图一时之痛快,拿不准的问题宁可等一等看一看,比冒冒失失要好。

3.把调查研究作为必经的工作程序。选好研究课题只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好调查研究,这是做好研究工作的基本功。比如,从2010~2011年开始,研究会对于人大制度在北京市乡镇的实践进行了长达两年之久的研究,这次调查研究的成果被大量吸收进了第三次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的文件中,并且还出版了《北京乡镇人大建设》一书,成为培训乡镇人大干部的教材。2013年,又对人大制度在区县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专题调查报告,并以这次调研成果为基础,形成了2014年秋天在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县乡人大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

4.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为广泛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会积极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除了研究会自身每年要组织两次学术研讨活动外,2014年又与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合作,搭建了“民主与法治学术交流研讨会”平台,并与市委党校合作开展北京市领导干部民主法治教育培训工作。2015年6月,“民主法治讲座进课堂”的首场报告会,我们邀请了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杨景宇同志主讲《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校学员以及部分市和区县委党校同志、市人大常委会部分机关干部等320多人聆听了报告,效果非常好。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杜德印主任等领导作出批示,提出要继续办好的要求。12月9日,我们又邀请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春生就立法法和地方立法工作做了专题报告。探索基层民主法治案例教学点建设。与市委党校共同调研,把朝阳区社区代表联络站、石景山区街道代表之家等设为党校案例教学点,使党校学员在基层案例教学中强化民主意识和法治思维。同时,民主法治教程的合作编写工作已经展开。

总之,几年来北京市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的工作实践充分表明,人大智库建设能够有力推动对人大制度理论和实践认识的深化,促进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与建设,有效提高人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五、几点思考

1.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为核心,完善人大决策机制建设。人大决策是国家权力机关的履职行为,其目的就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完善人大决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必须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为核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决克服人大决策中形式化、程序化的弊端,不断提高人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决策的过程首先体现在议题的设定上,要完善议题征集和确定机制,处理好人大工作支持、推动和保障改革的关系,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决策,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其次,要以扩大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有序、广泛、有效参与为目标,建立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民意汇集表达的有关机制。第三,要加强调查研究,将调查研究作为人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和工作环节,提高决策信息质量,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大决策过程的透明度。第四,要探索建立决策评估机制和决策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好的审议意见、决定决议能得到充分、有效的落实。

2.强化人大决策的基础性工作,努力夯实人大决策的根基。首先是要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入手,保证其来源的全面性和广泛性。为此在方法手段上,要更多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借助第三方评估、社会统计调查机构等单位,客观、真实、全面、公正地获取信息。要强化人大决策研究工作,将决策研究作为人大决策必需的前置环节,纳入制度化轨道。在决策研究的内容方面,要围绕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策行为,加强调查研究,逐步形成多由工作对策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以及学术理论研究等不同层次构成的决策咨询研究体系。

3.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快推进人大智库建设。人大智库建设必须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同时,还要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进程,坚持从实际出发,使智库建设适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要求和人大工作的实际需要。要强化人大智库服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功能,首要的是要突出人大智库服务人大及其常委会决策的功能,促进人大决策质量和实效的提高。同时,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不断拓宽人大智库服务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空间。比如在扩大学术交流、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讲好人大故事、加强人大话语权建设等方面,人大智库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1]参见李正斌:《人大决策研究工作浅析》,载《北京人大》2015年第9期

[2]参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

[3]参见《加强人大制度理论研究 推动人大制度与时俱进》, 载《中国人大》杂志2014年第2期。

[4][5]参见席文启:《第二届人大研究会以来的回顾》, 载《北京人大》2015年第4期。

(作者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北京市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秘书长)

作者:黄石松

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浅析论文 篇2:

浅析高考政治评论题的解题路径

时事评论题一般是以一段大家较熟悉的时事材料为背景,常常有不同的角色对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以考查考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现以2014年江苏高考第37题第(3)问为例,浅析评论题的解题路径.

材料一:2013年,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年化收益率一般为50% ,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 ,活期存款利率为035%.巨大的利差让网民开始了银行存款的“搬家”.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一方面也受到审视和质疑.某普通民众:不用怎么打理,每天都有利息到账,比存银行获得的利息多,感觉挺好的.某银行业从业人员:我们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地位和优势抵制“支付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推出类似的产品.某财经评论员:互联网金融抬高了社会融资成本,干扰了货币市场秩序,且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应该取缔.

材料二:2013年8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组成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研究小组 ”成立,并赴上海、杭州等地对互联网金融业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建议与诉求,未来可能在国家明确互联网金融组织和业务法律地位、监管体制等问题上提供决策建议.

(3)综合运用经济、政治生活知识,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为主题写一篇时事评论.

一、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明确问题指向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云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的出现给金融领域带来很大的冲击.材料一以“支付宝”为例,从普通民众、银行业从业人员、财经评论员三个角度,对互联网金融作出评价,帮助考生全面理解互联网金融.材料二主要从措施上分析.

本题设问的知识范围是政治、经济生活知识,落脚点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角度思考,即①简单介绍互联网金融是一种金融创新;②互联网金融的积极作用、局限性;③怎样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二、准确分析知识信息,罗列答题要点

任何题目的解答都离不开课本知识,任何脱离课本知识的答案都是空中楼阁.解答评论题的第二步就是要准确分析题目所隐含的课本知识,有明示的,也有暗示的.问题的落脚点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材料一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背景,从不同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利弊.从公民的角度,拓宽融资渠道,给公民带来收益,增加公民的财产性收入.这是明示的知识.银行从业人员利用自身的地位和优势抵制“支付宝”,同时表示需要推出类似的产品.说明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推动了金融市场的改革.这是暗示的知识.财经评论员的意见明确指出互联网金融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这是明示的知识.但同时也意味着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立法和监管,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这是暗示的知识.材料二指出国家有关部门对互联网金融业进行调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宏观调控,进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认真履行政府的职能,坚持依法行政.这是明示的知识.

三、准确衔接材料和知识,规范表达题意

解答评论题的关键是准确衔接材料和课本知识,答案要点思路明确,条理清晰.在准确分析材料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的思路,组织答案要点.第一,互联网金融是什么?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以“支付宝”为例的互联网金融其实是一种金融创新.第二,为什么要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这可以从互联网金融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来分析,互联网金融拓宽了公民的投资渠道,有助于增加公民的财产性收入,从而刺激消费.冲击金融市场,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从而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积极影响.互联网金融具有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等弊端,目前互联网金融业的立法工作和监管工作不到位,容易引发投机行为,产生金融风险,影响经济的发展.这是消极影响.第三,怎样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存在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因此,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加强立法工作和监管工作,建立健康有序的金融秩序,而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决策需要充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专家学者的意见,需要政府各部门履行好各项职能,审慎行使权力,坚持依法行政,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然,作为政治探究题的一种题型,评论题要拿到高分,除了掌握以上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外,还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规范的答题习惯等,综合各项能力,才能组成规范的答案要点.

作者:邬丽娜

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浅析论文 篇3:

浅谈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举措

摘要: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之重器,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因此,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国有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深远意义。本文以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为核心内容,浅析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举措,建立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做优做强做大。

关键词:新形势;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有效举措

一、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由于缺少相关改革经验,具体举措针对性不够强,违法违纪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刻不容缓,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重要政治保障。

二、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目前,隨着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不断深入,国有企业都相应开展了一系列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媒体的公开报道和纪检监察部门的案例通报中,我们发现党风廉政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与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与新形势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高度不够。当前,国有企业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仍不同程度存在工作精力放在抓具体业务上较多,抓廉政建设时紧时松,工作中更多侧重于业务工作的部署,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安排部署虽然经常在会议上都有涉及,但是存在投入精力不足、研究内容偏少、举措不够有效等问题。

(二)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形势复杂性认识不到位。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多样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还不足,对腐败问题经常会变异出新情况、新形态,认识不够、鉴别不足、警惕性不高,党员干部警惕性仍需进一步提高。同时,个别党员干部主动接受监督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存在认为监督就是对自己不信任的错误看法,不愿主动接受监督。

(三)监督执纪机制不健全、不完善。虽然国有企业内部都建立了一些监督体制机制,但还存在不够全面,机构、队伍建设不健全,监督力量薄弱,经验相对不足,专业能力不够,监督执纪队伍配齐配强还有差距。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负责任的“好人主义”,“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管理还不够全面,易出现监管盲点,监督措施不够有力。

三、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新形势下,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国有企业要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切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组织领导。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负总责,领导小组成员各司其责,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定期专题研究部署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认真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层层签订年度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并组织全体党员、关键岗位人员签订廉政承诺书,真正做到全覆盖,完善压力逐级传导、责任层层落实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链条。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谈话提醒。坚持预防为先、关口前移,经常性开展个别谈话和集体谈话,做好节日期间党风廉政提醒,尤其是在项目建设、招投标、工程款支付、资金运作等重点领域,经常沟通交流、谈心谈话,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做到早提醒、早告诫、早纠正,通过切实有效的谈话提醒,形成节日提醒不放松、廉政谈话不断线的常态化廉政教育提醒机制。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持续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坚持以正面典型教育人、反面典型警示人,经常性开展专题警示教育研讨会,通报典型案例,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内设机构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廉政风险排查、预防措施,作交流研讨发言。组织党外中层、关键岗位人员列席各种廉政学习会议,做到廉政教育全覆盖。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风险防控。按照“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三道防线的要求,组织查找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可能发生腐败的廉政风险点,梳理岗位职责,围绕管人、管钱、管物、管事和管项目等重点环节,识别廉政风险点,制定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明确防控责任,设置岗位A、B岗。同时,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按程序决策、按规矩办事,全面落实“三重一大”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经理层重大决策的前置程序,实行主要负责人末位表态制,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五)加强党内外监督全覆盖。探索国有企业“党组织纪检+内设审查监督部门”的联合监督模式,做到党内党外监督全覆盖。加强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健全内部监督机制,探索制定内部审计、异常行为报告、履职监督等内控规章制度,强化经营管理和廉政风险防范。同时,探索创新监督方式,开展合作单位廉政问询,共同监督,形成合力。

(六)强化廉政执纪问责。严肃执纪问责,加强纪检监督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廉政档案,配齐配强专职纪检、审计审查监察工作人员,提高反腐倡廉、纪检监察业务工作水平。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实行党风廉政一票否决制,与评优评先、年度考核、奖惩任免挂钩,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

四、结语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是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因此,国有企业在发展中要重点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实落细,建立健国有全企业各项内控制度,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等重点部门和岗位的监管,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参考文献

[1]崔润亮.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J].经营者.

[2]李健.浅析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对策[J].商情订阅,2019(29):46.

作者:王志伟

上一篇: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研讨论文下一篇:标准信息化改进水利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