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治安

2024-05-14

校园安全治安(精选四篇)

校园安全治安 篇1

1校园及周边的概念厘清

“校园及周边”一词,是近十几年来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频频出现在我国各级党和政府机关的有关学校综合治理文件中以及各类媒体上。然而,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它已作为校园与其周边环境关系研究中的一个特定范畴。园,形符为 “囗” ( wéi) ,表示范围。校园, 一般是指以边界划定的可供学校教育专门使用的地理区域, 一般包括教学区、体育活动区、生活区以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场所等。校园周边,则是对校园地理区域的延伸。有研究认为,高校周边环境是指高校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生活、文化设施、娱乐场所及与之相适应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环境。[1]也有研究指出,高校周边环境是指高校附近及其周围的自然与社会状况[2]。综上,校园及周边( 环境) 是指校园及其一定地理延伸区域内自然与社会因素的总体。

2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成因分析

2. 1经济学成因

校园周边环境主要是一种因市场规律自然形成的 “经济圈”———商业性区域。一方面,高校校园是一个上万人口的庞大消费群体,尤其是大学城创建汇集数以十万计的师生员工,存在巨大的商机,所以专门以大学生为消费群体的商业场所自发形成了高校周边的商业环境; 另一方面,校园周边成为大学生校外的主要活动区域,尤其是校园地处郊区的学生多遵循就近原则进行消费,使高校周边经济圈更加繁荣、 活跃。

2. 2社会学成因

一方面,由于城市周边大学城的新建,农民土地被征用,开始 “靠校吃校”,将生意做到了学校的大门口、围栏外,于是 “商业街”得以形成,而钟点房也为农民带来了滚滚财源,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校园周边治安隐患。另一方面,大学生处在远离城市的郊区校园里,而校园活动主要集中在学习、社团活动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 校园周边的网吧、KTV等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活动场所,受到在校大学生的青睐,从而使得两者相互作用不断增强。

2. 3心理学成因

校园周边环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普通的衣食住行,也可以是生活之外的休闲娱乐和文化交流等消费需求。正是因为大学生自身的各种需要,给予了校园周边环境发展的机会。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生活充满激情,渴望在大学期间既学习知识,又享受生活,对校园周边的消费需求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而校园周边环境恰好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部分需求, 为他们的生活增添情趣。

3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的内涵

3. 1地位

校园及周边环境是社会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治安状况的好坏,不仅对校园内师生的正常生活有直接影响,而且对校园以及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的提出,突出了校园周边作为一个治理防控板块和分析层次已经被提升到重要地位。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实施机制和运作形式。高校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必须打破围栏界限,延伸到高校校园周边一定的地理区域中,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一定的交叉过渡区域,完成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一定区域的充分融合,对提高校园治安管理工作有决定性的意义。

3. 2本质

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应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以公安机关为主导,其他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校园内发挥校保卫部门核心作用,以维护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秩序为目标,警力与社会资源科学整合,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 对危害校园及周边秩序的行为进行有组织的系统化控制工程[3]。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本质是对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问题的系统化控制,是对高校校园及周边失常状态的一种系统性矫正与纠偏,是一项系统工程。

由于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是社会治安防控的有机组成部分,受此惯性思维影响,再加上学校保卫部门没有执法权限,当前基于公安机关的视角来探讨构建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的研究,往往忽视了学校保卫部门在校园治安防控中核心力量的地位与作用。然而在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实践中,由于社区警力资源的有限, “警力下沉”不足,校园内部的治安防控主要依赖的还是校内保卫部门,其主导着人防、物防、技防、管理、教育、控制等。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不是单纯的犯罪控制,应充分发挥校内保卫部门、师生员工以及其他社会力量。

3. 3构成要素

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由防控目标、防控主体、 防控客体、运行体系四大要素构成,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3. 3. 1防控目标

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是实现校园稳定有序的一种方式,其长远目标在于有效控制校园及周边违法犯罪现象,实现校园平安、稳定有序; 近期目标在于能够有效控制校园及周边无重特大案件和事件,发案少,秩序好,师生满意。

3. 3. 2防控主体

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复杂,治安防控是涉及多部门参与的系统工程,公安机关不具领导权,治安防控仅依靠公安机关是远远不够的。治安防控主体多元化是治安防控体系发展的趋势[4],鉴于学校校园及周边的地理区域的特殊性, 在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的主体中,须依靠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整合各种防控主体,校园周边以公安机关主导、校园内以校保卫部门为核心,其他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从而有效地实施治安防控。

3. 3. 3防控客体

社会治安防控客体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治安防控主体制订防控方案和采取防控措施所指向的目标和对象。[5]复杂的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客体主要包括人( 包括校内师生员工、校园及周边务工人员等) 、地( 包括教室、宿舍、食堂、商业网点等公共场所以及虚拟网络空间) 、物( 包括重要贵重物品、科技成果、危险物品、 非法出版物等) 、事( 包括案件、群体性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等) 等几个方面。

3. 3. 4运行体系

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运行体系是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的能动要素,是防控体系中各项机制的总和。在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中,各运行机制间相互耦合,共同作用,从而使系统整体达到最优,主要包括组织指挥机制、信息整合与共享机制、校警协作与联动机制、应急机制、社会力量动员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3. 4特征

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的核心主体是公安机关及高校保卫部门,防控客体主要是危害校园治安秩序的行为, 目标是为了维护校园安全和治安秩序,本质是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对校园的一种系统化控制方式,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3. 4. 1战略性

高校校园安全稳定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向更高目标发展并保证这一发展的必然需求。从时间上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涉及面看,体系涉及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内外治安资源,涉及人防、 物防、技防、管理、教育、控制等防控手段,涉及公安机关的警力配置、体制和机制等,关系到公安工作全局,同时,涉及教育系统内部安保工作的全局,因此它具有战略性。

3. 4. 2系统性

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一方面是整个社会治安防控系统的子系统,另一方面它自身也包含了若干子系统, 如主体子系统、目标子系统、人防子系统、物防子系统、技防子系统、控制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教育子系统等。

3. 4. 3动态性

系统的动态性是永恒的,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适应,为实现系统目标,要求在防控体系构建中,需建立畅通的情报整合与共享、高效的指挥以及快速反应等机制,根据系统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调节,其动态特征显著。

3. 4. 4主动性

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的运作方式具有主动性, 通过打击、控制、管理、教育、宣传等手段可以干预校园及周边的违法犯罪活动,主动防止或降低危及师生员工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发生,属主动超前式的防范机制。

3. 4. 5整合性

在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当中,整合进了若干体系主体( 如公安机关、其他政府行政机关、学校保卫部门、 保安队员、辅导员、物业管理人员等校内外社会组织或人员等) 和诸多治安防控手段( 如人防、物防、技防、打击、控制、管理、教育、宣传等) ,这些要素只有进行高度整合, 才能发挥系统的最优化。

摘要:高校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必须打破围栏界限,延伸到校园周边一定的地理区域中,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一定的交叉过渡区域,完成在过渡区域的充分融合。本文着重阐述了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的基本内涵,旨在丰富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高校,校园,周边治安,防控

参考文献

[1]石践.浅析高校周边环境治理[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8).

[2]张蓓蓓.高校周边环境治安管理的对策[J].消费导刊,2008(5).

[3]李伟清.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3).

[4]杨锦炎.治安防控主体多元化演变的理论基础[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2(3).

校园安全治安 篇2

关键词:校园突发治安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标准体系

目前阶段高校制定应急处理标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在2006年1月8日正式发布并实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促使了各个高校纷纷开始进行应急机制的建设和健全,从而提升自身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紧急处理能力,将高校内部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有效地预防并及时地解决,从而使得校园内师生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让高校能够心无旁骛地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高校应该树立平安校园的管理思想,编制和完善适合本校状况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度,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以此作为处理的标准。但是从目前的阶段来看,很多高校在指定了应急预案制度之后就弃之不顾,只有在发生紧急事件的时候才想起要套用其中的工作流程,高校对应急预案的内容动态管理能力非常差,很多原预案内容并没有随着治安事件发生性质的变化或者变动而改善,这导致很多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时候预案制度早就已经陈旧和过时,操作性已经大大降低,所以仅仅依靠应急预案来进行应急处理标准体系的构建是远远不足以应对社会的复杂动态形势的,应急预案的实施应该仅仅是应急处置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具备教育、引导、规范和操作的功能,应急预案的内容应该侧重于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响应和处理,而且这些操作流程仅仅靠书面表述是难以达到应用的效果的,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如果缺乏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和体制、日常高校突发治安安全事件的演练,那么在真正地安全事件发生的时候,高校安保人员大多会手忙脚乱、手足无措,从而导致最佳的处置时机被延误,造成严重的、惨痛的社会效果。

举例来说,某高校校门口出现一个手持60厘米长、4厘米宽的尖刀的歹徒,其先是踢翻校门口停放的禁止机动车停放的标牌,然后挥舞着尖刀冲向校园主干道,安保人员一面追赶歹徒,一面用对讲机呼叫队友进行增援,在距离校门口300米的地方4名安保人员堵住了歹徒,但是由于安保人员没有携带任何安保设备,只能赤手空拳应对歹徒,被堵住的歹徒开始疯狂地向安保人员砍杀,其中三名安保人员先后中刀倒地,此时一名学生抓住机会将歹徒踢倒在地,随后接到报案的民警赶到现场制服了歹徒,但是手上的安保人员中两名因为伤势过重,不幸殉职。这样的突发事件带来的后果是非常惨痛的。

现在高校内部人员流动大、开放性高、治安形势日益复杂,高校的治安管理维护和校园安全工作应该以很强的针对性,当前很多高校的校园安全和治安维护工作只要依靠的是校园内的保安,大多数的保安接受的安全培训较少,对于相应的器械操作也不熟练,在应对紧急突发事件上的应对能力还非常差。我国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要求全国各个高校在每年至少举行一次消防演练,借此提升全校师生的安全管理意识,使得他们在遇到火灾的时候能够提升自身的自救能力,并让校园内火灾事件的发生概率大大降低,由此也可以窥知相关的安全演练对于提升校园内部的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治安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对策建议

首先,应该构筑高校治安突发事件的体系框架。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具有社会性和普遍性特点,国外不少的专家已经意识到这方面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在针对应急处置阶段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理论界认同度最高的模型主要有四个:芬克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美国联邦安全管理委员会的4R模型、危机管理专家米特洛夫提出的五阶段模型以及三阶段模型。笔者认为三阶段模型对于我国高校来说非常适用,它将突发事件的管理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在顺序和逻辑上都比较清晰,能够将应急处理的全过程囊括其中,在处理的手段上具有很大的弹性,也符合中国人在处理事件上的习惯和习俗。该模型保持了标准体系在级别维度和性质维度上的完整性,而对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应该主要集中在校园突发治安安全事件的应急内容维度的研究上。所以我们应该结合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工作的特点来对校园事件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内容维度为主线的校园安全突发事件的框架体系。

其次,要建设健全应急处置组织体系和建设专门的组织机构。现阶段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频发的阶段,常设的校园突发事件处理机构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应急处置应该秉承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在管理内容上应该实施全员参与、各有分工的管理体系,在责任追究制度之下进行健全的应急处理体制的构建。每个高校应该专门设置一个部门来负责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各个院长和主管应该对应急事件的处理承担不可推卸的职责。

再次,注重应急预案的演练,实施责任共担。在处置紧急预案的工作中,应急预案的演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检验应急能力和提升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校安全教学和维护稳定的重要举措。学校各个院系和部门应该从提升安全综合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治安安全事件应急演练的重要性。只有经常性的应急演练才能够让全校的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提升,在现实的管理中因为频繁演练而取得成功的案例是非常多的,平时多演练,事发时候承受的损失才能降低。全校的全体师生都应该参与到演练之中来,和学校共同承担责任,为学校的安定和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要完善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学校各分院也应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门机构,并赋予其特别权力,负责监管本分院安全状况;校园突发治安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计划应通过相应规章制度加以确定,将危机经费纳入学校发展计划,明确有关部门责任,加强主管部门的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姜传胜,邓云峰,贾海江,王晶晶.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理论思辨与实践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

[2]刘尚亮,沈惠璋,李峰等.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

校园安全治安 篇3

一、目前我国大学反恐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反恐工作的重视度不高, 反恐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 我国高校的形式比较安全稳定, 并没有发生专门针对学生的恐怖事件, 这样使得很多高校对反恐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从而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反恐体系。近几年来, 随着恐怖主义组织的发展, 许多针对于平民的恐怖事件在国际上不断发生, 因此各个高校必须要提高反恐工作的重视程度, 建立完善的反恐体系, 但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完善的反恐体系, 各个大学还在摸索研究之中。而2014年三月一日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给各个大学敲响了警钟, 这也促进了各个大学反恐机制建设和完善的步伐。

(二) 传统的校园治安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大学反恐要求

首先, 我国的各个大学目前的反恐工作还停留在校园治安的层面上, 对于恐怖事件的处理方式还有许多不足, 而且随着大学公安机制改革的实施, 高校保卫部门的执法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 同时许多有经验的保卫干部被分配到公安队伍之中, 使得各个大学的治安力量比较薄弱;其次, 是各个地区开始建立大学城, 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 同时大学校园实行开放式的管理, 这给校园的安全管理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难, 也给许多恐怖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三) 大学教师的反恐意识和教育比较薄弱

根据对部分大学对于恐怖主义了解的调查报告显示, 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于恐怖主义一知半解, 还有一部分的学生和教师对于恐怖主义是什么都不清楚, 同时认为恐怖主义离学生生活近的学生占少数, 认为离学生生活远的比较多;对于校园反恐练习和教育而言, 只有极少数的大学开展了反恐教育课程。这充分说明了由于各个大学的反恐意识和反恐教育比较薄弱, 使得大学生对于恐怖主义缺乏危机意识, 并且对于恐怖袭击事件的逃生知识和避险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大学校园治安反恐体系的构建

(一) 加强大学校园反恐体系的建设

健全和完善大学校园反恐体系的建设是保障大学校园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因此, 首先, 各个大学应该加强校园反恐工作组织的领导体系建设, 成立以领导为组长, 各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反恐工作小组, 将校园的反恐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 对关于校园反恐工作的部署进行定期的分析和研究, 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切实将各种反恐措施落实到实际之中;其次, 是各个大学需要不断加快反恐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反恐制度。

(二) 促进大学反恐理论的研究

大学反恐理论目前还处于一个空白的阶段, 需要各个大学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我国对反恐理论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发展比较慢, 因此对于反恐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 而开展大学反恐理论研究不仅可以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而且还能够补充我国反恐理论中的不足。将反恐理论引入到大学这个群体中, 对我国大学校园和谐环境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并且在遇到恐怖主义事件发生的情况下, 还能提高学生的避险能力。

(三) 提高大学校园反恐队伍的能力

根据当前大学校园的反恐形势, 各个大学应该重视反恐工作队伍的建设, 确保人员、装备、经费的投入。一方面各个大学生应该建立一支反恐工作队伍, 对反恐队伍中的人员进行定时、定期的教育、演练、培训等, 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提高校园反恐队伍的能力;另一方面各个大学还需要为校园反恐队伍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条件, 增加经费的投入使用, 并为校园的反恐队伍提供相关的装备和器材, 从而满足校园反恐的应急需要。

(四) 健全和完善大学校园反恐情报信息的体系建设

情报信息是大学反恐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各个大学首先应该加强情报信息队伍的建设, 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充分发动群众, 依靠广大师生力量, 根据情报信息工作的需求, 设置相应的情报信息元, 并在大学校园中建立不同的信息渠道, 及时掌握关于恐怖主义的信息, 尽量做到超前预警、事先防范, 将校园的恐怖活动扼杀在萌芽的状态;其次, 需要与公安部门加强联系, 建立信息互通的机制, 确保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阻止恐怖主义事件的发生, 从而保障师生的安全。

(五) 加强大学反恐教育体系的建设

由于目前各个大学的师生对于恐怖主义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没有危机意识。首先, 应该加大反恐主义的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形式, 例如班会、网络、宣传栏、讲座等, 开展反恐宣传活动, 增加师生对恐怖主义的危机感, 从而提高师生的反恐意识和防恐能力;其次, 各个大学应该开展反恐练习, 加深师生对恐怖主义的理解, 提高各个师生在遇到恐怖主义威胁情况下的应急能力。

结束语

大学校园治安反恐体系的构建是各个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内外恐怖活动事件的频繁发生, 我国各个大学应该正确认识到恐怖主义产生的危害, 提高对恐怖主义的认识, 树立危机意识, 不断健全和完善反恐体系, 确保为我国各个大学创建出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韩传峰, 孟令鹏, 张超等.基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反恐设施选址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2, 32 (2) :366-372.

[2]李本先, 张薇, 梅建明等.大数据在反恐情报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杂志, 2014, (12) :1-5.

[3]许桂敏.俄罗斯反恐立法特点评介——附:2006年《俄罗斯联邦反恐怖主义法》[J].环球法律评论, 2013, 35 (1) :46-62.

校园安全治安 篇4

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汇报材料

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和学校安全工作,不仅关系到师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直接涉及到社会和校园的稳定,牵涉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我校始终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提高广大师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增强法制观念,作为学校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近段来,在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上级会议精神,现将我校开展校园安全及周边治安环境治理安全工作汇报如下: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

(一)成立了校园安全领导小组组长:辛华副组长:宋西岭成员:朱华锋、赵志勇、罗艳丽、朱建民、朱利斌

(二)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为保证学校安全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学校根据内部情况,对校园安全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做到了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

(三)建立了学校安全工作汇报制度和督查制度。为加大学校安全工作的检查、整改力度,学校一星期进行一次校内外安全隐患排查,并把排查结果如实填报安全台帐。一月汇总并上报市教体局。

二、建立安全责任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常规管理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利用校园广播、宣传画、条幅等多种形式对学

生进行安全、法制教育。学校聘请了我镇派出所民警崔海生担任法制副校长,向广大师生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法规》,并组织师生开展各项安全警示教育活动,提高了师生的自救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建立健全防范安全事故的规章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校园内安全保卫防范措施,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安全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健全和完善了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例:值班室制度、门卫登记制度、寝室管理制度、饮食卫生制度、校舍安全检查制度,夜间巡逻制度、及各室的防火、防盗、防爆、防破坏 “四防”制度,用电安全制度等各类集体活动的安全防范制度和措施,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纠、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四、积极排查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创一流工作环境

学校值班人员每周都要对校内各个部位进行排查,及时更新设备,确保校内设施无隐患。对校外实行夜间巡逻制,实行定时对校外周边环境进行夜间巡查,保证夜间有值班,并做好巡查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主管领导,切实做到处理问题不过夜,防患于未然。

虽然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会在以后工作中不断总结、改进工作方法,使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学校生命财产不受任何损失,创一流的工作环境。

荥阳市贾峪镇王村小学

上一篇:网页制作的经验与建议下一篇:玄武湖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