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模式

2024-05-05

应试模式(精选十篇)

应试模式 篇1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的进步,以教学媒体的现代信息化为突破口,把教师、学生和教材三大要素置于信息技术的平台上,新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为双主体,互动的、开放的、学习形式多样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种种优点受到教育理论研究界的极力宣传,并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中完善并系统化。信息化教学模式所推崇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目标与素质教育不谋而合,研究表明教育信息化所起的作用与素质教育的特性要求有着较多的统一性。切实发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将可能以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突破口,淡化应试教育,迎接素质教育的春天。

一、重设教学目标

目标就是终极所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大体规划了学校教学的实施,由于人们对教育的理念、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社会的需求和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差异,因而产生不同的教学目标取向。应试教育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下,按照统一标准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考试的基本要求,教师实施“上课赶鸭子、课堂填鸭子、评价考(烤)鸭子”的教学方法,仅是把大纲要求的知识原封不动转移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独立性、个性的独特性和行为的创造性。

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是多层次的,首先是知识领域,用来描述教学目标中学习内容的类型,包括符号名称、单个事物和现象、概念、流程步骤、原理公式以及认知策略;其次是应用领域,用来描述教学目标中能力的类型,包括辨别、表象化、记忆、理解、运用和再发现等,是将知识个体化并转化为个体能力的过程;因此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与培养创新能力相适应的,体现了我国发展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能力、培养学习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因此,重设教学目标,回归素质教育的要求,向能力培养方向的拓展,是我国教育的必然趋势。

二、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须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进行具体教学设计操作的对象。应试教育过程中必须严格忠于指定的统一教材和配套的辅导材料,并以教材为中心设计教学,教学进度一致,是完全物化的教学。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学生和家长一致以分数为标准,教学内容安排发生不正常的倾斜,如重视智育课程,轻视德育、体育等;重视考试科目,轻视非考试科目;重视必修课,轻视选修课等,使学生的德、才、能、个性和身心得不到平衡发展。由于应试教育在内容上僵化,缺乏灵活性,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既违背素质教育的宗旨,又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于教于学、于国家于社会无益。

固定僵化的教学内容如何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学和教者的特征密切相关,紧紧围绕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其难度、范围、进度都可以因人而异,更具人性化,因此,学生具有更灵活的主动性。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推广运用,教与学的内容并不局限在教材,教师与学生均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全球信息资源,用最新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突破了书本和教师是知识来源的限制,多方面地了解百家思想,融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开拓了思路,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摒弃应试教育中封闭的、静态的教学内容,采纳信息化教学发展需要的开放的、动态的、多源的教学内容,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

三、重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策略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教学策略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考虑;教学方法是具体化了的教学策略。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分析是教师教学设计的行为基础。应试教育在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不得不放弃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实践、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更不考虑学生心理和情感的感受,把教放在第一位,策略上重视强记,方法上重视强化,学生变成了知识的接受器。要求学生记住现成的知识,忽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规律,不形成自己的思维推理能力。应试教育不强调、不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因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培养。为了获得高分数,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反复讲授,配合高强度题海战术,而置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设备而不用,实际上许多学校大投入的多媒体及网络设施仅仅充当教学信息化标志,其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所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只是点缀而已。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辅助学习软件,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实现了人———机互动的自主式教学,计算机软件部分替代教师的职能;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个别辅导式、协作式学习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环境,实践表明,在基于Internet网络的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四种协作模式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意识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投入状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更好地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作用,教学研究工作者开发了支持探究式教学和问题解决式教学的工具型教学软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信息化教学模式采纳多样性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实现素质教育的有了多种途径。

四、重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在应试教育中其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一脉相承,实质上是英才教育和功名教育,如果信息技术仅仅是在一定得程度上优化了教学媒体,至多是以屏幕代替了黑板、以键盘代替了粉笔、以课件代替了教案,在一定范围内学生的学习形式和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于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革命性变革,那么,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基本上没有变化。

在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要素,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冲击体现在对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影响,在信息技术溶入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传统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教学中知识的灌输者和垄断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督促者。由于计算机多媒体及其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主要创造信息化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的个别学习、组织学生的协作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构建具有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而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真正成为了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的人格主体,学生由被动依附教师学习变为独立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人,但学生仍然需要与教师有密切的交流配合,在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师与学生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淡化教师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角色演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构成了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双主体要素。

从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可以看出,总体上我国目前的教育仍然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流的状况。只有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才能还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主体意识。

五、重建教学评价

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和客观评价,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并找出主要原因。应试教育则从升学的目标出发,实行选拔性考试。为了体现所谓的公平原则,对学生单纯以考试分数来衡量优劣;对教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标尺评价教学;对学校以升学率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这种着眼于认知结果,以一次定量的考试结果为标准的评价既不科学,又不合理。唯分数取人的教学评价观点,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学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方法均以考试为中心,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失去了存在的实质性意义。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价主体坚持师生共评的双主体观;评价对象坚持既评结果又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内容坚持人格和谐发展的整体综合评价,即评价尺度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技术手段与主体经验相结合,精确化与合理化相结合;评价作用坚持鉴定、证明、诊断、教育、发展导向多功能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制订和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正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信息化技术在教育的应用为实现公正、合理的科学评价方法提供了基础条件。

应试教育日渐狭隘化和功利化,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应试教育极大地制约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和推广,滞缓了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进程。不能否定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大城市,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但是总体来说,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要从根本上纠正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改革落后的教学评价体系,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以此为契机,取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长,避两者之短。

参考文献

[1]方卫华.论教育信息化与素质教育的统一性[J].教育信息化, 2008:11-13.

[2]张屹, 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 2002, (1) .

[3]杨蕾.新型教学模式在哪里[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6) .

[4]]刘毓敏.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反思[J].电化教育, 2002, (2) .

应试模式 篇2

片面立论和语录堆砌 ――从一篇高考作文”高分卷”谈”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应试作文模式的弊端

作者/孙绍振

2012年高考作文评卷结束,不止一省出于某种胆怯,对作文试卷实行严格保密措施,外泄者以纪律严处。但是,在社会强烈的关切度面前,行政禁令显得脆弱异常,不到一个月,多省作文“优卷”赫然出现在《语文学习》上,并附有教师的评语。粗粗阅读之后,不禁心生忧虑,不论是作文,还是教师的评论,都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许多问题带有普遍性。乃随机抽样,以细读文本的原则来对之进行个案具体分析。

某省的作文试题给出的材料是:“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从命题来说,质量还是比较高的。题目提示了一对矛盾:一个是在有限的路程(空间)中尽可能花最少的时间,一个是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越过最长的路程(空间)。这有点接近美国托福作文命题原则:把相互矛盾的现象放在考生面前,迫使其全面思考,拿出自己的见解来。全面的立论应该是把两个方面都涵盖在论点(主题)中。但是,就目前披露的这篇“高分卷”而言,似乎并未抓住这两个方面,而是在一个方面片面展开。

作文的题目是“生如逆旅,一苇以航”,给人以挺漂亮的印象。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那只西装革履的小兔子,一边飞奔一边看表,大喊着:“我没有时间了,来不及了。”此举映射现代人之嘴脸。我们生活的赛制被统一规划为运动场上的赛跑一般盲目,路程被定死,只需关注时间的毫厘之差。然而,生如逆旅,重要的并非时间的一分一秒,而是生命的纵横广远。

应该说,这段文字相当精彩,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念(主题):人生短暂(如逆旅),关键不在时间上争分夺秒,而应该在短时间中让生命有质量(纵横广远)。第二,这个论点不是以抽象的,而是以相当形象的语言表述的。但是,这个主题“生命的纵横广远”,究竟是什么意思,确切的内涵是什么,文章没有起码的解释。从上下文分析,“纵横广远”属于空间概念,批判现代人无视“路程被定死”,而痴迷于时间,忽略了空间,不言而喻的是生活的质量在赛程以外的空间。但是,文章并没有明确表述,因而主题显得含混。

如同法国文学家左拉所说的俏皮话:“人生只有两分半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的爱。”生而在世,最后尽归于圣经所言:“他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只可惜飞驰出的熏心利欲,使我们聚焦于“时间”之上。凡是锱铢必较于时间,且以时间为标杆,成为王开岭先生笔下的“像流水线产品”一样的人生,起点与终点划定,毫无意趣。

为了阐明前段的论点,文章举出左拉的格言“人生只有两分半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的爱。”粗浅地说,这和论点生命的“纵横广远”在内涵上是可以有关联的。但是,文章并未把这种关联推演出来。议论文的概念,尤其是主题句的概念应该是非常精确的。句子之间的关键词的逻辑联系应该非常严密。生命质量在于空间的“纵横广远”,与例证的“微笑”、“叹息”和“爱”在逻辑上却没有关联。严密的思维要求把“纵横广远”和“微笑”、“叹息”、“爱”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把“纵横广远”加以引申,例如,可以这样说,“纵横广远”并不仅仅是物理的空间,而且是心灵的空间,心灵的空间是丰富的,不仅仅是时间上竞争的紧迫,而且是精神的丰富(包括“微笑”和“叹息”),还有与竞争相反的互助(其最高层次应当是“爱”)。

接下去文章引用了圣经上的名言“他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圣经上的“他”,在英语里是大写的,指的是上帝。被上帝试炼了以后,自己就如精金,和论点“纵横广远”,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完全是思想控制不住语言,让语言干扰了、脱离了思路。接下去说:“凡是锱铢必较于时间,且以时间为标杆。成为王开岭先生笔下的‘像流水线产品,一样的人生,起点与终点划定,毫无意趣。”这种论断可谓片面到荒谬的程度。人的生命的质量固然有因时间所迫而失去内心的丰富和自由的,但是,与之相反,时间就是生命,人生的竞争取决于时间者比比皆是,不论是产品的创新、学术的发明、战事的胜算、策略的制定,每每取决于速度,取决于分秒之间。所谓先下手为强,捷足先登,寸阴寸金,都是从正面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的结晶,而事后诸葛亮、放马后炮、吃后悔药,则是从反面对虚度时间者的批判。和文章中的“熏心利欲”,和珍惜“时间”则毫无因果关系可言,完全是第六个手指。

论点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片面、荒谬和混乱呢?

其根源在第一段。(语文教学论文 )作者在第一段就播下了种子。文章只抓住了题目的一个方面,可能是为了出奇制胜,一味强调争分夺秒就是生命质量的降低,把时间的争胜向消极方面绝对化地发挥:完全忽略了其积极方面。在固定的空间中尽可能缩短时间,也就是减少生命的消耗,这本身就是生命质量的提高。文章之所以如此武断,因为完全丢弃了题目的另一个方面:“人生中的赛跑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生命苦短,时间有限,走出更长的路程,就是取得更高的成效,不言而喻,单位时间利用率越高,生命的质量越高。题目表述两个方面的语言貌似矛盾,其实在提高生命的质量上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命题把统一隐藏在矛盾的背后,比之托福式的把矛盾明明白白地摆在考生面前,解题立意的难度显然更大。

诚然,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何妨转换视角重新审视生活之道?现今作为无可避免地沦陷在被催稿的阴影之下的文学工匠,正是因为赶时间,桎梏住了源头活水――创造力:成百上千的科学工作者为饱满热情所驱使,不停地赶时间,抢速度,却始终比不上爱因斯坦的一个响指。反思之后,我们真该学习《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查理,在众人低头争抢地上的“六便士”之时,抬头看见月亮,看见生命质量所在。

这一段论点接触到了题目的另一个方面,本来可以对矛盾中的统一加以发挥,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又回到前面的论点上去,这是议论文中常见的毛病,叫做论点徘徊、平面滑行。但是,这段文章更严重的毛病还在于,论据不真实。文学家被催稿,就一定会丧失创造力吗?鲁迅在他的学生孙伏园的不断催逼下,定期交出固定数量的文字,不是写成了现代文学的经典《阿Q正传》吗?如此例证,缺乏常识,不负责任,近于笑话。至于接下去说“成百上千的科学工作者为饱满热情所驱使,不停地赶时间,抢速度,却始终比不上爱因斯坦的一个响指”,好像爱因斯坦的成就,纯粹是心血来潮,如弹个响指一样招之即来,其实,爱因斯坦的成就来之不易。第一次考瑞士理工学院失败。大学毕业后两年(23岁)才被瑞士伯尔尼专利局雇佣。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学术,直到1905年(26岁)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这样艰巨的历程。却被作者歪曲为一个潇洒的响指。接下来文章说:“《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查理,在众人低头争抢地上的‘六便士’之时,抬头看见月亮,看见生命质量所在。”本来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深化主题(生命的质量在于其“纵横广远”,而不在时间),可是例子的结论却是“生命质量所在”,质量在哪里呢?没有任何阐释。这个关键概念的空洞,造成了主题的贫乏。就例子而言,对毛姆小说中的“月亮”与“六便士”的关系,起码应该交代一下,六便士是英国最小的币值。据毛姆自己说,这本小说的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很多青年人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以作为书名。我们大抵可以理解为,应该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不要痴迷于微不足道的六便士的物质。对上述胡编乱造的爱因斯坦的故事、对毛姆的小说文不对题的论断,评点教师却称赞其“故事的新颖性”,明明论点极其片面,评点教师却赞赏其“立论的辩证性”。这就暴露了教师不但知识贫乏,而且对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和转化这样的基本常识,根本就是一窍不通。

如何应对“时间有限”的命论?自然是放下时间的焦点作用,关注内心,关注生命的纵横广远。

生命的纵横广远,是本篇也是本段的主题,已经重复了第三次了,如果能比前段揭示出更新、更深的内涵,则有意义,然而文章快结束了,还如开头一样,只是重复宣布,论点又一次徘徊,而且比之开头更加空洞、更加武断了。

圣伯夫形容苏格拉底与蒙田是“拥抱所有国家和所有时代”的……

圣伯夫的话说得这么绝对,有没有片面性?本该反思一下,如果作者认为没有片面性,就应该有起码的阐明,苏格拉底和蒙田凭着什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居然拥抱了所有国家和时代?可惜,文章到此完全陷入了盲目性,论述到了完全不动脑筋的程度。蒙田和苏格拉底,起码就没有拥抱到孔夫子的时代,世界上几百种语言,起码有一半还没有把他们的书翻译出来,当然他们也就无从拥抱。

对此,我们应该能够理解。不朽的灵魂方能在时间的方寸之境中突围,增加生命的韧度。

这两句,似乎将主题,生命的`质量及其纵横广远有所发展,提出“在时间的方寸之境中突围”,然而,突围的目标是什么呢?如何突围?至于“生命的韧度”和文章的主题(生命的“纵横广远”)在逻辑上对不上口径,这和议论文中概念与概念之意要严密联系是直接冲突的。生命的“韧度”以及它和“纵横广远”的关系是什么,作者显然都心中无数。

事实上,“事无两样,心有别”。

引文没有点明出自何处。其实出自辛弃疾的《贺新郎・老大那堪说》(《全宋词》第三册第1889页)。“事”是指金人入侵,山河破碎。“心有别”指对待同样的“事”,志士痛心疾首,而偏安权贵却歌舞升平。其意味就是时间紧迫中的“突围”,不争朝夕吗?这么说,倒是那些偏安的权贵在国难当头之际优哉游哉有道理了。

世界上不少伟大的创造,是由那些生命垂危的人完成的。

这样的说法简直可以说是闭着眼睛说瞎话,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伟大的创造并不是由生命垂危的人创造的。立论到这样的地步,就不但是不讲理,而且是公然藐视常识了。

试看台湾画家几米,便是在患病后幡然醒悟,不再为时间所困,而是拿起画笔,记录下生命的哀愁和更多美好的人情世故。

单独举一个例子说明论点,在逻辑学上犯了“孤证”的错误。其次,这个例子与前文爱因斯坦的例子直接矛盾,爱因斯坦的成功在二十几岁,并不在垂危时刻。议论文的起码要求是自圆其说,否则就是自相矛盾。直接相连的例证自相矛盾是很少的,行文距离较远,就容易顾头不顾尾。

要想赢得掌声,就不能放弃更不能混世!

这个论断与主题并不统一,而是隐含着矛盾,主题说是不要斤斤计较于时间,而“不能混世”就是时光不能虚度。

几米诠释着生活的真谛,生命不止是劳苦,生命更有诗意与远方。挣脱对时间的可怖迷信,方能体味世间风情与生命之美。

这话不但武断,没有论证,而且又一次自相矛盾。挣脱时间的束缚,不为时间所迫,固然可能体味生命之美,但是,这位漫画家在垂危之际,在极端有限的时间里,不争分夺秒能够作出作者所赞颂的成就吗?

凡心所向,素履之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正所谓生如逆旅,一苇以航,跳脱时间的束缚……

“心向往之”、“生如逆旅”,与超脱时间的束缚,有什么因果关系?这里又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就是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

我们也可以大声喊出:“在千千万万的束缚中。我却感受生命的拥抱。”

从时间的束缚中解脱尚未充分论证,就想冲破千千万万的束缚,这完全是狂想。

这样的文章,总结起来至少有如下毛病:第一,立论片面,武断;第二,连初级的论点与论据的统一都尚未达到;第三,论据胡编乱造;第四,论据前后相互矛盾;第五,论点前后不连贯;第六,文章越写越离题。议论文要求立论内涵明确,力求全面,避免片面,论点在具体分析中,在演绎过程中,保持一贯,不得跑题,但又不得徘徊重复,以层层深入为上,在深化过程中前后文的观点材料要严密统一,不得自相矛盾。这样的要求此文均未达到。即使考虑到当前中学作文实际水平,再考虑到文章的语言相当通顺,放宽尺度,以百分制计算,最多也只是七十分左右而已。令人忧虑的问题在于,不但该省的阅卷教师给予了高分,而且远在河北的教师也如此这般地称颂不已。

原因在哪里呢?我想,首先,教师的水平与其职责太不相称;其次,之所以产生这样可悲的现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教师们被这篇文章中的许多花言巧语迷惑了。当前流行着一种作文应试模式,叫做“名人开会,名言荟萃”。一篇只有八百字的文章,引用了至少六位名人:苏格拉底、蒙田、圣伯夫、左拉、毛姆、爱因斯坦,引用的名著则有《圣经》、《爱丽丝梦游仙境》、《月亮与六便士》。除此以外,还有未点名的,辛弃疾的词。还有“一苇以航,生如逆旅”,这是禅宗的典故。达摩来华,晋见梁武帝,话不投机。渡江北上魏都洛阳,没有船只,乃虔心借一苇以渡江。而另一和尚神光,因为不够虔诚,借一榈芦苇亦不得渡。还有“凡心所向,素履之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出自七堇年《尘曲》的《代序》。意思是凡我心所向往,就是穿着草鞋,也能到达。生命就像天地间的旅舍(典出李白“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哪怕大江在前,也可以像达摩踏一支芦苇从容渡过。其精神实质是虽然生命苦短,客观条件简朴,然而只要有达摩的精神,即可达到理想境地。这个引文的实质,只在信念,不在时间,和作者的主题风马牛不相及。

在这么“丰富”的权威语言和典故面前,教师可能有点眼花缭乱。殊不知,所有这些引文,就算是没有胡编乱造的,没有错误的,也都是他人的,是在不同时代,针对不同现象而发,其间并无现成的逻辑联系,因而是没有生命的。引用这些名言的作者的任务是将其消化,使其转化为自己的,起码应该将其以内在逻辑贯通起来。这就需要对之有所分析和批判,建构起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思路。但是,作者引用权威语录一味贪多,有些是一知半解,有些又含而混之肆意混淆,将不同意味的话语硬性铺排一番,编造了一个权威话语的迷魂阵。虽然眉毛胡子一把抓,但其“丰富性”却让迷信“名人开会,名言荟萃”的改卷教师产生某种自卑感,结果是眼大无光,把黄土当成金子。

论应试语文的非应试教学方法 篇3

第一,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片语文的时空。

蒙田说过:教学“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将只是教育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教师应当让学生们不是枯燥地去掌握语文知识,而是在语文氛围中进入一个语言与思想的美妙境界。我们能用于营造这个美妙世界的材料是十分丰富的,因为我们乃至整个人类有着漫长的伟大历史,无数睿智的先人和当今的才俊为我们构建起一个丰富的宝库。应该鼓励学生们去探寻,尽可能地让学生们利用娱乐的自由的时间,去书店,去图书馆,去寻找自己钟爱的文字、高屋建瓴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和语文有一个自由而轻松的接触。然后我们开辟合适的课堂时间,让学生们把找到的文字用自己的情感语言,在课堂上朗读出来,让自己的心再一次浸润到这段文字当中,又使其他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被吸引,自然地走进来,共欣赏,同欢乐。由此这个小小的语文世界,从原来一个人的世界延伸为一个班级一个集体的意趣共通、融合一体的愉快时空。

这个过程可以在轮换中进行。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个自由愉快世界里的主体,不断的被其他同学引发出表达的欲望,快乐的火花。那么学生们就犹如在一个别样的语文的天地里认识了真正的语文,语文的学习也就成为一棵潜滋暗长的大树,久之,蔚然成荫了。

第二,教师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文学偶像。

每一个学生乃至每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段之内,都应该有一个文字的亲密者,一个灵魂的偶像,应该引导学生在某一个时期内,抓住一个自己尤为喜爱的作者,作深入地了解。了解其思想,了解其人生,从而更深入了解他的文字。从这种深入的了解中更加深对他的喜爱,遂使之成为自己的文学偶像。偶像的吸引力、影响力是无尽的。这是学生开始模仿的强大动力。我们知道,人类最初的、高效的学习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极为重要的学习手段。当一个学生有了自己的文学偶像,他就会深受其影响,形成相似的情感和意趣,并且不知不觉地模仿其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思想的习惯,从中慢慢地领会到要如何运用模仿来的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更为有效地去表达自己业已形成的思想。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早已深入地、全方位地学习了语文。这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的、生态化的语文学习法。真正地合乎了语文学习的自然规律——纽曼对学习的功利主义是十分反对的,他认为学习本身就是目的。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学生应该主动、积极地学习,通过学习知识训练智力,提高认知。

第三,写作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写作。只有通过写作才能真正全面地掌握语文。这个除了以上所述的原因之外,还因为实践的重要性:要想正真了解农民,你就要亲身去从事农事;要想学会烹饪,你就必须亲自下厨做菜。当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写作了,那么他同时也就能够独立成功地去欣赏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为什么采用了这样的题目;作者的行文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文章中看似平淡的文字包含了怎样深邃的义理。没有人比演奏者更懂得音律,没有人比写作者更了解语文。

学生的习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交流:选拔展示、配乐朗诵,或者干脆来一场模拟的作家访谈。生动活泼,寓学于乐,也同样营造了语文的氛围,并且在交流中提高习作水平。

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去学。当然也不是逼学生去学。对于一棵树苗,我们没有能力去逼迫其成长,我只能是为它提供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它能自发地吸收养分,展现出勃勃的生机。这种内在的自发的动力,不是我们能赋予它的,而只能是诱发、引导和辅助,所以本文所阐述的方法基于此理。

学习语文最终是要做文学爱好者与传道者,担负文字的责任。这不是本文——非应试教学方法所要论及的,简而略之。

应试模式 篇4

请看语文学科高考命题的基本模式:基础板块+文言文阅读板块+古诗赏析板块+翻译默写板块+现代文阅读板块+语言运用板块+写作板块。每一板块的题量和题型都是基本固定的。比如, 基础板块一般有三到四题, 主要考查注音、辨字形、病句、成语之类, 文言文阅读板块一般考查实词释义、文意理解和判断、文言语句翻译等。就是古诗词赏析和现代 文阅读也大都从命题者如何便于拟题、做答案的自我意愿出发, 把文本肢解成词意、句意、意蕴、写法、风格来考查。命题模式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变或无大变,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要分数不问语文能力和素养。不仅如此, 每年还要出版一本《考试说明》, 表面上是增强了命题宗旨、立意和形式的透明度以及备考起点的公平性, 实际上也是一种“模式化权威利益”放大式操作, 尽可能做大这种模式化的神秘感和权威性, 以便把天下备考的师生甚至全体高中学校的领导乃至他们的上级管理者都牢牢地拴在这根模式化的指挥棒上, 任其挥舞。一言以蔽之, 这种高考命题的模式化危害大矣。

首先 , 这根模式 化了的“高考指挥棒”早已把高中学科 教学全盘拽进了应试化、功利化、实用化和僵死化的泥潭。高三紧盯着高考命题模式,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一丝不苟地按《考试说明》严格操作。比如, 模式化的语文高考试题上都有字音、字形、成语、病句、默写, 文学类文本 (包括古典诗词和现代散文或小说) 赏析, 文言文阅读, 写作等固定板块。于是乎字音、字形、成语、病句、默写等“死知识”的备考, 就采取“大海捞针”“分块切割”“地毯式排查”等手段, 而且还随时把一个个“知识集装盒”冷冰冰地砸向学生, 压着、逼着他们去一字字、一词词、一句句地死记硬背, 而后再穷尽可能地轮番考测。就这样, 死压, 死逼, 死砸, 死考, 一年复一年, 不问素养, 不问学以致用, 不问能力和素养的真生成与真提升, 只问简单往复地死练死考死评, 只问考试分数, 直把学生压迫、折磨得厌烦透顶, 直至再也不想学语文。于是乎文学类文本赏析备考也是成年累月地紧扣着所谓的高考题型、高仿真地死练死考死评、 再死练死考死评, 简单、机械、僵化地恶性循环, 还美其名曰“高仿真”训练。就是高一高二年级的不少教师也都不大认真教课文了, 仅仅是照着练习册在那里“高仿真”地循环着“教考练评”。只求学生每天有仿真题练, 不问学生是否与作者有过深度的心灵对话, 是否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又为什么非要这样写, 甚至常常连文本到底写了些什么都不甚清楚, 更不去想到底压迫着学生做了多少无用功。至于文言文阅读备考, 则更是教学全盘实用化和平庸化。高考只考查文言词汇释义、文言语句翻译和文本内容的理解, 那就只“教考练评”到这个程度。这种教学, 既没有学生与作者和文本的深度对话, 也不存在到位的艺术赏析和学生的自主思辨, 因而也就谈不上如何考虑学生文化修养、精神品格、人文素养等的生成和提升了。作文备考则 更是紧跟“高考指挥棒”, 尤其是紧盯着高考作文命题的“风向标”, 极力推崇甚至迷信如何快速提分, 竭尽心力在“仿真术”“高分术”等方面大做文章。学生只管在那里被动应付作文训练, 没话挤话, 挤空话、假话, 挤故作崇高、骗取高分的话。整个高三阶段的写作训练, 几乎见不到写作本源的回归, 立意与展开的真切体验, 更是罕见学生的生命感悟、思维发展和文化积淀。至于学生感受习惯、思辩意识、思辩能力等 的培养和提高, 则几乎是零举措。学生在高仿真的备考写作训练中, 只是在为公共大道理、为评分的考官、为一个所谓的高分而做作文, 绝不是在为自己、为人生、为社会良知、为生活感悟等而真写作, 写真我。

不管学校 与教师是 否情愿, 教学的全盘应试化、功利化、实用化和僵死化确确实实是“模式化指挥棒”下高三语文备考的常态。不仅如此, 这种常态甚至还天经地义地自然蔓延、扩展到了高一和高二年级。主要表现为:课文教学被淡化甚至取消, 悄然变成了练习册教学, 成了学生做仿真练习、教师讲仿真练习的机械往复;课后练习高仿真化, 完全模仿高考命题的模式和板块来做练习、考查教学成效;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 怎样考就怎样教, 教学主流依然堕入应试化、功利化和实用化的泥潭。

更为可怕且可悲的是, 这种全盘应试化语文教学, 竟还常常会受到一些管理者的好评, 认为“这是高一就有高三意识, 早做准备早对接, 早些适应早出成果”, 甚至还会得到某些教科研部门的嘉许、包装甚至推介。即使有些教师不想这样做下去, 但还是怕自己一旦因“归真返本”失利 (实际上, 严酷的现实环境根本就不允许教师进行什么改革) 而影响了学生的高考成绩, 吃不了兜着走。一旦失利, 轻者会遭到管理者的批评和同行的蔑视, 重者还很可能会“身败名裂”——至少会影响自己那点可怜的收入。于是乎, 大家也就都只好“随大流”了。这样一来,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流就陷入了长期功利化、应试化、实用化、庸俗化、僵死化的境地, 几乎没有什么归真返本、健康发展的出路了。

其次 , 这根模式 化了的“高考指挥棒”已经导致“仿真 化考辅”泛滥成灾。不信, 就请走进大大小小的新华书店去看看, 什么《仿真题王》《仿真题霸》《仿真秘籍》《仿真内参》《仿真同步》《仿真兵法》等, 可谓“繁荣兴旺”, 乱花迷眼。打开来一看, 往往是东拼西凑, 你抄我我抄你, 换个体例或书名就又拿来蒙人骗钱。现在, “仿真化考辅”出版和销售也早已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 业已形成了一个根脉发达的“利益链”。有“国字号”的也有“民字号”的, 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 只搞得铺天盖地, 熙来攘往。尽管国家三令五申, 尽管各地教育部门严令禁止, 尽管“雷声”阵阵, 但市场依然在“高定价大回扣”的潜规则下一派生机盎然。总之, 你出你的政策, 我想我的对策, 不合法的可以合法, 不规范的可以规范, 不光明正大的可以光明正大, 就看谁的人脉广、网络宽、本事高了。只要能把考辅资料推销出去, 只要能赚钱盈利, 只要能满足一己私利, 谁还管这资料质量如何, 谁还管这繁多的资料会压得学生都喘不过气来, 谁还顾及这些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主人的身心健康究竟怎样!更搞笑的是, 大家还都紧跟教育界的流行口号, 打着如何科学指导学生高效学习、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旗号, 在那里炫耀自己的资料如何能减负、高效, 鼓吹自己是在如何为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做贴心服务。

前几年, 举国都在控诉、声讨黄色网络, 痛恨其简直毁了我们的下一代。但细想一想, 哪个不晓得黄毒会毒害青少年, 但为什么一些人、一些网站偏偏还要那么做?据报道, 国家管理网络的最高机构每年要有2.6亿元的网络注册管理费进账, 可他们却曾把网络域名注册权层层下包, 只要交域名注册管理费就可以注册网站。后果呢, 后果也只能是直接导致网络域名注册管理的混乱, 甚至一个人可以注册几十个域名。请问, 是什么东西在使一些人竟视下一代人的灵魂健康于不顾呢?恐怕只有两个字——利欲!利欲熏心, 天大的窟窿都敢捅出一个来看看, 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又算什么!

再次, 也是最可怕的一点, 就是这根模式化了的“高考指挥棒”正在导致高中教师队伍整体化平庸, 正在一点点毁掉我们一代甚至几代的高中教师。高考命题模式已定, 模式化的教辅和考辅资料又资源丰富且答案详备。这样一来, 教师也就省心了, 尽管照本宣科就是了, “宣”不好或“宣”不了的, 还备有答案详解呢。这样一来, 谁还管学生死听死吞、死考死练、大量重复之后的效果如何, 谁还管试题的答案合理性与完备性如何, 谁还管孩子们过重的负担之后身心发育如何。毫不夸张地讲, 现在很多教师所在乎的仅仅是教辅和考辅有没有详备的答案, 能不能既偷懒又很有尊严地讲解、灌输下去;仅仅如何用最权威的方式把“死知识”和训练题压给学生去背, 去练, 去考;仅仅是如何教给学生一些应试、解题的秘籍, 以图考试得到高分; 仅仅是整天抱着练习册和教辅书, 忙于应付教参上怎么讲我就怎么教, 答案上怎么说我就怎么讲;仅仅是如何盯着高考命题“风向标”来猜题和押题, 如何一旦撞大运, 一举成为专门培训“考王考霸”的“无敌名师”等等。在这样的背景和心态下, 教师一般都不订阅什么专业刊物, 也不读什么经典 (只有教科书、参考书和练习册之类) , 不愿意搞教学研究 (就是搞一点的也多为了评职称或应付年度考核) , 甚至连备课和上课都不想用心去做。照着教辅材料直截讲练习, 有的教师多年留在高三年段, 竟几乎都不会给基础年级上课了。这样一来, 也就导致了教师素养的整体化平庸。有教师就抱怨:自己忙得连带孩子去趟公园的承诺都大半年得不到兑现, 还哪有什么时间来读书。纵使偶尔得闲, 还惦记着到哪里去玩耍、休闲或宣泄呢, 还读什么书啊。试想, 一个教师 (尤其语文教师) 长期不读书, 甚至连学生心理、自身修养、专业研究和发展等方面的书都不读, 焉能不一天天地平庸下去?况且很多教师总是满足于答案上怎么说就怎么讲, 难免会养成了不去深究答案的惰性和惯性, 而这种惰性和惯性反过来又助长教师不学习、不探究等不良习惯。如此恶性循环, 就是当初有一定素养的教师也难保不平庸了。更为令人担忧的是, 一些青年教师一踏进高中校门就被卷入这一全盘应试化、功利化、实用化的教学主流, 整日疲于奔命地应付考练, 读书甚少, 读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类书更少, 这又造成了很大一部分青年语文教师素养的平庸化。长期这么整体平庸下去, 怎能不一点点毁掉一代甚至几代高中教师!更为可怕的是, 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到全社会的共识, 更没有引起教育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这不仅仅是一个观念陈旧的问题, 更应该是一个是否真心对孩子、对民族、对未来负责的大问题。

最后, 我还必须得强调一点, 在这种应试化的大背景下, 学生真的全成了任人施压、考练甚至蹂躏的弱者, 甚至简直就成了一台台只会应付考练的机器, 一枚枚仅供大大小小的应试主义者藉以炫耀的奖章。他们是课上做, 课下做, 考试做, 不考试还照样做, 学校逼着做, 教师逼着做, 甚至一家几代人都逼着、守着他们做。最可怕的是, 他们大多不晓得为什么必须要这么做, 更不晓得一旦考上名牌大学后还该怎么做, 他们只是在被动地为管束、压制、推动他们这样做的机构和人在做!学生的自主体验、感受、想象、联想、思考、思辩、探究和感悟等, 几乎统统被虚假的形式主义和严酷的应试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给剥夺了, 几乎就不存在发育自主精神、独立人格、健康体魄和健全心理的条件、机会和环境, 尤其是他们的想象力、思辩力、批判力和创造力等, 更是被这残酷的现实给冷漠地阉割殆尽了。教学成了死教学, 师生成了“活死人”, 教育成了死教育, 那么国家和民族自然也就成了死国家和死民族。这绝非危言耸听!

应试模式 篇5

近日,一篇题为《这个班真牛 全班27人全被国外名校录取》的新闻报道迅速蹿红网络,搜索“史上最牛班”可查到近万条报道。文中提到,四川省成都市的石室中学剑桥国际高中课程实验班(下称剑桥班)被称为“史上最牛班”,全班27人全部被英美等国的名校录取。

石室中学剑桥班的同学告诉记者,他们从高二就没了体育课,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就是一种针对外国名牌大学的应试教育。

教育专家质疑,“最牛班”不过是把高考应试教育改成了留学应试教育。

揭秘最牛班・选拔

面试+笔试还要测智商

剑桥班的赵思家同时收到了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多所外国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也是剑桥班收到录取通知书最多的学生。

“石室中学录取我的时候,参考了一下我的中考成绩,我中考时的成绩还不错。但他们还要求面试,同时也要进行笔试,做数学、英语题,还做了一些测 IQ(智商)的题。”赵思家接受法晚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入选剑桥班,要经过一个考试和面试。面试时也很简单,聊了些关于自己的状态、意向,还有为什么要来这里等等这些问题。”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录取的尹闻博告诉记者。

揭秘最牛班・课程

不设体育课用英版教材

据记者了解,剑桥班的老师全部是外教,完全是按照国外大学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课程和普通高中也完全不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还有一点最大的区别是,他们已经开始学习高数、商业和经济课程。

赵思家告诉记者:“平时我们的学习是针对国外的一些名牌大学的要求来进行,从高二开始,就完全是外教。”

“我们的教材是从英国拿过来的全英文版,因为是按照他们的课程标准,所以我们用的也是他们的书。”尹闻博说。

“除了学好开设的课程外,还要和那边学校的老师进行很好的沟通,因为在申请大学的同时要得到老师的认可,不然的话就算成绩再好大学也不会要的。”另一位被国外某大学录取的剑桥班学生告诉记者。

“我们没有体育课,这点不太好。(不过)学校应试嘛,体育在考国外大学时不考,也就不开了。”赵思家说。

对此,国际部的倪主任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说:“高一时安排了体育课,高二因课程没有特别安排体育课,但学生仍然有活动时间。另外,每年也安排学生参加小运动会。”

揭秘最牛班・教学

一天两节课也得写作业

据赵思家介绍,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按部就班,对书的依赖性比较小,老师都是围绕教学大纲来讲,教学大纲也完全是按照国外学校的要求设计的。在他们的课桌上,只有一个笔记本。

“我们不像其他学校的学生那样每天要学到晚上12点甚至凌晨1点,早上6点又要起床。我们会把笔记和老师说的.话记下来,有时候一天只需要上两节课,但效率比较高。”尹闻博说。

另一位剑桥班的学生告诉记者:“(剑桥班)跟普通的高中生没有什么不同,该写作业还是得写作业,做练习题时还是要做练习题。”

之所以现在让外界感觉很“神秘”,剑桥班的很多学生认为是“外界不太了解我们的教学方式,其实就是一种针对外国名牌大学的应试教育”。

揭秘最牛班・故事

高考太“危险”所以选留学

赵思家告诉记者,以前她从来没有想过要留学,“那时我觉得以我平时的努力程度,会考一个不错的国内大学,但两三天的高考就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我觉得这样比较危险,如果那两天状态不好,那岂不是很亏。”

“但相对来说国外的大学,决定性考试是分成20多次,今天考了两个小时,过几天又考一个小时,可能今天的状态不好,但我下一次考试时状态比较好的话又会将分拉上来,对总成绩的影响会降低一些。”她说。

赵思家告诉记者,仅在高三一年中,就参加了21场考试,其中还有要求在实验室进行操作的。而这些成绩都会被记录到总成绩中,作为申请外国学校的依据。

这是另一种应试教育

揭秘最牛班・说法

“‘史上最牛班’其实就是将一种应试教育转向另一种应试教育。”专家指出。

专家表示:其实在重庆、上海、广东、杭州等地也有类似的学校,课程设置完全按国外的来进行,从应试中国的高考转向应试外国的高考。中国的高考本身过于单一,用一个尺度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这有很大的问题。

社会需要“新高考”,人才强国战略需要“新高考”,新高考是尊重考生的自主成长发展需要,尊重学校的自主选择权。

专家指出,很多到国外去上学的人回国的可能性不大,这就造成人才的流失。中国教育怎么应对这样一种形势,那就必需进行教育改革,特别是高考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唯有这样才能应对这种情况的扩大。

专家强调,如此下去,人力资源强国将遥遥无期,因此,在高考成为被选择对象的时候,对高考自身的改革便显得刻不容缓。

石室中学剑桥班今年录取结果

姓名 录取大学(学校在该国排名)赵思家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第3名)伦敦大学学院(第5名)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第44名)曹蔚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第3名)

潘歆德苓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第10名)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第3名)迈阿密大学牛津分校(第66名)彭琬馨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第3名)刘怡巧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第3名)张明翰 伦敦大学学院(第5名)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第3名)朱思学 曼彻斯特大学(第24名)郑博文 伦敦大学学院(第5名)

罗晓 纽卡斯尔大学(第21名)尹闻博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第3名)葛招华 爱丁堡大学(第14名)

迈阿密大学牛津分校(第66名)郭梦雅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第15名)彭秋 谢菲尔德大学(第18名)

吴妮蓉 伦敦大学学院(第5名)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第3名)王璇 诺丁汉大学(第20名)

韩冬霓 曼彻斯特大学(第24名)衡星 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第71名)丹佛大学(第89名)谢学勤 堪萨斯大学(第89名)黄敏 俄勒冈大学(第108名)芮陶 亨瑞克斯学院(第80名)邢乐天 拉夫堡大学(第17名)练苏黎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第89名)徐月萌 埃默里大学(第17名)

刘丹明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第4名)宋博 诺丁汉大学(第20名)

魏诗淇 申请澳大利亚大学(申请当中)

涂文阳 申请澳大利亚大学(申请当中)

由成都石室中学国际部提供

记者手记

最牛班级“牛”在何方?

刚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感觉“史上最牛班”当之无愧。在了解情况之后,反而觉得“史上最牛”的并不是这个“班”,如果将标题改为“史上最牛教学”也许更为适合。

因为笔者觉得,那样的课程设置(完全是按照国外大学的要求)、那样的师资力量(上了高二就全是外教)、那样的价钱(班上同学说“一年几万元还是要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怎么能不牛呢?

人各有志,想去国外深造无可厚非,但如果这发展成一种“趋势”,就成了国内教育的一种悲哀。

采访中有同学决定考国外学校的原因仅仅是“觉得高考风险太大”,“两天之内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稍有不慎,十几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文/记者温如军)

●专家支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

太太应试等 篇6

在考场,主考官问她:“夫人,请您回答,马路中那条白线是表示什么呢?”

“先生……那大概是为自行车准备的。”

“那像S的指示牌是什么意思?”

“这是说明这个地段有蛇……”

春游

春游时老师说:“大家一定要集体活动,不能三三两两的,至少要十个人一起行动。”时近中午.突然有个同学捂住肚子大叫:“还有谁去厕所?我们已经组织了九个了!”

野鸭

某人到餐厅吃饭,在点菜时他问服务员:“请问你们这儿有烧野鸭吗?”服务员想了一会儿回答说:“野鸭没有,不过,我可以捉一只家鸭,把它逼疯后再烧给你!”

专业顾问

一个专业财务顾问拿到新印的名片,气急败坏地打电话找到厂商抗议:“我的名片印成了:专业顾门’,少了一个口,请更正!”隔了数日,顾问收到更正的名片,上面职务头衔印着:专业顾门口!

防盗

纽约一家报纸向读者预告:下期报纸将用大量篇幅向人们介绍防止丢失汽车的有效办法。到了那一天,读者都取不到这一期报纸。日后,报社总编透露:那是因为送报汽车连同车内的几万份报纸,在当天早晨发报前,一股脑儿被人偷走了,至今下落不明。

天堂里再见

某人给自己刚逝世的朋友送了一个花圈,飘带上写着:“安息吧,再见。”

事后,他觉得意犹未尽,便又打电话给殡仪馆:“请在‘再见’前面加‘天堂里’,如果挤得下的话。”

第二天出殡时,他那个花圈的飘带上写着:“安息吧,天堂里再见,如果挤得下的话。”

喜欢那就多看会儿

某女带着他的博士男友来到鲜花店,想让朋友买花给她。

女:“好看吗?”博士答:“好看。”

女:“真的好看吗?”博士肯定地点点头,仍无任何行动。

女忍不住提示:“我也觉得挺好看的,而且非常喜欢。”

应试模式 篇7

从事了多年毕业班教学的语文教师都会“深切地”认识到, 在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作文”等几个主要板块中, 复习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有的立竿见影, 有的收效甚微。

(一) 立竿见影的是“语言文字运用”和“文言文阅读”

以浙江卷为例, 目前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共7题, 其中字音1题、字形1题、词语熟语1题、病句1题、语言综合运用3题。

字音、字形、词语熟语这三个考点考的是“见多识广”, 只要学生题目做得足够多, 最后都能顺利解决问题;而且, 这三个点基本上没有“规律”, 教师也基本上不用发挥什么特别作用, 只要加强督促, 让学生自己去“折腾”就行。通过高三一年的复习, 一般的学生在这三个点上都能产生“质的飞跃”, 复习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病句题多数学生都怕, 但这个点倒是有规律可寻的, 只要教师指导得当, 病句题必能轻松解决。目前考纲列举的病句类型有六种, 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每道题4个句子, 常常是3句错误1句正确, 而3个病句必考三个不同的病因, 因为“考点是不会重复的”。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发现, 学生不可能一无所知, 常常是已经找出两个病句了, 最后在“二选一”的时候把题目做错了。所以, 笔者一般这样指导学生:先给已经找出的病句 (比如A、C两项) 定性, 明确是哪两个病因 (比如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 然后用余下四个病因逐个考察B、D两项。先看B有没有语序不当的毛病, 如果没有, 再看D有没有语序不当的毛病;如果还没有, 再看B有没有结构混乱的毛病, 如果还是没有, 再看D有没有结构混乱的毛病;如果还是没有, 再看B有没有表意不明的毛病……这样做, 看起来有些麻烦, 其实很简单, 只要学生“六大病因烂熟于胸”, 逐个排查起来还是非常快的。这样操作的科学性在于, 当一个人单纯从一个角度 (比如表意不明这个角度) 来考察一个句子的时候, 往往更容易发现问题。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看, 指导的效果也可谓立竿见影。

语言综合运用3题是一个难点。说它难主要是因为它要求高、考点多、不稳定。有些考生在试卷上答了一大片, 最后还是不得要领, 1分未得, 是谓“要求高”。语言综合运用包括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句式的选用、句式的仿用、句式的变换、修辞、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图文转换等考点, 而这些还只是“大类”, 其中还包含许多“小类”, 是谓“考点多”。至于“不稳定”, 我们不妨以浙江高考卷为例, 2009年考了排序、解说词、情景对话, 2010年考了语意概括、仿写、海报, 2011年考了句子衔接、仿写、广告, 2012年考了依据所供材料下定义、语句的扩展、语意概括, 几乎一年一个样。

尽管如此, 语言综合运用还是有章可循的, 复习跟不复习大不相同。关键是每个重要的考点都要找到各自所谓的“规律”, 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比如“句式的仿用”是一个常考的考点, 在复习指导的时候, 我们一般讲两个“解题原则”: (1) 仔细分析所供例句的句式特点, 进行“亦步亦趋”的模仿; (2) 在仿写内容的确定上, 要充分考虑题干中的隐性提示。前者解决与原句“像”不“像”的问题, 后者解决与原句“和谐”不“和谐”的问题。这样讲太抽象, 我们不妨举一个简单而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句子, 且使之和前一句构成排比句。

梨花的颜色也是美丽动人的。如果说白莲像刚出浴池的少女, , , , 那么, 我也不愿再煞费心机找更多蹊跷的比喻来描写梨花了。我将斗胆地说:梨花集了一切白色花种之大成, 是它们之魁首和王冠。

所供的例句是“白莲像刚出浴池的少女”, 这是个比喻句, 也就是说接下来要仿写三个比喻句, 这就落实了第一个解题原则;在仿写内容的确定上, 要注意下文“梨花集了一切白色花种之大成, 是它们之魁首和王冠”中“白色花种”几个字, 也就是说仿写的三个比喻句的本体都必须是“白色花种”, 这就落实了第二个解题原则。

一般情况下, 只要落实了上述两个“解题原则”, 学生做仿写题就不会犯原则性错误, 百分之七八十的分数肯定可以拿到, 最多喻体选得不够理想罢了 (喻体选得不够理想, 这是学生的才气问题, 教师其实无能为力) 。

语言综合运用的其他考点也都必须努力总结出这样的“解题原则” (高三语文教师在这里要花大量的备课时间) , 使学生进入考场后做到“心中有底”。这样做不但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而且还可以减少答题的时间。

只要操作科学、到位, 语言综合运用的复习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文言文阅读的解决本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目前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并不高。考纲列举的有关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如下:

(1)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3)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4)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5) 文中信息的筛选;

(6) 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 中心意思的概括;

(7) 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8) 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9) 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其中虽然有 (6) (7) (8) (9) 之类看起来比较高的要求, 但从近几年的实际命题情况看,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主要还是落实在“文意理解”这个层面上, 只要文章的意思读懂了 (实词、虚词落实了) , 题目基本上就能做出。即便是考查有关章法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方法鉴赏的“内容赏析题”, 最后也大多落实在“文意理解”上。如2011年高考浙江卷第18题: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材合理, 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 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 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 张文瓘在其谏言中, 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 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 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 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参考答案是D项。考之原文, 与D项相关的文字是:

改黄门侍郎, 兼太子右庶子, 又兼大理卿。不旬日, 断疑狱四百, 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 囚相与斋祷, 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 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 皆垂泣, 其得人心如此。

文中“诸囚闻其迁, 皆垂泣”中的“迁”是升官的意思, D项说“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当然是错的。

这道题与其说是考章法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方法鉴赏, 还不如说是考文言实词的理解。所以说,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 只要文章的意思读懂了, 题目基本上都能做得出。而要达到这个复习目标, 在高三阶段一般训练大约40个文言片段就能实现。从历届高三的实际教学情况看, 文言文复习的效果是“看得见”的, 至少从提高应试能力的角度看是立竿见影的。

(二) 收效甚微的是“现代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作文”

最早的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方法是:教师发一张讲义, 上面印两三篇文章, 每篇文章出若干题目, 先让学生做, 然后教师讲评, 讲评后, 教师再发一张讲义……如此发了做, 做了讲, 讲了再发, 周而复始。

后来教师们发现这种粗放式的复习方法效果太差, 于是一些肯动脑筋的教师发明了“类型化复习”法, 就是把历年各省市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予以归类, 然后按“类”复习。比如, 笔者就曾把现代文阅读题归纳为信息筛选整合题、重要词句理解题、文意概括与语言运用综合题、写作技法分析评价题、把握文章结构思路题、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题、重要句段赏析题、文本探究题等类型 (见拙作《悦读记》系列, 《中学生天地》2008年第9期至2009年第6期连载) 。应该说, “类型化复习”是现代文阅读复习的一个进步, 它从粗放走上了“科学” (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但从实际教学看, 训练效果依旧不明显, 有些教师甚至觉得“训练和不训练基本没区别”。

古诗词鉴赏现在一般是从意象、情感内容、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复习。关于这三块内容, 高三的语文教师都可以“整”出很多东西。比如对常见意象进行归类:柳 (惜别) 、柳絮 (愁绪、飘零) 、杜鹃 (其声悲切、思归) 、月 (思乡怀人) 、落日 (凄凉惆怅) ……比如对表现手法进行整理: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渲染烘托、反衬、炼字、叠字……但复习到最后, 我们会发现, 学生考不好其实并不是因为缺少鉴赏技巧。每年的四五月份, 都快高考了, 还常常会有学生来找老师:“老师, 您讲的这些鉴赏技巧我都懂, 但原诗我读不懂。我读都读不懂, 还怎么去鉴赏呢?”

作文占60分, 举足轻重, 语文教师都很重视, 但实际上绝大部分教师都不知道该怎么去重视。一些教师一直坚持作文训练, 高考一考, 平均分42分左右;一些教师不重视作文训练, 除了月考就基本不练作文, 高考一考, 也是42分左右。于是觉得作文训练是无效的, 作文教学不知不觉中被边缘化了。

也有一些教师不折不挠, 不信这个邪,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一如既往地重视作文教学, 但他们重视的是学生作文的技法:标题该怎么拟, 开篇该怎么写, 中间该怎么展开, 结尾该怎么收, 语言该怎么锤炼, 如此等等。结果坚持了三年, 高考一考, 平均分还是42分左右。

二、应试的功夫在应试之外

应试的问题不能都从应试的角度加以解决。

现代文阅读、诗词鉴赏、作文, 这三块内容决定了语文考试的成败。但实践证明, 这三块内容恰恰又都不能从应试的角度加以解决。

近几年来, 笔者尝试着走另外一条路, 发现效果还不错。这条路的核心是试图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贵在坚持。

(一) 现代文阅读:做“剪报”

从学生一进校, 从高一第一周起, 从第一节课起, 笔者就布置学生做一个作业, 这个作业叫“剪报”。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每周上一节或两节“阅读课”, 学生看自己喜欢看的东西 (名著报刊皆可, 文史类均可) , 阅读材料学生自带 (语文课本、读本等教材除外) , 教师在课堂上自始至终不说一句话, 完全由学生自由支配。

这一两节“阅读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阅读的内容也是有限的, 但这一两节课的效果是无限的。上阅读课就好比给学生吃鸦片, 吃上了瘾, 学生欲罢不能, 课外自然就会大量地阅读, 阅读就成了习惯。讲得再“眼前”一点, 学生在阅读课上看到了一篇好文章, 看到一半下课了, 这个时候绝对不需要教师督促, 学生自己也会想方设法抽时间看完, 不看完他难受。———这其实是一个泛读的过程。

然后学生每周从自己阅读的名著或报刊中, 精选出一篇, 或复印, 或直接剪下。这篇文章应该是千字文 (800到1500字左右) , 文质兼美, 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 (小说、散文、杂文) 均无不可。新闻、图片、剧本、新诗不剪, 因为这跟现代文阅读基本没关系。把文章剪下后贴到一个专用的“剪报本”上, 篇末注明文章的出处。

接下来, 学生就开始反复“研读”这篇文章, 有零星的想法立马记下, 是谓“点评”。今天读一读, 有想法就记一点;明天再读一读, 有想法就再记一点。反复读, 慢慢评, 读他四五天, 评他四五天。“点评”的角度很宽泛, 可以评内容, 也可以评形式, 比如:标题好在哪里?开头有什么特色?文章中间是怎么展开的?收尾有什么讲究?中间哪一段与哪一段相照应?哪一段为哪一段作铺垫?某处语言有什么特色?如此等等。笔者给它起了一个名号, 叫“古文观止式的点评”。老版的《古文观止》, 里面有古人写就的赏析, 这些赏析涉及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 可谓全方位的点评。笔者倡导的剪报点评与此看齐。———这其实就是精读的过程。

有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 这种所谓的“古文观止式的点评”与时下的高考现代文阅读“暗合”。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不正是从这些角度来命题的吗?

有的教师也做“剪报”, 但他们不是要求学生作点评, 而是要求学生在文后写读后感, 这就与作文训练重复了, 与笔者所倡导的“剪报”貌合神离。

“剪报”每周一篇, 周周坚持。学生上交后教师批阅, 教师批阅的目的就是找一些做得好的剪报, 然后在课堂上予以大张旗鼓的表扬, 以激发学生做剪报的热情。这期间, 教师要不断强调剪报的重要性, 让学生主观上重视、态度上认真、行动上落实。

在剪报后面注明文章的出处, 是为了防止学生从同一张报纸或同一本杂志上剪多篇文章, 以确保学生的精读得以在泛读的基础上进行。

“剪报”从高一第一周开始, 一直做到高三下学期4月底 (高考前一个月) , 也就是说, 做剪报差不多要坚持三年。

做了三年的“剪报”, 读了三年的文章, 无形中做了三年的现代文阅读。

(二) 诗词鉴赏:读《千家诗》和《唐诗鉴赏辞典》

诗词鉴赏复习过程中的最大尴尬是教师在大谈特谈鉴赏技巧的时候, 学生连读都没有能够读懂。解决这一尴尬, 笔者也尝试从高一、高二入手, 效果不错。

高一每节课开头花大约五六分钟时间 (不超过10分钟) 读《千家诗》 (谢枋得、王相等选注,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每天一首, 教师略作解析, 第二天检查背诵, 检查背诵后再学一首新的, 天天坚持。一年下来, 大约可以学150首。

高二每节课开头花大约七八分钟时间 (不超过10分钟) 读《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每天一首, 主要选其中的律诗和绝句, 《千家诗》已经出现过的、初高中已经学过的或将要学到的回避。原书的鉴赏文字均由知名专家写就, 要充分利用。可以是教师根据“鉴赏文字”出两三道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鉴赏文字”自己出两三道题让别的学生回答。一年下来, 大约也可以学150首。

两年下来, 学了300首, 背了300首, 基本上可以解决诗词鉴赏中的“读懂”问题。读懂的问题解决了, 高三再讲一点有关意象、情感内容、表现手法之类的“诗词鉴赏知识”, 高考的诗词鉴赏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三) 作文:写随笔

作文问题归根结底是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 怎么写。时下的高中语文教师, 从高一到高三一直都在努力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结果用力甚多, 收效甚微。到高三, 大部分学生在拿到作文题以后, 往往不是有东西写而不知怎么写, 常常是压根儿就没有东西写。内容上找不到突破口, 就只好讲普通话, 无病呻吟, 在技巧上、语言上玩花样, 最后导致考场作文千人一面的局面。

有鉴于此, 笔者近些年如是应对:高一高二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高三侧重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高一、高二, 除了期中考、期末考, 学生坚决不做“规定作文”, 一律写“随笔”:文体不限, 内容不限, 写法不限。要求只有两条: (1) 字数800字以上, 因为高考作文要求800字以上; (2) 内容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不出政治问题。每周一篇, 周一交, 周四讲评。教师讲评的重点是这一周所任教的两个班 (不只讲本班的, 另一个班的也讲) 有哪些同学随笔写得好, 都写了些什么, 不厌其烦, 一篇一篇介绍过去, 意在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有的文章是读几个片段, 有的文章是全文读, 有的文章则作一个大致的介绍。

比如针对当时“全国文明城市评比”中某些城市的弄虚作假现象, 有学生写了篇题为《让林黛玉幸福起来》的文章。说贾府要参加“天下第一幸福府”的评选, 整天愁眉苦脸的林黛玉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怎么办呢?贾府的几个主事的为此专门开了个专题会议, 会议形成了几个方案。方案一是由王熙凤代表组织找林黛玉谈话。谈话主旨:如果因为林黛玉的愁眉苦脸问题而导致贾府不能上榜, 老太太肯定会不高兴, 舅舅也会不高兴, 太太也会不高兴, 以后她和宝玉的事肯定就悬了。方案二是先答应让她嫁给宝玉, 等评估组走了以后再说, 反正骗是骗不死人的。诚信固然重要, 但在当前形势下一切要让位于大局。方案三是在验收期间安排林黛玉出国“考察”, 检查组问起来也能显示我们贾府的国际视野。方案四是索性在验收期间安排林黛玉到浙二医院作一次全面身体检查……

像这样的文章, 笔者就会作一个比较具体的介绍, 以开拓学生的写作视野。

推荐的文章每次四五篇七八篇不等, 讲评时间少则20分钟, 多则一节课, 每周坚持, 坚持两年。

以上做法旨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到了高三, 作文训练的量降为每月两篇, 一篇放在月考卷中, 一篇放在两次月考中间, 都是“规定作文”, 跟高考一样。这时教师除了继续强调写作内容外, 更多的精力就放在写作技法的指导上。

由于进入高中以来一直坚持做“剪报”, 文质兼美的千字文读多了, 评点多了, 学生写作技法见得多了, 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自己的写作。

以上做法旨在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笔者发现, 通过这样的路子训练出来的学生, 到高三时, 呈现出来的写作面貌会很不一样。普通的话少了, 无病呻吟少了, 套作不见了, 文章在内容方面会比普通的班级丰富多彩许多。

内容方面丰富多彩了, 在千人一面的考场作文中自然就能鹤立鸡群。

“测试”与“应试” 篇8

首先是素质教育不到位。沉重的升学压力, 使学生从中小学起, 体育项目就被简化、淡化, 甚至功利化。数量不足的体育课只是一种以达标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 忽视身体素质教育, 体育课形同虚设, 尤其到了中考和高考时, 还常常被数理化等所谓“主课”占用。其结果是:考试成绩上去了而身体素质下来了。有的学校只注重体育尖子的选拔, 只注意是否达标, 是否“加分”, 因而只练习考试成绩能计入总分的体育项目, 不关心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 是否学到了有关科学的健身知识以及科学的训练方法, 身体是否受到了必要的充分的锻炼, 更重要的是, 是否培养出了对体育的持久的兴趣和爱好, 并养成天天锻炼, 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其次是不良的生活方式所致。许多大中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书本和互联网上, 打电脑、玩手机占据了本来就很狭小的生活空间, 不愿花时间投入体育锻炼。往往作息不规律, 昼眠夜动, 晨昏颠倒;平时不运动, 体育课上敷衍了事, 虚招应付。他们认为自己还年轻, 根本不用锻炼身体, 那是中老年人才去干的事情。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自然有损身心健康, 其综合体能呈现整体下降趋势也就不可避免了。

化学应试策略 篇9

一、稳定情绪, 放下包袱

考试乃是比速度、比灵活、比知识掌握程度及智能高低的过程。由于化学科的考试多是在其他学科之后进行, 因此前面所考的任何一科的失利都直接影响考生应考化学时能力的正常发挥。试想, 进入考场之后思虑万千, 患得患失, 想着那些不该想的问题, 怎会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呢?因此, 希望考生进入考场之后一定要稳定情绪, 放下包袱, 振奋精神, 以顽强的意志、毅力去努力拼搏。

二、审题要认真

答题都是从审题开始的。审题时如果遗漏了题给信息, 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信息, 就会给答题埋下隐患, 使解题陷入困境, 不但做不对题, 还占用了考场上宝贵的时间, 危害很大。细心地审题, 正确理解和把握题给信息, 充分挖掘隐含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在化学学科的考试中, 审题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审题型。

审题型是指要看清题目属于辨析概念类型的还是计算类型的, 属于考查物质性质的, 还是考查实验操作的, 等等。审清题目的类型对于解题至关重要, 不同类型的题目处理的方法和思路不太一样, 只有审清题目类型才能按照合理的解题思路进行处理。

第二, 审关键字。

关键字往往是解题的切入口, 解题的核心信息。关键字可能在题干中, 也可能在问题中, 一个题干下的问题可能是连续的, 也可能是独立的。关键字多为与化学学科有关的, 也有看似与化学无关的。常见化学题中的关键字有“过量”、“少量”、“无色”、“酸性 (碱性) ”、“短周期”“长时间”、“小心加热”“加热并灼烧”“流动的水”, 等等。审题时对同分异构体的限制条件更应该注意。

第三, 审表达要求。

题目往往对结果的表达有特定的要求。例如, 写“分子式”、“电子式”、“结构简式”、“名称”、“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数学表达式”、“现象”、“目的”。这些都应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避免“所答非所问”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第四, 审突破口。

常见的解题突破口有:特殊结构、特殊的化学性质、特殊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 、特殊反应形式、有催化剂参与的无机反应、应用数据的推断、框图推断中重复出现的物质, 等等。

第五, 审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的依据: (1) 使用仪器的精度, 如托盘天平 (0.1 g) 、量筒 (≥0.1 mL) 、滴定管 (0.01 mL) 、pH试纸 (整数) 等。 (2) 试题所给的数据的处理, 例如“称取样品4.80 g……”, 根据试题所给有效数字进行合理的计算, 最后要保留相应的有效数字。

三、扣题作答

第一, 选择题的答题策略和技巧。

在理综试卷I卷中化学题有8个单选题。解答时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仔细考虑各个选项, 把选项与题干, 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看清楚。合理采用排除法、比较法、代入法、猜测法等方法, 避免落入命题人所设的“陷阱”, 迅速找到所要的选项。选择题的答题方法是多样化的, 既能从题干出发做题, 也能从选项出发验证题干做答。要合理地选择解题方法快而准地找到答案, 将做选择题的时间尽可能压缩到最短, 为解决后面的大题腾出更多时间。

第二, 填空题答题策略和答题技巧。

在理综试卷II卷中, 化学题一般是四道填空题。在答填空题时有些共性的要求。 (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无误。没配平、条件错、有机反应少写物质 (水等) 会造成该空不得分。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连接, 无机反应用等号, 有机反应用箭头, 气体符号和沉淀符号要标清, 点燃、加热、高温有区别, 催化剂不能简写为“催”, 出现这些问题会被扣分。 (2) 专业用语不能错。化学上常用的专业词汇是绝对不能写错别字的, 一字之差会使整个空不得分。例如“砝码”不能写成“法码”;“熔化”不能写成“溶化”;“过滤”不能写成“过虚”;“萃取”不能写成“卒取”;“坩埚”不能写成“坩锅”, 等等。 (3) 做答语言叙述性题目时要注意, 从“已知”到“未知”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叙述准确, 且环环相扣, 才能保证不丢得分点, 才能得满分。回答问题要直接, 不要转弯抹角;表达尽可能用唯一、准确的主语;不要多写无用的话, 无用的话说错了就会扣分;作答要有明确的要点。

四、由易到难, 珍惜时间

考场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拿到试卷之后, 通篇浏览后, 一般即可按试卷的先后顺序做题, 可有些考生一开始就做计算题或占分多的题目, 这样做不可取。正因为这些内容占分多, 因而难度较大, 一旦做不出来, 必定影响情绪。

五、书写规范, 步骤完整

化学试卷对字体的要求虽不像语文那么严格, 但也要写得尽量规范, 特别是化学用语, 该大写时要大写, 当小写时就需小写。此外, 不可用错字别字代替化学上的常用字, 如硝酸钾的“硝”就不能写成“销”。

高考应试策略分析 篇10

一、注重细节, 严防失分

用笔要规范, 2B铅笔填涂答题卡时, 最忌讳的是深浅不一;将答卷纸当做草稿纸, 既影响卷面整洁, 也会占据答题空间。特别是年年都会出现不在规定的位置答卷的现象, 有些考生答满了规定的位置, 便到边角位置继续答题, 然后用箭头连接起来, 这样肯定是要丢分的。

二、通览全卷, 顺序答题

刚拿到试卷, 一般心情比较紧张, 建议拿到卷子以后看一下, 看看考卷一共几页, 有多少道题, 了解试卷结构, 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 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效措施, 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题”。一般地讲, 全卷大致是先易后难的排列, 所以, 正确的做法是从卷首开始依次做题, 先易后难, 最后攻坚。有的考生愿意从卷末难题开始做, 他们认为自己前面的题没有问题, 好坏成败就看卷末的难题做得怎么样, 开始时头脑最清醒, 先做最难的题成功率高、效果好, 想以攻坚胜利保证全局的胜利。这种想法看似有理, 实际是错误的。一般卷末的题比较难, 就是个别水平特别高的学生, 也没有完全做对该题的把握。因此, 很可能是你花了不少时间, 也没有把这个题满意地做完。这时, 你的思绪多半已经被搅得很乱, 又由于花了不少时间, 别的题一点没有做, 难免心里发慌, 以慌乱之心做前面的题, 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一份高考试卷, 虽然大致是先易后难, 但试卷前部特别是中间出现难题也是常见的, 所以要先做好有保证的题, 才能多得分。

三、安排时间需要巧

一般情况下, 考生在备考阶段以及在模拟考中都受过时间分配的训练, 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分配方案最为重要。总的来说, 在考试的前半段, 做题时应注意先易后难, 先简后繁, 遇到难题先避让。而在考试的后半段, 则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检查。特别要有5~10分钟的卷面检查时间, 看一下有没有漏题, 有没有不符合试卷要求的答题。检查时既要认真, 也要有一定的速度。先局部后整体。对一个疑难问题, 确实啃不动时, 一个明智的解题策略是:将它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或一系列的步骤, 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即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 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 每进行一步就可得到这一步的分数。

四、遵循“分大优先”的原则

不要在小分数上过于纠缠。高考答卷, 通常都是按先易后难原则依次进行。但是, 容易的题目多半也是分值较小的题目, 难的题目则同时也是分值较大的题目。那么, 是先做难题还是易题呢?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考场上就应该会做的题目先做, 不会做的先跳过去, 在最后的时间里, 应该尽量先做能多拿到分数的题目。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做简单题、熟悉的题, 再做综合题、难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 果断跳过啃不动的题目, 从易到难, 可以增强信心, 但也要注意认真对待每一道题, 力求有效, 不能走马观花, 有难就退, 伤害解题情绪。先小后大。小题一般是信息量少、运算量小, 易于把握, 不要轻易放过, 应争取在大题之前尽快解决, 从而为解决大题赢得时间, 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气氛。

五、合理取舍, 及时转移

高考阅卷评分办法是“分段评分”, 或者“踩点给分”——踩上知识点就得分, 踩得多就多得分。所以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采用“分段得分”的策略实为一种高招儿。对于会做的题目, 要解决“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准确、考虑的周密、书写的规范、语言的科学, 防止被“分段扣点分”。如果遇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确实啃不动, 一个聪明的解题策略是, 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 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 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 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 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 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 每进行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 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 但分数却已过半, 这叫“大题拿小分”, 确实是个好主意。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是常见的。这时, 我们可以先从中间往后推, 看能否得到结论。如果不能, 说明这个途径不对, 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 就回过头来, 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 “卡壳处”的攻克来不及了, 那么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 再写出“证实某步之后, 继续有……”一直做到底, 这就是跳步解答。若题目有两问, 第一问想不出来, 可把第一问作“已知”“先做第二问”, 这也是跳步解答。

六、立足中下题目, 力争高水平

高考数学试卷共有22个题, 考试时间为2小时, 平均每题约为5.5分钟。为了给解答题的中高档题留下较充裕的时间, 每道选择题、填空题应在2~3分钟之内解决。若这些题目用时太长, 即使做对了也是“潜在丢分”, 或“隐含失分”。一般来说, 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时间分配为4:6。平时做作业, 都是按所有题目来完成的但高考却不然, 只有个别的同学能交满分卷, 因为时间和个别题目的难度都不允许多数学生去做完、做对全部题目, 所以在答卷中要立足中下题目。中下题目通常占全卷的80%以上, 是试题的主要构成, 是考生得分的主要来源。学生能拿下这些题目, 实际上就是打了个胜仗, 有了胜利在握的心理, 对攻克高档题会更放得开。

上一篇:单极直流输电下一篇:长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