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建设

2024-05-03

治安建设(精选十篇)

治安建设 篇1

治安应急警务是指公安机关在突发事件和危机警情中依法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进行应对处置的活动。治安应急警务侧重于紧急情况下的社会治安秩序的维护, 这也是其区别于一般应急警务的特点。当前理论和实务界对于治安应急警务尚无系统和全面的研究, 我们只能通过应急警务理论的发展来窥视治安应急警务的演进。由于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 有关应急警务的理论研究也就是近十年间的事情。

2003年以前的应急警务研究基本上属于有实践、无理论阶段, 虽然公安实践中有一些应对和处置紧急性、突发性情况的做法, 但治安学术界鲜有应急警务领域的理论研究。2003年以后, 学术界开始对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日益增多的各类紧急、突发的事件进行关注和研究, 并首先提出了危机警务的概念, 用危机警务来界定警察应对危机的活动。在这一时期, 有关应急警务的名称和概念还出现过“警察临战”的提法。2007年之后, 应急警务领域出现了研究的热潮。应急警务领域的研究论文共计30余篇, 研究的视角也不再局限于危机管理或应急管理, 而是逐步回归到公安学和治安学领域。

通过应急警务理论发展历程, 我们不难看出, 应急警务研究的发展道路是从实践到理论, 而不是从理论到实践。公安实战部门在处置和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已经有专门队伍, 有应急处置机制、协调联动机制, 情报预警、研判机制, 并积累了丰富的处置经验。相对而言, 我国应急警务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的发展, 是在实践需求和形势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被动开展起来的, 尚未发挥出理论对实践应有的指导价值。在应急警务中, 秩序的维护尤为重要, 良好的现场秩序和社会秩序是危机应对和处置成功的前提。而治安应急警务就是要研究和解决如何在应急警务过程中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但是在应急警务理论尚未成熟之时, 治安应急警务理论更显淡薄, 目前仍是治安学理论研究领域的一块空地, 亟需治安学者们去开垦和探索。

二、《治安应急警务》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 应对社会治安形势新常态的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治安形势已经进入新常态:总体稳定、可控, 但局部依然严峻。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表现为:两抢一盗等暴力侵财案件多发;以事故灾难和群体性事件为代表的突发性事件不断发生;涉黑犯罪有抬头现象;电信诈骗等跨国犯罪案件增多;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增多;黄赌毒现象隐蔽性和反复性增强;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时有发生。社会治安形势新常态给公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安机关不仅要在常态下履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打击违法犯罪的法定职责, 而且要在紧急状态下应对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警情。而治安应急警务主要研究的就是公安机关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做好秩序维护和现场处置的工作。因此, 我们加快《治安应急警务》课程建设的步伐也是对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新常态的回应。

(二) 丰富治安学理论研究的需要

理论来源于实践, 又要回归实践, 指导实践。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治安学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十分密切。自上世纪80年代治安学专业诞生以来, 治安学的理论研究随着我国治安实践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 虽然关于治安学的逻辑起点在理论界还存在着争议, 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治安学的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而在治安学的理论研究当中, 有一部分内容是无法回避的, 那就是当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处于紧急状态之下, 作为公安机关的治安部门如何进行应对和处置。特别是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 这种紧急状态出现的概率和频度不断提升, 但是, 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一个起步和探索的阶段。因此, 开设《治安应急警务》课程, 加强治安应急警务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探索也是对治安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三) 加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为公安机关培养合格的后备人才是公安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怎样使警校的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将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围绕这一目标, 2008年前后, 我国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进行了较大改革, 在招生对象、入学招录考试、就业分配、培养费用和培养侧重点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特别是在公安教育方面更加注重警察专业特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探索“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2015年初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中也提到, 要加大公安院校毕业生的入警率, 这就对我们公安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治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 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水平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应对和处置紧急情况的能力就是公安机关治安部门的警察在新时期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治安应急警务》课程建设就是顺应这一实践的发展, 着力打造和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三、《治安应急警务》课程建设的内容

《治安应急警务》课程建设应当包括教材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设计等。

(一)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石, 没有教材的课程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当前公安院校治安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 课程设置一般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类。通识课是指公安院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的文化基础课程和公安业务课程;专业基础课是指公安院校治安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学习的治安基础理论课程;专业课是治安学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必修或选修的治安业务课程。

鉴于治安实践理论研究的需要, 《治安应急警务》应当纳入治安学专业基础课程的范畴, 成为公安院校治安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治安应急警务》教材就是公安院校治安本科专业学生基础课程的指定教材, 既然是基础课程, 那么教材的编写就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又要结合当前治安应急警务的工作实际。总体而言, 《治安应急警务》教材应当包括八章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主要阐述治安应急警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第二章治安应急警务的基本理论, 包括治安应急警务的主体、对象、适用范围、措施等;第三章治安风险评估, 主要通过事前的风险评估, 来发现、减少和预防产生紧急情况的可能;第四章治安应急警务的准备, 重点制定公安机关的应急预案, 做好应急处置的人、财、物方面的准备;第五章治安应急警务现场处置, 包括现场处置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治安秩序维护;第六章治安应急警务保障, 包括治安应急警务的法治保障、机制保障和装备保障;第七章治安应急警务分类处置, 包括突发事件治安应急和危机警情治安应急;第八章域外治安应急警务介绍, 包括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我国港台地区的在应急警务领域的先进经验。

(二) 教学梯队建设

教学梯队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必要条件。《治安应急警务》课程教学应当采用课程组教学模式, 由学术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课程组组长, 全面负责课程的设计和规划, 对课程质量把关。课程组成员不少于三名, 且人员要相对稳定, 课程组授课前要进行集体备课。

《治安应急警务》教学梯队要具备知识结构多样性和人员结构多重性的特点。知识结构多样性指的是《治安应急警务》教学人员应当由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 特别是具有社会学、法学、管理学背景的教学人员应当优先纳入教学梯队当中。人员结构多重性是指教学人员职称、年龄结构要科学合理, 尽可能做到老中青结合, 发挥不同年龄段人员的各自优势, 取长补短。

《治安应急警务》教学梯队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教师梯队, 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训教官。

(三)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 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治安应急警务》的授课对象既可以是公安院校治安学专业学生, 也可以是其他专业学生;既可以是本科生, 也可以是二学位或研究生。授课对象为治安学专业学生时, 《治安应急警务》为专业基础课必修, 授课对象为其他专业学生时, 《治安应急警务》为公共选修课。为研究生授课时, 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讲授。课时方面, 《治安应急警务》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进行调整, 例如, 专业必修课课时36学时, 每周2课时, 共18周;公共选修课课时为17周, 每周2课时, 共17周。

《治安应急警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 力求使学生掌握治安应急警务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处置原则, 熟悉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方法, 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警情的基本素质, 使学生具备在紧急情况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能力。教学的重点在于治安应急警务的适用范围, 启动条件, 处置原则和处置方法, 难点在于如何在危机状态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治安应急警务》的教学方法也应当是多样化的, 以课堂讲授为主, 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案例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公安机关非常态下治安工作的特色。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本门课程需要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穿插实训课程的内容, 通过情景模拟真实的危机警情, 让学生体验治安应急警务的各个环节, 实训课程可以邀请公安实战部门经验丰富的教官来为学生讲解。

摘要:2011年3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年) 》法学和工学门类下, 增列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 结束了公安学科没有一级学科的历史, 为公安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公安高等教育历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作为公安院校主要学科之一的治安学也成为公安学下的二级学科, 这一发展对于年轻的治安学学科建设来讲意义重大。而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支撑, 其基础性作用毋容置疑, 本文将着重探讨在治安学学科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 如何开展《治安应急警务》课程建设。

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篇2

为切实加强我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大防控”治安防范体系,大力推进平安喀左建设、按照县综治办的安排,结合工作实际,中心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情况介绍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确保社会治安“三防”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特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如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付广英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其余同志为工作人员。

二、工作重点

(一)着力加强人防体系建设

1、全中心干部职工以打造平安喀左为己任,履行和坚守自防责任,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确保自身平安、家庭平安。

2、以广泛开展“零发案”活动为契机,加强值班人员管理,完善值班人员和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坚持值班人员24小时、节假日值班制度,确保中心安全。

(二)着力加强物防设施建设

全面排查发现中心在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和问题,要加强单位监控办公楼管理,注意防火、防盗;下班后,办公室 1 要做到人离灯熄,关闭电源,锁好门锁。

(三)着力加强技防系统建设

中心监控系统布点周密不留死角,分别在商业银行收款室、各窗口部门、一楼大厅等三大块设置监控摄像头。并加强电子监察系统的管理,专管人员定期查看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做到专人管理、图像清晰、记录完整。

三、工作要求及责任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中心统一部署,坚决执行综合治理工作单位一把手负总责的制度,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切实把社会治安“三防”体系建设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纳入我中心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且还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充分给予保障,确保隐患整改到位。

(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密切配合县综治办做好各项综合治理工作,齐抓共管、不单打独斗,形成上级领导,下级相互配合的工作氛围。

(三)及时反馈,认真总结。

浅析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路径 篇3

摘 要: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及其周边治安形势更加严峻。高校要加强安全教育,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加强保卫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安全保卫和网络监控,建立学校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同时,需要校内外齐抓共管,加强法制建设。

关键词:治安隐患;高校;法制建设;三防一体

高校作为教育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兼具较多社会功能,因此也有“小社会”之称。高校周边复杂的交通状况、密集的人群、逐利的娱乐场所,给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活动带来不少干扰。为了给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维护学校的稳定和谐发展,高校需要对校园及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积极建立良好的治安防控体系。

一、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状况

(一)校园内状况

1.高校人员剧增。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显著增长。很多早期的高校通过合并的方式扩大规模,建成单体校园占地数千亩的大校园。合并和扩招使校园师生人数增加,办学层次和形式也更加复杂。

2.校园环境日趋社会化、复杂化。高校校园不仅有教学区、生活区,还混杂着家属区、居民区;不仅有教学、科研设施,还有超市、书店、宾馆、银行、饮食店等生活服务设施和机构,这给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造成了诸多不利因素。另外,社会上的很多人选择高校作为体育锻炼和散步的场所,也使得校园内人员组成比较复杂。

3.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安全意识薄弱。学生对严峻的社会和校园治安形势认识不足,经常出现宿舍无人门窗不关、贵重物品保管不善、随意使用违章电器、轻信陌生人、过马路不走斑马线等行为,大学生安防意识有待提高。

(二)校园周边状况

1.娱乐场所繁多。许多娱乐场所围校而建,这些场所虽然能给大学生活减轻压力,但也容易造成铺张浪费。大学生中许多原本成绩优秀的学生经不住诱惑,沉迷于网游,无心学习,少数学生把父母给的钱花光后,为了获取钱财甚至走上了抢劫盗窃等犯罪道路。

2.闲散人员聚集。高校周边人员很多,成分也复杂。他们有的混入校园伺机盗窃,有的利用大学生经验不足、安防意识薄弱等弱点,在校园周边对学生实施诈骗、抢劫、伤害等犯罪活动。这给高校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

3.配套设施不够完善。2014年发生了多起大学生失联案件,影响很大,使得社会把目光投向了高校周边的黑车群体。很多黑车手续不全,搭乘黑车安全得不到保障,一旦发生事故,没有可靠的索赔渠道,给乘车大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隐患。

二、构建新时期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

新时期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然要坚持惩防并举,以预防为主。高校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自我防范意识,同时加强人防、物防和技防三防一体化建设。

(一)将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高校要落实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措施,把安全教育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制定教学大纲,使用科学规范的教材,形成“以安全知识教育为基础,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教育为核心,以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要求”的教育内容;建立“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各种宣传阵地为载体,以丰富的活动为重要支撑”的教育方法体系。教师在课堂上要增加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改变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性教学模式,积极采用配套案件视频和互动式情景再现等模式,迎合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掌握安防要点。

(二)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高校要建立由党委牵头,由校办、综治办、保卫处、学工处、后勤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平安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担负组织、协调、管理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抓落实,自上而下层层签订校园平安管理责任书,全校要形成上下贯通、相互协调、组织严密、运作高效的组织领导机构。学校各部门二级单位要指定代表,每隔一段时间聚集各部门代表一起召开安全讨论会议,商议本部门近期存在的安全问题。保卫部门要广开信息渠道,积极了解学校师生政治思想动态,听取所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三)加强人防、物防和技防三防一体化建设

“三防”是治安防范的根本性措施之一。在人防层面,高校要加大安保力度,通过建立考评机制来提高安保人员的待遇,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面积较大、人数较多的校区可以成立学生护校队,接受保卫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在物防层面,高校应定期对校内基础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登记,遇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学校防盗门窗覆盖率。在技防方面,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监控设备和远红外报警装置两种预防措施。保卫部门应当根据校园特点,安设监控点位,做到重点部位必覆盖,一般部位大多数覆盖。电子监控设备因自身特点,需要经常保养维护。学校应当对监控设备和远红外报警装置进行周期性检查和维护,及时报修故障,确保技防设备能正常运作。科技在不断创新,高校技防要引入物联网技术应用。可以在校园重要设备器材上面安装RFID电子标签,实时掌控物品的动态,一旦物品离开原有位置,终端会收到报警信号,从而将物品控制在校园之内。“三防”措施的建设是高校治安防控的关键,学校层面要实现以联动指挥中心为平台,以重点部位和主要场所为对象,以人防抓落实、物防抓巩固、技防抓提高为主要手段,构建覆盖全校的安全防范长效机制。

(四)加强保卫队伍建设

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保卫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治安知识储备。学校领导要关心和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落实各项待遇问题,配备应有的器材装备。保卫人员要更新法制知识,熟悉业务,加强交流。可以建立QQ群或微信群等公共平台,对各校遇到的不同情况进行讨论学习,以及时掌握校内外治安新形势,积极探索解决高校治安问题的新思路。

(五)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给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境内外敌对势力会利用网络发表政治性、煽动性言论等。一些学生在网络上传谣造谣,甚至传播淫秽、暴力信息等。学校必须建立校园网监管中心,对校园网络进行实时监管。

三、校外各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一)通力合作,共同构建

高校保卫部门要和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坚持属地政府统一领导,综合治理部门组织协调,公安部门指导督查,学校加强管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建立联动机制,加强校园周边治安联防,建立定期治理检查小组,定期对校园周边区域进行整治。城管部门要加大对校外黑车、小商小贩的整治工作,卫生部门要加大对高校周边餐馆检查的力度,必要时工商部门对违法经营者进行一定的罚款,公安部门是打击犯罪的主力军,要肩负起打击违法犯罪的责任。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要配合高校处理好校外居民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共同制定纠纷解决机制。

(二)加大法治宣传力度,使法真正走进校园

大学生犯罪案件在社会上影响极其恶劣,也给很多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和损失。如何深化学生法治意识尤为关键。法律要求公民必须以法作为行为的准则,所做的一切行为必须合乎法律的规定。司法机关要担当起普法教育的主要职责。大力开展全民学法,不仅要让法治教育走进校园,还要让社会懂法守法。高校要推进普法教育,增强学生法治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重视保卫群体,赋予相关权力

有学者曾提出高校保卫人员应该享有对高校周边直径两百米范围内的有限执法权。为了防止权力滥用,保卫人员执法权力的行使应仅限定在规定范围有效。通过赋予保卫人员相应的执法权,使得保卫人员处理校内治安案件以及周边民众的纠纷有依据,从而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威信力,处理问题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黄月法.高校治安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11).

[2]陈霁霞,李红革.高校周边环境对校园安全的影响及其治理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3]王虹铈.高校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建设[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治安建设 篇4

一、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综合治理工作有机结合, 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为全省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深入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省公安厅及时组织各地公安机关对本地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分析, 找出了制约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发展的体制问题。实践证明, 离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导致治安防控工作缺乏整体性、联动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因此, 务必形成上下贯通的责任体系, 改变过去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综合治理相脱节、公安机关单打独斗的局面, 使更多的单位和部门投入到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来, 形成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 从组织上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供了保障。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对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治安防控工作, 先后做出100多次批示和指示, 为公安机关解决了4个区、9个县 (市) 公安局长和一、二级派出所长职级高配问题;为加强110指挥中心建设、治安卡点建设、技侦侦控系统建设、购置巡逻车等, 先后增拨公安经费4000余万元。牡丹江、绥化市委多次在常委会上专题研究防控体系建设工作, 将市 (县)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经费和治安防范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各级先后落实治安防范经费2 0 0余万元。齐齐哈尔市委出台专门文件, 为公安机关解决职级问题, 并逐步落实公安机关主要领导进入同级党委常委或兼任政府副职。财政上的投入、政策上的支持、政治上的鼓励, 成为加速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有力后盾, 极大地激发了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做好防控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二、改革勤务方式, 创新警务机制, 开展运动战, 防控能力大为提高。近年来, 各地公安机关加快了警务体制改革步伐, 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行网格化的巡逻机制。加强对社会面的治安控制, 是增强群众安全感、营造良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提高城市知名度、建立动态防控体系的重要内容。各地公安机关按照省厅关于改革和加强巡逻防范的要求, 结合本地实际, 科学规划社会面的巡逻机制, 实行网格化的防范模式, 明确各警种巡逻防范和工作责任制, 加大了重点时空的见警率。哈尔滨市公安局率先开展“全警大巡逻”, 抽调市、县 (区) 公安局机关民警参加巡逻工作, 划片包段, 每天参与巡逻的民警达到2000余人, 节假日达到4000~5000人。大庆市公安局常年坚持重点时段的夜间全警大巡逻工作, 并由特警支队负责全局巡逻工作的组织、指导、检查、考评。牡丹江市公安局巡警支队打破警种限制, 将巡控分解到基层有关单位和警种, 制定了严格的目标考核办法, 促进了各项防范工作的落实。伊春、黑河等地实行弹性工作制, 把大量警力投入易发案的夜间和重点部位路段, 提高了警力的使用效能。

实施社区警务战略, 防范重心前移。社区是社会的细胞, 社区防范是整个治安防控体系的基础。只有把社区治安防控搞好,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省各级公安机关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 以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 进一步深化警务机制改革, 逐步建立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社区、农村警务工作新机制, 社区警务建设无论从硬件设备、警力配备, 还是警务机制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已建设社区警务室2326个, 配备社区民警5785人;建设农村警区警务室1850个, 配备驻村民警2962人, 一线警力得到了有效充实。

完善指挥体系,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按照公安部和省厅要求, 全省各地公安机关有效推进三台合一建设, 防控体系的神经中枢得到了改善, 接受群众报警快, 下达指令快, 出警快, 提高了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能力。在此基础上, 加强卡点建设, 提高了全省公安机关的查缉堵控能力。市区、县城主要交通要道, 建设了重大警情治安卡点, 形成多个层次的堵控防线和有效的城市治安屏障, 对犯罪特别是盗抢机动车犯罪产生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全省抢劫机动车案件出现回落。

三、整合社会资源, 新形势下防范工作主体多元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我国公安工作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 提高群防群治能力, 是黑龙江省防控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近年来, 各级公安机关紧紧抓住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 大力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 与劳动部门配合把群防群治工作同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结合起来, 吸纳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参与治安防范工作, 扩大了防范工作的群众基础。各地公安机关在享受下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的群体中认真筛选身体素质好、有一定工作能力的4050人员参加各项治安巡逻防范工作, 将巡逻防范工作的实施情况同个人享受国家有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哈尔滨市道里、南岗等区组织了数千名离退休党员参加的治安巡逻队, 他们活跃在大街小巷, 成为公安机关的耳目喉舌, 使群防群治工作有了新的增长点。同时, 大力发展保安服务事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社会各界对保安的需求日益增多, 公安机关乘势加大了保安队伍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工作力度, 为社会提供了高素质的专业化防范队伍, 有效弥补了警力的不足, 成为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辅警力量, 确保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案件和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

四、打防结合, 以防为主, 以打促防的思想得到了贯彻、落实, 防范和打击有机结合。把打击作为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各级公安机关认真总结严打经验, 建立健全经常性的严打工作机制, 增强打击的主动性、实效性。刑侦部门根据社会治安形势, 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命案侦破、网上追逃、集中整治等各种专项打击, 有力地打击了各种犯罪活动, 遏制了大要案的高发势头。刑事侦察部门在侦察破案工作中, 把查摆防范工作漏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建立了重大警情分析报告制度, 改变了以往打防脱节的问题;刑侦部门能够针对犯罪的规律特点, 及时提出防范工作建议, 有关警种和防范工作的指导部门及时调整防范方略和警力部署, 增强了防范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 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项行动, 集中整治影响社会治安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的突出问题。通过专项行动, 有效地净化社会治安环境, 保障全省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五、加大科技防范力度, 依靠科技手段提升防控体系建设的效能。各地加大研制、开发、推广和应用公共安全产品的力度, 使治安防控体系手段不断提档升级, 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全方位、全时空的有效控制。全省居民社区在安装电子门、防盗门和楼道灯的基础上, 向电视监控方向发展。哈尔滨、佳木斯、伊春、大兴安岭等地政府有关部门专门下发关于新建楼房的安全标准, 将治安防控设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目前, 每个地、市都有自己的安全防范示范小区, 群众对科技防范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大中城市出城口的治安检查站, 都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 有的在城市内主干道扩大了电子监控范围。农村的技术防范也得到了有效突破, 有效地弥补了人防的盲点。

六、广泛宣传, 大造声势, 防控体系建设得民心顺民意, 自我防范意识明显提高。各级公安机关动员有关组织和企事业单位, 在机关、学校、车站、码头、大型建筑工地、主要街路、农村集贸市场等重点地区悬挂横幅, 张贴标语, 省内多家新闻媒体开辟专栏, 积极宣传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措施和效果, 使防控体系建设真正做到声势大、效果好。

扎实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篇5

华龙区是濮阳市唯一行政辖区,是中原油田总部所在地,面积119平方公里,辖10个乡办,总人口34.8万,其中流动人口4万,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中区域,要害部位多,防范目标多,流动人口多,引发违法犯罪因素多。近年来,华龙区委、区政府认真面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治安形势,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出发,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始终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平安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坚持“五个结合”,不断探索创新社会治安防范的途径和模式,努力破解社会治安难题,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近年来,该区各类案件发案量逐年呈下降趋势,今年1至8月份,刑事案件发案量同比下降15%,“两抢一盗”案件发案量同比下降了18.9%,继续保持了“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荣誉称号。

坚持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严打整治斗争相结合该区把严打整治斗争作为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以打开路、以打促防,以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各类刑事犯罪活动为重点,持续开展了命案攻坚、扫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等专项斗争,始终保持了对各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2007年,该区公安民警抓获广东省命案逃犯娄某,带破外省5起命案,受到公安部的表彰。今年,该区公安民警共侦破现行命案7起,现行命案侦破率100%。在开展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中,区政法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效推动了专项斗争的开展。加大经济犯罪打击力度,2007年,该区打掉的尹军亮等涉案300余人的特大非法传销团伙,被央视《今日说法》连续制作两期专题节目播出。今年以来,该区共侦破各类经济案件13起,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侦破赵某等人特大系列信用卡诈骗案和赵某等特大贩卖假币案,受到公安部、省公安厅的表彰。

坚持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相结合针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逐年升高的严重治安形势,该区把进一步提升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水平,作为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一项有效举措,2007年开始在全市率先开展流动人口专项治理活动,有效预防和减少了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2007年8月14日,濮阳市平安建设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现场会在华龙区召开,全市学习推广了华龙区的经验和做法。《河南政法动态》刊发了该区开展流动人口专项治理活动的经验。

坚持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无人管理小区治安整治相结合由于历史原因,该区存在部分无主管单位、无物业管理、无治安防范措施的三无住宅小区,这些小区案件高发,广大居民反应强烈,本着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把无人管理小区治安整治作为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采取政府财政拨一点、企业助一点、居民捐一点等方式,多方筹资,加大科技投入,安装楼宇对讲和电子视频监控,有效地改变了小区治安混乱的状况,遏制了案事件的发生,得到了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目前共有35个小区落实了治安管理人员和软硬件设施,市盐业局家属院、光宇小区、富康小区、市劳动局家属院等治理效果显著,成为“平安之星”创建活动亮点小区。

坚持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综治基层基础工作相结合该区把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作为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健全基层综治网络,确保了各类社会不稳定因素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有效避免了各类矛盾的升级演变,大大降低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大力加强治安巡防队伍建设,该区成立了45人的巡防大队,配备了交通和通信工具,落实了经费和人员待遇,治安巡防队坚持每天在城区主干道、重点部位、案件高发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加强乡办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全区10个乡办全部配齐配强了副乡级专职副主任和3名以上的专职工作人员,为全区39个社区居委会配备了117名流动人口协管员,进一步充实了基层防控力量,健全了区、乡(办)、村(居)三级治安防范网络。

坚持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平安之星”创建活动相结合该区把“平安之星”创建活动作为推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努力积小安为大安,以基层平安促进社会大局平安,不断完善社会大防控格局。制定了平安村(组)、社区、企业、学校、医院、家庭等各个类别的“平安之星”创建标准,建立了创建成绩通报排名、分包创建点等工作机制,确保了“平安之星”创建活动的有效开展。及时发现处理险情,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

政法战线——全面加快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近年来,高新区公安分局按照“政府主导、公安推进”的思路,积极推动治安防控工作由部门工作向全局工作转变,实现了防控理念、防控手段由公安主导向政府主导、由专业化向社会化的转变,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全区刑事发案数同比下降13%,全年未发生命案,可防性案件大幅下降,入室盗窃和“两抢”案件比2007年分别下降6%、17%。

一、政府主导,公安推动,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工程

一是提高认识,转变防控理念。分局党委高度重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牢固树立“工作靠党委政府领导、任务靠社会承担、公安是主力军”的理念,立足公安工作实际,转变防控理念,坚持以有为争有位,主要领导亲自抓,并在各种会议上向全体民警反复强调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是积极争取,解决经费难题。分局积极向党工委、管委会汇报,争取支持,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治安巡逻经费筹措难题。2008年,高新区管委会编制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对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从组织领导、政策法规、经费保障、考核奖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高新区管委会拿出100万元在全区设立“治安防范基金”,建立农村治安防范巡逻队伍,并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全额保障机制,规定在2008年经费保障基础上,根据高新区经济发展增长比例逐年增加,及时拨付。同时,将治安防控工作纳入“平安新区”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范畴,强化监督实施。

二、因地制宜,六措并举,健全治安防控网络

一是提高群众防范意识。组织干警深入村庄,通过发布预警信息,制作宣传图版、召开巡逻队员例会、以案说法、以案析防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及时宣传、通报各类警情,传授防范对策,群众防范意识明显增强。

二是严密城区街面巡逻网。在城区街面,以派出所民警为主体,整合捆绑110巡逻队、治安防暴队力量,加大社会面巡逻力度,实行网格化布警,做到有警处警、无警巡逻,最大限度地将警力推向社区和街头路面,最大限度提升见警率,形成了以新城区为中心,小封锁、大包围的格局。

三是严密社区、内部单位群防网。重点抓好居民小区的封闭改造、专职巡逻队伍和社区“六小工程”(治安室、街巷楼道灯光、围墙防盗门窗、先进技防设施、封闭式看车棚、集中式停车场)建设。依托基层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有关部门,切实将“社会人”、社会组织、“虚拟社会”纳入管理视线。推广“平安协会”、治安防范承包、安全保险等做法,广泛开展社

区巡逻、邻里守望、看楼护院等活动,不断拓宽群防群治人员主体和渠道。按照《条例》规定,切实加强单位内部特别是在建项目单位的治安保卫工作,督导内部单位加大“四防”建设投入,建立健全内部保卫组织,落实治安防范责任制,确保单位内部安全。

四是完善重点部位监控网。充分依托信息系统和技术手段,通过重点布控、完善制度、落实责任、行业联防等多种措施,不断加大对要害单位、金融网点、案件多发地段及犯罪分子经常涉足的中小旅馆、出租房屋、网吧、公共娱乐场所和典当、机动车修理、二手商品交易、废旧物品收购等场所、行业的监控力度,有效加强对这些特殊行业的阵地控制。在城区已安装技防监控系统69套,监控探头1300多个的基础上,将技防触角向农村延伸。今年5月,北集坡镇政府投资100余万元大力开展技防乡镇建设,在全镇各村的主要路口、重点部位全部安装了监控探头。目前,派出所电视监控主控室、25个行政村和6家大型企业的内部技防共计33套206个监控探头已全部安装完成并投入使用。

五是建立农村治安防范巡逻队。公安分局与高新区社会事业局、财政局密切配合,积极运作,按照村村组建,每村平均5名巡防队员的要求,经过自荐、群众和村两委推荐、派出所和基层综治部门把关审批等环节,全区45个行政村共选聘巡逻队员225名。每名队员每天补贴10元,该费用由管委会财政承担。随财力的增长和现实需要适时提高标准,不足部分由村两委予以补助。农村治安防范巡逻队按照“公安分局主管、社会事业局(综治办)监管、北集坡镇和新区街道管理中心主办”的模式进行管理。分局对治安防范巡逻队建立了治安巡逻、安全检查、信息搜集上报、定期例会等工作制度,按月进行考核,及时兑现奖惩,实现了队伍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自巡逻队成立以来,共搜集上报各类信息56条,调解纠纷45起,消除治安隐患106处,农村各类案件大幅下降,95%的村实现了零发案。

六是设立在建项目治安管理工作组。紧紧围绕高新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抽调3人专门设立在建项目治安管理工作组,对重点项目从征地、拆迁直到建成投产进行全程跟踪管理服务,及时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治安问题,有效避免了争工抢料等各类案件的发生,优化了高新区招商引资环境。

三、完善措施,解决问题,全面提升防控效能

一是建立大信息格局,解决“耳不聪、目不明”的问题。对内,建立健全全警参与、快速高效、上下联通的紧急信息报送网络,要求每名民警都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通过入户调查,阵地控制、案件查破等方式做好情报信息的搜集、上报工作,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指标、发挥作用有奖励。对外,广辟信息来源,成立了“千人信息员队伍”,建立起覆盖社会各个角落的情报信息网络,及时获取大量情报信息。同时,进一步完善情报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机制,全面推动信息预警、信息导防、信息促控工作,确保警力跟着治安走、警力跟着警情走。2008年,共搜集各类情报信息1000余条,重大警情预警率达100%。

二是改革勤务机制,解决“猫鼠不同步”的问题。深入实施社区、农村警务战略,全面实行勤务制度改革,变坐堂接警为主动出警,变被动应付案件为主动压降案件,变“朝九晚五”、双休日的行政作息制度为24小时全天候错时、弹性工作制,变单一巡逻为人巡、车巡、网上监控接力巡逻于一体的综合巡逻,切实延伸农村警务工作的触角,提高社区、农村见警率、管事率,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

治安建设 篇6

关键词:学科理论;治安学;学科建设;反思

治安学隶属于公安学,对培养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从学科理论视野下对治安学学科建设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传统学科理论与现代学科理论对治安学是否属于学科的问题有着差异性理解,前者认为不属于学科,后者认为属于学科。治安学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在其学科发展建设中,相关人员应对学科建设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合理的促进学科建设的策略,以推动我国治安学学科的发展进程,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

一、学科理论视野下的治安学学科

传统学科理论和现代学科理论对“治安学是否属于学科”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首先,从传统学科理论视角看,治安学不能成为学科。内在规定性是学科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而研究对象的独立性是判定学科的重要标准。基于此,传统学科理论认为治安学不属于学科。其次,从现代学科理论视角看,治安学是一门学科,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治安学具有理论体系,如安全理论、治理理论等,同时具有方法体系,如实验研究法、社会调查法等;二是在治安学学科发展中,我国有许多专家学者;三是针对治安学,有着具体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等,可以针对该学科而开展教学活动[1]。

二、治安学学科建设中的问题

治安学学科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相对不够成熟和建设问题相对较多两方面。首先,治安学学科发展相对不夠成熟。一是外在建制不够健全,其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但仍然缺少独立的研究院所、专门刊物等;二是内在建制不够成熟,治安学虽然为应用性学科,但并未从基础理论视角出发而开展研究活动,且部分人员将治安学定位于“公安实践工作”服务,使该学科框架体系相对不成熟。其次,治安学学科建设中,缺少科学的规划,且轻视学科教育、创新研究、缺少内涵等,直接影响治安学学科的发展和建设[2]。

三、加强治安学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

在治安学学科发展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对学科建设加以深刻的反思,根据学科发展实际而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基于此,可以从全面和单一两个角度而制定学科发展规划。首先,从全面角度讲,应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之上而制定学科建设总规划;其次,从单一角度讲,根据学科发展特点而制定发展规划,以彰显治安学学科的特色。如:对于学校而言,在治安学学科建设中,学校应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而合理分配治安学学科资源,为该学科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根据专业发展实力和潜力对治安学学科进行教学规划[3]。

(二)创新思想理念

在治安学学科建设中,应积极创新思想理念,以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实现治安学学科的跨越式发展。首先,对于学校而言,在发展治安学学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科强校”的思想理念为主。在推动治安学学科发展时,加强科研人才培养和注重教学创新,为更好实施治安学教学提供有利条件。其次,注重治安学学科应用性思想观念的有效应用,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为治安实践奠定基础,治安实践对理论加以检验的互动模式。所以,在治安学学科发展建设中,我国有关部门人员应创新思想观念,为该学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三)完善学科建设保障机制

在治安学学科发展中,应积极完善学科建设保障机制,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的进程。首先,完善学科引导机制,使全校领导人员都能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如宣传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组建团队等,能够对治安学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同时可以激发教研人员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其次,培养学科带头人。造诣较高的学术骨干,能够对团队发挥着引领作用,有利于推动治安学学科的发展。所以,在学科发展与建设实践中,可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为更好培养学科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后,积极引进人才,为治安学学科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加大投入力度

在学科理论视野下,要加强治安学学科建设,应加大投入力度,为治安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对于学校而言,研究所、教研室等都属于硬件设施,学校相关部门人员应加大经济支持力度,以促进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如重组教研室、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等,有利于推动治安学学科建设。其次,加强软件建设,如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加强团队基金建设、完善考评体系等,能够使有关部门对学科建设进行正确评估和审核,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4]。

四、结论

根据现代学科理论,治安学属于学科,隶属于公安学,是高等教育学校中尤为重要的学科建设项目,对培养社会治安人才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治安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直接阻碍治安学学科发展进程。所以,有关人员应对治安学学科建设进行反思,从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创新思想理念、完善学科建设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等角度而加快治安学学科建设,以充分发挥该学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红霞,高抒.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全面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3,04:11-20.

[2]杨涛.耗散结构与协同学理论视野下的高校学科建设[J].高教探索,2007,06:68-70.

[3]姜建华.探讨学科理论视野下的旅游学科建设[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Z1:108+111.

治安民警执法语言规范化建设探析 篇7

当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社会形势面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局面, 人民群众知识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而相对于人民群众素养提高, 部分治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语言粗俗、感情淡漠、素质低下等与警民和谐建设不适应、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发生在上海闸北公安分局的杨佳袭警案, 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是什么让杨佳对警察成见如此之深, 要杀而后快?原因或许有很多, 但是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语言上的摩擦, 执法对象面对执法活动和执法者表现出不满和对抗, 在僵持的局面下, 民警没有向执法对象说明原因, 而是居高临下地强制对方回答提出的问题[2]。在当前老百姓对公安队伍容忍度下降, 敏感度上升的新形势下, 因语言上的出言不逊而引发的血案仍时有发生。语言是执法者和执法对象进行交流沟通的首要工具, 是警务部门和警务人员文明执法所应具备的首要素质。目前, 我国人民警察对执法语言规范运用还不够重视, 有些方面的问题还很突出。当此之时, 下大力气抓好治安民警执法用语规范化建设工作, 不仅对建设文明警队, 重塑人民警察形象起到助推作用, 而且对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治安民警执法语言存在的问题

(一) 语言口语表达能力较差, 说“外行话”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部分治安民警业务素质偏低、语言表达能力偏弱, 以致在处理事件当中错用、乱用法律法规;在调处事故时责任认定不清, 讲外行话;在调解纠纷中, 难以说服双方当时人, 致使当事人对处理结果怨言颇多。

(二) 语言粗俗, 与身份不符

部分治安民警以管理者自居, 对自身的定位不清, 缺乏人本意识和法律意识, 工作方法简单, 语言粗俗莽撞。对于不同工作的对象, 不同的工作形式, 采取“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在执法过程中, 脏话、粗话连篇, 而且以偏概全、乱发评论、故弄玄虚, 缺乏原则性, 不但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而且严重损害了人民警察的公信力。

(三) 语言生硬

当前, 在部分治安民警执法过程中经常可以听到诸如此类的话:“你问我, 我问哪个?”、“我就是不办, 你记住我的警号去告我啊!”、“没看我忙得很啊!”等等, 如此类似的生硬又不文明的语言, 人民群众是非常反感的, 俗语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文明与否直接关系沟通效果, 直接关系到执法效果的取得[3]。这也是以往被称为“老四难”问题之一, 由于语言的冰冷生硬, 人民群众也就对警察淡漠, 最后民警要找百姓办事更是难上加难, 甚至会使得工作搁浅。

三、治安民警执法语言不规范的原因

(一) 执法民警人文素质、政治文化素质偏低

一些民警对法律知识、公文基础知识学习不够, 导致执法过程中侵犯了犯罪嫌疑人、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事件频出。在处理新事务、新问题过程中, 不求创新、因循守旧, 害怕承担责任, 仍然采用老办法、老经验。不但事情没处理好, 甚至引发许多后续问题。人民群众对此怨言频出, 治安民警的自我思考能力与价值也在自我意志的消磨中走向颓废和消亡。

此外, 部分治安民警理想信念淡化, 对人民群众感情冷漠,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长膨胀, 在为民服务过程中摆官威、讲粗话。一些治安民警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化, 对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缺乏深层次的认识, 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执法工作的互动性, 最终导致执法办案过程中语言生硬、错误频出。

(二) 执法监督不到位, 惩处机制不健全

1.执法监督整改不力

执法监督整改不彻底, 对在执法考评和群众举报、申诉中发现的问题, 特别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整改纠正督促力度不够, 没有对一些普遍存在的执法突出问题从制度上着手抓好, 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造成监督缺位, 矛盾问题多次反复出现。

2.执法责任追究不到位

对于人民群众反映需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问题, 由于责任追究不落实, 处罚机制不健全, 没有得到及时追究, 甚于由于内部原因不予追究。这就助长了部分治安民警的不良作风。

(三) 法律制度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关于《人民警察执法规范用语的规定》虽然部分省市也有制定, 但相对都较为零散, 规定也较为粗放, 操作性不强, 而相关的奖惩措施更是迷糊不清、规定不明, 难以调动治安民警的积极性。至于全国性的规定更是没有成文条款。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许多部门人员讲人情、讲关系, 当罚不罚, 罚不当罪, 处理不公正、不公平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原因共同造成治安民警对规定置之不理, 使已有规定得不到很好地落实, 成为一纸空文。

四、提升治安民警语言规范化能力的策略

(一) 提高思想意识, 准确角色定位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治安民警要自身修养的提高, 从思想上, 提高认识,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情操。在角色定位上, 把自己当作是“人民的公仆”。在工作中, 态度热情, 语言文明, 行为礼貌。这样才能提高治安民警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亲和力。

(二) 加强教育培训, 切实提高治安民警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

各公安机关应当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从时间上可采取短训、长期养成等多种方式对治安民警进行培训。鼓励治安民警平时搞好自学, 全面学习逻辑学、语言学、演讲学等基础知识。在学习中要注重执法语言技巧的训练, 讲练结合, 突出实战, 提高语言素质和文化素养。真正从言语上打动人, 让人民满意, 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符合标准的文明用语才会为人民群众所理解。

(三) 完善各项制度建设

1.进一步健全执法规范语言考评制度

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促进事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可以引领事业走向成功, 治安民警文明语言考核制度是当前执法文明用语规范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我国基层公安机关应当制定一套完整的执法规范用语考评制度, 将考评结果纳入业绩考核范畴, 为了确保结果的公平公正, 考评应当采取民警自测和群众评议等两种形式, 让全体治安民警切实感受到执法语言规范化建设是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平时的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执法语言文明规范, 成为新时期执法语言文明化的新警察。

2.完善退出机制, 实行重奖重罚制度

目前我国警察录用制度, 一经入警, 不管技能高低、业绩好坏, 都不担心被辞退, 客观上形成了警察只要不犯罪, 就等于是有了砸不烂的“铁饭碗”。这样的客观环境形成了部分治安民警不思进取的不良思想, 消磨了斗志, 在队伍当中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氛围, 使得部分治安民警在平时为民服务的过程中, 缺乏感情, 冷言相向, 甚至恶语中伤。为此, 对部分在为人民群众执法服务过程中态度冷漠、冷言冷语的治安民警坚决予以处理, 不遮丑, 不护短, 抓真动硬, 决不手软。对人民群众不认可又不予以改正, 甚至打击报复当事人的治安民警, 要坚决予以辞退。对于人民群众公认的优秀治安民警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树立典型, 形成榜样的引领作用, 在全警队当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使热情为民, 规范执法语言的优良作风在警队当中真正扩散开来。

(四) 健全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

规范权力运行, 要靠法制和监督。俗话说:“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在长期实践中, 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 包括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 公安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 以及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等社会监督。但新时期有新要求, 要求我们要拓宽群众监督渠道, 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 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治安民警执法语言文明的权利。要支持新闻媒体对治安民警粗俗恶语行为进行曝光。对人民群众检举、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 公安机关要认真调查、核实, 及时依法做出处理, 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要严肃追究分管领导直至行政首长的责任, 督促和约束治安执法人员执法文明规范。

参考文献

[1]游漫琍.执法者语言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11 (6) :24-25.

[2]维基百科.杨佳袭警案[EB/OL].http://zh.wikipedia.org/zh-cn, 2008 (10) .

[3]柳琦, 李扬帆.浅谈人民警察的执法语言艺术[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 :119-120.

治安建设 篇8

关键词:深化拓展,防控体系,预防减少犯罪

近几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诱发、滋生违法犯罪的各种消极因素大量存在,刑事犯罪总量居高不下,刑事犯罪行为智能化、科技化、专业化趋势日益突出,犯罪行为时间上的突然性、空间上的不确定性、手段上的对抗性明显增强。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治本之策,要实现社会治安根本好转,必须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要求,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我国的治安防控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发展道路,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进一步拓展治安防控体系功能,直接关系到单位、社会的稳定。在这种形势下,拓展和深化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应着重从防控体系的思路和发展方向这两方面探讨。

1 深化拓展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思路

从目前广西首府南宁市的治安防控状态来看,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已发展到一个关键阶段。当前在基本体系已经建成、各项要素已经具备的情况下,促进整体治安防控体系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策应、彼此补充、紧密衔接、有机联动和高效运转,使整个体系发挥出最大综合防控效能,仍是全力实现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探讨的总体目标。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

1.1 发挥好信息预警系统的作用

南宁市各个辖区公安机关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各个所队的治安防控体系的神经中枢,其他系统必须以此为中心进行运转。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库,具体包括人口信息库、治安管理信息库、案件事件信息库、违法犯罪信息库、外事管理信息库、队伍管理数据库等。目前,辖区各所队的这些资源库已基本建成,但在信息关联、互通共享、自动比对等功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完善和应用。必须进一步强化信息应用:以公安机关信息部门、研究部门和治安部门为主体,通过对各类犯罪信息、管理信息和社会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梳理和归纳分析,定期定向提炼出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归纳出对治安防控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为科学指导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这项工作要形成规范的制度化,长期坚持下去。

1.2 发挥好快速反应系统的保障作用

市局和各个辖区的快速反应系统包括指挥中心所管辖的所队的治安防线,迅速反应、有效指挥、处置到位是这个系统的基本要求。①要在“1 10、122、119”三合一的基础上,建立集中接警系统,使之成为信息畅通、指挥有力、反应快捷、手段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化指挥调度系统;由此系统统一接手处理各类刑事、治安、交通、消防等方面的报警求助,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建立集中、统一、规范、高效的应急联动指挥调度中心,与各单位、各部门联动,统一接手处理各类报警求助。②要立足治安形势和地理的科学设置,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出警、处警机制,确保警情发生时能够立即到位实施堵截,为广西首府南宁重大节庆日活动和会议的召开做好各项安保工作;要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整合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将各个辖区所有治安监控系统进行全面整合,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编号、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辖区各企事业单位现有电视监控系统全部纳入辖区指挥中心管理,实现各监控点联网运行,真正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管理规范到位、快捷高效的查堵网络。

1.3 发挥巡逻防范系统的作用

根据最高指挥调度系统指挥各辖区的治安设防、全面覆盖、反应灵敏、职责明晰、保障到位的要求,组织好治安防控网络,牢牢控住治安局势,这就必须做好面上治安防控网工作。巡逻工作是动态环境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一项最基本的措施,应按照“网格布警,昼夜覆盖、以巡为本、重在盘查,以动制动、以快取胜”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把各种社会治安辅助力量摆到面上,切实增强面上防控密度,提高动态控制能力。在巡逻力量上,以治安巡警为骨干,以保安联防队和街道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力量。在职责分工上,公安民警负责重要区域内重要部位和治安复杂地带的巡查,保安联防和群防群治力量参与巡逻防范工作。在勤务方式上,要做到24小时巡逻,真正构建起全方位、全时空的路面巡防网络。对区域内街道、社区治安防控网,要充分发挥警务室作用,发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广泛组织和开展街道、社区群防群治工作,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努力形成时间上相互衔接、空间上相互策应、防范上机动灵活的立体化、全方位的社区治安防范格局。在防控手段上,要针对各居民区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对新建居民区,主要采取以封闭式管理、物业保安、智能监控为主要内容的防控措施。对旧居民区,主要采取安装楼寓闭路式对讲门、防盗窗栓、楼道亮化、小区围挡、邻里互望为主要内容的防控措施。多方面筹集资金,为治安防范设施建设提供必要保障。对于区域内企事业单位内部防控网,要以单位内部保卫力量为主体,整合单位内部各种防控资源,大力开展以“无发案、无事故”为主要内容的争创“双无单位”活动,进一步规范内保系统的各项安全防范制度,构筑以单位要害部位为重点,以人防、物防、技防、心防有机结合的单位内部安全防范为防控网络,有效预防、减少刑事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

1.4 发挥好管理控制系统的作用

治安管理是强化阵地控制、打击违法犯罪、预防减少案件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基础,必须按照“突出专项,强化控制,打牢基础,重在管理”的要求,以责任制为前提,以规范化为保障,以信息化为依托,以防控违法犯罪为目的,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加强重点人员、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场所的管理控制,掌握重点人员,控制重点地区,防范重点行业场所。控制重点人员,即对违法犯罪前科人员、滋事闹事人员、重点精神病人等可能危害社会安全的人员,必须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实行全面掌握,重点控制。控制重点地区,即对治安问题突出、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地区,必须加强清理整治,加强日常管理。控制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对枪支、弹药、剧毒及存放、使用、生产危险物品必须做到掌握底数,加强监督检查。目前,随着社会管理制度的变革,治安管理工作受到较大冲击,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都亟须改进。

1.5 充分发挥绩效评估激励作用

要确保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对其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绩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防控体系进行不断调整。绩效评估的主要依据是社会发案情况和公众安全感。通过客观准确的评估,对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运转成效作出科学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纠正偏差,改正错误,使其更加完善、高效、科学、经济。

2 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基本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的治安防控体系在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防控理念、防控布局、防控机制、防控措施和防控效果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治安防控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当今国外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发展历程,基本上都呈现出“探索—适应—不适应—再探索—再适应—再不适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但其总体发展轨迹还是呈螺旋式上升的。经过对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和周边地区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按以下5种管理模式去探索深化防控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2.1 防控体系建设理念创新化

近二三十年来,美国的警务理论之所以能引领世界潮流,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一大批非警察大学院校的学者在从事警察研究。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方法更加科学,研究结果也更加可靠。因此,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过程中,特别是涉及面广、覆盖范围大的工程,要注意吸取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参加方案论证,确保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2 防控体系建设机制科学化

西方国家的治安防控机制强调快速反应和整体作战,强调动态管理和时空控制,实现了指挥方式由多层次、多环节的阶梯型向一步到位型转变。如:他们将近三分之二以上的武装警力布置在公共街面上,以动态警务活动方式替代静态警务活动方式,最大限度地压缩和消除犯罪的空间和时间等。由此,我们不妨调整警力的布局,改革勤务模式,全面实行弹性工作制和错时工作制,最大限度地把多数警力部署在案件高发、防范薄弱、群众需求的重点区域、时段和部位,对社会治安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控制。

2.3 防控体系建设管理企业化

西方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普遍实行目标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全程管理等企业化管理模式,强调以最少的投入、最低的成本、最优的服务去获取最大的效益。如,美国的应急报警电话实现了全国联网,无论是突发事件,还是急病、火灾、匪警等,全部由“911”紧急通信中心受理处置,提高了处置效率。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做法,可以将所有紧急求助热线全部整合为“110”,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各部门配套联动,对各类社会突发事件进行统一处置。

2.4 防控体系建设运作市场化

西方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引导、调节、管理。如,英国公共场所安装的视频监控系统,由政府投资的数量不到10%,其他90%以上的监控系统由社会投资、民间自建。目前,我们正在大力开展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建设,要在短时间内取得大的发展,就必须在防控体系建设中施行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上狠下工夫。

2.5 防控体系建设形式多样化

西方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非常注重防控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实行人防、物防、技防、心防有机结合。如,车辆普遍安装GPS监控系统,重点部位和居民住宅安装有线无线联网报警、视频监控、电脑联网固定目标自动报警设备,大力推广保安服务,广泛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和少年警讯活动等,形式多样,成效显著。这些防控手段虽然我们也都在应用,但是要注重解决普遍存在的防控力量不足、防控手段单一、防控覆盖面不大等问题,特别是要做好各种防控手段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配合,形成整体防控合力。

总而言之,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防控体系改革,乃是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控制、减少各类治安案件发生的治本之策。

参考文献

治安建设 篇9

可以弥补基层警力不足问题。按照公安部的有关规定, 每万人须配备12个警察, 最少每万人须配备8个警察。而实际上,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警力配备远远达不到标准, 严重制约着犯罪预防和案件处理的质量和效率。建立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网络, 能发挥重要的“协警”作用, 有效弥补基层警力不足。

可以及时应对和处置犯罪行为。过去, 受信息传输方式单一等因素的影响, 报警信息只能通过简单的通信方式传送到公安机关, 往往贻误了打击犯罪活动的战机。建设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后, 可以快速反应, 及时制止违法行为和有效处置案件, 防止或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和延续。

可以为案件侦破提供线索依据。视频监控系统具有图像存储和处理功能, 能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动态监控和记录。司法部门可以通过监控系统, 提取与案件相关的存储信息, 为侦查破案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证据, 帮助破获案件, 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破案辅助工具。

可以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有关资料显示, 已经安装应用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地区, 犯罪率明显下降。如:南安市官桥镇原系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地区, 该镇自2007年率先建设推广公共视频监控系统以来, 治安日趋良好, 全镇可防性案件较往年同期下降61%, “两抢一盗”等侵财性案件同比下降82%。

2 建设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资金投入区域不平衡。对于许多地区特别是基层政府来说, 财力不足、资金短缺是最大的困扰。部分基层政府即便有能力解决初期设备安装资金, 但后续的日常维护、设备更新等负担, 也常使监控系统很难持续高效地开展工作。有的地区因资金不足, 导致监控点分布不广、数量不足, 覆盖存在盲点。

安装规划布局和选点不合理。监控系统建设缺乏周密规划, 与当地城镇发展规划和市政设施建设规划衔接脱节, 容易因片区改造和市政施工等而造成拆除重建的资金浪费。同时, 若摄像头选点不科学, 如被物体遮挡或受太阳直照等, 容易影响监控图像质量或造成损坏。

设备使用和管理维护不到位。监控系统作为先进精密的电子设备, 极易受损, 倘若后期管养不规范, 日常巡查管理不到位, 容易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而如果设备故障或损坏未能及时维护和修缮, 也会直接影响了监控工作的正常开展。

人防、技防结合不紧密。有的地区片面依赖技防, 而忽视人防的协调配合, 导致“三防”措施脱节, 无法形成全方位、无缝隙的防控网络。有的地区虽然安装了监控系统, 但监控中心与监控点未能实现全面对接, 容易造成时间和空间节点上的监控漏洞。

存储信息管理不规范。由于视频监控系统存储设备中保存的监控历史图像信息涉及公民隐私, 并可将其作为司法证据, 必须严格保护。一旦出现信息丢失或被人恶意利用、篡改、删除等现象, 将产生严重后果。

3 建设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思考

3.1 资金要到位

要把治安监控系统建设当作公益事业来做, 采取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方式, 构建“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监控系统。公共位置, 除要加大财政投入, 发挥政府性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外, 要引入市场机制, 比如, 采用由电信部门负责投资和维护、由派出所负责监控和管理的模式, 借助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建设;企事业单位等“私有”位置, 可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办法, 由其自行建设, 纳入公共监控网络整体管理。

3.2 规划要合理

一方面, 要具有前瞻意识, 既要立足当前, 又要着眼长远。要将此项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市政设施建设规划, 乃至地方经济社会的中长期规划紧密衔接, 制定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的中长期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另一方面, 要紧密结合实际, 既要突出重点, 又要兼顾全局。要因地制宜, 合理区分轻重缓急, 采用“阶梯式”的办法, 对商场、市场、车站、娱乐场所、交通要道等重点位置, 特别是复杂场所、案件高发部位优先进行安装;对学校、医院、企业、住宅小区等部位, 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统筹实施, 进而由点到面, 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监控网络。

3.3 布点要选准

监控系统布置的“路线图”, 要进行实地勘察和测量, 根据实际地形、地貌、建筑布局和光照等来设计, 切忌纸上谈兵, 凭空想象和设计。特别要确定摄像范围必须无遮挡物, 能监控到预想的范围, 并避免强光直射和逆光安装;相邻的监控点之间要能相互呼应, 不留盲点;暴露室外的摄像头要加防护罩, 以起到防水、防尘作用。

3.4 人防要配套

要本着“以技防填补人防盲区、以人防弥补技防不足”的思路, 注重技防与人防的有机结合、相互策应。特别要加强群防群治, 建设分级巡防队伍, 建立起一个依托视频监控, 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巡防格局, 确保快速联动, 切实提升治安防控能力。

3.5 功能要整合

一方面, 要加快现有治安监控资源共享共用。加快推进市、镇、村三级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并网建设, 并延伸到企事业单位、商场、小区等, 整合和利用社会上现有治安视频监控资源, 实现警务工作可视化协调指挥。另一方面, 要积极探索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抓好森林防火、120救护、火灾报警等各类视频监控系统的联网工作, 逐步建立起全方位、全覆盖的现代化数字城市管理系统。

3.6 管理要到位

首先, 要建立市级监控中心, 集中控制、统一指挥各分系统运行, 以保证系统运作高效有序。其次, 要加强技术管理人员配备, 组织开展监控操作、电子跟踪、资料分析等业务培训活动, 培养一支懂技术、会操作、懂维护的管理队伍。第三, 要加强制度建设, 把设备运转、安全维护、警情处置等各个环节纳入规范化管理, 确保系统建设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3.7 安全要保障

首先, 一方面要做好网络隔离处理, 杜绝与其他网络直接互联, 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其次, 操作系统的安全规范必须满足国际C2级标准, 确保不为黑客所攻击。第三, 所有操作人员进入系统应做加密和认证处理, 防止系统资料和信息被窃取或篡改。

治安建设 篇10

1.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是适应当前社会治安新形势和新挑战的客观要求

(1)当前社会治安的国际形势。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呈多极化,经济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科技革命孕育的新突破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产生错综复杂的矛盾,如严峻的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形势、日益增多的跨国犯罪、不断涌现的高科技犯罪等,很多犯罪呈现出国内犯罪与国外犯罪的关联性,网络犯罪与现实犯罪的互动性,传统犯罪与新型犯罪的交织性等特点,给我国当前的社会治安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在社会治安日益复杂的新态势下,信息情报的重要性愈发体现,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基础。

(2)当前社会治安的国内形势。首先,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的经济结构、分配体系等重大调整使社会矛盾突出,极易引发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其次,随着互联网及相关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利用网络、手机等违法犯罪的案件,因其数量多、发展快、危害大等特点,已经引起各地公安机关的重视,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治安防控的难点。我国公安部门在新形势、新挑战下,开始重视公安信息化建设,提出了“科技强警”和“三项建设”战略规划。在相关战略规划的指导下,“金盾工程”、“天网工程”建设已经初步取得了成效,公安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和战略资源。再次,传统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主要是被动型防御,由于其工作盲目性大、主观性强、科技含量低等特点导致社会治安防控的指挥决策缺乏科学性、无法精准打击犯罪等后果,无法适应当前发展变化的社会治安形势。因此,构建信息主导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治安工作的必需。

2. 信息化背景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是创新警务模式的必然要求

警务工作信息化已经成为国际警务发展的趋势,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以信息为主导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已经成为重要的警务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信息是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主导,公安机关要重视社会治安的早期预防和预警,在采集、汇集、整合情报的前提下,分析研判情报信息,以科学规范的警务管理为核心、务实高效的战略决策为目标,从而实现精确的指挥、打击、管理、防控和保障的主动警务工作模式。

3. 信息化背景下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提高警务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

第一,传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存在着防控手段孤立、单一,各警种之间缺乏交流和打击合力等问题,信息化背景下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可以在网络化防控体系的基础上集中各种防控力量,实现社会治安防控的多警种联动、协同作战,极大地提高警务效能。第二,信息化背景下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积极扩展和丰富信息采集的渠道和来源,并通过云计算机、物联网、移动通讯及互联网和软件等技术的科学和广泛运用对信息情报进行有效的研判,充分依靠情报信息的预警和主导功能,实现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精确打击。第三,信息化背景下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信息”为主导,积极采集、整合、研判各类情报信息资源,在不断创新的管理方式下,大大减少了中间指挥环节,形成了快速反应的高效指挥机制,使情报信息、指挥决策和打防管控等实现了动态化、实时性,极大地提高了警务工作效率。

二、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及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战略与范畴。近些年来,我国公安理论界和实务界从多个视角和层面对我国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著书立说,并从不同的侧重点对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概念和内涵予以阐述,如有的观点认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是指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公安机关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于现有警力和各种社会资源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整合,使防范、控制、管理、服务等多种措施能够有机结合,对人、地、物、事实行全方位、整体性控制,形成指挥统一、信息共享、灵活反应、协调有序的“打防管控一体化”的工作系统和运行机制。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虽然概念涉及到了防控主体、防控客体、防控手段和防控目标等防控要素,但是依然存在着防控主体界定模糊、防控范围过窄以及防控要素之间的互动缺乏等问题。为了明确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的内涵与特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成要素

(1)防控主体。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社会性工程,为了契合社会治安防控开展综合治理的内在要求,在新形势下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就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各种力量,形成多元主体开展社会治安的防控体系。①公安机关是防控主体的主导力量。公安机关作为国家法定的秩序维护者,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核心和骨干力量,因此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公安机关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和特殊优势,对体系的建设进行指导、监督、检查,从而确保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与完善。②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以及司法机关和其他行业机关都是治安防控的主体。各级政府要发挥领导、统筹兼顾、组织协调的作用,通过对各种治安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使治安防控形成合力,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支持,成为整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指挥平台。③各职能组织、社团群体以及基层单位。社会组织主要指在公安机关指导下,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的治安联防队、治安保卫委员会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内保组织等专业安保组织。这些组织不仅协助警方预防和减少了违法犯罪的发生,也在很大程度上显著增强了社会治安防控的效果。④公众个体。美国学者科菲指出:“公众参与犯罪预防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刑事司法系统能否成功的对付大量违法犯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众的参与活动。”最大限度地组织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使其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主体,是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必然要求。

社会治安防控的实践经验表明,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多元主体不是各种防控主体力量的简单机械迭加,而是要将公安机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各种资源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关系整合、重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深触角、无空隙的治安防控有机整体和网络,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

(2)防控客体。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防控客体不仅是防控和打击犯罪、突发事件以及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各种因素,还包括以下客体:①矫正和教育公民的越轨行为;②提高公民个人自我防范意识;③对网络等虚拟世界的防控;④注重社会和公民的心理层面的防控。

(3)防控方式。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防控方式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动员的政治方式,也不能重打击而轻防范,重处罚而轻教育,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行政、经济、教育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实现对社会的全面管控。而这些方式中有一种防控方式是有的学者提出的“情境预防”,即通过管理、设计、调整与犯罪人相关的自然环境、人际交往环境以及事物环境来预防和控制犯罪。

(4)防控层次。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防控层次可以分为:①纵向层次,根据纵向级别,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由中央级子系统、省级子系统、市级子系统和县级子系统四个层面组成。②横向层次,划分为决策指挥、信息调度、公安处置、警务保障(由人防、物防、技防构成)等子系统。③宏观层次,分为城市和农村,网路和现实两种体制。

2.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特征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系统具有复杂性的特征,而对于这些特征的研究和透视,可以探寻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路径和方法。

(1)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层次性、整体性的特征。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组成的多层次性复杂系统。多层次性的子系统之间结构上紧密相关,缺少任何一个层面都不能构建整体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因此,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及时对各种社会治安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环节、全方位的防治,从而实现从源头上进行防范和治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长期稳定。

(2)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多节点、多线条、多面向相结合的交叉互动式立体网络。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关系,而防控体系整体表现出来的性质与功能并不是各子系统或防控力量的简单机械叠加。因此,我国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在警务现代化、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防控立体化的基础上构建的依靠各级政府、公安机关以及群众等各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科学配置社会管理资源,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各个工作环节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环环紧扣,相辅相成的全方位社会防控体系。

(3)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的特征。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动态性主要是公安机关根据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形势来调整其状态和行为,将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力量调动、凝聚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动态巡防工作。静态性主要是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来实现,就是将社会单位的视频监控与公安机关的监控体系结合起来,形成部门联动,进一步消除视频监控盲点,及时防范、发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4)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开放性和自适应性的特征。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调公安机关的社会治安工作具有极强的社会性,要随时与社会环境保持情报、信息的交流,在社会环境的支持和配合下才能保证防控体系的正常运行,同时面对我国社会治安防控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能够实现自我调整和完善。

三、当前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现状

1. 国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相关理论与经验

国外一些成熟的社会治安防控理论和经验模式对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如美国的环境预防论,主要强调通过切断利用环境漏洞进行犯罪的条件来减少犯罪的机会,从而实现犯罪预防的目的。美籍奥地利科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强调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整个社会控制系统的子系统,自身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而将若干功能各异的防控子系统通过一定的要素联络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少内耗、高效率、功能强大的新系统,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之目的。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休斯顿警察局提出的社区警务理论,强调警察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鼓励社区公众和团体参与警务活动,共同交流信息,研究社情,寻求解决社区隐患问题的途径,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犯罪。英国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信息主导警务理念,已成为当前国际警务发展的战略趋势,强调情报信息工作是警务活动的基础和主导,各项警务活动都要以信息的采集、分析、研判和应用为基础,从而形成合力的资源配置和打击合力。

2. 国内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相关理论与经验

(1)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经验。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是我国社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提出阶段,199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作为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制度设计等方面的缺陷,因此其作用并不明显。第二阶段,2000年初到2010年末,初步形成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这个阶段先后提出了:在全国构建起一个以派出所民警和巡警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以社会社区和内部单位防范为基础,以可能影响社会治安的特殊人群、危险物品管理为重点,人、物、时、空控制相结合,点线面结合,动静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警民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全面加强“街面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监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和虚拟社会防控网”六张网建设,积极构建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努力实现对动态社会的全方位、全天候、无缝隙、立体化覆盖。第三个阶段,2011年以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发展完善。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公安机关要在全国省、市、县建立健全以指挥中心,以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为支撑,以“六张网”为骨架,打防管控一体化运作的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2)当前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特点。一方面,主要研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内涵、构建的规模和组成要素。另一方面,侧重于从理论上探讨科学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是以防控力量为主,还是以防控对象为主。

3. 我国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关键要素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规制。如各种防控主体的社会治安防控责任制度尚不健全,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相关工作同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关系,导致部门职责落实不到位,无法整合形成合力。法律对于互联网是否属于“公共空间”需要明确,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网络法制建设,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维护公共安全与和谐。

(2)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础数据平台薄弱。基层社区的防控基础设施欠缺,防控的技术手段不高,警力不足,社区管理不到位以及政府部门的数据开放不够等问题使公安机关无法掌握准确的数据资源,数据共享程度低,数据挖掘应用水平不高,使数据资源的整合、挖掘利用出现障碍,无法实现数据资源效果最大化。

(3)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防控主体力量缺乏协调性和配合。首先,公安机关作为主导地位的防控主体,其工作协调性不足。公安机关内部警种间没有建立高效的联系机制,情报的共享、分析和研判工作无法默契配合。其次,社会防控力量薄弱,综合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作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防控力量对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责任落实不到位,缺乏对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工作的配合,难以形成打击合力,无法有效落实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相关措施。再次,综合协调部门和平台的核心职责和关键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综治平台建设中,各方多将综治办看成是政府职能部门,承担很多政府管理工作,弱化了社会综合治理组织协调的工作。

(4)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仍需加强。在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上,尤其是在改革创新的重点项目、技术标准、推进要求等方面存在不足。社会治安防控在资源配置和平台建设方面,存在重控轻防、防控过于依赖处置体系的问题,对防范和化解社会问题的体制机制建设力度不够。

(5)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不足,导致防控的科技效能不高。①采集信息的质量不高。公安机关在信息采集方面存在着采集不规范、录入不及时、采集主体单一和范围有限的问题。②视频监控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严重。视频监控建设缺少总体规划,管理维护不到位,标准和规范不统一。③由于各地方开发的信息系统具有地域性、公安机关缺乏信息共享意识以及交流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信息共享程度偏低,造成资源浪费。④信息采集制度和情报研判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信息工作机制不健全。

四、信息化背景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方案研究

1. 以“情报信息平台、治安防控平台、社会综治平台”为依托构建立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大力加强情报信息平台建设,适时、客观、准确地把握社会治安动向和发展趋势,及时准确作出决策,确保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有针对性地开展。首先,牢固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理念,确立情报信息在防控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一切警务决策、指挥、调度必须从情报分析研判出发,实行情报导防、导巡、导打和导控,切实提升决策和指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其次,加强信息采集研判平台建设。各级公安机关只有不断加强信息处理系统的更新和改造,特别是对复合性的集信息采集、研判系统的防控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公安机关在信息化背景下的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再次,完善预警平台建设。各级公安机关要建立信息主导的决策指挥系统,将治安预警信息通过对内发布平台(主要是公安内网)和对外发布平台(主要是门户网站)两种形式发布,治安预警发出后,要建立完善反馈机制,通过实践检验和群众评判来评价治安预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效果。最后,加强和完善接处警系统建设。公安机关要整合各类紧急电话报警系统,将紧急电话处理系统进行并网处理,构建一个“四台合一”的综合处理系统,由公安机关指挥中心负责集中处理。

(2)促进治安防控平台的不断完善。要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充分依靠群众,将治安防控由街面向居民区、由主城区向乡镇、由公共场所向单位内部、由“地面”向“空中”推进,不断完善社会面、社区、农村、单位内部、行业场所和区域间等方面的防控网络建设,促进防控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

(3)完善社会综合治理平台建设。要将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目标按部门职能、辖区范围、前后时段分解成多个层次,使治安防控在部门间紧密配合,在辖区间整体联动,在时间上紧凑连贯。要从指挥决策机构、各专业职能部门,到社区群防群治组织,建立指挥系统、信息预测系统、控制系统、打击系统等子系统,既有序分层,又紧密联系,以实现总体高效运转的目的。要坚持走全方位、社会性之路,牢固树立整体防控意识,坚持“情报预警、源头管控、动态布防、精确打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以各级党委政府为主导,综治部门为龙头,公安机关为主力,职能部门为主体,群防群治辅助力量为补充,社区、社会面和内部单位防范为基础的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建设,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参战的整体防控局面。

2. 以“研判预警机制、防控协作机制、督导考评机制”为保障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运用信息技术,健全社会治安防控风险的研判预警机制。信息研判是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关键。①研判组织机构建设。在各级公安机关成立专门的信息研判机构,建立一套自上而下、横向扩展的管理体系。②明确信息研判的内容和研判人员的职责。③构建程序化信息研判平台。依托现有的信息研判平台,分析研究侦防措施,及时向各单位通报情况,针对突出问题,调整警力部署,堵塞防范工作中的漏洞。紧密结合调查访问、守候、跟踪等其他侦查措施,及时向一线通报研判信息,再依据基层反馈的情报信息,进一步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搜集—通报—再搜集—再通报”的工作流程。

(2)健全社会治安防控协作机制。第一,加强各警种之间的合作。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必须打破壁垒,加强合作。要在不同省市之间构建区域警务协作平台,要在同一辖区内,打造一支集刑侦、网侦、技侦、治安、特警等合成作战的专业队伍。第二,要健全指挥联动机制。建立一个专门的、高层次的指挥中心,连接各个协作单位,各协作单位要制定指挥联动预案,根据警情统计,做定期分析研判,在此基础上,区域间、各警钟部门间共同构成相互联动、运行流畅、决策有效的指挥系统,确保其在治安防控中发挥协调联动的作用。第三,建立警务交流机制。要加强区域内公安机关各警种之间的交流,定期开展联合演练、召开联席会议等交流活动,增强民警协作意识,提高协作作战能力。

(3)建立和完善监督考评机制。依托信息系统,通过推行网上考核,规范相关机制,落实考核奖惩,有效实现警力资源内涵式增长,破解基层警力不足的难题。在完善治安管控责任倒查系统、服务对象信息系统、社区民警考核平台等系统基础上,建立健全考核方案和指标体系,完善奖惩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民警参与积极性,为社会治安防控提供坚实保障。

3. 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精细化的“服、防、打、督、奖、宣”一体作战格局

在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中将国外的精细化理念引入,就是将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按照“精细”的思路分解细化和落实,分阶段进行,每一个阶段性完成一个体系,便实施运转、完善一个体系,并牵动修改相关体系,最终整合全部体系。为了进一步完善“六张网”和“四项机制”建设,需要把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分解为“服、防、打、督、奖、宣”五个阶段。“服”是指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始终坚持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百姓的宗旨意识,这是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防”是指不发案,少发案,包括“人防”、“技防”和“内防”。“打”是指通过逻盘查打预防犯罪,主要查管制刀具,可疑人员、可疑车辆,打击预备犯罪,情报导航打现行犯罪,深度经营打团伙犯罪。“督”即加强绩效考评和督导检查。“奖”即通过设立有奖举报犯罪基金、民警破案奖励基金、见义勇为基金,调动百姓、民警、社会三方的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都敢于、乐于、积极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形成让犯罪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人人敢打的局面。“宣”是指宣传,加大社会治安防控建设社会面宣传力度,让全社会知晓社会治安防控的做法,达到弘扬正气、震慑犯罪,增强公安机关的服务能力和打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庆功.信息主导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5).

[2]王旭,肖洪伟.试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5(9).

[3]宫志刚,李小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4(2).

[4]刘振华.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8(11).

上一篇:高职院校数学建模教学下一篇:角色互换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