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军院校

2024-05-03

外军院校(精选十篇)

外军院校 篇1

关键词:外军院校,任职教育,特点,启示

军事任职教育实现了培训与使用的有机结合, 符合军事人才成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因此, 这种教育制度为各发达国家军队所普遍采用。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的情况看, 大部分军官的学历教育在军队院校或地方高校完成后, 都要再进入军队院校进行岗位任职培训。美军的新军官授衔后, 每一次新任职都是与院校教育交替进行的, 他们从尉官到将官分为八个阶段, 每晋升一次职务都要经过院校的相应培训。培训时间一般都比较短, 长的不足一年, 短的只有几周, 做到“先训后晋, 晋训结合, 不训不晋”, 并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据有关资料统计, 美军一个生长军官要晋升到将军军衔, 至少要经过八年的军事院校培训, 占整个服役期的1/4时间左右。俄军制订的《2010年前俄联邦军事教育体系改革纲要》中也强调, 必须提高军官职业教育的质量, 使他们的职业训练水平达到军事职业活动和职业教育法规性文件的要求。

一、外军任职教育的特点

外军院校的任职教育,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 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而且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他们实行逐级强化专业教育, 使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不同岗位任职的需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 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培养目标是一所院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世界各国军校都根据军队建设和战争的需要, 来确定任职教育的目标, 并且根据现代战争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 以适应其岗位任职的需要。美军军官职务的每一次变动, 军衔的每一级晋升, 不仅要求相应的资历、经验、功绩, 而且必须接受规定的任职培训。一般说来, 军官要经过初、中、高三级院校的培训并完成规定课程才有晋升为高级军官的机会。

(二) 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

外军的任职教育重在提高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 既要提高其理论素养, 更要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军院校非常重视对军官作战指挥能力的培养, 坚持以未来作战需求牵引军事人才培养。此外, 各国军事院校还非常重视运用在一定岗位履行职责的形式, 搞好实习和代职。俄军院校强调, 学员在校学习期间要定期到部队实习, 以便熟悉部队生活、武器和技术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 了解部队训练与教育的组织方法以及保持战斗准备的措施, 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部队实际, 同时通过实际锻炼丰富和更新理论知识。

(三) 教育技术手段具有先进性

外军院校认为,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 外军在教学中广泛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军事教育领域。当前, 美军院校不断改进教学设备, 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教育教学领域,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如通过普及和使用电子计算机、闭路电视、电影、广播、通信卫星等进行教学。俄军高等军官进修学院设有各种兵器、器材专修室, 活动模型, 驾驶与射击练习器, 可保障学员掌握兵器知识, 学习武器和器材的使用。如指挥与通信专修室配备有可沟通师、团、营三级通信的全套有线和无线通信器材以及与显示屏幕相联通的指挥工作位置, 学员在这里可练习组织战斗与指挥。通过练习, 使其进一步熟悉训练内容, 为以后的任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外军院校任职教育对我军的启示

外军院校任职教育的这些特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在我军院校体制调整与任务转变的过程中, 认真探讨和研究任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同时有选择地借鉴外军院校任职教育的情况与有益经验, 特别是这些特点在体现与蕴含着的各国军事教育所共有的内在规律, 对我国军事院校的改革和军事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参考作用。

(一) 要根据岗位任职需要, 科学设计好人才培养方案

外军院校根据现代战争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做法值得借鉴。由于我军的任职教育相对于学历教育来说学制比较短, 培训任务相对集中, 要按照“晋训一致、不训不晋”的要求, 确立好初级任职培训、中级任职培训、高级任职培训等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 使培训学员在不同学习阶段学到岗位任职所需要的知识, 提高任职能力, 防止前后培训雷同、中高级培训低水平重复。

(二) 要注重学以致用,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外军的任职教育重在提高实际能力, 突出实践环节。我军的任职教育也要强调以实践为基础消化理论、以操作为中介发展能力、以服务部队为宗旨促进军官职业道德的形成。必须增大专业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比重, 加强模拟和实际岗位锻炼, 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增强实践性。在教学内容方面, 要以军事斗争、部队建设、武器装备更新、本职岗位急需的教育内容为重点, 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 突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 同时注重复合型、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三) 加快信息化建设, 不断更新教育训练手段

外军住房保障现状 篇2

类型一:完全由个人支付购(建)房款。

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建筑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较完善,住房供过于求,干部工资水平较高,此类国家干部的住房消费完全由个人承担。德军就是此类的典型代表。德军明确规定:各级干部家属住房全部自理,军队概不负责。德军对干部住房面积不作规定,干部可以按照实际收入状况和个人喜好自由选择住房。这主要是因为德军实行高工资,工资中已经包含住房消费部分,约占基本工资的20%。德军住房完全实现了社会化保障,因此军队中不设营房部门。还有芬兰、奥地利等国的军队也实行类似的住房货币化制度[30]。这种住房制度的好处是,完全实现了货币化和社会化,或租房或卖房,军队完全不过问,大大减轻了军队的负担,同时充分地体现了军人的地位和个人喜好。缺点也很明显,干部居住过于分散,遇突发事件不易迅速集结。另外,这种制度只适用于少数经济极为发达、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的国家和地区。

类型二:服役期间提供低房租或免房租的公寓,退役后帮助解决住房。俄军服役期间均住在公寓房或军队自建房中,只交一半房租。凡服役20年以上者,退休后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法军服役期间也大多数居住在营区内的公寓房中,并且要求按等级严格区分居住。当退役时,法国干部一般都会得到一笔丰厚的安家费和退休金,完全可以自建或者自购一套条件不错的房子。捷克军队规定,在干部服役期间,部队提供免费公房。服役超过20年的干部和其配偶可在公房永久居住[31]。此类货币化制度的优点是,现役干部集中居住在营区内,有利于维护部队整齐划一,有利于战备训练和执勤保密。缺点在于增加了军队的压力,必须投入相当大的资金。另外,退役干部退房制度不落实,造成退役后滞留营区,住房资源紧缺,住房矛盾突出。

类型三:租用公寓房可减免房租,租用私房享受房租补贴。

智利法律规定,国家为现役干部提供住房。住房标准由军衔等级决定,每月只要付基本工资的5%的低房租。印军规定,已婚干部可住公寓,房租约占基本工资的5%。干部调到野战部队后,其留在城市的家属子女仍可租住公寓,房租仅为原费用的5%。如家属子女随军而不住公寓,可享受住房补助,约占其基本工资的6-7.5%。驻城市部队部分干部可租住私房,并按城市类别享受租房补助。日军规定,干部住房由国家提供,住房标准按职级而定。租住民房的干部,可享受一定数量的住房补助。日军干部的房租开支一般占其月工资的3%-7%[32]。此种住房方式类似上一类型,干部居住相对集中,便于战备训练和保密。但比上一种略显灵活,可以选择租房并享受房租补贴。缺点就在于军队资金压力太大。

类型四:自筹资金与军队协助解决住房。

根据伊朗宪法的规定,每个干部退役前都需建成自己的私宅。同时,军队和政府对干部住房建设给予实际帮助。经费来源有三个:一是个人投资,约占

20-30%。没有住房的干部,从成为学员开始就准备钱建房;二是政府给予低息贷款,一般约占50%;三是单位资助一部分,约占15-30%。地皮由地方政府向军队住房建设合作公司按市价的10%提供,建筑材料由干部住房合作组织低价提供。综合住房造价每平方米200美元,加之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所以一般干部服役15-20年基本上都可以购置一套住房。贷款的归还从每月工资中扣除,一般不超过工资的1/4。购置住房后,可转让,可继承。因房子都不建在营区,如果干部退役时还未还清贷款,到地方后仍继续归还。还有罗马尼亚军队住房货币化也采取类似的制度。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能有效地缓解军人因购买住房而面临的经济压力。缺点在于,这类制度主要依靠政府资助解决干部住房,造成政府压力过大,只能适用于军队较少的国家或地区[33]。

类型五:货币补贴结合低息贷款。

美国军人可以享受建房基金,干部服役到一定年限后,可利用这部分基金自行解决购房或租房费用。或者可以租住民房,享受住房补贴,并且美军干部租用民房,房租低于国家平均价格15%。美军的住房补贴分为现有房租基本补贴、不定额住房补贴和海外住房补贴三种,其中根据级别和婚否,享受的住房津贴有明确的货币标准,其幅度是:带家属的干部每月418.8-899.1美元,单身干部每月318.3-689.4美元。三是为军人提供贷款。美国向军人提供利率在5%以下的低息贷款以供军人购房或建房。另外,美军实行住房建设私营化。美军在住房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民间力量。美军认为,利用私营房产开发商建造军人家庭住房,可以提高建房速度,节约大量经费[34][35]。此类住房货币化制度优点在于,针对军人调动频繁,流动性大等特点,采取或住公寓,或租房,或买房的政策,较为灵活。

类型六:军队开办银行提供贷款。

外军院校通识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篇3

[关键词] 外军院校 人才培养理念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培养的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对于军队院校来说,通识教育是军校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军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通识教育方面,外军院校通过长期以来的摸索与实践,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结合我军院校教育的实际,借鉴和总结外军院校的做法与特点,为加强我军院校通识教育提供了有益经验。

一、外军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

1. 既强调核心课程,又兼顾宽广基础

西点军校教学大纲中指出,21世纪的陆军军官需要具备的素质包括:道德规范、领导及合作能力、多样性才能、交流技巧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为此需要了解掌握的知识有:专业技术、信息系统、历史、人民和社会以及文化。同时要求领导者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都具有扎实的基础。可见,作为一个合格的指挥军官,仅仅懂得军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为此,西点军校在设置31门不分文理科的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又提供了380门科学文化选修课程,学员可选学其中13门,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涵盖了数理工程、军事、政治、经济、人文、社科、公共事务等诸多方面,为拓宽学员的知识面及专业学习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既强调文理渗透,又兼顾专业教育

美国西点军校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实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双轨制,根据这一规定,学员在学习完内容广泛的公共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分数理工程轨和人文公共事务轨继续研修其余的核心和选修课程,分轨后的核心课程大同小异,文理并重,只是侧重点不一样,旨在让学员打好知识基础,选修课程则是专业课程,突出专业特色。可见,“双轨制”的内涵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文理分科,而是在广泛接受文理教育的同时有所侧重,避免了“学文的不懂理,学理的不懂文”这一大学教育的通病。“双轨制”在广博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员的特长和志趣,通过选轨(选专业方向、选研究领域以及毕业前选军事专业),逐渐实现分流,逐步强化专业教育,使学员在自己所选择的学术领域钻研得更深、更广,获得较高学术造诣,形成专业特长。

3. 既强调知识基础,又兼顾发展潜力

西点军校的总教学目标明确指出:使毕业生能够预见技术、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不确定性并有效地作出反应。在当今知识激增、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一个人在专业上的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知识基础,特别是数理基础。加强这些基础学科的教育,主要是为学员未来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普遍的职业基础,提高军事人才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外军院校普遍认识到,知识在没有转化成能力的时候,并不能显示力量,因此在通过广泛的知识灌输奠定学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必须注重能力、素质、智力的开发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从而使学员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有助于在今后的任职中不断进步。

二、外军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做法

1. 开设人文类专业,文理并重

外军院校特别是学历教育院校,通常同时开设有人文类专业和理工类专业,文理并重,为学员建立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打牢宽厚的文化基础。美国的斯普林斯空军军官学校以理工科见长,但它所设的30个专业方向中,也包括人文科学、法学、历史等11个人文专业,比例占到37%。同样偏重理工科的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设有19个专业,其中也有4个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德国联邦国防军大学共开设有18个专业,其中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等文科专业有10个,占到55%。文理并重的专业设置,使学员不仅在工程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并且能在自己所感兴趣、有特长的学术领域和专业上获得较高的学术造诣,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

2. 设置通用课程体系,课程比例文理兼顾

美国西点军校的课程设置比普通高校更广泛,适应性更强。在它的通用课程中,核心课程不分文理科,包括由哲学、政治、国际关系、外语、计算机、数学、物理等31门课程组成的必修课,贯穿全部4个学年。其中,数理工程课18门,约占58%,人文社会科学课程13门,约占42%。美国斯普林斯空军军官学校同样开设有31门核心课程,其中世界史、伦理学、语言与表达等人文类课程12门,占到39%。俄罗斯从1995年开始,在初级指挥院校中,普遍增设全民通用的课程,特别是人文教育,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走了一条从“军事专才”到“指技合一”再到“新型通才”的道路。在高等军事学校中,开设社会人文、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及部分军事课程共26门,其中哲学、历史等社会人文课程9门,约占35%。

3. 重视课外文化活动,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外军院校通常都非常注重以情景和活动为中心的各种课外文化活动,学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感性经验、气质特征选择活动项目,全面自由地展现个性。这体现出通识教育符合学员的意愿、情感、个性差异,因人施教的特点。“学员艺术论坛”是西点军校最大的学员课外活动组织,对舞蹈、戏剧、摄影、雕塑、绘画、诗歌、电影和音乐有兴趣的学员都可以参加这个组织的一系列艺术讲座。每年的演出季节,西点军校都要邀请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团、歌舞团等来校演出。此外,西点还有学员管乐队、鼓乐队、伴舞队和福音圣乐队等音乐组织。学员主办的出版物有年鉴《榴弹炮》和年鉴光盘、杂志《指南针》、文学期刊《螺旋圈》和新生手册《军号音符》等,这些刊物为学员提供了提高写作、摄影、绘画等各种能力的机会。

4. 创设校园人文环境,加强文化氛围熏陶

外军院校历来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学校全面建设的重要地位,注重加强文化氛围和气息对学员的熏陶。西点军校以“责任、荣誉、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结合美国的民族文化和军队特点,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法和制度。它的校训在校园里到处可见,通过价值理念的植入和渗透,学员不自觉地同化在这种精神中,从而逐步具备美国陆军军官应当具备的价值取向。同时,西点军校十分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只要走进西点校园,那些凝聚着国家荣誉和优良传统的各种景点、名人纪念碑和雕塑,以名人和杰出毕业学员命名的建筑物和道路等,使人仿佛沉浸在西点光辉的历史长廊中,接受着一场无声的西点光荣传统的教育。

三、对我军院校的借鉴与启示

1. 转变教育观念,逐步提高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是:确立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观,以及坚持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教育观。军队院校培养的学员,同样要坚持全面提高素质、均衡发展,因此首先在教育思想观念上要转变,应倡导文理渗透,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保障上,要逐渐削弱“重理轻文”的倾向,使教学评估、职称评定等更趋合理。简言之,要多途径、多层面协调与配合,使学员既有较强的科技素质,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以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 加强课程建设,扩大非人文专业中的人文课程比例

设置通识课程,对于学员比较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非人文专业中,更要重视人文课程的作用,扩大人文课程的比重,但是目前我国军校中普遍课程结构不合理,理工及政治理论课程较多,人文课程的设置比例不高。因此,要提高学员的全面素质,必须注重加强课程建设,合理调整课程结构,特别是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比重,增加课程门类和内容,以形成适应军校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另外,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增加选修课、自修(讲座)课的比重,可考虑开设一些旨在提高学员素质修养和综合能力的选修课,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适量举办一些有益于增强素质和拓展知识面的讲座,如文学欣赏、历史方法论、心理训练与心理战等,为拓宽学员的知识创造条件。

3. 开展社会实践,全面增强学员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是学员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提升为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能使学员较多地接受校园内、课堂上接受不到的信息,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范围;另一方面,能更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心智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学会许多应付环境、适应社会的策略和手段。其实,强调培养综合素质的首要目的就在于满足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生存与发展又必须以“社会适应性”作为其基点,否则很难生存,更谈不上发展。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必须经过大量积极主动的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应重视学员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开展一些社会调查、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人文历史景观游览活动等不同内容的社会实践,使学员能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知和体验,树立积极沟通的态度,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训练有效创新的技能,从而为综合素质的养成提供更加合理的途径和手段。

4. 创设文化环境,不断加强文化氛围气息的营造

校园文化具有极强的导向性,要加强学员的素质修养,必须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因此,要着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教学氛围和文化氛围,使学员从中受到良好的熏陶。要把校园文化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如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开展书法比赛、文艺欣赏等活动,通过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形成全员参与的、生动而健康的文化氛围,使学员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同时要加强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通过灯箱标语、橱窗板报、文化名人塑像等,让学员置身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另外要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教师不能满足于自身专业知识的丰富,还要努力学习,追求知识面的宽广,追求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在具体教授每一堂课时,不能只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科思维的培养,还应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种思维的培养,使二者有机结合,增加学员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于大清.目击西点[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2] 吕云峰.名校之路——世界军内外知名院校办学特点探析[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春茅.美国军事教育现状与发展展望[M].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4] 孙银玉.军校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5] 赵惠君,曾明.外军院校的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3):18-24.

[6] 杨成平.西点军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2):10-14.

[7] 李心民,代树兴.外军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及对我军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4):32-34.

[8] 田少文,关增林,高善民.外军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报,2000(4):58-60.

(作者单位:解放军炮兵学院)

外军指挥信息系统发展研究 篇4

1美军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初, 美军开始建设战略级、战区级和战术级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在从C2到C3的起步期内, 由于系统建设基木上是由各部门、各军种各自负责、分散进行, 且采用的计算机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等多种原因, 系统存在许多缺陷。为此, 于1977年首次把情报作为不可缺少的要素, 融入C3系统, 形成了C3I系统。此举创立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不可分割的概念, 确立了以指挥、控制为核心, 以通信为依托, 以情报为灵魂的一体化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体制, 反映出美军信息化建设在观念和认识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1)

从1989年开始, 美军着手对其“烟囱”式的指挥自动化系统进行改革, 重点发展一体化指挥自动化系统。美国防部于1991年将原来的C3I系统扩展为C4I系统, 确立了计算机在作战指挥过程中的地位。而后, 于1995财年提出了更广泛的一体化C4I系统的新概念, 这一新概念简写为IC4I它把传统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的范围扩展到反情报、联合信息管理和信息战领域。1993年1月14日.美国防部批准实施国防信愈基础设施 (DII) 计划。DII是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NII) 的组成部分, 是用于满足美国在各军事作战范围内对信息处理和传输需求的网络, 集通讯网、计算机、软件、数据库、应用程序、武器系统接口、数据安全服务及其他服务于一体 (2) 。1997财年, 将监视和侦察与C4I系统合并, 并改写为C4ISR, 2001年, 美军又在C4ISR系统中增加了K (火力打击) , 并计划2010年建成一体化的C4IKSR系统。 (3)

2俄军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俄罗斯军队指挥信息系统发展起步于防空指挥控制系统20世纪50年代末成功研制了“天空一号”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 60年代初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套弹道导弹防御指挥自动化系统。总的来看, 俄罗斯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系统分散建设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到80年代末结束这时期, 苏联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从单一兵种到综合军种的发展历程。二是停滞徘徊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至90年代末结束从苏联脱离出来的俄罗斯军队指挥信息系统虽然有所发展, 但受各种因索的影响和限制, 除苏联解体前就已经成熟的部分技术转化为新的C4ISR系统外, 俄军C4ISR系统建设基本处于“吃老本”的停滞徘徊阶段, 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这一阶段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亮点是北高加索军区“金合欢”区域指挥系统的研发。该系统集中了俄军最新研制的数字化指挥通信系统, 并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战中, 系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后来俄军指挥信息系统更好地建设打下了基础。三是全面发展建设阶段。这一阶段从21世纪初开始到现在。普京就任总统后, 高度重视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 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信息化建设专项纲要, 俄军C4ISR系统建设步人全面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俄军计划到2015年前建成新一代数字指挥和通信系统, 国防部每年拿出18%的国防预算用于该系统的研发。新一代数字指挥和通信系统在结构卜包括三个部分:俄武装力量区域一体化数字通信系统, 战略、战役战略、战役军团野战数字通信系统, 以及武装力量专业通信系统 (4) 。

主要比较结论

1发展方向和过程基本相同, 体现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从美、俄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来看, 都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集成、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过程;发展的方向无一不是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因此, 有理由相信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个规律不仅引领着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制约着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综合考察, 我们认为这个规律可以总结为“需求牵引, 实践制约”。所谓需求牵引, 指的是打赢的客观需求是指挥信息系统发展的不竭动力, 牵引着指挥信息系统向着大幅习提高指挥员和指挥机构指挥能力的方向发展;所谓实践制约, 指的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 如军事战略发展理论与经验、军队的体制编制、经费投人以及.匆层人士的重视程度等等。

2作战指挥需求与科技水平、经济实力是影响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

指挥信息系统的运用, 其根本目的是尽可能高效能地实现指挥目标。因此, 影响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的因素, 一是需求类, 即指挥作战的需求;二是建设能力类, 包括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从美俄海军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作战指挥需求牵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发展当然也受到作战指挥需求牵引的制约、有什么样的指挥需求, 客观上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指挥手段与其相适应。美俄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 都起源于防空指挥白动化系统。防空作战指挥需求催生了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而作战指挥需求, 与一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战略意识密切相关。指挥手段的发展必须有科技实力作后盾。一般来说,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 基本决定了其指挥手段的发展水平。美军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水平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作为指挥手段主体的指挥信息系统在其技术水平的支撑下, 无论是建设时间还是现实水平, 都较其他国家领先很多。美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长远目标, 是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实现指挥信息系统的一体化, 并和兵器系统、战场环境密切结合, 使之具有协同、互通、高效的战场感知能力和指挥控制能力, 以满足多军兵种联合作战和多国部队联合作战的任务需求 (5) 。这一目标的实现亦将有赖干其作战空间感知技术、全球通信技术、指挥体制技术等的进一步提升经济实力。战争是一种高消耗的社会行为, 军事建设也是需要高投人的, 尤其是当今信息化条件下高附加值的武器装备的发展, 投人更是惊人。指挥信息系统的每一分系统装备的研制和装备部队都必须以强有力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世界上致力于建设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 无不在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人重金。美军每年的国防预算有近于十分之一安排给包括通信、网络等基础信息设施和指控系统的研发和建设上, 剩下的国防经费也大量被安排给指挥信息系统的情报侦察和预警探测装备的研制;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经济陷人了长达10年的衰退期, 其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因此停滞不前但其经济好转后, 即计划到2015年投人约200亿美元用于指挥信息系统及其配套设施的研制与生产。

对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发展的启示

指挥信息系统作为信息化条件下指挥的主要手段, 究竟应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水平?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大最的金钱投人和较高的信急技术水平, 无节制地赶超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无疑会将我国拖人军备竟赛的泥沼, 最终也必将拖垮我国经济。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发展, 必须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称, 以需求为牵引, 大力提升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用水平, 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需求为牵引, 指的是我们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 不与发达国家比高低, 而以我们战略目标下的作战指挥需求为目的。短期内, 我们不能试图通过某种超常规的方法赶超美国, 与其一较高低, 没必要, 也不现实。我们的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必须以未来作战任务需求为牵引, 以具备在相应任务海域的侦察预警能力、通信保障能力和指挥控制能力为近期的发展目标。

建设与组织运用是指挥信息系统生成战斗力的两个阶段。建设阶段是指挥信息系统战斗力的物化形成阶段, 而组织运用则是其战斗力的实现阶段。为此, 我们必须重视指挥信息系统的组织运用问题, 尤其是在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水平落后于对手的情况下, 更要加强指挥信息系统的组织运用, “剑不如人, 剑法定要胜于人”。首先, 要强化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所训练, 在指挥所人员熟练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运用指挥信息系统指挥打仗的程序与方法;其次, 要强化指挥信息系统各分系统的相互协调, 尤其是情报侦察和通信保障, 确保指挥信息系统的情报来源和信息畅通;再次, 要加强指挥信息系统的防护组织, 确保指挥信息系统的生存与稳定。

摘要:本文通过美俄指挥信息系统发展的比较发现, 都遵循了“需求牵引、实践制约”的客观规律。作战指挥需求、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是影响指挥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原因;对我军得到启示, 要以使命任务需求为牵引, 大力提升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用水平。

注释

1鲁冰, 美军的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及趋势[J].军事学术, 2010. (4) P54-55;

2计世勋、何常青, 美俄军队指挥信息系统发展比较[J].海军学术研究2012. (10) P86-88;

3卢利华, 外军作战指挥,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0.

4王立强, 外军C4ISR系统发展与实战运用,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0.

青春飞扬在郑外军训场上作文 篇5

当我在窗边书写下这些文字,整个人筋疲力尽,但心中又洋溢着浓浓的幸福和快乐。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也许这就是军训特殊的感受吧……

这几天,我们感到既短暂又漫长,充满了艰辛和快乐,此刻5天已经过去,我忽然发现,感受更多的是留恋与不舍,幸福和快乐。军训对我们这些没有经过风雨洗礼的孩子是一个很好的考验,“军训”,我将铭记这个词语,军训也会成为我记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挺胸抬头挺腿提臀收小腹抬头手夹紧两脚之间角度为六十度目不斜视……保持这个姿势,我们一站就是半个小时。暴晒的感觉实在难受,可我还是忍着,坚持着,不想打报告,颇有一股“英雄”气概,可是我这个“英雄”流汗了,汗水顺着脸上细小的绒毛往下一寸一寸的爬着,痒得不行,有时还会觉得是一只小虫子在脸上爬。帽子闷在头顶,一直往下滴着汗水,直接滴到眼睛里,嘴巴上。耳边的`碎发,被小小的风吹着,往脸上扫,像一只毛毛虫伏在我嘴边……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坚持着,坚定地站在军训场上,稍息、蹲下、跨立、齐步、跑步……

“不管多苦、不管多累,我们都要坚持,因为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在一天天的军训中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同学。那一个个可爱的面庞和严厉的教官在草坪上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收获着特殊的快乐。我记得那个女生发烧了,但休息后又重新归队;我记得中暑头晕的同伴在草坪上坚持练军姿的身影;我记得杨老师和朱老师在烈日下陪伴我们并帮我们纠正动作;我记得教官喊口号喊到嘶哑但从未停止……那一切的一切,我都记在心里。而自己,也在体验着这累并快乐着的军训。从站军姿的腿脚酸痛,到跑步后的酣畅淋漓,从拔河比赛的失利,到会操中的脱颖而出,我已经渐渐体会到团队的力量,体会到军训的快乐所在,体会到军训的意义所在……

外军消息三则 篇6

一种在防弹性能、戴着稳定性、通风性和舒适感方面都有所改进的新式头盔将在今年内装备美军特种作战部队。这是一种模块组合式的综合通信头盔(MICH),采用多种凯夫拉材料利用独特的焊接新工艺制成,能够抵挡口径9mm枪弹的射击。美国陆军正在考虑把这种头盔作为"陆地勇士"系统的头盔平台。

现行凯夫拉头盔只能防破片,充其量也只能使枪弹偏转。据专家称,这种新式头盔是第一种除了保护戴用者不受破片伤害之外还能阻止枪弹射击的头盔。其创新的7层缓冲内衬垫层可使戴用者在头盔遭到枪弹射击之后仍能神智清醒。其缓冲内衬垫层主要由可缓冲枪弹冲击的泡沫塑料制成。

该组合式头盔的通信子系统已进入试验的最后阶段,由于采用了模块化结构,它可以按特定需要配置。其通信子系统在提供听力保护的同时还具有双通道的通信能力。它的构成中一些有特色的部件包括:小型话筒、适应防毒面具的话筒适配器、多路无线电与对讲机适配器以及按键通话通道。其头盔式送/受话器可以单独戴用,也可与头盔组合使用。

刘焕松编译

澳大利来将装备AW——5012、7MM反器材步枪

澳大利亚陆军决定采用英国国际精密仪器公司的AW-5012.7mm反器材步枪作为新的军用狙击步枪。澳大利亚国防物资局希望尽快与该公司签定合同。

参加澳大利亚军用狙击步枪招标的共有3支步枪:AW-50步枪、巴雷特M82A1步枪和另一家公司的RC-50F步枪,后2支均来自美国。由于最初的考核标准比较苛刻,在1999年的初次竞标试验中,没有一支步枪能完全满足军方要求。后来军方重新组织了竞标试验,这次试验中,AW-50以其多方面的优异性能击败了两名对手,而被澳大利亚军方选中。

AW-50反器材步枪采用旋转后拉式枪机,非自动射击。除可用标准的普通弹外,它还可发射12.7mm多用途高爆弹。该枪可用于对付1500m处的轻型装甲车辆、低飞的直升机、机场停放的飞机、雷达/通信/指挥设备、重要的设施及器械、带有软蒙皮的车辆等。预计装备该枪的单位包括步兵营和特种作战部队。

该枪的附件包含斯密特-本德瞄准镜、莱卡-维克托Ⅳ型手持式激光测距仪、斯沃罗斯科(Swarovski)公司的ST80HDNL-1光点式瞄准镜。

无为编译

美国研制新型夜视瞄具

美国奈特军事装备公司采用热成像技术和像增强技术,开发了一种称为热综合单兵瞄具(TIPS)的新型夜视瞄准系统,目前已移交雷西恩(Raytheon)公司作进一步研制。

热综合单兵瞄具是在非致冷式热成像瞄具的基础上开发的,在瞄准镜接口上安装了红外/可见光分离器,该接口使瞄准镜能显示目标的红外图像,从而扩大使用者的视野。热综合单兵瞄具长292mm,宽102mm,高197mm,不含电池和平板式显示器其质量2.5kg。

奈特公司称,该瞄具最值得注意的战术特性是,它可放在普通光学瞄具的前面,这样射手即可看到由红外图像和热图像叠加的目标图像。目前美陆军正试用该瞄具。

外军宽带数据链发展综述 篇7

在现代高科技作战中,传感器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系统的铰链关系日益紧密,陆、海、空三军的作战部队、舰船、飞机等作战单元之间需要传送大量的传感信息和交战指令,使各级指战员共享战场态势,实现快速精确的联合作战行动。为了在分布于陆、海、空、天和水下的各种作战平台之间迅速、准确地传送大量信息,就需要开发宽带数据链。

宽带数据链以高速传输为主要特征,一般工作在较高的微波频段,在传感器、情报处理、指挥控制、火力单元等实体间传送情报、监视、侦察、指控等战场信息,是战场态势感知、协同作战中重要的信息传递纽带,是信息化战场上多战斗单元协同作战的重要保障。

1 外军数据链发展现状

1.1 通用宽带数据链

鉴于宽带数据链在高技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外军对其非常重视,尤其是美国三军,在遵守统一规范的前提下,积极研制既与通用数据链兼容又各具特点的宽带数据链。

1.1.1 通用数据链(CDL)

CDL是美国防部在20世纪90年代初指定的传送图像和信号情报的标准数据链。用于ISR传感器、传感器平台和地(海)面终端之间的通信,是网络中心战传感器栅格的连接纽带。

CDL是一个全双工、保密、抗干扰、点到点的数据链,工作于X/Ku频段,其上行链路速率为200 kbps,下行链路速率有10.71 Mbps、137 Mbps和234 Mbps三种,目前只有10.71 Mbps下行链路是保密的。CDL包括用于视距和超视距传输的一系列可互操作的数据链路,通过指定数据链路的波形和选择硬件配置,可以实现CDL数据链路系列的互操作。

1.1.2 战术通用数据链(TCDL)

TCDL是一系列遵循通用数据链路标准的数据链。它在有人和无人驾驶的飞机之间及其与地(海)面之间提供安全、可互操作的宽带数据传输。

TCDL工作在Ku频段,其上行链路频率范围15.15~15.35 GHz,传输速率200 kbps;下行链路频率范围14.4~14.83 GHz,目前其传输速率是1.544~10.71 Mbps,还可扩展到45 Mbps、137 Mbps和274 Mbps。TCDL具有保密功能,范围可达200 km。

1.1.3 海军通用数据链路(CDL-N)

海军通用数据链路(CDL-N)即通用高带宽数据链-舰载终端(CHBDL-ST),提供舰船与机载传感器平台之间的宽带、全双工数据链路。

CDL-N工作在X/Ku频段,上行链路传输速率200 kbps,下行链路传输速率10.71~274 Mbps。它采用异步传输模式(ATM),使用2套舰载天线或1套相控阵天线,可同时提供在X波段和Ku波段上的双模操作。

1.1.4 “鹰链”(Hawklink)

Hawklink是TCDL派生出来的一条全双工空-舰宽带数据链,工作在Ku频段,下行链路速率10.71~45 Mbps,传输距离为200 km。它被设计成可配套使用的通用数据链,因而可与其他通用数据链之间实现互通。它具有网络功能,可配置于MH-60R直升机及其所属水面主舰。

1.1.5 海军P-3C战术通用数据链

海军P-3C战术通用数据链用以分发P-3C平台的航迹数据和接点数据,可提供网络功能。它可为海上侦察部队提供与海军通用数据链的机载接口,为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提供ISR数据的关键下行链路。该数据链采用Ku波段,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传输加密的光电图像、合成和逆向孔径雷达数据、话音和视频记录数据。

1.1.6 多平台通用数据链(MP-CDL)

MP-CDL是美空军正在开发的一种新型多平台抗干扰通用数据链路,目的是在网络化环境下提供经济可承受且作战有效的视距、宽带、空-空与空-地的数据链路。MP-CDL将安装在“全球鹰”无人机和其他平台上,其首选机型为多任务指挥与控制、情报、侦察飞机(简称MMA)。

MP-CDL可工作在X、Ku、Ka频段,传输速率为10~274 Mbps,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MP-CDL具有“网络广播”和“点对点”2种工作模式。采用“网络广播”模式工作时能够将数据同时发送给32个用户(最多50个),采用“点对点”模式时可用更强的信号将数据传送给地面、海上或空中的一个特定用户。MP-CDL支持与CDL地面或机载终端间点对点的互操作。

MP-CDL将在机载与地面ISR平台之间提供网络中心数据链路,成为军方装备的第一个完全网络化的CDL。在改进的“联合星”(J-STARS)和新的E-10飞机上都将装备该数据链,其地面站将作为“全球信息栅格”的网关。

1.2 网络化宽带数据链

随着网络中心战概念的实施,以往的数据链已无法满足多用户节点间进行高效、大容量网络数据传输的需求。为此,各国纷纷开展了对新型宽带网络化数据链的研究。

1.2.1 协同作战能力(CEC)网络

美国海军的“协同作战能力”(CEC,Cooperative Engagement Capability)系统是网络中心战的一部分。该系统由数据分发系统(DDS)和协同作战处理器(CEP)组成,主要有复合跟踪与识别、捕获提示与协同作战三大功能。CEC通过高速数据链分发系统,将航母战斗群中各舰艇上的目标探测系统、指挥控制系统、武器系统和舰载预警机联成网络,实现火控级精度的复合跟踪,形成统一、精确的战场态势;综合协调使用多平台的武器系统,实现对威胁目标火力打击的协同控制。

CEC网络结构可变,工作在C波段,传输速率2~5 Mbps,采用了加密、抗干扰措施,具有无节点性和导航能力,它和战术数据链(TDL)将互为补充。系统从1998年开始装备于已部署的航母战斗群,今后将用于构筑无缝的战区防空反导体系。

1.2.2 监视控制数据链网络(SCDLN)

监视控制数据链(SCDL)是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J-STARS,简称“联合星”)最重要的保密、抗干扰、动态可变的双向监视和控制数据链,专用于在美国E-8 J-STARS飞机与陆军机动地面站(GSM)之间,下行传输机载AN/APY-3雷达的MTI和SAR图像数据,上行发送地面站对雷达的需求指令。

SCDL主要包括机载数据终端和地面数据终端两部分。SCDL工作在Ku波段,采用TDMA方式,采取了加密、高速跳频、纠错和数据冗余等保密、抗干扰措施。它以最高1.9 Mbps的速率将机载传感器获取的数据传送给GSM,将GSM对雷达服务的要求上传到空中平台。

SCDL还能在恶劣环境中提供一个大范围的自动信息通信网络,即SCDLN,可实现一架“联合星”飞机与视距内最多15个地面站组网,完成网内任意节点间的数据传输。机载空中站作为中继站,可提供SCDLN网内各地面站间的数据转发。

1.2.3 集成数据链(IDL)网络

以色列集成数据链(IDL)EL/K-1850,是为地-地、地-空、舰-空、空-空多种应用而设计的宽带集成数据链网络。该系统可为地面站控制无人机和任务设备提供传输信道。

IDL网络可由多种数据终端构成。该数据链可工作在UHF、L、S、C、X、Ku频段,上行传输速率可达2 Mbps,下行传输有多种模式,速率有2/8/10/71 Mbps几种。其传输距离为视距360 km,通过中继可达超视距。

1.2.4 网络数据链(NDL)

波音公司正在研制的网络数据链(NDL)作为“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集群1”(JTRS Cluster 1)的一部分,可提供ISR所需的高数据速率,工作频率在2 GHz以上,主要用于地面环境,将各种地面平台尤其是“未来作战系统”联成网络。

1.2.5 编队内飞行数据链(IFDL)

编队内飞行数据链(IFDL)是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专门为F/A-22“猛禽”战斗机开发的,供其在飞行中传输态势信息、自动(不必采用无线电呼叫)共享目标与系统数据,具有较低的被截获概率。该数据链能够使所有编队内的F-22随时相互共享瞄准数据和系统数据。

1.2.6 定向网络波形(DNW)技术

定向网络波形(DNW)技术是波音公司于2004年公布的战区移动定向通信技术。它采用时分多址技术,工作频率15 GHz,每条链路数据速率200 Mbps,通信距离250海里,可同时与另外6个节点通信。DNW使用IPv6和移动自组织网络或网状网络,可使战区中的士兵从同一信息源接收所需的各类信息。

1.2.7 战术瞄准网络技术(TTNT)

“战术瞄准网络技术”(TTNT)是由洛克韦尔·柯林斯公司负责研制的一种基于因特网协议、高速、动态、Ad hoc的数据链网络,可实现空军对时间敏感目标和移动目标的快速瞄准和精确打击。TTNT的核心技术可以支持基于网络中心战部队版本的互联网协议。通过连接战术飞机和地面节点,可以将全球信息栅格的能力拓展到移动平台上。

TTNT是下一代数据链的代表,最多可以包含200个成员,可以看作大型网络。最近的测试表明,其网络容量高达10 Mbps,信息延迟为1.7 ms,网络管理协议更新速率和新用户进入移动自组网的时间均为3 s,作用距离121海里,每个用户的通信容量为2.25 Mbps。

2 宽带数据链发展趋势

2.1 综合化

从美军发展数据链的进程看,首先是从各军种自行研制各自的数据链路起步,随着战争理念的变化,在联合作战的军事需求牵引下,逐步向着支持三军联合作战和盟军协同作战的综合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数据分发能力。

2.2 网络化

为保证信息的快速、可靠传输,美军不断更新数据链的技术规范,增强点对多点和多点到多点的网络传输性能,使其能够在中心节点和多个用户节点之间进行高效、全双工、短时延网络数据传输,发展成一种能够满足网络中心战需要的宽带数据链。

如今,先进的宽带数据链系统已经将海、陆、空、天连成一体,它们并不是单一的点式指挥系统,而是能连接成一个战区或全国的信息传输网。如协同作战能力(CEC)网络的研制成功被认为是舰队防空战的重大革命,对网络中心战的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美各军种正在进行联合研究,拟将CEC系统引入“爱国者”导弹系统、军级防空导弹系统、E-3预警机、战区高空陆基雷达系统等,以形成一种真正无缝连接的战区防空反导体系。而美军“联合星”系统借助于强大的监视控制数据链网络(SCDLN),在波黑和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的实战应用中,具有精确的探测能力和实时情报信息分发能力,为前线指挥员的决策和作战方案的制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军方的高度评价。战术瞄准网络技术(TTNT)等新型网络化数据链的研制均表明了宽带数据链向网络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2.3 高速化

现代战争作战区域广阔,作战节奏转换极快,作战信息需求海量,对自动化指挥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通信容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宽带数据链的技术发展趋势是在兼容现有装备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频率资源,拓展数据链带宽,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改进网络结构,增大系统信息容量,不断提升数据分发能力。美军宽带数据链的上行链路传输速率将提高到45 Mbps,下行链路提高到1 096 Mbps,以满足未来多平台协同作战的大容量传输需求。

2.4 互联互通

未来宽带数据链在提高数据链路能力的同时,还将考虑与其他数据链路及已有老系统的兼容性,实现多数据链共同存在、协同作战。多链路协同作战是指多个数据链通过共享指挥与控制处理器,构成完整的联合数据链体系,为作战指挥系统提供统一、完整的战术信息。美空军最近提出的“空中互联网”,其思想就是将各种使用不同数据链路的空中平台联接起来。

从美军发展数据链的进程看,不仅考虑与各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系统的链接,而且还考虑与战术/战略通信网的互通,发展可直接接入全球信息栅格(GIG)的数据链网络,实现以网络为中心的数据链之间以及数据链与GIG之间的互联,使数据链从一个闭环的回路发展成为一个网络节点。装备有宽带数据链的平台可以直接连接到GIG的多个节点,作网络路由器使用,并在多个网络节点之间传送数据,充分发挥其高速数据传输的作用。

3 结束语

由于宽带数据链具有高速传输的优势,能够保证侦察、监视、情报信息的实时传送,支持快速指挥决策,是未来信息化战场上战斗力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外已开发了多种型号的宽带数据链产品,在近几年的局部战争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充分说明宽带数据链在信息化战场上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谭华有.宽带数据链述评[J],国防信息化,2004(1):21-23.

浅谈外军装备保障发展趋势 篇8

1.1 全系统的装备发展思路

一是保障和作战的装备同步发展。随着军事、科技、信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型武器和装备对保障装备的依赖逐步提高, 这就要求在研发新装备时, 同步研制和发展配套保障装备。二是硬件与软件系统协调配套研发。伴随武器装备的复杂性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对计算机应用剧增, 软件规模加大。加强采办和使用保障过程中的软件开发管理以及新装备的配套使用和保障技术手册同步编写, 是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重要条件。

1.2 全寿命保障在外军中的主要运用

(1) 在研制阶段注重维修性设计。一是为提高组件的模块化、标准化以及通用化和互换性, 通过权衡分析和迭代设计实现系统模块组合和功能划分的最优化。二是为提供充足的维修操作空间, 通过合理开设维修窗口及通道, 合理布置装备各组成部分及其维修和检测点。三是为提高维修效率和安全性, 完善了防差错措施和识别标记。 (2) 加强超高可靠性武器系统的研制和测试性技术的设计开发。伴随武器装备的结构、技术、功能的科学化、复杂化、多样化, 使得对故障的检测诊断、性能测试成为维修工作的关键步骤。从装备的研制开始就进行测试性分析、验证和设计开发, 通过对设计系统的检测方式和方法、检测点配置调整等, 使检测诊断实时准确、简单易行、安全可靠。通过研发和利用嵌入式技术的通用自动化检测设备模块单元, 自行对装备的识别、隔离、原位检测以及故障监控。

2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现代化装备保障

2.1 自动识别技术在装备保障中使用

为实现精确化的保障, 采用自动识别技术加速对数据采集、传输和集成, 及时、准确获取资产状态信息, 能实时获取信息, 实时向其信息系统传输数据。由多数据存储技术组合而成用来获取资产识别信息的自动识别技术, 运用条码技术和射频、光储、集成电路这三种卡, 标识一件和数件物品、集装箱等。自动识别技术装置的数据有存储数千字节的容量, 采用多种询问方式对这些装置进行访问, 并用电子方式将所得信息实时提供给自动化信息系统。自动识别技术在美军运输、补给、维修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2.2 远程支援技术在装备保障中的应用

为达到对武器装备的科学使用、正确维护、实时修理以及为战场抢修提供迅速、精准的技术指导和决策支撑的目的, 前方保障人员与后方的技术专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远程技术支援。前方保障人员通过联网将现场的装备的图像、声音和技术参数等, 传输给远方的技术专家, 专家经过分析研究后, 通过网络对前方进行指导和帮助, 协助前方人员快速完成任务。

2.3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促进装备保障的现代化

把现有的各个数据库资源和最先进的传感器以及其他先进侦察监视手段结合起来, 将所获得的保障信息实时准确的汇总、处理、分发, 确保装备保障的决策和保障实施人员得到精确可靠的信息, 这都已成为当前外军的最普遍做法。美军在发展与装备保障有关的信息系统方面走在了前列, 开发并投入使用了陆军后勤指挥主控系统、陆军全资可视化系统、库存控制点自动化信息系统、全球战斗保障系统、战区联合全资可视化系统、维修自动化信息系统, 从而确保了美军在全球范围内的兵力投送和趋于精确化装备保障。

3 发展高技术保障装备成为装备保障手段建设的重点

3.1 提升保障装备的快速机动能力和实时防护能力

为提高保障装备的快速机动性、实时防护性以及综合保障性的能力, 研发隐身保障装备, 改善通用保障装备在信息化战场环境中易被攻击、摧毁和破坏的状况。外军高度重视改进保障装备的机动性能, 美军为把装备物资运输和装卸分别向集装化、自动化发展, 运用直升机的来进行保障, 还不断研制使用运输量大、速度快、远程能力强的运输工具, 实施装备物资补给和伤员后送。

3.2 加强信息化、智能化高技术保障装备的发展

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中, 大量使用的数字化信息技术使得保障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筛选、实时分发处理、优先存储传输等装备保障工作更可靠、更精确、更到位。外军在加大高新技术在保障装备中的使用力度投入, 迅速提升了整个保障装备的总体性能。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云技术等应用到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设备中, 给其赋予了人的意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3.3 保障装备呈现通用化、标准化、模块化、综合化特点

为实现通用保障装备的研制经费低, 研制周期短, 维修性高以及使用方便的特点, 外军一直青睐于发展功能多、效率高、综合性强的通用保障装备。如美军最典型的高机动多用途轮式车辆能承担运输等其它多种任务。美军新型车辆的整装整卸系统, 就具有对物资装备储运管理一体化的功能和作用。保障装备的标准化就是由于它能使保障装备开发费用降低、寿命周期内的使用保障费用降低, 所以美军一直强调采用标准化的自动测试设备。当然, 在设备一开始研制起, 就以现有技术水平和要求为基本条件, 对设备的功能和技术进一步更新和扩展, 适时将扩充的功能和新技术引入到系统中是模块化的具体体现, 这就使得设备在性能上和经济上达到新的水平, 并随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更新升级。综合化是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理论, 综合权衡分析, 融合各种与保障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研发多功能的综合保障设备。

4 加大民间合同商对军队保障力量的补充保障力度

4.1 采用合同商保障的方式

信息化条件下, 武器装备技术含量高、系统复杂、保障任务重, 特别是在军队小型化趋势下仅依靠军队进行保障困难。而利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量民间力量来完成军队的保障工作越来越被各国认可和重视。通过利用合同商完成保障任务工作, 在补给和维修等重大保障领域中加大应用合同商的保障力度和数量, 提高保障的能力和效率, 满足军队军事需求已成为一种趋势。

4.2 系统/设备的全寿命保障成为合同商保障的发展方向

伴随武器装备系统的发展日趋复杂和保障理论的逐步完善, 快速发展的现代保障思想造就出了全系统的合同商保障的形式, 针对武器装备系统采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合同商保障来划分, 全寿命保障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装备保障合同和全系统的保障的长期全面装备保障合同已成为现代合同保障的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5 装备保障的精确化保障要求

5.1 精确化保障是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战争的要求

现代战争, 武器装备的射击精度高、毁伤效果强, 反应时间短、信息量大、战场情况稍纵即逝、装备的保障难度急增。因此, 装备保障要适应基于信息系统的现代战争节奏快和精度高的特点, 实时将特定的物资器材, 保障到位。

5.2 信息技术是“精确保障”的重要基础

现代战争的保障是集信息、保障、交通运输融合于一体, 并结合自动化补给网络系统的实时跟踪监测战时的作战部队, 掌握前方的物资消耗情况、对保障物资的动态需求, 找出最优的运输路线和运输手段, 协调各后勤补给基地, 并将所需物资和勤务及时、准确地送到各战略、战役和战术单位。

5.3 美军实施精确保障的主要指导思想

一是以信息获取和利用为保障重点要素, 以保障信息自动化系统为基本, 建立趋于完善的自动化信息系统。二是采用投送型保障旨在提高战区内驻地、所属基地和营区及仓库的发运能力以及提升空运、海运的能力, 快速精准的将所装载物资及兵员, 投送至既定的战场空间。三是以速度型保障代替数量型保障, 并强调“将保障摊子缩小到适当程度”的保障发展指导思想。四是主动配送型的保障。用信息技术实现可视化全资产, 科学预测需求, 灵活调遣保障资源, 通过对物资流的高效管理和保障, 在规定时间和地域将物资实时配送到作战部队。

参考文献

[1]赵武奎.装备保障学[M].解放军出版社, 2003.

[2]王俊程.外军装备保障建设及启示[M].军械工程学院出版, 2011:6.

借鉴外军经验健全我军军官教育制度 篇9

千秋基业, 人才为先。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实现强军目标, 必须实施好科技强军战略和人才强军战略。”军官队伍作为军队的骨干力量, 是军事人才建设的关键所在。建立有序高效的军官教育制度, 是适应人才强军战略要求的重要步骤。从全球范围看, 军官教育制度是在各国互相学习和借鉴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对不同国家的军官教育制度进行分类对比研究, 有助于我们认识军官教育的表现形式与发展规律, 对推动我军军官教育的改革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1 外军军官教育制度分类对比

由于历史文化差异, 各国军官教育制度差异较大。但基本上都可以分为任职前教育、任职后的军事职业教育和高级学历教育三个领域。

1.1 任职前教育

任职前教育是军官预选对象在被正式任命为军官前的教育。外军任职前教育, 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美军为代表, 军官主要从高中生中选拔, 经院校培训后授予学位并下达任职命令, 教育全程以院校为主, 注重全面素质的培育及基础理论的学习。另一类以以色列军队为代表, 军官全部从士兵中选拔, 任职前教育主要以部队实践为主, 院校的培训只占很小一部分, 在院校培训期间, 只进行专业技能学习, 不授予任何学位。这两种任职期教育的差异, 是由两国具体国情和兵役制度决定的。美国实行的是志愿兵役制。依靠优厚的待遇和较好的发展机会来吸引优秀人才。军官任职前教育的重点放在学员的全面素质提升, 不仅为在军队服役学习军事知识, 还要为退役后的二次择业打下基础。以色列国土面积小, 人口数量少, 实行的是全民兵役制。绝大部分的适龄男女青年, 都要参军服役, 军官只是相对服役时间较长, 因此军官的任职教育以单一的军事技能为主。而在任命为军官后, 可以接受大学教育, 具体专业不做限制, 学费由军方提供。

1.2 军事职业教育

军事职业教育又称为任职教育, 即军官在服役期间为满足军事职业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培训。外军任职教育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美军为代表的面向全体军官的分层教育。具体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 军官每次晋升之前必须参加相应级别的培训。另一类是以德军为代表的精英集团教育。从历史上看, 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 其军队发展多次受到严格限制, 但德军的参谋军官团作为德军的灵魂, 继承并发展了德军的优良传统, 在历次军队扩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德军坚持秉承这种通过不断选拔培训, 形成核心精英集团, 以精英集团带动全军发展的路径。但这同样带来了不利问题, 参谋军官执掌军队, 军队成为单纯军事领域的精英组织, 对于军事以外的领域则缺乏判断力。这也是优秀的德国军队反复被邪恶势力应用于罪恶战争, 最后导致毁灭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军的教育更加注重对于每个层级军官综合素质的培养, 除了确保军官获得相应级别的任职能力外, 还使中高级军官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 为未来军官退役后, 参与国家的管理提供了基础。

1.3 高级学历教育

高级学历教育指的是军官在服役期间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硕士、博士等高等学位的教育。外军高级学历教育以美军和俄军最具代表性。美国鼓励军官通过学习获得更高学历, 但美国的军事院校绝大部分并没有授予高级学位的资格, 因此如果美国军官想要取得高级学位, 只能到非军事院校攻读非军事专业学位。与美国不同, 俄罗斯大多数的高级学位教育由军队院校来完成。军官可以在服役期间选择全日制或者函授的方式攻读高级学位, 大多数军官选择专业都与军事相关。军事院校的硕士、博士水平是本专业领域中的顶尖水平, 一些通用专业也与非军事院校相比毫不逊色。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主要是国家对于军队的地位和作用定位不同。美国虽然注重军队建设, 但只是将军队作为实现其利益的工具, 并没有将军人的地位提升到较高的层次。由于只给军官提供较少的时间攻读高级学位, 美军军官大多只能就读于二流大学, 学位的含金量大打折扣。而俄罗斯认为军队不仅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工具, 更是国家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参与者, 因此培育军官更高的素质, 是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工程。

2 外军军官教育的突出特点

2.1 军官教育目标明确清晰

外军军官教育普遍具有明确的目标性, 其中以美军职业教育最为突出。美军认为军事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在战争各层次熟练运用军事力量的专门人才。以此为目标, 美军规定军事职业教育的层次设置必须对应战争的层次, 即初级培训对应战术层次、中级培训对应战役层次、高级培训对应战略层次, 每个阶段的培训都要根据对应战争层次进行课程设置, 满足军官相应阶段的需要, 并且课程上讲求相互衔接, 确保军官培训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美军注重根据战争形式的变化, 对院校体制进行灵活调整。近年来, 美军院校建设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主要是顺应战争形式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为提高高级军官指挥联合作战的能力, 美军设置了专项的联合作战指挥培训课程, 高级军官只有经过联合作战指挥培训, 才能够获得联合作战指挥资格。而规定初级和中级院校的军种教员必须达到教员总数的25%, 以此确保初、中级军官在精通本军种作战技能的前提下, 尽量多的了解其他军种情况, 为今后晋升做好准备。美军对于高级军官的联合作战指挥考核非常严格, 要求学员定期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最终考核不合格的将无法获得联合作战指挥资格, 以此调动军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外军军官教育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建立包容互补的教育体制, 充分利各种社会教育资源, 使其为军官教育有效服务。以美军为例, 依靠后备军官训练团制度, 每年为军队培养了相当数量的初级军官, 有效补充了军队初级院校培养军官数量和专业的不足。外军军队院校普遍编制非常精干, 注重办学效益。以美军最高学府国防大学为例, 其教学机构只有教学管理部和教学指导部两个部门, 没有下辖机构, 所有在编人员共计30人。而英国最高军事学院皇家国防研究院, 仅设1名院长和4名高级督导, 没有固定的教员。这些学院的课程都是请军队、政府部门、大学、研究所的军政官员、专家和知名人士来讲课, 不仅节省了办学的成本, 还能够提升课程的前沿性和时效性。外军普遍利用社会高校为军官提供高级学历教育, 军队院校很少进行高级学历教育。以色列军队院校甚至不为军官提供任何层次的学历教育, 所有军官的大学教育均由地方完成, 军队只是负责为军官提供学费。美军军事院校只授予少量的与军事相关, 并且地方院校无法提供的高级学位。鼓励军官到地方攻读学位, 但对攻读学位年限进行限制, 规定每到地方学习1年, 之后必须回到部队服役3年, 并且服役最多不得超过6年。实现了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3 教育形式方法灵活多样

外军的军官教育形式多种多样, 手段方法灵活, 并不完全局限在院校内部。在以色列军队中, 高度重视实战能力的培养, 强调军官与士兵的密切配合。以色列军官从任职前培训开始, 一般都不离开原建制单位, 而且在军官集中培训期间, 也将同一部队的选拔对象安排在一起, 通过他们之间长期的相处, 培养亲密的战友感情。可以使军官熟悉部队的环境, 与士兵进行有效沟通, 缩短战前准备时间, 随时投入实战。美军为达到军种之间增进了解的目的, 很多高级联合作战培训班, 都是由一所院校主办, 其他院校参与, 进行互相配合的联合授课。而课程设置也突破课堂授课的局限, 经常深入到各兵种一线部队, 实地考察和了解各兵种的作战特点。英军的高级培训很多内容都是在其他国家开展的, 军官到各个国家的军队进行考察交流, 借鉴学习其他国家军队的优势。俄罗斯军队军官任职前培训设置了大量的实践课程, 学员在每学年都要到一线部队进行代职, 并按规定担任某些职务, 代职期间的履职情况作为课业成绩计入档案, 成为对其进行评价的重要内容。外军部分军事院校还互派留学生, 并且同本国学生一同参加课业学习, 增进互相间的了解。

3 对健全我军军官教育制度的几点启示

3.1 紧盯强军目标, 有效整合资源, 构建有序高效的军官教育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 要“深化院校改革, 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育体系”。习近平指出, “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盘活军事人力资源, 吸引和聚集更多优秀人才”。我军军官教育, 就是要紧盯强军目标, 突出培育军官面向战场的实战打赢能力、面向部队的岗位任职能力、面对未来的创新发展能力。要将全社会最优秀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为实现我军的军官教育目标而服务。要按照“能力为本、覆盖全员、功能融合、资源共享”的原则, 对军队院校教育进行综合改革, 实现军队院校体系的“有序性”和“灵活性”。在军队院校为主导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地方优质教育资源, 不仅将地方的教育人才、优质课程引进来, 也要带领我们的军官走出去, 到地方去完成相应的课程教育。打破军队与地方的边界限制, 走军民融合共同发展的道路。完善国防生选拔制度, 将更多的优秀人才吸引到部队来。完善军官攻读地方高级学位制度, 鼓励军官利用地方高校资源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 为军队建设及个人发展助力。在保留优秀人才的基础上, 鼓励军队院校与作战部队进行人员合理流动, 使院校教学与部队实际结合更加紧密。

3.2 提高教学质量, 突出教育重点, 努力将人才强军战略落到实处

要面向战场定培养目标, 面向岗位定学习课程, 以能否培育出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官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突出培养造就深谙联合作战的指挥人才、精通军事谋略的参谋人才、掌握新型装备的战斗人才、善于创新攻坚的科技人才、专业技能精湛的保障人才。推动战斗力标准在军官教育领域的贯彻落实, 严格入学选拔, 把好“入口”关, 对于不符合培训条件的军官, 应退回原单位, 确保培训对象质量。严格各级培训的考评标准, 建立规范统一的考评成绩库, 军官培训成绩与军官任职资格挂钩, 考评成绩不合格不得晋升使用。考评形式要灵活多样, 从多个角度对军官能力素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建设一支精干的高素质教员队伍, 强调教员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优良的教研素质。培育各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打造精品课程, 形成军队院校之间, 军地院校之间资源共享, 人员共用的机制。打破军种间的限制, 为增进军种间的相互了解提供平台。初、中级军种培训院校应选调其他军种的教员参与院校教学, 并开设军种知识交流课程, 为联合作战做好准备。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重视军官实践能力的培育, 将课堂向基层贴近, 将考核场设在演练场, 使军官所学内容与部队实际紧密结合, 将人才强军战略落到实处。

3.3 更新教育理念, 灵活教学方法, 搭建多样化军事职业教育平台

适应我军人才发展战略要求和官兵职业发展需要, 推进军官教育理念向素质教育、开放教育、终身教育转变。运用远程教育等多种渠道, 搭建全员全时全域的军事职业教育平台, 创建学习型军营, 满足军官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针对部队训练任务重, 军官很难抽出大块时间参加院校学习的实际, 尝试建立缩短集中授课时间, 军官在部队完成相关课题研究并撰写论文, 短期返回院校参加考核的培训方式。利用最新的信息网络技术, 建设网上教育平台, 将精品课件和讲课视频等发布在网站上, 军官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定期安排院校教员与学员在网络上进行交流, 解决军官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在中、高级任职培训中, 可以充分利用学员资源, 把蕴藏在学员中的资源作为院校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 充分挖掘和利用。在教员的组织下, 围绕学习主题, 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部队阅历的学员讲课, 介绍所在单位的建设状况, 形成积极交流、广泛沟通的教学氛围。在分配送学名额时, 考虑军兵种、岗位任职、地域分布、学历层次等因素, 最大限度实现学员资源的充分利用。构建院校与部队教学内容联动机制, 定期组织院校与部队进行信息交流, 部队对院校的教育效果进行及时反馈, 院校根据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使院校教育随着作战任务、战争样式、装备发展和军队建设的需求变化而变化。

摘要:从军官任职前教育、军事职业教育、高级学历教育等几个方面, 对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军官教育制度进行分类对比。外军军官教育具有目标明确清晰、资源利用充分、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健全我军军官教育制度, 应紧盯强军目标, 有效整合资源, 构建有序高效的军官教育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突出教育重点, 努力将人才强军战略落到实处;更新教育理念, 灵活教学方法, 搭建多样化军事职业教育平台。

关键词:借鉴,外军经验,健全,军官教育制度

参考文献

[1]武玉林.习近平关于军队干部队伍和人才建设重要论述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5.

[2][以色列]马丁·范·克里费德.军官的教育[M].范玉芳, 张博译.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2010.

[3]杜峰, 张度.21世纪西方军事院校教育透视[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4.

[4]刘向东.美军军官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张宝来, 岳俊.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学员资源的有效利用[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5.

外军卫生装备发展现状分析及启示 篇10

关键词:外军,卫生装备,发展

卫生装备是军队平战时卫勤保障的重要物质手段,是保障打赢后勤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军事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卫生装备对卫勤保障能力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已成为衡量卫勤保障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针对战争卫勤保障需求的变化,外军积极开展卫生装备的研发工作,使其卫生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保障效能不断提高。

1 外军卫生装备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外军卫生装备已形成相对完备的体系框架。它由10部分组成,包括卫勤指挥装备、急救装备、机动医疗装备、后送装备、诊疗装备、环境适应生存装备、“三防”卫生装备、平转战系统、卫勤训练系统以及装备的研究开发系统(如图1所示)。这种结构非常合理,是一种开环动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衔接,互为作用,共同作用于保障实体,从而实现从前方到后方不间断的全方位保障效能,满足保障与需求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卫勤时空伸展性和流动可变性;既有保障硬件,又有支撑软件,既包含战术要素,也有战略要素,从而形成保障效能整体优化的良性循环。

2 外军卫生装备发展特点

2.1 信息化已渗入卫生装备各个领域,部分已进入装备应用阶段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现代战争的形态已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进入了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的崭新时代,对作战、保障等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为了应对信息化战争的严峻挑战,外军积极探讨信息化作战及保障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构想。根据《2010年联合作战构想》和《陆军2010年构想》,21世纪美军实现信息化的要素是先进的技术加上新的作战理念及作战条令,再加上部队结构的改变,最终以信息技术优势为基础,将创新技术应用于军事,形成具有机动优势、精确打击、聚焦后勤、全焦防护等特点的21世纪全谱优势的美国陆军。要做到“首先发现敌人,首先掌握情况,首先采取行动,果断赢得胜利”[1,2,3,4]。这种情况下,为了掌握“制信息权”,提供有效的卫勤保障,近年来美军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建设,这样就使传统的卫勤保障方式(逐级保障和越级保障、定点保障和机动伴随保障、直达保障、立体保障等)如臂使指,效率大增。

卫勤模拟训练设备在多种信息化卫生装备中表现非常突出。卫勤模拟训练设备能够在训练过程中为卫勤人员提供如同身临其境的虚拟环境,提高训练水平。近来,随着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卫勤模拟训练设备有了长足的进步,除用于卫勤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外,也应用于某些不能用真人进行测试的环境中,以免对受试人员造成伤害。法军就推出了一种面具/过滤器测试呼吸模拟器,可以真实模拟和再现人员呼吸过程,通过连接计算机,能够准确反映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同时规避了极端测试环境对受试人员的伤害。

2.2 改善装备的便携/机动性能,提高装备快速反应能力

与机械化战争卫勤指挥、保障相比,信息化战争卫勤指挥、保障的时效性要求更高,从而使卫勤保障实时化的发展成为必然。

卫勤保障实时化要求卫生装备要具备很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机械化程度。提高装备的快速反应能力可以通过2种方式实现:(1)对卫生装备进行立体网络化部署,通过卫勤信息在系统内的流动,实现该网络系统内各单个装备的“可视可控”,从而对卫生装备实现优化配置,提高快速反应能力[5];(2)提高卫生装备的机动能力和快速部署能力,从而提高伴随保障能力。其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发展体积轻小、便携性强的急救设备。近年来,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使得抢运急救装备变得更加轻小、高效。(2)陆、海、空后送装备协调发展,强化伤病员立体后送能力。(3)大型装备前伸,前沿诊治能力大为增强。它主要是指将通常在后方医院使用的监护、检验、治疗设备小型化并前伸,这些装备能够大大提高灾害救援单位的前沿诊治能力,提高救治效率[6]。

2.3 三防卫生装备仍是发展重点,适应核生化战争需求

目前,各种核生化武器的使用或威胁使用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和平与健康的危险因素,三防卫生装备也成为外军的发展重点。外军的三防卫生装备呈现出如下特点。

2.3.1 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提高装备的信息化水平

反核生化作战已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外军面临的又一严峻形势,对卫勤保障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需求。尤其是目前信息化战争的条件下,核生化卫勤保障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信息化建设问题,美军的核生化装备信息化建设是在其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展开的[7]。以防化领域为例,美军《化学兵2010年构想》(CV2010)将化学兵部队定位于支持美军《陆军2010年构想》和《2010年联合作战构想》,以未来化学兵的能力需求为牵引,采用最先进技术完成21世纪化学兵部队在装备、部队结构、作战理论等方面的转变。

2.3.2 重视装备的通用化和模块化,改善装备的联勤性能

外军新近研制和使用的三防卫生装备,尤其是侦检装备,很多都兼容陆海空多种作战平台的能力,联勤功能成为其主要特点。

俄罗斯就根据装备一体化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采用整体标准化和模块化的设计思想,由国防部通用装备部门设计通用模块和系统,防化专业部门设计核生化防护装备系统,再根据作战能力的需求采取集成的方法,构建不同专用平台和系统。比如侦察探测平台的建设,车辆底盘和车载通信、信息处理、战场台式显示系统都采用标准化组件,由国防部通用装备部门提供,防化兵只需根据需求对各种标准化组件和模块进行集成。

2.3.3 减轻后勤支持负担,提升装备保障水平

2008年度美国国防部化生放核报告中指出,美军的集体防护装备未来将主要在降低其重量、体积、成本和后勤负担上面下功夫,具体体现在:改进当前蒸汽和微粒过滤介质,延长过滤器使用寿命;研究先进的空气净化(蒸汽和微粒)技术,并与环境控制相整合,降低后勤负担;将集体防护装备与机动和可运输平台或固定机构结合;降低当前集体防护装备的能源需求;为过滤器制定标准,增加通用性[8,9]。

2.4 改善装备防护性能,增强装备战场综合生存能力

现代战争中,战场环境千变万化,高技术武器和新概念武器,甚至是核、生、化武器的战场投放等诸多因素,均对卫生装备综合防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防弹等功能外,外军历来也都很重视卫生装备的核生化环境生存能力问题,尤其是美军,其相关条令条例规定:凡是有可能在核生化污染环境中应用的装备、器材和部件,都必须采取核生化防护措施,这样就使美军能保证在核生化战场上,不仅人员能得到有效的防护,装备的抗污染、耐洗消能力也能得到同步提高。德军也非常重视提高卫生装备的核生化生存能力,其现役的多种救护车都具有三防功能。

此外,各种高技术侦察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使用使得战场透明度高,卫勤目标易被发现,这就要求卫生装备具有躲避敌军各种侦察器材侦察的能力[10,11]。能够躲避敌军侦察的卫生装备就是隐形卫生装备。通过应用信号控制技术和隐形卫生装备制造材料,能够降低卫生装备的可见度,增强卫生装备的战场综合生存能力。

2.5 把握非战争军事行动需求,构建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装备体系

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国际环境下,和平与战争的界限已变得模糊不清,军事力量在技术上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以及国际关系的革命性变化,已使得一个国家可以运用军事手段去实现政治目的,而无需进行战争,是谓“非战争军事行动”。主要包括反恐怖行动、国家援助、安全援助、人道主义援助、抢险救灾、维和行动等[12,13]。

外军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装备体系一般由现场应急系列装备(包括伤病员急救、侦检装备等)、伤员抢运装具(包括担架、救护车、伤病员运输船舶等)、移动式野外医疗系统(包括医用帐篷系统、医用方舱系统、医院船、空中医院等)和环境适应装备(包括净水设备及冷、热伤防治设备等)等4类装备组成,再加上固定医疗机构内的通用医疗设备,这样可以从前方现场到后方固定医院形成一个“无缝隙”的救治链条,提高救援效率。伤员在现场经过急救处理后,由伤员抢运装具运往移动式野外医疗系统或固定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而环境适应装备则能够使救援人员、伤员更好地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

3 对我军的启示

3.1 我军卫生装备发展现状

我军卫生装备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从过去的人背马驮到现在的车、舱、箱(囊)、帐篷等机动保障平台的集约综合,从原来的单件品种配套到目前的成系统、成建制地研制和配发部队,从以往的单一模式及途径的生产到今天的军地优势互补的规模化制造等一系列过程。特别是“九五”以来,我军野战卫生装备研制已基本实现了由零星分散到系统配套、由光电信号到数字信息处理的转变,重点部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初步的信息技术应用。借助历史发展机遇,依托以往经验和基础,利用高新技术推动、成熟技术综合物化,目前已初步实现了我军野战卫生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具有我军特色的卫生装备体系。

从总体上来说,我军已基本满足现代战争卫勤保障对卫生装备的需求,但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任务仍很艰巨。机械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牵引机械化,适应信息战条件下的卫勤保障要求是野战卫生装备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发展方向。

3.2 启示与思考

信息化和机械化相结合形成了卫生装备的网络化和多维连续保障能力。未来要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不仅要在军队各个领域内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而且也不能削弱其在卫生装备机械化方面的发展。

首先,未来军队任务的多样化、战争爆发的突然性以及伤员流向的不确定性都要求卫勤保障能灵活、快速机动。美军在卫生装备的发展方面非常重视机动保障的应用和合理编配,要求这些装备在定点时能完成野战医院乃至更上级卫勤单位的任务,机动时可遂行保障[14]。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增援卫勤组织的卫生装备就具有100%的机动能力,野战外科医院也能达到100%机动。美军伴随保障使用的装甲医疗救护车就采用了一种“蛙跳战术”,在保障能力不下降的同时,可随前线部队快速机动保障。

其次,以多样化的卫勤任务为切入点,把握卫生装备与相关保障要素的互为渗透化。在未来战争条件下,可能有多种战争模式的存在,如以远程打击、突防和精确制导为主的非接触式战争,核化生武器威慑下的以多种武器系统为先导的高技术战争等,加上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任务的种类、规模和环境由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点多面广,集约综合。这就要求卫生装备必须能适应各军兵种及各种模式的时空变换要求,实现立体纵深大跨度的功能伸缩。为了做到这一点,主要将在各层次水平上使卫生装备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军民之间的相互渗透,如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就充分利用了地方卫生资源展开卫勤保障,将参加过波黑冲突的民间医疗力量保存起来,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以劣胜强”的效果;(2)三军之间的相互渗透,使通用装备可在三军之间互换使用;(3)装备功能之间的相互渗透,即根据不同的任务类型、规模和环境的需要,将信息化和常规的卫生装备以积木式方法进行模块化组合;(4)特种装备与常规装备相互渗透,“三防”卫生装备发展迅速,新武器防护研究从未间断,同时还重视使常规卫生装备具有“三防”性能和防卫能力。

第三,注重卫生装备与其他后勤装备的协调发展,使卫生装备与其他后勤装备的结合更加紧密。卫生装备与后勤装备的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2个层面:其一是在未来建成的保障系统中,所有的装备都要依托统一的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其二是在后勤装备的研制过程中通盘考虑卫勤保障问题,如美军过渡部队所用的过渡型装甲车系列中的救护车、核生化侦察车、指挥车、班用工程车等都采用了相同的防红外、雷达隐身材料,具备相同的机动能力和核生化防护能力,也都能够通过网络进行通信联络。

4 结束语

上一篇: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下一篇:高中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