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风险

2024-05-01

国际金融风险(精选十篇)

国际金融风险 篇1

一、国际舆论风险的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是指促使风险形成, 诱发风险发生, 增强或扩大风险后果的潜在原因和主、客观条件。国际舆论风险是由某种社会事件被国际舆论聚焦所引发、形成并发展的。仔细分析这一过程, 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点:

第一, 某种社会事件是国际舆论的舆论对象, 是促使国际舆论风险开始形成的起点因素, 我们称之为国际舆论风险的实质因素。

第二, 国际舆论对该种社会事件加以聚焦, 一定是基于特定国际环境和国际舆论主体主观选择, 它们是诱发国际舆论风险发生的环境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及主观因素。

第三, 国际舆论的演化与发展更是影响国际舆论风险的重要因素, 我们称之为国际舆论因素。

据此, 可以将国际舆论风险的风险因素划分为实质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主观因素和舆论因素五大类。

1. 实质风险因素

实质因素是直接导致风险发生的客观自然原因。如风干物燥是引发火灾的实质因素, 细菌病毒是诱发疾病的实质因素, 医生开处方时字迹潦草是引发医疗风险的实质因素。

国际舆论风险的实质因素是指招致国际舆论聚焦, 诱发舆论风险开始形成的某种社会事件或社会风险, 也称之为客观风险源。如2008年发生的中日所谓“有毒”水饺事件中, 几名日本人因吃了中国出口日本冷冻饺子后中毒住院、三鹿奶粉事件中, 婴幼儿奶粉导致众多儿童患肾结石是引发食品安全国际舆论风险的实质因素。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太湖蓝藻事件是引发环境问题国际舆论风险的实质因素。

客观风险源是国际舆论风险的主要根源和生发起点。

2. 环境风险因素

环境因素涉及面较广, 主要是指从宏观方面对风险的发生有着间接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媒介环境等。如中国经济对出口的过度依赖, 内需不振则是经济风险的宏观环境因素。

国际舆论风险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在国际社会的层面上对引发国际舆论风险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环境因素、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因素、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因素、不同的历史传统因素、国际传播秩序与国际舆论环境因素等。如缺少强大的对外传播平台, 在国际上发不出自己的声音, 不占有国际传播话语权, 是引发国际舆论风险的基本舆论环境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是国际舆论风险发展与演化的重要支撑因素。

3. 心理风险因素

心理风险因素指由于疏忽、无意或解读社会的自动化思维等客观心理原因导致行为上的过失, 从而引发风险的因素。例如人的社会认知中总有一种虚假的安全感, 自认为某一类事绝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从而降低了自己的防卫性, 是引发伤害风险的重要心理因素。

国际舆论风险的心理风险因素是指因种族偏见、刻板成见、文化归因、从众心理、风俗习惯或宗教情感等社会心理原因导致国际舆论负向或扭曲发展, 从而引发舆论风险的因素。国际舆论风险的心理因素是客观的, 非主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引发国际舆论风险的主要隐形推手之一。

例如对“中国制造”的不信任一直是国际社会尤其西方社会对华舆论的重要社会心理, 这种心理是引发“舆论壁垒”等国际舆论风险的重要因素。

4. 道德风险因素

道德风险因素, 也称为主观风险因素, 是指故意行为或者不作为是引发风险的因素。比如造假是产品质量风险的道德风险因素, 做假账是财务风险的道德风险因素, 故意超速是引发交通事故风险的主观因素。

国际舆论风险的主观 (道德) 风险因素是指国际舆论主体从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出发, 利用其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地位, 主导国际话语权, 有意为之而诱发国际舆论风险的因素。

例如:在2008年西藏发生“3·14”打砸抢烧事件之后, 德国电视台利用“尼泊尔警察对暴徒进行镇压”的画面进行歪曲报道, 实为移花接木, 制造谣言, 有意为之, 是丑化我国国家形象的国际舆论风险的道德因素。日本舆论借中日毒饺子事件故意抹黑中国, 将一起孤立的个案炒做成对全部“中国制造”的怀疑和恐慌, 同样是有着主观动机, 是饺子事件国际舆论风险的道德因素。

5. 国际舆论因素

一般情况下, 社会事件具有引发舆论聚焦的潜质, 或已经处于舆论的“聚光灯”下, 才会引发舆论风险。因经, 但对舆论风险来说, 舆论因素则是至关重要的风险因素。

国际舆论风险的舆论因素主要包括舆论聚焦、舆论偏见、舆论逼视、舆论绑架、舆论误导、舆论塑造、舆论恐慌等舆论存在的负面或扭曲状态。比如2009年中国处决英国毒犯阿克毛, 英国政府动用媒体等对我国施加舆论压力, 即是引发国际舆论风险的舆论因素。

二、国际舆论风险的表现

通常情况下, 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发生、发展、高潮和落幕这样一个基本的发展阶段。国际舆论风险同样如此, 也有着一个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发展过程。根据其风险因素不断地变动组合, 我们将国际舆论风险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萌芽、形成、积聚和扩散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生成机制。

1. 萌芽表现:青蛙效应

国际舆论风险萌芽阶段是指它的风险因素生成、积聚、组合等的变动过程。

国际舆论风险作为一种次生风险, 它的形成不是凭空而生的,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一定是基于某种实质因素的产生为前提的。这种实质因素既可能是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和社会风险等“硬”风险的逐渐积聚, 也可以是以公共事件、突发事件为代表的社会危机, 或者其它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这两个方面实为国际舆论风险的诱发因素。

国际舆论风险的萌芽过程表现为青蛙效应。所谓青蛙效应是说“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 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 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 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于是, 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这一效应非常典型地说明, 国际舆论风险的风险因素萌芽是一个缓慢的、隐匿的、渐变累积的过程, 而且这一过程往往不易引起有关方面的警觉, 而就在这一过程中, 硬风险积聚, 危机事件发生, 风险因素不断生成, 不断地变动组合, 国际舆论潜在的关注度处于上升阶段, 聚光灯效应开始显现, 国际舆论风险初现端倪。

2. 形成表现:探照灯效应

国际舆论风险形成阶段是指国际舆论作为最重要的风险因素成为构建风险的主导力量, 并且各种风险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逐渐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实在风险的过程。在此阶段, 实质因素的风险积聚已达到一定的“阈值”, 在有限范围内对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的控制与治理已经失败, 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关注与聚焦, 国际舆论“探照灯”效应开始发酵, 国际舆论风险开始形成。

“探照灯效应”是李普曼关于媒介和舆论的一个著名隐喻。在李普曼看来, 媒介和舆论“就像探照灯一样, 不停地照来照去, 把一件又一件事从黑暗处带到人们的视域内”, 灯照到哪里, 人们就关注到哪里。

舆论所独具的“探照灯效应”对国际舆论风险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舆论是“聚光灯”, 它在较短时间内将社会风险或社会事件推到国际社会面前, 一时间形成众多国际媒体和国际公众主导下的舆论风暴。在这样的舆论旋涡中, 社会风险也好, 危机事件也罢, 原本冰山一角似的诱发事件被无限放大, 整个事件过程以至牵扯到的方方面面, 一举一动, 任何细节都被舆论公众所“凝视”。当事的个人、组织、政府或国家内部的任何点滴失误都可能被拉到全球舞台上无限量地放大, 倘若有些国际舆论主体刻意的渲染、歪曲或强词夺理, 当事方则会备感一种无形的舆论压力。

在这样一个社会风险或社会事件国际舆论化的过程中, 国际舆论风险得以形成。

3. 积聚表现:破窗效应

国际舆论风险积聚阶段是指国际舆论持续异化及其所引发的舆论风险不断累积和风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不断攀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国际舆论的异化过程与舆论风险的累积过程是相互纠结, 互为因果的, 我们可以用“破窗效应”来描述国际舆论风险的这一阶段。

“破窗效应”理论认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 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对于国际舆论风险来说, 这些所谓“破窗户”意指国际舆论的某种意见, 这种意见无论是出于何种意图, 对于舆论当事方来说, 都具有冲击性和指摘性, 都是蕴含着某种风险的“破窗”。这些舆论意见的“破窗”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个别的、轻微的或有些偏颇的, 但却有着强烈的暗示性意味, 其所传递着的舆论意向会导致更多的国际舆论主体发表趋同的舆论意见, 从而“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如此下去, 国际舆论会持续高涨, 出现舆论偏见、舆论逼视、舆论塑造、舆论审判及至舆论恐慌等异化反应。这些异化反过来, 会促使某种社会事件的国际舆论风险进一步发酵和积聚, 变得更加难以应对, 难于治理。

4. 扩散表现:蝴蝶效应

国际舆论风险的溢出扩散阶段, 是指由某种事件引发的国际舆论风险, 不仅会给事件的直接当事者带来风险, 而且不断地溢出扩散, 给除直接当事者之外的人、组织、社会、政府或国家带来各种难以预测的风险或影响。笔者认为, 国际舆论风险的扩散机制与“蝴蝶效应”有极大的相似性。

“蝴蝶效应”由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 偶尔煽动几下翅膀, 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洛伦兹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之为“蝴蝶效应”, 其引申意思即是指事物发展的结果, 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 即便初始条件有十分微小的变动, 经过不断放大等连锁反应, 最终会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发生。

蝴蝶效应所展现的非线性、非逻辑性及高风险性特征, 恰恰与国际舆论风险的溢出扩散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结论

国际舆论风险因其风险因素的不断变动组合, 形成了复杂的生成机制。从其萌芽、形成、积聚至扩散的生命周期基本遵循了青蛙效应、探照灯效应、破窗效应和蝴蝶效应的内在生成机制和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阿伦森.社会心理学 (第五版·中文第二版)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2].韦斯特和特纳.传播学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张乐, 童星.加强与衰减: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探析—以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为例[J].人文杂志, 2008, (5) .

[4].张海波.风险社会与公共危机[J].江海学刊, 2006, (2) .

国际金融市场的机遇与风险 篇2

自12月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市场真正开始走国际路线。

劳务、资本以及商品转移是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总体表现。

纵观中国入世的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已经渐渐地融入国际这个大市场,并且慢慢地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大放光彩,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来必定会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那么对中国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测,必然少不了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

本文解读了国际金融市场,从其机遇与风险两大方面考量,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 篇3

一、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的依据

(一)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它客观上要求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市场法则来规范各方的行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尤其需要独立的外部监管。而国家审计独立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必然会发挥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管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提供了基础。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是检查会计账目,包括会计账簿、会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在审计过程中,通过检查会计账目,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同时,在对一个特定单位实施审计时,首先要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考察,评估其效能。其次要对特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评估,哪些环节比较完善,哪些环节不够完善,哪些环节明显存在漏洞等,从而确定重点检查的环节和内容。

(三)金融审计与金融风险防范在目标与手段方面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监督金融机构对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保障国家金融政策的贯彻实施,是金融审计根本目标之一。同时,审计监督直接接触金融业的不同环节,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宏观调控措施在各个环节的传导过程和效应,并能将审计过程中所见所得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反馈,必然有利于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完善及其传导效果。

(四)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突出大案要案的新内涵,要求金融审计能够及时揭露金融领域重大违法犯罪线索,打击金融犯罪,发挥警示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够健全等诸多因素,经济秩序混乱的情况比较普遍,财经领域中造假和违法现象相当严重。在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审计机关理应突出审计监督重点,注意发现大案要案线索,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遏制违法犯罪不断上升的势头,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较好地发挥了警示作用。

二、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一)从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出发,树立全新的监督理念。金融审计要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必须树立全新的监督理念,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要实现合规性监督向风险性监督的转变。第二,要实现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的转变。第三,要实现突击性监督向经常性监督的转变。

(二)围绕防范金融风险,突出审计重点。针对容易引发风险的环节和因素,确定审计重点,主要有:(1)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2)金融资产运营状况。(3)或有负债,如对外提供担保、开具保函等,有无造成损失或存在潜在风险。(4)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的执行情况。(5)内部控制状况。(6)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改进审计手段,增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和促进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随着金融形势的变化,一些金融衍生品,如代理咨询、消费信贷、基金管理等新业务不断出现,所有这些都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信息科技愈来愈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业又是信息科技应用最早、普及最广、应用水平较高的几个领域之一。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努力改进审计手段,金融审计才能具备揭示金融风险的能力,才能在促进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有所作为。

(四)强化执法力度,依法揭露和查处当前金融领域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与违法犯罪问题。首先,要高度重视揭露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与违法犯罪线索,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审计法的要求,又是当前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推动审计工作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的突出标志。其次,要有发现大案要案的意识。要以真实性为基础,针对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和已经发现的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必要的延伸检查,从中揭露可能存在的违法犯罪问题。第三,要严格执法,敢于突破。在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查寻违法犯罪线索的过程中,要敢于碰硬,勇于突破。对发现的一些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违法犯罪线索,要一查到底。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分析与发展 篇4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现状概述

从国际金融市场的广义概念看, 从事各种国际金融相关业务活动汇聚的场所。这种分类的国际金融市场对所在居民的定义进行了描述。它包括当地公民与非当地公民以及非当地公民之间发生的金融活动。狭义的市场则相对简单些, 它笼统的指出是国际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场所。

国际金融市场也可以按照业务种类和性质等不同角度分类。例如赞着金融期限长短可以分为货币和资本两类。金融货币市场是指借贷期限在一年内。资本市场则与之相反, 长度大于一年以上可以成为国际资本金融市场。在业务上分类则可以包含黄金市场, 外汇证券市场, 资金借贷市场等等。这些分类都是按照业务涉及的种类进行细分的, 他们共同组成了国际金融整体市场这一概念。

二、国际金融市场客观存在的风险

(一) 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用风险

从上世纪末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到本世纪初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上分析, 这些金融危机除了让全球经济范围内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有些破坏对当地投入金融市场的信心产生了巨大伤害, 也让整体全球金融市场从这几次严重危机中产生了更多需要后续慢慢解决的新风险。首要解决的风险是金融监管制度的风险。过于自由的价格风险会慢慢开始演变为信用风险。未来市场的整体恐慌和失控时这种风险会造成的最坏可能。这就需要去考虑在全球金融市场自由化的今天, 迅猛膨胀的外在发展, 业务和衍生品交易种类和业务口径的扩大。传统监管怎样合理调整去应对信用危机的慢慢产生。在全球金融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的背景下, 如果应对这些金融创新产生的新危机。如何合理规避这些可能造成的市场恐慌和失控损失风险。

(二) 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资风险

当今全球经济无法避免的一个客观现状问题是各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收支与贸易的严重失衡在递增。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应对发达国家带来的贸易保护主义, 价格风险失衡, 全球地域性差异过大交易资本倒流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关系到市场整体投资风险指数的提高。全球一体化的好现象是让资本地域流动速度加快, 不同地域经济体业务联系紧密高效。但正是这种紧密的联系让资源流动产生了过剩的浪费危机。危机都会让投资风险提高。全球各地域经济情况是一种客观存在, 无法短期改变的情况。收益和风险的平衡需要建立在一个地域经济差异的条件上。但所产生的溢价效益会让金融交易的市场价格上涨, 和投资收益人为调控二方面变的增加。危机也无法避免的提成。

(三) 资源价格风险与国际间债务问题风险以及区域间金融竞争风险

因为美国经济对全球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支配力, 因而美元一直是世界主要货币。因此美元的利率汇率和股票证券交易市场的变化对全球金融市场会产生变化危机。虽然欧元等国际货币也开始对全球金融市场在增加影响力。但无法同美元在当今的地位所比拟和替代。进而这种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让国际间需要担忧美元对当地金融市场危险的进行多重考虑。在于本国金融交易中就需要承担着美元下跌等等不稳定的因素。因此, 各国在价格风险的考虑就会提升。因而会产生种种市场调控, 都会增加整体金融风险的危机指数。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 各国间债务关系一直是错中交织的。虽然经过几次全球大范围的调控, 区域间的经济共同体组织也不断为稳定国际间债务问题作出了实质进步。但危机依旧存在, 债务的调整转移, 债务资本的的划定, 债务形式的变换, 债权国和债务国之间关系的变化都为国际市场金融机构不稳定产生了潜在和外在的因素。并且债务也涉及到利息和收益这一必要素。但国际间经济体不平均都会让这些因素产生更大危机和风险。同时。国际金融自由化这个整体新发展趋势也让行业间和机构间业务产生了过多的问题。国际间同性质的业务竞争也就无法避免。因涉及的区域是否有良好的软环境并且是否有健康健全的金融监管, 也就越发重要。同时, 资产负债状况是否良性, 金融机构是否有一定支撑力, 当地金融业是否健全。都会潜在威胁国际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国际金融市场面对风险所采用的发展对策

(一) 通过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国际金融市场变革

经历过动荡的全球资本变动, 在上世纪末开始, 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开始趋于变动稳定并规模递增的新格局。它所包含的领域也扩展延伸到多个。全球一体化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背景。国际化概念的递增, 保持一个顺畅健康的国际金融交易的通道, 全球各地在发展当地经济所需资金集结, 资本转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金融市场在当今世界经济背景下所承担的分量也越来越重要。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体市场变革会呈现出一种递增态势和良性传递推动。

(二) 让整体金融市场突破传统壁垒变为良性自由化

从市场供应生产上和资本全球流通看, 国际金融市场起到一个加速度的作用。它首先为全球间的资本投资和国际贸易产生起到一个有利的作用, 其次它为市场供应生产提供了良性的保障前提。金融市场的自由性在当今已经彰显的更为突出。在金融市场发展的起始阶段, 国际各地域间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有严谨细致的规范。从对当地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和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业务相互是否矛盾或交织都进行了政府主导的监管调控。这种调控有很多有利方面, 但也存在过多的弊处。首先业务交易机构的单一, 竞争机制的排斥避免, 业务程度的控制都对当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形成了局限壁垒。上世纪末开始,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这些明显问题, 并开始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采用了比以往更为宽松的手段。让金融机构可以多种业务并存交织。证券行业放开参与银行类型的限制等等。从金融业务角度让市场整体出现一种态势自由。这种自由化是当今的重要趋势。

全球各地域金融市场看, 过去一直存在不开发离岸市场, 过紧约束黄金和期货交易市场, 对金融借贷利率的监管死板和人为主导影响借贷利率波动, 利率不随市场调节变动等等客观情况。但在当今, 各地金融市场已经开始放开这些不利市场发展的约束和限制。让自由化去主导市场机制。让金融市场慢慢呈现出一种自由宽松的发展态势。让金融壁垒一一抵消, 加速建立良性健康稳定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新格局。

(三) 提高股票债券以及证券等多重交易形式在国际金融市场所占比重

过去国际金融市场一直是货币作为只要传统交易工具。但本世纪开始, 股票证券等开始在交易工具上所占比重开始提高。各地域各国家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重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股票证券所占的位置。并通过在交易中购入债券, 股票等, 让资产的总额类型比重进行变化。让贷款在债券, 股票等等新资产工具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转换。去提高银行国际资产的交易力和交易手段。通过这些新性工具的采用, 让国际金融市场呈现出一种创新的架构模式。通过崭新的架构模式去主导整体市场进击。这样既可以主动弥补在传统融资工具所产生的不足, 也可以让这些证券工具的优势得以在国际金融市场充分发挥。并提供出属于自己特色的专属功能。如今, 这种比重在不断扩大, 并且新的证券品种也在产生。他们更趋于功能和特征的完善。对国际区域间的金融市场产生了举足轻重和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是一个新面对的重要关注点。

结论:国际金融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各区域金融活动已经开始产生区别以往的多姿态, 多角度发展。过快发展必定会带来各种明显和潜在的风险。中国的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研究和分析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和发展趋势对把控我国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经济, 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小组.国际金融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J].财经界, 2010, 05:5-20.

[2]谭雅玲.2010—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回顾与展望[J].金融与经济, 2011, 02:7-10.

防范金融风险 服务金融调研 篇5

一、江苏省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设概况

江苏省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从1999年开始运行以来,通过对全省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和借款人信息的登记入库,从而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借款人的资信情况,有效的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借款人信息咨询服务。截至2001年10月末,江苏省共配发贷款卡216486个;共有4000多个信贷网点、600多万笔贷款相关业务数据登记入库,基本上涵盖了目前与金融机构有信贷业务关系的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经济组织;入库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5726.54亿元,占江苏省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的88.36%,外币、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及保函等数据也录入了系统。

由于系统存储了关系到金融系统安全的重要信贷数据,必须保证系统每天有效、安全、正常运行,因此我们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统一、有效、严格的管理制度,使责任和权力相统一。我们要求各中心支行根据《银行信贷登记咨询制度办法(试行)》制订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细则,包括商业银行信贷数据上报制度、系统查询制度、系统安全保障制度等,对各金融机构也要求建立相应的内部岗位责任制、业务操作流程以及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加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内部建设,保证了入库信贷数据质量,从而使得充分而正确的利用系统信息资源有了坚实的基础。

为充分发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信息咨询作用,江苏省各城市行已适时开通了WEB查询子系统和传真回复子系统,向金融机构提供借款人信息查询。目前每月的查询次数已经达到17000次以上。各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可随时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查询功能,查询借款人的基本概况、主要财务指标、在所有金融机构的负债和或有负债以及欠息、逃废债等大事信息,提高了借款人资信的透明度,避免了盲目发放贷款或无把握发放贷款,大大降低了信用风险,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发挥了显著作用。

与此同时,各中心支行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与防范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维护金融债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功能,为创建金融安全区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常州市通过建立银行信贷咨询信息网,加强了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并制订了《常州市银行信贷咨询信息网管理办法》以规范信息管理。在网络上不仅通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以及其他业务工作进展情况和部署业务工作,而且还公布诸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名单等诸多信息,既支持了金融调研工作,又加强金融债权管理,进一步提高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

二、江苏省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

目前,随着江苏省在入库数据数量以及质量上的不断提高,并在保障数据库与信息资料的安全的基础上,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为金融机构审贷提供重要依据,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现在金融机构的“贷前调查”已不再是纸上谈兵,各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可随时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查询功能,查询借款人的基本概况、主要财务指标、在所有金融机构的负债和或有负债以及欠息、逃废债等大事信息,提高了借款人资信的透明度。据不完全统计,自年初以来,江苏省金融机构通过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提供的信息对103户借款人提出的3.11亿元贷款申请进行谨慎地处理:其中有63户借款人1.29亿的贷款申请被婉拒;有23户借款人0.72亿的贷款申请被缓贷和减少贷款额度;另外还有17户借款人共1.1亿元的贷款申请或被要求落实担保人、或被落实抵、质押品、或被减少授信额度。目前使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进行借款人资信查询已经成为各金融机构落实贷款“三查”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2、为保障金融债权、保全金融资产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各中心支行积极利用系统查询、公告栏提示、预警等功能。为保障金融债权提供信息咨询,连云港中心支行对于全市97家恶意悬空、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经行长联席会议决定,在该系统的“公告栏”上进行公布,使各银行都能够全面地了解企业改制情况和债务落实情况,达到共同制裁的目的。无锡中心支行也曾通过这种方式公布了由行长联席会议确定的28户逃废银行债务、拖欠银行贷款利息的企业名单,起到公示警告作用。

此外,我们还通过系统查询功能为转改制企业确认转改制过程中的金融债务,帮助商业银行落实金融债权,有效地制止了企业在转改制过程中出现新的悬空逃废、无理拖欠金融债务行为。连云港中支充分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的信息源较好地推行了金融资产保全证明书制度。金融资产保全证明书制度是该中心支行根据有关文件制定的支持企业改制、在改制中保全金融资产的一个有效制度。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首先在金融债权管理办公室建立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查询窗口,通过此窗口查询企业的负债情况、担保情况、信用状况、大事记等各种信息,及时通知债权银行协助企业做好改制工作,办理有效债务转移手续,然后经所有债权银行盖章后,债权管理办公室与企业提供的银行负债金额,再次通过银行信贷登记系统查询核对无误,方出具金融资产保全证明书,允许改制企业领取新的营业执照。今年以来,通过实行金融资产保全证明书制度,连云港市共改制了8家企业,落实金融债权7638.54万元,没有发生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权现象,有效地维护了金融债权。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改制,在企业改制中落实债权,不仅保全了金融资产,也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为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和货币信贷政策提供信息支持。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产生的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系统资源,积极运用系统的汇总分析功能,为开展货币政策调研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服务,如按金融机构、地区等对贷款分类、种类、行业分类等情况进行分析汇总统计,为人民银行及时掌握信贷投向投量,实施有效监控提供依据。如苏州中心支行对大额贷款、贷款大户的信贷行为实施跟踪监测、汇总,为人民银行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准确把握信贷投向,加大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提供信息支持。2001年6月,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组织对江苏省上市企业集团公司贷款投向的调查。我们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数据,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上市企业集团公司财务情况调查及其贷款明细情况调查,并汇总出每户企业在不同时点的贷款余额。在对分行的关于江苏省中小企业贷款情况、金融推动非国有经济发展状况等的调查中,我们根据不同需要及时快速地统计出相关数据,为金融调研提供了有效地信息服务。

论网络金融存在的风险及其风险控制 篇6

【关键词】网络金融  风险  风险控制  监管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势在必行。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网络金融,尤其是“余额宝”、“微信红包”的出现,在整个金融行业掀起了一番浪潮,但随着接二连三的诈骗案件的出现,逐渐暴露出网络金融所存在的许多问题,因此对网络金融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应该更加重视,控制这些风险、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十分重要。我国网络金融较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较晚,发展速度仍然比较缓慢,对于监管方面也一直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和框架。随着网络金融的高速发展及其背后隐藏的风险,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和规范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网络金融风险的种类及成因

(一)网络金融风险的种类

相比传统金融,网络金融存在更多的风险且破坏力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风险。网络金融的发展高度依赖于计算机或移动设备的软硬件设施,一方面由于操作系统与业务主机应用系统之间是通过数据来通信的,尽管有多层的安全系统也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攻击,从而给网络金融的操作业务带来严重的损失,互联网的高联动性甚至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全面瘫痪;[1]另一方面,对于客户来说,网上一些恶意的更新软件,以及一些木马链接,将软件进行非法篡改,窃取客户的账户密码和个人信息并盗窃资金。此外,计算机系统停机等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也会给网络金融行业带来各种程度的损失。

就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资金被盗事件时有发生,不少黑客将病毒隐藏在网址、二维码以及短信中,一旦消费者在淘宝上点开这些病毒文件,木马就会盗取余额宝或支付宝里的资金。尽管余额宝承诺只要资金被他人盗取都会予以赔付,但相关的调查、条款的不明确也可能会发生拒赔。

2.操作风险。由于技术操作人员的粗心或者是客户对操作不了解以及疏忽,导致业务操作不当或失误,容易引发不必要的资金损失,操作命令一旦确认便不能取消,损失也无法挽回。客户必须充分了解操作软件,工作人员也必须遵守职业操守,以防止操作风险给个人或公司带来损失。

对于网上银行来说,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有:网上银行员工的粗心引发操作失误带来的损失;客户因欠缺安全操作知识而带来的操作风险;内部员工窃取客户私人资料或盗窃资金。[2]

3.法律风险。目前我国的法律对于网络金融的监管还比较欠缺,立法比较滞后,从而一些网络金融业务,例如网络信贷、众筹等钻法律的空子,进行非法融资和发行理财产品,隐瞒投资风险,实行网络诈骗,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3]并且在网络金融业务在进行跨国交易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或法律条规,也会导致法律风险的发生。此外,法律对用户在网上交易、购物的权益保护不够,当用户面临个人信息被泄露、买到假货等有损自己权益的事件时,法律不能给予相应的保护。

4.信用风险。我国的信用系统还不够完善,消费信贷发展水平较低,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银行对于网上银行的信用透支会采取谨慎的态度,从而使消费者不能享受到网上银行提供的成本较低的个性化信用贷款服务,银行的信誉也会受到影响,并且银行存在的操作风险和技术风险都会使客户对银行的信誉产生怀疑。此外,当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时,卖家对自己产品的欺骗隐瞒行为也会使消费者对于网上购物失去信心。

5.市场选择风险。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环境下,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网络金融业务面临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一方面,在办理网络业务时,网络客户倾向于隐瞒自身的真实信息,导致金融服务的提供商不能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从而面临着经济损失,从而降低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在进行网购时,商家倾向于夸大自己商品的质量,消费者也无法区分优等品和劣等品,同时售后服务也跟不上,各个商家之间的价格竞争只会使得商品的质量逐渐降低。若网络金融市场还得不到有效监管,在未来有可能成为“柠檬市场”,劣等品驱逐优等品,整个网络金融服务质量降低。

(二)网络金融风险的成因分析

1.网络与金融机构的结合。金融业是以商品和信用为基础的,负债比例高且经营不稳定,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众对其的信任,上下游的联系紧密,一旦某家金融机构出现经济危机,就会发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个金融体系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动摇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当其与互联网结合时,互联网的联动性会使这种风险更加扩大,并且风险的种类也增加,信用风险、系统风险、操作风险都随之扩大,如果某一个网络节点出现问题,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

2.管理经验的匮乏。目前在网络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还很匮乏,管理经验相对不足,风险管理建设比较之后,容易导致技术风险和业务风险的产生,使网络金融的风险因素扩大。目前的大学并没有开设有关网络金融风险管理的课程,没有进行相关的人才培训,因此管理质量也无法提升,这将阻碍网络金融服务的提升和发展。[4]

3.信用体系不健全。在进行网络投资时,实际上类似一场博弈,对双方来说,失信是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尽管这个选择不是最有利于社会的结果。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以及我国信用系统的不健全,对于失信行为的惩罚不严厉,相关的法律准则和约束体系不健全,违约风险大,容易触发信用风险。一方面与整个社会长期形成的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信用系统,否则信用风险的爆发会危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法律体系不完善。尽管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可实用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差,并且对网络金融业务的很多领域并不涉及,对于交易者的身份认证以及电子合同的法律有效性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网上业务存在的技术风险以及网络欺诈等方面存在法律漏洞,对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不够,以及内部工作人员的处罚条例不够严厉,法律法规不健全带来的法律风险不容小觑。[5]

以“拍拍贷”为代表的P2P网贷平台来说,P2P网络借贷平台也存在着监管真空的问题,由谁管,怎么管,目前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监管部门尚未出台相关措施,P2P是否存在非法集资的界限也很难确定,实际操作中是否存在非法洗钱、高利贷等问题都要密切关注,金融监管部门以及政府必须纳入监管范围,不仅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以防网络诈骗和信用危机,而且也要加快建设信用系统,促进信息透明化。[6]

三、网络金融风险的控制

对于网络金融所面临的风险,必须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办法,对网络金融必须实施行之有效的监管方法,同时借鉴国外优秀的监管方法,防范风险的发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互联网的软硬件设施

首先,网络金融机构必须不断提高互联网核心技术水平,加强硬件设备的升级,积极鼓励软件的研发,加强网站的安全系统维护,建议完善的安全防御系统。其次,在网上交易活动中,要联合运用多种安全手段,例如实名认证、数字证书、密码保护等,保障交易的安全进行;最后,要采用先进技术防范系统漏洞,与有关的信息技术部门合作,加强抵御木马和黑客的攻击的能力,提供一个安全的交易环境。[7]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对于机构内部员工方面,要确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职业操守以及员工的素质,对于泄露客户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要严加惩戒,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也应当严格,要有相应从业资格证书以及一定的工作经验。其次,对网络信贷等业务的法律条例应当更加明确,规定相关的主体和义务,要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原则,加大对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最后,对于黑客等恶意攻击行为的条款也应该更加完善,网购出现的假货行为应该严厉打击。

(三)注重人才培养

首先,应该加强对风险管理人员的栽培,可以通过高校培养、内部培训、聘请外国人才等形式,财经类高校也应该设立风险管理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其次,也应该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养,鼓励互联网技术创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只有完善互联网技术,才能更好地提供网络金融服务。最后,大力培养网络金融监管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有完备的金融知识,也要有法律知识的储备,还要懂得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监管经验和技术,丰富监管人员的知识技能,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全方面的培训。

(四)增强客户安全防范意识

客户在进行理财投资时,应多方了解后再做决定,不要被高收益率所蒙蔽;客户应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警惕一些不法分子冒充银行所发的短信,不要轻易点击短信里的网页,输入银行账户密码;不要随意加入未知的公共Wi-Fi,某些黑客利用网民蹭网的习惯,利用路由器的网络漏洞,盗窃网民手机里的个人信息和盗刷手机银行、支付宝等移动支付的资金;客户不宜将账户密码设置得过于简单,电脑里应安装防毒软件,不要在公用的电脑上登录网上银行、淘宝等,以防资金被盗。

(五)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我国的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占贸易总额的百分比相比其他国家高,如果不对信用体系加以完善,容易爆发信用风险,公众丧失对企业的信心,整个社会的经济会处于萧条状态。首先,应该开发个人信用数据库,方便网上银行、等机构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从而降低违约率。其次,应该开发个人信贷登记系统,实现信息共享,防范信用风险。

(六)协调分业监管和混业监管

单纯的分业监管对于网络金融来说效果并不是很好,很多网络金融产品的归类不明确,分业监管模式难以应对,例如阿里金融涵盖了多种业务,若实行分业监管,部分业务处于监管真空,因此对于网络金融,必须加快发展混业监管模式,对分业监管体制做出适当调整,协调使用两种监管模式。[8]

参考文献

[1]冯元.试析网络金融存在的风险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4(10):61-62.

[2]范嵩.我国网络银行的风险监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3]王泽华.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4.

[4]何昕.网络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

[5]祁让坤.我国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现状及完善措施[J].时代金融,2014,(4).

[6]杨华.我国P2P网络信贷的发展与监管研究[D].湖南大学,2013.

[7]邱兆祥,毛可,安世友.网络金融发展的必然性、隐藏的问题与应对之策[J].长江论坛,2014,(5):90-94.

金融审计与金融风险防范 篇7

金融审计是按行业划分的一种形式, 也是金融监视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般来说, 金融审计是国家机关对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及其日常经营活动的真实性, 合法性, 效益性等一种监视方式。另外, 它也是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的自我监督活动等。

金融风险是金融类的机构在经营活动中, 由于一些失误, 主客观情况变化或者其他原因使资金、财产、信誉等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还有金融资产在未来的预期收益还有很大的变动性, 所以这种预期收入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就是通常所说的金融风险。

2 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体制的完善, 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作为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金融监督的一项必要手段———金融审计也是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之中。回顾历史, 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2.1 财务收支审计阶段

1983年审计署成立, 在1983年~1994年期间, 我国金融审计的主要对象是国有专业银行, 对他们的审计重点是在审查是否存在乱收费用、违反财经法规法纪等行为, 这一阶段的金融审计以维护国家财政秩序和增加财政收入为目标, 但是这一时期的金融审计也存在局限性, 它实质上其实只是财政审计的延伸, 而不是真正意义的金融审计, 因为它并未关注到银行的资产负责方面。

2.2 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阶段

在1995年至2001年之间, 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本国金融潜在风险的担忧。自1995年《审计法》的颁布, 金融审计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 这一阶段的审计重点是业务经营合法合规性、检查金融资产质量状况、内控制度的是否健全有效, 揭露重大违法违规案件线索, 这一时期在整顿金融市场秩序, 防范金融风险, 打击金融犯罪等方面发挥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2.3 风险审计阶段

在2002年至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 金融审计以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促进管理为主要目标, 通过考察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情况, 将重大经济案件作为突破口, 考察经济业务的真实性, 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将审计重点转向金融品种与服务、风险管理措施等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考核上。

2.4 安全审计阶段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我国金融审计进入了安全审计阶段。金融审计的目标是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安全, 关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反映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的新情况, 预防金融风险, 完善金融监管, 促进建立安全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机制。

3 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应用与优势

3.1 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应用

金融审计是主要是政府类的国家性机构对金融机构例如银行等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行为, 它作为金融监督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改善规范金融的秩序、预防解决金融风险等有着非常高效率的作用。要使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要树立全新的监管思想和理念。

(1) 要在执行过程中敢于突破, 不能总是墨守成规。现在的金融审计监管还停留在合规合法的监管的层面, 这种监管模式不能有效的揭示金融业中存在的风险, 目标比较模糊不清。

(2) 审计监管工作要实现时候监管向事前事中的转变。国家的审计监管还大多停留在对发生过的或者已经结束的事情上, 对于这种滞后、不及时的监管模式要彻底的改变, 不能老是在事情发生以后才去监督审查, 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出击, 防患于未然。

(3) 要在监管的频率上做出改变, 现在的监督管理大多还是突击性的检查, 审查不彻底, 不深刻。金融审计是面向某一法人单位各个层面机构或是某一类别的所有法人单位及其所辖机构, 这样的项目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并且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 审计覆盖面有限, 审计的成本相对比较贵。

在金融审计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基本程序, 大致可分为两步:第一是符合性的测试, 即在审计过程中要对工作单位的内部控制环节进行深入的考察了解, 从而得出该单位的实际效能;第二是实质性的测试, 即在符合性的测试完成过后, 对指定的企业等进行的关于内控的首次结论, 对存在漏洞或者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做出进一步详细的审查和评估。

3.2 金融审计的优势

(1) 金融审计的独立性更强。

相比审计机关而言, 金融监管部门除了对金融行业起到实施监视的职能, 而且保证着金融行业平稳发展以及管理的职责, 做不到绝对的独立, 所以有时候可能就会发生防不胜防的内在性的矛盾。但是审计机关作为一个独立性超高的机构而存在, 在行驶职权的时候也更为自由, 其得出的审计结论更有让人信服的力量, 还有提供的意见也更为让人相信是公平公正的, 对监督和管理中存在的内在矛盾能更有利的解决。

(2) 金融审计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金融审计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 从审计目的、任务、建议来看, 金融审计含有比较优良的性质。在揭露违法违纪问题的基础上, 更看重于对宏观层面的综合分析, 并能及时提出治标治本的措施建议。从审计对象、内容等来看, 金融审计含有较高的广泛性。不仅对金融机构进行金融性的审计, 而且也对金融监管机构也需要做着必要审查和监视;不仅对资产、负债、损益实行非常有必要的审计, 又对业务合规合法进行着必要检查。

(3) 金融审计具有灵活性。

金融审计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也本身包含有灵活性的要求, 因为这样才有比较高效的组织模式、特有的技术类方法, 以此来满足金融机构对关于单个比较唯一的或者交叉比较转向要求的等金融审计的要求。以便于随时应对可能发生变化的金融类风险。

4 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4.1 加强内部监管监督, 避免金融违规行为

金融审计发展经历了财务收支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效益和风险审计三个阶段。在完成了对单位内部的制度审查以及在通过对严重违规案例的查证以后, 一方面不仅可以及时的发现当前制度存在的不健全问题, 这将有助于金融机构对现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还有就是能够经过对内控制度的严格的执行效果的检测, 判断出有可能出现的有重大风险的环节, 给出整改意见, 以便于金融机构做出相应的整改。然后可以合理的规范现有的制度形以用来遏制可能发生的违规的和不正常的经营性漏洞, 使风险在摇篮里就被扼杀。

4.2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改进审计手段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许许多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出现, 例如余额宝, 互联网基金等金融衍生物。现有的金融审计可能对于这些一类的产品要求的满足已经达不到了, 因此突破自身界限, 改变现有模式有了新的要求。然后也挑战了以往的金融审计手段, 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积极在审计方式方面做出创新, 这样才能使审计工作具有揭示风险的能力, 才能保证金融行业的安全。

4.3 实时监控金融运行, 主动识别潜在风险

随着金融审计组织方式的不断发展, 从原来落后的“事后性审计”、“一审管几年”的形式转变成现在的跟踪性审计形式, 主要重视持续性的跟踪、主动的预防警视。正如现在进行的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的关于这个贷款被用于什么地方还有后续的追踪等的审计调查和监督, 我们通过对很多银行的经营的业务进行这数据的不间断的监控, 然后上面和下面同事合作共同保持一致、运用总体分析还有分散核查等形式, 以便于比较及时的了解新增贷款被用于了什么方面, 然后对于那些不规范不符合国家总体政策调控的和违法违规的有问题的贷款进行着及时的了解然后更正。这对于辅导经济的宏观和微观的决策和预防金融风险有着非常良好有效的作用。

4.4 揭露重大违法行为, 保持惩戒威慑力度

金融审计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对严重不合法和违规现象的查处, 深刻揭露潜伏在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中的一枚枚“炸弹”。金融审计的工作必须要始终保持高压式, 严打式, 面对在审计的过程中发现的严重违规违纪问题的丝毫线索, 就需要坚持彻查到底, 对已确定有违规行为的要及时送交相关的处理部门, 并对处理处罚的后续情况加以跟踪然后落实。对金融现有的领域进行的严重的不合法和违规的问题审计, 一方面是为了处罚犯法的金融类犯罪人员, 一方面表现了国家审计的绝对权威性, 有利于延长审计监督的有效影响, 对潜在的不合法和违规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以便于现有的金融机构的业务可以有效的平稳的高速的发展, 还有对于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保护人民的经济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4.5 落实审计建议整改, 发挥审计建设作用

审计整改、然后落实建议身为金融审计对有效保护金融安全的重要体现。为了防止继续走“审完就走, 再审仍犯”的老路, 金融审计部门对审计后续工作采用了很多的方式进行整改。最主要的是对完成审计以后的事情汇总然后归纳, 找出违规问题背后的体系机制的严重性的实质性的瑕疵, 并通过上报和移交给相关经济类的决策机构或者报告给金融机构自身的形式, 以便于其对机制的完善、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然后可以发挥和运用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的管理和防范中的建设性的作用。

摘要:众所周知, 审计行业对于会计行业中的各种风险的防范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因此当在金融中实行审计, 我们应该也可以看到金融审计会发挥着良好的作用。介绍了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历程, 并论述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应用与优势, 最后提出了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审计,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潘惠坤.金融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中国金融, 2013, (11) :12.

[2]徐鹤田.国家治理视角下推进审计结果公告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 2013, (2) :3.

[3]罗晶.浅谈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J].知识经济, 2014, (4) :67.

[4]姚雁雁.金融审计与金融风险防范[J].企业技术开发, 2014, (5) :32.

[5]高菲.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金融审计研究[J].商业会计, 2012, (19) :7.

网络金融风险特征及风险研究 篇8

关键词:网络金融,投资,风险,规避

2013年6月13日, 天弘基金与支付宝合作推出余额宝, 一上线就在业内掀起一阵热潮, 基金在渠道创新上又向前走了一大步。余额宝刚面世就以6%的高年利率和随存随取无需手续费的诱人优惠吸引了大批网民。表面看来, 余额宝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 通过余额宝, 用户不仅能够得到较高的收益, 还能随时进行消费支付和转出, 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 获得相对于定活期存款而言较高的收益, 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上购物、支付宝转账等支付功能。但在线下, 余额宝实质上是天弘基金公司的一款指定货币基金。余额宝只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浪潮中备受关注的一个个体, 还有财付通、支付宝等理财平台和各大银行的网上服务都是网络金融的表现体。在金融服务创新环境中, 大量的投资者或者参与者只看到了省时、省力甚至有利可图, 但却忽略了其背后巨大的金融风险。面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投资者首先要了解风险来源, 才可能从源头规避风险。

1 网络金融的风险及来源

1.1 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及运营模式

1.1.1 覆盖行业广

网络金融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 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

(1) 网上银行的普及。目前, 发达国家的银行都已开设了网络业务, 拥有自己成熟的网络服务部门。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如交行、民生和招行等, 也均有网上银行, 提供基金理财产品买卖、资料修改和账单查询等业务。

(2) 网上保险业的发展。美国国民第一证券银行首创通过互联网销售保单业务, 现美国已有60%的网络用户, 英国于2000年建立“屏幕交易”网站, 用户数量以7%速度递增。我国的网上保险业务的发展还未完全普及, 各大知名的保险公司有自己的门户网站, 但是具体的营运还是线下为主。

(3) 网上证券业的兴起。境外的很多证券交易所已经通过联网, 实现上市股票的相互交易, 香港、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的一些交易所通过网络实现了一天24小时的证券交易。

(4) 电子支付产品的应用。英国西斯敏银行和米银行1995年开发了智能卡为基础的MODEEX电子货币系统, 并在伦敦建立国际总部, 并向美国、加拿大推广了这一系统, 大大推动了货币应用。

1.1.2 涉及人群广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4年1月16日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 全年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综合近年来网民规模不断扩大, 据数据统计,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逐渐饱和, 互联网发展主题已经开始从“数量”向“质量”转换, 在此期间互联网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与传统经济结合紧密、各类互联网应用对网民生活形态影响力度加深等特点。作为网络金融的市场供给方, 其队伍也在不断扩大。2013年7月11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放了第七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 (下称“支付牌照”) 共27张。至此, 央行已累计发放250张支付机构牌照。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周金黄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称, 预计到2014年内, 获得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将达到260家左右, 而除了一些互联网和银行卡收单有规模的机构有盈利外, 大多数支付机构还在微利或亏损状态, 能量还没有释放出来, 监管部门对支付公司的态度总体上鼓励创新, 支持鼓励第三方支付公司发展壮大。

1.1.3 现有运营模式多样

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其实是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的, 一类是现有的金融体系利用互联网来增加销售渠道, 提高运营效率;另外一类则是互联网独占的金融模式。各大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属于第一类的运营模式, 而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和余额宝则属于第二类经营模式, 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未来趋势。具体细分下来有近十种不尽相同的模式:P2P网络小额信贷模式;众筹融资模式;虚拟电子货币模式;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模式;P2B模式互联网银行模式 (Internetbankor E-bank) ;互联网保险模式;互联网金融门户模式;节约开支方案模式。本文主要探讨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模式和互联网金融门户模式。

1.2 网络金融存在的主要风险及来源

1.2.1 技术风险

由于网络金融的承载体为互联网, 所以网络平台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系统风险, 这种风险既来自于客户终端软件与技术系统的兼容性差导致的停机或者磁盘破坏, 也可来自网络外部的恶意攻击病毒破坏等。调查表明, 系统停机对金融业造成的损失最大。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缺陷必然形成其安全隐患, 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 网络安全技术上的漏洞目前很难被完全攻破, 网络风险无处不在。网络银行选择的客户端的革新程度, 支付平台的便利操作程度都是技术的体系, 一成不变、缺少升级换代的客户端在市场的大潮中极其容易被淘汰。无论是招商银行的无驱动“U盾”, 还是民生银行的两层密码网络支付的技术, 都是在适应这个急速发展的网络世界。

1.2.2 业务风险

由于网络存在着信息不对等的问题, 从而产生道德风险。网络金融服务的交易支付双方只通过网络发生联系而互不碰面, 使得交易身份和真实性的验证难度增大, 信用风险也增大。我国的信用风险不仅局限于此, 还包括由于制度的漏洞而造成的信用风险。有些网络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客户兑现电子货币的风险, 发行的规模越大用于结算的余额越大, 发行者等值赎回其发行的电子货币或清算资金不足的可能性就越大。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网上理财产品则运用其表面获利而掩盖了其作为货币基金的事实。从2013年6月刚刚走入大众视野时的6%的年收益率到今天已经跌破了5%的年收益率, 不难看出, 余额宝作为基金产品其不是固定高收益率, 更不会是零风险的, 其拥有网络业务风险的同时还具有基金业务的风险性。

1.2.3 法律风险

目前网络金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金融立法缺乏相关配套法规, 因此, 利用网络提供或接受金融服务, 签定经济合同在有关权利与义务等方面面临相当大的法律风险, 容易陷入纠纷之中, 这增加了网络金融的交易费用, 还影响了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

2 网络金融风险现存的缓解手段

2.1 技术性缓解风险

现在我国网上支付的安全技术已经比较完善, 诸如控件、UKey、动态口令 (OTP) 和证书、钓鱼网站的实时拦截等等。例如:工行推出的工银电子密码器, 不仅防止了交易信息被劫持、交易要素被修改等风险, 而且还对客户使用电子银行的保护更加全面。除了各大银行和支付后台不断提升其软硬件水平外, 我国的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在安全性下降的同时也缓解了流动风险。首先, 利用云计算的理论和大量的数据挖掘进行行为分析, 人的投资行为可以得到安全性信贷数据, 以建立风险控制的数学模型, 有效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增强网上银行系统, 以控制风险防范水平。其次,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使网上交易顺利进行, 具有更多的安全信息更容易获得支付交易。互联网技术, 大大降低了成本和金融交易的风险, 扩大外展和金融服务的边界的快速发展。

2.2 政策性缓解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中, 政府也在不断采取措施从而缓解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简称“二号令”) 确立了非金融支付行业地位及业务属性, 设立了行业准入门槛, 并从“备付金安全、实名制规范、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支付风险管理、客户权益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监管要求。二号令出台后, 整个行业得到的“制度红利”迅速显现出来。近200家机构拿到牌照, 从而对混乱的市场进行了有效的规范。在央行的政策监管下提供的服务逐步由单纯地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向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及产业链支付方向发展, 渗透包括钢铁、物流、基金、保险等诸多领域, 整个行业进入了正向反馈的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 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快速发展, 监管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当中。准备出台的政策包括:《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及《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其中7个管理办法已经构成了对整个第三方支付业务监管的政策基础框架, 并且央行已经搭建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系统、信息报送系统, 从而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传达。

3 应加强的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3.1 强化运营商的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金融电子计算机业务的系统大多从国外进口, 这就增加了金融安全风险和网络技术的选择风险。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 提高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 缩小在硬件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显得尤为重要。密钥管理技术、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都是网络金融的核心技术, 大力发展这些核心技术, 可以防止和减少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风险, 除了政府的监管外, 运营商也应该自行提高这些技术, 由于大量的运营商是建立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之上, 互联网金融对其的改变只有技术上的革新而非本质的改变, 所以, 监管机构对其风险管理更多也应体现在技术上。

3.2 加强政府的监管措施

中国的现实情况是金融电子化没有统一规划, 统一标准。因此, 首先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按照规范逐步发展金融网络的建设。其次, 建立多层次动态联合监管体系:一是中央行要整合内部力量, 在鼓励创新和行业自律的同时, 调整第三方支付监管策略, 加强监管及时识别隐含的关联风险, 对创新活动进行规划引导, 避免因监管缺位、市场失灵形成的倒逼机制;二是各部委之间建立有效的动态联合监管机制, 明确各部委的监管定位, 认清网络金融对原有监管体系的挑战, 加快监管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引入网络金融服务产品报备和消费者互动监督机制, 弥补由于监管力量不到位带来的监管失察。最后, 为了控制流动性风险, 应有效控制电子货币发行主体、品种和数量, 由电子货币发行人的信用评级来决定电子货币的发行数量、类型和业务范围。电子货币发行人信用评级应每年评估, 考核指标可以选择资本, 发行电子货币的数量和平衡流量, 外汇储备和存款保险的金额等。

3.3 强调投资者的防范措施

作为投资者应加强防范意识, 在认识到网络其固有风险外更应该认识到网络理财等产品的实质及其风险。不应一味看到便利与收益, 无视其风险。以余额宝为例, 其实质为天弘基金, 年收益额不断下降, 这个越滚越大的雪球一旦冲出来其应有范围, 那么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理财产品有盈有亏, 应提前防范其风险。

3.4 建立国家相关的法律制度

中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还不能适应网络金融发展的要求。政府应及时制定网络金融的有关法律法规, 如电子交易的合法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等相关法律法规, 虽然这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金融创新网络的发展, 但是, 为了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也是值得的。

4 结论

网络金融时代在带给人们方便生活的同时, 也产生了与之伴生的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网络时代的金融安全日益重要, 只有掌握了高超的网络金融驾驭技能, 才能使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更稳、更快地向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伟, 唐丽丽.浅析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黑龙江对外贸易, 2008 (12) .

[2]王博.浅谈基于风险价值的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 2013 (01) .

金融风险防范与政府金融审计 篇9

一、金融风险防范的对策研究

金融风险防范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及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金融机构必须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有关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防范机制。笔者简要从下述几点论述如何防范金融风险:

1、努力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金融活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风险是各项经济活动风险的集中表现, 金融问题起源于经济本身。因此, 保持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增长, 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应根据社会及市场的需求, 及时有效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有机整合各项宏观调控政策, 努力改善经济运行的市场环境, 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为金融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减少金融业活动的不确定性和各种外部金融风险。与此同时, 政府应减少对金融活动的行政干预, 使金融活动市场化, 从而有效避免因行政干预不当而引发的金融风险。

2、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经济与金融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良好的信用环境, 健全社会主义信用体系, 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 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 及时记录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缺失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资金获取的渠道, 不断约束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二是不断加强立法, 在实际金融活动中严格执行各项金融法规, 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加大对违反信用的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力度, 从而促使人们在从事金融等社会经济活动中讲求诚信, 为金融业的健康运行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信用环境。

3、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众所周知, 市场不是万能的, 其具有滞后性, 要求必须借助金融监管手段。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 对金融业的监管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金融监管, 能够有效的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经营, 从而保护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促使金融机构认真制定和执行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不断自身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加强金融监管不仅着眼于国内, 同时还应不断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防范金融风险从国外向国内转移, 根本上保证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概述政府金融审计与防范金融风险的联系性

金融风险的防范, 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和完善的宏观经济政策, 同时也需要金融机构通过各项措施不断完善法人结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防范金融风险过程中, 各防范主体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政府金融审计因其独有的特性, 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具体表现如下:

1、政府金融审计具有权威性。

与其他的防范主体相比, 政府金融审计具有权威性。金融风险的产生一方面来自金融企业自身的内部经营管理、所面临的金融市场环境, 也可能是由于金融监管制度的监管力度不当, 从而引发风险。金融监管机构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对金融监管问题的处理存在一定的障碍, 对提出触及自身利益的改革建议有一定的顾虑。相对而言, 审计机关则独立于金融系统外部, 能够客观、公正地行使审计监督职权, 从内部深入研究和揭露金融风险问题, 从而可以提出客观的金融改革建议。因此, 对防范金融风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政府金融审计具有综合性。

当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是我国金融业普遍采用和实行的模式。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严格根据法律规定, 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定位。与之相比, 政府金融审计则有机的整合了各项职能, 对金融系统进行全面的专门监督, 整体上监督、发现和预警风险。因此, 可以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周密性和有效性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见对策。从审计的范围和审计对象上, 我们可以看出政府金融审计具有其自身的综合性, 同时根据的内容, 即政府金融审计在审计一家金融机构时, 不仅仅关注金融业务的合规性、风险性, 同时也要关注其执行国家相关的财税、劳动用工政策等情况, 这些问题处理的好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机构的内部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 研究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和政府金融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体现在下述三点:

(1) 研究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和政府金融审计, 可以让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及相应的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到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作用; (2) 对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和政府金融审计研究, 可以让金融机构更好的做好金融风险防范的对策, 提高运用政府审计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3) 研究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和政府金融审计, 是我国金融市场及是会注意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顾春雷.发挥金融免疫功能的优势和途径分析[J].福建金融, 2008 (8) .

[2]、李彬彬.金融风险的特征及其防范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 (1) .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初探 篇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金融业也发展迅速, 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所产生的新事物, 包括创造新的金融理论、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市场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目前, 金融创新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但是金融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金融风险。如何防范金融创新风险是当前金融创新关注的焦点。因此, 研究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 笔者对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金融风险

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金融创新引发了经营的不稳定性、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以及金融创新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三个方面, 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 金融创新引发了经营的不稳定性

金融创新引发了经营的不稳定性, 使得金融创新发展中存在着金融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改变, 在金融市场上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表外业务, 从事其他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所从事的承兑、担保、期货和其他有价证券衍生工具买卖等, 这种经营方式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不稳定性, 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

(二) 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

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 削弱了风险控制能力。在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 金融行业的最大活力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 令商业银行的比重降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既是金融创新的受益者也是金融风险的制造者, 它一方面加快了资金使用的效率, 另一方面加大了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

(三) 金融创新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

金融创新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 也使得金融市场创新陷入困境。近年来, 随着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 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金融风险构成也日趋复杂, 增加了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就目前而言, 金融创新的风险更为隐蔽, 导致监控的难度加大, 尤其是在金融创新工具帮助转移产品市场风险的同时, 一旦被投机者利用, 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和破坏性极强的特点, 使得金融创新的风险较大。

二、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能力, 针对上述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金融风险, 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可以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 提高金融机构的管控能力

提高金融机构的管控能力, 是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金融创新过程中, 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的管控能力, 防范金融风险, 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 一是在金融机构内部建立风险管理部门, 设定明确的职责和权限, 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二是金融机构要加强信息技术风险管理, 防范信息技术危机。三是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管理, 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统计和核算, 确保金融创新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 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

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 也是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环境。在金融风险防范中, 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 可以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创新工具的监管, 监管机构要严格审查金融创新工具, 并进行风险评估。另一方面, 要完善金融机构信用评级, 建立健全金融信息披露制度, 保证信息全面收集和及时发布。另外, 还要逐步将分业监管模式转变为全业监管模式, 调整金融监管的功能、组织结构及方法, 使之适应金融创新发展的需要。

(三) 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

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 在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也不容忽视。对金融机构而言, 金融机构也转变理念, 重新找准法律框架内的定位。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 对于规范金融行为, 修正金融产品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 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 用法律而非行政的手段规范创新规则, 在一定的规则下通过对以往金融工具的变更逐步创新的, 可以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和金融体制的稳定, 从而达到金融创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 金融创新风险的方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 金融风险的防范应提高金融机构的管控能力、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和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 不断探索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 只有这样, 才能规避金融创新中的风险, 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柯健.金融创新的风险及其防范体系的构建[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02) .

[2]时辰宙.现代金融创新风险研究——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视角[J].河北金融.2008 (06) .

[3]詹国林, 何唯.析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9 (12) .

[4]王侨钰.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启示[J].华北金融.2010 (02) .

上一篇:监督困难下一篇:东西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