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总结

2024-04-11

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总结(共6篇)

篇1: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总结

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广州市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 刘志铭

摘要:“分层教学”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和需要,设计不同的目标、要求和教学手段,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也符合掌握学习理论、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以及教学与发展理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物理教学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1.问题的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难点在如何面对一个由个体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的群体。在基础教育高中阶段,班级授课集体教学组织形式无疑是一种传授系统知识、技能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形式。在这样的班级授课下,用同一目标要求全体学生,必然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不相适应,使一部分学生达标过易,另一部分学生难以达标,难以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这种教学大都是以同一种模式面向全班学生,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很少考虑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智力水平差异,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的尴尬局面,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而物理现象和应用物理规律存在于每一个生活中,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因此物理的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和掌握物理规律,以便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我校处于小城镇,招生范围广,择校生比较多,同一班级的学生个体差异非常大,进行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时候,很难使每一个学生满意,物理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不同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同时“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承认学生的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为了让学生有积极的求知欲,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进度,进行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个性化的分层教学更具现实意义。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分层现象促使我们努力探索一种能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着眼于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分层教学。

2.“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2.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认为:教学中应克服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曲线的偏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学生学习成绩呈“正态曲线”分布的影响,教师开始已经用“正态分布曲线”去预期学生的成绩,通过教学和评分制度传递给学生,结果学生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对学生的分等符合预先的预期。布鲁姆认为这种固化的预想不仅遏制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努力和创造性,而且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布鲁姆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绝大多物理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布鲁姆理论观点使我们认识到如果采用某种适当的组织形式,给予不同的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情感上的关怀,我们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他认为学生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即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能达到的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即在教师帮助下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平。维果茨基把现有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发展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同一难度问题,对一部分学生是符合“最近发展区”,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属于现有发展水平,对

有些学生可能超越“最近发展区”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最近发展区”,实施分层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分层次提出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分层次提供教学辅导资料,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各类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发展,能充分发掘各类学生的潜能。

3.高中物理教学分层的具体实施策略

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分层分班后,在各班的教学中也应做到分层教学,在学生分层方面有几种策略:

3.1多元分层:

参照学生学科成绩和中段考前的总体表现,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是物理基础薄弱,学习成绩较差,对物理学习兴趣不浓、意志品质不够刻苦的学生,B层次是物理学习成绩在中游左右,学习兴趣不稳定,时好时坏的学生,C层次是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毅力强的学生。A、B、C层学生的比例在25%、550%、25%左右。

3.2动态分层:

对学生的分层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调节,使学生能处于最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中。

3.3隐性分层:

学生的分层的具体情况教师应清楚地掌握做到心中有数,但又不向学生公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减少分层对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

3.4课堂分层教学:

3.4.1.教学目标分层:

确定各层次学生实际可能协调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订要满足适度性、层次性和阶段性,即目标的难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既能实现又不是轻松实现,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层次性是在统一目标的前提下,设计不同层次目标,以分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阶段性是指各个阶段应具有目标,通过具体目标的依次,不断调整目标的适度性,动态管理各类目标,促进目标的提升,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3.4.2课堂设问分层:

在课堂上,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问要求,对于A层次的学生提出较基础的问题,对于B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较灵活的问题,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巩固基础知识,对于C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如“一滑快放在斜面体上面,可以从多角度和不同层面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第一层:如果斜面粗糙,m不动,可以问,为什么不动?m对M的合力是多少?指向哪里?

第二层:如果斜面粗糙,m不动,给m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动不动?在m上放一个物体动不动?

第三层:如果斜面粗糙,m放上去加速下滑,可以问,加速度怎么求?

第四层:如果斜面粗糙,m放上去加速下滑,给m加一个向下的力加速度怎么变化?给m上放一个物体加速度怎么变化?

3.4.3作业分层:

教学过程中的堂上和课外作业分成三个层次,A层次的同学做基础训练题,B层次以基础训练题为主,同时配以少量提高题,C层次的同学完成基础、灵活性和综合性题目。作业的分层使每个学生感到完成作业轻松愉快,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4.4辅导分层:

对于A层次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和讲解,帮助他们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鼓动他们大胆思考和提出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对于B层次的学生教师可适当点拨,让其思考和讨论,而对于C层次的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探究。如在复习“弹簧专题”时,对于A层次的学生要掌握弹簧特性,弹簧是个储能元件,弹力的计算公式;对B层次的学生要掌握碰撞后粘合在一起,系统动量守恒,系统损失的能量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C层次的学生要掌握:1.当弹簧伸长到最长或压缩到最短时,相关联物体的速度一定相同,弹簧具有最大的弹性势能;2.当弹簧恢复原长时,相关联物体的速度相差最大,弹簧对关联物体的作用力为零;3.若物体受到阻力,弹力与阻力相等时,物体速度最大。附相应练习如:

(1)如图所示,质量为m2和m3的物体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两者之间有压缩着的弹簧,一个质量为m1的物体以速度v0向右冲来,为了防止冲撞,m2物体将m3物体以一定速度弹射出去,设m1与m3碰撞后粘合在一起,则m3的弹射速度至少为多大,才能使以后m3和m2不发生碰撞?

(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A、B、C三个物块,其质量分别为mA=2.0kg,mB=1.0kg,mC=1.0kg,现用一轻弹簧将A、B两物块连接,并用力缓慢压缩弹簧使A、B两物块靠近,此过程外力做功108J(弹簧仍处于弹性范围),然后同时释放,弹簧开始逐渐变长,当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C恰以4m/s的速度迎面与B发生碰撞并瞬时粘连。求:

1)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B与C碰撞前),A和B物块速度的大小。

2)当弹簧第二次被压缩时,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

(3)如图所示,质量均为2.0kg的物块A、B用轻弹簧相连,放在光滑水平面上,B与竖直墙接触。另一个质量为4.0kg的物块C以v=3.0m/s的速度向A运动。C与A碰撞后粘在一起不再分开。它们共同向右运动,并压缩弹簧。求:

1)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E能达到多少?

2)以后的运动中,B也将会离开竖直墙。那么B离开墙后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E 是多少?

3.4.5.测试分层:

1)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平时阶段性和期中考试,分别设计适合各层次学生的试题,将一份试卷分为必做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是全体学生都做,而选做题对应同一知识点,按不同能力要求分ABC三个小题,分别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选做。如“广州一模(09年17题)的计算题”1)为了安全,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段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v=108km/h,假设前方车辆突然停止,后面车辆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起,/

经操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经历的时间(即反应时间)t=0.50s,刹车时汽车受到阻力的大小为汽车重力的0.50倍.该段高速公路上以最高限速行驶的汽车,至少应保持的距离为多大?取g=10m/s. 2)如图20所示,在绝缘的光滑水平面上有A、B两个点电荷,A带正电,B带负电,电量都是q,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为使两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都处于静止状态,必须在水平方向加一个匀强电场.求:两电荷都处于静止状态时,AB连线的中点处场强大小和方向.(已知静电力常数为k)

1)题的检测题可分层次:A层次:1.速度是表示的物理量108km/h=30m/s,2.反应时间是表示汽车在这时间内保持匀速运动行驶的距离为:,B层次:.汽车刹车时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有:kmg=ma

得:a=5m/s

刹车过程中汽车运动的距离为:

汽车到达前车速度为零时所求距离为:

2)题的检测题可分层次:A层次:点电荷电场的场强,B层次:知道场强叠加原理A点电荷在AB连线中点处产生的场强为:,方向由A指向B,B点电荷在AB连线中点处产生的场强为:,方向由A指向B根据电场叠加原理:,方向由A指向B ;C层次:电荷受力平衡

F电=F

,得,方向由B指向A,根据电场叠加原理:,方向由A指向B。A层次为基础题,速度的单位转换、反应时间的物理意义、点电荷电场场强的公式,要求全体学生完成。B层次:这一层次为提高题,汽车刹车时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并理解位移关系、知道场强叠加原理A点电荷在AB连线中点处

产生的场强、要求B、C层次学生完成;C层次为提高题,电荷受力平衡和电场叠加原理。学生完成在本检测的基础上,对没有达标的学生,针对答卷中反映的问题,分层归纳整理,进行个别指导,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帮助查缺补漏。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稍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多学一点,同时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就能使全班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使学习更加主动。

3.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效果

“分层教学思想”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把学生分为不学而知的叫“天才”即上等,把学而后知叫“次等”,他是分层教学的先驱者,现代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在各地大力推广和实验,其效果十分明显。我校也进行大量的实践,在教学中,我对我所教的班进行多次对比分析,在2008届高三时,我所教学的班在学校是属A层次的班,在刚接手高三时,班内学生的物理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差异大,且学生对物理的悟性也差别明显。在高三的第一学期,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组织教学,在期中考试中,68人参考,有8人得分在100分以上,有32人得分在80分到99分之间,有33人得分在80分以下,其中最高分为128分,最低分为17分,平均分为74分(总分150分)。到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68人参考,有12人得分在100分以上,有30人得分在80与99之间,有26人得分在80分以下,其中最高分135分,最低分21分,平均分为78分(总分150分)。在整个这一学期中,中等生和基础较弱的学生普遍对物理学习感到吃力,还有不少学生对物理科的学习渐渐地显得信心不足,有的基础较弱的学生对物理科的学习已经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在高三的第二学期,我大胆地对所教学的班进行分层教学实验,将学生按学习物理的实际情况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次是物理基础薄弱,学习成绩较差,对物理学习兴趣不浓、意志品质不够刻苦的学生,物理的考试成绩在70分以下的,B层次是物理学习成绩在中游左右,学习兴趣不稳定,时好时坏的学生,物理成绩在70分到90分之间的,C层次是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毅力强的学生,物理成绩在90分以上的,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大组,每一个小组8至9人其中三个层次的学生比例为25%、50%、25%左右。

课堂教学从目标、提问、作业布置、辅导以及平时的单元检测,按照上述操作办法进行分层处理。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渐渐浓厚起来了,基础较弱的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不断提高,中等层学生在后面同学的促进下也有更大的提升,优生更加努力钻研,对整个班起着带头作用,形成了比学赶帮的态势。通过高三第二学期的物理分层教学实验,所教学班在高考考试时,68人参考,130分以上的有8人,60分到90分之间的32人,60分以下的5人,其中最高分141分在全区排在第二名,最低分50分,平均分98.5分(总分150分)。我校其它班也实验了物理分层教学,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班效果更加突出。高一进入高二时,年级上又对全级进行分层分班,全级进行物理分层教学,学生的物理成绩总体有十分显著的提升。现在这些学生已进入高三,高一进校时学生间的差距很大,目前这些差距已经明显缩小。我校其它年级的物理教学也在进行分层教学,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以上事实,说明了“高中物理实施分层教学”是必要的、可操作的,并且具有显著的实效性。分层教学法,效果显著,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是实施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教法.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每一位学生的物理能力,使高中物理教学效果更好,“高中物理分层教学”实验已在我校全面开展起来。较好地解决了个体与全体的需求矛盾,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物理实施分层教学,已成为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的优化策略.教育理论和实践,2000(9),P45

[4]胡兴宏.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上海教育,2000(7),P7

篇2: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总结

微山一中 鲍建仁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高效生态课堂中分层教学的实施确实能更好地发挥自主探究学习的优势,并克服一律化教学要求所带来的弊端,更能体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并且通过课堂展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办学规模的扩大

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的中考数学成绩从十几分到九十多分,而且“平行分班”。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已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怎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数学课堂?怎样使他们的数学潜能真的得到激发?怎样使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有所学、有所收获?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高效生态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十分必要。

3.课堂改革的需要

微山一中为了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目标。在王玉强校长、颜秉鑫主任的带领下,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在原区“循环大课堂”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发展实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目标,调整师生关系,调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调整教学的呈现方式,确立了“高效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半年来,在高效生态课堂的实践中微山一中高一数学组,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应用着并不是得心应手。分层教学就是其中一个问题,也是高效生态课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1.深入开展高效生态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充满激情和传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数学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以及表达和展示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使之终身受益。

2、提高参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改队伍,培养一批“课改”骨干教师;进一步促进课程发展。使参与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开发新教材,设计适应各层次使用的数学《导学案》、作业、试题。

3、有效推动我校高效生态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吸引广大数学教师投身到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来,为我校通过教育科学实验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为实现教科研强师兴校、跨越式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三、课题概念界定

1.高中数学高效生态课堂:所谓“高效”是指以老师为主导,精心备课;学生为主体提前预习。所谓生态就是把课前省时,课中惜时,课后及时。首先教师编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根据难易程度分成A、B、C三个等级)有深度、高质量的《导学案》,课前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学案》自主预习,不明白的要形成问题、对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讨论后组长将本组内的学习情况向老师汇报;课中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完成课中案,老师做必要的点拨并控制课堂进程,学生做课时小结,最后老师进行当堂检测。

2.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每组再分成A、B、C等级,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3.高效生态课堂下的分层教学就是在高效生态课堂下如何实施分层教学,使分层教学更好的为高效生态课堂服务。同时分层教学也是实施好高效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科学、合理、动态的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它不仅有着数学教学的现实必要性,有助于解决教师难教(学生数学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使教学的起点和切入点难定)和学生难学(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同时,它也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

1.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现有发展区”,是教学的出发点;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发展水平,是教学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努力创造条件去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提出,在正常情况下,只要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能。智力的发展和表现,会因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差异而有所差异。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的、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充分发展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该理论指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可以通过有效措施得到弥补的,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

我们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和帮助,从而使全体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学习速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等多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

4.美国教育家卡罗尔的理论。卡罗尔指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的 机会,再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将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针对其特点和基础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使数学教学目标.内容.进度.方法和手段更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5.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理论。赞可夫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他主张要减轻后进生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不急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或让其达到及格水平,要利用一切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肯定其进步,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这些也都是数学分层次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

此外,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以及中国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等等,也都为数学分层次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国内外分层教学的研究概况及趋势

20世纪初分层教学被引入学校教学以来,分层教学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它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分层教学最先出现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面对着大量移民儿童的涌入,为了教育这些背景各异的新生,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学习成绩对他们进行分类(分层).到50年代,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在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到不同的层,并且始终待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开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平等的区别对待的方法,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而对“高能儿童”则给予特殊照顾,助长了他们自高自大的骄傲习气.同时,由于分层,使得学生之间的隔阂加深了,易造成社会矛盾,是一种不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使得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对教育制度进行抨击和反思,产生了要加速培养“尖端人才(精英)”的紧迫感,从而恢复了对分层教学的重视,并开展了再实验,再研究,现评价,形成了对分层教学新的研究高潮.经过再研究,教育家们发展儿童之间智力和能力客观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再加上在高度民主工业化国家高度社会分工需要各式各样具有不同能力,资格和水平的人才.据调查发现,60年代中期,英国的小学存在96%的教师都在分层后的班级里教书.法国政府70年就要求在初中三,四年级进行分层次,开设向职业教育分流的技术班.70年代~80年代中期,对分层教学的研究呈现出两大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持赞

成的态度,认为教师对分层后的同质班级进行教学更容易,对学生也产生积极的效果.另一种是持反对态度,认为分层教学对差生不公平,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效果.到了9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对精英人才和学术成就的重视,大部分学校重新回到分层教学的实践当中.据美国1993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86%的公立中学仍在实施分层教学,只不过方法上有所调整.根据现有的研究,至今对于分层教学是好是坏的问题仍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不同教学目的价值观使得人们对分层教学的评价有赞有贬.美国的“分层教学”与“小班化”教学,“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相结合,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形成走班的选修制.但是我国的学校多数是大班额超负荷教学,盲目地照搬国外的分层教学模式确实行不通.因此,在中国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值得探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国内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结果显示其弊大于利,C层学生自尊心受到影响,自信心降低,建议用班内分层制.许多教育网页中刊登有关“分层教学”方面的文章,如刘树仁的《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蒋国平的《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探析》,程桂勤的《关于分层英语教学的报告》,刘少娟等的《突出主体地位 尝试分层推进——英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等.虽然分层教学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很多专家曾经对此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提出分层教学的概念,并对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提出了一定的方案.但这些方案具体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措施。因此对分层教学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是很有必要的.六、课题研究目标(1)近期目标

1.通过高效生态课堂编写的《导学案》,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形成学习小组、进而进行讨论、展示、以及独立完成课堂检测。让学生熟悉并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2.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情况,要逐一形成书面档案,以便分层指导。3.开展高效生态课堂下的分层教学实验.撰写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教案、案例、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摸索并形成课堂教学模式。(2)远期目标

1.形成本学科各年级实施高效生态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方案。

2.树立学生观,探讨在分层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探讨培养学生能力的新途径,以及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实践研

究的基础上,构建并实践总结出较为成功的“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学生展示——针对点拨或必要讲解——当堂检测——总结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提炼出教学实施的基本原理,提出相应教学对策。

3.强化改革创新观念,通过实施高效生态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不断研究、分析、总结和发现分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可能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可操作性,不断丰富分层教学的内涵和实施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努力探索出一套“数学分层教学,异步推进”的有效对策,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4.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树立素质教育观,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特点,要照顾到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组织起适合各层次学生的有效学习机制,全面推广和实施分层次教学。

七、课题研究内容

高中数学高效生态课堂下的分层教学活动,主要是指立足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自主参与开展,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教师或他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1.对学生分层的研究

主要探索出对学生分层的科学有效的做法:一是老师怎样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情感态度和个性特征等,对学生做出分层,二是怎样让学生了解自己,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以便更好进步。三是如何获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学生分层应做到老师公正,学生自愿,家长支持。2.对备课分层的研究

一是如何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编制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提问,课堂训练。这是解决好分层次教学的一个关键。

二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准备,如何了解各层次的学生的预习,学习情况。如何控制课堂进程,提什么样的问题,让什么样的学生回答等等,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是预计要突破的难点。

3.对授课分层的研究

研究高效生态课堂下各个教学环节的层次性:探究学习的层次性,课堂提问的层次性,课堂练习的层次,课堂辅导的针对性,总结提升的层次性,如何打

造人人参与,时时参与,并获得最大发展的课堂。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同时完成课程目标。切实贯彻最新发展区域原则。4.对作业分层的研究

总的想法是分层次布置作业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编制出对各个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具有层次性的作业,如:模仿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名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不断尝试成功的喜悦。不至于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挫败感和畏惧感,对学习失去信心。但是,具体做法有待进一步完善。5.对学生分层评价的研究

坚持小组评价和个别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于小组评价要周周总结,对于表现好的小组,适时予以奖励。对于个人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机制,对C级学生采取表扬性评价,寻找闪光点;对B级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级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紧、谦虚,不断超越自己。研究重点:

1.如何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编制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提问,课堂训练。这是解决好分层次教学的一个关键。

2.研究高效生态课堂下各个教学环节的层次性:探究学习的层次性,课堂提问的层次性,课堂练习的层次,课堂辅导的针对性,总结提升的层次性。

3.对学生分层评价的研究 预计突破的难点: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通过老师之间的协作,学生的学习负担会大大降低。

3.老师控制课堂的能力接受考验,老师的综合业务水平“被迫”提高。课题创新之处: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所有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为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

2.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不仅是指挥者,更是合作者、服务者、帮组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好的得到了体现。

3.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过去的课堂,学生不易大面积参与。通过分层次《导学案》的编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人人参与课堂的目标得以实现。

4.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合作讨论中,老师已不再界限学生讨论的答案统一在老师事先限定的框框之中,学生的讨论结果也有很多是老师始料未及的,但却是精彩独到的、受学生瞩目和欢迎的,是超越老师和挑战教材的。值得惊喜的是,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很多过去曾是一言不发的同学,很多时候也能产生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奇特的想法,博得师生的刮目相看。

八、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整理,构建高中数学高效生态课堂下的分层教学学习的策略体系和行动方案。

(二)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在实践中不断观察、分析、归纳、反思、修正、完善,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三)经验总结法。针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抽象、概括,总结经验教训,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九、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12.9—2012.10)准备阶段。

①课题组成员组成:鲍建仁、宗静等一批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和骨干教师; ②回顾学校前阶段实施高效生态课堂的基本经验,结合总课题的学习和指导方向,组织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③配备子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软、硬件材料。

(2)第二阶段(2012.10—2013.1)实验阶段。

建立每个组员的资料袋,内容有①集体备课《导学案》,本人上课教案、课件等内容,课后反思记录,组员互相听课的记录,评课记录,个人的心得体会等;②每个组员必须总结每阶段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集体讨论的活动记录;③组员收集案例。每学年进行一次阶段成果展示活动,邀请学校教研室进行评议,同时完成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力争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3)第三阶段(2013.1—2013.6)总结阶段

对课题的结题工作,对各项成果进行终结性评价,编制优秀成果,形成结题总结报告。

十、组织分工

本课题组组成人员分工:

主持人:鲍建仁、宗静(负责研究实施方案的策划、执行和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工作。)

成员:鲍建仁(县教学先进个人,负责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成员:宗静(即优质课执教者,负责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成员:居岩敏(县教学新秀,负责课题公开课的研究)成员:周长存(县教学新秀,负责课题案例的研究)

十一、资料准备情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必修1、2、3、4、5 选修1—

1、1—

2、2—

1、2—

2、2—

3、4—1 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李炳亭:《杜郎口“旋风”》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郭道胜:《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山西人民出版社

秦荃田:《主体分层,探索创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教育》 巴里斯,爱丽丝著:《培养反思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鲁加才:《<民办高中分层教学的实验与研究>阶段汇报》石岩公学教育研究

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篇3: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

根据此类现象, 我校从2011年3月开始, 对1年三班进行了针对物理教学的改革———分层分班教学。 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 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中, 既要重视学生的共同目标, 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 使全体学生各得其所。 分层教学开展时间并不长, 但目前学生的反映很好, 两个班的学生都对分层分班教学满意, 课堂教学效率也跟着提高。 笔者从中感到分层分班教学的必要性。

一、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将学生分层

要实现分层分班教学, 首先要分班。 由于学生受到认知水平的局限和思维定势、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同时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差距; 加之物理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 导致学生在历次考试中考试成绩与其他科目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主要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课堂反应和几次测试成绩分A, B两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浓厚, 能力强、思维好、潜力大, 接受能力强, 班级中占三分之一;B层次的学生物理思维很难建立, 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物理学习兴趣较低, 占绝大多数。 在教学过程中分层不能绝对, 随着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阶段性地进行调整。

二、对教学进行分层

在教学分层中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分层。 据教材、新课程的一般要求和各层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水平, 设计、制定出分层次的教学方案, 使教学的难易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既可以实现又不是轻松实现。 这些分层对教学活动中的各层次学生起到定位、导向、激励作用。 例如课时目标分层, 是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分层, 然后对本节课应培养的能力分层:对哪几组培养机械记忆能力、并力求掌握哪些知识点;对哪几组培养良好的记忆储存习惯, 提高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对哪几组培养观察分析和思考综合能力、对哪几组培养良好的记忆储存习惯, 提高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对哪几组提高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对哪几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能力等。 教师根据这样的分层情况设计课堂、学习中的提问、例题分析过程。 这样, 对一些由于精神涣散、意向不定的学生可以有效地排除干扰, 使其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学会将精力集中到固定的可以达到的方向 (目标) 上, 学会独立安排, 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 增强意志力。

三、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分层

练习是使学生再现、巩固、理解、深化所学知识的手段, 也是保持学生持久学习兴趣的手段。 练习过于简单, 机械照搬课本内容, 学生易感到无趣。 灵活多变的问题, 能使各类学生尝到思维的味道, 感受到复出之后的收获快乐。 所以, 课堂练习要突出重、难点之外, 还要注重把握量和度, 分层联系和作业可采取如下方法:相同的物理过程, 设计不同的已知和求解; 相同的知识点, 从不同的情景设题;从底层到高层逐渐加大量和难度。

四、分层教学的优点

通过分层分班教学, 笔者认为此教学方法有如下优点。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分层, 源于学生的差异, 效果, 来自于分层。 分层教学的实施, 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 同时, 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 心理品质得以逐渐优化, 而这又进一步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探索软、硬件知识, 自主地结合理论进行操作, 掌握知识, 发现规律。 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增强, 信息素养得以提高。 而且, 在相互联网的教室中, 学生的层间、层内的合作变得活跃和突出, 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2.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首先, 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 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而提高了师生合作、 交流的效率; 其次, 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做了充分准备, 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总之, 通过这一教学法,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

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高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各层学生的学习, 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 分层教学在提高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更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自觉跨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 主动实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学。 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高。

分层教学应本着为各类学生提供最优质服务的思想出发, 给学生提供各种选择的机会, 不要把着眼点局限于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 而应从长远考虑, 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上下工夫。 分层教学的尝试是很辛苦的, 可是笔者认为这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 不至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 也不至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 勤于钻研, 使信息技术能帮助大家完成其他的任务, 非常值得。

篇4: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物理教学;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难点在如何面对一个由个体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的群体。在基础教育高中阶段,班级授课集体教学组织形式无疑是一种传授系统知识、技能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形式。在这样的班级授课下,用同一目标要求全体学生,必然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不相适应,使一部分学生达标过易,另一部分学生难以达标,难以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这种教学大都是以同一种模式面向全班学生,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很少考虑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智力水平差异,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的尴尬局面,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而物理现象和应用物理规律存在于每一个生活中,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因此物理的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和掌握物理规律,以便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承认学生的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为了让学生有积极的求知欲,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进度,进行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个性化的分层教学更具现实意义。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分层现象促使我们努力探索一种能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着眼于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分层教学。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认为:教学中应克服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曲线的偏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学生学习成绩呈“正态曲线”分布的影响,教师开始已经用“正态分布曲线”去预期学生的成绩,通过教学和评分制度传递给学生,结果学生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对学生的分等符合预先的预期。布鲁姆认为这种固化的预想不仅遏制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努力和创造性,而且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布鲁姆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绝大多物理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布鲁姆理论观点使我们认识到如果采用某种适当的组织形式,给予不同的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情感上的关怀,我们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他认为学生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即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能达到的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即在教师帮助下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平。维果茨基把现有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发展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同一难度问题,对一部分学生是符合“最近发展区”,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属于现有发展水平,对有些学生可能超越“最近发展区”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最近发展区”,实施分层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分层次提出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分层次提供教学辅导资料,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各类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发展,能充分发掘各类学生的潜能。

三、高中物理教学分层的具体实施策略

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分层分班后,在各班的教学中也应做到分层教学,在学生分层方面有几种策略:

1.多元分层

参照学生学科成绩和中段考前的总体表现,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是物理基础薄弱,学习成绩较差,对物理学习兴趣不浓、意志品质不够刻苦的学生,b层次是物理学习成绩在中游左右,学习兴趣不稳定,时好时坏的学生,c层次是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毅力强的学生。a、b、c层学生的比例在25%、550%、25%左右。

2.动态分层

对学生的分层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调节,使学生能处于最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中。

3.隐性分层

学生的分层的具体情况教师应清楚地掌握做到心中有数,但又不向学生公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减少分层对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

4.课堂分层教学

(1)教学目标分层:确定各层次学生实际可能协调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订要满足适度性、层次性和阶段性,即目标的难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既能实现又不是轻松实现,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层次性是在统一目标的前提下,设计不同层次目标,以分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阶段性是指各个阶段应具有目标,通过具体目标的依次,不断调整目标的适度性,动态管理各类目标,促进目标的提升,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2)课堂设问分层:在课堂上,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问要求,对于a层次的学生提出较基础的问题,对于b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较灵活的问题,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巩固基础知识,对于c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

(3)作业分层:教学过程中的堂上和课外作业分成三个层次,a层次的同学做基础训练题,b层次以基础训练题为主,同时配以少量提高题,c层次的同学完成基础、灵活性和综合性题目。作业的分层使每个学生感到完成作业轻松愉快,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辅导分层:对于a层次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和讲解,帮助他们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鼓动他们大胆思考和提出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对于b层次的学生教师可适当点拨,让其思考和讨论,而对于c层次的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探究。

(5)测试分层: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平时阶段性和期中考试,分别设计适合各层次学生的试题,将一份试卷分为必做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是全体学生都做,而选做题对应同一知识点,按不同能力要求分abc三个小题,分别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选做。

篇5: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总结

项城二高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双主循环课堂中分层教学的实施确实能更好地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并克服一律化教学要求所带来的弊端,更能体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并且通过课堂展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办学规模的扩大

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已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怎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数学课堂?怎样使他们的数学潜能真的得到激发?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十分必要。3.课堂改革的需要

项城二高为了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目标。在张国民校长的带领下,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模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结合我校实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目标,调整师生关系,调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调整教学的呈现方式,确立了“双主循环课堂”的教学模式。两年来,在双主循环课堂的实践中二高数学组,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应用着并不是得心应手。分层教学就是其中一个问题,也是双主循环课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1.深入开展双主循环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充满激情和传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数学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以及表达和展示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使之终身受益。

2、提高参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改队伍,培养一批“课改”骨干教师;进一步促进课程发展。使参与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开发新教材,设计适应各层次使用的数学《导学案》、作业、试题。

3、有效推动我校双主循环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吸引广大数学教师投身到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来,为我校通过教育科学实验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为实现教科研强师兴校、跨越式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三、课题概念界定

1.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所谓“双主”是指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谓循环就是把课前,课中,课后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循环。首先教师编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根据难易程度分成A、B、C、D四个等级)有深度、高质量的《导学案》,课前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预习,不明白的要形成问题、对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讨论后组长将本组内的学习情况向老师汇报;课中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老师做必要的点拨并控制课堂进程,学生做课时小结,最后老师布置下一课《导学案》。

2.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3.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就是在双主循环课堂下如何实施分层教学,使分层教学更好的为双主循环课堂服务。同时分层教学也是实施好双主循环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科学、合理、动态的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它不仅有着数学教学的现实必要性,有助于解决教师难教(学生数学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使教学的起点和切入点难定)和学生难学(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同时,它也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

1.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现有发展区”,是教学的出发点;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发展水平,是教学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努力创造条件去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提出,在正常情况下,只要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能。智力的发展和表现,会因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差异而有所差异。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的、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充分发展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该理论指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可以通过有效措施得到弥补的,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我们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和帮助,从而使全体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学习速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等多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

4.美国教育家卡罗尔的理论。卡罗尔指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的

机会,再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将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针对其特点和基础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使数学教学目标.内容.进度.方法和手段更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5.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理论。赞可夫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他主张要减轻后进生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不急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或让其达到及格水平,要利用一切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肯定其进步,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这些也都是数学分层次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

此外,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以及中国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等等,也都为数学分层次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国内外分层教学的研究概况及趋势

20世纪初分层教学被引入学校教学以来,将班级进行分层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从1916年开始,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也大量展开.分层教学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它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分层教学最先出现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面对着大量移民儿童的涌入,为了教育这些背景各异的新生,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学习成绩对他们进行分类(分层).到50年代,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在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到不同的层,并且始终待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开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平等的区别对待的方法,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而对“高能儿童”则给予特殊照顾,助长了他们自高自大的骄傲习气.同时,由于分层,使得学生之间的隔阂加深了,易造成社会矛盾,是一种不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使得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对教育制度进行抨击和反思,产生了要加速培养“尖端人才(精英)”的紧迫感,从而恢复了对分层教学的重视,并开展了再实验,再研究,现评价,形成了对分层教学新的研究高潮.经过再研究,教育家们发展儿童之间智力和能力客观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再加上在高度民主工业化国家高度社会分工需要各式各样具有不同能力,资格和水平的人才.据调查发现,60年代中期,英国的小学存在96%的教师都在分层后的班级里教书.法国政府70年就要求在初中三,四年级进行分层次,开设向职业教育分流的技术班.70年代~80年代中期,对分层教学的研究呈现出两大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持赞成的态度,认为教师对分层后的同质班级进行教学更容易,对学生也产生积极的效果.另一种是持反对态度,认为分层教学对差生不公平,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效果.到了9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对精英人才和学术成就的重视,大部分学校重新回到分层教学的实践当中.据美国1993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86%的公立中学仍在实施分层教学,只不过方法上有所调整.根据现有的研究,至今对于分层教学是好是坏的问题仍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不同教学目的价值观使得人们对分层教学的评价有赞有贬.美国的“分层教学”与“小班化”教学,“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相结合,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形成走班的选修制.但是我国的学校多数是大班额超负荷教学,盲目地照搬国外的分层教学模式确实行不通.因此,在中国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值得探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国内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各地在实施英语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都总结出了不少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像北京十一中英语学科分层教学的教育实验取得显著的效果,在当时造成很大的影响.90年代初上海率先提出实验.1993年福州八中英语学科的教育实验,平行分班,分层授课,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东莞塘夏理工学校1999年实施以升学和就业进行分层的教学实践,连续两年都有170多名毕业生通过高职和普高高考.青岛经济职业学校2001年在英语,数学两学科实施“走班制”的分层教学管理,效果显著.(摘自《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3日13版)

山东威海第二职业中学在2001级学生数学,英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实验,将数学,英语都分为A,B两个层次,变原来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为固定班级授课制+流动的A,B两个层次教学制.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英语平均分差异不显著,但优秀率明显高于入学时;虽然A层(中差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许多,但是A层次教学压力很大.沈阳市8所职业学校自2000~2005年进行了英语分层次教学,对A,B,C层的学生分别进行探索性教学,提高性教学和补偿性教学.实验显示成绩越好的学生进步越快,各层次学生在适应自己的空间学习,从而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最优发展.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在2002~2003年对四个B班(分A,B层)进行实验,通过对课型,教材组合,课堂活动,课外学习要求,评估标准等进行个性化设计并实施,大大地提高B层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学习效率.北京外贸学校在2003级的英语教学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其弊大于利,C层学生自尊心受到影响,自信心降低,建议用班内分层制.许多教育网页中刊登有关“分层教学”方面的文章,如刘树仁的《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蒋国平的《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探析》,程桂勤的《关于分层英语教学的报告》,刘少娟等的《突出主体地位 尝试分层推进——英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等.虽然分层教学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很多专家曾经对此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提出分层教学的概念,并对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提出了一定的方案.但这些方案具体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还存

在一定的问题,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措施。因此对分层教学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是很有必要的.六、课题研究目标(1)近期目标

1.通过双主循环课堂编写的《导学案》,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形成学习小组、进而进行讨论、展示、以及独立完成课堂检测。让学生熟悉并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2.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情况,要逐一形成书面档案,以便分层指导。3.开展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实验.撰写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教案、案例、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摸索并形成课堂教学模式。(2)远期目标

1.形成本学科各年级实施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方案。

2.树立学生观,探讨在分层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探讨培养学生能力的新途径,以及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并实践总结出较为成功的“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学生展示——针对点拨或必要讲解——当堂检测——总结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提炼出教学实施的基本原理,提出相应教学对策。

3.强化改革创新观念,通过实施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不断研究、分析、总结和发现分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可能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可操作性,不断丰富分层教学的内涵和实施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努力探索出一套“数学分层教学,异步推进”的有效对策,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4.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树立素质教育观,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特点,要照顾到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组织起适合各层次学生的有效学习机制,全面推广和实施分层次教学。

七、课题研究内容

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活动,主要是指立足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自主参与开展,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教师或他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1.对学生分层的研究

主要探索出对学生分层的科学有效的做法:一是老师怎样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情感态度和个性特征等,对学生做出分层,二是怎样让学生了解自己,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以便更好进步。三是如何获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学生分层应做到老师公正,学生自愿,家长支持。2.对备课分层的研究

一是如何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编制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提问,课堂训练。这是解决好分层次教学的一个关键。

二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准备,如何了解各层次的学生的预习,学习情况。如何控制课堂进程,提什么样的问题,让什么样的学生回答等等,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是预计要突破的难点。

3.对授课分层的研究

研究双主循环课堂下各个教学环节的层次性:探究学习的层次性,课堂提问的层次性,课堂练习的层次,课堂辅导的针对性,总结提升的层次性,如何打造人人参与,时时参与,并获得最大发展的课堂。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同时完成课程目标。切实贯彻最新发展区域原则。4.对作业分层的研究

总的想法是分层次布置作业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编制出对各个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具有层次性的作业,如:模仿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名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不断尝试成功的喜悦。不至于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挫败感和畏惧感,对学习失去信心。但是,具体做法有待进一步完善。5.对学生分层评价的研究

坚持小组评价和个别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于小组评价要周周总结,对于表现好的小组,适时予以奖励。对于个人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机制,对C级学生采取表扬性评价,寻找闪光点;对B级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级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紧、谦虚,不断超越自己。研究重点:

1.如何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编制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提问,课堂训练。这是解决好分层次教学的一个关键。

2.研究双主循环课堂下各个教学环节的层次性:探究学习的层次性,课堂提问的层次性,课堂练习的层次,课堂辅导的针对性,总结提升的层次性。

3.对学生分层评价的研究 预计突破的难点: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通过老师之间的协作,学生的学习负担会大大降低。

3.老师控制课堂的能力接受考验,老师的综合业务水平“被迫”提高。课题创新之处: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所有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为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

2.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不仅是指挥者,更是合作者、服务者、帮组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好的得到了体现。

3.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过去的课堂,学生不易大面积参与。通过分层次《导学案》的编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人人参与课堂的目标得以实现。

4.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合作讨论中,老师已不再界限学生讨论的答案统一在老师事先限定的框框之中,学生的讨论结果也有很多是老师始料未及的,但却是精彩独到的、受学生瞩目和欢迎的,是超越老师和挑战教材的。值得惊喜的是,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很多过去曾是一言不发的同学,很多时候也能产生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奇特的想法,博得师生的刮目相看。

八、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整理,构建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学习的策略体系和行动方案。

(二)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在实践中不断观察、分析、归纳、反思、修正、完善,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三)经验总结法。针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抽象、概括,总结经验教训,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九、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10.5—2011.5)准备阶段。

①课题组成员组成:凡俊平、邵玉春等一批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和骨干教师; ②回顾学校前阶段实施双主循环课堂的基本经验,结合总课题的学习和指导方向,组织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③配备子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软、硬件材料。

(2)第二阶段(2011.6—2013.1)实验阶段。

建立每个组员的资料袋,内容有①集体备课《导学案》,本人上课教案、课件等内容,课后反思记录,组员互相听课的记录,评课记录,个人的心得体会等;②每个组员必须总结每阶段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集体讨论的活动记录;③组员收集案例。每学年进行一次阶段成果展示活动,邀请学校教研室进行评议,同时完成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力争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3)第三阶段(2013.1—2013.4)总结阶段

对课题的结题工作,对各项成果进行终结性评价,编制优秀成果,形成结题总结报告。

十、组织分工

本课题组组成人员分工:

主持人:凡俊平、邵玉春(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教研组长,负责研究实施方案的策划、执行和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工作。)

成员:王露草(市教学能手,负责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成员:王清华、牛军伟(市教学新秀,负责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成员:赵景松(市教学新秀,负责课题公开课的研究)成员:崔银才(市教学新秀,负责课题案例的研究)

成员:李保健(市教学新秀,负责课题实验中经验的总结)

十一、资料准备情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必修1、2、3、4、5 选修1—

1、1—

2、2—

1、2—

2、2—

3、4—1 陆建中《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 科学出版社2007 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李炳亭:《杜郎口“旋风”》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郭道胜:《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山西人民出版社 郭道胜:《让学生走进思考的世界》,山东人民出版社

秦荃田:《主体分层,探索创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教育》 布鲁克菲尔德著:《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巴里斯,爱丽丝著:《培养反思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扬军:《布垆坶的教育理论与差生转化》,外国教育研究 1995.4

鲁加才:《<民办高中分层教学的实验与研究>阶段汇报》石岩公学教育研究

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蒋国平:《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探析》、程桂勤:《关于分层英语教学的报告》、刘少娟:《突出主体地位 尝试分层推进——英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

1997.2

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997.10;

篇6: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也属于基础知识,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中学阶段的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既要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又不能回避学生的升学问题,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尖锐的矛盾。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然而,因材施教一直是一个喊得很时髦的口号,鉴于各种主观及客观的原因,不少教师的因材施教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2. 分层教学的实施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笔者近年来在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教改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对学生进行分组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我在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便用一套难易适中的题目对所教班级进行测验,然后按照学生的测验成绩将各班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我在分组时便是这样对学生讲的,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同时我还用了另一种说法,就是A组为铜牌组,B组为银牌组,C组为金牌组。这样学生即使分在了A组也不会有什么自卑感。同时我对学生说,我们的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

2.2分层备课

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留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2.3分层授课

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点象复式教学。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组的学生在不同的课室上课,因此,课堂教学时如何进行便是一个问题。以高二代数《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为例,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给全班学生复习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之后,我便给学生讲解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题策略,便是将不等式进行转化,然后用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这时,我对不同小组的同学提出了如下不同的要求。

我对全班同学说,在今天的例子中,例1和例2是教材中的例题,对A组的同学必须作出要求,用另外的话说,也就是A组的同学对例1和例2必须切实掌握:

例1 解不等式(见数学教材P23例3)。

例2 解不等式(见教材P23例4)。

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我给A组的学生指出,对于指数不等式,我们首先要看能否将它们化为底数相同的不等式,然后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得出指数间的关系。对于对数不等式,特别地给学生强调,对数的真数为正数这一条件,然后再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将其转化。

对于B组的同学,我除要求它们掌握A组的例题外,还要求它们掌握例3这种较为复杂一点的指数不等式问题。

例3 解不等式。

我首先引导B组的同学分析例3中数字间的关系,9=32,4=22,6=2×3,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在讲例3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将其变形为,然后可以假定A= 用换元法将 解出,最后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得出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对C组的同学我除了要求他们掌握B组的问题外,对C组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我讲了例4,要求C组的同学切实掌握例4的解题思路及能力要求。

例4 解不等式。

在解这个不等式的过程中,用到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还用到了数学方法中的换元法,更为重要的是,例4中含有参数a,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例4是培养优秀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好例题。

由于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对各组同学的具体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根据自己的基础掌握不同的内容,学生便不会出现因听不懂例题的内容而在课课上睡觉现象。

2.4分层作业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在对学生实施分层上课后对作业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还是以《解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为例,我是这样对学生布置作业的:

A组作业:解下列不等式:

(1)

(2).(3)

(4).B组作业:

1解下列不等式:

(1)

(2).(3).(4)

2.求不等式 在(0,1)上的解集.3.求函数 的定义域.C组作业:

1.同B组1(1);

2.同B组2题;

3.同B组3题;

4.解不等式

5.解不等式

2.5分层辅导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辅导是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后,在课外的辅导方面我采用了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的办法进行学习辅导,即通过对口扶贫的方式进行辅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的办法是,我课外直接对C组的同学进行辅导,B组的同学由C组的同学进行辅导,A组的同学由B组的同学进行辅导,这样,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我对学生说,自己会做题还不表示你真正弄懂了一道题,只有你能讲解后别人能听懂则说明你自己真正懂了。另外,我给学生说,你们都是老师的助手,你们之间的相互辅导实际上也是在减轻教师的负担,因为两个班有一百多名学生,全靠老师一个人是照顾不过来的,更何况我在学校行政事务方面的工作无很多。作为办公室主任,我在学校还担任了学校行政办公室的全部工作,此外我还担任了学校的会计工作。事情之多是可想而知的,给学生讲明了这样道理,学生都极为配合我和支持我的工作。

2.6分层测验

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测验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我自从采用分层教学后,对学生的测验采用A、B、C三套不同的试卷,以使不同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都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在测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试卷,即A组的同学可以选择B组的试卷,同样,B组的同学也可以选择C组的试卷。每次测验后各个组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小组,而退步的同学则的降到下一个小组。

2. 收获与体会

我们学校是一个有近1500名学生,100多名教师,31个教学班的大校,我是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担任学校办公室的全部工作,同时担任高中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此外还担任学校会计的工作。工作之多可想而知,自从我采用分层教学之后,我教得极为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在全年级的六个教学班中名列前茅。我是在高一上学期中期考试后由于原数学教师的工作原因而接手的,我接手的是高一(3)、(4)班两个班的数学课。当时年级学生在学校中期考试中的情况如下表所示(考试由学校交叉命题,交叉阅卷,任课教师在学生分数出来前均不接触本级学生的试卷):

班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平均分 52.2 48.5 45.7 48.3 50.2 53.9 及格率 55% 50% 47% 49.5% 52% 58% 优秀率 19% 15% 10% 12% 17% 20% 综合名次 2 4 6 5 3 1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我接手前学生的成绩分别为年级的第四名及第六名。

之后又通过半年多的教学,在高一学年结束时由市教委教研室统一命题,全市统一考试及阅卷,学生的考试成绩为:

班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平均分 54.1 50.0 55.2 58.4 47.4 49.7 及格率 52% 48% 54% 60% 40% 42% 优秀率 30% 29% 33% 40% 20% 23% 综合名次 3 4 2 1 6 5

通过以上的统计不难看出,尽管我采用分层教学的时间还不到一年,但是学生的进步是显著的,此外,在全国希望杯数学邀请赛中,我所教班级有一个学生获全年级唯一一个全国三等奖。我在学校担任的工作相当于三个人的工作量(并没有多拿一分钱的工资和奖金),有老师和我开玩笑说我是能者多劳,其实真正使我受益的是我对学生采用了分层教学,并且很多工作都由学生帮我完成了。

总结分层教学中的一些得失,我有如下一些体会:

(1)因为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实教落到了实处。

(2)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兼顾了低差生,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懂,听得明,作业做得会,这便是学习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3)在分组的过程中以A、B、C组出现,而不出现差生等词语,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此外,在课堂上,某些A组的同学能听懂一些B组的内容,B组的一些同学能听懂一些C组的内容,这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4)在辅导的过程中,让C组的同学辅导B组同学,B组同学辅导A组同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负责,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其它教学方面的工作。

(5)使用分层教学,在测验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试卷,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测验成绩过低而抬不起头,不少同学都愿意选择上一个小组的试题以显示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这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6)由于分组的情况将随时因学生的成绩而改变,C组的同学不愿降到B、A组去,同时A、B组的同学又希望能升到C组来,这样便将竞争机制引入到了教学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因而学习的提高也较快。

上一篇:《诗经·国风·邶风·燕燕》鉴赏下一篇:还好只是一场梦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