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英语的优化复习

2024-05-04

高三英语的优化复习(精选四篇)

高三英语的优化复习 篇1

(一) 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在减少, 英语教学面临严峻的大环境

辽宁省新课改之后, 一贯坚持的传统教学活动中出现了很多调整, 例如, 学生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被压缩成40分钟, 一周的英语学习时间累积起来只有200分钟。此外, 绝大多数学生, 尤其是理科班男生, 极其讨厌英语。同时, 辽宁省英语高考内容也在改变, 学生不像以往那样重视英语。在这种情况之下, 教师要想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是非常困难的。每天课堂上的任务量都难以完成, 更不用说进行知识的检测和巩固提高了。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去, 学生的高考成绩一定会深受影响。

(二) 单独使用一两种复习材料, 限定了高考复习内容

笔者参加工作已有17年了, 一直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工作, 带过5届高三毕业生。以前在英语高考复习过程之中, 学校一般只给学生选择一种固定的复习材料, 最多有两种。复习时, 教师带领学生只依据所定的那本材料进行复习。其实, 很多省级重点高中包括那些学生英语水平比较高的学校也存在这种情况。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无论是哪一本复习材料, 无论是什么样的复习宝典或者秘籍, 都在想尽办法来囊括各种知识。这样一来, 一方面, 学生要面对大量繁杂的复习内容, 由于不知道重难点而一头雾水;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每节课要面对厚厚的复习材料而开始厌倦英语学习。鉴于此种状况, 从高三复习一开始, 我就着手研究复习材料———外研版教材和多种高三英语一轮复习材料, 对它们进行整合优化, 编写适合高三学生的复习材料。这个材料吸收了多种复习材料的精华, 可以将高考重难点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不用接触繁杂嗦的知识点讲解, 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有不同的收获。也就是说, 我编写这套复习材料是为了直击高考, 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使学生英语复习思路清楚, 效率更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环境、教育的工具, 都可以大大增加” (申林静2008) 。这对于一直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来说非常有帮助, 是这种理念促使我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并且对教材实行再次加工创造。

(二)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是以最小的代价 (资源、时间等的投入) 得到最令人满意的效益 (产量, 质量等的产出) 。其成分为:

1. 在教学任务上, 最优化要做到明确教学和发展的目标, 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 把教学任务具体化。

2. 在教学内容上, 最优化要做到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 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教学内容。

3. 在教学方法上, 最优化要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完成教学任务的模式, 针对不同的学习者, 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 在教学进度上, 最优化要做到确定适当的教学步调、速度, 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节省时间。

5. 在分析教学效果上, 最优化要做到对教学结果作科学的测评、分析、解释, 主要包括:

课堂心理气氛的最优化、教学内容的最优化、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最优化、学生学习负担的最优化 (巴班斯基2007) 。

以上这两种理论特别适合目前的英语教学状况, 也是促进我整合优化复习内容——外研版教材的力量源泉。

四、研究方法

(一) 测试法

高三伊始, 我就研究外研版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 (这5册书是高考必修书目) 和各种高三英语第一轮复习材料, 并结合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边将教材整合优化, 边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测试的方式, 来对比教材整合优化前后产生的结果。同时寻求其他老师的意见, 将复习材料调整改变, 包括增删、替换和重组, 使其更有利于学生第一轮英语复习。下面我具体对比教材整合优化达到最佳标准与未进行教材整合优化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测试结果。

1. 未进行教材整合优化时学生的测试水平

大多数教材都由核心单词、核心短语、核心句型、重点语法或重点单词短语的拓展及讲解组成。而且, 不是每一本复习材料都能囊括所有重点知识。尤其让学生不能忍受的是, 这类书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占较大比重, 学生不能立刻抓住重点。相反, 由于学生看到过多的复习材料而逐渐厌倦了背诵英语。在单词听写练习、实际习题如语篇型语法填空练习中, 60%的学生不能精确掌握那些他们已经见过、背过的单词、短语。

2. 已进行教材整合优化并使其达到最佳标准时学生的测试水平

我在进行整合优化教材的时候, 着重于由点到线再到面, 复习内容由浅到深、由简到难, 并及时配以与教材复习相关的检测。具体操作内容如下:

(1) 核心单词

该部分内容包括每个模块中单词的汉英和英汉翻译。如果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四会单词和需要掌握的词性变化 (尤其是辽宁省新增添了语篇型语法填空题后, 更需要学生会词形变化) , 则把这类单词列为汉译英;如:______vi.;变化_______n.;变化______adj.等, 共有至少20个词需要汉译英以及对它们的词性进行拓展;而那些只是在阅读中出现的, 只需要掌握意思的单词, 则列为英译汉, 如:valley______slope______colleague______。这样的词汇大约有10个, 主要是看这些词汇在考纲中的地位, 至于其他的单词则根本不需理会。为了巩固该部分的复习内容, 我从这些单词中提取一些更加重要的单词, 并编出一段短文, 让学生翻译, 旨在帮助学生增加词汇量。总之, 使用这套复习材料之后, 学生开始热衷于背单词了。

(2) 核心短语

该部分的复习重点主要包括两部分:课本短语和短语拓展提升。历年高考题都是在教材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 任何复习都不能脱离教材。所以, 必须要把教材内出现的一些典型短语挑选出来, 让学生掌握其汉语意思, 有一些则要求学生会拼写, 如“get around”。然后, 再对一些重点单词或短语进行拓展提升, 帮助学生拔高, 如“get off/get away/get back/get on with”等。在对这个模块进行知识检测时, 选出一些写作高频短语, 让学生能汉译英。而对于那些阅读中的常用短语, 则要求学生能够英译汉, 就达到教学目标了。《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应当是能体现实现性、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原则 (教育部2001) 。

(3) 核心句型

句子是将单词和短语组合在一起的产物, 是高考最后一道题———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单词、短语比作是一个人的血肉, 那么句子则是一个人的骨架。如果学生不能恰当准确地把单词、短语组合成句子, 作文将丢分很多。每个模块都有一些重点句型, 包括一些重点词的用法和特别句型, 以及一些重点语法知识, 教师可以将那些重点句型挑选出来, 帮助学生记忆并学会使用。如:A Londoner has more difficulty understanding a Scotsman from Glasgow than understanding a New Yorker.一个伦敦人要听懂来自格拉斯哥的苏格兰人说话比听懂纽约人说话更难。总结出的句型为:have/there is some/much/great/no difficulty (in) doing..., 最后, 让学生通过完成句子来检测是否真正掌握了该句型。如:Because of your coming, I think there will b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e task on time.由于你的到来, 我想按时完成这项任务没有困难了。

(4) 谚语或格言

在每个模块的复习内容中, 我都加进去一条或励志或关于为人处世及习惯的谚语、格言。这些谚语、格言, 既是对学生的一种鞭策, 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启迪。更重要的是, 可以促进他们掌握一些经典句型, 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例如: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 这个句型可以鼓舞学生战胜逆境, 也是我的座右铭。同时, 该句还包含一个典型的定语从句, 真是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鸟) 。再如“A thousand mile trip begins with one step.”, 该模块正好在复习短语begin with时, 让学生背写该谚语也是检测他们是否已经真正掌握了“begin with”的好方法。

如果把单词、短语的复习比喻为点, 那么句子的复习 (包括谚语格言部分) 则是线。有了点才可以有线, 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读懂文章, 写出一些句子, 为英语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词汇、短语量扩大了, 又掌握了一定的句型, 学生就可以泰然自若地应对一套高考题, 也就是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提升。

(二) 问卷调查法

在进行教材整合优化并使其达到最佳标准之后, 我制作了一张问卷, 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教材整合优化达到最佳标准与未进行教材整合优化的反应。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到:学生比较喜欢采用教材整合优化达到最佳标准的复习材料, 而且90%的学生对提高英语成绩有了自信心。

(三) 访谈法

在课下, 我也找多个英语“学困生”进行了访谈, 了解他们对于这种披沙拣金、直击高考的整合教材的看法。结果, 他们都比较愿意接受这类复习材料, 问其原因, 则说该种复习材料比较简约明了。

五、研究成果

本次研究的成果体现在4个方面:

第一, 迅速增加了词汇量:学生在复习完一个模块的内容之后, 约80%的学生可以立刻完成介词短语填空, 约60%的学生可以当堂写出所给词的词性转换。

第二, 熟练运用重点短语:约90%的学生能够当堂说出重点短语, 熟练掌握英译汉和汉译英。

第三, 牢固掌握核心句型:约80%的学生能够掌握每个模块中句型的用法, 甚至能写出谚语或者格言来。

第四, 有效提高应试能力:约80%的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读懂阅读文章, 完成整套英语试卷, 成绩有了显著提升。

第五,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让人高兴的是, 90%以上的学生已经不再厌倦英语学习了;相反, 在课堂复习中, 学生开始积极热情地参与其中, 以学习英语为乐趣。这些也是促进他们提升应试能力的关键所在。

六、结论

总之, 高三英语第一轮复习是高三英语总复习的必经阶段, 是对学生所学的英语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进而达到提升的重要过程。教师应将高三英语复习教材进行披沙拣金, 达到直击高考的目的。以上这些是我对高三英语复习教学中的研究结果, 是和同学科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但我将继续在教学中对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巴班斯基.2007.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全新的视角优化高三历史复习 篇2

一、依据课标说明重新梳理回顾

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下,由于出现“一标多本”的情况,加之现在高考大都是各省自主命题,所以复习中要牢牢抓住课程标准和各省当年的考试说明,据此重新整理简化各单元教材内容,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以江苏、山东两省考试说明为例,在复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内容时,首先要明确以下课标和说明要求:

然后根据考试说明梳理内容,其内容要按历史要素来整理,抓住关键词语,以便于记忆积累。由于内容较多,下面仅就江苏考试说明所要求的本单元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作为示例:

1西周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事件——周武王伐纣灭商;结果——周朝建立,史称西周)。

2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内容——规定了受封贵族的权利和义务;结果——春秋战国时,周王室衰微,趋于解体,秦统一后被郡县制取代;影响——扩大统治区域,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埋下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纷争的隐患)。

3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了贵族之间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特点——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持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西周政治制度特点(血缘和政治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等级森严和家国一体)。

二、精选史料和设置问题情境

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倡导学习方法多样性。在历史情境中思考和发现问题,在新的背景材料中捕捉信息,从相关文史材料中生成答案,进而在解答问题中去感悟和认识历史,这已成为新课标背景下对内容学习和评价测试的必然要求。因而在重新梳理回顾教材以后,要有针对地选择相关综合性史料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在学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容时,要精心选取相关史料(文字和图片等)和设置问题情境,同时要注意所设问题的层次性。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的变化内容时,可以这样选择史料和设问:

[例题]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和国家强盛的重要举措,官吏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后来职官制逐渐取代其成为选官

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历史动因》

材料二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三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材料四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先只重门第的选官制无法延续。文帝即位后,适应了形势发展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先秦时期选官主要依据和方式是什么?并指出世官制逐步被取代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是一种什么选官制度?这一制度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一种什么选官制度?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

(4)材料四反映了科举选官制的产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产生于哪一朝代?并分析其兴

起的原因和在当时的积极影响。

(5)材料三、四中两种选官制度在程序和标准上有何不同?

(6)从先秦到隋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网球场宣誓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于1789年5月5日在尼尔春召开三级会议。代表们在一个基本问题上发生分歧:如果每个代表都有表决权,则对第三等级有利;如果按等级投票,则两个特权等级的票数将压倒第三等级。在为这一法律问题进行激烈斗争的时候,第三等级代表宣布自己的会议为“国民议会”。

1789年6月20日因为国王封锁议会的场所,第三等级代表聚集于凡尔赛宫室内网球场,也鼓动一部分代表

下级僧侣和前进派的贵族参与,又怕国王以武力压制,与会的人签名誓约之上,宣誓:“如不制订出一部王国宪法并使之得以实施,他们决不解散。”其中提到国民大会之召开,其目的在“草拟宪法,给国家以新生,并且厘定君

高三英语的优化复习 篇3

【关键词】高三冲刺;历史学科;复习策略

各校往往把从省质检结束到高考这一阶段称为高三迎考的最后冲刺阶段。省质检作为高三复习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历来备受高三师生、家长的关注,它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誉为“高考前的一次总演习”,具有检测、诊断、反思等功能,能帮助师生发现复习中的得与失,为最后冲刺阶段优化复习,科学备考提供有力依据。冲刺阶段复习备考工作关系到高考成败全局,如何科学安排,优化复习策略至关重要。以下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

一、总结反思,查缺找漏

每年省质检历史学科检测中,学生一些题目没处理好,甚至出现失误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基础不实,概念不清。在选择题中反映出史地空间概念薄弱和历史基本概念、重要史实的记忆理解不很到位,导致失分。二是信息提炼,顾此失彼。对信息的识读、分析、归纳、甄别能力较弱,对深层次隐性信息无法拓展和深化。这在个别难度较大的选择题中反映突出,如何准确地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对提高解答非选择题质量十分关键,说明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方面能力较弱。三是能力欠缺,审题不准。学生的辨别比较等能力水平依然低,主要表现为不理解题意,答非所问,抓不到落分点,答不全,甚至将题目看错、看漏,犯一些低级错误。四是应试经验,不够成熟。

二、优化复习,立足实效

1.突出主干,夯实基础

高考历史试题的基础性、主干性的特点,决定了复习备考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省质检后复习中,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读书”上。紧扣《考试说明》,依托教材和笔记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等进行认真的梳理、巩固;注意历史知识的主次,大胆取舍,把书由“厚”念“薄”,准确、牢固地掌握历史主干知识,以干带支,重在融会贯通。适度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避免在复习教学中盲目扩展、深化,更不要搞题海战术。要温故知新,查缺补漏,对高三各次大考试卷的错误点和新题型进行归类,这些错误点正是每个同学历史学科的“软肋”,务必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重蹈覆辙。各类新题型要注意其命题特点,解题基本思路,找出解题的一些规律来。

2.实战训练,提升能力

突出重视省质检后组织的几次重要考试,精选新题好题进行针对模拟训练,安排近三年的高考试卷进行考前适应训练。通过训练力争在答题时间、节奏、顺序的把握上,做到心里有数;在解题技巧、难怪题的处理上,做到临危不乱;在答题过程的心理调适、关注细节等方面,做到科学自然,不留遗憾。如在审题中,需要对试题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并结合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判断,要特别训练对新材料、新情景时间、段落、空间、出处等的准确判别,培养准确抓住“关键词语”及原因、特点、性质、影响等方面的“限定词”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提高解题答题的技巧和综合能力。

3.加强研究,把准方向

要在老师指导下认真研读、分析2013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明确学科“考试范围”,其中的“必考内容”就是我们需要牢牢掌握的历史主干知识,也是高考命题的权威依据;对新增的“必考内容”应予以特别重视,如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增“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课,而把“明治维新”予以删减,这反映出去年以来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新思路、新政策。“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提供的13道例题,体现了历史学科“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能力维度的准确要求。“题型示例”中提供的27道例题,是我省对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优质试题的筛选整合,“参考例题”能权威体现今年试题的各种题型及难度,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可以说,《考试说明》是我们复习的唯一指针,务必高度重视。

三、聚焦热点,有效整合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和着眼点,考查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交融;重视历史素养的培养与现代公民教育;关注现实问题的历史寻源、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在体现历史时代感与应用价值的同时,突显人文精神。总体来看,我省高考历史试题相当“鲜活”,无论是引用的新材料,创设的“新情景”,还是所设问题等不少都体现出历史学科思想性、时代性、地方性、生活性和交叉性的特色,较好地坚持了试题的教育功能导向。因此,适当联系当前的时政热点、民生难点、地方特色等问题显得十分重要。2013年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即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研究。如对古代商业城镇化发展演变、近代化探索、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和重大决策、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的研究和西方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等。②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领土争端问题,透过中国古代领土版图的变化,对台湾、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分析来理解国家领土完整的神圣性,中俄关系演变,19世纪晚期以来日本对华侵略等。③学科交汇点研究。如环境问题、抗灾防灾问题、城镇化问题、土地问题的研究等。

高三迎考冲刺复习阶段只要策略得当,多运用“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来引导复习和训练,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证意识,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总结指导与科学训练,突破重点难点,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三英语的优化复习 篇4

[关键词]思维导图 高三政治复习课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84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一线高中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工具,思维导图渐渐进入教师的视野。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有关思维导图的研究和应用逐年增多,但关于思维导图在高三政治复习课中的应用却少之又少。笔者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进一步探索思维导图在高三政治课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具体应用策略,希望为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复习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一、关于思维导图的概述

思维导图(Ming Mapping)也称为心智地图、心灵图、脑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思维工具,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的方法。思维导图能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资料(左脑和右脑上的),包括语言、数字、逻辑、节奏、色彩、形象和空间意识等,这是一种用来表达人脑思维过程的信息表征工具。Tony Buzan的研究表明,“利用思维导图,你可以有效地提高笔记效率,提升你的记忆力,增强你的创造力,并使你做事时充满乐趣”。

思维导图在教育中的应用被认为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创造性地探索、修正和总结某一学习问题的想法;通过视觉感官,如关键词、连接符号、颜色等的刺激,以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创造性地解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运用思维导图优化高政治复习课的必要性

(一)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的要求

2004年我国拉开了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教育部印发了新课程标准,其中《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显而易见,新课程高考注重对考生学科能力的考查,最主要是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不能靠过去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高三的思想政治复习,必须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逻辑记忆,锻炼思维能力,掌握分析说明问题、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思维导图引入思想政治课的复习中,恰好能够帮助学生舍弃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式,通过思维导图把高中三年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图像化、可视化,进行联想记忆,发散思维等。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前后知识联系,更能形成自己的思维,而不只是停留在教师单向灌输给学生,学生缺少自我加工的层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发挥主体作用,探索和建构知识体系,有效地将储存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学会学习的要求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也正是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目标。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包办替代,给学生的思维上了个“紧箍咒”,学生基本处于盲目接收的状态,更不用说求知、探索的欲望和行动。学生越是被动,越是缺乏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理解、分析、判断、将知识内化的能力。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者真正习得的唯一行为,是已成为他或她行为库中的行为,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学习知识,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理解、掌握、思考和内化所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

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教书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技能和教研能力。在一次教师培训中,一位导师曾经说过“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学会从实践中去探索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从“单纯教给学生知识”转变成“教会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成长”,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而思维导图这样一种逻辑思维教育教学方法,能充分运用人体左右脑的机能,开发智力和潜能,不仅能促进教师自身成长和发展,还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工作效能。

三、运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三政治复习课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实施多年,但很多地方依然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学生不习惯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教师美其名曰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为了学生的成绩和未来,依然滔滔不绝地满堂灌。在教学方法探索的道路上,笔者发现运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三政治复习课有其特有的优势,如下图所示。

下文将从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复习课、复习笔记、习题课复习等角度进行阐述。

(一)运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三政治基础知识复习课教学

高三政治复习课时间紧,任务重,知识繁琐,要想在高考中决胜,对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挑战,因此必须寻找更好的复习方法。传统的复习课中,常常是教师通过教材给学生指出知识点,让学生把重要的句子画出来再花时间去背。过去笔者也曾上了不少这样的复习课,但不难发现,这样的复习课枯燥无味,学生感觉自己完全被忽视,一堂课下来也没有掌握多少知识,甚至部分学生索性不听课做自己的事情,而教师一节课下来疲惫不堪,甚至心中满满的挫败感。

如何用思维导图上好复习课,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和学生思维,又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呢?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来构建知识体系,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教会学生用手绘思维导图的方法,用上不同的图形和不同颜色的笔绘。学生在完成知识体系构建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个性化作品,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成就感。实践证明,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强化,把教材及教师所教的知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是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并经过自我思考才能实现的效果。而在考试、答题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的逻辑思路比过去清晰了很多,面对考题他们能够找出关键词,对知识可以由某个知识点往前一个知识点或者后一个知识点推理,从而完善答题过程,这是传统复习课让学生画重点知识并机械地记忆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如果课堂时间比较充沛,可以让学生对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讨论交流甚至相互质疑,让学生之间擦出思维的火花,通过思维的碰撞使学生牢记所学知识,深化逻辑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真正发挥引导的作用,教会学生把握学习的规律,真正做到教会学生学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运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三复习课笔记

高中学习过程中各科目的笔记是相当重要的课堂内容,但很多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不知如何做笔记,或是因为笔记太难做甚至做了也是没有利用起来,所以对课堂笔记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课堂笔记却是学生对重要知识掌握的见证,是一名优秀教师有效教学的见证。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运用思维导图来做课堂笔记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笔记,用思维导图做课堂笔记,不仅能够让学生找准关键词,把握要点,还能节约时间,强化记忆;同时对大脑的刺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传统笔记所不具备的。尤其高三政治复习内容纷繁复杂,容量大,关系错综复杂,知识理论抽象难懂,学生常常转眼就不记得所学的知识。因此,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笔记值得教师们探索。下图为笔者的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笔记。

经过复习的知识如何运用最终要落实到习题上去,传统教学中的师生都强调“题海战术”,而高中生并未真正理解题海战术,他们总是处于盲目做题的状态,如果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会做题,效果也是令人惊喜的。

(三)运用思维导图优化习题课复习

高三复习面临高考的压力,习题讲解是复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改高考要求学生学以致用,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常常看题忘知识点,脑袋一片空白,最后不得已就瞎编乱造完成答题。机械的记忆无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面对试题尤其是主观题,传统教学的弱势暴露无遗。

如何用思维导图进行习题课的复习教学呢?首先在运用思维导图之前,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做题。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试题就两种:选择题和主观题。首先,引导学生抓好基础分,做好选择题。一般就是审问题和审选项,能用排除法的先用排除法缩小选项范围,然后结合背景材料选择与材料最贴切的选项即可。简[CM(24]单的选择题不需要思维导图便能快速作答,复杂的题目在进一步分析的时候用上思维导图思路就非常清晰了,知识点会随着导图而出现。而思维导图最常用在主观题上,教师从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做主观题的方法。解答政治主观题要先做好“五审”:审知识范围、审问题的主体、审问题的类型、审问题的客体、审背景材料。然后用思维导图把这些相关的内容整合起来,当这“五审”都很明确的时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挖掘,解决问题就看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通过思维导图的推导效果了。以下以高中政治生活的某一试题为例展示导图过程。

结合材料,应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某市是如何推进旧城改造的。

四、关于思维导图的制作

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现在常用的有两种,其中一种是通过电脑软件制作。目前思维导图制作的软件开发也越来越多,常用的有imindmap、Mindmanager、iMindMate、mindmapper、FreeMind等。这些软件基本都有多种语言,用途相似,功能大都相同,好用与否一般看个人喜好。一般教师都有电脑,对电脑软件比较敏感的就比较适于用软件制作思维导图。本文所用的图都是通过Mindmanager软件制作再转化成图片插入此文档中的。而对于电脑不熟悉的教师和普通学生,最方便快捷有成效的还是手绘思维导图,可以进行简单的描绘,也可以像美术一样画得惟妙惟肖,就看个人的时间和喜好。手绘更能体现人的思维和能力水平。

关于思维导图的研究还有很多,本文只是笔者粗浅的探究,目前很多早教机构及个体的教育机构都纷纷宣传通过思维导图对青少年儿童进行全脑开发。作为新课改一线的教师,要有敏锐的时代感和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笔者愿意与一线的教师同仁更深入地探究思维导图如何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其积极效能,共同为政治课的有效高考复习寻找新的出路。

[ 参 考 文 献 ]

拉尔人·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上一篇:激光测距下一篇:整车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