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和健康

2024-05-07

体育锻炼和健康(精选十篇)

体育锻炼和健康 篇1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黑龙江省内8所普通高校的教师共计200人作为研究对象。

1.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围绕研究内容, 查阅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研究资料和文献成果, 国内外相关书籍、杂志、报纸;国内外相关学术论文及相关博士、硕士论文;政府公告和发展纲要;中国知网等互联网信息资源。

(2) 问卷调查法。依据问卷制定的原理和方法, 同时结合研究内容的需要, 制定相应的问卷。随机抽取省内8所高校共计200名教师, 每人发放封闭式问卷一份, 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190份, 回收率为95%, 剔除无效问卷后, 获得有效问卷185份, 有效率为97%。

(3) 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运用Fox、Base处理, 利用Excel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 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调查中获得的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整理。

(4) 逻辑分析法。对收集到的调查材料及回收问卷运用归纳、判断、综合、分类、比较、推理等逻辑分析方法, 对取得的各种信息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高校教师健康状况与锻炼现状

1.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分析

社会在发展, 竞争在加剧。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与此同时他们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1991年我国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高级知识分子的抽样调查材料显示, 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严重下降, 60%以上的人患有各种疾病, 平均寿命58.5岁, 比同期全国人均寿命缩短10年, 2005年, 据社会科学院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9岁下降到了53岁, 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人均寿命75.89岁低了20多岁, 中科院七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五年间有135名专家学者去世, 平均年龄53.3岁。湖北医科大学卫生经济研究所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 恶性肿瘤、心血管病死亡的人数占湖北高校教师死亡总数的70%。广东省教育工会的调查显示:广东高校教师大约1/10的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 1/5处于各种疾病状态, 剩下约7/1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而在教师亚健康人群中, 有约1/3的人数中属重度亚健康, 即疾病的边缘。所以, 对知识分子的健康研究, 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2. 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1) 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目前, 随着高校教师收入的不断提高, 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 体育锻炼的形式也由原来单一性变得多样性, 主要集中在跑步、长走、球类和健身操 (舞) 。不同的性别所选择的内容也各有侧重, 男教师在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等对抗性较强、活动强度较大项目上的选择率较高, 而女教师在健身操、瑜伽、跑步、体育舞蹈等轻柔缓慢、对形体有塑形效果和对抗性小、较柔的项目上的选择率较高。不同年龄层次所选择的项目也有很大的差异, 这就反映了个性需求、兴趣爱好、能力不同的差异。年轻人较中老年人更多倾向于富有竞争意识的项目, 在球类和武术等项目就能体现出明显不同。

(2) 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场所。在体育锻炼的时间方面, 由于高校教师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 所以在选择体育锻炼时间上主要还是以早晚和周末为主, 而女教师除了大量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承担家务劳动, 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大多集中在晚上和周末。在场所的选择上大多以本校的体育场 (馆) 、马路、空地为主。不同的年龄, 选择锻炼的场所也有所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体育场 (馆) 作为锻炼场所的比例逐步下降, 以公园为锻炼场所的比例则逐步上升, 而选择本校体育场 (馆) 的比例在各年龄段中都较高。

(3) 高校教师的体育消费状况。体育消费是利用体育的特殊性来满足人们身体与精神上的需要而发生的经济行为。体育消费分为体育实物消费 (包括:运动服装、运动器材、体育保健品、运动饮料等) 、体育信息消费 (包括体育书刊和音像制品) 、体育劳务消费 (包括体育场馆的门票和体育培训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 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消费作为一种在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消费之后, 以追求、发展和享受更高层次的需要的消费行为, 开始成为一种时尚, 并不断扩大。

三、加强高校教师健康状态的对策

1. 为高校教师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

高校教师大部分住在校园内的家属区或者是在校园附近, 因此学校要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馆和各项体育设施, 加强校内体育硬件设施的建设, 优化场馆设施的管理, 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的前提下应充分向教师开放, 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

2. 学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学校应该把有共同运动爱好、锻炼习惯的教师组织起来, 成立相应的体育社会团体, 学校提供场地器材和一定的技术指导, 不定期地组织形式各样的体育比赛、体育文化节, 让教师体育锻炼与学生体育锻炼产生互动, 共同提升学校体育文化氛围。

3. 冬季体育锻炼应以冰雪项目为主

可根据黑龙江省冬季雪期比较长, 冰雪运动项目多样化的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冬季体育锻炼活动, 除了传统的冰雪运动 (如:滑冰、冰球、滑雪) 外, 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如冰壶、雪地足球、雪地穿越、雪地长跑等项目。总之, 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采用东北地方特色演变而来的体育游戏与活动, 创造性, 多样性地开展冬季体育锻炼活动。

参考文献

[1]王红福.浅谈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亚健康状态”[J].体育师友, 2005 (3) .

[2]尚大光, 姜文生.学校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1.

[3]温育.北京市普通高级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8.

[4]陈华, 何选.浙江省高校高级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5 (6) .

[5]胡晓飞.对北京市五所高校体育教师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9) .

[6]李素, 等.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师健康状况[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8 (4) .

[7]韩传来.普通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 (25) .

[8]李立伟.黑龙江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 (8) .

[9]杨秀芝.河南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5) .

体育锻炼和健康 篇2

人人运动,终身健康。

我运动,我健康;我参与,我快乐。

生命在于运动,成功在于拼搏。

挑战运动极限,演绎健美人学。

音符让音乐有了旋律,运动让生命充满健康。

勤学砺志;从我做起,锻炼身体。

年轻健儿显身手,时代学子竞风流。

体育陪我行,快乐伴一生。

健体魄强素质,促发展上水平。

济师精英,顽强拼搏。

鸣奏青春旋律,抒写运动乐意。

团结拼搏,拼搏前进。

加强体育锻炼,展现青春风采。

运动显示力量的美,健康显示身体的美。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勇夺第一。

年轻健儿显身手,时代骄子竞风流。

达标争优,强健体魄。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毅力,毅力来源于拼搏。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魅力永久,充满自信,赢得胜利。

凌云赛场,斗志昂扬。

体育锻炼和健康 篇3

关键词:体育锻炼;方法;健康

学生静坐在教室、实验室,低头弯腰学习,长期处于这种姿势,又不参加身体锻炼,往往会引起各种疾病。如供血不足,神经衰弱,胸腔狭窄,肌肉软弱无力,心脏疾病,便秘等。因此,中学生要经常参加身体锻炼,才能使精力充沛。自我身体锻炼的主要特点在于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制定出短期与长期的自我锻炼计划。同时,既要用规划去约束主体行为,又要在实践中调整和充实锻炼计划,这是自我身体锻炼有效性的根本保证。但是,由于有些中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知识,违背了科学锻炼方法,进行锻炼时,要因人、因时、因地,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工作与学习特点,自身的健康状况,安排锻炼的时间和进度,充分考虑到季节、地区、自然环境等因素对锻炼效果的影响,运动量、运动强度也要由小到大,并在锻炼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掌握好适宜的运动量,以期达到自我身体锻炼的最佳效果。不顾人体的生理特点,一味地追求大运动量,不按人体各器官不同的最佳发育期选择有针对性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不注意全面发展的锻炼,扰乱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生物规律,运动没有规律;不注意运动环境和运动卫生;心血来潮,不能善始善终的突发性锻炼等等这些都是有碍健康的锻炼方法,应及时纠正和避免,因为身体锻炼是增进青少年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如果锻炼方法不当,违背了人体发展规律,就会适得其反。

中学生身体锻炼的目的和需要是复杂多样的,有时是为了情感宣泄,有时是为了健身,有时是为了从紧张和精神压力中解脱出来,有时是为了提高运动技能和技巧,有时是为了病后康复或生长发育,有时是为了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总之在选择身体锻炼的手段、方法时,要考虑到自身的特殊需要,做到则其所用。例如:为了娱乐可选择游戏性体育活动;为了宣泄情绪,可刺激性强的运动项目;为了克服心理应急和消除神经情绪紧张,则可选择游泳、日光浴等运动方式。在此,介绍几种锻炼方法:

有氧锻炼法。是指锻炼者在锻炼过程中没有负氧的情况下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这种锻炼方法运动负荷适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血管和呼吸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并能减少脂肪的积累。如长跑、竞走、游泳、骑自行车、耐力体操及节律操、徒步旅行等。

娱乐消遣法。是指为了寻求生理上的放松,欢度余暇而进行的锻炼方法。这种锻炼方法没,运动强度不大,令人轻松愉快,具有消除疲劳的特殊功能。这些活动有利于体质较弱者来选择,终身坚持活动能够促进集体的发展,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如散步、旅游、郊游、踏青、登山、日光浴等。

保健养生法。如气功、导引等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健身强体上流传至今,深受广大锻炼者的喜爱。这种锻炼方法讲究内外统一,神形兼顾,要求身体的外部活动与内在气血运行一致,使身体与卫生保健结合,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实际,要科学的锻炼:早操人们习惯认为早晨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光。现在的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早晨锻炼并非良辰”。首先,早晨的空气并不新鲜。加上早晨空气扰动小,致使烟尘杂质不易扩散到高空和周围去,造成近地面层空气加重。其次,从生理学角度讲专家们对人体生物钟运转的节律特征进行研究表明:早晨是肝脏中含糖量最低时期,若在这段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运动的能源糖,将主要靠脂肪分解供给。脂肪作为能源物质进入血液后,由于机体不能有效地利用其中的游离脂肪酸,因而导致血液游离脂肪酸浓度显著增高。有关学者曾对心脏病史的病人调查发现:清晨不仅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时间,也是猝死最多的时刻,发病率占61.3%。比下午1点钟左右要高三倍。这主要是因为早晨血液粘稠,容易形成血栓,进行较强烈的运动,也容易造成碰、撞、扭伤等。对中学生来说,每天早晨起床后坚持10-15分钟负荷比较小的运动,仍是极其有效的,可以消除一夜睡眠后人体组织的“淤滞”现象,使整个有机体承受能力得到增强,焕发一天学习的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如进行广播操、健美操、慢跑、打太极拳与练武术等都是很好的锻炼项目。

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的锻炼。根据人体生物钟节律,最佳时间是下午5点钟和接近黄昏的时间。此时,绝大多数人体力、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准确性以及适应能力均处于最佳状态。而且,人体内的糖分也增至最高峰,进行各种健身运动时,不会产生能源代谢紊乱和器官机能运转超负荷的现象。研究表明人的体温在黄昏时最高。

睡前的身体活动。睡前锻炼也收效甚佳。这是因为,睡前身体活动的作用,能在睡眠全过程中得到维持,尤其是做一些加深呼吸的运动,如活动膈肌或扩胸动脉。这种运动能使人体整个系统充氧,处于较好充氧状态的人,不仅睡眠好,而且对解除白天疲劳的速度也会大大加快,使身体得以很好的恢复。特别是对失眠的人,睡前锻炼可治愈失眠症,很有必要。睡前活动给身体帶来的热量排放不仅能调节全身的代谢,而且运动后的良性疲劳会通过一夜的睡眠得到恢复。特别是睡前锻炼后洗个淋浴,将使你非常舒服地进入梦乡,这对有神经衰弱的患者无疑是最好的入睡良方。锻炼项目如散步、做操、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俯卧撑等。

把握好运动的强度更有利于自身的锻炼。下面介绍用测量脉搏的方法控制运动强度。每分钟脉搏在160次的锻炼强度大约为80%;每分钟脉搏在140次的锻炼强度大约为70%;每分钟脉搏在120次的锻炼强度大约为60%;每分钟脉搏在110次的锻炼强度大约为50%;研究证明,锻炼强度小于50%的没有明显的锻炼效果,大于80%的属于运动训练的强度。对于一般人来讲,身体锻炼时脉搏控制在(110-160)次/分之间为宜。每个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对自己较合适的运动活动和时间。

参考文献:

[1]高中体育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提高健康意识加强体育锻炼 篇4

1.促进人脑清醒,使人思维敏捷。大脑是人体的指挥部,人体的一切活动信息,指令都是由大脑发出来的,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会感到头昏脑胀,这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和缺氧所致。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在大自然新鲜空气中,可使疲劳的大脑获得积极休息,改善大脑的供血状况,使大脑保持正常的工作能力。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细胞会逐渐衰亡,大脑功能下降,致使人脑变得迟钝起来。但从事体育运动可以减缓这种衰老过程,并促使中枢神经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性减弱,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综合分析能力。

2.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经常从事运动,能使心脏工作性肥大,心肌增厚,收缩有力,心搏徐缓,血容量增加,这就大大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心率和血压变化比一般人小,表现出心脏工作的“节省化”现象。

3.改善呼吸系统功能。呼吸是主要的生命现象,肺是呼吸系统重要器官,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经常运动能使呼吸发达,呼吸慢而深,可使人体更多肺泡参与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增加肺活量。

4.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适当的体育活动能为骨骼和肌肉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肌纤维变粗,肌肉组织有力,促进骨骼生长,骨密质增厚,提高抗弯、抗压抗折能力。

5.调节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从事那些特别是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能使人产生一种非常美妙的情感体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运动的激励可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添生活情趣,运动还能调整人体某些不健康的心理和情绪,如消除情绪的沮丧和消极等。相反,不积极地从事体育活动,不良情绪得不到彻底宣泄,对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

6.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从事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应变能力,并善于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对各种刺激的判断准确反应灵敏。同时由于经常在严寒和炎热环境中运动,可以提高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身体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

7.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经常运动可使白血球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提高人体对疾病的免疫能力,可使人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生命力,延缓老化过程,健康长寿。

8.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课外体育锻炼是课外文化娱乐活动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外向型文化活动,属校园文化的范畴。它可以陶冶情操,充实精神生活,使学生热情乐观,精力充沛,学习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丰富、具体现实、形式多样、直观形象,很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小型多样的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集体主义、胜不骄败不馁等精神品质;班级乃至全校统一的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作风;各种身体练习可以培养不怕困难,坚韧顽强,积极进取等思想意志品质;各种竞赛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公正和良好的竞争意识,优化竞争环境,为校园内各式各样的其它竞争提供良好的示范。课外体育锻炼对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课外体育锻炼能满足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对体育运动的需要。“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更是青少年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身心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体育活动,这正如日光、空气、水对生命的意义一样不可缺少。有关学者研究认为,青少年儿童一天适宜的活动时间应为:小学生4~5小时;初中生2~3小时;高中生1~2小时;大学生也不应低于1小时。我国及日本、原苏联等国也都提出每天要保证学生参加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如果仅仅依靠每周2节体育课,其效果是有限的,难于满足学生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篇5

院(系)名称:

专 业 名称:

年级:

学 生 姓名:

学号:

课 程 老师: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09级王明瑞2009212360完成时间:2012年12月31日

体育锻炼对高中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影响探究

——赤壁一中高三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探究

作者姓名:王明瑞作者学号:2009212360

摘要:

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当前赤壁一中高三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指数相对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要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并且能够释放毕业班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只有真正做到了劳逸结合,才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毕业班高中体育锻炼心理健康赤壁一中

一、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而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1]。有关运动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普遍认为,长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心理健康[2]。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硕博论文万方数据库以及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的检索查阅近年国内外的相关资料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及背景知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两个月的观察和对学生的抽样访查来进行研究。赤壁一中共有30个毕业班(包括复读班),共2000人左右,对其中5个班(300人左右)的学生进行了交谈。

三、主要结果

(一)在进行谈话的学生中,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参加一定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幸福感,保持积极的心境,能够产生良好的身体体验,以及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但是在比较重的抑郁作用并不是很明显。

(二)65%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有益于智力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75%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获得良好情绪的体验,在进行谈话的学生中多数会说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参加体育锻炼,之后心情便会感到舒畅,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四)60%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比如参加中长跑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参与太极拳的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耐性和耐心,是学生心境平和,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通过观察和相处发现,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public relations)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

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

自身的感受告诉自己,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更容易沟通,善于调节人际关系,赤壁一中高中同毕业班的学生中的那些参加学校体育训练队的学生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已经跟实习的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通过谈话知道他们与各科老师的关系以及与同班同学的关系也是很融洽的,很少会跟同学以及老师之间发生矛盾。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体育锻炼亦是有助于身体的健康的,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健身房以及各种运动处方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坐车了巨大的贡献。

四、存在的问题

在观察和谈话中,也可以看到体育锻炼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多数学生认为学校不是很重视体育学科的开展和发展,虽然实施了新课标改革,但是对体育学科的重视还是没有提到一个足够高的角度。造成了体育老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消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里的中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背负了巨大的学业压力和精神压力,如果失去了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将会大幅度上升。

五、建议和意见

(一)教育部应提倡把体育纳入高考的评分体系中,通过强制性来提高老师,家长和学生重视体育锻炼,从而发挥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形成相应的组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努力做到科学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作为新一代的体育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体育教育事业,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做好家长和其他学科老师的工作,让他们从理论和实际方面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巨大作用。

六、结论

人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身与心的健康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的心智渐趋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 形成的品格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及时的了解和调节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栋梁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3]。通过对赤壁一中毕业班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体育锻炼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健康的心理也能使学生一积极的心态对待体育锻炼,能使学生合理的安排学习与锻炼的时间,同时学生也能够深刻体会到体育锻炼对学习乃至今后生活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

七、参考文献:

[1];

[2]李慧娜,王光,健美操对高中生情绪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分析,体音美教学,2008;

[3]倪 刚,体育锻炼与高中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今日南国,2008年6月(总第94期);

[4]肖 洁,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促进,贵州体育科技,2 008年9月,第3 期(总第92 期);

[5]尹春刚,刍议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10月;

[6]李富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3月,第17卷第13期;

[7]赵红伟,孙丽华,白世新,高校不同专业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现代远程教育,2009

年3月,第7卷第3期;

体育锻炼和健康 篇6

关键词 体育锻炼 促进 心理健康

一、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的促进作用

人们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了大脑皮层神经的平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了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提高智力水平。

(二)有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完善。

体育崇高“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崇尚“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和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因为参加体育锻炼本身就必须与克服困难、遵守竟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某些行为,以有利于在竟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获得胜利的权利。同时每个参与体育活动的同学都承担着让对手尽其所能的义务,通过活动的方式表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先进的思想和愿望,在合理规范的竞争中锻炼自己的品行。这些对培养和塑造良好个性心理以及修正个性的不足,都是十分有利的。

(三)有利于学生增进快乐,调节情绪。a

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快感。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衰弱症等疾病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它对于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有利于学生改善人际关系。

现代高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得劳动的个体化日益凸显,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匾乏,人际关系疏远。而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群体性恰恰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提供了亲和力。在体育运动中不必用言语即可相互交往,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他们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活动等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情感,并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五)有利于学生树立成就感。

顽强、果敢,具有强烈的成就意识,是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能技巧得以提高。当取得这些成绩后,人就会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中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提升自我,尤其能使优郁情绪的锻炼者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消除忧郁。

二、各类体育项目对健康心理的促进作用

体育项目的多样性为调节学生的多种心理障碍,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把握各种体育项目的特征,适时的,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开展体育锻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群体性项目。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能够帮助不太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的同学逐渐改变孤僻的习惯。

(二)激励性项目。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跳马等项目,这些运动要求人不断克服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这对学生克服胆怯大有好处。

(三)灵敏性项目。如果有些学生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那就让他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击剑等体育活动。进行这些项目的活动,任何犹豫、徘徊都会延误时机,遭到失败,从而帮助他养成果断的性格。

(四)调控性项目;愁丸愁。假如有些学生遇事不够冷静,那就应该让他多参加象棋、打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帮助他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使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进。

(五)耐力性项目。如果有些学生做事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那就让他选择一些跳绳、长跑等项目进行锻炼。坚持下来后,信心就会得到逐步增强。

(六)挑战性项目。假如有些学生发觉自己有好逞强、易自负的短处,可让他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跳水、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也可以找一些比他强的对手比赛,他就会发现“山外有山”而收敛不良个性。

三、体育老师运用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几项措施

按照新的体育与健康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学习,努力的提升自己,完善自我。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促使体育教师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来重新审视传统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儿点:

(一)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基本内容,而其中第一章便是《你的身体健康》。离开了健康也就失去了体育锻炼的意义。

(二)加强学情研究。要从生理、心理、兴趣、爱好、技能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根据学情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锻炼和分类指导,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发展个性,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三)处理好“体”和“德”的关系。体育教师不只是教授给学生体育技能,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等诸方面的问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健身强身的自觉意识,使其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要想使体育锻炼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活动时必须有一定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每次锻炼的运动量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一般二个月为一周期。同时应注意运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如果体育锻炼与运动保健、医务监督相结合,则会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雄斌,苏红珍.中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科技,2003,(01).

论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 篇7

在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之中, 健康备受关注, 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较大的改观, 它的概念、本质、内容、形式被注入新鲜的血液, 体现了它的与时俱进, 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本质认识。"机体功能活动正常"就是健康, 这是早期对健康的一种认识。尽管这一健康概念较客观地反映了健康在生理学方面的本质, 但是它只是注意到人的生物属性, 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 未能涉及人的心理和社会状态。较确切的健康观念应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三者紧密统一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念。

2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2.1 体育锻炼对身体生理健康的影响

人体由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和感觉器官等组成。体育锻炼是由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所完成, 同时, 体育锻炼又对各器官系统产生良好影响。

2.1.1 体育锻炼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与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可把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将它送入淋巴和血流, 以供身体生长和维持生命用, 并将代谢过程中的残渣排出体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对消化系统的机能有良好影响, 可使胃肠的蠕动增强, 消化液的分泌加多, 因而使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提高;也能增加人体对食物的欲望和需要量, 有利于增强体质。

2.1.2 体育锻炼与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指挥整个机体活动的“司令部”。人体的一切活动, 其本质都是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 都是经过感知、分析、判断、作出反应这个过程来完成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 使之思维敏捷, 调控身体运动更准确协调;还能有效地消除脑细胞的疲劳, 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2.1.3 体育锻炼与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又称骨骼肌肉系统, 是由骨骼、关节和肌肉构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使骨密质增厚, 骨变粗, 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 骨小梁的排列根据张力和压力更加整齐有规律, 这是由于骨的新陈代谢加强, 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从而在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变化的结果。经常参加科学的体育锻炼, 可使人体关节的机能得到提高。关节面骨密质增厚, 提高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关节面软骨增厚, 既加大了关节的稳固性, 又提高了关节的运动缓冲能力;关节囊增厚, 加固关节;关节囊内层的滑膜层分泌滑液功能提高, 减少软骨之间摩擦;关节周围肌腱和韧带增粗, 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 提高了运动能力。经常参加锻炼可使肌肉体积明显增大, 肌肉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 肌肉灵活协调、反应迅速、准确有力、耐久高效。还可以消除多余脂肪, 防止肥胖症。

2.1.4 体育锻炼与心肺循环系统。

在人体的各器官系统中, 由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组成的人体氧运输系统 (即心肺系统) , 对人的健康及生命活动有十分重要作用。人体通过心肺循环系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细胞, 同时将其代谢最终产物向体外运输与排出, 这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基础。现代科学研究证明, 体育锻炼对人体器官系统的影响有双向效应;一方面, 科学的体育锻炼对人体器官系统能产生良好影响;另一方面, 如果体育锻炼违背了客观规律, 也会有害健康。缺少科学性的盲目锻炼, 对人体的健康促进作用很小, 甚至还可能使锻炼者产生损伤、疲劳等症状, 严重损伤身体机能。因此, 我们必须在科学原理指导下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2.2 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 提高机体免疫力

科学的体育锻炼就是遵循体育运动对人体的作用规律以及人体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有目的、有成效的身体活动。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从根本上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 提高人们机体的适应能力, 从而达到增强体质, 增进机体健康的目的。

2.3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 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集中, 对外刺激的反映更加迅速、准确, 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体育锻炼有助于情感与情绪的调节和改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 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而且不良情绪可以得到及时的宣泄。体育锻炼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形成。在体育锻炼中, 要不断地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 在战胜自我的前提下, 越是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 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 结论

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对于人类生活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现代的健康观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道德上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美状态。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 还具有健康心灵、健全人格、修炼人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功能, , 不仅从身体上, 也从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 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田金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9 (1) .

[2]胡红, 夏思永等.大学体育 (理论教程) [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08

[3]杨锡让.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8

一、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概述

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地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 体育锻炼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体育锻炼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健身、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健康心态、树立自信心、加强沟通等。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健康的全面体现。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 并与社会和他人保持和谐相处的状态。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有着密切的关系, 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意志品质, 调节心理活动。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 体育锻炼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相关研究表明, 正常的智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是正确认知世界的前提。注重体育锻炼能不仅能提高参与者的记忆、思维、想象力等, 还能稳定其情绪、降低其疲劳感。这些非智力因素能促进人的智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做过相关研究, 健康不佳的学生刚刚上课时还能用心, 但10到15分钟后, 他们的目光开始暗淡, 不能集中精力。因此, 体育锻炼对智力开发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首先, 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开发。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人的右脑的记忆容量、形象思维能力比左脑发达,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促进右脑发展, 提高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同时, 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 供给大脑更多的氧气, 有助于提高脑力劳动效率。其次, 体育锻炼能消除疲劳, 提高脑力劳动效率。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 与身心都有一定的关系。当人在消极的情绪下活动或者从事的活动要求超出个人能承受的范围外, 身心都会很快产生疲劳感。反之, 如果从事活动时保持积极地情绪状态或者保持适量的活动, 都能降低疲劳感。相关研究表明, 体育活动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人的生理功能, 从而减少疲劳, 所以, 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神经衰弱。体育锻炼时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相互交错, 使得运动神经中枢兴奋, 与学习有关的脑细胞得到了休息, 从而消除疲劳感, 提高脑力劳动效率。学生健康水平提升, 能使精力更加充沛, 有助于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 从而充分挖掘人的潜能。

2. 体育锻炼对心理品质的影响

首先, 体育锻炼能调节情绪。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是情绪。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 常会有紧张、压抑等不良的情绪反应, 体育锻炼能使不良的情绪转移, 使人摆脱痛苦与烦恼。相关研究表明,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人的焦虑、紧张、心里紊乱等消极心理明显低于不参加体育锻炼者, 而愉悦等积极的心理水平则要高些。身体锻炼能调节人的情绪, 主要因为参与身体锻炼者能感受到运动的快感, 产生满足、愉悦的积极感。心理学研究表明, 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能使人释放一种内啡肽, 这种物质能使人在体育锻炼后产生愉悦的心理。所以, 经常参与体育锻炼, 能使人获得乐趣, 产生积极地情绪状态。其次, 体育锻炼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人的坚韧、勇敢、独立等精神, 这种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又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锻炼中越能克服困难, 越能培养人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与体育锻炼者联系密切, 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影响体育锻炼效果, 而体育锻炼又能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

3. 体育锻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丁暂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 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活中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心情总是愉快的, 对什么事都感兴趣, 而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缺乏乐趣。现代社会中高技术的运用和单调的生产劳动大大增加了现代人在封闭的环境中工作的可能性, 这种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匮乏, 使得人与人的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可以改变这一现状, 因为体育锻炼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与人群发生密切的联系, 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孤独, 使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人通过体育活动而相聚, 进行平等、友好的比赛, 忘却烦恼与痛苦, 不自觉的产生积极地情感, 并树立自信心。可见, 体育锻炼对增进人的交往, 培养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4. 体育锻炼对心理障碍的影响

首先, 体育锻炼能消除人的心理障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下, 许多人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 无法排解时便产生了忧郁、孤独等心理障碍。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人的生理、身体素质, 同时也会掌握一些体育技能。掌握了这些后, 个体会产生振奋感、愉悦感。所以, 适宜的身体锻炼有助于心理障碍者获得心理的满足, 增强自信心, 摆脱消极的情绪, 从而克服心理障碍。其次, 体育锻炼能有效治疗心理疾病。体育锻炼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 是抑制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焦虑和抑郁是普通人和精神病患者中最容易发生的两种不良的情绪状态, 临床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有效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虽然目前体育锻炼为什么能治疗心理疾病的原因还不清楚, 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经慢慢流传。

总之,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仅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还能调节人的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等, 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因此,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身心实际选择最佳的体育锻炼模式, 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体育锻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 还能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本文主要从体育锻炼对智力、心理品质、人际关系、心理障碍四个方面具体探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晓洁.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资讯, 2010 (25)

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互惠共生 篇9

一、学情调查, 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初中学生身心都处于成长关键期, 心理极为敏感, 往往会因为自信心不足、恐惧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 导致严重后果。教师要在体育运动之前做好学情调查, 掌握班级学生体育运动取向和心理健康情况, 要走近学生群体, 与学生进行近距离接触, 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形成良性交流。特别是要掌握学生运动喜好, 为后面教学设计提供重要信息支持。教师与学生亲切交流, 也能够消除学生的顾虑和担忧, 缩短师生距离感,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为顺利开展体育教学奠定坚实基础。根据相关调查可知, 人对客观事物有较为敏感的态度体验和反应,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能够对体育锻炼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消极的心理情绪也会影响到人的正常行为。如果教师能够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激发起来, 其锻炼效果自然会是事半功倍的。

二、科学设计, 提升体育运动适配性

学生存在个性差异, 对体育运动的喜好也呈现多元化。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项目选择时, 不仅应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意愿, 还要采用多种手段, 激发少部分学生参与热情, 提升体育运动的适配性。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其独特魅力, 关键要看教师能不能将这种魅力展示出来。一旦方法对路, 学生自然会由不喜欢转变为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兴趣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 其吸引力大, 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就大。教师还要为部分学生量身定做一些体育锻炼项目, 这样就可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的, 平时交际能力较弱的, 可以选择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 或者是推荐游泳、溜冰、拳击、摔跤锻炼项目, 让其不断提升勇气与沟通交流的能力。对于处事优柔寡断、不够果断的学生, 可以设计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跳远等锻炼项目;对于太过急躁、感情容易冲动的学生, 可以设计棋类、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骑车等锻炼项目, 这类锻炼能够帮助学生训练情绪稳定性。对于自卑、胆小、缺少自信心的学生, 不妨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运动项目, 如跳绳、俯卧撑、广播体操等锻炼内容, 循序渐进式训练, 也能够取得一定成效。

三、正确引导, 关照学生运动差异性

教师在具体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 要注意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不仅要给不同学生群体设计不同训练方案, 还要在具体指导环节作出个性化应对。教师要特别关注个性较强的学生, 如性格过于内向、脾气暴躁, 甚至孤僻有暴力倾向的学生, 这些学生心理健康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教师在引导时, 要表现出足够的亲和力, 不给学生造成更多心理压力, 注意调节气氛, 消除学生敏感性心理反应。体育锻炼时, 教师引导要注意抓住适宜的切入角度。如韵律操, 这是一项非常好的体育运动, 现代韵律操形式多样, 可供选择的空间很大, 教师要率先垂范进行表演, 还要鼓励更多学生单独表演, 甚至用录像手段将视频进行多媒体播放, 这样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制定规则, 培育学生锻炼自觉性

初中体育课课时有限, 如果指望体育课上的体育锻炼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指数, 那恐怕是行不通的, 毕竟课堂容量有限, 教师还要关注其他教学维度目标。如何让体育锻炼形成不成文的规则, 而且是学生需要长期坚守的运动习惯, 这是体育教师需要考量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形成非一朝一夕, 利用体育锻炼矫正其心理疾患, 也不能单凭每周这有限的体育课, 需要经常性、持久性坚守体育锻炼, 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甚至是每天的必修课, 这样才能发挥体育锻炼的功效性。如长跑运动, 这是一项需要坚强意志的体育锻炼。让学生每天都坚持长跑当然不现实, 但每天都有一定运动量, 这应该是可以做到的。教师不妨让学生利用早晨时间进行跑步训练, 可以根据学生不同身体素质规定具体的量, 几百米、一千米、两千米……, 只要能够达成训练效果就可以, 让班级中自律性强的学生带头, 鼓动其他学生积极跟进, 这样就有可能形成良好运动环境。学生参与性提升, 运动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篇10

一、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 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特别是在人格心理学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 (Jahoda, M.) 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 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 (positivementalhealth) , 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又做了一个概括:1) 有幸福感和安定感;2) 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3) 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 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4) 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5) 人格统一和调和;6) 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 具有现实志向;7) 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8) 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主要内容之一。只有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之中, 才能成为健康的人。心理健康包括人的正常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识活动、适应行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个性, 良好的心理健康是自己对自己的一个肯定, 是自身内部和外部的协调统一, 只有这样, 当代的大学生们才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

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体无心理疾病, 并具有完整的一套心理调节措施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优良心理品质。人类的成长过程, 大学阶段是心理波动最大的阶段, 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既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的特点是朝气蓬勃、富于理想、积极向上、接受新事物快、情感丰富、乐于与人交往。但近几年的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2004年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 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 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生, 女生存在问题的比例为17.34%, 高于男生的16.07%, 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于高年级, 其中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突出, 为17.56%,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于城市学生, 其中边远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有问题学生的比例最高, 为19%。“郁闷”如今成了许多大学生挂在嘴边的字眼儿, 心理疾病已经悄悄入侵校园这片净土, 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 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焦虑、紧张状态较严重, 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等。大学生正处于半依赖半独立、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时期, 他们许多心理的冲突、苦恼或被自我掩盖, 或被忽视, 以致不少学生感到难以获得理解, 觉得孤立无助, 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 备受煎熬, 任其折磨自己, 从而诱发心理问题。一位新生感叹地说:“在大学, 没有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 心里真的感到好孤独。”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 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 一方面, 对于如何关心别人、得到朋友的关心想的较少;而另一方面, 又希望别人的认可。“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导致大学生这种状态的原因很多, 除由于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 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 身体疾病等因素外, 心理疾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人体若处于这样的状态时, 容易患病, 身心感到不适, 对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不能很好地发挥体力和心理上的潜力。因此, 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困扰表现, 采取有效的措施, 使有缺陷或障碍的身心功能得到改善、增强或补偿, 从盲目恐慌状态转归到自信乐观状态。

三、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毛泽东同志对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如“勤体育则强筋骨, 又足以增知识, 又足以调情感, 又足以强意志”。“生命在于运动”, 大学生应坚持适宜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或者选择参加各项能延缓人体各器官的衰退老化的健身运动, 如游泳、打乒乓球等等, 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对大学生的一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多参加体育活动就是调节身体的情绪状态, 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是说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 并能发挥其积极的影响。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也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古代也有许多此方面的论述, 如《吕氏春秋·尽数》中描述:“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动也, 形气亦然。形不动精不流, 精不流则气郁。”这说明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互相依赖。通过体育锻炼, 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 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 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并端正自我意识。体育锻炼是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 在体育锻炼中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 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 学生随着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和交流, 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 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因此, 体育锻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并且能使处在同一个集体中的人学会互相关心、照顾, 理解他人, 帮助他人, 从而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 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 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 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 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 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大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等高尚的意志品质。同时体育锻炼能预防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和保持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也可以为大学生的活动提供宝贵的活动空间, 在这一空间中, 人的心理与身体、人的主体与周围环境、人与周围的人能够充分地交融在一起, 从而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环境的适应, 使大学生达到身心平衡, 获得身心健康。

四、注重选课和教学方法

在高校体育课选课上, 应依据学生的体质和技能的基本情况, 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地选择。学校应想办法让学生选上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鼓励学生多参加俱乐部的活动, 如乒乓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武术俱乐部等。通过体育课和俱乐部的活动, 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 鼓励拼搏向上的精神。很多学生在上体育课和其他课时感觉不一样, 这无疑可以说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不光要注重课堂教学, 还应注重兴趣的培养及身体素质的提高。教会他们如何运动, 如何运用体育锻炼强身健体, 如何通过运动来缓解或排除心理上的不良情绪, 调节心态, 使身心得以均衡、健康地发展, 也为其进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在体育课堂中, 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给大学生们展现自己的笑脸而不是严厉的目光, 以亲切、温柔的语言化解学生对运动的恐惧及抵触心理。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对体育课放松, 对参加体育课解除心理压力。经心理学调查表明, 经常得到老师表扬或重视的学生, 及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友善、正确评价的学生, 其学习成绩和技能水平均高于他人。因此,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技能提高的速度快慢、水平的高低与重视的程度成正比。受到重视的程度越高, 其提高的速度越快, 反之则速度缓慢, 甚至停滞不前或者水平下降。所以,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及运动技能掌握的动态, 及时地给予信息反馈, 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

五、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大学生的智力水平

智力是大学生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大学生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均得到充分发展, 提高活动效率, 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

研究表明, 由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心肺功能, 使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 给大脑的记忆和思维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另外, 体育活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 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 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感, 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体育活动的参与, 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 降低疲劳感, 提高文化学习的效率。此外, 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充分地挖掘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六、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疾患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大学生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大学生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 其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 也会相应地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 人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 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获得心理满足, 产生积极的成就感, 从而增强自信心, 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 并消除心理障碍。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大学生心理治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 1 750名心理医生中, 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研究表明, 通过参加一些如慢跑、散步、徒手操等身体练习, 能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增强自信。

实践证明, 心理健康离不开运动, 运动可以调控情绪, 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运动后的良好心理效应, 可使免疫细胞的应答能力明显提高, 活性增强, 使人的免疫能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因此, 生理与心理发展相互影响、互相作用, 只有同时得以均衡、协调的锻炼发展, 才可以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 也只有这样, 才可以说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所以, 在高校的体育课中, 不但应该注重如何锻炼身体, 使其掌握某种运动技能, 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 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 完成自我塑造, 身心健康发展的完美的成长过程。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的经验, 认为以下方法可有效地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其次, 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体育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 在体育教学的组织过程中, 必须以刚毅、乐观、自信、豁达等良好心理品质构成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 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学生, 启发、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并寻找适合大学生的体育项目, 结合体育课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承受能力训练。再次, 充分利用体育课中体育活动的优势, 根据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 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 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体育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同学, 全方位地关爱体育锻炼弱势学生, 使得每一个大学生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 充实大学生体育知识和业余生活, 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张国庆.新编大学体育与健康[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6.

[2]袁存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

上一篇:群众意识下一篇:调脂、非调脂