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2024-05-06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精选11篇)

篇1: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

专业课入学考试要求和内容

说明:此为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入学考试的命题参考大纲,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如有考试大纲,则不再另列参考书目。

一、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专业课入学考试要求体现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试考生掌握专业知识、基础理论的水平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合格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和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功底、良好新闻职业道德和扎实专业知识及综合业务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水准,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理论以及新闻传播技能技巧的能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理论阐述、案例分析和新闻传播实务的操作为命题主要方式。

专业课考试分专业课一和专业课二两部分实施,分别命题和计分,每部分各150分。

三、考试内容专业课一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内容包括新闻学原理、传播学原理、中外新闻传播史。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1.新闻传播行为和新闻传播起源

2.新闻传播的本源

3.新闻的特征和新闻的定义

(二)新闻传播过程1.新闻传播过程和新闻传播的双向性

2.价值传递和新闻价值

(三)新闻传播的要求1.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

2.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

3.新闻传播的公正要求

4.新闻传播的全面要求

5.新闻传播的快捷要求

(四)新闻传播者1.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定位

2.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规定

3.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责任和角色权利

4.新闻传播者的培养与教育

(五)新闻传播受众1.新闻传播受众的角色定位

2.新闻传播受众的接受

3.受众的权利与责任

(六)新闻媒介的演进和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及发展1.新闻媒介的演进

2.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3.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4.新闻传播的现代化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1.新闻传播事业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党性原则

3.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八)新闻传播效果1.新闻传播效果的构成和类型

2.传播致效的原则与方法

传播致效的原则

传播致效的方法

3.影响传播致效的因素

(九)新闻传播调控

1.新闻传播有机运行的条件

2.新闻传播自由

3.新闻传播调控

4.新闻传播调控的法治化和制度化

专业课二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内容包括新闻实务与传播实务两个方面的主要知识。要求考生了解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公关、广告、新媒体等实务环节的涵义与适用范围,熟悉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一)新闻采访1.新闻采访的诠释、特点及活动方式

2.新闻报道策划的缘起、作用、分类及流程

3.新闻采访前期、中期及后期的活动流程与内容

(二)新闻写作1.新闻主题与新闻材料

2.新闻角度与新闻语言

3.新闻结构、导语、背景及结尾

4.新闻体裁与写作特点

(三)新闻编辑

1.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属性与特点

2.新闻的确认

3.新闻的梳理与修改

4.新闻的标题

5.报道的配置与合成6.编排设计的原则、方式及程序

(四)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的诠释、特点与分类

2.新闻评论的要素

3.新闻评论的选题、立意与论证

4.新闻评论的谋篇、文采与大忌

(五)以新媒体(web2.0)为核心技术的媒体环境1.web2.0的基本技术特征和平台样式

2.web2.0条件下的信息传播规律和受众权力

3.媒体融合条件下的媒介地位和信息控制

(六)现代广告的运作环境和特征1.现代消费者的信息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

2.现代广告的媒介创意和媒介策略

3.现代广告的策划原则和效果评估

(七)公共关系的运作和管理1.公共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发展现状

2.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规律

3.危机处理的基本原则和管理方法

篇2: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2013年计划招生40名(含免试推荐生15名),学习年限为两年。

一、接收推荐免试生

本专业面向全国重点院校招收推荐免试生,凡获得所在院校推荐免试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均可按照我校《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申请攻读我校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接收推荐免试生工作将于2012年10月中旬结束。届时将在研究生院招生网页公布实际接收推免生名单,请广大考生查询。

二、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生

(一)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一般应有学士学位;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2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一般应有学士学位;

(3)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4)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13年9月1日)或2年以上 ,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只能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

(5)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3、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须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不限学科专业,通过初试后,须加试两门本科专业基础课;

4、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二)报名

1.考生报名前须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考生的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报名采取网上提交报考信息的`方式。考生须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网上报名系统(yz.chsi.com.cn/)报名,时间为2012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

3.报名考试费按照北京教育考试院的规定收取。

(三)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二

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四)资格审查和复试

复试时间一般在3月下旬,参加复试的同学一般应达到北京大学复试分数线。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在复试前到北大研究生院网页下载相关表格,按规定时间提供可以证明自身研究潜能的各种材料。复试形式为面试。

参加复试考生需缴纳复试费,复试费标准按北京教育考试院规定执行。

三、录取

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复试成绩及格者能否录取,以考生的总成绩名次为准。总成绩包括两部分,即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复试成绩占总成绩权重的40%。

四、培养方式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学分制,采用模块教学方法。学生须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按照教学计划和相关规定选课和考试,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学位)论文。

五、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年限之内,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修满学分,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北京大学组织的学位论文答辩,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国家颁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六、学费

学费总额为8万元。学生须按学年交纳学费,即在新生入学报到及第二学年开学注册时交纳4万元,届时未交纳或未足额交纳学费者,将不予办理入学及注册手续。

本专业不设学业奖学金名额,所有学生均需交纳学费。住宿及费用自理。

七、违纪处罚

如发现考生有申报虚假材料、考试作弊及其它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我校按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八、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电话:010-62758122

地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100871

网址:www.sjc.pku.edu.cn/

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电话:010-62751354,62756913

地址:北京大学红二楼2102房间

邮编:100871

网址:grs.pku.edu.cn/

(中国大学网 ■)

篇3: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关键词: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为了适应我国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以及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所设置的一个独立硕士专业,属于新闻传播学一级硕士点。

近些年,我国新闻与传播事业在不断地发展与壮大,因此对高精尖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但是,我国以往的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无法满足新闻媒体机构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这样的局面,不得不让众多高校重新审视本校的MJC培养方案,加速对MJC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改进。

一、MJC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在这些基本要求下,各高校也会依据本校的学科优势、科研特色、师资力量以及专业学科背景等要素,制定出符合MJC专业特点并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MJC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适应当代媒体环境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和较强的采写能力,能够从事不同媒体领域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要求

第一,德才兼备、具有较高政治文化素养和政策水平,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的基本理论。

第二,具备从事新闻传播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技能与方法,能够胜任新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工作的要求。

第三,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同时具备敏于捕捉、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

第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相关专业的第一手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学习年限

学制2~3年。因正当理由未能按时完成课程学习、研究任务或参加硕士论文答辩的,经本人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学科组、学院同意后,可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年限不得超过两年。

(四)培养方式

MJC的培养方式多是按照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兼职教师联合对学生进行指导,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方面相结合培养。校外兼职教师多为新闻出版业界的专家学者,会参与学术前沿讲座、专业实习指导等多个教

(五)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上追求理论与实务相结合,课程学习重视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传播实务的紧密结合。开课时间为第一学年至第二学年,课程实行学分制。总学分由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和专业实践四个板块构成。以西南政法大学MJC学分分配为例,该校MJC课程总学分设置为38学分,其中公共课7学分,专业必修课10学分,选修课16学分,专业实践5学分。

二、现阶段MJC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2011年招收第一届学生。新闻与传播硕士点从首批的48个到2015年已经增加到103个。在数量迅速增长的背后,研究也发现MJC培养方案中存在着普遍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MJC培养同质化问题

由于我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起步较晚,各高校在MJC的配套体系制定、培养管理模式、课程安排和专业内容选择、师资力量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相对准备不足。[1]在培养前期,有的学校甚至在选拔人才时,就不对两者加以区分,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采用同套试题进行选拔测试,这样的选拔模式不利于学生在前期认清自己的学习方向,不能理清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并且,早期大部分高校对MJC的培养会直接采用新闻与传播学术型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了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毕业时大体相同,与国务院学位办最初设定的培养目标有所差别,削弱了对MJC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目标笼统,与实际操作有出入

在MJC培养方案体制改革的初期,各高校都在探索阶段,摸着石头过河。这也使得各高校对MJC的培养目标相对笼统,没有根据自身学校特色、专业知识背景来制定相关课程和进行实践教学,导致培养出来的MJC,在专业知识方面,基础不牢;在能力要求方面,缺乏社会适应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在外语要求上,也未在培养方案中具体得到体现。[2]同时,虽然各高校在MJC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都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还不能够完全满足于MJC的培养需要。毕竟MJC是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能够合理平衡地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很难解决MJC培养中的实际难题。

(三)学分设置不当,成绩考核难测实力

在学分要求上,部分高校的要求是每科总分70分达标,过高的学分要求,让不少同学疲于应付各类学科课程考试,忽视了实践能力的锻炼。但新闻与传播学是交叉性强,注重实践的学科,MJC不仅要有坚实的新闻与传播学理论基础,还应具备很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一些高校就忽略了新闻与传播实践性强的这一特点,只开设相关理论课程,并且课程内容不与时俱进,较为落后,让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很难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对MJC的期末考核中,也只看理论成绩,并未对其实习成果进行考核。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有效地对MJC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导致MJC培养质量无法保证。

(四)培养方式单一,不符学生个性化要求

现阶段我国MJC培养方案过于单一,仍停留在课堂教学和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的阶段,学生很少能独立完成研究项目。同时,照本宣科的课程教学方式普遍存在,而启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相对很少。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还是“填鸭式”“仓储式”,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弹性管理。[3]在实践教学上,参与导师课题和到相关媒体单位实习是MJC的主要实践途径。但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建成固定的MJC实习基地,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找实习单位。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又缺乏与实习单位的有效协调沟通,故难以掌握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发展极为不利。这些问题暴露出部分高校缺乏MJC管理团队,不能对MJC进行个性化培养,导致对MJC的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三、完善MJC培养方案建议

针对上述MJC培养方案遇到的普遍问题,结合美国、日本相关的MJC培养方案,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区分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向

各高校应该明确MJC的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是完全不同的,严格区分出两者的性质差异,实行分类指导的培养方法。MJC在理论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自我实践,让他们形成现代化传播理念,具有开阔的世界观,能独立完成新闻采写工作。

(二)明确MJC培养目标,保证目标实现

各高校应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为参照,培养目标要“根据国家对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以及本单位的特点”来制定。深入MJC之中进行实地调查,访问相关媒体机构、广告公司等用人单位,了解企业真正需要什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MJC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毕业后能顺利与单位对接,实现高校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化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

(三)优化课程设置,多方位进行考核

各高校修订培养方案,优化其课程设置,提高在外拍摄、采访、做专题等实践课程。并且,各高校应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开展一些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以西南政法大学为例,学校在MJC课程设置上就依托学校丰富的法律资源和坚实的法律基础,将法律元素融入相关课程中,比如开设法治新闻报道、法治新闻评论、媒介知识产权、新闻侵权专题研究等等课程。在依法治国的新媒体语境下,有利于个性化和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4]我国的学分设置以教师教学内容考核为主,单一的教学内容考核难以看出考生真实实力,并且容易让考生思维局限,没有开阔的眼界。所以考核方式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并且MJC专业的实践性较强,故实践成果的考试成绩应占比更大,理论成绩的比重相对减少,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去衡量MJC的学年成绩。当然,在此阶段,外语能力也不容忽视,提高MJC外语水平的能力,应在多设置外语课和开办外语活动上体现。

(四)培养方法多样化,校企联系密切化

首先,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灵活化,教学模式差异化,逐步将传统“注入式”“填鸭式”教学转变到以学生为主的参与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并且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导师对学生学术研究加强监督和指导。同时,MJC的培养应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以教学带动实践,又以实践反哺教学,形成教学与实践双向循环的良好模式。其次,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既要运用先进传媒技术进行教学,又要将技术掌握与理论运用有机结合,达到拓宽视野,培养全面的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5]同时,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兴趣所在,根据学生兴趣制定差异化教学模式,最大限度让每一个MJC都得到个性化教育,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各高校应重视对实习基地的建设,输送MJC到固定的实习基地培训,创建一支专业的实习考核队伍,优化相关管理,加强与MJC实习单位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外实习的情况,并根据实习情况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四、结语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诸多高校都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相信在以后不断的打磨下,各高校能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探索出更完善更有效的培养方案,建立一个合理完备的MJC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连晓庆,肖凤翔,张立迁.高职教育与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同质性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1(7):88-90.

[2]苏红,杜侦,陈瑞.扩招背景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审视与改革[J].黑龙江教育,2007(4):16.

[3]谢玉成.从人力资源开发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4]蔡斐.法制新闻人才培养的检讨与修正[J].青年记者,2012(17):71-72.

篇4: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关键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模式;传媒实践教育

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 称 :MJC。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设置方案明确指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就是要适应巨大变革中的传媒实践领域对人才的更高需求。从2010年至今,处于起步阶段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展开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如复旦、人大、清华、传媒大学等一些国内重点大学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稳定发展、卓有成效的培养模式,可以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对于绝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如何在人才培养中建立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径和模式,仍然是当前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培养目标的地方性定位

培养目标的地方性定位是形成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培养模式的核心。2002年,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时任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的卡斯帕尔有一段发言颇受关注,他说:“如果没有一些特定学科算不上是一个完全的大学。”国家近年来一直提倡高校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办学中积累实力,追求有别于其他同类高校的特色是地方省属大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样,对于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要在“培养……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基本目标下,逐渐形成人才培养指向、层次、规模与结构的突出特点。只有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特色,地方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建设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毫无疑问,地方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建设、师资力量、研究成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渠道,以及办学自主权等方面与国家重点大学存在着诸多差距。而全新的传媒生态又带来了对专业人才要求的巨大变革。这样,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面临着突破自身局限和应对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的双重挑战。因此,依托本校、本学科的专业优势,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传媒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协调学科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不断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适应传媒发展方向的能力,就成为众多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培养目标的地方性定位,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应牢牢把握当地传媒行业的发展走向,快速、灵活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在当今激烈的人才培养竞争中寻找一条自我发展的现实路径。

二、传媒实践教育的多样性选择

强化实践教育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传媒产业在不断的技术变革中一直保持着方兴未艾的蓬勃态势,传媒领域的巨变和传媒教育的革新是一个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的设置和发展无疑顺应了媒介改革发展的趋势,在加强传媒产业实践与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教育的相互结合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基于这一视角,专业硕士的教育教学侧重专业实务能力的训练,要求毕业生在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学术能力的条件下,能够以创新性的思维,独立地完成传媒实践工作。只有这样,MJC教育关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最终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

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近年地方高校的MJC人才培养逐渐开始重视传媒实践教育,新闻传播院系与媒体联合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就是当前最主要的培养方式。实习基地为MJC人才培养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实践平台,研究生在校期间即可深度介入传媒实际运作的整个过程。但如果长期满足于实习基地单一的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则极易混同于本科生培养的层次。“新闻传播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应注重基础性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毕业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则应着重提升新闻传播的实务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较快地成长为业界的业务骨干。”显然,要全面提高MJC传媒实践教育的水平,除了同本科培养一样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外,还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探索多样性的传媒实践教育方式,在富有深度和广度的业务能力培养中,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有的地方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多样性的MJC传媒实践教育方式。比如,建立MJC人才培养基地,而不是单纯的实习实践基地。这类人才培养基地可由高校和传媒集团联合办学,进行MJC人才的全面培养,使传媒实践教育深化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日常学习中。还有,一些具备条件的高校,已经通过联合组建传媒文化公司、广告公司、网络平台等传媒产业,为MJC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同时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外,现在也有一些高校以高水平项目合作的方式进行MJC的实践教育培养。其中,职业课程培训是项目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各类传媒职业培训课程可以有效地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务研究的能力,从而快速提高其业务水平。

三、课程设置的交叉性特征

新闻传播学学科本身具有多学科融汇的特征,这就意味着,这一学科的人才培养要吸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而不只局限于学科自身。同样,MJC的人才培养也必然要遵循这一规律。传媒工作者每天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只掌握一门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培养出适应传媒行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带有鲜明的交叉性特征。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在MJC发展的初始阶段,经常出现照搬学术型硕士课程设置的做法。出现了理论课程过多,实务课程欠缺的情况,无法实现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有的高校,虽然以“双师制”为牵引,设置了一些实务课程,但大多都以讲座为主要形式,缺乏系统系和延续性。这一重理论轻实务的阶段,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特色得到不断强调之后,有了明显改善。地方高校意识到对于这一类型的硕士培养而言,实务课程的规范设置是核心要素。很多高校通过与新闻单位的合作,完成了对实务课程师资的培养。一些硕士导师积累了大量的传媒从业经验,已经能够胜任传媒实务课程的讲授。但随着MJC研究生教育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大多数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又出现了偏差。最主要的就是,没有充分注意到课程设置的交叉性特征,使得课程门类与本科阶段过多重复,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教学中应强化实践教育,但并不是说就可以抛弃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董天策在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曾指出:“要警惕新闻教育改革比较突出的三个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用化偏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简单化偏向,应对媒体技术变革的技术化偏向。”MJC的人才培养决不是局限于技术层面的职业培训,而是强调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深入地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MJC的课程设置应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既要有大量的实务课程,也要有高层次的理论课程,这些理论课程应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与新闻传播学紧密相关,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向课和选修课程安排中应实现相关学科课程的设置。只有加强课程设置的交叉性建设,与时俱进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以开放的视野不断改革课程设置,才能将各个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吸纳入课程体系之中。

篇5: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考试科目

联系电话:020-85226136

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与新媒体

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④440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复试科目:

新闻传播学实务综合(笔试+面试)新闻学、传播学硕士初试考试参考书目

一、新闻传播史论参考书目: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版 《新闻传播学》,蔡铭泽,暨南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人大版; 《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武大版 《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高教版 《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张允若,高教版 《外国新闻传播史》支庭荣等,暨南版; 《网络新闻传播学》董天策,福建版

二、新闻传播业务参考书目:

《新闻采访学》林如鹏,,暨南版

《当代新闻写作》,周胜林等,复旦版

《当代新闻写作》薛国林,,暨南版

《新闻编辑学》,蔡雯,人大版

《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复旦版;李岩等,广播电视新闻学,高教版

《广告文案写作原理与技巧》,杨先顺等,暨南版

篇6: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说明:以下试题由考友回忆,仅供参考。

334综合能力

一、名解(20分,六选四)

1、时评

2、新闻发现力

3、同期声

4、集中式版面

5、usp理论

6、dagmar理论

二、简答题(30分)

1、报纸版面的构成要素

2、网络新闻评论对于传统新闻评论的发展

3、市场调查的一般程序

三、论述题(50分,三选二)

1、结合案例分析中国电视节目对外国节目的改造与创新

四、实务题(50分,二选一)

1、根据材料写一则400字的消息和500字的评论(材料大概是现代上班族工作压力大,处于亚健康状态)

2、广告公关题:郭美美事件(具体记不太清楚了)

440基础理论

一、名解(20分,五选四)

1、web2.0

2、《中国报学史》

3、CNN

4、知情权

二、简答题

1、谈谈你是怎么理解新闻专业主义

2、《大公报》的特色和在新闻史上的地位

3、工业革命对新闻事业的作用和影响

三、论述题(60分,三选二)

1、传媒在风险社会中的功能

2、用框架理论分析新闻传播活动

3、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中美国媒体所扮演的`角色特点

四、分析题(40分)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结合实际,谈谈新媒体对于使用者赋权的作用。

篇7: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从武汉大学历年的考试情况来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考试都比较重视考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面。这就要求考生们更加重视专业课复习,根据考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目标制定出学习计划,并安排好学习任务。以下是凯程老师得出一些复习建议,希望同学们能好好掌控自己的复习进度和效率。

一、整体把握教材,归纳总结重难点

在对专业课进行基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通读

与传播硕士辅导,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机构!

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计划招收43人,北京研究生班招生30人。总体来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招生量大,考试难度不高,每年都大量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据凯程从武汉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

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新闻与传播硕士考试科目里,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新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跨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怎么样?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武汉大学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

据武汉大学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武汉大学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每年学生大部分进入全国各地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影等传媒机构和相关行业。社会对武汉大学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与学费介绍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费总额为5万元,学制两年。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其方向为: 01新闻学 02广播电视

考试科目具体是: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或240法语或241德语 ③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您直接问一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更谈不上有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

研辅导资料,考上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学生了。在业内,凯程的新闻与传播硕士非常权威,基本上考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同学们都了解凯程,2014年凯程学员考入武汉大学18人,2015年考入武汉大学达到25人,新闻与传播硕士状元也来自凯程。凯程有系统的《新闻与传播硕士讲义》《新闻与传播硕士题库》《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红宝书》,也有系统的考研辅导班,及对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深入的理解,在武汉大学深厚的人脉及时的考研信息。不妨同学们实地考察一下。并且,在凯程网站有成功学员的经验视频,其他机构一个都没有。

五、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这里凯程新闻与传播硕士王牌老师给大家整理出来了,以供参考: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网络传播概论》,屠忠俊,武汉大学出版社

《网络传播学》,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网络传播学概论》,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网络传播学概论新编》,张海鹰,复旦大学出版社

《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与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童兵,复旦大学出版社

《广告传播学》,舒咏平,武汉大学出版社

《网络广告学》,涂伟、白雪,武汉大学出版社

《新编广告学概论》,张金海,武汉大学出版社 《凯程440新闻传播专业基础讲义、模拟卷》 334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 《传播学引论》.,李彬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 《新闻理论纲要》,李卓钧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单向度》,石义彬

《凯程334新闻传播综合能力讲义、模拟卷》

提示:以上书比较多,有些书的具体内容是不需要看的,凯程授课老师届时会给大家详细讲解每个重点的内容,减少大家盲目复习。

六、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各方向复试分数线是365分,北京研究生班复试分数线315分,单科最低分45分。对复试考生的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综合素质面试包括考察其综合分析、表达能力,了解其对专业课以外的其他知识的掌握,考察其科研能力和水平,了解其科研成果,如已发表的文章、论文等;还包括对考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考察,对考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等情况的了解。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广播电视概论②新闻学概论。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老师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七、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的复习方法解读

(一)总结归纳知识

整理笔记对一个三跨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报考院校近10年的真题找出最爱考的知识点,然后自己进行归纳和整理。这样有两个好处,想这是身体的需要的,所以从来也不刻意强制自己每天都准时起来,这是我的想法,还有就是当你坐在桌前感觉学不动的时候,出去听听歌或者看看新闻啥的放松放松。

坚定的意志:考研是个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在这场战争中,你要时刻警醒,不然随时都会有倒下的可能。而且,它不像高考那样,每天都有老师催着,每个月都会有模拟考试检验着。所以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前进还是在退步、自己的综合水平是在提高还是下降。而且,和你一起的研友基本都没有跟你考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你也不知道你的对手是什么水平。很长一段时间,都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可能你某年的真题做了130多分,然后你觉得自己的水平很高了,但你要知道,也有很多人做了135多分,甚至140,所以这是考研期间很大的一个障碍。而且,应该在自己的手机音乐播放器里存一些特别励志的歌曲,休息期间可以听听,让自己疲惫下来的心理瞬间又满血复活。在凯程,不断有测试,有排名,你就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找到差距,就能充足能量继续复习。

篇8: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2010年春季, 新闻传播学一次性推出38个面向全国招生的新专业硕士学位点, 至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这一专业硕士学位点, 已有5届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

关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 业界和学界早已有过不少的探究。但在近几年,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从业环境正潜移默化发生着变化:由于媒体定位的专业细分程度加大, 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方向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业者往往需要更专业的财经、法律、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新媒体行业不仅需要从业者具备传统媒体的采编能力, 还需要适应新媒体内容生产的思维习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传播形式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这也要求媒体从业者要时刻跟上技术的脚步, 生产出更适合受众接受的作品。

在媒体从业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开设这一专业硕士学位点的高校不断进行改革创新, 建立符合新闻传播实践需要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制度。

一、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硕士培养的现状

各新闻院校对于该硕士学位点的培养模式探索一直处于摸索阶段,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对于学术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的培养往往陷入“一张皮”的境地, 即在一个模子底下培养两类不同类型的研究生。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 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科教育存在的误区或通病, 主要表现为不能厘清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 学科对象和研究范围相互混淆, 缺乏正确的研究范式, 尤其是新闻学、传播学二级学科属性和专业特点趋同,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课程重复率较高。[2]以华东某211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 (以下简称高校N) 的研究生课程为例,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新闻学学术型硕士的课程有半数以上重复。该高校的李教授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和新闻学学术型硕士的研一下学期分别教授其“高级新闻采编实务”和“新闻采编研究”, 李教授表示, 为了适应两个班同学不同的学习需要, 他不得不准备了两套教学方案, 在教学的内容和考核要求上尽量差异化。但是总体来看, 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大部分课程的差异性并不大。不只是高校N, 高校A传播学院201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叶同学表示, 该校“专硕与学硕的课程设置也很相似, 差异并不明显”。

其次在师资配备上,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授课教师往往是“两套班子, 一套人马”。然而从社会需求上看,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有不同的社会供求, 学术型硕士为社会培养高端理论研究人才, 而专业型硕士为媒体行业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人才。从这个层面看,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师资配备应偏向于实践领域的教师来教授课程。

最后, 在考核与评价机制上,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往往并无明显差异。以高校N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 该学院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考核与评价机制上并无明显差别, 使用了同一套评价办法。该高校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郑同学对学院的考核机制不甚满意:“我本科专业实践经验比较多, 参加的比赛也拿了不少奖, 但现在研究生阶段评奖学金, 这些都没什么用, 只会看发表的论文。”

二、国内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良

相比国内, 国外的专业硕士培养开始较早,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新闻传播专业的领域, 作为新闻教育发源地的美国, 其模式值得借鉴和模仿。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职业型”硕士, 一直秉承着“学习新闻最好的方法是动手实践”的教育理念。[3]结合国外新闻学院的先进模式, 根据国内新闻高校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况, 我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还有很大的改良空间。

(一) 课程设置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二年制研究生一共开设了16个专业方向, 并且每一个方向都有不同的课程。纽约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学硕士学位教育, 也提供给学生10个之多的专业方向, 如商业和经济新闻报道, 科学、健康和环境报道, 影视和视频报道等。[1]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职业型硕士, 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细分了国际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媒介经营管理等不同的方向, 为亚洲的新闻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内高校的新闻学院也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 在教学过程当中, 一方面积极应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 一方面可以结合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色, 打破学科界限, 设置出细分的专业方向, 如财经新闻、大数据新闻、法治新闻等, 然后围绕某些专业方向重点发展, 适应媒体就业市场上的细分需求。

目前国内的少数新闻院校正努力探索, 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专业细化的专业硕士方向, 如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开设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班。[4]

(二) 实践平台的搭建

“密苏里模式”的核心武器就是实践。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 还搭建了社会化的校园媒体, 以及与专业媒体机构合作的实践平台, 涉及报纸、电视台、电台、杂志等9大实践基地, 如密苏里商业报、KOMU TV-8 (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台下属地方电视台) 等, 完全参与社会化的运营当中, 独立运营。[3]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与某个方向的校园媒体中去, 荷枪实弹融入媒体实践。

国内的社会化媒体受到严格的限制, 可能并不能像“密苏里模式”学习创办社会化的校园媒体。国内大部分的校园媒体都由本科生运营, 鲜有研究生参与其中。高校N的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江致衡本科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 他说:“本科时候在校园媒体做过两年, 但是从来不会有研究生参与我们的活动, 到了高校N以后, 也根本没想过去参加。”

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应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队伍注入校园媒体, 提升校园媒体运营的质量和高度;另一方面与社会化媒体合作搭建实践平台, 开辟板块专由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运营和生产, 由该媒体专人负责把关和审核, 开设“中国特色新闻实践平台”。

(三) 师资队伍建设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师队伍按照教师的教学方向分为专业实践教师和学术教师, 二者的招聘与考核机制也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其中招聘专业实践教师时较为看重其在媒体工作的实践经验, 这些教师大都在媒体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 任期一般为一年, 任期结束后经考核合格, 可以选择继续任教。这样的考核机制下, 专业实践教师必须与业界保持亲密的联系, 才能了解到最新的业界动向教授给学生, 否则将被淘汰。

国内高校的教师选用制度较为刻板, 兼职教师、访问学者的待遇问题不易解决。但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当中, 业界的兼职教师入驻课堂还是很有必要, 除了传授给学生工作经验和实践技巧, 兼职教师的人脉关系网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择业与就业。除此之外, 校内专职教师到媒体挂职学习, 再将业界的实践经验带回课堂, 也是提升其课堂实践教学水平的好办法。

(四) 落实双导师培养模式

境外新闻院校的双导师模式这几年来受到国内新闻院校的追捧和模仿,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除了在学校有一位导师, 还将拥有一位在媒体工作的资深从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双导师模式深受该校职业型硕士生的欢迎, 该校2015级国际新闻专业学生孙凌奕说:“我的校外导师在路透社担任摄像记者, 有二三十年的工作经验, 现在仍工作在一线, 他经常会带我们去路透社、BBC还有香港的记者协会参观, 有时也会找我帮他拍东西。”

然而国内的双导师制难免有些流于形式, 校外导师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校外导师的责任感不强、积极性不高, 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调动起来。笔者认为, 落实双导师模式, 关键在于对校外导师和学生教学过程的考核和评估。

(五) 建立教师、学生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专业硕士在学习期间, 不但要学新闻与传播相关的理论知识, 还需学习一定的实践课程, 才能修满学分毕业。而在硕士毕业生中, 相当大部分学生选择做专业项目而不是提交毕业论文。而在实践课程教师的考核当中,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更在意他们的工作经验、授课效果和实践技能, 并不将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作为评价考核的唯一标准。

国内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考核则较为刻板。大多数开设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点的新闻院校仍将学术论文发表、毕业论文写作作为主要评价、考核依据。而国内在高校教师的考核上也倾向于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 对其授课质量、实践能力并没有相对硬性的要求。

但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同, 专业硕士侧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 单独设立和新闻与传播学术型硕士不同的考核标准就相当有必要。而对于教授实践课程的教师, 其考核评价机制也不能“一刀切”, 应考虑到其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特殊性。

参考文献

[1]郑保卫.实施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构想与思考[J].新闻前哨, 2010 (10) :14.

[2]南长森.融合、差序、调整、发展:新闻传播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的学术面向和市场面向[J].现代传播, 2015 (10) :144.

[3]高晓瑜, 孙华.媒介融合背景下中美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育模式的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 2015 (8) :82.

篇9: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关键词: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04-02

1 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背景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而开设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它完善了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增强了研究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能力。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对在职人员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教育部自2009年起,开展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并逐年加大培养力度,以适应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要求,现在已形成与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并驾齐驱的教育格局。然而,由于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未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研究生培养过程、培养环节质量监控和学位论文要求等相关规定都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

2 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为了克服原来学术型学位硕士只培养教学科研的理论型人才的缺陷而新增的一种硕士培养模式,在学位层次和地位上与学术型学位硕士处于同等级别[1]。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在思想上爱国、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的高素质复合人才。与学术研究生培养计划相比,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别强调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探索出一套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强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训练,培养他们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提高其专业水平及应用科技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使其成为化工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2]。

3 建立化工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同时更是一流的实干家。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体现出与学术硕士研究生的区别,即改变传统的按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来安排。传统的课程安排比较僵化,有硬性规定过多、强调统一及灵活性差等缺点[3]。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要密切联系企业实际需求,考虑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工作和研究背景等实际因素。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开发出一套体现学科前沿性、实践性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科研攻关能力,另外,也应重视基础理论能力的培养[4]。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推进多位教师主讲、共同负责的“拼盘式”教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创新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方法

课题研究阶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中心环节。在课题研究阶段,从选题、选题难度、课题研究及总结等几方面对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加以要求。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强调应用性、开发性,一般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研究机构已立项或准备立项的技术课题,有着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课题内容涉及化工新工艺、新过程的开发,化工装备及设备的设计,化工新技术及方法在工厂中的采用,化工新产品、新催化剂、新助剂的研制,或为一个新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分析等。在课题的选择上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同时,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和先进性。另外,在课题研究期间,专业学位研究生须提交实践学习计划,进行课题调研并查阅文献,写出开题报告,尽量做到论文与项目的实施同步,并反映实施后的效果。

论文写作阶段对于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极为重要,而对其论文写作及相关工作的量化标准还需进一步细化。如学校对其工作的考核不仅包括研究论文或设计报告,还要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商议后评定成绩。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需要重新参加专业实践环节等。

5 规范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制度建设

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双导师制,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理论上,在双导师之下,学校导师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理论部分的指导等;企业导师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题、工作安排、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学校、企业导师相互交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从而保证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应更多关注如下配套措施:一是建立一套合理的企业导师评聘标准;二是建立企业导师业绩考核制度,加强对企业导师的业绩考核,切实发挥企业导师在联合培养研究生中的作用,防止企业导师成为挂名导师;三是适当扩大企业导师选择范围,重点关注那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四是明确学校导师责任,学校导师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全流程负责。而这些制度及相应的考核标准需要进一步的细化。

6 发挥校内外联合培养基地的作用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以大型化工企业集团、高新科技企业、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多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机会,学生们能够通过切身实践培养他们的实践、科研、创新能力。此外,“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起到了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有效解决了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扩张与高校资源紧缺矛盾,有利于保证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能够优化全日制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环境,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跨学科交叉性学习。搭建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和平台,拓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技视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有利于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的新型实践基地。制定规范的激励机制,比如说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对在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行为予以资助和支持。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择创新性强且富有挑战性的应用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汤彩凤,李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6):79-81.

[2]吴星义,阳永荣,陈丰秋,等.产学研与工科研究生素质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02(2):78-80.

[3]叶宏.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75-76.

篇10: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2018考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硕)的同学们,4月已经过了一半了,专业课的复习你开始了吗?专业课的复习是越早开始越好哦!为了帮助大家备考,聚英考研网的老师为大家分享一位厦大新闻与传播(专硕)学姐的经验和考研资料汇总,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一、经验分享

由于今天主要介绍专业课,所以我们直接从专业课部分开始介绍。

专业课:基础133分/综合108分。

我从5月份开始看专业课。只是看。开始仔细读+背是9月份开始。

在公布的九本参考书目书中,本科学过不同版本但是大致相当的有6本,所以相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有点印象(本科本专业学的还算过得去)。最早开始也是花最多时间的是中新史。因为专硕大纲10月出来之后,有传闻说不考中外新闻史了,所以之后,群里很多人都说不考不考就不看了,可是卷子一出来,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傻了眼,妈呀,30分的中外新史填空啊。实际上,出卷子的人,还是那些人,不管考纲发生怎样的变化,人是没有变的,这一点很关键。暑假时我把中外新闻史读了一遍,真的是头大,但好在我细细啃了一遍,所以基础没给拉低,不然就say goodbye了。在考场上还是有一些规律的,比如说“第一”“首次”“最”这类型的,是一定要掌握的。因为考试就考这些,不信去看真题。

专业课复习的大致方法也就是先看真题,再定位,再研究出题布局和预测出题重点,自己背啊背啊背...我和别人有一点不同,我特别爱写,就是我要背的东西,我得先写一遍,看着这些字进入我眼睛,再进入我大脑,然后背起来会特别顺畅。一个小贴士,目录是非常好用的东西。我仔细背诵和默写的参考书只有三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教程》《广告学概论》,其余的,都是用框架记忆法。(这仨是永恒的重点特别是对专硕而言)。

所谓的框架记忆法呢,就是用目录来搭这本书的框架,我觉得聚英全书最好的一部分就是每本书笔记前的综述,告诉你这本书近年来考的内容,以及这本书要怎么划分。当然你可以自己划,这已经是建立在通读课本的前提下了。《传播学教程》划分就是5W加一些传播学科概述和奠基人及学派等等,所以每本书如果能像这样自己划分概述,会比一章一章的读更清晰。啊,特别幸运的一点,今年专硕题,基本上就是考新闻和传播这两本,其余除了广告和公关沾点概念,都没涉及,所以抓大头的我,也算是幸运的抓到了分。但是我希望各位还是能在抓大头的同时抓一抓小鬼,用目录把真题和大致内容搞清楚,现场编也有理由啊!

综合业务那门我才考108,怪哉。我自己觉得比基础考的好。考这点分也没资格说了,但是综合还是比较贴近实际运用的(比起基础),所以30天30题即使你看不完,也得学学它的答题框架,“述背景+引理论+加分析+举实例”,我觉得实务这样答会比较好,但是不懂为什么分

会只有108,不过好像大家都不太高,难道是压分吗?平时积累是得看看杂志的《广告大观》《新闻知识》《传媒》…图书馆现刊应该会有,别买。在准备复试的时候,我看了很多杂志,发现很多都是考点,呐呐呐,自己决定时间安排吧,毕竟课本才是最重要的。

我的专业课复习方法就是:看聚英全书笔记+回到课本再看一遍+觉得重要默写下来+背。自己脑中有一个框架,像是把课本的知识按表格或按①②③copy进脑海,考试时按关键词尽量复述。比较没技术含量。

二、考研资料汇总(1)参考书目: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二版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三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二版

《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程曼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广告学概论》陈培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 《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纪华强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 《广告心理学》黄合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 《报纸编辑学教程》郑兴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版

(2)复习全书

1.《2018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含真题与答案解析)获取渠道:http:///ziliao/details/132610 适用考试科目代码: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适用专业:新闻与传播硕士(专硕)

篇11: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新闻与传播专业

赵欣

2012年11月1日

一、调查背景

自2011年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MJC)研究生工作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从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始转变,但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虽然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和经验可供专业学位研究生借鉴,但这两种培养模式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因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培养方案,确定新的培养目标,采取特色的教学理念,建设有特点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承担起培养应用型高层次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使命,满足新闻界对实务人才的需求。同时,也通过我院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不断实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院研究生教育体系。就此,本人对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目的:了解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其市场面向和培养模式的认识。

(二)调查对象: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

(三)调查方式:本次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调查的方式,对30名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当场发卷调查,并当场回收问卷,回收率达100%。

(四)调查时间:2012年11月1日上午10点。

(五)调查概述:本次调查通过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对现阶段学习状况的认识,提出了共14道问题,其中3道为多选题,其余13道为单选题,内容涵盖了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市场面向和培养方案两大方面。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对自身市场面向的认识:

1.毕业后更倾向于进入媒体机构工作。

你毕业后更倾向于?考博去媒体工作去其他单位工作

1209

从上表可以看出,只有约3%的同学有意攻读新闻传播博士学位,投身高校和新闻传播研究机构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大约67%的同学希望作为应用型人才进入媒体机构从事专门工作;还有约30%的同学希望从事其他工作。这表明了从总体看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从事理论研究的意愿,更趋向于毕业后直接进入媒体机构等实务单位。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市场面向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并严格按培养方案

实施教学,以达到媒体机构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大多数同学对自身的发展前景持怀疑态度。

你认为通过两年的研究生学能不能不知道习能否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1920 你又没有想过通过自己的有没有不知道 努力改变现在的学习状况?2505

从上表可以看出,有超过90%的同学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态度消极。大约67%的同学对 未来的就业感到迷茫,还有约30%的同学对自身持否定态度,认为通过两年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样的现象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去关注、去寻找原因并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

(二)对目前培养方案的看法

1.现在的课程设置有待改善

你对现在的课程安排满意吗?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21018 如果不满意,是对开设课程种类课程安排顺序教师授课方式 哪些方面不满意?22913

上表表明,仅有约6%的同学对现在的课程安排感到满意,大约33%的同学感到一般,而约61%的同学对现在的课程安排不满意。而因开设课程种类而感到不满的约占73%,对教师授课方式感到不满意的约占43%,对课程安排顺序不满意的占大约30%。这样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同学认为课程设置的结构不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市场面向的要求,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教师的教学理念不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2.应注重对业务能力的培养

你觉得专硕的课只安排业务课业务和适当的理论课偏重理论课 程应如何安排?0291

你觉得专硕课程先基础业务后理论先理论后基础二者同时进行 安排顺序应该?6321

你觉得专硕的课程注重采写编评等基础业务能力加强理论知识储备二者兼并 应该如何让开展?10119

从上表可以看出,约97%的同学认为应该在注重业务课的基础上适当地安排理论课程;

约70%的同学认为业务课与理论课应该同时进行,而约20%的同学希望先开设业务课而后进行理论学习,剩下的10%认为应该先学习理论后训练业务能力;有大约33%的同学认为授课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对业务能力的培养,约64%的同学认为授课中业务能力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学习都应注重,仅3%认为理论知识更加重要。这些数据表明,应用型的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专业设置,应该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搭建起相互沟通的桥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新闻业务实践技能,强化学生的业务能力同时传授新闻专业的理论知识。

3.应当安排媒体工作人员在校授课,更新专业知识。

你觉得专硕的学习是否需要需要随意不需要

安排媒体在职人员授课?2730

你觉得是否需要开设有关媒体需要随意不需要

发展现状及最新趋势的课程?2730

上表表明,90%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安排媒体在职人员在校授课,同样90%的同学认为需要学习有关媒体发展现状及最新趋势的学科前沿的知识。这样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该从新闻实务单位引进一些人员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培养工作,以便了解实务单位的专业需求,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还应了解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4.加强实践。

你更希望通过专硕的理论实践对问题的探索研究能力 学习加强哪些方面?3258

你觉得实习半年一年一年半

时间应该为?11136

如果学校安排在校学习与外出同意不同意

实习交替进行你是否同意?246

从上表可以看出,约83%的同学更希望加强实践,约10%的同学希望丰富理论知识,同时还有约27%的同学希望提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能力;大约37%的同学认为半年的实习时间就足够了,约43%认为一年的实习时间更加合理,还有大约20%认为需要一年半的实习时间;约80%的同学同意在校学习与外出实习交替进行,剩余约20%的同学不同意这样的安排。以上数据都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和业务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实务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目的,加强与实务单位的联系交流,增加实践训练的机

会。

5.加强职业导向。

你认为读研期间校内导师和校外校内校外

导师谁会对你的帮助更大?1720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约57%的同学认为校内导师对自己的帮助会更大,而约67%的同学则希望校外导师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帮助。这表明,同学们希望能够强化职业导向,以满足对专业方向知识学习的需要。

四、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我院目前对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待完善与发展。

关于对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的建议:

(一)市场面向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市场面向应当是,面向媒体机构和新闻实务单位,从事新闻传播及相关领域工作。因此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应当培养出培养具有现化传播理念和国际视野,深刻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

应用型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应当在首先注重新闻业务实践技能训练,同时学习新闻专业理论知识。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中,专业必修课应当以采、写、编、评、摄等业务能力的培养为主,同时安排适当的理论课程(如中外新闻史研究、传播理论与方法、新媒体以及新技术研究等);专业选修课向学生提供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如按媒介分纸媒、广电、网络等专业方向,或按专业细分国际、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报道和评论、杂志写作等)。在专业课程设置顺序上,应当紧密安排在校期间的课程,优先安排业务基础培训课程,在强化基础业务能力的前提下,进行各专业方向的学习。

(三)教学方式

在教学理念方面,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新闻传播业务技能的训练与提高。课程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兼有案例分析、专题讲座、模拟演练、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我国新闻传播业和国际同行业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重视理论的实际应用,注重对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结合本校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

另一方面,聘请新闻实务单位的资深记者、编辑参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加强学生对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的了解和与实务单位的交流。邀请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专家学者讲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四)专业面向

上一篇:道德离我多远作文700字下一篇:努力勤奋认真学习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