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

2024-05-03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精选十篇)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 篇1

一、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经进入“90后”时代,具有个性独立、思维活跃、观念开放等特征,但由于女大学生自身防范意识弱、防范能力不足、社会经验欠缺以及生理上和“性别角色”方面形成的固有柔弱特质,成为社会中一支新的弱势群体。近几年,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引发媒体、学校、专家以及社会公众的热议和讨论,如2014年的“黑色八月”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国就发生了数起年轻女大学生遭遇劫持、绑架、强奸、失踪甚至被谋杀的悲剧,这不仅成为公共安全领域关注的新问题,也暴露出女大学生对安全问题认知的缺失,导致安全问题认知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缺陷和不足。尽管很多高校在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花费很大功夫且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依然突出。

1. 由心理偏差引发的安全问题突出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女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加,许多在校女大学生仍然高度依赖父母、老师和学校的指导和保护,并且她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动态时期,在意识、情感、行为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容易形成各种心理特点如:自卑、敏感、孤僻、脆弱等。女大学生由于心理偏差引发的安全问题常见的类型有心理压力型、外界诱惑型、情感脆弱型、心理敏感型等,这种心理如果长期得不到调节和治疗,便会不断朝向消极方面发展,最终将严重影响其正常思维进而对自身行为失去控制,此时的女大学生便容易做出一些不利自身及他人安全、健康及生命的行为。

2. 人身及财产安全问题频发

作为女大学生,自身力量薄弱、性格胆小、对外来侵害难以防范,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常见的人身侵害的类型有外来暴力侵害、交友中的侵害、求职中的侵害等,在这三种类型中主要为女大学生人身受到性侵害,性侵害不仅使侵害人身体受到伤害,且会使受害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侮辱,从而导致其精神崩溃,甚至导致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财产安全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非法的侵害的状态。[1]绝大多数女大学生较为单纯善良且富有“盲目的同情心”,在交友、择业等遇到问题时易被不良信息的蒙蔽和他人的煽动,对事实的判断能力非常有限,从而成为盗窃、诈骗等不法侵害的重点对象。

3. 日趋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隐患颇多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丰富的资源为女大学生学习和娱乐生活提供了便捷条件;另一方面,网络也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如使一部分女大学生变得孤独冷漠、心理扭曲,同时,网络的便利给犯罪分子创造了更多的作案条件。对于女大学生来说,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有两种,第一是网络交友,由于网络是虚拟的,很多女大学生又容易轻信他人,对网络世界辨别能力不强,这样就给犯罪分子可趁之机,使自己受骗。在赶赴他处见网友,之后被骗钱、骗色、杀害;第二是信息安全问题,不法分子在窃取女大学生的私人信息后对其进行敲诈,或者将信息恶意篡改、丑化上传,并将其隐私公开以损坏其名誉。女大学生自身防范意识不足,因其自身信息的泄露而受到损害的案件时有发生。

二、新媒体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

新媒体正在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并成为社会舆论最重要的传播载体,[2]已经成为大众主流媒体,仅以网络媒体为例,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3]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新媒体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扮演者日益重要的作用。

1. 新媒体拓宽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平台

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而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具有信息资源容量大、传播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较之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跨越。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既可以借助新媒体,挖掘大量丰富的安全教育资源,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与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的各类信息,而无须受财力、物力、人力的制约,无论是教育场合和受众对象、教育方式与手段还是信息获取与传播,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改善,从而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2. 新媒体增强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自主性

在人人拥有移动终端的时代,新媒体可以确保将安全教育知识传达到每一个学生,打破传统安全教育方式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保证层次各异的文章和图文并茂的安全教育资料传播的覆盖面,使不同水平和基础的女大学生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女大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地选择浏览信息,在主动的探索和寻求新的视觉听觉内容的过程中使安全教育潜移默化通过这样的新信息传播模式,女大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内容,这种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使女大学生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与互动交流,从而有利于增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自主性。

3. 新媒体丰富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手段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种即时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女大学生学生的安全知识应用能力,防止自身受到人身伤害。新媒体使得各式各样的信息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深入到大学校园,女大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平台进行安全学习,这样可以帮助女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新媒体的多种形式,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并且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参加各种安全教育实践活动,换言之,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的安全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丰富了安全教育的资源和手段。

4. 新媒体提高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识方式,新媒体人际交流中的虚拟环境和角色,缩小了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和心理防范,许多在校女大学生往往无法适应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的角色转换,特别是家庭教育过分溺爱“90后”女大学生,这种非常溺爱和过度保护,造成了她们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3]而缺乏与同龄人面对面的交流,于是当这些个性鲜明的孩子们聚集到大学的大家庭中时便会出现各种摩擦。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可以使大学生将内心深处的孤独、苦闷、迷惘等倾诉出来,教育双方可以通过短信、网络聊天等形式“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交流,真正实现畅所欲言。教育者能够通过新媒体了解受教育者最真实的想法,对女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组织探讨,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防范,从而增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三、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机制的构建

面对新的背景,学校要不断加强新媒体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网上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阵地,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创新教育内容与方式,营造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氛围,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及实效性,全面构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

1. 完善设施,搭建平台,推进女大学生安全教育融入新媒体

安全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进网络的必要性及优越性,认识到网络是对女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日常安全教育工作中,完善新媒体所需的硬件设施,要实现网络教育和实体教育并重的局面。高校应占领大学生新媒体舆论制高点,充分利用网上即时通讯工具如:微博、微信、MSN、QQ、贴吧等各级各类网络宣传渠道,丰富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定期发送与师生工作、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日常安全知识,并根据社会热点及时节调整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讲解内容,大力宣传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增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全面推进女大学生安全教育融入新媒体。

2. 界定职责,合理分工,构筑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合力工作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只是某个部门的任务,而是整个学校各个部门的共同任务,要使这样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有效和谐的运转,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稳定、协调、高效的工作体制和机制。首先,信息中心技术部门要切实明确职责,通过综合协调,逐步形成网络与女大学生安全理论课教育相结合、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女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的网络教育体系。其次,逐步建立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具体负责的新媒体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新媒体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考评,考核结果与学位进修,晋升提级挂钩,尝试建立新媒体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评价机制,努力构筑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合力工作机制。

3. 丰富内涵,构建渠道,创新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络新模式

根据当代女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积极挖掘新型安全教育形式,丰富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涵,有针对性地将安全教育知识连续不断地发布到新兴媒体平台上,定时更新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讲解,并根据社会热点以及时节调整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同时,积极构筑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渠道,一方面要通过安全教育课堂、班会、主题活动等第一、第二课堂培养女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QQ、MSN、E-mail、BBS、聊天室等新载体的功能,探索新的安全教育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网络优势,把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导向网络等新媒体,努力拓展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空间,比如开发校园安全APP、开发女大学生安全知识小游戏、举办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主题微电影大赛等,通过新颖的表现渠道将安全教育知识生动有趣的传授给女大学生,打破传统教科书式教育模式的呆板老套印象,切实创新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络新模式,提高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接受度和参与度。

4. 齐心协力,营造氛围,实现女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教育的三位一体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内容,而且也是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内容。校园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力量,齐心协力营造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氛围,建立一个立体的教育模式。第一,学校要重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加强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的传播,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开设安全教育的网络课程,将安全教育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放在校园网上,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自身的具体需求随时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这种教育方式将突破传统教育方式上时空的局限,会明显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第二,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者不能只对女大学生安全情况进行报道,应对预防和避免再次发生的措施进行传播,让女大学生学会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理办法。第三,发挥家庭教育的绝对优势,对女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生能够牵动起每一个家长的心愿,学校可以通过新媒体,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向女大学生的家长宣传安全教育知识,家长作为监护人,应监督女大学生的安全行为,从而对女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进入了新的阶段,新媒体的功能能够弥补传统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方式的一些不足,更有效地对女大学生进行教导,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该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把握新媒体舆论规律,用新态度对待新媒体,用新思维管理新媒体,用新的措施建设新媒体,使新媒体成为加强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建设的新平台,进一步开发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同时,分析当前女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对教育的受体和教育的手段都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女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得到安全知识的教育,从而更好地推进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咏梅.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研究——以W职业学院为案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31-32.

[2]李舒,季明.新媒体冲撞[J].瞭望,2009(7):16-17.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 篇2

学校女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切实加强我校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促进女学生健康成长,全力打造平安校园,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长坪小学根据中心学校制定的女学生安全和教育管理制度的要求,特制定我校女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及措施。

一、管理制度。

为了维护女学生的人身安全,促进她们身心健康发展,特制定“长坪小学女生安全管理制度”,请广大教职工遵守。

1、充分认识加强女生管理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2、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和教育工作。对个别特殊学生应重点联系。

3、教育管理学生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男教师不得在“封闭环境”与女学生单独相处(包括教育、辅导等)教育、辅导女学生时言行要得体;教育时涉及学生隐私的应慎重;教育学生时禁止使用挖苦、讽刺、伤害性的语言。特别注意语言得体,更不要有过激行为,以免产生不安全的后果。

4、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形成学校、教师、家长共同教育网,及时把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通报家长,同时引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和疏导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5、根据女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开展一些活动,如组织女生讨论有关生长发育中的一些问题,引导她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生理现象;组织女生讨论人生、交友等问题,引导她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结合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安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她们一些自我防范和自救方法。

6、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学生的朋友,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可预防和阻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7、女生管理人员作好相关工作的记载,每年要写出教育女学生的情况总结以便学校掌握此项工作的情况,也是老师德育工作的具体体现。

二、具体措施

为了保护好女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使她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特制定女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措施。

各年级要十分重视女生安全教育工作,学校由少先队大队部辅导员分管女生安全教育工作,全体行政领导、班主任以及各班专门负责女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女教师,形成了一个全校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

1、掌握好每学期各班女生情况。特别对父母外出打工的女生,一定要按学校有关规定做好工作。

2、提高全校教职工对女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认识,并对女生教育的方式进行规范,特别是对男教职工在对女学生进行教育或辅导时的方式提出了相关要求。

3、召开女教师会议。强调具体的安全注意事项,探讨教育管理女生的方法。

4、对起始年级,学校都要集中召开专门的女生会,讲解女生安全知识,宣传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提出相关要求。每年一次女生青春期教育活动。

5、各班负责女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女教师,每学期至少要组织所负责班级的女生召开一次安全教育会,平时不定时的做好相关的安全教育工作,并作好记载。

6、抓好安全硬件建设,对校园内一切硬件设施进行经常性检查,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立即解决处理好。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 篇3

【关键词】昆明 女大学生 安全防范教育 路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42-02

1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数量越来越多,高校中的女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不断引起人们的瞩目,最近在我国发生多起的女大学生失联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很多的女大学生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轻信他人导致受到伤害甚至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这些事件的发生在我国引起了国家各个部门的强烈的关注,与此同时各个高校也加强了对于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展开了对于昆明市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研究,昆明地区是我国云南省的省会,这里的文化教育事业非常发达,在昆明市境内有数所高校,而且每所高校女大学生的数量都非常多,鉴于目前经常发生的女大学生失联的问题,本文针对昆明地区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现状展开了对此的研究。不仅仅在昆明,放眼全国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女大学生发生的安全问题,可以推测的是仅仅曝光的女大学生安全事故就如此之多,那么已经发生的未曝光的有关女大学生的安全事故就更多了,在很多女大学生发生安全事故时候,很多女大学生都选择了沉默与隐忍,目的是为了不让别人发现知道,这样自己才能在自己的圈子继续生活学习下去,一旦事情暴露自己将无法面对周围同学异样的眼光与背后的指指点点,所以可以预见的是真正的发生的女大学生安全事件应该要比曝光出来的多得多。只是很多的女大学生选择了隐忍罢了。女大学生这种态度无疑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的气焰,这使得很多的犯罪分子在作案的时候更加的肆无忌惮,也使得此类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多,所以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应该加强女大学生安全防范的教育,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展开了对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路径和方法的研究。

2 昆明地区女大学生安全现状分析

昆明地区的高校数量众多,从各所大学女生比例来看理工性的大学女生占得比重稍低大约在34%-45%左右,综合性大学的女生所占的比例大约在45%左右,在一些文科经管类的大学中女大学生的数量占到了总数量的50%以上,在昆明很多综合性和理工类大学的人数都超过了2万人,基本上所有的在校大学生的数量都在万人以上,昆明市内的高校的数量又如此之多,所综合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昆明市女大学生的数量是比较多的,由于女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特殊性其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进行作案的对象,女大学生数量的众多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针对女大学生的犯罪的案件,所以仅仅从数据上来看该地区由于女大学生的数量众多多以该地区女大学生安全防范的问题也就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讲要严峻得多,必须要提高对于该地区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重视。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主要的调查的问题就是“在你身上或者你周围女同学的身上是否发生过安全问题”,发生安全问题的类型有哪些如抢劫、性侵、猥亵等。此次一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调查问卷1421份,其中有效的调查问卷具有1390份,所以所获得的数据具有有效性和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调查问卷所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女大学生都曾不同程度的遇到过安全问题,超过67%的女大学生都在调查问卷中选择了自己曾经遇到过安全问题,在发生的安全问题当中与财物相关的占到了安全问题的47%,而与性相关的安全问题占到了49%,其他安全问题占到了8%。从上述的调查数据来看,昆明地区所发生的针对女大学生的安全事件实际上是非常严重,数量是非常之多的。在调查的过程中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被调查到的大学女生由于不愿意回忆起自己发生的安全事件,或者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所发生的安全的事件,所以在有些调查问卷的选择上选择了没有遭受过类似的安全事件,所以从调查的整个数据通过推理来看,发生针对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实际上要比上述的数据还要多,而且发生安全问题的类型也要比调查问卷上列出的要广泛的多。从整个数据的调查以及分析综合来看昆明地区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现状,该地区女大学生安全问题是非常严峻并且非常严重和普遍的,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女大学生开展安全防范方面的教育。

此外除了调查问卷的形式,本文还查阅了相关的书籍、杂志、报纸甚至是网络上的新闻来对昆明地区的女大学生安全的事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针对女大学生的抢劫以及针对女大学生的性侵针对女大学生的拐骗、传销或者是其他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经常见诸于昆明当地的电视台、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上的新闻。从这些不完全的统计的数据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昆明地区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现状,通过对于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问卷调查以及相关的女大学生安全事件的调查可以知道在昆明地区高等院校甚至是整个社会都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女大学生安全方面的问题。

3 安全原因剖析

女大学生安全问题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社会层面,社会上很多的不法犯罪分子将自己的魔爪伸向女大学生当然反映最为直接的是我们整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社会上的不良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是非观的影响使得很多人铤而走险,发生了针对女大学生犯罪的事件;其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频发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女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由于其缺乏社会经验,有些女生爱慕虚荣爱炫耀自己的财务,有些女大学生爱漂亮穿着一些暴露的衣物等等这些归根揭底上都是反映了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淡薄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而安全意识淡薄与自我防范意识的淡薄又往往是导致女大学生安全问题频发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最后针对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的失败是导致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

4 昆明地区女大学生安全防范路径与方法

在目前的高等院校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部门专门来负责女大学生安全方面的教育与研究,没有这些部门的高校可以借鉴设置这些部门的高校,通过这些部门对于女大学生安全教育路径与方法的研究来促进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的路径与方法上的创新使得女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这些安全思想与自我保护意识自我防范的意识。所以在增强女大学生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这方面,对于与教育路径与方法的研究是非常关键的。

解决高等院校对于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高校中将对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进行制度化,唯有这样整个高校才能够像重视教学、重视科研那样重视起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的教育上,必要的时候可以建立一整套的对于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并以此对做的好的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也是从制度上完善并增强对于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通过制度化的形式那么必然会引起高校和教师的关注与重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将针对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的教育做好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完善关于犯罪分子常见的作案动机以及作案的方式方面的内容对于将安全的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深入大学生心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完善针对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的方法以及形式也是完善安全教育的内容的一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形式与方法的完善可以使得女大学生更加乐于接受这些知识,这也是提高针对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的效果的方式之一。

5 结论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 篇4

一、调查研究对象及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聊城大学、聊城职业技术学校的文理学院各200名女大学生, 使用自编问卷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分析调查问卷。本问卷共发放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00份, 回收率为100%。

二、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生命安全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能力低下。所谓生命教育, 指的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调查发现:37%的同学对自身的安全防范怀有侥幸和依赖心理, 只有17%的同学在公共场所使用手机时会注意周围情况。究其原因:一是生命安全意识缺乏。女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处于父母的全方位保护下, 安全意识比较淡薄, 对潜在危险的判断能力严重不足。二是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目前开设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高校比较少, 只在日常学生管理和教育中有所涉及, 未成体系, 未引起学生重视, 忽视了安全知识、技能的学习, 因而多数女大学生安全意识较差。

(二) 财产安全环境复杂, 财物保护能力欠缺。调查中发现有49.7%的学生在设置QQ、银行卡密码时选择用生日或同样的密码;47%的学生外出游玩时会把身份证和银行卡放在一起;71%的学生偶尔把有贵重物品的背包放在食堂或图书馆进行占座;70%以上的学生都遇到过宿舍财产丢失, 宿舍无人时有外人进入, 被骗取中介费等状况。上述数据充分表明女大学生个人财产安全意识淡薄。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尚未参加经济活动, 多数大学生的财产安全观念尚未成型;另一方面多数高校是完全向社会开放的, 不良社会人员有了可乘之机。而且多数学生认为高校是纯净的象牙塔, 不会出现盗窃现象, 正是这种矛盾提供了不安全环境滋生的土壤。

(三) 宗教信仰鉴别模糊, 科学观念尚未成型。调查数据表明:宗教信仰问题在高校女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小, 94%的女大学生不信仰宗教。但涉及到宗教传播, 学生持暧昧态度, 73%的学生在遭遇传教时选择礼貌倾听, 说明当今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存在着暧昧。

(四) 恋爱观念基本正确, 保护意识显著提高。大学生恋爱在大学校园中可以说是一件常说常新的话题。对恋爱中女生自我保护意识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恋爱观基本正确, 对于恋爱态度, 只有10%的同学反对大学恋爱。而选择恋人的条件, 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选择自身修养、气质品味或是否与自己志趣相投, 喜欢自己。若男朋友提出无理要求, 没有学生选择无条件服从, 大部分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 也有20%的同学选择坚决拒绝。

(五) 食品安全重视程度较高, 少数学生安全观念不强。调查中发现, 女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较强。在选购食品时72.3%的学生关心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对于过期的食物79%的学生会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而发生食物中毒事故, 79.7%的学生会选择拨打120求救, 另不同程度的同学选择了其他的正确处理方式。与其他方面的调查结果对比, 能明显看出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比较高。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从小接触到食品安全教育比较多, 对食品常识和食品安全的了解比较多。

三、提高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前期调研, 可以看出当今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及自我保护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只是学校和学生本人的事情, 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一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与个人信仰、社会规范、社会互动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个人信仰缺失, 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 整个社会变得冷淡, 人的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

(一) 安全教育常态化, 防范应急体系化。一是完善学校的教学体系。安全教育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各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主要借助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 未形成体系, 学生思想上得不到重视, 安全事故频发。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应规范化、制度化, 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意识培养和安全技能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学校应该采取多样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和实际演练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进而提高大学生对安全教育参与的主动性。二是建立健全学校安全防范和应急事故处理体系。学校规章制度的完善是预防和处理安全事故的保障, 学校应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和事故处理体系和制度。如:安全事故的定期排查、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完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安全事故定期排查可通过学生宿舍、教室学生干部等多途径展开, 力争做到全覆盖。

(二) 创新家庭教育模式, 改进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是每个人最初的活动场所, 良好的家庭教育, 是孩子进入大学前后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现在的家庭教育模式发展态势存在畸形。在进入大学前家长给予孩子全方位无微不至的保护, 进入大学后却突然放手不管, 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严重不适应, 对其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家庭教育应该是源源不断的“跟踪式”教育, 不仅要教会孩子学习, 还要教给孩子怎样适应社会, 在社会中立足。改进家庭教育内容, 一是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改变家长的利己主义教育, 加强公益性利他教育。二是理性成才观教育。矫正很多家长从小给孩子灌输的成为端“金饭碗”社会精英的观念, 成才观过于功利化和荣誉化。三是榜样教育。很多家长缺乏责任意识, 不能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因此应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觉悟, 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家庭教育, 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质。

(三) 树立安全保护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技能。大学生应成为“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有意识地进行决策和控制, 使自己或他人免受伤害, 成为知法、守法、护法、明辨是非并具有安全防范能力的公民”。女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的关键在个人, 树立安全保护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技能, 在面对危险时做到应对自如。一是树立安全保护意识。大学生已是成年人, 安全事故的发生, 固然有各种复杂的原因, 但是与大学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 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矛盾和纠纷, 不懂得紧急情况下的自护自救, 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有一定的关系。因此, 大学生要主动适应社会、学校和周围环境, 积极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 提高自身安全意识。二是提高自我保护技能。大学生要积极通过课堂、网络、实践等途径学习安全技能, 提高自身防护和救助他人的能力。加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的改变。提高大学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大力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 使学生从小就接受较为系统的安全教育, 这对大学生安全意识与技能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春霞, 李卫星, 孙鹏程.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 2010

女留学生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篇5

一、回到家门之前准备好开门的锁匙,不要站在门口才来找锁匙。

二、开车送朋友回家,要等朋友进了家门才好离去。

三、平常在身上一定要备有各金额的零钱(硬币)。

四、发生不幸时,一定要镇定,记得对方的特征。

五、行车时,一定要把车门反锁。停车熄火熄灯后,留在车内稍作观察片刻再开车门出来,将值钱的东西放在看不见的地方。

六、皮夹内放有自己的名字及亲友名字、电话的.小卡片。

七、开两个以上的银行户口,平常只带放零用钱(出门够用就好)的提款卡。希望能把意外降到最低,若不幸发生了意外,也尽可能将伤害减到最少。

八、进出电梯注意同乘者是否面露邪恶、不按楼层,尽量站在控制钮的地方,一旦被攻 击,立即用手拍打每层楼按钮,此时,电梯会在每个楼层停下来,同时对外大喊失火了! 不要徒手跟歹徒搏斗。

九、如果与人合租房,必须约法三章,不得随意将钥匙交给其它朋友,免出入复杂。

十、晚上出门尽量拿件外套,将皮包套住,避免被抢劫。

十一、一旦发现被跟踪时,可以用脚踢或用皮包拍打路边停车,触发报器响声,引起别 人注意。

十二、搭计程车时,注意前座有没有斜靠下,以防藏有他人。

十三、开车族,上车前注意周遭有没有人,上车后第一个动作是按下门锁,以防有人突 然开门而入;停车时,千万不要把家里电话写在车窗前,避免有人故意叫你移车时行歹。

十四、为防假车祸,真抢劫,碰到车祸,千万不要马上出来,最好先冷静观察对方是否 有好几人或来者不善,最好马上开走,同时猛按喇叭,引起旁人的注意。

十五、停车时,如果有他车跟着,停妥后,不要马上出来,等对方先车走远后,以防被 劫持。

十六、单身到公共场所喝东西,如果没有喝完就去上厕所或离开打电话,后就最好不要 再喝了,以免中间被下药。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 篇6

本刊讯(通讯员 杨晓祥) 在每所学校设立一名秘密安全信息员,全面了解掌握学校安全隐患,重点了解掌握女学生安全隐患,以便学校及时掌握并排除安全隐患。这是会泽县教育局近期在安全工作中为保护女学生安全采取的一项措施。

会泽县山高坡陡、校点分散、学生众多,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3所,在校学生17万人,寄宿生7万余人,其中寄宿女生3万余人。县教育局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始終把安全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按照“安全工作警钟长鸣、安全事项全面把握、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安全事故妥善处置”的工作思路,狠抓安全工作,有效地确保了全县学校及师生安全。近期,针对其他地区频频发生女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伤害事件,会泽结合本县校点分散、寄宿生较多的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在每所学校各设立一名秘密安全信息员,负责了解女学生安全隐患。

各中学和中心学校安全信息员均由校长从为人正直、认真负责、谦虚谨慎、善于保密的教职工中选定,不向师生公开,校长单独安排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信息员直接与校长联系。安全信息员在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负责了解学校安全隐患,重点了解学校在维护女学生合法权益中的安全漏洞,例如,社会人员、男教师是否与女学生单独接触,是否存在侵犯女学生合法权益的思想动态、行为意识等。当信息员发现女学生存在安全隐患时,立即向校长报告。校长带领有关人员采取暗访或明察的方式进行调查,若女学生合法权益确实存在安全隐患,则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制止事件发生,切实维护女学生合法权益。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 篇7

1 引起不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1.1 引起不安全事故的主观原因

90后女大学生往往理论知识丰富, 学习成绩较好, 在校通常被称为“学霸”。 她们善良、单纯, 富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 但是缺乏社会经验, 容易轻信他人上当受骗, 安全意识淡漠, 自我防范意识和警惕性都不高, 往往低估他人却又高估自己, 面对紧急情况往往惊慌失措, 不知如何应对[1]。 随着网络的普及, 微信、微博的流行, 很多与社会接触不多的女大学生便通过网络来获得社会经验, 孰不知网络上很多伪社会经验影响女大学生对事物的辨别力和应变力。

90后女大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8~23岁, 正值青春年少, 爱美爱打扮的年龄, 部分女大学生走出校园便浓妆艳抹、穿衣暴露, 特别在夏季, 所穿衣物少之又少。 加之社会上存在一些品行不端的犯罪分子, 极易招惹不安全事故。

1.2 家庭教育不全面

虽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女孩子的教育也涉及一些安全教育, 但往往只停留于表面, 父母更为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 身体是否健康、是否遵守校规、是否遵从父母安排, 是否能够考上一所好大学等等。 往往忽视对于人身安全教育、财产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 同时也很少教给女孩子面对危机情况如何处理, 在社会上要提高警惕性等。 加之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女孩子的娇宠, 认为女孩子要富养, 对女孩子千依百顺, 将孩子培养成娇惯的公主, 使女孩子在家里横行霸道, 说话放肆,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与陌生人正常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容易与他人发生口角, 缺乏社会化, 例如2014年8月重庆某大学生因为上错车, 之后与司机发生口角而导致被杀。

还有一部分家庭父母对女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 小心翼翼, 认为社会到处不安全, 女孩子一个人出去很不放心。 从小到大, 上学放学风雨无阻接送, 没有时间会拜托其他亲戚朋友接送。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家长的陪同, 孩子很少有一个人出门的机会, 这样就使女孩子缺乏面对真实社会的经验和能力, 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不能实现同步。 一旦独自走上社会会充满好奇、激动, 放松警惕性。

1.3 社会治安管理、法治不健全

社会治安管理不健全, 相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强, 致使社会上一些道德败坏的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同时相关部门对“黑车”非法运营的管理尚待完善, 对非法运营车辆的打击力度有待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等法律制度和行政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例如, 2014年8月一名女大学生因在济南火车站误上一辆黑车, 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4天, 期间遭多次殴打、强奸、性虐, 使其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同时, 大学的扩建使很多高校校区地段偏僻, 交通不便, 为“黑车”留下了生存空间。

1.4 网络、新媒体的广泛应用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普及, 微信、微博等以手机客户端为主体的新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低头族队伍也日渐壮大, 很多人的信息获得途径已经由传统的广播、电视, 转变为网页浏览、微信、微博等。 由于对网络信息的监管机制不完善, 很多不健康、暴力、色情等信息直接进入人们视野, 致使社会上一些自控能力不强、道德败坏的不法分子受到诱惑, 利用女大学生单纯、天真、容易相信别人、缺乏防范意识, 乐于通过QQ、聊天室、微信、微博、陌陌等方式交友的特点, 将其魔掌伸向毫无反抗能力的女大学, 例如, 2014 年2 月一东北某高校的大三女生约见网友后, 被男网友非法拘禁控制达7个月之久。 期间, 女孩白天惨遭暴力殴打, 晚上遭受虐待。

1.5 学校安全教育缺乏系统化、常规化

虽然高校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日程, 但是仍旧浮于表面, 难以做到系统化、常规化,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笼统化, 没有针对性的对女大学生单独进行安全防范意识教育, 加之模式固定, 毫无新意, 内容陈旧, 难以吸引青年大学生。 另外, 很多专业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传道授业解惑, 而没有责任和义务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 与自己无关, 所以难以做到安全教育的常规化和系统化。

2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网络体系

2.1 做好家庭教育

根据中国致公党发布的调查报告, 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1.9亿, 这些家庭一旦孩子出现生命安全事故, 将面临成为失独家庭。 据有关专家推测, 目前中国已有超过100万个失独家庭, 每年还在以7.6万个速度上涨[2,3]。 因为孩子出现意外死亡而成为失独家庭, 给孩子和父母乃至家庭都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作为父母, 应该注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 不能简单的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能不能考上一所好大学等等, 应该将安全教育与道德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视为同等重要, 作为家庭教育重要组成的一部分[4]。 而且对于女孩子的安全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 不能夸大社会上坏人很多, 女孩子就是一个可怜的小白兔, 使其感觉到没有任何安全感, 造成恐惧心理, 影响以后的交友、学习、个人发展, 而应恰当的交给女孩子一些人身安全常识, 例如不要随便上陌生人的车, 不能图便宜或者图省事乘坐黑车, 避免在危险时间单独外出, 单独外出注意衣着, 不要穿过于暴露和性感的服装, 不要喝陌生人给的饮料等, 使女孩子提高警惕性,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 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机会去接触社会, 在大人的指导下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

2.2 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首先, 在新媒体日益风行的时代, 社会应对新媒体、相关媒体宣传平台加强体系化管理, 增强对信息的辨识度, 净化网络环境, 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行政法规。 相关部门增强对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 及时净化网络环境, 完善网络立法, 使网络空间行为有法可依, 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打击力度。 其次,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等, 根据社会发展各地市应当积极完善当地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相关执法部门发挥行政效能, 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对于重点人员进行重点排查, 加强非法运营车辆的管制和查处, 加强特殊时间、重点地方的治安力量, 同时广泛宣传法律相关知识, 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普法教育, 切实推进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 最后, 各地市应尽可能完善大学城周边市政配套设施, 方便学生交通、生活、学习, 使市政交通高效运作。

2.3 高校全面化加强安全教育

在女大学生不安全事件频发的情况下, 高校应该系统全面的梳理、制定针对女大学生加强安全教育管理的有效方案, 扩大法律法规知识和女大学生紧急避险措施的宣传、普及平台, 采用传统教育方式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利用新闻、校园广播、微信、微博、文艺活动、课堂灌输等点面结合, 抓重点场所、重点时间的安全教育, 系统、全面的做好对于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 贴近实际, 提高针对性, 做到经常性, 使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法律知识教育、紧急避险教育进课堂、进公寓、进头脑。 第一, 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5], 具有针对性的做好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 上好安全教育第一课。 新生入学教育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 印象极为深刻, 也会最用心倾听, 因此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对其进行安全教育, 培养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使其提高警惕性。 同时具有针对性的编制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手册》, 引导女大学生学习, 使其形成安全意识。 第二, 利用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场合定期不定期的召开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会议, 以女大学生如何与陌生人交流、单独出行应注意的事项、网络交友需谨慎等为主题, 开展讨论, 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认知度, 引导她们形成正确的想法和认识, 增强她们对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故的辨别能力。 第三, 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宿舍管理员通力合作, 时时强调。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信服度远远大于辅导员和班主任, 作为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向学生讲述关于安全教育的知识以及应急措施。 辅导员、班主任要增强工作责任心,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的同时, 要加强重点时期、假期前后的管理, 特别针对女大学生要关注其去向及返校情况。 宿舍是学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 宿舍管理员与学生也接触最多, 也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 第四, 拓展宣传平台, 采取形式多样, 吸引学生的安全教育方式。 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对女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举办形式多样的讲座、报告, 模拟训练, 提高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培养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在体育课中增设女大学生防身技巧等内容, 提高女大学生自救能力[6,7]。

3 小结

90 后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体系化构建涉及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的环境、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 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因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 共同作用, 相互协调, 一起构建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网络体系, 减少女大学生不安全事故, 维护社会稳定, 家庭辛福, 保护女大学生安全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胡华荣.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 (10) :61-63.

[2]奚冬琪.“失独”家庭:晚年的寂寞谁来温暖[N].人民政协报, 2012-7-23:第B01版.

[3]宋有成.“失独群体”养老保障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4]廖建秀.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5]崔常铭, 刘伟, 刘冠廷.浅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J].教育探索, 2013 (3) :119-121.

[6]韩标, 刘再起, 黄学永.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7) :86-89.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 篇8

一、女大学生人身安全威胁成因剖析

(一) 女大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与能力薄弱

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薄弱。女大学生从小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之间, 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保护, 缺少对真实社会的了解。纵使在失联女大学生案件频发期间也有部分女大学生仍然存在侥幸心理, 片面地认为这类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缺乏对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 并对一些关于女大学生人身安全的宣传教育互动存在敷衍想法, 不配合相关工作的展开。

女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高。网络是把双刃剑, 现今女大学生多数为“90”后, 对于网络有极大依赖性“, 低头族”随处可见。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 女大学生无法准确明辨是非, 往往滋生各类受网友侵害事件;再者, 女大学生对网络依赖性过高导致其忽略手机交往的易失败和易断裂性。

法律意识淡薄。当前很多女大学生无法做到“学法、懂法、用法”, 缺乏法律知识学习, 即使受到侵害时, 也很难运用正当法律途径来维护和反击, 沦为时代“法盲”, 不敢用法律作为武器来保护自己, 导致受害却得不到弥补, 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惩罚, 逍遥法外, 造成恶性事件频繁发生。

(二) 转型期社会道德滑坡与法制建设不健全

我国已进入各类社会问题高发期和突发期,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众多领域问题层出不穷。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 环境呈现高度不稳定性, 社会不安定因素已经成为各类安全问题的外在因素。随其而来的社会道德日益滑坡, 也给女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法律覆盖面和覆盖深度不够。当前我国法律保障实施情况不容乐观, 宪法赋予公民的很多权利没有落入实处。关于专门人身安全法制体系并没有建立完善, 执法力度也不足以使受害者及时得到合理保障。而且公民本身对法律了解程度不够, 较少做到“用法”, 在“女大学生沦为性奴”案件中可以看出, 受害者父母在已知女儿受害情况下只能任由犯案者带走女儿, 而没有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

(三) 高校安全教育缺失

高校在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教育没有形成系统长效机制, 教育目标模糊, 形式单一, 内容局限。学校安全教育形式单一, 多由宣讲会、讲座及班级主题班会组成, 内容枯燥, 缺乏实际联系, 女大学生普遍对这类教育形式缺乏热情, 参与度低。

不仅是安全教育, 心理教育在高校也呈现严重缺乏的状态。高校虽然都设有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等, 但这些部门基本形同虚设, 即使还在运作, 也没有真正为大学生提供详细深入的资讯和长期的风险防范服务, 实质上不利于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四) 家庭安全教育不足

家长“望女成凤”心态较为普遍, 在应试教育氛围笼罩下, 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很关键。在当前教育体制下, 家长对子女的应试成绩要求颇高以致忽略了子女身体素质的提高及其对生活技能的掌握。过度重视考试成绩更是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挫折教育、风险防范意识等人文教育。结果出现了一些女大学生日常生活难以自理、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风险防范意识依然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形势和自身发展需要, 无法适应在求学、情感、就业、创业等方面可能面临的潜性或显性风险。

家庭对女大学生存在过度保护。现在独生子女居多, 大部分女大学生从小便是家中掌上明珠, 再加上多数家庭有“富养女”观念, 易使女大学生在成年后心理年龄跟不上, 缺乏处理人际关系能力, 不会与他人有效沟通, 更缺乏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女孩子从小在家长庇护下成长, 没有足够自我保护能力, 不了解真实社会, 也更容易落入陷阱。

二、提升女大学生人身安全对策探讨

女大学生人身安全的保护与预防应该主要从自身、家庭、学校与社会四个层面入手, 重点应对上述四个不同主体探讨其应对策略。

(一) 强化家庭安全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1.建立正确的教育方法

溺爱、保护的传统教育方法已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逐步深入, 父母与子女不可能做到全面深入的接触, 所以必须培养女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生活能力, 不能凡事包揽一切, 要努力提高女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意识。做好人身安全教育, 经常给女大学生灌输真实案例让女大学生提高警惕, 同时鼓励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学习跆拳道等防身术。

2.完善安全意识、学习法律知识

家庭作为女大学生成长的摇篮决定了女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的形成。家长的安全意识与危机意识直接关系到女大学生对待人身安全的态度。所以首先家长应该重视对子女的安全意识教育, 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生命安全知识, 时时注重社会频发的人身安全事件。其次应该给女大学生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 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多与子女聊天掌握女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 及时采取正确的办法疏导, 减少安全风险。

(二) 加强高校安全管理与教育工作

1.加大对女大学生人身安全的宣传与教育

宣传与教育是女大学生受到安全教育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高校应根据性别有针对性地单独进行安全教育, 包括专门针对女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分析与维护措施。学校课程应当宣传更加实际的防范方法, 以及遇到危险时如何逃脱避免伤害的具体方法, 比如教女大学生如何与犯罪分子智斗, 如何分析、迎合、转变犯罪分子的心理, 以免受到伤害。

2.开设相关人身安全保护的课程, 创新教育方法

针对女大学生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制定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如开展跆拳道、女子防身术、实例演习等课程, 加强安全意识。其次将生硬的法律知识通过配图漫画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易于接受, 以通俗易懂直观醒目的形式为女大学生提供学习和帮助。最后以各种形式将真实的案例情景再现, 真实演练, 与学生交流互动, 提高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实践经验。

3.认真做好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高校作为女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是女大学生的第二个家。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的认真严谨与否直接关系到女大学生在校的安全程度。高校可以建立女大学生人身安全保障体系, 将高校各个部门有规则地组织到一起, 运用风险管理学科知识系统全面地对女大学生人身安全进行全面地监控处理与保障, 在意外发生之前、之中、之后力求把可能的伤害降到最低。

(三) 构建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氛围、环境

1.建立起女大学生公共安全空间

所谓的公共安全空间就是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娱乐安全的场所。在女大学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今天, 社会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保卫力量、提高安全措施, 不断优化餐饮、网络、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 建设和谐、安全的女大学生公共安全空间, 使得女大学生在学习与娱乐能够得到充分的安全保障。

2.建设文明网络

建设文明网络本就是当务之急。首先政府应当优化网络环境, 高度重视不良网络信息的破坏性与打击性, 联合校内校外资源以法制报告、案例解析等方式强化女大学生文明网络的意识。其次网络是当今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而网络媒体报道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对受害者伤害的程度与民众的舆论, 政府应当把握舆论导向, 纠正负面影响, 积极妥善的解决女大学生的人身伤害事件所以媒体的报道也应适度, 不应造成公众恐慌的现象, 对受害者信息也应进行保密。

3.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信息沟通体制

女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关系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相互配合, 加强互动互补, 形成全面监控, 共同为女大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系统全面坚固的空间。高校必须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沟通, 积极发挥社会资源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作用, 让女大学生对社会治安情况、公共安全秩序有明确了解, 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只有强化构建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体的信息沟通体制, 才能增强生命安全, 减少事故发生, 共同创建平安快乐校园、和谐健康社会。

4.加强法制建设, 加大严惩犯罪行为的力度, 强化道德观建设

政府应当整合各种力量, 严厉打击涉及女大学生的违法犯罪活动,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以扼制对女大学生的不法侵害, 加强对女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的宣传教育与领导, 提高全社会对女大学生人身安全这一问题的重视度。而目前公安部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仍遵循传统的报案询问等待的流程, 这种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严重降低了对女大学生的救援时间。政府应完善有关女大学生安全法律法规, 章程制度, 加大对立法执行力度, 加大监管力度、整治不良风气、端正工作态度。

(四) 提高女大学生自身防范人身安全威胁的意识与能力

1.增强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女大学生安全意识不足是各类女大学生受侵害事件的重要原因。女大学生本身是知识分子, 但从已发生的女大学生失联案件中可以看出, 女大学生的学历与自我保护的知识并不成正比。如何改变现状首先女大学生必须提高警惕意识不轻信他人, 认真学习学校社会开展的关于女大学生人身安全的教育讲座, 做到不独自一人晚归、不流连于网吧、KTV、酒吧等混乱的娱乐场所, 减少遇到危险的可能性。其次是端正学习生活态度,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崇尚极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 正看待学习和生活,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2.加强自我保护能力训练

在某些发生的女大学生人身伤害的案件中, 受害者拥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及时发现了危险。但是由于缺乏进行自我保护能力, 不能有效逃离而导致最后惨遭毒手。所以女大学生平时应多积累一些应急、自保技巧, 加强体育锻炼, 积极参加跆拳道、武术等防身术学习, 在积极接受各类安全宣传教育的同时, 提高自身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高职女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 篇9

高等职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性道德方面的教育, 这也是高等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部分。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跟普通大学的大学生相比, 业余时间更多,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范围更广, 因此在性道德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女大学生来说, 她们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 面对各种诱惑, 她们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危险。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需要努力对高职女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方面的教育, 使其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指导其今后一生。

1. 高职女大学生性道德的问题及其成因

高等职业学校的女大学生在性道德方面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如今的高等职业学校女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九零后, 他们在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下, 在性方面越来越开放, 贞洁观念越来越淡然。他们不认为贞洁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也不会坚守自己的贞洁, 而且对于同居持有接受态度, 甚至还会为此而彼此攀比。但毕竟是女大学生,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贞洁是女性在道德方面的最高标准, 如果说不顾自身的贞操而过着混乱的性生活, 会受到社会各个方面歧视。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面临的问题要更加严重, 所以高等职业学校女大学生仍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部分束缚。其次, 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的女大学生认可和接受婚前性行为, 甚至能够接受婚外的性行为, 而且对于女生怀孕也持有比较宽容理解的想法。

如今高等职业学校女大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越来越强, 所以在性行为中也比较自主, 但是跟成年女性相比较, 女大学生的性行为还没有定型, 还是容易变化的。针对这些问题, 分析其原因, 首先表现在高等职业学校女大学生在性方面的生理和心理都已经日趋成熟, 但是却受到道德规范的束缚, 而且受到法律的约束。由于在学校的封闭环境中, 高等职业学校女大学生的性观念跟社会脱节, 容易出现偏差。其次, 高等职业学校女大学生的高考成绩不理想, 才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 因此会存在一定的自卑感, 容易放任自由, 虚度时间。而且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压力不是很大, 女大学生有大量的业余时间, 为了打发时间, 她们会寻找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 跟男性的接触机会也越来越多。最后, 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做好性道德教育工作。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都没有开设性道德教育的课程, 也很少有课程会专门教授性道德, 性道德教育的讲座也比较少。我国大多数家庭都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忽视了对儿女的性道德教育。他们很少会跟儿女谈论性方面的问题, 更不会对儿女进行正确的性道德教育。社会各种媒体发布性信息, 尤其是网络媒体充斥着各种性信息, 高等职业学校女大学生在接触网络时会接受不良的性信息, 从而产生不良的后果。

2. 高职女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有利作用

高等职业学校的女大学生在性道德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 高等职业学校需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加强对高等职业学校女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 具有许多有利的作用。首先, 性道德方面的教育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女大学生的生理健康成长和心理健康成长。高等职业学校的女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变化是非常大的, 他们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 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 就不利于其健康的发展。通过性道德方面的教育, 帮助女大学生掌握性行为的正确准则, 学会经受住外界的各种诱惑, 而促进自身在性道德方面的成熟, 树立理智的性道德行为, 跟男性之间建立健康的关系。其次, 加强性道德方面的教育, 有利于帮助高等职业学校女大学生不受到性方面的伤害。如今性疾病的发病率愈来愈高, 由于不安全的性行为而造成流产的情况越来越多, 早孕妈妈也越来越普遍。

3. 高职女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

如今高等职业学校女大学生在性道德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 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加强对高等职业学校女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首先, 高等职业学校的女大学生需要了解性道德, 掌握性道德的重要准则, 提高自身在性道德方面的个人情操, 规范自身的性道德行为。尤其是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职业理想跟他们具有最为紧密的联系。高等职业学校应该帮助他们找寻精神方面的强大支柱, 从而将性冲动进一步升华。这就需要高等职业学校开展一些教育活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使其投入到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中。最后, 高等职业学校需要重视对女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 并且结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 家庭对儿女做好启蒙性道德教育, 社会营造良好的性道德氛围。

4. 结语

这些年以来, 人们受到各种各样思潮的影响, 尤其是在西方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冲击下, 人们的性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追求新鲜, 善变, 容易受影响, 因此他们的性观念逐渐改变, 性行为越来越开放。许多女大学生同居、未婚先孕、早孕早婚、单亲妈妈等现象越来越多, 这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对此, 高等职业学校需要对学生的性道德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1]刘辉等, 大庆地区大学生性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大庆社会科学, 2014 (3) :102-103

[2]张欢, 高校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探析[J], 渤海大学学报, 2012 (4) :153-154

[3]张丹丹, 浅析当代大学生性道德的现状特点及其应对策略[J], 中国性科学, 2013 (7) :79-80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 特别是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智能手机的出现, 各种新的文学形式不断在新媒体中传播。其中网络小说的各种“迷群”在大学生中也分布得较为广泛, 使其深受影响。并且正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甚至恋爱、心理等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 同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挑战。

H同学是笔者曾带的一名大一女生, 来自东北某省会城市。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 她的成绩在年级中位居倒数第十名, 不但挂了三科而且还有一门功课仅考了25分, 这个成绩不能参加当年的补考, 只能第二年重修。在同学和老师的眼中, 她是一名标准的乖乖女, 也是同学们眼中的“小清新”。她按时上课、从不缺课, 没有课时就喜欢宅在宿舍里, 没想到学习成绩却令人如此沮丧。在和H同学促膝长谈, 分析没有考好的原因时, 她的一些观念和想法让我非常震惊, 她更多地和我谈到了目前所读的非常“唯美的”小说, 也就是她认为很多女生甚至在高中就非常喜欢看的“耽美小说”。正是由于过于迷恋“耽美”, 复习考试时还忍不住拿出手机上网看, 从而影响了学习导致挂科。我了解到“耽美”小说更多地是在网上传播。主要描写两个美男子之间的“纯粹、唯美”的爱, 同时参杂唯美的场景和极尽文字的渲染, 强调唯美是从、沉溺于美, 它所有的一切都以所谓的“美”包装, 最初是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耽美小说”中对美的极尽奢华的描写, 以及描写美男子的爱情, 随着故事华丽场面的展现, 符合大一青春少女对美的各种幻想和对外界的好奇心。通过观察和深入了解, H同学的日常行为与普通女生无异, 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她有性取向的异常。这类女生喜欢幻想纯洁、美丽的爱情, 当然, 爱情的男主角肯定是美男子。那么如何解决她过于痴迷“耽美”呢?

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这起案例, 结合调查发现, 大学生中的耽美受众中, 城市多于农村, 主要以90后女生为主, 思想开放,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且经济条件较好, 这部分女生又被称为“腐女”。大学生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 对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内容以及教育平台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这一系列新的挑战, 我们需要积极地应对和创新。

1 重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中的各种“迷群”,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者亨利·珍肯提到, “迷”是指狂热介入某种活动的人, 他们通常以一个群体的形式出现, 是相对于广大主流受众的小众群体。大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可塑性比较大但对新生事物的鉴别力不强, 他们往往喜爱感受新思想, 盲目赶时髦并对此产生强烈的、浓厚的兴趣, 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追求一些标新立异的现象和行为。他们虽然在课堂上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 但他们由于年龄小、社会经验少, 还不能客观地观察、准确地判断和分析问题, 辨别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是与非。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人为本, 创造信任和平等的情景对大学生正确引导,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首先, 我对她表示了充分的理解, 没有表现出“大惊小怪”, 也为她进一步敞开心扉提供了机会。她也感觉很苦恼和孤独, 因为身边和她观点一致的同学很少, 又担心同学说她是病态, 没有人和她交流一些感受, 导致平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自己自习时往往又控制不住上网浏览小说的欲望, 虽然也尝试过不上网, 但由于没有人监督和督促, 收效甚微。随后, 我和她认真探讨和分析了她所痴迷和幻想的具体内容, 学会如何客观看待“耽美”文化。H同学也承认, 对一些“耽美”小说和论坛里出现的低俗的内容, 也觉得很反感。H接触“耽美”的时间还不长, 不到半年的时间, 迷恋的主要是小说中唯美的情节, 并没有通过论坛结交一些“朋友”。这次挂科也给了她沉重的打击。看到这种情况, 我及时抓住机会给她指出:迷恋“耽美”小说, 远离现实, 是否是没有主动地、积极地适应大学生活呢?是否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呢?她若有所思……最后, 结合她的具体情况, 我帮她制定了详细的学习和生活计划。包括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并请同宿舍人监督;删除个人电脑上的相关收藏和网站;学会了一些日常生活中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不买动漫杂志;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和恋爱观;结合自己的兴趣, 多参加集体活动, 增强成就感等。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 H同学经常出现在同学们当中, 不再独来独往, 更不在宿舍偷偷上网看小说, 学习成绩也由原来的倒数第10名, 上升到第24名。

2 重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媒体接触, 注重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并希望得到认可, 成为学生中的常态。大学生有着接触网络的便利条件, 而且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网络可以借助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多元化方式交流, 为耽美小说的流行提供了媒介。“耽美小说”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 和所有其他文学一样, 本身就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并且是通过网络随写随发的特点, 往往比传统方式传播的文学更快捷、更有吸引力, 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对于自制力比较差的大学生来说, 更容易沉醉于这种快感而无法自拔。在大学生中的调查发现, 了解或者听说过“耽美文化”的不在少数。他们基本上是一些爱看日本动漫, 爱看一些唯美电影, 长期在网络中涉猎异文的同学。从地域上来说, 南方来的同学相对于北方来的同学似乎了解得更多。但是如果将耽美说成BL (Boys’Love) 或者男同之类的更赤裸一点的东西, 绝大多数的同学还是认为耽美和BL是有比较大的区别。大家认为“耽美文化”有点略超现实主义的成分。所以即使喜欢看耽美动漫、耽美小说的同学也偏重于娱乐消遣, 但是, 如果过于沉溺其中, 影响了生活和学习, 还是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真正有实效, 必须注重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要熟练运用网络媒介, 掌握在网络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师生可以通过网上的即时社交网站如微博、微信、人人网、qq群、论坛、贴吧和电子邮件等, 就青少年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 为学生提供诉求的平台。

3 重视多元文化背景下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 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并给予及时的疏导和干预

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外, 除了要开展共性教育, 还要注意开展个性教育。特别要注意学生的性别差异。 (2) 18岁左右的少女, 对于爱情有着各种朦胧而梦幻的憧憬。特别对于刚从繁重的高中生活中解脱出来, 刚获得“自由”的大一新生来说, 更加渴望呼吸新鲜空气, 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在一个需要自律性很强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 一旦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 肯定会从其他的途径和渠道满足自己的存在感。“耽美”小说中所描述的美, 让刚接触这一世界的青春少女们感受到一种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体验, 仿佛这个“美”的世界是“世外桃源”, 在其中她们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在现实的世界中是一直被压抑着的。处于青春期的女大学生, 希望从他人身上获取恋爱信息, 她们关注各种媒体, 其中包括手机上网等方式, 表现为强烈的追求情感体验和从众心理。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新女性, 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要求, 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受物质利益、传统道德的影响, 而虚幻的想象中的爱情唯美而纯粹, 部分女大学生表现出对言情的反感, 转而投向唯美。耽美虽然满足了“腐女”们对审美的精神诉求, 但耽美作品良莠不齐, 势必影响处于青春期的女大学生的恋爱观和人生观。作为教育工作者, 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对于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营造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 有着长远的意义。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高校中贯彻立德树人, 就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因此要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审美情趣、思想文化观念、人格发展等。坚持“以人为本”, 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 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 了解学生背后的故事, 找出影响她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原因。做人的工作贵在相知, 做好学生的贴心人, 才能让很多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

注释

11 胡继红.网络小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4:64-67.

上一篇:提高质量监督建筑工程下一篇:外军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