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机制

2024-05-05

长期机制(精选八篇)

长期机制 篇1

一、原因分析

一是消费者记错还款日期,导致实际还款日期经常比规定日期晚;二是消费者不清楚利息支付方式;三是被别人冒用身份证办理信用卡;四是消费者记错还款金额,致使未足额还款;五是房贷利率提高,月供增加,但消费者却不知情;六是消费者转让房屋时没有及时将贷款过户,导致出现大量逾期;七是信息更新不及时,由于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对个人还款信息更新不及时和存在录入的信息不准确等问题,导致个别贷款人虽已还清了贷款本金和利息,但在信用报告上仍显示着贷款未还或贷款逾期等不良记录的情况。

二、负面影响

(一)影响消费者正常办理金融业务。

虽然此类消费者并非恶意拖欠,但由于征信系统客观记录其信用行为,导致其信用报告中出现大量逾期记录,且很多情况无法通过申请异议得到有效解决。此时如果商业银行据此断定该类消费者信用程度不高,将可能导致其无法正常办理金融业务。

(二)影响征信系统的声誉。

由于大量逾期记录的产生并不完全归咎于消费者自身,相关金融机构和部门没有给予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也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消费者一时疏忽而使其为此付出较为沉重的代价,这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若此问题无法得以有效解决,消费者就有可能会对征信系统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提高征信系统的社会声誉。

(三)影响商业银行业务拓展。

若商业银行仅仅由于消费者信用报告中逾期次数较多而不具体分析原因,结果将消费者拒之门外,可能导致银行流失部分优质消费者。

三、政策建议

(一)鼓励建立逾期记录及时告知制度。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逾期记录及时告知制度,即在发现信用主体即将或已经存在负面记录时,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或信函等方式告知当事人,避免消费者直到再次办理业务被拒绝时才发现自己有逾期记录。二是鼓励征信机构开发一些方便消费者随时了解和监督其信用记录的产品,消费者每年只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每当其信用记录出现新的变化时,征信机构就会在24小时内用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通消费者。

(二)调整逾期还款记录的计算方法。

目前信用报告中还款状态记录中的1表示“透支或逾期1-30天”或“表示未还最低还款额1次”,即只要没有按时足额还款,其信用报告就会出现1的字样,而没有考虑到逾期时间长短差别。因此建议只要消费者还款日期延迟5天以内的和贷款利息未偿还金额低于50元的,就可不算为逾期行为计入信用报告,以减轻消费者的损失。

(三)建立信用卡办理面签制度。

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办理信用卡必须要求消费者亲自到当地金融机构网点,当面填写申请书内容和履行签字手续,从根本上解决冒名办理信用卡的问题。

(四)及时更新,确保个人信用信息的准确性。

长期战略眼光与市场化机制 篇2

长期战略眼光与市场化机制(上)

在实施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有关中国在“核高基”领域(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事实不断被提及。

比如,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已达3200亿美元,其中54%的芯片出口到中国,而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只占10%。全球77%的手机由中国制造,但不到3%的手机芯片是国产的。中国每年进口芯片需要2000多亿美元外汇,芯片超过石油和大宗商品成为第一大进口商品。因为长期“无芯”,中国只能位于产业链的下层。在一些基础性的关键领域,为什么我们总在困境之中?

是没有长期眼光吗?不全是。虽然中国也有短期行为和“任期思维”,喜欢近功速效,但还是有着眼长远的战略规划,从1986年的“863计划”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对科技的投入也逐年在提高,201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029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为1.98%,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1.7万元,比上年增加

1.6万元。中国对研发的投入增速快于GDP增速。

而近年来,不少欧美的政治家、学者也都开始认可中国注重长期决策的价值。麦肯锡公司董事长鲍达民在反省资本主义的短期性(他称之为“季度资本主义”)时说:“东方和西方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是领导做出重大决定考虑的时限的不同,亚洲人通常认为至少10到15年不等。在美国和欧洲,近视是家常便饭。”

如果说问题不在眼光,肯定是落实长期战略的体制机制出了问题。用习近平的话,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他指出,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

要解决这个问题,出路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性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如果科技不和市场、企业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长期机制 篇3

长效机制是否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

朱中一:至少还需要五年

之前有媒体写我在博鳌论坛上说“调控长效机制3个月内出台”,这是误读。现在的确有一份关于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草案正在形成,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住建部、国土部、财政部等部门都参与起其中。

这个草案在未来几个月时间内,会逐渐清晰起来,具体来说,就是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段时间内。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可能会提出原则性、方向性的东西,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进一步细化。

但是,这不是长效调控机制的出台时间。要出台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系统有效、成熟定性的长效调控机制,还需要至少五年时间。因为长效机制会对现有的财税体制、土地政策、金融体制都会有所改革,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螺旋上升过程。

王珏林:基础工作正在推进

依照过往经验来看,现在谈具体实施时间还为时尚早。但值得注意的是,三大基础性工作已初露端倪,即房产税试点扩容、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全国联网、健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这三大方面将为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奠定新格局。

房产税暂时还是会以试点的形式推进,预计一些东部一二线经济发达城市将成为新的试点,当前仍处于获取经验的阶段;住房信息联网则是早晚的事,现在关键就在于其他的配套改革能否推出,以保证住房信息联网的早日形成;健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则是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中的最重要一环。这项工作意义巨大,工作量也非常大,很可能设立专门机构负责。

长效机制将围绕着怎样的思路制定?

朱中一:和城镇化思路一致

房地产调控的改革的内容,和城镇化的思路是一致的、相互配合的,许多内容是交叉涉及。比如,城镇化发展中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这些都是房地业行业改革的重要命题。

从土地供应角度来看,释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同地、同权、同价”问题,可以扩宽土地渠道,增加工地规模,有利于改善住房用地供应紧张的现状,从而平抑地价,影响房价。

顾云昌:不再围绕房价打转

长效机制的两个目标,一个是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的发展,第二要实现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现在我们说起房地产调控,总是狭义地解读为要控制房价、打压房价,这是不对的。房地产调控的目标,不是打压房价,而是建立完善健全的住房体系。

长效机制的出台,是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相伴随的。短效机制是应对变化的市场情况,出台短期的政策,就是我们常说的调控;而长效机制着眼于房地产行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只有通过改革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才能实现。在目前的调控之下,房地产市场情况依然出现明显的波动,深层原因在于体制改革没有到位。这是本和末的区别。

这份神秘的长效机制草案,能否实现“去行政化”的调控方向?

朱中一:限购、限贷不能退出北京

调控权力可以更多的下放给地方政府,全国各个城市市场差异非常大,区域性市场特征明显,“一个药方管全国”不适合。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它的市场吸引力是全国范围辐射的,房价上涨动力很足,社会预期很高,所以限购、限贷的行政调控手段对于北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北京要着重增加土地和住房的有效供应。从行政调控手段到长效机制,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过渡、适度的衔接。

王珏林:法制是根本

到底什么样的制度才能成为长效机制呢?虽然这是一个“综合拳”,但只有法制,才是最根本的长效机制。

政策调控的力度再严,持续时间再长,说到底还是阶段性的。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一个政策实施时间久了,效果自然就会弱下来。而这种“救急”的政策办法,多也是针对缓解当时的市场供求矛盾,治标而不治本。

长期照护保险的筹资规模和机制探讨 篇4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因衰老、疾病或伤残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老年人需要照护周期的延长与家庭人员照护时间和专业知识稀缺之间的矛盾将日渐凸显。当前我国要在积极探索中建立起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这一制度不仅要保障当前近3800万的老年失能人口,同时要成为一个保障全体人民步入老年阶段后能够有效防范失能风险的可持续制度。这一制度在保证共享共担的社会公平前提之下,还必须达到足够的保障力度和保障水平,以确保老年人获得的照护服务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保证该制度的长期平稳运行。以社会保险的方式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制度,不仅可以发挥社会保险的强制力,克服个体的“短视行为”和商业的“逐利行为”,同时可以有效实现老年失能风险的分散和共担机制,是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的最佳选择。

2016年6月2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以河北省承德市、吉林省长春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上海市、江苏省南通市、苏州市、浙江省宁波市、安徽省安庆市、江西省上饶市、山东省青岛市、湖北省荆门市、广东省广州市、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市等15个地区作为试点城市,利用1-2年试点时间,探索建立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部分试点城市(除承德市和石河子市之外)所在省份2014年相关经济和社保核心统计指标如表1所示。

2 试点地区长期照护需求测算

2011年3月1日,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0年末我国城镇失能老年人中,轻度、中度和重度失能的比例分别为74%、10%和16%。结合各省市出版的《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相关数据汇总,我们将部分试点城市2010年末老年长期照护需求者总人数对应不同的照护等级进行细化,失能人口数量如表2所示,我们假设这一失能比率大体稳定,到2015年基本保持不变。

我们假设不同照护等级下居家/社区、机构两种给付项目给付比例如表3所示。

根据浙江省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研究课题组的调研数据,2012年末全国城镇机构护理人均成本为1856元/月,考虑物价上涨、人力成本等因素,长期护理费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假定其在2013—2015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0%,同时假设城镇居家/社区护理人均成本为机构护理人均成本的40%,由此得到的部分试点城市职工长期护理需求总量的测算结果如表4所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单位:人)

数据来源:1.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数据为10%抽样结果。

(单位:%)

(单位:人、万元)

注:人口数为10%抽样结果。

3 完善长期照护保险筹资机制建设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迅速发展,面临庞大的老年长期照护费用支出规模,单纯依赖个人力量会导致市场失灵,贫困人群得不到必要的长期照护,而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会造成国家财政收支困难甚至影响经济整体发展。借鉴德国、日本等较为成熟的国际经验,并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我国有必要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形成资金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多主体共同分担的社会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第一,政府财政要在资金保障上起主导作用。财政拨款占资金总量的30%—40%左右为宜,在充分考虑各地方财政负担能力差异的前提下,由国家、省(直辖市)、县市区按一定的比例负担,补贴力度上应向低保人群以及无劳动能力人群适度倾斜。第二,参保单位为员工缴付一定比例。在目前社会保险总体缴费负担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优化缴费结构,适当调整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费率,合理调配使用基本医保基金结余,扩充长期照护保险。第三,合理规划城镇职工个人缴费比例和年限,作为未来有权利享受长期照护待遇的依据。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职工工资收入和护理成本,确定与其相适应的筹资水平,按照目前照护成本测算结果,参保机构和职工合计大体需要承担工资总额1%—1.5%的缴费责任,在筹资机制设计中,要仔细斟酌费率制定的公平性与合理性,避免参保机构承受负担过重而对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国际经验显示,发达国家建立社会性、强制性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主要模式有两种:一是以德国为代表,采用长期照护保险跟从医疗保险的制度模式,将其作为基本医保的一个子项目。二是以日本为代表,建立独立的长期照护保险项目。我们在模式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长期照护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的差异性,即长期照护保险并非所有参与缴费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后续的给付或服务,如果采取完全社会统筹模式则要在公平性上多加思量;而如果采取个人账户模式完全积累,参保人对基金运营效率效果以及保值增值能力的关注或许成为提升长期照护保险全民参保率的一个攻坚之题。兼顾公平与效率,是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过程中始终要追求的目标,如果继续采用统账结合模式,它与我国目前社会保险整体层面的设计相契合,但如何增强个人账户缴费的说服力,提升基金管理能力,保证其相较于个人储蓄养老和房屋养老等手段具有一定的优势,也是一个关键的命题,可参照目前公积金的做法,通过专项基金建设,提高统筹层次,扩大基金调剂和使用范围,增强基金共济能力。

4 合理确定长期照护保险待遇水平

在坚持起步阶段以收定支原则的基础上,要不断根据筹资情况逐步提高保障和给付水平。首先,要明确享受保障待遇的人群,可以将之限定为60岁以上的已参保失能老人,协调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长期照护保险对60岁以下失能人群的保障责任;优先保障经专业机构鉴定的重度失能人员,根据其失能等级确定基本服务内容。支付机构照护与居家照护发生的照护费用,支付内容包括机构床位费、照护服务费、照护设备使用费、照护耗材费、照护补助等。按照人社部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指导意见,护理保险基金应支付70%左右。

其次,选择灵活且适当的保障方式,应大力提倡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灵活的养老照护模式并辅以配套的激励和补贴措施,学习现有先进模式,鼓励拥有不同思想观念和经济实力的老年人群对于长期照护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在大力发展养老院、照护院、老年康复中心等养老机构的同时,积极探索家庭病床、社区照护、钟点工等服务项目,保险基金探索发挥其直接结算功能和服务购买的谈判议价功能。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决定了老年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将呈快速增长态势,为此必须加快推进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建立。本文对人社部拟定的试点地区长期照护需求进行了测算,并从筹资渠道、筹资模式和基金管理与运用等几个方面对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设计的要点进行了探讨和梳理,以期建立起保障适当、权责清晰、规范运行且可持续的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关键词:长期照护保险,长期照护需求,筹资机制

参考文献

[1]戴卫东.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下长期护理政策及走向[J].人口学刊,2011(04):61-67.

[2]何文炯.老年照护服务补助制度与成本分析[J].行政管理改革,2014(10):28-33.

[3]曾毅,陈华帅,王正联.21世纪上半叶老年家庭照料需求成本变动趋势分析[J].经济研究,2012(10):134-149.

长期机制 篇5

此文详细描述了股票期权制度在国外的实施条件及主要内容,并对我国企业在试行股票期权制度中的方式与国际通行作法进行了比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问题不仅涉及到企业的发展,而且与整个经济的活力紧密相关。目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正在进行股票期权的试行方案,但与国外的应用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认为设计与推行较为规范的股票期权制度,才能使这种在国际上颇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中国的试点及应用中取得成功!―――编者按语

,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属下的上海金陵公司开始探索“期股计划”,开创了我国“股票期权”的先河。,武汉国资公司对下属21家控股、全资企业兑现企业法定代表人年薪,武汉中商、武汉中百和鄂武商3家上市公司董事长分别获得本公司期股奖励,其中武汉中商董事长严规方获得167万元年薪,不过7万多元是以该公司的8000股股票支付①。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一些具有民营背景的高科技公司,比如四通、联想也尝试经营者持股,以期待更有效地激励高级管理人员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①王战强邵文海:《聚焦股票期权》,《上海证券报》,198月5日。

在美国,依据是否符合“国内税收法则”有关特殊税收处理的规定,ESO可以分为两种:激励型(IncentiveStockOption,简称ISO,orStatutoryStockOption)和非法定股票期权(NonstatutoryStockOption),其中ISO最为普遍。ISO必须符合税收法则第422条的规定:(1)40经济导刊总第46期☆金融世界期权只能授予本公司的员工,并且这些期权只能用于购买本公司或者母公司、子公司的股票;(2)期权授予必须遵守经股东认可的成文文件;(3)在经采纳或经股东批准后,期权必须在内授出,必须在授予后的10年以内执行;(4)期权的执行价格必须等于或者高于授予时的公平市场价格,如果是不公开交易的股票,其价格应以合理的方式确认;(5)在授予时,雇员不能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除非期权价格被确定在公平市场价格110%以上,或在授予后5年以内不能执行。

ISO与非法定股票期权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可以享有税收法则规定的税收优惠,而后者则不能,比如在ISO中,雇员在获得期权以及执行期权时,并不被认为是得到“收入”,因而不须纳税,公司也不能扣减相关的报酬;雇员在卖出由期权所获得的股票时,其收入被确认为“资本利得”,并依相应税率纳税。同时,非法定股票期权的受益人可以是持有公司10%以上投票权的高级管理人员,而且非法定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可以低于赠与日公平市场价格的50%,可见,其所受限制较少,但不能享受税收优惠。

当然,非法定股票期权在以下情形下,可以转化为ISO:一是股票的市场价值(通常是赠与日的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或赠与日当日的最高市价与最低市价的平均价)累计超过10万美元时,超出部分的股票期权被视为非法定股票期权;二是在股票期权需待授予期结束后方可行权时,在行权的价值(股票期权与行权价的积)累计超过10万美元的情形下,超出部分的股票期权也视为非法定股票期权。

一、美国及香港股票期权的实施条件与主要内容

1美国、香港ESO的实施条件

依据美国“国内税收法则”,公司实施ESO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ESO的赠与计划是一个成文的计划,在该计划实施前12个月或之后12个月,必须得到股东大会的批准;(2)ESO计划实施10年后自动结束,若继续执行,须再次得到股东大会的批准。ESO计划的开始日期以实行日或股东大会通过日中较早者为准;(3)从股票赠与日(GrantDate)开始的10年内,ESO有效,反之,超过此限者失效,任何人不得行权;(4)ESO不可转让,通过遗嘱转让给继承人除外;(5)在ESO赠与日,凡持有公司10%以上的有表决权的股票者,不得参加ESO计划,但经股东大会批准除外。

在香港,上市公司通常采取认股权计划(ShareOptionScheme,即ESO)来实现对员工的激励

长期机制 篇6

一、高校收入分配的现状及问题

1999年, 国家启动“211工程”后, 许多高校在人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陆续提出了“强化岗位、淡化身份;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突出绩效、优劳优酬”的岗位管理模式, 实施了校级岗位津贴制度。该制度的实施打破了高校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收入分配模式, 从制度上进行了创新, 为高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活力, 对于提高教师待遇、稳定和优化教师队伍、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现行高校工资收入分配政策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分配的平均主义痕迹依然存在。近年来, 高校已加大薪酬制度的改革力度, 但是在新的平台上又出现了平均主义的现象。岗位津贴制度解决了不同岗位人员的薪酬差异, 但是却无法解决同一岗位上不同贡献和业绩水平人员的差异;部分高校以职务、职称作为岗位津贴分配的主要依据, 决定津贴的多少主要是身份, 而不是绩效, 以至形成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却享受着相同的津贴待遇现象。这种同工不同酬、不同工却同酬的状况, 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部分教职工的积极性。另外, 不同专业的教师也未能因各自专业的特长而享受不同的待遇。一旦以平均来牺牲公平, 使教师潜在收益大于成本, 就会出现教师大幅度流动的情况, 从而丧失高校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2、考核评价体系不尽科学合理, 岗位津贴制度简单化、线性化, 导致教师行为的短期化。一是各高校在实施津贴分配中虽然都制定了一系列考核措施, 但由于教师工作不易量化、经济效益具有滞后性等特点, 再加上高校岗位任职条件及其考核对象涉及面广等原因, 考核指标的制定难以做到科学合理;二是虽然对科研、论文、课时都做了量化且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但量化考核只注重结果而对教职工将来可能的贡献等因素考虑很少。

3、注重短期激励, 岗位津贴兑现形式单一。大部分高等学校在兑现教职工的岗位津贴过程中, 将津贴按比例简单划分为基本岗位补贴和业绩补贴, 基本岗位补贴按月发放, 业绩补贴普遍采用的是年末进行全年工作量和工作业绩的统计, 然后一次性以现金形式发放到教职工手中。由于没有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进行结合, 即没有引入延期分配机制, 不利于起到长期稳定教师队伍的作用。

4、激励效果有限。人们受激励的程度不仅受其所得到的绝对报酬的影响, 而且受其所得的相对报酬的影响。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 与别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报酬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证明是公平的, 人们就会心情愉快, 提高工作积极性;否则就会产生消极情绪, 影响工作积极性。同时, 往往由于人们对自己工作业绩估计不准, 对他人的工作业绩缺乏深层了解, 经常会高估自己低估他人, 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公平。因此, 高校现行岗位津贴分配制度潜存着不可避免的不公平与冲突的风险, 不易达到预期的激励目的。

高校要吸引和留住人才, 构筑其人才优势, 只能根据人才供求状况, 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的杠杆和调节作用。目前许多高校的收入分配制度只体现了短期激励作用, 如何建立长期激励机制仍然缺乏一套成熟可行的制度和办法。

二、引入延期分配制度, 强化长期激励机制

(一) 延期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

延期报酬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劳动经济学家爱德华·拉齐尔提出的。根据这一理论, 延期付酬相当于雇员将其早期应得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交给雇主作抵押, 以换取晚期更高的报酬。如果雇员中途离开, 或因失职而遭解聘, 这些未来报酬将得不到保障。延期分配的实施能起到保持雇佣关系稳定, 避免员工的频繁流动, 强化长期激励的作用。因此, 被人们广泛称之为“金手铐”。

科学合理的高校薪酬体系, 应由当期分配和延期分配两部分组成。当期分配是指年内支付的工资、奖金和补贴津贴;延期分配则通过社会保险计划、教师福利计划和股权期权计划进行支付。对于高等学校来说, 延期分配是学校对教师承诺的延期待遇, 要把这种可能利益变成现实利益, 需要教师完成相应的任务指标, 甚至需要足够的校龄。

高校延期分配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利益关系促使教师与学校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高校建立延期支付具有以下优越性:第一, 有利于克服高校人事管理和教师自我设计方面的短期行为, 有利于高校留住人才;第二, 可以有效地克服当前工资分配的刚性和由此产生的当期收入差距, 以及不利的社会影响;第三, 可以合理控制高校的人工成本, 以较小的成本实现较大的激励效用, 第四, 可以使教师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另外,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 要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 健全高

!!!!!!!!!!!!!!!!!!!!!!!!!!!!!!!!!!!!!!!!!

系统的质量, 使之向外部投资者传达一个更为真实的企业价值信息。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财务会计:特点、挑战、改革.财会通讯.

2、吴群.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会计思考.会计研究.

3、卢永华.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若干思考.金融会计.

责任编辑:颜敏

高校审计合力监管探析

朱智鸿

(陕西理工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0)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跨越式发展, 高校教育投资逐年增长。为提高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益, 高校内部审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内部审计圈囿于高校内部, 没有

等学校的分配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功能。这为高等学校延期分配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 高校延期分配制度的设计

分配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建立激励机制, 以激发人们产生向着期望目标前进为行为动机。高校在设计收入分配体系时, 必须在国家人事改革制度允许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高校内部各类人员之间工作性质、绩效考核特点等差异, 采取不同的分配和激励方式, 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体系。

1、高校收入分配的种类及其自主性分析。

从目前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规定的高校教职工薪酬构架来看, 由薪级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补贴四部分构成。其中:

薪级工资、岗位工资是教职工的基本工资。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等工作表现和资历, 岗位工资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 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 “一级一薪、定期升级”的分配政策。从去年以来, 高等学校已逐步按照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关规定逐步套改入轨。对于薪级工资、岗位工资, 高校没有自主分配权, 也不能将其纳入延期分配的范围, 否则即为拖欠教师工资行为。

津贴、补贴是指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 特殊岗位津贴补贴主要体现事业单位苦、脏、累、险及其他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的政策倾斜。国家对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实行统一管理, 统一制定政策和规范管理办法, 规定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的项目、标准、和实施范围等, 所以高校同样没有自主分配权。

绩效工资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 是高校教职工薪酬体系中“活”的部分, 学校具有较大的分配政策自主权。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只制定指导性意见, 实施总量控制和政策指导, 高校在国家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 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 自主分配。

目前的薪酬体系中, 属于延期分配范畴的各种福利政策, 如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已按照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兑现, 基本养老保险正在搁置之中。

2、延期分配政策在绩效工资中的应用

鉴于以上情况, 笔者认为, 高等学校自身通过薪酬体系建立长期激励机制的途径和方式就是如何利用好绩效工资分配权, 既公平合理又能够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达到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的和谐统一, 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三、薪酬制度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等学校在实施薪酬制度改革时, 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要注意与机构改革、用人制度改革等同步进行, 加强配合, 整体推进;要体现效率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既要充分发挥激励功能, 又要保障教职工的基本生活;要努力保持教师干部队将外部审计纳入高校审计资源,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高校的有效监管。因此将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CPA审计三种审计资源有机整合, 可以产生审计合力的放大效应, 进而构建

伍的稳定, 以有利于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2、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实施分类考核。要充分考虑高等学校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出成果相对容易, 而基础学科的教师就相对难一些;理工科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相对较多, 而文科类的专业相对较少等具体因素, 实施分类考核。分类考核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对考核指标作更细的分类, 以适应高校教师复杂的工作, 从而提高考核的科学度。

3、要注意激励个人与激励团队相结合。在高校中, 教师与团队是密不可分的, 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 都会形成一定的团队, 这便要求高校不能以个人薪酬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团队。以团队为基础开展项目, 强调团队内的分工协作, 与之相适应, 应该针对团队设计专门的激励方案和薪酬计划, 其激励效果比简单的单人激励效果好。

4、注意科研与教学并重。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 而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水平直接与其学术成就有关。无论是重科研还是重教学, 都会打击另一方的积极性, 都不利于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激励机制的建立上, 高等学校应充分考虑教学和科研所占的比重以及各种量化指标的差异, 努力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

总之, 在知识经济时代, 对于大学来说, 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吸引和留住人才, 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必须建立既有公平性又有竞争力的薪酬管理制度, 实施“全面薪酬战略”, 把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 引入延期分配制度, 巧妙地、合理地运用薪酬激励杠杆, 加大对关键人才、骨干教师的激励力度, 从而调动教师的高昂士气和工作热情, 在人才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 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为学校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守志.高等学校工资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8

[2]、刘爱东.全面薪酬体系初探.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6

[3]、刘耕年, 戴长亮, 金和征等.北京大学实施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与效果.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4]、傅端香.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性研究.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3.6

[5]、戴以勉, 刘小辉.高校构建全面薪酬体系探讨.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4.10

长期机制 篇7

人民币汇率和利率是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调节的两大重要工具;是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开放经济环境下维护国家金融稳定, 实现我国内外经济均衡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不断完善, 人民币利率与汇率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如何处理好汇率—利率联动协调效应, 把握利率汇率的变动趋势, 是减少外部冲击影响, 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利率对汇率的传导主要通过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平衡状况来实现。汇率变动对利率的传导途径主要通过物价的变动实现。各国学者对汇率与利率关系的研究都是从汇率决定理论和模型出发的。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包括利率平价学说、多恩布什汇率超调模型、M-F模型等, 上述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汇率与利率的调整机制。本文在Dornhusch长期均衡模型基础上, 构建VEC模型, 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对1978-2010年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联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在探讨利率与汇率的联动作用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研究。Simone and Razzak (1999) 通过建立长期汇率模型, 验证了美国名义利率与名义汇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So (2001) 运用EGARCH模型研究了美元汇率和利率的动态关系, 发现利率变化对本币币值具有正向影响。Mark and MOH (2005) 运用非线性可调整动态模型, 通过美元利率和其他国家汇率研究发现利率与汇率在较长区间内的联动关系大于短区间。

国内学者在运用经典模型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的现实环境, 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薛宏立 (2002) , 叶莉和郭继鸣 (2003) 在利率平价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制度摩擦系数, 认为汇率、利率与资本流动之间是一种扭曲不协调的关系。王爱俭和张全旺 (2003) , 何凌云和刘传哲 (2005)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关联性, 认为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联动性较弱。蒋治平 (2008) , 郭树华等 (2010) 运用GARCH模型研究表明人民币利率与汇率之间存在非常数的相关关系。蒋治平 (2008) 运用DCC模型研究认为汇率改革后汇率和利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前人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基于不同数据对汇率利率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了分析。但是, 我们注意两点:一、大多学者从“利率平价理论”角度对人民币利率-汇率联动机制进行了研究, 但利率平价理论于中国适用性有待检验;二、模型仅考虑汇率与利率联动关系, 而忽略了在开放经济下其他重要因素。虽然使模型得到简化, 但实证结论准确性受到影响。

Dornhusch长期均衡模型不仅考虑了国名收入、通货膨胀因素, 更从实现长期均衡角度对利率汇率联动关系进行研究, 更适宜于本文对的研究。

三、实证分析

(一) 模型构建

在开放经济下, 一国汇率变动不仅取决于利率, 还受国际收支等因素;一国利率变动不仅取决于汇率, 还受通货膨胀率等因素。Dornhusch (1985) 提出的长期均衡模型包含了这些因素, 模型形式如下:

式中, E0表示可持续国际收支下的长期均衡汇率的自然对数;P0表示通货膨胀率;Rd表示国内利率水平;Y表示该国国民收入的自然对数;ξ1、ξ2为常数项;μ为偏离系数。

由于传统结构性计量方法对模型选择和函数形式非常敏感, 不仅无法对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提供严密说明而且会导致错误推断。因此, 此方法对讨论人民币利率、汇率的联动关系是不适用的。而VAR模型弥补了其存在的问题:每一个系统内的内生变量表示成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形式, 应用样本可以确定一个多变量VAR系统的参数, 从而得到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因此, 本文在Dornhusch长期均衡模型的基础上采用VAR模型对人民币利率、汇率联动关系进行分析。

(二) 数据选取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作为实证研究对象, 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相互作用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间区间为1978—2010年的33组年度数据。其中以E代表人民币名义汇率的自然对数;以P代表通货膨胀率;以R代表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以Y代表国民总收入的自然对数。本文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 计量检验借助Eviews5.0完成。

(三) 实证检验

1、单位根检验

变量的平稳性是时间序列模型的重要前提, 在非平稳序列建立回归模型可能出现伪回归问题。本文采用ADF方法进行序列单位根检验。

注: (1) Δ () 表示该变量的一阶差分; (2) 检验形式 (c, t, k) 分别表示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由表1可知, E、P、R和Y均为非平稳序列, 而其一阶差分后均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所有变量序列都是I (1) , 即一阶单整的。

2、协整检验

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 模型中的所有变量都是I (1) 序列, 初步避免了存在伪回归的可能性, 但仍需对上述变量序列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Jonhansen检验为我们提供了检验方法。

表2中的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统计量的结果显示, 人民币利率与人民币汇率变量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 说明人民币利率与人民币汇率之间至少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VEC模型

在考察具有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序列相互关系时, 具有误差修正机制的VEC模型较VAR模型更为适合。

从检验结果来看, 人民币利率与人民币汇率存在双向、长期的负向关系。E的VEC模型显示:1年前与2年前的汇率对其当期汇率存在着负向的影响;1年前与2年前的利率对当期汇率分别存在着正向与负向的影响。R的VEC模型显示:1年前与2年前的利率对当期利率存在着负向的影响;1年前与2年前的汇率对当期利率存在着负向的影响。

4、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人民币利率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对其进行Granger检验。由于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会因为检验模型的滞后阶数不同而不同, 因此分别取滞后期为1、2、3、4、5、9观察人民币利率与人民币汇率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通过Granger检验, 在所有的滞后期中, 拒绝“R不是引致E的Granger原因”, 即“R是引致E的Granger原因”。这与利差的扩大会引起人民币升值或贬值的思路相符。同时, 在大多数的滞后期中, 接受“E不是引致R的Granger原因”, 即“E不是引致R的Granger原因”, 这说明人民币汇率对利率变动的影响较小。

5、脉冲响应分析

由VEC模型及Granger因果关系已初步检验了人民币利率与汇率联动关系, 将用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探索对各变量施以一个标准差冲击后, 利率、汇率两者的变化关系。从图中看出, 汇率对利率变动率产生持续4期的正向响应, 滞后2期的正向响应最大, 5期后转为逐渐递增的负向响应。利率对汇率产生持续负向响应, 滞后7期达到最大。因此, 人民币利率对汇率影响是长期持续负向的的, 人民币利率上升会使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对利率影响是不持续的, 先产生正向响应, 随后逐渐转变为负向响应, 人民币贬值先引起利率上升, 随时间推移转变为利率下降。这与VEC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论一致。

6、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描述了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 如要进一步分析每一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 需对向量自回归模型作方差分解。

通过基于VEC模型的方差分解看出, 人民币汇率变化率自身影响大幅减弱, 利率对汇率变化贡献度逐渐减弱, 仅维持在1%左右;人民币汇率变化率自身影响逐渐减弱, 最终保持在68.8%, 汇率对利率变化贡献度逐渐增强, 比重约为11%。因此, 从方差分解的角度看, 人民币汇率对利率的贡献度大于人民币利率对汇率的影响, 且利率对汇率变化贡献度逐渐减弱, 汇率对利率变化贡献度逐渐增强。

四、结论

通过利用1978年到2010年33组年度数据, 在Dornhusch长期均衡模型基础上, 构建VEC模型, 通过对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对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联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模型反映了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约束机制, 人民币名义汇率、通货膨胀率、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国民总收入长期存在协整关系。

第二, 人民币利率与人民币汇率存在双向的、长期的负向关系。利率是引致汇率变动的Granger原因;汇率对利率变动的物价传导途径作用不明显。

第三, 人民币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大于人民币汇率对利率的影响。人民币利率对汇率影响是长期持续负向的的;人民币汇率对利率影响具有时滞性, 4期的正向响应后, 第5期转为逐渐递增的负向响应。

第四, 人民币汇率、利率的变动更多的取决于其自身历史数据, 人民币汇率对利率的贡献度大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 且前者贡献度逐渐增强, 后者贡献度逐渐减弱。

参考文献

[1]范立夫.2011, 《我国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问题研究》, 《财贸经济》第7期48-54页.

[2]杨林.2011, 《经济均衡视角的人民币利率与汇率联动关系》, 《华东经济管理》第6期79-84页.

[3]李富有, 金娟.2010, 《基于VAR的人民币利率汇率互动关系实证研究:2006—2009》, 《财政研究》第5期22-25页.

[4]郭树华, 王华, 和王俐娴.2009, 《中美利率与汇率联动关系的实证研究:2005~2008》, 《国际金融研究》第4期17-24页.

长期机制 篇8

一、研究中长期基金平衡是制度可持续的要求

与会同志认为, 研究医保基金的中长期平衡, 对提升医保制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题建立了全面的指标参数, 构建测算模型, 并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测算模型, 其研究态度和路径是科学的。

(一) 建立与基金收支平衡相关的指标参数, 构建测算模型

坚持收支平衡的原则要建立在科学测算和分析的基础上, 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课题根据现行医保政策规定, 应用人口学、统计学和精算学进行分析和预处理, 提出了28个影响基金平衡的指标体系, 又从中培养了对基金收支具有直接影响的四大类22个指标参数。分别是:

社会经济类参数:包括人口结构和流动性、就业率和参保率、参保职工实际退休年龄、在职退休比、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银行定期储蓄利率;

基金收入参数:包括医保缴费基数、缴费费率、趸交分摊划入比例、个人账户划款比、财政补贴占基金比例;

基金支出参数:包括医保基金支付政策、医保付费方式、住院率、人均医疗费用水平、医疗费用增长率、补充医保分担程度、就医结算方便程度;

基金结余参数:包括支出收入比、基金结余总额、基金结余净值、基金结余支付期。

在建立上述四大类22个指标参数的基础上, 运用现行医保政策进行分类计算统计后创建了“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中长期综合因素测算模型”。模型的核心内容, 是将人口统计赡养率指标、收入指标、支出指标、结余指标、相关经济和社会指标五大因素引入测算模型, 分析测算出医保基金中长期运行情况。这个模型为所有统筹地区研究医保统筹基金的收支平衡和建立基金预警系统提供了工具, 为完善医保政策提供了参考。

(二) 运用模型, 实证测算, 提前预警

课题组运用创建的“市级以上统筹地区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中长期收支平衡测算模型” (EFSC模型) , 选择数据质量较好的四川省某市为案例, 采集该市过去10年实际数据的平均值, 对其统筹基金进行测算, 结果令人堪忧:中期 (2011-2015年) 表现不佳, 2011年出现当期亏损, 2015年亏损将达到10亿元以上;长期 (2011-2020年) 表现很差, 2020年累计亏损将达到300亿元以上。模型测算的基金运行趋势和结果起到警示作用, 唤起医保人的忧患意识, 以便及时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三) 求因问计, 提出对策

是什么原因影响基金的中长期平衡呢?课题经过对医保基金诸多因素的统计分析, 揭示出四大归因:一是趸交资金造成基金结余的“虚假”现象;二是单位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攀升”;三是统筹基金分担比例过大, 出现“冒顶”;四是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基金支付风险。

基于上述情况, 课题提出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基金收支平衡运营机制, 做好基金需求预测预算以及基金运行的信息披露和预警工作。具体的政策建议是:

为维护基金收入指标良好运行, 至少要做到“五个关注”:即关注综合影响因素, 将中长期筹资预算制度化;关注老龄化等人口因素影响, 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关注工资增长, 夯实缴费基数;关注困难企业, 实行缴费优待;关注趸缴现象, 改革基金财务制度。

为维护基金支出指标良好运行, 需要探索采取六项措施:逐步提高退休年龄, 对提前退休者实行差别待遇;淡化个人账户功能和降低划款比例;优化三个目录, 购买合理的医疗服务;引导基层就医, 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维护医疗费用共付制的保险属性, 防止统筹基金分担比例过大;防范先行支付风险, 设立隔离墙。

为维护基金结余类指标良好运行, 亟待做好三项工作:依法界定医保基金的合理结余;确保累计结余基金的保值增值;强化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协议管理, 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二、“以收定支”是保基本的核心理念

与会同志认为, 要始终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不论现在还是将来, 也不论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 都要坚持保基本的基本方针。通俗地说, 就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而不是办多少事收多少钱。因为基金的征缴基数、比率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确定的, 符合保基本的需求。因此, 坚持以收定支原则理应成为保基本的核心理念。

以收定支, 还要看收上来的基金是什么钱, 结余的基金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与会同志认为, 目前基金结余总体较多, 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趸缴基金, 是为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准备的, 不能将趸缴基金也视为结余。许多地方测算表明, 趸缴基金不仅不是结余, 而且不够用。即是前些年累计结余较多, 也是医疗保险发展特定阶段的现象, 不具备稳定性和持续性。对此, 有必要向社会讲清楚, 避免误解和误会。

三、医保基金结余不能盲目用于提高福利

医疗保险基金结余, 绝不能盲目用于提高福利。一方面, 福利能高不能低的刚性意味着盲目提高福利的风险也大, 在这个问题上, 欧债危机的教训值得我们警惕;另一方面, 累计结余基金的使用也要讲效率, 在支出上, 我们可以利用有效结余提高保障层次, 降低费率, 同时控制报销标准。

四、医保要向医疗卫生规划和医疗质量管理延伸

作为医疗服务的购买方, 要延伸到医疗卫生规划和医疗质量管理中去, 发挥基金的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同时, 要关注基金的保障绩效。就是我们代表参保人购买的医疗服务, 应该是高品质、低费用的。什么叫医疗质量好, 就是六个字—“少花钱看好病”。为此, 医保要参与到卫生规划和价格管理中去。

五、完善支付制度改革是保障基金平衡的重要举措

研讨会围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阐述如下观点:要用市场经济的理论思考问题;准确把握支付制度的基本概念;支付制度要有完整的框架。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的实质就是保证医药服务需方 (医疗保险和病人) 与医药服务供方 (医疗机构、医生、医药企业) 就买卖医药服务 (医疗技术劳务服务、医药产品) 达成公平交易的政策规定和管理办法。

制定预算是医疗保险支付管理的第一环节,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办法, 是完善支付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从国家到地方都要制定医疗保险的各类预算。预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既要有地区总预算, 也要有各类分预算, 对单个医疗机构的总预算是预算控制办法, 不是所谓的“总额预付”付费方式, 也不是所谓的“费用包干”。

在每个地区、对每个医院都需要采取复合式的付费方式, 不同付费方式只是将医疗服务划分为不同付费单元的方法, 各种付费方式不是相互取代关系, 而是并存关系, 要考虑的只是不同的支付制度对哪类医疗服务更为适用。协商谈判贯穿于支付的全过程, 无论是确定预算、采用哪种付费方式、确定各种付费方式的费用标准、以及结算的具体办法, 都应当协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长期机制】相关文章:

长期04-27

长期计划05-20

长期施肥05-06

长期执政05-18

长期护理保险05-26

长期暗恋范文05-16

长期投资论文04-16

长期营销计划04-28

长期供销合同05-14

长期住院患儿05-13

上一篇:应试模式下一篇:市场建设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