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整治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治安整治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婚姻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与社会治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法律规范上恰当调整婚姻家庭与社会治安的关系,既有利于社会治安,也有利于婚姻家庭的和谐美满。这些法律规范在治安行政法上有相当的体现,因此,在治安行政执法中应注意兼顾社会治安与婚姻家庭的关系。

第一篇:治安整治论文范文

治安承包的“是与非”

摘 要:“治安承包”是一种新型的治安治理模式,是社会公众参与治安管理的重要表现。由于“治安承包”需要一系列运作条件,而中国恰恰缺乏这些基础与条件,并且有学者认为这种治安外包的做法有“公法向私法逃遁”之嫌,因此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引发了行政法学界、社会公众的激烈讨论。

关键词:治安承包;治安承包方式;讨论

2006年4月,安徽合肥市刘万良等三位市民和合肥市宁国路街道综治办签订了治安防范承包协议。根据协议,刘万良承包包河公园、银河大厦的辖区治安防范工作。其可以聘用7名年轻人从事治安巡逻,月工资500元由综治办支付,综治办对刘万良的治安防范人员在当班时抓获犯罪分子(经公安机关决定,予以刑事拘留的)的,将分别给予每人100元的奖励。抓获重大犯罪嫌疑人或逃犯并带破积案的,将给予每人300元的奖励。刘万良如果在承包期内,压降刑事发案率效果明显,全年的刑事案件发案率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每下降10%,综治办将奖励其1200元。反之,刘万良将受到一定惩处。同时,综治办还将为刘万良聘用的治安防范人员办理保险。

由这一个简单的治安承包的案例我们可以总括出治安承包的样态,为理解与分析治安承包提供便宜。

一、治安承包产生、发展的诱因及理论支撑

“治安承包”是将某一区域的治安防范任务有偿承包交给某人或某一组织,承包人员开展巡防工作,相关政府部门根据区域内的刑事案发量和承包人抓获的犯罪嫌疑人数等指标对承包者进行考核奖惩的社会化安全管理新模式[1]。

治安承包制度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发芽,由一个村的尝试到很多地方竞相效仿,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公共治安需求的多样性与提供的单一性矛盾,需要引入多元治安模式。随着人们财富的增长,对公共治安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现行的公共治安服务在财富面前是“色盲”,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提供相同的治安服务;因此,除了政府提供日常性的治安服务,其他形式的安全服务随着需求也应运而生。

其次,通过适当地有针对性的治安服务,相关受益人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防范收益,对某些安全性需求较高的群体来说,政府提供的公共治安服务是远远不够的。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警察数量与人口数量的比例与世界各国相比,是最少的国家之一。警力不足成为制约我国治安工作发展与提高的重要因素,也催生了治安承包的产生和发展。虽然近年来也出现“校园持刀伤人”、“地铁持刀划伤乘客报复社会”等恶性事件,但根据官方统计,公众安全感比重总体上升,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非政府民间组织发展壮大,如治安承包的出现弥补了公共警力不足和部分治安职能的不完善。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治安承包能使治安防范的受益者能以较小的成本获得政府不能提供的,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治安服务,从其成本——收益角度比较分析,有明显的经济上的合理性。

最后,目前“公私合作”的浪潮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治安承包的发展,將其推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畴内,并成为其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手段。

二、争议引发对治安承包“功过是非”的讨论契机

1996年山东泰安市退伍军人周某成为中国“治安承包”的第一人以来,社会治安有偿承包的做法陆续蔓延到吉林、内蒙古、浙江等地区。如浙江乐清市象阳镇寺前村自2004年5月将村里的治安承包给6位村民以来,全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偷窃或刑事案件。可见,治安承包确实达到了其预设目标——维护社会治安;但是这种做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其存在有无法律依据、承包人员有无保险、承包费用如何计算等等,这些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学者认为治安承包的推出破解了警力平均每人万分之一的窘境,解决了治安防范管理工作中“吃大锅饭”的问题,调动了防范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找到了一条激励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同时又能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新途径,是大有可为的[2]。

但也有人对治安承包模式提出了忧虑与异议,如若贸然推行治安承包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有的学者认为治安是最不该撤出的政府职能,治安承包可能加剧政府职能错位的状况。可见,作为一种治安管理的新模式,治安承包模式的施行仍然面临着众多的问题[3]。

三、我国采取治安承包方式之困境解析

我们正处在社会大转型时期,治安形势十分严峻,治安警力不足也突显出来,但由于我国经济实力不足,短期内不可能增加编制以扩充警力,这就为治安承包提供了发展契机[4]。但治安承包因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限制了其向前发展的步伐,如何正视、考量与解析这些法律困境,以实现政府机制、社会机制、市场机制三种治理机制在公共治安承包制度设计中的平衡是目前治安承包摆脱尴尬处境、迈向法治化的关键所在。

1.协议范围的界限标准应如何确定

从实践来看,在承包内容上,治安承包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治安防范承包与治安管理承包[5]。实行治安防范承包的省市比较多,如泰安市以“治安防范职业化承包责任制”形式解决了城乡很多治安问题;本文列举的合肥市治安承包实践也体现了治安防范承包的样态。此后,治安承包的范围逐步扩大到一部分治安管理权,如宁波余姚市牟山镇从2005年就开始推行治安承包责任制,将治安巡逻以村内的私房出租管理、暂住人口登记等管理权一并承包[6]。

笔者认为,治安承包的范围只应限定在治安防范承包,因为其内容一般属于私权范畴的事项:如对违法犯罪人员的举报权、制止权;对违法犯罪份子的正当防卫权、检举权、扭送权以及社区巡防等。而治安管理却是公安机关的行政职能,涉及公权力,具体的治安管理权有:治安管理命令权、治安处理决定权、治安强制权、治安处罚权、治安调解权等。这些权力并不具有可向私权主体委托的性质。然而各地的治安承包行为对于承包的范围并未有一个统一规定,造成了公共治安承包中治安防范和管理行为的类型与幅度不统一。

2.协议性质应如何认定

理论界目前并没有明确界定治安承包协议的性质,主要争论点在于:将其界定为民事合同合理还是行政合同更为妥当呢?而大部分学者认为应将公共治安承包协议笼统地定义为行政合同[7]。

笔者认为,界定协议性质应根据其内容进行认定,不能简单将其归为行政合同抑或是民事合同;如,不含治安巡防内容的协议属于私法领域的内容,双方都是平等主体,基于双方合意签订,因此应认定为民事合同;相反,如果一方当事人是行政主体,内容也涉及公权力,那么就应该认定为行政合同。

3.经费来源应如何保障

对公共治安进行承包,其初衷之一就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拮据的问题,但是这就是相当于把政府的财政紧张转嫁给了公民,让公民来承担这一部分差额。所以,一直有人质疑治安承包的经费来源不妥,既然公民已经通过交税方式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治安这种公共产品付了费,如果再另外交费,就交了双份费用;除此之外,治安承包一直有“谁出钱,谁受益”的理念,那么,如果在某区内,有些居民没出钱,而有些居民出了钱,那么没出钱的居民是不是就不能享受到治安承包服务或者享受的程度不一样?或者外地人到该区域,是不是也要交钱才能完全保障自己的安全[8]?所有这些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对治安承包公平性的拷问,并且实践中治安承包的经费来源十分的混乱也增加了公众的抵触度。

笔者认为,如果发包方是公安机关,而由受益人拿出一小部分费用的做法是完全可行的;如果发包商是私人团体或个人,则应由自己承担全部或大部分费用。

除了上述困境之外,治安承包还面临其他障碍:谁是签约主体,公安机关在治安承包中如何定位,承包人在承包过程中有人身财产损失应如何解决,承包人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制定承包协议的程序是否合法等问题都是其向前进一步发展的掣肘;而且,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

首先,官方没有统一规范治安承包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实践中出现问题时没有处理依据,在面临学者和社会公众的质问时哑口无言;其次,学者与公众也只是在讨论的层面上进行猜测,并不能拿出实际的解决办法;最后,各地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其只是考虑当地情况,达成的治安承包协议可能缺乏前瞻性,并且毫无章法可言。

四、余论

公共治安承包是社会治安严峻现实的召唤,是公共管理社会化、市场化的催生成果,是人们在社会转型期中使社会的治安矛盾通过对传统体制的扬弃和对市场体制的借鉴而得以在内部暂时解决的一种现象。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它与其他的新生事物一样带有自身的缺陷和问题。这种大众争议的社会现象究竟是离经叛道的行为,还是锐意革新的创举,就迫切需要我们用理性审视的“法眼”对其所面临的法律困境进行考量和解析,进一步寻求到公共治安承包的发展之道和完善之策,唯其如此,才能使公共治安承包制度与实践摆脱名不正言不順的尴尬境地,迈向法治化的康庄正途[9]。

参考文献:

[1]邹东升,胡术鄂.公共治安承包的合法性困境解析[J].学术论坛,2007,(7).

[2]李艳岩.治安经济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14.

[3]宫万路,刘静坤.治安承包与新时期警务改革[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黎津平.“治安承包”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新形式[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5]邱乐安.“治安承包”的理论探讨[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6]朱和风.余姚牟山治安承包责任制显效[N]宁波日报,2006-08-29.

[7]金自宁.解读“治安承包”现象—探讨公法与私法融合的一种可能性[J].法商研究,2007,(5).

[8]治安管理权可否有私人承包?[EB/OL].中国公法网论坛,之行政法论坛.http://www.chinapublaw.com/forum/index.asp.

[9]章志远,郭洁.治安承包协议的法律性质分析—行政法角度的审视[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6).

作者:宗婷婷

第二篇:论在治安行政执法中如何兼顾社会治安与婚姻家庭

摘要:

婚姻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与社会治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法律规范上恰当调整婚姻家庭与社会治安的关系,既有利于社会治安,也有利于婚姻家庭的和谐美满。这些法律规范在治安行政法上有相当的体现,因此,在治安行政执法中应注意兼顾社会治安与婚姻家庭的关系。

关键词:婚姻家庭;社会治安;治安行政执法

婚姻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与社会治安有着密切的联系。婚姻家庭与社会治安的密切联系突出体现在婚姻家庭内发生的治安问题上。毫无疑问,在法律规范上恰当调整婚姻家庭与社会治安的关系,既有利于社会治安,也有利于婚姻家庭的美满和谐。而反映这一特征的法律规范有相当部分体现在治安行政法上,因此,正确治安行政执法必然要注意兼顾社会治安与婚姻家庭的关系,才能既维护社会治安又保护婚姻家庭。本文试以《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中的两个具体问题来谈谈如何在治安行政执法中兼顾社会治安与婚姻家庭。

一、关于家庭暴力治安违法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婚姻家庭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微妙。从晚近婚姻家庭问题的表现可见,维系婚姻家庭的因素正变得更加脆弱,因此,婚姻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害行为也更加容易发生。婚姻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害行为既不利于婚姻家庭的美满幸福,也不利于社会治安,因此,治安行政法对婚姻家庭成员之间的治安违法问题也有了更多的干预。如1986年制定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只规定“虐待家庭成员,受虐待人要求处理的”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而2005年制定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就增加了“遗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被扶养人的”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据国务院《中国妇女状况》白皮书披露,我国有家庭27亿个,离婚率为154%,即每年约有40多万个家庭解体,其中25%起因于家庭暴力。[1]家庭暴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在婚姻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治安违法行为中,家庭暴力是目前最主要的治安违法行为,因此,正确处理家庭暴力治安违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确认定、处理家庭暴力治安违法行为,直接关系到婚姻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也关系到社会治安的维护问题。在治安行政执法中兼顾社会治安与婚姻家庭必须正确认定、处理家庭暴力治安违法行为。

(一)家庭暴力治安违法行为的认定

正确认定家庭暴力治安违法行为是正确处理家庭暴力治安违法问题的前提。在治安行政执法中,家庭暴力治安违法行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的家庭硬暴力,即《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5条规定的“虐待家庭成员,被虐待人要求处理的”治安违法行为;另一种是不作为的家庭软暴力、冷暴力,即《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5条规定的“遗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被扶养人的”治安违法行为。《公安部关于规范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名称的意见》分别把这两种治安违法行为称为“虐待”行为和“遗弃”行为。

1.“虐待”行为的认定。“虐待”行为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经常以打骂、冻饿、禁闭、有病不治、强迫过度劳动或限制人身自由、凌辱人格等方法,从肉体上或精神上进行摧残迫害,被虐待人要求处理的治安违法行为。[2]129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5条的规定,构成“虐待”行为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违法行为的主体是婚姻家庭成员。违法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婚姻家庭成员,否则就不可能构成“虐待”行为。但在“虐待”案件中,违法行为的表现复杂多样,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较为特殊。

第一,婚姻家庭成员关系成立或结束前后。在婚姻家庭成员关系依法成立或结束的前后,当事人之间发生的虐待行为是否以“虐待”行为认定,应当以婚姻家庭成员关系是否依法存在为前提,婚姻家庭成员关系存在就以“虐待”行为认定,否则以伤害、侮辱或其他违法行为认定。因此,恋爱期间发生的虐待行为、离婚后(可能尚居住在同一住所)发生的虐待行为、通奸期间发生的虐待行为、姘居期间发生的虐待行为、重婚成员间发生的虐待行为、收养关系存续期外发生的虐待行为都不能认定为“虐待”行为。但是,离婚手续办理期间发生的虐待行为、夫妻分居期间发生的虐待行为、丧偶或离异后再婚对象与原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虐待行为、收养关系存续期间发生的虐待行为等都应当认定为“虐待”行为。若不能正确认定违法行为,就不能很好地保护婚姻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也不能很好地维护社会治安。第二,有非婚姻家庭成员参与的虐待行为。实践中,有些虐待行为发生时有非婚姻家庭成员的参与。此时的虐待行为是否以“虐待”行为认定要以行为人在虐待行为中所起的实际作用而定。若非婚姻家庭成员教唆、胁迫、诱骗婚姻家庭成员之间实施“虐待”行为,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7条的规定:“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按照其教唆、胁迫、诱骗的行为处罚”,则非婚姻家庭成员的行为应当以“虐待”行为从重处罚。若婚姻家庭成员教唆、胁迫、诱骗的非婚姻家庭成员对其婚姻家庭成员进行虐待,非婚姻家庭成员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虐待”行为,该教唆、胁迫、诱骗的婚姻家庭成员的违法行为也不能认定为“虐待”行为。

(2)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虐待”行为人在实施“虐待”行为时的心理状态是违背行为对象的意愿,故意追求行为对象肉体、精神的痛苦。至于故意背后的动机则复杂多样,可能是逼迫配偶与自己离婚,也可能是重男轻女的思想所致等等。若不是违背行为对象的意愿,或者不是故意追求行为对象肉体、精神的痛苦,则不能构成“虐待”行为。因此,由于不良的受虐癖好而在婚姻家庭成员间发生的虐待行为不能认定为“虐待”行为。因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庭矛盾而致的打骂行为,并非故意摧残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行为,也不是“虐待”行为。

(3)违法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婚姻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权利和受“虐待”者的人身权利。

(4)违法行为在客观上的表现是虐待。“虐待”行为在客观上的表现为:一是对行为对象进行肉体上与精神上的摧残、折磨与迫害。虐待的手段多种多样,如殴打、捆绑、针扎、火烫、体罚等肉体上的虐待和侮辱人格、咒骂、讽刺、不让参加社会活动等精神上的虐待;二是摧残、折磨必须具有经常性、一贯性的特点,偶然发生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虐待”;三是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则构成虐待罪;四是被虐待人要求处理的,如果被虐待人不要求处理的不能认定。

2.“遗弃”行为的认定。“遗弃”行为是指对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的治安违法行为[2]130,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5条的规定,构成“遗弃”行为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违法行为的主体是婚姻家庭成员。“遗弃”行为的主体是婚姻家庭中对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的人,包括受害人的长辈或晚辈、兄弟或姐妹、丈夫或妻子、养父母或养子女等。

(2)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是故意。“遗弃”行为必须出于故意,过失不能成立“遗弃”。因此,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丢失、走失,负有扶养义务的人不承担“遗弃”的治安违法责任。

(3)违法行为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婚姻家庭成员在家庭中享有受扶养的权利,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因年龄、疾病等原因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被扶养人。

(4)违法行为的客观表现是遗弃。“遗弃”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一是对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负有扶养义务;二是负有扶养义务却拒绝扶养,行为形式是不作为,即行为人有扶养义务,并且有能力履行此义务而不履行,若行为人无扶养能力则不构成“遗弃”行为;三是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若情节恶劣构成遗弃罪。

(二)家庭暴力治安违法行为的处理

在正确认定家庭暴力治安违法行为的基础上,还必须正确处理家庭暴力治安违法行为才能切实在治安行政执法中兼顾社会治安与婚姻家庭。

1.正确对家庭暴力治安违法行为量罚。对于“虐待”行为和“遗弃”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5条规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虐待”行为和“遗弃”行为的处罚规定,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处罚规定,因为“警告”属于申诫罚,是最轻的治安管理处罚方法,“拘留”属于自由罚,是最重的治安管理处罚方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经验上,我们都承认“虐待”行为和“遗弃”行为的情节和社会危害有轻重的区别,而且情节和社会危害由轻到重的变化应当是连续的,而不是跳跃的,轻的情节和社会危害与道德调整的虐待、遗弃行为衔接,重的情节和危害与刑法调整的虐待罪和遗弃罪衔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条规定的处罚与过错相当的原则,对“虐待”行为和“遗弃”行为的处罚规定应当也是“连续”的处罚规定,但是,实际上《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虐待”行为和“遗弃”行为的处罚规定却是“跳跃”的,只有最轻的“警告”和最重的“拘留”,而没有“中间”的罚款。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虐待”行为的处罚是“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是“连续”的处罚规定。为什么《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虐待”行为的处罚要从原来《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连续”的处罚规定改为“跳跃”的处罚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所有审议材料都没有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1)立法失误,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制定经过了至少八年的仔细推敲论证;(2)没有可罚的财产,即婚姻家庭成员没有个人财产。这与我国的实际并不相符,我国的婚姻家庭成员有自己的个人财产;(3)婚姻家庭成员的个人财产不清晰,财产罚不能执行或执法成本过高。由于我国存款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等原因,我国婚姻家庭成员的个人财产确实不够清晰,公安机关要查明公民个人有无财产或分清公民个人财产确实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若这是正确的原因,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财产进一步明晰之后会得到纠正。

鉴于上述分析,在对“虐待”行为和“遗弃”行为量罚时,为体现处罚与过错相当的原则,体现处罚公正原则,要慎重适用“跳跃”的拘留处罚,不要轻易地从“警告”跳跃到“拘留”。

2.切实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家庭暴力治安违法行为虽然既危害婚姻家庭又危害社会治安,但对家庭暴力治安违法行为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有教育违法行为人正确对待婚姻家庭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婚姻家庭,维护社会治安。因此,在对家庭暴力治安违法行为进行处理时,一定要切实坚持教育与处罚相当的原则。不但在量罚时不要轻易地从“警告”跳跃到“拘留”,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对违法行为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切实帮助违法行为人转变观念、解决实际问题,否则,简单执法的后果很可能会加剧婚姻家庭矛盾,导致家庭暴力,更不利于保护婚姻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也不能切实维护社会治安。

二、关于治安拘留的“通知被处罚人家属”问题

《治安管理处罚法》有许多创新规定,其中第97条规定:公安机关对治安违法行为人“决定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应当及时通知被处罚人的家属。”这一规定结束了以前治安行政执法没有“通知被处罚人家属”的历史。《治安管理处罚法》生效施行前后,媒体对这一规定给予了特别关注,并作了许多报道。其中,某媒体在对江苏省公安厅法制处张副处长采访后,报道了一则题为“治安管理处罚法明起施行,嫖娼被抓将要通知老婆”的消息。[3]东南快报在采访了福建省公安厅宣传处某领导后也报道了一则题为“卖淫嫖娼被抓拘留并通知家人”的消息。[4]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6条规定:“卖淫、嫖娼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由于嫖娼行为情节较轻的情况极少,因此,嫖娼行为通常适用行政拘留处罚。这两则消息引起很大的反响,并带来许多讨论。有观点认为,以前卖淫、嫖娼被拘留处罚不用通知家属,家属不知情会很着急。现在要通知家属,家属知情就不会着急了。另有观点则认为通知家属虽然可以让家属知情却可能不利于家庭和睦,如果原来夫妻关系不好,通知的结果可能就是家庭破裂。还有观点认为是否通知家属应当先征求被处罚人意见,被处罚人同意的才通知家属。一些担心丈夫寻花问柳的妇女则认为这下好了,男人不敢在外面胡来了,否则公安机关通知我,我就跟他没完。

在治安行政执法中,应当怎样正确理解并执行“通知被处罚人家属”的规定,才能处理好维护社会治安与保护婚姻家庭的关系,既维护社会治安又保护婚姻家庭?笔者以为,应当注意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一)正确理解“通知被处罚人家属”的原意

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5条规定:“受拘留处罚的人应当在限定的时间内,到指定的拘留所接受处罚”。但这条规定在实践中效果不好,受拘留处罚的人往往不能自觉前往拘留所执行拘留处罚,而且由于不了解治安拘留所的具体位置等,受拘留处罚人自行前往拘留所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03条对此作了修改,改为“对被决定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人,由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送达拘留所执行”,由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直接将被处罚人送达拘留所执行拘留。这样规定虽然可以保证行政拘留的顺利执行,但由于没有给被处罚人“限定的时间”,被处罚人不能及时安排其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也会对被处罚人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产生不利影响,正是为了尽量消除上述不利影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7条在规定处罚决定的宣告、抄送制度时,才同时规定行政拘留处罚应当及时通知被处罚人家属。可见:

1.“通知被处罚人家属”是尊重、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的体现,是公安机关的法定执法职责。公安机关在治安行政执法时应当积极作为,履行职责,以达到尊重、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的目的,但若公安机关积极作为仍无法通知被处罚人家属,则无需承担法律上的不利后果。

2.“通知被处罚人家属”不是对违法行为人的附加“制裁”。违法行为人只应也只能受法定处罚,违法行为人既然已经受行政拘留处罚,就不得在法定处罚之外另外附加制裁,而且“通知被处罚人家属”以及“家庭监督”根本上就不是一种法定的处罚方法。

3.“通知被处罚人家属”适用于所有被行政拘留处罚的治安违法行为人,任何公民被行政拘留,公安机关都应当通知其家属。不能把“通知被处罚人家属”理解为是专门适用于卖淫、嫖娼、猥亵等特定治安违法行为。

4.“通知被处罚人家属”不能简单理解为被处罚人或者其家属、单位等社会生活相关人的合法权利(如家属的知情权)。尽管公安机关的职责也是一种特殊的义务,应当有其相应的权利享有人,但治安行政执法权的行使本身即隐含了对治安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的制约、影响,甚至占有。治安行政执法时尽量减少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消极影响,以尊重、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这实际上是公民权利让渡与国家之后,国家应当如何行使权力的问题,并不是国家权力还原为公民权利的问题。因此,“通知”不等于“告知”,不能把“通知被处罚人家属”简单理解为被处罚人或者其家属、单位等社会生活相关人的不能剥夺但可以放弃的合法权利,更不能理解为需要事先征得被处罚人同意的事情。

(二)正确执行“通知被处罚人家属”

尽管“通知被处罚人家属”不是对违法行为人的附加“制裁”,但“通知被处罚人家属”的结果确实会引起家庭监督的问题。如男性公民嫖娼,将其嫖娼的行为通知其配偶,就可能引发夫妻矛盾,若夫妻关系原本紧张,甚至可能导致夫妻离婚。因此,治安行政执法要兼顾社会治安与婚姻家庭,必须正确执行“通知被处罚人家属”。若“通知被处罚人家属”可能导致对被处罚人合法权益的不利影响,治安行政执法就必须以适当方式慎重“通知被处罚人家属”,否则既违背立法、执法的初衷,也违背了执法的比例原则。为了做到既维护社会治安又保护婚姻家庭,以适当方式“通知被处罚人家属”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正确选择通知的对象。除非被处罚人只有一位家属,否则公安机关在通知被处罚人家属的时候就应当慎重选择通知对象,以尽量减少对被处罚人个人生活、家庭生活或者社会生活的不利影响。通常有成年家属就不要通知未成年家属,当地有家属就不要通知在外地的家属,有身心健康家属就不要通知身心病弱家属,优先通知配偶、父母或成年子女,卖淫、嫖娼、猥亵等治安违法行为人被行政拘留处罚尽量不通知其配偶等。

2.正确把握通知的内容。《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7条规定,公安机关对治安违法行为人“决定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应当及时通知被处罚人的家属”,此规定只要求公安机关“及时”通知“家属”,却没有规定通知的内容。“通知”不等于“告知”,因此,为了尽量避免对被处罚人个人生活、家庭生活或者社会生活的不利影响,公安机关在通知被处罚人家属时,应当正确把握通知的内容。家属知情后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的内容不宜通知,治安违法行为的具体种类也可以不必通知。但是,关系公民合法权益的内容,如拘留的具体时间、地点等,都应当通知被处罚人家属,以体现该规定的原意。例如,适当的通知可以这样:“公民×××,我是××公安局民警×××,您的家属×××因治安违法被行政拘留×日,在××治安拘留所执行,从×年×月×日开始执行,到×年×月×日结束。”但,象“×××(被通知家属姓名),您的家属×××因×××(卖淫、嫖娼、猥亵等)被行政拘留了”、“×××(被通知家属姓名),您的家属×××关在××治安拘留所”的通知就不能兼顾社会治安与婚姻家庭。

从上述对家庭暴力治安违法行为的认定、处理与行政拘留“通知被处罚人家属”的理解、执行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治安行政执法中,正确处理好维护社会治安与保护婚姻家庭的关系,首先需要在治安行政执法上树立全局意识,才能在维护社会治安的同时兼顾婚姻家庭,否则,狭隘的治安行政执法就可能产生损害婚姻家庭的不良后果,其次还要把兼顾社会治安与婚姻家庭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治安行政执法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李三勇.家庭暴力中女性的自我保护与司法救助[EB/OL].(20110726)[20120520]http://www.women.org.cn/allnews/1302/2866.html.

[2]熊一新,华敬锋,等.治安管理处罚法解读与适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3]沈宫轩,王业全.治安管理处罚法明起施行 嫖娼被抓将要通知老婆[EB/OL].(20060228)[20120510].http://news.163.com/06/0228/11/2B1UDPSE0001124T.html.

[4]卖淫嫖娼被抓拘留并通知家人[EB/OL].(20060301)[20120510]http://newssohucom/20060301/n242068452.shtml.

(责任编辑:王小丽)

作者:李富声

第三篇:高校治安问题研究

[摘 要] 近年来,高校治安管理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但随着经济政治形式的不断发展,高校治安管理的形式依旧严峻。本次调研针对在校大学生、高效管理部门以及高校所在辖区派出所等进行实地调研,对影响高校治安管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具有普遍实践价值的高校治安管理体系,对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高校的安全管理,实现高校维稳,维护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促进高校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校;治安

[基金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一、高校治安管理概述

普通高等学校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机构。其中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主要实施本科层次以上教育;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专科层次教育;其他机构是承担国家普通招生计划任务不计校数的机构。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分校和批准筹建的普通高等学校等。本次研究对于高校的界定也是基于广义的高校范畴,同时重点是实施本科层次以上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实施专科层次教育的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

(一)高校治安管理的内涵

本次研究对于高校治安管理的界定应当是在广义层面上的,这体现了本次研究覆盖层面的完整性以及本次研究对象的全面性。关于高校治安管理的研究更加侧重于对于治安学的应用性把握,也就是对于高校治安管理的深层认知。具体来说:首先,从法理层面来分析,高校的治安管理不仅仅是对违法行为的管制,也包括对于犯罪行为的管制,也就是说,凡是侵害高校管理秩序的行为都属于治安管理的范畴,其次,从地域限定来看,高校治安管理不仅仅包括校内的治安管理,同时也应当包括学校周边的治安管理,加强校园周边的治安整治,对于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治安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广义层面上的高校治安管理强调的是依靠社会各方面的相关资源,统筹社会各界力量,针对校内校外威胁治安状况的因素,采取多种防范措施和控制手段,维护高校治安管理。

狭义层面上的高校治安管理强调在高校党政一把手领导下,依靠全校各方面的力量,结合高校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手段预防、减少和控制各种可能导致治安问题的因素,创造和谐的校园安全环境,维护高校教学科研的稳定秩序。

(二)高校治安管理主体

以治安管理理论和治安理论为依托,可以明晰的对高校治安管理的主体进行分析:本文论述的高校治安管理主体是基于广义层面,可以具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法律规定的有治安管理权力的机关、团体或者是有相关机关授权的治安管理组织,这不仅仅是治安管理部门,而且包括公安机关内部能够以职权对社会治安进行管制的相关部门,除此之外,还包括依法成立的安全保卫组织,各高校内部的安保机构等;二是,各地自发性的以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为目标的社会团体,同时也包括高校内的师生及其他人员。

(三)高校治安管理的内容

高校治安管理渊源于社会治安治理,也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包罗了学校治安、消防、科研生产、道路交通、食品卫生、水电油、周边环境等安全管理工作,也包括各类可能引发学校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以及影响校园稳定的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处置。牵涉到学校各级部门和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涉及到学校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的关系。

二、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调查发现,虽说对于高校治安问题的研究在理论界已经得到普遍重视,对高校治安管理的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侧重点,有自己不同的观点,这就使得对高校治安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研究不够深入:有的局限于高校的安全教育,有的侧重于对高校的安全管理,甚至只是局限于高校安全管理的一小方面,有的则只是对于高校内安全机制的研究,这些都有其片面性。本次研究是以构建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治安管理体系,促进高校治安管理高效有序进行为出发点。立足于对于高校學生的全面保护和对高校秩序的维稳,在厘清高校治安管理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相关的调查研究,以治安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托,结合实践调查,对高校的治安管理问题予以全面分析论述,积极探索高校治安管理的有效运行模式,为高校的治安治理提供有实际价值的理论指导。

(一)高校治安管理调研情况综述

本次调研分为两期完成,前期的调研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西安市有代表性的本、专科院校进行了走访调查,同时对陕西省其他地市的高职院校也以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走访调查,2013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批准的高等学校名单和新批准的学校名单,截至2013年6月2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9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等学校424所;全国成人高等学校共计298所,其中民办成人高等学校1所。本次研究共涉及28所;后期主要是对其他省区个别院校随机问卷调查。通过图示可以很直观的反映调查所涉地域:

在此期间,我们还专门对高校的安保部门、管理部门、以及高校所在辖区的派出所进行过专门的走访,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们对于资料的收集工作,也使得我们的资料收集结果更加客观,数据分析结果的可参考性也大大提升。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426份、收回有效问卷405份、回收率大约是95%。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接近70%的在校生听说有发生过校园安全事件。真正遭遇过类似事件的还是少数,通过数据显示:有76.4%的学生反映高校的治安事件是偶尔发生。这也反映出高校的治安管理工作的确取得了有效的进展。但学生对高校的总体治安状况的态度仍不乐观,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治安状况需要改善或者必须加强管理:

这也反映出,高校治安管理问题依旧是要予以关注的重点:在具体分析高校治安管理问题的影响因素之前,必须要对高校治安的具体问题予以了解,据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的治安案件多发,刑事案件也有发生。在对具体的较为常见的一些治安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57.8%的在校生丢失过财物;21.2%的同学遭遇过性骚扰问题;47.1%的在校生听说过或者确信学校内发生过强奸案件;59.5%的同学在校内外遭遇过诈骗人员的纠缠,其中在校内遭遇过诈骗的占到了14.6%;对意外伤害的调查显示,有21.2的同学在校期间身体受过伤害;只有不到3%的同学反映校内的抢劫事件的发生;比较严重的要数交通事故,包括校内交通事故以及学校周边尤其是校门口发生的交通事故,这一情况占到了大约80%,另外对于相关事件的发生事件、地点以及作案人员也做了相应的调查。为了更好的解决治安问题,加强高效管理,必然要对影响高校治安管理的因素进行全面深入分析。

(二)影响高校治安管理问题的因素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数据分析,结合访谈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同时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高校治安管理工作已日益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高校治安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高校扩招问题分析。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为了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尽快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作出了在原定高校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扩大招生的决定。扩招极大的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对高校治安管理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此处重点分析由此产生的问题。

高校扩招的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各大高校大规模的建设和后勤服务的社会化。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模式的变化,使高校治安管理更具复杂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校外人员导致的各种治安刑事案件使高校治安情势颇为严峻。根据江苏省高校的部分统计显示,高校由外来人员引发的案件占高校治安和刑事案件的70%以上。

第二、高校扩招使校内的教育设施资源、学习生活资源相对紧张。高校扩招之后,高校的教室、宿舍、图书馆、仪器设备、食堂、浴室、体育运动器材、用水用电等方面的压力剧增。

第三、高校为了适应扩招的需要,走多种形式办学的道路。为了扩招,许多高校大量招收自费生、委培生、函授生、夜大生及其他短训班之类的学生,由于招收条件宽松,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2.高校治安消防问题分析。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开放办学理念的兴起,学校与外界的交流增多,这些都给高校消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据相关资料显示,高校近几年加大了消防管理工作,高校消防情势有很大好转,但各大高校的火灾事故仍然时有发生。其中,学生宿舍是火灾事故的多发地。主要原因多为个人原因:学生的安全用电以及火灾防患意识薄弱:学生宿舍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的情况非常普遍,虽然学校也会对宿舍进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有的学校也会实行电功率限制,仍然无法杜绝;还有部分原因是学校管理层面的原因:有的学校在宿舍窗户上安装防盗窗、铁栅栏;学校的日常安全检查都会事前有消息传出,检查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火灾防患必須引起足够的重视。据相关案例显示,高校消防隐患导致的惨剧触目惊心:2008年11月14日早晨6时10分左右,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从6楼宿舍阳台跳下逃生,当场死亡,酿成近年来最为惨烈的校园事故,宿舍火灾初步判断缘起于寝室里使用“热得快”导致电器故障并将周围可燃物引燃;2008年1月8日凌晨4时许,北京邮电大学13号学生公寓的一间宿舍忽然失火,起因是一名女生通宵读书时台灯不慎引着了被褥,该公寓的1000多名学生紧急疏散。2005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第六号学生宿舍楼三楼突然发生了爆炸起火,火灾原因疑为汽油爆炸,导致一男一女两名研究生在大火中丧生。

3.高校突发事件。我国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当然《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也在其中,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作了界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本文从宏观着眼,以最常见的划分方法予以简单区分,即从高校突发事件产生的诱因进行分析、以大学生为主体分类,可以分为高校学生自身诱因突发事件、学校内部诱因突发事件、社会诱因突发事件。

第一个方面:自身诱因一般分为身体方面的诱因和心理方面的诱因,尤以心理问题突出。近年影响较大的相关案例:1997年北京大学王小龙对同学江林、陆晨光投毒导致二人铊中毒事件,所幸治疗及时,受害者转危为安;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锤杀室友案,马加爵由于性格原因、家庭出身贫困等造成人际关系障碍,长期积累引发严重心理问题,在人际冲突刺激下,对室友怀恨在心,导致锤杀四名同学的恶性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毒杀室友黄洋案件,且不论投毒者林某杀人动机如何,是“故意”还是“误伤”抑或其他,是对被害人的优秀羡慕嫉妒恨也好,或是心理扭曲导致的极端行为也罢,单是其对寝饮水机投毒这一行为,就令人痛心不已。

第二个方面:学校内部诱因突发事件主要是学校管理层面的问题。具体涉及高校的宿舍管理问题、食品安全卫生管理问题、校内交通安全等方方面面。近年来比较典型的突发事件有:2003年2月25日上午,在清华大学荷园餐厅、北京大学农园餐厅,先后发生了两起爆炸案;2003年4月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发生167名同学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

第三个方面:社会诱因为直接导致或间接导致大学生突发事件的一切社会问题,它又可细分为自然环境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自然环境问题导致突发事件给高校维稳带来巨大影响。政治问题也会引发较大的突发事件,如2008 年大学生联合发动的抵制家乐福和沃尔玛超市的示威游行、反西藏独立示威游行、火炬护送遭拦截示威游行;2010年10月16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西安各大院校学生近三万人自发组织示威游行,抗议日本挑起钓鱼岛主权争端等。这些事件的发生都说明突发事件,尤其是政治原因导致的突发事件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4.高校周边问题分析。高校周边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中央、公安部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先后召开多次会议、部署多项措施进行校园周边整治。高校周边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周边的饮食安全问题。学校周围渐渐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街道,经营各种店铺的人员大多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尤其是各类小吃摊点无证经营,严重侵害了在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其次,高校周边的人员成分复杂。学校周边集聚的社会人员极其复杂,各类社会闲散人员在学校周边游荡、集聚,这就非常容易导致社会闲杂人员混迹校园,甚至有不法分子携带凶器进入校园作案,严重扰乱校园秩序,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带来诸多隐患。再次,高校周边寄宿环境复杂。

高校学生校外寄宿情况非常普遍,可能基于各种原因,有的是基于不适应宿舍群居生活方式;有的是因为身体不适,在家人陪护下在校外寄居;有的是基于玩乐心理,便于外出玩乐;有的是與异性朋友长期蜗居校外;有的是不满学校管理,便于自己自由安排学习时间等等,这极易导致高校学生被侵害的事件发生。最后,校园周边交通状况堪忧。校园周边不法车辆、超员超载车辆等云集。学生在各种车辆的空隙中穿行,险情时有发生。在对高校学生遭遇交通事故多发地点的问题进行调查时,显示校门口以及学校周边是事故多发地:

5.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分析。(1)高校学生安全意识方面:第一、高校学生作为不法行为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学生主体角度分析,在校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亟待加强。据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一、人生目标茫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生活目标随波逐流;二、人际关系不适。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由此可能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心理扭曲,学生进行各种不法行为,如盗窃、抢劫、抢夺、强奸、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故意伤害杀害事件以及自杀等严重后果。近年来报道出的高校学生犯罪事件给人们以很大警醒。

第二、高校学生作为被侵害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高校学生成为被侵害对象的现象非常普遍。部分高校学生在不了解对方真实身份,不了解对方的目的动机的情况下,随意交友、无话不谈,使自己的人身财产受到威胁;高校学生缺乏必要的识别危险、防范危险的认知,以及基本的法律知识,面对权利受到侵害、安全受到威胁时,不知道如何寻求救济和帮助,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带来不小的困扰。在调查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治安问题大家选择的救济方式不同:

针对盗窃问题,占到一半比例的同学会求助学校的保卫部门,但是又接近30%的人却不会采取任何救济措施:

针对诈骗问题,大家的态度更是值得思考,其中85%的同学不会采取任何反击措施,这就会导致诈骗现象日益嚣张的客观原因之一。

(2)高校安全教育方面。目前高校的心理安全教育已经逐步予以完善,学生的心理安全正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有相关的心理学课程,让大家能够学以致用;会不定期的安排进行心理学讲座,给大家进行心理辅导;有的还会开展心理的相关宣传活动,以期达到进一步宣传教育目的;大部分学校还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室并安排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值班,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也就是说,目前的高校心理安全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也真实的反映在调查结果中:

但是新时期的心理安全教育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是,很多大学生认为心理工作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甚至是心理有疾病的人进行的,羞于谈及心理问题,自然也缺乏主动去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有了心理压力或者心绪懊恼的情形也没有去进行心理咨询的意识,这就导致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调查结果真实的反映这一问题:

二是,高校的一些心里宣传活动虽然进行,但是没有发动学生广泛参与,普及力度不够,学生与宣传活动的互动性远远不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不到位,使举办心里宣传活动的初衷大打折和。调查结果显示:

三是,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中,都会安排心理学,但是只是把这些课程作为选修课进行安排,这就必然有不在少数的同学不会选修心理学课程,而对于选修了心理学课程的同学来说,态度也会松懈很多,全然没有对于专业课的认真态度,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三)高校治安管理问题的对策

通过资料分析以及数据分析之后发现在高校治安管理中存在上述问题,但由于上诉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因而,在分析问题的相应对策时,笔者抓住主要矛盾予以概述,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予以阐述。宏观上,先是从高校保卫、后勤等管理部门、高校安全教育、高校学生安全意识以及高校安全的法律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微观上则是就主要的具体问题分析了对策,以期构建合理的高校治安管理体制。这样可以是高校治安管理的掌控更具完整性和科学性。

1.宏观层面

1.1高校管理部门加强管理

1.11学校保卫部门

第一、建立合理的高校保卫部门领导体制。第二、加强高校保卫队伍建设。最后,采取民警入驻校园等措施,解决执法权问题。

1.12高校安全法制机制

由于高校保卫工作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以及实践中面临的诸多问题,高校保卫工作法律机制急需改革发展。

首先:强化高校保卫部门的职责,完善内部规章制度。高校内部保卫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当地治安综合治理领导部门、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有关治安保卫工作的部署,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健全校园秩序管理和内部保卫工作制度。

其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管理的有效举措,制定《校园安全法》。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代表说,为了确保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确保高校的稳定和安全,建议制定校园安全法。使得高校治安管理真正能够有法可依,使高校治安真正能有法律保障。

1.2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1.21强化学生的心理安全意识和心理素质

培养高校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首先,发挥家庭的心理教育功能,主要通过父母的道德品质、志趣和学识去影响子女,教导与关爱并重,引导子女完善自身的人格,培养他们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保障其在自由、宽松的大学校园氛围下的安全状况。其次,大学生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相关安全意识。再次,高校在目前高校心理教育已有所改善的基础上,要更趋完善。最后,要加强社会基本道德体系的建设,要求社会成员遵纪守法,坚定政治信仰,崇尚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1.22各大高校要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

于2013年5月1日正式生效的《精神卫生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提出新要求。

一是,建立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最佳方式便是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納入日常教学和工作中,对安全教育工作常抓不懈。把安全教育纳入常规课程设置的同时,把安全教育绩效作为综合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求相关部门完善和落实学校的各项安全制度和规定,年终考核、评优评奖、晋升提拔都把安全教育的实绩作为一项衡量其贡献的指标。

二是,安全教育的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这不仅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安全教育的教师必须要足够专业,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安全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人文修养,要弘扬安全教育教师的敬业精神,以保障大学生的安全为己任,要对大学生的关切、关怀,尊重学生,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安全方面的困扰,并做出正确的引导。

2.微观层面

通过调查发现,校内的治安问题多发,有的升级为刑事案件,具体包括:盗窃、诈骗、性侵犯、抢劫、故意伤害、故意杀人、打架斗殴、寻衅滋事、自杀以及校内或校园周边交通事故多发,此外,群体性事件如学生游行、校外人员入侵等、火灾事故等都有发生。下面就几个突出问题的应对措施予以分析:

2.1消防问题应对措施

针对个别高校消防监督尚未完全到位,消防器材过期、失效未及时进行更换的问题要予以及时落实。尽快建立消防台帐并做消防预算,及时向消防管理部分做相关汇报,以便及时了解情况,作出相应的举措。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寒暑假,要特别注意消防安全,千万不能放松警惕,思想上绝对不能麻痹。要加倍辛勤工作,投入精力,付出汗水,做到要力争不发生火灾事故。具体可以参考以下举措:

一是,会同宿舍管理部门,不定期进行全面的学生宿舍的用电大检查。

二是,临时工宿舍、校卫队队员的居住场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要敢抓敢管。

三是,学校安排后勤人员对各种消防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加强对重点区域的消防安全防范。对设置在校区内的幼儿园要加强消防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四是,各校区要利用勤工俭学的名额,建立学生消防协管员队伍,配合各校区保卫办的消防管理和监督工作。

五是,对检查的各类违章情况要记录在案,对严重违反和无视消防管理的,要予以曝光。

六是,开展相关的消防安全教育,并进行消防警示教育;在校内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活动,高校也可以安排组织进行一次消防安全逃生演练活动。

2.2盗窃问题应对措施

一是,建议该校加大对非本校人员的管理力度,如建立自习人员出入登记制度,在每座教学楼的传达室设立管理员,要求本校学生出示学生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并记录在案。同时为外校学生办理临时出入证,以减少社会闲散人员进入教室作案的可能。

二是,充分发挥监控录像等高科技设备的作用。监控部门要全天候即时监控,以便打击不法人员的嚣张气焰。

三是,高校应普遍采用电子门禁系统,并统一由安全保卫部门的电子监控中心实行总的技术管理和人员调度,重要通道安装电子锁,师生凭电子钥匙(1P卡)开启,系统自动记载开启时间和使用者身份,确保万无一失。

2.3校园交通管制问题

高校校园的车辆越来越多,包括外来车辆、教师的私家车和将会日益增多的学生驾驶的车辆。学校为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或者生活秩序,对进入校园的车辆,有权也必须进行有效管制。

一是,进出校园的车辆要进行登记,并且需要出示相关证明件。对于校外人员驾驶车辆进出校园必须要说明事由。

二是,对出入校园的车辆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管制,如:在校内禁止鸣笛;限速;还有就是按照有关规定停放等等。

三是,高校必须按照《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应对校内或者校周边涉及校内人员发生的交通事故。发生校园交通事故后,校方应该采取现场处理措施,积极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同时与各相关机关部门协调处置。

参考文献:

[1]网站信息:http://wenda.so.com/q/1369406842067237

[2]近年来20起学生宿舍火灾事件通报:http://www.doc88.com/p-1028773265157.html

[3]新华社报道《卫生部通报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食物中毒事件》

[4]2003.05.07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3-05/28/content_5337017.htm

[5]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的措施和对策http://www.yn.xinhuanet.com/topic/2010-05/09/content_19733575.htm

[6]杜海鹰,昊心正.美国高校保卫工作考察闭.中国高教研究,1995,(5).

[7]王雯雯.大学生教育与安全管理研究.

指导老师:冯雪,教授,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副院长。

作者简介:石美玲(1990-),女,山东临沂人,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侦查学。

聂朝阳(1992-),男,山东泰安人,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高琳(1995-),女,山东临沂人,西北政法大学经管院金融学。

李习(1994-),女,安徽宿州人,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侦查学。

作者:石美玲 聂朝阳 高琳 李习

上一篇:影视文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职工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