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专业学位

2024-05-06

硕士专业学位(精选十篇)

硕士专业学位 篇1

1政策

1.1科学学位

课程设置是在其他医学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及各院校的培养目标确定的[4]。

1.2专业学位

国家政策明确规定护理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护理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2]。

2现状

罗阳等人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96名护理专家进行两轮调查后,得出结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应从专业公共课、临床护理、教育、管理4个方面构建,应具有基础性、共享性、针对性的特点[4]。因缺乏统一的标准,各高校的护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公共必修课有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医学统计等;专业必修课各个高校差别较大,主要有护理理论、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高级临床护理、高级管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危重症监护等;选修课的差别就更大了,各个高校往往和医学院其他专业共同开课,一起选课,一般包括西方现代护理、心血管药理学、美学、教育心理学、循证医学、第二外国语等。我国高校护理硕士培养课程设置有一个共性,多个不同方向的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基本相同的,各专业方向的学生在第一年的理论课学习内容是相同或近乎相似的。

3问题

3.1缺乏针对性

目前各院校开设的护理专业课缺乏独立、系统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核心知识体系,难以体现护理专业特色,无法满足学科发展、卫生保健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5]。部分大学护理学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与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一样,同堂完成。而专业必修课设置对于护理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没有侧重,导致不同研究方向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所学的课程完全一样,学位课程的设置范围和教学内容并不能针对学生研究方向的特点,没有凸显其研究方向的专业特色,达不到护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特点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6]。

3.2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不匹配

我国多数高校不同方向的护理专业研究生学习基本完全相同的课程,这必将造成各专业方向的护理学硕士生所学的课程和其所研究的专业方向不一致。而发达国家的护理研究生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式学习,课程教授负责下的临床护理专家一对一式指导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领域[7]。

4对策

4.1个性化设置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修订学科目录,新增护理学为一级学科,代号1011[8],这标志着我国护理专业研究领域必将逐渐细化,建议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确立护理硕士研究生在各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4]。对于公共必修课各个方向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共享,但对于专业必修课必须区别对待,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由课程教授负责下的临床护理专家一对一式指导教学,使其掌握本专科领域的理论知识。

4.2科学学位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应该围绕护理研究、临床护理实践、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四个方面来构建课程体系[4],除了公共课,针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应有不同的核心课程。

4.3专业学位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突出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思考能力,通过强化外语培训,课题研究的训练,专科操作能力的提升,达到解决专科问题能力的凝练,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的应用,毕业论文应该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临床护理病例分析、护理方案实施创新等为主[9]。

5小结

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尤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还处在一个起始阶段,课程设置有一些不合理之处,需要护理教育专家和临床护理专家们一同探讨,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个性化课程设置,而不是一刀切的模式。

摘要:本文探讨了现阶段我国护理学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的护理学硕士课程设置进行比较,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路。希望本文能引起国内护理专家的关注和共鸣,早日合理化我国护理学硕士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护理硕士,科学学位,专业学位,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李淑花,商临萍.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现状[J].护理研究,2009,23(3):582~584.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2010-03-18)[2011-03-1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23/201007/xxgk_92739.html.

[3]刘会胜,岳志伟,余伯阳.专业学位发展根源与动因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5):127~129.

[4]罗阳,张静平,喻坚.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设置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9,24(8):17~18.

[5]张姮,沈宁.对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需掌握核心知识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6):4~6.

[6]马玉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9,(24):2200~2202.

[7]朱杰敏,张锦辉,沈曲,等.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护理学硕士教学及其启示[J].护理学杂志,2010,25(7):77~79.

[8]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二0一一年二月)新修订学科目录[EB/OL].(2011-2)[2011-03-17].http://bbs.zjol.com.cn/thread-5176067-1-1.html.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位报告写作要求 篇2

根据全国MTI教育指导委员会有关MTI培养方案的规定(见学位办[2009]23号文),MTI学位论文采取灵活的方式,有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项目报告三种形式。同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在对学生的培养中既要防止单纯学术化倾向,也要防止单纯培训化倾向。据此我们经过慎重的讨论,本着注重实践,以反映实务能力为主,适当兼顾学术能力的宗旨,特制订MTI学位报告写作要求如下:

1. MTI学位报告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在毕业前写作的一种实践总结报告或研究报告,报告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成绩将计入学生的毕业成绩,凡未能完成学位报告写作或学位报告未能通过答辩者不能毕业和取得学位。

2. 为体现MTI学位的特点,特规定MTI学位报告各组成部分如下:1)任务描述(Task Description),2)任务过程(Process Description),3)案例分析(Case Analysis),4)实践总结(Summery & conclusion),5)参考书目(Bibliography),6)附录(Appendix)。

3. 任务描述部分对学位报告将给予分析的文本进行背景介绍,如该文本系实习中遇到的真实文本,则描述部分应写清该翻译任务的委托方的性质,委托方对该项翻译任务的具体要求(如完成形式、完成期限、完成质量以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文本的性质与特点等。

4. 任务过程部分应对任务完成的过程给予尽可能详尽的描述,比如翻译人员的确定(系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如系合作还应介绍一下翻译人员的遴选过程、标准以及具体的分工等)、译前准备(大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前文本与其他相关资料的获得以及词汇表的制定等)、翻译工作持续时间(如为较大型的项目还可介绍具体的时间管理办法,分为几个阶段的话则还可描述各阶段完成情况,当出现意外情况时是否有应对的预案)、质量控制的手段及过程(审校人员的确定、审校工作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效果等)以及客户评价等。

5. 案例分析部分是学位报告的核心部分,学生以翻译任务所涉文本的内容为基础,选取一定数量的例子从翻译策略、翻译技巧、译文文体特征、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等方面展开分析,对具体译例的分析应按照一定的主题给予分类,分析应体现一定的深度,可以运用合适的理论工具在策略和技巧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6. 实践总结部分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具有一般意

义的启示或结论,也可提出相应的具有建设性的翻译对策。

7.在参考书目部分,学生必须按照学术规范列出在学位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所参考或引用过的各种文献资料。

8.在附录部分,学生可以列出报告所分析的翻译文本的全文(篇幅许可的话),也可以列出作者认为相关的其他材料。(笔译学生应列出其他译作{Portfolio};口译学生应包含口译语篇的录音)。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 篇3

我国的学位分为学术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其中专业性学位是以职业为依据的,所以又称为职业性学位,包括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军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

我国目前有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最高学历一般为本科,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很少。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为了加快教育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亟需面向基础教育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满足上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渠道。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二)

1996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报告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招生对象、培养方向以及学位论文等都做了规定。

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等16所首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开始招生。

1998年又有首都师范大学等13所学校被批准招收教育硕士,并且组织了全国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第一次联考。

2001年是教育硕士发展的比较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肯定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提出要加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速度,为教育硕士在内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2003年又批准增加了贵州师范大学等12所学校为教育硕士培养单位,使我国培养教育硕士的学校增加到了41所。

2004年我国开始招收农村教育硕士生,教育硕士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5年教育硕士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有24917人报考,而且又新增了9所培养学校,但是减少了一所,到目前为止,共有49所学校培养教育硕士,基本覆盖了全国。我国教育硕士的发展已经初见规模。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三)

报考教育硕士要求是大学本科毕业,要有学士学位,具有三年以上第一线教学经历的基础教育的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师系统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2003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将招生对象增加了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具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管理人员,但是必须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另外,如果有本科学历,但是无学士学位,除满足上述条件外,还要求有中学一级的教师职务。

教育硕士的专业学位最初只有学科教学(包括思想政治、语文、英语、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和教育管理方向,后来又增加了现代教育技术和小学教育方向,科学教育方向,的设置也正在论证当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向不是所有培养学校都有权招生的,为了保证培养质量,一些学校的专业方向也不是每年都连续招生的,具体要参考学校当年的招生简章。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课程学习为主,课程结构一般为5门学位课程,5门专业必修课程,和2门选修课程,最少学分要求是34分。1999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这样,我国的教育硕士既强调课程学习也强调学位论文,这也成为我国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特色。但是,与以科研力,主的学术性硕士不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选题要求密切联系实际,结合本职工作,对论文的评份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四)

教育硕士的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具体的培养方式因校而异,有的是脱产一年在校学习,其余时间在职学习,有的是以寒暑假在校集中学习为主,其余时间在职学习;有的则是第一学年集中学习两个月,再与原有的寒暑假学习的培养方式相结合;脱产学习的年限一般为二年,一年半在校学习课程,最后半年回到原单位结合工作撰写学位论文。

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招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使教育硕士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

硕士专业学位 篇4

一、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特征

1.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性质。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已有药学硕士科学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位类型。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旨在根据医药职业领域的需要, 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与药学硕士科学学位主要培养掌握较为系统的药学学术能力不同,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药物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应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药学及与此相关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本领域内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能够胜任本领域的实际工作。

3.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式与特色。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三年, 培养过程中, 突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突出解决实践中问题的教学模式, 要求至少在实践基地开展1年以上的实践活动。同时, 提供各个学位授予单位采取“双导师制”, 即校内导师与实践基地各聘任一个研究生导师, 共同指导药学硕士专业学研究生。

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制的构建

1.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生源质量保障体系和相应反馈机制的构建。

第一,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广泛吸纳优秀生源。积极进行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的宣传工作, 要多方位, 多途径进行宣传;制定出台相关政策, 真正落实国家大的改革方针, 顺应国家研究生培养转型改革的思路, 制定招生录取政策, 考生奖助政策, 学生实习保障政策以及学生就业指导政策等。第二, 改革复试方案, 突出实践能力考核在复试中的作用。建立药学硕士研究生专门复试方案, 成立大学教授、行业业务骨干等业内人士参与的专门面试小组, 综合考察考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突出实践能力在复试中的作用。第三, 加强沟通交流, 做好免试生推荐工作。一是积极培育本校优质生源, 建立与学术型推免研究生有区别的考核体系, 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 对获得优秀实践成果的本科生采取单独加分机制, 鼓励优质生源主动推免成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另一是在教师中形成主动吸引优质生源的意识, 提供实践能力培训平台, 在平时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学校挖掘具有良好潜质的学生。第四, 建立生源质量评估和反馈体系, 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定期评价学校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 及时了解学校内部研究生生源质量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计划以及实施方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管理的调控、反馈机制。

2.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第一, 优化培养方案, 把握培养环节是基础。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要求方面突出实践性, 强调人才解决问题的培养。课程设计方面, 要加强人文科学、交叉学科、实践管理等比重, 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要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协调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第二, 强化教学创新与教材建设, 保证培养质量的核心。在课程教学方面, 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 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聘请企业导师来学校讲课, 让学生聆听企业导师的一套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教材建设方面, 鼓励校内外导师之间合作, 共同建设一个批适合专业学位培养要求的专门教材;在实践教学方面, 依托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和校内外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 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育环节。第三, 完善评估方法, 构建合理的质量评估体系是保证。参照培养要求, 制定符合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 定期对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活动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等进行系统性评价。

3.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及培训体系的构建。

建立以校内导师全权负责, 校外导师多方位参与到招生面试、培养方案制定、实践环节设计与指导以及毕业论文的设计等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双导师制”。第一, 导师的选聘。制定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专门的导师遴选办法, 更加重视对校内导师是否从事应用型研究的考察, 挑选出一批拥有稳定的研究方向, 有较强的应用研究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校内指导教师。校外导师的选聘, 应广开门路, 建立开放、竞争的流动选聘制度, 由学校的长期合作单位组织推荐或由与校内长期合作的校内导师推荐产生, 并根据医药行业的特征, 建立药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的分类遴选标准, 对药品工业领域 (包括药品研发、生产以及质检等) 、药品应用领域 (包括药品临床应用、药品零售等) 以及药品管理领域 (包括药品注册、药品监管以及药事管理等) 分别实施不同的校外导师指导标准。第二, 发挥导师队伍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在培养过程中, 校内导师、校外导师都应积极主动, 加强交流, 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计划, 全面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同时, 应该加强校内外导师在学术上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定期组织学术报告邀请企业导师参加, 学校定期组织学校导师到单位进行实际考察等, 以增进双方了解、交流。第三, 加强导师队伍的管理。首先, 要建立考核制度。建立校内外导师的考核、评估制度, 通过对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以及评估就业质量等多种方式, 评估校内外导师的指导效果;其次, 建立要设立奖励机制, 对于能够积极发挥导师指导作用, 创新性开展工作, 引导研究生成长的优秀校内外导师给予奖励, 并总结其成功的经验, 及时宣传成功的做法与事迹, 以引导更多的导师更好的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第四, 加强导师队伍的培训。对确定具有专业学位招生资格的校内导师, 应进行专业学位教育政策法规方面的培训, 让他们了解国家和学校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规章制度, 树立正确的观念, 熟悉专业学位教育的各个环节, 避免研究生导师还是采取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方式, 不愿意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与到企业、医院等实践工作中。对于校外导师, 也应该举行定期培训, 让他们了解研究生指导的规范, 学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 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参与对于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要性, 提高校外导师的积极性。

4.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专业实践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建立专业实践全过程管理体系。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实践单位代表共同组成的质量评定委员会, 通过检查实践环节记录和实地检查等方式, 全面考察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效果。不断完善专业实践的考评体系,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现场调研会、报告会、技能竞赛等多种评价形式, 确保专业实践环节的效果。建立专业实践的制度化管理体制。为保障专业实践的顺利实施, 学校无论在专业实践前期、过程中都尽量将工作落实到位并设置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从实践基地的遴选、研究生实践的外派以及校外导师的遴选等环节, 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以保障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专业实践质量。

5.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跟专业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不一样, 无法达到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 所以制定分类型的授予学位的标准, 侧重药学实践训练, 是保障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为了体现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跟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题选择、中期考核以及答辩等环节要体现专业学位的培养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课题, 要有明确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随着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不断深入, 其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摘要: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 应区别于药学科学学位, 结合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自身的性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与特色以及职业定位, 构建完善的生源质量保障体系和相应反馈机制、学位课程教学保障体系、导师队伍建设及培训体系、专业实践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别敦荣,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 .

[2]安抚东, 廖沈涵, 余伯阳.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有效衔接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10) .

[3]文冠华, 姜文忠, 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8) .

[4]于沛, 郭琳.专业学位药学硕士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讨[J].药学教育, 2012, 28 (6) .

2013法律硕士专业学位 篇5

一、报考条件

2010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法院、检察院、司法、政法委、公安等政法部门人员,人大系统干部以及有关部门从事法律实际工作者。

符合报考条件的政法系统考生,资格审查表除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外,还须经省级主管部门审查盖章。

非政法系统考生录取比例不超过本校当年录取人数的20%。

二、招生计划

100人

三、考试科目

政治理论、英语、专业综合(含刑法学、民法学、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共计3门。其中,政治理论由我校单独组织,在复试时进行;其余2门全国联考。

四、联考大纲

英语:《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专业综合:《2013年在职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联考专业综合考试大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版)

五、报名方式

— — 26

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

考生于6月20日—7月10日访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网址: http://),登录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管理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考生登录入口:http:///zzlk,按信息平台说明和要求注册、上传电子照片、完成网上报名,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生成并打印《2013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考生于7月12日—15日持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满足报考条件的最高学历、学位证书以及《2013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到各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现场确认点,核验并确认报名信息。浙江大学现场确认点:玉泉校区图书馆演讲厅。报名信息经考生签字确认后,一律不得更改。

在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前,必须认真阅读所报考学位类别应具有的条件,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报考资格。考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诚信负责,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学校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必要时,我校将委托有关权威部门对考生的学历、学位证书进行认证。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认证报告。考生报考资格审查在复试时进行,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考生可于10月17日后登录信息平台下载准考证

六、考试时间

10月27日

七、录取办法

录取工作由我校自行组织和确定,录取分数线由我校自行划定。我校根据考生入学考试成绩(含复试),择优录取。

各类别专业学位调剂录取工作,限在浙江省院校之间进行,不进行跨省院校之间的调剂录取;各硕士专业学位均不进行跨学位类别或跨专业领域的调剂录取。

八、授课方式

分为双休班和集中班:双休班为国定假、寒暑假以外的周六、周日排课;集中班每学期集中安排4-5周(寒暑假、国定假除外)

九、培养费

3.3万元

十、其它事项

1、招生培养学院:光华法学院,联系电话:882732472、联考各科目考试成绩一次有效。

硕士专业学位 篇6

关键词:MTI;应用型;职业化;现代技术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传统的教学体系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的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借鉴各国职业译员培养的成功经验,正在积极探索符合我国经济建设与对外文化交流需要和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2007年3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理论框架,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专业方向,明确定位,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

优秀的翻译人才应该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因此我们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上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的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理念应该体现以下5点:入学来源的多样化、人才质量的规格化、培养过程的实践性、翻译产品的规范化和翻译技术的现代化。

一、入学生源的多样化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考虑,各个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担负着译介国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前沿成果的艰巨任务。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商业行为和对外传播活动也使翻译人才市场出现巨大缺口。这呼唤着大量不同专业的人才凭借娴熟的专业水准和良好的翻译技能在全球化进程中一显身手。英国各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大都实行“宽进严出”,即对研修翻译专业课程的学生的第一学历不作严格要求,但是对第二语言水平有一定要求。只要学生对第二语言的掌握达到一定水平,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毕业后可以在专业领域从事翻译工作。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从各个专业选拔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来参加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为各行各业培养出高级翻译人才。

二、人才质量的规格化

生源的多样化有利于各个行业翻译人才的培养,但可能会出现毕业生良莠不齐的状况。人才的质量怎样保证,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是检验和提高翻译人才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

王立弟认为,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将翻译能力的测评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翻译服务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从业人员提供了公平的行业准入机会,为翻译能力的测评提供公开、公正和有效的机制,同时也有利于规范翻译服务行为,保证翻译服务质量。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与专业资格考试挂钩可以推动翻译人才培养与评价工作的发展,保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总体培养质量,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翻译人员队伍,同时也为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职业化要求。课程设置方面,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翻译能力的培养。必修课之外,应当设计必要的应试指导类选修课,提高学生对于该测试的重视程度,督促学生通过准备考试增强对翻译职业的了解,从而保证培养出规格严格的翻译人才。

三、培养过程的实践性

《方案》指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培养模式上重视实践环节,强调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要求学生至少有10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100小时的口译实践。这对培养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实践性应该体现在以下4个层次中。

1.目标定位。

据德国翻译教学专家高立希(Kautz)撰写的《笔译与口译教学手册》附录2统计,德国目前有13所高校开设翻译专业,培养目标都定位在职业翻译。各校为突出各自特色,均侧重某一专业方向,如科技、商务翻译。课程分为基础阶段和职业阶段,采取基础之后的Y型分流模式。实践表明,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应该紧密贴近市场需求,模拟未来职业生涯的实践。

2.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采取过程式教学法,训练学生译前、译中、译后的操作技能,并关注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行为表征、决策过程、策略运用等活动。也可以采取任务型教学法,按照翻译公司运作的模式进行日常训练,如选择项目负责人及成员,接受翻译纲要、分配任务、并最终检验校对等,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翻译实践的整体理念。

3.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是真正提高翻译能力的最佳时机,应该给学生提供真实操练的机会。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李绍山教授曾作为教育部专家在我校指出,实践教学应被纳入整个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通畅、稳定、制度化的实习基地,而非随机式的实践活动。我校自2007年开始与黑龙江省政府的门户网站东北网合作建设英语频道,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还可以通过和企业的合作扩大实习基地的范围,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4.毕业设计。

《方案》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式提供了几种选择,如翻译项目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等,给各校以灵活操作的空间。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实践值得借鉴。学校提供两种毕业论文写作模式供学生选择,即MA Project和MA Thesis。第一种模式是文章翻译,设计包括介绍、译文和解释,学生可以实践职业翻译的全过程。第二种模式则允许学生进行翻译理论研究。

四、翻译产品的规范化

中国标准化协会2003年7月19日通过了《翻译服务规范第1部分笔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翻译行业制定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之后《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和《翻译服务规范第2部分口译》的发布为翻译市场规范化和翻译质量评估标准化提供了保障,促进了翻译产业与国际接轨。翻译教师应该始终引导学生把握翻译市场的脉搏,熟知各项服务规范和质量要求。

欧盟笔译硕士课程首要的科目就是《翻译行业知识》,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翻译行业运作方式、培养学生明确的专业身份。翻译课程中融入翻译行业的从业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有宏观了解,有助于学生培养扎实、严谨的职业作风,从而产出规范、高质量的翻译产品。

五、翻译技术的现代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开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翻译行业提升效率、提高质量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全球知名的企业如西门子、大众、佳能等均采用Trados等翻译辅助工具提高质量和效率;很多翻译公司招聘人才时也要求申请者熟练使用翻译软件。翻译市场的变化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产生深刻影响。翻译教学应该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建立适应翻译市场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

欧盟笔译硕士课程设有《翻译信息技术》课程,主要讲解“电子文档的处理、翻译管理系统、互联网信息源、搜索工具、电子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工具和机器翻译。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翻译工具和技术,并学会使用技巧”。柯平和鲍川运介绍了多个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翻译技术的先例。例如,英国伦敦大学、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等均设有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香港中文大学的本、硕、博体系中也包含了计算机与翻译和机器翻译选修课。

因此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师资队伍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设置专业和课程,强调现代技术能力,与就业市场接轨。

中国翻译事业的长远发展在于培养卓越的后备力量,目前国内十几家试点难以满足翻译的产业化与现代化发展。各高校应该借此翻译事业蓬勃发展的契机,整合现有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探索适应市场发展的完整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在此过程中,注重自身特色,注重翻译专业人才的应用型、职业化和科学化培养,为翻译行业提供合格的职业译员,推动翻译事业不断发展。

注:本研究得到黑龍江大学新世纪教改项目(09D144)资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蔡进宝,梁洁. 英国双语翻译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启示——以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硕士培养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2]贺显斌. “欧盟笔译硕士”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9(1).

[3]柯平,鲍川运. 世界各地高校的口笔译专业与翻译研究机构(上)[J].中国翻译,2002(7).

[4]王京平. 浅谈硕士翻译专业的课程框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8(2).

[5]王立弟. 翻译资格考试与翻译培训[J].中国翻译,2003(11).

硕士专业学位 篇7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罗伯特·M·赫钦斯在其著作《美国高等教育》中写到:大学存在两个目标的冲突, 一个是纯粹对真理的追求;另一个也是大学所公认的, 就是为人们毕生的事业做准备。这很好地解释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培养重点之间的区别。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明显偏向于应用型。例如我院的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熟悉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具有较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因而实践教学被置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地位。实践教学一般是指“通过实验、实践等科学活动方式使学生直接通过感性的学习、研究等手段获得新的理论知识, 实现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提升”。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指出, “要切实转变办学观念, 强化目标导向, 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新模式。突出实践教学, 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加大实践教学学分的比重。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坚持一线实践, 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对实习实践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 确保实践训练的质量”。该《方案》表明, 主管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由于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晚, 因此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需要不断丰富和探索, 实践教学理念还需不断加强和深化。

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偏重于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 这和社会对于硕士研究生需求由科研人才转为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变化不相称, 也和发达国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偏重于专业人才的通行做法不一致。世界上专业学位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 美国的专业研究生教育在二战后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规模不断扩大, 种类不断增加, 现在专业学位获得者所占比例大约占三分之二以上, 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英国的这一比例更高, 大约在75%左右。我国下一步要大力发展专业硕士教育, 但是如何整合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教育资源, 避免专业硕士成为学术型硕士的“微缩版”, 突出专业硕士培养的特色, 就成为需要在探索实践中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希望能够以金融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切入点部分回答上述问题, 为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状况

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 专业硕士的发展较早, 相关研究也已比较成熟。国内受制于教育实践的现实, 相关研究比较笼统, 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部分研究主要介绍国外专业硕士发展情况, 进而进行中外比较研究。如, 高益民 (2007) 介绍了日本的专业硕士的发展情况, 邓涛和孔凡琴 (2010) 对澳大利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进行了介绍, 马永红和郑晓齐 (2009) 等从教育供应链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工程硕士的特征以及与美国的区别。一部分研究主要反思中国的传统研究生教育和部分已开办的专业硕士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展望未来专业硕士的发展思路, 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如, 王海民和郑佩荣 (2005) 对于会计专业硕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于东红等 (2010) 分析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中存在的自我意识迷失成为学术型硕士衍生品等问题。还有少量研究,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 如质量保障体系[别敦荣等 (2009) 、邓光平 (2010) 、熊玲 (2010) ]、师资队伍[梁其健 (2003) ]、课程体系[唐仁华等 (2010) ]、实践环节[文冠华 (2010) ]、奖助体系[李忠 (2010) ]。

综上所述, 国内现有的关于专业硕士的研究未能将中国实际和国际经验更好地结合, 更多的关注专业硕士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等整体问题, 缺乏对于专业硕士教育各个环节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细致探讨。目前还没有见到对于金融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为达到此目标, 需要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全过程的金融硕士实训教学体系。综合利用案例、实验、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和创新实践活动五个实训教学环节,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 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鼓励教师密切关注金融实践的好方式。金融硕士案例教学急需发展, 金融教指委已经全面启动全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建设, 青岛大学也开始立项专业学位教育的案例建设项目。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 包含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拓展性实验几种类型。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与专业证书相对应的课程, 鼓励学生获得CFP、CFA, FRM等相关证书。实训教学:通过开设金融产品模拟设计、证券仿真交易、银行交易业务仿真等实践课程, 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实训情景中强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类实训以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训为主, 讲求实训内容的适用性和实训课程的开放性。实习教学: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必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我院已经与青岛的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签署了多份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书, 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基本能满足金融专业硕士实习教学的要求, 并且能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 能够达到基地建设双飞互惠互利, 相互支持。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金融硕士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金融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形式有案例分析、产品设计与金融实践问题解决方案、调研报告或基于实际问题分析的政策建议报告等, 论文选题应该紧密结合实际, 不提倡过于学术化的论文。创新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列入学校管理体系的竞赛以及《青岛大学学生创新性与研究性学习实验项目》等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诸如证券模拟交易大赛、金融产品模拟设计大赛等实务竞赛, 培养学生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意识, 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能力, 倡导产学研合作教育。

五、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的保障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富有专业精神的实践教学队伍, 是开展金融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现在的金融专业硕士的教师大部分都没有在业界工作的经验, 而少量的有业界工作经验的教师大都脱离业界时间比较长, 与飞速发展的业界实践也有一定的脱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金融机构实践经验, 为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可以有计划地派教师到校外的实习基地挂职锻炼, 亲身参与到金融业务中去, 可以加深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 进一步了解业界的工作难点和重点, 从实践中提炼金融硕士的培养方案, 从实践中找寻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提高教师的培养专业硕士的水平和科研水平, 鼓励教师争取横向课题, 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实际运营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 可以考虑招聘兼职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从金融机构聘请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来自第一线, 了解金融行业的最新动态, 可以给学校带来最新的信息, 是学校与业界加强联系的重要渠道之一, 同时也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现在给每一位金融硕士都配备了一位校外导师, 可以为专业学位硕士生从事课题研究及专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与审查研究生的选题报告和研究方案, 并指导该方案的实施, 参与学位论文的评审。

总之, 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综合运用案例、实验、实训、实习、学位论文和创新实践活动各个教学环节, 构建多层次、多模块、开放性、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构建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金融硕士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学术学位的重要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构建案例、实验、实训、实习以及学位论文和创新实践活动”的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全过程的金融硕士实训教学体系。

关键词:金融硕士,实践教学,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别敦荣,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 .

[2]王海民, 郑佩荣.对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5, (7) .

[3]马永红, 郑晓齐.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供应链的形态表征研究[J].管理世界, 2009, (2) .

[4]邓涛, 孔凡琴.澳大利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10, (10) .

[5]于东红, 杜希民, 周燕来.从自我迷失到本性回归—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12) .

[6]李忠, 熊玲, 陈小平.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实践教学基地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2) .

[7]梁其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应具备的整体结构——兼论教育专业硕士与学科硕士培养标准的异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3) .

对小儿麻醉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思考 篇8

一、学术力量弱, 教学资源相对集中

据统计, 截止2013年7月, 我国共有各类专科儿童医疗机构92家, 而其中还有将近三分之一仅提供门诊服务。这与我国超过两亿的儿童人口数量严重不成比例。而这其中, 小儿麻醉教学资源又高度集中, 主要位于几所大型儿童医学中心中, 小儿麻醉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教学资源极其匮乏, 发展程度较低, 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形势不容乐观。

二、专业工作强度大, 对象复杂

大部分小儿手术操作相对简单, 时间短暂, 这导致小儿手术节奏极快, 单个手术间每日麻醉患儿数量可达十例甚至更多。另一方面, 临床麻醉专业对小儿的定义一般为0~12周岁, 但在实际工作中, 儿童医院收治范围为0~16周岁或0~18周岁。由于生长发育的原因, 各年龄阶段小儿生理、解剖特点以及疾病种类等变化幅度很大, 病情变化多样, 因此, 小儿临床麻醉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更多。

三、小儿病理生理的特殊性

在临床教学中, 比较容易出现的倾向是不断强调“小孩不是小大人”, 这有时会导致部分年轻医师形成小儿与成人绝对对立的思维定式。其实, 更加客观的思维应当是:小儿与成人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年龄越小, 与成人的差距越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长发育中的小儿与成人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小。一般来说, 12周岁以后, 除了内分泌等少数系统外, 小儿与成年人在各方面的差异相对就比较小了。这种生长发育特点, 导致在小儿临床麻醉中, 面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小儿, 临床麻醉处理的策略、技术难度等方面, 存在巨大的变化。在小儿麻醉专业硕士学位教学中, 重视和妥善处理这些变化, 给年轻医师建立起正确的工作思维和工作习惯, 是培养取得成功的基础。新生儿 (包括早产儿) 与成年人之间的区别, 是小儿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当要首先掌握的基础性内容。

1. 呼吸系统。

新生儿呼吸系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气道狭窄, 根据泊肃叶定律, 气体在气道内流动时, 所受到的阻力与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因此, 新生儿气道阻力远较成人为高。如果发生轻度气道水肿和分泌物增多, 就可导致气道半径迅速缩小, 通气能力急速降低。因此, 对于新生儿呼吸道维持能力的评估, 始终是麻醉医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新生儿呼吸系统另一显著特点是呼吸储备功能低下, 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代谢率高、辅助呼吸肌发育不全、胸膜腔负压难以维持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因此, 麻醉中呼吸管理应当相当仔细。另一方面, 按照公斤体重计算, 新生儿的潮气量、死腔量、肺活量等指标, 与成人相比并无太大差异。当身体发生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时, 对整个呼吸系统的作用均表现为兴奋作用。呼吸系统的这些特点, 充分的体现了新生儿与成人对立统一的观点。

2. 循环系统。

新生儿循环系统最显著的特点是刚刚经历由胎儿循环向新生儿循环的转变[3]。本质上将, 新生儿循环与成人循环模式上是有着相当大的一致性的。但是, 新生儿临床麻醉中, 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是胎儿循环部分残留 (右向左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 和胎儿循环恢复。后者往往成为新生儿临床麻醉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死亡率很高。同时, 新生儿循环系统发育的不成熟, 形成了其对容量负荷高度敏感, 而对心脏频率负荷耐受性却很强的特点。

3. 药物代谢。

新生儿血容量较大, 单次剂量药物形成的血药浓度较低。同时, 新生儿蛋白合成能力有限, 血浆游离药物浓度较高。新生儿还存在肝药酶系统活性不足, 排泄功能不完善等特点, 这些特点对麻醉药物代谢产生综合影响, 导致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呈现出不确定性特点[4,5], 临床上对药物效应的监测和对麻醉深度的判断, 就显得尤为重要。

4. 神经系统。

新生儿出生时,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的数量已接近成年人, 区别主要在于神经鞘膜、支持结构以及血脑屏障尚待进一步发育。因此, 局部麻醉药物的浓度和全身麻醉药物对血脑屏障的通透特点, 是临床麻醉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四、小儿麻醉的专业局限性

小儿与成人之间在病种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小儿以先天性出生缺陷为主, 疾病种类较为单一, 患儿身体机能情况一般比较好, 多种器官系统功能同时受到累及的情况并不多见。成人多以后天性疾病为主, 疾病种类繁多, 病情复杂, 原发疾病常常引起多个器官、系统功能受到损伤。二者在麻醉管理中所遇到的挑战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 一些在小儿来看少见的疾病, 在成人却属于常见病, 如胆道疾病、甲状腺疾病等。因此, 在小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可以考虑在完成阶段性训练后, 安排适当时间参加成人综合性医院轮转, 开展联合培养模式。这可以进一步丰富研究生的临床经历, 拓展临床思维, 开放临床视野, 提升研究生应付各种临床情况的能力。

五、小儿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的不均一性

受制于客观条件和现实就业环境, 小儿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并不特别充足, 尤其是接受过系统专业基础知识训练的优秀考生不足。录取的研究生中, 部分生源具有一定工作经验, 同时也在工作中形成了一些不良工作习惯和粗犷的工作作风, 这既是优点, 也有可能成为缺点。小儿临床麻醉非常注重细节, 要求坚持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另外一部分应届录取生源则可能基础知识较好, 但因为忙于考研等原因, 临床训练完成质量差;同时, 还有部分录取生源来自其他非麻醉学专业, 这部分学生麻醉相关基础知识非常欠缺。针对这种情况,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应对不同的学生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加强基础知识讲授和临床技能训练, 使研究生在三年的训练周期中, 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都达到成熟。

总的来说, 小儿临床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个体化的指导、培养方案, 从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形成正确临床思维、提升临床技能等方面入手, 培养出合格的、胜任小儿临床麻醉工作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摘要:由于生长发育特点的原因, 小儿临床麻醉面临着一些与成人麻醉不同的挑战。在小儿麻醉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 应充分认识到教育资源、工作条件、培养对象等方面的特殊性, 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小儿麻醉专业人才。

关键词:小儿麻醉专业,学位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罗英.中西医麻醉学发展史比较[J].甘肃中医, 2005, 18 (10) :45-47.

[2]连庆泉, 上官王宁.小儿麻醉现状与展望[J].浙江医学, 2008, (12) :1281-1284.

[3]凌云志.20例新生儿持续胎儿循环患儿的临床分析[J].常州实用医学, 2012, 28 (4) :217-218.

[4]潘敏.儿科用药特点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 (4) :403-404.

硕士专业学位 篇9

关键词:公共卫生硕士,特点,培养质量

自从2001年国家实施公共卫生硕士专业 (Master of Public Health, MPH) 学位试点工作以来, 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 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全国共有24所高等院校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医学学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是为了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公共卫生和卫生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完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设立的新型学位类型[1]。正确认识和把握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深入开展公共卫生专业学位教育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创新, 有助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应用性。应用性是专业学位最基本的属性, 学位获得者除了具有公共卫生专业基础知识外, 还应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即应用能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医学领域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 他们在各个部门和岗位上为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疾病的变化, 公共卫生工作出现了新形势和新问题, 对人才有了相应的需求。面对涉及各部门及全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以及预防疾病相关的生物、社会、行为、政策等相互交错的复杂情况, 过去的知识和技能已不能适应。这对在岗位上以及初进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才来说, 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感到力不从心;面对公共卫生的现实和未来, 为了提高公共卫生工作的效率, 更高效地保护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需要具有公共卫生与社会科学 (如经济学、社会学、人文科学和法学等边缘科学) 的知识与技能, 能应对上述复杂情况的应用性高级公共卫生人才[2]。因此,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最突出的特点, 就是其除了应具有所从事公共卫生和卫生管理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具有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

职业性。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指出:专业学位是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 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2001]9号《关于下达〈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通知》、学位办[2001]97号《关于批准开展公共卫生硕士 (MPH) 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单位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和要求,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是以培养符合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要求, 从事卫生行政管理、预防医学、医疗保健管理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公共卫生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其招收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工作满3年的公共卫生从业人员, 可见, 公共卫生硕士具有明显职业性特点。职业学位要求有较高的专门技术层次、有独特的知识领域, 并且有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 职业学位获得者应该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同时, 学位是从事职业的必备条件, 只有获得这种学位才能进入某一行业从业。例如, 在美国, 医学博士学位是临床医师的必备条件, 建筑硕士学位是获得建筑师执照的先决条件等, 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规范严格的学位与从业资格的紧密关系。因此, 公共卫生硕士还不能算是严格的职业学位, 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 用人标准正不断规范, 用人条件在不断提升, 相关行业和主管部门也在不断规范用人制度。因此,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性特征必将日趋明显。

综合性。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的综合性, 主要反映在学位获得者所具备的素质结构上。第一是高尚的职业道德。公共卫生硕士获得学位后在公共卫生部门从事社会服务性事业, 需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第二是合理的知识结构。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不仅要掌握现代公共卫生理论和方法, 还要了解国内外公共卫生和卫生事业管理的发展现状, 洞悉社会中急需解决的关系民众的卫生和社会问题。第三是综合的工作能力。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 对于社区人群及患者来说, 预防服务是第一需要, 也是减少疾病危险, 促进健康的根本。如何接近群众, 动员群众参与, 调动人们自我保健的积极性;如何将预防工作渗透到临床、康复等服务中去;如何推动社区政府将预防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中去等工作的完成或推动均需要几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才能完成, 因此, 公共卫士硕士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 才能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4]。这不但需要丰富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实践经验, 而且要求从事预防工作的人才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 推进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对策和思考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已经实施了6年, 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 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首批MPH研究生已陆续答辩并获得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 针对前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各MPH试点院校应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学习, 并切实把握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的应用性、职业性和综合性特点, 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提高培养质量。

改革招生制度。在入学资格上, 适当放宽MPH学员的学术和工作背景,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影响度, 积极争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 加大现场培养基地建设投入, 发挥现场导师和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的影响, 招募优秀生源。考试内容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 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增加面试在成绩中的比重, 有利于选拔有实践经验并有培养潜力的人员。公共卫生问题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种层次,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国际化、复杂化、社会化, 急需不同专业及学术背景的人加入这个领域, 从而更有效地发现和解决公共卫生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国务院学位办采纳了全国医学专业委员会建议, 从2006年开始将MPH招生考试科目调整为英语、流行病学基础和社会医学, 这将更有利于公共卫生人才的选拔。

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根据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MPH培养采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和现场专题研究三结合的培养模式。合理设置公共卫生硕士课程, 使之涵盖社会实践部分所需的知识体系, 构成公共卫生硕士课程体系的主要框架。在培养目标上, 既不能像学术性学位那样采用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并重, 也不能像函授那样条块分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第一需要, 要增加应用性研究和提炼。采取国外引进和自主编写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材建设, 在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取舍上, 注重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先进性的结合, 教学内容应淡化学科界限, 可跨数个一级学科, 甚至一门课程应宽泛至数个二级学科,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操作能力及观察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实践教学。在MPH研究生的教学中, 充分利用他们的特定职业背景,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增加学生的教学参与程度。从SARS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从慢性疾病防控到三级预防体制等, 在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 加强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采取互动教学、案例教学,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实践环节, 创造条件建立较为稳定的实践基地, 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同时可聘请公共卫生现场专家走进课堂, 使理论教学的外延得以丰富。

加强学科和导师队伍建设。要保证和提高MPH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公共卫生在职人员进入高校学习, 从根本上来说, 必须加强与其相关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MPH研究生培养质量既取决于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也极大地影响和制约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水平。

正确把握学位论文要求。我国MPH的培养目标要求学员既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卫生问题的能力, 又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与国外要求相比显得偏高且不太确定[5]。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要求学位论文应结合公共卫生的实际需要进行选题, 突出专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此前, 各试点高校对MPH的学位论文质量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对论文的要求存在两种倾向, 即有些导师认为MPH的论文与研究型学位论文相比有一定的距离, 仅需现场调查报告、卫生政策分析报告或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研究论文;有些导师则认为培养方案要求太低, 须参照学术性论文要求作一篇完整论文方可, 否则不认为达到研究生水平。因此, 应正确把握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求, 即突出结合公共卫生实际解决问题, 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指导方案等。同时, 适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完善评估内容, 强化质量意识。

完善评价体系。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 针对专业学位教育特点, 建立和健全公共卫生专业学位质量评估制度, 有利于科学评价专业学位培养质量,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 有利于专业学位的发展和提高。根据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 分别考虑对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和课题论文进行评估, 以评促教, 以评促学, 以评保质, 应是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中需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目前, 我国的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教育已从试点、探索过程, 进入到了努力提高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推动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启迪.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较快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5:1-4.

[2]史清洪, 王军.提高专业学位课教学质量, 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J].化学工业与工程, 2005, 22 (S1) :83-85.

[3]陆小新, 贺祥, 张红武.浅谈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 2004, 3 (2) :35-37.

[4]吴小健, 毕育学, 颜虹, 等.公共卫生硕士教育发展项目 (MPH) 的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J].西北医学教育, 2003, 11 (1) :42-43.

硕士专业学位 篇10

1 MPH课程开设需求量表的设计

以我国MPH《指导性培养方案》为基础,结合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11家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参考欧美一些国家的课程体系,制订出MPH课程开设需求量表初稿,并咨询10位从事公共卫生教育的专家,经过两轮咨询,确定调查量表(表1),表中列出MPH培养应开设的课程,并应用该量表对我校的MPH导师、在读学生和毕业学生进行了调查。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调查了MPH导师22人,回收有效问卷22份;在读学生24人(20人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历,4人有3年以内的工作经历),回收有效问卷24份;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毕业学生27名,回收有效问卷27份。

2.2 调查与统计方法

调查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要求调查对象对各门课程给出重要性(重要性采用Likert五级评分,5分非常重要,1分非常不重要)。数据采用Excel录入,SAS9.1统计分析,使用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各类调查对象对各门课程的意见的一致性采用一致性检验,各类调查对象对各门课程意见作相关分析,各门课程的重要性计算按导师0.4、在读学生0.2、毕业生0.4的权重计算,该权重计算方法在制订量表时同时经过专家咨询确定。

3 结果

在43门课程中,平均得分4分以上8门,占18.60%,3.5-4分的16门,占37.21%,3-3.5分的10门,占23.26%,3分以下的9门,占20.93%。

排在前10位的课程分别是: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科研方法、卫生统计学、文献检索、卫生事业管理学、专业外语、社会医学、卫生政策、计算机应用、公共卫生行政体系。

导师与在读学生意见的相关系数为0.886,导师与毕业生相关系数为0.706,在读学生与毕业生相关系数为0.585。

三类调查对象对各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一致的有:在读学生高于毕业生的有专业外语;在读学生高于导师和毕业生的有公共外语;毕业生高于在读学生的有卫生政策、卫生法学、卫生监督学;毕业生高于导师的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地方病学、内科学、社会市场学、人体工效学、儿少卫生学、康复医学;毕业生高于导师和在读学生的有公共卫生行政体系、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传染病学、卫生工程学。

4讨论

4.1 应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当前各培养单位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由于《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对课程设置仅规定了几门必修课程,其它课程的设置则由各单位自行决定。因此,各单位的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即使是方案中规定的课程也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按规定设置。其它课程各单位则设置了6门至15门不等的必修课程,5门至49门不等的选修课程[3]。必修课的开设一般是各专业方向相同,没有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开设不同的必修课程。多数培养单位提供的选修课仍较少,且没有突出MHP的培养特点。相比而言,欧美国家的MPH课程设置则要科学得多[4]。例如,美国多数学校按照专业方向设置课程,除各专业方向通选的核心课程外,各专业方向规定了相应的必修课程。选修课方面,欧美国家学校也提供了数量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使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4.2 课程设置要突出实用性

由于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复杂,公共卫生领域迫切需要有力的领导者和有效应对复杂公共卫生问题的技术专家。美国公共卫生学校协会(ASPH)在2003年提出公共卫生教育还要重视信息学、沟通学、社区医学、政策与法律、国际卫生、文化能力、卫生伦理学、基因组学等8个新兴学科领域的知识[4]。美国院校在MPH课程中逐步增加了这方面的课程。欧美院校的MPH课程都强调学员在计划、实施卫生服务项目时方案的有效性、经济性、科学性、实用性,在课程结构与内容上,重视卫生服务计划、管理、评价的统一。强调培养学员在卫生政策框架内如何以经济、有效、科学的手段来解决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强调卫生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卫生管理的效能[2]。

当前我国各培养单位提供的必修课程仍以预防医学本科所学专业课程为主,而选修课也一般是与科学学位类同,其基础性、系统性有余而实用性不足。尽管也强调要培养学员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构建学员知识结构上,过多强调的是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而淡化了卫生服务的整体功能[2]。MPH课程的设置既要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紧密联系实际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以及专业外语、计算应用等公共学科的需求较大,卫生政策、公共卫生行政体系、相关法律法规等的需求也排列靠前,在设置课程时应予重视。而且这些课程的重要性毕业生的认同要高于在读学生,而本研究中的在读学生多数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历,而MPH毕业生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提出对这些课程的需求,说明MPH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实用性。外语教学方面,专业外语的需求明显高于公共外语,而且毕业生对外语的需求要小于在读学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外语教学应以专业外语为主,使学生能在工作中阅读专业外文资料。

4.3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MPH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不是学术型人才,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突出实践性,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当前,许多培养单位仍然采用科学型硕士教学的方式,教学方法单一,仍以说教式授课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MPH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领导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案例教学和团队学习的教学方法[5]。通过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国内的培养单位也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但总体上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案例的选取照搬国外教材,不适合中国国情;其次教学中所举的案例缺乏综合性,以小案例、孤立案例为主,使案例教学成为一种点缀;再次是教师在讨论中引导不够,影响了教学效果[5]。

因此,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要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院校要培训教师掌握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方法。其次,应结合不同时期我国公共卫生的形势,以及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卫生事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6]。同时,还应组织学生到卫生行政部门、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疾控中心,以及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政策把握、科学决策的水平[7]。

5 结论

导师、在读学生和毕业生对MPH课程设置的认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设置课程时应突出实用性,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既要突出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要引入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2003.3.31.

[2]徐明生,杨东亮,廖启靖.中丹公共卫生硕士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5:27-29.

[3]吕筠,蔡楠,李希,李立明.我国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5:771-774.

[4]高素琴,刘艳青,魏世敏等.中美公共卫生硕士学位教育现状与比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6:124-26.

[5]刘颖,贺加.我国MPH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3:195-196.

[6]沈洪兵,高素琴,张正东等.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5:478-479.

上一篇:少数民族随迁子女下一篇:政务接待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