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大学生

2024-05-08

农村女大学生(精选十篇)

农村女大学生 篇1

关键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村大学生占据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主体。而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难更是大学生就业难题中的难点, 这一特定群体呈现出“双弱现象”, 导致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 笔者将通过对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就业主动性、就业灵活性以及就业挫折承受力等四个方面进行考察、探析其就业现状。

一、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湖南某职院的农村女大学生, 并发

出调查问卷309份, 回收有效问卷280份, 问卷有效率为90.6%。

(二)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编制的《大学生就业

心理状态自评量表》和相应的软件, 涉及4个测评因子, 其内容包括就业自信心、就业主动性、就业灵活性以及就业挫折承受力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多角度地探析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

(三) 调查方法:本次主要采用量表测量和实地访谈法, 按照开发的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同时还对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访谈, 深入了解和剖析研究对象的就业心理状态。

二、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农村女大学生越发面临来自社会、家庭、自身等诸多方面的就业压力,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大部分女生普遍存在信心不足、就业主动性不够、就业灵活性欠佳、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等消极心理状况。

(一) 就业自信心不足

在这次的问卷调查中, 有42%的农村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所学的专业以及自己的就业前景缺乏信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自信心不足, 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弱点、不足过分强调、过分认识而产生的一种自卑、焦虑、抑郁, 甚至灰心的心理感受。

1、自卑心理:农村女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其一是因为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 总

是怀疑自己的能力, 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在面试的过程中看到对手的强大就自叹不如, 自动放弃, 在对自己的抱怨和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 在以后的求职中往往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优势, 甚至把自身的长处变成了短处, 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和择业。其二是与成长环境有关, 农村家长中普遍素质不高,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期望值高而又缺乏沟通, 只是习惯于拿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去比较, 如:你看看某某和你比, 你就是不如别人, 这样久而久之,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就会产生一种不如他人的感觉, 这也成为了很多农村女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基础。

2、焦虑心理:焦虑是指人们预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

恐惧、不愉快等的综合情绪体验。如果过分的焦虑就会使人处于一种难以平静的状态, 以致无法冷静、理智地面对事物。大学生就业焦虑本来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可是对于农村的女大学生来说, 就业焦虑相对来说要严重。在此次调查中, 除传统的女性优势专业--护理专业外, 有45.5%的女生认为自己与男大学生竞争会处于劣势。一是她们认为现在的就业主要靠关系背景, 本来就来自于农村, 其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也没有什么好的背景关系, 对就业失去信心, 认为希望渺茫, 就产生了焦虑心理。二是现在的就业明显有性别歧视。总认为女性一般就业立马会面临着恋爱、结婚、生子、并还要承担带孩子的主要责任, 这样一来, 给单位、企业不会带来很大的效益, 且工作的效率也不会高, 无形中还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成本, 用人单位必然会考虑招收女性所带来的一系列的“负效应”, 这也就出现了“性别决定就业”的现象, 那农村的女大学生更加会受到就业环境的冲击。三是就业门槛的设定。现在很多的岗位只招收本科生, 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的报名最低学历都需要全日制的本科, 所以大部分学生首先就感到自己被边缘化, 或多或少会抱怨社会的不公, 也就会表现更多的心里不平衡, 但是又无法回避自己所承受的就业压力, 别无选择, 久而久之也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四是自身封闭原因造成“沟通障碍”。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有30%的农村女大学生经常感到情绪低落, 让自己处在一种封闭的状态。有的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有的是因为看不到自己的专业优势;有的是因为所读的学校是一所高职院校, “面子思想”严重;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缺乏与同学的沟通等等。所以一旦这样的群体去参加应聘, 用人单位都能够从她们的言语中明显的感觉到她们的不自信和青年人应有的朝气。这样的求职肯定是以失败而告终, 那么她们对求职成败的担忧也会加剧, 精神上紧张烦躁, 忧心忡忡, 意志消沉, 甚至最后发展到一种焦虑的病态。

(二) 就业主动性不够

在对就业意向的调查中发现, 近37.9%的农村女大学生呈现“找工作靠运气, 找好工作靠家里”的消极心态, 甚至还有13%的女生认为就不就业无所谓, 找个好对象最重要, 由此看出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表现消极, 存在等待甚至依赖心态。一是, 就业的依赖性强, 不会主动出击, 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但是现在农村整体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对孩子的教育也还是很重视的, “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 所以现在农村的女孩子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 独立能力弱, 依赖心强, 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激烈竞争的就业时, 往往选择被动, 不是去找、去拼、去博, 而是去等、去要、去靠。二是攀比心强, 就业不积极。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 农村中形象好一点的女大学生, 大部分都是因为找到一个好的对象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所以就业就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 部分形象好、气质佳的农村女大学生不是选择主动找工作而是主动找对象。如笔者曾经带过一个护理班, 其中有一位农村女学生综合素质高、形象好, 就业的时候被北京的一家医院应聘上了, 可后来家里跟她找了一个很好的婆家, 她就放弃了那份既体面又有前途的工作, 而选择了结婚生子, 试想想一个自身条件如此好的学生都选择了放弃, 那本来在就业中处于弱势的女学生呢, 更加不会积极主动的找工作。

(三) 就业灵活性欠佳

在此次调查中有38%的农村女大学生回答就业一定要与自己的专业对口, 要不大学不就白读了吗?有42%的农村女大学生说工作一定要到大城市、发达地区, 还有18%的选择没有合适的单位、岗位和待遇, 我宁可待业等等, 通过这些问卷, 明显感觉到现在农村的女大学生非常渴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以对工作的环境、条件、地方、收入等关注特别多, 那么在现在如此纷繁复杂的求职社会中, 人为的缩小了就业的范围, 减少了就业的渠道。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现在农村女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大、面子观浓厚, 还有就是“跳龙门”的思想特别强烈。由于经济压力大, 总认为只有在发达地区、沿海城市才能够“挣大钱”, 根本就没有考虑自己的能力与“挣大钱”是成正比的, 求职的期望值过高, 就大大减少了自己的就业机会;由于面子观浓厚, 从小父母就对孩子说, 你一定要好好读书, 不好好读书就回家种田, 不好好读书就回家养猪…..所以不管是现在还是将农村女大学生不愿意再回到家乡工作, 认为那是没出息、不体面的事情, 再加上“跳龙门”的思想严重, 虽现在城里和乡下的差距不再那么大, 但是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总认为“跳出了龙门”就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甚至是一家人的命运, 所以毕业后宁愿在大城市“蜗居”, 宁愿“北漂”, 也不愿意再回到自己的小镇或农村, 人为的缩小了就业的空间, 此次问卷调查, 有19.8%的农村女大学生选择“打死我也不到乡村和边远地区就业”。

(四) 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在此次调查中, 有90.6%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 有20.6%的农村女大学生在对待应聘失败问题上表现很沮丧, 心情也不是很好, 特别是自我调节能力差, 就业挫折承受力差。一是就业期望值高造成的挫折, 一毕业就想到好的工作单位、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工作岗等就业, 那对毕业生的自身专业、能力、特别是综合素质等方面就会有相应比较高的要求, 而农村女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这样只会使自己那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糟糕, 肯定无法顺利就业, 从而产生就业焦虑心理, 有些甚至出现恐惧心理。二是家庭因素造成就业挫折能力差, 大部分农村女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 她们读书往往非常刻苦, 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思想特别强烈。她们从小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优秀, 备受老师和家长的宠爱与呵护。在学习上相对来说是相当顺利的基本没有承受过太多的挫折, 其实久而久之她们的好胜心强的心理无形中就形成了, 一旦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压力, 那些学习优秀的农村女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都相对较差, 所以很难承受失败的结果。三是就业准备不充分, 所遇到的就业挫折概率高。在此次调查中, 52.7%的农村女大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 更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工作目标, 就业时自己存在哪些优势和劣势。特别是看到学校的环境、教学条件、师资实力等与理想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就不断的抱怨、不断的后悔, 不断的找客观原因, 不从实际出发, 更谈不上刚入校就给自己制定大学计划, 所以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 等到毕业了, 还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有哪些就业途径, 一旦面临毕业, 就“临时抱佛脚”, “抄简历”, “赶场子”一样的盲目的参加各种招聘会。如此准备不充分的就业应聘, 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综上所述, 农村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 要正确的评价自己, 树立就业信心;准确把握就业局势, 提高就业主动性和灵活性;提升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技能;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勇敢应对就业困境, 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红霞.女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自我调试和教育策略探讨[J].教育理论与心理学, 2011.

[2].蒋芸.高校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文化商业, 2011.

10月份最新农村女大学生入党自传 篇2

小时候记得经常跟爷爷、奶奶在一起,他们就教我唱歌。《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都是那时候耳熟能详的歌曲。爷爷叫我要大声的唱,要唱出气势来。虽然什么音律也不懂,我却扯着嗓子使劲的喊。他年过古稀,历尽了人间沧桑,亲历了新旧中国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对共产党的好处和恩情有着最深切的体会。他时时跟我忆苦思甜。在旧社会如何受剥削和压迫,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时如何流离失所,共产党如何历尽艰难领导人民赶跑了日本鬼,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使人民翻身解放,过上安宁和幸福活。他就是这样经常教育我要感谢党,热爱党,在我幼小的心灵,种下了对中国共产党无限崇敬和热爱的种子。在那个时代,共产党在每个人的心中的地位是神圣的。我爸爸和妈妈都是农民,可以说我们家是沐浴着党的阳光,伴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以路走过来的,从改革开放之前的没地可种到改革开放后每家每户都能有地种,再到现在的不用交农业税,一路是党带着我们农村人奔向了小康。我们家也不例外,在党的领导下,在我妈妈的勤俭持家之下,在我爸爸兢兢业业的工作之下,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1994年9月我进入了小学,从此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临学前,母亲教导我,鲜艳的红领巾是革命先辈们的鲜血染红的,是少年先锋队的标志,只有像毛主席、周总理那样为革命奋斗终生的老前辈们才配戴上它;只有像钱学森、李四光那样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出毕生精力的科学家们才配戴上它;只有像雷锋、王进喜那样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不怕苦、不怕累的解放军战士们和劳动模范们才配戴上它。我牢记母亲的话,进入小学后,我在各科学习上努力刻苦、争当先进;在各项劳动中处处争先、不怕苦、不怕累;在各种活动中踊跃参加、积极表现。在小学二年级首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当我戴上红领巾面对国旗宣誓的时候,有种说不出的激动,可以说是热血沸腾吧。我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进步,更加努力。在小学阶段,我连续六年担任班委,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并在六年级的时候担任校大队长。

2000年9月我进入了东海初级中学开始了我的初中生活。凭着六年的坚固基础和优异的毕业成绩,我被分进了我乡德高望重的特级语文老师沈嘉昌老师的班上。如愿以偿进入快班,我感到有史以来没有的压力,感到了同学间的竞争。我知道我慢慢变的成熟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更加努力了,因为我要为了更好的高中而奋斗。到了初三时担任班长的我感到肩上的压力和责任,学习的气氛也紧张了。学习的压力和日常班务活动的频繁使得我身心俱疲。我的身体开始反抗,我不得不在家休息一个礼拜,老师和长辈都来劝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功见利,一口吃不成胖子等等。我也逐渐明白了这一点,调整心态,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再接再厉。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在各方面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把自己培养成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刻苦学习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成绩优秀,在班里一直担任班干部的职务,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帮助同学,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

终于于2003年9月我顺利考上了高中——东南中学,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通红色旅游景点,具有优秀的革命传统精神。刚进入高一,大概由于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同学,我第一次模考考得一塌糊涂。在学习期间,经常开展团组织活动,在团组织内学习党的知识,同时也很关心时事政治注重自己在思想上的提高。先后获得了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等称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获得,抗击非典疫情的胜利„„都使我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团结,使我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才能让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同时也渴望着,终有一天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6年夏天我高中毕业,考取了常熟理工学院电子专业,翻开了我人生征程崭新的一页,我对着新的目标开始了新的奋斗和跋涉。入学不久,我就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此我抱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时时处处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没有辜负老师和同学的希望,踏踏实实工作学习,经常为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关心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各方面起到表率作用。作为学生,要以学为主,由于我的努力,曾多次获得学校二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我深深懂得,人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无止境地追求,才会生活得更有意义。我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思想上积极进取,努力向党组织靠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章程,对党的认识逐渐清晰,同时我也知道,我对党的认识仍较肤浅,需要不断学习与锻炼来提高自己。党组织考验我,帮助教育我,并送我参加党校的培训班学习,通过党校的学习,我的政治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对党的认识又有进一步提高,更对我的入党动机端正有了很大的帮助。从此以后,我对党组织更加向往,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渴望愈加强烈,无时无刻都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磨砺自己,如饥似渴的学习党的理论,用这些强大的武器指导我的前进。经过了这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深深的体会到,我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入党已经成为我的需要,我一定要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共产主义、为祖国、为人民奉献我的全部,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崇高的无产阶级事业。同时,我发现自己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继续努力。在理论的学习中有些死板,不能灵活的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造成了有时候不能全面正确地看待实际问题;有时候会有惰性,不能及时地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约束自己。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不断的提高自己。继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同时分清是非,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抱着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不断完善自我。向身边优秀的同志、优秀的党员看齐,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坚持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从小事做起,从点滴中努力。除了严格要求自己、为他人服务以外,还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带动大家来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同时,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先从思想上入党,进而从组织上入党。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在申请期间,定期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所有这些行动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明白以实际 行动争取入党,必须持之以恒,从申请入党的那天起,就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和真诚的努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我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绝不是为了光宗耀祖,绝不是为了凭借执政党的地位为自己谋私利,我深深地懂得共产党员意味着拼搏,奋斗甚至意味着牺牲,我入党只是为了更直接地接受党的领导,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竞争中,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才的竞争,这种人才竞争是全面的,全方位的,作为中国共产党,要在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执政,要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增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新鲜血液,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后继有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一方面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今天做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明天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我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一个党,党员是怎样一种人,它更让我感觉到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与每一个华夏子民血脉相融;它让我洞悉到一种凝聚力,这种凝聚力蕴藏在我们民族背后,正孕育着无穷能量。党课中的每一个话题都让我兴致勃勃,甚至热血沸腾,仿佛在思辨中撞击,在顿悟中成长。

刍议农村外嫁女权益的保护 篇3

关键词:外嫁女征地补偿法律保护

1 问题的提出

不管是哪一个社会形态,有个发展规律一直没有改变,即土地掌握在谁手里,谁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所谓“农民起义”,归根究底都是为了土地以及土地所能带来的利益。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出台了各种法律法规保护土地,如《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土地登记规则》等等。可以说,土地不仅是国家的命脉,也是农民生存的根基和血脉。这种根基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当利益不被公平分配的时候,则会产生纠纷。而土地被征,是土地所能带来的各种效益当中较为显著的部分。

根据我国宪法及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如果农村土地被征收,国家按照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如被征土地为耕地的,该费用(包括安置补偿费)最高可达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1]而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正在尝试以市场价来计算土地补偿金和安置补助费。可见,土地被征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不可小觑。

然而,在对农村集体土地征地补偿金进行分配时,由于僧多粥少,土地资源的稀缺使得“外嫁女”这种特殊身份便容易被农村集体组织忽略甚至排斥,其土地征收补偿款的分配权亦得不到保护。

2 “外嫁女”身份的界定

以湖南省湘潭县河口镇枫树冲村6名“外嫁女”为例,该6名妇女虽已出嫁,然其户籍依旧在枫树冲村。2007年,该村土地重新分配,该6名女子未被通知到场,同时被剥夺土地承包经营权;2011年,枫树冲村部分土地被征收,在对征地补偿金进行分配时,村支书再次以“外嫁”为由,剥夺了户籍仍在该村的此6名女子的土地征收补偿款的分配权。[2]

在此,有必要界定“外嫁女”的范围。“外嫁女”是带有广东特色的俗语,在福建又叫“嫁出女”,其主要指出嫁后户口没有迁出、仍然留在本村的女子。倘再细化,则包括四种情形:①嫁给本村人,人留在本村劳作;②嫁给本村人,人外出打工;③嫁给外村人,人留在本村劳作;④嫁给外村人,人外出打工。但不管如何分类,有一个前提是没有改变的,即该妇女的户口始终留在她的出生地或者出嫁前的迁入地。显然,本案例的6名女子,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外嫁女,她们户口没有因为结婚登记而选择迁出本村、人也在本村长期生活与劳作。

但也正是因为户口没有迁出出嫁前的村落,导致以集体享有所有权、农民享有承包经营权为特征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受到了一定威胁。外嫁女以户口没有迁出,即可分享集体土地被征收时所带来的补偿金的“一杯羹”;但村民认为女人嫁人以后,即从村里自然除名,所以外嫁女不可能享有与村民同等的待遇,当外嫁女对受损权益发出请求时,村民即以农村村民自治为由,“合法”剥夺或限制外嫁女的请求权。

3 对外嫁女权益的保护建议

3.1 明确外嫁女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

根据我国《物权法》第59条的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动产和不动产,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要享有该集体土地本身及其之上的权利,如征收或征用土地的补偿金分配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前提是他必须是该集体组织成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户口来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要素。只有取得户口,才能证明一个人的身份,这是证明公民身份的法定条件,其在我国的《户口登记条例》第4条有明文规定。所以有学者认为,户籍改革虽屡次提起,然而在今天确定一个人最直接的身份依然是户籍。[3]因此,就上文6名外嫁女对征地补偿款的分配权请求,法院应给予支持。同时,在实践中,严格禁止通过村规民约来强迫妇女婚后户口迁出户籍地。

3.2 协调法律与村规民约的冲突

尽管《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2条和第33条都对外嫁女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在农村并没有获得多大的改变,故本文案例中村支书对6名女子的拒绝理由:“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我这是按照老祖宗的土方法办。”

该村支书所说的“土办法”,即村规民约。由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文规定了村民自治地位的合法取得,使得村民自治化的权力得到极大扩张,比较明显的表现是自由制定村规民约。村规民约对村民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村规民约这种民间法对维护乡村稳定具有不可埋没的功效,但有些村规民约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与我国男女平等的法律精神相违背。有学者认为,必须废除不合理的习俗,比如“婚后从夫居”,同时由法律吸纳合理的习俗,[4]这是协调法律与村规民约的合理途径。笔者认为,在村规民约的制定上,可以由乡、镇政府进行形式上的审查,对与现行法律明显发生冲突的,由乡、镇机关提出建议,要求村民组织进行改正。同时,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遇到村规民约与现行法律相违背的条文,可以直接判决无效,间接宣传文明的村规民约。

作者简介:

陈华丽,(1985-),女,福建晋江人,法学硕士,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司法制度。

农村女大学生 篇4

1 新农村建设中对大学生村官胜任力要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认为个体在某职位的胜任力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动机等,在此基础上研究出的胜任力模型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组织应明确每一职位的技能、知识和性格特点; 二是任职者应该明白自身应具备的可以很好履行职位职责的主要职业能力和素质。

新农村发展的新内涵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现实需要对大学生村官的胜任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套用麦克利兰教授的胜任力内容和模型,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应具备的胜任力具体如下。

1. 1 知识要求

胜任力模型认为知识是对从事的工作领域有用信息的组织和利用。深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要求大学生村官具有科学的现代农业知识,带动全村致富的经济知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文艺知识,教会村民知法懂法的法律知识以及规范本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知识。

1. 2 技能要求

胜任力模型认为技能指能够办好事、办成事的能力。农村基层工作涵盖内容复杂,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是多方面的,比如与村民有效的沟通协调能力,善于在农村基层工作实践中“干中学”的学习能力,有效获取新农村建设中需要信息的能力,结合农村基层现状不断创新的能力。

1. 3 社会角色要求

胜任力模型认为社会角色是在他人面前表现出的形象。中央政治局常委李源潮曾对全国的大学生村官提出三点期望,其一就是要把自己作为农民中的一员,虚心向农民学习,与农民交朋友,要先当“村民”后当“村官”。这也是大学生农村基层工作良好开展应扮演好的角色。

1. 4 自我认知要求

胜任力模型认为自我认知是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和评价。大学生自任村官开始,应有明确的身份认知,接受并喜欢自己的村官身份; 要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认知,要有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 5 特质要求

胜任力模型认为特质是个体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在农村基层工作与生活相对艰苦,这种现状要求大学生村官必须具备适应农村工作的个性特质,比如适应陌生的农村基层的能力,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自主独立的工作和生活能力以及乐观坚强的韧性。

1. 6 动机要求

胜任力模型认为动机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法。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当下,大学生选择农村基层村官工作的动机也是多样的,但不管最初的动机如何,一旦开始村官工作,至少在任职期间要有做好当下工作的动机。

2 女大学生村官胜任力优劣势分析

2. 1 女大学生村官胜任力及胜任力施展优势

2.1.1与农村基层中其他村干部相比的优势

第一,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上,根据大学生村官的选聘要求,女大学生村官均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其大学所学专业涉及中文、法律、财会、计算机、金融、农学、工商管理、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她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农村基层干部普遍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面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法律、市场问题,无法形成科学的工作思路,女大学生村官较高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农村、农民发展提供了知识保障。

第二,技能技巧和社会角色上,女大学生村官更具有职位职责意识和换位思考意识,更能跳出狭隘的小利益群体,以整个村的全面发展为工作目标、全体农民发展富裕为主线、正确的法律法规理念和科学民主意识为工作开展的出发点,缓解复杂的基层矛盾。

第三,年龄及性别结构上,女大学生村官由绝大多数的应届毕业生和少量的往届毕业生组成,年龄多在二十三四岁,一方面是农村基层“老、中、青”干部梯队的良好完善和有效补充,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性别比例的及时协调。

2.1.2与男大学生村官相比的柔性意识优势

柔性意识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与下属共同面对困难、承担压力和责任,能很好赢得来自团队其他成员的信任与支持。相对于男大学生村官,女大学生村官天生的柔性意识使其在农村基层工作中细腻、温和,有耐心、耐性,更具亲和力;能发现男村官意识不到的问题,表达方式上更容易让村民接受,还可以弥补农村社会主流中男权结构产生的性别盲视,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第一,工作态度优势。来自农村基层干部和村民的信息反馈,认为女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比男村官更容易做到“谦逊有礼,性情温和,善于协调沟通,更具亲和力”,“具有天生直觉本能,擅长语言表达和具象思维”; 具备“认真细致,扎实诚恳的工作作风”; 工作原则上“精打细算,廉洁奉公”,“更有奉献精神,更加公平合理,工作中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

第二,工作责任优势。通过考核和测评,认为女大学生村官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责任优势,比如更关注妇女的需求; 在调解基层纠纷、营造和谐基层方面比男村官做得更好; 更有同理心,服务村民,照顾老弱病残群体。

第三,工作行为优势。女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基层,其工作行为本身就是“标杆”,对于促进农村女性就业、纠正农村男女地位不平等、某些地区的女性儿童更公平地享受受教育机会、女性青年正确的婚恋观,丰富女性群体文化娱乐生活甚至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2. 2 女大学生村官胜任力及胜任力施展劣势

2.2.1知识结构及技术技能劣势

整体来看,女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涉及众多领域,但农学、畜牧专业毕业很少,新农村建设中真正需要的农业生产和发展知识(比如特色农业产品知识)欠缺,发展畜牧业技能不够。另外,相比男村官,女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工作中的开拓性缺乏,表现为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很少敢开展、能开展具有挑战性、创新性的工作。

2.2.2个体特质和社会角色劣势

女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属于少数群体,很容易被边缘化,也不好融入当地生活,因而也就缺乏归属感,对基层的适应能力必然较差,独立性的开展工作无疑会有很大的挑战。另外,因为大学生村官选择的复杂原因,一些女大学生认为村官只是没有选择中的无奈选择,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村官角色没有真正认同,因而不会全身心投入基层工作。

2.2.3环境接纳和任职种类劣势

受传统男权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对女性干部很难产生认同感、信任力。调查显示,农村基层干部和村民认为,男大学生村官比女村官更胜任农村基层工作,因此在农村的主要工作如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农业发展技术、农业产品市场开拓甚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农村基层对女大学生村官的任职机会较少,大多数女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从事文字、计生、整理档案材料、传达文件及开会通知等辅助性工作的较多。

3 女大学生村官胜任力有效施展的对策建议

女大学生村官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可助推其更顺利地完成村官工作,而劣势则对其工作的开展带来制约作用,为使女大学生村官胜任力有效施展,尝试构建以女大学生村官自我为基础、农村基层支持为氛围、高校一体化培训为辅助,政府政策支持为保障的女大学生村官胜任力有效施展的科学体系。

3. 1 女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

根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相对外在支持,自我支持对个体的成长和成功更为有效; 因此,女大学生村官胜任力的有效施展首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一方面形成良好的心理应对机制,即女大学生村官应该尽快认识自我,清楚自己的村官身份,理性面对农村基层环境,及早融入新农村建设中。二是相比大学生活,农村基层工作琐碎而复杂,因此女村官要不断调整自己,以积极心态应对农村基层工作压力。三是把村官工作真正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步而不是“练兵场”,脚踏实地在农村基层工作中累积经验、证明自己的能力,改进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

3. 2 农村基层增加对女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支持

根据社会学的观点,个体潜能的发挥需要与之协调的外部环境的配合,女大学生村官胜任力的有效施展需要得到农村基层的支持。一是农村基层干部对即将任职的女大学生村官消除“假设性”胜任能力怀疑,在其任职初期给予其较为简单的工作,通过实际工作的开展检验其胜任力大小,对于胜任能力强的女村官逐步给予更核心、更重要的工作机会得以人岗匹配,更好服务农村建设; 二是农村基层干部要把女大学生村官真正当成本村干部队伍中的一员而不是暂时性摆设,对于其工作的开展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旁观者角色; 三是农村基层干部要在思想认识上正确引导村民,接纳女大学生村官为新村民,在生活、工作上不排挤、不歧视。

3. 3 高校加强女大学生村官的一体化培养和培训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本着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要加强与当地农村的联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一体化培养和培训。对有志服务于农村建设的在校大学生定期开展农村基层实践活动,使其在大学期间为农村基层工作积极准备; 对即将开始村官工作的大学生进行职前教育,包括对农村、农民的正确认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责任义务甚至农村经济发展的必备技能; 对任职中的大学生村官,针对她们在工作开展中的弱项知识和技能比如对女村官的农村适应能力,农学知识和技能、农村执政能力等应进行定期“回炉”培训。

3. 4 政府从政策上给女大学生村官工作以保障

对政府而言,既然大学生村官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就需要一整套良性运作的机制,才能保证当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质量,增加其未来的吸引力。政府需要进一步给予的政策保障包括工资福利待遇、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大学生村官的政治身份。

工资福利待遇上,除提高工资水平外,对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福利待遇上应有政策文件细则,对女大学生村官也应有一定的福利照顾。

未来的职业发展上,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流动机制,大学生村官3 年期满表现优秀的可以留任村干部,也可以考公务员、自助创业、重新择业、继续学习等,这些原则性的文件精神使得后续选择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政府应该考虑把大学生村官工作纳入到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是其职业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另行择业的过渡阶段。

农村女大学生 篇5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但组织纪律差,自控能力也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际,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刻苦拼搏精神,做事往往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初中女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由于她们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出现了月经的周期性变化,同时由于对生理知识了解甚少,导致她们产生厌学体育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怕出汗等。造成很多女学生体育不及格或达不到理想的成绩。农村女学生由于习惯、认识等方面的影响,这方面表现尤甚。通过座谈、问卷调查、观察法等方法的研究,把造成农村初中女学生厌学体育的成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学业负担过重,体育学习动力不足; ②女生特有的生理特点; ③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和勇气; ④意志品质薄弱;

⑤教师教学方法呆板、机械等。

成因研究的结果使我认识到农村初中女生厌学体育的存在是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缘故。如何解决农村初中女学生厌学体育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在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从思想上转变女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在农村学校中,很大一部分家长由于受“只要学习成绩好和女生应文静端庄”思想的影响,他们不支持自己的女儿参加学习以外的一切活动,再加上目前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的现象,学业负担又过重,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是无所谓的,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还存在着厌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女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按照初中女生生理的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学校青春期卫生教育较封闭,家长与子女在这方面的沟通又少,多数女生在月经期出于害羞心理,往往在体育课上请假。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加强对女生进行青春期知识的卫生教育,特别是月经期的生理卫生教育。通过学习,让她们了解自己身体的变化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鼓励女学生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因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使之能更好地胜任学习任务,而且还可以使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得到均匀的发展。同时告诫月经正常的女生在月经期也应该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如羽毛球、形体练习等,因为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减轻盆腔的充血现象,还有助于经血的排出,从而使她们消除在月经期对体育运动畏惧的心理。

三、要多关心爱护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的女生

有不少女生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练习中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她们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所以本身就有一种失落感,教师要以宽厚、博爱之心去理解,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而应对她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与她们交朋友,积极鼓励引导她们;要善于发现她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于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她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她们更好地、更快地掌握技术,发挥她们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及时进行鼓励,激发她们要求进步的热情,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进步。

四、要重点培养初中女学生的意志品质

曾经有一位初三女生在日记中写道:“说实话,我最害怕800米,特别是考试前几个月”。确实,在初三体育升学考试中唯一必考的就是800米。随后我也在本校初中女生中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女同学最喜欢的项目是羽毛球,最不喜欢的是800米。这就说明,对于这种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运动项目有明显的排斥现象,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初中女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缺乏毅力。

五、组织教学应灵活多变

学校绝大多数是男女生合班上课,男同学一个篮球或足球就可以玩得满头大汗.在上课时,教师要同女同学一起参与练习,教学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要精心设计教案和布置场地器材,能够诱发女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引导她们较快地进入角色;其次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最后给女学生一段自锻自练的时间。教学中不要把学生过分地限制,而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如在中长跑教学中,许多女生因害怕而不能坚持到底,教师则采用变换队形跑、地形跑、图案跑、接力跑、追逐赶超跑、分组对抗赛等,使学生兴趣增强,情绪高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耐力素质。再如在加速跑练习中,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纠正动作跑等几种常见的方法,学生就会兴趣寡淡。如果组织她们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等游戏,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活泼气氛。总之,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爱好。

六、要提高教师素质

在体育教师队伍里,男教师占绝大多数,有些男教师往往因为女学生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大声训斥,这就容易导致女学生厌学体育,甚至产生害怕上体育课的念头。如果教师认为自己反正是位“副课”教师,上课“散放羊”,这就很容易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因此,体育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强烈的教育事业心和责任心。另外,男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也可引起女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她们产生跃跃欲试之感,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总之,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师德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厌学女学生转变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基础。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初中女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转变厌学行为,使她们在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同时要为她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她们树立自信心,不断进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转化农村初中女学生厌学体育的行为,真正地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范国强

农村女大学生 篇6

我是个农民,2005年与邻县的李某结婚,2007年8月因感情不和我俩协议离婚。现在,我想把户口迁回娘家,但不知有哪些程序。请问:我该如何办理户口回迁手续?

读者 邹捡妹

邹捡妹读者:

农村出嫁女离婚后户口回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通常包括以下程序:

首先,应当取得当地集体经济组织同意迁入的证明。因为你在娘家落户势必要在娘家参与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其他利益的分配,势必要分享原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益,因此,你必须先取得当地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的同意方可迁入户口。

其次,应当到现在户籍所在地户口登记机关开具迁出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10条第1款规定:“公民迁出本户口管辖区,由本人或者户主在迁出前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出登记,领取迁移证件,注销户口。”因此,在取得迁入地集体经济组织准许迁入的证明后,你应到你现在户籍所在地的县级公安户口登记机关开具迁出证明。

最后,持相关材料到你娘家所在地的户口登记机关办理迁入手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13条第1款规定:“公民迁移,从到达迁入地的时候起,城市在三日以内,农村在十日以内,由本人或者户主持迁移证件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入登记,缴销迁移证件。”因此,你应在规定时日内持原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户口迁移证明、拟落户的你娘家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同意迁入的证明,到拟迁入落户的公安户口登记机关办理迁入手续。

此外,不同省区对户口迁移问题还作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如果你还不明白如何办理户口迁移手续,亦可到你娘家所在地的公安户口登记机关进行咨询。

农村女大学生 篇7

一、农村女性教育状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国家在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国家在宪法中第46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在妇女权益保障法中第14条规定了“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因此, 女性同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女性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尤其城市女性, 基本实现了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同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虽然教育状况也有所改善, 但是农村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还没有完全实现。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农村,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要普遍低于男性, 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低, 农村女生入学率偏低, 辍学率偏高, 农村女性的升学就业受到歧视, 农村女性再教育机会受到限制。农村女性的文化教育权利对于提升农村女性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现小康社会中其作用不可忽视, 因此, 进一步保障农村女性的文化教育权利势在必行。

二、农村女性教育权利保障不充分的原因

在农村, 女性文化教育权利法律保障不充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家庭贫困, 农村女童的父母放弃了女童受教育权的选择, 农村女性放弃了享有文化教育权利, 产生这种农村女性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的现状, 有很大原因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家庭经济困难以及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现阶段农村女性受教育主要问题在于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 而能直接给她们以经济支持且有义务给予支持的当属国家, 我们应尽快在财政上使女性受教育权得到资助。针对这种情况, 国家应从财政上给予支持, 建立专项帮助基金, 确保农村女性享有文化教育权利, 建立公正、公开的基金管理体系。

(二) 国家法律政策落实不足

在我国, 有关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的法律政策落实不足, 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相关立法太粗, 可操作性不强, 立法中存在漏洞、盲区, 仍需进一步细化, 才能更好地落实。其次, 相关立法滞后, 需要及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保障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的法律法规。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保障妇女权益的立法也需要根据新形势的新特点不断加以完善。现在, 由于立法的滞后, 出现了一些法律“真空区”, 尚待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同时, 一些法律规定已经过时, 需要修改或废除。再次, 相关立法失范, 不同层次的立法主体之间的相关规定相互冲突。由于我国立法层次的多样性, 造成了保障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立法的随意性。最后, 国家法律政策的规定操作性不强, 对侵犯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的行为, 执法主体不明确, 执法力度不够。

(三) 农村女性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严重

在农村, 农村女性一直以来深受传统保守的思想意识及性别观念的影响。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女从等思想意识, 导致了家长对女性教育的忽视, 阻碍了农村女性追求进步、发展自我、学习文化知识的愿望, 使农村女性缺乏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 使得农村女性教育权利法律保障不充分。

三、新形势下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保障的对策

(一) 完善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立法并加强执法力度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保护妇女文化教育权利的法律制度, 但仍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的保障:首先, 使有关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的法律规定更加具体化, 更具可操作性。保护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的法律在现实中并没有完全执行,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的规定过于抽象, 可操作性不强, 而且, 对于许多侵犯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的行为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 欠缺处罚的条文。对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立法工作应加强调查研究, 以适应现实的多样性和发展趋势。其次, 应该加强执法力度, 严惩侵犯农村女性相关权利的侵权行为, 特别是对法律有明文规定的侵权行为进行有力的制裁, 做到法网严密。最后, 在完善立法和执法的同时, 还要建立配套的国家级的妇女文化教育权利监督系统, 以纠正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的现象。

(二) 提高妇女自身的法律意识和平等意识

农村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其文化素质较男性低, 农村女性还缺乏享有和行使权利的能力, 对自身权利的意识淡薄;反过来, 意识的淡薄又会加剧两性之间在享有文化教育权利的不平等, 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因此, 提高农村女性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应当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女性宣传和普及关于文化教育权利方面的法律知识, 使她们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三) 发挥妇联及各种妇女组织的作用

妇联组织是我国最大的妇女组织, 在维护女性教育权利方面历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 妇联组织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妇联可以通过监督各级政府落实保障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的情况, 推动权利的实践;可以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益代表的身份, 针对歧视女性的行为开展维权活动;可以向立法机关提供女性教育文化权益方面的立法建议等。同时, 我国民间还有五千余个民间妇女组织, 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必定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农村女性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 发挥传媒宣传作用, 改造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对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的忽视根深蒂固, 而且这种传统观念还在左右着社会舆论。因此我们必须把改造社会文化环境, 为农村女性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媒体应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 可以在报纸、期刊媒体上开辟妇女教育研究专栏, 大力宣传女性教育文化权利的基本知识;可以扶持一批妇女研究的报刊杂志, 创办女性教育权利研究的专门性刊物;也可以在电视上、网络上播出一些关于女性教育话题的栏目, 进一步提高农村女性以及全社会妇女文化教育权益意识。

由于女性承担着哺育和教育后代的特殊责任, 所以女性素质决定着国民素质, 而国民素质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 加强对女性教育权利的保障, 提升女性整体素质, 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摘要:新形势下, 加强对农村女性教育权利的保障意义重大, 但目前仍存在多种原因导致对农村女性教育权利保障不充分。保障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应从如下方面着手:完善农村女性文化教育权利立法并加强执法力度;提高妇女自身的法律意识和平等意识;发挥妇联及各种妇女组织的作用;发挥传媒宣传作用, 改造社会文化环境。

关键词:农村女性,教育权利,保障,对策

参考文献

[1]吴宁, 岳昌智.女性权利的法律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52—57.

[2]农民法律读本[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145—149.

[3]康均心.妇女权益保护及救济理论与实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108—115, 122—138.

[4]张玉冰.当前女性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 2000 (6) .

农村女大学生 篇8

关键词:女性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云南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 为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1]。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发展现代农业, 改善农村面貌, 培养新型农民, 增加农民收入, 深化农村改革”等几个方面[3]。目前,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中, 女性人数低于男性人数, 女性非农转移中回流人数高于男性人数[4], 农村妇女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 承担起农村生活的重任[5], 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6]。因此, 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女性农民进行培训教育, 提高农村女性农民的整体素质, 提升她们的生产能力和从业水平, 使她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女性农民, 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7]。

一、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发展历程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研究发现, 云南省农村女性农民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她们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维持农业基础和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8]。因此, 培育培养新型农村女性农民, 是农村妇女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9]。

近年来, 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云南省妇联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立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科技兴农, 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普及与培训, 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科技素质, 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10]。根据云南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领导小组工作安排[11], 从1997年6月至2013年3月, 云南省妇联、云南省农业厅、云南农业大学联合举办了23期“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种植、养殖骨干培训班”, 累计培训农村女能手2299名。2010年11月8日, 云南省妇联在云南农业大学挂牌建立了“云南农村妇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12], 培训教育基地的建设更好地适应了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十多年来, 云南农业大学根据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 面向广大农村女性农民开展现代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的教育培训, 增强农村女性农民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化经营的能力, 引导她们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外向型农业, 并开展创业培训教育, 鼓励越来越多的女性农民自主创业发展。

通过十六年来“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种植、养殖骨干培训班”的培训教育实践, 农村女性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涌现出面向生产第一线的种植、养殖女能手;面向农业产品市场营销妇女能手、女经纪人。广大的农村致富女能手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大显身手, 发挥着农村女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云南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的实践情况

从2008年至今, 云南省妇联、省农业厅在云南农业大学举办了9期“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种植、养殖骨干培训班”, 共有1489名来自全省16个州 (市) 的从事种植和养殖农村女性农民参加了培训, 参加种植培训的人数为688人, 占培训人数的46.2%;参加养殖培训人数为801人, 占培训人数的53.8%。从2008年至今, 每年参加培训的人数情况为:2008年培训132人次, 2009年培训398人次, 2010年培训260人次, 2011年培训279人次, 2012年培训294人次, 2013年1-3月培训126人次。参加培训的农村女性农民中23.4%为云南省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 包括傣族、白族、彝族、哈尼族等18个少数民族。参加培训的农村女性农民的总体文化程度不高, 其中:小学文化水平占5.3%, 初中文化水平占65.7%, 高中文化水平占24.5%, 大学专科文化水平占3.8%, 大学本科文化水平仅占0.7%。通过近年来“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种植、养殖骨干培训班”的培训实践, 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 培训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通过16年来23期“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种植、养殖骨干培训班”的培训实践, 主办单位在培训的过程中不断总结, 深入农村地区了解农村女性农民的实际需要, 不断丰富培训内容, 改进培训方法, 提高培训层次, 满足农村女性农民多样化的需求。不仅提供种植、养殖技能培训, 还增加了农产品营销、现代企业管理、创业技能等培训内容;在培训方法方面,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与实地考察、实际技能培训相结合, 有效地提高了培训质量。

(二) 提高了云南省农村女性农民的学习意识

通过多年来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 累计培训来自全省16个州 (市) 的农村女能手2299名。培训不仅仅教给她们种植、养殖的技能, 经营管理方法、创业技能等, 更重要的是, 让她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她们的技能, 增长专业知识, 更能将她们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财富。这些来自各个州 (市) 的致富女能手回到当地, 她们的亲身经历影响着更多的女性农民, 认识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较大地提高了农村女性农民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希望能通过不断地学习, 提升自身素质, 将知识和技能转化成财富。

(三) 提高了云南省农村女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虽然云南省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但是目前云南省农村女性农民的整体素质并不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年轻女性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 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女性大多数都愿意留在城市工作, 很少返回农村, 造成了农村女性农民的学历较低, 整体素质不高。近五年来, 参加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的种植、养殖女能手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总人数的71%, 具有大学本科文化的仅占0.7%。可见, 农村女性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 亟须提高她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才能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通过近年来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 让来自16个州 (市) 的种植、养殖女能手参加培训, 并将各自所学带回家乡, 带动当地的女性农民一起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并通过培养她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不断提高云南农村女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四) 提高了云南省农村女性农民的创业能力

农村女性农民由于长期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与外界接触较少, 更加缺乏经营管理知识, 往往不具备创业能力。通过近年来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 不仅提高了她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更重要的是, 开阔了她们的眼界, 提供参观考察成功的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机会, 使农村女性农民不仅学习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 还能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培训学习, 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女性农民的创业能力。

三、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农村富余男性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农业生产出现了女性化趋势, 农村女性农民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13]。十六年来, 开展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 培养了2299名来自全省16个州 (市) 的农村致富女能手, 对促进云南省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通过多年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 培养了来自各个州 (市) 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种植、养殖女能手, 提升了她们的科技文化素质, 并带动了各个地区的农村生产发展。如培训班学员王世菊, 她在培训班学习了新的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 回到家乡后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 引进了新的蔬菜品种, 并对当地农户进行宣传, 介绍最新的种植技术, 已有150多户当地农户加入了蔬菜专业合作社, 采用新的种植技术, 建立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目前, 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6500亩, 并修建冷库和蔬菜加工工厂, 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村生产发展。

(二) 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多年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 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村生产发展, 也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云南省各个州 (市) 的种植、养殖女能手, 通过培训学习种植、养殖的先进技术、了解前沿的知识、学会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 她们回到家乡后成为懂生产、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性农民, 带领当地农民生产致富, 发挥着她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培训班学员陈玉琼, 通过培训, 提高了养殖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 在她所在的村, 带动842户村民加入专业技术协会, 创办养鸡场, 当地村民协会会员共存栏蛋鸡10.2万只。专业技术协会还定期为农户提供养殖培训, 累计培训人员1880余人次, 由于技术先进, 生产出的无公害鸡蛋供不应求, 大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带领他们逐渐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

(三) 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有利于优化农村环境、促进乡村文明和管理民主

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的教育实践, 提高了农村女性农民的整体素质, 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农村环境得到改善, 由于村民素质的提升, 乡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农村管理也更加民主。如培训班学员杨君芹, 由于她所在的村社, 田地全被征用, 许多农村妇女无所事事, 整天不是打麻将就是搬弄是非, 面对这样的情形, 杨君芹决定将自己所学的农业知识和经营理念传授给她们, 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优势, 因地制宜, 带动村民种植高原特色农作物, 并寻求当时农业科技部门的帮助, 不断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 成立了一个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公司, 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许多村民都参加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工作中, 改变了以往无所事事的局面, 由于公司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和集体活动, 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在农业企业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也更加重视生态的保护, 生产也更加规范, 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环境条件, 随着村民们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农村管理也更加民主。

农村女大学生 篇9

本届女乡村医生培训班学员由全国有关省卫生厅负责推荐, 由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审核确定。首届培训工作分3期进行, 每期1个月;随后两期的培训工作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

培训班紧密结合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实际, 重点安排了农村卫生所急需的内科、外科、急救处理、母婴健康保健、妇科常见疾病防治与排查、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护与治疗、中医药常见病诊疗、公共卫生等课目, 同时还安排了临床、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等见习活动。针对学员们提出的问题, 培训班专门邀请卫生部农村卫生司规划管理处姚建红处长作了题为《医改新形势下乡村医生发展》的讲座, 使学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得到了政策解读, 对国家的农村卫生政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学员们深知这次机会来之不易, 珍惜学习期间的每一天。她们认真听讲, 积极提问, 通过理论授课和临床示教, 学员们普遍提高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 达到了预期目的。她们感到, 本次培训安排的学习内容对农村非常实用, 对于今后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合理用药、疾病防控等会很有帮助。

农村女大学生 篇10

一、传统女德内涵的普世性价值观

立足于当今社会去观照传统女德的具体内涵,其中非常多的内容与当今的主流社会观念是相冲突的。例如,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婚姻自由。而传统女德核心观念之一则是要求女性的行为准则建立在“男尊女卑”、“从一而终”的基础上。这部分与当今社会价值观相违背的内容显然不具备现代意义的普世性。本文略去了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的尊卑思想,专注于传统女德中针对女性德行方面的内容加以分析。

传统女德观发轫于秦汉,严苛于明清,是一种不断发展演变的女性观念。《礼记·昏义》中最早提出了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概念。而东汉的班昭在《女诫》中详细论述了这四个方面:“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织,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许多人批判班昭是桎梏女性的始作俑者,但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女戒》一文。首先,这部著作的背景是当时上流社会浮夸混乱的风气。皇权外戚干权乱政,班昭借训诫自家女儿之口,写作这篇文章,目的是希望在上层社会倡导、约束女性的行为,维护皇权和男性权威。从历史的角度看,作为史学家的班昭是有其良苦用心的,这部著作在当时社会的积极意义也不言而明。

妇德,不一定要人才华出众,聪明绝顶,而是看重一个人行为处事是否知耻,是否得法。而知耻和得法的标准,则要根据现代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而定。妇言,不一定要巧舌如簧,伶牙俐齿,而是看重一个人语言表达的得体性。“择辞而说,不道恶语”岂止是女性应遵从的道德标准,而是现代社会普遍的文明守则!但,家庭内部矛盾往往起始于“恶语相向”。妇容,不一定要打扮得艳丽招展,而是看重一个人仪容仪表的得体适宜,整洁干净。这样的标准要求,正是当今社会最基本的社交形象准则!妇功,不一定做什么都灵巧过人,而是看重一个人能否专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能否在家中客人来时准备好整洁的酒菜食物。这个标准的普世性可能要差一点。现代社会女性的活动范围,不仅局限在家庭。中国大部分女性都参与工作,与男性一样,在社会各行各业从事相应的工作。家中的“纺织”等做工作已消失,而“酒食”等工作也早已不是衡量一个女性是否具备德行的标准。但从婚姻家庭的日常生活看,结婚组成家庭后的男女,需共同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繁琐生活。炒菜做饭作为生活的常规内容,学习并掌握应该予以鼓励。

明清是传统女德对中国女性桎梏最为严重的时期。“女子无才便是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众多观念,日益让女性依附男性,失去自我。但,汉唐宋等历代众多的文化女性,已经表明了历史上女性具备文化知识是受主流社会认可甚至是追捧的。现代社会女性受教育程度极大提升,女性在受教育权方面有较高的保证。婚姻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也是现代民众的普遍共识。因而,这些与现代社会观念相悖的传统女德观,大可不必担忧其落后性、压迫性的负面作用,当社会能够正面宣传、认识传统女德时,其符合现代价值观的普世性内容自然经过筛选,得以保留和发扬。

二、当代社会对女性及女德观念的期待及认同

现代中国社会,女德可以是一个中性词。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三十多年来,独生子女现象在无形中对提高女性地位,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独生女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其受教育的程度、生活生长环境都与以往的中国社会截然不同。由此造成的现代非常多的新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在众星捧月环境中长大的独生子女,生活的自理能力、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设身处地的理解能力、尊老爱幼由己及人的能力相对缺乏。相对而言,以自我为中心,言语刻薄,家务、自理能力差,勤俭持家概念几乎没有。在婚后的家庭生活中,家庭矛盾更为凸显。现代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敬无法与之前社会相比,若论谦卑一词甚至是无从谈起。现代年轻人按照自由、自我的新思想构建自我意识,造成许多婚姻家庭内部的沟通障碍,进而导致矛盾冲突。

目前社会现状迫使社会急需构建具备普世价值的,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全民信仰。女德则是这种精神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代社会的女德观念需要在尊重以下两个前提的基础上进行。

其一,男女地位平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女德观念属于精神层面的上层建筑,其经济基础正是现代社会男女的经济工作情况。现代中国社会,女性所从事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工种行业摆脱了对人力的依赖,而更偏向脑力、技术、经验。而这些条件,男女性别的区别并不大。因而,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走出家门,走向工作岗位,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女性,不再遵从传统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要求男女平等。这种平等意识包括男性、女性对家庭内部的付出。例如家务劳动、赡养父母、养育子女的时间和精力等等。

其二,男女性别差异。女性的生理特征造成女性在体力、耐力等方面会劣于男性,同时在生育子女、抚养后代方面的劳动付出会更多,相伴而来在家庭事务方面需要投放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现代社会女性都从事一定的社会工作,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女性的绝对收入一般低于男性,很少作为家庭生活最重要的支撑者。这造成了社会上男女老幼普遍认同的“男人养家”观念。

基于男女地位的平等、男女性别差异、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事务,传统女德有关婚姻生活方面的现代意义则比较容易得出结论:自愿、平等基础上的,女性对以家庭为单位的稳定、和谐而需具备的道德品质。养育后代意味着与公婆共处,意味着母亲的责任担当。女性作为媳妇和母亲的身份,能够与家人和睦相处、教养后代非常重要。社会性别期待依然希望女性能够以柔克刚,温柔贤惠,能具备包容心。接受了现代思想教育的女大学生,能够推己及人地体谅老思想的公婆,能够与之相处时“如事父母”,则家兴国兴。

三、传统女德有助于女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女大学生在社会现实中遇到的工作困境,家庭与事业的冲突,都使得女性迫切需要自尊自信的精神信仰。无论是动物界还是人类社会,女性作为繁育后代的主要承担着,女性生理构造决定了女性在体力劳动、工作时间付出与家庭付出之间的差别。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作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能够具备更全面、更系统自我认知的知识群体,在接受生命本源状态的前提下,完成自我观念、女性定位的塑造非常必要。下面从德、言、容、功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高校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工作技能和人生幸福感极为重要。大学教育是大多数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最后一站。女大学生接受一定的女德教育是必要和有益的。妇德不看重才华而看重德行,知耻方能得法,才能采取正确的人生选择。而“知耻”是现代高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目前,女大学生在性别观念上存在一定道德困境。网络社会造成信息泛滥、各类思想碰撞激荡。影视、文学等各类作品脱离现实,虚构性文本大行其道。女大学生受其影响日益扩大。许多女大学生在观念、行为上比较开放,在校读书期间便发生了性行为。在经济还不独立,工作、前途未知的情况下,女大学生这种开放的行为往往在身心方面带给自己伤害。女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援交现象,更是性别观念的颠覆。女大学生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女性群体,竟然会选择通过援交换取物质享受。这种“知耻”观念的丧失,是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相悖的。

妇言看重一个人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妇容看重一个人仪容仪表的得体适宜,整洁干净。妇功看重一个人能否专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能否在家中接待好来客。这些女德观念与女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致的。言语、仪表得体适宜,能够接待好到访的宾客亲朋,是每一个女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和品质。以怎样的心态看待自己的言行是高校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男女平等前提下,女性所经历的女儿、妻子、母亲等角色,家庭与事业所会遭遇的冲突等问题,需要在高校教育中提前让女大学生有所准备,进行自我协调。这样才能有助于女性自尊自信的精神信仰的养成,以及家庭付出与个人价值等冲突方面的协调发展。

传统女德所包含的适用于现代社会女性发展的优秀品质,通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将极大促进女大学生的自身认识,以及对婚姻、家庭的认识深度。女德教育在推动女大学生自我意识完善的同时,提高女大学生符合现代社会观念的道德素养,进而提高社会民众整体生活的稳定性和幸福感。

摘要:传统女德不仅仅是封建落后和女性压迫的代表,传统女德同样包含适用于现代社会女性发展所需求的优秀品质。挖掘、重塑传统女德的内涵及形象,并将之与当代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相结合,将极大促进女大学生自身认识,推动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提高女大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而提高社会民众整体的稳定性和幸福感。

关键词:传统女德,女大学生,道德素质,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沈时蓉,刘莹.中国传统女训的当代审视——以班昭《女诫》为例[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9):36-40.

[2]黄明理,张超.试论中华传统女德及其现代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21-25.

上一篇:化学计算常用技巧下一篇:状元与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